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雎原文及翻译

关雎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5-29 17:4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雎原文及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雎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关键词:译释论 能指 所指 《关雎

一、引言

译释论是韦努蒂为经典翻译提出的专门理论,该理论运用普通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语义学的“元语言”及语文学的“训释语”构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并阐述经典翻译中外语文本、译文本、价值论、读者、译者的关系。

表1:韦努蒂译释论框架图

译释论是语言学性质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范围由单词层面扩大为语篇层面,第一层面的能指与所指合并为一个整体并构成第二层面的所指,其能指转变为译入语,第三层面的能指为第二层面合并的能指与所指,此时所指为外语文本与译本所有的价值论,译释论通过价值论廓清了一般翻译与经典翻译间的界限。《关雎》为“风之始”“四始之首”“诗三百之首”,歌颂了“后妃之德”,传达了“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关雎》英译本众多,研究角度各不同,以不同经典翻译理论为标准评价,结论也不同。本文选取《关雎》许渊冲和汪榕培的译本、理雅各1871年和韦利1996年译本,并从译释论三个翻译层面的能指与所指对其进行评价。

二、外语文本中的能指与所指

(一)从历代注解看《关雎》

《关雎》承载了孔子“后妃之德”及“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而非单一爱情诗,其外语文本能指的所指难以确定,各译注本的注解成为研究其所指的主要参照。字词为外语文本的能指,各注解为各能指的所指。关关,《毛传》:“关关,和声也”,《鲁诗》:“关关,音声和也”,《玉篇》:“和鸣也”,《诗集传》:“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关”所指为“雎鸠关关和声”。雎鸠,《毛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集疏》引《禽经》:“雎,雎鸠,鱼鹰”,《朱子语类》:“王雎,……差小而长,常是雌雄二不相失。……所谓挚而有别也”,《薛君韩诗章句》:“雎鸠贞洁慎匹”,雎鸠虽为猛禽鱼鹰,但因鸟挚而象征贞洁。窈窕,《毛传》“窈窕,幽闲也”,《郑笺》《集传》从《毛传》作“幽闲”解,《正义》:“窈窕,幽深闲静”,《说文解字》:“窈,深远也”“窕,深肆极也”。淑,《毛传》:“淑,善”;《说文解字》:“淑,清湛也”;《集传》:“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窈窕”与“淑女”并用表“幽闲贞专之善女”之义。“君子”为贵族,商代称王室贵族‘子’或‘君’,“到了西周,……合称为‘君子’”,“‘君’是下属对长上通用的尊称,‘子’则是君主对王族的称谓’,……君子如为天子,其妻淑女,应称为后;如为诸侯,其妻淑女,应称为妃,《诗序》统称为后妃”。(刘操南,1995)

荇菜,《集传》:“荇菜,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径寸余,浮在水面”,《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招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可明荇菜之性状。流,《毛诗正义》:“流,求也”;《郑笺》:“左右助之”;《诗集传》:“流,顺水之流而取也”;《毛诗传笺通释》:“流,求一声相转……求义同取……四章‘采之’五章‘芼之’义与‘流’同”;《尔雅》:“流,择也”;《释言》:“流,求也”,可见“流”同“采”。

“寤寐思服”表君子思淑女,《毛诗故训传》:“寤,觉。寐,寝。服,思之也”;《诗集传》:“或寤或寐,言无时也。服,犹怀也”;《毛诗传笺通释》:“寤寐,犹梦寐也。思,乃句中语助。服,有思义,亦训忧”;《诗经注》:“服(古读如‘愎’),思念”。“悠哉”表思绪悠长,《毛诗故训传》:“悠,思也。”;《诗集传》:“悠,长也”;《集疏》:“优哉游哉,犹悠悠也”。明确外语文本能指的所指是进行经典翻译活动的首要步骤,元语言与价值论的翻译应建立在此基础上。

(二)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看《关雎》

《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指明《关雎》“后妃之德”的主题,旨在正夫妇、邦国。《文渊阁四库全书》:“武王周公为子,……太姒为妃,……一家之德,……此《关雎》之教化起于闺门”,指明了其与“一家之德”的联系。

《关雎》为《诗经》首篇,其主旨的代表性观点除“后妃之德”外主要有:爱情诗,后的学者居多,《毛诗稽古编》《诗经选》《诗经译注》都认为《关雎》描写男女恋爱之情,李小刚、况晓慢(2007)和陈飞(2008)也持此观点;“婚歌”,《诗经通论》认为“此诗只是诗人美世子娶妻的新婚之作”,《诗经原始》视《关雎》为周邑民间夫妇新婚之歌;而《诗经直解》视其为“才子佳人风怀作品之全舆”。《关雎》深刻的儒家思想及文化意蕴决定了其重要地位,有的学者从政治、礼乐、儒家思想等方面考据《关雎》主旨义:刘操南(1995)认为《关雎》歌咏“统治者婚姻之道”;王晖(2005)提出《关雎》主旨在于“改”,反映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国民“克己复礼”;于淑华(2006)重点考察《关雎》之改,认为《关雎》传达婚姻之礼,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内涵;唐旭东(2008)指出《关雎》表现了室家之道,是儒家大学之道“修齐治平”的流觞。

对于经典翻译,陈建中(1999)指出“解释者必须越过时间距离所造成的偏见或误解,还作品的文本以历史的真实”。《关雎》翻译最初应明确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如“君子”“淑女”“钟鼓”“琴瑟”等,并抛弃时间距离探究其由古至今所持的经典价值,翻译时尽量保持外语文本价值并转换文字符号。因而,《关雎》以“后妃之德”为主题,提倡礼乐制度下的爱情与婚姻,并以君子与淑女为爱情典范,旨在“修齐治平”,是视《诗经》为儒家经典英译时应持的基本观点。

三、作为元语言翻译的能指与所指

译文本的能指为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译文本的英语语言符号为能指。译者应在深入研究第一层面的能指所指的基础上尽可能将第一层面的能指与所指融于第二层面的能指——英语语言符号。本文从字词、语句、语篇评价《关雎》四译本能指的选用。

“关关”为雎鸠和鸣,许渊冲和汪榕培以咕咕叫声“coo”表雎鸠鸣声,以暗指恋人双方轻柔低语;理雅各以“Guan-guan”音译“关关”以传达雎鸠和声,但较难表达“和声”;韦利则选用“Fair,fair”,“fair”可表“attractive feminine”,体现了淑女的内外品质。“雎鸠”的所指鱼鹰,是古时爱情的象征,许译为“a pair of turtledoves”,译文本所指“斑鸠”改变了外语文本的所指;汪译“waterfowl”将所指范围扩大为水鸟,且外语文本中的雎鸠应为双数;理译和韦译分别使用“fish-hawks”和“ospreys”表鱼鹰,与外语文本所指较贴切。“河”指“黄河”,许译和汪译的“by riverside”和“brook”与外语文本所指不符;理译和韦译“river”的所指与外语文本相符。

“窈窕淑女”,“淑女”为贵族女子,以配君子,如果仅译为“fair”或“lass”较欠妥,与“窈窕”搭配更能表现出女子内外兼修,很好地诠释了“后妃”品质,故《毛诗》直指太姒;理译“modest,retiring,virtuous”,表淑女“端庄、腼腆、贞洁”,体现了“幽闲贞专之善女”;韦译“lovely”和“noble lady”诠释了“淑女”的身份与品行。“君子”所指为贵族男子,《毛诗》以周文王为“君子”,许译和汪译“a young man”和“a lad”不含身份地位象征,理译和韦译的“our prince”和“our lord”不失为佳选。

“左右流之”,汪译未译“左右”,“流之”所指分歧在是否顺水,许译“water flows”视“流之”为水流,更改所指;汪译与韦译以“pick”和“seek”表“采摘”,较为可取;理译“borne about by the current”强调顺水。“寤寐求之”,汪译未译“寤寐”,许译和汪译以“yearn for”和“be sick”表君子思淑女,而“yearn”和“sick”倾向思念,淡化了“求”,韦译和理译用“sought”,较为妥帖。“求之不得”是君子求而不得、日思夜想的铺垫,许译和汪译都未体现。许译和汪译将“寤寐思服”译为“he cannot fall asleep”和“would truly yearn”,简化或忽视了“寤寐”,而理译和韦译在表达“寤寐”基础上以“thought about”及“grieve”传“思服”之情,但“grieve”有“悲伤”义,渗入了译者主观成分。“悠哉悠哉”表君子感觉时间漫长,理译和韦译用“long long”体现“悠哉”,汪译“hard to pass”简化了君子思服状态,许译为“so deep in love,so deep”,虽体现了君子心态,与外语文本所指不符,韦译的“unhappy”也有待商榷。

“左右采之”中的“采”,汪译“choose”侧重“挑选”,其它译本的“gather”更为贴切。“琴瑟”古时常象征夫妻,汪译省译,许译为“lute”,理译和韦译详尽描述了“琴瑟”;《集传》:“友,亲爱之意”,为动词,许译省略不译“友之”,汪译“pursue”不含“亲爱之意”,理译和韦译“give her friendly welcome”和“hearten”较为准确。芼,《诗义解结》:“古文作芼……今作摸”,文中与“流”“采”并列,故作“摸”解更合理。许译和理译“cooked”和“cooked and presented”表“烹调”,与“摸”的所指相悖;汪译“gain”表“获得”,不及韦译“choose”。“钟鼓乐之”,汪译未提及“钟鼓”,且以“entertain”表“乐之”,君子以礼乐文化愉悦淑女未体现。

句式上,《关雎》共五章二十句,二、四、五章为叠句,四译本处理叠句方式不同。许渊冲译本十四句为倒置翻译,“窈窕淑女”被译为“a/the good maiden fair”“the financé so slender”“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外语文本一致则元语言层面能指也应一致,而许译所指随能指而变,且“financée”“bride”转换了“淑女”身份。汪译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倒置翻译,而理译和韦译均按外语文本语句顺序,未在第二层面上用倒置句式。

篇章上,《关雎》每句四字,采用尾韵。《关雎》四译本的句子音节数及韵尾各不同,汪译和许译为诗歌文体,每句大约6个音节,韦译音节数整齐度其次,理译为散文体,音节数最不一致。汪译、许译及韦译比理译更符合《关雎》的诗歌文体,韵律上,汪译、许译采用尾韵,未使用叠句翻译,许译韵尾更规则,理译和韦译未使用尾韵,而叠句翻译可补充韵律的缺失。因此,从音节韵律上看,许译和韦译元语言的能指更好地合并了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

四、价值论翻译的能指与所指

西汉时,《诗歌》被尊为儒家经典,此后被称为《诗经》。对于《关雎》,《毛诗序》已明确其主旨“后妃之德”及“用之邦国”。《韩诗外传》卷五载:“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奚由至矣哉?……《关雎》之事大矣哉!”,可见,《关雎》中“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

《关雎》全诗偶句入韵,虚字脚“之”不入韵,虚字前一字入韵,全篇诗歌三次换韵。诗歌还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此外,《关雎》中合乐而成的重章叠句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表现手法上,《关雎》采用赋描写君子思念淑女、求之不得而想象求而得之的过程,采用兴从景物为依托歌咏所托之物,以“雎鸠”兴“淑女”“君子”,以“荇菜”难采摘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等。《关雎》融合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经典韵律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古代情爱观及文化风俗的真实写照,是一极具文学价值的诗篇。

《关雎》具有双重价值——经典价值与文学价值,第三层面价值论是《关雎》翻译的重要成分。经典翻译中,译者使用负载译入语文化的训释语因读者的重新解读而增值。同时,更逼近外语文本语言形式的训释语则可传达原文中更多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两种训释语在技术操作上增加了经典翻译的价值。因此译者不同,训释语不同,译文本所含价值也相异,而任何译文本都是外语文本价值的体现形式,当译文本的能指所指合并为价值论能指时,其所指则为译文本在译入语环境中的价值。

四译本都是《关雎》经典价值的体现形式,当译文本的能指较好地合并及阐释外语文本的能指所指及其儒家经典价值时,该译本不失为好译本。汪译本持有《关雎》外语文本的诗歌文体,且使用了尾韵,同时省去了外语文本的关键能指,未能较完整地传达出外语文本价值;许译本保持了诗歌文体并增添了恋爱意境,但对“淑女”与“君子”的阐释有待商榷。语篇上,汪译和许译都未注解《关雎》的字词及其所指儒家思想,更贴近《关雎》的文学特征。理译本遵循外语文本的能指、所指与内在价值,较完整地阐释其价值,增加了注解,以《毛诗序》为其全译本的序,但转换了外语文本文体;韦译本使用了注解,其前言明确了《诗经》的经典价值,全译本分《毛诗序》为二十句进行详解,韦译价值论层面的能指、所指较完善地合并了外语文本与元语言的能指、所指,兼顾了外语文本的文学性,做到了“文以载道”,使译文本在读者不断解读的过程中获得增值,从而维持了外语文本的经典地位。

五、结语

本文以译释论为评价理论,运用能指、所指这对普通语言学概念,对比了《关雎》四译本对经典翻译的三个层面——外语文本、作为元语言的翻译和作为价值论的阐释,认为汪译和许译较为重视《关雎》的文学特质,这也体现了两位译者“传神达意”和“三美”的翻译思想;理译较忠实地体现了《关雎》的儒家思想,但艺术性较弱;而韦译在这四种译本中更好地实现了《关雎》经典翻译与诗歌翻译的统一,兼顾了经典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质。

本文初稿于2011年10月27~30日长沙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论坛上宣读,衷心感谢汪榕培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Venuti,L.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Canon Formation[A].

In Lianeri,A.and V.Zajko(eds.) Translation and the Classic:Identity as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27~51.

[2]陈建中.在阐释和模仿之间——兼评汪榕培教授的英译《诗经·

关雎》[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3]李小刚,况晓慢.《诗经·关雎》主旨纂解[J].现代语文(上旬

刊),1999,(6).

[4]唐旭东.室家之道与天下之理——《关雎》的文化阐释[J].佳木

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王晖.从《孙子诗论》所言《关雎》主旨看儒家的礼教思想[J].

中国哲学史,2005,(4).

[6]于淑华.“《关雎》之改”义蕴考释——以《关雎》乃《诗三百》

第2篇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导游词汉英翻译 翻译补偿

一、引言

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料和导游词需要被译成英文,如何向外国游客宣传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就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旅游资源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等大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很难在外国语言和文化中找到对应概念,同时中西方在思维上也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外语导游在撰写英文导游词或作导游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意义走失和文化缺失的现象。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给翻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将翻译的主要模式总结为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并涉及“两个世界”,对现实世界、源语言、目标语和认知主体(作者、读者、译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系统的辩证的翻译观。有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三个主要观点出发,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导游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失进行补偿。

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

(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存在一个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等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剖析,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说明和描述,这有别于传统翻译理论将注意力仅仅放在“结果”上,主要通过源语和目的语来比较原文和译文,最后总结出翻译技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认为认知和体验对翻译起决定作用,即译文是译者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1)。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肯定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因而它是一种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合理性解释与和谐性翻译。

(二)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会存在不同的认知方式,充分表现在人类语言表达和思维各个方面,这就导致了各种语言之间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也就出现了翻译文本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思维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由此就产生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但双方分属不同的语言社团,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彼此之间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两个语言社团面对各自的现实世界,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相异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因此双方社团成员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有所差异,由此产生了导游词的可译性限度和目标游客的认知盲点。对于目标读者,中国导游词呈现着一个不同的认知世界和大量缺省信息,而这些缺省信息并非是全部能通过运用外国游客自身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来补充的。倘若导游词译文信息交待不清,就有可能无法实现导游词翻译所预期的交际和宣传功能,甚至出现误会。因此在导游词汉英翻译中就存在补偿的客观必要性。

同样,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来,导游词译者具有双重身份,他首先是读者,但和一般读者不同,他对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和文化有恰当的把握。在翻译中,导游词译者用目的语表达自己对原文的认知理解时,表达方式受到他预测的目标文化中目标读者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制约,因而必须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译者的这种主体意识又受“忠实”原则,也就是原作者和原文意图的约束,译者应考虑通过译文和目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补偿外国游客在其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上的不足,从而使外国游客在阅读译本时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由此理解译文导游词。由此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中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可以用来指导导游词汉英翻译实践,下面我们来谈谈具体的翻译补偿策略。

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策略

(一)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依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导游词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译离不开客观文本基础,对其理解也不可能无限超越。译者在文化缺省的补偿过程中应尽力使外国游客欣赏到原文所特有的异国风情和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带领外国游客体验和欣赏原文风采。常用的翻译补偿方法如下:

1.加注补义法

加注补义法是指在导游介绍人名、地名、年代名、佛名或一些地方特色时添加适当的附注、脚注、尾注等,把有关语境信息或文化缺省的说明放在注释之中以便外国游客理解。

如:绍兴是越瓷的产地。

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Yue is the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这句话的翻译考虑到外国读者的需要,对“越”作了必要的说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国外游客通过注释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

再如:玉皇顶位于泰安市北面,海拔1545米。

North of the city of Tai’an is Mount Tai’s highest peak,Yuhuangding,which literally means “the Peak of Jade Emperor”,rising to 1,545 meters above sea level.(张宁,2000)

译者对“玉皇顶”作了解释,为外国旅游者提供他们所熟悉的信息并激起读者游览或阅读的兴趣。可以说,加注补义法是导游翻译移植中国文化、带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文化的有效手段。

2.增译通顺法

增译,也叫增益,增词,或加译,增译通顺法是指译者要译出原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译文读者却不知所云的意义,因此,也是弥补文化缺失,让外国游客体验我国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例如:面积达两万五千平方米的人造石林,精心选择了云南石林的“梁祝相会”、“龙腾虎跃”、“阿诗玛”等著名景观,……

The stone forest covers 25,000 square meters.In it are recreated some best-known formations at the stone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One is called Liang Shanbo Meets Zhu Yingtai (after the “butterfly loves” in a famous old Chinese story).Another is Soaring Dragon and Leaping Tiger.Still another is A Shima(after the heroine in another ancient love story who was said to have been turned into stone in the stone forest)...(栾晓虹,2001)

译者增加了原文对“梁祝”和“阿诗玛”说明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增译,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不清楚这些名字的含义而感到困惑,加译后能帮助外国游客更进一步理解该景点的文化内涵。

3.删节明了法

中文导游词在描述一个景点时,喜欢旁征博引,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需要作细致的描述,使用溢美词语,以增加文采。如“金鸡(猴/龙)”、“玉兔”、“祥龙”、“芳容”、“寒舍”等。一般说来,英语行文讲究简洁明了、文风质朴。在翻译这类导游词时,译者可根据外国游客的认知习惯,对“美文”进行加工,删节“溢美之言”,使译文简洁明了,有助于外国旅游者理解。

例如: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积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盛,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flowers and grass,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贾文波,2000)

原文中“葱茏”、“繁盛”和“萋萋”属同义词,意思是繁荣,因此翻译为“thrive”来避免重复表达。“奇峰”和“异岭”事实上也指同一个事物,可以用“weird peaks”概括。“感受各异”和“遐想万千”共同有着“disparate thoughts”的含义。通过删除多余的单词,该译文简洁而朴实,再现原文美丽的景象。

(二)从认知语言学的互动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曾说过,“翻译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活动包括:现实与主体、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同时兼顾几种互动关系:通过对这几种互动关系的把握,有效建立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之间的沟通,语言间的差异通过互动便能得到较好的调解,以达到‘和谐翻译’的目的,不至于译文与原文龃龉、背离或矛盾”(王寅,2007:585)。由此看来,导游词翻译过程的互动主体不同,所经过的互动过程不同,互动效果会大不相同,因此导游词意义也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只有译文从总体上达到了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和谐性,即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和谐翻译”原则,才能有效避免导游词文本意义走失。如何才能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的互动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忠于原导游词意义基础上尽量让译文更符合外国游客的思维、语言、文化和审美习惯,笔者认为有如下翻译补偿策略。

1.语法补偿法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有丰富的曲折变化,重形合,语法具有外显性,即借助语言形式(主要是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重意合,其语法具有隐含性,即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文本的连接。导游词的汉英翻译补偿应该注意把中文导游词中某些隐含的语法和逻辑关系,按需要转换成英语中具有相同的时、体、式、数和格等功能的语法范畴。

2.虚实转化法

在英汉双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含义相当具体或抽象,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译者需要寻求跨文化的“对等”词语,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即虚实转化法。

(1)实述虚化

从语义角度出发,汉语中有许多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往往有泛指意义或引申意义。翻译时用表示泛指意义的概括词语或表示引申意义的词语表达。

例如,介绍中国特色的“绫罗绸缎”,是指一切高级丝织品,因此可用实述虚化翻译为“fine clothes”,成语“杞人忧天”可以译为“unnecessary anxiety”,“南柯一梦”可以译为“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2)虚述实化

导游词介绍中的普通词语,如果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具有喻义的形象词语表达,则会使译文更加生动。例如“愉快”可译为“bed of roses(flowers)”,“大人物”可译为“a big fish”(曾剑平,2006)。

3.相似比拟法

相似比拟指将中国旅游资源或翻译的内容与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该国旅游资源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形象比喻,以求得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例如,总理曾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将“苏州”比作“Venice in China”,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如:

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fourteen years,and was finished in 1420,seventy-two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朱益平,2005)

对于美国人来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件重大的事情。通过相似比拟法,译者将原文抽象的历史年代与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该国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年代联系起来,让外国旅游者能清楚了解中国故宫建立的时间,同时也让外国游客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历史文化。

(三)从认知语言学的创造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上文所提到的由于人类认知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就决定了有些语言形式和意义会具有不可译性的一面。祝韩伟曾说过,“在西方几千年理性主义的美学传统中,美是可以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的,因为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最高层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语言符号定义,他们重视对万事万物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握和表达。与西方的美学传统不同的是,我国的哲学家们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在语言与外物的关系上,是‘言不尽物’,在语言与内心的关系上,是‘言不尽意’,在语言与事物和思想的关系上,事物和思想要比语言丰富得多,事物和思想是根本的、第一位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是第二位的,……因此中国人提倡神会讲究心领”(祝韩伟,2004)。因此在一些导游词翻译过程中,难以保证意义、形式和风格同时对等,却往往造成形似而意损或达意而失韵的结果。为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导游词进行修辞补偿或审美补偿翻译。

1.词汇层面的翻译补偿

词汇是语言学层面一个比较基础的单位,在导游词翻译时受到影响的程度最明显。对词汇进行适当处理,在表意达情上有很好的作用。词汇层面的翻译补偿法补足了用直译、转移法等翻译过程中所缺失的信息部分。James曾这样翻译《诗经》的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James Legge(1814―1897)译:

Kwan 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mate she.

许渊冲译: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对比两种翻译,我们从“雎鸠”、“窈窕”、“君子”中来进行对比分析信息缺失问题。

首先,英文单词“osprey”是一种吃鱼的水鸟,turtledoves是斑鸠,后者其异性间温情相偎、互唱互和的特点更适于表达原诗“雎鸠”的意境。其次,“窈窕”的翻译,Legge用了3个形容词,认为这三个词恰好表现了“淑女”的心灵美(modest)、品质美(virtuous)及体态美(retiring)。但汉语“窈窕”却很模糊,而许渊冲使用的wooing无论从意义还是语法对称上都更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再次,原文“君子”是指的普通百姓,而不是“王子”(Prince)。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雎鸠”、“窈窕”、“君子”的信息的失落在许渊冲的翻译中就得到了文化深层次上的补充,而且更忠实于原文。

2.形式上的翻译补偿

有些旅游景点的介绍,其本意不能完全通过遣词造句来表现,这时可以借助于形式,对意思的体现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

眼前呈现出一片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新天地。

Ahead appears a new land with crisscrossed fields,bright sunshine,gentle breeze,flowers blooming,roosters crowing,dogs barking,and birds singing.

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匠心之独具,依据事物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来进行具有逻辑性的组织,很好地激起读者发挥想象来欣赏一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

再如:当你步入九寨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潺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苍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现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Jiuzhaigou.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In summer,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贾文波,2000)

同样,该译者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相反地,译文按照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四季,向目标读者展现一幅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不但形式鲜明,重点突出,而且将原意表达的清楚而意义深远,使人深思;和原诗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导游词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把握原导游词的文化内涵,尽力使国外旅游者欣赏到原导游词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使译者真正成为宣传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补偿技巧[J].科技文汇,2007,(5):169.

[2]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栾晓虹.文化差异和语言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12.

[4]滕雄.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王晓农,常波.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5-108.

[6]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83.

[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第3篇

关键词: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考点设置 减提质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不仅彰显了试题制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而且在试题考点设置上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减提质宗旨。

一、考点全面,难易适当,减提质

2011年我区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五大模块23题,分为Ⅰ、Ⅱ两卷。

Ⅰ卷共10题,其中“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共有7题,考查内容包括字音、汉字书写、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信息提取、语序排列和文学常识,分值均为3分。该部分中还含有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出师表》,共3个题,考查内容包括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值仍然是每题3分。

Ⅱ卷共13题,涉及文言语句翻译、名篇名句填空、古诗词阅读与鉴赏、材料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共六部分,其中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句子6分,共用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名篇名句填空有4题5空5分,分别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的《陋室铭》和《诗经》中的《关雎》四首诗歌中的名句;诗词鉴赏2题6分,所用材料是杜牧的《赤壁》;材料题(综合性学习)有3则材料,分别是学生体质状况调查表、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3题共6分;现代文阅读材料2篇,分别选自课内和课外,其文体是说明文、记叙文,8题23分;说明文阅读材料为课内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考查知识点为说明文文学常识、语言品味、文章脉络结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材料为课外内容《别踩疼了雪》,其考点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句子、对关键词语理解和分析、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等;写作部分是材料加命题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题目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本套试题从考点上看,全面;从试题布局上看,合理;从题量上看,适度(只有23道题);试题难度上,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同时又保证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语文优势,展示出自己的语文特长,选拔出语文的优秀人才,而且体现出明确的“减”信号。和往年相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这样便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让教师感受了更多成功的喜悦。多数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紧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答完考题。

同时,这套题也力求吹响“提质”的号角。“减”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应该从语言运用能力上去提高。这套试卷85%以上的题目都是检测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试题材料清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语文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正确导向,强化价值,关注成长

整套试题所选材料兼具时代性、生活性、言语性和人文性,精心设置情境,尽最大努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试题着力于学生本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试题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汶川地震、青少年体质健康、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等材料都充满了时代气息,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材料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等,这些题目,提醒学生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生活,呼唤亲情。让学生不仅要健康成长,而且要关心亲人,关注重大时事。

多元思维,正确引领,崇尚亲情。《别踩疼了雪》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尽管妈妈已去,“雪”却是妈妈的化身,似乎妈妈的生命还存在,“别踩疼了雪”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爱;“雪”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女儿心灵像雪一样纯洁,还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不同的学生理解各不相同,但材料和考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尊老爱幼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引导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阅读选文,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读了好文章,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这样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个体,展现差异,开放灵活

考试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还是命题的一种展示。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题材上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收集问题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材料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14题第1小题:“从材料一、二,你发现我区青少年体质状况有什么特点”;第3小题:“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第22题:“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等问题的设计着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