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牛郎织女的诗句

牛郎织女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48:31

牛郎织女的诗句

第1篇

【关键词】思妇诗;人的自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它写成的时代似应在东汉后期,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着眼点却是地上人间,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以迢迢属之牵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劳作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宋・何汶:《竹庄诗话》)。《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为表达天上悲情人间写照的主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中国文化小百科》)。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蕴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迢迢牵牛星》应归属于《古诗十九首》“思妇之词”之列,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此类以游子思妇为主要内容的诗作,正如刘勰所言,它们是“志不出于,辞不离于哀思”。东汉末年以来出现这种作品,其实也是文学自觉的内容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题材的传统,思妇诗源远流长,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不过当时还没有“思妇”一词,据《文选》记载,“思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但此时,“思妇”是指鸟名。直到《宋书・乐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

“思妇”这个文学题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和产生它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在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这一点上,就来连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也不能免俗,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教也。”在中国文明的发轫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就已经形成。妇女被种种男权主义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在家中,她们被要求“从一而中”,要遵守“夫为妻纲”“七出”等,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如此,丈夫对于妻子而言仍然是唯一的籍慰。在古代的乱世,有征戍,在“盛世”,有徭役,每当自己的丈夫被迫离开家乡,也即远离自己时,对于很多的家庭妇女来说就成了很大的打击。她们的愁苦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就为思妇诗最初产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据。《诗经》中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先秦思妇诗伟大的开端。可紧接着的是不和谐的局面。汉帝国的一统和董仲舒式儒家理念的推广,将社会风尚归于礼教中来,不仅思妇诗销声匿迹,就连原是思妇诗的《诗经》的某些篇章也被正统汉儒所篡改为合乎礼义的道统思想。直到东汉末,“位成乎私门,名定于横巷”的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令儒家道德解体,这才为思妇诗又打开了新的局面。

东汉以来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便脱离“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负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艺术的方向发展。思妇诗写多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因而写得低回婉转,引人神伤,自是人性的普遍表现。从先秦的《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到汉末的《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与曹丕同时代的徐的《室思》“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无不阴柔和美,绵长低徊,将思妇内心那多愁善感的情感表露无遗。

李泽厚先生认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而《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常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这种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深藏着的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对当时黑暗统治、使人窒息的政治空气的压抑和禁锢的反抗,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以前所宣传的那套伦理道理、鬼神迷信、长生不老、谶纬宿命,都是假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所以要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在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战祸不已、死亡枕籍的现实之中,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这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所以它即使是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内容,也不可随意等同于后世的腐朽之作,它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迢迢牵牛星》就体现出《古诗十九首》对生活现象作了准确深刻的本质概括,体现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汉大赋对生活的游离,而是与生活的统一,且在表现生活美之中,创造了艺术美,达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统一。现时生活中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对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82.

[2]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74.

[3]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p 75.

第2篇

【典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释义】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用法】作主语、分句、宾语;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结构】合式

【近义词】牛星织女

【押韵词】零光片羽、祁寒暑雨、千丝万缕、恶言恶语、以冠补履、淫词秽语、意气相许、欲取姑与、百废具举、箕风毕雨

【年代】古代

【谜语】联

【语文同步】我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小学十一册·诗海拾贝·5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玉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玉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成语例句】

第3篇

深入性——提高技能,明确诗歌鉴赏的方向及方法;

延展性——拓展感悟,吸纳他人独到的、精辟的见解。

2.课堂讨论的实施保障

①明确讨论的话题范围,有的放矢;②

确立讨论小组成员构成,有章可循;③

安排实施步骤,有序组织;④

公布讨论结果,有效活动。

3.课堂讨论的实施过程

3.1 “缘事而发”。分析《迢迢牵牛星》的特点,从诗歌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三个方向确定四个鉴赏重点为叠词的艺术效果、织女人物形象分析、浪漫主义色彩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3.2 有序组织。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小组,每人选择一个话题,拟写发言提纲,做好交流准备。

依次发言,谈谈自己对所选话题的理解和认识,其他的组员记录其精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发言内容,可以谈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意见。

经过讨论,针对每个话题达成共识,未能解决的疑惑,记录在案。

收集记录本,选择精彩、精辟的发言稿共赏,并解决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

4.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只能概括地统而论之,不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缺少语言的推敲、揣摩、解读能力。而诗歌的感悟必须进行诗意还原训练,把凝练的诗歌语言还原为具体形象的优美散文,才能实现真正的鉴赏和品味。

5.讨论中解决的重难点

5.1 叠词的艺术效果——优美精炼,富有蕴味。

“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的使用,细腻的描摹形貌,距离之远、星光之亮、纤美之手、织布之声、清浅之河、相望之态,既是对外在景物的描写,又是对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抒发;精确的描摹事物,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5.2 织女形象——悲苦相思,哀怨动人。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的。诗歌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不仅写出银河的清亮,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清雅之色。诗歌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注重细节刻画。“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勤劳的形象。纤纤素手,从手的形态、颜色两个方面突出其纤细柔长、白嫩娇美;“擢”、“弄”两个动词写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优美。诗歌还通过外在行为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札札”摹状出不停的织布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不仅描绘出织布的勤劳形象,更着意写出织女因思念牛郎又无从派遣的孤寂苦闷的心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哭泣的形态。虽然整天织布,却劳而无功;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身在此而意在彼,明写织女行为,暗点内心世界,因思念牛郎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5.3 浪漫主义色彩——天上悲情,人间写照。

本诗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迢迢牵牛星》化用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比喻现实生活。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的时期,男子从征战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妻团聚是他们的向往。

诗歌的联想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第4篇

在备课之前,我翻看了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据这一要求,我认真看了《乞巧》古诗的相关资料后,着手备起课来。

一备:关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备课伊始,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上《枫桥夜泊》的录像课,深深被他那独有的“诗意语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师一样,以读串讲,读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课的第一稿。

1.背诗导入。

2.读诗悟诗。

作为教学的重点部分,我花了大力气设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轮番上阵,旨在让学生反复的读,直至达到背诵的要求。

3.积累延伸。

备完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了一备中很大的不足:为了读而读,学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师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备:关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备的基础上,针对“为读而读”、“讲读过重”的问题,我在几处做了修改:

1.学习古诗前两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时候,尝试让学生根据诗意寻找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并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由交流“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诗句,达到“有感而发,情辞意动”之效果。

2.在学习后两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乞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样乞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后的资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以为这样的修改总是差不多了,谁知自己兴高采烈准备就此上课的时候,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又顿觉自己这样的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语文味去哪儿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难道我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这首古诗吗?有没有更利于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呢?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寻找本节课的古诗方法突破口:渗透学法指导,让“工具”和“人文”相结合。

三备:“工具”与“人文”并重

反观我的“一备”和“二备”,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环节里已经无法做出很大的调整,那么,我的“语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诗学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恰好《乞巧》这首古诗给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1.看图猜诗背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学法:结合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很有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两句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学法,观察课文插图,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达到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尝试运用其方法。

2.在揭题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注释,得出第二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看注释。

3.区分:宵——霄。

在把诗读正确的环节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句诗句,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出“宵——霄”。我紧接着问:“他俩长得这么像,咱们怎么区别呢?”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查词语手册理解,这样,第二种方法有因运而生:查阅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在理解“尽”字的时候,又再次让学生运用其方法,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理解难点“乞巧”的意象的时候,正好课文后面随附了“资料袋”,对了,利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设计: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学法指导:结合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弄清古诗中所说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赛诗导入,初知古诗方法

1.看图猜古诗、齐背: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看来,看图学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插图,猜古诗)

2.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关于各种节日的古诗,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乞巧》。

3.板书:乞巧。生齐读。

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学法指导:学古诗,看注释。)板书:学看注释

5.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区分:宵——霄 小结方法:查阅工具书

练写:霄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1.整体感知

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古诗读正确了,还读出了古诗独有的节奏感。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走进古诗,走进作者,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引导板书: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2.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让我们跟随诗人,把目光一齐投向第1、2句诗,一起读一读。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民间故事?

(2)谁愿意把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3)出示星空图:仰望这浩瀚的夜空,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我们不禁想去寻找牵牛星和织女星。瞧,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每年只有在七月七日这一晚,踏着喜鹊搭成的鹊桥,才能短暂地相聚!正所谓——

星空下,诗人林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忍不住吟诵着——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心里默诵着——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七夕又如约而至,我们望着浩瀚的天空,依然念着——

(4)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更何况是极富浪漫的诗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在吟诵“牵牛织女“的故事。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3.人间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见面,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生自由说)

(2)原来他们是在乞巧。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①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回归课题,理解诗题)

②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

A.家家 :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B.穿尽:比较诗句,理解“尽”。

出示诗句,比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正好给人们这样一个机会。难怪每到七夕这一天,读——

③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用资料袋上的话说就是——乞取智巧。请你想象一下,自由说话。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齐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3)小结学法:查阅资料

三、收藏经典,吟诵古今诗篇

1.小结诵读:

师:又到七夕,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到茫茫的银河里——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想到这里,家家户户的人们仰起了头,望着月亮——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他们都在向织女乞求,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背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4.摘录。

课后再备:一门遗憾的艺术

终于到了上课的那一天,一切的环节都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没有理清,什么地方没有上到位。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在上古诗的时候,对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还没有引导到位,特别是“尽”字的理解,。由于没有到位,很多学生就无法体会“穿尽红丝几万条”中所隐含的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就无法体会诗人在描述这样一个节日,同时也是寄托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有失偏颇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听课老师的话语点醒了我,对呀,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利用字义的比较,理解“尽”,再去理解整首诗的意境,不是更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吗?于是,我在这一环节又做如下修改:

比较诗句,理解“尽”。出示诗句,比较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悟?

第5篇

记忆的沙漏,疼触我悲凉的过往。昔日的欢颜,似乎已经飘远。独伤华发,落寞的秋雨,你可曾听懂我痛的心房?一缕情丝,万般冷藏。醉了断肠?浅了华章!

淡云疏月,碎墨凝笺,辗转七夕泪翩衫。羽裳轻舞,掩心愁,金钗断情缠。试问谁冷魂?轻寒薄雾流云散。梦碎银河困娇眼,怎赋凭栏欢?雁过无痕凄凉收,都付鹊桥断肠填!池花碎梅颜!

风吹金柳,朝思紫霞。落地谁想,云动天涯。雾渺枭袅,愁烟难画。落笔成词,笑面甜花。静觅释然,永传佳话。

玉萧谁奏,声声清韵。羽裳翩舞,醉我几旬。繁花瘦月,浓浓乌云。青青子吟,默然诗寻。柔风细问,凝笔书君。七夕思念,清泪洒群。

花帘半卷,子规声断。一池萍碎,两地轻唤?寒水依痕,满天秋怨。三更北斗,四人心颤!托云墨送,为君留卷。楚梅先寄,谁晓漏短!落笔成怅,空阔泪漫。

孑影凭栏,月照寒窗。句句离眷,红泪飘茫。晚风弄巧,翠钗绣黄。清歌话别,憔悴独尝。两厌风月,柳枯梅葬。断肠才锁,麝煤舞香。雅赋诗词,笔飞绝章。

清愁织布,银笺封泪,软风戏月,笑问谁陪?秋意柳折,伊镜眉飞。辗转寒冬,冰雪啼痕。几许情留,冷月孤梅。

翠屏封泪,娇眼微疼。落红细看留与旧人说。丝丝凄凉,费思量。梦随风困晓云醉。怎消得梨花瘦寒影!空迷茫,疏烟怎落潇湘?掂西园,酒醉魂飞怅。

(二)

好似东君把汝邀,潇湘泪影谁逍遥?美酒清藏盏盏醉,笙歌舞动谁吹萧?

妙笔丹心雅韵扬,素尺我展书律长。小蟾斜挂柳梢等,今宵醉梦舞闲章!

千里闲云白日曛,万甜野鹤夜归田。繁花半拢淡明月,瘦月清熟怎问君!

浮花浪蕊皆过客,冷酝闲词别寂寞。紫薇花艳一株藏,信步移容慧思诺。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段相思任蹉跎。断阙书情暗容垂。明月何时冷风佛?

满目桃烟一径深,月缺冷陨薄云沉。淡月疏窗静夜寒,溪梅照影凝谁问?

从此人间有情诗,只叹王母断玉池。织女青丝渐白梦,牛郎泪盼七夕知。

桀傲草原风,黑骢梦酒浓。醉意写苍穹,今夕月影重。

红枫伴我醉墨池,绿叶谁摘冷续诗。烟波柔柳醉心梦,把酒清歌曲解织。

千载情结似楚驰,白骢倩影君舞诗。明月当空醉李杜,今朝墨洒赋夕痴。

岁月如风君自知,桃花嫩蕊香谁诗?曼想离愁瘦凝笔,顿升冷月汝觉痴。

愿悔释然当水逝,孤楼冷梦酸苦缘。小蟾斜影兰情盼,愁陨寒云泪微咸。

我把枫叶捻成诗,古今才子泪思痴。浪蝶狂风解君意,缘愁万缕空舞词。

兰情慧盼香墨池,古往今来醉吟诗。闲词墨染潇湘客,几句雅文乐神知

思念如泉情依惜,冷月打油谁焦急,海里走私洋姐冷,偷望群中喜乐迷

抬步风掀长扇坠,佳人盈步话七夕。牛郎会女谁解味?梦境重逢古典记。

银河搭桥梦依惜,泪倾孤城王母啼。玉龙哀曲断肠瘦,鹤驾闲云冷天梯。

此爱绵绵无绝期,凌霄瑟瑟泪凝啼。泪卷偷和谁解味,孤楼月冷诉君疑。

菊香潜水水中游,洋姐不知冷梅愁,走私裳儿轻思味,冰雪才情赞心柔!

雅苑润墨更为诗,闲词我填醉墨池。摇佩年年配织女,今宵为君舞绝知!

天上人间共七夕,余音更苦悲啼离。晓风碎月鸡鸣早,梦醒银河两人急

七夕鹊桥牛郎会,织女思君泪茫茫。天上人间涩觉味,一朝怎续万年殇。

相思万年情怎消,织女凝眸涩夕朝,银河断情众人怨,两眼相望泪酸抛

相思相恋相牵愁,断笔修篇续情仇。七夕醉谁良苦久,月上柳稍掂西楼。

一朝相思怎别离?暮然回首月朦胧。青丝盼白把君念。怎诉柔情梦逢重!

月前柳稍惦西楼,苦韵能有几多愁?七兮念汝良许久,月落乌啼晚风柔。

唤来喜鹊步桥依,细语相思织女痴。牛郎明渡银河水,踏歌晓梦谁不知。

依旧风华牛郎痴,怎啼铅泪遗墨池。织女盼望七夕到,鹊桥相会醉留诗

华笺铺就意迟迟,瘦笔凝提写涩诗。桥头难见牛郎面,桥尾涩谁织女识

笔润飞花银翰升,墨留浅痕雨纷飞。霓虹初照秋夜冷,蓦然回望天已黑。

秋风阵阵薄云散,小雨蒙蒙落草怨。雨中漫步谁泪添?织女微思牛郎颤。

无人能知苦中乐,有笔谁笑美诗填。繁华空瘦皆凝梦,醉酒当歌洒文缘。

情抛肠断几时休,泪洒银河织女流。牛郎念织苦思饮,王母狠心断河久。

一家团圆忘烦忧,几家欢喜几家愁。泪落七夕梦中痛,凝诗难捻涩双眸。

一曲相思一曲愁,两地惆怅两地忧。三更难眠三心冷,四海无影四寄柔?

梅竹舞墨诗词醉,冷句飞出韵律寻。东拉西扯冷发问,乱卷歪诗冷洒群。

牛郎织女喜聚首,王母无情断银河。一分流水两分瘦,三分秋色冷涩歌。

一阙新词一断殇,几经情洒影魂茫。平沙秋月两地泪,落笔啼痕碎冷肠。

从此不再泪水流,情藏此语和我羞。月淡双鸳戏惆怅,恰逢雨骤孤雁丢。

(三)

风华绝代,谁掂兰舟?云鬓愁白,寂寥君悲愁。几世情缘,几世凝眸。回首,叹流年。夜难眠,谁写相思捻文酸。此情付水远,泪蹒跚,几许淡然。默,冰封清绝的心。沉默,凝锁。

多情应笑我,寒影冷阁。墨洒心冷。叹,岁月多蹉跎。所有的爱与恨都随流水。万年相思,千年凄凉。谁解低这薄风素扬?愁笺凝眸,酸涩的文字,解我碎肠。想你是我永不能变的誓言。懂你是我永不放弃的祝愿。相思渡口,今生只为你守候。字是念你的情,笔是提你的意。

无语,纠结。泪落几许惆怅,冷落秋风云柳。笙歌醉谁千年思,流莺传送梁祝情。蝶恋花的痴狂,是否也让月色斑驳?别让我一个人心碎,怕迷失相思的滋味。别让我冷,怕忘记你的悲喜。别让我一个人守,怕想起你的愁容。

默落的冷,将自己推向只有想你的心房。谁曾说:“驭马踏梅归?谁曾说玉箫独奏为梅舞?”如今一切随风,你飘的好远。仿若天上流星,你是我今生不愿回首的痛,你是我今生不愿提起的情。

第6篇

导入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导入是一种技能,是指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设置悬念,吸引学生

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强烈求知的“愤”“悱”之中。所以,教师所精心设计的导语,需蕴涵丰富的悬念。在教《斑羚飞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 他该救谁? 为什么?”——就这样,众说纷纭的“斑羚飞渡”以一个“该先救谁”的二难故事定格为一个“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的人类寓言,使得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探寻作者与读者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高度。

二、创景激情导入

钱梦龙老师借班上一堂示范课,讲的课文是《少年中国说》,由于师生之间是陌生的,所以他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接着言明要进行一次智力测试——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了。谜语的谜面是:“已经发了财还想做大官——打一人名”。坐在前排的一女生获准发言,她站起来以稚嫩的童声大声说: “钱梦龙!”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笑声中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陌生”变成了“亲切”,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了。这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最敏捷,主动学习的心理要求最强烈。谜语是青少年学生最喜爱的智力游戏之一,用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很快进入教与学的角色。

三、讲故事导入

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中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以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世说新语》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笔者就利用故事导入:像司马光这样的聪明少年,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里边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再如,《天上的街市》的导入:哪位同学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请给大家讲一讲。于是,就有学生开始讲述:牛郎从童年到成人都过着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成了夫妻。后来王母娘娘知道,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教师趁机引导:这个传说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传说,后来牛郎和织女都飞到了天上去,成了牵牛星和女星,分隔在银河的两岸。牵牛星和织女星看来只有“一水之隔”,但其实距离甚远,两星相隔约16光年,跟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且两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远没有相会的机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个古老的传说而写成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就这样,教师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到有意注意上来。这种导入方式别出心裁,效果也比较好。

四、借名文佳句,创设气氛

“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 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因此,在教《在沙漠中心》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词句,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有哪些描写沙漠的诗词句?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然后,他们还对诗句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描写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而一轮绚丽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之情。接着,教师引领过渡:在当今,沙漠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人类的大地》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部作品的节选——《在沙漠中心》。可见,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手段。新的课标突出了初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德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7篇

浪淘沙

浪淘沙是唐代一首曲子的名称,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绝句是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者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家.

诗中的黄河雄浑而壮丽,百转千回,风涛万里,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啊,可是天上不是有一条银河嘛?这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定是和银河相通了.于是诗人欢呼起来:来吧!沿着黄河往上走,直到走到银河边上,去牛郎织女家瞧瞧吧!诗人在召唤谁同他一起去呢!当然是读者,有你,有我,还有其他更多的朋友们!

第8篇

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说课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词说课稿二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9篇

粗糙 赫赫 干涸 宛似 称职

汲取 绊倒 缥缈 闪烁 滑稽

灼热 卷帙 水罐 颤栗 陛下

祈祷 不屑 舔净 明澈 头衔

尘埃 载人 唾沫 潺潺 授予

其喙 狗蝎 清澈 和煦 呈报

箧 大穰 瞬间 炫耀 御聘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心不在焉 足不出户 窃窃私语 感人肺腑

锲而不舍 不愤不启 持之以恒 不可救药

孜孜不倦 轻而易举 贻以金钗 骇人听闻

茫无涯际 根深蒂固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微不足道 不悱不发 兴高采烈 随声附和

不言而喻 学而不厌 狗血喷头

一事无成 诲人不倦 喜出望外

付诸行动 行之有效 近在咫尺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2.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3.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5.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6.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7.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8.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也说狗血淋头。

9.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深奥程度。

10.付诸行动:把它变成行动。诸,之于。

11.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12.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

13.一事无成:连一件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15.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2.《〈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的活字印刷术等。

3.《宇宙里有些什么》是由科普作家郑文光写的。

4.《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是美国人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

5.《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6.《七颗钻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7.《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8.《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他创作了160余篇童话,代表作还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9.《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作品有《李太白集》。王昌龄,唐代诗人。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炼(“伏”通“服”,佩服)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2.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结实”;“钉”活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2)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3.古今异义词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

5.重要虚词

(1)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种)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代词,他的)

(3)人皆伏其精炼(代词,代喻皓的)

(4)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6.重要译句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部都被咬成了两段。

(2)六幕相连如箧。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接,就像只箱子。

(3)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身)就不动了。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部都被消灭了,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七、鉴赏两首古诗

1.《迢迢牵牛星》(东汉・作者不详)

・内容要点・

这首诗借助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抒写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哀怨动人。

・艺术特色・

叠字的运用。在十句诗中,诗人连用了六组叠字,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不但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表达了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以动作、神态写织女的哀怨和愁思。“纤纤”状雪白手指的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这两个叠音词一状态,一摹声。由人及物,织女与牛郎相见心切,无心织布,以致“终日不成章”,直哭得泪如雨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内容要点・

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杜鹃啼叫,杨花飘飞,营造出感伤的氛围,继而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深切地表达出来。

・艺术特色・

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具有了人的气息,渲染出浓烈的意境美。

・名句赏析・

第10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坐看牵牛织女”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一、从比较意象审美意义的角度设题考查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诗词的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解读诗歌。

解答意象比较鉴赏题,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题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通过阅读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爱国志士的象征。范成大《窗前木芙蓉》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从比较意境营造的角度设题考查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而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营造便成了一个常见考点。

【例题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析:“优美”和“壮美”一字之差,内涵有异。前者侧重优雅、清逸,后者侧重壮丽。刘诗展现的“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绰约多姿,引人悠远的联想。苏诗写特定情境下望湖楼的所见晚景,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不料,这场雨来去匆匆,雨收云散,湖面浩阔如海,一望如碧,天空不时闪出电光,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属典型的壮丽景象。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三、从比较思想感情异同的角度设题考查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同时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无病,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鉴赏诗词时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找出能传达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例题3】(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第12篇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1921年,正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作者由日本回国,他所渴望的“新鲜”、“净朗”、“芬芳”、“华美”的新中国并没有出现,到处仍然是“黑暗如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美丽的幻想被丑恶的现实砸得粉碎,作者自然产生极大的失望和悲愤。于是仰望星空,追怀太古,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而瑰丽的画面,写出了《天上的街市》。

新诗

新诗,指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现代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本文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诗歌短小精悍,想象奇伟瑰丽,读来脍炙人口。阅读本诗,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想象美

诗人由现实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世上没有的珍奇”。不但如此,就连在民间故事中被拆散的牛郎织女,也都能骑着牛儿来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社会图景,从而表达了对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二、意境美

新诗也讲求意境之美。诗人很注意诗歌意境美的创设:第一节,由自然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第二节想象的翅膀得以延伸,一下子步入了理想境界――天上的街市;接下来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构成,这里有人世间没有的珍奇,有自由自在能够牵着牛儿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还有流星,这些美好的意象,共同组成一幅美丽而繁华的天上街市图,而正是这种美好幸福的天国图景,与现实的黑暗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本文,还要注意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写街灯用“明”、“点”,写明星用“闪”和“现”这些词更符合事物的特点。再如写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一个“闲”字写出了两人的情态: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何等的惬意!没有过多的描摹,更没有华丽的表达,一个字就把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用“朵”这一量词来写流星,更赋予流星以形态上的美感。连用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对这种社会的肯定,凸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四、音乐美

阅读本诗,还要注意作品强烈的音乐性。整个诗歌,诗人自觉地运用分节、押韵、句读等艺术处理方法,让作品读来富有音乐美。表现在:诗歌每节四行,行数相等;每句都采用双音尾;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少则七字,多则十一字,字数相近;除停留时间较短的顿之外,每句三顿,顿数相同。而其中,以押韵和每句顿数相同最为重要。正是这种组合,令整个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1.作者为什么要想象天上街市的美丽?借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象星光灿烂的天上会有幸福的天堂,读完郭沫若的诗,我们再来读贾平凹的文章――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g,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畏缩了。

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燃烧起晚霞的大火柴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也没有根,只是那么裸的星呢?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g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作者由星星联想到孩子们,由月亮联想到整日管着孩子们的大人,因为星星得不到自由,就躲到了小溪中,这种想象是多么贴切呀!想一想,同样是想象,本文和《天上的街市》寄寓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2010年湖北黄冈卷)

1.这首诗节奏舒缓,适合朗读。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_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

3.在诗中,作者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他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改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知识把握

1.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美好,是为了反衬人间的丑恶,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自由、幸福、美满生活)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类文阅读

本文以星星比拟孩子,以月亮比拟大人,用月亮出来,星光黯淡形象地说明大人对孩子的不尊重,寄寓的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理想追求;《天上的街市》用想象天上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来寄寓人间没有的生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