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节绘画

清明节绘画

时间:2023-05-29 17:4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节绘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节绘画

第1篇

主持人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中午好!你们的好朋友——红领巾广播台又来到了你们身边。本期红领巾广播台由我们四0二班为大家播音,欢迎大家收听!

主持人甲:我是四0二班播音员××*。

主持人乙:我是四0二班播音员××*。

合:本次播音我们为大家安排的栏目有校园快讯、“

清明节——我们的节日”专题、佳作欣赏、营养快线等。

崔:首先请听校园快讯:

孙:上周我校开展了以“法在心中,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校园学法童谣和格言警句的征集活动。各班同学纷纷投稿。下面请听我班同学的撰稿。

崔:黄柳写的童谣:题目:遵纪守法大家唱

好孩子,听仔细,争创“四好”要牢记。

上下楼梯靠右行,自觉文明守纪律。

脚步轻轻学小兔,大型活动有秩序。

课堂之上专心听,合作探究敢创新。

果皮纸屑不乱扔,爱护环境好习性。

过马路,左右看。宁等三分不抢行。

红灯停,绿灯行,交通法规谨记心。

学法懂法你我他,争做合格小公民。

孙:陆宇轩写的童谣:题目:校园文明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课间文明做游戏,

你拍二,我拍二,同伴友爱记心儿,

你拍三,我拍三,互相谦让风格尚,

你拍四,我拍四,勤俭节约好品质,

你拍五,我拍五,克服困难不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比学赶超争上游,

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要谨记,

你拍八,我拍八,安全礼貌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爱护公物记心头,

你拍十,我拍十,遵纪守法好孩子。

崔:孙泽锴写的格言警句:交通法规记心胸,平安握在您手中……

孙:崔小敏写的格言警句:学法守法从娃起,利国利民又利己。

崔:下面是关于举办2010年××县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的通知:本次活动以“家乡?校园”为主题,作品要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内网容要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注重时代感、艺术性和创新性。本次活动共分四组,分别为小学一组(1-3年级)、小学二组(4-6年级)、初中组、普高组。作品长、宽不得超过80cm×80cm。作品背面请用铅笔注明作者姓名、学校、年级、年龄、辅导老师。书法作品以软笔书法为主,绘画作品形式不限。

孙:学校举办第二届读书节的有关通知:(音乐起)

崔:接下来是“清明节——我们的节日”专题。

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孙:是啊,下周一就是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

崔:你算问对人了,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孙:还有吗?

崔: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网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孙: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植树,还有哪些活动呢?

崔:清明节还有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

插柳:清明节,民间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意为避免虫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通过荡秋千来增进健康,培养勇敢的精神。

放风筝:表示对天下太平的祝福,也给自己带来好运。

孙:你懂得的可真多!

崔:在今天我们过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孙:无数革命先烈,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捍卫祖国的尊严,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时光?苍天在上,英魂永存。我们不会忘记先烈,忘记历史!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振兴祖国!

合: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音乐起)

孙:下面是佳作欣赏:陆宇轩的数学小论文。

崔: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营养快线》专栏。

孙:我的话题是“学生要重视早餐”。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学生的重要课程都安排在上午,早餐就成为上午学习的能量保证。前一天晚餐到第二天清晨,已经过去7-8小时,前一天晚餐的食物早已从胃中排空,小肠已

将其消化吸收,血糖也降到了最低水平,这时血糖水平已不能为上午紧张的学习提供充足的热能,也不能保证大脑对糖的需求。人会出现精神不振、全身无力,从而使学习效率低、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有人觉得已习惯不吃早饭,并未影响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假象。为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请重视早餐,吃饱吃好很重要!

崔:我说的是春季饮食小常识:春季气温由寒转暖,阳气上升。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协调统一。春季饮食上要注意清温平淡。1、主食要多选用大米、小米、小豆等。2、牛肉、羊肉、鸡肉等副食品不宜过多食用。春季蔬菜品种较多,应多选择各种绿叶蔬菜,如小白菜、油麦菜、苋菜、包菜、汤菜、萝卜等。3、应少吃高脂肪类的食物及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等。

合:祝同学们健康活泼,快乐成长!(音乐起)

崔: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第2篇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 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 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 春景的美好。

活动一 寒食节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 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 ,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 ,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 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 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 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 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2.讨论。

&n

bsp;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附图 {图})

活动二 扫墓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 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 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 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 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烈士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 花圈。动手制作,

>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 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活动三 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 :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2)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凑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 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后,再往锅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饭时,谁若吃 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吃“巧巧饭”。吃完“巧巧饭”,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了柏树开花, 谁就会交上好运气。待旭日东升,她们就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给幼儿讲解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 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活动四 插柳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 插柳)

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 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 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 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

,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 ;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 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活动五 荡秋千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清明节)

“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

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 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活动六 放风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种类及结构。

2.培养幼儿放风筝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类型的风筝各一个。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风筝。引出活动主题。

2.教师启发提问:

①小朋友放过风筝没有?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②除了自己的风筝外,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老鹰、燕子、蜻蜒、金鱼、五星等)

3.出示各类风筝让幼儿欣赏。如鸟形风筝:仙鹤;虫形风筝:蝴蝶;水族风筝:金鱼;人物风筝:孙悟空 ;器物风筝:宫灯;变形几何图形风筝:五角星等。

①教师边出示各类风筝边让幼儿观察它们的色彩、结构,以提高

哦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幼儿的审美能力。

②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制作材料(纸、竹等)和制作方法(扎、糊、绘画),并自制一个风筝。

4.游戏“放风筝”,让幼儿体验放风筝的乐趣,锻炼跑的能力。玩法:

第3篇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解析;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50-0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瑞的代表作,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很好的图画,更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原作品现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作品描绘出北宋汴京城以及近郊地区在清明节时,社会各个阶级的生活景象和状态。作品的构思巧妙,表现了劳动者和小市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等静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富立体感,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清明上河图当时的艺术氛围和社会状况下形成的背景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北宋的统治者宋微宗是一位艺术造诣极高的书画家,宋微宗主持的画院为了提高画家的水平,培养画家的观察能力,还设置了管制登记,以此促进绘画的发展,画家也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张择瑞是一位风俗画家,画风别具一格,受到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经过一番创作,完成了流传到至今的《清明上河图》。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等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清明上河图》的完成并有了今天的地位,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发达和皇帝的鼓励所成就的。

二、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清明上河图》中,非常鲜明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画的内容上,内容的丰富是这幅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画中的广阔和细致,是清明上河图最大的特色。《清明上河图》中,广阔的从浩瀚的河流,美丽的原野到高耸巍峨的城郭,细致的由到摊贩上的商品,招牌上的文字,乃至木舟上的铆钉,都和谐的在这幅图画上展现着。构图疏密的安排、节奏笔墨的处理以及人物服饰建筑的安排,都是艺术性和构图性的完美的统一和高度的结合才有了这举世闻名的创作。

整幅画在构图布局的方面,运用了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要的景象。长卷沿着汴河从东郊经过集市,再到北边的城门,把很长的一段景色收到了一个画面上,看画的人可以感觉到画面中的视点在移动着,也可以把这种艺术看作多个视点的链接,所有的视点聚集在一个平面上,这样的角度画出来的作品看起来情节性、故事性都有一种厚重感,让整幅图画看起来生动,并在图画中看出了城市近郊的协调统一。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画中描绘的原野、汴河、城郭、甚至木舟、人物,全部协调统一的连接在一起,人物风景在构图方面的衔接十分巧妙。左右两端连接着市中心,有着首尾呼应的效果。这样有疏有密、结构浑然一体的效果,表现出的人物景色准确生动而传神,让画卷具有繁杂而不乱、有起伏有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在画中有一段在虹桥下,船只里面的工人在河水里做工的景象,就与河岸周遭的人物相呼应,协调而统一的融合在一起,也可以从这小小的故事情节中看出人物的心态,也看出了画家高度的艺术造诣。

三、对故事情节的艺术赏析

在对人物构成的时间和场面为主的风俗人物画中,情节一般会受到制约,但在《清明上河图》中,全卷绘画人物共550余人,处在社会各个地位,年龄、身份、性别、姿态表情各不相同,而且分布在从汴河的市郊、码头、市区等各个不同的区域,对于这样一幅作品,作者不但将一切景色融为一体,在图画中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更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状态。这种鸟瞰式的取景,使整幅作品的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有条不紊,紧凑严密,有节奏有韵律的使画面从局部到全局的整体统一。

四、总结

作者在故事情节中,选择从汴河开始作为故事情节线索来管穿整个卷轴,尽管从整幅画来看,汴河首段和尾段面积和人物故事情节较少,中断才是整幅作品主要内容,但是在因果结构上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郊野和码头的繁荣景象,这也是整幅作品用艺术的角度表现出的哲学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连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地位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余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新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05).

第4篇

一、挖掘本土资源,激发幼儿欣赏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我们紧扣苏州特色,充分挖掘本土美术资源。众所周知,苏州优秀的手工艺名人数不胜数,有制扇高手周天民,刺绣大师沈寿,木刻年画名人吴友如,泥塑艺人雷潮,剪纸艺人叶又新等,他们代表的“苏扇”、 “苏绣”、“桃花坞木刻画”、 “泥塑”、“剪纸”备受瞩目,成为苏州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是欣赏活动的绝好教材。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挖掘、筛选,整理出了适合幼儿欣赏活动的内容:苏绣、苏扇、桃花坞年画、剪纸、泥塑、蓝印花布、剧装、脸谱等,并形成主题活动,如“好看的刺绣”、“我来做苏扇”、“纸板印画”、“精巧的剪纸”、“夸张的泥塑”、“漂亮的蓝印花布”、“小戏迷”等。

欣赏活动前期,我们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这些工艺品,展示在班级的区角中,幼儿在接触、收集的过程中,对所收集的物品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观看和同伴间的相互介绍,大家不仅对这些工艺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为欣赏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在欣赏活动中,我们采取观察、讲解、分析、演示等多种方法与幼儿互动,让幼儿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感知作品中丰富的线条和图形,色彩的对比等。比如在欣赏苏绣《美丽的大公鸡》活动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融入了苏绣的起源和欣赏的知识点,幼儿知道了苏绣的制作材料和过程,感受到了苏绣丰富的色彩,对于传统的苏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想象空间

一年中有很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地都会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是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当地的节日民俗活动也是形式多样,极具特色。所以我们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提升幼儿想象的空间。

例如,元宵节的时候,我们发动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亲子作品“花灯”,从构思到设计、从选材到动手制作,无不体现幼儿与家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各样的花灯挂在教室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花灯上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也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清明节到了,我们将制作青团子的过程拍成视频播放给幼儿欣赏,同时,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我们就一起动手DIY,自制青团子。中秋节,我们开展了小班同题异构活动“香香的月饼”,从欣赏、绘画、手工三方面实施教学。幼儿欣赏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包装盒,认识了月饼的形状、花纹,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一些风俗习惯。大家一起分享月饼,感受节日的甜蜜和喜悦,体验了团圆的快乐。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在绘画活动中,鼓励小班幼儿大胆用色,幼儿都画出了不同形状和口味的月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引导幼儿参加苏州特有的民俗活动。如极具苏州特色的南浩街“轧神仙”活动,我们请家长带孩子到南浩街亲身体会神仙庙会的热闹场面,感受拥挤的人流、欣赏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轧神仙”后,老师介绍这一民间习俗的由来,幼儿一下子就对这一苏州地方文化有了深入认识。再用绘画创造性的表现“轧神仙” 的热闹场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年一度的“虎丘庙会”也是不容错过的。红灯笼、花格窗、挂落等元素的重复叠加,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色彩冲击,烘托庙会喜庆热闹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苏州风情。孙武练兵场的综合演出,带领幼儿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现实与虚幻,古典与现代之间穿梭,深切感受到吴文化的独特魅力。篆刻、玉雕、核雕、面人、蛋画等具有浓郁苏州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摊,让幼儿亲身感受到苏州工艺的精细秀雅。最吸引幼儿的要数苏州风味小吃一条街,臭豆腐、梅花糕、海棠糕等十几个品种的当地小吃,使幼儿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了解了我们苏州当地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蟹壳、蚌壳等本土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涂鸦创作;利用橡皮泥制作各类苏州小吃。幼儿通过画画、捏捏,放飞了想象力,体验了创作的快乐。

端午节,请家长带幼儿到园区观看赛龙舟比赛,讲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回到幼儿园后,利用薯片罐里的塑料小抽屉和彩纸片,制作龙舟;鼓励幼儿向奶奶学习包粽子的技能,一个节日就在粽子飘香间度过。

三、利用本土资源,提高幼儿制作能力

我们在欣赏优美的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地传承优秀文化也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内容。结合“好看的刺绣”、“我来做苏扇”、“纸板印画”、“精巧的剪纸”、“夸张的泥塑”、 “小戏迷”等主题,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手工制作活动,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纸板印画”主题中,我们收集大量苏州特色的房子,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房子的特征后,投放纸板鼓励幼儿大胆剪贴,刷上颜料进行印画,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房子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夸张的泥塑”主题中,我们开展了泥塑的学习活动。幼儿的表现欲很强烈,不仅用彩泥塑造自己喜欢的水果、动物和好朋友,而且作品中大胆表现了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能够借助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塑造作品的细节部分,使作品更精致的同时,更具有丰富的神态,如“睡觉的小猪”、“贪吃的猪”、“吃撑的小猪”、“伸懒腰的小猪”、“猪的一家”等,每一位幼儿都是艺术家,他们表现的作品独一无二、各具特色。

第5篇

摘要:

弘扬、传播和交流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实现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入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国文化;渗透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一度忽视对现代的实用性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这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引起英语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应成为我国教育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而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无疑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笔者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教授,有机渗透本土传统文化,补充中国元素的教学。

二、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一)课前小点尽享。一节英语课仅有短短的40分钟。虽然日常的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教师应有效利用和紧紧抓住课堂的每一秒钟,特别是课前伊始的预备两分钟。往常的这段时间,按惯例是齐诵平日所学的儿歌。低年级儿歌较多,经常更新还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但进入三年级以来,由于教材中儿歌数量明显减少,再加之孩子们年龄特征的变化,每天单调的儿歌诵读已经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几乎没有达到应有的热身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起着反作用。经过一番思索,为更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称之为“课前小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旅游景点开心数:假期前后,我总是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对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介绍。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学生总会很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地址名称。如五一假期回来,一名孩子向大家汇报说,自己去了榜罗会议纪念馆,并和一位老外用英语进行会话。用英语来向游客介绍榜罗会议而感到很自豪。二是传统小吃香课堂:假期旅游时我们会品尝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即使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中餐也是丰富多彩,颇有情趣。师生间的问答让我们的课堂芳香四溢,孩子们沉浸在这样一种充盈着中华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英语学习的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了起来。

(二)课中文化饱餐。一是立足教材,渗透熏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完全抛开儿童正在学习的英语知识体系,独立进行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述的教学,而是要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儿童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课堂中学生对此部分的补充内容很感兴趣,儿歌念得朗朗上口。在大声的朗读吟唱中,学生的内心由衷地感受到幸运和自豪。二是节日荟萃,传承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大致数来,一年中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比较重要位置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特别是实行了新的休假制度,更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亲近。上半年,我们经历的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利用一两节英语课外阅读课,我带着孩子们重点了解了清明节和端午节。三是时政契机,渗透德育――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是一次很好的体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赈灾的思想教育的机会。中午学校大队部在校园广播中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了捐款济灾的倡议。各个班级遂将“明天为地震灾区捐款”写进了回家作业。我于是马上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灾情概况介绍,让孩子们铭记于心。

(三)课后茶憩回味。课堂的饱飨之后当然少不了课余的茶憩回味。课后的复习巩固意义非凡。课前、课中的教学渗透促使孩子们在课后不自觉地跟着动起手来,因为教师补充的这些知识是他们自接触英语以来闻所未闻的,感觉新鲜。以下是我让孩子们动手实践的尝试。一是网络搜索――结合课堂上教师的信息输入,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其中有些是教师布置的,有的则完全是学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进行的。二是动手描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很多,除上述网络大搜索外,还有学生的小作文、大绘画等等。三是综合实践――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运用语言也是掌握语言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教师教授的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述,学生要在实践中运用,继而达到接受和掌握英语,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语言学习的反馈和运用途径,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同时要结合各种富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乡梁家学校,甘肃 定西 743305)

第6篇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虚拟现实;传统与现代;数码艺术与技术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这幅尺寸不大的画卷,内容极为丰富,真令人目不暇接,它通过清明节生动地记录了北宋京城汴河一带人民的风俗生活情景和建筑地貌,使人看后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把人引到了北宋时代生活当中。它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艺术风格、描述场景都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一窥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风貌,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1 新媒体数字技术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长128米,高6.5米,屏幕面积832平方米,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问世,它以静态的《清明上河图》为创作蓝本,利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投影电影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使距今八百多年的北宋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它是一种新媒体数字艺术和技术的利用,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将传统的艺术作品转变成新形势下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了视觉性、听觉性、触觉性等等特性,成为多方位,多维的体验的数字艺术形式,拉近了观众欣赏作品的距离。所以它营造一个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使受众产生体验性沉浸效果,让观众走进了画卷,仿佛自己置身于了宋代时期的街头,切身感受着繁华的街头景色。

2 体验式的虚拟现实技术

体验式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与多媒体进行融合,将投影、三维成像、电影等相关技术融合,带给受众全新的视听艺术享受。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指原作品《清明上河图》上存在的所有的事物和环境,它是实际上可实现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而“虚拟”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因此,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技术将虚拟影像“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虚拟现实首先是一种可视化界面技术,是计算机设置的一个类似于现实存在的虚拟环境,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三维感受。其次它是设备与硬件、软件的有机组合,这就需要将人的感觉进行动态化的处理,的计算机设备通过文字识别、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等数据库技术的高速分析进行可感知技术输入。虚拟现实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一幅动态画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高科技与新科技进行交互感知与互动,并在精神感觉上进入环境。所以,虚拟现实的关键是传感技术。它需要拟人化的感知、神经元技术、模糊的逻辑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手段的支持。因此,更加强调受众的审美感受是体验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前提,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指受众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中,暂时忘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场景的区别。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受,体验虚拟世界的一切,而他们所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的一切都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这样的逼真感受使他们沉浸于其中。虚拟现实意味着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的感官体验,这说明体验性是数字艺术等虚拟艺术的特征之一。它的心理机制是利用人对虚拟艺术的审美心理因素,让受众获得随虚拟场景的变换而移情的能力。

3 传统形式与新兴形式的融合

传统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卷,它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表现群众日常生活,是不可战胜的作品。而动态版“清明上河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原画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了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新塑造,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做到了传承与创新、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通过观看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发现传统与新兴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它善于利用传统的文化优势,并且作为现代的参照物,让传统与现代进行对话与沟通,否则传统就失去活力,无法征服现代受众。然而,传统艺术与经典作品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曾对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味、欣赏方式也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陈旧的艺术形式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艺术审美需求,这就需要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经典作品进行再创造,使它们符合现代的审美习惯与理念,带给受众全新的审美感受,也让受众对传统艺术与经典作品产生新鲜感与浓厚的兴趣。借鉴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思路来激发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求知冲动,促使人们主动运用数字艺术手段、新媒体技术方法,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启发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对研究我国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古代建筑者具有重要艺术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它的重新再创作所散发的现代数字魅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大爆炸、电子技术与产品风靡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享受数字平台带来的快捷与便利,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获取资源。纵观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表现形式,其三维技术手段的运用、二维的艺术效果的表达,不仅保持了与原作的艺术风格的统一性,也延续了受众在艺术欣赏时的思维惯性,使新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接受。无论是世博会还是双年展,已经不只是单纯的表现绘画、雕塑、建筑艺术风格等。而是趋向于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这个数字信息时代的作品,贴近人们的生活。艺术作品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变革显而易见,艺术的发展变化从来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它也不能够脱离社会发展的独立存在,而是必然地反映出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转变。就是在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立于创作原本的内容性为基础,将技术作为辅助的手段使用,既保持原作的艺术性与审美特征,又将体验式虚拟现实或其他的数字魅力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充分展现了新科技与艺术融合带来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审美体验的新变化。

时代催生的科技进步造就了艺术思潮与艺术手段的革新,使人类无穷无尽的美好创意转化为现实。对与以往的传统的艺术展览平台来说,慢慢向传播品牌、传播理念、树立形象、构建统一体系等比较抽象的层面转变,这也就越来越多地需要多媒体影像技术等新科技作为辅助手段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数码时代的到来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将创意思想和创意形式以及创意过程相联系,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够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 巫影.虚拟现实技术综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2.

[3] 当代美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资源;开发;优势;特色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开展特色美术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城市美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农村美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举步不前的状况。根据农村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觉得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

1.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1.1 优势。农村孩子虽然在物资等多方面不及城市孩子,但并不等于农村的美术教育就比城市的美术教育困难许多。相反,农村美术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也有着无限的就地取材的机会。例如: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平原田野、红花绿叶、水中游鱼、空中飞鸟,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激发人们无限的美感;端午节、元宵节、除夕、庙会等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地方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这些都给农村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2 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师资投入不足,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广泛存在。(2)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一味地说教或强制,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3)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没有针对农村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简单划一,存在明显的成人倾向……农村孩子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及与教材出现了断层。

2.搞好农村美术教育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农村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我们全民族的素质,农村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全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实施。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上积极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另外,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农村地方经济中,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在许多地方农村经济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对于民间美术工艺的发展自然就会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3.开展农村特色美术教育的探究

鉴于农村美术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名农村美术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对农村的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重新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主动担负起农村美术教育的重任,充分挖掘农村美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特点大胆的进行农村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路子。

新课程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广大农村地区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为我们所选择。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景观:如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河流山川、蓝天白云、动植物和奇花异草;天然材料:如木、石、竹、土等等。2.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雕刻、编织、泥塑、纸扎、蒸花馍、剪纸、蜡染等等;民风民俗:独特的节日、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身怀绝技的民间工匠和民间艺人等。

3.1 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农村艺术资源开发的主体。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和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过去,教师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消极的接受专家学者开发的课程。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就要求改变过去教师注重教材,注重机械训练的倾向,成为艺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角,不仅要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

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地对原有美术进行增、改、补充。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增: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美丽的羽毛》、《萝卜雕刻》、《听话的泥巴》、《麦草画》、《玉米根艺》等。改:即对原有的教学活动做一些适当的修改。在教材中《高大的楼群》,农村孩子对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大厦形象模糊,因此我们可以把内容改成家乡的建筑。补充:如剪纸,结合农村当地的民间剪纸,可以剪各种动植物、人物、窗花等。

3.2 开放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要。

3.2.1 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美术根植于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因此,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1)农村风貌,激发美感。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俗之趣,陶冶个性。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农家庆贺节日、婚丧嫁娶仪式等,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时的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清明节家家户户吃饺子、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3.2.2 观察家乡变化,激发乡情。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台台现代化的播种机、收割机挺进农田;一个个养殖场、蔬菜大棚等,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此时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们的新农村、家乡新居、乡村体育馆、影剧院等等,同时学生也发现了家乡环境的日趋恶化,此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宣传画、变废为宝等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3.3 探究教法,开阔教学空间。

3.3.1 组织出外写生,感受自然。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到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甭提有创意,而且越来越讨厌画画。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出外写生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

3.3.2 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而新课标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可以设计出象《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萝卜雕刻》、《捏泥人》、《种子粘贴》、《玉米根艺造型》等工艺课。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大面积的提高,农村的美术教育才会逐渐形成特色并走向正规。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特点,扬长避短,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美术教育,是需要广大农村美术教师不断去探索、研究、思考的课题,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农村教育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桂木 《美术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经研究决定重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礼”、“孝”、“廉”五方面内容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汤国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务处和团委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论语》的学习、践行活动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团委统筹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论语》的背诵活动。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达到人人会背。2020年9月份举行了全校的《论语》背诵大赛,抽查的学生背诵流利,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重阳节学生进行了《论语》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行孝的美德。2020年11月份要求各班召开了《论语》诵读班会,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天早自习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诵读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诵读为主题的班会(团委统筹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2020年10月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主会场的直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10月20日,我校召开了第十三届文艺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出了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9篇

关键词:名城临海;地域文化;品德课堂 小学中高学段的国家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性课程,其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注重联系当地生活实际。《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地域文化,如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发觉、保护、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必将极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人现就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品德学科的整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充实小学品德课堂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湖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郑虔墓等,其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临海古城之所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除了这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还因为许许多多优越的自然名胜和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上留下了许多可以自主开发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通过学生或教师的活动来达到开发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教材中的“空白”,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性。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古城的桩桩件件,都凝聚着历史的记忆。那土砖辉泥和水土朽木,都显示着古城的特征,还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播放视频、歌唱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古街,有被称为“春夏游乐之冠”的东湖公园、巾山塔群等风景区。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著名教师郁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其中有个环节:“看看我的家乡景”: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方言游戏,让我们领略了各地不同的特色。其实除了方言,每个地方的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自己家乡的资料、图片,谁愿意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

(2)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家乡都很美?是不是都想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大家?那好,我们给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吧!

(3)生介绍家乡的美景。(小组互动、场上场下互动)

(4)反馈。刚才你给同学介绍了美景,他们有什么评价吗?

(5)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美丽景色是那么令我们神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临海名胜古迹的图片和相关的书籍、音乐等。准备的过程是一次爱家乡教育的契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科书内容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临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桔果之乡,柑橘、茶叶、蔬菜、杨梅、草莓等已成为临海效益农业的支柱,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西兰花生产基地。无核蜜桔和优质茶叶,屡获殊荣,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在《家乡的特产知多少》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通过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尝一尝,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与众不同,在同伴、老师的赞美声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挖掘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品德课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开发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整理文化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要重视课堂以外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优势,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道德,通过课前调查和课程学习,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

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

临海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元宵节(正月十四)看花灯,家家户户吃糟羹,吃罢糟羹吃甜羹;中秋节(八月十六)家家吃“糕喃”,糖霜饼;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扶老携幼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这些贴近生活的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浙教版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课后延伸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发现他们对节日食品特别感兴趣,于是发动学生“认购”一种节日食品,收集这种食品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并举办家乡传统节日食品“品尝”会。活动中,学生有的用照片介绍,有的用实物介绍,内容异常丰富:从食品的色香味形、制作方法和原料,到吃该食品的含义等,使大家都获益匪浅。我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节日大观园”红领巾小事业阵地,引导学生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春节里开展“欢乐和谐中国年”习俗大搜索,“春节对联”书写大赛,贴门联等。清明节到时,开展“忆先烈事迹,明荣辱新观”主题班会,踏青远足活动;重阳节开展“学一技表孝心”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感受节日的喜庆,增加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的滋养下,不断获得探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成果,逐渐懂得合作、尊重、谦让、感恩、珍爱的意义。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

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临海地方文献、博物馆等地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记者采访队”采访临海的老人,了解本地的民间故事。从老人妙语如珠的话语中,学生收集到层出不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有紫阳内丹《悟真篇》、尉迟恭冒雪筑州城、金满大闹台州府、台州式硬气……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净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明白了是非黑白,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但锻炼了学生搜寻资料,与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等各种能力,而且让他们感悟到本地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

临海,这方热土,物华天宝,民风淳朴,虽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们为祖国的历史增光添色,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谱写了可歌可颂的篇章。古代有王士性、谢深甫(宰相)、谢道清(理宗皇后)、紫阳真人、秦鸣雷(殿试第一名),现代有“名满东南的光复旧勋”王文庆,“报国拼此身”的杨哲商,“只尽我心完我责”的杨镇毅,“留得清名举世知”的陆翰文,“第一人”的屈映光等革命人物,当代有朱洗(东湖旁边雕像)、冯德培……这些可敬的临海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永远是临海史册上的骄傲。如实践案例:追寻乡贤足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家走访老人,到临海图书馆调查临海古代历史上的名人。果然,在课堂上有几位学生说出了唐郑虔,还知道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教师又引述了一些资料,唐代古祠――郑广文纪念馆,又名郑广文祠,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临海市区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未曾想到,几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亲自游郑广文纪念馆,还带回了几张照片。看来这一节课激起了学生探寻家乡历史名人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临海地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乡资源,我们的小学品德学科定能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广建,叶维军.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第10篇

七年,不知道有多少情侣熬不住分了呢~

呵,扯远了。

有时候我纳闷了,从一年级开始,为什么老师总是说,上一届的学生比我们好,下一届的也比我们好,偏偏就我这一届不好?我还没有倒霉到那种地步吧?我的同学们,也没那么坏吧?

现在来聊聊我的同学们。

班上45个人,男生比女生多那么几个。这里我也纳闷,为什么每个班都是女生比男生少?

我和我的同学们,且不说上课啊玩啊做作业啊什么的在一起干这种妇孺皆知的事儿,但周末聚会生日Party各种节日盛宴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们班的亮点一,就是每个人的特长都不同。

也许就是这一点,我们班是整个年级里最好的班了。

班长擅长手工和唱歌,副班长擅长演讲之类的口才技术,语文学习委员语文最好,数学学习委员数学最好,以此类推。而我,大概就是绘画与成绩的结合体。唱歌比赛,班长负责,演讲,副班长负责,绘画比赛,我负责,而各种大小考试就由各个学习委员负责……

总之,各施其责吧。

比起其他几个班都是些天枰一边歪的现象,我还是喜欢我们班呢。

亮点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性。

属性是啥?像什么萝莉控吸血鬼控银发控大叔控正太控卡通文具控……还有傲娇型自恋型面瘫型可爱型腹黑型完美型……要说完美,就是咱们的班长,副班长属于腹黑与自恋的混合体。啊?我是什么型?我是假小子型的啦~!

亮点三,每个人都有绰号。

也许这是每个班都有的,但我们班还是值得提一下。

我们班,是没有人类学生的班。

嘿同学,饿了么?欢迎来到我们班,这里有鸡鸭鱼肉葱姜蒜,还有“烈火侠”免费烧烤哦亲~喂美女,遇到坏人了么?欢迎来到我们班,这里有闪电侠雷霆侠蝙蝠侠超人忍者神龟……hi帅哥,发型乱了么?欢迎来到我们班,这里有梳子洗发精定型水……我们连日本天皇都有~热爱革命的人可以来我们班殴他出出气哦~但是医疗费你负责~

我们这里有四眼公鸡四眼母鸡春江水暖鸭鹅头~!

哈哈,一说起绰号我就有说不完的话了,因为这些绰号太有趣太搞人咯~!我们这里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东东~哈?我是谁?我是黄瓜啦……我的同桌是腌菜啦……我前有西瓜,后有麻袋,我们组长还是个小白菜……哦,挺押韵的哦。

我们这里还有流氓菜刀麻烦三人组~菜刀是班长,麻烦是潘哥【女的】流氓是谁……?额,可不可以不讲……我很丢脸的……

我们班很自由,喜欢趴在窗户边上往下扔纸叠的千纸鹤,一边笑着说“飞啦飞啦”一边看着底下教导主任和班主任气愤的脸和如机关枪般脱口而出的批评。我们班很傻气,喜欢看着班主任气得通红的脸堆成山的作业哈哈大笑,甚至不顾口水喷到了班主任大大的全身。我们班很恶搞,喜欢看着其他班的同学甚至是校长被我们泼到走廊上的油滑到,尽管那个月我们班的分数全扣。

愚人节,班上到处都是“啊我被骗了”“还给我你个骗子”“哈哈你上当啦”“好搞笑哦大家快来看”的尖叫与呼喊。清明节,班上到处冒着青烟,中心是我们班的腹黑兼自恋的副班长不知从何处拿来的三炷香对着墙上牛顿的画像祭拜,我们都大笑,因为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刘顿”!

尽管我们都是这么一群腹黑喜欢捣乱的小孩,但我们不会影响到德智体美劳,好吧在德这方面我们有些欠缺……

尽管我们喜欢在节日里恶搞,整蛊其他的人,但我们也会有好的一面。

我们只是喜欢玩而已。

母亲节我们不约而同地帮妈妈洗了脚做了家务,父亲节我们都为老爸捶了背捏了腿,教师节我们班上的讲台上堆满了精美的礼物和成绩优秀的试卷。

呵呵,我们是一群好孩子。

也许大人会矛盾,我们这群小家伙怎么这么多变,一会好一会坏?

也许我们会矛盾,我们只是爱玩而已为什么大人说我们不听话?

也许你们会矛盾,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学生?

也许老人会矛盾,这群孩子明明是很听话的为什么老师说他们总干坏事?

这就是我们班。

一个坏孩子好孩子超人动物植物化妆品的集中营。

我不想说什么怀念不怀念的话,因为那不是我们班的风格。

第11篇

扈鲁,本名扈庆学,著名画家,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因中国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含“扈姓鲁(山东)人”之意。

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2010年创建葫芦文化馆,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其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三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千件作品被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等艺术协会及海内外友人收藏。“儒风雅韵・扈鲁国画作品巡展”,已经世界各地成功展出了三十余场。

回想起来,与葫芦结缘似乎是一种天然的缘分。

我1962年出生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葫芦崖脚下,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就采自此山。种葫芦已经成为村民代代相传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生活艰难的那段岁月,葫芦可以吃、可以用,是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宝贝。现在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家门前的那一架葫芦。

山村子弟,兄妹7人,生活总是充满了艰辛,而考大学更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为了提高绘画水平,我辗转联系到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天祥老师,定期带着习作请老师指导。为了省路费,我就搭乘拉汽油的运输车、拉生猪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四五个小时。最难忘的是1983年春天,我攥着两块钱在济宁度过了艰难的一周。没钱住旅馆,就住在建筑工地铺设的下水管道里,从路边捡来两片草毡子,铺一块,盖一块,唯一的补品是出门时母亲塞给我的一把糖。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最艰难困苦之际,下一秒的付出和坚守,也许就是命运之门向你开启之时。就在这一年的高考艺考中,我如愿考取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人生之路就此改变,艺术之路在面前徐徐伸展开来。

大学四年,我师从著名画家杨象宪、高天祥、杨硕等先生,几位先生都是画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中,杨象宪先生是潘天寿先生的高徒。跟随几位先生学绘画、学创作、学艺术,如醍醐灌顶。而更令我受益终生的是,我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人生的哲理,学到了生活的态度,学到了为艺术持之以恒、躬身耕耘的修为。

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虽然从事过多个岗位的工作,但是对葫芦绘画的创作却未曾停下半刻。为自己所钟爱的事物辛勤付出是快乐的,哪怕伴随着艰辛和汗水,却总是畅快淋漓。2007年,我创办了葫芦画社,为自己的绘画创作加压、上发条。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创作几百幅葫芦花鸟画作品,周末和节假日是我创作的黄金时间。记得有一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我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尝试八尺大画。由于画纸太大,我只能站在桌子上、椅子上进行创作,上上下下,汗流浃背,由于长时间举着画笔落下了肩周炎,但是当看到创作完成的大画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创作了近百幅八尺、丈二作品。另外,我还尝试用蜡作画,将蜡的质感与水墨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的作品也别有一番意境。

我的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从2010年起,我成功举办三十余场画展。这些突破性的创作,得到了同行和前辈的认可,他们的肯定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著名画家孔仲起先生曾鼓励我说:“画葫芦者众多,但像扈鲁者甚少。扈鲁的作品构图完整、富于变化,表现出或若即若离、或痛快淋漓之感,中国书画最强调的气势、韵味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鼓励我说:“扈鲁的作品色彩取法自然,虽然是洗笔水的原色,但用墨沉着,有苍润的对比,浓淡之妙存乎一心。”

葫芦不仅有着或桀骜不驯、或委婉可人的自然形态,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对葫芦了解得越多,就会愈加痴迷。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葫芦种子,葫芦生性泼辣,适应性极强,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分布;葫芦有着美好的寓意,在中国的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多福多寿;藤蔓曲折延展,寓意福禄万代。可以说,小小葫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和民俗文化。

为了推动葫芦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我创建了葫芦文化馆,将对葫芦的研究发掘,从绘画表现深入到文化研究,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还原。葫芦文化馆的布局,以时展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为主线,分为神话传说、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工业文明、文房四宝、文学故事、婚育文化、市井文化、写意葫芦、异域风情等十余个版块,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泥塑人物微缩景观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葫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经过五年多的建设,葫芦文化馆已经颇具规模。从2.4米高的长柄葫芦,到直径65厘米、高80厘米的甚为罕见的巨型葫芦,再到形似花生粒大小的微型葫芦,从生长的本质葫芦到文学典故中的意象葫芦,已经有各类藏品两万余件。

葫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吉祥图腾。安第斯山脉的居民很早就用葫芦来储存食物,新西兰的毛利人早在12世纪就开始种植葫芦,美国早在1936年就成立了葫芦协会,在非洲文化中葫芦是许礼仪式上的重要器具。因此,小小葫芦如同一座友谊的浮桥,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一种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天然载体。

第12篇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学校以“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引领少先队的工作,高度重视少先队主体地位,以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今天就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做个简单介绍。

一、春风化雨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学生成长中的所有经历和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和全面的品德教育,特别是中队教育,辅导员的榜样示范、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队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也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和自理能力差,更没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因此,中队教育要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就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空间,我们向全体中队辅导员提出“扶着孩子做主人”的工作思想。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细化管理过程,让孩子在完成中队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每周集体朝会的舞台是提供给学生们体验的最好场所,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使朝会不但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也成为学生相互学习,锻炼展示的好场所。 (体验当一回旗手、主持人、新闻记者、特长展示小明星)

二、寸草春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父母为了教育好下一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少先队活动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

每年我们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地开展“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如为妈妈捶捶背、为爸爸沏杯茶,有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为家长准备一份惊喜,在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的过程中强化亲情教育,教会孩子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让“小草”也要学会报答“阳光”的恩情。让孩子学会通过爱亲人爱身边的人来激发他的爱心,孩子做到了自己的伙伴自己帮。我校的孩子不仅为灾区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身边的同学有困难也主动帮忙,(体验当一次护花使者事例)同学们把春风送给别人,自己也感受春天的温馨。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小公民意识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一定是位好公民。

三、春色满园

少先队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程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我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学科活动新模式,每学期都开展全员参与的富于学科特点的活动。(例如:语文学科活动讲故事、情景剧表演、诗朗诵、硬笔书法、诗配画等等,真是妙趣横生)艺术教育是我校特色和品牌。“以艺辅德”是我校艺术教育的宗旨,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品性是我校少先队工作的另一特色。我们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了绘画、书法、阅读、英语、主持、舞蹈、声乐、篮球、田径等20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多把尺子量人,多种称号奖人”的多元评价方式得以落实。

我校少先队利用节日为依托,体验教育在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中渗透。每年的少先队建队日、国庆节、清明节全员参与,大型诗朗诵、红歌大家唱、寻找祖国每一寸土地、讲一个故事,做一件好事等等通过宣传发动,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促进了他们在行动中了解“民族精神”的实质,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假期我们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带领孩子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做一个文明劝导员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和制止,宣传环保,节约资源,以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这个大世界中我们的孩子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诠释一个小公民应尽的义务,道德之花处处盛开,人间到处春色满园。

2007年学校根据“雏鹰争章”评价体系和“心理阳光工程”的方案,完成了一套的“阳光少年”评价体系。力求通过不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阳光少年。我们开展的打造“阳光少年”的活动就是培养合格小公民的活动,真正能够实现学生的养成教育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