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语文作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第一次提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各种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有:(1)支架式教学,它主要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即教师事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2)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先确定事件或问题,整个教学内容随之确定。(3)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行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1949年以后,借鉴前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形成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传授式教学。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课堂操控性,但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将传统课堂上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三、建构主义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创新
传统教育模式是与“建构主义”理念相违背的思想,但如今的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如“满堂灌”一样的局限,我们应该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运用到真实的课堂中,而不应该固守成规。
1.语文课堂缺少创新元素,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某些教师对原有的课堂做了很大的改进,但传统的“满堂灌”的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学校一时半会儿难以摆脱这种模式的束缚。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控制有限的课堂时间,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学生发言的机会减少,即使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按照老师的提示组织答案。
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山东省的地域特点进行命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其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阅读和作文课堂是可以创新的。
2.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学生所起作用不够明显。
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建构主义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作业的布置应遵循这一思想。针对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对传统的作业模式大胆突破,创新语文作业的形式。语文是由听说读写多个部分组成,作业布置可以兼顾这几个部分。如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准备演讲稿进行演讲,或对某一现象组织辩论稿进行辩论。这类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资料的组织利用能力,还能在演讲和辩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祥林嫂、孔乙己、周朴园等重要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作为课后作业,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作品和人物形象。在课程安排比较轻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预习新课的作业,学生当老师,站上讲台给大家讲课,这类作业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作业系统能够帮助儿童更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帮助儿童达到自我框架[7]。
3.高考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高考,是关系学生命运的考试,是对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的考查,这类考查方式有其合理之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某些语文教师的课堂都是以高考为中心展开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导致课堂文学知识缺失、教育“功利化”明显、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等问题。语文是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语文课程设置不仅仅要学生加强高考题型的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塑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考考题完全可以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加以创新。高考语文如果改革,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岂不更全面?高考语文可以借鉴英语考试经验,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这类考试可以通过播放大篇幅文章,让学生回答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通过对话快速找寻答案的能力,为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谈话内容打下基础。对于“说”和“读”,可以借鉴大学期间的普通话测试形式,“说”重点考查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学生定话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谈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话交流的能力;“读”侧重对字、词、句、文的朗读,考查学生普通话的水平,以此督促学生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为了考试的公平原则,也可采取机考的形式。“写”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如今考试中就有的对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的考查,也可以增加对文学知识的考查,有许多城市中考就有名家名作的考题,高考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语文注重自身的教育意义,所以高考语文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对学生加强心灵教育,以此避免社会功利主义对学生的污染。“写”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考查,如书法,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不可忽视的角度,简单地说,就是提高语文试卷卷面分,督促学生更好地练字。往复杂说,推动学校书法课程的开设,不论毛笔字还是硬笔字,都要归入考试的考查范围。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评判的公平性也值得深思,但汉字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写”的另一个方面是写作,2011新课标加大了对写作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高考也应该紧跟这种趋势,可采取多个写作题目选做的方式,体裁方面也应该更开放,小说诗歌可以出现在高考写作中。这样的考试设置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翻开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与以往高考试卷有很大不同,阅读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值从以往的63分上升到现在的70分,这就凸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不可低估,谁获得大量有效信息,谁就获得发展的主动权。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高考语文阅读比重增大的原因
随着高考语文的改革,高考新课标卷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试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分值在上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其一,注重语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是人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其二,注重语文阅读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得和更新的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搭载着网络、纸质文本、音像资料、电视等飞速发展,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对阅读能力培养,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获得发展。
其三,注重语文阅读是适应新课程语文应试的需要。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对学生如何更多更快获取有效信息,做答新课标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十分重要,关系着语文考试的成败。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笔者通过观察和对所教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阅读现状上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其一,学校阅读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农村中学,图书室藏书不成规模,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街道上书店也不多,书籍不全;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观念淡薄。鉴于客观因素对阅读的制约,使得阅读资源严重不足,学生出现阅读量偏低的现象。
其二,教师没有计划和引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讲解课本内容,很少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殊不知,习惯成自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其三,中学生作业量偏多,减少了阅读时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行,理念上应该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生作业量,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继续增加,挤占了学生本来应该用于阅读的时间。
其四,现代传媒的冲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并出现转移。电视,网络,电话,网游,诸多信息媒介冲击着中学生,致使学生在课堂课外玩手机,上网,玩游戏,对现代媒介有了依赖,形成不良习惯,并具有了“瘾”。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阅读量偏少,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量挤占阅读时间,现代传媒冲击,学生兴趣降低并转移。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务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主客观入手,引导并改变中学生所处的阅读现状,使学生走上正确的阅读轨道。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面对中学生不容乐观的阅读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务必转变思想观念,综合分析主客观因素,对症下药,引导并改变中学生较低的阅读现状,使学生走上正确的良性的阅读轨道。笔者认为,务必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学校及语文教师应从思想上及时转变观念。阅读是学习语文,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能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塑造,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最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与完善人格,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并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坏习惯的出现,少给社会、学校和家长添乱。
其次,重视中学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及人员的选配工作。图书室及管理人员的配备好比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环境和硬件设备,改变阅读资源不足,学生阅读量偏少的现状。让学生融进书香世界,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陶冶情操。
第三,学校应减轻作业负担,增加中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成为习惯,成为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四,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是一种境界,融入到书香世界,感受书所带来的“美”,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阅读才是青少年时代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等现代传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人文素养 写作素养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这无可厚非,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光靠有限的课堂40分钟“例子”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现就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试说一二。
一、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高中学生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总有做不完的习题,记不完的单词,背不完的概念,学生应对各科作业尚无时间,又哪有闲暇去阅读课外读物。但没时间读并不等于不爱读,我曾有过这样的观察:每到阅读课铃声还未响,教室内就已一片寂静,学生们提早进入了阅读状态,整堂课上,六七十人的教室悄然无声,他们忘情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我甚至觉得自己的走动对他们都是一种打扰。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深思:既然学生爱读书,我们为什么要压制他们的兴趣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而这种阅读的兴趣自然会迁移到语文的学习兴趣上,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他们的兴趣呢?
二、名篇名著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钱理群教授曾说:“这样的学生是常见的:高中毕业,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却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不实用的‘闲书’,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和思考。”
的确,高中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塑造,而阅读名著名篇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壮丽秀美的名山大川,清新芬芳的花草雨露;有繁华喧嚣尽逝的从容淡定,多舛命运背后的自强不息;有献身理想的矢志不渝,至真至浓的人间大爱;有启迪思维的智慧光泽,做人处事的至理名言――经典作品有穿越历史的魅力,它们本身就是为了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现人性中让人敬仰的精神情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这种无形中的渲染和心理上的认可接受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这种感染和震撼是直达内心深处的,并进而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课外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些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少外,写作素材的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写作素材可以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验,同样也可以从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一条很好的摄取之道。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大千世界,人生百态都有反映,阅读实际上就构成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的丰富性。同时,阅读多了,材料就丰富了,写作时也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阅读多了,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言会让学生渐渐有敏锐的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需强调的是,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纵览了悠长的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四、高考中出现文学名著试题的导向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率先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2008年全国十几份高考语文卷中,除了福建卷,江苏卷也把文学名著列入了考试范围。在高考语文卷中增加文学名著试题,这可以说是高考命题的一次创新与探索。此举曾一度引起众多说法,但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2008年福建卷此题赋分10分,权重不轻,足以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但考试的要求简易,选择题只对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和经典情节进行考查,简述题也是对熟悉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便于考生得分,含有鼓励的意思。可见,文学名著的考查是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以有利于促进和落实学生课外阅读为目的的。我们暂且不谈以高考促阅读的长远意义,单就这10分足以证明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文不仅是语文高考中的重点,通过作文还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积累、语法掌握、词汇运用、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准。反观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实属堪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在高中课程设置中,作文并没有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而是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由语文科任老师在语文课时中选择时间进行教学。为了让作文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可在日常课文教学中,融合作文训练进行整体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翻译训练。通过翻译课文,既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学生可以熟练翻译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选段进行赏析、评论,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二、作业设置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在高中语文的作业设置上,很多教师喜欢布置一些练习册和卷子的作业,其实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写作训练相关的作业,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拿来主义》时,可以将作业布置成读后感,并对读后感做出相应的要求,即读后感要有“课文简介”“课文分析”“自身见解”三部分。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有效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阅读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语文;兴趣;积极性;新课标
高中语文平时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为了适应新课标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提高学生的这四个能力就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训练、一个一个片段的描写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了不少新气象、新景观,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板、沉闷、刻板的教学格局,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新课标大纲中详解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灵活运用母语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新课标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能够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改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核心目的。
其次,新课标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部把新课标下发以后,广大语文教师即刻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更有利于教师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尤其在部分适宜运用多媒体的课上,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来弘扬语文的人文性,无限地增大了教学的文化意义,通过音乐、图像、视频、课本剧等形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正是借助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把以往仅靠用语言讲明的意境通过多媒体等各种新形式展示出来,收到了“教师动一键,学生懂一片”的良好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思想修养,培养了审美情趣。
通过进一步研究高考语文卷,可以全面掌握高中语文复习的规律。高中语文教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整个新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搞好高考复习。在正式进行复习之前,教师要明确认识高考的新形势,认真学习语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尤其是关注全国5个已经进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并深刻领会,领悟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改革前后的变化。在形式上,新课标语文试卷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试题和选考试题,语言表达部分的考查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可以说考纲规定的考点更细实,要求更全面,内蕴更深广。
最后,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古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人腹内空无一物却想让他拿出一点东西来,那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掌握,就要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回头复习,以便达到“温故而知新”。平时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有点成就感,适当降低语文练习的难度,并且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艺术”作为展开教学的出发点,牢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人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之所以说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是指语文教学不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活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既关注人文精神,又要让自己成为教学中自觉的实践者,认识到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生活,教语文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除了升学,语文教学还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单一灌输的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交流,让语文教学真正变成民主和谐的教学,让语文课堂沟通合作的平台,探究创新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演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主宰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接受知识。
语文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做中心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要理所当然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要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让学生自己全新地面对每一个文本阅读,让他们能够说出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写出他们对阅读的内心认识和亲身体验,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写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才能让语文课转变为学生开发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
语文教学要全面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能力,养成敢于刨根究底的科学精神,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彻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目标,才真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前段时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您知道吧?都是这次改革惹的祸。
周博士:远在北京的改革怎么也波及您了?
王老师:您知道,北京市的改革往往是全国改革的风向标,所以虽然福建省目前还没有出台类似的改革政策,但对我们的影响却已经提前到来了。
周博士:说来听听,有哪些影响?
王老师:比如说,北京市这次高考改革的举措之一,是高考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分值降低说明英语不那么重要了;再比如说,这次改革倡导高考命题打破学科边界,今年北京英语高考作文题目是“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试图考查学生语文、历史等方面的综合人文素养,这导致语文、历史等学科的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成绩的高低,最终还得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历史积淀,因此,他们不断向学生宣传自己任教学科的重要性,甚至贬低英语学科的价值;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英语学科不实用,与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关系,所以才会被“降位”。种种这些,导致许多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课了,对英语作业应付了事的现象也开始增多。
周博士:那您自己的看法呢?您觉得英语学科到底重不重要呢?
王老师:我觉得英语学科还是很重要的,这与在考试中占多大比例没有必然联系。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英语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本中的故事、谚语、异域文化等,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英语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许多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英语课能够在语言之外给他们带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历史、风俗文化等多个方面。英语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在语言教学中,涵盖了文化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门语言,同时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眼界。
周博士:我同意您的看法,英语课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重要。英语学科的价值不同于物理、化学学科传授的实用性知识,英语学科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带给学生的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提升。英语也不同于语文、历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它意在打开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带来的是异域风情、多元文化、特色民俗,语言魅力,这是语文课、历史课不能代替的。
王老师:既然如此,为什么北京市要采取分值调整、学科贯通的政策来削弱英语的重要性呢?
周博士:我倒不觉得这是在削弱英语的重要性。比如说,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一措施,只不过是对分数杠杆的一种运用,以此来调节学生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时间和精力。
王老师:这个怎么理解?
周博士:英语学科的确很重要,但英语毕竟是外语,其重要程度不能超越我们的母语。但是,英语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不但长期与语文等同,甚至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语文,个别学生英语表达非常流畅,但中文表达却歧义迭出、病句连篇。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比比皆是,但主动提升自己语文水平、中文修养的,却少之又少。可以说,人们对英语的重视有些过头了,“英语热”的确该降降温了。所以,北京市运用分数杠杆的目的不是降低英语的重要性,而是要调节这种过分的热度,让广大学生能够把花在英语学习上的一部分时间用到语文学习上来,能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自己的中文水平。
王老师:这还不是说明英语已经没有以前重要了吗?
周博士:不,英语的重要性一直在那里,不增不减。以前我们过分重视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的重要性增加,这只是大家对英语的一种略显偏激的狂热;现在我们运用分数杠杆调节这种偏激的热情,只是希望大家对英语的关注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并不是要降低英语的重要性。
王老师: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周博士:至于学科贯通这一条,更不能理解成降低英语学科的地位。如果说用英语介绍历史人物,就说明英语没有语文和历史重要,那么,用英语介绍一位科学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物理和化学重要?如果是用英语介绍一位运动员或艺术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体育、音乐、美术重要?按照这个逻辑,所有学科都比英语重要了。北京的高考改革体现出学科贯通的趋势,目的是“倒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是希望学生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进步,这与学科地位的升降无关。
王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看来我有些多虑了。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学科的意义。谢谢您帮我解答疑惑。
【关键词】 高三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4-01
1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的成绩现状
语文教学的成绩与其他学科、同年级同班相比,平均分不如其他学科高。语文教师在学生评课中的满意率也不如其他学科高。就学生个人来看,成绩提高不明显。中等生是老师用心给予帮扶的对象。语文教师对这部分人的成绩提高没有把握,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差的现象。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不高。我们语文老师比其他任何学科的老师都辛苦,既要完成比其他学科厚的多的课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加班加点地批改作文,搬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结果换来的是学生、领导、社会的不满意,甚至指责。
1.2 教材与考题的不一致
我们的语文教参只说结果不讲其中的道理:主题思想怎样总结出来的?为什么层次结构那样划分?它不管。高考要考的重要词句的含义怎样解释?重要信息怎样提炼?这些思维规律它也不给指出来。有些内容老师还不理解其所以然,就让学生记录下来,反正“我”都教给你了,书上就这么说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占用大量时间做了与考试题目的要求不一致的工作,所以劳而无功。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成绩不理想的历史性原因。
1.3 教学过程(环节)中存在不科学因素
“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是不科学的。怎样让学生理解?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后才刚刚理解,但是他记忆不住,也不科学。让学生多读,结果越读越没劲,因为没有效果。还如,作文批语,语言简练流畅、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等等正确而空洞的套话,老师批与不批,学生看与不看都对写作水平没有影响。
1.4 增加负荷是错误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于是乎,加大训练量,星期天不让休息,以考促学――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其实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有天壤之别,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2 解决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的问题的对策
2.1 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认识高三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三的教学直面高考,教学的功利性加大。应试时的心态和考场的技巧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增强。这些特殊性必然体现在教学中。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来说,高三语文是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前面十来年的语文学习决定了高三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三语文教学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是早已奠定的了,高三语文教学只是把预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2)认真研究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真题
以《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为前提,研究《考试大纲》对考点的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对于考试对象进行细致深入的把握,做到胸有成竹,就能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的重点。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网络庞大的资源优势、先进的交互技术、多样的表现方式等都有利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高考的最新说明以及相关例题,及时地把这些资料整理、反馈给学生。
2.2 开学后的教学指导
1)认识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了解语文成绩的渐进性。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艰苦性、积累性、长期性,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积累的学科,我们不可能指望它在短时间内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也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们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全面了解和把握,越详细越深入越好。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现状和心理,为他们建立一个数据库,并根据了解的不断深入随时进行更新。这要求我们做大量细致而烦琐的工作,平时跟学生多沟通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争取做到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高三的语文复习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一个是听老师讲,一个是做题,一个是想。 “想”是领会高考题目的一般思路和能力的要求,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在解题思路和解题实践中间搭一条桥梁,寻找解题规律,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三个环节中,“想”是核心的环节。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敦促严格执行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具体表现在,上课不是努力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分析讲课材料,公布答案。作业拖拉,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考前不认真复习。这些是缺乏独立性品质的突出表现。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的确,语文,特别是占其中大头分数的主观题,绝对不是你多做题就能做出来的。我学语文主观题,从初中到高中都未做过任何课外书籍,甚至连老师布置的那些阅读作业都是瞎蒙乱写,但每次考试语文一直都是我拉其他人分数的武器。我的经验是:只要把握住其中的奥义,考试在这一块拿高分,绝对不是梦想!
先谈谈我的高考语文,考完试一看答案就悲催地发现11个选择题错了5个,史无前例地让我受到了重大打击,但我仍旧很乐观,久经沙场的经验告诉我,语文这一门我不会差。结果分数一出来,125分,也就是说,抛开前面的选择题不谈,后边的主观题加作文我仅仅扣了10分。
现在我来跟各位为主观题所困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下我的经验。
首先,语文主观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别看我们每次做的阅读都不一样,那些作者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也没法预测,但是出题的套路大多是一样的。我每次做题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题目后边所标注的分值。我就拿4分来说吧,这个分值出卷老师肯定是有两个或四个要点需要我们写。而我答题都会标出第一、第二这样的序号,尽量语言简洁,阅卷老师改卷子就喜欢这种有条理又不废话的孩子,看一点给一点的分。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你能有多个想法,尽量把对这段话这个问题的理解都写下去。我很多次做6分的题目,虽然不大可能是6个要点,但我常常一口气发散到6种想法(有的时候,我凑不出来也硬是逼着自己憋出来。甚至,第六点要点其实就是第一点的另一种说法,说不定老师记性不好又多给一个要点的分,推荐!)。对这个主观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总能瞎猫碰到死耗子,对上标准答案的。反正只要字迹工整,答错答偏老师也不扣你分,看你这么辛苦,就算是半毛钱关系没有的答案说不定也能捞到些分数。
做多了卷子,我们还会发现,其实标准答案也大同小异,文艺点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家每次小考的语文卷子都不要只看个分数就扔了。我不大做语文习题,但我总利用自己仅有的这些认真做题的机会来总结。
我来举个例子。在古诗文鉴赏或者现代文阅读中常会遇到这种题:“请问这句诗(话)什么地方写得好?它在诗(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或者是类似于这种的,都是很能找到规律的问题,大家基本上也就从这么几个方面答:一从思想内容,二从对文章的结构作用,三从修辞手法点睛之字来说,然后大家再总结一下,一般的阅读诗词怎么答都是这些的套话,什么对比映衬、拟人、承上启下、为后文铺垫、正面侧面之类云云。
总之呢,大家看看2012年的高考主观题部分,就能发现我上面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普遍的。在湖北卷中,古诗文鉴赏对“藏”、“透”二字分析;现代文阅读《耳边杜鹃啼》的17题: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在山东卷中,现代文阅读19题: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什么好处?等等这些高考试题中,和我所说的差不多一样,答题套路也差不多。所以大家只要勤思考勤总结,根本不用题海战术,掌握了规律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阅读主观题是靠总结,像高考里的小作文,大作文就靠功底了。我相信大家不可能每天都做题不娱乐吧,我希望大家把日常的娱乐变成看书,有选择性地看些文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文采。
小学时,我就看完了所有青少年看的世界名著了;初中时,我看完了市图书馆里所有的外国名作家的短篇小说;高中时,我开始看诗集看散文,刻意地看一些名人的事迹,增加自己写作文时的例子。有一个好习惯推荐给大家,拿一个本子记录下你觉得能在考场上用到的好句子,每天看一看读一读,在人家优美的文笔文风熏陶下,自己也尝试着慢慢写点这些东西。我曾经在高一、高二时进入一个怪圈,考试喜欢写散文秀文笔,写的东西那叫一个华丽,但是风险太大,常常剑走偏锋离题万里,后来高三就老老实实写议论文。通过前两年散文的积淀和练习,我的议论文都会比其他考生写得更好更让人心动。
严格按照教研室统一要求及本校高三备课组计划进行复习。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稳扎稳打,对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面面俱到,即使没有涉及到的,只要和高考有关的,仍有复习的必要。备课要细,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补漏要勤,检测要有针对性。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做准备。第二阶段,知识的网络系统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依托,以第一轮复习为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中学生语文试卷设计)促归纳,让学生对所有考点的知识心中有数并自我成体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这样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的。第三阶段,模拟提高阶段。在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精讲,而且坚决不再留任何尾巴。
二、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高三我狠抓了高中五册必修课本及《史记》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试图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发展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按照备课组的统一计划,注重每日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名句默写训练,让学生将能拿到的分数尽量拿到手。并且利用好早晚读的时间,安排好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却常读错写错用错的字音字形字义分类归纳,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三、重难点的复习
古诗文在高考中占29分。不但分值高,而且难度大,而这些知识恰恰是学生语文成绩拉开距离最关键的地方。教师如果解决得准解决得好,就解决了语文中最为核心的部位。鉴于此,我用了大量精力和时间首先复习了古诗文。从背诵入手,扎实复习了古诗及鉴赏的所有知识;从阅读入手,解决了文言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材中涉及到的背诵篇目,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文言语感,为准确翻译做了准备。然后根据考纲把15个主要文言文虚词120个主要的文言文实词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活用及固定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及古文化常识都进行了详细的复习。
四、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平时注意以精制滥,认真筛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导向性,成为我们首选的训练题。我们把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每周一小练,双周一大练(综合训练),训练适度,效果比较明显。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1)要求学生课余尽可能多读一些精美的时文、散文、小说,归纳积累这些作品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取舍、遣词造句方面的突出之处。(2)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5)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六、认真分析学生每次考试情况,对症下药
每次考试之后,必须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
1.细化内容 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
2.序化训练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练习上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
3.量化分析 对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我们都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软肋”,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深化辅导 课后辅导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一环。
七、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
进入高三后期,我们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光对答案耗时、耗力。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这一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重方法指导,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
八、激发兴趣、营造民主课堂,提高课堂质量
大部分学生总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高考语文成绩完全靠运气,而且到高三,各学科大量的做题,势必给可怜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没时间做语文看语文的局面。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只能在课堂上要质量,要效率。努力为学生学语文、自己教语文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
一、学生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高三(4),高三(5)两个班的学生语文素质有所提高,但差生面仍较大,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相当多学生基础知识漏洞较多,阅读、作文能力和鉴赏能力尚待提高,作文思路偏窄、语言平淡。
二、准确定位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情况,不强求每位学生能在短期内都有上佳表现,只要能够拉近和别的学生差距就是进步。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各个班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不强求整齐划一。
三、有教无类但又要分层指导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改作业时适当地面批面改。做到针对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对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还要做适当的心理辅导。部分学生基础较扎实,复习态度也主动积极,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们更要在这一轮复习中加强训练,让其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整体常抓不懈。虽然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教师对此部分学生基础能力提高同样需在复习中重视。这一轮的复习,这部分学生较其他学生主动,一般规定时间让其自主复习,按时检查小测,再校对答案即可。作文训练重点仍然要紧抓结构与审题,加强中心语段和开篇的训练。
其次,临界生重点辅导。对于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不错,且还有提高空间的,应在平时对其进行一些针对其各自弱项的个别辅导,提醒他们这一轮的复习里,加强弱项的复习。
再者,帮助差生进步。平时考试有部分学生总是垫后, 除了基础差外,其学习态度也有待端正。故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单独谈话,让其从心底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并针对其实际,帮助学生做科学的复习安排,及时了解其复习情况,做相关指导。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学生,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决定重抓其基础,提高其保分意识。
首先,提高士气。学生难免具畏难心理,应极力避免他们破罐破摔。故在每次考试之后和平时聊天时,我们就根据高考专科录取分数线,让他们明白一张卷中的可保之分,且也是可拿之分,以便让他们定下明确又实际的目标。
其次,重抓基础分。就学生实际来看,语文卷中如做高层次要求的“诗歌鉴赏”、“文言翻译”及“现代文阅读”等题型,拿分不多,且大幅度提高的可能并不大,此类题他们拿下一半的分已是可以。但全卷中有十三分(字音、字形及默写)却是学生靠勤奋记忆就能拿下的,而这对学生的总分至关重要,故在平常复习中反复强调,并加强训练。
具体做法:单独找学生两两谈话,告之背默方法,安排其互背任务,按时抽查;临近考前,全班整体检查默背;高考题训练加强。
再者,作文是这部分学生的弱项,但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故在这一轮的复习里极力加强。具体做法:先抓稳学生的作文结构训练,这是基础。重抓作文审题,这是得分的根本。每周会安排两节课,布置一到两次的作文审题、构思和中心语段的写作训练,并进行相关讲评。
集体备课,科学备考。每一阶段,备课组都会进行集体备课,确定复习思路,合作找寻复习资料,每位教师在整体教学安排上踏踏实实地按备课组计划进行,作好每个专题的训练。
四、练习形式:
单项训练和套题训练相结合。练习以综合为主,结合学生情况,补充题组训练。
五、教学内容:
本学期是高三的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有:
1.完成选修八、十二课本的教学,重点是。
2.语言基础知识、古诗、文言文和语用题的复习指导。
3,作文进行分层指导系列训练。 作文训练重点放在审题、构思、速度、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等方面。全批全改。
五、教学进度:
第1-2周:语言运用.综合训练.教学
第3-6周:新闻阅读与写作.写作训练
第7-10周:实用文体写作.写作训练
(期中考)
第11-15周:古诗词鉴赏训练和文言文阅读复习
第16-17周:语言运用.综合训练
第18-20周:现代文阅读(必考)
(学业测试)
第21-23周:语言运用.基础综合训练.考点辅导.
(名句名篇的背诵、双基的训练和作文将贯穿始终)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文科重点和文科普通班,但两个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存在很大差异,从假前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以下问题:文1班的成绩不错,文2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思想意识方面,文1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也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文2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认真学习,并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从考试情况总体来说这两个班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二、主要教学内容计划安排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教学完成及读本中一些重要篇目的学习,力求做到充分借助读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语言综合能力。(二)组织并完成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三、具体教学措施
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准备深入备课,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作业批改方面,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习的要求,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期间我还计划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习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计划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并建立培优学生档案,将每次考试成绩列表,分析每次考试得失,以求出现语文拔尖生。
四、个人专业水平提高
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网络学习,尽可能多的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与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还向其他老师学习,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设计,做到充分备课。另外积极参加教研室教学处组织的各种活动。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总之,新的一学期马上来临,面对新的一学年,我将以饱满的激情来面对每一天!!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xx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应以新课标和江西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近三年特别是xx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为依据,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力争在xx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复习安排
(一)一轮复习时间
xx年6月——xx年2月
(二)复习具体要求
1、全面复习不遗漏,夯实基础不放松
一轮复习在整个高考复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认真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全面复习,要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突破每个考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不论什么层次的班级,都要十分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不惜下功夫。
2、帮助学生自主复习,明确学生复习任务
对于语文,学生普遍不够重视,高三尤其。因此帮助学生明确早晚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复习计划显得很重要。学生一方面要落实基本背诵默写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字音、字形、成语(包括熟语)、文言、作文素材等内容的积累,做好检查落实工作。
3、教材复习
江西卷历来提倡回归教材,回归文本。因此在复习时除《全品》外,也要兼顾必修和选修教材。从字音、字形到默写、背诵,从诗歌、文言到作文素材的挖掘,教材中可资料借鉴的东西其实很多,要引起重视。
4、作文(大作文、小作文)复习
作文(大作文、小作文)复习训练应贯穿整个第一轮复习全过程,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素材例子的运用指导,尤其要牢记“切合题意”,反复抓,抓反复。
5、名著导读
鉴于名著导读在试卷中分值加大、题型更改的实际情况,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已不可取,要通过阅读原著、交流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原著。
6、周练
语文应注重平时积累,但适当训练也十分必要。为了让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效果,周练的命题、批改、分析、总结极其重要。
(1)自主命题,追求质量。不可随意网上下载试卷直接使用,应严格根据江西卷高考特点选题,严把质量关。
(2)认真校对,注意排版。网上下载试卷要求认真校对,题目和答案不能有明显错误硬伤,确实需要应纸质校对。按高考试卷样式要求排版,方便学生阅读答题。
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研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鉴赏》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自2008年起在文科生附加题部分设置了15分名著阅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只针对文科生设置的名著简答题目,在一定层面上对理科生并未带有任何影响,甚至造成一些误解:理科生不需要读名著。
学生普遍认为读文学名著不如多做一道理科题,不如多背几个单词,不如将时间用于名句默写上,因为这些见效快,学习目标越来越功利,所以即使语文教师不功利,在当今高考模式下部分学生也会忽视名著忽视阅读积累。
江苏省在2008年考试说明中规定了十部作品,2013年9月在江苏省丹阳吕叔湘中学新高一不分文理科的情况下,全年级1200人中做出如下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功利化学习模式下,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熟读过原作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在明知有些篇目涉及高考的情况下,阅读人数仍为零。经典名著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被青少们忽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在未读过原作但基本了解内容的这一类学生中也作过调查,他们认为阅读原作耗时费力,效益不高,不如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故事梗概了解情节。90.2%的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占满,课外活动以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为主。即便有些阅读过原作的学生,阅读也只是追求速度,浮光掠影,一目十行,结束问其细节时一头雾水,缺少细嚼慢咽,缺乏思考的品读,怎能汲取“营养”?
阅读一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方式,它的重要作用是经过实践印证过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化课改的同时,青少年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习惯、阅读量及阅读效果离教育者们的初衷太远。
二、高中生写作能力现状研究
写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它是表达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还在于它体现了语文的综合能力:既有语言文字的应用,又有思想表达,更有表达技巧运用。那么,对于如此重要的写作能力处于高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首先回到教育纲领性文件的规定中看一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育明显向综合性迈进的走向(从教育目标上的五大块转向二大块),这种走向反映在写作上。从初中教育刚进入高中教育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不适应阶段,原来还不错的作文成绩忽然大大打了折扣。这是因为原来比较程式化的写作能力不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教师希望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更强,表述层次更清晰,表达思想更深刻,见解更精到。所以,在江苏省的语文高考作文批改标准中才生发出两个层次。作文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作文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但是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很难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中所期待的那样的提高,甚至一些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本身的过程意识非常模糊: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无论是从外在的考查体制还是从高中学生的主观感受讲,作文教学陷入一个很难向前行进的“高原地带”。
江苏省自2008年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分数由原来的60分提高到70分,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由40%增加至43.75%,以近四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例:
2010年“绿色生活”,阅卷中出现大量写低碳生活的作文,但这类题材只是停留在对“绿色生活”的浅层理解,这样的作文很难出彩,一般只能拿个基础分,得分多半在45分左右。有一位语文阅卷老师哭笑不得地向外透露,有大批考生写绿色生活,都写的是老奶奶怎么过低碳生活,比如养花、种树、不用塑料袋等。这样的作文让他看得头大,他每天批阅作文,基本上都能看到上百篇类似的作文。“改到最后都想吐。”
2011年“拒绝平庸”,考生在作文上的发挥是“比较平庸”,均分只有46分,高分作文比往年少,记叙多写爷爷奶奶,议论文多是“三段论”。在2010年年底去世的作家史铁生、当年热门的法网冠军李娜,还有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
2012年“忧与爱”,这一年的作文题被认为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作文题”,但全省作文的均分低于2011年,如此广受好评的作文题目,被认为题目有重点,容量大,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可选择性程度高,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个性特色,以现实生活为本源、以选拔人才为宗旨。然而这一年却未能让考生们写出让读者赞美的佳作,依然“名人扎堆”,“大路货”、“套路货”作文层出,值得深思。
2013年是一则“探险者与蝴蝶”的材料题,全省均分维持45分和上一年相仿,但满分作文只有2012年的一半。材料中一句话是: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受这句话的“启发”,差不多七成考生都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虽然算切题,但大多考生写得枯燥乏味,角度狭窄“撞车”严重,导致很难得到高分。
由此可见,江苏省高考作文从自主命题以来,全省的作文均分持续徘徊在四十五六分之间,作文整体水平停留在“基础等级”阶段,从未在“发展等级”上有整体加分。虽然每年满分作文里,也有一批文意隽永、文笔活泼的文章浮出水面,而且这些作文无不具有较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辨的色彩。但改变不了高中生作文整体不容乐观的现状,从历年高考作文阅卷反馈看,语言干瘪枯燥、思想缺乏深度、素材撞车严重,一些考生作文毫无鲜明的思想情感,更没有整体构思,写作成了痛苦万分的事情,更不会是为了表情达意,手写我心。
三、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研究
高考是国家行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标准,是不容逾越的考查底线。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必须遵从这一标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措辞是“鼓励”,是“提供”,是“尽可能减少束缚”。往往,我们认识某个作文题目,总停留在“允许不允许”的层面。依照“课程标准”“允许不允许”根本无需讨论,不但允许,而且鼓励,要提供,一切都不应成为束缚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借口。
(一)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二)命题展望
继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之后,2014年江苏省首次随同全国其他地区高考命题形式出现新材料作文,这一变化体现了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思路,从题型看,更注重关注人本,贴近生活,发展个性,减少束缚,鼓励创新。
通过回顾江苏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从作文的立意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1.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高尚追求、传递正能量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帮助。属于此类的作文题如2011年“拒绝平庸”、2012年“忧与爱”,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据高考作文权威人士分析,近年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议论。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这一类试题,有更突出的时代意义,不仅“接地气”,而且向广大考生传递出发展的“正能量”。
2.增强文化特征。“文化”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状态的总和,“文章”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以文化的眼光关照社会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审视周遭生活,给青少年的思想上好重要一课。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2007年“怀想天空”、2010年“绿色生活”。有人说,“文章似水”、“佳作如酿”,命题的导向要展现考生的文化素养,那么考生就要丰富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这种文化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
3.加强哲理思辨。理性思辨代表着思维的最佳视角,在高考作文中,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级的高低。从选拔人才角度看,是否具备哲理思辨能力,是高校选拔人才的尺度,目前的高等科研项目中尤其需要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如2006年“人与路”、2009年“品味时尚”、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这些题目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关心热点事件、话题及名言格句的不同侧面,展开思辨与联想,展现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长度与高度的认识,在考场上总结自我,抒写个性和体现审美情趣。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阅读之后沉淀。
(三)启示
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人们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学生当做休闲课、放松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要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地去告知学生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语文那张卷子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过多地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课后学生不会花过多时间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这四十分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现状,打造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的课堂?这成为一线语文老师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教师要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来得艰难,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是,读书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奢侈。成天是作业、试卷、琐碎的班务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压得佝偻苍白,读书这个必修之课成了奢侈的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二)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三)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时下最火的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
(四)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北大钱志亮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于艺术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究,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课堂因而变得高效。
(五)“闲言碎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碎语。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高效。
总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只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堂就能真正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