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线互联网

无线互联网

时间:2023-05-29 17:4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线互联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无线互联网

第1篇

摘要:如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传统旅游业形成了巨大的颠覆一样,现今以终端、平台和内容为主要构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便捷性、个性化、3G时代无线速率的大幅提高和智能手机大范围的普及等特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青睐。本文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商业价值、应用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了移动互联网对无线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并详细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如何促进无线旅游业快速拓展转型,以及无线旅游时代新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旅游业;无线旅游;产业融合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影响旅游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推动了旅游业的持续演变,从而促使市场结构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当前,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从2014年开始,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网民规模达超过六亿。此外,我国手机网民人数已达到5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到80.1%,在中国智能手机价格不断降低,4G移动电话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创造出更加适应市场的产品新形态和消费模式,如Wi-Fi技术、移动查询搜索、二维码扫描、移动支付等。旅游资源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相结合,加速了产业融合的进程,使得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近年来,信息时代孕育出了新的旅游预订形式,已经从传统的网络在线预订逐步向无线预订过渡。据统计,我国旅行预订用户达到4千多万人,并且用户增长率在逐年上升。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价格大幅降低,逐渐普及的移动设备使得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剧增并处于高位;其次,网络资费降低,无线网络升级4G手机的更新换代增加了手机网民的人数,采用智能手机的无线互联网预订成为未来的重要预订方式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手机微博、微信获取各种相关旅游信息,在旅游过程中随心地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当前,“虚拟旅游”、“电子旅游”、“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等是旅游业和互联网的互动所产生的新的旅游方式。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以旅游资源分销为主向旅游资源直销过渡的新格局,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不难想象,伴随着互联网4G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旅游必将成为企业重点关注项目。

1、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间,以报纸、会议及网络评论为主,重点仅在技术层面和定量层面上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较少。相比较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仅刚刚起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总体上国内外关于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应用的研究角度有如下三种:

第一从技术角度上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和其目的地的应用。其中,Stefan Poslad等人在第二届3G移动交流技术国际会议上撰文阐述CRUMPET系统是一种用户友好型的个性化移动服务系统。在2005年的第十二届ENTER会议上,不少学者从旅游者交流技术框架、3D信息技术应用、多语言数字内容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国内一些学者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增值业务、移动信息平台软件、旅游信息系统等方面在旅行社等行业中的应用。

第二从旅游者角度来分析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应用的研究。一些学者通过对旅游者的观察等来研究旅游者旅游实践活动,提出旅游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计旅游路线,查找电子导游或地铁并分享旅游过程。Shintaro Okazaki等人[1]从旅游者性别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性别的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信息搜寻中的不同,研究表明,女性对移动互联网代替桌面互联网的倾向比男性更强。还有学者从价值感知角度对移动票务中移动预订业务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航空业对于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认知程度以及用户对于通过移动设备来进行机票预订的认可程度。

第三是从旅游业的应用类型和前景方面进行研究。

Dimitrios Buhalisa等[2]在研究旅游管理信息技术中对移动和无线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未来应用前景做了研究和展望。EstherMeng-YokeTan等[3]提出了TILES模型来,对旅游环境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定义和归类。有学者从移动互联网对旅游业各分支领域进行了研究,把旅游学,电子商务,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结合,重新界定了自助游和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并描述了我国旅游信息手机上网查询服务的现状。

2、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

旅游业预订传统方式是电话预订(Call Center)和网络预订,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无线预订业务成为了各大在线旅游商(如携程、艺龙和同程网等企业)、在线旅游产品直销商(如国航、如家等)等成为扩展业务的另一个总要的途径。

2.1 用户规模大,发展基础优良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占有规模为1059.8亿元,增长率为81.2%,同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5.8亿,增速为60.3%。随着智能手机价格大幅降低,使用者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并进一步取代功能手机能为主流,根据预计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载体。

2.2 用户需求高,发展前景优越

手机或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必不可少携带的移动设备之一。无线预订使得旅行者在出行状态下预订旅游产品或者无线支付、无线旅游信息搜索、分享旅游体验等。手机无线预订业务刚刚起步,手机预订度假产品的用户比例还相对较少,在用户需求持续提升、消费习惯日趋改变、无线技术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发展前景优越。

2.3 多渠道融合,无线预订具优势

开始的电话预定方式已经被主流的有线网络方式所替代,但是传统的有线网络预订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用户不能随时随地的查询旅游信息,查看预订结果,甚至在旅游景点不能通过查询确定自己的位置。相比较这两种方式,无线预订异军突起,凭借其具有移动性、灵活性等优势迅速占领了预订市场。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互联网用户的影响下,传统旅游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并打破单一经营模式,加速传统预订模式和移动网络模式的整合。

3、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分类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企业类型进行分类,按照照产业结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旅游供应商和旅游中间商。具体分类可参见表1。

3.2 移动互联网推动无线旅游产业快速拓展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旅游产业快速拓展转型,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旅游企业通过开发客户端,使得客户对旅游信息进行浏览、查询、预订等,因此开发适应各种应用平台的客户端十分的重要。因此整个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旅游互联网企业向移动互联网旅游业延伸,另一类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向旅游业延伸。目前这是旅游产业中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目前,在线旅游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业务拓展最为普遍。目前,还有一部分移动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旅游业,无疑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相关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企业在旅游业中的业务拓展见表2所示。

3.3 移动互联网促进无线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3.3.1 移动应用商店刺激无线旅游应用产品的增产

从3G网络开始,我国真正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腾飞。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公司,纷纷开始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和设计。苹果公司的成功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国内手机应用软件市场如安智等相继问世,引发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的热潮。移动应用软件类型从影视、游戏、音乐、教育等迅速扩展到旅游行业。各种无线旅游应用产品应运而生,这些应用涉及人们旅游出行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旅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一切为我们新旅游发展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3.3.2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传统旅游产业的转型和产业间跨界融合

近年来,传统旅游企业纷纷加快建设数字旅游、电子旅游、智慧旅游,开始了向无线旅游的转型。以目前较为流行的智慧旅游为例,它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等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了解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过程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引导旅游企业开发对应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与跨界融合。

3.4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旅游发展异军突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新旅游时代”的开始,“新旅游时代”是指我国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即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旅游服务更网络化无线化,旅游者的消费习惯逐步转换成通过手机进行信息的预订和支付。

3.4.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服务无线化,为旅游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实现网络服务无线化的核心技术是OTA(Over-the-Air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目前的3G和4G技术均实现了网络服务的无线化,不仅提供上网所需的浏览、查询、语音和数据服务,而且还提供业务下载功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够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

3.4.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旅游消费习惯,扩大了旅游消费市场

移动互联网主要是采用智能手机,具有价格低廉,易携带,随身性通用性强等优点,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网购习惯从传统的在线互联网转换到方便灵巧的手机支付。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的浏览、查询、预订与交易的支付。同时旅游者能够在旅途中使用手机搜索当地的餐厅、酒店,景点、交通,以及使用微博、社区等推荐与点评,从而为自己成功旅行保驾护航。旅游者对手机使用的热情及高涨的消费习惯为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无限市场空间。

4、结语

总之,无线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既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无限便利,又为旅游企业的经营提供了新的商机。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使用智能手机,促使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酒店、旅游度假等各家企业必将角逐无线预订业务,抢占无线旅游的制高点促进旅游业的无限发展。

参考文献

[1] Shintaro Okazaki,Morikazu Hirose.Does gender affect mediachoice in travel information seareh? On the use of mobileInternet[J].Tourism Management,30(2009):794-804.

[2] Dimitrios Buhalisa,Rob Lawb.Progress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9(2008):609-623.

[3] Esther Meng-Yoke Tan,Schubert Foo,Dion Hoe-LianGoh,Yin-Leng Theng.TILES: classify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for mobile tourism applications[J].Aslib Proeeedings: NewInformation Perspectives,6,61(2009):565-586.

作者简介:

马卫,讲师,博士研究生,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电子商务、智能优化与人工智能;

周辉,讲师,硕士,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

第2篇

一、准备无线接收盒

我要把电脑上的内容扩展到电视机上,需要在电视上接一个支持无线显示的接收器。如图1所示,这是我用的无线显示接收器,其支持最新的无线显示WiDi(Wireless Display)协议。通过它,我就可以将支持WiDi的电脑、上网本、笔记本或平板设备上的内容传输到大屏幕电视机上。

二、设备安装与设置

1. 连接HDMI线缆

将HDMI线缆(如图2)的一端与无线显示接收器连接,另一端与电视机的HDMI接口连接(如图3)。要注意的是,不要带电插拔,因为HDMI接口设备需要在冷启动下才能检测到。

2. 切换电视模式

打开电视机,用遥控器来选择信号源输入类型,如图4,必须选择HDMI模式,如果有必要,可以查看电视机说明书。

三、收看互联网节目

最后,在采用支持无线显示的电脑上(目前Lenovo、Sony、HP、Samsung、ASUS、Dell、Toshiba等笔记本很多型号都可以支持),根据说明稍作设置,打开视频网站播放电影或电视剧,就可以将其上的内容传输到大屏电视机上了。

如此一来,即使是电脑在卧室里,关上门播放,大家也能在客厅的大电视上共享网络节目了。当然了,如果电脑中播放的是真正的高清大片,而非网络上的那些所谓的在线“高清”大片,效果将更加震撼。

小提示

第3篇

“频谱危机”进一步加剧

移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海量数据传输,以及万物互联带来的无线感知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将使得频谱需求大幅增加,“频谱危机”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复杂电磁环境挑战无线电监管能力。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无线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和智能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将对更广领域的无线电监测能力及无线电设备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海量无线传输终端的出现,以及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据传输量,将极大增加无线电台站设备的数量及密度,使得大量台站设备在同一时间、地域内使用成为可能。

大量频段资源的集中占用,将使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各种新的干扰问题大量涌现,无线电监管、协调难度不断增加,常规的监测技术已不足以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无线电监管。

海量移动设备的接入,使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各级用户面临非法接入、无线网络干扰、远程控制等严重的安全威胁。

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

根据“互联网+”时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特点和趋势,无线电管理部门应研究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频率台站管理方式。在管理手段上,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无线电管理系统,增强对海量台站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提升无线电管理的精细化、主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管理方式上,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改变单一行政指配的频率分配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重频谱分配模式, 满足“互联网+”时代海量用频需求,应对日益激化的频谱供需矛盾。具体来说,应在依托行政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通过拍卖、交易等多种手段配置频谱资源; 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 逐步引入频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推动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

同时,还要将频谱资源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而完善频谱资源的动态管理机制也是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各领域对频谱资源灵活、实时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可能的频谱共享方案,制定动态频谱共享方法的长期研发计划,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同推进我国频谱共享计划的出台及实施,优化频谱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互联网+”时代的频谱短缺问题。

统筹做好频谱规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各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已有的无线电频谱资源规划难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无线宽带频谱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证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做好几项工作:

首先,应尽快对各领域无线网络用频需求进行预测,加强对现有频率的梳理和调整,为做好重点领域的频率规划和配置奠定基础。其次,必须加快研究科学的频谱规划方案,合理规划相关频段,提前做好“互联网+”时代各领域用频规划和调整工作,制定前瞻性的频谱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无线宽带技术应用的政策管理和引导,促进频率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保障“互联网+”时代工业、农业、金融、物流等各领域无线网络的用频需求。最后,对于覆盖更大、功耗较低、可支持更多用户的免许可低频段用于“互联网+”各领域的预先研究和规划, 无线电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加强对电磁环境的智能化监测

为了应对各种短距离微功率设备增加带来的电波干扰,无线电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线电干扰新形式、新类型,认真研究各种新应用、新设备的无线传输特性,熟练掌握各频段频谱占用和业务工作状况。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无线电监测手段,提升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新型无线电干扰的智能化监测及干扰查处技术研究,综合运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智能传感网络等技术,丰富监测手段,增强对新型干扰的监测查找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随着第三代通信技术(3G)的应用,无所不在的无线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的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3G的许多不足,比如信号不稳定,下载速度慢,网络带宽窄等等。如何更好的解决3G存在的问题,打造高速移动互联网,满足人们实际使用的需要成为当今网络技术热点。本文就如何使用WLAN的优势对3G进行补充,以3G+WLAN混合组网构建无缝互联网作了一些讨论。

1、目前3G存在的问题

09年1月7日,工信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 时代,也宣告宽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人们充满对3G生活的憧憬中,一年多来的实际使用中,3G在带给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却略显尴尬,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来说,3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仔细分析,就会发现,3G承载移动多媒体业务压力比较大:首先以上传输速率数据只是理论数据,实际真实的速率要低很多,往往要下降40%左右。第二,这些数据指的是总的传输速率,分摊到每个使用者就可能只有上百K了。第三,支持的数据用户数太少。3G每载频能支持上百语音用户,但却只能支持7个384K的数据用户,而且数据用户与语音用户共享空口带宽,数据用户的过多增加,就会影响语音用户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当大量的3G数据用户发展起来,就会出现路窄车多的拥者情况,连传统的语音业务都将受到牵连,更不用提看视频、玩网游之类耗资源的娱乐业务。

2、无线局域网(WLAN)的优势

(1) WLAN技术有比较高的带宽,而且成本低廉

WLAN具有成本低廉等优势,应用最为广泛的IEEE802.11g标准的覆盖半径达到100米左右,最高带宽为54Mbps。除了802.11g外,IEEE又先后推出了802.11n等标准,将覆盖半径和带宽进一步提高。

2009年2月,无线宽带数据业务咨询机构Novarum为市政无线网建设进行的关于WIFI、蜂窝网性能测试显示,WIFI网络的性能相当于蜂窝网络的3倍。同时,在相同覆盖范围下,部署WIFI网络的成本要低于蜂窝网。

WLAN具有较强的带宽优势,能够满足高带宽的多媒体和视频业务需求,相对而言,WLAN更加适合于无线热点、热区高速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

(2)WLAN相对能够支持比较多的数据用户,弥补3G用户容量的不足

WLAN是基于IP的技术,天然是为数据用户设计的,每个单射频AP可支持几十个用户同时在线,每个用户实际可获得的速率最高可在1M。

(3)具有WLAN功能的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拥有3G与WLAN双模终端,为3G卸载空口压力到WLAN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009年,具备WLAN功能的手机、PDA、照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量将达到3.5亿个单位。全球范围内双模无线终端的出货量预计到2011年将超过30亿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中国开始允许支持WAPI功能的WLAN手机进入通讯市场。这一解禁消息意味着WLAN技术将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应用。

3、3G与WLAN的互补性

   从3G与WLAN不同的技术特性和支持的不同功能来看,3G与WLAN本质上可以说是互补的,协调好两者间的关系将促进彼此的发展。3G与WLAN在技术特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3G与WLAN各有优势与局限性,支持不同的需要,因此两种技术间存在互补的基础。

  3G植根于传统的电信领域,其目标、理念为直接面向公众提供电信级的业务。从3G概念一提出,就确立了高带宽、提供多媒体业务(包括语音和数据)、全球漫游等目标,其用户可享受良好的安全性和不同QoS。

WLAN受到传统的数据通信力量(如企业网络公司)的推动,可以说WLAN是有线局域网向无线世界的一种拓展,其目标主要是在无线环境下提供数据通信(而非语音)能力。

3G可提供广域的覆盖,但带宽远低于WLAN;WLAN适用于短距离覆盖,但带宽高。因此3G的运营商完全可以采用WLAN来进行大楼内的覆盖,提供更高的带宽。

WLAN目前主要用于写字楼、宾馆、机场等所谓的“热点”地区,由诸如数据通信公司建设,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WLAN的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在移动性、安全性,以及对业务的控制能力方面均弱于蜂窝系统。要建设可运营、可漫游的电信级WLAN网络,WLAN的可靠性、稳定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3G适合于数据流量较小的业务,比如手机、部分智能终端等。但是3G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更多地适合于做无线广域网,覆盖人员稀疏的地方。

3G作为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支持高速移动性的优点,但速率相对较低。而WLAN相对速率高,但覆盖范围窄、支持有限的移动性。因此,3G与WLAN是互补性很强的两种技术。

3G适合部署在需要覆盖范围广,但数据用户分布稀疏的场合,这样既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的诉求,又不至于给3G系统带来太大压力。对于室内热点,因在这种场所,用户有条件坐下来,导致逗留时间加长,用户数量及数据应用种类容易多起来,对速率要求高,但对高速移动性要求低,因此更适合部署WLAN技术。运营商应鼓励具有3G+WLAN双模终端的用户在部署WLAN的场所,优先使用WLAN接入网络。

4、目前我国3G+WLAN混合组网的情况

WLAN与3G的融合,在国际上已经有成功的案例:2007年10月,香港电讯盈科推出“网上行Everywhere”上网服务,笔记本可在wifi、HSDPA及WCDMA网络自动切换,为用户挑选接通最佳的传输信号。

我国早在08年就已经明确了十大城市建设无线城市的计划,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如南京及香港、台北都在实现无线覆盖,而无线城市采用的方案就是3G+WLAN混合组网。

在无线城市建设中,我国的各大运营商正引入WLAN技术以3G+WLAN混合组网的方式解决热点3G网络容量不足和高速数据业务体验的问题,从而提升网络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比如中国电信将以分层结构进行3G+WLAN的混合组网,在此方案中,3G网络提供中高速数据业务,WLAN在局部范围内提供高速数据接入,以疏导热点的数据流量,提升网络质量,改善用户体验。室外主要以3G网络覆盖为主,局部热点区域辅以WLAN网络覆盖,室内则3G和WLAN覆盖并重,两者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对于 公共场所的室内覆盖,3G网络覆盖范围应不小于热点内的WLAN覆盖范围,WLAN则根据热点的业务需求确定目标覆盖范围,其覆盖范围与3G覆盖范围无需一致;对于住宅楼宇、高档小区等生活区,重点做好3G网络覆盖,WLAN覆盖应与家庭解决方案统筹考虑。

中国移动也早已启动了“TD+WLAN”战略,09年预计在全国建设11万个WLAN热点。在全国各大机场、酒店场地启用WLAN服务;而中国信也启动了“C+W”战略。中国信去年7月份已经开始WLAN项目招标,建设规模将远远超过中国移动。

随着3G+WLAN的广泛应用,无线医疗、无线定位、无线监控、无线视频、无线办公、无线城管……,无线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第5篇

无线互联网正悄然改变生活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智能终端的快速递增,以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繁荣丰富,都促使手机上的应用更为丰富和多元化。以往只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应用,目前在手机上也都可以实现:以前人们用电脑看新闻,现在人们用手机看新闻;以前人们用电脑写博客,现在人们用手机上微博……手机已经开始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让用户的无线生活越来越精彩和快意。

手机病毒袭来危害甚于PC病毒,大众认知不足

我们在享受日趋精彩的无线生活时,也不能忽视繁荣背后的潜伏危机。9月初爆发的手机“僵尸”病毒在短短一周内感染了全国近一百万部手机,每天损失话费约200万元;而且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现在国内被截获的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总数超过1600个,每天新增2-4种恶意软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底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数将到达2200个左右。

与目前用户对计算机安全认知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用户对手机安全的认知还很“初级”,很多用户并没有意识到手机也会存在安全问题,而主动给自己的手机装杀毒软件的用户更是少之又少。其实手机安全的隐患远远大于计算机安全。手机与电脑不同,手机上储存着更多的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而手机病毒可以直接盗取通讯录和通话记录甚至短信彩信,对个人隐藏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手机病毒的扩散路径是沿着用户手机通讯录内的记录进行传播,某些病毒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向通讯录内的联系人自动发送短信、彩信发送病毒;最后某些病毒通过一些方法直接盗取用户的通信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现在的病毒伪装很高明,他们并不像最初级的病毒一样,会导致手机死机,而是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前提下,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外发送短信或者彩信,有些会盗取用户的通信录。这些病毒用户很难发现,但造成的影响却比普通的病毒更大。最可怕的是目前很多病毒软件都是被预装在手机内的,特别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山寨机,有些甚至无法删除。

手机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不论是运营商、手机生产厂商、销售商、安全软件供应商,都应共同加强手机安全宣传,提升大众对手机安全的重视。其次,应该加大安全软件的预装量,防范于未然。第三,应该选择更加专业的安全软件,手机病毒与PC病毒具有较大区别,需要长期的病毒库积累,且由于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其病毒特点也有所区别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的安全软件以及针对性的病毒库。传统权威的PC安全软件并不一定是最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最后,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应该加强手机安全意识,在购买手机时尽量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机;在遇到手机安全问题时,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手机安全亟待立法

目前国内仍没有明确的关于手机安全的法律法规,对制造和传播手机病毒的单位、个人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需要国家尽快立法,保护公众手机通讯安全。(章勇 编辑)

第6篇

(讯)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逐渐深入,原有单纯基于沟通娱乐的应用体系会逐渐发生变化,将来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将会体现在更为多元化的方面,包括在沟通、娱乐、社交、商务等诸多方面。而对于在互联网端具有成熟商业模式的无线搜索来说,在移动互联网端也拥有相当明显的赢利预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体系将产生快速的变化,原来依赖于娱乐的应用体系将逐渐多元化,加入越来越多的其他应用内容,而在这些应用之中,最具商业潜力的莫过于电子商务业务,可以说,未来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端把握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厂商,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大赢家。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结合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趋势以及长期对于无线搜索应用的研究分析认为:无线搜索将在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市场具有较明显的先发优势,主要的原因基于以下三点:

1.无线搜索本质也解决的是移动互联网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电子商务应用机理相同,有平滑转移的优势。无线搜索应用作为用户获取信息内容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用户的需求,向用户传递信息内容,这种根据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模式和电子商务的运作机理是一样的。无线搜素可以通过产品化的运用,打通和电子商务之间的隔阂。

2.移动互联网用户有一站式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潜在需求,无线搜索作为重要入口,有向后端整合电子商务应用的先发优势。由于网络条件及终端便利性等因素,移动互联网用户有一站式使用网络的潜在需求,这就给各类平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也使得无线搜索有向后端整合电子商务应用及内容的前提条件。

3.无线搜索现在的细分应用的格局,也给未来整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无线搜索区别于互联网搜索,用户对于小说、MP3、图片等细分性搜索的需求也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年基于本地及生活的搜索请求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未来基于各类生活以及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搜索,也将给无线搜索应用厂商扩展电子商务业务提供较好的契机。

基于以上原因,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认为无线搜索应用将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端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在日后的产品运营中,无线搜索企业仍需在各类垂直细分领域上投入较大资源进行开发,并逐渐积累其自身的数据库,进而通过强势用户界面借由产业链合作模式或者独立运营模式,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业务中获取丰厚的商业回报。

欲了解移动互联网及无线搜索的更多内容,请参阅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或联系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客户服务部。 (编选:)

第7篇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爆发期。随着网速越来越快和手机终端越来越强大,一些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应运而生。这给与移动、无线有着天然联系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1年国庆旅游旺季中,旅游消费市场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于在旅行中使用智能手机这一方便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来搜索当地的景点、餐厅、酒店、交通等旅游信息,甚至通过手机支付完成各种旅游产品的预定或购买。无线旅游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渐普及下应运而生。

无线旅游可以说是继在线旅游之后出现的旅游业的第二次变革。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传统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了旅游服务与交易的在线化,实现了旅游业的第一次变革。当前由移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网络服务的无线化,将带来旅游业发展的第二次变革。在在线旅游中,旅游者可通过网络的方式查阅和预订旅游产品,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或旅行经验。而在无线旅游中,旅游者则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使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智能手机)中所装载的与旅游业务相关的应用程序来查询旅游信息,甚至完成支付交易,同样也可以分享旅游或旅行经验。这一变革进一步突破了旅游服务与交易业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旅游产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

2无线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服务无线化,为旅游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采用国际先进移动信息技术,整合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将各类网站及企业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适合业务和管理需要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平台,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企业移动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了移动信息化和网络服务的无线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其网络覆盖面大大增加。此外,其业务及应用也在大大拓展。对于先天就和移动有着紧密结合的旅游业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终端,全线覆盖”。两个终端是指PC和手机。在PC领域,在线互联网可以提供旅行前的搜索、比价、预订服务;而在旅途中,用户处于PC的“离线状态”,这时候手机端将发挥作用,可以处理临时机票、酒店查询预订支付,可以在旅程中分享照片和心得,可以查询附近的景点、交通、餐饮。如此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旅游服务完整地“占领”用户的全部旅行过程而极大的扩充了旅游业务的发展空间。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既往的旅游消费习惯,扩大了旅游消费市场。

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虽不比传统在线互联网应用丰富,但其以独特的移动性、随身性优势日渐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使得很多消费者的网购行为逐步转变为通过手机来进行,包括信息的查询与交易的支付。同样,很多的旅游消费者也逐渐接受并喜爱用手机、掌上电脑等手持无线终端设备来为自己的整个旅行出谋划策。Google旅游经理TomMuld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在旅途中使用移动设备搜索当地的餐厅、酒店,搜索要做的事、要看的东西,以及了解朋友的推荐等。”旅游垂直搜索网站去哪儿网在2011年手机用户调研中亦得出了相近的结论。比如,48%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2~3小时,不包括电话、短信、游戏;52%的用户会用手机购物;超过80%的用户每年有2次以上的差旅需求。手机用户的飞速增长、频繁的出行需求、逐渐高涨的手机消费习惯为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无线市场。

(3)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与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无线旅游发展无限。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产品经销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在线旅游市场仍不断地侵蚀着传统销售方式的占比份额。艾瑞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58.0%,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从长期趋势来看,艾瑞预测,未来四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速维持在45%左右。预计到2014年,按照正常预估,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516.3亿元。又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截止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占网民总数的66.2%。此外,艾瑞研究表明,2012年国内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国外研究数据称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从2011年的2400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6700亿美元。移动支付成为全球趋势,在线旅游行业也逐渐进入无线支付时代。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与惊人的增长速度,使得无线旅游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3无线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旅游和无线、移动是天然结合的。移动互联网与已经普及十多年的互联网相比,除了具有互联网的特征之外,还拥有其独特的四大特性:随身性、个人性、位置性和终端性。这使得无线旅游较传统旅游和在线旅游具有旅游信息的沟通无限和旅游交易的时空无限两大优势。此外,移动互联网还使得旅行服务变得更具可预见性和主动性。

(1)无线旅游使得旅游信息沟通无限。

无线旅游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达到了旅游者与旅游信息的无限沟通。具体主要体现在沟通时间无限、沟通地点无限、沟通方式无限三个方面。在传统旅游与在线旅游时代,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酒店、交通等信息的搜集基本都需在出行之前完成,对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旅游活动的感知与体验也大多是在回到常居地才可通过电脑等方式与人沟通交流。而在无线旅游中,旅游者可在出行前、旅途中、归来后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运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各种旅游信息;此外,在旅行中和旅行后,各位游客还可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电话、短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点评网站,实时分享拍摄的照片、旅游经历、用户体验,并将目的地景点乃至整个行程的图文信息。所以在旅游者的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旅行中”这个阶段,无线旅游的沟通无限优势显露无遗。

(2)无线旅游使得旅游交易时空无限。

传统旅游业务在支付方面有着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旅游消费者需在工作时间内,甚至亲自到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去购买所需产品。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旅游的出使得消费者可在网上查询和购买旅游产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但是,此时的旅游消费者依然需要在方便上网的地方才可以。而旅游产品具有移动性,通常旅游者在旅行中与互联网基本处于“绝缘”状态,而旅游无线互联网业务所实现的移动支付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据悉,淘宝旅行的Android版客户端用户在手机中下载安装支付宝“安全支付”之后,每次支付时通过手机与支付宝服务器之间建立加密的安全通道,并且由此可以使用支付宝余额、快捷支付,支持多达十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借记卡、手机网银等。而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游网站去哪儿网(Qunar.com),在主流手机系统iPhone和Android全面实现移动支付后,又推出手机内嵌支付,支持十家银行支付功能,实现了从查询、预定、购买到出票的客户端内一站式旅行购票服务。此外,移动互联网的个人性使得支付更方便。因为移动互联网终端一般都是某一个人拥有的,用手机进行支付时,经营者就已经知道你是谁,直接付钱即可。

(3)无线旅游使得旅游服务更具主动性。

移动互联网的随身性、个人性、位置性不仅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信息查询、订购、支付的便利,同时也为开展旅游无线互联网业务的商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是移动的,所以其位置由原来“互联网”的准固定变量变成了实时变动的变量。而且,固定互联网无法根据现有的技术方便地识别出位置,原来的位置的精度只有到城市,最多到居民小区,无法做到10米,100米的精确范围。现在技术上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GPS可以达到10米以下,移动运营商的MPS可以达到100米的精度,Google等终端软件公司可以通过GPS校准的云计算模式计算出30米左右的精度。由此通过移动互联网,商家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很多信息,如他是否在旅途中、他是谁、以及他的地理位置等。商家可利用得到的消费者的时间、地点和意图主动为其提供服务。因此,移动联网让旅行服务变得更具可预见性和主动性。

4无线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从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无线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无线旅游的发展主要受到移动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及“支付瓶颈”两方面的制约。

(1)无线旅游发展的终端和网络制约。

无线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移动网络的申通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及其业务处理能力等。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此外,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仅有20%,远低于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高于50%的欧美国家。这些来自终端和网络的限制在制约当前无线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表明无线旅游的巨大发展潜力。

(2)无线旅游发展的“支付瓶颈”。

在已有的旅游无线互联网业务手机实施过程中发现,旅游消费者在旅行途中的关于餐馆、交通、景区的各种地理搜索、查询、分享较多,而真正通过手机完成支付购买的频率却很低。这反映出无线旅游发展所遭遇的“支付瓶颈”。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移动运营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协调工作不够、中国信用制度的落后、安全问题、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法律保障的缺位以及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等。然而只有突破了支付这个瓶颈问题,手机才将不再是个简单的查询工具,真正的无线旅游市场才真正称得上开启。

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

前言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有线网络在支持网络连接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求。物联网要求万物互联,移动的设备与网络连接的最好方式就是无线网络。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移动金融的发展,移动金融首先必须有移动网络的支持。但由于移动网络出现较晚,在技术上没有完整完善的信息安全规划,各单位在无线网络的使用方面面一直持谨慎态度,部分机构内部禁止私自使用无线网络。为了明确移动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调研、座谈、测试等多种方式,探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力求为安全使用移动网络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而生,其主要特征是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以移动通信作为接入网络是狭义的移动互联网,以各种无线网络作为接入网是广义的移动互联网。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给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2主要问题

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即移动性、私密性和融合性。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不同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如何对接入网络的地点、设备、人员进行认证;二是如何保证网络数据不被窃听;三是如何保证发生信息安全问题后的追查;四是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的防范。

2.1认证问题

一是身份认证方式简单,普遍使用静态口令,安全性不够。二是数字证书的形式不够灵活,复杂的操作、较高的计算负荷不能满足移动终端快速响应的要求。三是跨域信任的问题,身份认证中广泛应用的PKI体系在移动终端应用时会产生跨域信任的问题。四是客户端应用实现存在安全风险,部分手机SIM卡采用的加密技术存在安全漏洞,网络犯罪分子可以利用这一漏洞,控制人们的手机。

2.2数据通信问题

无线电波传输的开放性和无线信号获取的便利性,使得不法分子对移动网络中的信息窃取是比较容易的。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发送与接收双向服务,为合法的用户发送需求的数据,接收合法的用户的访问请求及数据提交。若缺乏相应的保密机制与技术措施,非法用户通过窃听等手段能够轻易的得到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获取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信息,可利用这些信息伪装成合法用户获取资源,或伪装成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恶意信息。

2.3审计问题

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有防火墙、入侵检测、防DDOS攻击设备等,但这些监管技术手段难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应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监控和保护措施非常缺乏。移动互联网具有跨地区、跨网段、跨平台的特点,在为人们随时随地提供便捷上网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安全弊端以及审计漏洞。

2.4病毒防范

病毒软件是危害移动互联网安全的首要问题,虽然相关机构早已开始对病毒软件开展整治工作,但病毒软件在我国依旧十分猖獗。在现阶段相关部门的调查中,我国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上大约活动着超过600种,并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明显。当前,手机病毒已经泛滥成灾,维护移动互联网安全,任重而道远。

3主要措施

移动互联网主要有两种接入方式:移动通信方式接入和企业级WLAN接入。移动通信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卡、无线上网卡等终端接入移动通信网络,如3G、4G网络,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主要有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实现,普通用户从技术上无法干预。企业级WLAN由企业自行构建,安全体系可自行控制。因此,我们讨论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措施与手段,主要从企业级WLAN构建的角度出发。

3.1技术架构

企业级WLAN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无线的接入与无线的管控两方面。3.1.1无线的接入无线接入AP分为两种,在楼层的公共区域(如走廊过道顶部)安装放装型AP,均匀分布,保证信号覆盖。个别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补充安装面板型AP,实现无线信号的全覆盖。3.1.2无线的管控无线的管控主要由无线接入控制交换机完成,在该设备上,通过配置接入终端的MAC地址,实现设备的准入,为配置物理信息的设备无法访问无线网络。上网管理行为系统能够将无线接入与有线接入一样,对用户的上网进行监测,对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防火墙、防DDOS攻击设备都是通用的安全设备,当无线接入汇入有线设备后,其攻击行为能够受到安全设备的有效防范。

3.2注意事项

安全风险管理重在超前防范,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提前学习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紧绷信息安全这根弦,是防止信息安全事件发生,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不受侵犯的有效手段。一是安全使用WiFi。(1)不要随意使用来源不明的无线网络,免费又不需密码的公共WiFi,安全风险最大;(2)在使用手机支付或者转账时,尽量使用移动网络,因为手机移动4G网络比无线WiFi安全系数高。二是注重终端安全防范。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应关闭移动共享,防止文件泄露;应安装防病毒软件,防范病毒入侵;应关闭WiFi自动连接功能,防止误入钓鱼网站,导致账户信息泄密与资金风险。三是安全使用浏览器。浏览器是互联网的入口,是用户最常使用的软件,漏洞的存在使其成为很多攻击者追寻的目标,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使用无线网络,应经常对浏览器进行升级,并安装一些安全控件进行加固。四是安全设置路由器。家里使用的路由器管理后台的用户名、密码,不要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密码,密码最好更改为数字+字母+字符的高强度密码,同时设置的WiFi密码选择WPA2加密认证方式,防止非法用户篡改设备配置。五是防止非法外联。在办公区域使用移动互联网,应高度谨慎,防止非法外联。当移动设备接入内部网络前,可通过关闭或者禁用无线网卡来杜绝非法外联事件发生。

3.3管理措施

3.3.1建立接入审批制度建立移动互联网申请审批流程,由申请人提交申请书,由本部门负责人、保密部门负责人和科技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登记移动终端设备MAC地址,并签署保密协议,方可接入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终端设备的变更,同样需要报备审批,便于所有上网用户的信息及时更新。3.3.2加强日常行为监测通过部署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对用户日常上网行为,设定相关策略,阻止非法操作,防止信息安全事件发生。上网行为管理具备专业的行为管理、应用控制、流量管控、信息管控、非法热点管控、行为分析、无线网络管理等功能,能够做到全网全终端统一上网行为管理,有效防止员工进行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行为。提高带宽资源利用率,规避泄密和法规风险、保障内网数据安全,实现可视化管理以及全面管控无线AP。3.3.3强化操作日志审计用户访问日志的保存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规定通常要求日志保存在三个月以上。无线管控需要部署日志服务器,增加日志审计功能模块,包含Web访问审计、文件传输审计、邮件审计、用户行为审计等内容。一方面,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日志记录,随时了解本单位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系统异常事件;另一方面,通过事后分析和丰富的报表系统,管理员可以高效地对用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审计。遇到特殊安全事件和系统故障,日志审计系统可以帮助网管人员对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并为责任追查和数据恢复提供客观依据。3.3.4加大安全宣传力度人是决定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拥有遵守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的使用人群,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不再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应加大信息安全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板、公示栏、单位广播等方式向人们宣传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在讲述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危害时,也要讲明相关安全问题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提高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认识,降低相关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玉雪.移动互联网中的认证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2]李佳.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罗军舟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

[4]李志永.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机制研究与审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5]杜元胜.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

第9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

1 移动互联网中存在的QoS协议

为在互联网中支持QoS,提出了IntServ及Diffserv两种 QoS体系构造,但由于IntServ及Diffserv体系的设计对象属于有线网络,为实现无线网络中支持QoS,就需要将两种QoS体系构造进行扩展,以实现QoS协议在移动或无线场景下的应用。移动互联网中IntServ/RSVP的QoS协议扩展:

1.1 MRSVP协议

MRSVP协议保证了MH(移动主机)的QoS.MRSVP中资源主动预留与被动预留的两种资源预留的类型。在当前,MH在子网中资源预留的方式为主动预留,在未来,MH在子网中的资源预留方式将会发展为被动预留。采用被动预留的方式,为增强资源利用率,被动预留资源允许其他应用使用。

但MRSVP协议的信令额外开销较大,加上MRSVP协议地实现需要具备MH移动模型,并在MH可能访问的子网中提前预留资源,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

1.2 隧道中IntServ/RSVP协议

实现Mobile IP与RSVP相互操作的关键在于隧道中路由器能否识别RSVP报文,能否为数据流做出预留资源。为此提出RSVP报文穿越隧道方案,当端到端RSVP会话在隧道中经过时,将RSVP会话映射为RSVP隧道会话,然后由RSVP隧道会话从隧道出口往隧道入口方向根据通过隧道总流量,进行资源预留。

这种方法不能彻底的保证MH的QoS,需要经过三角路由器,分组延迟大;优点在于不需要将现存RSVP协议做较大变更。除此之外,还有DRSVP协议及多播的RSVP协议,尤其是DRSVP协议,可以根据网络带宽变化调整QoS应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2 实现移动互联网端到端的QoS关键技术

为实现在移动互联网中提供QoS应用,保证网络服务质量,就需要在进行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并解决移动管理、移动QoS协议、无线资源管理、分组调度(可借用有线网络研究结果)等关键技术。

2.1 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属于移动通信网络及Internet技术的融合、发展的产物,根据研究,获得Internet层次结构与移动互联网层次结构如下:

在移动互联网体系机构中,传输服务层包括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负责提供物理媒体的数据传输服务;网络层屏蔽了底层不同的运输形式,使用异构网络互联,提供端到端多媒体服务、移动支持及QoS服务、开放应用接口的服务;运输层开放应用接口、对QoS服务提供支持,保障端到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应用服务层是针对客户,提供可制定的服务。

2.2 端到端QoS协议机制

根据下图,可以看出IETF QoS体系结构在Internet层次结构中所对应的位置: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协议机制是在整体层次结构中的运输层与网络层中进行研究的,针对边缘为移动设备、主干为固定高速网络的网络场景,分析协议扩展性及兼容性特征,一般选择加固网络协议,做适应性扩展为主。如对传统数据预留做扩展,让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移动信令反应,并与固定网络透明交互。

移动互联网在运输层中端到端QoS协议机制的总体趋势如下:骨干网采用Diffserv体系,无线接入网采用的是IntServ体系或Diffserv体系。Diffserv体系不需要信令协议,但Diffserv一般要求宽带过度预留,不适合QoS的精确控制;IntServ体系则可以针对每个流进行资源预留,从而确保服务质量,但其扩展性较差。

综合分析后,本文决定于骨干网中采用Diffserv QoS模型,无线访问网络之中采用IntServ QoS模型,综合处理,获得良好效果。

2.3 无线资源管理

在提供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时,要做好无线资源管理研究,本文认为,无线资源管理首先需使用随机模型对资源进行提前预留,并根据切换连接丢弃率预留部分资源,然后将预留资源数量R(t)模型转化为时间t的随机过程,并通经过Markov模型计算,得出预料资源的数量。在系统运行中,分析预留资源的数量,并做动态调整,根据切换连接丢失率确定预留资源的减少或增多。

[参考文献]

第10篇

移动互联网;网络优化;能耗优化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in terms of technologies,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ght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mobile Internet, IPv6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ppear to b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Internet; networking design; energy optimization

互联网的出现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传统互联网难以满足人们移动、实时接入网络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梦想。

在起步的最初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是传统互联网相同发展阶段的2倍,目前已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达到了15亿之巨。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是创造了产业迭代周期由PC时代的18个月(摩尔定律)缩减至互联网的6个月的奇迹[1]。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但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却始终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以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并提供移动网络访问服务的各种网络的总称。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具有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等清晰的网络层次结构。但由于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又强调移动实时接入,传统互联网的组网方式以及终端接入技术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此外,互联网网络节点有持续电量供应,而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终端多采用电池供电,有限的电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网络体验。以上这些差异导致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技术、能耗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

1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技术

为满足网络节点移动实时接入网络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在终端接入、组网技术等方面都与互联网有着巨大差别。为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网络终端更注重多接口多连接管理与移动性管理。

1.1 网络接入技术

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主要为有线接入,而为实现各应用场景的移动性支持,移动互联网则主要为无线接入,并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

(1)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集中控制、层次化路由的体系架构,通过核心网分组域的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和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为接入端提供分组数据服务。

移动通信网络具有很强的移动性支持,使终端可以在很大地域范围内,在高速移动的同时保持移动通信网络的连接。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传输的需求,移动通信网又推出了LTE技术,在无线接入时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多址编码技术来达到高速传输,通过有空间复用特性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使得无线传输时数据可以在多重天线之间并行收发,同时取消无线控制器(RNC),简化网络设计,实现全IP路由,朝着扁平化全IP网络结构演进。高速数据服务的支持使得移动通信网宽带化,必将为移动互联网提供更强有力的网络支持。

(2)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其网络速度几乎与以太网相当,并允许终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接入。同以太网不同的是,以IEEE 802.11系列标准为基础的无线局域网在媒体访问控制子层中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控制传输媒介,在数据传输前必须检测媒介空闲状态,避免冲突,而不是同时进行传输和冲突监听,并采用两次握手模式的确认机制来确保数据传输[2]。最新的802.11ad利用开放的60 GHz频段,大幅度提升了码元传输速率。60 GHz频段的短波长使天线尺寸更小,易实现智能天线阵列,高增益接收信号。该频段的优良定向性使传输波束更窄,有利于减少接入点(AP)间干扰,实现波束空间复用,使得最大传输速率可达到6.76 Gb/s[3]。

高速发展的无线局域网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交叉的网络形式,为宽带业务移动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3)其他接入网络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接入技术外,移动互联网还具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以满足不同场景移动用户的无线接入需求。

针对小范围无线传输的无线个域网(WPAN)包括Bluetooth、Zigbee、NFC、UWB、IrDA、6LoWPAN等技术,实现了短距离、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通信。

针对室外大范围宽带无线接入的无线城域网(WMAN)以IEEE 802.16标准为基础,其中基于802.16e 的WiMax是国际电信联盟批准的全球3G标准之一。

针对边远地区的无线区域网(WRAN)由IEEE 802.22推动,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自动检测空闲的电视频段并加以利用,对低人口密度区域提供无线宽带服务。WMAN和WRAN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宽带业务移动化,使得更多区域能够高速接入移动互联网。

1.2 组网技术

互联网的组网思想主张分布式和无层次的组网结构,局部则采用以太网网络的星形拓扑结构。移动互联网组网技术源于互联网,但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组网方式,以满足节点的移动需求,适应网络拓扑动态变化,使得移动互联网能够适应各类特殊应用场景。

无线局域网延续了以太网的星形结构,移动通信网络则采用集中式控制、严格的层次结构[4],这两种网络为集中式无线网络,均有中心节点,而移动自组织网络则是无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无线网络,无线Mesh网络则是多中心的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无需基础设施支持、自组织、无线多跳连接、高度动态、对等式、支持移动通信的网络。该网络是由一组处于移动状态的节点组成,无需基站等基础设施集中控制,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各个节点具有对等性,均充当主机和路由器角色,不需要管理控制中心。

移动自组织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太快、网络节点资源严重受限,而无线Mesh网络则是由固定且有电源供应的Mesh路由器采用点到多点无线互联组成,由路由器负责组织维护Mesh连接,具有相对稳定的拓扑结构,可提供高带宽传输服务。

1.3 网络终端管理技术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终端往往需要同时管理多个网络接口以对应不同的接入网络,有多接口多连接的特性。当多接口(MIF)终端接入网络时,各接口均能获取域名服务器(DNS)、默认路由等网络参数。如果DNS解析(如私有DNS请求)没有选择相应接口的DNS服务器,这将会导致DNS解析失败。由于各种接入网络性能差异大,分组数据传输时默认接口默认路由的选取将直接影响网络性能。终端移动时,不同接入网之间的切换将会导致终端已连接至网络的会话中断,严重影响用户网络体验。RFC6418[5]和RFC6419[6]中采用集中式管理多接口,单应用设置网络连接参数,并在协议栈处理DNS解析、路由、地址选择等特殊问题。

具有多接口的设备往往具有多连接特性,可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建立多条路径。多径传输控制协议(TCP)即为利用该网络特性来提高网络吞吐量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多径TCP需处理传输时流内干扰、流间并行干扰、流间交汇干扰等问题。基于喷泉码的FMTCP[7]通过对数据进行码率无关的随机编码,令传输可忽略数据包的丢包、抖动、到达顺序,只须有足够冗余度就可将数据还原,有效地提高多径TCP性能。

当终端节点在不同网络间漫游,节点移动性管理应当允许节点保持IP地址不变,保证节点在漫游过程中与网络的连通性。移动IP(MIP)协议中,在外地网络的移动节点(MN)进行发现获取转交地址后,向家乡进行注册,建立数据转发服务。家乡完成MN注册,使用IP隧道技术将原数据包封装后发往MN的转交地址。MN却可以向远端响应节点(CN)直接发送数据,导致MIP路由不是最优路径,也不对称,产生了“三角路由问题”。移动IPv6同MIP相似,需发现、节点注册、数据传输等流程。但家乡在转发数据包时,采用绑定更新(BU),向CN通告移动节点当前的转交地址,后续传输中CN可向MN直接传输数据,避免了“三角路由”。移动IP三角路由优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移动IP和移动IPv6是在网络侧实现MIP和MIPv6中移动节点需要处理的移动性管理工作,使得节点对移动完全无感知。

同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网络终端管理注重终端多接口多连接的特性,加强对终端节点移动性的管理,提升网络性能。

2 移动互联网的能耗优化

技术

移动终端的计算、存储、电量等资源严重受限,移动云计算的兴起使得终端可便捷地使用移动云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但同时也提高了移动节点对传输质量和能耗的要求。移动云的定位、传输、计算等任务占用终端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相对于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能耗优化更侧重于终端能耗优化。

2.1 终端定位能耗优化

基于位置服务(LBS)是移动互联网最典型服务之一。在定位中,移动节点需要获取当前精确时间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见卫星星历表,并通过多普勒频率和码相位(CP)计算T时刻节点到各卫星的距离(伪距)。获取星历表及其解码、伪距计算等过程电能消耗巨大,在长时间持续更新位置信息时,能耗问题尤为严重。

终端定位能耗优化基本策略是通过增大位置信息更新时间间隔来降低能耗。利用节点本地资源的动态跟踪策略分为动态预测和动态选择。在一次精确定位后,动态预测利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能耗较低传感器进行轨迹预测,当预测漂移超过阈值精度时,重新开启GPS进行精确定位。动态选择根据定位需求精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定位方式进行辅助定位,如基站定位、Wi-Fi定位、GPS定位。

随着移动云发展,定位能耗也不局限于本地优化,还可利用云端丰富的存储和计算资源。基于历史地图的方法是通过存储大量与精确的GPS方位、其他标记关联的历史位置和轨迹信息,终端提交其移动时切换的基站序列号、无线网络信号强度等标记,实现查询定位,降低定位能耗。

2.2 网络传输能耗优化

无线网络节能主要是针对蜂窝数据传输节能和Wi-Fi传输节能。无线资源控制(RRC)机制是在蜂窝系统中所使用的传输功率管理机制。图3为两种常见RRC状态转移方式。蜂窝网络接口分为高性能高功耗状态DCH、低功耗低速率状态FACH、空闲状态IDLE。高功耗状态向低功耗状态转移存在空闲等待浪费能量,即图4所示的尾能耗[8]。而在一次网络传输中,几乎60%的能耗为尾能耗[9]。缩短DCH和FACH状态的尾部空闲门限时间,或进行集中调度传输、流量整形,预测传输结束时间,直接跳转到空闲状态,可显著降低尾能耗。

蜂窝数据传输和信号强弱也有很大关系,Bartendr[10]指出信号弱时,每比特消耗能量是信号强时的6倍。基于信号的优化策略在信号弱时,延迟同步通信。信号强时,预读取网络数据,利用信号跟踪来预测信号强度。

Wi-Fi占用移动节点大部分能量消耗,其固有CSMA机制导致能量效率低下。而消耗能量主要是空闲监听机制[11-12]。Wi-Fi的功耗控制机制为节能模式(PSM)。PSM通过周期性空闲监听(IL)实现提高能量效率。Xinyu等人研究表明即使PSM启动,网络繁忙时IL消耗约占总消耗60%,网络空闲时IL消耗约80%[13]。因此在PSM基础上进行优化时,可以通过减少花费在IL上的等待时间来提高能量效率。

2.3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能耗优化

移动云计算的强劲计算能力以及低延时网络使得利用计算卸载来降低终端能耗成为可能。计算卸载是将原本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节点上执行的计算任务迁移到远程服务器上执行,降低终端CPU和内存的能量消耗,以此提高能量效率和应用性能。计算卸载原理如图5。

计算卸载技术可分为细粒度和粗粒度两大类。细粒度计算卸载是对应用程序进行详细分解,分离出网络传输数据少而计算量繁重的CPU密集型任务,将其迁移至远端服务器。在任务迁移前,计算卸载需要细致得检查运行环境,衡量终端当前网络状况,再将其迁移。细粒度卸载的任务分离算法加大应用开发复杂度,其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卸载效率。而粗粒度任务卸载不需要程序员预先对应用任务进行划分,只需要将所有进程或整个虚拟机迁移到远程服务器上运行,利用移动云统计应用执行时间去寻找统计学上的最佳时间限制,当应用在本地运行时间超过了该限制后就被整体迁移到云端。粗粒度卸载的最大弊端是部分任务(如用户交互部分)可能无法从云端迁移中获益。另外,整个程序迁移可能会导致额外传输消耗。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1 移动互联网向IPv6过渡

目前由于IPv4地址短缺,移动节点一般只能获取私有地址。移动互联网网络服务提升之后,将有大量高速网络访问需求,从而会面临很多问题。运营商为爆炸式增长的移动设备提供网络服务时,需要对有限公网IP地址进行多级网络地址转换(NAT),为CGN服务器带来繁重负载。私有地址破坏了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特性,直接影响网络服务质量。而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为移动终端成为互联网上的独立节点提供了支撑,在减轻网络负载的同时又可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

3.2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发展,具有智能感知、便捷传输、高效计算、绿色节能等特性的移动互联网将会是物联网的基础。在感知方面,拥有众多传感器以及最新传感技术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节点,成为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源节点。在网络传输方面,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接入方式、组网方式是物联网所需的重要网络技术,移动高速实时连接的网络使得物联网节点更好地进行数据传输,具有自组织、自管理特性的网络令物联网有更强鲁棒性、稳定性。在信息处理方面,移动云计算令物联网拥有更高效的处理能力,摆脱节点电量受限、计算能力受限等局面。在能耗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定位、传输、能耗优化等技术均适用于物联网,可降低物联网网络与节点能耗。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势在必行。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基于互联网技术但更注重移动特性与节点能耗,新的网络技术、能耗优化技术使其终端移动性支持更加完善。在后续发展中,IPv6过渡、与物联网的融合将会令移动互联网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许志远, 李婷, 王跃.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R]. 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2013.

[2] 崔勇, 张鹏.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应用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 PERAHIA E, GONG M X. Gigabit wireless LANs: an overview of IEEE 802.11 ac and 802.11 ad [J]. 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11,15(3), 23-33.

[4] 何宝宏. 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5-38.

[5] BLANCHET M, PIERRICK S.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visioning Domains Problem Statement [S]. RFC 6418. 2011.

[6] WASSERMAN M, PIERRICK S. Current practices for multiple-interface hosts [S]. RFC 6419. 2011.

[7] CUI Yong, WANG Xin, WANG Hongyi, et al. FMTCP: A fountain code-based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C]//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acau. IEEE, 2012:366-375. DOI: 10.1109/ICDCS.2012.23.

[8] QIAN F, WANG Z., GERBER A, MAO Z, et al. Profiling resource usage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a cross-layer approach [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CM, 2011: 321-334.

[9] BALASUBRAMANIAN N, BALASUBRAMANIAN A, VENKATARAMANI A. Energy consumption in mobile phones: a measurement study and implications for network applications [C]//Proceedings of the 9th ACM SIGCOMM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New York, NY, USA. ACM, 2009:280-293. DOI: 10.1145/1644893.1644927.

[10] SCHULMAN A, NAVDA V, RAMJEE R, et al. Bartend: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nergy-aware cellular data scheduling [C]//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New York, NY, USA. ACM, 2010:85-96. DOI: 10.1145/1859995.1860006.

[11] AGARWAL Y, CHANDRA R, WOLMAN A, et al. Wireless wakeups revisited: energy management for voip over Wi-Fi smartphones [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New York, NY, USA. ACM, 2007:179-191. DOI: 10.1145/1247660.1247682.

第11篇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 物联网 应用 无线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78-01

以4G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无线移动通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除了在满足用户基本的语音需求以及多媒体服务需求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高效的科技服务。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应用融合,更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一、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主体结构的相关内涵

以4G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其主框架结构有无线终端、接入网以及核心网。计算机以及手机是现阶段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的无线终端,更多的嵌入智能化芯片设备,是今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在无线终端方面的发展趋势。

接入网大部分功能的实现,基本是利用RNC设备来进行的。RNC设备会调度控制接入无线网的无线终端,例如手机,其调控作用通常利用管理无线链路、切换机制的实现以及处理无线终端的呼叫性等内容,得到充分体现。RNC设备在提供语音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传输的功能。

核心网主要由分组域、电路域、寄存器等组成。基于支持网关以及节点等设备构成的分组域,是使得构建无线系统网络得到实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管理其移动性,管理分组业务的会话以及计费接口等方面,分组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路域在处理信令、接收消息、控制语音呼叫、计费语音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在本地位置中,寄存器实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其对象为本地用户。寄存器的主要内容包括终端识别号、关于终端注册的具体资料以及用户信息资料等。

从层面上分析,移动网络可以分为多层平面结构,主要有三部分:用户平面,控制平面以及传输平面。传输平面对链路层数据开展差错控制,承载应用层的多种协议,以及负责协议传输的信令等。用户平面对用户的多种信息需求起到承载、交互作用,包括对视频、语音、分组等开展的相关业务。

二、物联网主体结构的相关内涵

对物联网的简单理解可以为,通过互联网,使物体与网络有机联接,形成可以产生信息交互以及通信效果的网络。在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装置、GPS等的作用下,对互联网进行延伸和拓展,融合互联网促成巨大的智能网络。

物联网需要对物体进行感知、识别、控制操作,这一目标要求物联网需要具备多种特征:首先需要全面感知物体,可通过RFID或者二维码技术等对物体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获取。其次,利用可靠的传输技术,实现远端识别。利用多种网络模式与互联网的融合作用,准确传输物体信息。第三,可控性。具体表现为对物体能开展分析和处理等操作,实现途径主要为利用智能识别,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这三种特征促成了物联网的层次:利用传感器开展操作的感知层;精准传输信号的网络层;便于用户操作的应用层。

物联网的基础是感应层。利用传感器以及射频识别技术,完成对物体的信息采集和发射识别,这也决定了感应层需要有感应节点以及接入网关。通过在感应节点设置识别器进行检索识别操作。接入网关通过后台处理经过传输层传输的基本信息,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网络层在准确传输传感器所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处理操作,再将最终结果传输给应用层。网络层一般需要数据库的存储功能,便于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其次还需要具有网络管理的功用。物联网中进行物与物相连的重要部分就是网络层,一方面需要进行对数据信息的识别,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处理的多功能智能化平台。

物联网为用户开展丰富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应用层开展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了查询信息、监控信息、控制信息等多种服务信息的订制功能。应用层在物联网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应用领域也将更为广阔。

三、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融合方式

(一)无线物联网的基本表现

通过移动方式,人们连接网j会更加方便。人们利用无线终端,借助无线移动网络,进入物联网,开展对物体的识别、监控以及管理,这是无线物联网的基本表现。无线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主要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进行物联网数据库的查询。例如通过手机进入特定网址,查询商品信息。利用无线终端,在网络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对部分地区的交通情况、医院以及仓库物流等区域,进行智能监控。除此以外,无线物联网也可以应用于家电等领域,通过终端对具备相应功能的家电进行控制,设置其使用时间等。

(二)无线物联网的实施模型探讨

根据模型图可以发现,无线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开展活动,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核心网,接入互联网;物联网有诸如智能监控、信息查询等功能的网络节点,在智能传感器的基础上,实现对于物体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在网络层的传输作用下,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保证移动终端接入高速宽带方式的方便和快捷,是构建畅通无线物联网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网络方面未来的发展重点;利用密集的网络节点,展示超市、医院、仓库等区域,通过对节点的设置,达到对目标进行监控处理的目的。最后,互联网的存在形式以及应用深度,是无线物联网得以形成的主要核心,实物在互联网的联接下,达到监控和处理的效果,使物体更加智能化。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自身的特点下,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更深层次的了解物联网的基本主体结构,更好的实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融合,更好的实现物联网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 鞠睿,朱玉华.无线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应用浅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8:54.

[2] 吴浩.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9:5205-5206.

[3] 陈雷.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5,20:7-8.

第12篇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高宽带需求业务增加。在此背景下,产生巨大的互联网数据,能源消耗严重,对互联网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因此,提高网络能源利用率,优化网络能耗是发展无线通信的必然趋势,需要采用合理技术,减少数据重复传输,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降低传输能效。本文主要对概述目前互联网能耗问题,介绍高能效互联网传输技术,并探究该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互联网;高效能;传输技术;应用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迅速发展,人们可利用无线通信下系统进行移动多媒体业务,为移动用户提供高速宽带无线传输、无线接入可能,为用户生活、工作提供方便。但是,在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陡增情况下,无线通信网络能耗剧增,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能耗排放,污染环境。目前,运营商、全社会高度关注网络能耗污染问题,对绿色互联网提出需求,明确能耗组成,优化互联网传输,全面应用高能效互联网传输技术,实现互联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目前我国互联网传输能耗问题

1.1 网络能耗大

在全球能源消耗中,通信、信息产业每天产生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3%的CO2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气候造成严重影响。在电能消耗方面,每年全球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消耗约600亿度电,且每年我国移动运营商消耗约200亿度电,无线通信能源消耗严重[1]。同时,以太网接入点剧增,并有大量与之相连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整个信息系统耗能量大。随着能耗的持续增长,全球碳排放随之增加,节能减排成为关注的重点。各国积极开展有关环境、气候保护会议,共同商讨如何节能减排,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纳入节能减排内容,并承诺与2005年相比,2020年CO2排放量降低4%。

1.2 系统设计不足

在我国创建节能型社会背景下,降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能源消耗成为社会建设重点,需要运行商加强网络系统设计,提高通信传输能力。然而在目前网络系统设计中,存在冗余设计、超额资源供给问题,设计目标为保障通信畅通,忽视能耗问题,能源效率低。例如,在网络空闲情况下,系统链路利用率低于5%,而在繁忙时间,利用率不足30%[2]。但峰值带宽是决定网络设备能耗的核心因素,在设备全天全速工作状态中,用户真正需要最高宽带的时间较少,但设备能量消耗仍以峰值宽带进行,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因此,在网络运行中,提出绿色无线通信概念,提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能量效率,注重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网路运营成本,降低宽带通信系统能耗。

2、高效能互联传输技术

2.1 边缘网络节能技术

边缘网络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节能技术和网络存在性两方面。其中,以太网是局域网组网的核心技术,传统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为了实现高能效互联网,以以太网休眠技术、变频技术实现网络节能。例如,在2010年9月,IEEE802.3az EEE相关标准被制定,在无数据传输时,休眠模式开启,链路进入低能耗状态,而当数据传输时,链路开启,迅速传输新数据,工作示意图如图1。其中,在图1中,Ts表示进入休眠所需时间,Tq为低能耗模式时间,Tr为刷新时间,而换新醒链路时间为Tw。在具体工作中,空闲时,以太网处于低能耗模式,能源消耗仅为正常模式的10%。在物理成的IPI协议下,EEE得以实现,且链路两端设备在IPI模式下利用率低,低能耗模式切换灵活,保持链路状态不变。

在网络存在性方面,网络边缘节点禁用电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网络的的时刻存在性,共享应用远程管理、远程登录、P2P等资源。在具体工作中,网络开始工作时,节点处活跃状态,传输数据,而当节点空闲时,节点、之间进行状态传输,之后节点进入休眠状态,且在休眠期间,发往被节点的网络报文被网络存在截获处理,清理被节点状态,实现直接通信[3]。同时,在不同网络层,网络存在性处理路基不同。例如,在网络层,支持IPv6、IPv4、ARP协议,并在一定情况下支持DHCP、IGMP。

2.2 核心网节能路由技术

对于链路及节点而言,其在核心网中利用频率并不高,且在传统网络设计中,对峰值时间段出现的负载具有较多考虑,将网络设备位置在峰值状态。而由于网络流量具有自身周期性,以天数自身表现计算,这样,在低负载情况下,可让一些不重要链路、节点处于低能耗模式,节约能耗,实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核心网节能路由技术设计、应用中,节能路由器需要满足电源模式、链路利用率、能源优化器等问题。例如,需要链路、路由器逐渐形成低能耗电源模式,合理处理不同电源的能耗开销及转换问题,降低电源使用率、浪费率。同时,全面结合网络吞吐能力、链路利用率、组丢失率等建设评价模型、约束模型[4]。此外,建模能源优化器,确定链路频率,关闭节点。如改变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依据网络负载、变化状态,选择具有能源面感性效果的网络拓扑,确保网络设备活跃数量联系网络负载,从而在负载下降时,使网络设备处于休眠状态,而负载提升使,加速设备工作运行。

3、高效能互联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依据能效比例计算理念,优化网络能耗组成

实现绿色无线通信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能效比例计算。该理念为互联网设计提供新的方向,指的是系统能耗正比于工作负载,即在理想状态下,网络工作无负载时,能耗也几乎不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将整个网络看做一个系统,网络能耗相比于网络负载,以整个系统为基础进行能耗计算。同时,电源模型、能源优化器为实现高效计算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础组成、优化网络能耗。例如,首先,利于变频支持,优化设备、硬件层面,并自动实现链路变频、流量聚合,感知流感,优化传输协议层面。其次,利用重尾分布规律,结合人们显式、隐式访问现象,将数据重复传输降低,节约流量,或用用广播代替单播,进而将流量降低,降低能耗。最后,利用控制流量、数据通讯量特点,提高应用位置的感知能力,将网络存在发放应用在网络系统中,实现网络优化[5]。此外,对无线通信天线、功放等耗能器件效率进行优化,优化基站偏置功率。

3.2 优化链路级能量

各类无线接入节点组成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的能耗几乎均来自于基站系统功耗,因此在高能效互联网设计中,应准确分析基站功耗结构、网络能量效率、建模基站功率,确定传输相关功率。在此基础上,优化链路级能量,由于天线效率、功放效率、馈线损耗等因素影响,基站射频部分消耗较大功率,且其功率配置影响无线通信系统能力。因此,需要利用高能效传输技术,优化链路,优化整个无线通信系统,其具体应用依赖业务传输性能与功耗折中、无线资源与传输功耗折中。例如,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服务能力,需要对系统中各指标进行优化。在传统蜂窝网络中,功率分配根据设备处理能力、网络最大负载量所达到的最大传输速度确定,以此确保业务传输畅通,但是,低负载阶段仍消耗大量功率,资源浪费。这样,利用最小功耗代价、放松各性能苛刻要求,折中功率、业务,可有效提高传输能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运营商全面了解业务特性,分析无线资源功率分配情况,进而对各传输参数进行准确设置,实现网络能量效率最大化[6]。

3.3 分配无线资源,融合多媒体广播

对用户无线接入竞争进行协同是分配无线资源的核心,根据用户CSI对传输功能功率、无线信道进行合理分配,进而自适应无线链路,提高网络传输容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业务的丰富,网络资源分配也需全面考虑用户接入公平性、业务需求等因素。例如,OFDMA网络利用用户分集分配资源。而LTE系统充分考虑信道业务需求、“双选”特性,利用资源调度方法优化无线资源。此外,移动多媒体业务被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支持,且多媒体业务请求的规律性明显,因此,可基于用户请求业务内容,广播热点业务,避免单播造成的重复传输[7]。融合广播网、通信网,利用广播网数据拥塞低、容量高、宽带传输等特点,将热点业务移交给广播网络传输,节省单播功率消耗。在此基础上,还可融合WLAN、蜂窝网络、终端短距离通信等网络,集中、分布调度数据,基于业务特性、用户分布对接入点进行合适选择,减少传输距离。

4、结束语

随着全球对网络高能耗的关注,绿色节能网络成为网络系统研发、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边缘网络节能技术、核心网节能路由技术,优化链路级能量、网络能耗组成,进而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准确传输,降低资源浪费,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确保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强,林森,刘真等.高能效互联网传输技术研究[J].通信学报,2012,33(5):158-168.

[2] 刘晖.高能效互联网传输技术研究[J].硅谷,2013,(9):55,25.

[3] 陈军.以太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科技信息,2013,(12):267.

[4] 肖潇,陶晓明,陆建华等.基于高能效无线接入网的绿色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1,27(11):75-83.

[5] 王国玺.绿色无线通信的基站体系[C].//北京通信学会2012信息通信网技术业务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187-194.

[6] 唐奕军.上海贝尔倡导的高效能接入网络[J].邮电设计技术,201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