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时间:2023-05-29 17: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能团队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第1篇

一、处理好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关系

教研室是高校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不仅担负着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职能,而且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组织。但是长期以来,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目前教研室无论从设置,还是教研工作内容与实效,因种种原因被一定程度削弱。有些地方高校的教研室甚至萎缩,疏于教学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型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团队担负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任务,涉及教学工作安排、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一系列内容,可以较好地弥补原有教研室职能的弱化与不足,并且可以加强教师间的教学联系、感情联系和集体观念。

教学团队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建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研究所,可以在一个教研室内产生,也可以跨教研室、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产生,教学团队可以从教研室中挖掘新内容、新方法,提炼新思维来丰富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但是不能将教研室简单直接升格为教学团队,也不能将教学团队代替教研室工作,使教研室失去存在的价值。优秀教学团队应实现与教研室在相互协作中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整体绩效的最大化。

二、处理好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的关系

教学团队是由一群掌握着高深学术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作群体,教师在团队中需要学术资源共享,而教学与科研互动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高效能的教学团队通常能通过集体的作用将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最佳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和强化科研优势,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与学术团队相比,教学团队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构建和谐集体为依托、以潜心教书育人为诺言、以加强学校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现教学创新为标志、以优化教学资源为己任、以最佳教学绩效为追求等八个方面”。与学术团队比较,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承担教学研究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需要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系统性和长期稳定性,其资源支持也主要依靠学校内部。因此,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应处理好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在政策引导、资源支持、奖励措施等方面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与学术团队要求学术自由一样,高效能的教学团队也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性。高校管理层要保证团队负责人在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增强教学团队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管理不能只倾向于对项目或经费的管理,而应更多地提供服务,为教学团队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体制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技术支撑。

三、处理好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的关系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工作团队,不是成员的简单组合。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强调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因此,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要充分发挥团体整体功能,而团队整体绩效水平往往要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教学团队成员是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因此,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应是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达成共识,在信任基础上履行承诺,在尊重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个性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避免“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

团队的力量来源于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也影响着团队的绩效。建设高效能的教学团队,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化组合。要协调好各成员间的关系,及时破除团队成员间的建设性矛盾,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形成教学合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和教学资源的优化,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力。

第2篇

关键词:国外;教师效能;研究

教师效能研究是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和内容。从国外研究来看,教师效能研究以服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动机,以教师教学效能与管理效能为核心,主要涉及教学与课堂管理、教学与时间分配、教师期待与教学行为、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等诸多内容。研究领域涵盖教育过程、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教育技术与艺术等交叉领域。研究方法囊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方法。本文选择性介绍上述研究领域的几个方面,以资鉴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师效能与时间

时间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在康德哲学里,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先天范畴”,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是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可以说,这两种哲学观念对教学效能与时间的关系作了最好的注解。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时间只是教学效能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效能而言,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然而,当今许多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片面强调时间的长度,延长学年或学日时间,占用本应该属于学生活动或休息的时间,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个问题正好说明了时间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国外教师效能的大量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说明了该问题的重要性。研究认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并如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才是教师效能的关键所在。

在考察教师效能与时间的关系时,绝大多数研究提出了相似的分析要素,他们将教学与学习活动时间分为“分配的时间、教学的时间、应用的时间、学术学习的时间”四个维度加以考察。

(一)分配时间

分配时间是指一个教师或学校所规定的某一课程内容或主题所需要的时间量。一般来说,某一学科分配的时间越多,学生在该学科所取得的成绩就可能更高。然而,研究也表明,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的教学科目上,时间分配的重点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小学,数学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相比,占用的时间更多。小学教师与初中等学校教师相比,他们可能更多地控制所分配的时间。研究还表明,在分配的时间与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确定的但很微弱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一定会与分配的时间相等或更多。

(二)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谈的。它是指常规的或行政的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能够用于教学的时间量。研究表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大比例的时间被用于非教学性活动。这部分被浪费掉的时间常常占去教师分配时间的1/3强。更严重的是,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价值,把时间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填塞的东西,甚至“消磨”时间,而不是将其看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机会。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减少了这种被浪费掉的“非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应地增加。

(三)应用时间

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应用时间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量。对高成就和低成就学生的比较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成就的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为75%或更高,而较低成就的学生所用时间的比率常常不到50%。因此,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不仅仅是分配更多时间给某一科目的问题,也不是使教学时间最大化所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时间的效率。因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或所分配的任务上,没有集中精力和注意力,那么真正的学习也就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对于学习来讲,学生的参与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一重要性常常被众多教师忽视。

(四)学术学习时间

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在成功的学习活动期间所使用的时间量。众多研究表明:用于学术学习的时间越多,学生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而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为学生提供并管理学术学习的时间,是决定学生成就最为关键的因素。

除此之外,众多研究还强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还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学生的成功有赖于更多的支持;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信、并为未来学习做准备的基础之上;要重视年纪较轻的学生、低成就学生、来自于较低层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业的成功,一般来说要比年纪较大、高成就学生、或条件较优越的同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上述分析表明,从分配的时间到学术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如何利用、安排与管理时间,是检验和提高教师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具备并体现出良好的时间意识与时间效能,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或教育效能。

二、教师效能与教师态度

如果说时间是决定教师效能重要的客观因素的话,那么教师的态度与信念则是影响教师效能重要的主观因素。教师的态度与信念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强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以难以察觉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态度与信念是影响教师效能的重要因素。

(一)教师个人的教学效能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以及所在学校所具有的、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明确影响的信念。研究表明,高效能感教师,比低效能感教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高效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表扬而不是批评、对低成就学生不放弃、能更好地运用他们的教学时间、接受学生以及他们的努力。相反,低效能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时间较少,具有放弃低成就学生、大面积批评学生的倾向。同时,高效能感教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愿意尝试新的课程资料与策略。恺瑟.姜申(KathyJohnson)认为,高效能感教师相信他的学生“能”学好,并且他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明确而强烈的职业信念,是提高教师效能的关键。

(二)教师期待

教师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学术成就、行为态度的预期。研究表明,高效率教师会明确地表达他们对学生的期待。他们会告诉学生“什么是重要的”,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重要”。他们会公开地表达,他们期望所有的学生学好。教师期待会强烈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然而,不幸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对那些较高成就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期待。同时,教师对高低不同成就学生期待的显著差异,常常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表达出来:情感支持、教师的努力与需要、提问、反馈与评价。巴伯等指出(Babadetal):只要听一个老师几秒钟的讲话,即使年纪最轻的学生也能刺探出这个教师的讲话,是针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并且他们能够判断出,那一部分学生将会得到这个教师的宠爱。

三、教学效率与教学模式

教学效率是教师效能的综合反映。决定教学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因素包括学习的主题与材料、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什么样的教学主题与内容、适合于什么样学生的需要,这也是高效能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国外学校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Teaching)

也称之为“系统的”、“积极的”、“具体的”(explicitteachins)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课堂结构的重要性。在课堂结构中,一般是先呈现新的信息、接下来是学生练习,然后是教师的反馈。对这种模式已有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该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强有力的领导者,他建构了课堂与教学内容的次序,反映出一种具有明确学术性的倾向。这一模式一般具有六大基本原则,高效能教师应该系统化地应用这些基本原则。

1.复习:新课开始之前,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复习内容常常集中于家庭作业、疑难问题,并要求对需要特别注意的事实与技能的练习。

2.新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新内容时,高效能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需要达到的目标,将新的信息分成若干单元。要点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阐释。教师应经常提问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并确信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新的技能与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3.指导练习: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询问许多有关学习内容与过程方面的问题。

4.具体的反馈:教师对正确的回答应给予明确的肯定,以便学生了解什么时候他们的表现是较好的。如果学生回答迟疑,教师应该提供过程反馈。对于不正确的反应,应在错误变成习惯之前给予纠正。

5.独立实践:应持续到学生绝大部分的回答是坚定而快速的为止。

6.周、月复习:有规律地复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是一种获得高成就的有效策略。

研究认为:直接教学模式最好在教授有关技能科目时应用较好,特别是对于学生初步学习新的、综合性的信息时有较大的帮助,但对于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活动来看,帮助却不大。

(二)合作学习模式(CooperativeLearning)

合作学习,常常适用于由不同特质组成的、较小规模的团体。其成就常常以整个小组的形式得到奖励或承认。研究认为,尽管合作学习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是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模式。因为,过去的教室环境是充满竞争性的,学生彼此为了自己的目标而独自奋斗。而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提倡学生之间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合作学习以共同的学习目标为纽带,因此,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习小组的建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小组必须由不同特质的成员组成,至少在起初规模应尽量小,大约2―6个成员,以方便交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通过小组目标、劳动分工、资料的共享加以培养。合作学习研究的前驱,罗伯特.萨利文(RobertSlavin)认为,除非团队所有的成员都对所要求学习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否则,这个团队的任务就没有完成。另外,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对学习有所贡献。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对整个小组的贡献是提高学生成就的关键。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智力与情感都有很好地促进,这表现在:学生倾向于获得更高的成就;学生有更高水平的自信,以及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深刻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来自于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理解与合作加强了。

(三)掌握学习模式(MasteryLearning)

该模式是基于布鲁姆1968年所提出的掌握模式发展而来的。“掌握学习”的信条是:只要给予正确的工具,所有的学习都是可能的。由于该模式基于个人的收获,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被广泛应用。

掌握学习需要具体仔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一步就是界定行为目标,即需要掌握的、具体的技能或学术性任务。根据这一目标,教授给学生技能或内容,然后检查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测试,则可以继续扩展或加速;反之,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应该纠正与指导,然后再进行测试。掌握学习的成功取决于“指导的有序设计”,应与教什么与测试什么做到很好地匹配。该模式中,一般学习者自定步调,教师只是提供帮助、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

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特别是年纪较轻的学生,很难掌控这一模式。同时,掌握学习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能较长时间记住他们所学过的内容;较高层次或年级的学生似乎更容易从中获益;在语言艺术以及社会课程方面的学生,比在数学以及科学课程方面的学生更易从中受益。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方法;教师对其教学与学生有较高期待的,更容易采用这一方法。

(四)作业教学模式(Project―based lnstruction,PBl)

该模式的其他名称还有:“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experience―based education)、“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problem―based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因为它强调“抛锚”于真实世界而得名)。总之PBI模式的核心是关注真实的生活问题。该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体现在设计和确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上。比如:如何设计保护一个濒临灭绝物种的计划?在学校中如何才能制止暴力?如何才能消除社会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除此之外,该模式的其他特征是: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类似于合作学习;较高水平的思考,探索真实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并评价材料;跨学科合作;制作与展览;真实的学习,即学生所要解决的是一种真实的、尚未解决的、并希望解决问题,这种真实性还意味着不是学术性的、人为的或假释的问题。

四、国外教师效能研究的轨迹及转换

国外教师效能的研究,具有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这种历史分期也暗示了研究路向与关注重点的转换。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教师效能研究主要围绕有效教学与具体的教学行为,目的在于为有效教学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指南。20世纪90年代,教师效能研究发生了实质性转换:即转向学生如何学习这一重要主题。

国外研究表明:从教师效能这一角度来看,上述转变主要在于强调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关注“知识的结构、教学的‘深层次’意义、已有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社会属性”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每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形式、事实、理念、概念以及结构。因此,基于上述基本差异,不同内容需要不同教学技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效率研究所追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技能最切合不同的教学科目?”然而,至今这一问题在国外的教师教育计划中,也没能做出很好地探讨与回答。

(二)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教育改革家泰德.斯瑞(TedSizer)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他认为,今天的学校犯了一种强调“包罗万象”的学习内容的错误。在他看来,有效地教学,优秀的教师应该限制他们教学内容的含量,而形成一种为了学生获得深度理解的教学。有人将此称之为“深度教学”(deep teaching)。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将他们的学科内容围绕一系列有限的、最为关键的原理与有力的观念加以组织。核心就是强调问题的解决,以、及批判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三)已有知识的重要性

研究转换的另一个方面强调: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教学过程中,探测出学生已有的知识。但目前许多教师所采取的方法仅仅是设计了一种课堂结构,并假设所有学生都带着简单的、水平相当的信息与相同的经验来到教室。然而这种假设很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搞清楚,教师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将新的信息,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或者使他们重新面对或审查以前不精确的知识。

(四)学习的社会属性

国外教师效能研究的转换还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以及课堂的社会属性。强调作为课堂学习团队的建立者――教师应该履行一个指导者或一个辅助者的责任。能够娴熟控制课堂讨论、团队工作、辩论、对话、交流。

总之,正如现有的大量研究和实践所证明的那样:教师的有效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反思性教学。优秀的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应用分析促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3篇

根据历年《台湾科技年鉴》、《“国科会”年报》、《中研院化学研究所年报》等资料介绍,在理论化学与先进分析方法领域,台湾科学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以理论计算探讨取代基对环糊精结构的影响;解析单分子层在表面结构重排现象,及混合单分子层在表面重排的相分离现象;利用“质子化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概念来设计可远端调控的氢键系统,并研究如何设计共轭架桥结构,以增强调控能力;探讨氟取代对氟化并五苯分子半导体特性的影响;利用磷桥及硫桥异核双金属错合物研究异核金属键的化学性质;以六氮巨环配基合成新的三核铜混价含氧错化物;模拟嗜甲烷菌甲烷单氧化酶的反应中心,进行三价铜错合物的合成与光谱鉴定分析以及与受质反应机制之研究;用水热法合成无机固态化合物;研究金属错合物在二氧化碳固定化学上之作用;利用Suzuki耦合反应,成功地耦合带有氰基或不带氰基的苯硼酸与带有氰基或不带氰基之溴化或碘化苯来制备多种含氰基与不含氰基的三联苯;发展能有效用于合成α-芳香基及α-烯基-N,N-二甲基乙酰胺的耦合反应;设计具有功能性的有机分子,配合动力学的测量,探讨其内部的电子及能量转移的机制,以了解分子内予体与受体轨域间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开发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反应的基础速率的理论预测方法;研发三维离子速度成像技术,并结合与交叉分子束实验技术,探测两个反应产物彼此的关联性;发现手性分子并不是等分布性,而是随着马达的移动及转动的动态所产生的力场而有所改变,达到辨识、分离手性分子的结果;成功发展出三维离子速度成像技术,其灵敏度与解析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并发现了“反应动态共振”的成因与性质等。

2006年,台湾中研院化学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一种新质谱游离技术――电喷洒辅助激光脱附游离法,即将适合游离大分子的电喷洒游离法与基质辅助激光脱附游离法的游离源结合起来,可在常温和常压下操作,而且不需将样品和基质混合处理,即可速探测到样品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品的质谱信号,因此可适用于极微量的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的快速分析,一举突破了上述两种方法在样品检测上的限制。

该所纳米生医研究团队2007年成功结合磁性纳米材料及基质辅助激光吸收脱附质谱仪的优势,发展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探针亲和力质谱分析平台,将此分析平台应用于微量小分子药物的高通量检测,可快速纯化小分子化合物,如农药、违禁食品添加剂及,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吸收脱附质谱仪进行精确分子量鉴定。

2009年,台湾中研院化学所的首次由实验结果观察到激发态在共轭高分子(或称导电高分子)的共轭系统中是二维的现象。此项结果乃结合异三并苯的对邻位键结与二维梯状平面结构达成,前者使得激子可以有效从对位共轭链进入到邻位共轭链,后者则使得整个共轭骨架保持共平面,而不会因结构扭曲而使激子定域化,其具体结构为一系列含不同苯环数目的星状结构的梯状苯聚合物,结果显示激子可扩及每一个苯环,且此线性也可与链形梯状聚对苯的性关系重叠,并进一步利用荧光方向性的测量来确立其分子属单一发光团。

该所研究团队在2011年研发气哨音波感测泛用型技术,对于微量分析物进行检测时,利用气相层析分离设备内的哨型器,待测气体流经装置时,空气柱会发生振动而形成驻波产生声音,由高灵敏度麦克风并经傅立叶转换后根据分析物相对于声音信号出现的时间与频率的变化量,便可同步观测单一谱峰,可用来确认分析物的成分与含量。对于检验或监测,仅需读取频率的改变量,不需要校正曲线的辅助,即可直接估算分析物浓度。此项装置为学术界及产业界提供新的气体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方法,对现行热导探测器、火焰离子化探测器、半导体感应器及质谱仪等各类仪器不足之处进行补强。

先进材料化学

在先进材料化学领域,台湾科学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开发多种高效率有机发光分子,包括多种四苯硅烷或四苯甲烷分子玻璃材料及二吡咯吡啶骨架的蓝光、绿光材料及含铱金属的红光材料;利用开发的蓝光材料搭配红光材料,制成高亮度的电激发光材料及白光元件;以三芳香基胺顺丁烯亚酰胺所制备的非掺入型发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能够发出有效率的红光;开发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的共轭三吡啶衍生物及其金属错合物发光材料;开发出具有荧光特性的长方形及笼状超分子化合物;开发得到自发性组合环形的三次非线性光学化合物、高分子型二次非线性光学化合物;合成供双光子吸收或双光子荧光的三次非线性光学材料;制备新颖特殊的有机金属化学气相蒸镀陶瓷薄膜材料;合成含甲硫醇功能基且具有17个苯环及16个碳-碳双键的纳米级有机分子;发现含有呋喃的多苯化合物是有效的空穴传递材料,及利用芴(fluorine)分子及星形化合物,创造一个形态稳定(高Tg)的空穴传导材料;研究碳纳米管的生长机制,可将碳管选区生长在各种材料表面,并达到高密度、低温成长、垂直排列等功效;开发场发射显示器;利用推拉电子基取代的制作出高效率与亮度的非掺入型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合成各种形状、不同大小的金、银纳米量子点,研发出一种可以在硅、蓝宝石、氮化镓、磷化镓、铝、铜、玻璃等材料上制造纳米针尖的技术,并证明其在催化、场发射、抗光反射、表面共振光学上有特殊的功效;利用一氧化碳和镉制成自组装一维超分子材料,并观察到新的光学及结构现象。

2008年,台湾中研院化学所陈锦地等人通过成功的精心的分子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咔唑-共轭-双三甲基苯硼烷双极性荧光物质,制作高效率非掺入型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突破目前双极性的蓝色发光物质所面临到的难题。电激发光的效率很高,最大外部量子效率达到6.9%。该研究团队正进一步探讨研究利用此处的分子设计,用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体固态照明上。

近年来,台湾大学彭旭明领导的实验室专注于分子电子学的研究,2009年采用扫描式隧道显微镜测量金属串分子(以4个多吡啶胺与金属离子错合,并在分子的两端各有轴向配基,具有良好电子传导性质,可作为分子导线)的导电性,得到电流与探针移动距离的关系,计算出镍、钴以及铬核金属串分子的键序,即金属核之间的键结程度;以导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铬核金属分子的导电能力有着强弱变化,分别代表开与关两种性质,显示其具备分子开关的特性。

台湾中研院化学所团队利用适当的有机自组装分子层修饰金的表面,成功地改变五环素(pentacene)分子与表面作用力,提高五环素分子层的结晶性,得到高效能场效应晶体管元件,再将金纳米粒子安置于其中,藉由纳米粒子用来当作储存电荷的浮置阀,使晶体管元件同时具有记忆性质,因而成为具有记忆功能的三端点存储元件。根据这一结果,该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使用其他金属纳米粒子或有机纳米颗粒,制作出更多性能可以调控的有机场场效应晶体管/存储器元件。

二硫化钼是继石墨烯之后备受关注的层状材料之一。台湾科学家2012年首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研发出制备大尺寸高品质二硫化钼均匀薄层的方法,为二硫化钼及相关的无机二维材料电子学研究及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此外,利用离子凝胶作为介电层,⒍硫化钼制作为软性晶体管,发现二硫化钼薄层并不像一般无机材料容易碎裂,反而具有惊人的高度柔软性,使其有机会取代共轭高分子,成为软性电子的主动材料。

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

在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领域,开发新型催化剂是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和发展绿色能源必不可缺的内容。台湾科学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利用X光光电子能谱、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及程温脱附研究小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反应,检测其反应活性并推导反应机理;研发出可大量产生高纯度甲烷单氧化酶的发酵法,除光谱分析及生化方法鉴定外,并针对此酶活性,测定基质氢与碳的同位素效应,归纳出催化中心的反应型态;研究钯催化聚烯反应,证明中性的钯-醛酰配位错合物具催化聚合烯类化合物的效果,其活性与配位基的电子组态、立体障碍有关;制备出在甲苯的对位上带有甲氧基的钯环催化剂衍生物,促使芳香烃卤化物进行同耦合反应;用二氧化钛涂布中孔洞材料的表面,制备多孔洞二氧化钛材料以研究其作为异相催化剂载体的性质,发现不错的活性;以氘丁烷测量其同位素效应,并测量其疏水性中心反应空间的大小,显示甲烷的催化需要一定的疏水作用及适当的位向方可进行,另外以密度方程式的方法计算反应的发生路径,甲烷的活化以三个铜原子协调一致的作用方式最为有利;发现纳米级催化系统常可提供其他尺度材料截然不同的催化活性,带来崭新的应用;开发纳米尺度的硅倍半氧多聚体复合材料,并探索硝化、聚合等催化反应效率,重点研究以多孔性材料为载体的金属催化剂以及纳米级二氧化钛催化剂等。

结构内部具有纳米大小孔洞的介孔物质可以作为分子筛,用作催化反应或用来储存氢气与二氧化碳,以及应用于新型无镧荧光粉材料。新竹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0年突破前人的瓶颈,利用不同长度直碳链的单胺作为聚集式模板,掌控纳米孔洞大小,导引出由3种相同构建单元组装而成的无机纳米孔洞骨架,进而达到系统性合成,成功开发出理性合成无机骨架的方法,设计出一系列新颖的晶型纳米孔洞结构,不仅第一次超越了自然界36R的纳米孔,更重要的是孔径超越以往晶型孔洞物质2纳米的上限,使科学家第一次认知到结晶性介孔无机物质是存在的。

台湾中研院化学所研究团队致力于选择性材料的开发,即在纳米空间中将功能基或客体嫁接或沉积在特定位置上,藉以形成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并在纳米生物医学、绿色催化以及气体吸附与传感测量应用中展现出优越与特殊的性质与表现。

另外,台湾科技人员还通过实验证实,碳纳米管在锂电池的应用上比石墨电极的效率高,利用碳纳米管发射脉冲电子束,其电子束强度较其他材料高出千倍以上;

目前已知的化学反应无法解释臭氧洞的形成。为此,台湾科学家决定跳脱传统光谱学的思维,2009年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结合分子束、激光与质谱等技术,精密地测量过氧化氯分子在代表性波长下的光分解速率,以明确的证据平息全球科学界对于臭氧层被破坏方式的重大争议。该团队精确测量了过氧化氯分子光分解产物的产率,并清楚确立了其光分解动态。这些结果不但增进人类的基础知识,也为大气化学家提供了精确的参考数据,对于臭氧层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能依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传统硅基太阳电池,具有色彩多样化、元件效能不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可制作半透明、可挠曲元件和弱光下即可发电等优点,因此极具商业化价值,但钌系错合物染料的最佳光电转换效率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一直无法突破12%。有鉴于此,台湾中研院化学所林建村等人2011年针对各类的紫质染料来进行测试,发现其中以YD2-o-C8元件性能最为优异,由此制成的高效能染敏型太阳能电池,在模拟太阳光一半强度照射下,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3.1%的世界纪录,这是以钌金属作为光敏染料的DSSC元件自2005年达到11%以来至今最大突破。

生物及医药化学

在生物及医药化学,台湾科学家以往取得的成果包括:将固相萃取及微透析膜分别整合在电泳芯片上,增加浓缩、即时取样等分析功能,应用于连接聚合链锁反应产物的临床分析及蛋白质分析;发展醣类金纳米粒子,应用到细菌的检测及分析标定;尝试用纳米粒子在老鼠身上产生新抗体;发展出不同颜色的功能化Ⅱ-Ⅵ族半导体粒子,再将其与生物检测上使用的抗体或DNA结合,用于细胞器标定和DNA序列鉴定,提供一种快速且精准的生物检测技术;由核磁共振频谱及圆二色偏光光谱分析,得到牛痘病毒蛋白质分子模型,可推断造成此病毒蛋白质分子集结原因及负责的氨基酸;开发新合成方法,制备一系列与细胞表面醣体硫酸乙酰肝素有关的寡醣,找出结合最强的寡醣,作为复合体结构分析及电脑分子模拟设计抑制物;完成核酸突状结构的探测及其反应机制的推导;利用光谱法定出艾滋病毒过膜蛋白核心结构形成的氨基酸残基,并发展出引发多株抗体的抗原;研究感冒病毒与胞膜作用对pH 的变异性;发现回纹式核酸三螺旋在水溶液中有前所未有的新结构,其功用可能有助于核酸链在染色体紧密排列,证明核酸在水溶液中是一种机动平衡;完成人类抗体蛋白质工程研究,以大肠菌培养法大量生抗体并使之活化;研发具有抗肿瘤潜力的药物胞核-单磷酸N-乙酰神经胺糖酸直链状类似物;证明以醣类分子包裹的金纳米粒子为良好的多重价载体;开发新方法用于合成海藻醣脂醇;以肽形成淀粉状蛋白纤维的现象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纤维化的过程藉由动力学的控制效应;率先报导一锅化保护-醣链结反应,有效合成α12链结的双醣体;利用光不稳定化合物,合成一系列包覆后的肽,根据其包覆前及包覆后的光谱资料,建立其确实的结构信息;成功合成出半乳醣脂质及其衍生物,并发现其免疫调节活性;成功开发出以三氟甲磺酸铜盐催化六碳醣与醋酸酐的无溶剂且高产率的全乙酰化反应;成功开发出以自然界存量最多的D式葡萄糖为起始物,合成多种具潜在生物活性的L式六碳醣衍生物的合成途径等。

2006年,台湾中研院化学所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材料进行蛋白质、DNA与重金属离子的探测,并进行纳米药物的开发以调控凝血作用。所开发的高感度纳米光学传感器可用于乳癌标志物的定测量试,也可进行单一碱基对基因突变的检测。另外开发的分子适合体纳米药物除具有快速和极佳调控凝血效果外,其高稳定性和低副作用适合于抗凝血药剂应用,不仅可提高与凝血酶结合能力,也可调控凝血时间。

近几年,该研究团队还将纳米薄膜应用在光学、电化学与质谱探测器,通过制备金属纳米粒子、微纳米粒子、纳米团簇,并进行小分子、DNA、蛋白质和酶等功能化修饰与薄膜化,所形成的功能性复合纳米薄膜可应用于汞、铅、铜等重金属、肿瘤蛋白、酶、DNA和癌细胞探测器的_发与控制药物释放。相关纳米薄膜材料也可应用于表面辅助激光脱附游离化质谱仪,用以探测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铅离子、大肠杆菌等。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因可以测量纳米尺度的生物分子构型改变,因此近年来成为了解各种生物现象中分子层面的动态变化的一大利器。在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于观察蛋白质时,研究人员需将欲研究的蛋白作多色的荧光定点标定。然而,此步骤常异常繁琐困难。2009年,中研院生化所杨维元等人开发出运用天然的酵素intein来大幅简化蛋白多色荧光定点标定之步骤,使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在蛋白质研究能更简易地被运用。

传统药物动力学的区室分析方法是将生物体组织分为一至多个区室,每一个区室内部的特定物质均视为均匀分布,探讨生物体内不同区室里,特定物质动态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定量变化趋势,并藉以达成其药物试验的剂量设计、解释造成药效的研究。然而,对于特定区室的物质动态变化而言,常常会因缺乏适当的实验数据而无法进行。为克服此难题,台湾研究人员在2010年陆续成功开发出多种可用以进行细胞外液区室内各种原生性(如脑内金属)及外源性物质(如金属离子、纳米粒子)动态浓度变化趋势监测的活体动物体内自动化连线分析技术。

大蛋白质复合体往往有容易裂解的问题,因此提高了用X光结晶学作为解析结构方法的困难度。为了了解相位显微镜在提高衬度(即图像的信号噪音比)后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中研院化学所研究人员定量比较了相位片电子显微镜和传统电子显微镜在单粒子重建程序中每一步的效能,结果发现相位片电子显微镜能够帮助分离相似构形的蛋白质图像;而对于分子量介于10万和50万道尔顿的蛋白质,重建三维结构所需的图像数目大约减为传统电子显微镜所需图像数目的1%至10%,因此许多不易获得的蛋白质也有机会纳入结构解析的行列。

2011年,台湾中研院生化所吴世雄领导的研究团队历经4年时间,自台湾出产的释迦及番荔枝科植物的种子中纯化出8种不同呋喃键结型态的番荔枝科乙酰生合成物,藉由核磁共振光谱与恒温滴定测焓仪,证实乙酰生合成物与钙离子螯合,结合成不同形式的钙离子类冠状醚错合物。在生物细胞的实验中,他们进一步证实乙酰生合成物――钙错合物能协助钙离子穿透细胞膜,增加细胞体内的钙离子浓度,扰乱细胞体内钙离子的均一性,进而引起粒线体的去极化,启动细胞死亡,而提供此类天然产物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杀能力的原因。此研究成果结合化学及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厘清乙酰生合成物对细胞内离子均一性的影响,为活性天然物应用于新药开发上提供更直接、可能的作用机制。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也称运动神经元病或“渐冻人病”)是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之一。藉由分析TDP-43C端片段的基因序列,可进一步了解其在该病患中所扮演的作用。2012年,中研院化学所研究人员利用生物信息软件PONDR,对TDP-43蛋白的序列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约80%的C端序列天生没有结构。为了更详尽了解C端片段的特征和物理性质,该团队分别合成4条胜肽片段(D1-D4),结果显示只有D1呈现出纤维的结构,宽度约11纳米且有互相缠绕的现象,同时发现该病患者中可以找到由TDP-43所形成纤维结构的聚集物,因此推测D1具有促进纤维结构形成的能力,帮助了解此疾病所产生的聚集体结构上的特性,有助于找到治疗该疾病的方法。

p53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抗药性是医学界上一直悬而未解的难题。2012年,台湾中研院化学所李文山及王朝谚所等人成功地发展出新型的含钯、金及银金属抗癌剂。此类金属抗癌剂不仅稳定存在似生理状态的缓冲溶液中达3天,且有效的抑制乳癌及脑瘤细胞的生长,尤其对脑瘤细胞具较好的毒杀疗效,并避开p53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抗药性。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类金属抗癌剂可导致p53-诱发的细胞凋亡(p53蛋白、磷酸化蛋白及bak表现增加)而p21蛋白表现减少。此发现可应用于解决p53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抗药性问题,是治疗脑瘤的一个重要突破。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团队合作;科研;团队管理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乔·R·卡曾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1993)给团队下了定义:“团队是为数不多的一群人,他们之前定好共同目标,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承担义务,并且相互负责地共同达成目标。”从中可看出:目标是团队的核心要素。斯蒂芬·P·罗宾斯(1994)对团队的定义作了发展:“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并以是否存在团队成员之间积极的协同配合为标准。”其将群体与工作团队区分开来,把目标+协作+责任看成是团队的三大要素。当前,较为统一看法是:“团队是指一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教学研究型高校中科技创新团队的常见组织方式:学科方向型团队。学科团队既从事科研,也从事教学,其特点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探索学科前沿为目标,促进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的长期性和研究的系统性。即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积累,以学科为依托,在特定的学科方向上形成稳定的专业学术梯队,并担负着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中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多属于项目导向型团队,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的需要,临时组建的“短期团队”,这些拼凑团队的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成员间相互合作缺少默契,导致研究力量较为分散。这种团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更像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的特点之一即是:项目团队有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项目的产生而产生,项目任务的完成而结束,它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短期团队”随着三年资助期的结束,团队也就基本处于解体状态。随着团队的解散,团队的各种资源包括团队文化也就地消失,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避免成为“短期团队”,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及管理,笔者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来的工作体会,浅谈对团队合作的看法。

一、团队建立的必要性

当前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大幅加强,科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也交叉综合。这就使得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变得更加密切。单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寸步难行,同样,只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上有所成就。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学活动之间的个体竞争已经被团队之间的竞争所取代,科研人员必须转而应用集体智慧,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以知识、专业和技能为网络连接起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团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依赖度,只有依赖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称为科研团队。

作为合作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团队在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主要表现为: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重大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大型科技团队初具规模,成果显著。现在各类科技团队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通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极大提高创新效率及战斗力。

二、团队建设,构建和谐团队

团队建设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团队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团队建设理论主要有人性假设理论、人格理论、团队角色理论和实践活动理论等。团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该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人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对目标的明确度以及团队凝聚力是高效团队的基本特征。基本的技能、合作的精神、良好的沟通、优秀的领导,是保证团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那么全部由教授、博士高级人才组成的团队就一定有极强的战斗力吗?经验告诉我们,非也。根据“木桶理论”核心内容,可以引申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这说明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团队是基于不同基础的人而建立,高校拥有众多享有声望的教师,他们各自具有专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有支持自己从事科研的各项社会资源,有些时候每个人的出发点不相同,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因此,组建团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

研究方向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并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新方向。尽管研究方向和目标可以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但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呈现出阶段性的稳定性。 转贴于

2.成员优势互补

孟子将形形的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德情操特优,权略机变略逊的“贤者”;另一类是声誉名望,韬略权谋、老练娴熟的“能者”。这两类人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人。在围绕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不同类型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熏陶,但又不脱离团队的研究方向。

3.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倡导学术自由平等

团队能自觉地创造这种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和责任感,使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真正起作用。如果一个研究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排斥、相互猜疑,或者存在一言堂现象,不允许不同意见平等交流,这样的研究群体并不是科研团队。团队成员要营造开放、包容和互相支持的气氛,加强集体向心力。工作中可以有争议,争议可以令参与者理清思路,抓住本质,要倡导观点鲜明的争论,但前提必须基于事实和数据,只对事不对人,更要避免事后的情绪化。在团队成员中促成理解、达成共识。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凝聚力,实现团队,也是组织的目标。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共同愿景是团队和组织的旗帜与灵魂。

4.团队领导者具有良好的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能够起到表率作用,使整个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

团队的领导者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选定发展目标,而且善于激发和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关注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身心状态,协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5.构建和谐团队

一个团队中,团队成员间表面上和和气气,但是却沉默不语,是一支和谐团队吗?“这种你好我也好的表面状态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认为:“一个和谐的团队,应能够让成员感觉到很安全,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把事情摆到明面上,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保持沟通顺畅,也能够彼此接纳,相互鼓励与分享。能够使员工对团队目标有较高的认可,认同工作价值,有较高工作投入,同时高投入的员工相互影响,最终促成高效能的团队。”

三、团队管理

领导团队是一门艺术,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遵循,团队不能光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带好,这还要靠领导者拥有一份真挚、热忱的心,努力地耕耘,同时还得细心观察、勤奋学习耕种技术,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具体工作中要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1.一切的前提是尊重

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无从谈起,这种尊重一定要是看得到的,而且还能感觉出来,比如:对团员守时、守信、虚心听取意见等,最大、最可贵、最有效的尊重是信任,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合理、有效的授权和委任。“信任”是团队管理工作的核心,“尊重和宽容”意味着对个体需要的重视,“公平与公正”意味着对结果的重视,二者在发挥作用维护信任上互为支撑,密不可分。

2.沟通

沟通的手段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拉近距离融洽气氛。正视个体差异,沟通、关爱增进信任。性格无所谓优劣,最主要的是要知人善用,通过合理的结合,减少冲突,增加合力。

3.协调和组织

这就要求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来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

4.激励

物质奖励是必需的,精神激励有时更重要,最有效的就是对人真诚、尊重和信任,充分有效的授权和对成绩及时有效的肯定。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虽有些夸张,但激励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5篇

关键词:慕课;信息化;智能知识管理;云平台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递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相关信息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这也为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慕课作为学习、网络、教育的代名词于2012年飓风般在中国蔓延,它的出现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对于慕课的发展趋势和对中国教育行业的影响关注得更多,如:张鸷远(2014)慕课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时代的到来,但当前它还处于探索阶段。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虽然MOOC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但由于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不完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更有人预言慕课将会颠覆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重建中国教育模式等,然而在如此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草草下结论还是不严谨的。尽管我们看到了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标作用,然而在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的大环境下,其健康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智能知识管理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交流学习为主的信息化慕课发展平台,填补中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教育链的空缺。

1中国慕课知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1.1慕课与传统远程教育的区别

尽管中国的远程网络教育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为大家所关注,其主要的参加者多数在于想要获得成人教育文凭的学习者,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成为那个时代的首选,但是慕课从本质上还是有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的,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的互动都是传统远程无法比拟的。尽管二者有着一对多的教育模式的共性,同时都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传统的远程教育只是由教学视频到学习者的单向输入模式,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逆向交流的机会,那时候远程教育的网络只是起到了一个点对点的知识传递作用,而慕课知识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习者与教师两者之间,还包括被授课人群的社区互动,而这个社区的成员也是以不同的目的参与进来,可以是大学的学生,可以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但是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的人,或者是各种培训课程的受训学员,这时的知识传递是沿着节点的网状结构蔓延,没有一定的顺序,因此慕课知识的传递更具有广泛性,知识需求者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这些都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终效果要远远高于远程教育版本。同时,由于学习者各自的背景不同,在学习社区互动时,不仅仅是知识的攫取者,也是新知识的提出者与奉献者,这就使得慕课的教学领域被拓展得更宽更深,而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也有可能会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相关领域的学习者,而学习者作为此领域的资深人士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这些都是原来的远程教育所无法实现的。

1.2中国慕课面临的问题

慕课在被接受与传承的过程中却收到了很大的阻力。起源于学校教育的慕课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下诞生的,并应该在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衍生下逐渐发展更新,其核心特征应该在于知识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然而中国的现状是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具有匮乏性和不平衡性,目前有些慕课的开发仅仅处于将部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的状况,没有实现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水平较弱的地区,源于政治、经济等区域保护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屏蔽都造成了慕课建立初衷的发展阻碍,使得其无法实现信息化的标准。这些原因造成了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众多的慕课研究都集中在对于慕课发展前景的预测中,而对于慕课信息化平台建设模型的研究成果却未见,因此本文提出了以智能化云计算体系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慕课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为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的思考。

2慕课智能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当我们把智能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慕课建设时,主要包含两个平台的建设,他们相对独立,又互溶为彼此。一方面是探讨如何利用可能的云技术手段构筑一套系统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种平台类似于点状的网络构造[3],学习者在其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反馈者,同时知识社区的交流者。另一方面是探讨如何从大量数据和信息中获取知识并进行管理的系统研究和知识整合利用的方法的设计,使信息爆炸转化为知识的智能化个,从而提升组织及个人的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2.1慕课云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模型

慕课的研发包含课程内容的制作和管理体系的运行,不仅需要有相关课程及知识的开发团队,还得具备强大的软件及硬件网络平台的研发团队,慕课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就是作为云课程它需要有自己的运行平台,因为云平台具有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存储系统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云平台的数据都在云端,属于数据的虚拟平台,不需要专用的存储器,节省了平台的应用空间和维护成本。其次,数据在云端可以自动升级,学习者任何时候登陆都会得到最前沿的信息。再次,云平台能够使软件和硬件的资源呈动态流动,大大提高了其服务性的效能,同时能够使数据记录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自助学习的发展趋势。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要有学校某个专业课程开发团队,还要有相关知识背景作为课程的补充及社区讨论的理论支撑,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专业领域,还包含交叉学科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各个专业人才需要被汇集在一起共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只有校级的管理部门才能够做到统一整合这种教师资源和技术资源,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慕课平台的开发必须要由学校来牵头承担,才能保证慕课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同时如何将相关的知识通过视频制作等技术手段转换为云课程应用于平台更是此管理体系的关键,因为云课程的实施完全依赖网络数据库运营,所以技术平台和管理团队的构架支持在运行中尤为重要。2012年麻省理工和哈佛曾经共投入6000万美元进行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初期的运行,因为他们意识到具有知识产权的慕课才是其长远发展的保证,所以由学校管理部门承担组织建设的任务是最佳的选择。同时慕课运行的后台技术也是客户隐私权的管理门户,尽管目前慕课是以免费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课程的学习者的个人资料是可以公开的,因此,云端的数据安全是校园信息平台管理更加关注的问题,安全的应用程序和技术,最新的加密技术甚至是安全协议,都是慕课信息化平台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慕课信息化平台知识交流构建模型

知识是网络化连接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4]。学习的控制权掌握在学习者自己的手里,学习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给个人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同时,只要是拥有互联网的条件,参与知识发展的学习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学习社交网络。在这样的空间里,知识的容量和学习者的容量都是无限的,然而要保持这种空间的充盈性,对于慕课的课程选择和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慕课模式,通识类的优秀课程往往会满足这种要求,因为对于这类课程的需求量会更大一些。慕课之所以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崛起离不开其高效能性。这种学习的高效能性来源于慕课的知识管理平台。这个服务系统包括知识分类管理和知识搜索两大部分。慕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模式类似一个知识编辑器,它能快速编辑及描述复杂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知识节点的拖拽,迅速形成网状的知识组织形式,这就是知识创建的过程。然后通过慕课的教学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种知识地图,从而将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慕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视频形式出现,长度为10钟左右,课程设计以知识点为主线,辅以教师的讲授和实物视频或动画视频,最大的优点在于学习者可以随时停放、快播或回放,这就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者通过享受这种知识成果,减少了很多工作上和时间上的压力,使得知识的应用过程更具意义,其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会达到这种极致。国内的慕课发展刚刚开始,有些课程为了追求其课程的感官可视性和娱乐性,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配有独创的情景动画,实际上却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不仅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其动画的设置情景过于人为的复杂化,反倒使得观看者混淆了学习的重点,适得其反。

3结论

无可置疑,慕课为中国高校信息时代的教育又增添了新的模式[5],但是在教育细节上还需要时间去完善,如要建立合理的慕课课程设置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技术标准等,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性和公益性。因此,当人们开始用理性的视角看待慕课的时候,对于这一新事物持平静心的态度去研究和探索,对慕课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总之,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资源存储方式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这是一场人类思维上的大变革,慕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内信息个性化的传递新模式,在高等教育供给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市场上,成为教育变革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陈卲继.接受“慕课”还是面临衰退[N].中国教育报,2013-9-27.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慕课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论坛,2014,(1):10.

[4]王文礼.慕课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第6篇

把一本书的片段知识联系自己的经验,拆解出自己的案例,加工出自己的应用,从而提升相应的能力——你自己阅读一本书,能做到这样把图书内容拆为己用吗?

这需要你具备一些技能,你自己要兼具学习者和拆书家的角色——做自己的拆书家。

当你可以熟练地应用拆书帮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之后,如果你能作为拆书家组织和主持拆书帮活动,那你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对自己来说,这能帮助你自己最深刻地把握一本书的知识和应用;对他人而言,你帮助他们用最少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在企业看来,你主持的拆书帮活动带来的价值,超过内部培训师能够带来的价值。

这就是一位学习者的进阶,每个阶段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都不同。那么你是哪个阶段的学习者呢?先来做个小测试吧!

你是哪个阶段的学习者

测试说明:这里一共有三道题目,都是单选题。请选择跟你的情况最接近的选项中分数最高的一项。例如,你发现D、E、F选项都与你的情况接近,而F选项分数最高,那请你选择F。

题目1:请翻出你最近读完(或基本读完)的一本书,在以下选项中选择与你的情况最接近的一项:

A.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呃,两年前的事情了……我找不到了!(0分)

B. 我读完的书基本上跟新的一样。(0分)

C. 我在一些地方划了下划线/我摘抄了书中的重要段落。(1分)

D. 我记了笔记,归纳了书的中心思想/大纲/段落大意。(1分)

E. 我记了笔记,对我有兴趣的知识点,我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一下。(2分)

F. 我记了笔记,笔记中有联想/回忆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的类似情景。(3分)

G. 从读完这本书到现在,我在工作/生活中用上过其中的技巧/方法。我可以说出我是怎么用的。(4分)

H. 从读完这本书到现在,我曾把书中的一些技巧/方法教给别人。(5分)

题目2:请阅读下面这个图书片段,然后停下来想一下。核对后面罗列的选项,看你的想法更接近哪一项。

R阅读原文片段

大前研一,《即战力》,85页

“三大神器”的最后一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备即战力的表现,所有的企业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因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缺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我还要重复一遍,在虚拟、无国界和倍率经济模式盘根错节的“新大陆”,只存在于实体经济的“旧大陆”的一切规则都是行不通的。

21世纪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

失业、自由职业者、少子老龄化、年金政策……国家也在不断地遇到各种前所未见的问题,并且对此束手无策。

无数曾经被唤作巨无霸的企业由于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被市场扫地出门,进而销声匿迹。

原因很简单,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阶层和白领人群已经习惯于解答学校教育中那种具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而对于这个不确定时代的种种问题,却束手无策。

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回答时下的现实问题已然没有任何作用,“主意”这一词汇就凸显出其重要性。无论是有关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还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种方针政策,都需要依靠独创的“主意”的例子,在这个国家中已经屡见不鲜了。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动去发现“哪里有问题”,分辨“问题是什么”。以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反复探求某一问题的本质,这种“质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要细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排除对于这些原因的假设。在此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为什么”的问题,以“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假设。

而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下一步就要进行验证。假设就是假设,不能以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实践验证了最初假设的不正确,那么就马上提出新的假设。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征不在于是否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能否用上述方式解决问题。

A. 这段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0分)

B. 我会在解决问题的三步法相应字句下面划线。(1分)

C. 这段的启发是:我们往往以为解决问题最重要是给出解决方案,但更重要的是追问和探究问题的本质,然后提出问题原因的假设,然后验证这个假设对不对。(2分)

D. 唔,第一步是“反复探求问题的本质”,我自己对这一点做的怎么样呢?像昨天,老同学和我聊起她的婚姻,我很快建议她应该怎样怎样,她听了之后说我会错意了……看来这一点我做的不太好。还有一次……(3分)

E. 下周又要开项目会议了,设计部肯定还会提出几个难以解决的困难。这次我就不要直接说可以怎样做了,可以尝试一下这三步法。第一步,先提问,至少要提三个问题……(4分)

F. 对了!我可以拿这几条去培训一下老公。以后再遇到我不高兴,他就可以用解决问题三步法来探究、假设和验证我到底是怎么了……为了让他能听明白,我得先想个案例……(5分)

题目3:这是一个电影的片段。请设想你在电影中看到这样一个片段,然后,看看你的感受更类似于后面的哪个选项。

R阅读原文片段

电影《感谢你吸烟》(Thank You For Smoking)片段

(尼克·内勒是烟草公司的发言人,也是代表烟草集团利益的说客。这天,他读小学的儿子班级里搞一个活动——“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尼克·内勒来到小朋友面前。)

尼克:你们有多少人,长大之后想当律师?

(一位小朋友举起手)

尼克:那多少人想当电影明星呢?

(很多小朋友举手)

尼克:那谁想当说客呢?

小朋友们:说客是什么?

尼克:嗯,跟电影明星差不多,主要工作是说话。我就是说客。

小朋友:那都说什么啊?

尼克:我为烟草行业说话。

小朋友:我妈妈以前抽烟,她说,抽烟会死人的。

尼克:是吗?哦,那你妈妈是医生吗?

小朋友:不是。

尼克:是科学家?

小朋友:也不是。

尼克:那这么看来,你妈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头)

尼克:没事,听妈妈的话是好孩子。我只是想说,总会有人想告诉你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想,八成已经有人在这么干了,有吗?

(小朋友们点头称是;老师坐立不安)

尼克:所以,如果再有貌似专家的人跟你说这说那,你可以反问一句——“谁说的?”

小朋友:那吸烟对人有好处了?

尼克: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应该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如果爸爸妈妈对你说,巧克力很危险,他一说你就信吗?

小朋友:不会!

尼克:这就对了!所以遇到香烟是好是坏的问题,你也不要听风就是雨,要自己找出答案!

A.哈哈,这家伙真是巧舌如簧啊。(0分)

B.男主角应用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1)以互动的形式开场,增加兴趣;2)寻找与受众的共同语言(本来想用律师打比方,发现大家兴趣不够,改用电影明星打比方。再后面又借用巧克力的比喻);3)当遇到质疑和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提问;4)在标准的层面思考问题。(3分)

C.咦,他这是狡辩呢,还是真的有道理?烟抽多了会得咽喉炎、肺癌,巧克力吃多了会肥胖、心脏病,那么,为什么禁烟但不禁巧克力呢?值得想想。(3分)

D.上次和同事出去吃饭,她说最健康的饮食方法是不吃米面多吃肉,能生吃就不熟吃,还说什么“狼吃肉,羊吃草,狼瘦羊肥”,头头是道的。我不认同,就跟她争论。现在想来,最好的法子不是争论,而是提问。问她:谁说的?研究的样本量是否足够大?发表在哪本科学期刊上?营养学界对此有没有不同意见……(5分)

F.以后会议中为什么事发生争论的时候,我要提醒大家,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5分)

G.我给新员工做入职培训的时候,可以请他们做一轮自我介绍。然后,播放这段视频片段,提醒他们开场如何引发受众兴趣、如何让人印象深刻,要求他们今后在任何场合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要用互动来开场。然后,请他们现场设计……(7分)

最后,请把自己的得分加总,然后参考以下标准,判断自己是哪个阶段的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的特征:倾向于把书本当作权威,你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有这样一些职场工作者,他们发现自己某方面需要提升时,第一反应就是报名学习、参加考试、获得证书。

你还可以参与拆书帮现场学习活动,在拆书家的主持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高级学习者的特征:你已经学会了不对书负责,不对老师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你阅读一本书、参加培训、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动有效地学习,你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会联结自己的经验、会加工日后的应用、会应用。

你是自己的拆书家。你的能力增长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你的职场发展路径也更宽广。

高级学习者还有高下之分。有些人遇到明确的知识类内容可以拆为己用,但遇到叙事类内容就做不到;有些人顺着书的思路去加工是没问题的,但做不到超越的思路。

学习促进者的特征:可以指导他人的学习。成为可以帮助其他学习者的拆书家。通过主持拆书帮活动,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你拥有最高级的学习能力: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这个主题。你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和高度竞争的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

初级学习者

你有没有听说过“中国年”理论?

2007年,彭博新闻社报道了渣打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的一项研究。格林说,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国家的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格林可能是第一个设法计算中国变化速度的经济学家,根据他的计算,一个“中国年”等于4个“美国年”。换句话说,在中国的生活变化要比在美国快4倍。

这一点,是当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绝大部分人跟不上这样的变化速度。不信的话,问一下自己的收入有没有赶上每年的GDP增长。而在我看来,大部分人抱怨收入增长慢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自己能力的增长也没有赶上GDP的增长。那么,怎么能在这样的疯狂变化中适者生存?

答案是:你的学习能力要比美国人强4倍。

很多人有这样的危机感,然后也学习,但用的法子是:不会什么,就去考一个证书。这就是初级学习者的典型表现: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试——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根据我们对职场人士的调研,样本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参加工作超过1年的白领,结果令人震惊:68%是初级学习者。还有近1/5的人,可算是特殊的初级学习者,不妨称为“原始学习者”——他们不读书,更倾向于摸着石头过河,见招拆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可是在信息社会,在当代中国,若还是不能或不愿从人类积累的知识中转化出自己的能力,我只能说:祝你好运。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是对知识的记忆,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中国的教育难逃其咎。如果是学生,囿于经验见识,拿对付考试的法子来对付一切学习,这算情有可原。但如果已经工作了几年,你的学习方式还没有改变,只能说你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在疯狂变化的社会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就是“把优秀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能力。

高级学习者

查尔斯·汉迪,《思想者》,36页

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被管理学界赞誉为“管理哲学之父”。

1981年,英国开放大学筹了一点钱,尝试开办英国第一个管理课程,这个课程叫做“高效经理人”,委托查尔斯·汉迪做学术统筹顾问。实际上,他也是唯一一名老师,所有的教材都由他一个撰写,其他人都帮不了他的忙,只会质疑他的教材不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他说,这是他干过的最难的事,等于是扛着炸药包冲上了战场。

他决心在这个项目中证实自己“概念必须联系实践”的看法,所以他设计的课程,特别强调学习者要在学习知识之后,联系和反思自己的经验。课程这样规划了,效果要靠学习者的应用来检验——真能帮助学习者在工作中做得更好吗?

汉迪的课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英国开放商学院的奠基石。20多年后,学习该课程的人数,比全欧洲其他商学院的总就学人数还多。如今,查尔斯·汉迪和彼得·德鲁克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大师。

查尔斯·汉迪表现出来的,就是高级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提出质疑——可能是质疑读到的知识,也可能是质疑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高级学习者会思考这知识与我有什么关系,他会搜索和对照自己过去的经验,他会思考和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他会加工和规划怎样用这些去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高级学习者就等于自己可以做自己的拆书家,他们仿佛有两个大脑,就像双核CPU,一个提示另一个要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要给出自己的经验,告诉自己这里读得慢一点,这里不妨读快一点;而另一个大脑,接受前者的提醒,加工出自己的案例,把知识拆为己用。

单纯按自己的习惯,可能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但稍加提醒,很容易就可以临时做一次高级学习者。多次提醒后,就能够成为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参与过四五次拆书帮活动后,大部分人都能够在自己阅读时,有意识应用高级学习者的学习套路。

学习促进者

2012年7月16日,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在美国爱达荷州去世。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累积至今在全球销售了2500万册。

柯维死后,关于他的书到底是商业经典还是成功学滥调的争论再起。有人说,柯维的著作对自己影响甚大,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说,那不过是拼凑之作,并无哪条是自己的发明,把陈词滥调加了些包装而已。也许,两方都是对的。

柯维列出的七个习惯是: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73页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绝不浅尝辄止。他们知道要为自己的抉择负责,做出的选择总是基于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情绪或受限于周围条件。积极的人是变化的催生者。

以终为始(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个人、家庭、团队、组织,通过创造性的构思来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对于任何项目,无论大小,也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团队的,都下决心完成。他们标识并献身于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人际关系和目标。

要事第一

以要事为先的人总是按照事务重要性的顺序来安排生活并付诸实践。无论情势如何,他们的生活总是遵循自己最珍视的原则。

双赢思维

有双赢思维的人能在交往中寻求双方获利、互相尊重。他们基于到处是机遇和富足的心态,基于“我们”而不是“我”,来进行思考。他们总是通过向感情账户存款来建立与他人的互信关系。

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

当我们怀着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为了回答对方的问题去聆听时,我们就能进行真正的沟通并建立友谊。这时再坦述己见、争取理解就很自然,也容易多了。理解别人需要的是体谅,而争取别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气。效能在于这二者的平衡或适当的结合。

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人与对方合作,寻求第三变通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种更好的解决方案。统合综效的基础是尊重、赞赏甚至庆贺彼此间的差异。它是某种创造性的合作,1+1=3,11,111,或者更多。

不断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效能人士不断在生活的四个方面(身体、社会/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这将增加他们实践其他有效习惯的能力。

就这七条。请问,这七条当中,哪一条是你之前从来不知道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个习惯?都对,都有道理,可是有什么新鲜的呢?老生常谈啊,都知道的,其中有些小学老师就开始念叨了。不够灵活的读者,想不到这个问题。另外一些读者呢,太聪明,想到这个后就把书一扔:“‘七个习惯’盛名之下,不过就是把众所周知的道理强调了一遍嘛!”

其实,老生常谈,说明这几条重要,同时说明知易行难——知道知识是容易的,转化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难的。柯维的贡献不在于发明了这七个习惯,而是他讲述这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相当程度地解决了“知易行难”的问题,他的贡献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大而化之的常识落实到自己身上。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把人类的常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我们来说明一下柯维具体是怎么做的:

首先如果你是管理者,觉得自己的下属不够积极主动,你会怎样做?

你可能会反复强调积极主动的重要性;你可能会讲故事说明某人不积极主动的后果,或者某人积极主动的快乐结局;你可能会把一位比较积极主动的员工树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你可能会列出若干行为准则,做不到的扣奖金……差不多也就这些招数了吧。效果会怎样呢?难说。

而柯维是如何演绎“积极主动”的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108页

1.积极的人使用积极的语言:“我能”、“我要”、“我宁愿”等等。消极的人使用消极的语言:“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想想过去几周内,自己以消极方式回应的两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说的。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想想在同样情况下自己可以采取的集中积极的回应。请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圈子有多大

每个人关注的事务合起来,称作他的“关注圈”。其中有些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形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更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影响圈”中,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能使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

消极被动的人则盯着那些自己不能影响的事,如他人缺点、外部环境等,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总能为自己找到借口。

请列出你在本周内关注的主要问题,并注明它是不是你可以直接影响的。如果是,归入“影响圈”,否则归入“关注圈”。

1)_________( 圈)

2)_________( 圈)

3)_________( 圈)

4)_________( 圈)

上述归入“关注圈”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改变其他因素以“间接控制”?

在引文中可以看出,柯维把“积极主动”的概念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做法。并且,他特别强调要与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习者的行为改变。如果按柯维的引导去思考了,就更有可能做到积极主动。

柯维的思路又来自于哪里呢?不是他的发明,多是引自心理学、教育学的一些研究结果。比如,“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理论:

编译自维基百科“Locus of Control”条目

控制点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探讨人们认为自己对影响自己的事情有多大的控制力。1954年,朱利安·洛特(Julian B. Rotter)深入发展了“控制点”这一概念,从那时起这一理论就成为了人格研究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控制“点”可能在内部,也可能在外部。控制点在内部的人认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点在外部的人则认为他们的人生和所做的决定都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由于他们不能左右这些因素,自然也就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拥有强大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人生中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方说,如果一个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人在考试中发挥不理想,他会把这个问题归咎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如果发挥良好,他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同样还是考试,一个拥有外部控制点的人没考好,他可能会说是因为考题太难了;考好了,他会认为是老师教得好,或者是自己运气不错。

柯维用来演绎“积极主动”的“关注圈”与“影响圈”模型,就脱胎于洛特的控制点理论,其实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对知识的拆解。柯维的拆解,使我们对这个人格心理学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应用。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把图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所以说关于柯维的争议,两方说的都有道理:柯维不是像彼得·德鲁克那样的发明新思想的理论家,而是非常优秀的学习促进者,是伟大的拆书家。他的著作帮助了数以千万的人,1996年,《时代周刊》将柯维评为最有影响力的25名美国人之一,《福布斯》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称作有史以来十佳商业管理书籍之一。

第7篇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绩效

1纯净管理概述

绩效管理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有效性体现在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上,这一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管理的关注,并成为管理界的共识。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层出不穷的先进管理思想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管理学者已经将绩效管理作为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绩效管理也处于核心地位。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高层领导更多地以团队方式进行运作,加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势在必行。

2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高层管理团队是公司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高级经理,他们是在关键经营决策中常规性发挥效用的经理人团队。同时特别强调这一高层管理团队不包括企业的大股东等企业的所有者,仅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一群体内部具有良性互动、资源整合优化、共同目标的认同和高效能的特点。在现代管理理念下,由最高领导者一人进行决策的管理机制已逐步被更为科学合理和理性化的集体决策机制所取代,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市场条件要求高层管理团队紧密地在一起工作,能做出更快的反应,更灵活、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更大的成效。因此,在绩效考核和管理中,把团队考核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上述界定来源于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高层梯队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整个高层管理团队。而非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组织的领导是一种共同的活动,最高管理者虽然是决策的主要制定者,但他们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同担当权力与责任。从目前众多文献综合来看,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高层管理团队与组织创新、组织战略、组织战略变革、组织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高层管理团队与公司多角化及国际多角化之间的关联关系。目前对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层管理者的组成和团队内部的个体成员特征的分布这两方面。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影响到组织绩效与战略选择,团队成员不同的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以及这些特质的作用过程会影响到组织的竞争行为。因而有必要理解整个领导团队的背景、经验及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从国外研究结论看,在不同背景下,高层管理团队运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与一般工作团队相比,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功能更强。

在我国管理实践中,领导者个人行为的理论还大行其道,只有少量学者从团队的角度研究整个高层管理团队。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许多公司实质上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团队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伐。本文则从应用角度着重谈在实现组织战略和组织绩效方面,如果衡量高层管理团队所起的作用和所作出的成绩。

3绩效管理要素

3.1目标体系的建立情况

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般经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确定。作为高层管理团队则要通过科学客观的分析对战略加以阐释。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可行,将面临的环境状况如何,可能面对的挑战和获得的机会,是否对战略进行分解及实施,策略是否有效,等等。在现实中,有的企业缺乏科学的目标体系建设,导致了绩效管理目标与公司实际情况的不匹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指导和促进公司战略规划和实际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建立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标准,企业领导者才更清楚怎么去进行有效管理,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是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只有目标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它未来的绩效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3.2考核标准的确立

在考核标准方面,对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进行定量化地确定是一个大难题。在众多的决策过程中,由于环境、机遇、人、财、物随时发生变化,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优方案,只可能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满意方案;同时,决策方案往往是在有风险情况下确定的,甚至是在不确定情形下做出的,当极小的风险概率发生时,对经营管理来主就是百分之百。因此,即便整个高层管理团队全部尽心竭力也有可能造成战略目标的失败,这是其一。

其二,过去我们习惯用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作为战略目标和考核依据。实践已经证明,在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这样的考核指标往往使经理们过分关注当前收益而放弃未来的发展。在面临风险决策时,高层管理团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放弃风险大而收益高的项目,这显然不符合股东和公司的长远利益。

基于这两点,对于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我们一般是在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化的判断。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远远偏离预测情形时,定性化的判断起决定作用,甚至放弃定量化指标的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使用量化的考核指标,也要特别注意指标体系的公平性。在持续的绩效考核中,运用业绩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考核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产品的成长期,业绩增长速度很快,但成熟期时,业绩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就好象学生考试,如果甲第一次考了六十分,那么下次考九十分,增长速度为50%,绝对量是三十分;但乙第一次考九十分,即便下次是满分一百,增长速度也只能是11%。显然,乙的成绩要好,但如果选用增长速度为考核指标那么就会得出乙更优秀的结论。

因此,在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中我们从行为分析考察,把合理有效履行职责作为一项重要标准。这与对一般员工和个人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同。具体的履职标准则通过所有权人与经营者沟通确定。

3.3考核指标的内容

针对我国经营管理实践、体制环境和文化的前提下,对高层管理团队的考核从团队内部和组织运营状况来考察。

(1)团队人员的构成情况,包括团队内部人员学历知识水平、经验、对事件的判断,个人的努力水平,团队是否团结,资源共享状态等。企业经营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策制定,竞争格局的改善。

(3)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转是否良好,员工的离职率和满意度是否符合企业运行的要求。

(4)是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行决策时是否考虑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面上述内容进行考核的方法有商业智能(BI)技术、平衡计分卡(BSC)和个人关键绩效指标(KPIs)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以及以这些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绩效管理(BPM)系统。

第8篇

一、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打造高效学校管理系统

学校管理的形态往往是多元的,既有制度管理模式,又有文化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是学校走向规范的基础,但是要想让学校具备不断走向优质的能力,仅有制度管理还不够,必须要靠文化管理激发教师内在的职业信仰与奉献精神。因此,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对学校组织来说,专业信仰、职业操守和共同愿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教学是无法标准化的,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教师不可能因遵循条文而变得有效。相反,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实用的知识——成为熟练驾驭教学模式的冲浪者”[1]。这就意味着学校工作是很难控制的,这更需要专业信仰、职业操守和共同愿景的信守与坚持。这也正是文化管理的追求。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建立基于道德的学校管理文化。“道德”是指学校要构建学校共同愿景(职业理想),强调责任与义务,建设学校共同体规范及成员对共同愿景的承诺,让学校成员基于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而工作。既然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大家共同的价值观与职业理想,并且大家都会信守并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那么学校就要推行民主管理,可以把权力和责任分散到学校组织的各个层次,创建合作式的工作关系和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学校要强化学校民主决策意识,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基本制度。

2.建立基于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人本”是指学校管理要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学校管理层要强化服务意识,使学校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把学校发展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学校管理要遵循向教师和学生倾斜的基本原则,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

3.建立基于效能的现代学校制度。树立开放民主、科学高效的管理观,按照提高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组织变革,不断完善校内机构设置,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探索实施岗位问责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建立与家长及社区的联系制度,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对学校工作的参谋、咨询与监督作用,形成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从“有效教学”到“优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附加值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有效教学相比,“优效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的目标更为全面。“优效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优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优效教学”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略时,考虑的不是自己教学设计如何精致完美,而是着眼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优效教学”不仅让学生尽量多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提升。

从“有效教学”到“优效教学”的转变,可用经济学中微笑曲线理论来分析。“微笑曲线”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由中国台湾宏碁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根据他从事电脑及周边设备制造业的丰富经验提出来的,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电脑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2]“微笑曲线”概念提出之后,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建立课堂教学微笑曲线分析图(如图1),可帮助寻找课堂教学的最大附加值,实现“优效教学”。

根据课堂教学微笑曲线分析图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学模式是附加值最低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取得成绩,效益比较低,学习过程比较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附加值,就必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其中左端是课堂教学创新,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附加值。比如东庐中学就是通过进行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迅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业绩。右端是学生主动学习,也就是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附加值。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等都是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基于以上分析,创建优质学校要按照微笑曲线理论全面诊断课堂教学,引导教师逐步摆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迈进,通过课堂教学创新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成“优效教学”的目标。

1.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的优效教学策略与模式,建立反映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改革,重视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思维状态、过程参与、生成状态、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评价方式、技术与手段,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打造以“互动参与、自主生成、思维活跃、评价多元”为特征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积极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能够主动学习,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三、从“全员德育”到“主体德育”——培育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主体德育”是“全员德育”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全员德育”相比,“主体德育”在强化教师全员育人的基础上,赋予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因为,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需求开始,而不是灌输或呈现道德规范。德育如果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那么德育的过程就不会成为强制、低效甚至无效的过程,而会成为学生能动积极的自我道德建构的过程。从“全员德育”到“主体德育”的转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自主管理为途径,培养主动发展意识。积极探索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使学生在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道德的知情意行各个层面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积极为学生展示才能搭建舞台。学校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形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格局。在学生学习、性格、性别等因素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机制,加强同伴之间相互教育的功能。以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让每个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能够主动自主地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沟通,寻找伙伴帮助,及时解除心理困惑,获得健康成长。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寓德育于实践,以活动促品格,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道德的价值并积极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德育活动的“主题化、层次化、系列化”,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考察和社会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来让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组织协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经验。

3.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完善德育网络。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构建学生与家庭相互融合的学校教育“联动体”,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制度,努力“把家长培养成教师的助教”。定期组织家长开展育儿学习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利用班级博客、校刊、家校通等方式,构建家校互动平台,及时沟通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深化班级亲子活动、小组亲子活动和家庭亲子活动,促进亲子沟通,改进亲子关系。尝试把家长会开到社区,激发家长关注学生和学校发展、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

四、从“优质教师”到“名师团队”——打造名师自培体系

优质学校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于有几个优秀的教师,而是要注重通过自主培育打造教师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优秀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培育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出来。学校组织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往往缺少合作意识,而这恰恰是一所学校走向优质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有效的策略打造“名师团队”,引导教师团结合作,是创建优质学校的关键。

1.形成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学校教师培养体系,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教师发展。一是加强教师教学档案建设,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通过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建设,使教师评价更具真实性、全面性、发展性,便于展现教师能力和发现教师成长历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以执教时间、行为特质表现为维度,开展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揭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并制定培训和促进策略。二是编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手册,专门记录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足迹,全面搜集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引导教师自主个性发展。

2.打造富有归属感的“名师团队”。加快名师队伍建设,确定名师培养对象,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助力名师成长,落实个性化培养,强化目标管理与跟踪辅导,形成教师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增强教师在区域内示范和引领教学改革的能力。以培养专家型名师为龙头带动,以“名师工作室”、“名师论坛”和“名师大讲堂”等途径,充分发挥名师群体的导向、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名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鼓励著书立说,形成个人鲜明的教育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在培育名师的基础上,鼓励名师开展传帮带行动,通过具体的双向责任与计划,深入开展听课、评课等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努力构建各学科教师结构梯队,发挥了名师在校内外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重视对集体的整体评价,淡化针对个人的评价,倡导整体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五、从“务虚”科研到“务实”科研——追求科研实效,建立学习型学校

我们知道一定的学校管理模式总是与一定的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管理水平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关键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效能。学校发展处于较高层次发展阶段的时候,就需要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加强学校科研,形成学习、研究的整体氛围,是建立学习型学校的关键。另外,科研对学校发展以及名师培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加强科研要避免追求大而空的务虚性的课题,而是要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问题的研究,追求实效性。

1.建立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科研机制。学校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功能在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2.成立科研师训处(中心),全面负责科研、教研、教师培训事宜。目前,在一些优质学校,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都通过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强化科研管理。通过专设的科研管理机构把学校科研、教研以及教师培训整合起来,实现科研、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创新服务的机制。

3.打造核心科研团队。改变以往研究内容分散,力量不足,资源耗费大的个体科研局面。通过核心课题来培养参与人员的科研意识、技能和开拓其视野,为以后开展个体研究提供经验。以核心课题营造科研团队,鼓励并支持在保证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个人申报和主持课题研究工作不发生抵触。

4.注重与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有专门的科研人员,他们都是从事教育学和心理学教科研方面专业人员,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学校要善于利用这些力量指导学校科研,推动教师与专家在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上的合作,使理论与实践真正走向融合,实现科研成果在具体教育教学上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指导;备课;内容;方法;组织;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31-0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高效课堂是体育教学追求的永恒样态。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帮助教师准确、全面地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内容,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具体的、操作性的问题, 2013年宁夏教育厅组织骨干体育教师和教研员研制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教学指导》)一书。

《教学指导》的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计划和课堂常规提出总括的教学要求。第二部分是教学实施建议,重点结合案例对各个水平的田径、体操、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第三部分附录则为教师提供了实用性较强的单元及课时教学计划资源。《教学指导》在宁夏的全面实施,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保证了体育教学的质量。[1]

一、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备课的高效

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从而在教学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备课去合理设计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教学计划。

1.悬挂式备课,夯实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

教师备课的情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样态和品质。通过备课,教师将教学理念、经验和教材等主观认知,对接学情、器材和环境等客观条件,并展现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这个教学行为建构过程中,教师通过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所掌握的教学设计样本,往往决定了教师教学设计最终呈现的方案质量。为此,《教学指导》中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操作性和先进性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的设计蓝本,这种建立在优秀设计案例基础上的悬挂式备课模式,有效夯实了教师教学设计的稳固基础,提高了教师教学O计的效率和成效。

2.捆绑式备课,生成教学设计的多元结构

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诉求下,除了要力争不同区域和层级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更要确保同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而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策划执行团队,其业务协作的层面、频度和质量,直接制约着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推动体育教师在教研组的平台上借鉴优秀教学设计蓝本进行二次创造,既可以增加优秀案例的可行性和针对性,还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创造能力。由于教师的知识基础、学习层次和工作阅历各有不同,加之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的可能差异,使得体育教师的二次设计具有鲜明的师本特征和适切特性。这样的教研组内借鉴创新的捆绑式备课,必然会呈现出同课异构等多元设计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

3.主题式备课,优化教学设计的主备方案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基层体育教研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师之间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和提高时效。尽管一般学校里任教同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师往往较少,集体备课时教师间的同一性课题也会较少,但教师们对于不同学习水平之间的同类教材仍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为此,应倡导教研组进行主题式备课,设立统一的备课主题,并安排教师轮次主持备课。主备教师个人课前说课,然后其余组员提出意见和反馈。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设计提升到理想化层级,还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发展角度审视不同学习水平间的教学区分,而且主题式备课资源的积累将不断提高整个教研组的设计水平。[2]

二、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内容的高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指导》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体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1.重视运动技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工具性

体育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使得运动技能学习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关注点,不具备技能性或低技能的教学内容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围绕运动技能主线,突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即时教学效果是监督、评价和引领课堂效能的客观选择。教学内容的高效体现在达成教学目标、执行教学流程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能上,这些即时性的信息反馈能够客观反映教学内容的高效性。为此,《教学指导》根据宁夏体育教学实际和中小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因时、因地、因陋就简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的田径、体操和球类等运动技能内容教学。

2.关注体质健康,强化教学内容的功能性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3]。为此,必须关注教学内容对增进学生健康和促进体质发展方面的效用。这是因为学生健康状态和体质水平具有发展性,强化教学内容的长时效用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外部获得具有积极意义。而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运动强度低下的内容都不宜选入体育实践课教学。如果确是现实所需,可考虑将这些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否则,无论如何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学生所能获得的体质提升效果都十分有限。教师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多种多样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内容。

3.传承体育文化,彰显教学内容的教育性

体育文化的形成不仅是人们体育活动的长期积淀,还是体育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体育文化往往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和趋向性,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我区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教学指导》倡导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时,灵活选择和合理运用具有宁夏地域特色和传统的穆林扇、踏脚、回回斩马刀、鱼尾剑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活动,以彰显教学内容的远期效应。通过民族体育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对扩充体育教学的多元价值和提升体育教学的更高效能成效显著。这既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这也是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真实体现。

三、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方法的高效

《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运动基础,合理选择和高效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基础,增强教法运用的适切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尽管教学法的分类和名称众说纷纭,但教学法的运用对象都指向课堂教学的师生,其运用诉求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又由学生学习成效加以展现,故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适切性直接关乎教学效能。从教学法构成的本质上来讲,每种教学法都是为了达成特殊目的而存在,也都有能够发挥教学效能和作用价值的适用区间。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法势在必行,以避免出现过度讲解、过度细分和过度传授等低效课堂。

2.着眼学生发展,提高学法运用的有效性

学生发展是评价教学效能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授的内容进度和教学态度,而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学到知识和学到何种程度。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开始,但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的有效教学[4]。有效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乐于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为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学法,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探索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自我锻炼和交往合作等能力。

3.重视学生差异,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的离散程度常常随着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加大。当学生差异大到足以影响教学组织安排和目标达成时,教师就必须采取实质性的教学调控以顺利完成教学流程和任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优先选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取学习信息的教学法。而后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特别要关注体育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转换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

四、以《教学指导》为引领,追求教学组织的高效

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组织好课堂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便于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围绕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

体育教学组织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化的实践流程和方法形式。教学组织的展开就是教师实现教学设计和预期效果的过程,故教W组织具有高度的活动预设性和行为目的性。为此,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进一步明确教学组织的目的性,有利于提升教学组织行为的指向性和高效性。《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上通过“合作化”形式来构建高效课堂,具体为以教学组织方法多样化为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要求,以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习惯等多元效能为目标。

2.精简教学流程,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

教学组织本身并不具备特有的教学价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学组织流程越是精简越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频繁的组织调动不仅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认知进程。为此,《教学指导》要求教师精简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学习中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厚积、破难解疑和能力提高,实现组织高效和方法优化的高效课堂。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乐学和增长能力,还可以使老师乐教和提高水平,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优化教学安排,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安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安全地学习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本保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不但决定着教学效能,还高度关系着教学安全。从必要的保护帮助安排,到具体的行进路线和间隔距离的设定,再到练习次序和动作方法的说明,任何一个教学组织环节的不合理和不到位都可能酿成教学事故,造成教学的负效果。《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合理进行安全预设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避免因教学组织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确保教学组织的安全性。

《教学指导》实施三年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历练,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实践表明,《教学指导》体现了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春梅.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9.

[2]王德刚,潘燕娜.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问题分析和应对建议[J].体育教学,2016(10):28-30.

第10篇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应坚持把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德能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

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可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从培养四支队伍入手,不断提升专职教师整体实力。

一、相辅相成,三个阶段规划教师成长之路

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能、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横向对比,又要纵向提高,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要求和方式。

(一)初级成长阶段――农广校的后备力量

在初级成长阶段,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二是缺少实践操作技能,三是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六字原则,即“听、观、进、派、扶、评”,全力打造农广校的后备力量。

听:安排他们听取专家教授讲座。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班过程中,组织教师和学员一起参与培训,以“职业菜鸟”的姿态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队伍中;观:参加观摩教学活动,建立标杆引领机制,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安排他们走进农业生产一线,走进实践指导现场,为指导生产实践的专家当“助教”,学习实践技能,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派:把他们委派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家中,进行模拟实践,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体察民情”;扶:采取一对一帮扶形式,以老带新,师徒结对;评:适时的督促和考评,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促其快速“成长”。

(二)发展提升阶段――农广校的中坚力量

这个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但理论知识储备还不充分,实践指导能力也有欠缺,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他们的培养要更加细化和具有实效性。可以通过“研讨、实战、会诊、充电、定位”一条龙方式重点培养。

研讨:农广校应每年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组织相关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结合当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确定讲课内容,教师根据所定范围,自由选择备课科目;实战:教师通过上台展示,不仅锻炼自身教学能力,还能借鉴他人优点,查找自身不足;会诊:学校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电:教师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可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频率、聆听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和渠道,弥补不足,攻克难关;定位:教师经过反思、补充、提高,进行第二次汇报演讲,学校通过教师们展示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进行“定位”,即每位教师适合哪种科目哪种类型的教学,进行专项培养。

(三)成熟创新阶段――农广校的导航力量

这部分教师是多年奋战在农业战线上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农广校应积极搭建平台,着力发挥和保护这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督促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炼,主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教育课题研究、精品课建设、培训教材编写、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等项目,更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和发展提升阶段的教师日臻成熟,逐步成为骨干教师。

二、齐头并进,四支队伍共筑师资建设之基

不论教师处于哪个培养阶段,由于个体差异,每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尽相同,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存在差距,因此,农广校要知人善用,因材施教,打造不同层次的专职教师队伍。

(一)打造业务精良的理论教学师资队伍

农广校应该把专业理论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热爱教学工作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精选出来,组成专职的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主要负责讲解农村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创业激励与创业风险规避、合作社注册规程等课程。学校通过业务学习、教学观摩、说课大赛及教案课件评比等活动,着力培养一支“精品”理论教学师资队伍。

(二)打造实力超群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考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要挖掘教师的显著特征。有些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还有欠缺,但是他们有一套“拿手’的技术或技能。例如拖拉机使用与维修、农产品加工制作、草编手工艺、特色蔬菜种植等等。农广校在师资培养上,应继续“放大”这部分教师的专业优势,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专项技术,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逐步成为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一线教师。

(三)打造文武双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作为“更高层次”的教师类型,是今后农广校要着力培养的教师人群。一是“双证书”培养。鼓励教师既要考取教育部门认可的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能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应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双职称”。在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的基础上,努力获取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二者兼得,相辅相成;三是“双素质”。既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实践教学的素质。

(四)打造优秀尽责的班主任队伍

第11篇

诺基亚已经在目标国家建立了九颗人造卫星设计工作室,旨在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研制不同的产品。将全球总潮流与各市场的具体特征结合起来。

今年9月下旬,诺基亚将为这些新兴市场量身定做的七款手机。诺基亚设计总监Antti Kujala积极策划了这个项目。他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接受了《商业周刊》记者的采访,畅谈了诺基亚面对不同的国家市场时在设计上的细微差别,并对未来手机的设计潮流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从人种学角度来设计新产品

《商业周刊》记者(以下简称问):在诺基亚全球多样化设计策略中,人种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ntti Kujala(以下简称答):诺基亚拥有一支超过250人的设计团队,包括图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颜色及材质专家、心理学家、研究人员、人类学家和技术专家7类人才。

我们的人类学家们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预测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他们研究全球各国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如何交流、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发现可能会影响移动通信新格局的早期信号。我们的设计者经常去各国深入观察和了解。并将他的发现与洞察跟产品设计师们分享,这样往往会激发设计师们的灵感,使他们产生新的创意。

我们有着一支高效能的设计团队,他们能预测未来5到15年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发人深思的想法,研究和预测整个社会的宏观潮流。

我们也有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它既着眼于长期、宏大的社会趋势,也立足于颜色、款式和材质等短期的时尚潮流。我们找出某个国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潮流,同时我们也努力挖掘各个国家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似性和全球性的趋势。实际上,这就是指有本地化色彩、外观材质和墙纸、服务、铃声等用户界面的内容。在对于新兴市场的研究中,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

设计以人为本

问:诺基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是“科技以人为本”,那么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呢?

答:现在世界上有63亿人口,其中30亿人拥有手机,到2010年,全世界会有40亿人享受到移动通信的便利。在今后几年内,将会有10亿人第一次用手机。我们既要了解消费者的相同之处,也要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全球的手机制造商,必须去理解全世界消费者的使用和行为习惯,知道今后手机的设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这都是我们的人类学家们要研究的东西。目前,就是使产品更多地体现出地方化特色来。我们经常会深入到各个市场中去,与消费者进行交流,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款手机?是喜欢它的外观?觉得它环保?还是比较便于操作?我们把消费者的喜好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去,也更易于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

瞄准新兴市场

问:以印度和中国为例,诺基亚在这两大市场推出的手机产品有何不同?

答:在印度,人们有着强烈的购买欲。他们很关心外形、款式以及一款手机呈现的质量。而且,在印度,拥有手机并不单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还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前进。

而在中国,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所以价格的定位非常讲究。非洲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去了解这种全球不同的特性,并将之融入到产品的功能和用途的设计中去。

问:针对新兴市场,你们怎样将全球最时尚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低端手机之中?

答:拿比较低端的诺基亚2630来说吧。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以款式和时尚为主的手机,所以采用了与其他产品类似的圆滑设计,同时保持价格适中,保证当地用户支付得起。此外市场上很多低端手机外形相似,令人一见就产生“低档”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十分留意,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我们把这款手机改成圆形的边,背面是弯曲的,这样拿在手里就会很漂亮。我们也使用颜色的对比来制造圆形的平滑的外观和感觉。它是我们外观最小巧的一款手机。

问:诺基亚在新兴市场研究上有什么惊喜吗?

答:多年来,我们的人类学家一直在研究,在比较偏远的山村,人们是如何克服日常生活的交流障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成本,他们往往一家人甚至一个村子的人共用同一部手机。

问:这个新发现对于手机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答:首先这变革了诺基亚的观点,以前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都认为一部手机只能有一个主人。我们设计出了诺基亚1200和诺基亚1208,其特点就是可以多个用户共享使用。这两款手机都很耐用,足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我们添加了可共享的住址名册,便于家庭中或者村里的每个成员都能保存自己的联络人和号码而不至于相互干扰。另外,这两款手机还有电话追踪功能,让人们能够预设好每次通话的时间和费用。

同时,它们还有着一些特性来保护自己――无缝的键盘保护键盘之间不进灰尘,特殊的抓握区又使得即使在天热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拿,而不至于太滑。

同时设计者们还在酝酿一些新的创意。这两款手机都有一个可触摸的手电筒(以防能量不足),有着不同的语言版本,还有演示模型,使得没有使用过手机或者很少使用手机的人也能很快学会使用它。

问:您已经宣布,将要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建一个新的人造卫星工作室。你们会和当地的设计者合作吗?

第12篇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国家总督学柳斌曾指出,“办好中小学教育,要靠广大教师,要靠教师的领班人――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那么,一名中学校长需要哪方面的正能量,才能使学校迈向成功,也使自身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呢?

一、明确远大卓越的办学目标

一个校长,想要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明确远大卓越的目标。有了远大的办学目标更需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实现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陈孝彬强调,办学目标首先反映的是校长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有多大,他所能被激发的能量就有多大。这就映衬了那句名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校长成功实现远大目标的正能量来自于“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具有“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的校长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管面对多大困难,都会永远屹立不倒,勇往直前。当然,作为一个校长,为自己的学校制定的办学目标既要远大,更要合法规理、更合本校情。

二、建设团结协作的精英团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校长不是万能的,校长要有成功的正能量,就得建设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英团队。

学校精英团队主要指校长领导下各中层职能部门的一个个群体。不少学校中层群体多是简单的分类,各行其道,各管各事,群体间缺少沟通合作,更有甚者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给学校工作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建设精英团队,可以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组成一支高效能的中层领导队伍,以“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将这支队伍锻造成为“需时用我,用我必成”、彼此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共谋大业的团队,这是校长加强学校高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做大做强品牌学校

每到开学之初,一些名牌学校就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些名气小的学校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有无品牌效应的问题。校长要有成功的正能量就要做大做强品牌学校。

品牌学校是社会对具有一定知名度、办学美誉度的学校综合内涵的概括。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一所学校如没有属于自己的出色品牌,那是很难服众的。学校的品牌价值是社会对学校整体实力的全面反映,是与学校品牌相联系的品牌资产的总和。其中学校品牌价值内涵是学校品牌价值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学校品牌的内在价值。它是靠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得以提升。学校品牌价值的扩展部分,反映了学校品牌内在价值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所以说,学校品牌效应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每一个成功的校长都应该重视学校的社会形象,重视“品牌”建设,考虑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品牌学校,打出自己的品牌优势,增加自身的正能量。

四、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意识

要做一名成功的校长,就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意识,不能片面地把注意力放在琐事上,而放弃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薄弱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教研机制,提高了教研质量。

而少数相对牌子硬的校长,躺在老牌子上过日子,放松管理,好人主义漫行,以不得罪人即可,得过且过,总认为大门一开,学生就会蜂拥而进。殊不知,一进一退,中考或高考成绩一出来,有人欢喜有人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老牌学校的生源向新兴学校流动的现象。

要提升自己的正能量,校长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却“质量立校”的意识。

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

办学特色,则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或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一般而言,名牌学校拥有各方面的优势,不太会担忧生源和升学问题。但有些普通学校,由于历史或地域等问题,很难在升学率方面和名牌学校相抗衡,所以普通学校的校长就可以考虑在特色方面大做文章。

因为办学特色既可以反映出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势,也可以体现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校长的办学意图和管理风格的体现,校长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生源和师资特点,选择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

拥有图音特色的学校,就走艺术大道;体育力量雄厚的学校,就偏重于输送体育人才;文体兼顾的学校,更可考虑文体齐头并进。招生时有意识地偏重于某方面的生源,如师资力量不足,可以通过本校挖掘、外部引进、外聘等增强师资力量。

总之,一句话,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六、勇于创新、力求变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民族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能否搞好,首先取决于校长的创新意识。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曾说过:“如果校长本人都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所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校长要以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把握时代的潮流,在课改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出路,才能保证学校的课改之路走在时代的前列,创办出自己的创新型学校,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可以说,一位校长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从某种角度表明这所学校是否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七、 重视名师,培养名师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水平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更是能否成为名校的基础。正确认识教师的地位,尤其重视名师地位,把握新时期教育管理的特征,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应成为一校之长对教师管理的新方向。

很多家长、学生就是奔着名师的头衔而去的,学校里的名师效应可见一斑。所以应当通过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加强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培养和引进名师,还要留住名师。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而名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尤其是名师的管理、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建名校,必先培育名师。

八、关注和培养优质生源

生源素质总体较差,优生数少,是长期以来制约许多薄弱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个体户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奔波,真正关注子女成长的不多,这些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品质和习惯较差。可以说,优质生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薄弱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所以,校长要从小学、初中开始,加强同生源所在社区、学校的联系,加强优秀学生培养,扩大优质生源面。培养和留住优质生源,对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九、提高科研意识

“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提升品牌”,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长自身是否有科研意识,校长对科研的兴趣大小,对科研投入的多少,有可能决定着课改能走多远。一所学校,要想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壮大,就必须把教育科研作为先导。

“打铁还要自身硬”,校长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不管是从科研思路的确立,科研课题的确定,还是到科研活动的组织,科研结果的推广等等,都要求校长必须懂得科研、熟悉科研、精通科研,并身体力行地引导广大教职工去实施。因此,校长只有注重教育科研,既做一名实践的思考者,又做一名思考的实践者,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带领全校教师大兴科研之风,方能真正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

十、加强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持续发展持久的动力。一个学校若想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打造自身的特色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黏合剂,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松散的学校各系统连接在一起,统一指导学校的各类教育活动,它对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有导向、约束、激励、凝聚、教育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把学校管理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更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教好一个学生,温暖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学校兴亦校长,败亦校长,一个成功的校长是教育系统不可多得的财富,是一所学校师生弥足珍贵的希望。

所以说校长身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校长提升自身的正能量是迈向成功之路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华宇.变革学校管理的时代选择[J].中小学校长,2009(9).

[2]童学敏等.名校行政管理的细节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