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工制造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从云南省出口国外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发现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存在出口增速减缓,与信息产业融合度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要素制约加剧等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大产业园区企业发展载体的投入力度、创新外向型企业招商引资办法和措施、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对策措施,以期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对策建议
云南虽然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接合点,是中国通往国外的第三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但云南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弱。近年来,虽然在国内外产业转移升级的推动下、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下,对外开放的步伐所有加快,但云南省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竞争力弱。
一、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现状
受世界经济减缓发展的冲击以及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有所减缓。2015年,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45.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出口总额166.26亿美元,下降11.5%;进口总额79.01亿美元,下降27%。全年对欧盟进出口总额15.01亿美元,下降15.7%;对东盟进出口总额131.66亿美元,下降8%;对南亚进出口总额11.04亿美元,增长40.4%。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3%;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增长40.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亿美元,下降19.9%;电力出口1.3亿美元,下降15.1%;有色金属出口2.5亿美元,增长57.9%。在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进口9.6亿美元,下降42.9%;金属矿砂进口17.6亿美元,下降19.1%;农产品进口8亿美元,下降44.6%。从云南省的对外贸易状况来看,自2010开始,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到了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相比上一年减少了40.9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均有所下降。
二、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实力不强,发展趋缓,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
1.与信息产业融合度不高
云南信息化辐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突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信息化能力还需提高,难以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信息技术应用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仍有少数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新工业革命”认识不到位,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能耗较大,污染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建设。部分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都不高,智能制造、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基于“互联网+”培育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生产新方式和新兴业态发展环境。
2.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云南出口的加工制造业产品以传统产业为主、粗加工为主、低端产品多,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附加值低。
3.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力弱
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云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5.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67%,近几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基本处于26-27位。其中,2010年-2013年,云南省研发投入总量均处于全国31省(区、市)第24位,西部第6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为江苏、广东、北京和山东的1/20,浙江的1/10。与西部省区相比,仅为四川的1/5、陕西的1/4、重庆的1/2、内蒙和广西的2/3。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区的差距还较大,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制约着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云南省劳动力工资不高、劳动人口多,但劳动力素质不高、熟练工人不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缺少独立知识产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利用水平低,整体上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
4.要素制约加剧,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土地多为山坡和谷地,可利用的土地总体不多,开发成本高。能源资源消耗偏高,节能降耗形势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结构性紧缺矛盾趋于常态化;项目审批难、用地难、环评难、规划难、配套难、土地成本过高等问题相互制约。
三、加快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夯实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载体
截止2015年,云南共有132个工业园区,其中7个国家级园区,63个省级园区,62个州市级园区,全省各市、县基本有工业园区。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750.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0.58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78.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1%,工业园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5%,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搞好产业配套。加大财政资金申请力度,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雨水、燃气、天然气、通信等各类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提高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与专业机构以PPP、独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营。抢抓”新三板”扩容和云南省获得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的机遇,支持园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等模式直接融资。
(2)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配置,建立高效、精简的服务机构,避免机构和人员臃肿。政府应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确保园区管理工作有效运转。按照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的原则,全面推行园区的实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主体作用,采取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多种形式,让园区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督办问责制和投诉受理制,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管委会应建立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四个一”审批服务新流程,形成无缝链接、高效运转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机制。
(3)搞好园区相关配套。政府应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园区设立加工和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争取大、中、小企业并重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云南省应进一步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著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提高物流水平。政府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引入投资、金融、电信、邮政、设备租赁等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园区投资兴办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积极发展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职工培训、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为园区企业职工解决吃、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培训、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2.抓住产业转移契机,加大推进招商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道路,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围绕工业发展规划,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1)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健全招商引资机构,明确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职责,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经费安排和人员培训工作,将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在招商第一线,积极面向国内外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招商,力争招大商、招强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项目并及时下达给招商引资部门,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招商引资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实行政府雇员制、部门联动制、项目包干制、项目考核制等多种招商方式以及激励机制。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模式,利用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细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资源、环境、产业优势、项目信息以及企业投资兴趣点和需求点,搭建好招商引资的信息平台,不断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运用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以亲招商等方式加大引进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3)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工和制造业项目库及项目储备信息网,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围绕优势资源,加强项目策划,科学规划、储备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特别要重点策划消耗资源少、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策划外向型加工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策划、在谈、签约、在建、投产”五个一批”项目数据库,建立项目跟踪通报制度,适时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环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帮扶中小企业、着实扶持小微企业,加大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培育力度。
(1)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发为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严格实施审批事项公示制,一次性告知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联合审查,同一部门实施多个审批,实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提高审批效率。全面公开审批受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格式文本制备案,推行在线备案,简化手续、优化流程。
(2)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外向型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以氧化铝、电解铝、锡、锑、锌、金、钛合金、电解锰、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工作机制,以企业现有规模为基础,以企业贡献为依据,制定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标准及名单,实行生产要素适当向骨干企业倾斜,动态管理,优进劣退。坚持”一流平台放一流项目”的发展理念,围绕总体布局,打造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3)积极帮扶中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进一步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中小企业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发展地方特色加工和制造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水平。
4.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政府应认真指导、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加强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1)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开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服务等国际市场,推动和扶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企业和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政府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国外工业园区产业对接、企业对接、项目对接、人员交流,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工业园区建设。
(2)提高通关服务水平。进一步简化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外派劳务人员、社会事业领域对外交流人员的因公出国(境)手续,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人员,扩大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任务审批“直通车”企业范围。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协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联检机构布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通关、结汇、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对境外投资企业运回的矿产资源、生物能源等产品,在通关方面给予便利。将口岸交通运输管理站纳检机构统一办公,加快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验放速度。同步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与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手续,确保交通运输工具正常、快速出入境。全面推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预检模式,加快出入境车辆口岸通关速度。
(3)政府要加强投资经营引导。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鼓励有技术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积极引导企业要转变经营意识,走“双赢”、“竞合”的发展道路,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市场,通过合作并且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与合作对方形成整合优势,发挥群体功能和企业综合实力,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建议政府出台《规范企I境外经营行为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尊重当地社会习俗,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4)打造品牌。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及其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强化企业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争创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种名牌,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境外专利,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在一些重点地区设立产品推广网点,对产品展开宣传和推广;建立网络营销网站,将企业、产品的具体信息挂在网页上,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品牌;与当地的媒体合作,通过产品的会、推介会、明星代言等活动,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通过细分选择最具有潜力目标市场,并对企业产品进行适当的定位和功能改进使之更好适应目标市场。
5.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1)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示范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引导转移、引进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充分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建立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企业应更多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对企业相关培训费用进行税前抵扣,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引导企业实施在岗轮训、再就业培训等,鼓励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人才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完善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就业准入控制,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技术人才。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实施“事业引才,情感引才,待遇引才”和”以诚求智、聘一流人才”的引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借脑聚力”与”借才发展”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住、但求常来”的引才观,采取项目合作、有偿咨询、聘请顾问等方式,推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流动模式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柔性引进。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政府应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鼓励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申报和保护做好服务。定期向社会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信息,积极主动地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的服务和培育工作,帮助落实各项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应在加大自主创新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好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李子成,金哲松.云南省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
[2]王稳妮,李子成.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
很多的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企业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往往忽视了本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企业内部科技水平低,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耗能耗时,产品的成本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差,缺乏对新的电子产品的研发。所以要改善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中所存在的这个问题,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的质量、性能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聘请高科技人员等方式开发新的电子产品,并打造自己的品牌,更好地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立足,促进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产业的集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比如美国的硅谷,是一个高新技术的集聚区,而中国的电子制造业却缺乏这种产业集聚,没有实现产业的集聚就无法形成规模化,无法更好的利用基础设施以及实现各电子加工制造企业直接合作与交流,无法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技术的创新,此外无法实现原材料等的集体供应,从而提高成本。所以一方面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实现电子制造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各个生产要素的流通,使相关企业集聚,更好的提高中国电子产品加工制造的竞争力,促进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
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优势:
(一)广阔的国内市场做保障。一方面,国内市场对于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期,我国受影响相对较小,这正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所以中国的电子加工制造业一旦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遇到瓶颈,那么中国的电子加工制造业可以依靠国内广阔的市场继续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中国内巨大的市场,才吸引很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进行投资,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可以使中国的电子制造业可以在国内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也可能会获得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当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时可以获得政府的帮助,通过更合法、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正当利益。
(三)生产能力强,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中国的电子加工制造业企业一般是以小中型的为主,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大,这种小中型的企业可以比较容易改变生产的模式去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获利空间。同时,通过多年的发展,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完善,这会是国际贸易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
通过对中国电子加工制造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国电子加工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不断的得到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对国家整体的发展及在国际中的地位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李雪娇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在过去30多年内,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其持续增长的速度是史无前例;但国民经济运行至今,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目前,尽管国内宏观经济仍然维持着持续向上的格局,但多年积累的不利因素,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性等矛盾仍然存在,这必然会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当前,国民经济要想继续维持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大多数国家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这表明现阶段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矛盾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要想顺利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就突破重点、纲举目张。
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展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不但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而且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也开始呈现出明显重型化的趋势;然而,较之于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仍然滞后,产业结构高度化、服务化仍然明显不足。
首先是从三次产业结构开始改善,但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程度并不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1%、45.3%、44.6%,与2000年的15.1%、45.9%、39%的情况相比,去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开始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开始呈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然而,由于工业结构依然占有很高的比例,且在过去12年的时间内其下降幅度也只有0.6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有限,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并不明显。
其次是工业内部重工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仍然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2011年间,我国轻、重工业的比重由39.8%:61.2%进一步下降到28.2%:71.8%,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了10.6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工业的重工业化趋势非常明显。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工业内部结构的重型化既是工业化后期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表现。然而,由于我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主义集中在金属冶炼及其加工等原材料工业方面,设备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更为滞后,这表明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仍然不够。
二、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
具体而言,现阶段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协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尽管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能够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但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必须会冲击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即会在一段时期之内影响甚至是降低经济的增长速度。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约束激励机制过度依赖GDP的增长,普遍缺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激励,这就必然会诱导地方政府对在短时期内通过牺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来驱动GDP的增长,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因此,如何兼顾全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地区GDP的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协调地区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经济发展等,继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不误,将直接考验我国产业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协调与就业的关系。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安置就业的任务特别繁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劳动力总量已达到了9.2亿,且大多数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为初中或以下,与美国相比,我国劳动力总量约为美国的5倍。这种客观事实使得政府在制定结构调整政策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兼顾国内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存在如何处理工业内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矛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直接后果将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撤退,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大量就业岗位的减少与失业问题的突出。这裁减下来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将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劳动就业因素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政治现实。
第三是我国加工制造业内部的关键环节薄弱,缺乏转型升级的技术基础。按照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加工制造业内的环节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其中产品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品牌、营销与供应链管理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与信息密集环节,而生产、加工、组装则是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环节。长期以来,基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国内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选择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组装等环节,产品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品牌、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发展严重不足。国外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高端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业的低端锁定,使得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只能依赖低成本的规模竞争,这又诱发产业的过度竞争、产能过剩与资源依赖,并使得经济粗放增长、能源需求与外贸依存度持续加大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尽管中国的出口占到了GDP的40%,但半数属于加工贸易,若只计算增加值部分则出口还不到GDP的20%。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表明加工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组装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就需要突破重点、纲举目张,即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加工制造业的关键环节,继续发挥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的协调等。
首先需要突破加工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并继续发挥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期,加工制造业依然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必须突破加工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并继续发挥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针对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低端锁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安排,强化对加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全球运营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快培育加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与品牌营销能力,推动加工制造业由产业链最低端的低技术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向高端的技术密集型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攀升,提升产业的分工层次,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的转变。
其次需要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在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需要推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各领域的R&D、设计、管理、经营等各环节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R&D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高度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安排,加快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市场分析、产品创新、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
第三需要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的协调。对东部地区而言,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廉价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不但需要促进东部地区的加工制造业超越生产、加工与组装的模式,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而且需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推动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中的生产、加工与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同时引导劳动就业者的同步迁移;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保障的协调。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加快我国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方向需要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重转换。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重点,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境薄弱的客观现状,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方向就应由过去的部门倾斜、单纯考虑国内供求平衡与强化瓶颈产业的生产等,向支持突破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的并重转化。这就意味着现有政策不但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创造环境与条件,提供适当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与外贸方面的保护,诱导国内加工制造业突破研发、设计、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并将其技术优势、营销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体系中,引导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且需要强化基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为产业的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统筹全国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是要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首先需要强化企业在国内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逐步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我国加工制造业由生产、加工、组装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与产品服务等方面发展;其次需要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尤其是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构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网络;第三需要改善市场环境,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第四需要完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强化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系统集成的研发与产业化能力。
第三是要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育,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要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各式各样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条件下,人力资源是最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要素,知识生产、交换和使用以及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等不但依赖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依赖人力资源的内在结构,即高素质的人才等。因此,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要素禀赋,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经济发展。
第四是要强化基础产业的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首先要继续扶持农业的发展,重点是强化农业服务、稳定农业生产能力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次要加快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第三要立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需求升级的要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碚等.《中国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2]王岳平.《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经济导报》,2010-8-3.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低成本产略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映该国在科技、工艺技术材料研发、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能否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技术、医药化工制造、汽车制造为支柱产业,同时包含了航空科技、军工制造、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煤炭、服装等在内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全国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制造业基本上都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的环境”,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缺少自由品牌。我国一般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级环节,即加工制造环节,其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营销服务等高价值的产业链环节一般都有发达国家掌握。我国作为一个生产的重要集地,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费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其技术实力在起步上就落后于发达国家,二来是由于加工制造进入壁垒低,大量的厂商都可以进入参与竞争,就导致了本来产业链不多的利润由于竞争的原因进一步被压缩。
2.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规模不大,往往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由于同质化大,导致同一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产业利润被压缩,也给很多产业造成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导致同国际大厂家竞争相比,竞争力不足。
3.缺乏严格的工艺控制。在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包装、物流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不注意这些环节的控制,一来容易导致各个环节中的成本增加,二来由于不注意细节导致质量往往不高,影响加工企业的形象。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制造业是由大量无核心技术或专利的企业参与竞争,使得其利润刚好能够满足企业的生存,同经济上的完全竞争模型基本吻合。这导致了一些问题,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成本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装备制造业往往仅重视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忽视了对材料供应商的控制。据估算,构成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一系列成本中,用来采购的材料和设备的成本支出占产品总成本的60%~70%,有的甚至更多。这个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制造业对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对这些成本的控制上。
2.我国装备制造业成本控制的起点相对较晚,且多数成本已经形成刚性。在现行的企业目标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一般是从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签订制造合同后才开始的,但是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与消费者所签订的《产品买卖合同》和《产品技术规格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产品成本的高低。
3.在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风险同样影响着成本的高低。特别是对出口企业来说,由于装备制造业一般采用订单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制造产品的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各企业之间一般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付款。由于签订合同和生产不在同时发生,这样就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人民币的升值会加重企业的成本。
综上所述,充分市场条件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在各种竞争因素中,成本的高低往往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该适时实施低成本战略。
二、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施装备制造企业低成本策略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的影响挥之不去,其带来最大的市场风险为价格波动,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原材料的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制造业的主要原料刚产品都是大宗原料,在这方面被影响尤其突出。如果企业竞争力弱,特别是缺乏成本优势,则很有可能在价格低谷时被淘汰出局。如果企业长期采取低成本战略,使成本在同类竞争企业内具有相对优势,那么被淘汰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策略
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 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但是这种低成本战略是在与竞争对手同等条件下发生,而不是盲目地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企业的成本往往是一个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企业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的主要标准。一个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即控制成本的驱动因素、改变企业的价值链和培养低成本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实行低成本战略,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必须树立成本控制的新理念。对现代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应该形成一套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包括事前对于成本的预测,还应包含事中对成本的调节与控制以及事后对绩效考核的兑现。
2.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创新。装备制造企业要通过目标成本控制策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收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化企业管理层的划分;优化企业要素配置,选择合适的人选对企业进行管理,充分使用机械设备和进行材料周转;优化企业制造流程,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加强对装备制造过程的监控;加强对采购成本的控制,降低购买材料设备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3.必须更加重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支持,使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向绿色化、集成化、信息化发展,并且降低制造环节的能源消耗,进一步拓展装备制造产业的领域。
参考文献:
一、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传统民族手工制造业在青海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青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以后,青海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手工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明确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发挥优势,广开生产门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手工制造业,恢复和重点发展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手工制造产业和地方名牌产品;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特别是适应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民族手工业产品”。在生产资料供应、税收、工商注册、土地征用、银行贷款、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了较为优惠的政策,使青海民族手工制造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了更好的扶持传统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201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青海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青海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在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强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发展青海民族手工制造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截止2015年12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族手工制造业企业达600多家,资产总额近16.5亿元,产品种类730个,实现产品销售额113000万元,在全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3.6%,成为青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企业规模较小,微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6%,就业人数4万人,文化程度比较低,除个别技术工人外,多数就业者均为小学文化,平均年龄在20周岁。
青海民族手工制造业工艺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目前,在全省各地区县已形成了特色产品生产区域。
黄南藏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藏传文化艺术,同仁县是热贡艺术之乡,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县的吾屯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绘制唐卡、雕像制作也非常有名气;曲库乎、年都乎两个乡以制作堆秀而闻名天下;保安镇以铜银器加工而闻名;泽库县和日乡等地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热贡艺术手工制作,主要制作的手工艺品有:唐卡、堆绣、刺绣、泥塑、藏式木雕、藏式地毯、藏香、石雕、金银铜器、和砚加工等,泽库县泽和石源石材工艺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石雕艺术品多次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河南蒙古自治县少数民族主要以牛、羊绒编制各种蒙古族和藏族生活用品为主,产品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
黄南州热贡画院、同仁县刚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唐卡、堆绣、刺绣名扬海内外,同仁县仁俊热贡艺术有限公司制作的佛像、泥塑以精湛的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黄南州旦正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制作的藏式木雕深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同仁县热贡神工金属手工艺品传播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银铜器饰品以精细而闻名,同仁县赛雄热贡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藏式手工地毯供不应求。由青海省藏医药博物馆珍藏的全长618米的彩绘大观唐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在制作的全长1300米的唐卡即将刷新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了整合民族手工艺品的挖掘和科学发展,黄南州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工业,他们在州委、州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2010年成立了青海热贡文化保护与开发有限公司,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使黄南州热贡艺术品的开发与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藏族群众不仅是一个热情奔放、非常好客的民族,也是一个心灵手巧、善于创造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藏民族发展过程中,大多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藏族男人基本上都会绘画、刺绣、堆绣、雕刻、泥塑等基本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称为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全州专门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从业人员近1000余人。唐卡、堆绣、藏式雕刻、泥塑、手工织毯、刺绣、民族服饰、藏靴和传统金银首饰等产品非常热销,供不应求。除满足本地市场外,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内地城市。目前黄南州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人5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称号的3个,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2个,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称号的7个,获得中国艺术奖称号的1个。这些艺术大师不断传承和创新民族手工制造业,又带领了数以千计的热贡人走上民族手工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尖扎县制作的唐卡、绘画、敲制铜雕、刺绣、藏香、弓箭、藏式家具、民族服饰、五谷画制作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生产的石雕艺术品、羊绒画、“娜迪娅”民族被褥、伊斯兰民族服装、鞋帽、藏式服装、藏香制作、唐卡制作、木质雕刻等也非常有名气,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玉树藏族自治州生产的黑彩陶、唐卡、藏族服饰、安冲藏刀、泥雕像、铜金银制品、藏式家具、标本工艺品、玛尼石等,深受游客青睐。
互助土族自治县生产的土族盘绣、各类佩戴挂件、剪纸画等工艺精湛。
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派别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也是藏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海南州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基本形成了“布绣嘎玛” 和“贵南藏绣”两个商标品牌。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趋于返朴归真,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高涨,民间刺绣等手工艺品开始走向市场逐渐火爆起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手工艺术正在世界范围茸咔巍J止げ匦迤废允境鼍薮蟮目发潜力,具有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藏绣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青海藏羊集团公司生产的手工地毯、挂毯;昆玉集团生产的各类昆仑玉饰品;巍巍昆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文化旅游产品等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誉。
二、民族手工制造业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民族手工业制造业在工艺传承、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手工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3.6%,在青海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青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促进和发展青海省传统民族手工制造业必将对青海省工业结构的调整、补产业结构的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创建、民族地区的稳定、扩大就业以及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工程将产生长远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积极促进和发展青海省民族手工制造业的利好形势
1、国家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激活了民族手工制造业快速发展。
2、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有效拉动,带动了民族手工制造业迅速发展。一些信奉佛教团体及人员来我省考察旅游增加,随着交流的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投资成倍增长,特别是国家对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摆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上,这些利好因素对我省大力发展民族手工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纯手工制作的产品,为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改革开放加快了我省与周边省份及沿海、东南亚国家的联系,特别是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带动了我省地方民族手工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发展。羊绒、牛绒纺织品以及手工地毯、民族服饰、床上用品等产品已通过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口到东欧和整个欧洲。
4、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和发展了民族手工制造业,为脱贫致富,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规模较小,未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大量的传统手工业者仍然采用传统家庭式作坊,没有规模,故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2、旅游纪念品市场虽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但是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相比,仍然又很大差距。
3、品牌意识淡薄,商标注册和产品包装滞后,满足不了市场消费者需要。
4、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向银行贷款又面临中小企业信誉度不强,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少,抵押担保率较低,可贷额度非常有限
五、促进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和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发展地方民族手工制造业重要性的认识。2016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暨国资监管工作会上省经信委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工信和国资系统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力促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把握好“五个坚持”,“四个结合”。
我省是国家资源储备重要的战略接续地,又是发展民族手工业产品原材料基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手工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是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环保、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青海民族手工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既要增加产品种类,更要稳步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注册商标专利申请的工作,加大产品宣传的力度,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散”现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转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民族手工制造业创新步伐。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树立大市场意识,不能把市场仅仅局限于本地市场,加快制定青海民族手工业制品的行业标准,使民族手工业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开拓销售渠道。建立起相对固定的销售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增强青海民族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青海民族手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4、大力宣传,促进传统民族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建议:一是2016年手工业联社准备通过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电视台、中华全国集体经济杂志社等部门合作开展青海民族手工业产品万里行宣传片制作活动;二是对为民族传统手工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不断提高民族传统手工艺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三是省联社拟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胜利宾馆合作,在胜利宾馆设立我省民族手工艺品陈列馆,展示青海地方民族传统手工艺,扩大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四是以北京工美合作,每年举办一次青海地方民族手工业产品展,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五是帮助企业建青海省轻工业联合会,发挥联合会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指导企业发展、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自律、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宣传、法律援助、招商引资、项目策划、项目论证等方面更好的服务企业作用。
5、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抓大不放小,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抓骨干促协同。建议启动实施“百户民族手工制造产业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培育若干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主业突出带动明显的优秀民族手工制造企业。带动一批延伸型、配套型传统民族手工艺产业。重点以黄南州地区、玉树州地区、循化县、互助县为传统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产业园集中区建设。
6、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保护与培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改变民族传统手工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一是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民族传统手工艺大师和行业艺人,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组织企业负责人、能工巧匠、带头人外出培训、学习、考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品味,提升组织带头能力;三是灵活办学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和资金,遵循贴近实际、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的原则,举办各类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培训班,帮助广大年轻手工艺工作者尽快成才,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一)增长速度快。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主要是指原材料工业企业和加工制造业企业。相对来说,加工制造业企业更具发展前景,因为原材料工业企业的发展受到自身的限制,要依靠原材料才能有所发展,但是原材料可能会枯竭,并且原材料工业企业还要受到开发速度的限制,相对来说加工制造业企业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限制,因此其发展更加迅速。根据以上所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靠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二者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国经济受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随着制造业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的发展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二)缺乏技术创新,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也在不断的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利润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靠的是独立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只有自己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有高额的盈利,而目前我国还是主要依靠购买国外的知识产权,付出很大。如果我国能研发更多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相信会使我国的经济得到质的飞跃。另外,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欠缺科学管理,大多还是经验管理模式,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大。
(三)经营管理粗放,随意性强。没有盈利,归根究底是因为制度不够完善。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制度上一直沿用传统模式,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只会疲于应付,还会增加管理成本。由此,要减少成本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生产规模、融资难、国家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衡。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施主体不完整。目前,在我国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对战略成本管理还没有足够的了解,企业并没有全程参与,都是只参与了一部分,由于实施主体的不完整,因此对战略成本管理没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就不能正确地掌握战略成本管理,决策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到战略中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掌握全局,从而提升成本管理的效率。
(二)缺乏成本效益观。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管理,勇于改革,提高自身的水平。时代在改变,企业自身的管理观念也要改变,如果一成不变最终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时代不需要守旧者,需要的是创新者。此外,企业不能贪图眼前的一时利益,只为了降低眼前暂时的成本,购买质量不高的原材料,否则肯定会因小失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造成某些安全问题。总之,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仔细分析利弊,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不能为了降低一个部门的成本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成本,要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三)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数据相当多,因此计算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如果单靠人力来进行记录,那么既没有效率也没质量保证,会造成信息的不准确,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后续工作的难度,最主要的是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这是不可取的。另外要采取分步法核算产品的成本,分析每一项生产程序的成本,然后再做总的汇总,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既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也使出错率大大降低。
三、对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优化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成本管理主体,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很多人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该是由财务部门负责,其实不然,企业管理层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关键。财务部门负责资料的整理,管理层负责最终的决策,二者都是战略成本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一直以来,二者都没有全程参与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整理材料而没有参与决策,管理层参与决策但是不参与财务工作,缺乏客观的理解,会造成战略成本管理的断层,因此,二者必须都全程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中去,不能只负责一个部分。当然要想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还必须加大宣传,建立企业的奖惩机制,增强员工的动力,这样不仅财务部门和管理层全程参与进来,还促进了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二)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企业应立足于实际,既不盲目地跟随其他企业的管理,也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要学习其他企业管理模式中优秀的成分,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将成本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这样企业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不会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发展很快、某一时间又陷入萎缩的状态,缺乏后续发展动力。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成本管理,企业没有最基本的成本控制就谈不上发展,不讲成本的管理,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想提高盈利,就必须学会成本管理。当然不能为了成本管理而放弃其他方面,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不能为了利益而违反法律法规。成本管理不能单一地存在于某个部门,而是应该贯穿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将成本管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实际生产应用;提高效率
1我国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国外的数控技术发展已经将系统发展面向个人,使其通过电脑来进行数据加工,同时驱动装置也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21世纪的数控技术最大特点是人工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增值性使数控机床产量逐年增加,如何更好地提高数控机床的使用率、挖掘数控机床的潜在功能成为数控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数控加工制造业中拥有数量众多的编程人员和操作人员,但是由于数控机床本身就对数控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我国的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编制并不稳定致使大量的数控机床加工时间长,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同时我国数控机床编程时间与零部件的加工和试切时间比值差距达到30:1之多,数控程序不能及时编制,导致数控机床不能够及时开动。
2数控技术的内涵及操作过程
(1)所谓的数控技术,就是指刀具按照控制系统的指令做出符合系统要求的运动,并将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以数字和字母的形式呈现从而进行的加工。而所谓的数控机床,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床,通过计算机发出指令使数控机床进行运动,而计算机的指令则是由编程人员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和加工要求所规定的语言和符号。任何一种数控机床,如果没有指令就不会进行运动,所谓的机床数控动作主要包括机床和主轴的开启和停止以及旋转的方向及速度的变换,还有刀具的选择和刀具的更换,同时也包括冷却液的使用状态等。(2)数控加工的编制包括人工和自动编程两种。人工编程即通过人工指令进行编写;自动编程就是指计算机编程。常规的加工程序由开始符、程序名和主体以及结束指令组成,无论采用哪种编程的方式,都需要软硬件相配合。控铣编程所采用的UG8.0软件(UnigraphicsNX)是SiemensPLMSoftware公司出品的一个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建模技术,不仅在曲面造型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同时,独特的wave技术也让产品的设计和控制成为可能。NX软件能够有效地进行三维尺寸的公差分析,同时还能够检测错误,进行数据的收集、总结和分析等。CAM模块更是提供了数控加工任务的优化途径。
3设备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的管理以及技术干部阶层对于制造模式仍然固步自封,并不十分了解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没有掌握数控机床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零部件的CAD/CAM工艺更是应用生疏,从而导致无法科学地对数控设备进行管理。虽然拥有先进的加工方法,但是没有先进的管理手段成为了制约数控机床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2)数控加工的员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于操作系统培训不够导致对于数控刀具的选择以及切削的特性没有科学的认识。数控加工产品质量的好坏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操作员工的专业素养所以导致了数控设备加工效率最大化受阻。(3)CAD/CAM技术的发展要求编程人员要熟练使用各类相关的软件为数控加工技术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由于编程过程中包含着零部件的工艺信息,所以编程人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也会导致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差距。(4)由于加工零件种类特别多一般系统无法储存,导致了大量的加工程序要进行反复的输入和删除,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直接影响了数控加工的效率。(5)领导部门和基层员工之间缺乏衔接,技术部门无法为基层员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车间技术人员及机床的操作工不能够及时地了解附近人员的设计理念而且设计人员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数控机床零部件从图纸向成品的转变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4数控技术的应用
4.1工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数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更多的运用于机械设备的制造中。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用先进技术代替笨拙人工劳动,工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工业生产机械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改变工厂中恶劣的劳动环境。所谓的数控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控制、驱动和执行系统。这三方面内容的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能够有力地解决员工难以完成的工作,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过程对员工造成的身体伤害和有效地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数控技术提高了机械制造的效率。现如今,伴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完全自动化也得以实现。
4.2航空生产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贸易也逐渐加强联系。由于我国的市场前景广阔,即便我国的航空技术仍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由于数控技术随着近年来不断的发展进步推动了我国航空生产技术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先进国家技术之间距离缩小,使得我国的航空工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航空巨头的广泛关注。刚度不强的合金是航空中运用最广泛的材质,完全达到标准,所以数控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愈发重要。通过数控技术就可以对材质中薄筋和薄壁的部分进行精准的切割。高精尖的航空工业发展需要数控技术的有利支持,通过数控技术编程人员和操作人员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对加工技艺要求较高的特殊材质进行精准切割,有利于提高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4.3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汽车数量需求也逐年提高。使用者对汽车的需求不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同时也注重提高汽车的性能和环保程度,这就对我国汽车制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有效的提高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数控机床同汽车加工制造中心的有效结合就是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完美体现,颠覆传统的产品更新效率和速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小批量、多品种汽车。数控技术能有效地实现汽车复杂零部件高精度、高效率的制造,同时也更多得应用了虚拟集成和柔性化的制造技术,推动了我国汽车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4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机床设备是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也对机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机床数控化有利于提高对机床的加工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新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大多是通过专业的编程人员在计算机上输入执行指令,通过不同刀具的选择和主轴的不断变换实现零部件加工精准化的。数控加工技术运用于机械制造业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告别传统、复杂的人工制造,代之以编程人员发送简单的指令实现零部件高效率的加工。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越来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快培养我国相关技术行业人才,才能有力地引导我国数控加工技术发展,满足我国各个机械加工制造业需求。同时由于数控加工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因此,我国有关行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使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姚建邦.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J].电子世界,2014(10):90.
[2]吴滨.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15(31):95.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0.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2.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4.结语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对金属机械加工制造工艺进行研究是促进加工工艺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促使企业实现综合实力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高效的研究制度,强化工艺加工制造的可靠性,以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加工工艺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促进了我国金属机械加工工艺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金属机械加工工艺可靠性内容入手,对金属机械加工制造工艺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金属机械;加工制造;工艺金属
加工制造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重视机械制造。要想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积极创新机械制造工业,提高我们的机械制造水平。所以有必要对其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不断促进金属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推动我国机械加工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1金属机械制造工艺现状分析
1.1缺乏对大局的认识
加强对金属加工工艺的研究,加深对金属机械加工工艺的多方面认识,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为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进而促进金属加工工艺的进步。但实际上,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这一关键的认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金属加工工艺的研究,使得企业的工艺水平难以得到提升。此外,部分企业仅仅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工艺产品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降低。由于企业管理不够严格,在实际的生产中,还有可能出现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制造缺乏规范性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加工工艺可靠性不高的因素。
1.2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
科学的评估指标是保证机械加工工艺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行业竞争良性发展的关键。但是,大多企业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行业标准,而没有适合本企业的特定标准。由于缺乏适应的评估指标,使得企业难以对生产中的金属加工工艺品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定,不利于企业对金属加工工艺的进一步管理。
2工艺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2.1零件变形大,应力大
一般来说,我们使用的毛料都是自由锻件,不仅余量大,而且平面度很糟糕,使得零件在加工中容易产生变形,最终很难得到质量合格的零件。为了保证零件质量,通过试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铣基准工序,首先加工基准,松开压板,将零件翻个,同样的方法再加工另一面,这样不仅可以为磨加工工序打下良好基础,还能增加零件精度,而且释放了加工中的应力,使得零件变形情况大大减小。
2.2毛坯选择
不同零件需要选择不同形状,大小的毛坯,如果是轴类零件一般有三种形状:棒料,锻件和铸件。零件强度的大小决定着选择哪种锻件,如果需要锻造的零件形状简单,会选择锻件进行加工,如果是大尺寸零件,常用自由锻,模锻一般采用于中小型零件。通常使用锻件作为零件毛坯,通过锻压钢材,可以得到均匀的纤维组织,提高零件的性能与力学硬度。
2.3磨削难问题
2.3.1砂轮的选择。我们一般用刚玉类的砂轮来磨削高温类的合金,这类砂轮具有自锐性好,磨粒韧性优良,均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都比较好,因此采用这类砂轮,不仅成本低,而且磨削质量优良,效率还高。
2.3.2磨削参数的选择。在开始试验加工中,当磨削深度超过0.03mm时,零件即会突然鼓起来变形,严重时表面有烧伤现象,再者GH163合金没有磁性,无法以其本身吸附在工作台表面,只能靠夹紧力,所以磨削时磨削深度必须严格控制,经过多次试验,我们选择了比较合适的磨削参数:砂轮直径φ350mm,切削深度0.01~0.02mm,进给速度1400r/min。
2.3.3参数改进。由于加工参数的不合理,使得在加工典型安装边粗精铣时效率比较低下,也使得生产不能顺利进行,而且还增大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为了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通过不断的试验,终于确定了合适的参数,切削过程中,选择硬质合金刀,同时用较小的吃刀量,当主轴转速较高时,选择比较大的进给量进行切削,将粗铣左右耳背程序参数改为S=1800,F=450,精铣左右耳背程序的参数调整成S=2800,F=1200,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加工效率。
3金属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研究分析方法
3.1构建高效的研究制度,多方面考虑
加工技术、加工设备,以及加工人员是加工管理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对金属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程度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因此,高效的研究制度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高效的研究体系中,应包含了对员工、技术以及设备的要求和管理。高效的研究制度的构建,需要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及不断更新参与加工的设备等,实现全方位的强化,进而保证金属机械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3.2强化工艺加工制造的可靠性
强化工艺加工制造的可靠性,是指强化金属加工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掌控和技术管理。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加快金属机械加工工艺的更新速度,进而提高加工工作的效率,提高工艺的可靠性是有效的方式。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企业可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在目前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并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有效提高加工工艺的效率,保证企业的金属机械产品,能够实现长时间的有序进行。
3.3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在加强机械加工工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转化工作,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雪球式的推广局面。同时,在推广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稳步发展,不冒进,可在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开展新技术的试运行,发挥示范作用。在新技术引入过程中,企业要重视新技术和常规加工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试运行对新生产工艺进行适当地调整优化,在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经验后再开始大规模市场推广。
4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要求,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制造工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机械制造和加工中,要全面考虑到资源,能源的使用情况,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兼顾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再选择合理的制造技术来进行生产,最终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进行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时,工作人员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环保性能以及经济性,不仅要保证材料有很高的实用性,更要保证是环保材料,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还有资源浪费等问题。要想保证机械制造业的长远与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材料。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金属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金属机械加工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但是,社会发展对金属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在实际加工和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金属加工制造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不断促进金属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推动我国机械加工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秋莲.机械加工系统能量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林梅.浅谈现代机械加工制造工艺[J].工程机械文摘,2015,05:83-84.
关键词:制造业;数控加工;冲压模具
1数控加工制造技术在冲压模具中的作用
1.1促进了模具的整体性
模具是产品批量生产的工具,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模具的制造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具制造方式都通过一系列的打压、打磨等步骤实现的,虽然可以冲压出一定质量的产品,但是在现今社会已经逐渐的不适用,精确度也不能满足部分产品的需要。模具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生产工具,各部分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误差,都将影响整个模具的质量。数控加工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这个问题,很多的机械设备通过数控加工技术被应用到模具的制造当中,不但对模具的整体设计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也增加了模具加工材料的选择。数控加工技术可以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将模具完整地进行加工,符合当今模具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1.2增加了实际的生产效率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下,制造业的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制造商就要通过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从而增加产品的实际效益。而数控加工技术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大大缩短加工时间,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数控加工技术是通过传统设备进行数控编程控制,生产的产品速度比较高,质量也相对稳定,不仅对一般的金属材料,同时对特殊的模具材料也有同样的作用,相比起传统的机械加工,大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数控加工技术,促使部分加工设备从装夹速度、换刀速度等方面有显著提升,具不完全统计,使用了数控加工技术与传统方式制造模具相比,生产效率从最初的56%提升到了87%。数控加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尺寸精度高,通过数控加工制造的模具,生产的产品误差也比较小,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着明显的改善。
1.3促进了智能化技术在模具制造的应用
智能制造已经逐渐的应用到了传统制造业的各个岗位,模具制造业也是如此,如果不及时地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很可能被淘汰或者被替换,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化控制在模具制造中的使用。模具设计的模拟化已经逐渐成熟,制造技术的仿真模拟,促使模具制造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损耗,精确控制制造质量,达到快速、精确的生产效果。在数控加工技术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通过互网络对模具进行一个整体的外形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制定,并通过对加工程序的提前设定,可以提高复杂模具加工的能力。许多产品复杂的外形,传动的加工方法无法实现,在智能化的数控技术下,可以轻松地完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智能化的数控加工技术,实现远距离控制,完成异地的加工操作,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具制造的数控技术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2数据加工技术在冲压模具的实际应用
2.1数控车削加工
模具的加工是整体的加工,传统的机械加工,操作麻烦,精度难以保证。例如,采用数控车床进行模具制造是最基础的一种,虽然只是对模具的部分零件进行加工,但是效果依然显著。数控车削技术主要是对模具的中轴类部分进行加工,加工以端面及圆柱面为主,数控车床是通过控制主轴转速、进给量及切削深度等方面,从而控制模具的精确度,通过在数控车削中,减少对共件的多次装夹,大大地减少了模具零件累计误差,使得加工的模具零件,精度更好、质量更高。
2.2数控铣削加工
模具零件随着产品的外形要求,有着不同的形状,是凹凸不平的,或者复杂的曲面。数控铣削技术可以很好的将模具的型面和曲面进行准确加工,可以将模具复杂的部分进行模拟仿真,确定加工刀路符合预定的轨迹,铣削出的模具零件外形更加灵活多变。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控铣床,可以制作出不同要求的模具零件,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实现模具的多样化。通过建立不同的数控加工系统,适应不同外形的模具加工。数控铣削技术在机械的制作领域中应用日益普遍,一些复杂零件的制造都会使用到数控铣削技术来进行加工和生产。
2.3网络传输技术
我国传统的模具设计一般是通过手绘而实现的,手绘设计不但时间较长,而且很多部分无法进行完整的描述设计,使得模具的生产受到阻碍。在使用数控技术生产模具时,可以首先通过使用三维软件进行整体设计,设计效果比较快速、比较全面的,可以涉及模具的各个角度和各个细节。设计完成后,可以借助数字化模拟仿真加工技术,直接将三维模型生成数控加工代码,通过建立通信协议,将数控设备和计算机进行一个连接,从而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监控,防止出现错误,提高模具的制造质量,也提高了加工的生产效率。使用网络传输的智能化技术,可以使数控设备的生产更容易操作,也大大减少了模具设计到加工制造的环节。
3冲压模具时应用数控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3.1实际的操作人员专业性
与其他的行业相同,数控加工技术的实际操作人员必须有很高的专业性,只有专业的操作人员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控加工技术进行实际的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拥有使用计算机的技术,还要有数控加工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的知识技能,包括数控机床的使用和数控加工时的代码、专业术语等,只有操作人员有专业的技能,才能保证数控技术的准确使用,只有掌握了数控的应用语言,才能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使用相应的编码,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完成对模具的加工。如果操作人员是非专业的,可能会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但会影响模具制造的质量,也会对数控设备造成破坏。
3.2选择合适的数控加工方式
模具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相应的数控加工方式也是有很多的。在实际的模具加工过程中,在保证实际的生产效益的基础上,要选择最合适的数控方式。在模具加工前期,首先要对加工的模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包括模具的类型、模具的整体设计等,要根据不同的模具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模具的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数控加工方式。比如,部分模具的零件外形复杂的,则需要数控机床的按预定轨迹精确加工;而部分结构简单的模具零件,则可以采用简单化的数控加工。
3.3冲压工艺及冲压模具创新
冲压模具是确保整个冲压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而且冲压工艺指导冲压模具,因此需要加大对冲压工艺及冲压模具结构的创新力度。才能有效地提高模具的工作效率,降低制件成本,提高模具制件质量,如连续模和复合模就是冲压工艺创新的典范。连续模是把切边、成型、冲孔和落料等工序结合在一起用一个模具完成,有效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制件的生产效率。复合模可以把冲孔切边和落料两道工序结合在一起用一个模具完成,有效的降低了模具的成本。冲压模具结构的创新,除了需要创新的模具设计,还应充分利用数控加工技术,通过精准、稳定、高效的加工方式,实现不同类型冲压模具制造的需求。
4结束语
随着机械加工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加工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数控加工技术被应用到机械加工中包括模具的加工中去,为整个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冲击模具的数控加工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算是一个比较复杂、多变的,对于每一个小部分的要求都很高,数控加工技术的使用对模具的生产有很大的帮助,解决了许多模具加工中的实际问题,降低了模具加工的难度,促进了整个模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庆会.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及趋势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1):42-43.
关键词:加工机械 数控技术 应用 发展
前 言:
数控机床的水平和拥有量,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数控技术的投入与研究,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 加工机械中数控技术应用
1.1.工业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中,数控技术主要运用在生产设备和机械上。主要实现机械的自动化控制,在制造方面,通过计算机输入相应的程序,并通过一系列的程序设计完成工厂制造需要的完整的工序,实现制造工序的有序化进行。在工业中应用数控技术主要是代替工作人员完成一些人工不能完成的工作。与数控技术紧密相连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程序设计和处理相应的数字信息。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数控技术,主要可以实现制造的高精度化,还能保证生产的质量,实现人员的合理化运用。数控技术中反馈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小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在问题出现之前采用反馈系统的预警功能,在源头上消除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保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而且在数控技术的实现上比较简单,按照图纸安装好设备,编好程序输入后就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实现高精度生产和安全生产,实现各种加工要求。
1.2.机床设备应用
在数控技术中机床设备应用占了很大的部分,可以说是重要的发展对象。像上述的工业生产中数控技术应用也是基于机床设备上的。比如说和化工生产中的精馏塔的操作,将编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精馏塔的温度控制,并能选择最佳的温度进行精馏,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数控技术在机床设备上运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控制,把操作条件数字化,实现高强度的生产。
数控技术也进一步的取代人工操作,实现精度上的提高,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实现数控机床的一体化控制和加工生产。计算机数控技术帮助各项装置之有序的合作。数控技术在机床设备上的最有利的方面就是,在改变生产时,不需人工,不需改变机床的位置,只需改变相应的程序,就可实现生产的多功能加工的需求。
1.3.机械加工系统应用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加工方面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零件的精度越高,对于设备的自动化要求也越高。而且在加工后的零件的后续使用中,质量问题也是数控设备性能好坏的体现。就比如说从毛胚到成品的过程中,内外环凹凸面的加工,对密封性要求高,人工无法做到,所以,许多细微的加工要求人工无法做到,就只能靠数控机床去实现。
好在现在的数控技术结合了许多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可以帮助工厂更好的完成这些要求。采用数控机床编程后,数控机床根据不同要求可以很好的完成各种精度要求。这样的优化过程满足了加工的要求,更好的实现了数控技术的使用,制造出更好的加工零件。从长远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机械加工水平,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这三个方面只是数控技术最常见的应用,其实在加工制造方面数控技术还有很多的应用。也许在未来,数控技术会应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帮助加工制造业完成精度更高的工作。
2.加工机械中数控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目前为止,数控技术已经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将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技术实时智能化、软件硬件开放化等将成为数控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实时智能化可以使机械加工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自动生成、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电机参数自适应运算。这些功能将不仅可以保证制造过程顺利稳定的独自进行,还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数控系统软、硬件开放化,可以让用户更具自己的需要,随意对数控系统进行第二次开发,其使用权限和使用范围也将不受出厂商的限制。如果数控系统在这两方面取得了发展,不仅可以使数控技术的操作更简便,而且会使数控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广泛。除此之外,如果数控系统采用高频率的中央处理器、高分辨率的检测元件、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再结合配套电主轴、直线电机等先进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缩短产品的市场周期,使企业能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数控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的发展,变得更加符合生产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使得数控技术慢慢改进了本身的功能,也修复了存在的漏洞和缺点。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械加工技术变成了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所以,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现在的数控技术变得更加符合生产的需要。
数控技术在加工机械上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数控技术本身的优化上。随着数控集成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也实现了,多台机器集中控制,并且制造的加工品的精度越来越高。数控机床不仅在时间上缩短了生产周期,还进一步提高了精度,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这样的优化既有利于厂家又使得制造商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可以预见,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加工制造业的精度和生产强度会越来越高。数控技术也会朝着自动化更高的方向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数控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还算成熟,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加工制造企业也会趋于利用数控技术完成精度更高的工作,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间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是,数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控技术还有很多可以运用的领域,这些就需要靠广大的数控技术工作者去探索和发现了。
参考文献:
[1] 丛高祥 , 陈丽 , 李凯 , 等 . 浅谈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价值工程,201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东北是中国重下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分工中举足轻重。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制造业,可以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实施西邢大开发战略,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机械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制造业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为使东北制造业大力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调整、改组、改造和提高,把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逐步培育成为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式装备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因此,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重塑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关键。
2.注重利用信息化带动东北传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东北的加工制造企业信息化工作严重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很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风险认识不足,实施主动性不强;政府的推动力还不够大,相应的激励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要使东北加工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升级改造。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要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和系统的有效集成,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步伐,政府部门要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确定目标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调动企业在实现信息化方面的积极性。
3.人才为本,教育先导。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种人才,但我国制造业后继乏人,要认真研究确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当今在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一定要避免单纯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做到各类人才合理配置,人尽其用。要保留一批以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本专科高,中等学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继续教育下程体系,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并与院校结合培训教育企业下程人员,动员组织建立公共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4.把东北制造业融入世界制造业一体化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都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重组,积极接纳其他国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转移。这样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美国的汽车产值中,30%来自韩国的组装,17.5%来自日本零件和高级技术,7.5%来自德国的设计,美国本土的制造产值只占36%。因此,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实现制造业结构跳跃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是不会转移最先进的技术跟我们合资的。所以,一方而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广泛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还要高举“中国制造”的大旗,大力发展民族制造业,特别是关键性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加速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