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写作教学论文

专业写作教学论文

时间:2023-05-29 17: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写作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写作教学论文

第1篇

要想提高小学作文水平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下手。本篇例举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来展示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格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靳健;;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

[3]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5]董俊英;;来源于生活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6]尚凤英;;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7]杨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潘杏丽;;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探究[J];科学大众;2008年11期

[9]李桂平;;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蔡名华;;创设情境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05期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凤妹;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命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王琪;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周世国;小学作文迁移训练与作文主体性开发教学策略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杨瑞;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张文彬;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论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郭鸣宇;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闫蒙钢;高师化学系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张雪峰;陈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国化改革的尝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杨厚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学——体育课改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7]袁勇;云瑞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撰写意义 如何撰写 经验总结 案例型

一、论文撰写的目的及意义

从教师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化就必须走教育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道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学校来讲:这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师,可以创造名校。

从学生来讲: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方法

(一)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是中小学教师和领导最常写的一种教育论文,它将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

(二)案例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1.案例型教育论文的类型

案例型专业论文,其关键词是案例,主要包括:课题实践案例、教育叙事案例、说课案例、课例评析案例、教育教学片断反思、课题活动心得体会、教改感悟、问题探讨、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2.案例型专业论文的格式与写法

案例型专业论文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多样性,写作格式也很灵活,经过罗列、归纳、整合,我们分类来看:

(1)课题实践案例的写作格式:可以参照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进行。

(2)教育叙事案例=背景+事件叙述+反思评述。

(3)课例评析案例=课例+评析。

(4)教育教学片断反思=片断+反思(归入3)。

(5)课题活动体会=活动+体会(举例:《换一种方式来教育》)。

(6)教改感悟=一两个鲜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总结。

(7)问题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教育现象引发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话题。

第3篇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2010 年 7月12 日起至 2010 年 11月28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检索中外文资料、提高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初步具有搜索、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     

 

任务:

1)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老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工作日程安排:                                              

1)2010-7-12---2010-8-2:报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商定选题,签定任务书。   

2)2010-8-3----2010-8-30: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拟定提交论文提纲。

3) 2010-9-1----2010-9-6: 与导师论文提纲商定后,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4)2010-9-7----2010-10-7:撰写并提交论文初稿。

5)2010-10-8----2010-10-30:修改论文。 

6)2010-11-1----2010-11-8:论文定稿,打印,评审,送审。  

7)2010-11-9----2010-11-14:答辩准备,11月14日论文答辩。 

8)2010-11-15----2010-11-28:论文终稿打印,毕业论文装订归档,上交。

成果要求:

论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内容正确无误,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个人见解,按学校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要求打印稿。                                                         

参考文献:

[1] 李萍.   兴趣、鼓励、创新——初中英语教学初探 [N].  英语辅导报(教师版). 2005 (51)

[2] 秦玲.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J].   北京教育.   2004 (11 )

[3] 沈秀兰.   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 (07)

[4] 黄大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 (04)

[5] 万永桥.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及采取的措施 [J].   贵州教育  2005 (07)

[6]  Wedell, Martin、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学习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7]  应云天  外语教学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8] 全国获奖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四集)[C]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9]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    2003(46)

[10] 张正东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和模式 [M]  科学出版社  1999

(根据自己论文文献填以上书目,可以与自己最后定稿的正式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不一致)

 

学生开始执行任务书日期: 20XX年XX 月X X 日      指导教师签名:               

20XX年XX 月XX日

学生送交毕业设计(论文)日期:20XX年XX 月XX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XX年XX 月XX日

学生签名:                

第4篇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我校针对于校本教研专门召开了“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教育科研报告会,听过几位优秀教师代表的报告,深有感触,以前对校本教研只是大概了解,并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学习过,如今看出校本教研对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成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提高,我专门学习了校本教研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校本教研促使我加强理论学习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浑身充满了激情,对什么都感兴趣,业余时间也非常注重自身理论的提升。随着教学年限加长,对学习的热情逐渐减退了。当新课程的改革浪潮掀起,顿时让我手足无措,就在我彷徨之际,学校开展了各项校本教研活动,如教师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集中探讨,教学反思,“四标、五让、六环节”示范课,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通过参与活动,让我重新找到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我校近几年每学期都给每位教师分发几本书籍,有关于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方面的。只是平时自己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与重要性,现在重新捡起这些书本,认真仔细阅读起来,感觉自己的视野也就没有之前的那种狭窄了,对教学理也有了新的想法,对校本教研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校本教研促使我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要及时注意应用,即自我反思。有人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及有效途径,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适时进行总结,及时找出教学中成败与不足,从而优化教学。

我校教师备课教案纸上专门设计一栏就是让教师写下每节课教学反思,每次学校检查教案时,对教学反思模块尤其关注,会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反思还要进行展示。我们的教师,如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教学反思小结为基础,就反思出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并再次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的反思自己,记下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心得、听课评课交流心得,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三、校本教研促使我养成撰写论文的习惯

近几年随着职称的评定而懒于动笔,即使平时有些想法与见解,也就是在脑中闪过,并没有真正静下心写下来。通过校本教研的活动参与,在教学中会有更多的反思与心得,若将它们撰写成文,一方面可以把散乱、无序的教学信息形成系统性、条理性的专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再吸收更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思想,摒弃错误落后的教育观念,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1.撰写论文能让我们不断学习与思考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社会、家长对我们要求都很高,学生对我们的要求更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教师不努力学习,不勤动笔,就不会成为能“教”会“研”的研究型教师,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舍弃过时的、错误的东西,继承、发扬传统的有益的东西,还必须学习相关新理论、必须思考现实问题、必须搜集相关经验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应用语言文字、语文水平的能力,而且有可能会创造出自己的新的东西,自然会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2.撰写教学论文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论文是教师通过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善于撰写论文的教师,说明了他在其教学中做了有心人,经常在研究、思考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这对自己无异是一种提高。因为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审视自己的机会,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不符合社会道德、历史潮流,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这样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动力与机会。

四、校本教研促使我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校本教研中提倡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基石。合作应该是“真合作”而不是“假合作”。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为了能够在学校、年级中脱颖而出,不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互相防备、互相拆台,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相互保留,谁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经验、收获。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见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对一所学校是至关重要的。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仍然会扎扎实实走好校本教研之路,让校本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学生问题

(一)学生文化基础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考学无望,可年龄又小,不适宜过早地步入社会。于是家长便把他们送到中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掌握今后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技能。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于普高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应该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生居然连初一的知识水平都不具备,连中国古代的朝代的顺序都搞不清楚。这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学生学习习惯差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在中职院校教授历史二十多年,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都有以下特点:1.课前不做预习工作。2.上课不积极思考,没有课内笔记。3.课后不及时复习﹑练习。4.学习无目标﹑无计划﹑无顺序。没有把学习作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当成一种负担。

(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人们世俗的观念中就是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一批孩子,他们大多数在初中学校老师眼里是属于问题学生,成绩较差,拖班级后腿,没有培养价值。由于经过了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种种挫折﹑打击后,这些孩子已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不是学习的材料,以至于没有进一步考学深造的愿望。来中职院校不过是为了学习一些今后生存的技能和获取一张文凭。历史课的学习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我的一个学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来艺校是来学专业来了,如果学文化,谁来这儿学习呢。”这种不正确的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效果。出现了大量的“四主学生”:上课以睡为主,下课以玩儿为主,作业以拖为主,考试以抄为主。

二、教材问题

(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符合学生已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有的学习习惯

2009年,呼市地区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历史课本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之处是它打破了以往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章节编写体例,改为专题史,新则新矣,但不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历史的习惯。比如历史必修一中,本来是发生在运动之后的,可是课本把放在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内容中去先讲,而把运动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专题后讲。本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不扎实,这么一来事件的时间顺序更混乱了,不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性质与运动是一样的,可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对老师的教学顺序与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小的困惑。

(二)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如经济的推动、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影响等。所以在讲每一个历史事件时都要联系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等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历史。并把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构建起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可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却把本来相关的内容给割裂了,把历史事件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完整性,学过的知识都是孤立的,不能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记忆无条理、无层次、无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的文字语言不能清楚地说明所学知识的内容

教材的文字语言应该清楚地反映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到底学的是什么,可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不是很好,有些课程的标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八个专题,它的内容主要是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可起的标题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还有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课内容是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它的标题是蒸汽的力量,这种浪漫的文字语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是考试时该有的历史文字语言。

三、教师问题

(一)责任心不强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个人认为此话有失公允,但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是事实。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低,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而现有的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在这一低一高之间,教师很难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教学工作较普高来说更为困难,教学成果自然与普高无法相比。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院校的一些偏见,使教师工作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教学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一些老师就丧失了对工作原有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开始对工作敷衍,认为反正我讲什么学生也不想听,甚至听不懂,不用认真备课,上课我只管讲课,学生学不学与我无关,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这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丧失了老师的尊严,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二)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尊重学生,取得学生信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而有些老师还秉持着过去严师出高徒﹑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没有理解只有严苛,没有尊重只有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学习机器,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不但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至关因素之一。而现在有的教师仍然运用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 照着课本念,学生在底下呼呼大睡,教与学形成了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灌输知识,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师生间无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中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不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如想改变现状,就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利益选题方法

1.选择理论空白

所谓理论空白,就是指该选题尚未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不多,还没有此类,是学科研究的理论空白区。既是理论上的空白,往往容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理有据,文章容易被采用。所以,只要有可能,写专业论文就要另辟蹊径寻找空白,一方面容易突破,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此基础上立稳足跟,循序渐进,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一系列成果,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和权威。这也是做课题研究的重要选择。

2.选择学术争论

所谓学术争论,是指对某一学术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而进行的辩论、阐述或说明。往往是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和思考,并有了一定看法,在遇到别人不同的学术观点时,觉得自己有独到的观点需要与之商榷,从而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比如对“放羊式”教学的辩论,比如对体育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偏差的争论等,这种学术争论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是学术范围内的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要就事论理,不能恶语中伤,甚至挑起事端。写作学术争论,在推倒对方论题或观点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发表新颖的见解,有破有立,如果仅是反对或推翻对方的观点,而提不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文章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可能被发表。有些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听别人说新课标存在如何问题,自己就跟着呼喊口号般地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是不能写成论文的。

3.选择案例与反思

针对某一个小问题入手,切口小易把握,就教育教学中某一件小事,课堂中某一成功与失误的环节,做成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写成文字,与同行展开讨论,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找出教育教学的真知与规律,从简单中寻找不简单,这是锻炼青年教师观察思考、辩证分析能力有效途径。大型养路机械网从微观教学起步向宏观教育迈进,这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选择案例,一定言之有理,表述实在,避免空泛,从案例中你认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给同行提供了什么借鉴等,编辑老师也会对青年教师抱着爱惜、保护、扶持的态度优先考虑你的稿件。

4.捕捉灵感闪光点

灵感是人的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是创造性劳动的开始。搞音乐的灵感来了,一曲动听的乐章就出来了;搞科技的灵感来了,一项发明创造出来了;搞体育的也同样有灵感产生:有时在读书(文章)时会立即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有时与同行交流会突然就某一话题而产生新的观点或新的想法,有时躺在床上就某一个问题会产生许多想法,而且越想越丰富……这些瞬间产生又很快会淡忘消失的信息,权且把它作为灵感,灵感出现的时机是不应该错过的,要马上记录下来,待日后精心思考整理。其实灵感的十分之一是机会,十分之九是信息,只有不断的学习,经常的交流,积极的反思,灵感才会经常显现。灵感也是论文选题的重要途径,灵感来了,思路开阔,下笔如流水。越读书灵感来得越快,越撰写灵感来得越多。

第8篇

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6.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7.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1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1.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12.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策略研究 

1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7.快乐尝试小班化英语教学 

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1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分析 

20.浅析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21.浅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22.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23.用“情”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4.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5.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26.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2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8.论“小先生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中的运用

29.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浅析

30.对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思考 

31.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2.从中介语僵化看高职会展英语教学 

33.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35.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6.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浅析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38.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39.英语语音智能测评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40.“对话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限制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

42.关注视障生特殊需要,开展有效英语教学

43.谈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论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6.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听力语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48.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交际性教学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50.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51.幼儿园英语课堂常规教学思考

52.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5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55.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闪光 

56.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5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60.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1.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62.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3.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6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  

66.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7.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

68.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评价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 

71.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新模式初探——南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72.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73.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74.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75.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76.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77.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78.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9.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 

8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 

8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82.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8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84.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85.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87.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88.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89.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90.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1.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9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9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95.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96.外籍教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透析——一份中国学生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97.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8.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第9篇

关键词:院级管理;创新型教育硕士

【中国分类法】:G520.1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型的教师[1]。教育硕士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这个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2-5]。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其实就是组织教育硕士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使之达到适合教育硕士成长的最佳比例,其实这就是管理的本质[6]。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就要发挥管理的作用。学院是对教育硕士进行管理的实体,目前针对教育硕士的院级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改进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探讨院级管理对创新型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的院级管理模式在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中存在的不足

学院对教育硕士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导师队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养方案是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资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论文要求、实践教学等内容。目前学院对这些资源的协调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基础教育对各科教师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科的教育硕士应具备体“个性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院来制定,而目前学院恰恰忽略了培养目标的创新性。

(二)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硕士的很多课程以传统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偏多,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相差较大,缺少体现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课程[7],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当前学院在协调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应具有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方式是提高教育硕士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很多授课教师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提升[3]。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影响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忽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学院做为培养教育硕士的前沿阵地,对其论文的监管最为直接有效,但实际上有些学院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只注重对论文结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5]。其次,由于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育硕士也不主动学习探究,写出的论文质量自然不高。

(五)对教育硕士校外实践的实施力度不够。教育硕士校外实习期间,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有些仅限于听课,很少有机会讲课。他们与导师交流较少,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六)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中,学术型导师要比实践型导师多,学术型导师比较重理论学习,对基础教育的实际了解不多[8]。实践型教师大多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拥有深厚的教育知识与专业的教育技能,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最为了解,但这些教师很少有时间来给教育硕士授课指导。这就使得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实际的认识不够,在真正去中学的工作后会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硕士院级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对教育硕士管理的成功之处,提出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专业的个性化目标。在个性化目标中要求教育硕士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本学科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二)根据基础教育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应认真调整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型课程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微型课,如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检索与教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授课方式要体现教育硕士的主体性。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实践教学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注重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学院要重视对教育硕士的学术诚信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或者安排教育硕士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激发他们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力。同时导师要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对教育硕士的论文写作做好检查和指导工作。

(五)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教育硕士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等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工作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组织、计划制定、检查、考核、总结、材料上报等。在教育硕士实习期间,学院要进行跟踪管理,负责人员要不定期的前往实践单位调研,检查并督促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

(六)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导师队伍。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并且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要给导师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会,不断更新导师队伍的现代教育观念。校外导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或管理者,学院要监督校外导师的上课情况,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鼓励校内导师与中小学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对教育硕士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硕士,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有学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物理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的百名基础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这些骄人的成绩说明了院级管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并且院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的教育硕士。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金号:SDYY11155)。

参考文献

[1]刘亚娟.结合高校教学解读《教育规划纲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段丽华,陈旭远,周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5]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论管理与创新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第10篇

写作动机是作者写作的自身动力,是引发写作行为并将其导向实现某一目标,作者由此愿望和心灵力量拿起笔进行写作行动。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意向、兴趣、爱好、欲望、信念、习惯、热情等。要有写作动机,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和阅读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思考的习惯,从各方面加强对写作的关注度,培养写作兴趣。 

一、兴趣——情感激发 

培养兴趣非常重要,写作不是以篇数和字数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接受,并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学过的好多文章,在文章开端,都强调写作是出于某种原因的心灵触动。可见,在写作中情感一旦被激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作家尚且遵循这样的写作规律,学生写作更应该奉为圭臬。 

二、生活——积累激发 

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要从中观察,并积极发现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还是缺少生活的积淀和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作文最主要的是反映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体会,反映自己的实情。《包身工》的创作就是先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亲自观察、深切体会,搜集很多资料进行筛选才写成的。因此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需要我们去细心阅读。 

实际创作时感觉无话可说,要论证时无事可写,这是学生害怕作文的重要原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积累才能逐渐充实,需要材料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如单独拿出课时让学生诵读课本,尤其是大家都感觉不重要的课外阅读篇目,或者我自己从网上搜索时事要闻,名人名言要事,甚至集中一些模拟题中的阅读题文章,让学生阅读并且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 

三、模仿——借鉴激发 

借鉴名家名篇,让学生心理上相信。学生单纯积累素材,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还要模仿其他人的优秀文章,尤其是作文范文、高考满分作文等,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借用吴增祺先生的话,文章“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铺排句式和比喻修辞写出自己的梦想,学生模仿得非常成功,他们既写出了自己的梦想,又掌握了抒写的方式,可谓一举两得。模仿优秀,从中总结方法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以后自己创新打好基础。 

四、鼓励——分享激发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任何人都需要在感受成功的体验中,培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实现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逐渐有能力写好作文。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对于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尤其是优秀范文一定要集体欣赏,让人人都有发言机会和权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优秀作文连同评语一起展示,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同时增强其他同学的写作信心。 

第11篇

关键词: 频率测量; 声表面波; 传感器; 中界频率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2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08?0136?03

Study on a new method of frequency measurement based on SAW sensor

MA Hui?c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Xi’an Innovation College, Yan’an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frequency measur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frequency measurement based on SAW sensor and a measuring circuit are designed. The frequency is preselected by SAW band?pass filter. The signal which is higher tha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s measured by the method of frequency measurement and period measurement for others. The hardware circuit is composed of high speed digital devices. The system has high accuracy and is worth to spread.

Keywords: frequency measurement; SAW; sensor; intermediate frequency

传统的频率测量是利用频率计数电路[1],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频率信号进行计数,这个规定的时间就是闸门时间,闸门时间是由双稳态电路提供的。测得的频率数值[fx],是在闸门时间[Tg]内对脉冲的计数值[Nx]与闸门时间[Tg]的比值,即[fx=NxTg]。当频率计正常运转时,被计数的信号脉冲首先通过闸门然后输入计数器,一般状况下,闸门的打开与闭合与计数脉冲在端口输入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在相同的闸门时间里,频率计数器对相同的脉冲信号计数时,最终的显示值是不一样的,即有可能产生[±1]个脉冲误差值[2]。[Nx]会产生误差,[Tg]也会产生误差,这些误差的叠加就构成了实际的测频误差。利用晶振来产生基准时间信号[Tg],方法是晶振的输出信号[fb]通过[n]级10分频电路,即[Tg=10n×1fb]。所以,[fx=Nx/Tg=Nx×][fb10n]。最终测频法的相对误差[dfxfx]为:

[dfxfx=dNxNx+dfbfb] (1)

[δf=δN+δ0] (2)

式中:[δN=dNxNx=±1Nx]是示值的相对误差,也叫量化误差;[δf=dfxfx]是被测频率信号的相对误差;[δ0=df0f0]是晶体振荡器的频率准确度,可以用来表示频率信号的稳定程度。

由式(2)可得,,被测频率的相对误差由两方面内容构成。即系统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和量化误差组成。量化误差与两个因素相关:被测信号的频率值得上下限和双稳态电路的输出闸门时间。在某一频率[fx]的值不变的情况下,闸门时间[Tg]越大,误差值越小,闸门时间[Tg]越短,误差值越大。如果取闸门时间[Tg]为某一定值时,测量值[fx]越大,误差越小,测量值[fx]越小,误差就越大。在检测过程中就会出现频率值较低的信号测量精度较低,频率值较高的信号测量值较高的情况。系统的测频结果与频率信号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的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表面声波器件的新式测频法。

1 新型测频法原理

外界的物理量可以影响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3]传感器输出频率的数值。表面声波传感器的固有频率达到了百兆Hz量级,这个频率太高,因此很难被频率计精准测量,只有通过成比例的降低频率才能精准测量。本文的被测量是表面声波传感器在进行了差动结构的改进之后输出的频率。这个频率在经过混频电路之后就处于0~1 MHz之间。这个频率范围是可以精准测量的。为了在频率的两端都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低的测量误差,本文设计了利用表面声波带通滤波器的新式频率测量方法。带通滤波器对于通过的信号有较强的选择能力,只有信号的频率在通频带内的信号才能无失真的通过。在此可以按照频率的高低来设计两个声表面带通滤波器,设计方式主要是在插指换能器的密度上按事先计算的结果来排成不同的密度,声波在谐振腔内的振动频率由于换能器的密度不同而不同。这样最终输出的频率就根据插指的密度不同而不同,整个系统只要2个带通滤波器就可以了。将来如果想要实现精度更高的系统,可以考虑多个带通滤波器的情况,这样带通滤波器的设计难度会增加。

频率信号的测量方式有两类,高频段可以测频以及低频段可以测周期。至于何时测频以及何时测周期则要看测量仪器的中界频率 的窄脉冲,以此脉冲触发双稳态电路1,从双稳态电路的输出端即得到所需要的宽度为基准时间的值可以推算出外界加速度的大小。同理,当[f1

2 分频、计数以及显示模块的设计

被测信号的频率介于0~1 MHz,相对数字电路器件来说信号的频率稍高。电路各个元器件都有传输延迟的现象,高频信号在测量中就会产生一些误差,这些误差体现在计数环节,译码环节及数码显示环节上。利用D触发器具有分频的特性,在正式测量前对信号进行降频,这样可以得到一个频率相对较低的信号。这样的信号在后续的测量过程中不会带有太大的误差。

图2是后续电路,包括显示、分频和计数3个环节。频率降低的原理是通过D触发器对输入被测信号首先进行两分频,这样可以得到输入信号频率一半的被测信号。电路的结构是把D触发器的端口[Q]与D触发器的置位端口D直接连接从而构成两分频电路。触发器输出端的输出信号再送到10进制计数器74LS192D的UP端口,这个信号的频率很高达到了1 MHz,所以必须用6个数码管来显示被测结果。低位计数器的C0端口和高一位的UP端口连接,这样就可以显示6位10进制数字。电路图里J1的功能是对数码管进行清零操作,以保证测量开始时数码管都显示0。整体电路如图2所示。3 试验结果及精度分析

利用Multisim 10软件对测频电路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为选取1 MHz的标准信号,首先进行2分频,整体电路里的频率计XFC1对上述信号进行测量,显示示值为500 kHz。使用软件自带的示波器对两路信号进行观测, 由图3、图4可得2分频后的信号频率约为被测信号频率的一半。测试数据证明所设计的两分频电路满足测量的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系统在测量时在低频段的误差几乎为0,只有在高频段才出现了误差。信号源输出的频率为500 kHz时,系统的测量频率为499 kHz,绝对误差是1 Hz。信号源输出的频率为1 000 kHz时,系统的测量频率为997 kHz,绝对误差是3 Hz。

4 结 语

频率的测量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一个准确的频率值往往决定了一个检测系统的优劣。例如:现代很多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具有准数字化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信号不用进行模/数转换就可以直接输入测量系统进行测量,电路的结构得以简化,但是这个频率信号的测量误差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测频法无法解决在频率的上、下限处测量时产生的较大误差。本文提出的基于频率选择的测频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法在误差控制上得到了提高,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需解决,例如下一步可以考虑测量理论的具体实现。利用智能系统实现新型频率测量方法,首先要考虑选用哪种芯片,在电路中还要选取具体的双稳态电路和相应的触发器。电路中的滤波与放大电路也要设计合理,只有所有的因素满足系统的需要,整个系统才能体现出设计目标。

图4 双通道示波器显示图

表1 试验数据

参考文献

.制造业自动化,2010(2):184?185.

[2] 刘骏跃.声表面波惯性器件传感检测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第12篇

一、问题盘点

1、教师对科研缺乏热情。长期以来,大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书教好,他们认为只要会教书,也就对得起家长、学生、校长,也就完成了教师的基本职责。至于教育科研,那是教育科研部门、教育科研人员的事,与自己的日常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做不做课题研究,反正一样教书。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知识水平低,写不出大作,把教育科研看的过于神秘,高不可攀的事。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大大小小的会议,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和精力搞教科研?

通过调查,以上的现象和想法在我校的老师中普遍存在,科研无用论、科研神秘论和无时间精力论,再加上缺乏良性的评价机制,这些都导致了教师们对教科研缺乏热情,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发展。

2、教师科研缺乏指导。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导,教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造成教育科研质量不高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教师们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比较肤浅,理论基础薄弱,无法用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虽然各级部门和学校会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但是许多老师因为之前从未研究过课题写过论文,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还会有许多困惑或不解的地方。加上教育科研过分地强调“科学性”“理论性”,让老师们无法用高深的语言来总结和概括,最终导致老师们无法把教科研进行下去或者很好地完成。

3.学校缺乏有力的规章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我校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在年底的评优评先中,教育科研工作所占权重很小,或几乎不看。在职称评审中,不管你有多少论文,只看级别较高的几篇论文,这些情况导致了我校老师在对待论文竞赛或课题研究时应付了事,有的老师虽然学校要求参加,也置若罔闻,因为参加和不参加没有区别,学校不会追究。这些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二、提升之路

1.唤醒科研意识。首先学校要通过宣传、培训,发动,使老师们真正领悟到,学校科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育科研活动氛围的学校,不是一所健全的学校。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浓厚教科研的氛围。主管教科研工作的领导要掌握校内师生教科研的动态,搜集校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及时向校内教师介绍最新教研信息,举办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教师论坛、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和成果展览、创办科研在线等。通过活动使学校的教育科研有声有色,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教师们感到搞教科研并不神秘,选题并不难,研究课题就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每人都有搞教育科研的任务,每人都有搞科研的能力,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取得研究的成果。

2、解决真问题。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小学的教育科研也应该是跟日常的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我们应该引导老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入手,把课堂作为教育科研的实验室,让老师们针对课中的情景创设、问题设计、课堂交流、教学策略等要素,选择一两个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有明确的方向,针对性强,又有可操作性,降低了课题研究的难度,避免了脱离实际“假、大、空"。

在论文写作方面,要摒弃制约的枷锁,不唯发表和获奖为最终目的,而是鼓励老师写写教育随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感而发,并不断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再来思考教育的现实,思考我们的课堂,思考我们的学生,这样的写作才是思想的真实流淌,老师才能尝到思想的快乐,尝到教科研的乐趣。

3、实行梯度发展。学校老师的水平和思想状况参差不齐,在学校里,要想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科研积极分子,显然不现实也不合情理。因此,学校要将老师的发展分步走,实现梯度发展。首先要培养发展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先进典型要善于发现,积极扶植,重点培养,同时,要大力宣传他们的成绩、经验,用他们现身说法,带动广大教师。其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培养。校领导应当把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举办多种形式的讲习班、培训班,力求学练结合,即先进行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讲授,接着由老师按照讲授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实践的训练。经常进行这样的培训,老师们对课题的操作、论文的撰写也就不感到陌生,减少了操作中的困难。此外,抓好学校中层的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学校的中层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发展影响很大,中层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工作中才有说服力,更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