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冰心谈生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是。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对古代的离别有一种深刻的向往,是心灵和灵魂深度的向往。离别如风,却是最纯净的空气,可以医治现代人灵魂的势利和空虚。古代诗人挥手的瞬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诗意的经典。
译 文
(一)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 析
第一首诗中的送别,其实是李白自己造出来的。诗人要出蜀了,对于蜀地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这无疑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青年诗人要去建功立业,这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以,作者的景物写得博弘阔大、气势奔腾,故乡的山水,不只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情,还来主动远送优秀的儿子去他乡开创事业。这就像一个孩童,总是想弄出点大动静,引起大人注意一样。
第二首诗,是真正的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比李白大十岁已经诗名满天下的孟浩然,而李白写得丝毫没有小弟弟对大哥哥、“粉丝”对偶像的崇拜的情感。诗仙的眼中只有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地区、繁华的季节、繁华的景物,背后其实是繁华的心灵。就是孟浩然也成了李白“繁华生命”中的一个因子:那片“孤帆”,不就是友人孟夫子的化身么?
练 习
1.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写“离别情感”很有特色,请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何处。
答 案
1.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离别情感。《渡远荆门外》是李白刚出蜀时所作,“故乡水”送自己的“行舟”,这是拟人手法,故乡水都怀着深情厚意,万里相送,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乡情之深。《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诗人伫立江边送别朋友的细节,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写出来了,李白的情意不正是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么?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么?以渺远的景物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2.“随”字,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地平原野。“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出了景中蕴藏的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译 文
(二)
鞭蓉楼送卒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赏 析
从心灵的坚守开始,你们穿越风雨,穿越世俗的名利,一路走来!我在千年后的桌前汲取你们厚重的情感,滋养贫瘠的心田。你们冰清玉洁地在宁静中坚守,坚守生命中纯净的精神;你们洒脱达观地在艰难中行进,行进出文学史迷人的诗意。你们是炽热的火,点燃我孤寂的心灵;你们是湿衣的细雨,时而轻舞飞扬,时而凝固成冰,内核之深处,我们分明看见了一颗辉映千古的“冰心”。
别离,从艰难的尘世开始,一直抵达每个人敏感的心灵,这得益于诗人高超的表达。是谁,在寒雨的夜晚为我们点燃“冰心玉壶”的意象,让痛苦的别离有了精神的力量?是谁,在历经风雨的生命旅程中将苦难酿成反思的美酒,让忧伤融合成“闲花”的永恒?送客流连的楚山,草绿莺啼的湖南,都有我们诗人的足迹,它们穿越时空,成为后人灵魂中的一圈涟漪。
练 习
1.好的诗歌都有名句传世,试分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能够传世的原因。
2.比较鉴赏,谈淡其在立意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 案
那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到底有哪些现实意义呢?现代课堂是民主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动态生成的。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多样的,思维是发散的,审美是多元的。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体现着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细节的革命,从教学现场的处理策略开始我们的教学行为。“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只有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行为细节,推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指导细节,欣赏细节,把玩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细节: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过程细节的处理。”课堂教学细节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技巧、丰富教师教学智慧、积淀教师教学品格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笔者以两个教学片断为例来具体阐述。
片段一:《生命桥》
师:读着这感人的一幕,你想对老羚羊说些什么?请大家展开想象。
(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突然有位学生语出惊人)
生:老羚羊啊老羚羊,你真是太傻了,为了小羚羊,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其他同学大笑)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老羚羊,听了他的话,你将如何作答?
(学生各抒己见)
生1:与我们相比,年轻羚羊的生命更为宝贵。
生2:我的死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值得!
生3:为了下一代,我甘愿牺牲自己。
师: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你现在想对老羚羊说些什么呢?(教师又转向刚才那位同学)
生:老羚羊啊老羚羊,我为你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我深深地敬佩你!
片段二:《九色鹿》
师: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想一想九色鹿和调达在你心中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可在书的旁边写上批注。
(师生交流时,一学生把话题扯到乌鸦的身上)
生1:我补充一点,课文中可能有意让乌鸦和调达形成对比,乌鸦虽然长得丑陋,可它心地善良,这与调达形成对比,更能看出调达的忘恩负义。
师:(饶有兴趣)乌鸦虽然不是这篇课文的主角,可你的见解很独到、很深刻!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
生2:老师,可能九色鹿以前也帮助过乌鸦吧,九色鹿心地善良,它帮助过的动物肯定不少。
课堂既是知识和能力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又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被关注、被珍视,课堂才能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在片段一《生命桥》案例中,当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发生偏差时,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运用智慧,把“球”又抛给学生。通过其他学生的介入,以同伴的对话来巧妙地引导,既没有挫伤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又不露痕迹地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可谓一举两得。
智慧生成教学细节。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能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那么渺小,但教师必须格外珍视,根据学生思维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绽放教学精彩。片段二《九色鹿》案例的中心议题是研究九色鹿和调达各自的性格特征,然而教师运用智慧,敏感地捕捉精彩的瞬间,使课堂“节外生枝”,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促发了教师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则促发了学生的再思考。
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也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二、细节:学生学习主体的立足点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课堂学习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自尊心,时时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所以,只有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引领建构平等的师生对话,坚持尊重差异的独特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是笔者从资料上看到的两则教学片段。
片断一:《放弃射门》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3遍课文,谁还愿意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师:课文中描写精彩场面的是哪一节?
生:第四节。(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
师:这一段最难读,课前我读了几遍,敢不敢和我比赛?
生(兴奋地说):敢!
师:你们自己先练一练。
(生自由读第四节)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谁愿意和我比赛?(指名读)
(生读第四节,读得较流利)
师:老师低估了你,我都不敢和你比赛了。
生:老师不准赖皮。
师:我请一位同学替我读。(指一名不举手的同学)
生(低声说):不敢。(其余生说:老师必死无疑)
师:你可以坐着读。
生:也不敢。
(师走近他,蹲下来,摸着头,鼓励他读;该生轻声地读)
师:不简单,只漏了一字,相信你以后一定读得更好。下面听老师读,你们作评委。(师开始读得较好,中间故意漏了两个字,情况紧急时故意读得较平淡)
生(立即举手):老师,你读漏了两个字。
生:老师,“福勒猛得将脚收了回来”应该读得快一点。
师:你认为该怎么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
片断二:《那深情的一跪》
教师指名朗读,当听到一位孩子读“蓦然瞥见对面几步之遥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一句的“瞥”读不准时,孙老师走到这位孩子的身边,并蹲下身子,保持与孩子一样高。
师:跟我读“瞥”。
生:瞥。
师:再连词读“瞥见”。
生:瞥见。
师:再读句子“蓦然瞥见对面几步之遥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生:蓦然瞥见对面几步之遥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师:同学们跟这位同学读。(同学们跟着这位同学读字、读词、读句子)
师:了不起,不仅自己读好了,还当了小老师!
《中庸》说:“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前一位老师的朗读指导细节中,我们不应只欣赏这位老师朗读指导方法之巧妙,还应为这位老师那一“蹲”而拍案叫绝。但这些教学细节恰恰是一些教师非常欠缺的。我们在欣赏后一位老师教学艺术的同时,感动的是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走到这位孩子的身边,蹲下身子,保持与孩子一样的高度,认真地倾听。另外,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更令人感到敬佩的是,后一位老师不仅让孩子体面地站起来,更让孩子体面地坐下去。
常听人说语文学科有多么的难教,教师要做很多工作才能上好一节课。可从这两位教师“蹲”的小小细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亲近了,这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走近学生,俯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发言,更要尊重和鼓励他们。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细节:学生独特体验的生成点
“语文教学的真谛应当是让儿童过充满德性的、灵动的、创造的生活,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试问,我们以前在营造课堂文化时,是否更多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是否让儿童以自己的眼光把他们的个体生命,以及对世界的真切体验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做的。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了”和“不想”完全不一样。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时间6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机锋万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6分钟过后)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生2:“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奶奶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生3: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生4: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热烈鼓掌)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
生5: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在这句话的下面划上破折线,签上你的名字。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学生鼓掌)
生6: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策!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体现“儿童立场”?在这位老师身上体现出一种勇敢――勇敢地摒弃精雕细琢的“巧问”和喋喋不休的“细讲”,而让学生有充足时间细细品味揣摩。再者,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尊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的解读和产生的独特体验。“儿童立场”的精髓,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展现生命的“原生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节的存在是多样的、丰富的。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细节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教学细节看似随意,但随意中却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却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但细微中却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但平常中却蕴藏着智慧。一句话,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素养,语文教学才能永远独立潮头,胜人一筹。
[参 考 文 献]
[1]杨荣华,戴连红.为“蹲”喝彩[J].青年教师,2007(1).
[2]陈兰惠,卢谦.例谈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8(5).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命价值;语文教育
一、认知生命: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再现了“人”生命的积淀。古今中外人类知识体系、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是生命教育的资源库,是生命价值的丰富素材。人类的生命随处可见,但是人类生命又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价值教育文本,凸显生命价值教育,汲取教材文本中生命价值教育的“营养”,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增强中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引导他们珍惜生命,树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生命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曹文轩《孤独之旅》、黄蓓佳《心声》、鲁迅《故乡》、勃兰兑斯《人生》等,给予了人生深刻的启示;鲁迅《风筝》、莫怀戚《散步》、泰戈尔《金色花》、张之路《羚羊木雕》、朱自清《背影》、冰心《荷叶母亲》等,表现出亲情、友情;冰心《谈生命》直接阐述生命的价值;席慕容《贝壳》、小思《蝉》等,引人思考生命价值;何其芳《秋天》、宗璞《紫藤萝瀑布》、王鼎钧《那树》、朱自清《春》、梁衡《夏感》、老舍《济南的冬天》、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展示多彩生命,呼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杨降《老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余秋雨《信客》、李森祥《台阶》等,以普通的人和事,呼唤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二、感悟生命:情感迁移
中学语文教材中,涵括很多生命意象,引领学生感受生命,欣赏生命形态,认识生命旺盛顽强的活力和价值,让学生通过欣赏生命,实现情感迁移,达成对生命的感悟,最终热爱生命。一个人只有学会热爱生命,从自我欣赏出发,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自信,不失热情,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当然,生命欣赏还在于发现他人的美,学会欣赏他人。中学生通过感悟生命,实现情感迁移,继而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真谛。如,在《第一次真好》一课教学中,作者写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细细品味人生诸多第一次的体会,感受“我”的第一次体验和经历。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一说自己第一次的感觉,和课文的第一次进行对比,并总结和升华自己对第一次的感悟。通过课堂教学感悟生命,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实现情感转移,全新感悟生命。
三、体验生命:实践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迁移,让中学生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学习文本作品中蕴含的人性,认识真情的可贵和生命的重要性,继而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然而,中学语文的生命价值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生命、感悟生命,更在于体验生命、提升生命,从而帮助中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要将挫折、困难看作是生命价值提升的“人生老师”,当作是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积极面对,勇敢克服,不断战胜自我,提升自我。如,在《散步》一文中,写了一家四口散步在春天的田野里,沉浸在“和美”的亲情世界里,感悟作者及家人美丽的心灵。笔者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让中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关爱亲人,理解生活,体会责任与爱的关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分享、感受、传递爱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发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生命价值教育中的生命认知、感悟、体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命认知是基础,生命感悟是延伸,生命体验是完善。教师要将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育最高的价值追求,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笔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以生命认知为出发点,指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生命,绽放中学语文课堂生命之花。
作者:崔旭春 单位:沂水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生命,如此奇妙。每个生物活着,都有自己的目标。就像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样,演绎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就如清晨推开窗,望见的碎碎阳光,充满着勃勃的希望与生机;仿佛如汩汩的溪流,流不尽,奔腾地前进着……
冰心谈之“生命像一种无法治好的疾病,但无论如何还得继续走下去。虽然知道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与困惑,但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是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生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也许,你曾看见几十只蚂蚁成群结队得搬运它们的粮食;你也看见过一只蚂蚁在奋勇向上地爬;你甚至会对这些小生命产生厌恶,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踩死。但是,它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它们只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曙光,生命的方向,或许它们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意。
蚂蚁它们不算是害虫,反而对我们有益。曾几何时,我并不去在乎它们的来去匆匆;曾几何时,我对它们起了厌恶之心,捏死了它们;可是,像是不留意的,我突然喜欢上了它们,对这小小的生命起了钦佩之情。曾经的一个早晨,我吃着紫薯。它的香味阻挡不住我的食欲,我便一大口咬碎了紫薯,不小心掉了一小块。我原本要拾起这一小块的紫薯扔进垃圾筒里的,但忽然发现掉落的紫薯旁多了几十只小小的蚂蚁。一时间,觉得恶心,奋力地踩死了几只大的,其它的蚂蚁落荒而逃。
刹那间,突然觉得好笑,因为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小生命也懂得逃生,而且是这般灵敏。然后,又有种第六感的产生——它们准备搬运走这块紫薯当伙食。我想坐在这里看好戏——它们一定会回来的,因为,谁都阻挡不住美味的诱惑。一连串的遐想,也便让我对这些小生灵产生了兴趣。
果然,不出我所料,三分钟之内,它们又回来了。甚至觉得它们的步伐,像一队步兵,十分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正朝着那块还温热的紫薯雄纠纠,气昂昂地走来。它们动了动乌黑的触角,蚂蚁步兵队伍也随之扩大了。它们行色匆匆地搬运着这块紫薯,看着它们的样子,却觉得它们那样的奋力,努力而不屈地向前着。
前边指挥的头领好像边跑边呐喊着:“一二,一二,加油,加油!”似乎在百米赛跑,争分夺秒着,终于运回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家”。是什么让它们这样不辞辛劳的奔波呢?竟像有股无形的引力,推引着它们向前。在它们渺小的生命里充满着无限的动力,它们的心里,只有前进,前进!
蓦然间,心中无限感慨。蚂蚁,靠着它们团结的力量,奋勇地向前着,这种力量,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我想赞颂小蚂蚁,赞颂它们知难而进永不退缩的精神!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我想着这句话,看了《老舍》这本书。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我真想像老舍那样,语言虽然平凡,但却用得很精辟,恰到好处,他的人敬尊之也很值得我学习。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我相信,我将来一定能和老舍一样出色!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春天,细雨绵绵,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更加青绿,像绿宝石一样发出悦目的光彩。“逼”字渲染雨中小草青绿的色彩,这种色彩能夺人眼目。
2.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耳朵聋了,他的眼睛是明亮的。一个“逼”字,突出了他的眼睛炯炯发亮的特点。
3.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沈石溪《斑羚飞渡》)
一个“逼”字,一方面写狩猎队对一群斑羚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写一群斑羚陷入进退维崖的绝境,面临种群灭绝的严重威胁。
4.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老山界》)
1934年冬,翻越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冬天,深夜,山上的寒气更浓,更冷。一个“逼”字,突出了寒气的威力,写出了战士寒冷的感觉和遇到的困难。
5.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余秋雨《信客》)
句中的两个“他”都代指年轻的信客,“老人”指老信客。老人把做信客的事交给年轻人后,他已经不知道“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因此,“逼”年轻的信客讲给他听。一个“逼”字,表现了老人非常想知道和了解“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的那种迫切心情,反映了他对信客这一特殊职业的热爱。
6.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冰心《谈生命》)
在文中,作者把生命喻为东流的一江春水,接着描写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经过。“逼”字用得好,“逼”出了春水冲撞、激荡的态势,“逼”出了春水怒吼、咆哮的气势,“逼”出了春水汹涌澎湃的威势,这正是生命的意义。
7.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退佃,逼着我们搬家。
(《回忆我的母亲》)
地主要加租,佃户不答应。地主在大年除夕,要我家退佃、搬家。一个“逼”字,写出了地主的铁石心肠,反映了地主的狠毒和无情。
(一)通过阅读教学融入自然、品读生命
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面对世间形形的生命,大自然均以“众生平等,万物一体”包容着。《囚绿记》中那一枝不愿被囚禁在暗室里的常春藤一直向阳伸长伸长,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尊;《寒风吹彻》里呼啸的寒风可以将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但行走于人生的冬天,不是只剩孤独。我们可以品味作者沉静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生命的温情;《瓦尔登湖》上空旷宁静,梭罗带着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热闹,放下物质的欲念,在这深邃清澈的湖里净化心灵,寻找生命的本真、心灵的家园;在美丽幻化的《霞》里,冰心先生带着我们感悟“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原来生命中的痛苦于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痛苦的体验使生命对于快乐的体验更加甜蜜……通过阅读这些描写自然的文本,学生品读生命,扩展了人生的经验,体察到了生命的无处不在和宝贵,生命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二)直面挫折苦难,适时进行苦难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很多年轻人对于苦难挫折没有免疫力,轻易便被打倒了。所谓苦难挫折,包括了天灾人祸造成的时代动乱、身体疾病、生命逝去,以及人生中家庭事业婚姻的变故。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像史铁生、谢坤山、贝多芬、司马迁等人都是遭遇了身体残疾、病痛的折磨,但他们都能赋予生命顽强的精神,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而像古代那一批在仕途上不得志或中途被贬至蛮荒之地的文人骚客,满腔抑郁哀愁,或作诗或著文倾述衷情,而对生命,他们没有放弃,有的甚至在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自然里才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当然,面对高中生,只靠这些前人作榜样还是不够的,他们可以带着哲思来品读苦难挫折。如《面对苦难》、《只因为年轻啊》、《不完满才是人生》等文本就是很好的教材,在这些课上,老师可以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活境遇,发现苦难的价值,学会“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苦难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即使生活于和平年代,谁也无法保证人生一帆风顺,适时接受一点苦难教育,受益匪浅。除了课内文本学习,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文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余华系列作品、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史怀哲《敬畏生命》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延伸生命的价值。
(三)在阅读文情并茂的文本中,强化生命情感教育
人比动物复杂高级,这不仅因为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还因为人能感知理解的情感比动物丰富且深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如无情冷酷的高学历者、视手机电脑为亲密爱人的“御宅”族、为末日降临欢呼的青少年等屡见不鲜,漠视生命、消极厌世、抗拒社会人际的人为数不少。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恰恰能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动人心弦的情感来潜移默化感化心灵,从而育化出健康的人格。教学文情并茂的文本,教师应尽量避免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解读,重点探究为何文本能传递出如此动人的情感,如教授《沙田山居》《荷塘月色》《望海潮》时,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美景里蕴含的是他们对家园深深的依恋喜爱之情;《项脊轩志》《与妻书》《上邪》《孔雀东南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永恒的魅力;《陈情表》《我的母亲》《碗花糕》中,拳拳亲情间的关怀感人心扉,那是生命最原始的牵系;淳朴深厚的友情里,《冰心:巴金这个人》《与微之书》《送沈子福归江东》等文本都寄予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宝贵友情的珍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到了人世间情感的丰富多彩,进而认识到“情”的重要作用,生命情感教育渐渐在发生影响,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生命也渐趋阳光和欢歌。
(四)捕捉文本中关于死亡的解说,渗透死亡教育
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使学生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打击、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早年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了对于死亡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教学中在此可设置一个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去等待,而是在这“向死而生”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的可以创造的便是这过程了。我们还可以效仿国外死亡教育的一个做法,让学生学完此课后写一份“我的遗书”,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死亡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当然,死亡教育要推广开来,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活动单元教学
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单元。“认识自我”是人提高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必需的过程。利用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以布置探究性写作或活动性写作。如可以布置学生以“走进大师生命,感受人格魅力”“我的家族发展史”“家乡的婚礼丧礼习俗研究”等题目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要过高要求学生的研究论文的学术质量,在此过程他们能增强对生命珍视意识,获得生命意义的升华就是有收获了。又如举办演讲活动“生命的绽放”,学生可以谈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对其他生命体的观察思考。
三、写作训练教学
(一)实施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与作家、文本交流之后,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得到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宝贵而短暂、零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梳理记录,很可能转瞬即逝,生命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这些体验,创造一个平台,及时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叩问生命心灵,将感悟体验转化为文字,沉淀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选择一些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来写,如《为生命着色》《生命的遇见》《我的生命历程》《生命如歌》等作文题。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应写出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文章,不要以假大空的文章来应付。当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或错误的生命意识时,要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用心灵关注身边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女性文学 教学 女性意识 人生观
从2009年起,我在学校开了一门公共选修课《中国现代女作家》,为什么会开这门课呢?因为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偏见,这一方面表现在选入的女作家的作品特别少,另一方面就是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温顺的、依赖男性的。在教材中,我们看不到独立自主、事业有成的女性,除了劳动妇女,就是家庭妇女,这必将束缚女性的性格发展。“女人还是要有女人味”、“女人回归家庭”、“女人嘛就是不行”……这些声音的强化让女性难以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独当一面、有所作为。我开设这门公选课就是想通过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品的解读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认为女性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女大学生自觉的女性意识,让女大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地走向社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女性文学教学能给女大学生怎样的人生启示呢?下面我将着重论述这个问题。
一、认识自我
女性文学教学能够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我,确立女性的主体价值。西蒙・波伏娃说:“没有比女性神话对统治者更有利的神话了,它确立了所有的特权,甚至使男人的诅咒也显得权威起来。”[1]214在文学史上,男性或是把女性神化为圣洁无私的母亲,温柔美丽的淑女,性格刚烈的节妇,勇敢无畏的巾帼英雄,才貌双全的风流才女,或是把女性妖魔化为妖冶的红颜祸水,凶猛的悍妇母夜叉,这些都是男性站在男权中心的立场上对女性的道德想象和评判。女性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不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表现的,更谈不上把女性视为在人格上平等的人来尊重了。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训教化让女性只能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来得到世人的肯定。中国现代女作家走出男权的藩篱,她们站在女性立场上去书写女性人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通过女作家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改写让同学们认识什么是女性的自觉。袁昌英把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同名话剧。古诗《孔雀东南飞》重点叙述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焦母被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婆婆,她是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制造者。袁昌英却一反先例,把笔墨集中在对焦母内心隐痛的表现上,她赋予焦母“年轻”、“性格刚烈”、“不幸守寡”三个特征,焦母只能在母亲身份的权威中来确认自己。作品着力展示了焦母因为守节而导致的性压抑和孤僻暴戾,从而把古诗中妖魔化的恶婆婆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袁昌英让我们认识到,焦母只是男权专制的替罪羊(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破坏美满婚姻的可憎角色往往都是由女性来充当的,而其真正的元凶――父权统治则被深深隐藏起来),她自己也是封建礼教钳制下被压抑、被毁灭的受害者。她用焦母的悲剧让我们看到的是被剥夺了“自我”的女性为获得社会身份的确认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正是女性的自觉意识让作家能够深入体察女性的内心痛苦和悲剧命运。课堂上我启发同学们用性别视角去阅读现代女作家的作品,引领大家从这些作品中去理解女作家对女性主体价值的自觉追求。比如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的写作主题就是书写一个强大的女性自我,她对女性情感、女望、女性追求、女性本能的不加掩饰的剖露,充分地展现了女性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让我们对女性“自我”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实现自我。女作家和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用她们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张扬的主体意识给女大学生们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只有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二、理解爱情
女性文学教学能够引导女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爱情,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白雪公主、人鱼公主的童话让女孩子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她们总是等待着王子的拯救与呵护。经典的爱情童话在现代男作家的笔下转化为启蒙与被启蒙的模式。如《伤逝》描画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默默的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习惯,谈男女爱情,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男性是启蒙的导师,女性扮演的只是被启蒙者的角色。不过鲁迅改变了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艰难。这是男性出于反传统的需要对女情的想象和设计,在这样的爱情中女性是沉默的,女性真实的情感体验是被遮蔽的。在女作家的作品中女性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海女学生葛薇龙在香港求学,被姑妈梁太太利用来吸引男人,以满足其的生活。在求学的过程里,生活在梁家的葛薇龙也变得热衷于这种声色犬马的生活。她爱上了花花公子乔琪乔,最终堕入了“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的黑暗深渊。在分析作品的时候我先是让同学们讨论葛薇龙悲剧的原因,不少同学认为是贪图虚荣导致了葛薇龙的堕落。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注意作品中对葛薇龙爱情情感(包括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的描述,启发学生认识到盲目的爱情是葛薇龙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乔琪乔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到处留情却不负责任,他直截了当地对薇龙说:“我不能答应跟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给你爱,我只能说我会答应给你快乐。”葛薇龙明明知道与他结婚意味着过什么样的日子,却依然飞蛾扑火,这完全是来自于一种可怕的力量。我又请同学们思考张爱玲对葛薇龙悲剧的态度,同学们发现,张爱玲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而这种悲悯最终指向的是女性的生存现实。大家认识到葛薇龙悲剧的实质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她只有在乔琪乔的爱中才能确立自我的价值,正如张爱玲所言:“女人为男人活着,对于大多数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2]61被爱了才有一种安全感。这就启示女大学生们以此为戒,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不要迷失自我,女性应该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与男性并驾齐驱,就像舒婷在《致橡树》中描绘的那样“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三、体味人生
女性文学教学能帮助女大学生体味人生,指导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五四”的惊雷震醒了一代女性,迎着“五四”的晨光从幽暗的历史的隧洞中走出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女作家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叔华、袁昌英、苏雪林等等,“五四”女作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昭示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方向。庐隐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人生到底作什么”的哲学玄思。《海滨故人》中的露莎们就害着哲学病,她们觉醒到女人也是人,她们逃离家庭的牢笼却又陷入彷徨,因为女性的生存空间太过狭窄,黑暗的现实让她们的理想一再受挫,无法实现的自我让她们逃不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冰心则让女性回归家庭,用亲情之爱去填补女性人生的缺憾。《两个家庭》中的亚茜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趣味高雅,既能与丈夫“红袖添香对译书”,又能把家庭治理得舒适安乐、井井有条的新式贤妻良母,这个艺术形象不能不说是太过理想化的。她们对“是叛逆还是回归”的女性出路的探求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母题。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萧红、张爱玲意识到女性的人生悲剧的根源不仅仅在外部环境,也在人的自身,于是她们的创作融入了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哲理化沉思,展示出现代女性对人生、生命的体悟与思考。与五四女作家相比,她们从尊重个人价值和独立的时代精神转向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这就超越了要求“尊重女性”、“把女人当做人”的层次,而是要求女性自觉地建设自己,从而将女性解放的文学主题推向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女作家更加深入地思考女性的人生价值。张洁的《方舟》通过对女性艰辛的生活境况和心路历程的描写,提出了女性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新途径。徐坤的《厨房》、张欣的《都市爱情》描写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女性面对物质冲击所产生的心灵冲击,反映了这些富于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的知识女性在重新确立生活理想、价值观念时的内心矛盾与困惑。铁凝的《麦秸垛》、《玫瑰门》以自审的方式表现女性的弱点,呼唤女性人格的完善,她昭示着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是超越性别局限、性别对立,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表达了对人类理想境界的热切企盼。刘西鸿的《月亮,摇晃着前进》体现出了新时代女性开拓进取、乐观创建自我的人格力量。这些女性文学作品都给女大学生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课堂上,“女性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直是大家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在讨论中同学们基本上能达成这样的共识:现代新女性应该注重自我主体精神的建设,独立于男性,做自己精神的主人,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小说发展史论”(10BZW089).
参考文献
[1] 西蒙・波伏娃.女性的秘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酒,是歌的心;茶,是书的魂。怎奈,世人追求酒的辛辣与刺激,来振奋因久经世事而麻痹了的神经,从而唱出“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而今,有谁家好儿郎,愿捧起“晦涩难懂”的经典名着,细细咀嚼呢?我愿!或许是名字中“舒”与“书”的谐音,或许是命中注定,我的骨子里,才有一种文人所拥有的傲气!书铸就我的性格,陶冶我的情操,成就我的理想。
捧古家文客的豪篇,饮醇厚浓香的苦茶。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仿佛听见了岳飞爽朗豪放的男儿笑声,看到了他那欲酬壮志雄心的神情。岳母灯下刺于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成了岳飞一生追求的目标。这,才是真性情男儿!“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我随李白厮杀在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战场,听着战斗的号角声,热血澎湃,拔剑厮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侵略者的血来祭祀祖国山河。这,才是男儿风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听到了曹操的豪言壮语,品到他对未来的展望。是啊!只要志在,即使是两鬓斑白又奈我如何?照样可以拼夺江山,安邦定国!卷毕,茶尽。手余墨香,齿存香茶……
书语:男儿当此真性情!
阅现代诗家如小谢清发,吮平淡微香的茉莉香茶。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奶奶短而精的诗篇总有一番别样的意味,这小小的花儿的悲剧,或许折射的是人类的悲剧吧!“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这儿断不是美之所在!”闻一多大胆新奇的风格,我总是最欣赏的,总要细细品味。这“绝望的死水”是否暗示着一个社会的悲剧?“我翻开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吃人’!”鲁迅先生是时代伟大的革新战士,他用笔做枪,抨击的,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放下书卷,仰头饮尽茉莉香茶,静思,却发现,这原本的清甜此时却略带苦涩……
书语:“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览国外文豪慧果,品高雅芳香的红茶。
夏洛蒂·勃朗特,一个独立而坚强的女性,或许她只是想做静静顿河上的麦田守望者,可命运却把她推向风口浪尖,她拿起笔,向歧视女性的文坛宣告:“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进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长在这块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上。后者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幸福离我们不会永远遥不可及。”高尔基,这位伟大的文豪,在《童年》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的冷暖画卷,他童年的苦难不但没有将他击倒,反而造就了他钢铁般的性格。“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钢铁一样的战士,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写出了不朽的篇章,鼓舞了一代代热血青年:去吧,去吧,去奉献你的一切吧!钢铁只有在烈火和骤冷中,才能诞生!阅毕,我早已是面热潮红,激情澎湃。杯底已现,茶的幽香带着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书语:能唱响时代最强音,就在于心中有追求,心中有理想。
阅读书籍,品茗香茶。书香萦绕指尖,茶香舌尖,书伴随我成长,让我的心智从无知走向成熟,思想从狭隘转向广阔。书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书使我受益终身!
生活中我们收到的各种礼物中,有惊奇、有意外、有感动、有认知等等。自从2008年以来,我认为收到最多的礼物要数对生命的认知了。它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我们理当珍惜它。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珍爱自己的生命呢?尤其是近段,有关中学生自杀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一切让人引起教育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忽视了对生命意识的渗透?而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和我一起分享对生命的认知。我该怎样运用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让学生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呢?
首先,认真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师的作用。
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拓宽了对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具体阐释为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健全人格。语文学科,在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神圣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范,再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以前贤为镜照亮自己,从作品的感悟中获得做人的榜样和规范,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这种渗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点点滴滴总关情,万语千言读自明”的厚积薄发。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唐山大地震》时,我先让学生看了有关唐山和汶川的视频和图片,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去评价盲人、犯人、大户们的所作所为,进而认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气,面对生命的态度却是值得敬佩的。在教学《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我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生’与‘义’两难取舍的情形下,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现代社会在这两难情形下,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这个两难问题,激起了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面对两难作出正确抉择的例子,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言行,新时代“的哥”面对巨款毫不动情等事例,认为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能为名利轻易动心,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的本色。学生在两难中开始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心中升腾激荡。当然还有更多的教材渗透着生命的教育,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杜甫的《兵车行》等等。所以语文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
最后,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提高生命化渗透教育的质量。
在教学完相关的教材后,可让学生在课外去读有关生命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如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的《谈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名著,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因此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是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让学生思考生命话题,自主进行生命教育,写作是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教材内容的熏陶和专题的积累,学生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话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写作中实现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我体验和深入思考,就可以促使他们去梳理、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通过引用、剖析,从而激活生命意识,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就注定要面对现实。现实生活给予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生命情感,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化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才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
雷琦,就读于浙江省金华一中。她在2015年高考中,语文学科获得了140分的高分,以总分725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文骨与人格,相契否?有人视文道为晋身之阶,鬻声于世;有人为全身避害,无所不堪,抚掌大乐;有人愤然离席,天生洁癖;有人敢放一把野火,弥论群言,笑谈间气吐霓虹!宇宙魔瓶中洪流交错,万千戏剧由此上演,十八岁的青年人,又该如何回应“文如其人”的抛问,处理此间二重命题?
不可否认,文品与人品常相背离。推诸根源,就其主体论,是撰稿者或被外界所迫,或主动将著文作为稻粱谋之绝妙工具,笔杆一支不过是功名利禄的横态附庸,像一个贪婪而敏锐的渔夫,慢慢收起渔网,想要从虚空中拉出某种宝物,“文”与“人”抵角冲突,成为商业文明下哀嚎的木偶;就其客体论,纵然有所谓“言为心声”,文字本身也不过是得鱼之筌,登岸之筏,得鱼后,筌可忘,登岸后,筏可弃,作为“能指”的符号只是引渡人们“所指”的载体,文字虽然是上乘的翻译家,持笔者却不见得能实诚地展露本心。
文品与人品,由此博弈纠缠,似有一股清幽之气鼓荡、穿梭,却停滞于唇齿舌颚之间,难解难分。纵目千古,凌铄古今,哪怕“山间木荫,率意谈噱”如《梦溪笔谈》,“不系人之利害者”的沈括也甘心成为“乌台诗案”的告密推手,职位不是地位,权力不是权威,他用老友的鲜血铺就一场政客迷局;一本《中国哲学简史》,已是后生学者绕不开的皇皇巨著,然而“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的冯友兰先生,也被梁漱溟九十寿宴拒之门外,只因“你曾谄媚”;横贯中西,无怪乎海涅每次都要在维纳斯的雕像前哭泣,哭文学的完美招致玷污,哭通向完美的道路是古奥的、艰辛的;而当斯大林开动宣传机器,又有多少文艺工作者吞下“穆尔提―丙”药丸,革命凯特曼遍地,高尔基无力揭穿斯大林的把戏,地道的无产阶级作家法捷耶夫成了皇帝的夜莺,又还剩多少人不愿沉湮于鼾声,趁筋骨未钝,腕血未冷,向世界追问来此的意义,像索尔仁尼琴一样掷地有声,“我的笔受上帝指挥”?
藉此,年轻的读者该如何破解这个谜题?其一自然是抛开纸上束缚,借这文脉逻辑,与作者凛然对话。这固然需要老成深厚的阅读经验,更得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理性魄力,以鹰隼之双目,点化蒙昧迷障,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者确然是抱璞守真,守着那玉鉴冰心。北大有个老传统,叫做“沉潜”,要沉下来,潜进去,抵达严华之境、艺术圣堂,就得有浑然朴拙的赤子情怀,就像南方田里的粒粒稻米,晶莹饱满,温润明亮,喂饱我们的思想,愈读愈深,愈潜愈明。不是机械的铆合,而是生命的纯熟状态,是生命的混沌未开,是万取一收、炉火纯青,有百般滋味,千种风流,又实在是纵任无方,无心自达,文骨与人格水融,无须刻意粉饰,好比老艺术家的书画,初看一笔生硬,半身荒率,却偶透出几分老辣,从心所欲,信马由缰,于此不妨借用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所述:“再入,则悟冲淡之足取,繁缛其尽芟,而返于拙也。”
密茨凯维奇曾说人注定以药物来安顿自己,假使那性灵本慧是兴奋剂,文字篇章就是镇静剂。这话诚然略带一些哲学式的狡黠与哂笑,却绝妙地道出“人”与“文”最为真挚的依存关系。哪怕文品与人品一次次矛盾背离,趑趄嗫嚅,膝语蛇行,始终有暗夜中的骑士不移本色,秉道直往,撞将过来,熨帖我们的五脏六腑。这文学,就是一匹无鞍马,无鞍无绳,甚至无厩,混沌者不得其门而入,滚落尘沙;圆满者大可驰骋自如,下阶而折芳。尽可置身于野马群中吧,只要跨上为首骐骥,其余必会呼啸而至,我们是文学的骑手,是刀口舔蜜,是金麦田上的晨光。
名师点评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考生以笔为刀,紧紧扣住“人品”和“文品”这两个关键词进行了深刻的思辨,笔法圆熟老道,文笔如潺潺溪流,流淌自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考生几乎是在俯仰之间,对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家作品作了深邃的思辨和充满诗性的想象,诠释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在灵与肉两个方面的博弈、融合、挣扎和交织的复杂意义,凸显了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原因。只有把文品和人品放到了历史社会这个大舞台和深入人性最深处,我们才能成为最清醒的抱朴守拙、严守初心的作家,并重新思索我们心灵的皈依之所。本文洋洋洒洒,开合自如,傲骨清芬,气势磅礴,如若大方之家,尽展不羁文采,毕现不凡学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物欲主义喧嚣尘上的今天,考生这一次对人品和文品的冷静思考和梳理,不仅显得无比珍贵,而且对广大读者大有裨益。
(指导老师:吕云清)
1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条件
信息技术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声像一体的特点,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使课堂变成一个充满诱惑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活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正是这种需求代替设置、服务代替管理、能力代替知识的转变,才使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有力支撑。此外,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式功能,有利于通过人机对话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而且有利于分层次和个性化教学,这使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2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可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内动力,而信息技术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1 聆听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每上一节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课前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此,在上课前可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且使得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放松了精神,活跃了思绪,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也可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首与学习有关的歌曲,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播放歌曲《黄河颂》,学生情绪大振,尽显歌喉,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2 播放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一体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引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画面,学生的情绪立即活跃起来。再通过配乐范读,学生很快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形象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提高了朗读水平。
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生成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一对翅膀,缺乏联想和想象,学生的思维就会枯竭,创新能力就不能展开。因此,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生成,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可以借助于音乐、图画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景,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还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联想的翅膀,让学生在课堂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片段,让学生从中联想武艺高强的关羽、侠肝义胆的张飞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音乐和视频融合起来,体会当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进谏时的思想感情,进而联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艰辛,联想到他收服诸戎的不易。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4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时间生活在校园内,抬头只能看见校园四角的天空,导致生活材料仅限于自己经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自然“枯竭”,从而形成作文时无东西可写的现象。而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作文,可以把学生平时不容易见到的或容易忽视的东西呈现屏幕上,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又引发了作文兴趣。如写说明文,可将被说明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动态形象来揭示复杂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写议论文,可展示有关系列画面或情节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从而让学生既掌握了材料,做到有东西可写,又感觉到作文是一种情趣,而不是负担。
5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是以全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学生进步越快,课堂效率就越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因而新课程标准予以倡导。信息技术的交互式功能,使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人们的思想交流进入网络般的状态,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由地从网上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因而倡导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交流,向教师请教;也可以生生交流,相互讨论,通过交流,做到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走近冰心”为主题的手抄报。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设计版面,为手抄报画插图;有的从网上搜集整理冰心的生平资料,查找冰心的文章,收集冰心的名言诗句,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当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摆在学生的眼前时,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使学生深入地拓展了课文的内容,也充分感受到同学间合作的快乐。
6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