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时间:2023-05-29 17:4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利亚的木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十步埋步子小

九岁五步挖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18.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五岁埋步子小十步

第2篇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当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朱飞回来了》,学生质疑:“为什么朱会这么少呢?”“朱消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使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第3篇

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语文老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往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并非要让学生全部、彻底地掌握课文说明的对象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静止的状态,带来的是一个多彩的、流动的世界。 鲁迅 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更能接受,并能够突出要点,为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此外多媒体还能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印象。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我通过制作课件,链接网页,借助多媒体手段,把九寨沟的自然景色、珍禽异兽如数家珍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通过文字资料等相关信息的阅读,让学生去感受到九寨沟的神奇,体味九寨沟是个充满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些单靠我们老师的嘴巴可是达不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情绪性,不稳定性,容易分散注意力,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和发展。

教师应当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书本理论中获取知识、理解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重点段时,动画演示:科利亚从家门口量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他回到家,先是数十步却没挖到木匣。经思考,他数五步挖到了木匣。此时,有学生质疑:既然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村子了,科利亚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埋下木匣,尽快离开村子呢?从家门口量十步埋下木匣不是在耽误宝贵的脱险时间吗?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位置,科利亚四年后回家更容易挖到木匣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一起合作,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激烈辩论。课件中人物、木匣子可随鼠标移动,辩论各方运用课件模拟实验阐明自己的理由,深入理解了课文。媒体交互性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合理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把所学知识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中,去迎接新的朝阳吧!

第4篇

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习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当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第5篇

面对现在的课程改革,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从理论的学习到课堂的实践想要随心所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要如何让他们乐于去学习和思考,这可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钻研的课题和苦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课改这一场“革命”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可是个个武装上战场,都充满期待。

“课改”大家都说只适应大城市的条件,农村改什么呢?现实:农村的教育设备落后、资源贫乏,老师上课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而已;农村的孩子很多受到方言和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等情况影响。要想在一堂堂平平淡淡的课堂中焕发异彩,这可是充满着挑战性的考验。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语文并兼班主任,班级基本情况:全班共有五十八位学生,优生占的比重很少,大部分成绩很一般,很多的学生不爱提问题。经过一番苦苦探索,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例如:我在《陶罐和铁罐》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表演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傲慢的铁罐怎样对谦虚的陶罐,我布置了讲台为国王的御厨,两位学生神采飞扬的来到了御厨大声的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带着傲慢的语气。还无视我们大家地存在。另一个说:“不敢,铁罐兄弟。”镇定地回答。……课堂里的学生欢声笑语。接着又有两个学生不请自要求表演。在阵阵的掌声中还在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傲慢陶罐和谦虚的铁罐。表演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那铁罐最后的结局我不同情他,他太傲慢了,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老师,铁罐为什么要这样对陶罐呢?老师,铁罐为什么不见了呢?是不是有人挖走了呢?”看到学生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悟,我和他们一起融入了仿佛是几千年前的古国去了。课堂呈现一片我意想不到的景象。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课文。

二、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师生、生生对话时,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都会被激活,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独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明显表态,多的是真诚倾听;少的是激昂陈词,多的是热情鼓励。我希望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布卢姆说地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在每一节课前的三分中就自己当天事说说,七嘴八舌地说,自由无拘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悄悄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浪花,在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

三、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就提了二十个问题:①为什么妈妈能找到木匣子而科利亚就找不到呢?②为什么科利亚的木匣埋在地里不会被虫子咬坏?③为什么妈妈过了四年她的脚步不变大呢?而我过了四年我的脚步就大了呢?④为什么德国法斯西打进他们村子他们家的东西还在呢?⑤为什么妈妈、奶奶要带科利亚去喀山呢?……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我这些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就这样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找答案。在这样交流、合作、自主中去学会自己学习。现在只要看着一个课题,他们就能够提出自己心中所想的,问自己所想问的。让我深深的觉得,课改我们农村虽然没有很多媒体设备教学,可只要我们的教师从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溶入学生中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这群雏鹰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呵护,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展翅飞翔的。

四、激活教学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成功欲望、我“蹲下来”看学生,不断地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言行举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学生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在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奇妙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创新的设计让我打开眼界,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喜悦和谐的精神氛围。在课堂中,我们是合作的伙伴,只有鼓励和赞赏。有时学生也会是我的“指导者”我得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在一次习作中《老师,我想对你说》可真是给我意外的惊喜,惊喜的不是他们对我的认可,而是他们给我提出的不只是课堂上的教学建议还有我自己也没有发现的小缺点。我的学生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伙伴。我是学生的朋友,我们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互助。

在这四个环节紧密的结合下课堂明显被激活构筑了课堂的华彩乐章。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互助中成长,在表现自我中成长。而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充实。

第6篇

一、利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习方法的渗透

低年级文本虽简单却也深刻,需要教师在研读时根据低年段学情,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适切的教学方法将内涵层层分解,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时享受过程,学会方法。

《奶奶的白发》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是理解感悟的重点与难点。为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突破的方法,我选择了“调动孩子已有生活积累”的教学方法并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

师:“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奶奶为啥这么说?众生一时无解。

师:你们的奶奶关心你吗?

生:关心。

师:谁来说说奶奶是怎么做的?

生1:每天早晨奶奶会叫我起床,帮我准备早餐。

生2:我身上穿的毛衣是奶奶织的!

生3:爸爸妈妈总是很晚下班,奶奶接我放学,帮我背书包……

师:奶奶为你们操碎了心。奶奶的这一头白发就是为你们而变白的。(引读)“这一半白发是你给的。”

师:“这一半白发是你爸爸给的。”明白了吗?

生4:奶奶要照顾爸爸。

生5:奶奶每天提醒爸爸要准时吃午餐。

生6:我奶奶会对爸爸说“路上当心”。

生7:有首诗叫《游子吟》,就是写这个的……

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了!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利用“你们的奶奶关心你吗?”这一问,启发孩子调动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打开思路,联系生活。学生理解了奶奶的辛苦操劳,感悟奶奶对自己、对家人的厚爱。化解难度,领悟文本内涵,更包含了学习方法的体验与掌握。

二、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实现对文本价值的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低年段怎样有效地达成呢?

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中,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地实现了价值引领: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心里,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生2: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生3:我觉得他还是个快乐的孩子。

师:说说呢?

生4:他为盲婆婆做了很多事,心里会感到很快乐,助人为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的描绘,给我很大启发。如上述案例中所示,对围绕“快乐”这一生发自学生灵感的及时资源展开讨论来自教师对于动态生成的尊重与关注,将共性与个性统一,看似漫不经心地追问,正是一种顺应低年级学情的“浅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对文本价值正面多元的引领。

三、利用文本的思维价值,实现有效思维的培养

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说成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怎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盛放?我想,课堂是肥沃土地,文本是滋润晨露。教学中,挖掘文本的思维价值,养成有效思维。

在《科利亚的木匣》中,妈妈强调: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照着去做,结果却相反。他思考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最终发现问题症结。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一思维过程呢?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何妈妈能找到,科利亚却找不到?让学生先复述科利亚的思维过程,再思考“周围还有什么起变化?”学生积极思维中,理解“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这里没有教师循循善诱,却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参与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优等生做主角,中等生做配角,学习困难生做道具,这样违背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违背了人性的教育。作为新理念教育者,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课堂,要学会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给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人尽皆知的观念,课堂教学要注意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感受,看学生受益的多少,而这些又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参与是一个思考过程,是内部智力操作过程,是心理内化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才能自觉探索,积极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学生如果真正参与课堂教学,那么他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人际交往,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身为人师要注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所以,课堂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更不是少数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是全体学生的认知过程、能力训练过程、情绪体验过程,课堂教学要注意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互助的课堂参与气氛,让学生感到平等、感到宽松,从而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做学习的主人。

《学会生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

以《矛和盾的集合》一课为例,课前五分钟,我给同学们讲了出自《韩非子•难一》中的《自相矛盾》。讲完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哈哈一笑,笑过之后有同学问我:“老师,真的制造不出天下第一的矛吗?”还有的同学问:“老师,真的制造不出天下第一的盾吗?”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征求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

开始,同学们有的不敢说,有的小声嘟囔着,这时,我又开始故意装傻:“哎呀,老师也弄不清。要不然,我们一块儿来找找答案,小组内可以讨论,当然也可以翻阅课本或其它资料,待会儿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激烈讨论着,有的哗啦哗啦地翻阅资料……每个同学都忙碌着,为那个“连老师都弄不清”的问题找答案,为自己的发言做准备。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思维敏捷了,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及时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任何一个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我都要给予及时、积极而恰当的评价,因为我坚信董奇教授的“无错原则”,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是多么地不着边际,我也会用肯定的语言鼓励他继续思考,越到这时,我越不能责怪他,我越要拿起表扬的武器,让其毫无遗憾的坐下。

课堂上,我经常这样表扬孩子们:“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你真会提问题!”“你的回答棒极了!”……每当这时,我都会走下讲台,情不自禁地扎进学生堆儿,轻轻抚摸着一个又一个小脑袋,目光中充满赞许,而学生也会对我报以会心的微笑……慢慢地,课堂上参与知识讨论的同学多了,敢于提问的同学多了,课堂气氛也渐渐地活跃起来了。

有一次,讲《科利亚的木匣》时,我提问了一个小问题:科利亚为什么找不到他的木匣呢?班上一个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大爱抬头看我的学生竟举手了,我很高兴,激动地叫了他的名字,可是他站起来却说:“老师,我不懂这个问题。”我愣住了,心里真有点气,可再看他认真的表情,我又压下心火,想起这样一句话:“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对于他这样的学生来说,能举起手回答问题就已经是进步了,于是,我对他微微一笑:“没关系,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机会的。”果然,他坐下后小动作没了,头也抬起来了,眼睛也瞪大了,他听得是那么认真!

终于又提问他了,真的不负所望,我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他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真的,阳光应属于每一个孩子,尤其是这类孩子!作为新理念教育者,就应这样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标准及时、积极的评价,让其感到在原有基础上自己的进步。作为新理念教育者,就应这样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让每个孩子都真正摘到胜利的果子,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引申参与观念

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同时,课外也要把参与观念引申,注意课堂参与活动的前奏与后延。

所谓前奏,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查找资料,制作教具、学具,准备课上发言等。所谓后延,就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并且观察、运用课堂所学内容,让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调动他的积极性,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参与并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尽职尽责,要善于反思,要解剖自己,超越自己,力求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更积极、更主动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合作;小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一、“定向”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

笔者认为,所谓的“定向”即确定这课的重点―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自己的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中,我们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学习的目标,利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独自定向,势必缺乏广度、深度,思维必定缺乏广阔性,思维的汽车也定将受阻。只有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合作参与定向,所定的“向”才具广阔性、深刻性,才具有学习、思维的价值。我们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那么,定向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端,它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合作功能,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一)预习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传统经典篇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二)课堂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它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三)课外拓展合作

课外学习情况的互检互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延伸。俗话说:“熟能生巧。”合作学习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互相间能长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这也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外我就指导学生针对平时的学习情况(如预习、复习、作业等)开展过“二关”互检互助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关是同桌关,让同间相互合作,通过口头、书面、表演等形式相互检查,指出足,并合作必进、提高。第二关是语文组长关,要求学生在过第一关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学习后,请各组语文组长进行检查,指出不足,再次合作改进、完善。对此活动学生兴趣很浓,久而久之,学生间互检互助,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一种风气。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124-01

《槐乡的孩子》住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他们生活得无忧无虑,幸福甜蜜。他们就读于《我们的民族小学》。走进校园,处处生机盎然。学校的教室里悬挂着《神笔马良》精心绘画的《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孔子拜师》,这幅画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孩子勤学成才,展示着民族小学对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精神。校园的一角是一片《金色的草地》,草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颜色时而呈现出绿色,时而呈现出金黄,美丽极了,吸引了不少的动物兄弟来到这里观赏美景。几只《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忙着采花酿蜜;三只非常漂亮的《灰雀》在高大的《给予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儿,歌唱着我们伟大的党,歌唱着我们的祖国,歌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幸福,歌唱着家乡美好甜蜜的生活!他们的歌声是那么甜美,那么清脆,那么婉D!让每一个路过的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倾听欣赏。《灰雀》渴了就到放在《给予树》下几千年前留下来的《陶罐和铁罐》里《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这一切正好被前来民族小学采访的《小摄影师》看到了,他惊叹人与自然的和谐,由衷地赞许:“《我们的民族小学》环境太优美了!”他赶紧举起相机按了下快门记下了这美丽的画面。晚上,《小摄影师》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皎洁的月光照进屋子,让他思绪万千,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见到的各种美好涌上心头。于是他披衣起床,奋笔疾书,《夜书所见》,写罢装在《科利亚的木匣》里,心情舒坦极了。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小摄影师》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洗漱完毕,快步赶到《赵州桥》上的《信箱》边,把《夜书所见》邮寄给居住在风景如画,瓜果飘香的《五花山》上的好朋友《好汉查理》。然后迈开大步去继续他的采访,继续用文字和镜头捕捉人世间的美,记录人世间的美。

《我们的民族小学》环境优美,《槐乡的孩子》更美。他们品德高尚、学习刻苦、崇尚科学,《不懂就要问》,对不懂的事情很感兴趣,喜欢刨根问底。课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他们时而听老师讲《做风车的故事》,时而动手做《风筝》,时而学习古代武士手拿《矛和盾》练习中华武术……犹如久旱的禾苗吮吸清凉的甘泉。为了探究《秋天的雨》的秘密,已记不清他们多少次废寝忘食,多少次与灯为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科学课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解开了《秋天的雨》之秘密,《玩出了名堂》,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掌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的流逝往往会淡忘人们的记忆。《槐乡的孩子》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决定国庆长假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状况,增进朋友间的友情。《槐乡的孩子》们正在商量行程,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正在这时,孩子们听到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他们赶紧到字典公公家里询问由来,原来是字典公公的邻居《六个矮儿子》精心饲养了好几年的骆驼不见了,几兄弟正在找字典公公评理。字典公公看到邻居丢了骆驼,心里也很难受,当他知道《槐乡的孩子》要去山东看望山东兄弟,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要做一个乐于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人,于是孩子们决定帮助《六个矮儿子》寻《找骆驼》。

带着字典公公的嘱托和《六个矮儿子》的希望和满满的爱心,《槐乡的孩子》们走啊找啊,他们首先来到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眺望蔚蓝的大海,脚踏肥沃的土地,《听听,秋的声音》,《喜爱音乐的白鲸》赶忙游过来与他们交流学习音乐的体会,畅谈人生理想和保家卫国的信念,并邀请他们观看科教片《狮子和鹿》《灰雀》……孩子们流连忘返,依依不舍。植物学家在岛上制作的《花钟》催促孩子们要上路了,他们一路前行,不几日,他们《望天门山》,《爬天都峰》,在巍峨的天都峰上,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导游告诉他们这是《开天辟地》时留下的,他们惊叹不已,感慨万千,沉浸在美丽的传说中,更令人兴奋惊奇的是六个矮儿子的骆驼就拴在《开天辟地》时的大石头旁边,他们牵上骆驼,让《蜜蜂》带路,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学校。字典公公看到失而复得的骆驼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守信用!这么尽责,我代表字典家族,代表《六个矮儿子》,代表《我们的民族小学》感谢你们!”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不能失信》,我们是《槐乡的孩子》!我们要做诚实的人!”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白艺术;教学改革;新课标;思考

留白教学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也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开发,增加留白教学艺术的运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关于语文课堂留白艺术的具体运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消化书本知识时,敢于表达心中的不懂之处,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利用想象力去解决疑惑。合理利用留白教学艺术,创造足够的思考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PPT进行教学演示,在学生理解完课文以后,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提问。回答方式有很多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自回答,可以选择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后派代表回答,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3分钟后都要进行课文总结,并且说一说受到的启发。学生通过教师在课文阅读上的留白,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给学生留下实践探索的机会

语文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生活运用的实践。教师在语文课上运用留白艺术时,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实践探索的机会,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运用,提升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一单元后,小学生一定对科技充满了好奇,而且像“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月球上可以生存吗”“机器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也一定会在他们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了落实留白艺术的运用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周末去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学生通过科技馆的亲眼所见和教师的介绍,解决心中的疑惑,培养科技创新的精神,锻炼观察与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给学生留下充分自学的时间

教学的内涵就如字面一样直白,即“教”与“学”,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争取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强行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留白艺术在语文课堂上失去教学意义。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学生利用自学时间学习的效率要远远超过教师安排的题海战术学习的效率,换句话说,合理利用留白艺术下的自学时间,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还十分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地位,一边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一边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复推敲与总结,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四、给学生留下快乐游戏的权利

游戏是小学生快速了解世界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把游戏融入留白艺术的应用当中,不但解放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还遵循“劳逸结合”的教育学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语文知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利用留白艺术下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其次,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时,一定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一是可以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二是锻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个游戏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做人的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另外,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留给小学生的不仅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还有更加宝贵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瑞菊.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学周刊,20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