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牛郎织女的诗句

牛郎织女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4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牛郎织女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牛郎织女的诗句

第1篇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脍炙人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从织女的角度写相思的苦衷,情味深长,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得更加人间化。

南北朝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因此,人们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为“七夕”。古往今来,人们爱在这晚仰望天空,观其相会,并津津有味地谈论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天上当然没有牛郎、织女,它们只是两颗恒星。至于天河,也不过是无数恒星发出的一片芒芒白光而已。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提出疑问:“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的怀疑是对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但人们却喜欢这个神话传说,因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渴望团圆、向往未来的美好之情。

历代歌咏七夕的诗很多,每每写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寄托的却是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弦月笼烟,长空澹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亘古以来,年年如此,而多少欢情离恨,都会集在这一夜之中啊。

唐朝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已深了,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可以说,宫女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那种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见于言外。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马嵬》中有这样一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指的就是当时御林军进行兵谏,请求唐玄宗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而后句指玄宗与杨贵妃回想起当初七夕佳节在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真是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在七月初七的夜晚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说到乞巧,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却别具一格:“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富贵人家乞巧之声欢腾,农户人家入夜却是静悄悄的。他们本来就有耕田、织布的本领,何需再向天上的牛郎织女乞巧呢!这首新奇的小诗,热情地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宋代诗人杨朴的《七夕》也饶有趣味:“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诗句以埋怨织女的口气说,年年向你乞巧,你都把巧给予人间,难道你不知道人间的奸巧虚伪已经多得很吗?

第2篇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静静的仰望星空,幻想着牛郎织女见面的场景,看着他们变成星星在鹊桥上相会时,我们会为他们创造的神奇敬佩不已。他们的不朽神话为中国添上美丽的色彩,一代又一代地延传下去。

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矛舍,才显得诗意盎然。纵观唐诗宋词,有多少诗人在这样的仙境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让我们能够读其诗句,体其意境,这是外国人所不能不能媲美的。他们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永不灭的瑰宝。

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当你闭上眼睛,看见老牛上下摇晃着尾巴赶苍蝇时,听见它哞哞的叫声时,闻见青青的草味,也许你会扑哧一下笑出声,你会为老牛的纯朴可爱感到惊讶,也许你从未这么细致的观察。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敢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更加珍贵。他们为中国打上深深的印记,为历史钉上了板钉,是我们中国人无比骄傲的一颗璀璨的珍珠!

第3篇

盈盈滴雨比天涯,脉脉星波不渡槎。

玉露金风天上梦,人间七夕在谁家。

细密的雨丝,淅淅沥沥飘过八月的天空,透洗出月桂的蓊郁和葱翠。细碎的雨滴,踩着氤氲,从叶的缝隙里洒落,将热情的仲夏夜流淌成清凉的秋意。馨香的空气中,漾动七夕的金风玉露,使醉人的情萦静静泻落那一帘清幽的梦境。亲爱的,我的心雨是否沥在你曲曲折折的诗句行间?

仰望遥远的夜空,静想那不老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浪漫的爱情犹如一只纤纤玉手,轻拂着心扉。银河两岸,鹊桥两端,痴情的人儿望穿秋水只为等待七夕的相逢;一年的守望,日日夜夜的思念只为换取一刻的相拥,亲爱的,你我每夜的绵绵软语如此刻骨铭心,这样的情,该有怎样的浓烈而激昂?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一如你我,只是,不知美丽的鹊桥又会在何时为我们而设?人间的七夕,是在今朝,还是在明夕?

你说,你对我的爱占据了身体的每个细胞。我说,我对你的情守望着生命的分分秒秒。纷纷扬扬的思念铺满我的心间,对你的牵挂占据着我每一寸的灵魂,想念一个人并不如想象般的甜蜜,那种痛痛的感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金风初起露飘零,银汉清波两岸星。

离恨别情鹊桥渡,缠绵私语雨中听。

微凉的指尖触摸着雨滴的冷润,心头不由得潮湿起来,仿佛自己也随了那雨丝,漫天飘洒。

今夜,电话那端,泯却往日的憨笑,传来低幽的声音:你那边竟也飘起了细雨,你的心,我的心,一起潮湿开来,为这七夕的夜雨相约……

悄悄躲到葡萄架下去偷听牛郎织女的倾诉,那是有情人的莺声燕语。听到了,听到了……原来天上人间,人仙神鬼,爱!其实只有一个字。

七夕雨,是如何让金风初起,垂露滴落,在八月的桂香里浅唱低吟?又是如何伴着轻风,掠过南国的画楼丝弦,飞向北国的驿路歌声,在你梦里残荷起舞弄清影?

七夕雨,是如何在葱翠深深的暗影里漾起微澜,与远方的琴音连声接韵?又是如何在那幽幽的私语里,盈着暗香,随着烟波舞动里的燕影在入你笔锋毫端,让跃动的情愫节节攀升?

似梦佳期七夕桥,纤云化作雨轻飘。

相逢脉脉多少泪,别去依依归路遥。

抬眼望去,那道浅浅的银河,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条小溪,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在隔河相望的那对痴情男女眼中,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你说,你的心早已横越我们之间的沟沟壑壑。我们的银河只是时光流逝的水波,流去韶华寸寸、桃花朵朵,隔岸的是青丝白发、菱镜消磨。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

佳期如梦,踩着清丽缠绵的弦律,在如梦似幻的筝声衬托下,梦瓷般幽静和细腻。随着轻盈透亮滴答轻叩的雨丝,从纤云清幽处缓缓飘落,淌过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思念的话儿太多太多。还没来得及细细叮嘱,已然是月落西山,不得不再次忍痛别离。

岂在朝暮,这横跨银河两岸的爱桥,刹那间消逝得不见踪迹,留下的只是两颗隔河相望的孤星,还有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无奈而黯然泪落。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相思寄何处?

传说千年七夕情,星河自古向天横。

同心只愿相厮守,长是人间好梦萦。

织女,如我,素衣翩袂、娇弱妩然的女子,眉眼似水,绿鬓如云,端坐在韶华深处,从波光鳞鳞的珠江水间向着云海碧涛深处的浩瀚银汉驶来,心似莲开,斜抱机梭,低眉臻首,颦目微醉,燕语莺声,水袖轻扬,素手编织一缎清幽玉凉的锦带。

牛郎,如你,颀长俊朗、体魄健壮的男子,素帛青衣,神色淡然,眸蕴明月,声如金磁,从北方杨柳青青的广袤平原缓缓走来,金牛相伴穿云霄,神游穹宇,情随心动,心如流水,情深衿衿,临一阕素淡玲珑的星愿伴一宵薄凉厮守。

河汉迢迢,那是怎样的一段距离,更深夜重,你是否在那低吟浅叹里徘徊?雨声潇潇,是否撩拨落寞,空对素笺,徒描满纸思情?

七夕空房叹奈何,相逢如梦别离多。

牛郎织女天河雨,尽与人间烛泪和。

银河岸,孤星月半,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昨夜,你说要在七夕的梦中与我相约。曾经无数次遥想,怎样觅一弯清浅,越过念念红尘,让纷繁的花事和心语远在青葱之外,不带一丝烟火飘尘。沿着蜿蜒盘旋的幽径,走在光影斑驳阑珊的时光里,伴你左右,透洗思绪,呼吸暗溢的清芬,握一指从容和悠适,打捞岁月的明净。

七夕雨,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拥哭泣而落下的。我想,他们的这种哭应该是喜极而泣的哭吧。

此时,我枕边的那株茉莉悄然无语,沐着今夜浓浓的愁思,静静地绽放寂寥中的空灵;你楼下的那棵香椿婆娑声声,刺透山水相阻的痛切,轻轻地析出离分中的悲凉

第4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揭开了《诗经》的封面,只见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入眉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开《楚辞》的篇页,你会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带泪的诗行。先秦时代的水流,流过汉魏六朝,流过唐代诗人的篇章,在宋词中也波光潋滟,浪花飞扬。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观之,水之意,像千古流芳,见证了历史的古往今来,见证了古今人类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与瞬间,水不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诗词的绚丽之花,并吐露出永恒的芬芳!

河北承德围场县围场县第二中学初一:青青草原124

第5篇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进行关注和培养,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个性,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更加完善。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审美能力。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情感导入营造恰当气氛

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严重,在情感和理性上亟需正确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自觉的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走入课堂。例如,教学《卧看牵牛织女星》时,教师可以自己或者让学生朗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教师启发:在浩瀚的天际,还有哪些奥秘呢?真的存在牛郎织女星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学生都熟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诗朗诵加深了浪漫主义色彩,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情感。

(二)巧借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宽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的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配上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婉转清雅的乐曲中,观赏着田园优美宁静的画面,聆听着陶渊明脱俗高超的诗句,自然体会到了恬淡祥和的意境,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向往,实现了课堂情感的升华。

(三)以情动人,进行情感熏陶

初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要以教材的特定要求为基础,以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为学生创设出教材作品的特定情境中,一切教学手段和设计,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主导因素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会,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互动,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例如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动作细节,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谈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使学生陷入自我感受、自我反思、自我感动的课堂氛围中,由学生再谈自己的真情实感,领悟父母恩情的伟大,引领学生学会珍惜。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灵魂净化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四)通过实践加强情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而其主要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口语表达、阅读、写作、语言理解等方面之外,还包括情感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知识,不仅包含内容众多,而且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吸收,从而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的最主要方式。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补充习题》;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时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那么,语文老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怎样延伸课外阅读,从哪里找到读写的切入点,对学生又该怎样检测,这些细节方面往往会让我们老师感到头绪繁多,甚至会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把握不准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由苏教版小学语文编辑部组织编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是语文老师手边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它在《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堂作业。因此,《补充习题》无论是在老师的教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以《补充 习题》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补充习题》是学生预习的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补充习题》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在学生预习时,就可以以《补充习题》作为学习的指导老师。根据题目的设计,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为例,这一课的《补充习题》的第一题是“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第二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第三题辨析词语感彩,第四题是成语使用选择,第五题是“根据提示,摘抄关键词语,把‘’的过程讲出来”。第六题是“阅读长篇小说《亮剑》选段,回答问题。”根据这一课补充习题的题目,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的导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补充习题》的1、2、4题所体现的)(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的经过。(《补充习题》第5题)(3)通过了解“”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补充习题》第3题)(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题都是这样精心安排,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借助《补充习题》的每课练习,都可以将目标定位准确,紧扣重难点,同时可以选择《补充习题》的部分题目作为预习作业,一举多得。

二、《补充习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惬意的训练场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鲁迅先生也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能力。

《补充习题》每课都有一道课内阅读题。这些题都是选取课文的重点段落,后面紧跟的习题也紧紧依托段落,设计较多读写训练的切入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抓重点句,学会理解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修辞的新颖,用词的精准。

以《补充习题》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第四题为例:(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 、 、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 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 。

这样的习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的“导师”。老师在课堂上,既可以将它用在重点段落品析前,让学生围绕《补充习题》上这些习题自读自悟,完成习题;也可以将习题分配到组内,在组内协作完成,再交流。还可以作为对学生感悟后的一种检测。经过这样每课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文上学会做批注,提高阅读能力。

三、《补充习题》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活源泉

我们是农村小学,因为条件所限,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面都很难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而《补充习题》每课最后,大多一个“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题目。这些阅读题,要么是与每课相关的同类课文,如《山谷中的谜底》后面的阅读就是《冰雪的启示》;有是对原文的补充,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面的阅读题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的是对原文的再现,如《三打白骨精》后是阅读原文片段,《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紧跟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片段阅读;有的是和课文的对比,如《三亚落日》后是《海上日出》;还有的则是对作家、事件背景、人物生平等资料的补充,如《钱学森》;还有同类知识、名言名句的积累,如《古诗两首》后的诗句补充,《牛郎织女》后有关牛郎织女的诗句的积累……

我们会通过阅读链接的教学设计,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让《补充习题》成为学生预习时的工具书,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窗口,激发起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去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

四、《补充习题》也是检测学生的规范的范本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命题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第7篇

唐朝诗人白居易咏庐山《大林寺桃花》中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诗为觅春之作,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自然科学知识。庐山大林寺位于海拔一千四百米处,那里的气温要比山麓九江市低,根据自然知识,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便下降6℃。那么山顶要比山脚的温度低8.4℃。因此九江桃花落尽之时,山顶大林寺的桃花刚刚盛开,诗人无意之中又觅到了春天,欣喜之情,莫可名状。于是便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奇观和垂直变化显著的高山气候特征运用精辟的诗句形象地表现出来。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后人在阅读这些诗句时,即可愉悦心情,又能触类旁通,获得相关的自然知识,如此交相印证,不亦乐乎。

那么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有机地融入古典诗词呢?

一、引言“出”诗,奇中促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如果把产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就能成为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古诗进行开发,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提高自然教学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仅举几例说明。

例如上《常见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先在黑板上抄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青白在人间”这首诗,这个反常的举动镇住了学生们,他们窃窃私语,疑心自然老师是否喝醉了酒,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如此,一下子就引发了他们莫大的好奇心,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起疑、联想、探讨等一系列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过程后,依次得出了CaCO3=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的结果,而且从此对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讲解天体运动时,则可引用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借助古老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让学生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空间。

二、过程“融”诗、疑中促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发现真知”。教师根据自然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在古诗凝炼的字句中产生各种疑问,从而诱发思索,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

在复习《光的几种现象》时,我运用多媒体先打出王维的《使至塞上》:“单于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随即开始对这首诗进行纯文学的赏析:

“同学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作者在我们的视野中投下了两个简括的形象: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一条垂直线,一个正圆形,只这两个形象便概括了大漠中的一切。什么孤寂、浩瀚、荒凉……,一切的形容都成为多余的了。然而我们又分明什么都见到了……”

下面的同学们,特别是那些喜欢文科的学生大感兴趣,他们料不到自然老师还有这么一手,这时,我突然发难:“同学们能在这首诗中挖掘出什么自然现象呢?”

下面乱纷纷的难以统一,有的认为这是直射现象,有的则认为是反射现象,我知道这个问题有难度,便暂且搁下,又在屏幕上打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并点拨道:诗中的“三人”分别指的是谁呢?经过探讨,终于确定这“三人”分别为:诗人,诗人留在地上的月影,诗人在杯中的倒影,于是我便带着大家顺利走上了通向“光的反射现象”的星光大道。

至此,我又趁热打铁,写出一句“潭清疑水浅”问:这句诗说的又是光的什么现象呢?经过分析,最后确定答案是:光的折射现象,然后我又带大家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来解决“长河落日圆”了,我启发道:“既然是落日,那应该在地平线之下,我们怎么能看到它呢?”

经过分析研讨后,大家明白了诗人看到的落日其实只是一个虚象,位置比实际的太阳要高,其中原因是由于地球周围的大气不均匀,致使落日之光发生折射,形成了一个状美的虚象,原来这句诗隐含的还是折射现象。

如此,经过三首诗的对比,层层剥离,使学生们深刻认识了“直射――反射――折射”这三种光现象之间的异同关系,时隔许久,还有同学向我反馈:这节课使大家记忆犹新。

三、反馈“配”诗、练中促深化

练习是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因此配上适量相对应的古诗的练习,不仅能促进知识点的深化,而且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例1动能类: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状观。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____________[机械能]。用此题考查动能机械能的知识,或引用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来考查“江河水流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是水体的落差和质量”的知识,效果都不错。

例2声学类:唐诗《枫桥夜泊》有诗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了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听到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实际上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别的。[振动;音色]

例3热分子运动类:“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出了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环境的气温突然________。[运动速率;升高]

第8篇

中秋,这个不一样的日子,雨却从天空飘了下来,潇潇的雨伴着风,湿了大地,吹冷了红尘,这为相思的季节更添一抹忧愁。

坐在老屋的房檐下,听雨声,看雨落,心绪随着雨声飘落在烟雾中。“暮雨潇潇天外来,相思豆子小园栽。”这样的句子总能如雨般清洗多愁的心绪。喜欢听雨,纵然惹得一身惆怅一身愁,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黄昏里,烟雨笼罩下的村庄,更显幽静。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仿佛击打着音符弹奏出的曲子,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宁静的山村。

雨天的竹林,清新翠绿。那淅淅沥沥的雨,和着心音的韵,飘落。一滴两滴、千万滴的雨,轻吻着竹叶,细腻得宛如亲吻珍爱的烙着青花的瓷。雨渐密时,风也便舞动开来,抖着竹叶沙沙作响。雨敲竹韵,恰一弹拨着的琵琶曲。耳畔响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来。

雨天的桂花,暗香随风飘。雨打花落,一地的花瓣,伏在地面,如散落一地的心事,瓣瓣惹人疼。“帘卷芳桂散余香,且做红尘梦外的赏花人”。如此的境界不易,谁能不置身红尘呢?凡间女子爱花惜花懂花更爱做花,花里呈芳魂,爱里醉一生。

雨天的乡野,远山薄雾,树林好像披了一层轻纱,总让人看不清。叶子或黄或红或青绿,缀在山坡,似一幅秋天的油画。收获了庄稼的土地,在外,任雨水冲洗。

雨天的山村,总给人一种安静一种清幽。脑中呈现出一副乡村画卷: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穿着黄胶鞋的农民,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赶着牛,行走在乡村小路上。这是多年来一直在脑中萦绕的画面。那也是我在农村时见得多的画面,纯朴而美丽,为秋添上了一抹亮光。

都市的生活很热闹,都市里闪烁的灯光让人迷醉,但都市里只能在高楼林立的隙缝间喘息一下本就瘦弱的呼吸。令人窒息的你争我夺,令人眩晕的华丽炫彩,总会时时敲打斑驳的灵魂,让人不得安宁。远离尘嚣,远离了浮躁的都市,在这样的山村,这样的季节,能如此近距离的倾听雨水在树枝上弹奏的声音,犹如碧空洗眉,清泉入心,点点滴滴惬意浸魂。

喜欢雨,喜欢在雨中行走,在细细如丝的雨天里或奔跑或慢行,都别有情趣。喜欢看雨在空中如精灵般漫舞轻跳,喜欢在雨中仰脸亲吻着多情的雨,喜欢在雨中倾听高跟鞋敲打石板的清脆和鸣,喜欢感受和雨缠绵的无限风情。喜欢这样的时候,静静地感受雨一点点从发间滴落心灵的美妙,湿润的唇间有种淡淡的味道。

天黑了,黑暗如潮水般倾泻过来,包裹我单薄的肩。雨滴滴答答的如轻敲键盘的声音,击打着心房。遥望夜空,灰白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秋天的雨夜有一丝寒冷,雨点随风飘落在脸上,凉凉的感觉。

爸爸妈妈在电视机旁看中秋晚会。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桂花树下,摆了月饼及水果,等着月亮出来。爸爸妈妈会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董永的故事,还有天狗吃月的故事。虽然他们没有文化,认不了几个字,但是讲出的故事,总能打动我们幼小的心灵。日月轮回,现在该是我孝敬他们的时候,却又是这般的无力。远去的画面永远定格,忘不了妈妈站在园子里梳辫子的情形,一缕缕青丝在她的手上缠绕,眼里满是娇羞与温柔。那时的妈妈是如此的美丽,在整个乡村算是居榜的美女。如今,望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日益变白的华发,心酸的泪和着雨滑落。那些美好的记忆只能印刻在脑中珍藏。本想重温儿时的中秋赏月光景,淅淅沥沥的雨却扰乱了心扉,今晚注定是不会有月亮可赏了。

电视里,一曲曲歌谣飘出,夹杂在雨声中,变成缕缕相思吟诵在黑夜。此时又想起我们的约定,虽然没有月亮,却在同一片天空下感受着中秋的浓浓情意。你说:“此刻的我在南国望着夜空,寻觅着明月的眸子,今晚的天空不太清朗,月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了北国天空的卫星云图,你的夜空也似乎正在云遮月。若看不到明月,但愿妳能感应得到我的心,此刻的心是贴着妳的心的,因为我已感应到了你,知道你正在牵挂着我。傻丫头,因为有了你,让我今年的中秋,过得却是意义非凡,你已在我的生命里,写下了重笔浓彩。”

沐在这样的雨夜,感受着你深情的关注,今年的中秋过得真的不一般。中秋本是赏月的时候,我却在听雨,但这种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妙,也许内心多了一份牵挂的缘由吧。望向南国,双手合十,吃着夹杂了雨味的月饼,对着雨夜许下心愿,把相思与祝福寄予雨声远送。

第9篇

关键词:爱情诗词 水 意蕴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炙热、最深沉也是最美妙、最动人心弦的,爱情诗作为记载人类最美好情感的见证,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那么“水”是如何和爱情发生关联的?“水”的意象在爱情诗中又有哪些特殊的意蕴和文化指向呢?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美好情感之烘托

古代先民们缘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鲜活的生命。水在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也就成了诗歌中连带反映的必不可少的意象,刚开始时也许是无意识的,但重复多了就自然而然成了诗词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逐渐成为诗歌的原始意象:即指在人类早期形成的,带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意象,是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经验的心理残迹。水具有纯洁、柔性、清丽、温婉、柔韧等特性,因而往往被赋予美妙的意象,婉转明净的水面,加上水边绿洲的垂柳、红蓼、绿草等在水光映射下摇曳生姿、风姿无限,本是人间最美好的浪漫处所,故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产生于此再正常不过。因而“水”也就有美好心境、美好情感烘托之意蕴了。《诗经》开篇首《周南・关雎》中男子对美丽的女子一见倾心,希望如关雎鸟一样一唱一和,而水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摇摆,如同男子的心旌漾荡,不能自已,思念是苦涩的,但绝对是美妙的;《郑风・溱洧》中,仲春三月时节鲜花盛开,溱水洧水涣涣汤汤,充满无限春意和生气,如同男子四射的生命力,女子手中的芍药花鲜艳光亮,恰似容光焕发的脸庞,值此大好时光,青年男女自由结伴游玩,互赠芍药;东门池畔,男子在人群中早已选定了自己的情人,水成为了他们欢乐相聚的见证(《东门之池》);冬天的水冰冻三尺,刺骨寒冷,因此《匏有苦叶》中的女子希望在坚冰融解之前能够与心上人共偕连理;南唐词人冯延巳《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名句,水面本是风平浪静,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搅动,漾开阵阵涟漪,象征女子内心的平静被打破,泛起波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哦,原来盼望已久的夫君终于要回来了,枝上的喜鹊在声声报喜!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门前涨潮的溪水犹如女子心中高涨的情愫,奔腾撞击,因为要与心上人约会,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因为欢爱的短暂,故而生出“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的愿望,“红菡萏”在“花底浪”的轻轻撞击下摇曳生姿,无限浪漫,充分享受着爱情的美好。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一路用“水”咏情,“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抒发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眷恋。

流水浩荡无际、绵邈悠远的意境,犹如情感的悠久、绵长,“水”之意象又与情深意长有着某种关联。男性笔下的友情也多有此作,比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个典型。在爱情诗词中,爱情的一往情深往往很多用水意象来表达:如建安诗人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唐代才女李季兰《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一以流水无尽烘托相思无尽,一以海水有涯反衬相思无涯,极写感情之深;李清照《凤凰台忆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晏殊《蝶恋花》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均深切地表达了爱情之绵邈深长。

二、失意情感之陪衬

水能益人,也能害人;能引发人的美好联想,自然也会使人想到其反面意义,“水具有运行的持续、延绵不断性,因而水每每被联想与表现青春年华易逝,容颜易老的不可复返性,从而让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感叹中,涌现出对人生爱情追求不如意的无限情感。”[1]撇开爱情诗的局限,更有失去故土与家园之痛,如李煜亡国后所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而在爱情诗词中,“水”意象最多的是喻指女子被弃或相思无望,作为失意情感之陪衬。《国风・召南・江有汜》中女子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全诗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喻己在情感上的沟沟坎坎,发出“大江都有小河、小沟、小港”之歧,何况人之爱怎能无风风雨雨的悲凉,以及“之之归,不我以”的悲痛。《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女子被弃的苦海无涯。《邶风・柏舟》中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殷)忧”,以这飘飘荡荡不能休的水流来衬托被弃女子的愁思,有如千斤烦恼在心头。也有用水流的长远、深重来衬托相思的沉重和辛酸,用水流的各自东西喻覆水难收,如李白《妾薄命》和《白头吟》。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上阕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来陪衬“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沉重和辛酸。清代田玉娥《送外》:“渡头千树老,江上一帆秋。无限临歧意,东西水自流。”言感情无法挽留,正向东西各自流去的水,不可阻止。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唐婉去世四十多年后,再次来到给他们两人留下美好记忆的沈园,写出词意十分悲凉感情真挚的怀念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昨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前两句有物是人非之慨,后两句由桥下之水直接引发的情思:唯有桥下绿水更令我伤心,这里曾是我们双双照影之处啊!此情此景,物是人非,天上人间、哪堪回首?其情之深可催人泪下。明人瞿佑说,这首“诗意极哀怨”“凄苦不忍多读”,可见水的烘托有多大艺术魅力!

三、距离与阻隔之象征

诗缘情,“物以情观”“情以物兴”。“人的感情总会因事物而触发,又用这种强烈的感彩去观物、择物,从而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表现诗人思想感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其形象既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又是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投射。”[2]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辽阔的水面阻碍着人们的行动。因此,站在此岸遥望彼岸,心中自然引发遥远之意,充满惆怅与恍惚,水也就成了恋人心中的距离与阻隔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品就是《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主人公来到水边,翘首伫立,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望着河的对岸,那里就是“伊人”所在的仙乡琼楼。在主人公眼中,“伊人”是那么飘渺不定,居无定所,虽目之所及,身却难以到达,所以在“白露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的时间进展中,反复追寻,不断求证,一会“i从之”,一会“i游从之”,但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b”,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但却难觅踪迹,无法接近。这隐约飘渺的意境,加之主人公不为艰辛反复追寻的身影,令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叹!而“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也早已超越了情爱的范围,成为人们慕悦和向往之情的指代了。《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求之不得”的情,樵夫偶见汉江对岸有个漫游女,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可是想追求她却难之又难。男子反复唱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汉江成了爱情的阻隔(象征世俗的桎梏),求之无果,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能接近她,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为她打点嫁妆,也甘心情愿。可见,水带给上古青年男女无数的情思与希冀,但结局又多是求之不得的遗憾和痛苦,对情感和的呼唤在苍茫大水上显得格外强烈而无奈。《诗经》中“水”的这一象征成了后代诗词创作的一个原始意象,许多诗人在诗中都有应用。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是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长久相思的名作。诗篇描写了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并未怨恨河汉宽阔无边,而是着意强调它‘清且浅’,两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无法交谈。这才是最让人心摧骨损的创痛、地老天荒的遗恨。”[3]唐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开头两句揭示地理距离,象征阻隔,有憾恨之意,“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跌宕之间,深情毕见,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时日。全词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虽为水阻隔却仍然坚定和执着,这正是爱情如水的真正意蕴。

当然,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所具意蕴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几种,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如“言志时象征道德”说,“清水”“浊水”分别指代清明政治与黑暗,等等。但总括起来,无外乎烘托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情感失意时的衬托和点缀以及象征爱情(也可以超越爱情)的隔绝与阻断,由此可见,水意象在爱情诗词中屡屡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水文化。

注释:

[1]王立:《水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5页。

[2]霍彩霞:《爱情诗与水意象》,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第37页。

第10篇

[关键词]战争;爱情;女性;理性

奥斯卡最佳提名影片《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有近70个年头了。洛伊“我等你回来”的深情呼唤,手拿吉祥符伫立桥头的神情,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它就像魔石一样吸引着人们,没有随时间流逝而苍老,不因岁月流转而改变。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魂断蓝桥》的形式承载着说不尽的意味。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自身游移的不确定的空白点,即召唤结构是决定其艺术价值高低的关键。伊瑟尔说:“如果一部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很少或干脆没有,就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为艺术作品。”召唤结构在任何情况下,都向读者无条件敞开着,艺术品中空白点越多,读者深入参与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说来,一部艺术品的基本义由文本语境提供的,是一种显性的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社会心理结构,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因此艺术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会呈现不同的意蕴。如女权主义兴起之后,我们就能从《魂断蓝桥》中看到深埋在底部的女性内容。这一点后文将详细论述。文本的开放性就是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人们与艺术品交流对话会产生不同视野融合。

《魂断蓝桥》中的反战争和爱情主题是明了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伤,是无法恢复的。洛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直接原因是战争,影片的手法是高人一头的,含蓄风格和间接表现战争,有“秘响旁道,伏采潜发”的味道。我看可能是吸收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的技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是太直白了,一览无余,仿佛叫人陶醉战火硝烟之中,很不情愿战争停止。动辄就是鬼子战刀向百姓挥舞,不给观众思考余地,形式与内容之间距离太近。

这部影片的爱情模式最为东方人所乐道,它符合了我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人的一种原型观念,从民间传说到文人创作无不如此。白居易曾满怀深情地写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曾经感动过多少青年男女。这种海枯石烂式的爱情模式能极大地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但仔细思量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与传说中的梁祝、许白、牛郎织女和现实中的白居易、李商隐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后者男女之间阻隔力是实在的,等级制度的代表人物。玛拉与洛伊的阻力是更深层的东西,玛拉虽为却为克劳宁夫人等接受,且照顾有佳。这就令人深思,真正驱使玛拉离开最后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赋予女性太多无形的枷锁,这是影片的又一个深刻内涵。

一个无依无靠、没有职业的青年女子,当生存面临挑战,这时我们能对她的求生方式作出指责吗?鲁迅先生曾说娜拉出走之后,有两条路等着她:一是回来;一是堕落。玛拉无家可回,她别无选择。我们的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要求,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男主人公洛伊有此遭遇,又当如何呢?会不会也像玛拉一样呢?他也能像玛拉那样内心恐惧,忍着极大的痛苦走向死亡吗?我们不敢轻易作出回答。性别差异使男女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父权社会中,妇女的处境,既存在有形的歧视,又有无形的束缚,有时这些是以非常隐蔽的姿态出现,甚至有时还打着保护女性的旗号。这些无形的东西更可怕,它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以理杀人”。妇女自身的思想行为方式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这一烙印,自己却毫不知晓。女性的身体生活于“大观园”之中,思想也在“大观园”之内,她们不觉其害,反觉无尽好处。就像《红楼梦》中的丫环们,给她自由,让她回家,她还要寻死觅活。

大观园既是城堡又是牢笼。在西方社会中,占典的,基督教的文化和中国儒家文明有一点是出奇的一致。女性是低于男性的,《圣经》里女人是由男性的肋骨造出来的,是男性的配偶和补充;《易经》中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倾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隐喻式表达出了女性从属于男性的观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那些明显的不平等现象。但是“在今天女性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女人对男性的潜在依附还是顽固地存在着,现实里的女人的各种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强加的,社会从开始就从整体上规定了女性的一切。女性自己的思想已经被社会规范填充满了,这些东西会时刻影响和左右着她,玛拉也不能例外。她认为自己沦落风尘是最大的耻辱,没有资格再和洛伊结合,即使人们都不在乎这些,她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人类制造了无数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是为整个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往往作茧自缚,这些教条会祸及个体自身。这部影片中女性主义的呼喊是有力的却是遥远的。至此,我们还会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仿佛没有确定的答案。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告诉我们,存在是第一位的,本质不应在存在之前先行设定。玛拉的心目中已经设定了一个先在的爱情观念,如果那里与她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抵触,她就会誓死捍卫她的追求。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好像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放人培托西曾劝告安娜说,“同一件事可以从悲剧的方面看而变为一种痛苦,也可以单纯地甚至快活地去看”,如果玛拉懂得这些她又将如何呢?这一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玛拉的悲剧是命运的?性格的?理念的?还是过失的?好像都难以说清的,又好像都有道理。福克纳认为艺术家只应“一辈子处在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劳动”,“从人类精神原料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实感”。《魂断蓝桥》给我们创造了窥视自己内心的机会。人的内心深处就像浩瀚的海洋,惊涛骇浪从未停止过。抛开以上的思想内涵,《魂断蓝桥》是否应有其他的主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尽善尽美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永远的向往。众多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对完美的刻意就意味对它的葬送。玛拉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无邪。战争过后无瑕美玉完璧归赵已不可能,她不肯瓦全那只有玉碎了。叫她玉碎的不是一时冲动的感,而是她反复思量之后的痛苦抉择。佛家语云:天地万物本不全,更何况普通人的生活。劫后重逢玛拉本应珍惜才是,而她却在理性的支配下走了另一条路。这就是该片的又一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