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建设职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基层;内审;作用
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促进单位增收节支
2004年通乡工程开始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对通乡工程资金单独设帐进行核算。我们在审计中发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大意,在与承包单位结账时按包工包料的形式将承包款全部支付,没有扣回另一套帐上反映的代垫材料款,给单位造成损失20多万元。由于审计的及时发现,被审单位追回了工程款,挽回了经济损失。
内审人员认真而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信任。2005年底医疗保险所要对我局的有关单位追加医疗保险金,单位领导觉得有必要对医疗保险进行深入的了解。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文件认真研究学习,发现有的单位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进行了工资改革,保留原有的档案工资,实行日工资。改革后实发工资由原来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变成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缴纳医疗保险时依然按档案工资计算,而医疗保险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实发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按社会平均工资计算缴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按实发工资计算缴纳,该单位在工资改革后每年都多交医疗保险金。
内部审计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后审计,无关紧要。而我们在从事审计工作过程中充分关注单位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并积极参与,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查漏纠错规避风险,促进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审计工作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被审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细致的审核、归纳,坚决不走过场。对发现的有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使被审单位对存在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从制度上进行控制,促进被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近年的审计工作我们发现个别单位对会计岗位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马马虎虎,对账时只对银行类资产进行核对,而对非银行类资产长期不进行核对,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如:有的单位把从职工处借来的集资款记丢了几年;有的单位对借出的款项不核对,帐帐不符;有的单位记账时材料账户余额与实际库存不符等,这些问题在我们审计后得到了及时纠正。
这些年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本着对责任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被审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反映和评价,并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状况的鉴定和分析使单位领导能够及时掌握被审单位的财务现状,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单位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的行为,与国家审计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了解本单位各部门的职能和内部管理制度,更容易发现各单位各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上的缺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才能发挥审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保驾护航作用,而做好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审计地位的相对独立性。2009年12月我局设置了审计股,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审计股独立后,我们对以前未经过内部审计的部门进行了重点审计,在审计中发现局机关有些部门没有严格执行经费包干制度。
经费包干制度是我局的内部管理制度:1998年,我局为了保证机关正常办公,减少开支,在机关开展了增收节支活动,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实行经费全额包干制度:机关办公费、电话费实行股室包干责任制;小车费、水费、取暖费、电费实行机关全员包干责任制,对包干项目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对包干经费的支出由各股室负责人签字,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销。对不属于包干范围的支出仍由单位负责人签批后报销。为保证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专门设置了经费包干会计岗位,对股室的包干经费进行登记工作,年底以经费包干会计的汇总结果对各股室经费节余进行分配。此项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有些部门铺张浪费行为,对促进单位增收节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再好的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也难以发挥效力。经过对局机关近两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后,我们发现财务部门在执行经费包干制度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超越权限,扩大开支等问题:
一是对属于包干经费范围内的取暖费和办公费不经领导签批也不到经费包干会计处登记,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直接报销。二是对不属于经费包干范围的差旅费大部分未经单位负责人签批,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签批后直接报销。三是对不属于经费包干范围的加班费没有任何主管领导签批擅自发放。
一、两种属性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来界定,可以概括为财政属性职能和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两类。
1.财政属性职能。
财政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政治和社会,以政治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内在作用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财政属性职能的范围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凡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直接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财政属性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财政属性职能反映了财政属性的分配关系。(1)国家政务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同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各行政部门之间的资金安排比例关系;(2)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筹集同各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社会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财政属性职能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1)强制性。指财政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参与分配所产生的影响是强制的,它不以任何经济组织、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其是否愿意,都必须受这种影响力的制约;(2)公共性。指用于政权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所产生的作用是公共的和普遍的,这类支出的目的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社会进步,其所带来的政治利益、社会利益为全社会所共享;(3)直接性。指财政属性职能对社会成员和各类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分配有直接的影响,从而起到引导和制约其发展的作用。
2.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凭借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宏观经济管理权,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或影响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的范围,是经济建设领域和总体经济领域。凡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总体经济运行相联系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分配活动,都是这一职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这一职能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分配关系。(1)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各经济组织、社会成员的国民收入使用权分配关系,国家同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各类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关系,政府债务同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2)积累同消费的比例关系,财政收支总量的平衡关系,财政收支总量与社会供求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
第三,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按依据的权力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一,依据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产生的职能,具有结构性和有偿性的特点。(1)结构性。指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而组织的分配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如,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信誉而组织的公债的发行对认购企业来说影响其投资结构;对认购个人来说影响其消费结构;财政经济建设投资、公债的运用、国有企业资产转移、财政性贷款、投资收益取得后的再投资等,主要用于重点建设、支持工交、高新技术和农业的发展,即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偿性。指财政运用公债形式筹集资金和运用财政性贷款、周转金等形式使用资金,都是国民收入使用权的转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前者要按期返还本金和利息,后者要按其收回并获取收益。其二,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权而产生的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广义经济属性分配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和反循环性的特点。(1)综合性。指把财政的两种属性分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国民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综合的制约引导作用。(2)反循环性。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平衡关系的变化,对经济波动具有抑制作用,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起调节控制作用,对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的形成起制约引导作用。
二、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按其作用的领域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四类。
1.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影响其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对各所有制经济形式产生影响,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财务保证和物质基础,安排行政管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比例关系,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社会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各经济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避免社会分配不公;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促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财政在国家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职能,是财政属性的职能。
3.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影响(例如,运用公债筹集资金产生的影响),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促进作用,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和巩固国有经济所起的作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
4.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
在宏观经济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局部与国民经济全局之间关系的影响,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配关系的影响,对积累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以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引导投资与消费、稳定国民经济。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广义上的经济属性财政职能。
三、五种形式的财政职能
按财政职能的表现形式划分,财政具有五种形式的职能。即: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和稳定职能。“财政的职能是以国家的职能为依据,既要反映国家组织领导经济的职能,必须同再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研究,也要反映国家社会政治活动(包括人民民主的职能),必须同国家组织领导政治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职能结合起来研究。”①因此,财政的上述五种形式的职能,既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的客观反映,同时,又是国家各种职能的客观反映。
1.筹集资金职能。
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履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而运用各种手段积累资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运用税收手段为国家政权建设筹集资金,为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治活动、处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2)运用税收手段为社会管理、社会全面发展筹集资金,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等的发展,提供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3)运用公债、利润、公共行政预算结余等形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为国有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4)综合运用税收、公债、利润等形式,为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和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筹集资金。
2.配置资金职能。
财政配置资金的职能,是指财政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运用资金,主动进行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主要体现在:(1)对不能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行政管理、国防事业、通过无偿投资、经费拨款,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2)对市场机制作用迟缓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通过无偿投资、全额经费拨款,差额预算补助、大量生产性财政补贴等形式,以公共行政预算形式予以资金安排和财务支持;(3)对市场机制不便作用的风险大、投资数额巨大、微利或无利的项目、国家为了增强调控能力必须控制的战略性产业、天然具有垄断性必胯由国家经营的产业,运用政府经济建设投资、投资入股、提供周转金、财政性贷款等形式,通过经济建设预算予以资金安排,具体表现为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活动;(4)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好或无力作用、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会导致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引发经济波动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综合运用社会救济、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再分配手段,作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的安排,例如,增加或缩减政府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等。
3.调节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筹集和配置资金,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任务的实现。(1)调节各阶级、阶层和个人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调节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人民民主国家政权;(2)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调节社会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例如,社会普及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的医疗保健以及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等),实现社会分配公平;(3)调节资源的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的形成,调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中的骨干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分配关系,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4.监督职能。
财政的监督职能是指财政在资金筹集和配置全过程,通过审核,检查和财政制裁等形式,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过程(1)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对有交纳义务的地方、部门、单位和公民,监督其是否履行交纳义务,对征收税款单位、监督其是否依法行使征收权力;(2)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同时对各地方、部门、单位的管理和使用资金进行监督;(3)在实施财经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规过程中,利用财政监督,支持经济发展,对违反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斗争和制裁。财政监督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预算监督、税务监督、财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会计监督,等等。财政监督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经法律制约关系的体现,裨是规范以国家为主体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
5.稳定职能。
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财政通过筹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两种属性分配关系,实行有效的财政监督等,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的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稳定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国家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是国家从事政治活动、管理对内对外国家事务所必须的开支,行政管理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则是国家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有稳定的财务保证,但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果它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大,则会影响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延缓经济建设速度。因此,财政在保持国家行政管理费供应,使其占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分配过程中,对于国家的政治活动有稳固的财源保证,起着重要的作用。(2)公平社会分配,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公平社会分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即避铭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悬殊;二是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平等,即保证社会成员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就业机会;三是享受社会利益的权利平等,即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公健、福利、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公平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社会物吕和劳务,是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财政通过筹集资金调节社会成员收入水平,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通过配置资金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3)优化资源配置,稳定最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比例协调地发展。由于市场机制的盲目作用,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财政通过筹集、配置资金来调节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保持产业结构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即保持社会再生产经常处于比例协调状态,是财政稳定职能的重要内容。(4)稳定市场运行,稳定国民经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国民经济运行愈来愈复杂,与自然经济相比,经济体制的稳定性大为降低,而市场机制的缺陷又使经济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往往造成经济支行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主动调节经济,以熨平经济波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起着巨大的制约和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调节,抑制经济波动,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对国民经济产生稳定作用。
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体系界定和概括为两种属性、四个领域和五种形式,是为了从不同层面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以求全面把握财政的内在功能和影响力,据以为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实现财政的各种职能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两种属性的财政职能是从性质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不同性质的职能有不同的范围,反映不同的分配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从范围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财政在不同领域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五种形式的财政职能是从表现形式层面对财政的内在功能进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强调财政的内在功能应当以哪些基本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界定和概括实际上是从性质、范围和形式三个方面为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提供了规定性。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有效措施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对于推进水利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工作人员的力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业务培新,同时加强对于项目科研的投入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项目创新,进而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力量。
公检法司交统称政法机关,是国家机关,其职能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肩负着打击敌对势力、惩治违法犯罪、调解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和职能,可以说任务明确、职能专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政法机关在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地完成上述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还要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立足职能、着眼全局,努力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软环境。
一、统一认识,着眼全局,增强做好政法工作的责任感
区委、区政府对实施振兴战略做出了安排部署,能否从战略全局上真正形成热情服务投资者、服务兴业者、服务企业的良好、和谐的经济发展软环境,除了发挥涉经部门作用外,还要求政法机关从法治上予以保障。
首先,各政法机关应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发展经济是全党、全社会的首要工作。因此政法机关党委、党组应以促进经济发展来统领政法工作,树立政法机关在新时期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同舟共济的新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不断增强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这个中心,树立主动关心、自觉参与经济建设的观念,把执法办案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科学、正确地处理打击犯罪的“显绩”与发展经济的“潜绩”的关系,并以此为重要内容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要把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司法软环境这一科学理念落实到政法工作当中去。要教育广大政法干警务必把软环境建设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考虑,克服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狭隘观念,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效率的法治环境。
其次,应努力解决工作思路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走出单纯抓业务、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和特权思想的误区,树立政法工作与经济建设一体化、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理念;处理好部门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严格执法与提供软环境的关系和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大局、中心和发展的意识,真正把政法工作与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解决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在大局意识、振兴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淡化,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强,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氛围不浓,思想僵化,机械教条执法,不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作风上耍特权,以管理者自居,、作风粗暴,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在办案中执法不公、不廉,办关系案、人情案、油水案,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树立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立足职能,明确任务,努力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经营环境和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保一方平安是政法机关的主要职能,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任何犯罪活动都对经济建设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盗窃、诈骗等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不仅会给企业经营者、投资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动摇经营者、投资者的信心。政法机关只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才会使经营者、投资者有安全感,才能不断增强经营者、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政法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打击、调节、监督、服务等职能作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效率的法治环境,这应该说是政法部门在发展经济中的两大基本任务。完成这两大基本任务应努力创造五个环境:一是要通过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和各类经济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要把多发财犯罪和打击黑恶势力做为重中之重。二是要通过惩治经济犯罪,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诚信安全的经济环境。三是要通过公正裁判,切实执行,保证公平交易和安全履约,创造公正的司法环境,依法处理好国企改制、国企破产、有效债权清收等审理裁决工作。四是要通过加强治安行政管理,做到公平诚信,廉洁高效,创造宽松的政务环境。五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安全团结,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着眼于振兴发展,需要政法各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与各有关单位协调运作,共同努力。各政法部门和有关单位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维护社会稳定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要真正认识到稳定工作是振兴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做好稳定工作要在三个方面要加大力度:一是在防范、处置“__功”等组织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充分认识防范处置“__功”等组织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克服厌战、思想,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__功”等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要做到思想上不麻痹,决策上不犹豫,行动上不手软,在掌握证据后坚决打击。二是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调处和的处置方面要加大力度。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特点,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调处机制和科学考核机制,抓早抓小抓苗头,把工作做到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公安机关要快速反映,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控制事态,防止发展蔓延。三是在涉法问题方面要加大处理力度,坚决克服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不负责任的,决不能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了、领导批示了再去解决。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对每一件涉法系统来访都要认真对待,做到件件有着落,对重大涉法上访案件,有关领导要亲自督办,上级政法部门要进行督查督办,务必办出结果。做好稳定工作还要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坚决扭转少数地方治安混乱的局 面,要从实际出发,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问题严重,就集中整治哪里,尤其对黑恶势力犯罪要坚持早打,除恶务尽。对爆炸、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盗窃、抢劫等多发财犯罪,要快侦快破、快审快结。要进一步加大打击侵害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人身、财产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尤其要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流氓黑恶势力侵犯企业经营者及投资者权益和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减少恶通、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三、各司其职,强化措施,积极为经济发展提高优质高效的服务
目前,我区正处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给政法部门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为此,各政法机关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化“诚信服务在丰满”活动,拓宽服务领域,明确服务载体,硬化服务措施,营造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良好氛围。
公安机关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户籍管理方面应采取便商利商的措施,对来我区投资办厂的投资者、经营者的户籍办理要调整审批环节、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减少人为限制。在招商引资企业治安防范方面,在警力允许的情况下,像警务进社区那样,积极探索警务进企业的工作路子,指导协助企业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对大项目、大企业要跟踪服务,随时解决问题。继续开展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重点保护工作。同时要深入开展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活动,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苗头应及时予以严厉打击,不要等到造成危害再制止、再打击,对危害企业的案件要快速出警,避免给企业造成损失。在办理涉企案件时,在传讯、留置、采取强制措施等办案环节时,要灵活把握,尽量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检察机关在查处企业经济违法犯罪案件的同时,应以司法建议的形式,指出出现违法犯罪的根源、原因和避免的方式方法,并帮助其建章建制,堵塞漏洞。同时各职能科室要与辖区大型企业结成共建对子,签定共建协议,定期走访,开展法律授课、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审查签定经济合同等,帮助、提示、警告、教育那些有错误行为的业主经商者,走正确的发财之路、经商之道,不致于小错误发展为违法甚至犯罪。
审判机关在立案、审理环节中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对涉企案件当事人要积极提供诉讼便利,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尽力降低涉企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依法快审、快结、快执,在立案上开展“一站式”服务活动,减少环节和时间;在审判方式上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民商事纠纷普通程序简化审批的范围和比例;在审判体制上,积极深化推行速审合议制,对一些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民商事案件应随立随结,提高效率;在审判力量投入上,对涉及辖区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的经济纠纷的案件审理要加大审判力量的投入,以保障各种经济行为的顺利进行;在案件排期等诉讼环节上要优先,具体为提供法律咨询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诉讼费减免优先、执行优先,以加大司法保障力度。
司法机关要把工作重心下移,要改变过去的坐等上门改为现在主动服务,对各类经济主体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培训、法律公证和诉讼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努力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交警机关要以实施畅通工程为主线,努力优化全区道路交通环境,科学地处理好执法与执罚、管理与服务、部门与大局的关系,为我区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 非均衡供给 经济学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城乡教育差距大
与城镇相比,国家对于农村投入的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存在很大差距。学杂费占农村收入比例高达3.44%及5.54%,由于农村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学杂费又占据一部分比重,为此更加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见表1)。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不均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看,与城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固定资产总值在普通小学生及普通中学生方面分别比城镇低了4万、6万元,危房比例大,教师队伍缺乏,都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教育陷入止步不前的状况(见表2)。
(三)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落后,供给不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差,卫生设施建设不全,医疗队伍素质水平差,且医生缺乏。此外,还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农民对于就医望而却步,不利于农民身体健康水平。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财政问题是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除了财政问题外,政治经济问题成为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为此,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进行分析,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这种病态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从非均衡供给的类型看主要有三种,即总量非均衡、结构非均衡以及城乡非均衡。总量非均衡即当前的公共服务供给尚无法满足农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结构非均衡即政府较少从农村利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而通常是大规模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城乡非均衡即在各个公共服务供给模块方面,城乡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三个类型,笔者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造成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原因。
(一)宏观政治经济因素:政策偏向城市
认为,国家职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政治统治职能,其二社会管理职能,其中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实现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任何国家的统治者,若无法行使社会职能,即搞不好经济、文化建设,也就不能对卫生、人口发展、交通等做出贡献,最终,政治体制将崩溃。因为社会职能行使不好,就会失去民心,也会失去政治统治的物质基础。社会职能是前提,是政治统治、阶级职能实现的先决条件。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实施的保障。
学者刘鹏指出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有两种发展路径:福利政治与权利政治。他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指出党和政府倾向于通过建立福利政治,重建公共产品供给制的方式来达到扩大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目的。根据以上论断,可以进一步证明,国家稳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固状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治合法性又分为传统型、绩效型、现代型三种。在我国,由于正处于向现代化时代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我国的政治合法性是绩效型,即以向GDP看齐,以GDP增长为各地政府执政的目的及衡量一个政府绩效高低的标准。同时,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公共服务也强调市场化,由政府提供变为部分公共服务市场化,由市场提供,这就导致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缺位。此外,由于城镇与农村两大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竞争,城镇有更多发言权追求更多的公共服务,这就导致了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供给上的不均衡。为实现国家的长效发展,应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关注农村村民的心声,才能巩固国家发展。
(二)中观政治经济因素:以经济为重心使政府服务缺失
当今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绩效合法性,我国正处于向现代民主型转变的阶段,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问题突出,为摆脱这种局面,政府就会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式,以增大蛋糕的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地政府出现了高度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公共服务提供的现象。财政收入是一定的,若过多的关注经济建设,便会导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减少,从财政支出上便能看出,由于各地政府以GDP增长为执政的目标,为此,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越来越少,还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总量的不均衡,看病难、上学难等社会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各地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向一般是“招商引资”,而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各地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财政收入,却以资金缺乏为理由,推卸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的责任,这便导致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使得农村发展滞后严重和农村总量不均衡。
(三)微观政治经济因素:政绩导向使政府忽视农村利益
多数学者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做对激励”,而不是“做对价格”。体现在地方政府上,就是追逐GDP的高速增长,以展现政府绩效。公共服务分为“硬服务”及“软服务”两类,“硬服务”是指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软服务”是指关注人民的需求,提供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公共服务,着重体现在人民的需求层面。张军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硬件”具有很强的激励,这是“硬服务”能突出的显现政府的执政绩效水平。由于地方政府对于“硬服务”的过度关注,各地政府相互比较各地的GDP水平及税收收入,这就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成为政府执政的目标。这导致了政府在“软服务”方面的缺失。各地政府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高水平,但对于农民来说,这些基础设施并不能为农民谋利益,而相对于豪华的基础设施来说,农民真正需求的却得不到满足,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这就形成了结构上的不均衡。农民更多的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对于政府来说,这些层面并不能为政府政绩服务。为此,政府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其原因在于政府政绩的导向存在问题,以经济增长衡量政府政绩,会导致政府继续忽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持续存在。
对策及建议
(一)宏观层面:以民生建设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来源
首先,要改变发展理念,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公共服务的供给,使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实现平衡发展。其次,要以城乡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偏向城镇的思想只能使我国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应以城乡平衡发展为指导,以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从而改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局面。最后,制度改革。我国民生问题突出,尤其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为此,应进行制度改革,通过制度改革满足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联动作用,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平衡发展。
(二)中观层面:政府职能向经济社会平衡发展转变
当下我国的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的增加,这是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即绩效合法型高度联系的,要实现从绩效合法型向现代民主型的政府转变,就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度关注经济建设,忽视公共服务的层面,到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为此,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应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在公共服务方面供给的职责。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服务型政府,真正为农民提供切合实际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需求。部分公共服务市场化,但对于市场因成本高而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应由政府为主导,市场加以配合,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加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由经济基础建设到提供“软服务”。财政投入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方面,在这种支出结构下,农村的公共服务需求必然得不到满足,为此,政府应该调整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由经济建设转变为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平衡发展,在保证经济健康的前提下,满足农民真正的需求,扭转结构性供给不均衡的局面。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支出,提高农民的满意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地方政府应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城镇的发展,以城市偏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将使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三)微观层面:政府激励方式的转变
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点应调整激励方式。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标准是GDP、政府财政收入及经济增长速度,这些考核目标必然使政府过度的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不是人民的满意度状况。为此,应将人民的满意度纳入对政府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经济健康发展与否的前提下,还应增加人民满意度这一考核指标 ,从而使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也会注意对人民需求的满足。二是应加强对政府绩效考核的反馈,增加约束机制。应注重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压力,使得问责制区域形式,达不到约束政府行为的目的,为此,应增加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体制,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应增加对农民需求的调查,从而进一步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的绩效也因为增加了对这些需求完成情况的考核,从而能约束政府将财政资源真正用到实处,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平.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微观基础:利益博弈[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2.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政策性框架建构[J].蔺州学刊,2011(1)
3.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供给的宏微观政治学阐释[J].理论探讨,2011(2)
4.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2007(9)
关键词: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财政功能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36-03
1.前言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推动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可以看出,我国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全方位的政府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政府行为需要规范、政府财政功能需要转变的观点虽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但在理论界这一倾向性已很明显。与主流观点相对应,对于政府改革目前还存在两种看法有待讨论:一是认为不可过于夸大政府改革所能带来的效果,要根据政府现在的实际情况解决如何使之更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二是认为政府改革难度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很难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实际上,在使政府有效发挥作用、着实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确定目标下,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财政职能是必经之路,政府职能要从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职能要从投资型财政转向公共型财政[1]。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职能从促进经济发展向促进社会发展转变是未来改革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西部地区,在其具有多方面区域特性的条件下,该如何准确定位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使其在促进西部开发中更有效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在此时期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针对本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确定政府职能与财政功能的重心,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解决矛盾,有效避免因盲目转型而引起不良后果。
2.西部地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及政府职能的定位
2.1西部地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西部地区目前还面临着诸多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方面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在经济方面,总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东西部差距大。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占全国国土面积71.4% 的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6.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2 833元,年人均占有地方财政支出仅占东部地区的65.3%[2]。就是说,在进行了5年左右时间的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
2.1.2在社会方面,基础教育薄弱,就业问题严峻。众所周知,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其未来就业状况及收入水平。2004年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在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及半文盲数比重为12.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多出2.5个百分点。2003年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程度统计显示,西部12省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仅为9.19[2]。由于西部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使其在自主创业和务工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多阻碍,生存状况的改善更加困难。要扭转西部地区居民目前这种低技术水平的就业形势,缩小在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差距,解决基础教育问题是根本途径。 因为只有普遍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让贫困地区人民有基本识字能力才能在横向上扩展其就业选择面,纵向上提高就业选择层次,增加收入,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2.1.3社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2004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西部12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2 157.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8.49元。2003年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38.13%,但第一产业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25.90%[3]。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下是造成西部地区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
2.1.4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是学者在研究西部开发问题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但它在全面发展西部经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6.9%,但排放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却占到全国的3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严重代价的。西部地区总体工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重污染型企业比例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左右的贫困县在西部。西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3]。此外,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5年来,政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的投入达1 100亿元人民币,但面临的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仍很严峻。这不仅决定了整个社会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了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2西部地区政府职能定位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不协调性,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强化自身职能。西部地区政府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首先,加强经济调节职能。政府经济职能的作用发挥,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不再直接干预生产建设。政府应该从过去直接向社会投资、直接提供经济物品的角色中转变过来,而在由市场发挥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基础上,致力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创建规范的制度、政策和社会环境。其次,注重公共服务职能。由于政府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过于看重GDP指标,而忽略了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这一职能。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当前,人们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不断追求的是消除贫困、身心健康、社会稳定、环境保护、良好教育、缩小差距、充分就业等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注重加强国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做到解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尤其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服务需求,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根本上讲无不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而资金来源无非有这样几个渠道:中央投资、引进外资、争取中东部资金和西部地区自身资金积累。可是由于西部地区目前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大量吸取外部资金。而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也会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减少。所以,从长远经济发展角度来讲,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从自身发展出发,促进地区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强化西部经济内生增长能力,改变依赖中央财政支持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部门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将工作重心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继续坚持发挥“经济建设型”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改进来间接影响经济建设,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此处提到的“经济建设型”是相对于“公共服务型”所说,以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的政府行为是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足够的财政能力的条件下,才可采取的政府职能转型。而从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来考察,实行政府职能转型时机尚未成熟。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型政府主导职能,集中精力发展地区经济,在此基础上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职能,尤其是财政职能的建设,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西部地区的财政功能定位
财政功能的正确发挥对西部地区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是由财政政策在政府部门各种政策所构成的网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在横向上,各种政策的执行如产业、投资、生态、科教等无不需要财政的支持;在纵向上,中央财政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地方财政的衔接和配合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应注重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财政功能间的互动关系。经济的发展是财政功能和公共服务正常发挥的前提,而财政功能和公共服务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建设型”定位的基础上,财政功能也必然将促进经济建设作为其职能重心,兼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能。
3.1应该注重资金投入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一观点已被世界上开发贫困落后地区的经验证明[4]。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政府已向西部投入了数千亿元资金,大大改善了交通、通讯、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但是随着中央财政投资目标的逐渐实现,即构建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后,国家投资力度就会减弱。而且由于东西部地区目前投资环境的差异,使得西部地区吸引资金的状况并不乐观。统计显示东部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为36.6% ,而西部地区仅为13.3% ,外资直接投资回报的差异更加突出,东部地区为51.7% ,西部地区仅为17.4%[5]。此时为避免作为城市发展重要动力的资金注入的中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首先筹划的应是如何克服资本市场瓶颈的制约。首先,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金融压抑现象,政府部门应注重完善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建设,畅通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其次,西部地区不论是证券、股票发行数量,还是上市公司直接募集资金额度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政府部门应注重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这可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再次,另辟径,重视吸引民间资本。西部地区可以在开放政策和开放领域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利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
3.2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一直属于粗放型增长,依靠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产业发展多以农业、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为主,以初级资源的推动为企业发展主要动力,而非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西部开发吸引资金过程中,投资项目的确定存在盲目注重量上积累,未考虑总体质的提高的现象,导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主导产业类似现象严重,很难发挥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效率优势,使得本就稀缺的资本投入效率低下,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建议西部地区政府部门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过程中,必须注重本地区特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发展具有区域关联性的主导产业,重视企业给地方带来的长远利益。在财政方面对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的研发予以支持,注重本地区技术积累,增强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
3.3重视地区经济发展的软件环境建设
当前,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交通条件、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硬件环境的影响,而且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与效率的高低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制度经济学表明,这些软件环境的低质量会间接导致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由于西部地区政府市场机制下职能转换起步较晚,政府机构职能的制度约束机制尚不成熟,所以西部地区政府更应注重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行为,精简机构人员,减少审批的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建设,构建利于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制度空间。
3.4注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西部地区财政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财政政策同时,必须着眼于本地区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挥地方财政部门的自主性,灵活、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经济的增长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对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矛盾突出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财政部门在积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财政收入的同时,必须做到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真正起到协调经济发展、科教、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作用。财政部门职能做到正确定位,达到经济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软件环境的良性循环。
4.西部地区财政改革的建议
首先,在地区财政支出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小公共财政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直接投资规模,而对于抽出的那部分财政资金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参股等办法,用以吸纳、争取社会资金投资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6]。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有限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益,起到放大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了政策扶持、引导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将社会资金逐步吸引到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上,是当前西部地区财政功能转型的一条有利途径。
其次,注重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财政资金的运用在做到透明公开的同时,更要注重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将财政资金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经济资源,投入市场,按市场规则进行调配。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紧缺矛盾日渐突出,短时期内西部地区需要大量资金注入,而政府财政支出有限,针对这一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尽量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拓宽政府融资渠道,才能有效缓解政府支出的暂时压力[7]。对于盈利性和部分非盈利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公开招投标,并对非盈利性项目配给开发商相应的开发权,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社会或外商资本。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多个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有序竞争局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当好“场地维护员”的角色,才是正确运用资金的成功途径。
再次,加强财政绩效的考核管理。财政绩效是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结果的比较、支出效益与结构及财政资金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性、财政资金规模与实力等多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是政府财政现实能力与调控能力的具体体现[8]。客观评价地方财政综合运作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于加强地方财政资金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财政职能及政府政策制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财政资金运用过程中,必须采取业绩与预算(成本)相结合办法,采用考核结果与经费挂钩的方式拨款,对于达不到业绩要求的,可削减预算。同时,建立财政资金追踪问效和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实施定期监控,指定资金运用效果责任人。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建设,可以采取定期审计、离任审计、随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出现资金浪费后果严重者可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财政资金运用过程中的疏漏与损失。目前政府部门对财政资金运用的绩效还缺少有效、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其运作和配置的效率的提高。
最后,加强财政风险的防范。目前,财政风险的防范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财政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于财政自身的风险,财政收不抵支的矛盾决定了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方面的风险,如企业风险、银行风险、个人风险等,这些风险有相当大的部分最终都转化为政府的风险,转化为财政的风险。针对政府财政风险形成的渠道,我们在做到改革目前的税收制度,积极扩大财政收入的同时,还应从财政资金的运用上加强治理。首先,加强对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清理整顿和分类治理工作,严格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有效分配财政资金的支出。其次,建立财政资金运用的风险统计和预警体系,实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度,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风险披露制度,是避免财政资金运用损失的有效途径。再次,可逐步建立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准备金制度,财政风险准备金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渠道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具体实施办法有待进一步分析。加强财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是加快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重要而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刘国光.谈谈政府职能与财政功能的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3-7.
[2]国家统计局网站[Z].www.stats.gov.cn/.
[3]邵莉,武勇,刘文国. 西部开发遭遇“两高一低”之痛[N]. 经济参考报, 2005-6-20(4).
[4]姚慧琴.试论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促动与企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4,(8),133-134.
[5]赵峰.西部大开发突破资本市场瓶颈制约新论[J].管理世界,2004,(7),149-150.
[6]刘溶沧.充分有效地发挥财政税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职能作用[J].税务研究,2001,(5):60-62.
[7]冉光和等.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999,(8)28-30.
[8]Stiglitz Joseph.NewPerspectives on public finance: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86(3):341-360.
[作者简介]冉光和(1955-),男,重庆市潼南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学和农业经济管理。
一、乡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农业推广新技术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进而降低了农村农业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在不断地增
加,导致乡村劳动力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通过实地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在半年内就达到九百万以上,且这些人口大多都是青壮年,由此制约了我国乡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2、经济整体水平偏低。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相比,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相对落后。
二、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策略
1、合理利用乡村经济建设的环境资源
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合理利用并优化乡村经济建设的环境资源。优化环境资源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体系、自然环境、法规制度、文化氛围以及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同时作为建设的资源中,需要着重建设三个方面的资源,第一,自然资源,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自然资源,因此要保护好农村的土地资源、矿藏资源,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第二,人才资源。相关单位需要着重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同时要提高乡村人才的资质水平,通过相关措施防止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第三,信息资源。信息交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需要建立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合理塑造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建设;第二,完善乡村经济发展运作机制,加强立法、救济保障措施的建设;第三,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创新乡村投资方式。以教育投资、建设投资为主流,加强乡村人文资源的投资,由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调整乡村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乡村的文化经济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乡村的教育结构,并大力发展乡村的文化经济,具体的工作内容为:着重培养农村、农业人才;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积极开展农村知识培训等活动;促进农业从事人员的经营理念;以地区特色为主建立特色农业区(特殊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生态园);提高从事农业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其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农民的经营理念,并向其传输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思想;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3、制定并完善经济建设政策
合理的政策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制定经济建设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以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主,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政策。主要的政策内容包括:第一,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建设外部环境,以 “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依据,促进乡村居民以土地流转集中、专业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向以市场为经营主体转变。
4、建设特色性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只有通过创新性的发展形式才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过程中,要以创新性为发展原则,通过设置创新性的奖项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创新性的奖项一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格局相符,另一方面其也推动了乡村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以特色性为发展主要目标,通过结合当地的资源与实情,建立独特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结 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经济建设发展的策略,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农村经济与科技》总目录[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183-193.
[2]刘富民. 云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6:226-227.
[3]郭志东. 天津市乡村公路养护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一、文化馆艺术社会职能的发挥
1.文化馆的建设应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文化馆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其工作的衡量指标,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其文化素质为工作的目标。
2.文化馆的建设要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文化馆建设具有行政文化的特性,其工作的开展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指令。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在建设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文化馆的资源配置,将文化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促进文化馆的发展。
3.文化馆职能的发挥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的配置。文化馆的事业性质,决定了文化馆人员的稳定性。“铁饭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馆服务水平的下降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文化馆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地方政府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做好文化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
4.文化馆的职能发挥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学习党的“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文化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更新文化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完善文化生产的经营机制,大力推动文化馆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馆艺术经济建设职能的发挥
1.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教育型”逐步转变为“消遣和休闲型”。大众传媒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这对文化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少部分人“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黄赌毒事件的频繁曝光,对文化馆的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文化馆应以健康的文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腐蚀。
2.加强文化馆的人才管理和建设不仅有利于文化馆工作的开展,也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要求文化馆应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发掘艺术人才,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文化馆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在工作中宣传优秀的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加速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文化馆艺术的文化职能的发挥
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丰富,也是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术、摄影、舞蹈、歌唱大赛、手工艺品等文艺活动中,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之美,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社会主义的建设应将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文化建设中,文化馆要与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广阔的天地。同时,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地方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市场经济 财政支出结构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配比的总称。财政支出结构实际上是财政职能状态和政府政策的体现。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它是财政支出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2)它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3)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物。
2、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
(1)经济发展阶段论对规律的揭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从经济发展阶段研究公共支出增长原因,就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财政支出结构作了说明:政府职能着力点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着密切的关系。(2)消费需求变化导致论对规律的揭示。恩格尔定律提示了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的规律。这种需求变化引起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所占比例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政府职能着力点的变化、政府支出机构有着重要影响。
二、我国财政结构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支出总体趋势与经济发展进程是基本同步的,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行政管理费是政府实行社会管理所需要的一系列费用支出,是只能由财政负责提供的社会必要支出。但是作为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成本代价,这项必需的支出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而我国行政支出所占比重2006年达到了18.7%,并且增长过快,1978-2006年增长了143倍(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36倍),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项目。在财政资金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不断膨胀、增长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使各级财政困境日益加深。
2、社会文教支出增长缓慢,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社会文教支出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这部分支出,逐步加大对各项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及GDP的比重。虽然社会文教支出一直也是我国政府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2006年成为支出最多的一大项目,但多年来这项支出所占比重却增长缓慢,尤其是与行政管理支出相比,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明显落后。
3、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越位”与“缺位”问题同时并存。我国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较高,虽然在2006年降为第二大支出项目,但仍维持在26.6%的高位,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平均水平仅为10%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加之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与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关联度较大,生产建设型财政的痕迹还很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对竞争经营性领域的越位也是导致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支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公共支出范围必须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按照这一标准,政府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如下:(1)消耗性支出。一般是指资源置于政府直接配置,直接消耗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对外事务支出、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支出、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卫生保健等公益性事业支出。(2)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而是通过再分配转移出去由社会消耗的支出。主要包括价格补贴等补助。(3)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2、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作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其制度基础是经济决策自由、个人权利、政法环境和法律制度。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而不只是注重公共物品的实体层次。其次,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为效率,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提高政府效率,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决策程序的透明度。然后,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行政经费。精简多余人员,关键是要通过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为精简出来的公务人员找到新就业出路。
3、政府应全面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应实现从一般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投资领域的全面退出,加大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非盈利性领域、自然垄断行业、风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投资力度;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对全社会投资的指导、带动和调控;通过财政投资保证下岗职工生活费、再就业经费、粮食风险基金等的支出,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按时足额发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4、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模式与预算体制密不可分的,即政府预算制度为该模式的形成和存在提供了基础形式。具体措施如下:
(1)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这既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需要,又是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需要。
(2)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可以避免公共资金使用者与最终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合谋”,是国库单一账户核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18
一、引言
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先后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了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中央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力图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活力。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何不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做一个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财政转型的方向。基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向公共财政转型,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分歧。Barro(1990)对98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具有负效应[1]。Lin(1994)以20个发达国家和42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政府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正的效应,长期则不具有[2]。Devarajan、Swaroop 和 Zou(1996)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政府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政府资本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同样的回归方法应用于21个OECD国家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3]。De Mello(2002)分析了住房、医疗卫生和运输服务等三类政府支出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类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4]。Adewara Sunday O la-bisi 和 Oloni(2012)对尼日利亚的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和水利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医疗卫生、农业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
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杨友才(2009)考察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省际人均GDP增长;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GDP增长具有统计上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负效应;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6]。刘华和郭凯(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基本建设支出比重的增加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过高会损害地区经济效率;经济越发达,科技支出对经济的促进效果越明显;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7]。王新军和赖敏晖(2010)研究了分税制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前,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代表政府公共消费的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的效应;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加剧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显著提升科教文卫支出和农业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8]。
三、模型设定和指标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计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比较两次金融危机下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酌it=?琢i+?茁1kit+?茁2lit+?茁3?子it+?茁4wit+■?渍jvjit+?着it (1)
其中,下标i、t表示i省区t年;?酌it为经济增长率;?琢i为常数项;kit为物质资本储蓄率;lit为劳动增长率;?子it为政府财政支出规模; wit为对外开放水平;vlit~v4it为按政府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指标,分别为预算内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着it为随机扰动项。由于国防支出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在各省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予以剔除。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为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的各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采用1998—2003年和2008—2012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酌it为各省区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增长率;kit用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近似计算,用以反映各省区物资资本的积累情况;lit为各省区就业人数的增长率,用以反映各省区劳动力的参与情况;?子it采用各省区预算内财政支出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度量,用以反映各省区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wit用各省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当年现价GDP的百分比来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用相应年份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转化为人民币金额;vlit~v4it分别为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由于自2007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新的财政收支分类,为增强(1998—2003年)和(2008—2012年)两个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可比性,我们按前一阶段政府职能分类对后一阶段的财政支出进行了重新归类。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粮油物资储备管理等事务的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不含国内外债务付息)、外交、公共安全等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保障性住房支出。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如果模型的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实际的经济情况有所偏离。因此,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通常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由于这里所用两个时段的样本数据时期数都较短,选取的解释变量又较多,不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而通过变截距模型可以剔除各省区的特殊影响,集中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经Hausman检验(见表1),两个时段都拒绝了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建立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在表2中,两时段的模型F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R2和调整后的R2均较大,可见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物质资本储蓄率(kit)、财政支出规模(?子it)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正,符合经济意义。据此分析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模型的经济涵义
1998—2003年的模型中,从财政支出各项目的偏回归系数符号来看,只有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为正,系数值为0.0151,但在10%的水平下仍不显著。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非均衡增长之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三农问题、城市低保问题非常突出,加之这一时期我国密集出台了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制度改革,在“铁饭碗”已打破而未来的支出预期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责任,无论对于保持社会稳定还是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正因为当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转型阶段,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保障力度有限,因而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还不是很显著。
与此相反,在1998—2003年期间,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均为负值;社会文教支出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显著。鉴于当时主要是国家部委机关正在精简机构,而地方政府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并未有任何触动,各地方行政管理支出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是显而易见的。社会文教支出比重的提高对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是由于社会文教支出的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偏低。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为显著的负效应,主要是由于当时由政府牵头的经济建设支出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南出海通道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些项目因其扩大内需和促增长的效果具有迟滞性,非但没有在当期表现出来,反而挤出部分民间投资。
2008—2012年的模型中,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3153,差不多是前一阶段的20倍,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此阶段,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增加比前一阶段更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较之前一阶段更加悬殊①,如再不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反而可能损害经济效率,所以表面看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增加与经济增长无关,实际上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其他三类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已从前一阶段的显著为负变为微弱的正效应;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仍为负,且在统计上仍不显著;至于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则由前一阶段的显著为负变成了后一阶段的显著为正。这说明这一阶段的经济建设支出对于“保增长”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社会文教支出结构不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脱节的状况仍未得到彻底的扭转。那么,如何理解后一阶段的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笔者认为,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甚至应该是有所下降的,但这并不排除在特殊时期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规模出现反弹的可能。比如,在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动荡时期,由于出口受阻,就业机会减少,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各地方的行政管理支出必然随之增加;而且越是经济低迷的时期,对于“三公消费”的控制也会相应放松,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反弹,从而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同向变化的关系。
五、政策建议
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显著到不显著的变化,说明在持续实行了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之后,各省区继续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已十分有限;同时,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性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表现的原因分析显示,今后应该把财政改革的重点转到稳步推进公共财政转型,努力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来。
(一)继续降低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优化其支出结构
为突出各类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在“十二五”期间,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建设支出去向更应有所侧重。农产品主产区应将财政性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放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促进农业资本积累、变革农业经营方式、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等方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则应将财政性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放在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促进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等城市化地区的财政性经济建设支出则应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和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增速,提高其使用效率
要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制定合理的行政经费开支标准,建立支出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制定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和车辆经费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
(三)优化社会文教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
在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性教育和科研支出增长应高于同期财政总支出增长。在各种教育产品中,基础教育往往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教育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国家承担,且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高等教育则更多地表现出准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教育费用也主要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财政只负担其部分经费。在科研支出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负担;应用性质的科学研究则是准公共物品,具有直接的经济应用价值,财政只可以负担其部分费用。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使用效率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使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Barro, R. J.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0(5):5-32.
[2]Lin, Steven A. Y.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J].Applied Economics, 1994(26):83-94.
[3]Devearajian Shantayanan, Vinaya Swaroop, and Heng-fu Zou.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37):313-344.
[4]De Mello, Luiz R. Public Fnanc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Brazil[J].Applied Economics, 2002,34(15):1871-1883.
[5]Adewara Sunday Olabisi & Oloni, Elizabeth Funlayo.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J].Journal of Emerging Trend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2012,3(4): 403-407.
[6]杨友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关键词】 高校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政府决策难度不断加大。有效应对和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内部的决策咨询机构加大调查研究力度,而且需要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研究力量,以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我国高校人才数量庞大、学科结构合理、学术基础深厚,具有服务社会的较好条件。在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中,社会服务是一项重要职能。高校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因此,高校在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还应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对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哈尔滨商业大学作为商业高等学校,正在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近年来在开展科学研究中注重发挥商业高校特色,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为服务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1]。
1. 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有助于培养专门人才,并进而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重视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对提高综合实力,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威望具有重要的作用。
哈尔滨商业大学历来重视基础研究也要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广大教师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大多在选题上根据自身特点,注重商业高校特色,发挥优势。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等开展的基础研究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羊栖菜多糖的凹形结构与抗肿瘤活性关系的研究”、“葎草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NAT酶活性中心半胱氨酸亚基硫醇键的失活作用”、“基于主体建模的供应链复杂系统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发酵对玉米粉食用品质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玉米胚谷胱甘肽提取及抗氧化应用的研究”、“地下低温冷库围护结构外部土质冻胀力分析及结构改善研究、“空调新型相变蓄冷介质强化传热及相变蓄能机理研究”、“水环境中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及控制”、“物联网环境下协同体系结构自适应调整的研究”等。
2. 强化特色注重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我校中药学、食品工程、食品机械、物流等专业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承担科研课题中突出了这几个专业的优势。食品工程专业紧紧围绕我省农业强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展了“玉米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畜禽骨骼营养成分分离机提取技术”、“野生蓝靛果色素的提取及保健食品开发”、“ 马铃薯茎叶再利用”等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发挥学科群优势,组织跨专业联合攻关。如“农产品真空气调包装及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市场营销行为的决策技术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在传统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等均建立在多学科特色交融组成的学科群基础上。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与开发”, 开发了5种包装新材料、3种包装制品,研制了5种新设备,建立了2条示范生产线、3条小型试验生产线,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了高阻隔性、环境友好性、可食性的专用包装材料及制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的新材料解决了食品包装、储藏、销售对功能性包装材料的急需,实现了包装材料的减量和环境友好,延长食品货架期,实现产品增值,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哈尔滨商业大学与中央红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如与中央红集团合作,九十年代初完成了“哈尔滨中央商城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九十年代末期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填补了国内商业自动化研究的空白,形成商业自动化集成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发改委重点攻关课题“哈尔滨中央红集团在线供应链管理系统”、“黑龙江第三方现代物流交易服务平台的研究”、“移动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研究”等十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主持完成“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政府委托课题8项,完成全国各省市物流发展规划、企业经营决策项目、旅游服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横向课题54个,参与论证“十一五”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8项。并将成果积极进行了转化,极大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
结论
在新形势下,商业高校应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教材、论文,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推动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培养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向前发展,使学校向更高层次的大学迈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项目(HGJXHC110796)
参考文献:
[1] 邢宗新.发挥商业高校科研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商业高校[J], 2012 (6):27~28.
[2] 谭蕾.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性探讨,科技信息[J],2009(05).
[3] 陈浩.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J],2010(10).
有关国民经济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摘要: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信息管理;国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对经济信息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的需求,以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李稻葵;徐欣;江红平;经济研究2012-09-20
2、农民工低工资率与国民福利损失的经济学分析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拓展聂丹;财经研究2007-10-03
有关国民经济论文范文二: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摘要: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国民经济
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其创立初时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迅速扩张,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二)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国民经济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前景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当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难提高。须知,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一)将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将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将加快市场经济活动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在新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我们必须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有所思考,不断提高认识,有效应对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