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冬天的故事

描写冬天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7:4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冬天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冬天的故事

第1篇

冬天,狂风呼啸,折断了树枝的小树在寒风中颤抖,它的生命力似乎已经停止了。小男孩和父亲商量要把那棵小树砍了,父亲看了看他,想说什么,但又没说。春回大地,那半截在地面的小树桩上冒出了青青的嫩芽。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小男孩说:“孩子,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是呀,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树。尽管它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孱弱,然而只要它的根还在,就一定会等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正如小树,有枝繁叶茂的春天,也有寒风萧瑟的冬天,然而我们不该因为它的萧瑟而限制其发展,而应该看到它发展的前途,努力促使它走进春天,试想,如果小男孩并未将那棵小树砍倒,而是细心照料,加以扶持,那么谁又敢说将来院子里不会多添一棵参天大树呢?

人生也是如此,总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也有低谷。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帮助。”确实如此,当人处于低谷时,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帮助,通过他人的帮助,会让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变得容易克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贫苦,在工作、家庭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恩格斯的帮助,两人结成了深厚又伟大的友谊。正是在恩格斯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帮助下,马克思最终完成了人类的巨著――《资本论》,试问,如果不是恩格斯的无私帮助,马克思能如此顺利地完成他的著作吗?

一棵本不该砍下的小树如果被砍倒了,会给人留下深深的遗憾。本该灿烂的人生,不该因为暂时的逆境而腰斩。别让悲剧重演,正如别让小树倒下,在冬天里要给它以扶持,给它以呵护,相信来年的春天,那绿会特别醉人!

综合点评:

三篇文章都写冬天,但体现出的韵味却各不相同。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了三个冬天的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看似毫不相关,实则用一个“情”字贯串,亲情、友情和爱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比如对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的描写,“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连用“仰”、“觑”、“伸”、“夹”几个动词,将父亲的动作细致入微地勾画出来,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亲眼见到一般。

苏嘉熙同学的文章主要借助细致的景物描写表达情感,描写时十分注意照应“不冷”二字,能够集中地为表达主题服务,值得肯定。但是主题仅仅停留在描写本身,缺乏深入的挖掘。

张振中同学的习作优点表现在结构严谨:先以父子俩的故事开头,说明了“不能在冬天砍倒一棵树”的道理,然后用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说明即使是伟人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最后照应开头重申主题。另外,立意也很深刻,“任何事物都有起有落”,人生也有“冬天”,我们“应该看到它发展的前途,努力促使它走进春天”,能够给人启示。

第2篇

【片断一】了解童话,感知神奇

师:我们读过那么多童话故事,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主要特点?生: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事情都特别夸张神奇,想象力很丰富。生:童话往往会采用拟人手法,动物植物都会说话都有感情。生:每个童话都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师:是的,童话它想象特别丰富神奇。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看看这个故事,想象一下画面,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神奇?(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神奇之处。)生: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就绽出嫩芽了。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生: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生:插图上,巨人这么大,孩子这么小,这也非常神奇。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处描写很神奇?生:现实生活里人根本就没有魔力的,不会一下子让桃树发芽。生:孩子们一走,花园里怎么就变冬天呢?这太奇怪了。生:村子里是春天,围墙里是冬天,这怎么可能!师:你发现了吗?故事里的这些神奇之处,都是跟谁有关?生:跟孩子有关,孩子在花园里,花园里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孩子先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的特点,提炼出“想象丰富神奇”这一主要特点。从体验神奇之处入手,让孩子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对神奇之处的质疑,产生研究文本的动力,最终得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这一学习主线。

【片断二】感受美丽,体验快乐

师:请你去找找,孩子们没有被赶走前,花园是怎么样的?生: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师:会读书的人能把一段文章读成一个词。这段文字你们能把它读成哪个词?(生自由朗读,并把这个词语写在这段话的边上。)生:我把它读成“生机勃勃”,我从“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感受到了那里面肯定很热闹。师:你很会读书。(板书:生机勃勃)你还能把这段话读成哪个词?生:我想读成“美丽”。因为它写到“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师:你发现了花园的四季都各有特点。(板书:美丽。并将四个描写季节的词语字体变红。)师:爱幻想的人还能把一个词、一句话想象成一段美丽的画面。想象一下,读着这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花园里摘果子,吃果子,真开心啊!生:我看到了花园里鲜花都绽开了笑脸,蝴蝶蜜蜂都飞来了。生: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堆了个大大的雪人,正躲在雪人后面打雪仗呢!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花园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用朗读来赞美这美丽的花园吧!(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话,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只用了四个词语来描写花园的美丽。我们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再由一个词想象一幅画面,让孩子先在朗读中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加深对“美丽、快乐”的体验,最后通过朗读激感,为后续的读写结合做铺垫。

【片断三】读写结合,想象幸福

师:巨人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任性、冷酷赶走了孩子,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他明白这一点后,他立刻做了什么?生:他立刻拆除了围墙。生:他立刻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师:当初他写的“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现在怎么办?生:把那几个字改成“欢迎入内”。生:可以改成“孩子的乐园”。生:写上“所有的孩子都请进来”。师:做了这一切后,孩子们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里,此时的花园变成了孩子的――生齐答:乐园。师:从此以后,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会如何快乐地玩耍、幸福地生活呢?在四个季节中,抓住一个季节描写巨人和孩子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由想象,创编故事)学生交流。生:春天鲜花盛开,所有的花朵都绽开了笑脸!巨人和孩子们找来最美的鲜花编成一个大花环。孩子们把花环戴在巨人的头上,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生:秋天鲜果飘香,花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诱人的香味让路过的孩子也跑进了花园。最调皮的孩子坐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高的树上摘下苹果,把苹果塞到巨人的嘴里。巨人觉得真甜啊!师: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孩子们感到快乐,――生:巨人也感到了快乐。师:你从巨人的遭遇上明白了――生:只有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设计意图】王尔德的童话语言特点是优美,设计读写结合时,将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四个词语放进去,请同学想象画面,感受并积累童话优美的语言。

第3篇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第4篇

所谓的环境描写是文章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描写。人物都是在具体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性格的形成、发展,都和具体环境紧密联系着。因此,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对反映现实生活,刻画、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具有重大作用。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本文主要谈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富有情趣。一般来说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演变。二、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三、渲染气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个环境体现出风高雪猛。正因风雪有如此之势,所以才让本已"四下里崩坏"的草厅"又被朔风吹撼,摇撼得动"。这场风雪对草厅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败,摇摇欲坠,又促使林冲产生担心:"这屋如何过的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换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厅难抵严寒,于是林冲才有"向了一回火"的举动,但仍"觉得身上寒冷",又令林冲产生心理活动:"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可见,小说中风雪、草厅等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先是共同带动人物的心理、行为的变化,进而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环境--人物心理、行为--故事情节。

而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先写风雪,草场,古庙,形成荒凉,寂寞,冷酷的气氛。

风雪也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的来临。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作为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后面又写了烈焰腾起,"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从逆来顺受忍辱求全的性格,走上了反抗道路。正是因为大风雪,压塌草棚,林冲才发出"天可怜见"的叹息,才躲到山神庙,才听到恶人讲话,才终于走上反抗道路。一个景物描写起了这许多作用。

这里的"风雪"如同"雷雨"一般,预示着人物性格及命运,将有重大的转变。怒吼的北风,纷纷扬扬的满天大雪,草料场上的熊熊火焰,都有力地表现了林冲正在剧烈变化的思想性格和转变的命运。鲁迅先生说:"《水浒传》里一句'那雪下得正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紧"字的"神韵"有什么含义?一方面,一语双关,既显示这场雪下得紧,又暗示恶势力对林冲的迫害;把感觉化为视觉来写,使人感受更亲切、强烈,给读者以想像的余地,既可想像出扬风搅雪的情景,又可想像出林冲即将临头的灾难。另一方面,写出了雪的稠密,铺天盖地而来,很有气势,既烘托出林冲这位落难英雄的困窘,又让人感觉到"山雨欲来"的气息。

总之,环境描写与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等外在特点的变化;影响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绪等内在活动及其变化;影响、决定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环境决定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环境影响人。因此可以通过反观人物的言行、心理、情感等,观察他受到哪些客观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人物行为、心理、情感的外在因素,判断人物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环境影响在它之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在这些事物上会打上时代、社会、生活等烙印(标记)。小说中人、事、物折射环境。通过小说中人、事、物,观察它们的某些特点,具有怎样的时代、地域、社会烙印,判断分析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描写的一切对象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交代环境,要通过这些描写看出打在它们之上的时代、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烙印。环境造人,环境是人、事、物生存的条件,它必然在人、物、事上打上特殊的烙印(标记)。反之,小说中的人、事、物等也折射着环境。

第5篇

提二(15)班

肖景谦

四季的树叶

春姑娘给大地披上翠绿的薄纱;夏姐姐为大自然换上葱绿的新装。秋伯伯给大家送来金黄的喜悦;冬爷爷给我们装扮了一个银色的殿堂。随着季节的变化,四季也会为大树换上不同的衣裳。

春天,湖边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让我不禁想到了贺知章的《咏柳》: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宽大的芭蕉叶在疯狂的生长着。让我想到了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的故事。那片片绿色的芭蕉叶好似把宽大的扇子,扇走夏天的炎热,扇来秋天的凉爽。

秋天,火红的枫叶不只是喝醉了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无限的热情,红得向一团火焰似的。如果一阵清风吹过,满园充满了激情,升腾着自信。

冬天,松针像刺猬的刺。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坚忍不拔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松针一样,在严寒中傲人挺立。

春有柳叶的青翠,夏有芭蕉的巨大,秋有火红的枫叶,冬有松针的坚挺。我爱这美丽的四季树叶。

老师点评:

你描写了四季不同树叶的特点,展示了树叶不同的美,很有感染力哦!不过,记得把芭蕉叶描写得更仔细一些哦!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他们匆匆路过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心中一个个鲜活的回忆,或黑白或彩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可是有些人,却印在我们心底,成为一道难以磨灭的风景。

请以“他是一道风景”为话题作文。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病文展示】

品 质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安丰中学 陈 湘

我家对面的楼下有个烧饼店,我经常看到做烧饼的那个人去河边洗韭菜,洗得干干净净的。

他做烧饼时总是捋起袖子,戴上手套,将面团揉搓成一堆一堆,放在一边,再抹点油,把面搓起来,拍成烧饼,再刷一层油,撒上芝麻。一开始,因为是新来的,没有太多人光顾他的店铺,久而久之,他的生意变得好起来。大家都说,他家的烧饼便宜好吃,问他如何做的,他只是笑笑,不说。后来,有人吃出荤油的味儿,大伙才明白过来,每个人都知道,荤油是贵的,那些卖烧饼的主儿,平日里连素油都舍不得放,他居然放荤油,而烧饼和别人家的一个价,于是大家争先来买他的烧饼,他依旧是那个他,亲切朴实。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一觉醒来,肚子“咕噜噜”地发出抗议,哦,对了,早上起晚了,还没吃饭呢!我抓起钱包,就跑到楼下去买烧饼。

到了楼下,我才发现下雪了,树枝上,街道上,房顶上,都铺上了一层晶莹洁白的雪花。我跑到烧饼摊旁,看到了卖烧饼的他耳朵冻得通红,还不停地跺着脚。“要两个烧饼吧。”我边说边递过去二十元钱,他认认真真地看了看那张钱,确认不是假币后,找了我钱,我一数,多找了我五元钱,哈哈!拿着钱,我匆匆忙忙往家跑去,生怕他发现有什么不对追上来,连路上摔了个大跟头也不觉得疼!

正吃着烧饼,突然听见楼下有人急切地喊:“小弟弟――小弟弟――”“不会是发现多找了我五元钱吧?”我心叫不好,不理他,任凭他喊。过了一会,吆喝声停止了,我偷偷地往窗外瞟了一眼,没人,我胆子又大了些,探头探脑地往外看了看,哈,真走了!我喜滋滋地拿出那五元钱,准备放进钱包里,一摸兜,没摸见钱包,我有点不相信,彻彻底底地把兜翻了一遍,还是没有!我一下子蒙了,那钱包里有一千多元压岁钱呢!我愣了一会,一拍脑门,才想起来是不是刚才摔那一下时掉了,我急了,像一支离弦的箭“射”下楼去……

他见到我,赶忙叫道:“小弟弟,快过来。”边喊边拿出钱包在手中扬了扬。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店前,他急忙说:“我刚才一直在喊你――看看钱少没!”我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心中不禁泛起了层层涟漪。我眼圈红了,声音发抖着对他说:“你,你多找了我五元钱……”

在时光的长河中,许多事情我已经淡忘了,但唯有这件事我记忆犹新。我永远记得你心中的美!

(开头平淡,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没有设置抒情的氛围。)

(以典型的细节写出做烧饼者的品质,但过于平铺直叙;而且,如今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拒绝吃荤油,文段所写内容与时代特点不吻合。)

(设置“一个寒冷的冬天”作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的自然环境。)

(对“他”的描写不够细腻,显得粗糙。情节的设计实在是老套,毫无新意,可以用转换视角法进行调整。)

(对“我”的描写占了主体,忽略了主人公的地位,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抒情和议论运用不够,没有使文章的主旨上升到人性美的高度。)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的最大失误在于通篇叙述,平淡无奇,缺少其他表达方式的穿插运用,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在文章的开头,可以对环境进行描写,运用诗化的意境对故事的背景进行渲染,将人物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下;在文章的中间,可以穿插各种描写,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凸显;对于人和事,可以笔墨含情,运用抒情的手法来烘托人物,表达作者对他的感激赞赏之情;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运用直接抒情法或精要的议论来点明题旨,提升文章的品位和人物的精神层次。

【升格作文】

好美的烧饼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安丰中学 陈 湘

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都会暖暖地投到他的烧饼铺,和寂寞的小镇一起安静地美丽着。

那座店房看上去很简朴,但却非常干净,陈旧的木门上挂着一个写着“烧饼”字样的木制牌子,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些酥酥脆脆的带着芝麻粒的烧饼在他的案板上灵活地跳动着,那酥香的味道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光,扑鼻而来,只有亲口尝过他烧饼的人才能感受到,每一个烧饼都是一个灵魂。

我第一次去他的烧饼铺,他热情地招呼我,用腰间的围布擦去脸上的汗珠,他的脸被火烘烤得暖洋洋的,像锅炉里烧得发红的小煤球,我看见他微白的鬓发。他干这个一定很久了吧,岁月把他和那些烧饼洗礼得一样苍老。

“两个龙虎斗,出炉喽!”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着力量。他用粗壮的大手把烧饼用纸包好,捋好边角轻轻地递给我。他蓝灰的眼睛含着朴实严肃的光,好像在憧憬着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或者说,他有理想吗?

我想他是有的,我常看见他蹲在门前望着街拐角处的人群。这个小镇,由于手抓饼、肯德基等潮流美食的侵袭,卷走了他忠实的顾客,人们更情愿坐在空调室里用咖啡消磨早餐的时光。只有那小河,陪着他的烧饼香,静谧地流淌。那时候的他眼中总是蕴含着忧伤。可他却一如既往地做着他的烧饼,每个清晨太阳依旧温情地照射着,烧饼依旧在他的案板上跳跃,他依旧用沙哑而充满力量的嗓音喊着:“烧饼出炉喽!”

或许他的理想只有唯一的这么一个,不错,吃过他烧饼的人都能嗅得出来,那就是他的理想。

黄昏,我走过他的烧饼铺,有一种美丽的芬芳。

我想帮他,我经常去买他的烧饼,也便经常看到他脸上或兴奋或失落的神情。那一次,我故意多给了他五块钱,刚要走,被他叫住了:“看,你怎么多给了我五块钱?”再平常不过的话语,也是我意料之中的话语。他浸着风霜的脸上写满了认真的神情,他不愿意为了生活的利益轻易改变他崇高的理想,放弃做人的尊严,又怎会多收我这五块钱呢?我看见他额角的皱纹,从鬓旁的头发中冒出来,中间流淌着晶莹的汗珠,有一种美,不可言喻,无法比拟的美。是烧饼质朴的香气,也是他古朴、庄重、厚实的气息。

他依旧把案板上的烧饼面拍得老高。店中,依然是他忙碌的身影和被炉火烤得通红的面容。

但是,这美好的风景却成为我心中一道永恒的记忆,因为那个人身上所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

【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面貌焕然一新。在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以诗意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让读者迅速进入阅读角色。文中穿插了做烧饼时的场面描写,富有动感,仿佛穿透了历史的烟尘,一种沧桑感迎面扑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此外,文章对诗意化的意象进行形象化的描写,意象的灵动给人带来动感的享受。文中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由人物的声音和神态引出关于理想的猜测,衔接得非常自然,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具。穿插他退还了多收“我”五元钱的故事,在不经意间去除了人物身上可能出现的市井之气,愈加凸显出人物内涵的丰厚和大气。

【升格启示】

1.穿插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文中对他的描写生动形象,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使人物富有动感,恍若就在眼前一般。特别是对白发和皱纹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他生活的艰辛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打动人心。另外,诗意的环境描写和灵动的物品描写的穿插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第7篇

我的伙伴们,你们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我俯下身子侧耳倾听,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多么美妙、多么动听,就像春的圆舞曲轻盈柔美,洒脱悠然,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咔嚓”,春天的剪刀把冰河裁成碎片,像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在水中悠荡,漫步春天的原野,追寻春天的足迹,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小雨“沙沙沙”地响,远处烟雨霏霏,悄然润物,我听到春芽破土的声音。“轰隆隆”,第一声春雷响彻云天,唤醒了田野里的麦苗,蜇伏的小精灵,万物复苏了。呢喃的燕子,也加入了百鸟大合唱,到处莺歌燕舞,演奏一曲春天的交响。

春风暖,吹绿了北国。这幅瑰丽的画卷,它是春天的杰作。春天是个魔术师,阳光是她的画笔,大地是她的画板,蘸着浓浓春色,她不停地画呀画呀,山青青,水碧碧,杨柳绿了,桃花红了,人心暖了。一笔一笔点染人间繁花似锦,一笔一笔令江山溢彩流韵。

又是一个难忘的春天,难忘的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旋律,有你心灵的放歌,也有我一个跳动的音符。

点评:小作者通过春之声、春天的画卷、春天的故事,构成了春天的旋律。层次清晰,主题鲜明。小作者不是简单地描写春天的景色,而是着力描写人们心灵深处的春天,情景交融,展示一道春天的风景线。(指导教师:白杨)

编者按

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了,周围的一切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变得那么温暖和美好。

第8篇

一、从概括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旨这一考点去探索题目

在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有:文章写了人物哪几件事;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

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通常有:1.带着“在哪里,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问题去读全文。2.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3.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要全面。

例如2012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题《看火车》第17题:

解决此题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中提示的线索“火车”,画出相关句子。“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然后围绕着内心变化,找出相关词语,提炼出答案“恭敬、失望”一“兴奋、胆怯”一“不舍、失落”。

二、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去思考题目

在考试中我们常见的题型有:1.结合生活,谈谈阅读后获得的启示或感悟。2.联系链接材料,表达观点。3.仿写、续写,点明主题或感悟。

回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读懂文章,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3.表达内容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4.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要有层次感。

例如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题《猎手》第23题: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感想。

此题的解题思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自圆其说即可。应当首先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提炼出答案要点为:结局是自然对人类的最后通牒,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十来岁的男子。由此告诫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杀死自身。

三、从品味优美精辟的语言去赏析题目

在考试中常见题型:1.分析词语的含义。2.鉴赏词语在文中的妙处。3.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有:1.在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之上,结合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2.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白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3.找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或特色,如贬词褒义、象征,生动形象、精炼、整齐有节奏等。

例如2012年重庆市中考题《春光美》第14题:

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首先应注意从词的本义出发,然后从词的引申义、比喻义并结合主旨来思考,最后结合相关物、人、主旨,归纳出答案:(1)指小花的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体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2)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四、抓住环境描写去分析题目

在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文中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的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此类题的解题思路:1.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对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品格、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例如2012年福州市中考题《点燃一个冬天》第18题:

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注:大地上到处插满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第9篇

【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美;自然意象;物哀

川端康成在《我的文学传》中说: “我受了西洋近代文学的洗礼, 也试着模仿了一下, 但我根子是东洋人,15 年前就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向”。川端一贯重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 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其影响, 特别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早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 他就开始反复阅读《源氏物语》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影响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从创作思想到写作技巧, 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 但在思想情调上和文章风格上的影响, 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同时,通过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古都》来探求川端康成文学中所流淌的日本传统美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

川端文学作品重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优雅。通过对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意象的考察,揭示出川端文学中的季节感、色彩感,蕴涵其中的无常感、悲哀感和虚无感,以及其渗透着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川端康成即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注视美、探索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的作家。而小说《古都》,则是他表现美、创造美的杰作。更为可贵的是,在美的表现与创造中,他又使美有了“东方美”的鲜明个性。促使他创作《古都》的强烈动机就是再现有浓郁“东方美”特色但又日渐消失的京都美,并且,在他看来,“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景是主要的”。本文即意欲从景物的描写把握川端对自然美的表现及其独特个性。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韵绵绵。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都》中渗透着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之美。作者赋予了自然景物明朗清新的格调,人物纯真美好的情态。

《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 伴随着季节的变化, 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 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 作家本意也不是为了要叙述故事, 只是为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 塑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的情致和风韵。《古都》中,川端落墨之初就选择了一株老枫树和春天开花的紫花地丁作为代表意象。随着小说情节的渐次展开,作者妙笔生花,精心勾勒出了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意象:吐艳的樱花,凋零的花瓣,古丹波壶里鸣叫的金钟儿,青黛林立的北山杉,神秘的彩虹,森林中不期而遇的骤雨,浅浅的清泷川,潺潺的流水,飘舞的雪花……一组庞大而优美的意象群。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

京都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同时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精神上的故乡”。《古都》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描写了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一年一度盛大的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和传统的审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意象的季节感对比十分鲜明,前后照应,一脉生成。另外,仅从小说中部分章节的小标题也难窥见一斑: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春天的思念,夏天的偶遇,深秋的相约,隆冬的离别,作者匠心独运,以四季为框架,把古都的风物时令和千重子苗子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放在了同一个平面上。写出自然意象的季节感,川端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以“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这是包含了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的。一提到风花雪月,就会想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就会想到整个大自然的美。精心描绘自然意象季节感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如此。叶渭渠指出:所谓季节感不仅指对春夏秋冬四季循序推移的感受,而且是对在日本文化土壤上酝酿而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感情与季节风物的交融,其中包含着苦恼,娇艳,爱慕情绪的理解性……川端就是在忠实地再现四季自然美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感情和心绪溶铸其中,从而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的孜孜追求,也是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民族的深层意识和 “物哀”色彩、“幽玄”理念,正是这些流淌在川端文学中的审美理念,才形成了川端文学有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重要特点,其小说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悲与美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

《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 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 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和传统精神的哀伤, 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歌。透过川端康成对四季时令变迁的描述,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韵律。由繁花盛开, 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的夏季, 转而滑向低缓深沉的秋季, 最后以无声的白雪为结束音符。在对四季音乐流转的体悟中, 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 又有日本人独有的特色。

川端康成写《古都》事先并没有周密的计划,故事情节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只有从春天开花季节起笔,写到冬天雨雪交加时为止这一点是按计划进行的。小说的季节感首先体现在以季节为章题。小说共九章,从章题来看,第一章“春花”、 第六章“秋色”、 第八“深秋的姐妹”、 第九章“冬天的花”,这几章的题目就直接包含了春、秋、冬三季;加上第五章“祗园节”(时处盛夏),整个故事的时令背景便再清楚不过了。可以说,一部《古都》就是一幅京都春、夏、秋、冬的画卷。其次,《古都》按四时节俗行事。小说从“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开花”开始;中间经历“葵节”(五月十五日)、“伐竹会”(六月二十日)、“越夏祭神”(立秋前夕)、“时代节”(十月二十二日);一直写到冬天的雪花。四时节俗,线索清晰。其中的季节变化、风俗民情,与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情感联系自然而又紧密。季节的表现,在川端的笔下,或为题或为线或为景;或现或隐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或篇幅重或着笔少,但却都被赋予或倾注了人的情感,成为意蕴丰富的主体。季节感的背后是其文学的自然美。

从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可以称得上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他用细腻而挥洒的笔法描绘带有浓重主观感彩的自然,敏锐的感觉捕捉实与虚的契合。川端注重的不仅是人物的言行举措,还有绘制构图严谨、色调合宜、印象鲜明的自然图景,以烘托氛围,衬托人的情思。川端康成说过自己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他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自然的美在他的笔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花草树木、山川湖海、明月轻风等,大自然的一切无不可以进人他的视野,进人他的作品。川端康成曾经说过:“广袤的大自然是神圣的灵感,凡高岳深山、瀑布、泉水、岩石、连老树都是神灵的化身”。因此,第一个原因恐怕与川端本人信奉东方禅学式的“主客合一”的认识论有美。“天地万物中有自我的主观,以这种情绪去观察事物,这是主观的扩大,就是让主观自由流动,而且这种想法发展下去,就变成了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表示所有的境界而融含在一种精神里……”由此可见,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决定了川端必然大力营构自然意象之美。

川端之所以偏好自然意象,第二个原因恐怕与日本传统美学追求的“物哀”不无关联。“物哀”就是日本民族对自然风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同形关系,感应关系的一种审美概括。“物”就是自然风景,自然风物;“哀”则指自然景物的渗发,或因长期审美积淀而凝结在自然风物中的情思。川端自己也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和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显然,日本民族的“物哀”情结大大激活了川端对自然意象的偏好。

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继承了《源氏物语》以来形成的“物哀”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一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他对物哀和美的理解形成了其唯美主义格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家进行艺术审美的创造,集中表现为要把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可以直接被人接受的载体,创造以载体再现对象存在的具体状态,表现主体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川端在《古都》中的“物哀”情沫,通过季节和时令的推移,从而营造出细致鲜明的自然意象。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

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日本不少作家对日本由古以来的“哀”产生共鸣。但在川端康成身上除了“哀”的共鸣还有对严格的文艺精神的共鸣。1945年他在《悼念岛木健作》中提到, 决心今后“只写悲哀的日本美, 其余的即使一行也不想写。”他的这种精神和勇气形成了他战后一系列“美”的作品: 《美丽的日本中的我》( 1968 年) 、《不灭的美》( 1969 年) 、《美的存在和发现》( 1969年) 、《日本文学之美》( 1969 年) 、《日本美的展开》( 1971 年) 等等。

川端康成由于受没落家世、孤儿遭遇和亡国没世之民观念等影响所形成的精神个性与《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完全契合, 川端康成对于《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心领神会, 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因而更使得他的小说形成了美而悲的独特风格。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古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

【参考文献】

[1]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谷学谦.川端康成与佛教[J].外国文学研究,1999.

第10篇

寂寞的痛苦

¬——读《边城》

金湖县实验小学六(4)班华颖锐

12岁

“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著名剧作家、评论家李健吾是这样评论《边城》的。是啊!《边城》就是一颗上古流传下的古玉,散发的光芒,温润而凄迷。当游人成批地到《边城》所描写的“边城”凤凰县时,我们感到了这部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

《边城》所描写的是一个简单而极美的故事。清纯而秀丽的湘西少女翠翠从小与摆渡的爷爷相依为命,翠翠长大后,有一年端午节去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邂逅了外号“岳云”的二老傩送。但是,后来托人来说媒的却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按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溪边的山上,唱山歌让翠翠选择。可天保自知不是傩送的对手,失望中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涡之中。傩送也因父亲一时间不愿意将间接害死长子的姑娘取回来当儿媳妇,而负气出走。而从小和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之夜撒手人寰,只留下翠翠寂寞地、从容而痛苦地等待着心上人地归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是翠翠再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就在这个充满悲伤、希望、绝望的话语中结束了。

“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可“明天”又是那一天呢?在“明天”没有来之前,又有多少个“今天”、“昨天”呢?在“明天”没有来之前不会寂寞,痛苦吗?万一真要“永远不回来”了,那还不要寂寞一生吗?看似希望的背后却是无穷无尽的寂寞与悲伤。

《边城》中翠翠的悲剧是寂寞的,在看似安静祥和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伤……

在痛苦面前,我们也该像翠翠一样虽然痛苦,却依旧以惊人的希望生活,哪怕这是绝望?

第11篇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妈妈要去单位取资料,爸爸不在家,我自告奋勇陪妈妈去取。

刚出家门,我肠子就悔青了,外面好冷啊。呼呼的西北风,割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等了半天,终于看到出租车那橘黄色的暖暖的车灯。我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一把拉开车门,一个箭步跨进去。

屁股还没坐稳,就觉得不对劲,“什么玩意儿?硌(gè)我屁股了。”伸手往屁股底下一摸,咦,方方正正的,我嗖地抽出来。妈呀!竟然是一部手机。银色的盖子,银色的机身,银光闪闪。我的心怦怦直跳,紧紧攥着手机,举在妈妈眼前晃着,“妈!这儿有一部手机,快看看里面有没有游戏!”妈妈一愣,然后平和地对我说:“这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占为己有,看看有没有机主家里的电话,打一个问问,人家一定急坏了。”我一撅嘴,愣愣地瞅着妈妈。什么?要还给人家?我两手死死捂着手机,生怕一抬手它就飞了。这时,坐在前面的司机说话了,“大姐,这也没多少钱,就给孩子玩吧。”我一听使劲地点着头,肯求地望着妈妈。妈妈一边掰开我的手一边说:“我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毛病。”说着,开始查找手机里的通讯录。

我气呼呼地把头扭向窗外。本来我就没有手机,节假日出去学习联系妈妈很不方便。妈妈早就说要给我买一个,现在多好的机会,还……妈妈真是太傻啦!

不知道妈妈怎么联系上机主的,只听她跟电话那头的人说:“别着急,大庆师范学院知道吗?请到实验楼123室来取吧。”我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妈妈可能看出我的不满,她伸出手握在我的手上,我一把甩开了,继续扭着头看着窗外。

很快,我们到站了。妈妈拿出10元钱给司机,司机看了看我们,没有接,而是笑着说:“我开出租车这么久,第一次遇到你们这样的,这钱,我不要了。”说完,转过头摁了一下喇叭。妈妈谢了他,轻轻关上车门。

我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快步往办公楼走去。风呼呼地刮着,依然刺骨,我却感到丝丝温暖。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庆市

景园小学五(4)班学生

【专家处方】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看似细小,但是它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冬夜里的故事》就比较好地运用了细节将文章主旨呈现。“我的心怦怦直跳,紧紧攥着手机,举在妈妈眼前晃着。”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描写非常传神。作者意外地在车上捡到手机,既紧张又惊喜,怎能不“攥”紧?又不无得意地在妈妈眼前“晃”,生动表现了小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当妈妈要求他归还时,作者不理解妈妈的做法,“我一撅嘴,愣愣地瞅”,怕妈妈拿走手机,因此“死死捂着”,心存一线希望,“ 肯求地望着妈妈”,希望破灭了,“我气呼呼地把头扭向窗外”,来表现他的不满,当妈妈主动示好,握他的手时,他赌气地“甩开了”。听到司机对妈妈行为的认可后,作者转变了对妈妈的态度,“我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一个“拉”字与前面的“甩”字,细致入微的描写是两种态度的对比。在表现妈妈的环节中,没有那种直白地赞美。作者仅通过两次对话,来表现妈妈不贪图小便宜、拾金不昧的品格,整个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概括或是直接陈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使文章真实可感,人物也更加丰满。

作者不仅仅对人物进行描写,在开头和结尾两处,对寒风也有简单描写。第一次时单纯描写天气,而第二次旨在表现妈妈的行为,给作者心里带来的感动,也正是通过天气的寒冷,来反衬妈妈的美好。

第12篇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即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