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科技公司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事业发展;管理制度;主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45-02
管理制度是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管理制度的变迁是与科技发展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对全面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我院不同阶段的事业发展特点来分析管理制度的变迁,以期探求“十二五”时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为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一、“九五”以来我院事业发展的主线
“九五”以后,我院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为主线,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分析我院事业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九五”时期的探索改革发展
围绕国家提出的深化市场取向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要求,我院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科研为主体,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在科技开发上,鼓励专业所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领办、创办与合办等形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力度,推进传统科研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事业体制和企业机制有机结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在科研工作上,在传统科研管理体制下,围绕高产、抗病、优质等要求,主要开展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等研究。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设立院科技开发基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五”时期的改革发展
随着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院全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增强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科研上,剥离研究所产品开发经营职能,合并专业相近、研究内容相似的研究室,通过整合重组,加快学科结构优化,组建了13个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增设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性学科,逐步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学科格局,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机制。以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和分流出来的人员为基础,组建明天种业、江蔬种苗、苏科农化、南京天邦、瑞迪生、信息中心6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三)“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发展
国家、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的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平台三大建设,统筹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科技服务三大工作。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立项建设一批具有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培训示范等功能的国家、省级基础性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学基地系统化、链接式的平台群体。在学科建设上,在加强稻麦棉油猪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培育壮大了适应江苏特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循环农业、农产品安全与加工、农业信息六大新兴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启动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围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科技服务工作上,积极转变科技服务思路,实施科技帮扶整村推进、高效农业示范、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着力提高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能力。在产业发展上,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优化科技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了种子种苗、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农业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我院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管理决定科研产出、团队建设和服务水平,是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伴随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院的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健全和完善。综合分析我院的管理制度的变迁特点,总体表现为:“九五”时期为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的时期,“十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规范化演变时期,“十一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创新性演变时期。
(一)“九五”期间,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
这一时期,我院的主要工作仍处于传统的管理运行机制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一体两翼”体制改革需要的新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制定了科技开发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实施了科研与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更好地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开发的稳步增长。为推进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鼓励科技人员申报课题,鼓励科技人员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由于正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转变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管理制度更多的是禁令性、约束性和惩治性。如开发收入的“上缴”制度,人事管理中劳动纪律规定、职工请假规定等禁令性制度和违规后的惩治性措施,工程建设中严格按法依法办事制度和处罚制度等。
(二)“十五”时期,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推进改革发展
为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体化科技管理体制,我院逐步形成规范的分类管理体系,推动改革发展。一是实施企业、事业分开管理。制定院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管理意见,明确研究所从事公益性研究的性质,明确实行项目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科技企业管理意见,构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约束制衡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实行管理与服务分离。增立实业总公司等处室,剥离后勤保卫等机构,明确财务、基建、保卫等工作由院统一管理,减轻研究所管理负担,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但由于处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管理制度更多地向规范性和激励性演变。如科研管理上,由原有的事业费拨款、按人头划拨经费转为按项目拨款。人事管理上,建立评聘分开、目标管理、竞争上岗的新机制,有效打破原有“大锅饭”分配结构,有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十一五”时期,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建设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奠定改革创新体制的优势,抢抓机遇,加强三大建设,提高三大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创新管理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向完善性、创新性、服务性演变。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研究所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由原来院直接到项目组、个人转为院对所、所对内设机构、内设机构对职工的分级管理,明确由量转为量、质并重以及院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督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基地为驻基地研究所提供项目实施、土地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的职责,切实保障研究所在基地开展工作。修订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不断延伸管理环节,实现全过程创新管理。
三、“十二五”时期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院围绕“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加快科研转型,深化开放创新,加强科技协作,实现创新突破发展。在转型上,突出建设新兴学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探索新的增长点,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突出新型服务对象,建立科技服务新格局。在开放协作上,提倡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重大研究协作攻关,注重培育集成重大科技成果,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优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十二五”期间是创新发展时期,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需要,我院应按照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创新转型,促进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实现“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禁令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性管理”转变。一是创新成果管理机制。建立以科技生产力为标准的成果评价转化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按照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开展工作。加强建立成果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重大成果产出规划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二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修改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设置岗位,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新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最终建立规范的岗位管理新体制。三是创新科技协作机制。深入探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研究所、企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科研、科技产业和科技服务一体化发展、专业所和农区所一盘棋的综合政策体系,增强全院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加强管理服务创新。健全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营造科学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报告(1995—2010)[Z].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管理制度汇编(2000—2006)[Z].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正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农业财政支持已经达到平均水平并持续上升。农业财政是由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农村居民救济费用支出等组成的。支农支出作为后勤支出,主要用于支援农村各项建设的费用支出,例如:山林建设、水田建设、鱼塘建设等。农业科技支出主要用于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居民技术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基础建设支出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地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种子培育等组成,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居民救济费用支出包括对贫困农村居民、受自然灾害家庭、残障居民等,农村居民救济费用能够暂时缓解居民们的经济问题,帮助困难居民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当中。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财政的误区
(一)农业财政支出的问题
农业财政支出是由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农村居民救济费用支出等组成的,不同支出对农村发展有不同的作用。支农支出作为整个农业财政支出最大的一部分,对各项建设的费用支援十分重要,但由于支农支出的费用过于庞大,支出费用分配不匀,其他部分的支出受到约束。农业科技支出虽然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但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无法正确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等知识。基础建设支出作为改善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政府的人力资源配备有限,因此需要农村居民加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但多数农村居民没有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知识,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建造。农村居民救济费用能够暂时解决困难居民的经济问题,这只是作为困难居民的过渡期,但也有不少农村居民存在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不参与农业生产。
(二)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农业财政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仍旧出现了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13年,我国财政部门一共向农村财政中心发放了13799亿,以用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补贴等支出费用。但由于农村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些经费并没有为农村居民带来生活的改善,基础建设支出需要的资金较多,设施建设时间较长,并且不能完全实现现代化建设。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会出现以下问题:财政支持无法明确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是否适合进行此项目的开发,资金能否支持到项目完成,如何规划项目的建设等。
(三)财政预算与监督
农业财政预算通常是由农村财政人员对各项支出进行提前预算,以保证资金能够合理支出。但近年来,多数农村财政人员行事马虎,素质教育不高,不严格执行预算制度,才使这些问题出现: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及时上报和解决,收取私人利益导致各项支出的资金不成正比,甚至有动用公共财政的现象。财政监督需要农村居委会的干部或是管理人员来完成,财政监督是为了对资金流动的走向进行监控,预防资金不到位的情况。近几年,农村频频出现财政资金下落不明的情况,南昌市生米镇潼溪邓家自然村,遂川县大坑乡罗坊村等,就都曾出现过此类现象。
(四)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农业财政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农业财政的管理制度一直以来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无法按照管理制度来要求财政人员的工作,也很难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与分配。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农业财政资金透明化,将资金用到安全、规范的农村发展建设当中,需要完善农业财政管理制度。
(五)为农作物购买农业保险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有两大类,粮食作物保险和经济作物保险,粮食作物保险主要以豆类、薯类等为主;经济作物保险主要以瓜果、蔬菜等为主。而农作物保险按照农作物的生长期,又可分为生长期农作物保险和收获期农作物保险,这两种类型的农作物保险,能够有效地保障农民的收益,即使是农作物受自然灾害产量下降,农民也能通过农作物保险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为农作物购买保险,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也能为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做好保障。
三、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财政存在的误区
(一)改善农业财政支出,带动居民自主生产
农业财政支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适当改善:第一,支农支出作为整个农业财政支出最为庞大的一部分,可以进行适当缩减,将支农支出用在需要的建设支援当中。第二,农业科技支出能够增加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因此,农村可以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基地的建设,让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学习到农业生产技术,既能带动农村居民进行生产,也能减少农村生产成本。第三,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就需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第四,农村居民救济费用只能作为暂时救济费用,不能长期进行救助,要鼓励村民自主生产,投入到农村各项建设当中。
(二)合理分配农业财政,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都有所上升,都是农业财政支持的功劳,农业财政分配期间,经过考察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各项建设进行了合理分配。根据农村地区和土地的特性,建设与当地土地特性相适宜的种植基地,例如:农村土地适宜种植五谷杂粮,那么农业财政应该立即做好相关种植基地建设的计划,再通过现场教学,使村民掌握种植技术,施肥技术,除害技术等,最后全面带动村民进行种植。现代化基础建设可以从农村的道路开始入手,农村的道路关系着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能将农村的生产发展到城市当中。
(三)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透明财政资金
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将村民利益放在首位,针对村民的需求进行农村建设。第二,严格监督财政人员的工作,把控财政资金的走向。第三,带动村民积极投入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四,及时将使用资金明细公布于众,彻底实现财政资金透明化。第五,严格执行财政管理制度,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只有实现农业财政全面支持农村发展,才能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为农村劳动者购买农业保险
购买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利益,能够对在劳动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购买农业保险,不仅能够使农业劳动者放心地劳动,也能够劳动者的家人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在购买农业保险时,需要明确保险责任、保险金额等,确保农业保险能够为农业劳动者带来帮助。
四、结束语
[关键词] 农业科技型企业;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综合试验区,重庆市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作业为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都承担了国家和市级农业项目,为了按质、保量、高效的完成项目合同,合理、有效、规范的使用项目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于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农业项目资金的使用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如何规范化管理项目资金成了重点。笔者曾长期担任农业科技型企业会计,执行和管理了农业项目资金,现就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特别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技型企业在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分散,项目执行内容不同
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农业项目来源单位为例,有农业部、科技部、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农委、市扶贫办、市农科院等单位。由于项目资金来源分散、不同渠道,而且项目执行的内容有差异,其安排原则和管理办法大多为主管部门自行制订,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实际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
2.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一方面,项目预算收支科目设计不够合理,预算收支科目比较粗糙。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地强调农业项目的特殊性,往往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比较笼统,内容不够细化,致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非本项目支出的费用也在本项目中支出,专款不专用,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
3.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规范
农业项目经费大都是由政府无偿拨款,管理方式采用项目主持人负责制。这虽然有利于项目主持人合理地进行项目运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项目资金很难管理。一方面,农业项目由于农作物生长有其一定的规律和季节性,具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存在超预算;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执行在农村,费用的支出对象是农民或农资,费用的支出没有正规票据,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再加上项目主持人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无权干涉,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的使用很难监管。
4.农业项目效益差
一直来,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投入都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一些项目执行人员不在效益上下功夫,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而把主要功夫用在项目的申请、验收和成果鉴定上。项目的实施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预期目的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农业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强化意识,树立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有机结合的观念
农业项目能立项,表明国家、社会对于该项目可能形成的生产力需要的迫切性;也说明该项项目经费开支预算的合理性。项目管理要与财务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及农业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示范、推广在农村,技术人员吃、住、行都在农村,产生的费用没有正式发票,报销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所以财务管理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现有的政策?探索强化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项目的实施。
2.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项目申报时,要求财务人员共同参与,使预算既适应项目实施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制度,按照既要方便项目的执行,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制定项目开支范围,完善报核审批制度。
3.培养复合型人才,规范预算编制
在农业项目申请立项和编制预算时,都涉及到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或科研人员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预算的编制,而项目预算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争取,这就要求在立项和编制预算的时候,要由科技、财务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立项和编制预算,建议既要对科技人员普及基本的财务知识,也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科技培训,使他们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从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开支经济科目三方面进行规范,控制“其他”占总资金的比例,尽量考虑需要开支的每一个环节,使预算的每一个数据有合理、合法的依据,保障项目落实后的正常实施。
4.全程监控执行过程,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1)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资金合法使用
根据《会计法》、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要有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财。使项目执行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化。
(2)统一核算,保障项目资金正确使用
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也是项目部和单位法人共同的责任。对来源不同的农业项目资金,应全部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应严格实行财务部、项目部、单位法人共同管理,严格审批、控制和监督,做到正确、合法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项核算,财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的进度及预算执行情况,便于科技人员及时清楚自己的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情况,也便于分管领导及时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5.跟踪问效,规范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
农业项目执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农业项目资金在使用时,强调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要从项目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延伸到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要以项目效益是否明显、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为基本标准,这主要从项目的从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评价。
6.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农业科技型企业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随着政府、企业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科技型企业申报科研项目的前提下,科技型企业争取的科研项目经费逐年递增,也为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科研项目资金投入的加大,对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科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预算,才能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为进一步获得更大力度的项目经费支持创造条件。
目前,河北省内的一部分园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尚未分离,权力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经济效益。还有部分园区现有的机构缺乏协调各企业的能力,从而造成园区企业的项目与市场对接不充分,存在产品滞销等问题。风险投资机构在对农业科技园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时,除了投入资金外,往往还提供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从市场上选聘相关的管理人员主持日常的管理工作,或者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引入风险投资的制约因素
河北省风险投资起步较早,发展缓慢。2013年8月,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截止至2012年底在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有24家,真正涉及到农业的大概只有不到二分之一,这说明农业领域还没有得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科技园区缺乏成熟的项目市场,运作不规范当前,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农业风险投资价值实现的良好外部环境。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市场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出少,难以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机制;二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信息交流网络不畅,使原本就不多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不能通过规范的信息渠道传达给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更无法通过规范的项目甄选机制来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作不规范表现在:有的园区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极不合理,把过多的钱投到园区的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忽视了园区软件领域的开发;有的园区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弄虚作假,造成浪费。以上问题若不纠正,农业科技示范区这个新生事物就不能健康发展,最终会影响到农业风险投资资金的注入。
(二)农业科技园区缺少良好的环境支持目前,河北省的金融体制及配套机制相对落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园区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尚未起步;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规范的管理,缺少有关农业风险投资的法律等等。河北省关于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规定,仅仅是一些指导性的规定,实际执行中缺乏对农业科技园区投入的量的界限和把握。而且,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开发、转化给予优惠政策外,没有具体制定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投融资的机构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风险投资机构基础差、数量少、规模小风险投资机构是风险投资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实际操作者。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至2012年底,在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仅有24家,其中比较大型的有河北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然而其规模与我国和世界水平来说都相差甚远,注册资本也相对较少,导致具有良好市场和资源优势的农业科技园区无法通过风险资金的引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园区的产业结构。
三、农业科技园区引入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健全科技园区的项目市场近年来,河北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园区中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使其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已在一些领域领先国家水平。然而,随着我国一系列新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成功,这就要求河北省应该继续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生物技术育种、转基因技术等,从而健全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市场。如果选择的项目能和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能够带动周围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甚至能为当地带来某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园区技术肯定会迅速的扩散,必然会收到可观的效益。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活跃与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使风险资本有一个更广阔的投资渠道。
(二)加大国家的政策支持,完善环境条件要利用风险投资促进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做好农业科技工作,从政策完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保障河北省农业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尽快建立一个全面的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经费;其次,应建立健全具有河北省特色的资本市场,打通为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通资金的渠道,为风险投资机制顺利运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再次,降低进入农业风险投资的最低保证金水平,给农业风险投资者适当的经济补贴,规范风险投资者行为等;最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例如与农业高新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法,从根本上保护目标企业的资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切身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完整的管理制度风险投资运作需要有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风险投资事业运作顺畅和成功的关键所在。人才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这就要求河北省应该不断加强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与高等院校保持着密切的人才交流关系。不仅风险投资机构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园区亦如此。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亟待拥有一批阅历丰富,才智过人,把与风险有关的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全盘考虑,把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降到最低限度的人才。这就要求政府鼓励社会上设立这方面的机构和服务体系,以保证农业科技园区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关键词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对策;云南剑川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01-02
1 发展现状
剑川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于2014年12月通过了省商务厅、农业厅、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综合评判分数87分,居验收最高分。剑川县成为云南省第7家、大理州第2家通过验收的项目县。2014年,全县以马铃薯、芸豆、松茸、续断、玛咖、香葱、地参、大蒜和金铁锁9个农作物品种建成3 446.67 hm2标准化种植基地,参与备案的8家种植、加工企业有:剑川县臻福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剑川县连占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大理英茂种业有限公司、沙溪车记地参食品厂、云南兴瑞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剑川县润滇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剑川县高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剑川县庆华华峰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备案品种新增了黑木耳,基地面积扩大为3 646.67 hm2。新入驻的剑川县凯林宾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东方本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剑川象图志磊中药材种植公司已纳入示范区建设备案企业。已备案品种除中药材可直接出口外,马铃薯、香葱、大蒜、黑木耳4个品种获得大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许可证放号。剑川县农产品出口额实现了“零”突破,达到550万美元,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巩固提升。2016年剑川县将进一步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争取到2017年创建国家级示范县[1-2]。
2 优势
2.1 生态环境良好
剑川县是传统农业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 250 km2,县境内最低海拔2 047 m,最高海拔4 247.2 m,年平均气温12.3 ℃。剑川县2009年列入全省18个、大理州唯一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剑川县总体来说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森林覆盖率达68.3%,剑湖水域面积达7.5 km2,境内空气质量好、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源,适宜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出口农产品示范区[3-4]。
2.2 物种资源丰富
剑川县由于受海拔及地形地势的影响,呈环境立体气候,因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芸豆、烤烟、大麦、蚕豆、地参、油菜、豌豆、苦荞、燕麦、蔓菁。剑川县季差蔬菜优势明显,近年来生产的春蒜苗、香葱、莴笋、大白菜、白萝卜等季差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长。中药材续断、灯盏花、附子、重楼等强势兴起。野生菌品种繁多,松茸、牛肝菌、鸡纵菌等野生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
3 存在的问题
农业化学投入品配送体系不够健全,配送中心台账记录不完善,经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示范区基地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植保员较少,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个别企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没有把出口基地建设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个别出口基地管理跟不上,技术指导能力不强;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需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检测管理制度;出口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和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带动示范作用,需加强培育引导。
4 对策
4.1 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有效净化农资市场
一是要抓配送。对农资经营企业进行资质审查、登记备案,建立以县农资公司为主体的剑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基地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资示范店8个,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县级配送体系,严格落实农资专营专供制度,真正把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资直接配送到基地、配送到农户。二是要抓整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队伍,由示范区建设办公室牵头,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组成执法队伍,定期不定期进行市场检查,对县域内131户农资经营店进行拉网式检查。三是要抓指导。加强对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指导,使广大种植农户按照规范要求合理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示范区基地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制度、肥料控制制度、农药使用制度、田间管理制度;对示范区建设管理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及农药科学使用等知识培训;在示范区基地内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企业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影响力;立足各乡镇资源优势,制订和落实出口基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符合出口市场标准的优质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4.3 加强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示范区建设办公室对出口备案企业和种植基地实行双备案制度,建立以肥料、农药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事记录,并保存在档。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企业植保员和基地生产技术人员应共同协助,指导种植农户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完整记录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情况。农资经营企业要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记录农业化学投入品采购、储运、销售等各环节信息。农产品种植、加工企业确保在生产、收获、加工、包装、出口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完整记录可查。县级主管部门应争取尽快建立起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信息可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4.4 加快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一是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各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兼)职检测人员,组织检测技术培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建立农残速测室,对进入市场和企业的产品严格检测。凡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销售。对农残严重超标的农产品,要组织人员强行就地销毁,并依法对种植户给予处罚。三是县级部门应整合县域内检测资源,加大对检验检测中心的投入力度,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检测机构的工作效能,为示范区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对出口农产品的各环节实行全过程、无缝隙检测,对不符合出口标准的农产品提前预警,确保出口农产品无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5 参考文献
[1] 莫照惠,程江锋.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1(8):36-38.
[2] 张旺财.甜(糯)玉米及芦笋种植基地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15.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5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
进行临洮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新机制研究,是为了探索农技推广工作高效运行机制,制定一套适合新形势下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规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本文聚焦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创新推广方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出发,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按区域特色制定推广任务,探索新形势、新阶段政府主导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1临洮县农技推广概况
1.1人员结构
临洮县农技推广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中心内设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站等8个站室,现有农技人员42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技术干部33人、技术工人5人、职员1人。技术干部中有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28人、助理农艺师2人;技术工人中有高级工2人、中级工4人。文化程度本科学历17人、大专生14人、中专生11人。18个乡镇农技站现有在编技术人员131人,其中技术干部124人、技术工人7人;技术干部中有高级农艺师10人、农艺师22人、助理农艺师92人。文化程度本科36人、大专67人、中专学历及以下28人。年龄为40岁以下35人,40岁以上96人。
1.2作用发挥
临洮县农技推广中心1984年成立,主要承担推广省、市、县级农技、植保、土肥、药材等试验示范项目及指导服务当地农业生产。近年来,科技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更新速度加快,每年承担省市县安排的试验示范达70~100项、举办各类培训班45期以上,培训人员11万人次左右,全县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2020年,全年全县完成一产增加值1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7元,增速7.1%,位列全市第一。全县播种各类农作物138.75万亩,其中冬春小麦9.45万亩,玉米18.15万亩,马铃薯60万亩,蔬菜27万亩,中药材17.70万亩,其他6.3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4.46万t。在以上成绩的取得和全县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功不可没。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临洮县农技推广部门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创新推广模式,采用新优技术、培植高效产业,全面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为临洮县政府指导生产当好参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洮县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2存在的问题
2.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省级年度下拨少量资金,市县基本不会给县级农技推广部门下拨专门的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各乡镇农技推广站就更困难了,农技推广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存在无钱干事的局面,影响了当地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2技术服务半径过大
由于临洮县现有18个乡镇由2004年最早的34个乡镇合并而成,各基层站所技术服务范围由以前的最远不超过20km变为现在的50km左右,技术服务半径过大,加之缺乏交通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边远村社出现技术服务空白。
2.3人才结构失调
人才结构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普通技术人才多,新特技术人才少;产前、产中服务的人才多,产后营销服务的人才少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业系统目前实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65人,但2000年以来,进入农技推广系统的306人大部分通过公开招考进入,这部分人员中农业专业毕业的仅有31人,仅占全部农技推广人员的5.5%,其余皆为其他专业,而且现有人员中熟悉传统粮食作物、传统养殖方法的人才较多,而急需的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现代化养殖人才十分稀缺,并且集中在种植环节,从事营销的基本没有,作为专业性推广机构这显然是不够的。
2.4服务形式单一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服务单位基本只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畜牧中心、县农机推广中心等公益性推广机构承担,服务内容也只是省市县各级业务部门下达什么就推广什么,至于当地到底适合推广哪些技术,由于缺少资金,加之社会化技术力量基本不参与,缺乏主动性,导致全县农业技术服务相对滞后。
2.5年龄结构老化
比如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平均年龄46.7岁。其中35~40岁人员11.9%,40岁以上人员88.1%,县直农技推广单位大多近10年未补充年轻干部,并且单位的很多工作如试验、示范等要在田间进行体力劳动,现有的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3县域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对策建议
3.1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
3.1.1积极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建立高效快速的信息队伍。在18个乡镇农技站每站选出了1名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农技干部兼任农情信息员,由乡镇农情信息员负责,及时准确地进行农技推广、农民需求信息的传达和反馈。
3.1.2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提高信息采集水平。临洮县是农业大县,耕地分布面积广,农民个体作业繁多,仅靠农业科技人员走村串户讲解和帮助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技信息的需求,为此,县上要在开通“农技110”热线和充分借鉴省农业农村厅开设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基础上,建立固定的农业信息咨询平台“临洮农业信息网”,开设了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等栏目,及时农产品销售、种子农药价格及其渠道等信息,既宣传了农技知识,又扩展了服务手段。
3.2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3.2.1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全县实行农技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现在岗的通过分配、调配、市县招考进入农技部门的农技推广人员,非农业专业的每一个农技人员均需通过相应考核,取得农技推广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3.2.2施行竞聘上岗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对全县农技推广人员,全部实行了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通过竞聘上岗,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3.2.3实施农技推广任务量化制度。按照县中心制定的农技推广方案,根据在聘农技人员的职称待遇,对方案涉及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示范点建设、试验示范进行相应的量化分解,签订责任书,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绩效挂钩。同时,对在全面完成承担任务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成绩突出的技术人员予以奖励,优先晋升职称。对在工作期间工作作风差、完不成工作任务等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由县农业局核准后,劝其退出公益性推广岗位。
3.3大力创新推广方式
3.3.1积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了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构建以农业联系户为主要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县上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各乡镇、村社及示范点进行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强化科技特派员入户制度,不仅增加农户收入,而且为农技推广方法转变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探索出了新的途径。3.3.2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将争取项目作为扩大农技推广覆盖面的主要手段之一,要继续积极争取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旱作农业示范推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马铃薯中药材贮藏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技推广工作。
3.3.3实行机关各业务站室与乡镇定向联系制度。农技推广部门的业务站室与各乡镇建立定向联系制度,配合乡镇搞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材料把关、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各业务站室将每项技术工作落实到人,并细化到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总结的撰写等工作,纳入个人年终考核,有效提高了农技推广效果。
3.3.4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引导。围绕全县四大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每年建立20个左右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推广价值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县级农业综合示范点,30个左右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点,带动了全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3.4严格落实动态管理制度
3.4.1实行资格准入管理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以岗定人,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岗位选择与淘汰机制,打破身份界限。精简非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农技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压缩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数量。要求参加县上组织的公开招考等方式,新进入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必须具有农业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并通过有关考试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取得准入资格,参加岗位竞聘。3.4.2实行竞聘上岗动态管理制度。聘期为3年,聘期满后,聘用合同期内,考核连续两年称职以上人员进行续聘。续聘合同在聘用期满的前1个月办理;受聘人员在聘用期间不履行合同、严重失职、渎职或违法乱纪,对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15天以上,或年累计达30天以上、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予续聘;在聘用期内自动离职、辞职辞退被开除或劳动教养被判刑的人员,聘用合同自行解除。同时,对竞争上岗中落聘的人员,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置。
3.5积极构建和谐的推广工作机制
3.5.1提高推广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全县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县政府统一组织农业、畜牧、科技、林业等部门,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和资源,组织制定临洮县农技推广发展规划及重大农技项目实施和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科技奖励等,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职能,做好科技普及与科技培训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5.2整合农村科技队伍,实行集约化联动服务。要求乡镇农经、农机、水利、畜牧等站所相互协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
3.5.3优化科技工作环境,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县中心在继续完善优秀人才评比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激励全县科技人员在研究与开发、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化等工作中作出贡献,并取得相应报酬。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基层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以此建立激励科技人员在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3.5.4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通过科技特派员与吸收科技能力较强的农村专业大户结合,培育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经过服务牵引,搞好典型示范,发挥“邻居效应”,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
1.1美国硅谷类型。它的特点归纳为“四有”、“一无”。“四有”:企业有市场拓展的自发性、主动性、竞争性机制;有一批敢为人先的创新科技人才;有高科技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机构;有大批资金的投入。“一无”:硅谷无人为划定的地域边界。存在间题是硅谷竟争十分激烈残酷,风险大,暴敛巨财和贫困跌落会突如其来。
1.2欧洲科技园区。特点力“两多”、“两缺”。“两多”:一是类型多。有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二是数量多。1998年欧洲大型科技园区有300多个。“两缺”:缺创新型科技人员和缺资金投入。欧洲科技园区不为人们重视,呈现泛滥、封闭的态势。1.3亚洲科技园区。特点是由政府统一规划。以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为例。新竹科技园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园区之一。有九个特点与经验。一是有一个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局)认真服务又有企业扩展自的管理机制;二是有配套的高科技产、学、研结合的聚集效应;三是有良好的研究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条件;四是有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五是有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六是有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严格而优惠的政策。入园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并不准炒卖土地;七是有一套激励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开发的机制,每年评选“创新产品奖”;八是有一个人为划定的区域边界;九是有明确的园区开发目标和重点任务。现在,园区内高科技产业产值创营业额100亿美元,有十几种产品居世界第一。
2、苏州农业科技园区。笔者曾到苏州西山等科技园区进行考察。苏州农业科技园区集农业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新机制于一体。苏州现有国家、省、市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24个。这些科技示范园区经过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考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苏州的经验:一是因地制宜,形成粮、棉、油、菜、果、虾、蟹等特色示范园区。以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运用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园区建设高效益,推动苏州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二是结合各园区功能和特点,做到了高投人、高起点、高标准。沟、渠、路、田、灌溉、绿化、电力设施一步到位。达到农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化。三是以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园区的支撑。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广泛协作,开展科技攻关,集科研、生产、开发、推广于一体,着力发展优势、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现代农业。四是采纳了现代农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形成了良性高效循环。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靠各级政府投资,而且鼓励集体、个人、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和外商采取独资、合伙、入股形式投资,调动一切积极性投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据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公司制、承包制、租赁制等管理模式,以实现精干、高效的管理目标。现已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决策机制、严格的成本控制和责任机制、协调的运作机制等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农业科技示范园步人良性轨道,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安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
根据安庆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实情,笔者认为要吸取国内外建设科技园区的经验,用现代的科技来改造安庆农业,用现代的工业装备安庆农业,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指导安庆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安庆农业,用现代的知识武装安庆农民,促使安庆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把安庆农业科技园区真正建成现阶段安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样版。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做到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要分层次、分区域、分行业,抓好有安庆特色的粮、棉、油、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瓜果、茶叶、花卉等区域产业,把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为科技含量高、开发能力强、运用机制新的农业科技企业。桐城农业科技园因地制宜,做好“十五”规划,现正在实施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三新技术引进与开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招商引资。
3.2明确功能定位,重视辐射带动作用。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分为适用技术推广型、高新技术研究型、休闲观光型和科技开发型四类。目前我市各级园区普遍存在示范内容趋同,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不突出,示范作用发挥不力,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务必要选择当地特色产业,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为当地区域农业生产服务,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加速繁荣农村经济。岳西县莲云农业综合示范场、郊区生态农业场、桐城市大关养殖示范场等一大批乡(镇)级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新品种繁育基地和农民新技术培训基地,真正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3.3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一项操作复杂、风险高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优化环境,吸安庆科技2003年第3期引农业龙头企业入园;引导农户用劳务、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配套引进相关技术、设施和经营管理方式。桐城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除政府投入293万元外,吸引外资企业维庆公司投资440万元,现已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唱一台戏的良好局面。
3.4探索多种形式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综合效益。按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要求,进一步放宽政策。科技开发型园区应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灵活形式来经营园区。对于适用技术推广型园区要因地制宜,对条件成熟的可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对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承包制、租赁制等形式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橡胶;企业;农户;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橡胶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墨江橡胶种植始于1983年,起初采用农户在承包地分散种植,橡胶站进行技术指导模式。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墨江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引进成立了云南天然橡胶墨江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81人,拥有固定资产3068万元,建成年产干胶5000吨和年产干胶3000吨的标胶加工厂各一座。2012年加工干胶4825吨,实现产值1.043亿元。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胶区农民脱贫致富
墨江橡胶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橡胶基地31.8万亩,涉及11个乡74个村 507个合作社12953户52025人。2012年开割8万亩,生产凝胶12063吨,胶农收入9650万元,户均收入3.2万元。未来5年,年均可开割面积2.5万亩,预计到2016年开割面积达18万亩,生产干胶1万吨,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产值可达2.5亿元,胶农收入可达2.3亿元。
(二)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采取了合同订单,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解决就业人员11800人,22020人得到脱贫致富。把沿江两岸海拔900米以下的峡谷坡地变成了胶林,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完善服务
根据云南天然橡胶交易中心的市场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公司采取随行就市,以质论价的方法,上门收购农户的橡胶原料,在交通便利和橡胶原料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多个收胶点,以便农户卖胶,对墨江区域凝胶进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发挥科技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以胶农增收致富为核心、以培养管、养、割能手为重点的实用技术人才,采取集中面授、现场辅导、基地实习等方式,不断加大对胶农的科技培训力度,帮助农户提高橡胶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延长橡胶树的经济寿命,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二、橡胶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中存在问题
(一)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原料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具有约束力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突出。大部分的合作组织和农户只是采取口头许诺的方式与企业建立利益联接关系,有利则和、无利则散,企业承诺市场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企业以市场价格收购,当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时企业以约定的价格收购,企业和农户之间也仅仅是一种松散或半松散的衔接。
(二)合作组织运作机制不完善
植胶区已组建多个合作组织,但合作组织的运作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只能算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一是成立的橡胶专业合作社,由于入社门槛低,加之受各自利益的影响,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二是橡胶专业合作社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三是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大部分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章程履行制度、用人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不健全,难以发挥真正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弱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由于企业自身的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本运营水平、盈利水平等都还不高,其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新品种的引进、试种、推广速度较慢,卖的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橡胶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切实壮大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
一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向市场要效益。二是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采购和产品营销效率。三是牢固树立效益意识,效益是企业的最大目标,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
(二)推进科技创新,打造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科技,充分发挥龙头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向广大胶农推广橡胶新品种、新割制。把农民带入市场,通过市场拉动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辐射农民,产业与企业同步发展,企业与农户共同富裕,真正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与农户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三)完善利益分配,增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
一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切实保障农民与企业合作的适当利益,使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宣传和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更好的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三是龙头企业要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农户与企业合作联结意见,选择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增强企业与农户的诚信程度。四是企业要不断完善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联结形式,与农户在利益和产权等方面结成更加严密的利益共同体。五是争取政府牵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协商自愿按一定比例出资设立风险基金,引导农户把橡胶树参与保险,解决胶农的后顾之忧。
总之,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当前应采取各种措施,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治理机制,从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云南农村经济.2013(02).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变分散、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整个北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温室构建和温室规模化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
众所周知,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延长北京农业的产业链条,即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突出北京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先进、成熟、应用面积广、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体系、畜禽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蓝色农业基地等,促进北京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提高北京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层次: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后,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其中包括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剂类和农产品加工类等。
第三层次: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北京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1-3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或税后返还待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保险政策,设立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
对由农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中转制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进行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形成种子、种苗、生物、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以联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一批具有优势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对上下游联系紧密、接口集中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业,鼓励组建以科技为先导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六)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的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北京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中,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扶持技术高、档次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使之成为该产业或产品的主导。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主要是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向股权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新技术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窗口;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农业商品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的辐射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小区域范围内率先实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为北京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供“科技载体”、“加工载体”和“流通载体”。当然,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点带面,对带动北京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换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保障各方面增加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北京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
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
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九)完善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应立足当前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的现状,根据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积极制定北京市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成果和发明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大力推进北京市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要率先在籽种产业、疫苗产业、园艺设施产业、新型肥料及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新型农机具等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制度,并逐步过渡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北京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十)加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开发
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快速引进和吸收,而且有利于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
北京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畜禽新疫苗、新药物,农田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病菌、病毒的识别、检测和快速诊断等。
此外,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借助一些在国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回京合作、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梗概,2000.10;
2.北京市农委科教处,科教情况反映,2000.5;
3.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1999.6;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融资;农业企业
1农业科技园区融资面临的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各级部门针对园区融资的一系列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然而由于企业自身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在现实操作中较为困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此外因为一些企业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未享受相关政策,进而造成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所以,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在园区的发展平台,除了自身的融资特点外,也存在着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融资困难,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途径不畅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园区企业自身问题
园区内的农业高科技企业自身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信用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建立时大多依靠政策支持,不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过硬产品。许多园区企业的再生产需要的资金来源于向银行进行借款,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往往只能关门,与此同时企业自身还有沉重的债务包袱,许多企业会想尽办法拖欠银行债务,更有甚者,许多园区企业出现现金不入账,不还贷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园区企业的信用形象,使整个市场的信用环境不断恶化。此外,园区内的许多农业科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企业的日常的生产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不完善。银行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和资金使用情况,这阻碍了企业和银行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这类规模的企业往往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能够满足生产,只有通过借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样会形成过高的负债率,在对企业借款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障碍。
1.2融资渠道单一
在企业成立初期,此类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这一时期,企业的发展都是来自于自身的资金积累包括自筹资金和相关的留存收益,此类资本基本上是向亲属朋友的借款和投资者自身的存款。但是这一期间企业筹集资金有限,在企业成立初期发挥作用,然而由于企业想要进一步壮大,还需要后续资金的不断投入。在企业的后续发展中,重要融资方式包括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其中债务性融资是大部分企业主要的筹措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其中向银行借款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占绝大比重。农业科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取得资金的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融资政策渠道不畅通
有关部门没有对园区企业的融资提供有效、合理的支持政策和支持渠道。农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而且生产周期长,生产资金回收慢。农业企业生产需要较多资金支持,而农业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相较其他企业扶持力度不大。而且优惠政策很难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实用性相对较低。而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很难形成一套合理有效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体系。这种情况造成园区企业融资政策渠道不畅通问题的出现。
2解决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农业科技企业存在一系列融资方面的困难,说明了园区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针对这些多重因素造成的相关难题。应当采用综合性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的融资环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2.1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目前来看,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专项的法案还较少。所以,我们需要对相关公司融资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享受政策带来的优惠待遇,减少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企业有一个更好发展的法制环境,从而为企业更好发展扫清法制障碍。另一方面因为此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生产不稳定,生产经营风险相对较大等情况比较突出。筹措资金的方式较为单一,借贷现象尤为严重,对农业科技企业融资十分不利。因而此类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资金问题,更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政策性融资渠道。
2.2创新发展直接融资方式
科技园区往往经过风险资本和人才的引进,来促进园区的发展。园区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升了风险资本和人才的引进。由于农业弱势性的固有特征和风险的不可预测性,给园区企业融资带来了问题。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出现风险的程度很高,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刚刚建立的企业更是如此。风险投资的进入,使企业能及时掌握一手信息,降低了企业进行生产的风险,让风险投资资金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使农业科技园区和风险投资形成更好的优势互补。应当建立风险投资服务平台使其发挥纽带作用,给双方提供相关信息。还应设立相关的风险补偿基金来防范项目失败情形的出现。
2.3增强园区企业融资能力
要想进一步缓解农业科技园区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更需加强自身的融资能力。而提高融资能力最重要的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就是需要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时,有必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评估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良好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企业的每一分钱都发挥作用。另外,企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树立企业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引进符合园区企业的管理类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素质,提高管理层的专业化水平,使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积极吸收专业科研人员,为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最后,还要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积极进行申报,减少因为政策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费用的增加,利用政策优势继续使公司发展壮大,从而使公司融资水平不断发展。
2.4构建园区金融支持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引导国有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投资建设,汇集形成更多的金融资源,进一步提升园区企业资本的发展层次,活跃资本市场。在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金融平台连接企业和金融方的作用,形成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协作,互利互惠。进一步发展园区内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企业在有资金困难时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良性互动。
3结语
国资公司20__年帮扶村扶贫开发规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会议精神和(__办发6号)要求,按时完成帮扶任务,我司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从20__年开始,用2年时间,对区下达我司的七径镇强屋村83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含1500元)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使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二、( )工作要求
要求对被帮扶家庭实现“八个确保”:确保贫困户家庭危房完成改造;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加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确保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要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劳动技能;确保被帮扶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发展生产条件的贫困户,采取开发式扶贫,使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并实现稳定脱贫。
对帮扶的贫困村实现“六个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气。
三、帮扶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开展干部职工扶贫帮困活动,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我司领导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司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尽职尽责,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好。
2、通过深入了解分析贫困户家庭的贫困根源,“因户制宜”地制定脱贫致富办法;(1)有劳动力又有条件走出去的,可直接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2)有劳动能力但因其他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可在当地介绍就业脱贫;(3)通过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资助挂点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