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沟通案例

沟通案例

时间:2023-05-29 17:4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沟通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沟通案例

第1篇

放学时,东东妈妈先进入班级,老师告诉她东东并无大碍,只是眼角下方皮组织破裂了。东东妈妈认为,男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很正常,并鼓励东东主动和元元说话。但稍后到达的元元爸爸向老师了解情况后,非但没向东东和东东妈妈表达歉意,还一脸骄傲地说:“我儿子力气太大了!”随后便想带孩子离开。此时,老师示意元元爸爸留下谈一谈。

起初,元元爸爸很不耐烦,认为孩子推了人但没出事,没什么大不了。老师先表扬了元元,指出他在活动中表现十分积极,愿意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元元爸爸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并开始侃侃而谈元元的表现欲。在元元爸爸停下的间隙,老师开始询问元宝平时在家的情况。元元爸爸告诉老师元宝平时在家会提出一些小愿望,大人一般都会尽量满足他。老师告诉元元爸爸,正因如此,元元才没意识到在集体中要与小伙伴协商。如果他能告诉东东自己看不见,或许东东就会给他让道了。老师还进一步向元元爸爸普及了“延迟满足”这一概念,并解释了这种自控能力与同学同伴交往、人际关系协调的关系,并提醒元元爸爸注意元元在学校的交友情况。老师发现元元爸爸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后,结束了对话。后来,元元与同伴又发生过几次冲突班主任老师多次对元宝进行指导并与家长沟通后,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上述案例呈现的故事虽小,但也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处理低年级学生与同伴的关系问题上,许多家长还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他们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甚至影响孩子间友谊的小船驶向何方。

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但与自身的教育理念相关,也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与沟通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只有明确不同类型家长的性格与行为特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其沟通,转变其错误理念,从而更好地为孩子的友谊之船护航。

以执着化解溺爱

对于溺爱型家长,家校沟通的关键在于执着。溺爱孩子的家长最明显的特点是“护短”。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在平时的教育中也会向孩子渗透“不能吃亏”的观念。

当学校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吃亏”,就会训斥别的孩子,甚至亲自动手教训;如果理亏,则会帮孩子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

在校园中,这类学生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时,不愿意妥协,要求他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准,一旦事与愿违,便不依不饶。就像案例中元元的爸爸,仅仅将这次意外归结为自己儿子力气大,而不思考儿子动手的原因。这种溺爱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还会使其以后在遇到问题后只能发泄或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

面对溺爱型家长,教师在与其沟通时需要做好“马拉松”的准备。教育理念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短时期内让家长发生改变是很困难的。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多记录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细节问题,搜集相似案例,主动与家长锲而不舍地交流。

在与家长交流时应注意使用“欲抑先扬”的技巧,从充分肯定该孩子的优点入手,再旁敲侧击地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注意。只有当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时,才有可能转变态度,减少溺爱。

以从容面对强势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另一种典型的家长是强势型的。他们对待孩子十分严苛,喜欢单方面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如果孩子不按他们的意愿行事,家长就会采取训斥、打骂等处罚措施。孩子为了避免接受处罚,就会形成唯命是从的习惯。

这种独断专行的家长经常忽略孩子内心的情绪波动,即使发现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也只会下达简单的“和好”命令。长此以往,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后大多“委曲求全”,以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默默忍受使他们处于人际关系圈中软弱的地位,长期压抑情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家长对待孩子的这种强势姿态也会体现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这些家长自认为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教师,通常会主动联系教师并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手画脚。比如有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和某某闹矛盾了,老师你应该帮忙调解,孩子们都小,他们不懂。”

面对持这种教育观念的家长,教师应从容、自信,将自己对孩子细致的观察结果如实告诉家长,并做出客观评价,展现出自己的专业自信。家校共育意味着在学生教育中家长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虽然不是“绝对权威”,但也不能“唯家长命是从”。

对于气势强大的家长,教师要在尊重的前提下不卑不亢,用“您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商量式口吻来应对,让他们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力自己解决同伴间的矛盾的,成人不应过多干预。

同时,对于这类家长,还应引导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以便使孩子敢于对家长敞开心扉,敢于抒发内心的情感。

以微笑缓解粗暴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还有一类家长是较难沟通的,那就是粗暴型家长。这种家长大多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处理事情方式简单,更不善于与孩子交流,在平时的教育中爱向孩子渗透“反击”意识。

比如当孩子摔倒大哭时,这些家长便会说:“都是桌子的错,我们打它。”但家长不知道,孩子会从他们的做法中习得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当他再次遇到被欺负的情况,即使对象是人,但他也会模仿上次的行为,对人进行反击。

在学校中,这类学生遇到事情后同样不愿妥协,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等待他人帮助解决,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受到欺负后,他们的第一需求并不是道歉,而是从“公平”的角度欺负回来。这类学生既没有压抑情感,也主动解决矛盾,但方式过于激进。

简单粗暴型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受委屈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理智地分析问题,第一反应通常是对教师兴师问罪。“凭什么我的孩子受委屈”是他们习惯的开场白。成人之间的矛盾尚且不能黑白分明,何况是稚嫩的孩童?

面对这种家长,教师应用微笑来缓解其负面情绪,以聆听者的态度应对家长的发泄。当家长从教师的耐心中看到对自己的尊重,情绪就会有所缓和,此时,教师可以向家长陈述事情的原委,与家长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再次搭建友谊的桥梁。

其实孩子的豁达成人往往都叹为观止,只是由于经验不足,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找“橄榄枝”和“台阶”。

第2篇

每一个孩子都是即将开放的鲜花,只要用爱浇灌它,只要用真情感化他,他就能报之以桃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和教师对孩子都缺乏耐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一味的责骂,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分析和反思。

案例:我任六年级班主任,班上频频发生问题,班长多次反映有男同学聚在一起抽烟喝酒,叫来询问都不承认有这回事。经我暗中调查,矛头都指向其中一个男同学——王志。我有点惊讶,因为这个学生我曾经教过。虽然不爱学习,平时爱抄作业,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爱干活,学校劳动他总是做得很好。在四年级时是我的得力助手,任生活委员,很会搞班级工作。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我努力想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于是特意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这个孩子来自组合家庭:父、母亲均为离异后重新组合,母亲为后母,农民家庭,条件一般。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子之间的沟通很少;母亲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唠叨孩子。同时通过同学了解,他恶习不少:爱说谎,与学习成绩差,爱做坏事的一些男同学拉帮结派,经常与班长对着干;多次偷拿家中的酒、烟或者和周围同学一起到附近的商店买酒、买烟。

看着这样一个曾经听话的学生变成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我痛心疾首,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了原因:他缺爱,缺乏沟通和引导。我决定用爱去温暖他、感化他,与他交朋友使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于是我及时找了王志等几位孩子的家长,告诉了我的计划和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配合。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了解他、尊重他

尊重“问题学生”是做好教育和转化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听从你的教育,接受你的批评,才会与你真心交流。最初沟通时,王志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谎言来欺骗我,蒙混过关。于是,我选择在其它一些场合(比如课间或者体育课等非正式的场合)多次找一些生活和学习当中比较轻松的话题与他谈心,一步一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段时间后,我赢得了他的信任,他把我当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地配合改正。我特别利用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来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为这个家的将来努力一下;利用他较成熟,想法较多的特点教育他要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男孩子的责任,做什么事要考虑一下他父亲的感受。在一个学期中,我一直没有放松和他的交流和对他的管理,他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班级管理由此变得十分轻松。我认为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该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老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声色俱厉的批评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要动辄当众指责,给学生留足面子,事后和他们促膝谈心,交流引导,用陶行知的“三颗糖”来肯定和感化他们,使我们的鼓励、期待和希望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只有老师和学生互相信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孩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赞许和真诚的微笑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

2、子不教,父之过,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王志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常年务工在外,无暇教育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后母身上。因此,我建议王志后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聊聊学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要抓准时机认真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经过和王志同学一段时间的沟通,我认为时机已到,适时提出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求得同学们的原谅,重新融入到这个班集体。得到他的同意后,我特意在周会课上为王志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首先他诚恳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喝酒、抽烟、打骂学生的坏习惯,还说今后绝不拖班级后退,努力为我们的班集体争光,请同学们原谅以前的所作所为,希望全班同学帮助和监督他。很多同学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让他们讨厌、让老师头痛的王志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我利用大家学过的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同学们“知错能改、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好同学,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希望王志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也在周会课上当场提出愿意和他交朋友,帮助他学习。我觉得有了这些同学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他就能慢慢走出阴暗地带。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第3篇

关键词:商务沟通和谈判;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力培养

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环境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能力外,还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能力通过实践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中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能力培养是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商务写作和演讲、电话营销培养的是学生表达能力与个性能力,而商务谈判和产品推销和展销会则主要通过模拟任务操练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从上述能力培养要求可以看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商务沟通与谈判教学应该使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征介绍

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主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有效的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故其常常运用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中。

2.案例教学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法根据其特点,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由于其重视任务从提出到完成的过程,因此总体实施步骤比较好把握,现就以商务谈判为具体示范,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谈判能力。

案例主题:教学案例之“商务谈判会议记录”

教学任务:商务谈判的会议记录模式和现场模拟

教学目标:掌握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格式、文体特征和相关语言词汇学习

任务活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会议记录撰写和现场模拟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

步骤一,导入。教师把学生分成2~3人一小组,并提供一段商务谈判视频(案例),让学生在5分钟内对谈判内容做会议记录,此项任务完成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记录信息,并初步讨论谈判中会议记录的要点和特征。

步骤二,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文体学习。教师在完成上述导入步骤后,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商务谈判英文文本资料(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该文本资料中的文体特征,并且找出文中文体使用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不得体和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讨论总结报告。

步骤三,商务谈判会议记录语言词汇学习。教师应根据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对商务谈判文本资料中的相关商务词汇和句型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练习,从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

步骤四,小组模拟展示。各小组针对上述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商务谈判场景,并进行谈判会议记录撰写。

步骤五,任务完成性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其组员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个性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内容可包括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小组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内部和外部环境

要合理高效使用案例教学法,要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考虑案例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类似商务沟通和谈判实操性强的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考虑其实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苗译丹.商务沟通与谈判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学园,2013(21).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运用

我们在自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

第5篇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在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同事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下,面对今年以来接待工作任务量大、任务急的特点,周密部署、扎实应对,做到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各项接待任务。一年来,我处始终坚持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规范意识”,本着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对每一宗投诉上心,我处在建设优质服务型接待处的道路上取得了全面进步,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由于今年医院的病人流量较大,现在我院又搬迁进新的门诊大楼,门诊患者剧增,许多患者对就医环境,就医流程不清楚,所以来接待处咨询和投诉的患者也相应增加了许多,使得接待处的工作量大增。

我处始终坚持应用“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态度要和蔼,立场要坚定”的处理原则,以亲切友好的语言及行动安抚患者的情绪,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涉及医疗要有书面材料,并及时交给相关科室,及时解决,对待每一宗投诉都有回复,并将每一宗投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杜绝了再次投诉事件的发生;再次,站在患者的角度,兼顾医院的利益,寻找处理问题的平衡点,尽最大可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提升患者满意度。

目前,医患关系非常紧张,门诊患者的剧增,医生过于忙碌,难免有解释不到位的地方,导致患者产生误解。我处在接到患者的投诉意见,细心指导患者填写书面材料,并第一时间整理归类,尽快递交给有关科室,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患者的问题,为患者在和各个科室的沟通上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渠道,为医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繁琐的问题,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今年的投诉处理中,无患者投诉我处,我处投诉满意率已达90%以上。

2014年1月到10月,我处接到来访数1257人次,来电投诉数36次,来电咨询数2000多次;共处理医院纠纷,投诉案例共计***例,较2011年度有所降低。其中因医疗质量问题投诉的为***例,例如(案例);精神文明问题投诉的为***例,例如(案例);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投诉为***例,例如(案例);因沟通问题引起的纠纷投诉为***例,例如(案例);责任心问题引起的投诉为***例,例如(案例);医疗服务问题的投诉为***例,例如(案例);医疗费用问题投诉***例,例如(案例);其他问题***例,例如(案例)。

处理情况:***例案例中除了*****。其余***例案例均通过沟通、解释、商议达成共识,顺利解决。

在今年整个工作过程中,我处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坚持认真执行制度,严格按流程办事,耐心、及时、努力、细致工作,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处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两个班分别采取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考试成绩结果如下,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班61人,满意度为70%,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72.5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班59人,满意度为95%,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88.4分。

2结果与分析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不论在问卷调查满意度上还是学生学期考试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提高人际沟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授课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先设计简单的典型的案例,在学生掌握、熟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案例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从而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案例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注意联系性和可行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内容要典型具有启发性,应当简洁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案例内容要具体,切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其次,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整门课程中所需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的原则,并设置相应问题供讨论,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2.3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的执行者,教师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解答并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梳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2.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7篇

【关键词】县级党校 案例教学 优势 局限

中国传统的管理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的缺陷。教育方法偏重知识的灌输,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县级党校教育的挑战。而案例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员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且不设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员多视角的看问题,具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新时期党校教与学的特点,符合领导干部学习的规律,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有机结合的一个好形式,是党校主体班次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沃特曼指出:案例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它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善于启发,激发各种观点的碰撞,总结学员观点并给予巧妙精当的点评。总结评讲的环节运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要注意发现观点中的创新。因此,对教员的能力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培训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灌输知识;而学员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领导干部的需要。党校的培训不仅要使学员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着眼于学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学员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还可以被用来进行模拟决策和问题解决。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真实的,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它要求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创造性思维,增强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通过案例教学,学员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从讨论中分享知识和经验,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而且训练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干部培训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效果和收获尤为明显。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的完整的把知识传授给学员,但较少鼓励学员对这些知识提出挑战和怀疑,忽视了对学员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学员是被动接受知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重点在于学而不在于教。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员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员通过案例的分析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采取以学员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学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过程中学员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促使学员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结果上,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员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员获得的是机械记忆、具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案例教学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员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学员的经验共享

县级党校学员来自各行各业,这既有互补的优势,又是共享的资源。特别是在案例教学的参与中,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学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以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了思想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隐性知识;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7-01

1 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它们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植根于行为本身,并受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而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对隐含知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智商高和学校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没有在其后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认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以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含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案例一词来源于“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案例通常以现实的财务事例或某种假想的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学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契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

2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知识存量,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有以下特征:①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本质的特征。②专属性。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这种专属性表现在,除非通过特殊的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同时,某个属体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需要用较高的成本才能改变。③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⑤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和显性知识的掌握,学生注重文凭、证书的获得,淡漠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 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案例教学对隐性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的意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能力,类似于技巧、经验或智能,是一种在当前或未来认知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实践为前提。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每个案例,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基本结论给出。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案例的探讨中。

(2)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在实践中最需要获得的基本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过程,学生可以将财务理论融于经济行为,从而深化对企业财务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观察要贯穿始终,将观察目标分解到案例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经济行为背后的实质。

(3)培养学生对案例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提供的人际互动,促进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激发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团队或个体的人际互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启发,有利于经验的汲取和默会知识的再现,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4)完善案例分析环境。隐性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隐性知识创造的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实现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振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5)改善案例分析路径。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环境的依赖。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错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学生对于这种分析路径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案例的最优分析路径,保证学生不断按照最优路径进行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路径包括学生对案例思考的角度、资料收集的程序与范围、案例分析的步骤、结论可靠性的检验、相关案例的扩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浩威,何建敏,李国良.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2]王颖,娄成武.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第9篇

1、分组和课堂讨论

讨论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不仅可以强化第一阶段所侧重的思考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为使讨论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应对讨论主题和材料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首先,教师根据异质分组原则安排分组,选取具有较强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其次,由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和大纲,明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向,同时,说明分组讨论的方法、步骤等事项。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各组指导和帮助。最后,由各组小组长作为代表将各组的见解表述并课堂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各组的见解进行评比,对观点新颖、表现突出的组队进行加分奖励,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达到分组和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案例教学的引入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分析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问题的求解域模型的构建)能力。由于软件工程课程比较抽象,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学生而言,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若对这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引入有针对性的实际案例,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对案例解析和模型构建,将解析思路与参考分析比对,通过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分析和模型构建能力。案例分析法中案例的选取是关键,如果太难,将大大超过学生的理解程度,过犹不及,若太简单又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同时,由于案例的处理和选择一般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各章中的案例相互割裂,无法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软件工程概念和思想。所以案例的选择最好是教师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实际案例,尽可能覆盖和贯穿全部的知识点。通过模拟其中的部分场景,教师可以全方位地将枯燥的理论和方法灵活生动的表述出来,并配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知识的精髓,在对问题的合理分析基础上构建软件工程的相关模型。

3、角色扮演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和指导,可以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掌握了模型构建技术和基本沟通技能。在该阶段,学生将通过体会项目工程中不同的职位和角色,进一步强化沟通意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角色扮演在实际教学中被分组执行,各组成员轮流扮演各类问题情景中的角色,同时组与组之间也进行交叉扮演。由于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将软件开发中的所有角色全部扮演并不现实,教师可将重点放在用户、程序员和系统架构师三个角色上。用户角色的扮演需要学生从产品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系统架构师角色则偏重于如何在沟通中了解需求从而构建出系统模型并分解出各个模块,程序员角色则使在各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与客户和架构师沟通细化产品需求。该阶段的训练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发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践,从而对软件开发流程有更深的了解,为后续的模拟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4、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即是用软件开发模拟器来学习软件工程原理和技术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方法,也是最贴近现实的教学手段,因此作为最后一个阶段的教学实施手段。教学中使用的模拟器通常是针对特定问题的模拟器,它综合了软件开发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成本计算、数据收集、需求分析、项目管理、风险管理、软件过程改进等。在模拟过程中,模拟器可以根据操作者的输入信息,输出相应结果,操作者还可以根据中间结果调整相关参数,改变处理流程。在熟练使用模拟器后,学生可以平滑无缝地过渡到软件工程实践项目开发,提高实践效率,缩短实践周期。

二、结语

第10篇

门“砰”的一声被推开了,两个人吵着走进来,语调很高,火药味很浓。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不相让……

经了解,这个家长的孩子学习不好,老师三番五次地请她来学校,她就是不来。今天她来了以后,老师或许压抑时间久了,攒了很长时间的火发泄在了她身上。家长无法接受,就说:“孩子学习不好我能怎么办?我不认识字,她智力就是这样!”老师听了这话很气愤,批评她思想认识错误。但家长认为教师说自己作风不正,就不依不饶起来。我给家长倒了杯水,请她坐下后,说:“嫂子,今天天气这样好,你怎么有那么大的火?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旧中国农村广大妇女的光辉形象,真是泼辣!”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什么事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干吗非得吵架?”“我也不想吵架,可是老师一个劲儿地找我,说我不管孩子。我是不管吗?我不会,咋管?她让我来了不止一趟,就是折磨人!”“是吗?那么你想想老师请你来是干什么的?孩子学好了将来谁都受益。”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为了孩子才叫我来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不就得了?老师请你来就是为了孩子,尽管有时候有些话不合适,但我们有必要计较吗?”看见她冷静下来了,我接着说:“这个老师说话有点急,有些话说得不对,我向你道歉……”“怎么能让你道歉呢?我也有不对,我去给老师道歉。”家长说完就走了。

这是我做校长后遇到的一个突发性家长问题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对突发性家长问题的处理有以下三点感悟。

感悟一:对家长的尊重是问题成功解决的前提

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在处理与家长的矛盾时,我们要以尊重为前提。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所著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求既包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家长同样需要教师的尊重。事实上,教师往往能尊重家长,但家长未必能尊重老师。案例中,我的倒水以及沟通的话语都体现了对家长的尊重,这也是家长得以冷静的前提。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开始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解决问题。作为学校校长,我有责任提升教师的涵养。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既然在不同情形下与家长们打交道,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无论家长是否是对的,对教师来说,在任何情形下都要尊重家长。因此,这意味着教师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注意分寸,做到态度友好、坦诚,时时展现出对他们的尊重。

感悟二:基于理解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深深地感悟到基于理解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我以家长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从学生的发展阐明了教师的初衷,做到了客观、真诚沟通。这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只有真心诚意地理解家长,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找到具体的策略和技巧,在处境困难、事情棘手的情况下,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当对某个学生的行为忍无可忍而又无计可施时,很多教师会把学生送到校长办公室由校长进行教育,但这样做效果并不好,甚至事与愿违。实际上,教师应该约见家长并与其就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教师要真诚地理解家长的心理,并设法使家长理解自己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以取得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支持与配合。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与其天性密切相关的,与家长见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利于解决问题。

感悟三:争辩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对上面的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与家长的争辩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案例中,教师与家长争辩导致了问题的恶化。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能使用讥讽、挖苦的字眼,这是教师解决家长问题的最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师一旦与家长争辩,就非常容易使教师与那些本来就不好应对的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张,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也会影响学生。与家长争吵不休,争个高低,对教师而言,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为家长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应该用文明的方式待人处事和认识问题,并主动协助教师完成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11篇

在多年的家校工作中,我处理过很多的家校矛盾。有的矛盾是由于家长的冲动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学校管理造成的。但不管何种原因,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和学校都应本着理性、互信的原则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案例1:一天早上,学校门口,一位妈妈生气地问道:“为什么别人的家长可以进,我不能进?”原来,二年级某班的老师允许家长自愿参加本班学生的新年联欢会,这位家长看到别的学生家长有进去的,自己也要进校参加,但是却被保安拦下了。学校仔细询问后得知,该班的老师没有做好跟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导致部分家长没有得到这个消息。

案例2:家长向学校反映,正在读五年级的女儿受到了新接班班主任的不公平待遇――每天打扫教室,还经常无端被批评。我立即安排德育主任调查此事,经班主任、家长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才知所说均不属实。原来是这个孩子过于敏感了,而家长爱子心切,冲动之下才造成了这场误会。

要解决家校之间的问题,必须要让理性思维占主导。尤其是事情发生后,不要急于做判断、下结论,一定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全方位思考,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案例一中的妈妈,是在送孩子到校门口的时候才得知可以陪同孩子参加班级的新年联欢会,其中可能有学生没有将信息传递到位的原因,但是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反思,今后怎样可以避免此类问题。比如,学校可以构建家长参加班级活动的报告沟通制度――班主任提前在家长群里通知,询问哪些家长有意愿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然后将有参加意愿的家长名单报告给学校,学校再传达给安保部门,并制做家长出入校门的凭证,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而在案例二中,学生升入小学高年级段,进入性格发展的敏感期,作榻淌Γ虽然做法上并没有错误,但仍要注意跟学生的沟通方式和语言。作为父母,更应该注重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陷在“老师不喜欢我、老师存心和我过不去”的偏激情绪中。出现问题后,应该第一时间与老师进行沟通,搞清事情的经过,然后与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家校之间的矛盾才能在理性、平和的气氛中得到化解,孩子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处理问题,从而得到成长。

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甚至发生矛盾。面对矛盾和问题,家长和学校都要首先保持理性的态度,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让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让家校沟通始终保持良性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第12篇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最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最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