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小短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散文诗;难题;抒情性;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5804
收稿日期:2011-12-18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11BZW098)”资助
作者简介:黄雪敏(1978-),女,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与中国诗学。
散文诗是文学园地中颇受诘难的一种文体。它虽和自由诗几乎同时诞生,却得到比自由诗少得多的关注和欣赏;它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引发了几次争议,时至今日却仍不时面临读者关于其“合法性”地位的质疑。散文诗在文体上的“大”“小”之辩、在抒情性和精神性上的难题,是我们理解散文诗的关键。
一、散文诗的“大”“小”之难题
在围绕散文诗展开的诸多争议当中,“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成了散文诗的讨论基石,几乎所有正面和负面的评论都绕不开这组范畴。学术界基本认同散文诗是以“小感触”表现“大世界”,散文诗的“小”不是“易碎品”,不等于“小摆设”[1],强调散文诗要“以小见大,通过‘小感触’调动读者的情绪和想象,让有限的描写获得无限的暗示能力”[2]77。这种倾心于一时感兴、一时印象、一时领悟又期盼能于单纯中见出丰富、于浓缩精炼之余追求意在言外的吁求,其实和自由诗当中的一个门类、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盛极一时的“小诗”的创作吁求有颇多相似之处。彼时正值散文诗的草创阶段,时人多有将散文诗和小诗混为一谈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份诗歌专刊,《诗》上面就曾混杂地登载过不少散文诗和小诗,如徐玉诺的大部分“小诗”,其实都是散文诗。正是因为这两者在形态上颇显相似,而在寻求“小”诗形的突破上又不谋而合。
周作人早就指出,小诗“颇适于抒写刹那的印象”,表现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是要“将切迫地感到的对于平凡事物之特殊的感兴,迸跃地倾吐出来”[3]。在多数情况下,“小诗”代表的是诗形的“短”和表达内容的“小”,小而巧,巧而精,如电光火石,忽然而起,忽然而灭,却能紧紧抓住并即兴抒发刹那间涌上心头的、“瞬间”的感兴和领悟,是带有“随感”性质和哲理趣味的单纯而紧凑的自由诗体。周作人强调这种“小”,并且对这一小诗体所能负载的信息和容量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曾清晰地指出当时中国诗坛的错误,“是在于分工太专,诗歌俳句,都当作专门的事业,想把人生的复杂反应装在一定某种诗形内,于是不免生出许多勉强的事情来了。……做长诗的人轻视短诗,做短诗的又想用他包括一切……其实这都是不自然的……这含蓄的一两行的诗形也足备新诗之一体,去装某种轻妙的诗思,未始终无用。”[4]周作人的这番话其实是在斟酌、掂量小诗的覆盖面和内含量。小诗体在诗形和诗质上是互相对应的,它有自身的表达范围,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是其长处,也是其短处,更是它诗体的内在规定性。小诗的容量既小,想用它来包罗一切错综复杂的感情,则往往负载过重。这种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比而言,散文诗传达的不仅仅是诗人瞬间的感悟,更进一步,它传达的是诗人的心灵或情绪的波动,在散文诗同样短小灵活的形态中,有情绪的延续性的变化,有一种内在的心绪结构。它所呈现的心灵的世界无疑比小诗更显丰富和多彩,它为作者提供了展现“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更大的舞台,也因此更倚重作家的构思和立意。概括地说,散文诗应该能够比小诗表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经过“美丽而寂寞的90年”,散文诗作家却仍然苦恼于“时代感不强”。作家们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努力地把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纳入散文诗的表现领域,提倡“现实生活的介入”,却似乎收效甚微。散文诗的这种艺术瓶颈,是不是也与散文诗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某种文体的规定性有关?换言之,散文诗长期以来无法在“大”“小”方寸间取得“生活”和“艺术”的平衡,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重新考量散文诗的文体特征,重新探索语言和世界在散文诗中的特殊状态的出发点?
显然,在二十世纪散文诗发展的历程中,要解决“大”与“小”的体式难题,需要作家从构思阶段,就要沟通“小宇宙”与“大社会”的审美契合,联结个人内在心理体验和时代脉动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散文诗的主题从病态的、庸俗的个人主题中解脱出来,关注当下的社会主题、文化的消解与重构。这样,散文诗才能在行文中摒弃那些片面的个体直观,抛弃恶俗的无病,代之以具有通感的、具有“全称判断”而非“单称判断”的文辞骊句,更为深入、贴切、微妙地传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情思和价值召唤。
二、散文诗的抒情性难题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上口,给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迷上了现代诗。不信,您就听我说一说《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吧!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可是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之后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经过笔来叙述自我的思念,迫切期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欢乐。可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此刻也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仅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经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叙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我爱世间所有的一切,更爱读书。
读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在寒假里,学校组织我们上网读书,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军官家庭。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樱花赞》,《归来之后》……
关键词:翟锦;诗歌;女生话题;异质书写
翟锦的诗,是典型的女性诗人的诗。它们是柔软的、小心翼翼的,同时也是质朴的、充满诚意的。在阅读翟锦的诗时,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而女性所独有的气质又给其诗歌掺进了一些柔感与浪漫感,最终令这种实在展现得不失灵动。同样,萨福的诗作也是女性诗作的典范,一股仿佛来自本能的倾诉欲望与浪漫化的特征笼罩了她的诗作,使之坦率而优美,洒脱却轻盈。在体裁上,二者的大部分诗歌都属于短诗;在技法上,二者都擅长于创作充满女性情怀的抒情诗。这些相似的特征令两位女诗人虽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环境中,却有着极大的可比性,从而给予了我们借由这些相似性来探讨差异性的可能。
一、女性话语的书写口吻:“真诚”与“坦诚”
在倾诉自己身为女性所独有的情感体验时,翟锦与萨福分别选择了相似又极为不同的“真诚”与“坦诚”这两种口吻。翟锦对待诗歌的态度是极为真诚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如果能像生意人追求金钱一样,津津乐道地/见缝插针地,废寝忘食地艟到南墙头也不回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对待诗歌∥那我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启示》)在其诗《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中,翟锦以“没见过一次大雪的人/是我的父//他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奶奶说那年很冷很冷……这种平静和缓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着属于其叔父的故事,她并没有以“诗人”这一身份自居,而是通过诗歌的写作而对回忆进行还原,然后再把所还原的结果直率地展现给读者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会再去像面对那一类遥远的诗人那样,试图去以突破自我的方式来捕获惊奇;距离感的减退是其诗歌之所以能让人感到真诚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也能使其诗歌能在整体上呈现得“踏实”。
“真诚”同时还体现为翟锦在处理其爱情诗时所采取的策略。在其诗集中,爱情诗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数量。她的爱情诗有着强烈的浪漫气息,然而她对这种浪漫的呈现也未曾脱离现实,坠人幻想,而是紧扣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实现的。在《还原》一诗中,翟锦写到:“流淌的雨水,是无数/从空中/到树叶草丛/到地面,滴落的汇聚//那么,你可不可以把某些诗,作一些还原,还原到最初,每个透明的文字,都起源于/并饱满地想你”这是一种朴实的浪漫,一种“接地气”的、站得住脚的浪漫,这种特质是其诗歌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再比如《蝉的情诗》一诗:“用尽一只蝉的努力,也许可以留下一小段,似有还无的痕迹,也都给你”这种对于情诗的毫不炫目的处理方式使其具有了某种可靠性。可靠,是源于真情实感的那种切切实实的可靠,当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而唤醒自己心中类似的经验,从而抵达记忆的深处和想象的边缘时,这种可靠便能产生出一定的审美效果。可以发现,诗的诞生在翟锦那里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心中有感的瞬间,对她而言就是生产出一首诗的契机。对于许多敏感而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心灵来说,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自然”也使这类诗人的诗歌具有了如翟锦诗一般的纯化气息。
而对于萨福而言,“坦诚”既是她的诗歌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她所一以贯之的写作方式。萨福的“坦诚”首先体现在她在诗歌中措辞之直白:“用你们的拳头,捶打胸膛,姑娘们――,撕裂你们的衣裳!”在说话的时候并未为了表达效果而仔细斟酌,而是凭借着心声的自然流露而说话,萨福用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写诗,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待诗歌的赤子之心,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豪放个性。这一特征尤其地体现在她描写爱情的诗歌里:“告诉我/在所有的人中你爱谁//更甚于,你爱我”可以说,萨福这种直截了当地问询爱人的方式,第一次发出了西方女性的平等之声,而更重要的是,从萨福的诗中,还能读到一种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的歌颂:“害怕失去你,我慌乱地跑着,像一个/紧跟着妈妈的,小女孩子”,描写女性之美的诗歌在萨福的诗中也是很常见的,这不光对于当时的古希腊而言具有相当的突破性,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富于进步意义。
二、女性话语的意象表征:物性化的“水”与人性化的“水”
翟锦与萨福的诗中都涉及到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又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翟锦诗中的“水”多是一种与人相对立的物性化的“水”;而萨福诗中的“水”,则是一种与人相融合的人性化的“水”。“水”概念在翟锦的诗中十分广泛,既有“小”水,如泪水、汗水,也有“大”水,如江水,河水。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水”,都被她的笔触凸显了“水”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外在于人自身的“物性化”特征。“大”水在翟锦的诗中始终象征着人所无法控制的力量,它们通常指涉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号室里空着一个座位》一诗中,“河水”吞没了自己学生那年轻的生命;而在《我仅仅知道》一诗中,“水”是爱情的化身。诗人认识到,总有一些事物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比如逝去的生命,再比如当下的生活状态……这种意识使其诗歌也具有了一些“苦难”的调子,然而诗人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心态:“生活把你以一片湖泊的形式/在我面前呈现……涟漪,可以只属于我的美丽,你就选择永远不回应,只当那略涨的水面,全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堆积”面对大而无边,从而使人感到无能为力的生活时,翟锦知道自己任何询问生命的尝试会以徒劳收尾,她知道“一切/近乎虚无”,但是,她在意的是这场宛如“打水漂”一般的过程,这一经验对她来说“单纯而富有”,因此她的这类诗歌便具有了一种洒脱感,这是翟锦在处理诗中的“大”水时所体现出的光彩。而当翟锦退回到自己的个人情感世界中时,开始用“小”水来比喻、象征、抒发自己时,诗中原本那种洒脱的语调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前世,我就是你体内晶莹流动的/一粒盐//今生,才以眼泪的形式,无声滑落”这种抒情语调向我们吐露,在诗人心中,爱情是崇高的,而爱情面前的自己是渺小的,因此,即便是用“水”来自喻,这种“水”也是外在于诗人的水:只有当诗人面对恋人时,她才成为了这种“微型”的水:“一滴河里的水/如果某天,突然有了/流人大江的渴望……那么所谓的距离,只是相思的久久长长…―滴河里的水,是否能抵达,那片宽广的怀抱”。恋人(或者爱情)是“大江”,而自己只是其中的小小的“一滴水”,闹锌梢钥闯鍪人对自己传统女性身份的某种认同,她在这些诗中所抒发的,是一种略微保守的女性情怀。
对于萨福而言,“水”不再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成为了加斯东-巴什拉所说的“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起来吧,放松你柔软的,躯体,脱下你的希俄斯睡衣,象一枝百合花斜倚在,,泉水中,你沭浴吧。”有着“自己的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水”,是诸种对立事物的和谐,“水”是男女两性的和谐:从宙斯化身天鹅使人间美女丽达受孕开始,天鹅在西方文化中便是一个雄性的象征,而水又具有女性的特征,当天鹅来到水边,它便成为了双性化的事物;“水”是生与死的和谐:克尔特人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就是把死者的棺木投入水中,卡翁在水面上撑船渡亡灵――水是完全包容了死亡的一种物质;“水”是青春和衰老的和谐:“清洗”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一种创新的力量,流动的水带走泥垢,让人宛如新生,喷射的水就是一种活着的水,意味着生命的起源。在萨福的诗中,人与水融为一体,和谐相处。萨福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将水描绘成人,而是反而使人变形为植物――“百合花”,并倚靠在泉水里;而“柔软”、“睡衣”等词汇凸显了整首诗的肉感:伴随着人的变形,人的躯体也将陷入睡眠,而水容纳了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更为融洽。肉体一旦进入水里,生命就陷入了睡眠,这种如梦非梦的感受令人有如回归母体,回归生与死的起始阶段。当纳瑟斯在水底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朵永恒的水仙。作为一个人而言,纳瑟斯已经死了;而作为水仙,他还在不朽地活着。因此,萨福这首诗中的水,是同时包容了人与物、生命与死亡的水。而除了“泉水”之外,其诗中的“水”还表现为“雨水”、“甘露”这类完全“属神”的水――它们均是从天而降的、象征天神旨意的水:“当她们倦了/黑夜把她那沉重的,睡眠,雨一般倾注在,她们的眼睑上”这类水本应是最外在于人的事物,然而,通过用“睡眠”为“雨”作喻,原本届神的水也褪去了神性的意味,从而成为了一种属人的事物。这是一种浪漫化的写法。人与物相融,生与死相通,而神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转换的,万事万物的界限被诗人取消了,一切不可能的事物在诗中都成为了可能;一切二元关系借由诗歌这一中介,达到了至高的和谐,萨福诗中这种人性化的“水”,因此而凸显了其诗艺的独特价值。
三、女性话语的审美风格:“小”与“大”
翟锦与萨福的诗歌虽均以短小的篇幅居多,但二者仍在具体的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小”与“大”这两种不同的特征。之所以称翟锦的诗歌为“小”诗,是因为,其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也恰好来自于这些短小的诗行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其歌“小”的特征。在其诗里“小”首先体现为诗歌意象与情思之小,比如,在其诗《算珠的情诗》中,诗人写到:“我要你,以一当五地/宠我…一即使滚圆不再纹路纵横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满满当当,都是算珠――我筹划的,爱的小九九”;再比如在《嫁个小木匠》一诗中,诗人写到:“在他到外乡的日子俄仍想做他手中的那只墨斗,或是,温柔的飞扬的刨花”。从算珠到刨花,这些小小的物象体现了诗人那种略带狡黠的、小女子式的小情思。这样的表达可以说是诗人的一大特征,她一些颇具意味的诗句也出自这样的一种充满了女性意味的小情怀,比如这首《饮茶有感》:“每天一万次的浸泡,也不可能,在杯中翠绿/我还是不禁/日夜,用诗歌将自己,舒展成碧螺春的模样”虽是以未加矫饰的状态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诗人仍然从中营造出了一种适度的距离感――“碧螺春的模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样?这种从纯粹中提炼出陌生性的特质是翟锦诗歌中较为可贵的一处,相同的例子还出现在《偶感》一诗中:“如果思念是一杯酒,了,你随意”。“小”在翟锦这里,体现得轻盈而颇有趣味,女性那些如水情怀的复杂性,在她的笔下呈现得真实别致。可以说,正是这些颇值得玩味的句子撑起了翟锦的“小”诗,使其“小”得精巧,“小”得别具一格。
关键词:情感;智性;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作者简介:肖曼琼。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诗人、作家既具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扎实的外语基础,他们集创作与翻译于一身,为我国的文学及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卞之琳就是这样一位诗人。20世纪30年代初卞之琳步入文坛时,就写诗、译诗齐头并进。他的诗歌创作如他本人所言:“喜欢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其诗作字字珠玑、篇篇堪称精品,译诗也是质量上乘、卓荦不凡。卞之琳在回顾自己六十年的文学翻译实践时,说自己“好像兜了一圈;始于译诗(韵文),中间以译散文(包括小说)为主,又终于译诗(韵文、包括诗剧)”。写诗与译诗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冀,具有很强的互动互补性。
一、凝结智慧的诗歌创作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智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哲思幽深、理趣盎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陈可培说卞之琳“以冷静的哲思倾向与深邃的智慧的凝聚,去追求诗与哲学的融合而独树其精微与冷隽令人深思的诗风”。他的诗“迥异于传统的言情诗或西方浪漫派的主情诗”。陈国恩说卞之琳的诗“凝练饱满,充满智慧的律动,张扬着生动的诗情,显现出智慧美与诗意美的结合”。罗振亚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卞之琳的诗歌“理趣绵密充盈,在情感流脉的背后常蛰伏着想象力对知性的追逐,诗在他那里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成为一种情感的思想,一种智慧的晶体”。可以说,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
的确,卞之琳的诗属于主智诗,是一种以智性为主、引人深思的新的智慧诗。对智性的自觉追求,赋予其诗歌浓厚的哲思色彩。请看《旧元夜遐思》: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帏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
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这首诗抒写元宵佳节之夜诗人独对孤灯,有感于众人皆醉我独醒,意欲改变群体麻木、昏睡不醒的现状;但又感到孤掌难鸣,因此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和无奈。诗人在诗中着力克制自我情感的宣泄而着意于冷静的智性表现。“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揭示了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隔膜的人际关系,浸透着诗人孤独的情绪体验。句中人称与主客体的相互转换,是其“相对”哲学观念的表达。
卞之琳偏爱相对性哲理,偏爱对大千世界作形而上的思辨。他有不少诗歌涉及了“相对性”,如其诗作《投》:投与被投在诗中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今日小孩儿“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而小孩儿昔日的降临人间,也许正是某个人曾把他“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处境的对调与转换,让人感到命运的相对与不可捉摸。《圆宝盒》中诗人用三组意象对照,即“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表达了小与大、远与近、得与失的相对关系,反映出宇宙万物中事物存在的相对性。《距离的组织》,根据诗人本人的解释,涉及了时间与空间、实体与表象、微观与宏观、存在与觉识的相对关系。诗人最负盛名的短诗《断章》更是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对相通的关系。它虽然具有多元的释义,但是笔者认为,诗中蕴含的相对性哲思是无可否认的。除了上述诗作,《归》、《妆台》、《道旁》、《尺八》、《航海》、《音尘》、《灯虫》、《水成岩》、《雨同我》、《鱼化石》等诗歌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诗人一以贯之的相对思想。读者能够从种种相对关系中发现隽永睿智的理趣,在理性的思辨中获得生命的智慧之光。
卞之琳善于用诗的旋律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细、琐碎的事物进行哲学的思考与智性的探索,让人们在一个个朦胧的、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中感悟他的诗歌所特有的智慧之美。《灯虫》以扑火自焚的蠓虫为意象,暗示那些不甘淡泊、做浮华好梦的寻梦者梦想的破灭。《车站》一诗中,诗人通过“车站”这一日常生活意象,感叹现实如同从梦深处驶出的夜行车,留给梦中人的是一片空荡与冷寂。表达了现代人内心中无法把握现实与命运的深微复杂的困惑与失落。《白螺壳》也是在普通物象中寄寓精微的哲理。洁白空灵的白螺壳象征纯洁、美好的理想人生。可是,这象征理想人生的白螺壳落到人们手里却被视为无用之物,或者引起“多思者”的一片“愁潮”。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鱼化石》、《淘气》、《胡琴》、《古镇的梦》、《古城的心》、《墙头草》等诗篇都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善于从细微处感悟人生、从哲理高度把握人生的创作特点。
卞之琳说他写诗,一直写的是抒情诗。这种抒情,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理性驾驭下客观、冷凝的抒情,是一种具有浓郁哲学意味的抒情。诗人力避感情的外露而追求智慧的凝聚;就是在情难自禁时,他也是寓火热的情感于深沉含蓄的抒情之中。如《无题五》:
我在散步中感谢
襟眼是有用的,
因为是空的。
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
世界是空的。
因为是有用的,
很多去过不同非英语国家的人会发觉,在所有非英语国家中,挪威以及其他三个北欧国家人民的英语交流能力明显更加优秀。其实,对于挪威的英语教育,甚至扩展到整个语言教育的范畴,笔者对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功始终保有好奇和钦佩之情。记得初到挪威奥斯陆大学学习时第一节挪语课的情形,老师上来的第一句话用挪语说“在课堂上我们只说挪语,不说英语”。然后,整节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用挪语说的。这对于零起点的我来说,显然充满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也慢慢转化成了强大的动力。现在回想,当时挪语老师如此独特的、几乎“冒险”的授课方式或许正是其语言教学成功的秘笈之一吧!当然,大学里针对成年人的挪语教学与本文讨论的针对中小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之间必然存在差别,但是,从更广的语言教育范畴来看,两者间应当有相通的理念基础。这些理念基础支撑着挪威独特而成功的语言教育事业。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优良的语言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层面探讨挪威所特有的基础英语教育因素。
一、语言环境优良
挪威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资源途径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些都是其基础英语教育获得成功的优势所在。
首先,挪威班额较小。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基本都保证在30人以内。与我国中小学相同,每课时45分钟。但与我国动辄50人的大班级比起来,在挪威课堂上教师显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平均每个学生所享受到的教育时间也相应增加。加之挪威老师在课堂上较少使用、甚至根本不使用母语,这些都保证了学生更好地吸收领会所学内容。尤其是对于需要每个学生亲自参与练习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能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获得更多与教师接触、发言锻炼的机会,无疑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升级。
其次,挪威的英语教育有非常灵活的、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挪威都没有任何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只有任课教师自己安排的小测验。鉴于此,学校避免了死板的应试教育,更多地着眼于真正挖掘学生潜力,拓展素质教育的层面上。从而,各个学校激励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更是不拘一格,五花八门。分组游戏、角色扮演、根据提示语完成手工或绘画制作、朗诵阅读英文韵文、短诗、剧本或绕口令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尤其是,挪威教师会特别注意每堂课的开始环节,即所谓的热身阶段。为了迅速营造教学氛围,老师们用尽心思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有学者曾经记录,挪威教师上课后会先让学生猜衣兜里面装了什么。待学生猜对是手机后,教师将其拿出,然后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手机特征,再用英语描绘出它的特色。最后,教师还会请有带手机的同学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用英语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很快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轻松有趣,同学们当然就能更好地在教师一步步的铺垫下掌握学习要领,牢记知识点。
第三,挪威的英美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大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广泛的信息中挖掘宝贵资料,各取所需。在挪威,丰富的英文读物不仅可以在学校教室里找到,在课外也是随处可见。笔者曾经在一间挪威小学的教室里见到过一摞摞码放在书架上的英文故事书。这些书非常薄,10页左右,字体大而清晰。书中配有颜色丰富的插画。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主题,讲述了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学生可以在课间随意地拿起其中一本读上几分钟。由于篇幅不长,又配有相应的图画,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能够完成阅读。这样一点点知识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学生的单词量和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另外,说到校外的英语环境,挪威更是得天独厚。有调查曾经指出,将近50%的被访学生认为媒体和校外场所是自己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电视、光盘、影院、互联网、电脑游戏、旅行和杂志等媒介都频繁地被提及。根据笔者观察以及与挪威朋友的讨论,非常多的当地人认为电视上那些未经配音却有挪语字幕的进口电视剧特别有利于国家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这些保持了原汁原味英文,同时辅助以母语翻译的影视作品,在无形中为挪威社会创造了相当有益的英语环境。在这一点上,欧洲其他国家和中国都逊色许多。以中国为例,几乎所有电视上的外国影视作品都是先经国语配音再播出的。如此一来,大家就丧失了许多直接用耳朵听纯正英语的机会。总之,开放的传媒、繁多的媒体制品保证每个在挪威生活的人都能随时随地接触到优秀的英语资源。当英美文化在挪威以及北欧广泛地传播、大量地渗透,当地的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就不再把英文看成是学校必修的一门枯燥功课。它变成人们日常所需的技能乃至爱好,是每时每刻都可能接触到的、再自然不过的东西。相比较而言,中国确实缺少如此天然、健康的全天候英语大环境。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恐怕要达到如此密集的英语资源覆盖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最后,挪威充分的学术自由给了英语教师非常宽阔的自,促进教学内容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在挪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独立选择适合的教材。他们只需在新学年之初给学生开列书目。之后学生会自行购买。同时教师也可以复印、制作自己的语言材料。学生学完后即可装订成册,成为自制课本。可以想象,如此灵活的制度保证了教材的日久常新,它永远因新内容的及时补充而极具现代性。最终,灵活的教材也使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再是简单的、停留于纸上谈兵阶段的空洞概念。挪式英语教育始终凭借自由、创新与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在世界前列。
二、教师队伍优秀
得天独厚的条件,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以及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水平都给挪威带来相当优秀的英语师资队伍。有调查数据显示,23%的挪威中学英语教师曾经在英语国家脱产进修。这个数字在北欧四国之中居首。另外,近31%的挪威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国家逗留或短期居住过。如果说,一名老师的学识与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吸收知识时的表现,那么,通过与目标语文化直接接触,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挪威教师应该更能够真实地传播目标语文化。在上课时,他们或许更加自如、自信。学生也会对其教学内容更加信服、印象愈发深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挪威英语教师都会利用制订读书计划、学习专业书籍、订阅英文期刊、浏览英语新闻等方法给自己充电。假期中,他们也会借助旅行拓展知识面,增长见闻。若条件允许,他们还会根据自身需要适时地制订自我修养计划。公费甚至自费的进修也很常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活动很多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在挪威可能会遇到相对小的困难和阻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教师而言,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笔者认为,或许今后由政府支持、组织的教师进修活动将更有利于我国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实际景观,正是这样。只是诗论者们还没有加以发掘和总结,反而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的结论来。
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作
最先认为和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的,是大诗人艾青。1980年3月5日,他说:“在战争年代,诗首先成了武器。诗人就成了战斗员。情诗……为炮火让路,――‘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同年8月,艾青又说:“炮弹不会谈情说爱。”意思也是说战争年代不会有爱情诗创作。
隔不了几年,新诗史论家、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也认为和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他有这样的描述:“的炮火掩盖了、驱走了恋人们的轻歌。人们在战争的烽烟中,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爱情诗开始了第一个零落季节。”“激昂的战声代替了个人情爱的悲欢之咏叹。”“大概是时代过于严酷,我们连战乱中的爱情悲剧的印痕也难觅到,更不说欢情曲了。”“三十年代后期直至四十年代后期,我们……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
艾青和谢冕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后来居然被一些新文学史家摄取并扩大化为:“抗战爆发后”,全部“情爱文学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一个零落时期。在烽火遍地、国破家亡的灾难岁月中,大众的血泪和战斗的呐喊,掩过了作家们个人情爱的发抒。……激昂的爱国热情代替了儿女情长的咏叹。”而写进一部“以主题现象为中心构建文学史框架”编写文学史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教材里去了。其影响范围之大,自不待言。
事实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且不说时期,也且不说爱情小说和爱情剧本,就只说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在笔者掌握在手的有限资料中就有下面这些:
《陕北情歌》,刘御(1912-,云南临沧人)在延安作于1939年,同年发表于延安某报刊,收入诗集《延安短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烽火情曲》,严杰人(1922-1946,广西宾阳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8月5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收入诗集《今之普罗米修士》,桂林今日文艺社1941年11月版;
《樱花曲》,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收入诗集《未来的春》,上海言行出版社1940年6月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寄慧》,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在粤北坪石作于1940年11月15日,同年12月25日发表于《现代文艺》第2卷第3期,见于《穆木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恋歌》,(1903-1987,广东梅州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5月,同年12月5日发表于《中国诗坛》新6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奴隶恋歌》,何彬(1915-1941,湖北咸宁人)在湖北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0月6日,发表于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报》,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狱中歌声》,何彬在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1月,见于《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爱》,侯唯动(1917-,陕西扶风人)在延安作于1942年1月8日,发表于1943年1月1日出刊的《诗垦地》第4辑,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诗八首》,穆旦(1918-1977,浙江宁海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作于1942年2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初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姑娘》,陈辉(1920-1944,湖南常德人)在河北涞涿平原作于1942年春,同年发表于4月出刊的《诗垦地》第2辑《春的跃动》,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诉》,严杰人在桂林作于1942年春,同年6月29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
《战斗情曲》,禾波(1920-,四川荣县人)在重庆作于1943年9月3日,发表于1946年8月出版的《诗激流》丛刊第2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出版;
《毋忘我》,林林(1910-,福建诏安人)离开桂林到香港后作于1943年,收入诗集《同志,攻进城来了》,文生出版社1947年9月版,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春天和蜜蜂》,穆旦在昆明作于1945年4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5月初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据说,七月诗派诗人邹荻帆和长于爱情诗创作的阿垅,在抗战时期都写有爱情诗,但笔者未能觅到。
稍为涉及爱情的抗战时期的诗作,如艾青的《火把》、钟敬文的《今别离》等,都未计算在内,这里所列举的抗战时期爱情诗,便有21首之多。仅穆旦一人便作有9首。抗战时期“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之说显得理由不够充分。
创作上列这些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时,年纪最大的是穆木天,他写《寄慧》时40岁了;年纪最小的严杰人,他写《烽火情曲》时才18岁。而且这里列出的他的两首爱情诗,都是那样出类拔萃、卓越超群,他真不愧为文学神童的称号。抗战期间,严杰人还有一首诗作《邱比得礼赞》,从题目上看,好像也是爱情诗,但笔者尚未见到这诗的正文,这里只能不加以评说。
这里列有作品的11位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新诗流派归属各不相同。属于延安诗派的是刘御、陈辉;属于以艾青为最重要成员的七月诗派的是侯唯动、何彬;属于中国诗坛派的是严杰人、钟敬文、穆木天、、禾波、林林;属于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是穆旦。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新诗坛上各个诗歌流派,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诗人参与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
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特点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新诗的确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其中的爱情诗也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艾青在《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一文中说过:“抗战以来,中国的新诗,由于培植它的土壤的肥沃,由于人民生活的的艰苦和困难,由于诗人的战斗经历的艰苦和复杂,和他们向生活突进的勇敢,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多少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充实和更丰富了。”尽管艾青因为不关注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只是从理念出发想当然地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但以他对“抗战以来”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估的精神来审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合适的。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其数量远远不如“五四”至抗战以前那段时期的多。那段时期,不仅有散见于报刊和诗集的大量的爱情短诗,而且还有湖畔四诗人的《湖畔》(1922年)、汪静之的《蕙的风》(1922年)、郭沫若的《瓶》(1925年)、李唯建的《影》(1933年)等一些爱情短诗集和爱情长诗集。然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质量之高和精品所占比例之大,与过去那段时期的爱情诗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抗战时期爱情诗,虽然不过21首,但其中可称之为力作、杰作乃至绝唱的,就有穆木天的《寄慧》、陈辉的《姑娘》、钟敬文的《樱花曲》、何彬的《奴隶恋歌》、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和《诉》,所占比例约高达三分之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有其独特的特点:过去的爱情诗,往往局限在知识分子个人情爱悲欢之咏叹上;抗战时期的爱情诗讴歌的对象,则拓展到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爱情生活上。过去优秀的爱情诗,充满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信息;抗战时期优秀的爱情诗,唱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最强音。过去的爱情诗,感情浓烈而思想力度稍为薄弱;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感情同样浓烈而且更具思想力度了。
抗战时期,穆木天夫妇都任教于中山大学,先从广州迁往昆明,后又从昆明迁到粤北坪石。情深意切、语言平实的《寄慧》一诗,是穆木天在坪石写给还滞留在桂林的妻子彭慧的。穆木天及其妻女途经桂林同住于施家园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只身先期到达坪石。穆彭夫妇在桂林滞留期间,积极参与文化界的活动和从事文学创作之余,还经常和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为国家担忧。有一次,他们动容动情的议论,激动了经常在旁边听大人议论的小女儿穆立立,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要上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口号。穆木天大受感动。这一作为穆、彭爱情结晶的爱女的举动,诗人写到了诗里:“如同朝雾笼罩在江上,/忧郁笼罩在我心里,/但如同太阳撕破江上的浓雾一样,/我要用忿怒的战斗的火,/烧破我的忧郁。/慧!请你叫立立大喊一声吗:‘爸爸!给我多吃一碗饭,/我一个人也要打日本鬼子去!’”这一结尾以幼童之语出之,卒章申志,韵味深长。全诗把夫妻爱情、父母亲情与抗日救亡的爱国之志融为一体,读之感人至深。“在月色里,/我渡过了琥珀色的湘江,/湘江之水真是美丽!/我想着这一道水流过你的家乡,/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诗中无一句直抒夫妻情意,而夫妻情意却已融化在两条江水的奔流里。穆木天是吉林人,故乡有松花江;彭慧为湖南人,故乡有湘江。诗人看到美丽的湘江流过妻子的家乡,想象着“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又由美丽的湘江联想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想到祖国的现在和过去”,并感叹道:“祖国没有得到解放和自由,/对着美丽的自然,/我永远是感不到欢喜和安慰!”把夫妻情意开拓为对祖国对人民的厚爱。诗里有诗人早年倡导的主、客观世界“交响”的余音,还成功地把象征主义的一些手法运用进去,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毫无疑问,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力作之一。
钟敬文的《樱花曲》,把诗笔刻画的对象拓宽到国际领域更大的天地里,写了战时日本国土上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失去爱情失去幸福,造成深重灾难的巨大主题。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姑娘,在樱花盛开时节,怀念着她那到中国来送死在战场上的情人。这首诗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其独到之处,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它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化我为他”的手法和魔幻主义的手法先后用到诗里去了。若子姑娘“对着霞彩般的樱花,/她做起白日梦来了”。她看见在中国“那笼罩着死底气味的原野上”的情人,“失神地在眺望,/眺望着他所来自的东方”,也就是他的日本故国。若子姑娘“本能地走前去,/那活着的年青人,/在不知道的瞬间/变成一具尸骸了,/口里仿佛还在低呤”,还以为他来送死是光荣的,真是死不觉悟。日本源于幕府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流毒之深远,于此可见一班。这也正是许多战时日本姑娘失去爱情的时代原因的历史内蕴。诗的历史感是深厚的。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中奇葩般的一首杰作。
革命烈士何彬的《奴隶恋歌》,如其小序所说:“奴隶们不是没有恋爱,而是有着更热烈更纯洁的恋爱。”诗篇通过恋人“我”来探监时对“你”的亲密备至的关怀,暖人心窝的体贴和殷殷勉励的生动描写,把一对革命爱侣无比高尚、无比纯洁、无比热烈的恩爱感情,尽情地宣泄出来。悲壮的探监画面,以柔美凄婉的情调勾勒出来,给人以崇高悲壮的美学感受。
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发表在《广西日报・漓水》上时,只是诗的第二段,全文于1941年6月20日发表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4期。第一段刻画了一个柔情似水般可爱的农村姑娘形象。她对着出征抗日正在前方为保卫祖国而战的情哥,唱出了缠绵深情的思恋之歌。和《烽火情曲》一样堪称绝唱的,是严杰人的另一首爱情诗《诉》:
一
“我是一个求乞者/你是一个施与者/我是那样谦卑/你是那样慷慨”
“我才是求乞者/你才是施与者/是我谦插/是你慷慨”
“不/我们互相求乞/我们互相施与”
二
“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用爱缠在一起
“在天愿作比翼鸟”/我们张开翅膀/向着光明/一起飞呀飞
严杰人学习民歌和古典诗歌,有他自己的特点和美学追求。他不像刘御及其《陕北情歌》等延安诗派诗人及其民歌体诗作那样,连民歌的句式言数也注重学习。严杰人则是撇开民歌的句式言数,而重在学习其表现技法。《烽火情曲》和《诉》,都运用了民歌的对唱格式,却不受民歌对唱格式两句对两句或四句对四句轮番对唱的局限。《烽火情曲》只用了对唱格式;《诉》第一段一、二两节是对唱,第三节是合唱,第二段又以合唱的形式出现,显得灵活多变。
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观念造成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下,女性知识分子少得可怜,致使有些女性只要略具少许文化或稍有一点姿色,便自以为是了不起的骄人资本。因此,婚恋中的青年男子往往成为爱情的“求乞者”,对方则成为爱情的“施与者”。这是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个普遍现象。
思想深刻、观察细致、感觉敏锐的严杰人,对这种不平等的爱情,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主张爱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他希望青年男女的爱情,既是“互相求乞”又是“互相施与”的爱情。《诉》一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男女双方,在爱情问题上由认识不一致到认识一致,再到行动一致的诗意流程,写得诗意盎然。
三、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影响
“五四”时期“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湖畔四诗人,其爱情诗成就最高的汪静之,于1979年回忆说:“湖畔诗人把情人看成对等的人,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诗里只有对情人人格的尊重。”“对情人人格的尊重”,并不一定就能说明“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那时期,汪静之有一首题为《不能从命》的爱情诗,首节这样写道:“我没有崇拜,/我没有信仰,但我拜服妍丽的你!/我把你当作神圣一样,/求你允我向你归依。”此诗收入《蕙的风》。诗中描写的男子形象,就是一个“谦卑”的单方面的“求乞者”的角色。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出自舒婷爱情诗名作《致像树》的警句。读者大都耳熟能详,发表在1979年《诗刊》第10期的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当时作者25岁),颇为引人注目,好评如潮,至今盛名不衰。《诗刊》副主编、编审、诗评家朱先树说:“舒婷的《致橡树》,由于所表现的是一种打破尊卑的勇敢,追求人的自我价值平等而受到普遍的欢迎。”著名诗评家谢冕说:“在爱情与婚姻受到严重污染的今日,舒婷这首诗否定了爱情的依附关系”,表现了“这诗的主人公”“对于独立的爱情和生活的渴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评家吴思敬还评论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是“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这些评价是相当高的了。然而,晚了25年才面世的《致橡树》,其思想艺术境界,并未达到《诉》的水平。
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诉》一诗,其第二段首节“‘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用爱缠在一起”,令人想起民间情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末节“‘在天愿作比翼鸟’/我们张开翅膀/向着光明/一齐飞呀飞”,则更令人想起《驾新郎・别友》一词的结尾:“重比翼,和云翥。”两者都把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儿女柔情融洽地纠合起来了,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全诗写得这样深入浅出,这样意境高远。那即使是较为杰出的诗人,也难以做到。
作为九叶诗派代表性诗人的穆旦,他写于抗战时期的9首爱情诗,时代色彩最为淡薄,从字面上看,不能判断它们是写于抗战时期,经现代派诗歌鉴赏行家讲解,仍然嗅不到它们的时代气息。因为诗中用以表现其思想的,是人们大都不习惯的所谓“戏剧化”等现代派手法,让人感到十分难懂。“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而又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的情诗。全诗以‘你’、‘我’和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上帝’三者之间的生息消长的冲突推动着爱情和生命过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各种矛盾斗争,并且由此构成张弛有度的内在节奏和浑然一体的戏剧性情境。”尽管有九叶派诗歌鉴赏行家作出如此解释,也还让多数读者对原诗感到朦朦胧胧,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说它们表现了爱情没有永久性。
总之,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应该在中国新诗中占一席之地,后来的诗评家中,有人说它们哲学内蕴深厚,而艺术性更是高得不得了。其实“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各自评说去吧。
参考文献:
1、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
2、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
3、谢冕《永不衰老的恋歌――论现代爱情诗》,《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出版社,1986。
4、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编后记》、《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6、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7、转引自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只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传统是开拓和发展人类生命的原动力。” 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浮世绘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并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历史的;另外一种则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综观日本的设计总体,可以把这两种设计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1. 传统设计——这是基本基于日本传统民族美学的、宗教的、讲究信仰的、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因此,是民族的设计传统。这类设计,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并且有相当程度不仅仅是商品设计,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传统设计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洗练,达到非常单纯和精练的高度,并且形成自己特别的民族美学标准。
2. 现代设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现代设计—— 日本的现代设计是完全基于从外国,特别是从美国和欧洲学习的经验发展而成的。利用进口的技术、为出口服务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和目的。日本现代设计从国内来讲,大幅度地改善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西方式的、现代化的新生活方式;对国际贸易来说,日本现代设计使日本的出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为日本产品出口树立了牢固的基础,为日本设计树立了非常积极的形象,把战前日本产品质量低劣、设计落后的形象一扫而空。现在,日本设计是良好设计的同义词,日本制造是优秀产品的同义词。因此,可以说日本现代设计是为日本人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日本出口贸易服务。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与现代设计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的块数来计算的,一块称为一叠。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叠半(8.91平方公尺),茶室常常是四叠半(7.29平方公尺)。铺设组合时,依榻榻米的数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人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在日本很少看到色彩张扬,制作昂贵的广告画面。正因为整个民族都懂得如何节约,所以他们会将心思用在产品本身的研究上,努力将产品做到完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尽可能用产品来说话,而企业也无须太多的在广告或者推广上做过多的竞争,也同时为国家节约更多的资源。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日本平面设计师被永井一正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在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他负责东京奥运会平面设计项目,包括标志,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他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日本国旗中红色圆形——所谓太阳的符号,把这个圆形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5个圆环联系在一起,取得既有民族特征,又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效果,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在广告设计方面成就斐然,主要代表作有1976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广告招贴画》,1976年《76'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章》等。
出生于1930年的田中一光,十分喜爱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纵横线条和简单几何图形,同时对包豪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语汇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非常感兴趣。他把构成中的面和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他采用方格网络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以达到高度秩序性和工整性的效果,他采用色彩鲜艳,跳跃的几何面组成形象,色彩往往比较接近,达到色彩和谐的目的。他于1961年设计的戏剧海报充分反映了其设计风格与特征。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佐藤晃一作品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像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没有同时代西洋设计作品中的那种暴力感,没有冲突与,没有草野气,多是细致的、平静的抒情,以冷澈的笔触,平和的神情,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
传统风格的住宅同样为日本人所钟爱。不少日本人即便住在公寓楼里,也要把一个房间装修成铺着榻榻米的“和室(日式房间)”。不少宾馆提供“洋室(普通客房)”和“和室”两种选择,“和室”价格一般更高。松下公司为未来日本人设计数字智能化住宅,也没忘记留出一间榻榻米的房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对于欧洲现代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大师威廉·莫里斯、美国的格林兄弟和家具设计家古斯塔夫·斯提格利、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早期设计,都有明显的日本传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平面设计风格,特别是江户时期发展起来的浮世绘风格,对于欧洲“新艺术”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阿尔封斯·穆卡到英国的比亚兹莱,其插图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日本装饰绘画特色。因此,可以说,日本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与西方的设计关系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关系。各方都在对方的设计中找到合理的内容,因此也都积极地吸收,成为自己设计发展的重要借鉴。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关键词:诗歌教学 积累 训练
就美学而言,深藏于诗歌(尤其是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因为排拒诗性和诗意而使其变得干枯、丑陋。但目前我们遭遇的最大尴尬可能就是应试。所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增加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但定位要准,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一、授之以鱼,重在增加学生积累
就诗歌教学而言,增加学生的积累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诗歌比较少,肚子里空空如也,在缺乏感性体悟的基
础上让他们去提高鉴赏能力,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沙地筑城。能力如何获得呢?必须靠平时的积累。诗歌的鉴赏技巧性很强,有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我个人认为对诗歌的鉴赏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切入:一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对思想感情(或是情感主旨)的把握;三是对艺术手法的剖析。如果这三个角度全都把握准,对任何一首诗歌进行鉴赏都会成为一件容易事。教学时,我具体的做法是,先挑选两三首较典型的诗歌给学生示范讲解,“授之以鱼”,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去鉴赏,并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术语。当然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过程,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就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先朗读诗歌。“读”在诗歌学习中十分重要,是体会诗歌音韵美的重要途径。上课时可以听朗读带,也可以教师读或者由同学来读。教师可指导朗读的相关注意事项,比方说节奏的缓急,声调的高低等等。接着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走近诗境。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背景,进入诗境。以几个问题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中有哪些地方扣题而写的(这个问题是从诗歌内容切入的)?学生会很快地找到“风急”这些词句。当然还要学生说明理由。其中“风急”是从作者感受上写的,身处高处对风的感受比在平地上更显强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从作者的视觉角度写的,放眼远眺所见;“独登台”直接点题。
第二个问题是:登高所见所闻所感的景和物有哪些?这些景或物有何共同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从内容和艺术手法切入)
这个问题也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天高”、“渚清沙白鸟飞”、“无边落木”、“滚滚长江”是所见,“风急”是所感,“猿啸”是所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萧瑟的、令人感伤的。这样写作的目的为了营造氛围,抒感。这些答案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回答,教师要适时引导。比方说为什么说特点是萧瑟的、令人感伤的?因为所写的都是秋景(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古人的伤春悲秋的特殊情怀,教师可适时拓展,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个问题是登高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为何有这样的感慨?(从情感角度切入)(可以在此补充杜甫的简介,让学生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
第四个问题是这首诗是否消极?找词语来证明你的观点。
答案是:不消极,“长江滚滚”、“新停浊酒杯”等可以证明,前者壮阔,后者证明他很爱惜自己。这样的答案是学生自己想到的。
第五个问题是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肯定会一口同声回答:“悲。”(前面做了充分铺垫,答案这时就会脱口而出了)
最后再熟读成诵,感悟诗境,直至品味词句,内化诗境。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杜甫通过登高所见萧条凄清宏阔的秋江之景,是为了倾诉他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经过上述几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受到了美的感化和熏陶,同时积累了诗歌鉴赏相关的术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让学生不断熟知和积累相关的知识术语。通过李煜的《虞美人》可以教会学生什么是实景和虚景,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什么是比喻式的夸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薄命君王,绝代才人”等等。从欧阳修的《蝶恋花》中可以得知什么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燕子双飞去”反衬“离别苦”),什么是移情于景或拟人化(“槛菊愁烟兰泣露”)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欣赏,教师只作适时引导。当然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同时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也会接连不断地出现,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鉴赏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鉴赏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鉴赏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学习诗歌时所接触过的一些术语作好总结,同时将鉴赏的主要角度与相关适用语做适当补充。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要不断积累和巩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练习验收和进一步巩固成果。
二、以渔捕鱼,锻炼学生鉴赏能力
方法看似容易理解掌握,但真正会运用还是不那么容易的。学生到底能不能“以渔捕鱼”,这就需要不断去实践了。
就以下面一首诗为例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
〔注释〕①陆鸿渐:茶圣陆羽,竟陵人(今湖北天门)。②带郭:靠近外城。
第一问:诗人来找陆鸿渐,为什么“去问西家”?“去问西家”应怎样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小问题细细审下来,很容易断定是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切入的,前两问是对内容的理解,第三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情感的把握。实践下来,学生最容易犯的错是把“去”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导致回答不够完整。实际上“去”是“离开”的意思,是说明诗人要离开的时候又去隔壁家打听陆鸿淅的去向,表现了诗人想见友人的急切与见不到友人的怅惘。
第二问:诗人寻访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第一二小问都是从内容上来问的,结合具体诗句很容易知道陆鸿淅是一个寄情山水,不求闻达的隐士;这从景物描写(“桑麻”、“篱边菊”等物象)及人物行踪(“山中去”、“归来每月斜”等事象)这两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特有以下几点感悟与各位同仁共勉,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天高任鸟飞,不要束缚学生思想腾飞的翅膀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
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百花齐放,让课堂充满创新色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
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各抒己见,带领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都固定在 “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上面,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不要一叶障目,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
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
于是我想到了《西游记》和《悟空传》的比较阅读。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在现实社会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转贴于
四、虚实相生,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
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五、摘取精华,为学生点亮智慧的明灯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只要能准确搜寻出问题的核心和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遗憾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活问、巧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要琢磨提问的角度,尽量使问题提的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特色教学;校本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80-02
如何才能编写好英语校本资料呢?下面是“《大学英语》课程1+(1)特色化教学模式”课题组具体实施该课题校本资料的主要方法:
一、实事求是,冷静分析,认清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编写校本资料,毋庸置疑要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如今,专科学校不再是过去的本科学校的压缩版,学生中多数也不再是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了。现在的专科生来源种类不一,有中等职业学校升上来的,有通过高考上来的,有其它一些方式进入来的。很多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好或很不好才来的专科学校。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不好,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在五六十分左右。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学生不仅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还对英语学习有着相当严重的不自信和抵触情绪,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英语肯定是学不会了,甚至就直接等待学期补考或毕业大补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座谈。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进行调查,设计了诸如如下的问题:
1.你的学习习惯好吗?
A.好 B.一般 C.差
2.你喜欢大学英语课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3.你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要吗?
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4.你觉得大学英语课程中能真正学到东西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5.你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压力大吗?
A.大 B.一般 C.不大
6.你学习英语的频率是?
A.经常 B.一般 C.偶尔
7.你认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用到英语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8.你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的评价是?
A.充实,积极向上 B.不紧不松,得过且过 C.无所事事,混日子
9.你是否有信心并愿意提升自己,使大学生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A.有 B.无所谓 C.没有
10.你愿意尝试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方式的试验吗?
A.愿意 B.不愿意 C.无所谓
我们随机抽取班级,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前八项的回答时选择了B项和C项,占调查问卷的近80%。而对第九项和第十项这两项关于未来努力的选项中,63名同学选择了A项作为选择项,这一比例同样很高,达到了约8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习惯不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对英语学习和自己专业具有相关性这一事实认识不足甚至认识不到。这是很严峻的现实,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主观上还有很高的愿望想去努力,想去提高自己英语水平,这是我们下定决心编好校本资料的强大动力。得出这些结论后,我们又随机抽取了三十名学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印证了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是准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抓住专业特点,力争“一招鲜”,来吸引学生
我们编写的校本资料目的不是编写适用于全校的统一的某一套教材,而是编写多个分别适用于某一个具体专业的校本资料。也就是,我们的校本资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次要教材,是为主要教材辅助的,是通过这套辅助训练达到大教材的良好解决,从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打开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促进学生努力有效的学习英语,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上,不力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小而灵活。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抓住专业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编写教材时,我们不仅大量查询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积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发展,同时,我们虚心而又认真地请教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名专业课骨干老师,向这些优秀的专业课老师去了解哪些知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哪些是有效的、能即可运用立竿见影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吸引学生对这校本教材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我们将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汇教授给学生们,大量的像icecandy(冰棒),mineral water(矿泉水)这样身边的事物的英文知识使得学生们可以学了既可以运用,已经有相当一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运用在专业课中的教法训练中了。我们不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中现代教学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的英文名称教给学生,告诉学生他的英文名字是Com-enius,Johann Amos此外,我们还将他的一些专业理论和思想翻译成了英语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中英文对照,去理解和领会英文版的Comenius,Johann Amos的精髓。现在,有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张嘴就是Comenius的英文,而不再是汉语中的夸美纽斯了,而且,说的洋洋自得,满脸自信。真正的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从而迈向愿意学习英语的道路上。
三、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是:
(一)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
(二)动作形成的规律
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掌握动作技术,就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在第一点中调查出的结果,我们将校本资料的主要部分从零障碍的最基础的英文字母的书写开始,然后依次是基础语音知识概要、基础语法知识概要、到难度较深的英语应用文写作知识,这样即使学生基础薄弱,只要肯努力也会跟上,不会感觉到天书般的难。
四、反复磨练,达到质变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界限内,不致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失,新质产生。而在新质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量变过程,从而构成事物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因此,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一样,也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性质的区别,即有前进性和倒退性量变的区别,这是两种方向相反的量变过程;量变中还渗透着部分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都不是以纯粹形态出现的,二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据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将校本资料的同一内容多次安排在不同的相关章节中,例如:我们将Where therevs a will,there'sa way.(有志者事竟成);Time andtide waits forno man(岁月不待人)。这样的句子或词汇不仅安排在语音部分而且还安排在词汇章节中,安排在句子结构分析的章节中,安排在习语章节中,安排在实用写作中。这样,一个句子就在整本资料中多次出现,达到了五次之多。这样,学生就有了多次机会去接触同一个内容,但是,可以凭借这一个内容拓展出五个知识点,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五、教会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校本资料的编写中,努力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
1.激发学习兴趣的部分。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加入了朗朗上口的简短的英文短句和短诗。
2.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部分。
将校本教材的进度和安排与学生的学时和学期时间结合起来,一定时间内学完哪些内容,这在校本资料的开始部分就明确的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将之与自己的其它学习任务和时间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3.及时复习部分。每一堂英语课后,我们都会安排了适当的课后练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己努力,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相互探讨部分,学会提问。每一章节后面,我们都会留一张空白页,鼓励学生将这一章节的困惑处或不解处写在上面,同时,鼓励学生先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换自己的问题,力争通过相互的讨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再向老师求教,解决自己的困惑。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尽责
再好的计划,再好的规章制度,最终都要由人来落实。我们编写校本资料也是如此,只有将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编写出高质量的校本资料。
奉献,乘一路碧绿的春风,撒一路繁花硕果,从天山南北到南疆飞翔鸽群的天空,从荒漠戈壁滩到紫荆花开处。祖国,在儿女的奉献中将千秋万代花果飘香!共同阅读教师奉献演讲稿一等奖,请您阅读!
教师奉献演讲稿1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什么?那就是老师!老师,一个多么响亮的称谓!我为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我,一个默默无闻的幼儿教师,在我深爱的这片幼教领地辛勤耕耘了十多个年头,我欢笑过,抽泣过,委屈过,但我从未放弃对它的满腔热情和热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师风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已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给与满腔热情利用各种途径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为此,我不断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断地改进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这靠的是什么?是什么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那就是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对孩子那份无私的爱!
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作为老师,就是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每当我迎着清晨的阳光,踏进明亮的教室,一张张稚气的笑脸,就像鲜花开放,而一双双信任的眼睛,正期望着我带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此刻,我会让我的爱像太阳一样,温暖身边每一个孩子,照亮每一颗幼小心灵,让我的爱化作无尽的力量,给孩子自信、自强,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的栋梁!因为我知道,作为老师,就要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如果不是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我深信这是十分正确的。所以,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热爱孩子,理解孩子,乐于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去年在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奶奶却又是一个半瘫痪的老人。长时间下,她的性格变得怪异了,孤僻了,自闭了。当她来到我们班级,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她只会用两只眼睛看着自己的双脚,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默默无语地相处了一段日子,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之后,我开始为她制定个案计划,,我的意念就是要让她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起来。这是我的爱在激励着我,推动着我献出自己的关怀,自己的爱心。来园时,我总是喜欢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小手,主动地上前招呼她,她虽不开口说话,但从她的目光中发现她还是很喜欢我这样做的。游戏时,我总拉着她的手带着她一起玩,一开始她还拒绝我,后来就不再挣脱了,默默地看着我和其他小朋友玩。就有那么一次,我们之间的感情突飞猛进,我终于走进了她的心灵世界。
那天,她的脚被自行车给弄伤了,家里有没人照顾,所以还是把她送进了幼儿园,看着她那受伤的样子,我的心很疼。户外游戏了,我不想把她一人放在卫生室,就背着她一起来到操场上。由于她人很重,我一不小心就到在了地上,为了保护她不受到伤害,我自己的手出血了。当她看到我的手在不停地流血时,她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哭。她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为我擦着,可还在不停地流,她终于说话了:“快,快去包扎吧!”虽然我有些疼痛,但我发现她和我之间的关系在漫慢改变,她会关心我了,我的心里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从此后,我们有了聊天的很多话题,她的小脸上有了从未有过的欢笑。生日那天,她拿着我送给她的小礼物不知又多么快乐。在我的引导下,她也开始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是啊!老师的爱是如此重要,形象地说,老师就像一把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旦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老师,靠老师的人格来调音的。
我愿我的爱奉献在我这片挚爱的土地上,我愿我的爱能感化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将作为教师的美德继续下去,让自己在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教师奉献演讲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歌声激荡着我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我就仰慕于神圣的教师职业,希冀成为歌中那美丽的角色。于是,怀揣着满腔热情和赤诚,来一中登上三尺讲台,圆我的教师梦。工作不满三年,在我们的一中,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为人师的艰辛和压力,更多的还是艰辛压力背后那无法释怀的平凡和奉献。正象歌里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我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我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德的实质。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骛。人们总以一种功利目的看问题、做事情。而教师这一字眼使它自然呈出几许平淡,原本就与世风格格不入。
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生活:吃的清淡,穿的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象蜡烛,一生半明半暗。这种平淡与膨胀私欲的碰撞使污浊之风吹进了这方净土,凡事讲究利益,对付出片面地衡量回报,当学生不满其意时,浮躁草率地敷衍应付,甚至粗暴极端地蛮横处理。这怎与“教师”这神圣字眼相符合,怎能让“师德”这沉沉的词语所承受得了啊!
也许大家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挑灯苦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曾经,我的心一点点冷却下去,甚至有说不出的恼火、伤心。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又能表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地温暖我的心田。一次,早读课前,我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做准备工作,两位女生缓缓走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不认真晚读的,可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三个字"无名氏"和一张精美的笑脸的小贴图。走进教师,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昨晚晚读课我不仅没有完成晚读任务,还和其他同学讲话,实在不应该。我知道,昨天是你的生日。。。下课后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气得脸都红了,红得象苹果。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一种欣慰?一种感动?说不清楚。我微笑着说:“老师早忘了昨天是我出生的那个日子。
可你还记得,说明你是一个很重情谊的好学生。可你知道吗?我们的生日也就是我们母亲的受苦日,我们是妈妈的孩子,我们不要辜负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当然老师应该感谢你,因为你关心我。老师也知道,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不容易对付,可你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暗暗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能战胜它,好吗?”霎时间,我分明看到他眼中的希望和欣喜,他离开时,那眼神象是把我当作他一个亲切的朋友,再后来的课上我感觉他听得更专注了。也许大家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与这些少男少女相处,你会渐渐感觉到他们的独特的被赋予新时代特征的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几许执拗、卤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关爱,在意你的关怀。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这一点,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你在他心中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化解这一叉的奥妙,便是“师德”中的一个字——爱。
教师奉献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的奉献”。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在生活中,有时候家长会批评我们,这其实是对我们的爱。家长是为了我们好。因为我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我们好比一棵小树,需要经过剪枝,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时常教育我们,要去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就等于关心自己。因为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把爱处处撒播,生活才会变的更加美好。当一个人需要关怀,需要别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人理睬他,他有多痛苦。
就算你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有着天使脸孔,却不愿为一些需要一点点帮助的人送出关怀,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就算你拥有世间财富,丰功伟绩,花容月貌,但走到哪里别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眼光不是羡慕、赞许,而是嫉恨、厌恶。帮助人是快乐的,不图回报,我们世界需要爱,有爱让人不再觉得世界冷漠,让人不觉得孤单,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期待,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爱,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去发现它,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给予别人。人人都需要爱,让世界都充满爱吧!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让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更加精彩!最后我想用一首短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为大地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就给予他人无私的关怀。谢谢大家!
教师奉献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态度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心灵上最重要与震撼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老师在一起或在老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老师有极大的关系。对每个老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作为班主任尤为重要。只顾教书而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我们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就尤为重要,使其和谐、健康的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张云泉说得好,“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一个小学教师,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这些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最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就要对孩子负责。就要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没有理由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得像花一样健康成长。
教师奉献演讲稿5我自豪———因为我是__的一员。是的!我要大声的对你们的说一声:我自豪,因为我是__的一员。
诚然,来到__幼儿园,也差不多有半年了。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品尝到。可品来品去。觉得,酸也甜,苦也甜,辣也甜!这并非是在作诗。这是我身在__的切身体会。不是么,当那些祖国的花朵,在我们的培育下,有了自己的花期和芬芳,那些被扭曲的灵魂重新得以塑造。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和甜蜜吗?
记的,刚刚来这里时,面对生疏的一切。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让我无从下手。。我很茫然。然而,正当我徘徊着,是继续,还是后退时。我看到了,同事,在生活上,对我的无微不到的关照。对于一个生疏的我,她们是很有耐心的跟我介绍,一些新的同事,告诉我生活上的一些细锁事情。。在她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关爱。。。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她们认同了我,她们愿意和我做朋友。。所以,前一个礼拜。我会天天盼着下班,然后回到宿舍。和她们一起聊聊天。谈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