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语文

苏教版语文

时间:2023-05-29 17:4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教版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语文

第1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本共五册,按照计划,教师将用1.25个学期完成必修课本的教学,即高一以及高二上学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必修课的任务是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1]基于这样的目标,苏教版必修课本具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第2篇

biǎo qún tuǒ suō

piāo shuāng fáng jiāng

请把下列音节写下来,并帮我戴上第二声声调的小帽子。(8%)

jia de wu hua

qiu shi zuo nü

请照我的样子写一写。(10%)

b - à q - ī j - i - ā

q - ǚ n - ǚ j -ü-àn

guì shuā

hǎi zhuāng

qún xióng

请你帮我填完整。(6%)

请你帮我找到符合图意的句子连一连。(4%)

第3篇

一、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的编写宗旨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教材的理论支柱。[1]对于教材编写宗旨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研究者多持一致意见,认为可以总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写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语文学科承担了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苏教版教材开设了“口语交际”、“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和研究”等栏目。

第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与苏教版配套的阅读教材新人文读本主编曹文轩教授提倡孩子们阅读“经典”,就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中领会语言的优美,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感的陶冶和性格的锤炼。苏教版教材的各个板块都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苏教版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教材倡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

学者普遍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较注重整体,重视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创新性。[2]教材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课文选择立足生活紧扣时代,教材的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重点编进了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苏教版教材开设各种专题栏目,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总而言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较为合理,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在以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应予以重视。

三、教材的编排体系

教材的编选体系是指教材的组织,按学科论、认知心理及课程论等排列成一个合理的教学序列。[4]编排语文教材时,具体表现为在处理单元间纵向衔接,做到上一单元所学,下一单元为用,以便有效地学习有关单元;处理单元内的横向联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精读、导读及自读的能力。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可以发现其教材的编排着眼于导学系统、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和练习系统这四大方面。[5]教材编写者在这四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学者周烨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修教材的编排基本是围绕单一中心编制的,没有很好地体现语文素养整体培育的特点。例如,在“祖国土”这一章节上,基本是歌颂祖国的,对语文教学其它能力的涉及则较少。学生学习后更多的是情感的收获和体验,而对情感之外的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则收获不多。第二,导学系统相对薄弱,对于作家的趣味性介绍或者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相关信息的链接较少,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而兴趣则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初步和深度阅读的持久动力。[5]

针对目前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其一,教材的编排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统筹兼顾,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人文、审美、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而不能只侧重于一方面的培养。

其二,在语文教材的“语文性”上,李海林提出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文本为中心、以语用立意并赋予语文教材以“知识形态”,语文教材的“语文性”应着重体现。[6]

其三,在语文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上,倪文锦则提出语文教材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建设,语文教材可系列化,由听说、阅读、写作三种教材组成,听说教材既可有书本形式也可有音像形式,内容与生活相关,阅读和写作教材可按词句、段落、文章等阶段编排。[7]

其四,许多研究者针对语文教材构建的文选体例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研究者指出,文选教材有其生命力,但选文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晰,应组织专家重新修订文选教材,使其功能更清晰,并能满足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有的研究者主张摒弃以往知识型教材体系,建构一种文化型语文教材新体系,即建立一种人本化、生活化、活动化的语文教材体系;也有研究者提出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不能重复使用单一文选模式,必须借鉴国外母语教材话题、专题等模式编制经验,走多样化道路。[2]

四、教材的使用状况

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使用状况的角度加以研究,指出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并不理想,其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运用率相当低,这是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果,改变这一现状是新课改的一项艰巨任务。[1]例如,苏教版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在南通市区中学的教学情况非常不理想,基本上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教师从观念上忽视了它作为教材创新设计的重要价值,行动上也轻视了对它的使用,使用频率低、效率低,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综合性学习设计的价值根本无法通过使用体现出来。[8]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的教材观比较陈旧,而且在长期的工作中易形成教学惰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适合这种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应试教育的环境制约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个别研究者还特别关注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农村的使用状况,由于在农村中,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比较薄弱、教学方法的盲目选择以及教育导向阻碍等原因,适应新课改需要而产生的新教材在学校并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使用。[1]在目前农村课改所具备的条件下,尤其需要一线教师们充分发挥才智,不断钻研,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与研究。教材的使用是新课改中重要的一步,而教师又是这关键一步的施行者,所以农村的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结论

通过分析新课改以来关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研究者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研究涉及的问题较为全面,其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宗旨、内容体系、编排体系和使用状况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别教育、多元化教育等课题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因此,研究结果较有说服力。但就总体而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囡.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农村初中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9:4—6.

[2]赵黎丽.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刍议——以“苏教版”为例[D].苏州大学,2009:1—2.

[3]王微微.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及不足[J].教材解析,2011(9):102—103.

[4]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4—77.

[5]周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系统论析[J].科教文汇,2010,(11).

[6]李海林.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6,(11).

第4篇

一、教材呈现方式为综合立体式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后,专家对原来的教材编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原来的编排主要是把同样的文体安排为同一单元,认为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简单。以单篇的文章为中心,单元内部没有联系。单元的文体和知识点相同,容易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识点教学出现重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主题为单元。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编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排具有综合立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一个主题下面包括多个学习板块,板块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次,增设了积累以及应用的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探讨,开展活动。编排体现了创新精神,在主题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语文,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积累与应用”部分,根据专题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以前单篇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板块之间层次关系进行预设,教材更加系统化,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

苏教版语文阅读教材在处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板块和文本主题相关,主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板块在设置时,无法体现主题。以“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分成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教学参考中提到后一个板块是对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仔细考虑,乡愁与旅人两者没有层次上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是和乡愁相关的,文章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几篇文章相对独立,在关于主题的学习方面没有体现层次的深浅。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忽视板块之间的层次性问题。教师在忽略主题进行教学时,只是针对单篇的文章,导致综合立体设计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以专题来进行单元划分,编者的意图在于在每个专题下面分设几个板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材的板块比较多,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的方案,很多板块前面以星号标注,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多数教师对此没有进行选择,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板块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弹性机制,板块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向青春举杯”方案A为例,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后,主要是对人生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活动体验”板块,设置了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题目是马克思提出职业选择所遵照的原则。方案B是《我的五样》,开展活动,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设置的题目,其中之一是对文章两句话的理解。练习题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很容易跟着书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活动体验,体现的是选择性,路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块前标注星号,主要是让教师进行自由的选择,编者在此处犯下错误,在教材中提倡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明可以供自由删选。

三、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设计上注意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探究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积累与应用”等都有体现。在“文本研习”中,学生能够阅读到经典性的作品,为学生创造阅读对话的环境,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对话中,相互交流读书体验,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解读以及鉴赏的能力。“问题探讨”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设置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进行专题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活动体验”环节主要是以人文内涵以及学习的要求为中心,根据学习材料,语文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学会体验以及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探究性的呈现方式上同样存在问题,“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不具有探讨性,只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部分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因为探讨所需要的资料没有提及。其次,对于探讨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以“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板块为例,提到关于“文眼”的问题,对于“文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关于文眼研究的资料比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资料时,需要多种方法。利用“文眼”对散文作品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教师的能力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应当多提供一些资料。此外,为降低探讨问题的难度,编者在应用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完成探讨,编者主要是降低难度,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探讨问题失去意义。

四、阅读鉴赏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注重阅读方法的介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月是故乡明”单元中,提到了“评点法”,学生结合“评点法”,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在《慢慢走,欣赏啊》以及《笔落惊风雨》两个专题中,教材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集中的展示。《慢慢走,欣赏啊》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鉴赏散文小说的方法,提供阅读的相关知识以及阅读方法。在《笔落惊风雨》单元,借古典诗文向学生梳理诗文阅读的过程,学生能够学到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从搜集的例子观察,教师多数没有采用鉴赏性的阅读方法,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缺乏方法指导。以评点法为例,只有在“漂泊的旅人”课后习题中有所涉及,缺乏详细的介绍。学生在运用评点法的时候,不能充分地把握评点法的要点。教学参考书中解释,在进行评点的时候,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在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和其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材应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量

据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使用量排第二,近20个省、市、自治区近一千万小学生在同时使用。相对于传统教科书而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教材的逻辑性和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定位,被誉为小学语文典范教材。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存在课文数多、课时多、内容古板毫无童趣等诸多问题,影响小学生识字、理解和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各套教材课文书比较:

一、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分析

1.部分文章删繁就简。

2.打破以知识点、能力点为体系的单元组合模式。

3.淡化了对阅读课文的训练操作。

4.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双线并进。

二、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思考

鉴于新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特色鲜明、目的明确,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共12册的课本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学习习惯培养序列,旨在通过形象低给学生以示范,为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提供凭借。在小学三、四年级新教材的阅读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繁就简,恰当减轻了学生长久以来的学业重、作业多的负担负,更适应学生的口味。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素养的立体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苏教版教材正是忠于提高三、四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学生通过读好教材能够更加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升自我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何文胜.香港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第6篇

一、对社会与自然的关注

人是社会的细胞,万物的灵长。社会的进步程度与个人的前程命运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优劣同个人的生存质休戚与共。因此,关注社会,关爱自然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文课程在引导读者与人本对话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呼唤广大学生关注社会与自然。比如,《食物从何处来》由过去的自读课文改为实验版的教读课文,不单单是内容归类的简单“变迁”,而是编者教育理念的改变。“地位”提升了,要求提高了,究其原因,该文在说明食物的来源之外,还告诉了我们自然界的食物规律和普遍联系,警示读者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直观而又鲜活的认识。

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强大的不竭源泉。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类”。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意识。语文课程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旨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样,《创造学思想录》,通过几个生活感触的片断,启发青少年读者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在生活中求创新,从常规中求突破。

三、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珍视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份量很重,蕴含了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种独特体验的真实写照。语文实验教材在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孔乙己》一文,原版教材分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总是武断地往深受封建科举教育制度的毒害这一框框上套,并视此为圭臬,如果学生有“别样声音”,则被当成异端“一棍子打死”,其结果只能扼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体验。实际上,鲁迅在批判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外,对孔乙己人性的弱点——好喝懒做等是有清醒认识,这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科举制度。特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与封建教育倡导的“羞恶廉耻”的思想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实验教材做到了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孔乙己》一文“思考和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悲剧结局除封建教育的毒害外,孔乙己自身有什么问题?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说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四、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狭义的语言知识、语法技能积累,而是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实验教材对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大有所为的。当然,教者对文本内涵的拓展和挖掘也不可小觑。

《鱼我所欲也》在学生了解了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这一价值观外,编者更加鼓励教者启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作深层次的思考:当今和平年代,弘扬正气、惩治罪恶是社会的主流思潮,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点道德素养。但“取义”一定要“舍生”吗?面对歹徒行凶,是不假思索冲上去与之搏斗,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是机智地与之周旋,寻求更多的帮助,见义“智”为呢?诚然,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是要具有“舍生”的精神,但换一种方式能更好地惩治凶犯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呢?通过深层的启迪和思考,既培养了学生讲正气的精神情操,又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对待人生的是非抉择,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

第7篇

班级共有学生60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但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面大,在书写、学习品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差,势必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尽可能转化后进,提高先进,发展后进是本学期重点。

经过一学年半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

二、教材分析: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目标

教学内容方面: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汉字,会写388个生字。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学习习惯方面: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认真看书的习惯,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学习373个生字(其中要求写的283个)。继续培养识字能力,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能运用笔画或结构分析字形。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清楚。学会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开始训练默读。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教会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以朗读传达对文字的感悟。

4、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5、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7、继续加强对写日记的引导与督促,坚持日记的批阅与讲评,评选“日记之星”。

第8篇

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60人,其中男生31人人,女生29人。两年来,教师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业绩。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新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少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有待九年级进行弥补,争取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和阅读。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改措施: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协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灵活安排和选择专题决内容,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阅读至少一部文学名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学生共63人,是由思想性格好、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成绩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寄宿班,成绩相对其它三个班较好。比如:上期期末统考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左右,部分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语文足够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缺少感悟,基础不牢固。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1、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识记和积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

2、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3、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训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潜能生辅导安排

1、要求学生写好字。

2、重识记,多积累基础知识。

3、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注重个别辅导,重落实,作文注重面批,多搞过关检测。

六、专题讲座及学科竞赛

每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作文专题讲座,为每年一次的作文竞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具体措施

1、按照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材,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3、要做好扎实的过关训练,做好每一次作文,搞好每一次默写,做好每一次批改。

4、抓好课外辅导。

如:早自习的读书、午自习、晚自习、放学和星期六、星期天的辅导。

5、抓好作文教学,改换新的批议方法,多让作文给学生修改。

6、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7、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

8、适当补充辅导资料,使他们有系统的掌握巩固,以迎接毕业会考。

9、抓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组织工作。

10、多搞检查检测以此督促。

八、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

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和多维。

1、通过笔试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如传统的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仍袭用分数(百分制)评分。

2、通过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

观察法即是通过设计《学生每月检查表》,将考核指标一一罗列出来,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文献法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背书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等进行考察。

3、设多种奖项奖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表扬和表现的机会。

如既有考试分数前10名的奖励,又有诸如“认真写字类优秀奖”、“大胆发言类优秀奖”、“广泛阅读类优秀奖”等等的单项奖励;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奖励,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4、为体现多元评价而设计《语文成绩报告单》。

成绩报告单上应设计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奋发。

九、探究的教研专题及作法

教研专题:探究生命化育人教育中,如何“夯实基础”的教学。

具体作法:

1、教学中紧扣基础知识的复习。

2、多进行归类总结。

3、找到恰当的复习巩固方法。

4、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下一步的进一步完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一、班情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九一班,从上学年的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两大共性问题:一是审题不细心,二是思维定势不懂变通;这两点也就是以后工作中我需要着重去纠正的学生学习陋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答案,而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么会想到应该这么去做。再有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关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定性不足,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还有个别学生存在偏科现象,不理语文,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因此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对于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需要重点教育和督促。

二、教材分析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还有附加题)。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关键点

复习重点:

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运用。

2、文言诗文的默写、理解。

3、现代文阅读的思路及其语言表述。

4、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复习难点:

1、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及其语言表述。

2、作文中的无话可说。

3、复习关键点: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正方向。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做此类题,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我在本期主要担任2011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从八年级期末检测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良好的语文习惯尚未养成,而且只有几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因此,如何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了转变学风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全期共20教学周,每周5课时。

周次

具体安排(括号内为课时每课课时安排)

1——3

(15课时)

课文:《沁园春·雪》(2课时) 《雨说》(2)

《星星变奏曲》(1) 《外国诗两首》(2)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写作及讲评: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及检测:2 名著导读:1

4——5

(10课时)

课文:《敬业与乐业》(2)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 《傅雷家书两则》(2) 《致女儿的信》(1)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1) 写作及讲评:2

6

国庆长假

7——9

(15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2

课文:《故乡》(3)《孤独之旅》(1)《我的叔叔于勒》(3) 《心声》(1)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1

写作及讲评:2 复习:2

10——12

(15课时)

阶段测试:2 试卷讲解:2

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短文两篇》(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1 写作及讲评:2

13——15

(15课时)

课文:《智取生辰纲》(3)《杨修之死》(2)《范进中举》(3)

《香菱学诗》(1)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2

写作及讲评:3 名著阅读初步交流:1

16——18

(15课时)

课文:《陈涉世家》(2)《唐睢不辱使命》(2)《隆中对》(2) 《出师表》(2) 《词五首》(2)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1 写作及讲评:2

单元综合复习:2

19——20

(10课时)

第9篇

评价性内容是指与评价有关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非课文内容部分中能够体现学生评价、判断的相关语句。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的教科书应当呈现一定的评价性内容,促进学生对学习,对内容的评价,提升其学习质量。基于此,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评价性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选择与归类

依据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笔者翻阅现行苏教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2011年版)共计十二册,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仔细的阅读与认真地记录,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和归类。因此本文所呈现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都是非课文内容部分中与学生评价和判断有关的语句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7课中的“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再抄一抄”[1]。以及一年级(上册)中出现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2]这些内容均属于笔者的研究内容。

对评价性内容进行的分类,具体从其分布、呈现方式、具体内容及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进行。

在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中,按分布位置,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中,按句式分为三类,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在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中,按其内容属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关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关涉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中,按其评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进行的评价性内容;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分析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

按分布位置不同,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24课《问银河》中课后的第四小题“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3]。一类是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4]。最后一类是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请你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有意思。”[5]评价性内容分布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经统计,位于课后习题板块的评价性内容共22处,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5处,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18处,从评价性内容的数量上来看,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其次是位于单元练习板块的评价性内容数量,而位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则最少。

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内容数量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多。

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从三年级上学期评价性内容开始在习作板块中出现,直至五年级上学期止,基本都处于第二学段。

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三学段时内容数量到达最高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分布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分布区域较多,不论是课后习题、单元练习或习作板块中均有分布,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练习;分布范围广,除二年级上册之外,每一册均有分布,尤其是从一年级上册便出现关于评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进行评价的意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显示出以下不足之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论是横向的每一册中的内容分布,或是纵向的每一学期的内容分布,均无固定的板块及数量,就分布位置的固定性及分布的平均性均较差。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在分布的固定性及稳定性方面有待加强。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按句式不同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6]。一类是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的“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7]。还有一类是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的“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8]。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具体情况详见表2。

经统计,以陈述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27处,以问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8处,以组合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10处,从数量上看评价性内容最多的是陈述句型,其次是组合型,而问句型出现的最少。

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第二学段时内容数量达到最高点。

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内容分布并无明显规律,甚至有些杂乱,有些学期并无相关评价性内容出现。

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其分布较为杂乱,在第三学段时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呈现方式多样,有包括陈述句、问句的句式,并且句式排列较为多样,从句式的作用来看,陈述句表述直白,内容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于句子意义的思考,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而一年级(上册)中便已出现带有句号及问号符号的评价性内容,这一点十分符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标点学习的规定。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句子较长,而且句子理解的难度并没有依据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依次递增,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就比四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总体上学生理解起来要更困难一些,因此依照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更为科学合理。此外,笔者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标点的标注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为什么”后面既有“。”标注,又有“?”标注,这也给分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仅要考虑评价性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规范标点的形式,做到准确、统一。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具体内容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评价自己学习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读读下面的词语,加点的字可要留心呦;读后再查字典,看自己读得对不对”[10]。也有评价他人学习情况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收集几个小笑话,讲给同学们听听。看谁说的笑话最有趣”[11]。

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如二年级(下册)中“看图,说说下面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跟谁说话,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为什么”[12]。以及一年级(上册)中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13]。

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如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评价等。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读了这两篇习作,你一定会想,我也有我的长处,我的本领。请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14]。评价性内容具体内容的分析详见表3。

经统计,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有17处,其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1处,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6处。而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有23处,其中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1处,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7处,而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有5处。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仅有5处。

从内容数量来看,内容型评价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学习型内容,而生活型内容的数量则相对最少。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有一处,并且在第二学段中才出现;在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第二、三学段中的相关内容明显较多。两者从比例上来说极不均衡。

在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同样也较为集中在第二、第三学段;在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几乎仅在第三学段出现过相关内容;在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则只在第一、第二学段出现过相应的内容。

而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则基本分布在第三学段,一共仅出现了5处,占总体数量的比例也较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包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评价性内容,也包含了与学生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内容的类型多、范围广,这样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评价,丰富学生对评价内容的认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中具体内容的编排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教材涉及的评价内容类型较多,但有关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内容很少,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即第二学段时才出现相关的内容,并且仅有2处相关内容。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相关知识:我国儿童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为3—4岁之间。[15]这一结论正说明了处于第一学段中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学生在1至3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适当增加有关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并且应该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得评价性内容的内容编排更为全面、科学。

(四)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评价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的“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16]。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说说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17]。而有无对比的评判标准,笔者则是依据评价性内容中有无“比一比”、“看谁”、“谁最”等一些含有比较性质的词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详见表4。

表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经统计,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19处,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26处。从数量上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析性内容。

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三学段时内容的数量达到最高点,但六年级时并无相关内容出现。

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的趋势则相对平稳一些,第二学段及第三学段时所占比重均较多,第一学段时内容数量最少。

尽管从数量上来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但从内容出现的时间来看,在一年级上学期时就已经出现让学生进行比较的评价性内容,过早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仍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的评价方式较多,学生能够得到不同锻炼机会,并且通过比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评价方式较多,但其中大部分评价的进行需通过比较的方式,并且还让学生通过比较他人与自身的学习表现,从中选出表现较好的一方,这样的比较方式、结果,以及比较次数的过于频繁,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此外,对学生评价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也并未提倡或鼓励过早的让学生接触比较性的评价,因此关于选择何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大陆与台湾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12YJA88006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8.

[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8.

[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5]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3.

[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7]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8.

[8]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10]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7.

[1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3.

[1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8.

[1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5.

[1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0.

[15]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420.

[1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55.

第10篇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知识体系 人文性 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段与篇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应该说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可以统计出:

表14:苏教版知识体系分类表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 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节选)》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 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 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并不局限于其定义,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打乱文体顺序,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如例一所示。那么,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生成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问题分析思考与对策

1. 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材从"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向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多年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

2.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问题

2.1苏教材单元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比人教教材,在很多方面,是有突破的,它给予了学生广阔的知识天地,富有时代性。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它的单元构造方面的不足之处也显露出来了:

第一,从苏教材体例编排上看,基本上都是按人文性来编排的,但是这样子编排会导致单元间衔接不够紧密,逻辑性不够强,会影响学生学习体系的建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第二,相关人员做过一些调查,学生是否能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练习是否能明确学习成果,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回答上,其回答"较少"和"不能"的分别占到60%、55%,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建构是很弱的,对于相关知识的知识目标内容的掌握也是很低的。

2.2教材设计人文性强,工具性弱

教材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地位太弱。"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在设计时是必须遵循的。苏教材在课文选用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但是在课文的学习、字词的掌握以及阅读理解方面,却达不到规定的培养目标。苏教材重视了人为性,却忽视了工具性。

3. 对策思考

3.1教材要多融入一些地方性、民族性特色

语文教材在编写教师时要多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这样既充分利用各地特色文化,又能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与亲切感,也更切合新课标理念,更有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国课程教材开发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要汲取农村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而非盲目追求"城市本位",确定地方性与民族性兼容,结合现代教材编制的先进思想,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材。教材教学内容在选取上应贴近民众教育生活实际,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教学生活,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共识。教材在开发与编制上也要具可操作性,不能刻意追求新颖别致的教学策略,应该务实于学生的学习。

3.2尽量保持名家名作

苏教材在选用名家名作时,大幅度增删改动,破坏了文章原有的大家风范。比如现在的《燕子》文章,文笔很美,但比起原文,韵味全无。还有郭沫若先生的《白鹭》,虽然课文稍有点难度,但是结合教师讲解,学生是可以理解体会的,但是课文却被改编,结果是弄巧成拙。

3.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使课程改革最前缘的实践者,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教育改革顺利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构建一种积极互动的课堂,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理念,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合作探究者。因此,教师的恰当角色定位有助于教材预设目的的实现。

第一.教师培养模式要突破"大学本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将师范类院校教师培养工作与农村中小学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实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第一线教育教学培养中,在真实环境中,发现不足,然后弥补不足,提高自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恰当地安排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组织定时听课、教学技能竞赛等,增加机会让新教师锤炼教学技能。

第二,要提高教师各方面待遇。教师承担着教师育人的光荣使命,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如何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不论是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都应该提高教师待遇,切实保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

结语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教材在编写时要达到与众多学生的共鸣是不容易的。教材在设计时既要重视人文性,还要重视工具性。既要重视普遍性,还要重视民族性、地域性。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探究与改进是一个艰难而长远的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探讨与认真研究,一定会使苏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清华.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

第12篇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 有效性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无法与新课程相适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涵丰富,需要寻找适应其教学的方法。将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理论,应用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必然能发挥作用。

一、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基础理论

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理论,来自著名的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Multiple Intelligence”。这个理论直译过来就是多元智能。这个理论的提出基于脑部创伤和学习能力差异关系。就初中语文课堂而言,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情况。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将这种差异归为个体智能的不同组合,例如:从小学习美术的学生其空间智能和审美智能要比普通学生高很多。以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为教学构想,应用于苏教版教材教学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材优势,提升教学有效性,充分地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

二、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设计分析

(一)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前设计。

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的课前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本节课中涉及的智能进行分析,选取几个侧重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将智能与教学进行融合。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过程中,可将语言逻辑能力作为讲解切入点进行备课。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以信息传播为主,其中《录音新闻》、《新闻两篇》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可将语文逻辑能力加入其中,同时完成能力培养和教学任务。其次,根据选取智能的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完成。在选取过程中,在满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将智能作为选择条件之一,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学形式的设计及其论证,这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通过这一方法可更好地分析论证教学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二)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中分析。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教学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言智能培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满足这一任务,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达到有效运用于听说读写。其次,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思维体系的构建。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将语文作为一个体系进行了教材编写构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将体系思维进行渗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文思维体系,满足今后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力的需要。在语文教学的不同阶段,其语文思维是有一定变化的。最后,初中语文应试能力的培养。中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无法忽视的重点,应试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基础要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能力进行了多种划分,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无法拥有应试能力,学生即使拥有其他任何能力也无法满足考试需要。

(三)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后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课堂的教学反思,对从课前到课中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构建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多元能力方向的选择是否准确,分析学生对能力培养的接受情况,只有准确的总结分析,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设想同教学实施结果一致。

三、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实施策略

(一)发掘自身优势,创设外部环境。

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同外部教学硬件环境是分不开的,立足本学校硬件设施,发挥其硬件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外部硬件条件可以满足教学需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程设计都需要硬件的支持。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模块中要求,进行“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视听活动对教学硬件提出了要求,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成功构建是需要学校给予支持的。

(二)多种途径出发,营造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涉及的问题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师生之间的关系情况是内部环境的一个关键,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开展的保证。其次,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决定了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构建成败。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对教师要求较高,涉及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多,只有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顺利开展。最后,学生对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接受情况,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第一群体,学生的反应和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三)围绕智能差异,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