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山行课件

山行课件

时间:2023-05-29 17: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行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行课件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道黄金比例,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比例。

2、通过学习学生会测量出黄金分割点,并运用比例知识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运用比例美化生活的方法,学习比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黄金比例,能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会用比例知识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难点:根据所学黄金比例知识,设计比例关系事宜且美观的花瓶。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图片、花瓶、学生作品若干。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美的造型,美的建筑,我们感觉它美,一个是因为色彩美,形象美,再有就是它的比例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比例

:最早出现在数学中,一般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都形成比例。

二、讲授新课

1、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人在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3、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展示课件

欣赏其实大自然中,许多东西天生地比例就体现黄金比,比如:这精美的贝壳,我们喜欢收集它,却不知正是它上面圈圈螺旋线吸引了我们,看看它每轮间距离比例是多少?人体更自然美的极至了,一只普通的手,它与黄金比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如果从指端到第一节间分为两份的话,其它各节该是几分呢?我们画过人吧,知道人体的比例吗?(1

:7:5),也就是身高是头长的7.5倍,这就是比例。人工制造的形就有更多体现了黄金比。国旗的长与宽、五角星的设计都体现黄金比。

4、比例的应用:从身边所用、所见物品中找找,什么地方含有黄金比例美?举例:(两支粉笔)1至10厘米,1至5厘米,它们的比例关系就是2比1(10:5)如果长得更长,短的更段,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就会更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比例美的事物。我们分三组来量一量物品的长和宽,一组量图画纸本身大小,二组折一次再量,三组量图画书,先量宽,再量长,然后用宽比长,看是多少。

5、欣赏巴黎圣母院摄影图,想一想,它的比例分割。

三、尝试、实践

1、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课本15页中的古瓶和同学们的设计作品,挑一件你认为造型美的,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为什么?

(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成功之处在哪里?

2、用彩笔画出轮廓学习它们的比例关系,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

(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五、作品展示、评价并小结

第2篇

点滴认识

芙蓉区大同小学  熊伟

现代教育技术在如今的各科教学中都逐渐普及,对它的作用我们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初浅的经验,并发现了一些运用中容易走入的误区,特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CAI辅助教学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如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运用各类素材库中的轮船等图片制作cai课件,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萨克斯独奏曲推出“远航的大船”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此亢奋情绪的反应下,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船”的绘画中。当然很多以风景、动物、欣赏等为素材的课程都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它的生动、直观、新颖,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部诱发学生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求知欲望,并充分调动不随意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三、CAI软件的引入,改进了欣赏教学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又如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

在《中国优秀绘画作品》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印制精良的范图,通过搜索和扫描仪扫入制成CAI软件,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徐渭的《黄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吴昌硕的《神仙福寿图》等著名历史佳作。结合教学来显示整体、局部,中国优秀绘画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如将《溪山行旅图》的色调变为偏绿,偏蓝或偏红,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的自己学。”为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 绘画教学的新路子

第3篇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达,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多媒体教学进入美术课堂成为必然。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象、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就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从而提高绘画技能,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正是这样一个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杖。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设置疑问和悬念,能够极大地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即将开始的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和热情。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予学生大量感性材料的支持,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并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上《色彩感觉》一课时,老师可以先给很多种不同的颜色,让学生自己先选色后填入,让大家在涂色游戏中感受色彩的冷暖,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些是暖色,哪些是冷色,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涂色游戏可让学生直接地在电脑上操作、绘制,将图片、音乐、色彩直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般课堂所收不到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课件的直接运用,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在画面上,可以在电脑上进行绘画、上色等等,比在画纸上画灵活性高出很多倍,也快了很多倍。

二、直观演示,优化教学过去要上好一堂美术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课,变得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就大为改观。如教《丰富多彩的线》这一课时,我首先拍摄了建筑上的直线、马路上的线、花圃的纹路、毛衣上的曲线等,让学生感受到线存在着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听音乐在电脑上画出各种形状的线,然后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线条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这时并告诉学生“让线条自由地跳舞”,学生都踊跃地发言:自由发现了哪些线,如何让线条跳舞,并让学生把各种线条组织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美术作品是怎么用这些线勾画出来的;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对概念的了解。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一些教学内容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比如在讲《漫画像》一课时,学生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漫画”的意思,如果教师只简单地用“变形”“夸张”这些较抽象的词来向学生解释,会显得苍白无力,我在课件中将创作人像漫画的过程一步步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夸张变形的整个演变过程。这样学生画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开阔视野,升华情感应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投入积极的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它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

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而变化。再加上教师用语言来描述作品中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作者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虽然多媒体教学的出现,确实推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上美术欣赏课,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名画、世界名画,以前只能靠书本上的一些图片和教师的乏味的讲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教师可以从网上找到和课本相关的图片,还有作者的背景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内欣赏。课后,学生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延伸课堂教学。但是现在的美术课许多教师用多媒体代替了自己的手绘,将手绘示范完全弃之不理。有了多媒体后,教师是否就不用手绘示范了?

总之,不管多媒体的功能多么先进,它也只是教师手上的一个教学工具、一个帮手,它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因为我们知道美术课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手工制作、绘画等等,这些都是电脑代替不了的,我们更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多媒体,扬长避短,让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4篇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何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呢?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语文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2 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会更加丰富。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笔者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3 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学生学习

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当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4 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学生课

外知识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突破

新课改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去理解、研究,给学生提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改理念进行认真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帮助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把特定的知识点用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方法简单粗暴,简而言之就是“硬灌”。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把以教为主改变成以学为主,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讨和互相合作去获取知识,使学生从中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得到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生字纤夫的“纤”时,不是像过去那样由老师领读,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写来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字是由他们过去已经认识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组成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学会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再者,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他们学习的帮助者,进而成为他们的“朋友”。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而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两人相互之间的合作,乃至小组合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一分钟》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元元”,来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然后去上学,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快乐的表演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拓展知识面,给学生创造自己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机会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当然,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我在教学古诗《山行》的时候,不是简单指导学生片面地去学习,而是让他们小组合作,先通过查资料简单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还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和知道的,最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而且至少能熟记另外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同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知道了更多的诗人,增加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在课后主动地去阅读古诗,从而积累更多的古诗,增大了语文知识储藏量。

四、由学生的“严师”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为我们的教学之道规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师道尊严,而从古到今的许多名师也正是以严出名。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恪守“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骂、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见了老师如见猛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只能藏在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师,更别说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不断转变这种思想,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细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学生从内心里把我看成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无顾忌地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讨,最终不但解除了疑惑,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五、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

传统的学校教育比较单一和封闭,对学生的一切教育都几乎是在学校里进行,唯教师之命是从。同时,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对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不知道怎么和学校、教师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对刚入学的孩子无法提供帮助,也是导致学校是教育孩子唯一场所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人,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学习,而且能够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法律、交通等各种部门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灾害、流感、防暴等突发性事件的宣教、演练专题教育活动。因此,新时期的社会上蕴藏着潜力极大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巧妙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全方位地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网,使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生存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新课改理念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进校园,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转变观念和做法,从突破中提高教学效率,为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艳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黑河教育,2010.2.

第6篇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

美术欣赏课业的内容量较大、知识点多,要想较好的完成欣赏课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常常是通过放录像、VCD、实物投影、电脑课件(CAI),如Authorware或PowerPoint以及幻灯片、投影片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我们河北省新编的美术教材第六册的《诗配画》和学生们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学习与欣赏就能很好的结合上。语文教师要求的诗配画与美术课要求学生们表现的诗配画是完全相同的。将欣赏内容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后,我和语文教师的那份惊喜是难以形容的。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前,我让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故宫太和殿》一课中,找出相关内容在教师播放相关录像片时朗读,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样,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如: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建筑艺术如:宫殿建筑、纪念建筑、公共建筑、民居等。雕塑艺术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园林艺术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和不少名画如:《清明上河图》、《醉翁亭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我校不少学生在中师考试笔试、口试的问答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如1998年的中师考试,前十名全是我教的学生。

三、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四、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这类欣赏课,必须使用电脑课件效果才好。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五、讨论、探讨学习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较广,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解决不了时,要么寻找自己所看过的材料,要么共同找老师问问清楚。这是非常好的,有利于学生把这一作品的内容学透彻。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在表扬这类学生的同时,把这幅作品的内容又传授给了全体学生。这种方法,学生对其内容的记忆几乎都忘不了。积少成多,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不仅在课堂上,当你在课下或学生放学时,听到学生们在争论或探讨某一个画家或美术作品时,你的心中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自豪与满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六、对作品深入了解法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6-01

小学语文具有情感丰富、个性鲜明、易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而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以下是本文对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1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信息技术在辅助语文教学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拥有极强的综合性,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例如,在《蒲公英》、《蟋蟀的住宅》、《动物过冬》、《植物妈妈》等篇目中涉及了大量的生物知识;《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田忌赛马》等篇目介绍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而《黄河》、《黄土高坡》、《琥珀》等篇目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不但“纳世界于形内”,而且“融万物于笔端”,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很好地发挥语文知识的引导与拓展作用,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如感知、记忆、理解、应用、实践等,充分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古诗词的语言是经过高度凝练的,所要表达的意境也非常深远,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并真切感悟诗人凝练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呢?在传统教学中,这也许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美丽的深秋时节是文章的教学重点,同时要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并配以悠扬的古琴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然后在古琴乐曲中诵读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然后在理解古诗内容时,再展示相应的教学课件,逐步带领学生融入古诗意境。

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促成健康人格的根本,也是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对一次上课进行了录像保存,我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反复观看光盘录像。有一次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看看当时的表现呢?这样可以让他们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上课经常走神,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的情况。学生平时都是这样上课,所以一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缺点,但现在从视频录像中真实地看到自己的这些表现后,印象和触动都非常深刻,必定会在后续的学习中努力改正。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并培养起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练结合教学

以作文写作为例,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如果学生体验生活不够深刻,仅靠教师的讲述进行作文,即便讲再多,学生也很难找到头绪,写出的文章也缺乏内涵与意境。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为作文写作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引导他们更全面地去观察世界,认识到那些一般接触不到的事物。以进行自然景观的写作为例,我们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与彩虹有关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适当剪辑,然后再播放给学生看。当看到彩虹慢慢地出现再到慢慢消失的整个过程,学生的观察非常仔细,感触自然会特别深刻,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学生心中产生的真实感,必定会起到增强写作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所有学生来一起观看和点评,这样的方式直观真实,对扩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使得作文批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使他们自由地运用,发现自己在写作能力方面的不足,更深刻地体验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美好情感,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养成善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把语文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为持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独创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实现教学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淄博张店建桥实验学校,山东 淄博 255000)

参考文献:

[1]董秀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8).

[2]马汝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云南教育,2003,(25).

第8篇

新版《课标》指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已经和正在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依托语文教材,创建口语交际的环境是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基础。整合教材资源,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笔者以一年级口语交际为例,初探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一、满目繁花归一处——口语交际话题的提炼

1.研读教材

解读一年级的教材就会发现跟随季节的变化,课本上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内容:课文、图画、儿歌、故事、歌曲等等,再进行梳理又会发现,这可以形成一个极好的口语交际系列,根据学生秋季入学的规律分别是秋、冬、春、夏。

2.整合设计

教学不是一条单一的线,它综合了技能、情感、方法等等多种因素。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预设以下几个对话主题。

每一个季节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各自不同的梦想,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四季不同的魅力。同时,紧密结合教材以单元为整体安排课文的特点,在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梳理,形成一个纵向深入的系列,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起关于四季的知识版块,更体现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独特见解参与生活现象的描述和评价,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二、聆听秋的呢喃——展开口语交际

“孩子们,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下秋”一张张图片伴着缓缓的音乐慢慢展现,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果园里到处是诱人的果实,满目的让人应接不暇,还有那红色的枫叶飘飘洒洒……

“这么美的秋光,你看到了什么呢?”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童音发自内心的赞叹着, “(火红)的(枫叶),(圆圆)的苹果,(饱满)的谷子,(飘舞)的落叶……”,孩子们的思维随着秋姑娘到处游历,语言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训练。

“这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很多诗人呢!请看(播放动画:山行)”,顺势引导,“秋姑娘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还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打开信封看看里面是什么?(写着秋天的诗歌)”一个“诗歌朗诵会”,相信孩子们已在期盼了,相信,他们定会是一个个小诗人、小朗诵家。

“老师也忍不住赞叹起这美丽的秋天了,老师最喜欢的是这秋天里的树叶,看(课件:飞舞的秋叶)”,配乐师朗诵:《秋叶》,“这秋叶美吗?我们班的小画家们还画下了这秋天里美丽的叶子呢。快拿出自己的画跟同桌说说,你画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好吗?”

孩子们很开心,话匣子完全打开了。此时,口语交际训练落到了实处,不仅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还为学生创设了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能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做到语言得体,体态大方。

三、随风潜入夜——口语交际课后的思考

刚入学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不会说”“不敢说”“所说内容粗浅”等现象,需要我们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要求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1.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园地二口语交际课前学生先学了课文中的诗《画》、《四季》和《秋叶飘飘》,于是我们的这一次口语交际就做了一些调整,整合生活资源,以“我爱金色的秋天”为主题展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出去秋游感受秋光的机会,所以秋的美丽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发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受,我先调动孩子感官,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丰收的田野、金色的果园、飞舞如蝶的树叶,在孩子们的一声声赞叹声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沉浸在这片金色的秋光中了,为下面的口语交际奠定了基础,此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物”已经有了,要“言”还能难吗?

2.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学 美术教学 作用

1、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1.1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1.2应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会投入积极的情绪,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音乐添加到美术教学中,使抽象的音乐思维和具象的美术思维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达到共鸣,会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如在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可以配上古筝名曲《高山流水》,那种时而平缓,时而高昂的旋律,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好像身临作品巍峨、崇高的意境之中,体会事物的本质,领悟作者的思想,从而描绘出真实的画面。

1.3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美的理解

美术作品内容美主要是指画家通过塑造某个事物的形象,能够再现作品中的现实,以及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作品再现的现实生活中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地理、人文自然无所不容。学习《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剪辑一些关于《开国大典》的影片资料,让学生先看看开国大典时的伟大历史场面,当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载歌载舞,万众欢腾,包括阅兵式雄壮威武的场面。通过这些影片资料,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看出《开国大典》的内容美,也会使学生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印象。

1.4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

教师首先在课前编辑好课件,把课堂中需要涉及的知识点、高质量的作品图像、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准备。例如,教师要对某个艺术家进行讲述时,在课前首先选择好关于这个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图像,并用文字对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以及其他资料组合制作成课件,比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系统地连续地对其进行欣赏,这样也给学生和教师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机会,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接收更多的信息。

2、多媒体与情境化教学的整合

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的视听结合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整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互交方式,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沉浸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先天禀赋着对情境化教学的支持,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突出了信息互动与情感互动,使得情境化教学不受阻碍,更加自如。 在美术教学中,媒体的应用并不是随意的,需要遵循认知科学规律。经过归纳概括,多媒体支持的美术课堂情境化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媒体的引入与使用也应该遵循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2.1感知———创设情境、引入意境、认知

表象在教学起始阶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创设一个立体化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以情境的创设导入新课。 此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爱美而乐学,主动地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形式美,通过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并尝试创造艺术作品的内心冲动,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为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2.2认知———置身情境、理解知识、激感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总是将“去情境化”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和难懂的意义。 这种“去情境化”的知识剥离了知识的情境线索和相关信息,使得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更大困难。 在利用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之后,还应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情境。 将知识还原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可以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使学习者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并理解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同时, 一定的情境还可以激发并培养学习者的情感,促进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3深化———创设情境、丰富想象、迁移

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即实现知识的迁移。对于美术教学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独立感受美、评价美并进而创造美,绘画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实现知识的迁移。多媒体以其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创设迁移知识的情境成为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对情境的体验与个体化感受,展开丰富地想象力,结合所学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能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学美术教学向信息化、多元化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有效地帮助老师实施教学,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素梅.直观、感受、升华———浅析网络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2(16).

第10篇

关键词:诗歌 小学语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88-01

在文学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得大家喜爱,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创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学生领悟诗歌之美。让学生从诵读诗歌开始,逐步领悟诗歌创作的技巧,尝试创作诗歌。

1 诵读诗歌,体味韵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往往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教学方式较为固定,学生往往会感到厌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韵律。

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内容、意境用图片或影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朗诵,在背诵诗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记忆,然后慢慢地撤掉图片,让学生独立背诵。例如在学习《锄禾》《悯农》的时候,就可以展示农民在阳光下耕作的图片,而在学习《春晓》的时候也可以用满地落花的动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除了用多媒体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诵读诗歌,可以是直接在游戏中用诗歌来代替原本的童谣,例如在玩丢手绢的时候用《春雨》来代替原来的儿歌,还可以将诗歌和游戏融为一体,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模拟划船的游戏,让小朋友们一个个搭着肩膀排队,模拟在船上,第一个小朋友一边做划船的动作一边和大家一起朗诵诗歌,随着划船动作的加快,朗诵诗歌的速度也要加快,看看谁先跟不上步伐,跟不上朗诵的节奏。

通过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有节奏地诵读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自然而然地对押韵的方法有所了解,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 咬文嚼字,感受魅力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读通诗歌,背诵诗歌以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是如何斟酌字句的,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美。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诗歌中的对偶现象是很常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其抽象的定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对偶,例如在学习《悯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上句“春种一粒粟”,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字地尝试自己对出下句了,如教师可以提问“春天种下种子,那么和它对应的什么时候该收获了呢?”“‘一’表示数量很少,那么什么数字表示数量很多呢?”通过这样解谜游戏一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对偶,它的特点是什么。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感受一下诗人是如何推敲词句,使用最精准的字眼,写出最生动的形象的。例如在学习《山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对于准确地描述作者看到的场景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枫叶”、“红叶”这样的词语,而偏偏要用“霜叶”呢?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白如何斟酌词句。

通过这样深层次的理解之后,学生将会对对偶等诗歌创作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要如何写作诗歌。

3 品诗论词,意味深长

要更好地理解诗歌,就要更好地理解诗歌深层次的韵味和意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诵读诗歌中感受到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了解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操。

在学习《七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逶迤”、“磅礴”等字眼中想象壮观的场景,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让学生观看祖国山川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对其有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更”等词中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意境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亲身演绎的方法也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韵味。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这一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小儿,表演“侧错莓苔草隐身”是什么样子的,让另一个同学表演“路人借问”的动作,看扮演小儿的学生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

诗歌博大精深,短短的词句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意蕴,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之中的意境美。

4 牛刀小试,尝试创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所以要写出符合格律的诗歌可能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学习写作在节奏、韵律方面相对比较宽松的现代诗歌,又或者是尝试写打油诗,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再让学生尝试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参加了课余活动之后让他们尝试用诗歌来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例如在秋游参观了植物园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植物园中万紫千红的场景,回忆同学们一起游玩时候的欢乐气氛,然后尝试用简单的诗句来描写出来。学生的创作可能会比较青涩,在用词方面可能不太准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诗歌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同学们集思广益,说说这首诗歌要如何炼字,要如何修改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让学生们尝试每周一诗,每周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且将自己的诗歌朗诵出来,和自己的同学、父母分享收获。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必然会得到不小的进步的。

第11篇

一、CAI辅助教学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如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运用各类素材库中的轮船等图片制作cai课件,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萨克斯独奏曲推出“远航的大船”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此亢奋情绪的反应下,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船”的绘画中。当然很多以风景、动物、欣赏等为素材的课程都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它的生动、直观、新颖,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部诱发学生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求知欲望,并充分调动不随意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三、CAI软件的引入,改进了欣赏教学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又如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

在《中国优秀绘画作品》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印制精良的范图,通过搜索和扫描仪扫入制成CAI软件,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徐渭的《黄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吴昌硕的《神仙福寿图》等著名历史佳作。结合教学来显示整体、局部,中国优秀绘画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如将《溪山行旅图》的色调变为偏绿,偏蓝或偏红,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的自己学。”为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绘画教学的新路子

在工艺与设计教学中,图案的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都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如:《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比如二方连续纹样设计,我按以下步骤,构思制作了四个课件:一、首先安排一组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毛衣的装饰、挎包的花边、盘子的花纹等,通过画图工具和扫描仪使物象存入软盘。运行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地看到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作用。紧接着,播放一组二方连续纹样的花边,先出示一个基本纹样,再出示一个单位纹样(由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点击鼠标后,基本纹样和单位纹样自动地向左右或上下不断地重复、排列,形成一条花边。让学生观察动画制作过程后,总结出二方连续的概念,即以一个基本纹样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的单位纹样,向左右、上下两上方面重复排列,形成的带状的连续纹样叫二方连续纹样。学生通过画面,较好地理解了二方连续纹样设计和制作的方法,设计起来简单快捷,省事省时。

然后在每一种骨式上设计不同的单位纹样,涂色后,以动画的形式一一向右、向下渐铺出现,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纹样设计的步骤:即骨式-----单位纹样----纹样复制-----设色。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中的当场演示的话,会费力不讨好。这样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不仅如此,通过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五、CAI辅助教学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未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使用的辅助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比如,美术课中的教师示范有时就具有不可替代性,若用多媒体予以代替,纵使表现效果好,但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如教师亲手示范来的直接和其所特有的感染力。

二是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效果。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是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甚至动手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是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情感的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情感的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且会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操作的感受,而缺乏应有的课堂亲和感染力。

第12篇

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诱发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美术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美术、用美术美化人生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积极思维高度的“催化剂”。例如上课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不安定,这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面具设计》时,我先宣布开一个“化妆舞会”,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多媒体画面的出现,同学们纷纷戴上老师自制的面具翩翩起舞。有趣、好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制作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这样授课,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利用这种优势,我们就改变以往单一的挂图、图片等,能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举一个例子来说,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它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力性。相对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ion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凤尾竹》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的变化。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述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增强学生参与性:设置问题

美术教学如果还是走有“老师讲,学生练”的老路子,学生势必始终处在被动地接受、被动的学习,死搬硬套的状态。所以,只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对新知识自学,并根据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困难,及时通过问题提示,让问题引路,这样,就能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轨道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人物漫画》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引出相应的漫画人物,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四、激活创造思维:观察反馈

我作为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学生们多数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美术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随着现代教学设施逐步进入课堂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会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恰当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真正做到恰到好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