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讲授方法

课堂讲授方法

时间:2023-05-29 17:4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讲授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讲授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课堂讲授;教师;学生

一、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教学设计上,教法考虑多,学法涉及少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前提条件。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学法都成为制约课堂讲授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非等量齐观,其中,学生的学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从教师课堂讲授前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一般都比较重视教材和方法的设计。而在方法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教师教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少考虑,只把教师的教法作为课堂讲授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一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课堂讲授目标的实现。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一是认知前提条件,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二是情意前提特性,即学生形成动机,以便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教学的质量,即教师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这三个变量对学习达成度的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优秀教师的课堂讲授经验也表明,教师的教法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课堂讲授就变成了课堂灌输,难以实现课堂讲授的既定目标。可见,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法,轻视学法,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多,思维参与少

主要表现在:一是讲授时数多,自主学习时间少。在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总量为2800~3000学时,其中90%以上为课堂讲授时数,平均周课时在20课时以上,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知识内化的时间;二是单一讲授多,自主思维少。目前在高师院校课堂讲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复讲授、启发不当和引导失“度”。重复讲授是指课堂讲授的内容实际上是完全重复或大部分重复教材内容,尤其文科专业理论课教学更为突出。这种貌似讲授内容丰富,实则“泛讲”、“滥讲”的重复讲授方式,是一种低效高耗的讲授方式。因为课堂大部分时间里传授的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昔时”信息,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介绍的太少,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维参与度较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不当则指讲授中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心境,学生思维迟缓,思路不通,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失“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自己本身就没有明确学生应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而在讲授过程中,盲目引导,要么让学生一会儿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又思考那个问题,还不时提醒学生思考中应注意的事项,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形成的思路不时被教师的“过度”引导所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某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思维品质的深刻性;要么淡化问题,使学生不愿提问题,学生提得早,教师强调此问题后面要讲,学生提得晚,教师又说此问题前面已经讲过,结果把有问题的学生引导的“没问题”了,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只能变成被动接受教师讲授内容的容器。

(三)在功能发挥上,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多,非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少

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一直主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然而,课堂讲授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却把自己牢牢定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也就是说课堂讲授注意发挥其智力教育功能,而对其非智力教育功能是弱视的。从学者们对课堂讲授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来看,前苏联的教学论专家把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的功能作用概括为:(1)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3)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点,形成信念和相应的各种社会行为习惯。这一认识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在智力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即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智力水平。从课堂讲授实践来看,目前地方高师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认为,课堂讲授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着眼于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以此作为评价课堂讲授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在不正确的学生观支配下,所形成的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课堂讲授中,努力创设期待、关注、热爱和尊重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课堂环境氛围,从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产生教师期待效应,使学生敏感的觉察到教师的期待,从而引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由外在学习行为上的主动参与向内在思维活动上的积极参与转化。对教师而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在课堂讲授中以正确的学生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课堂讲授艺术,做到讲授的科学性与讲授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无声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和谐统一,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

(二)改革课堂讲授结构,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

高师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为教师改革课堂讲授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以教师作为唯一的课堂讲授主体的活动结构,首先要提倡讲授主体的多元化,不但教师是讲授的主体,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都是讲授的主体;其次,大胆引入西方高校教学中流行的Seminar教学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多向互动的、多通道传输知识信息的“立体式”的课堂讲授结构;再次,要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具体包括:一是讲授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变更和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信息,产生创造性思维。二是课堂讲授时空的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入问题情境,使学生找到创造的契入点,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价值,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三是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教师不仅要以问引问,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范例,使学生能问、会问,更重要的是要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或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并得以应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些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的教学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由于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法为主,其稳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讲授法,即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根据其在课堂中讲授所占的时间多少比例的不同,讲授方式即可表现为主导方式又可表现为辅助手段。

本文所指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式,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共同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批评它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其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这些批评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所受诟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当或是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讲授法,那么它的确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亦是如此。

一、讲授法是《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之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法在教学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

1.讲授法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主要是介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目的在于帮助准新闻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业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其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并为后继的学习做铺垫,而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虽不排除某种创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学生听教师讲授,即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2.讲授法适用于班级教学。至今,在我国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导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课更是普遍现象,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形式将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些专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但是象《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这些理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课,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节省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

3.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具体的、从没涉及过的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专业知识也有学习的需求。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教给的前人已获得的知识成果,确保学生形成清晰、稳定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这样能够突出地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反映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

4.讲授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课堂安排、教学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讲授法可控性强,是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二、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讲述、讲解和讲演这三种形式。

讲读这种方式应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如语文、自然、社会等科目的教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述和讲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轨迹看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由无数个点组成,一个个的点就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我们在画线的同时又要描点,所以说讲述和讲解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的时候,对于其涵盖的重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说讲授美国新闻事业史这一章时,在讲述美国这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还要重点讲解一些新闻事件如“曾格案”、“掏粪运动”等;一些突出的新闻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如“五大报纸”、“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两大电缆电视网”、“两家世界性新闻通讯社”等以及美国的新闻制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讲演还是时常会用到的。当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这就是讲演。比如说讲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一些问题,可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专题,教师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有时介绍某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也会采用讲演这种方式。比如介绍萧楚女,用讲演的方式介绍他的生平、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评价和他的一些趣事,不仅用语言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了萧楚女这个光辉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凌驾于教材之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要凌驾于教材之上,不仅要讲出本门课程的精髓,还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课教师的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紧扣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讲授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比如在讲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时,教师要“轻画线”(简要介绍该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重描点”(精讲该国的新闻制度,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新闻人物,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等)。教师在注意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师要提升讲授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陈述式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鲜活,但并非离开讲授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水平,不断钻研,不能停滞不前。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不能“满堂灌”。一般史类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趣,《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也不例外。教师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讲授法运用得当,不能把讲授变成“满堂灌”、注入式。

5.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虽稳居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等等。这样才能弥补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讲稿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精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子讲稿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稿(教案)直接“上墙”。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课程和本专业学习的网站网址。授课教师还可以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起沟通平台,如Q群、本门课的公用邮箱等,随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业界和学界最新的动向、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料,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这样既便捷,省时;又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方法教学不好。《中外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教师们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讲授;谈话;讨论

一、恰到好处地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它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讲究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并不是意味着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可用,而是很多场合必须用到讲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进行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类的教学又或者是音乐的一些乐理知识时,这种方法就特别适用。它的优点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效率高,照顾面宽。但也有其存在的缺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态,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不可以一味地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厌恶你的课堂。

二、适当地利用谈话法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有人觉得谈话法比较适合语言类的科目,如语文、历史,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对其避而远之。其实这种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音乐这一学科也很实用。因为谈话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它往往可以用在讲授法之前,因为讲授法经常是由旧知导入。讲授法的教学很枯燥,由谈话法中的旧知引入,学生就特别易于接受。此外,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帮助。如我在执教《愉快的梦》《闪烁的小星》《小白船》《外婆的澎湖湾》等课时,都利用了谈话法,导出了一些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新课的教学。谈话法在运用的时候,你会感到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非常近,学生也乐在其中。

三、讨论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法是音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几乎在百分之八十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当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时,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也因为集思广益,思路更加宽广。并且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的课堂,学生思维敏感,积极性极高,创新能力提高得也很快。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主张以小组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通过运用讨论法,同学们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了,他们说,音乐课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乐此不疲。

四、要利用好多媒体,让音乐课堂变成高效课堂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尤其音乐课。因为音乐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它可以让你的音乐课堂得以延伸,充满活力。以欣赏课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重组,对于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些好的作品,如民族歌曲、丰富的画面、大型的乐器演奏等,多媒体的效果会比教材的印刷版更为真实和清晰;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认识一些著名的音乐歌唱家及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更便于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风格。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意境,让他们享受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因此,利用好多媒体更有利于形成高效的音乐课堂。

第4篇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讲授艺术

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认真讲解和引导,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内在实质及其相互联系并缩短学习时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他教学形式主要起巩固、加深、延伸、扩大和运用通过讲授所获得知识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高校完成教学计划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教师能否在规定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得到学生的认可,是考察、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笔者在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对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探索,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式和方法,通过多届学生的实施,反映效果良好。下面就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谈些看法。

一、课前作好充分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讲新课还是讲老课,都要认真做好准备,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首先,熟悉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选择合适的教材;其次,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向班主任、辅导员或前期授课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文化水平、接受能力,专业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等;第三,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即课程进度表,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最后,编写教案或讲稿,教案或讲稿一般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用自己讲课的语言进行编写,以便于讲课使用。但是,其内容体系应尽可能与教材一致,以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为了保证讲课质量,新教师上课或老教师上新课,必须进行试讲。试讲通常由教研室组织,相关领导和教师参加,试讲结束要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试讲合格后方能正式上课。新教师上课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证上课沉着冷静,处变不慌。

二、科学利用课堂三阶段

1.开始阶段。讲授开始阶段要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复习旧课,教师在讲授开始时可简要概括一下前次课的主要内容。复习旧课也可以采取教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二是明确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哪些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不但复习了前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并使学生对听课的线索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以自觉的态度接受新知识。

2.中间阶段。这是课堂讲授的主要阶段,系统讲授本次课的内容。在讲授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地采用相应讲授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课堂的讲授效果。

3.结束阶段。讲课结束前,教师应简要概括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同时学生可以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另外,教师根据需要,可布置课程作业。

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施教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讲课只有自己思维,而没有调动学生思维,甚至自己也不积极思维,只是照本宣读,这样的讲课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压抑,课堂沉闷,这就是所谓的“满堂灌”或“注入式”教学。而与此相反的讲课方式就是“启发式”,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以自己精湛的思维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以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启发式”与“注入式”的根本区别点就在于教师讲授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而不在于课堂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进度。

课堂讲授还要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系统连贯。在教学方法上要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努力提高讲授课的实际效果。

四、提高讲授艺术

搞好讲授,不仅要靠教师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艺术。教师的讲授艺术主要通过语言、板书、仪表、态度、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使学生领会并受感染。

1.语言是讲授的主要表达方式

讲授语言必须规范,符合普通话标准,吐字要清晰,讲话要简练,用词要准确,表达要生动。除基本概念、定义等采用原文照念外,其他方面语言应改为口头语言,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板书、板图是课堂讲授的重要辅助手段

教师不要一味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将削弱老师的作用和魅力。虽然多媒体有很多好处,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表现出来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例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后,讲课语速加快、讲课节奏加快等,特别是一些基本理论叙述,使用多媒体后变成了照本宣科,使学生听起课来变成了听天书,越听越糊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授课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建议要有选择性地使用板书、板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板书、板图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的时间。课件上的内容主要以提纲为主,讲课辅以板书,这样学生看起课件来一目了然,听起课来才感到有兴趣。板书、板图要做到标题明显,书写工整,作图正确,大小适当,不要随写随擦,随意涂改。

3.教师讲授时的仪表、态度对学生听课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仪表庄重,着装整洁,态度从容,动作沉重。讲课认真,切记出现差错,如果出现差错,应及时纠正,切勿闻过饰非。讲授要有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戒冷漠和毫无表情,应把讲授变成鼓动性的演说或戏剧性的表演。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应密切注视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发现学生有精力不集中,听课疲劳等现象,可采取提醒、提问或改变讲授音量等必要措施,以保证讲授效果。

五、联系实际

课堂讲授,必须注重联系实际,一是联系生产应用实际,使理论知识与工作中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联系学生实际,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适应学生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培养层次的要求,以增强教学效果。这两方面的联系实际不可偏废,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六、教书育人

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在讲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通俗说法即“教书育人”。为此,教师要重视用辨证唯物论、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组织讲授的内容,编排好讲课的程序,阐明课程理论,把思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教育。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革命人生观,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本专业、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造就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了许多良好的品德。

加强考勤,严格课堂纪律。在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随时进行提问,并将提问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这样一来大多数同学就会认真听课,唯恐提问到自己时答不上来,影响本课程的成绩。另外,课堂提问也是提高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措施之一。规定一学期内考勤或提问有三次无故不到者,不允许参加本课程的考试,无成绩记录。这样实施的效果很好,提高了学生出勤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缺课、逃课现象的发生。

七、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要上好一门课,不但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生产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科学研究经历,这样在讲课时就不至于只讲干瘪的书本内容,致使课堂气氛不好。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希望上课能学到他们在书本上见不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具体生产实例,学生听起来很感兴趣,且易于掌握。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决定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一门课程,素质不同的老师来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同。素质好的教师在讲课时学生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所以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不断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熟练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本专业前沿发展信息,才能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的水平。其次,教师应不断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熟悉教学原则,掌握教学方法,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素质的学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语言表达流利吸引人。

参考文献:

[1]秦积翠.为课堂讲授法辩护[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6):102-105.

[2]方书起.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几项措施和建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8):36-37.

[3]陈姗.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70-71.

第5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应当占据绝大多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进行限时讲授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活动导入方式,失去新鲜感之后学生的兴趣会丧失,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伊始就分散了注意力,让整体的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大大下降。为了使学生对课题导入的方式和内容感兴趣,本文从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设计要能诱发学习动机、 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的设计需新颖方式需多样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关于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限时讲授;英语课堂;导入设计

一、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设计要能诱发学习动机

虽然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步取代之前占主体地位的形象思维,但是兴趣和动机依然是限时讲授背景下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高质量投入的主要驱动力。所以在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设计要能诱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很多,但都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兴趣指向来设计。

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Food and lifestyle》一课的课堂导入,笔者就设计了一个What is it?的小游戏给出大量食物促进学生讲出更多的在他们的生活中见过、吃过甚至最喜欢的食物,并逐个的列举并阐述出是否知道他们的英文名称。同时也引出Countable Nouns 以及Uncountable Nouns。为了使学生对课题导入的方式和内容感兴趣,老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了更多的食物的形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 并通过食物以及是否可数名词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实际课堂实践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些小游戏十分有兴趣, 并且带着这些兴趣进一步去深入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主动的在问题的驱动下解决旧问题,寻找新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汲取到很多英语知识。

二、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在限时讲授背景下,教师要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而在大量的时间内没有充分有质量的思维活动来带动的话,显然会造成课堂宝贵的时间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所以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马达。学习英语的时候,识记是一个方面,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制造思维矛盾、设置问题、因势诱导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不断的分析、思维、想象、推理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限时讲授背景下英语课堂导入的设计需新颖方式需多样

好的开始对一节课来讲十分重要。作为教者要在设计教学导入的时候坚持导入设计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力争在学习的时候保持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兴趣。英语教学活动的课堂导入活动方式很多,例如,在初二英语的《Wild animals》的第一课时的课堂导入的时候,笔者就设计了一个Discussing主题是围绕“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more about wild animals. We will talk about their appearance, food, abilities, character and the dangers they face.”展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去探讨。这是典型的事件讨论型导入方法。同学们在进行Discussing的同时也进行着知识的建构和互动。一位同学的日常经验可能是较窄的,但是很多同学的经验结合在一起,相互交流之后就会产生特殊的效应,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探究Discussing需要用到的一些生词和短句, 促进学生们带着需求去探究课文研究生词,同时通过Discussing同学们也逐步感受到英语学习和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英语的驱动力。

再比如在初三英语《Great people》的第一课时,笔者在班级授课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导入方法。首先,设置一个问题情景:你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第一位登上月球的是谁吗?用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并且同时通过讲述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故事的方式将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这就是以故事情境为主要手法的导入方式。传统的唯一的教学活动导入方式,失去新鲜感之后学生的兴趣会丧失,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伊始就分散了注意力,让整体的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大大下降。为了使学生对课题导入的方式和内容感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保持导入的新颖,多结合生活中新颖有趣的现象,同时保证导入形式多样化,可以釆用讨论导入、设疑导入、情境导入、对话导入等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课堂导入,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导入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余嵘皎.浅谈愉快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活动中的运用[J].爱满天下.2007(Z1)

[2]龙玉梅.浅谈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3]杨金昌.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与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11)

[4]邵细芳,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03)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 讲授法 有效性 问题 改进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但与此同时,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我认为讲授法在我国教学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必定是有其科学性的。因此,本文在分析讲授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使讲授法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知识传授作用。

一、讲授法的定义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定义界定

所谓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1]很显然,这与常说的“灌输式教学”是不同的。我们说的讲授也绝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的那种简单授课方式,而是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割裂地、仅注重知识的累加,而是通过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的同化顺应作用,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整合。

讲授法并不排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由于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当然这要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必要的前提,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包括引起必要的概念冲突,从而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2]。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讲授法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讲授这种授课形式,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特征分析

讲授法是让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一个简单快捷的途径,其基本特点有: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教材内容;教师主要以语言的形式传授知识,即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讲授法的优点如下: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善于设疑置疑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易于按照预设完整地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设备没有特殊要求,教学成本较低,便于广泛运用。

我们不能放弃在课堂中使用讲授法。知识的传授,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教师的讲解。不管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进行下去,教学的主旨精神是不能丢的。会讲的老师不一定是优秀的老师,但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巧妙使用讲授法的老师。

二、问题追踪与原因分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讲授法在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只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传递,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第二,面向全体学生,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第三,教师讲授时间与学生活动之间相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变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像讲授法这种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同步化和集中化,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相反,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更加直接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讲授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在时展的背景下,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和不足,因而,讲授法遭到非议就不难理解了。

(二)知识观的转变

当前知识观的转变,以及学校课程对知识的选择也影响了人与知识的关系和人在教育中的命运。知识的客观性、永恒性被打破,提倡对知识的批判和质疑,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在知识面前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成为合作者之中的“首席”。在此理念下,教学方法也要改变,具体到一节课堂教学,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建构的素材,而不仅仅是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理所当然,讲授法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随着知识观的转变必然会遭到批判。相反,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则受到青睐和推崇。

(三)教学观的转变

随着对教学过程实质的深化和探讨,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授课方式要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条件;教师的讲要为学生的学起到牵引作用;教师的讲要随着学生的学而有所改变、调适。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偏重教师讲为主的特点,使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魏书生说:“方法是艺术,因此没有对错之分,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形式越单一,其生命力就越容易衰竭。应该是各种色彩、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之花都争奇斗艳地开起来才好。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力。”我们仍在课堂教学中坚守着讲授法的一方时空,就在于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生命力。批判,可以作为进步的动力,但不能成为发展的阻力。我们要从如上的批判中寻找改进的措施,使讲授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适应新型社会培养人才的需求。

三、对策探究

提高讲授法的有效性,要反对平板地、繁琐地、公式化地讲授,而要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一)讲授内容要少而精当

要克服“满堂灌”、“话语霸权”、“教师独白”、“课堂权威”等行为,教师必须少讲,以便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以便构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教师少量的讲授,还必须做到简明扼要、语言要精当、干净利落。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展开讨论,通过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讲授时机要准而适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点拨性讲授是一门艺术,“点金术”的使用要讲究分寸,不能一下子都“倒”给学生,要善于抓住时机灵活点拨。教师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为此,教师的讲授必须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贵在适时。

(三)讲授也要讲求艺术性

教师的讲,要讲究艺术性,要富有吸引力,讲求情趣美,使学生在听讲时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学。因此,教师要注意讲授的生动、活泼、有情、有趣,要给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氛围。

讲授本身的技巧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讲授的人――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够在讲出来的基础上把这些技巧发挥出来,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讲授。为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使其具备灵活运用讲授法并获得讲授效率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只有这样的讲授,才能使学生获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盲目否定、排斥“讲授”这一形式,而应充分挖掘讲授法自身的潜力;同时适当借鉴其他方法的长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改进后的讲授法必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新经典。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高效课堂”是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兴起的热词。但高效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本质无异于过去人们所讲的“向45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多少年来,也从未有人提出要把课堂教学模式化。新课改的几年就涌现出如此多的高效课堂模式,这不免让人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讲授法

近年,一批学校创造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如,“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等。

笔者以为,高效课堂无模式。

其一,“高效课堂模式”不过是模式化了的教学方法步骤,与传统教学相比,除了学生活动更多,老师讲授更少外,没有大的区别,谈不上是创新。其二,“高效课堂”是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兴起的热词。但高效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本质无异于过去人们所讲的“向45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其三,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模式化就是教条,模式化就是僵化。学生间存在兴趣、基础、智力的差异;课程存在科目、章节的差异;地区间存在教学条件及环境的差异。若把课堂教学模式化,实际上是忽略上述差异,这对提高教学效益非常不利。

比如,不少人认为高效课堂中,教师在一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他们甚至把这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只要一节课教师讲授时间超过10分钟,这节课就会被否定。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先来看看讲授法的优缺点。讲授又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评等,其便于操作,对教学条件要求不高,在辨析概念、破解难点方面屡建奇功。然而,讲授使课堂比较枯燥。更重要的是,讲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听,不会说,不会写,自学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为了扬长避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讲授法。现在,为迎合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许多教师怕讲授超过10分钟,又“不敢用”,讲授法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这显然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又如,一些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合作学习,把课桌拼并,让学生围坐起来。这样做固然利于学生交流、讨论、互相帮助,但不利于其独立思考,易分散其注意力,造成互相干扰,对低年级尤不可取。

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但不要盲目效仿,要保留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应搞某种模式,相反,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形式只是躯壳,理念才是灵魂。

(作者单位 陕西省兴平陕柴中学)

第8篇

一、“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部分,从属性上说,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而高中语文,既要传授语言文字这些基础知识,完成其交际工具的任务,又要传播人类的思想文化,传承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三维目标”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任务的最终完成,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说,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讲授法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教学方法,首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抛弃了讲授法,“基础教育”便会缺失了根基。所以说,讲授法是基础教育的必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首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古代文化。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从“语文1”至“语文5”的必修课程,共有65篇课文,其中古典诗文共有32篇,占到49.23%;在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纪、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中,共提供了14本书,其中有三本全是古代诗文,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诗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着这么大的比例,这是任何一个外国的高中语文所不能比拟的,或者说,任何一个外国的高中语文,都没有像中国高中语文这样多地承载着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人类文化。而且这些古典诗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聚着极浓厚的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像这样的课文内容,要是离开了讲授法,语文教学还想传承人类文明,进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讲授法是语文人文性的需要。

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且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动手实践,反复练习,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而任何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首先仍需要教师的讲授。用准确的口头语言介绍方法,说明操作要领,就是讲授法。所以说,讲授法是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在自学语文的过程中,所采用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借助看课文下的注释,借助查阅工具书查阅其他资料阅读课文,一般的情况下,这样学习就能够学懂大半的知识内容。但一定还会产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然后通过问同学,通过阅读其他参考书目和上网查询,可以解决一些疑惑,但仍会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讲解,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教师讲授对解决学生自学中疑惑的神奇功效。所以说,讲授法,是学生自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讲授法虽然是教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今天新课标背景下,它仍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全盘否定更不可完全取消。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中语文教学接轨的语文教学,教材的丰富和课文的多样,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发展,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并存多种方法互补,以效果取方法的多元方法局面。如果我们把高中语文教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讲授法就应该是高楼大厦的地基。高楼大厦中没有地基不行,光有地基也不行。换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没有讲授法不行,光有讲授法也不行。这就是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二、“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讲授法在长期的应用中确实曾闯入了一定的误区,产生了许多的问题,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能认准那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寻找出解决的方法,就有可能使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常地应用,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讲授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并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产生的问题。虽然教育评议者们指出了讲授法的诸多问题,但是,真正的问题只是一个,即教师在教学中把讲授法扩大化了。这里的扩大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扩大,二是对象上的扩大。所谓时间上的扩大化,即在一个单位的教学环节中,讲授法只用十五分钟即可以,可是教师用了整整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所谓对象上的扩大化,即有些教学内容属于难点,需要教师讲解,并且还要讲到讲透,就采用讲授法;而另外许多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讲授法,需要用另外的方法,但教师仍在用讲授法,最为严重地是用讲授法教学所有助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使得讲授法在时间上和对象上都在无限制的延伸,自然就闯入了扩大化的误区。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在“满堂灌”,就是在“填鸭式”强塞。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被动学习,就是强迫学习。教师讲授的东西,也许对于一部分学生很需要,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他已经会了,不需要了;或者教师讲授的东西,一部分学生仍需要认真听,另一部分学生只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就能完成得很好,或者需要其他方式,如讨论探究查阅等等。他更需要的东西,你没有讲;而你讲的东西,他不需要。所

以学生可能会厌烦,所以教学效率低。一言以蔽之,讲授法的扩大化,就是不该用讲授法了仍在用讲授法,或者说用讲授法取代一切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手遮天独霸课堂。讲授法扩大化产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素养不高。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贫乏,教育教学的认知理念不明,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不了解、要求不明确等等。有时甚至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心理个性等因素,如急功近利心理,越俎代庖心理,包揽一切心理等。当然,讲授法扩大化的产生也有一些外界的影响,如升学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示范课公开课评优课的诱导等,都会从外界影响教师产生讲授法扩大的现象。

那么在今天,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应用讲授法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浅见以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讲授法的有效应用要有深厚的教育素养来作铺垫。深厚的教育素养,首先包括具有多元教学法意识。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学习有关教育论、教学论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掌握所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只知一种教学法,只会一种教学法的贫乏现状。并树立教学法的平等意识,教学法本身并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所有的方法,都是用来完成教育教学目的的。而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学任务,是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其次要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不可一刀切,不可只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的教学。不可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到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育理念上,要相信学生有自学的能力或者学生有自悟的潜能,并一定要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心,要有引导学生自悟的教育观念。时刻提醒自己要忌除越俎代庖包揽一切的心理和行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教育素养,具有了诸多的教育教学正见,就会从思想上正确地对待“讲授法”,既不会在新课标背景下谈讲授法色变,全盘否定讲授法;也不会用讲授法包揽一切,使讲授法无限扩大,自然就会从教育素养上给“讲授法”正常合理的应用提供必须的思想基础。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明确讲授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范围、重点和注意事项。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还要研究课堂。从教材的角度说,有些课文适用讲授法,有些课文不适用讲授法,熟悉教材,就是要明确教材中哪些课文可以用讲授法教学,哪些不能;哪些课文可以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哪些课文只能辅助用一下或者一点都不能用。从学生的角度说,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讲授只需要教师检查督促;有些内容只需要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引导一下点拨一下,不需要全面讲授,还有些内容,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讲授一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对教学内容本身讲授。熟悉学生,就是要知道学生的需要,知道学生需要教师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到哪一步。上个世纪中期提出的“吃透学生”就是吃透学生的需要,用在讲授法这里极为必要。从课堂的角度讲,教师对课堂要有所构思有所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还包括时间分配、结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等。研究课堂就是要研究这一节课,该不该用讲授法;如果该用,应该在哪个时间哪个教学内容中用,用多长时间用到哪一步为止,同时还必须明确这一节还要用哪些教学方法,讲授法如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应用。这些都是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实践得多了,总结得多了,自然就会明确讲授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范围、重点和注意事项了。

大体地说来,凡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查阅资料、自我思考等途径仍不能解决的语文问题,或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语文疑难问题,就可以用讲授法;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教学内容,就不必用讲授法。具体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者背景、字词音义等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必详细讲授,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检查。对文章词句含义的理解、结构层次行文思路的分析和把握、内容要点中心主旨的归纳和概括、思想情感的分析评价、艺术手法的赏析、对作品的探究等教学内容,可以用讲授法,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可用讲授法包揽学生的一切活动,因讲授法的扩大而阻碍或遏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潜力。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大胆采用讲授法来传授,对于课文中的微言大义、精深难点,也可以大胆采用讲授法来教学。总之,讲授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自亲出手了,自己成了主角了。所以讲授法的出现,需要在学生于学习中已经尽力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或者在学生极需要教师讲解的时候。而讲授法出现时机的判断,就需要教师过硬的业务能力。

第9篇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的关系

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讲授,教师不作任何调整和补充。二是完全抛开教材,教师另讲一套。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前者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内容没有新鲜感,听起来索然无味,不如自己看书好;后者会使学生听课摸不着头脑,在教材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之间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内容与教材之间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即讲授内容既要照顾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具体做法:(1)凡是教材中清楚明白的内容,教师只作提示性的讲解;(2)凡是教材中论述不全面,未说透彻的内容,教师应当为加以完善和深化;(3)凡是教材中较原则、较笼统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充实和细化;(4)凡是教材中论述较分散,未作概括的内容,教师应当归纳总结,提炼出一些要点告诉学生;(5)凡是教材中有错误或者过时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更正并说明理由。总之,教师的课堂讲授必须与教材挂钩,根据不同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分门别类地作出适当的调整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及时了解相关课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并有较强的判断鉴别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系统讲授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一名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使学生掌握某门课程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绝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支离破碎,东一鎯头,西一棒子,构不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讲授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做到所讲内容有头有尾,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体系完整清晰。这样做,也便于学生记笔记,课后复习和积累知识。但同时教师的讲授又要突出重点,而不能平铺直叙,平均使用时间,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讲,讲深讲透,使学生加深印象,牢牢记住,而一般性的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不必浪费时间,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教师除了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适当重复外,还应概括归纳出一些要点让学生全部记下来,并将其列入思考题或者作业题之中,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掌握。

此外,教师对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能回避,而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引起学生重视,并使之理解和消化。

三、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注意内容的知识性,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和消化,同时也不易记住。相反,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为追求生动而偏离主题,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缺乏知识性,就会使学生当时听起来热闹、有趣,但下课后却发现笔记本上空空如也,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显然,这两种倾向均应当克服。一名称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讲授内容的知识性是基础,是目的,讲授内容的趣味性是手段,是为知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举的每个例子,均应紧扣主题,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服务,而不能离题太远甚至文不对题。凡是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事,均不应在课堂讲,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

四、阐释法学理论与联系司法实际的关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法学课程的讲授更应如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系统传授某门法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求学的重要目的。如果教师不能将某门法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但另一方面,教师在向学生系统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司法实际,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善于从实践中概括出理论,并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又要善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对实践中的问题作出理论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克服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倾向,也要克服只讲实践,没有理论的倾向。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消化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目前,诉讼法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法、观摩教学法和模拟审判,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加强。

五、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相辅相存,密不可分。但就两者的轻重而言,培养学生的能力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目的,传授知识要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得到启迪,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较强的思维能力(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全部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指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一个人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原来不会的事情很快就会学会,后来居上,超过别人。同时,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处变不惊,遇事均有办法和点子。相反,则会人云亦云,总是跟着别人走,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平庸,做不了大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要为培养能力服务。

第10篇

[关键词]讲授法

高中生物

辩证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9

一、质疑批判:讲授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没落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引人注目,教学模式的推出络绎不绝。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总能惊喜地看到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尝试,这也成为评价一节课是否优质的重要衡量。

有多少提倡探究性教学法的理由,就有多少批判讲授法的论证。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展示、研究课中被公认为是拿不出手的老套,所以导致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教师对讲授法的研究越来越少。讲授法因其确有缺陷,且在一线教学中存在误用和滥用现象,如讲授法没有以生为本,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而被诟病无数。事实上,该受到教育审判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即过去常常讲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尽管被讨伐、被行政弱化,讲授法在中学课堂上依然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的确有很多次惊喜,如教师生动的讲解、具有逻辑层次的连串设问、精辟的分析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生成精彩的问题。然而,当探究、合作的“阳春白雪”飘进下里巴人的课堂时,却往往停留在“课前抄抄书,课上分分组,问题没深度,讨论无结果,展示花架子”的浮躁上。

二、追本溯源:讲授法的理论依据

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在学习过程中,把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让新材料在学生头脑里获得实际意义,这就是学习的实质。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知,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为讲授法做过这样的辩护:“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高中课堂教学容量大、任务多,因此讲授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很难动摇。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人的听话过程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讲授法时,学生的“听”实际上有三个阶段:一是言语信息的输入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学”而言,学生大脑中发生着复杂的感知、接受教师语言的活动,并即时分解、组合不间断的语流。二是言语信息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教师的语言材料转变成可以理解的信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完成解码任务的情况是不同的。三是言语的储存阶段。这是学生在解码之后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的二次编码,这种二次编码带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最明显的表现在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讲授后,不同学生复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此看来,教师\用讲授法时并不是向“容器”中灌“水”。这样,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重新审视: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不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是否以讲授法为主。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用讲授法:第一,所教的知识用其他教学方法不容易获得时;第二,在教师将来源于各方面的资源加以整合时;第三,学生要理解不同的观点时。如在教学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科学史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带领学生“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创设探究的背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教材中支离破碎的科学史素材需要教师讲授、补充,从而还原出当时的研究背景,进一步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思考。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讲授应尊重“三讲”“三不讲”的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学的不讲、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

针对讲授法单向信息传递、形式单一的弊端,如何不断完善讲授法本身,也值得教师研究。如:讲授法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像并举、直观形象的优势,将讲授法与之结合,弥补了教师语言不能表达的部分。这样实际上使教师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像有丝分裂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等内容,借助动画、结合讲授,效果显然优于单纯讲授。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性;三线牵引课堂;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统计学课程特色分析

首先,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其作用在于方法体系和工具性质的入门,为更专业的统计工具学习做铺垫,这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统计意识和思维的传递…。其次,统计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性工具。教学应突出如何科学的收集整理数据,并恰当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最后,统计学应用多元化。可应用于诸多专业领域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各专业汇聚的丰富案例,但同时亦带来教学案例选择的难度。基于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方法性,可设计三线牵引的课堂教学模式。

2三线牵引课堂教学实践

2.1三线牵引课堂设计

三线牵引课堂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求知心理牵引,完整解决问题的应用流程牵引,理论知识体系牵引三方面作为动力推动课堂进程,更具体的思路可总结为:情景案例导入,问题驱动思考,系统设问探索,问题解决成就感的获得,深入追问延伸后续章节学习,教学目标达成。以统计学中抽样与参数估计的讲解为例,可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图如下:

2.2三线牵引课堂组织实现

首先,情景导入。情景1:某工厂生产某一型号灯泡,想知道这种型号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需要对所有灯泡使用寿命进行测试求出平均值吗?情景2:想知道铜陵学院一万八千多学生平均月生活支出或者是眼睛近视率,需要对全院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吗?

其次,统计意识的引导,讲述抽样原因。面对上述情景,测量遇到了障碍,情景1是无限总体不可能实现全部测量,同时所有产品都用于实验这也是不可取的,情景2是总体很庞大而且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小,没有必要进行全部测量;由此引出抽样和估计的概念。

再次,连续设问形式引导:抽样相关概念。问题一:抽取的这一部分单位叫什么呢?讲授:样本与总体概念。问题二:如何抽取?有什么要求呢?讲授: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及随机原则。问题三:应抽取多少个单位呢?讲授:样本容量与样本空间概念。问题四:进行观测计算的数量特征叫什么呢?讲授样本估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与总体参数: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总体方差,及总体参数确定性和样本统计量是随机性。

最后.持續探索抽样概率科学性:抽样分布。问题五:观测的数量特征是确定的一个值还是许多个值呢?为什么?讲授:样本估计量是随机变量。在随机原则抽样和样本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例证样本均值、样本成数、样本方差等样本估计量均是随机变量。问题六:如果是一个变量,有没有自己的分布律呢?讲授:抽样分布知识,难点部分,辅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知识的回顾。问题五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例证随机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每个取值对应的概率,并针对总体如果取值改变,对应样本取值及概率会发生什么变化,总而总结出样本均值、样本成数服从的分布律,即为抽样的概率分布,在此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记住可能的分布律及对应的参数。

另外,深入追问延伸后续章节学习:抽样误差。问题七:如果是一个变量,用一个变化的值来估计总体的数量特征会准确吗?讲授抽样误差概念,并延伸由于估计量随机性误差也是不确定的,误差的大小如何衡量呢,由哪些因素决定呢,留作课后思考下一节学习。

3三线牵引课堂教学创新点

首先,课堂设计导向创新,由兴趣吸引到任务驱动转变。兴趣吸引课堂是以案例情景引起学生兴趣,继而完成知识讲授,但该教学模式传递的是具有选择性的学习态度,可以感兴趣,亦可不感兴趣;三线牵引课堂是任务驱动,结合各专业时代问题设计经典案例,以学生必然面对该问题为要求,驱使其展开探索,并最终完成任务促成成就感获得。

第12篇

关键词 法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35-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不但大学生需要增强法律观念,其他的公民也需要增强法律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对长期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迫切需要在法律教学中注入现实生活,缩小校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从而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我国正加速迈向信息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育;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也处于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进入发生教育革命、创造中国经验的临界点。为破解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转机。在近些年来的法律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法律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法律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学生学习的控制上,重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式教学法。所谓理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法学教师使用语言表达的形式,将法学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法律概念。因此,在法律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采用理论式讲授教学法。有部分法律专业的教师认为采用理论式讲授法过于注重法条的阐释、概念的讲解,不能很好地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实,对理论式讲授教学法的分析不能如此武断。理论式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弊端,也有其优点。其优点在于理论式讲授通俗、直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促进其法律知识的吸收。法律知识深奥难懂,理论式讲授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抽象的法律知识经由专业的法律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变成具象知识,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从而排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习不再机械,避免在学习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难,这也是理论式讲授教学法被沿用至今的根本原因。

理论式讲授教学法也存在其弊端。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过度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可能造成学生知识跟能力的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法学毕业生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但是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具体的法律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背诵成为学习的座右铭,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保持和激发学习兴趣才是教育的根本。为此,法学专业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将解决法律问题放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法律知识的内容与框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采用理论式讲授教学法,教师必须具有饱满的激情,将学生带入课堂,通过多彩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气氛的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法律意境,感受法律学习的益处。

3 基于信息技术的法学具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诊所式法律教学法 诊所式法律教学是对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模式的效仿,强调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法律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法律课程的教学中。

诊所式法律教学指的是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适合理论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资料检索、网上调研、讨论研习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法学院内形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到案例中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逐渐形成法律道德、职业责任。

如今我国的诊所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图像、声音等教学的真实情境传送到网上,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案例。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每年的寒暑假举办实习活动,安排法学院的学生去实习,并根据所接触到的不同的案例,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法律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这种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一来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能够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案例,从而让法律专业知识更系统,法律知识更全面。通过学校不间断地让学生参与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也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走向职业岗位。

案例教学法 在法律课堂上,为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除了可以采用理论式讲授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讲授法,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我国大多数教育学者认可的案例教学法指围绕教学目的,选取典型案例,然后教师运用案例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欧美国家很流行。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就认为最快掌握法律原理的学习方法就是应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快熟悉法律应用的实践过程,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快速提高思辨能力,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律条文的应用进行理解,快速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步骤:教师推出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情―教师总结,案例升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引,抓住学生辩论的主要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法律问题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实现案例的升华。这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理论式讲授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教授法结合 除了传统的理论式讲授教学法,当前多媒体课件也被广泛应用于法律教学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法应该是对传统理论式讲授法的补充,通过文字和图片、声音、视频等的结合,以无与伦比的表现力,让一门本来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如今理论式讲授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讲授法的结合越来越被学生所喜爱。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由此可见,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纯碎采用理论式讲授,法条枯燥;借用多媒体的形式让课堂活动起来,通过多媒体系统,可以创设情境,让法律知识变得更加系统、更加清晰。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效率。根据一项调查表明,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法之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率提升了38%,教学时间随之减少31%。

但是任何事物用得过多,都会产生负作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法也是一样。教师在课堂上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法,可能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有可能因为课件的绚丽,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课程目标。因此,对于法律专业的教师来说,应选择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开展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切勿使用过度,适得其反。

模拟法庭训练法 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模拟法庭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扮演案件当事人,以国家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标准,真实再现当时的庭审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课堂讲授方法,具有实践性、公开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模拟法庭训练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法庭与理论结合,让学生在法庭中扮演真实案件中的各种角色,亲身体验到法官的所思所想、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并深刻理解他们的真正含义。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演练,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法律的作用,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法律意识有很重要的意义。其次,模拟法庭让课堂传授不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在法庭演练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灵活掌握运用知识,学习效率更高。

模拟法庭式训练法需要依照的程序:案例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可辨性,避免造成整个模拟法庭庭审的过程过于枯燥、结论简单,模拟程式化,缺乏观赏性)角色分配(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指导、全面把控,保证每个角色符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学生应根据角色的分配,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法庭表演(学生应积极配合、投入角色,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法庭上的案例)。

4 结论

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的整合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要善于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育的各项短板。基于信息技术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而且能丰富教学表现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便利性,从而为课堂教学带来由繁到简、由单一到多种表现形式、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为此,各高校要在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集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2]韩大元.中国宪法学:20世纪的回顾与21世纪展望[M]//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