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华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0949
国内刊号:11-3181/I
邮发代号:82-5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从2013年开始,北戏根据首都文明办组织编写的《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秉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排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以满腔的热情,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达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等优良中华美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014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北戏从《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精选了12个古代、近代和当代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专场、评剧专场和综艺专场三台剧目。京剧专场包括京剧《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草原小姐妹》;评剧专场包括《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综艺专场包括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话剧《希望》《北京欢迎你》和舞剧《八女投江》。
2015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精选了《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5个美德故事和一个当代美德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花木兰》、评剧《刘胡兰》、河北梆子《岳母刺字》、话剧《汉子》、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舞剧《昭君出塞》。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舞剧《八女投江》
2016年将继续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5个新剧目,以京剧、评剧、昆曲、话剧、音乐剧的5种不同的剧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迄今为止,《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总共演出了百余场,观众人数超过3万,已经成为首都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舞台剧。
用艺术的形式弘扬美德
2012年,首都文明办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中华美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评剧《刘胡兰》
2013年6月,当时首都文明办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同志,到北戏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北戏要用少儿戏剧场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面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基地,在演出的内容上有所选择,在演出中弘扬正能量、弘扬传统的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北戏的艺术教育资源,结合中华美德的主题,通过舞台艺术,将中华美德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来少儿戏剧场观看演出的小观众受到既有德育又有美育的教育。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创排,得到了首都文明办特别是滕盛萍主任的坚强领导和全方位支持,学院各系部师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排,反复修改,历时9个月。 2014年3月20日,滕盛萍主任和陈冬局长亲临现场审查,对节目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进一步加工修改要求,指示北戏以少儿戏剧场为主阵地,辐射社会演出阵地,进学校、进社区巡演,面向全市青少年儿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统艺术。滕盛萍主任观看演出后指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建设好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载体塑造“精神之魂”。本场《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和推广就是很好的载体,将美德和国粹京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更是一个创新举措。她还强调了演出“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性,希望《中华美德故事汇》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花木兰》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处处长常建军悉心指导《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他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既有深入郊区小学校、社区的巡演,也有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专业剧院的演出。加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列后,还有到天津市的交流演出,累计超过3万多中小学生现场观看了演出,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央、市属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已经成为推动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靓丽品牌。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赤桑镇》
常建军处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土壤,《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正是用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的创新探索。北戏具有综合艺术门类教育资源以及少儿戏剧场平台,鼓励和激发老师在教学之余,发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品牌剧”创作、排练、演出以及巡演,不断提升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艺术欣赏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挥北戏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
从2013年开始《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开始,北戏每年都为此创排大量的原创剧目。这对北戏各系部都是一种挑战和实践的机会。作为北戏的院长及《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总策划刘侗院长,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刘院长说:“谈到《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首先要感谢首都文明办一直以来,对我们学院建设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本着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结合我们学校少儿戏剧场的特点,选择了我们做实践的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排、演出、巡演一直遵从的原则就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丛书中挑选剧目进行编创。让孩子演出给孩子看。将纸面上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小观众,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同时,得到美德美育的教育。北戏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学校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教育的功能。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之前,我们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创作经验。这几年,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排戏和剧团剧院排戏是不同的。剧团剧院排一出戏可以长久地做下去,学校则不相同。因为学生在学校只有几年时间,每年教师要面对新的学生重新排演。一拨孩子长大了,毕业了,下一拨到来就要重新排演。比如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是2012年10月份排出来的,之后又经过了2次大的修改。从2012年到今年4年时间,已经是第4拨孩子排演过这一剧目了。对学校来说,排戏除了服务社会、丰富艺术创作的剧目,最重要的是用剧目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锻炼了教师也改变了学生。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排练、舞台安排、舞美灯光的配合,让孩子们在舞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更大的锻炼。这一系列剧的编排、演出,都是在保证正常教学之外的课外时间进行的,广大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刘院长认为,创排剧目要坚持规范和身心健康两原则。他说:“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目的创排过程中,一直要求必须坚持两个收获――一是在艺术手段上,创排的剧目必须是规范的,要对正规教学有帮助,要非常规范地运用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基本功练扎实,不仅仅是学会,更需要有所提高。这是教学的收获,提高了基本功。另一方面,因为剧目出自《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主题,可以让孩子们在非常健康的排戏过程中成长,通过排戏得到了美德的教育,收获了身心的健康。”
弘扬正能量,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结合美育进行创作并非易事。美德故事经过艺术创作后应该得到更好的诠释,要让小观众能够真正受益,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对此,刘院长说:“对美德故事的创编,从戏剧舞台的角度出发,要赋予这些故事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演绎,从而提升整体剧目的高度。从内心世界来诠释它们,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要将深刻的主题、鲜明的思想进行好的包装,升华它的意义,让大家爱看。这也是我们创排这一系列节目应该主张的教学和创作的思想――创新很重要。一味地传承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未必能传承下去。在传承中结合时代、观众的需要,不断创新,这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正是因为北戏创排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将经典的美德故事赋予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让所有剧目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才使这一系列剧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团结合作 集体意识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和演出,对于北戏来说是一件需要学院各系部共同完成的项目。它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后勤等所有人员,是一件全院配合的大型项目。我们采访了这一项目的制作人、北戏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廖维。
记者:为什么说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对于北戏原创剧目有推动作用?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给我们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不仅在艺术教育上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对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学校在2013年各系部创排完成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剧目之后,后续进行了很多原创剧目的创作。
北戏的每一个系部都参加了《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型剧目的创排,虽然每个剧目只有20分钟,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的创作、打磨、编排、演出,为更大型剧目的创排打下了基础。北戏这几年创排的京剧《南海子》、舞剧《夕照》、话剧《少年、少年》,都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剧目的创作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中华美德故事汇》具有实验性,它短小,但是也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打磨。可以说它是一个基础,促进了后面那些大型原创剧目的创作完成,它累积了经验。这些大型原创剧目都是北戏教师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小剧目创作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剧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的。例如舞剧《夕照》就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中创排《八女投江》的基础上推进的。《夕照》的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等等全部都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完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将所有的专业系部结合起来,几乎调动了学校的全部资源,它的创排、演出成功激发和锻炼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
记者: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和演出工作中难点是什么?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创排最大的难点是北戏师生创作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老师们在剧目创作上缺乏经验;二是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不是演员,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择优选择演员,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演音乐剧、舞剧和话剧等等,要想完全地呈现导演和编剧的创意很难。加上表演需要综合各方面素质,这对学生来讲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剧目进行创作时,一方面综合调动全院之力,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剧目创作。同时,也邀请专业的创作人员进行协助,以保证演出创排的高品质。其实正是因为这些难点的存在,教育、锻炼和激发了本校老师的创作潜能,也极大地培养了本校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彰显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经过《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使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演出中,学校安排由我们部门组织、协调《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演出,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工作,就有了工作之间的磨合和集体团队意识的锻炼。除了以各系部为主体进行主创和排练之外,还有幕后工作的团队。比如说排演场的老师、图书信息中心的老师、音响灯光老师、摄影宣传老师、后勤服务老师,包括安保老师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舞美系、舞美队的师生们,他们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每一个剧目都离不开他们。所有舞美系灯光和化妆等专业的学生都在演出中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我们巡演工作中,刚开始会有一些欠缺和疏漏。在演出了十几场之后,这些学生都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师哥师姐会自发地指点、帮助师弟师妹。学生们通过演出得到了专业、职业上的锻炼。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因为涉及不同系部,目前在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剧目中演员和服务人员是最多的,以第二辑的演出为例,演职人员接近400人。每个剧目都涉及不同系部自己的一套班子,演员一多,化妆的、舞美的、服务的人员也跟着就多了。演出的时候化妆在后台是无法完成的,就需要利用舞美系的教室,包括时间的安排也相应要长。化妆班只有将近20个孩子,要化200多人的妆,还要负责抢换服装。在工作的组织上难度很大,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还有在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少儿戏剧场每周末都有演出。这台节目只有在上一台节目结束之后才能进景装台,所以只有周一到周五能进行排演。一台节目,5到6个剧目都需要走台合光,而且不同艺术门类的要求不一样,需要有很明确的分工。比如舞剧我们安排的时间就会多一些,因为舞剧的光会比较难,它的合光要求比较高,其他剧目安排的时间就必然要少一点。但为了保证艺术水准,最少要保证多少时间进剧场,这就需要磨合、调整和协调。因为不同剧目涉及不同的系部,所以必须要全员调动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每一个剧目在舞台上呈现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将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你认为排演《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意义是什么?
廖维:这个项目是有延续性的,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
北戏不负众望、精雕细琢,从选材、创作、排练到舞美、后期,参与排演的师生人数近300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教师人才队伍。在日益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华传统美德愈发显示出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内涵,对相关故事的挖掘整理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导演李青:
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在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大型比赛、创作演出活动中,身心都得到了成长。音乐令孩子人格高尚,舞蹈令孩子美丽健康,戏剧表演使孩子情感丰富。艺术院校的孩子特别有灵性。
《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旨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灿若繁星的故事带给我们主创人员许多思考和感动。我相信,在孩子们今后的艺术道路中,这些经历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现代社会物质至上、娱乐至死,我们缺失了太多精神层面的追求。第一辑中我们排演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这两个花季少女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差一点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许多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集体主义被个人主义所替换。社会现实更需要我们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为我们的下一代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的剧目都是孩子演、孩子看,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兼具。这些小剧目并不是刻板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带给孩子们思考和感动,如春风化雨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时代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纯洁正直的人格,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首都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对我们的创作大力支持,我作为一名北戏老师心里非常高兴。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汇》巡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观看后真实的感动,这些让我们倍感欣慰。
每一辑演出参与的工作人员都有近300人,不光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老师。中华美德故事的排演与平常授课大不相同,并非依据课本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授,任务来了,一切从零开始。因为这些剧目基本上是没有参照的,要把它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来实属不易。在创排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困难和辛劳,但大家都是兴致高昂,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便是一脉相承的道德力量。如今,能够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出一份力,给大家提供精神上的食粮,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在舞台上越来越成熟。演出中最难的部分就是京剧现代戏,很多孩子之前没接触过,甚至老师对现代戏也不是很熟悉,需要一点点摸索、磨合。对音乐系来说,声乐和演奏是专业,但却没学过音乐剧表演,这段时间内,孩子们要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相当不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将中华美德故事原封不动地搬到舞台上不能称之为艺术。这个加工提炼的过程考验了主创人员的水准,既要真实感人,又不能枯燥平淡。创作就是痛并快乐着。
中华美德故事在北京区县的巡演过程中,中小学生反响热烈,我们还意外地收获了一些生源。北戏资源丰富,设立了京剧系、地方戏曲系、舞蹈系、音乐系、舞美系等,还有马上就要成立的曲艺系,给这些孩子提供了多种选择。通过观看我们的节目,孩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很多学生前来咨询,打算毕业后就报考北戏,还有好几所学校希望成为我们学校的生源基地。
首都文明办对我们的支持是非常大的,这项任务的实施单位首先想到北戏,是对我们学院的信任。我们也全力以赴,不辜负文明办的期望,拿出最优秀的作品回馈社会。在刘侗院长的带领下,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师生共同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增加了许多实践的机会。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就是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整个过程是愉快而值得的。我们对即将推出的第三辑充满信心。
音乐系主任祝真伟: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们音乐系之所以选择《洪战辉带妹求学》这个题材,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如今,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责任感和独立意识相对较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看到《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丛书中《洪战辉带妹求学》的时候,立刻被这个勇于承担家庭重担的大男孩打动了。
洪战辉从12岁就担当起照顾妹妹和患病父亲的重任,为求学和照顾家人,一直打零工维持学业和生计。考入湖南怀化学院后,为了不让河南老家的妹妹辍学,他将妹妹接到怀化读小学,这期间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学费。这个题材对我们的孩子有非常好的教育和引导意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将一页小故事扩展成一出20多分钟的音乐剧,着实是一个挑战。确立选题后,我们组建了一个创作组进行研讨,着手把人物形象更鲜明地凸显出来。由翟璐老师执笔创作剧本,刘侗院长亲自把关,主创人员投入了大量心血,光是剧本就修改了不下5次。经过不断的打磨,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虽然年轻但成熟稳重坚毅的哥哥。纵然家庭贫寒,但有了哥哥无微不至的呵护,可以说妹妹还是一个很幸运的孩子。
最大的困难无疑是小演员的表演。我们音乐系不是音乐剧系,学习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在演唱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在表演方面有一定的缺陷。饰演洪战辉的男孩是一个大二学生,长相老成憨厚,气质符合,唱功也不错。洪战辉妹妹这个角色也至关重要,有很多唱段。如果选年级高唱功好的,年龄又不符合,因为她只是个五六年级的孩子;如果选初一的孩子,她又不会声乐,因为声乐课在高一才开设。最终,我们选定一个声乐专业高一的女孩,她个子比较小巧。在排演过程中,男孩女孩承受了特别大的压力,好几次都觉得扛不住了,觉得力不从心。在总导演李青老师和专业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两个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从剧本创作到推向舞台,历经半年,仍在不断修改打磨,旨在戏剧冲突中彰显人物思想性格。在研讨会上,专家对选题、剧本、作曲和孩子表演是非常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哥哥因为打工辛苦导致营养不良,昏倒时下场太突然,建议我们增加一段合唱。在5月的演出里,作曲徐辉老师又设计了一段合唱,特别优美抒情,增加了剧目的感染力。
我们创排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让北戏师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其二,在北京的18个区县进行巡演,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
音乐系教师徐辉:
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变化
我们系里老师第一次看到《洪战辉带妹求学》这个题材的时候就被打动了。刘侗院长亲自把关,剧本几经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我负责音乐部分,读完剧本之后,我深受感动。作曲的过程中,我自己唱完旋律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主人公的坚韧无私所震撼。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句:“我感谢上苍把你赐给我,我感谢爸爸把你带回家,我用米汤把你喂养大。”充分表达了没有血缘关系但已超越一切的兄妹感情。
我在钢琴上完成创作,整整一个暑假都沉浸其中,把自己想象成洪战辉,体会他的感受。音乐创作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谱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跟编剧翟璐老师沟通、调整。
整个创作基调是温暖人心的,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但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所遗忘,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排了这出戏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参演的孩子们也在成长,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变化。现在的孩子不会有太多危机意识,物质条件优越,很少能够有吃苦奋斗的。通过这部戏,他们了解到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自身变得越来越谦逊,懂得珍惜。从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上也能看出来,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了。
可以说,排演《洪战辉带妹求学》这出戏是对孩子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开设了很多拓展课程,比如台词课、表演课、形体课,音乐系的孩子不仅能唱还能演。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从舞蹈系请来老师上形体课,从影视表演系请来老师教台词,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许多小观众看了我们的戏之后感动得直流眼泪,对他们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也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中华传统美德不能丢,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为弘扬真善美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影视表演系主任张怡:
以正能量为载体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中,我们影视表演系结合两个当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创排了话剧《希望》和《北京欢迎你》。取自真实故事,稍作艺术加工。《希望》说的是房山女法官厉莉为生病儿童捐献骨髓的事迹。《北京欢迎你》讲述的是东直门指路老人的故事,亮点是把北京评书融入话剧之中,说书人将各个段落串联起来。这两个作品今年都进行了复排录像。
总的来说,影视表演系更适合表现现代题材。然而,具体操作起来仍然存在不小的难度。把先进事迹素材转化成艺术作品需要进行大量的梳理,增加艺术元素。有时候,一个事件在生活中的冲击力非常大,但放到舞台上,真的达到入心入耳打动观众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次,文明办建议我们将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金汉勇斗歹徒的事迹做成话剧。在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危机的当下,这种富有正义感、不畏的精神难能可贵。
我们的主创人员前去人艺与主人公见面,金汉说自己这样做并没有想太多。也正是这种未经思考的直觉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如果把见义勇为的事迹直接搬上舞台还是太过单薄,打斗一下就过去了,无法充分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何才能将人物铺垫好?他在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这都是我们艺术创作中需要填充的内容,因为他迈出这一步是一个必然,而不是偶然。
刘侗院长带领导演杨和编剧翟璐进行了数次修改,希望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突破口,使故事不落俗套。这个故事不像第一辑的作品有着比较清晰的结构线,如果单纯按照事件发展来安排剧情,生活中具有的震撼力反而在舞台上失去了效果。
经过反复探讨,我们最终找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于同一个时间点来展现几方当事人行进的线索。这一天的某一刻,切换表现歹徒、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小两口的生活动态,包括行为和内心。特殊的角度极大地提高了这部作品的可看性,观众有了强烈的带入感。《汉子》也因此收获了诸多好评。
国家教委对职院的教学中提到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孩子们在校期间通过排练、巡演,不断行走舞台,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对于未来的就业大有裨益。而剧目的选取则成为他们成长的一个载体,这些载体恰恰是充满正能量的事物。这一切,对他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规范均有很好的促进。
舞蹈系主任田石杰
舞蹈系教师孙殿东(作曲、编曲):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我们选择了比较适合舞蹈的剧目《昭君出塞》。在排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排练此剧和我们系排演的另一部舞剧《夕照》时间冲突。在老师和学生的安排上非常紧张。《夕照》共有100多位师生参与,与此同时,要分出一部分人员和精力去完成中华美德项目。《夕照》是国家艺术基金的大项目,我们一个系部在完成如此大型演出的同时,还调动一部分师生创排《昭君出塞》,足见学院对《中华美德故事汇》的重视程度。因为舞蹈系男生较少,《昭君出塞》特意从京剧系借了11个男孩。女演员则主要是大一和大三的学生。
与第一辑的《八女投江》相比,除了此次排练《昭君出塞》作曲没变,其他编导老师换了一个团队。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活动,尽可能多地锻炼系里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锻炼学生的同时,老师的业务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挑选学生演员的理念也是如此,《八女投江》与《昭君出塞》的演员也不尽相同,通过不同的剧目、不同的人物刻画让更多的学生走向舞台。
在音乐创作上,按照编导提出的大致框架,孙殿东老师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发挥,并与编导的想法一点点碰撞。孙老师为舞蹈系弹过15年钢琴伴奏,像他这样既懂作曲又懂舞蹈的人才少之又少。他对舞蹈有着深刻的理解,舞蹈演员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触发他的灵感。创作《八女投江》时,主创人员亲自前往黑龙江采风。而《昭君出塞》的(音乐)创作时间相对紧张,仅仅用时1个月。曲风定位古典,以琵琶为主乐器,配合宏大的管弦乐队和打击乐来凸显凄美的气氛和主人公坚强的人格。
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过程中,师生均获益匪浅。刘侗院长对实践类活动格外重视,希望孩子多上台多锻炼。舞蹈系的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再多的基本功都是不够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舞美系主任黄元培
舞美系教师高一博:
坚持写实风格,考虑巡演因素
我们面对的观众群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在舞美设计上采用写实风格,目的是让小观众直观地接受我们讲述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沿用第一辑写实的风格,除此之外,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参加巡演,因此要特别考虑到装台和运输。第二辑美德故事6个剧目包括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舞蹈、音乐剧、话剧,这就涉及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地毯。在一些综合节目中一般不需要地毯,但京剧演员在做一些武打动作时容易受伤,地毯必不可少。然而,使用地毯的话问题又出现了――切换,上一个节目结束以后,马上就要铺地毯,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而且,舞台上的布景要尽量减少,于是我们设计时尽量多做一些软景,上吊杆。
每逢遇到大型演出,舞美系师生都是全部出动、全力以赴。6个剧目的演员上百人,光化妆就得二三十人。我们老师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舞台切换时所有的灯都需要关掉,容易磕碰,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有些场景比较复杂,舞美系学生需要反复磨炼,在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巡演时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因为校园的演出场所大多并不具备剧场条件,要么是会议室,要么是小报告厅,灯光达不到标准要求,只好采用LED视频素材。舞美简约,效果难免打折扣,我们要适应各种环境,保证演员调度准确无误。
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是一件双赢的事,我们带着戏去做中华美德的宣传,在制作当中,我们也教育了自己,教育了学生。灯光的学生也需要参与卷地毯、搬布景这些装置的活儿,尽管不是专业所及,但大家仍然认真对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舞美的工作辛苦,早来晚走,学生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编剧翟璐:
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
作品:评剧《孔融让梨》《刘胡兰》
话剧《汉子》
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有着自身的特点。因为演员与观众都是未成年人,因此每出戏需要短小精悍,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左右。
越是短小的剧目在创作上就越难把控。不像大戏,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进行细节的扩展,将内心世界架构起来。短小的剧目从哪个角度入手,能将主题和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往往比较困难。比如评剧《孔融让梨》,表现正能量的艺术创作,要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角度要新,要有跟别的戏不一样的地方。在创作上,我们决定从小事出发,从小处着手,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话剧《汉子》。主角人物的事迹报道在媒体中已经非常详尽,再对见义勇为这件事进行编剧就没有新意,所以我们从主角的内心成长出发,从小事表现人物的成长,效果非常好。再比如评剧《刘胡兰》,我们根据院校学生和面对的小观众的特点,剧本要让孩子能理解、能接受。考虑到刘胡兰这个人物本身也是孩子,决定将剧本的着墨之处集中在刘胡兰的母女情、邻居和战友情、革命情三个角度来表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是院校,演员都是学生。我们排戏和社会上的院团排戏不同。每出戏的剧本都是几经修改,与各系部协调,在剧本中加大了群众演员的戏份。比如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通过一出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孩子们的舞台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的教学,以及对今后的就业都会有帮助。
《中华美德故事汇》的系列演出,对学生、对教师,特别是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
影视表演系教师杨:
通过艺术实践加强自身修为
《汉子》是《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中唯一一部不是从《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丛书中选择的剧目。它发生在2014年,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主人公金汉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一个80后的阳光大男孩。他见义勇为的行为在电视上报道过多次,他也被授予了北京市见义勇为证书、奖章。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常常被人们视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金汉的英勇行为值得宣传。在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我们将他的事迹编进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中。
艺术离生活越近,难度越大,创作空间越狭小。对于如何表现金汉的故事,我们从创作的角度颇费了一番功夫。金汉的事迹在媒体上循环播放,大家耳熟能详。我们最后决定,将金汉勇斗歹徒这段在戏中一带而过,将重点放在叙述金汉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下意识的行为正是反映了一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围绕这件事,我们展现了事件发生前他的成长环境,重点放在事件发生以后他是如何救赎和感化犯人的。对金汉和两个歹徒来说,这件事本身都是人生的一次转化过程。
排这出戏对于学生和我们来说都是一场心灵的体验过程。我们的学生未来也都将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演同行做的事,特别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一方面感到非常骄傲,另一方面可以激励自己向英雄学习。这样的排练、演出,在艺术实践方面提高的同时,也受到了正能量的鼓舞、加强了对自身修为的思考。
地方戏曲系主任马惠民:
让中华美德深入人心
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第一辑的时候,我们排了4出评剧――《任长霞》《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都是非常经典的美德故事。第二辑我们排了评剧《刘胡兰》。
《刘胡兰》这一题材,排过各种剧种,其中歌剧《刘胡兰》更是影响了一代人。我们排这出戏,在剧目的选择和编剧上不仅仅要考虑剧情,也要考虑整个系部的情况。目前,学院的评剧班有中专、高职两个部分,女生比较强势,因为这个时间段多数男生嗓子正在倒仓期。《刘胡兰》非常适合我们的学生演出。导演沈金伟为了全剧更加的丰满,增加了群众场面,烘托气氛,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舞台实践的锻炼。
在这出戏的编剧上,立意要新,要区别其他剧本。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剧目进行适当的修改。我们的主演姚斌演唱功底深厚。为了突出她的优势,在唱腔方面,我们特别找了中国评剧院的著名作曲家黄兆龙,根据她的声音特点进行了改编。
《刘胡兰》的演出非常成功。群演、舞台上大的调度、灯光的运用,音乐上强势的衬托,让整场演出非常感人,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受到了专家的认可,并得到了首都文明办和文化局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学院承办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是首都文明办和文化局领导对我们北戏的首肯和信任。从另一个角度说,我认为,北戏也非常适合做这件事。现在社会上的院团注重市场化,传统戏剧出人出戏都很难。我们学院每个系部都有专家进行把关,对人才进行科学的培养,对剧目改编、演出有着整体的把握。《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让我们在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充实北京演出市场。我们的演出和北京的中小学、高校都有对接,这样的演出对从小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华美德行为深入人心具有延伸意义和良好的宣传效果。
北戏副院长许翠:将剧目融入教学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
我要推荐的一本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讲述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阅读一番。
这本书讲述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和暴君昏王、乱臣贼子。中华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在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最让人佩服的人是鲍叔牙,他处处为管仲着想,什么好处都让着他,直到后来齐桓公要命鲍叔牙为相国时,鲍叔牙却将这个很高的职位让给了管仲。鲍叔牙对管仲真是如同亲兄弟一般。鲍叔牙此等的热血情怀让人敬佩不已。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大家无不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机智勇敢所折服。蔺相如用巧计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以死相逼,逼得秦王无处可退,这是叫人拍手叫绝,蔺相如也因此功而被提升为大夫。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认识处事谨慎、奉公守法的鲍叔牙;磊落直爽、英勇善战的廉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能征惯战的卫青;大英雄霍去病以及历代帝皇……知道《祖逖闻鸡起舞》《诸葛亮客死五丈原》《一代女皇武则天》《安史之乱,暴逆必败》等许多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上上下下五千年灿烂的辉煌变化,认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君王、臣子、将军,体会到这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高深美妙。
滕州市实验小学六年级 李娜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设美德课程,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供1~5年级学生使用,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oe”时,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看她张大嘴巴()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不仅掌握了“oe”的音和形,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发挥潜在教育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由学生担任宣讲员),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情理结合,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文明与我同行”栏目,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让责任与文明同在,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境困难,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无暇照顾孩子,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开设了电影课,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沉淀下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财富。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人生信条,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孟子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I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并让孩子继承和发扬。
语文,作为炎黄子孙的母语,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任,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把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去,别让历史在我们手中夭折,更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小学教师怎样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呢?
一、要做到润物无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限于课本上知识的传授,老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传授课本知识中,教师的一句引用可能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对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就会有好的思想在学生心理扎了根,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品格与道德情操。在课间休息中,传统读物更能引起同学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吸取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一次高山流水的回放,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好的乐曲中向往美好的明天。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润物无声的教育,能更好地把传统教育传承下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二、要做到大张旗鼓
首先在课本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如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不仅要学生明白故事,还要明白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要把这一课的教学引申出去,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小学课本中的古诗不仅要学生会背会写,还要明白诗中的意思,明白作者的意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诗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背会其作者别的一首或两首诗,还可以要求背诵和这首诗相关联的诗。在经典名作教学之中,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举行一些知识竞赛,故事品读,故事积累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传统文化。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多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赛,如古诗词背诵比赛,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赛,在读书汇报会中让学生演课本剧、历史剧、神话等,在表演中学生会对中华历史感到无比骄傲,从而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我们语文小组可以创立作文班,古诗写作班,故事创作班等,让学生不仅更好地传承,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更加浓厚。
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校已经做到了率先垂范。学校组织印刷了《经典诗词诵读》本土教材,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晨诵,学校还不定期地进行抽测比赛,学生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文字美。在背诵中学习古人留下的精髓,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朗朗上口,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子情怀,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感受“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更好地诠释了古代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诵读中学习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和私塾道德教育,学会怎样遵守道德,做一个知书明理的人。
三、要做到持之以恒
教育不是三分钟热血,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持之以恒地传承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跟风,不是形势需要。现在的教学很多都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丢弃了我们最原始的本真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高质量的教学。请问,连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智慧和文明都丢弃的人,还能会有什么好的教学质量?
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爱上传统文化,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们学习掌握。要做到持之以恒,不仅要爱好,还要不断学习,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经典描写,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故事叙述,学习《唐诗宋词》中的精髓词句。在学习中只有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才能不愧于一个教育者的称呼!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能够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我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我,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我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必须要一动不动呢?个性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向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能够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见的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先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这个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
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的基础不好,就要“亡羊补牢”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可是,妈妈讲的太慢了,也太少了,听到石老师说要看这本书,我立马让爸爸给我买来看,看着看着,我就被成语里面的小故事给吸引住了。真的是太让我爱不释手了,“成语爷爷”真的是太有智慧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为之深深地吸引。
其中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的是一个人总是觉得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拔出这些禾苗想让它长得快一些,但是因为禾苗离开了土地就全部死掉了……
我喜欢《成语故事》这本书,它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端午节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爱国、爱家、提高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合作调查、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12年6月11日——25日
1、6月11日-19日,布置学生分组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包括端午节由来、传说、传统习俗、屈原生平、屈原故事等,并且小组合作完成大队部发放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问卷。
2、6月18日,国旗下讲话宣传发动,进一步浓厚庆祝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
3、6月20日第六节班会课,各班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一二年级班主任老师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故事,三四五年级可通过小组汇报、讲故事、赛诗会等形式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4、综合实践作业:
(一)三年级学生:上网下载或在书报上剪辑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以及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的图片资料,动手做一张剪贴画报(8K纸)。
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各地人们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搜集与端午有关的诗文,做一份“话说端午”为主题的手抄报(A4纸)。
关键词:小学;文明礼仪;培养;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做了八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颇有些心得,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大公无私、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文明礼仪教育如果不根植于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必将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我看重传统教育,我要让学生知道,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们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并且发扬光大。我让学生收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学生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学会了谦让,从《闻鸡起舞》中知道从小立志、发奋读书的道理,从《曾子杀猪》的故事中学到了诚实守信,从《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故事中体会到孝顺父母乃人之常情,从《程门立雪》中明白尊师重教……故事有着丰富生动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中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可以让中华传统美德浸润学生的一生。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学生更尊重老师了,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一句问候那么简单,学生的作业工整了,跟老师说话客气了,老师的嗓子哑,讲桌上就多了一枚润喉糖。学生间彼此谦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成了风气,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父母也反映孩子们好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顶撞父母了,而且还主动帮父母干家务。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总是帮父母照顾年迈的奶奶,细心的程度不亚于一个女孩子。学期末我特设了“拾金不昧”、“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奖,表扬孩子们的良好表现。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持之以恒
每学期我都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个人出一期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文明礼仪常识,从校园礼仪到社交礼仪,从个人礼仪到公共礼仪,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学生还自己编写校园文明礼仪歌谣,配上自己设计的插图和小漫画,真是图文并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文明礼仪教育。
2.班级出一期黑板报。黑板报上是同学来稿,既有自己学习文明礼仪的心得,也有介绍班上先进同学的模范事迹,还有孩子们自己编写的儿歌、顺口溜,自己设计的图画,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孩子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从中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一木不能成森林的道理,在合作的过程中即便有分歧、有意见、有矛盾,但是孩子们很快就化解了,孩子们说:“咱们办的是文明礼仪的黑板报,怎么能不讲文明礼仪呢?”孩子们的话是天真的,但孩子们是懂理的,于是有了谦让,有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就没有了意见和矛盾。孩子们办得快快乐乐,在乐中学到了文明礼仪,实践了文明礼仪。
3.班级开一次主题中队会或主题班会。以少先队活动或班会活动的形式学习文明礼仪。同学们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编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相声、小品、歌曲、诗朗诵等,把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小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编到了作品中,或表扬,或批评,或讽刺。学生受到的是生动的教育,因为你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编到作品中,如果你是被表扬的,你今后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如果你是被批评的那个,你可该羞红脸了,以后要改正你的行为,不然要被大家笑话了。学生从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4.开展文明礼仪小使者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文明礼仪小使者,把自己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从课堂传播出去,带到家庭、亲友、邻居等周围的人身边。我们学校紧邻农村,农村家长素质较低,说脏话、不讲文明、不懂礼仪的现象很普遍,对子女的影响很不好,学生在学校受到文明礼仪教育,回到家里又耳濡目染地受到另一种教育,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又被坏习气影响。于是我开展这项活动,是想让学生用文明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文明礼仪之花遍地盛开。这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尽心尽力地传播文明礼仪知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了父母和周围的人,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孩子们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一、“非遗”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理应在高校课堂给当代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文艺在世界交流互动中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艺传统的特色,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样态。
首先,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艺作品数量繁多,样式众多,它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民歌,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态。我国的民间文艺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审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脐带。
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最主要的宝藏。民间文艺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代代流传、不断创新的杰作,成为数千年来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艺生存空间的挤压。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下,生存竞争加剧,急功近利的物质化功利化明显,都市文化的消费时尚和视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游等)不断地挤压精神空间,导致精神家园不断地萎缩。民间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日益维艰。“根据联合国文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象主要指濒危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是民间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为此,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基于民间文艺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和现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来传承民间文艺的流脉,使其得以香火传承。因此,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继、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高校传承的路径
如今的文艺作品都是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的,该如何承传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课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
(一)“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
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发展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课程理论储备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资源,一是要广泛涉猎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文艺,比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的传说,“年”的故事等,“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认同的标志”,这种包含情感内涵的文化不是消费文化能比拟的。并对反映同一话题的各种民间文艺样式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课堂上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传统文化侵染。
二是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因为民间文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任课教师对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我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可以利用地缘之便,对重庆的各种民间文艺进行搜集,尤其是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艺,例如,川江号子、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和万盛区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阳民歌、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巫溪的“炎帝神农传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等等。
三是要不断创新和拓宽“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目前,我们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采用了课堂“曲艺传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台上”、“传说人人说”等形式;在田野搜集与学习后举行“民族音乐”系列展示活动,如“吹打”专场音乐会;“非遗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我们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二)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首先,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传承“非遗”的课堂。民间文艺具有活态流传性,如果不流传,它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带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歌“开口说”“开口唱”,形成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交汇的活态课堂。
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课堂上就让学生通过“说”“唱”“演”,现场流传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用进行说唱展演,同时以课程加分或课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复述”,对民歌、山歌、民间曲艺进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诞生“非遗”传承者,毕竟“诞生于农耕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故事在其特定的场域里发挥着原生态服务民众的功能, 有听众市场的讲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诞生。”但是,我们发现,教育主体积极参与“说唱”“展演”,激发了其学习民间文艺的兴趣和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促使了其对各种“非遗”(民间文艺)样式进行自觉的横向传承。
其次,邀请重庆“非遗”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展演传唱,进行“现场传承”。民间文艺的“传承应该还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间的传承。”我们认为,只要高校教育持续创造民间文艺传承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设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空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故事讲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围,“非遗”的保护、发展就会以活态流传的方式持续下去。
(三)加强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研究。一是因为田野调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繁荣地域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研究,首先要从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进行纵向研究,以对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其次,从民间文艺的文学本体进行研究,如审美特征、类型归属等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再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这样就可以关注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的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研究,以解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现象、文化现象的异同。
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对保护、传承民间文艺的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可以将“非遗”与重庆富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构文化旅游景观。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点。再如,重庆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这里“流传着有许多民间故事,几乎每一个景观都有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超越时空界线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丰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
三、“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
民间文艺(“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伟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非遗”传承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对其进行民俗风情和历史教育,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民间文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影响和烛照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间文艺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宣传鼓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的文化生态一去不复还。在现代化的当下,民间文艺属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点,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非遗”的流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大学生感受民间文艺学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特征和审美风采,不断提升其民间文艺的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地方高校对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到了民间文艺这种活态文艺的文化价值、流传特征及其在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进行了“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考和探究了民间文艺高校传承的实现路径。希望藉此让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民间文艺继续现代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流脉源远流长。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要探索多样化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呢?我以“诚实守信”为例,谈一谈我粗浅的见解。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实守信。
俗话说“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知道怎么做才是诚实守信。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华盛顿会捧着空花盆去见国王?他这么做对吗,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会回答他很诚实,他这样做很正确,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个诚实的孩子。接下来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曾子杀猪》《狼来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诚实守信的重要。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并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二、在点滴小事上帮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将全家宠爱集于一身。大多比较自私,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诚实守信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如小学生的年纪都很小,有时会信口开河,随口答应其他同学一些事情,但是却不一定会做到。这时我就要及时督促,并提醒学生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人物相对照,看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应该如何改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明白要量力而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别人,就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三、在班队会活动中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班队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开班队会前,让每一个学生都收集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名言警句,等,并让学生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收集这个故事,名言警句,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个故事,名言警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节目的排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夯实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现在的学生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生活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有力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如:在班级设置诚实守信评比台,把表现突出的学生的照片贴在墙上并附上学生事迹材料,让学生在评比中逐步提高自己,督促自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五、身正为范,做学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