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面镜成像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平面镜的结构及反光原理是怎样的?
由于平面镜是在一块平板玻璃的一面均匀地镀上一层金属膜(多是银,现在也用铝等),膜外面涂上一层保护漆(图1)。当光射到平面镜上,先透过玻璃层,遇到金属膜则全部反射,反射光先透过玻璃层再进入空气里传播,光在经过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时虽有折射,但因玻璃较薄,一般不考虑其对光路的影响。
二、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
平面镜前的蜡烛是怎样成像的呢?如图2,在烛焰上取一点S,发光点S射向镜面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镜面后同一点S′(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三角形全等知识可证明),而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眼睛只能感觉到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即不能感觉出光在进入人眼前的过程中是否改变过光路,只能感觉光是沿最后进入眼睛的光所在直线上的某点发出的),所以反射光AD、BE、CF进入人眼后,人就感觉到它们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发出的,于是就看到了像点S′。通过实验知道,在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能按如此原理成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这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上述过程中眼睛只能感觉到的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这是眼睛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理解它。
三、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距镜远近是否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正立的,像与物等大到镜面等距。从实验的角度容易理解这一结论,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到: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而其像越小的情况。因而有人对“像与物等大”表示怀疑。这又怎样来解释上述“情况”呢?
原来,这是没把“像”理解成一个客观对象有关。一个物体只要放在平面镜前方,它就能在平面镜中对称的位置上成一个像,这个像虽然是虚像,但它与物体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含长短、粗细)是一定的,但人距它越远,看到它感觉到它会越小,这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即物体距眼睛越远,通过眼球“凸透镜”成于视网膜上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就越小,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视觉中枢感觉到的物体就越小。因此不能因距离它远感觉到它小,就说它的长度在变小。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所以,无论我们距物体远近感觉它大或小,物体的长度都未变。但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远处的物体,能对它的大小进行估计,这是根据物体在背景中的大小比例并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分析而得到的。
在平面镜前观看物体的像大小也是这样的道理,应理解像是一个“客观的对象”,其大小是由像本身来决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始终是等大的,所以,无论我们感觉到物距平面镜的距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感觉到的像无论是大还是小,它也只能是由物体本身来决定,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距镜远近无关。
四、为什么平面镜成像与实物左右相反而不上下相反?
当你面对平面镜举起左手时,映在镜中自己的像却是举起右手,在平面镜中成像与实物总是左右相反而不上下相反(图3),为什么呢?
这可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分析:物体放在平面镜前,它上面的每个点反射出的光遇镜即反射,其反向延长线于镜中相交的点即是成像点。物体上所有点射出的光遇镜反射后都按上述那样在镜中形成所有的像点而组成虚像。因而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镜的距离相等。于是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由于平面镜成像有上述特点,观察者在判断左、右、上、下等位置时,通常是以其自己身体为坐标系来确定的。如在照镜时,以镜中像为坐标系,两相比较,所以就感觉到像与自己的左右相反;仔细观察比较并无上下相反情况。
1.探究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感知虚像的特点含义。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以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支同样的电筒以便于判断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
带轮子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筒,画好方格的塑板,背面有胶的彩色纸板,白纸。
【实验操作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带方格的塑板上,对准刻度线,将亮着的电筒放在玻璃前,透过玻璃观察这个电筒成的像,像在哪儿?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像的位置,纸上没有。这不是实际光线组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将底座复位,用另一个灭着的电筒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到当前电筒所成的像,直到与像完全重合。再换两个位置重做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像和物是等大的。
3.辅证实验:用彩色纸板粘在塑板上,让学生观察在镜中纸板的像占有几格,可清楚地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再利用方格数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很方便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利用数学中有关对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效果】
实验简单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创新之处】
1.原实验中可见范围小,不能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观察,设计底座带轮子,可灵活方便向各个方向展示。
2.原实验蜡烛燃烧高度发生变化,像物难以重合。另外,烛焰不稳定。改用相同型号的电筒,易于重合且像清晰稳定。
3.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代替原实验中的大白纸,不用尺量,就能很快观察到平面镜中“对称的像”,能准确说明物像等距。纵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直接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
4.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实验探究过程快捷、准确,具有较强吸引力。
【实验教学反思】
“平面镜”一节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做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是关键。围绕本次实验对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反思: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虚像,可以试着推到像,发现无论如何推不倒,再用白纸接像,使学生明白虚像的含义。
2.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物与像大小关系时,一定要强调“重合“的含义,所以多次实验体验“重合”。
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难点:利用平面镜解决问题。
一、复习回顾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不透明的物质的界面时,会返回到原来传播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__
__
,在这种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
定律。
二、学生自学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问题(1)此实验是研究的
与
的关系。
(3)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4)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5)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可以知道是
(6)用直线把蜡烛与像连接起来测量下这条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总结:由实验可知平面镜的特点有1.
2.
3.
4.
自学检测: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__
(“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
M,人与像的距离为
M.
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4.
球面镜有两种,反射面是凹面的叫
,对光有
作用,反射面是凸面的叫
对光线有
作用
当堂练习
1.
一人在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_____m,若他沿着与平面镜平行的方向以1m/s的速度运动了3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________,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__________m
2.把手指头按在平面镜的厚玻璃上,若手指尖与它的像的距离是6mm,则平面镜玻璃的厚度为
A.6
mm B.12
mmC.3
mm
D.2
mm
3.池中水的深度是3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X105KM,像到水面的距离是
M。
4.决定平面镜像大小的因素是
(
)
A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
B物体与平面镜的夹角
C镜面的大小
D物体的大小
5.汽车的观后镜是
,它可以起到
的作用。
能力提高:
1.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近镜子时,则
(
)
A.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2.要使放在平面镜前的铅笔与它在平面镜里的像互相垂直,那么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应是:
A、90°
B、60°
C、45°
D、30°
3、观察到某一号码在平面镜里的像是“01-81”,则该号码是:(
)
A、01-18
B、18-01
C、18-10
D、10-18
4、在一些狭小的商店内墙上多挂几面大镜子,可以形成空间增大的感觉,这主要是利用了平面境能够:
A、成像的性质
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使物像距离是物镜距离的2倍
D、使商店内更明亮一些
5.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应为5
m.现在由于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
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m.
课堂检测:
1.湖水深10m,小鸟在距离湖面6m的地方飞翔,像距离湖面
m,像与鸟距离
m
2.
平行光线射到一张报纸上发生漫反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条光线的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B各条光线的入射角相等而反射角都不相等
C、各条光线的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都不相等D、以上说法均正确
3.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1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
)
A.3:40
B.4:20
C.8:20
D.9:40
4.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和物体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8、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度角。要利用平面镜使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请通过作图确定平面镜的位置,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度数应等于
关键词 研究方式;光学;中考复习
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初中光学中考复习,既是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选择,也是有效教学的方向性尝试。笔者在地区示范性中考复习课《光》教学中(苏科版),就知识结构、知识应用等中考复习问题,形成了下列经验。
一、光学知识结构的研究式复习方法
1.复习准备。
时空安排 时间:20min左右;方式:学生操作、感悟、小组交流,师生展评。操作、思考、表述、倾听、完善认知地图等多样性研究式复习方式,以适合于学生的个性需求。
情境设置 教师通过图片、问题、器材、资料等积极营造复习情境。情境一:选展一张高清样山水图片,在适当位置就“树阴间阳光的直线传播”、“水面上阳光的波粼反射”、“叶梗下露珠的倒像折射”进行特写。情境二:问题引领,①点亮每个人心灵窗户的阳光,以哪种方式来到你眼前?②若要正确认识、熟练表述、深刻理解光学知识的话,你会选择哪些复习方法?情境三:老师为每个复习小组各准备了3份“实验套装”,①激光笔、蜡烛(附火柴)、光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实验仪。②光反射及平面镜成像实验仪。③光折射及透镜成像实验仪等。情境四:人手2册资料,《光学复习概要》(笔者编)和《物理复习指导》(市教研室编)。情境五:心理激发,有了这些“武器”,你有出色完成光学复习的信心吗?(有)
2.复习过程。
图片连线 学生用伴学单上散列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图例以及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成像、凸透镜折射成像、显微镜、望远镜等原理图,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图片信息,尝试用铅笔线把“有光学关系的图”连接起来。
图片配音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看图说话”活动。
实验点睛 伴学单要列实验要求。大部分学生独立思维并操作,少数学生有老师当面指导。实验分三类:①利用激光再认光在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情形;利用蜡烛、板孔、刻度尺再探光准直原理和小孔成像规律。②利用激光、光反射实验仪再认光的反射现象,再探光的反射定律,再悟角反射原理和(平行/垂直/互成夹角)时两块平面镜的成像原理。③利用激光、光折射实验仪再认光折射现象,再探光折射规律,再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工作原理等。
要点备忘 每位学生在伴学单的空白处,个性化摘记重点概念、规律以及复习备忘点。
智慧共享 师生选择性投影有特点的“备忘”,完成光学知识复习的思维碰撞和学力交融。
3.复习反思。
传统指令性中考复习课堂,常态化出现教师主讲学生主练模式。兼顾面窄,信息量少,到位程度也不够。精细化设计,充要性准备,多方式活动,专家型引领,是突破中考复习效能瓶颈的重要思路。在实验、练习中操作,在阅读、思辨中明理。
二、光学知识应用的研究式复习方法
1.研究准备。
时空安排 时间:25min左右;方式:①观察演示、图片、动画和视频;②完成独立解题的个别化复习任务;③在集体品题的基础上,强化对学习习惯、方法及光学知识的掌握。
情境设置 继续关注图、文、器、材在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情境一:伴学单呈现分层递进式光学应用类问题。情境二:心理激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又好又快”解析示题?情境三:选用器材验证一二,你的解题依据---即“知识根”在哪?情境四:整体感知教师用“树枝散”方式展示的《光学》概念图。
2.研究过程。
知识应用题的设计需要关注多个维度,例如,①知识的回忆,包括光现象判断、光传播作图、光成像规律应用的选择与填空等。②从定量解析递进到对状态变化规律的感悟。③根据实际要求对光线、像的位置、角度和大小进行设计。教师要对从网络、书籍上摘到的问题进行二次加工。例如,平面镜成像应用题可以分①判断是否是平面镜成像现象。②用对称法和反射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③平面镜成像问题中“物、像、镜”的位置/大小计算。④物体分别做与镜面平行/垂直/成45°夹角的匀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或圆周运动时,对像的位置/大小及运动形态变化的过程进行想象、直觉、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⑤对发廊镜、果店镜、走道镜、小区水塘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提出建议。
利用水雾、2000mw激光笔、装有牛奶糖水的方形无色塑料瓶,可以同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垂直射入水中(或相反)、光在糖水中曲线传播等实验。用300mm长的大号红烛、强光小手电(蒙有阴刻了黑体F字样的黑纸)、带孔塑板(每隔12cm镂有圆形、角形、正方形等三种小孔)、140mm凸透镜、200×200mm平面镜等器材,教师在讲台前操作,可使物体通过小孔、平面镜、凸透镜所成的像远投到教室的后墙上,场面震撼,效果明显。教师的“大号”演示实验,对学生感悟“小孔形状不影响像性”、“平面镜物像总对称于镜面”、“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规律,很有帮助。而凸透镜成像原理、海市蜃楼原理、早晨看太阳原理等还可以选用动画或视频来辅助学生复习。数字化手段的有机择用,能充分展现出物理学的真、善、美。
3.复习反思。
初中光学中考复习时,如果只采用温概念、讲例题、练习题等方法,知识的“空降”、“空心”等低效问题不能解决。用多样性方式进行研究式复习,可使目标多元富且具场景性,内容分层且具挑战性,个人独立性和团队协作性也能充分得到体现,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
1观察日光灯管通过反射面小孔成像现象
1.1推想
如果圆形亮斑是太阳的像,那换用其他的光源,也应当能得到这些光源的像。
1.2方法
晚上,打开一盏日光灯,利用平面镜将灯光垂直反射到另一间房(最好拉上窗帘)的墙壁(若墙壁不是白色的,那最好贴一张大白纸或贴上一块大白布)上。逐渐减小反射面,观察墙上亮斑的变化情况。增大或减小反射面到墙的距离,观察亮斑的变化情况。
1.3拓展
拓展1:验证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拓展2:换其他光源试试。
1.4说明
若减小反射面时发现亮斑只是亮度变暗,其形状、大小均不变,则此亮斑即为日光灯的像(从形状上看也是如此)。适当改变平面镜与光源的距离,可以观察到放大的像。挡住灯管的一部分,观察像的变化,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可推知物体通过小孔成倒立的像。
若幸逢日食,则观察日食时墙上亮斑的变化能更直接地证实通常情况下所观察到的圆形亮斑为太阳的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想,若能借助墙角等障碍物挡住太阳的一部分,是否也能看到太阳的像,在此想法的指引下,笔者后来又引导学生利用从窗入室内的阳光做太阳通过小孔成像(换用平面镜做不仅操作起来更方便,而且效果也更好)的实验。在小孔慢慢地移至光与影分界线的过程中,圆形亮斑慢慢地变成半圆形直至完全消失——与我们通过窗口看太阳,慢慢地从光区移至影区所看到的太阳被逐渐遮挡的过程中形状变化的规律一样。当在小孔处所见的半个太阳是朝右时,半圆形亮斑是朝左的。这表明,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换用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如在一个球的影区做上述实验即可模拟日食的情形——半影区对应日偏食)做此实验,则更能突出上述特点。当学生观察到相关的现象时,都觉得十分神奇。
2测量圆形亮斑的直径与其到平面镜的距离之比
2.1推想
若圆形亮斑为太阳的像,则由成像的原理图不难看出,上述的比值不仅与镜面到墙壁的距离无关,而且应当等于太阳直径与日地间距之比。
2.2方法
改变镜面与墙壁间的距离,测量几组数据,算出比值,并用此比值和太阳直径与日地间距的比值(可从网上查到)相比较。
2.3拓展
将太阳换成日光灯(或蜡烛),测量其像的长度与像到镜面的距离之比。
2.4说明
圆形亮处的直径与其到平面镜的距离之比并不是一个定值。当然,若能保证日光灯与镜面的间距一定(换用台灯很容易控制间距),则由成像的光路图也能看出,比值也不变。
3与小孔成像对照观察亮斑的形状 大小与明暗的变化
若圆形亮斑为太阳先反射(平面镜成像)后通过小孔成的像,在改变反射面形状、大小及其与墙壁的间距的过程中,亮斑的形状、大小与明暗等的变化规律与太阳光直接通过小孔时成的像应当相同。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重点考点]
会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个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等),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
其中考查较多的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中考常见题型]
例1 (2007年株洲)晴天,在茂密的树林下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面上留下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____形成的.
思路分析: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树叶的缝隙是“小孔”,圆形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大家应该注意:像始终和物体相似,跟小孔的形状无关.正常情况下太阳是圆形的.则像(光斑)也是圆形的.
参考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重点考点]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光的反射规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规律,会画简单光路图.
这部分知识在历年的中招考试中均为必考内容,并且可能在填空、选择、作图题型中出现.
[中考常见题型]
例2 (2007年自贡)汽车在夜间行驶时,驾驶室内一般不开灯,为什么?
思路分析:这是因为人们对强信号比对弱信号更敏感.当晚上驾驶室内开灯时,通过前挡风玻璃反射回来的光线强,驾驶员主要感知的是车内物体的像,因而看不清路面;若不开灯,则车外射进来的光线强,驾驶员感知的是车外的景物,所以能看清路面.
参考答案:夜间开灯后,车前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把驾驶室内的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使其看不清车前较暗处,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拓展思考:汽车前挡风玻璃为什么是斜的而不是竖直的?)
[综合应用题型]
例3 (2007年河北)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下列光学器具:① 显微镜,② 穿衣镜,③ 潜望镜,④ 老花镜,⑤ 汽车观后镜,⑥ 近视镜.其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工作的是().
A. ①②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③④⑥
思路分析:不管是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还是粗糙面,所有的反射现象都符合反射定律,所以,只要分清以上光学元件是否利用了反射规律成像即可.显微镜、老花镜都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它们都是利用透镜折射成像;穿衣镜、潜望镜是平面镜,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它们都是利用平面镜反射成像.选C.
第3节 光的折射
[重点考点]
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这些都是在中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中考常见题型]
例4 (2007年镇江)如图1所示,画出光线AO经过半圆形玻璃砖折射后的光路图.(O为圆心)
思路分析:光学作图容易在细节上失分,如忘记画法线、法线没用虚线、光线忘带箭头等.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都是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所以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但光线在玻璃中经过了圆心,所以光线一定是垂直于玻璃的半圆形界面射入空气的,方向不变.答案如图2.
第4节 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
[重点考点]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简单应用.
该部分内容在中招考试中所占分值不高,但也不能忽视.
[中考常见题型]
例5 (2007年绵阳)下述事例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
A. 验钞机验别钞票 B. 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提示后面车辆
C. 光缆传递信息D. 电视机遥控器遥控电视机
思路分析:该题考查大家的生活常识:钞票里有荧光物质组成的图案,验钞机能发射紫外线,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来检验钞票的真伪;自行车的尾灯利用了垂直平面镜可以使光线沿原方向返回的原理;光缆传输信息用的是激光;电视机遥控器发射的是红外线.选D.
例6 (2007年自贡)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 全身呈蓝色 B. 全身呈红色
C. 上衣呈红色,裙子呈蓝色 D. 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思路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色光;当某物体对各种色光都不反射时,它将呈黑色.结合本题,白色上衣可以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蓝色裙子只能反射蓝光,不能反射红光,所以呈现黑色.选D.
第5节 透镜
[重点考点]
知道透镜有关的概念(如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
考查最多的是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中考常见题型]
例7 (2007年杭州)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几幅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思路分析: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①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② 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焦点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③ 根据光路可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以上解释,C选项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时应该是发散的,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应该经过焦点.所以C错误.选C.
第6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生活中的透镜
[重点考点]
通过实验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的应用实例.
这部分也是中招必考内容,大家应该在实验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中考常见题型]
例8 (2007年安徽)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应().
A. 大于20 cm B. 等于20 cm
C. 大于10 cm且小于20 cmD. 小于10 cm
思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表.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光屏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选A.
[综合应用题型]
例9 (2007年大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附近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像距先变大后变小B. 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
C. 像越来越大 D. 像先放大后缩小
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体在光屏上成实像时,若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且像变大.我们把知识扩展一下,物体在焦点处时成像是无限大的(也可以认为不成像),所以,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若物体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也是变大的.选C.
第7节 眼睛和眼镜
[重点考点]
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模型)与矫正.
这部分内容因为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中招考试出题的几率也很高.
[中考常见题型]
例10 (2007年成都)在图5中,____(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戴眼镜的镜片是____(填“凸”或“凹”)透镜.
思路分析: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变凸,折光能力变强,远方射来的光线经眼球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前;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折光能力变弱,近处射过来的光线经过眼球成像在视网膜后.因此甲是远视眼,应戴适量度数的凸透镜,这样光线先会聚一下再经过晶状体,则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乙是近视眼,应戴适量度数的凹透镜,这样,光线先发散一下再经过晶状体,则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可总结为“远凸近凹”.分别填“乙”、“凹”.
[综合应用题型]
例11 (2007年桂林)如图6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若此时要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
A. 保持不动B. 向上移动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声波可以探测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
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D.利用回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静水面中的倒影
B.月光下的树影
C.在影剧院里放电影
D.看见别人的背影
3.码头边轮船的汽笛声传得很远,这是因为( )
A.汽笛声传播的速度大
B.汽笛声的音调高
C.汽笛声的响度大
D.汽笛声的音色好
4.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5°。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A.110° B.120° C.95° D.100°
5.把高为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呈现4cm,高的像,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4.5em
B.7.5em
C.10cm D.12.5cm
6.“假如声音传播的速度为1m/s,我们周围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一问题某同学提出四个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的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B.汽车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飞机声时。却看不见该飞机
D.管乐队在会场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7.正常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呈现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A.不断改变像距,使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C.同时改变物距和像距,使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D.不断改变晶状体形状,使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8.观赏水面风景照片时,总发现景物的倒影比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
A.冲洗照片质量有问题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差
C.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D.入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9.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项目之一,下列哪一项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在市区安装噪声检测仪
B.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音器
C.在城市道路两旁植草栽树
D.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戴上耳罩。
10.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成像
11.一条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40。,在水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此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的大小一定( )。
A 小于40°
B 大于40°而小于80°
C 大于100°而小于140°
D 大于80°而小于160°
12.小华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和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l所示时,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选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
A 一定大于30cm
B 一定小于8cm
C 一定在8cm到15cm之间
D 一定在15cm到30cm之间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45分)
1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人讲话是靠――振动而发声,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蜜蜂是靠――振动而发声,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这种介质传入耳朵的,
14.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这些词语,请在下列横线上选填这些词语,“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______“悦耳动听”是形容声音的____“脆如银铃”是形容声音的_____。
15.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________(选填“日食”或“月食”)此现象可以用________原理来解释。
17.一个身高为1.7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m处,此时,他与自己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像高为______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把平面镜放到原来像的位置,则他与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18.一束光线与平面镜成350角入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若入射光线不变平面镜转过15°,反射光线转过_________,若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其反射角为_______,平面镜使光的传播方向改变________(填度数)。
19.如图2,鱼缸里只有一条金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的。形成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___侧部分(选填“左”或“右”)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0.近视眼只能看清_________处的物体,而看不清一处的物体,其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_,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太_______。使得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_________。如果在眼前放一个_________镜,利用其对光线的_______作用的特点,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可看清物体。
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
21.如图3所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为S1,当平面镜转过一定角度后,它的像为S2,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转动后平面镜的位置,
22.如图4所示,光线a是入射光线,经过一个光学元件后,出射光线为b,请在a、6光线之间,加上一个适当的光学元件使光路成立,(画出两种光学元件)
四、实验题(共19分)
23.(8分)如图5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另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的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移动蜡烛直到与A蜡烛火焰的像接上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可发现,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了验证上述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操作?
24.(11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P点是二倍焦距处)
(1)首先要知道所选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如果未知,可以粗略测量,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它与凸透镜______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_。
(2)实验中________放在光具座中间,要通过调节使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光屏中心三者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在实验中,某小组还没有把像调到最清晰就开始读数,这样操作会影响(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
(4)如图6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你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光学是光学学科中以光线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实用性分支学科。在几何光学中,把组成物体的物点看作是几何点,把它所发出的光束看作是无数几何光线的集合,光线的方向代表光能的传播方向。在此假设下,根据光线的传播规律,在研究物体被透镜或其他光学元件成像的过程,以及设计光学仪器的光学系统等方面都显得十分方便和实用最近在学习几何光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发现了几个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总结出若干认识问题的误区,与大家分享:
一、若在发光点和平面镜中间放入不透明挡扳,则观察到的像的亮度变暗
如图1所示,点P为某一发光点,MN为任意平面镜,则在MN和点P中间放入不透明的挡板Q后所观察到像的亮度变化情况如何?
此题的答案应为“不变”。许多同学会认为答案是变暗,这就说明大家陷入了这样一种误区:认为放入挡板后亮度变暗,这来源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如下图2、3所示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图2中的点S散发出的光线到达凸透镜后通过光线的折射最终必定相较于一实像点S,然后如图3所示情况是指当放入一块挡板AB于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或它上面的任何一块)后,通过点S投射出的光线并且到达挡板AB的光线就无法通过凸透镜,当然也就无法相交于点S。通过某点所汇集的光线减少了,显而易见,当放入挡板AB,像点应该理所当然的变暗。
但该题目所不同的出题点是,由于图4中的发光点P通过平面镜所呈现的事虚像点P',而我们之所以看的到P'点,则是由于进入人眼的是透过P所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MN上发生反射的反射光线,又因为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观察习惯,我们所看到的虚像P'就是眼睛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我们看到的虚像点的亮度实际上在于当观察时进入人眼的光线的强弱以及多少。
二、平面镜像观察时的范围和眼睛观察时的范围等价且可以使用同种方法绘制图像
(1)平面镜观察时的范围和眼睛的观察的范围概念存在一定差别
平面镜观察时的范围根据定义理解就是指某一点或组成该物体的的其上各点(可看做是广义的光源点)所放射出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后所能同时达到的那部分空间区域。也就是说,在这部分区域内的任何地方眼睛都可以观察的到;而眼睛的^察范围则是指当眼睛固定在某一特定位置,通过平面镜后视力所可以看到的地方,为了解题方便,常用的做题步骤是通过画图说明。但同学们应该注意到这里又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区域是指空间上的而非平面。
(2)作像的观察的范围的简便算法及实例
①利用绘制图像并加以计算得出像的位置所在
②通过所得的像补充光具的两条边界的反射光线。观察这两条光线所包围的部分(空间)也可认为是像的观察范围。
③只要处于像的观察范围内,人眼所看到的像都是完整的。
请看下列各图中像的观察范围
三、平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像均为虚像,无法出现实像
如图所示,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是发散光线时,通过平面镜的反射出的光线依旧是发散的,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发散的反射光线经过它的反向延长线在平面镜后某点会交于一点,呈现出一个虚像。然而实物经过凹透镜后也会形成一个虚像,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见到平面镜和凹透镜成像的实际情况。
但是,若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是会聚光线时,如下图所示,则透过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光线仍为会聚光线,由此可知,这样的反射出来的光线就可以在平面镜钱某个地方直接相交呈现出实像。
同理可得,当会聚光线透过凹透镜时,如图所示,
经过折射后的光线则会相交成实像点。由于初中的物理并不要求大家对虚物成像有过多的讨论,因此许多关于平面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的实际情况就被大家忽视了,大家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印象中的样子,进入误区。
通过在平常的作业和练习中,我反复研究总结出了以下结论:
1.如果入射平面镜的光线呈现会聚光线,成实像则成为必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将会聚光线当做“虚物”。
在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自然用平面镜来做实验,但无法确定像的具置,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呢?(2)任何物体都能在玻璃板后成像,而且探究过程中物体成像越清楚越好,该如何引导学生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呢?(3)有了像的替代物,学生就可以把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连接起来。但这条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4)为了完成探究目标,你设计的分组方案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一、教师要说清怎样教
首先,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是本节实验成败的关键,但要想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路的一个难点。学生在交流中认为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像的替代物,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想到玻璃板,又不直接硬性地给出,我做了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兴趣高涨,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开扩了他们的思路,学生在观察后得到启发,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够同时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和镜后像的替代物,从而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师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在选择实验的物体时,有的学生计划用两个电池,有的学生想用两个棋子。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选用蜡烛更好,而是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来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因为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光的反射知识,要想从镜中看到物体的像,需要物体发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的光才能进入眼睛,对于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光多呢——光源。而点燃的蜡烛是光源,光线充足,成像比较清晰。这样既能反馈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用相同的蜡烛来做实验,解决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但要想探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大多数学生的方案都是在白纸上做实验,先确定平面镜的位置,然后描出像与物的位置再连线,进行观察。在这里我并未说出赞同或是不赞同,而是提出疑问,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考,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学知识总习惯于老师单纯地给出,自己硬性地去记,当有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后绝不会再深入思考,不会再想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所以我在课堂中用笑脸肯定了他的做法,又用和蔼的语言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案,继而让学生再深入思考还有没有更方便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三、说清小组分组方案是进行探究的重要保证
在讨论分组方案时,我把全班48名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成3个小组,共12个小组:
1、2、3组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5、6组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7、8、9组探究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10、11、12组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注意:
1.准备多样器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2.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1 光的色彩、颜色
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
光具有的能量叫做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等。
2 人眼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是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它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红外线的应用有:红外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等,紫外线是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它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的应用很广泛,如:紫外灯灭菌、验钞机等,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应该防止紫外线的过量照射,
3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传播也需要时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x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速度近似相等,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4 平面镜
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利用平面镜可以成虚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光的反射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在反射过程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但由于光仍在原来的介质中传播,所以光的传播速度不变。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重难点剖析
1 物体的颜色
当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我们所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颜色相同;我们所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2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做光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想的理想模型,今后还会经常用这种方法――“建立模型法”来研究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光直线传播的特点来解释,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也有许多事例是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决问题,如:射击瞄准时的“三点一线”、排队、植树、激光取直等。
3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主要反映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及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这是一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做实验时要多测量几组入射角和相应的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得出更普遍的实验结论,在实验时要弄清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含义,在确定反射角和入射角时,法线很重要,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当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时,要以法线为轴线,将纸板绕法线缓慢旋转,在另一侧将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由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反射角的大小是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描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成“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的传播方向反向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发生改变。
4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当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平面镜的虚像就是由射人人眼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会聚而成,并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实验时主要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和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测量其大小,因此实验时选用了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不仅能反射光而成像,也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它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后面棋子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后面的棋子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后面的棋子与像的大小相等,而后面的棋子与前面的棋子是相同的,因此就可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镜面是对称的,因此可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物像的对称性并结合相关的几何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作图问题:①确定发光点的位置;②确定平面镜的位置;③确定光路;④确定观察范围或被照亮范围等。
三、易错点扫描
1 颜色
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任何色光,如:太阳光照射到黄色物体的表面上,反射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物体呈现黄色;在没有其他光源照射时,一束红色光照射到黄色物体表面,红色光被其吸收而没有任何色光反射,此时物体呈现黑色,
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其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任何色光,太阳光照射到黄色玻璃纸上,只能透过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在没有其他光源照射时,一束红色光照射到黄玻璃纸上,红色光被其吸收,不能透过,在另一侧看玻璃纸将是黑色的,这就是滤色镜的作用,某人戴蓝色墨镜看白纸上的红色字体时,看到的纸是蓝色的,而字却是黑色的。
2 判断反射光线的偏转情况
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当入射光线或镜面发生偏转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都会随着变化,若镜面不偏转,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某一角度,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偏转相等的角度;若入射光线不变,镜面偏转,反射光线也会发生偏转,
3 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根据这一特点人们常用平面镜来节省空间,如检查视力等,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王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如图1所示),若要求小王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为5m,实际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则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m,小王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3m=2m。
四、典型例题
例1 2009年7月22日出现了日全食,在长江流域的人们通过滤光镜看到如图2-A所示的日全食奇观,该现象是由光的______而形成,太阳、地球和月球可能分别处于图2-B中a、b、c三个位置的某个位置上,其中月球应处在______位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38-0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规律来之于物理现象,揭开物理现象的外表找其本质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如何使学生乐学物理,我的做法是:
一、选取趣味故事和游戏促成学生乐学
有趣的故事、惊人的事件、滑稽的游戏总能吸引人,引起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和思考。如能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好,定能促成学生的乐学。例如:焦耳的故事。英国的焦耳从小就喜爱物理学,他常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在一假期中,焦耳和好友一起到郊外旅游,焦耳边玩耍边做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好友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好友踢伤。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好友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好友吓得掉进湖里。……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游戏:先由教师指导三位学生,一位学生手拿平面镜,呈竖直位置,一位学生站在平面镜前,另一位学生站在平面镜后扮演像的角色,请镜前同学做一个动作,要求镜后的学生跟着做,并由镜前同学判定动作是否到位。让全班学生明白游戏的要求后,再将全班学生以三人一组的要求分组,并提出三人轮换角色及共做三次的要求,让每位学生自己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运用实验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做到对于不同的实验侧重点不同。操作简单的实验,侧重于实验设计,重在思想方法;现象复杂的实验,侧重于观察记录,重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侧重于数据的分析,重在严密的推理;对于操作困难的实验,侧重于正确到位的操作,重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步骤的可行性;对于综合性的实验,侧重于全方位教学,重在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力求规范、有序、到位、分析合理。要做到上述这些,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事先实验,事先发现问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实验课的成功率和高效率。
三、遵循认知规律降低学习难度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找到自身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评价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力水平高低,及时掌握自己的知识漏洞,以便及时采取弥补措施。然而传统物理实验教学评价采取的是考试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物理探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评价内容不全面,教师过度关注对学生掌握实验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和操作能力地评价,导致在实验教学评价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得物理实验教学思想不够端正、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学活动失去学习和参与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因此物理教师要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面对并找到解决的措施。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和评价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以学生整体发展和终身能力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以下几点转变,即从传统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转变,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从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转变,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过程;从单纯重视笔试结果向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从学生被动评价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转变,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作用和价值。
2.教师要构建科学的评价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新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能力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素养,即能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学习、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将实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认知领域目标是促进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相应的实验知识并学会迁移运用;技能领域目标是促进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正确设计实验步骤、正确记录并计算实验数据、能够根据计算结果推导实验结论等;情感领域目标是促进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
教师在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人教版探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其评价内容进行分析。
3.1实验原理表述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对实验原理进行阐述,包括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等,在本次实验中,白纸是为了记录蜡烛成像位置,镜子是为了验证成像大小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物理实验知识,理解开展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实验地学习和探究。
3.2实验器材的选择
本次实验非常简单,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少,只有蜡烛、平面镜、白纸、火柴,虽然器材简单,但是教师仍然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实验材料,例如成像关键因素蜡烛和平面镜,要求学生选择长短一样的两根蜡烛,保证平面镜表现没有凹凸现象等,这些都是决定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3.3实验步骤设计
实验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应该就是学生进行实验步骤设计的过程,包括学生能否根据实验对象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细节的处理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等。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通过研究教材和总结生活经验,设计出如下实验步骤:①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的中间位置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竖立平面镜;②把一只刚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面,并观察蜡烛在平面镜后面的像;③取与步骤二中同样长短的蜡烛在平面镜后移动,直到两只蜡烛的位置完全重合;④在白纸上记录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将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进行连接,并用刻度尺量出两只蜡烛分别到平面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中;⑤重复上述实验,以便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3.4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
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中还要针对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记录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表格设计清晰性以及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5实验结论分析
实验活动是为了验证最初的实验猜想,学生对实验结论地推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因此将实验结论分析纳入到实验教学评价中,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得到如下结论: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像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是相等的。
小结: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中,应该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活动,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的方式,形成多样化实验教学评价模式。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物理实验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保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 以“实验、探究、评价相结合”改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 学周刊,2015,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