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的唐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听大人说起,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我还是最喜欢李白,因为很小的时候学会背诵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述了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像是撒了一地的秋霜。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作者仰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自己的故乡。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恋和当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李白用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明静秋夜的意境,不追求想象的新疑奇特,以清新朴素的笔风,抒写了丰富深沉的内容。情是情,境是境,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朗朗上口。难怪有人称它“妙绝古今”。爷爷也赞叹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有脱俗之气”。网上有人评论,一年之中回想起来,最美的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诗就是短暂露营中抒发最真实的情感。我喜欢唐诗,喜欢我的启蒙唐诗——静夜思。
四年级:卢羿轩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初读《唐诗三百首》,恰似一泓清泉流入我心,滋养着我的心田,深入我心灵的内部;又似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挥洒在我心上,让我嗅到这前所未有的浪漫之意;梗死一部影片,将诗人的一切一切全都倾注于现代社会,使现代社会的人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当我三岁时,用稚嫩的双手捧起这本大大的《唐诗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拥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我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有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总之,唐诗在人们精神文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接着,一个个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韵诗在我口中荡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移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儿识月》带领我飞入梦幻之境,让我学会深思,让我在月明如水,皓月当空的夜景中漫游,领略诗人的无限魅力。
“车粼粼,马箫箫……”这便是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是我在十岁时认识的诗。在杜甫描写的大丈夫被捉去当负沉重的徭役和征战,只留下妻儿在家中悲伤地哭泣时,悲愤的心情从我心头涌起,我多么希望我当时能在诗中充当一名主要任务将那些兵卒赶走,让各家庭团聚起来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现实社会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乃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在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情致缠绵无限。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生死爱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现。那悲伤的爱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仰。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当今正确的说法。唐诗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第四初级中学七年级 陆泱霖
本文系作文网()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键词:唐诗;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歌咏祖国山河,可以让大学生热爱自然、感悟人生
唐朝的很多古诗中,都对祖国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与赞美。很多著名的诗人云游四方,写下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著名诗篇。像李白身处庐山时写下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其中一句“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将我们带到那山川中,身临其境那绝美的景色,而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更让我们看到了这山的壮阔,在此等美景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描写山川的诗句中,广为流传的莫过于杜甫的《望岳》了,全诗可谓是带领我们完整、全面地欣赏了泰山的壮丽、神奇美景,使我们在泰山的巍峨与秀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的诗篇中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会有所不同,在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看到的是洞庭湖湖水澎湃肆意的一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湖》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洞庭湖宁静、飘渺、朦胧的另一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同样的,李白与杜甫在面对江河时,也发出了不同的感概:《将进酒》中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而来的壮阔之景,更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洒脱的气质与情操;而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壮阔的江河之景,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中所流露出的淡淡悲凉。在唐诗中,学生可以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的幽静世界,也可以到达“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尽日随流水”(张旭《桃花溪》)的世外桃源。唐诗中展现的自然美景数不胜数,大学生在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从热爱自然上升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丰富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可以激发大学生追求理想
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都可以在很多诗句中找到。像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一句“端居耻圣明”就表达出了自己想要干出一番丰功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迫切愿望。而李白的一句“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的一句“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君斋独酌》)、杜甫所表达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无不体现出他们期待在祖国建设中有所作为的澎湃心情。唐代很多诗篇中都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怀,这些诗人不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更有保家卫国、振国兴邦的高度责任感。即使面对挫折,他们也有着足够的信心继续披荆斩棘,像李白的《行路难》中那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递出的是强大的信念与力量。而正是诸如此类的诗句,能让大学生得到无尽的启示,懂得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永远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战胜困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学习,都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艺术技巧,提高审美情趣。而唐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懂得运用思维、联想、记忆、情感等,去领悟诗中的意境,鉴赏其独特的美。例如:在《鹿柴》中,王维给我们展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深山之美;在《春晓》中,孟浩然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道出了对春的感概。唐诗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首唐诗,都代表着诗人独特的心境,都蕴含着文学作品独有的魅力。大学生在唐诗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更能感悟到艺术的精美绝伦,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说,通过学习唐诗,学生的个人修养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唐诗不仅能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力;另一方面,在唐诗哲学韵味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等都能得到完善。
总之,大学生学好唐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唐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积极运用科学、高效、独特的教学模式。唐诗教学要关注文本作者的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宝江.浅吟轻唱古诗词[J].生命世界,2008,(09).
人际关系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各种素质都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剥夺了与人交往的机会,这个人的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成为心理残疾的病人。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重视和支持。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增进交往,首先就要改变对人的冷漠态度。人际交往的真谛就在于真情互动。请看下面这首著名的唐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热情款待,并亲领众人送行。诗的前两句叙事,写分别时的情景。后两句,用比物的手法表达了与汪伦等人的深厚友情,充分展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诗的最后一句被后来广为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诗中著名的绝句。红豆产于南方,果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思念卒于边地的丈夫,忧伤过度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人们因此称此物为“相思子”。在唐诗中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这既包括男女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相思。此诗题一作《江南赠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者,可见诗中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思,这里的红豆亦是赤诚友谊的象征。
交友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七)中感慨地说: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险滩甚多,被称为“天下险”。但人心比瞿塘峡还要凶险,“等闲平地”都会涌起波澜,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是杜甫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反复之苦后的激愤之作。诗以“贫交”为题,是因为古歌中有贫贱时才能见真交的说法。诗的第一句写为世情翻云覆雨变化迅速而震惊,接着嘲讽那些妄谈交友之道的虚伪议论,作者将其斥之为“纷纷轻薄”,不值一提。后二句由冷漠多变的现实想到古人管仲、鲍叔牙注重友谊的故事。相传管仲当初生活贫困,还曾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知其贤,一直友善待他,还向齐桓公引荐,使管仲得以实现抱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古人如此以友谊为重,但今人却弃之如粪土,作者怎能不气愤呢?
孟郊一生坎坷,吃过不少亏,因此在交友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写有若干首关于交友的诗歌,其中一首是:
审 交
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性桂,春荣冬更繁。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莫蹑冬冰坚,中有潜浪翻。
唯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
诗的意思是说要审慎交友,只有君子的金石之交才会长久不衰,值得称道。所谓金石之交,指的就是坚贞不渝的友情。
在人际交往中,挚友和诤友是最为可贵的。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堪称典范。
公元744年初夏,33岁的杜甫与44岁的李白在洛阳第一次相见。当时李白已名扬天下,杜甫还不为人所知晓,但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终生的朋友。据统计,杜甫谈及李白的诗篇有15首以上。公元745年秋,李白与杜甫同游齐鲁后,李白要去江东,杜甫要赴长安。分手时以诗相赠: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诗的意思是说,没有几天就要分别了,那就醉酒而别吧。鲁地的胜迹虽然游览遍了,但什么时候才能旧地重游再次痛饮呢?秋天这里山清水秀,但好朋友却要各自飘零。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就让我们尽饮杯中酒来作别吧。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在诗里表露无遗。
李白、杜甫石门一别,从此再无相见的机会,但二人始终相惜相知,心意相连。送别杜甫去长安后,李白倍感寂寞,想起与杜甫同游相聚的情形更觉友情的可贵,于是又写了下面一首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是李白在山东的寄寓之地,在汶水附近。诗歌开头说与杜甫分手之后自己在沙丘城过着闲居乏味的生活,竟怀疑起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听着城边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的秋声,更令人愁思难解。此时饮酒也觉乏味,听歌也无心情,只有对你的思念犹如这汶水浩浩荡荡地随着你南行。据考证,此时李白是在沙丘的家中与子女团聚,但思念挚友之情却胜过了亲情,足见李杜二人感情之深厚。
李白的这种思念之情似乎被远在长安的杜甫感知到了。于是他写下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是杜甫与李白与杜甫分手第二年或第三年春在长安时所写的。前四句是盛赞李白的诗才超群,集前代诗人之所长。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后四句抒发对李白的怀念。渭北,借指长安,是杜甫所在之地。江东,指李白漫游之地。二人遥望思念,好像“春树”与“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聚,把酒论诗呢?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湖南。杜甫此时也正在遭受离乱之苦,但对李白十分惦念,于是写下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的开头写秋风乍起,无限悲凉,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反问对方有什么打算?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挚友的信息,但又怕江湖多险鸿雁不到。接着用古往今来许多才智之士的不幸遭遇宽慰挚友。最末由李白流寓湘江想到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千载同冤,一定会作诗相赠。诗中所表达出的殷殷思念、细微关注,都发自杜甫的心灵深处。
李白获罪后,不少人议论纷纷,落井下石。杜甫则力排众议,为李白鸣不平。他在《不见》诗中写道: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杜甫写此诗时,已有十五年未曾见到李白了,故诗题和第一句都表明了这个意思。接着写对自称是“楚狂人”的李白的哀怜同情,在一片要杀李白的叫喊中鲜明地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勾勒出一个以酒为伴飘零的天才诗人的形象,并希望他能度过危险,回到他少年读书的匡山,落叶归根。全诗表达出了杜甫对这位挚友的无限关心和祝愿。
(巩义市第三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451200)
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风格。就一位作家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效果而言,李白的震慑力无人能及。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飘然思不群。”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羽说他“飘逸”,苏轼说他“飘逸绝尘”,苏辙说他“骏发豪放”,现代有人说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很精彩,他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强音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他的诗歌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强烈的、鲜明的独创性。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乱时,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在书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李白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从不顾及理性的规范,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任凭激情随着笔端流淌。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跌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艰险,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伟的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炽热感情所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都是夸张、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语言清新,不加雕饰,特别是对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贡献最大,被后人誉为“诗仙”。盛唐诗歌的气韵、情韵、神韵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的歌行体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定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的境界,充分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神韵来。就是写比较小的场面,他也能立足眼底,想到天外。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中山问答》。李白的七言古诗充分展示了李白狂放自信的个性特征和豪放飘逸的诗歌风貌,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骨气端翔、壮大奇伟、蓬勃向上的阳刚之美。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不可重复的,却不是唯一的,就像我们既赞美松柏的挺拔又欣赏牡丹的富丽,既神往于水仙的淡雅又向往于玫瑰的鲜艳一样,我们赞美我国诗歌史上杰出诗人们的各种风格,赞美百花竞艳,更欣赏李白的诗作给人的飘逸、豪迈的感觉。 一个作家能通过某一体裁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就带来了这种文体的风格,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优势,正如“善舞剑”的应该有“剑风”、“善舞刀”的应该有“刀风”一样,读诗与读小说的感受是截然有别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造就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摘要:《静夜思》中“床”字的涵义长期以来颇多争议,通过对清版及宋版《唐诗三百首》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应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
关键词:《静夜思》 “床” “井床”
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可谓是幼儿开蒙必读之作,但这首看似通俗易懂的短诗,其中的“床”字究竟作何解,至今仍无标准答案。普遍认为指的是卧床,但就我个人认为,此处若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则较为贴切,现浅析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读的《静夜思》是清朝版本《唐诗三百首》中辑录的,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宋版的《静夜思》则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清版和宋版的《静夜思》有两处不同,在清版中第一、第三句分别是“明月光”和“望明月”,而宋版中则是“看月光”和“望山月”。在此,两诗对比前者第一、三句中的“明月”一词出现重复,要知道,古人作诗最忌用词重复,我想,“诗仙”李白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吧!这只能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所作的改动。此外,两诗前者静后者动,前者诗意后者具体,前者泛指后者特指,细微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了《静夜思》在长期流传中由具体景象慢慢转化到意境悠远的过程。
从宋版的《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应该是站在室外井栏边仰望着从山尖缓缓升起的明月,此时此景,诗人把室外地面上的月光与寒霜相联系,形成了朦胧且有些悲凉的意境,为下面思乡之句做了铺垫。接下来,诗人抬头看见模糊的山形和皎洁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家乡夜晚的山川和明月,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古时人们喜欢围井而居,井边成了居民们活动交流的公共场地,人们在此或取水或洗涤,或聚会纳凉,或谈天说地,孩童也喜欢在对着家门的井栏外的空地上玩耍,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乡,所以有“有井水处即故乡”、“背井离乡”等思乡词语的出现,此诗以井栏引出思乡主题也是顺理成章。如果我们将此诗中的“床”理解为“卧床”的话,试问一下,有谁看到过床前结霜的“奇景”?如果床前都结霜了,那室内之人在此寒夜又如何入睡呢?
将此诗中的“床”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除上述原因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李白的其他诗句中找到答案,如《长干行》中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我们都知道,骑竹马是一项小孩子的户外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而卧室之内摆放有床及各种器物,是不可能在卧室之内绕来绕去,你追我赶的。这里应理解为“妾的头发刚刚覆盖前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时遇到困难;恰逢你骑着竹马来到,绕着井上围栏用竹杆(所骑竹马)为我设法取得青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明显的能将其解释为“井床”的例子,如:李白的“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洗脚亭》);杜甫的“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白居易的“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引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静夜思》中的“床”理解为“井床”(井上围栏),才符合史实及诗人要表达的原意。
参考文献:
[1] 宋厚泽.《唐诗三百首》(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 花意象 盛唐诗歌 情感世界
意象研究是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充分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诗作的精神内涵,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花意象是唐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之一,并且多数花意象在唐代定型,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和精神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花的香气给人以嗅觉的刺激,花的柔媚给人以视觉的审美,花的盛衰凋零莫不引起文人骚客的感慨和想象,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从早期的《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离骚》中的以香花幽草比喻高洁品质和道德情操可以看出“花”与人的共鸣。
在盛唐诗歌中,花意象以个体和群体出现,成为诗人的情感寄托。在个体“花”中,荷花、桃花、杨花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数据表明:唐诗中,咏莲诗大约有2000首,约占《全唐诗》的6%[1]。“唐代文学中内容中含有‘桃’的作品为1714篇,是唐前作品总量的21倍,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2]对于杨花意象,“盛唐时期有9位诗人的26首诗歌用到此意象,李白有9首、杜甫有7首、王维4首、王昌龄2首,赵彦昭、孟浩然、贾至、楼颖均有1首诗歌用到了杨花柳絮的意象”[3]。而花作为群体意象则常以“山花”、“花路”、“落花”等形态出现。本文选取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的盛唐时期,意在探讨特定时代,繁荣的文化氛围对花意象流变定型的影响及花意象对时代和人的生动呈现,从出现频率较高的荷花、桃花和杨花的个案再到花的群体意象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以花托兴:花意象的个案研究
1.荷花。
荷花又称莲花、菡萏、芙蓉,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清丽高洁。盛唐诗人以莲寄寓高尚的品质和人生理想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愁苦愤懑。如李白在《古风》(“碧荷生幽泉”)和《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描写的荷花“履洁怀芳”却只能孤芳自赏,天然不饰铅华却自开自落无人欣赏,这和诗人空怀报国热情和治国大志的苦闷何其相似。
荷花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在佛教中又称“青莲”,佛座亦名“莲台”,佛国可称“莲界”,经文以莲花命名《妙法莲花经》。佛教教义中宣扬的解脱是从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如同莲花生于淤泥之中。盛唐时期,开明的宗教和文化氛围造就了儒释道思想并存,无论是想走终南捷径谋求功名还是功成身退隐居田园,抑或生性淡泊纵情山水,徜徉于山水间成为诗人们的向往,在诗歌中均体现为隐逸情怀和淡淡的禅意。例如:孟浩然的《题义公禅房》、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三首诗均以荷花代表一种禅意,恬静的生活是一曲田园牧歌,荷花的清静淡雅与心中的隐逸淡泊不谋而合。
此外,荷花以其高洁之美,在诗中也常被用来描写女性。例如:李白的《古风》“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极富意境之美。
2.桃花。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热烈烂漫,如霞似锦。桃花怒放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无限春光,无限愉悦,赞美春天是桃花意象运用的第一个审美文化内涵。譬如王维《田园乐七首》之六:经过宿雨的洗礼,桃花更显娇嫩,落花满地无人扫起,只是因为清晨太早人未起,诗人对春天、自然的热爱溢于字里行间。
桃花虽美艳,但质性娇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凋零衰败。正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红颜易逝,青春易老,桃花被诗人赋予了春愁。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中,桃花的盛开凋零牵动着女子的心,纵是草长莺飞的阳春季节却徒增烦恼,心生落寞。此外,士大夫常借桃花抒发身世的感慨。杜甫流落成都,看到逐水流逝的桃花,引起对国难的忧愁,对奸佞小人认贼作父的痛恨,写下《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此外,桃花还经常当做典故使用。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寄寓隐逸的向往,盛唐诗人们在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沿用桃花意象,表达对世外桃源的追慕之情。张旭在《桃花溪》中写道:“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野烟袅袅,飞桥隐隐,桃花逐流水,桃源何处?诗人追寻桃花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杨花。
杨花又称为柳絮,柄端顶一伞形羽状物,以便随风飘扬落在各地生根生长。它的生命极其短暂,生长于暮春季节,白色如雪,浮游空中,飘飘荡荡,被诗人赋予了离愁别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看到杨花落尽,漂泊不定,友人流放蛮荒,深感身世浮沉。
杨花更像是人短暂的一生,一经开放便像棉絮一样随风而散,因此更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辉煌,这种昂扬的心态表现为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例如王昌龄《青楼曲二首》,从一个青楼的角度看年轻的将军受赏的全过程:大军凯旋,飞尘滚滚,归来的英雄正是的丈夫。长安御道,漫天的杨花是胜利的豪迈,夫妻共享建功立业的幸福和快乐。
杨花轻盈之态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美女,李白就曰“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盛唐社会风气比较解放,妇女受到礼教的束缚相对较少,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也更为奔放大胆。如李白的《杨叛儿》,通过乌鸦归巢,在杨花柳叶间栖息,比兴生动地写出爱情的炽烈。但也有批判不符合道德,甚至祸乱国家的爱情。“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杜甫借北魏胡太后和杨白华私通的典故,讽刺杨氏兄妹的,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当时时政的混乱。
二、借花抒怀:花意象群体的情感寄寓
从荷花、桃花和杨花这三种常见的个体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花的形态、花香、花期都会引发诗人的感怀,把花比做美女或象征爱情,或是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或者以花自喻,感时伤世,但这些可能引发的情感毕竟有特殊和典型性。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不同时节盛开凋零,风姿绰约的花朵,以群体出现备受诗人的垂青。“落花”、“乱蕊”、“花路”、“山花”、“百花”或者单独一个“花”,都饱含诗人的深厚情感。纷繁的花意象带给诗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借花抒怀,使花成为情感的触媒和载体。下面从花的群体意象入手,分类剖析花意象的普遍审美内涵。
1.起兴造境,暗切时节。
盛唐时代,诗人多具开朗向上的积极心态。因此对于花,他们关注较多的是“花开”而非“花落”。这里的花并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内涵,而是作为“兴”的功能,营造某种美的意境。
鲜艳欲燃的花在诗歌中烘托热烈、欢快的气氛。例如: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描写的花与春天相切,展现了满城的春色繁花,回看帝京长安一片繁华,虽是应制诗不免有夸大昌盛的嫌疑,但是盛世诗人的自信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时代的强盛。
同样当诗人面对花落时,闲适悠然的心境看到的落花也淡雅从容,落英缤纷营造淡雅清幽的意境。像孟浩然的《春晓》,虽然描写了落花满地,却不同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然长叹,而表现出对春景的喜爱,对春光的珍惜,从平和清新的意境可见唐人的进取之心。
2.人生难料,世事无常。
盛唐后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经历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饱受国难的诗人看到娇嫩的花也心生落寞的悲哀。花如同所处的时代,曾经的辉煌很快凋零衰败,于是,诗人们发出了人生难料、世事无常的慨叹,这也是由花期引发的感慨。比如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杜甫笔下的花,寄寓着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鲜花自繁自艳,可是时局危急,只能困陷长安,对花伤怀,由第一首的伤春惜春到第二首的恼春,多层次的愁绪正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离乱之痛。
此外,对盛衰无常的思索还反映在今昔对比和古今对比,依旧自在开落的花无情地提醒着盛景已不在,例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一)》(“梁园日暮乱飞鸦”)和李白《越中览古》。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苍凉衬托出变化无常的人事,美好热闹和欢乐显现出历史的变化,时间的永恒与人的渺小使人心生悲凉。
3.香花美人,比翼双飞。
花的娇艳的形态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美女,以花比喻美女,最典型的要数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人以花喻美人杨玉环,花美人更美;花与人相融,人又更胜一筹;花在阑外,人倚阑干,点明玄宗贵妃赏花之地——“沉香亭北”。
花的开放热烈烂漫,如同坠入爱河的男女,爱慕大胆而不拘谨。“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三)》)表现出了难以捉摸、欲藏欲露、欲说还休的微妙心理,落花随着流水,在船桨的划动下忽前忽后,却依然紧随船儿向前流,紧紧相随不分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颇为细腻。
由于花的某些自然习性与士大夫有相通暗合之处,在一些诗中托花言志,花格即人格,花心似我心。兰、桂、菊、梅等花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物。兰、桂象征高洁品质,菊有隐逸气质,梅凌霜怒放坚贞不屈,这些涉及花的个体,在这里毋庸赘述。
综上所述,盛唐诗人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捕捉到“花”的审美内涵,他们融情于花,以花托兴,借花抒情,以花喻人,赋予花独特的情感意蕴,带领着我们进入一个万花筒一般的情感世界,更让我们听到一代盛世的悲歌与凯歌。
参考文献:
[1]杜笑宇.一支幽怨而错失的莲——论席慕蓉笔下莲的意象[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
[3]戴永新.唐诗中杨花意象之流变[J].北方论丛,2009(6).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关键词】李白;杜甫;鸟类意象;文化内涵;不同原因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0-01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而李白和杜甫则是这座高峰上空的两颗璀璨夺目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像中唐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中写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后世常常并称他们二人为“李杜”,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虽然诗写的也很好,但是后世只敢称他们为“小李杜”,可见二人诗歌的艺术成就的确很高。对于李杜的比较研究经久不衰,二人的不同之处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标志性的显示,二人有很多描写鸟类意象的诗作,他们借着这些鸟类意象的文化内涵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由于思想倾向、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和人生际遇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所以他们诗作中的鸟类意象也就不同。
一、李杜诗歌中的鸟类意象
通过对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翻查,找出其中涉及的鸟类意象有60种左右,其中凤凰和大鹏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凤凰曲》:“赢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杜甫一生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界的生物。在《杜诗祥注》中有许多描写鸟意象的诗作。通过翻查仇兆鳌《杜诗详注》可以发现,杜甫倾力描写的动物意象多为凤凰、鹰、沙鸥、燕子、杜鹃、鹘、鹊钨等。
二、鸟意象的文化内涵
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许多吟咏凤凰的诗作,可见二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二人对于凤凰身上赋予的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积极吸取运用,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大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形象展示。在大鹏这个意象中可以看出李白身上儒道思想的杂糅交织。
三、李杜诗歌意象不同的原因分析
李白和杜甫二人都喜欢写鸟,但是写的鸟类意象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鸟,侧重点也不同。主要有说那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倾向不同。李白杂糅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李白身上不可能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唐才子传》李白传中也写到:“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黄老之术即是指道家。说明李白是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
杜甫的思想并不复杂,儒家思想在其一身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二是李白和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关于李白的家族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李唐王朝皇族李建成之后代,有的说他的父亲曾任任城尉,这样的话李白就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无论是皇族后代还是官僚后代,李白身上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关于李白出生地就更加复杂了,一说李白出生在西域,长于四川,西域由于在关外,又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小。儒家发源于北方,孔孟皆为北方人,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四川一带属于南方相比北方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小一点。可是西域由于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那里自然是民风彪悍,习武之风普遍,李白擅长剑术可能与小时候耳闻目濡有关。李白的少年时代在蜀中度过,蜀中是道教气氛十分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自然很大,道教影响几乎是随其一生。杜甫相对李白来讲要简单一些,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上出过杜预那样的名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且又是出生在河南巩县,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北方的儒家思想较南方较重。无论从家庭还是生活地来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厚。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的独特与纯粹?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摘自《散文》)
【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赏读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1-01
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地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旷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我最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让我带领大家共同赏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得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无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融洽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人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坏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得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一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措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坏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虚客气,我想我做客人即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悦,不分主客关系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此句看似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至”尾句“还来就”,此处既感到篇法圆紧,又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李白毫无掩饰地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与汪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秒就秒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之词,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淡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淡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淡初到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宜演绎的淡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现出的人际之交,让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慨然相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