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时间:2023-05-29 17:4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服务、生产和建设的专业人员,为社会提供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大学期间,是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和形成的主要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同时,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且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伴随我们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可见,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平常的习惯具体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习惯看作是养成教育的一种产物。养成教育包括一般正确行为的发展、引导,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训练和培养,其涉及的内容十分纷繁和复杂,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人优良的人格。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目前养成教育的研究发展也较为系统和成熟。其中,童政权认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其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形成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展开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制,以教育促养成,通过完善制度促养成,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养成,以创新认识促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生活、交流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生养成教育,是高职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行为习惯教育,二是养成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实现培养高职生良好道德品行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养成教育的展开,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着不少问题,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价值观念不正确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生活没有目标,每天没有精神、无所事事;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一些奢侈用品和物质享受,同学之间攀比情况较为严重,花钱大手大脚,缺少勤俭节约的意识。2.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加之家庭条件可能较为优越,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什么苦,一直以来有问题都是父母去解决。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可能面临很多之前都没有经历的问题,如同学相处出现的矛盾、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挂科等情况。在遇到问题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处理问题能力较差,心理抵抗风险能力较低。3.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初高中学习时期可能就已经是学习上的“弱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加之对大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学习不是主要的,导致了大学期间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尤其是男同学经常在宿舍玩游戏,饭都不吃。此外,由于学习压力较小,加之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宿舍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打牌等不良现象。4.少数学生有违法破坏学校纪律的行为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身边,没有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没有老师一直管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上身边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学生有了抽烟、酗酒甚至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上述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当今高职院校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以及学风教育的范围内,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在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坚持养成教育和心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和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点到面各个击破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应对方法。1.学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实施首先,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标准,从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等多个方面制定包括课堂管理、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等在内的详细行为规范标准,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抓养成教育,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让规范成为习惯。其次,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以及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的重要考虑标准之一。再次,不同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学生特点方面,借助于学生日常班级管理、参与活动、日常综合表现,多方面、全方位地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的教育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管理盲目;没有管理,教育软弱无力。学校首先要建立起一支积极、团结的工作队伍,队伍成员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惩罚体系。学生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学工队伍,学工队伍主要由学生处人员、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几方面组成。这需要所有学工部门的紧密配合。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训练,让他们参与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学生团体中的带头、领导、模范作用。2.发挥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一直都在关注着。首先,教师要能够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活动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把握在日常课堂以及平时师生相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分寸。其次,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真正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平时多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3.以班级、宿舍为对象,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院校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最为频繁的场所,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阵地。这两个场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且同一个班级、宿舍的同学日常相处交流的时间较多,关系较为亲近,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也维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加强班级、宿舍整体环境的建设发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优良的班风、和谐融洽的宿舍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班级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要积极开动大脑,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形,因地制宜的采取建设适合本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交流氛围的班级文化。良好的宿舍氛围也需要在班干、宿舍长的带领下,营造属于本宿舍特点的寝室文化氛围,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班风和宿舍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因而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向上有活力的班委团队尤为重要。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很大的功夫。4.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必要时和家长进行联系在学生在校生活中,辅导员应该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学生进行聊天、沟通,主动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遇到有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同时借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主动说出其困难,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问题所在,争取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辅导员在日常班级建设管理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目标,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定实施,短期目标可以细到近一个月、近半年等不同的时期,如奖学金的获取、如何争取本学期不挂科等等;长期目标可以是近三年、五年的一个奋斗方向,如在学校中这两年如何才能考取一些有用的证书,毕业后如何才能进入自己想进的公司工作,现在自己需要做什么,这就又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分。只有制定了目标,在三年的高职生活中才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遇到有些问题时候,可以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虽然家长的观念难以改变,但是家长和学校有着一个相同的目标,都希望孩子成长成才,运用这一点,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加强学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本身,只有学生本人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育,增强自身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为习惯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同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呼唤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必须对养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学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不断地督促、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他们行为习惯现状,认清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理清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路,才能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79.

第2篇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星级手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85-01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可见,习惯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2009年我们学校选择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实验的子课题《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实验,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生的习惯养成有了抓手,将课题实验与德育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学校特色德育。如星级评价手册、习惯培养进课堂、班级文化建设等,在实现自主管理养成良好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强化习惯养成课题实验,我们再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星级学生》,简称《星级学生评价手册》。我重点说说《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星级学生》手册使用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最初手册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小结;每周小组成员要进行互评,从而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每周要求家长对小孩在家的表现予以评价,并且每周填写一次学生家庭情况反馈卡,从而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实施星级学生评价手册的过程中,手册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和完善,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具实效性,由每天评价改为每周评价,班主任结合平时的观察以及各位科任教师的反馈意见,将本班的“五星”级学生候选名单上报学校,学校在东胜一中“养成教育――学生自主管理‘五星’级学生”专栏进行宣传,并将每学年的“王林祥”奖学金专门用于 “星级学生”表彰,对学校星级学生进行隆重表彰。几年来,星级学生的表彰人数已经达到了500余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学生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人手一本的星级手册,囊括了学生的理想、人生目标、每周的小组测评和家长的反馈及自我反思。我们知道,一个有着理想的孩子,他的目标是明确的,理想犹如一盏明灯,会照亮他前行的方向,会给他添加前进的动力和正能量。初二的学生,他清楚他的理想,也朦胧的知道该如何努力,更何况手册上还有人生的座右铭,人生榜样,如同左膀右臂一般,帮着孩子更快的到达理想目的地。对于初一的孩子,理想也很重要,因为刚如初中的他们,思想单纯而迷惘,需要有一片歇脚地。当孩子慢慢适应初中生活后,我们的手册除了有思想上的引领,还有一栏则是“每周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心.”认真的孩子会对每周的表现进行很好的总结。当我们在班团会上让些同学来读并且分享自我反思时,一些学生的反思让我们感到惊讶和佩服。如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在某刻方面做的好,但其他地方还有待提高。我认为,一个人的不足,当你把它隐藏在内心时,如果不是很严于律己,可能随着时间的飞逝,也不了了之了;但如果说出来,则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同学听见了,受到大家的监督了。如果不照着去做,将会失信于人,该生以后老这样做,怎去交友并取得他人的信任呢?所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得到同学的认同的同时,也能深感到需进步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家校沟通方面,星级手册也功不可没。在以前没有手册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家访,打电话的方式,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如今,手册上有一栏专门是填写“家长反馈”的。通过每周翻看手册,我了解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如我班的郝旭泽同学,胖乎乎的很可爱,在校的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动力,随大流的那种学生。有一天,我看到了他家长的反馈,其大意是孩子迷恋于手机上的网络小说,家长的劝说对孩子来说就是挠痒痒,不起作用;或者是与家长做迷藏,只要家长不注意,将手机放在书本下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该生进行谈话交流,并专门召开了“说说网络小说”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对网络小说进行了抨击,认为写得都一样,无非是为了满足作者本身的虚荣;但也有的孩子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网络小说的写作手法为我所用,但不能太无度了。我班看网络小说不止郝一个人,我想那节班会是对大家的一个思想上的洗礼,是成长中的一个插曲。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或苦口婆心或一本正经的教育要好。我想通过手册的填写,让我随时能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从而有的放矢。但也有的家长,可能是碍于面子或受到自家孩子的警告,写一些无伤大雅的词句,这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手册的另外一个专栏也很好,就是“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我将其放到班会课的后一环节,先让小组讨论本组成员上周的表现,说说优缺点。每节班会课邀请3-4组的学生来评论,结果真的出乎所料。每个孩子在对自己评价之后,对组内的成员也进行了如实的评价,让我这个班主任更好的了解了自己的学生,而且孩子们在相互揭短之后,没有记恨对方的,多单纯的孩子,真是好喜欢他们。通过这一揭短的环节,我发现有缺点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更严谨了,小组成员间的配合更好了,关系更融洽了,我想这得益于手册设计和用心所在。

自从学校用了《星级学生评价手册》之后,我的学习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对自己一天的表现出一个合理的评估,从而起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评价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也让自己看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弥补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养成教育方面老师单方面说教的不足,有效地将外在的教育和学生的内在的反省结合起来,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增强自信、完善自我的平台;找到提高成绩、改掉不良习惯方法;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价值和被大家认可的幸福、帮助别人的快乐。

通过以上三方面日积月累的沉淀,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班主任通过对手册的理解和运用,他所带的班级越来越优秀,学生的习惯会越来越好。在班级自主管理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们的良好习惯有所加强,文明程度提升了,为班级管理乃至学校管理打开了新的局面。以德育人,贵在养成,逐步打造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格局,让“习惯养成教育”深入人心,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行为习惯;教育;方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又占全国学生总数的一大部分,所以,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就更加显得重要。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从小重视养成教育。

一、什么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二、农村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一是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的公式,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一个双休日两天的教育所抵消。二是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提供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给孩子先吃。三是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家长到学校来,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习题;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W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如此家庭教育怎能使人安心!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古罗马的一位作家也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课内首先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会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会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对于一些聪明且小节也比较注意的优生,我们非常重视其自学能力、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习惯的培养,以至达到人尽其力的目的。

(二)课外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举止不文明、不规范即属于没有规矩。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主渠道在课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举例来说吧,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计划以来,我们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少坐办公室,多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范,而后帮助其学生改正。诸如学生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我们每位老师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指导。正因为如此,才换得如今学生基本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学会了互相监督、相互帮助。一个个举止是这样,一句句不文明的话,我们也不放过。只要机会一有,我们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都要有一个侧重。这个侧重每位老师心中都要有数,以便统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阶段性的潜伏期,应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

另外,应当注重榜样的示范。每隔一个时间,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小结,每次小结,应当评出一、二个典范。这个总结评比除了鼓励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榜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其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

中小学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中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淑颖《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探索》2003年第09期。

[2]王晓冬《论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考试周刊》2008年 第24期。

[3]叶春华《浅谈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年 第02期。

[4]王晓雪《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成才之路 2008年 第01期。

第4篇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普遍都好了,学生在家里大都受到长辈的溺爱,真是"含着怕化,放了怕飞",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行为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行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习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儿童或青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做人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例如:按时到校,不旷课,认真完成作业是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对人有礼貌,说话和气,不说粗话脏话是语言文明的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是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顺手将倒在地上的凳子扶起来,是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行为习惯;不践踏花草,不翻越护栏,不攀折花草树木是行为文明的习惯;别人与你谈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洗耳恭听,是尊重他人的习惯等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还专门写过《习惯自然成》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仍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有启发意义。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金,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关键,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与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1 注重实践的原则。养成教育必然要通过实践来锻炼。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伦理道德的核心是明是非、知善恶。而正面教育就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明白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奠定他良好的道德基础。

1.3 因人制宜的原则。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由于现实情况错综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养成教育非常复杂,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做法

2.1 严格要求,疏理导行,强化常规教育。养成教育要从起始年级做起,并贯穿始终。我们可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政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如政工处制定的《酉二中学生一日常规》、《酉二中学生寝室管理办法》,以及彭校长在全校学生电视电话会上的《给学生学习、生活的十条建议》等),然后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它们。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明确认识,激发行动,激励进步,反复训练,循环提高。

2.2 率先垂范、人格影响、言传身教。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教师个体的素质修养、理想信念,以及观念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常言亦云:"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自身要率先垂范,用良好的形象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不断受到熏陶,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向师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2.3 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一个班级的班风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是极大的。班集体中如果形成了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的集体品质。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加以认真实施。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一、中职学生思想行为现状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白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他们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道德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如何把这些弱势群体努力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显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校、班级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的主要内涵

养成教育是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对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来,对中职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行为的养成。学校要有效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要保证各种教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并产生应有效应,必须以纪律作保障。(2)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职学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现在道德修养的缺乏,其后果会对学校管理造成根本性的损坏,对学校形象造成较大的损坏。(3)理想目标方面的补给教育。理想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更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4)学习品质尤其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养成教育。中职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门乃至多门技术技能,这需要有勤奋刻苦,勤学好问,重视基础,勤于积累等方面的学习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5)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即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奉献、协作互助、忠于职守、遵规守纪等方面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往往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沾染某些恶习。这给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阻力,因此急需加强养成教育。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行为习惯,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胜任的岗位生产技术,而且需要能够适应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进得去,留得住,叫得响。而这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培养目标”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的实施,综合思想教育的滋润补给,有内容、有层次的推进过程。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鼓励学生确立理想,明确目标,构筑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

孔子曰:“人不可无弘志,人无志不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理想目标教育尚是空白。因而导致学生思想茫然,浑浑噩噩,学无劲头,学无所获,甚至中途辍学。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开展内容充实的目标理想教育,如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举办“创业经验座谈会”,利用演讲训练营开展“我的理想”等主题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学生重新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人人构筑起思想灵魂的支撑。

2、唤醒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

为避免中职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我们通过浓厚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开展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使树立自尊、自爱、自强意识,培养自信乐观、昂扬向上的积极心态,鼓励学生要珍惜职业学校的崭新机遇,取得比普高学生更大的成绩和成功。

3、建章立制,严明纪律,使学校的养成教育规范化、长期化

中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学习品质、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经验是:好的班风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形成;良好校风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一定要建章立制,形成规矩,形成制度,长抓不懈。如我们学校在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就贯彻《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五条禁令》等。

4、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仅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细心组织策划学校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5、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而且教师行动要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行为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科学的。能成为学生在人生当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我们的爱心,从一点一滴抓起。让教育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为学生明天的发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卢政权.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所以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能够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但先决条件是先学会做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帮助小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自身或者他人有怎样的影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教学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对于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还不能够深刻地理解,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时候,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教育方式,通过轻松的简单的歌谣或者漫画让小学生在小故事中体会人生的大道理,当然这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让学生逐渐地认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兼顾鼓励和批评两种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逐渐地改进,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每个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难免会有差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保证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让他们从小学就学会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教会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前期的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二、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说教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小学生还处在感性的思考问题的阶段,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认真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分析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不要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通过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改正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问题,所以,心灵的沟通对于教育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还能够为更好地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和教学上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说话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能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让学生可以主动表述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小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地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所以在小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这样学生在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逐渐有了自己正确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思考,这样在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能够做到不影响别人,是否不危害他人和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经历逐渐地积累出来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保证学生以后道路的正确性,这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所以,必须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小学生的行为养成一定要受到重视,首先学生很多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之后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和自身有关,还影响着身边的人,所以对待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进行纠正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但云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第7篇

一、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班级学生中做好诚实品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诚实的本质内涵,检讨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不诚实的行为和表现。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明白了诚实就是要说实话,不骗人、不造谣、不吹牛。说实话也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表现。一句假话要用一百句假话来弥补。假话被揭穿,说假话的人就会人格扫地,不会再有威望。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虽然可能一时得利,但是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要说真话,说实话,办实事,做诚实的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谄媚、不妄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能是非不分,模棱两可;更不能信口开河,无端生事,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此在班级中要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班级中开展做诚实好少年的活动,每个月都评选一次,在学生中评选十名诚实孩子,并将名字和照片贴在教室的专栏上,给予好孩子以鼓励,给予做得差的孩子以激励。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案例:在工作中我接触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非但不听课,反而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和这个说一句话,和那个说一句话,搞得“四邻不安”。面对这样的学生,同学比较厌烦,老师也很头疼。但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虽然一个孩子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对一个家庭而言就是百分之百。哪一个孩子不是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发现他是一个自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车祸去世,妈妈带着他过日子,可是妈妈又下岗,经济来源没了,孩子的上学费用都很难保证。于是妈妈在别人的介绍下和一个年龄较大的人结婚了。对此事,这个孩子坚决反对,但是没有敞开心扉和妈妈说。他只是在心里默默抵触,同时他还觉得很伤自尊,为此他的学习一落千丈,变得不思进取了。我了解到这些后,经常和这个学生谈心,给他温暖和关爱。这个学生逐渐理解了我的爱和关心,对我敞开了心扉。我顺势对他进行了教育,晓以利害,最终这个孩子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总结出一点经验,那就是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他们思想深处的想法挖掘出来,然后对症下药,施以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方才可以收到效果。

二、利用德育故事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我们将德育故事进校园、德育故事进班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内容。在学校少先大队的工作中,将德育故事校本课程作为活动的重点;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中,德育故事也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班风建设中,德育故事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德育故事进校园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专人领导和操持此项工作。学校定期举办德育故事会活动,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德育故事会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德育内化。开展活动重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于故事会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对在生活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将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综合起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品德水准。比如我班有一个小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面大城市中务工,一年回来一次或者两次,平时住在托管班,周末他自己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无人约束中度过,不仅要照顾自己,还经常给爷爷奶奶洗衣服、做饭,他自理能力非常强,因此我把他作为班级的德育典型,在同学中表扬他的良好行为,同学们都因为他的高尚品德而尊敬他,他也因为自己的德行而自豪。班级里的风气正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班级卫生好了,上课秩序好了,学生能够自觉应用道德故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总结和善于摸索,寻找一条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途径。

作者:谢锋 袁洁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七小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92-01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品德课上的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1.在学校的领导下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2.在课堂上展开养成教育。

2.1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举行"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每学期演讲都会改变许多的学生。然后,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勤下班,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2立标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心理研究也证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好办法之一就是向他们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榜样和实例,再通过启发讨论、观摩学习,使他们明是非、辨善恶,从中得到借鉴和教育。因此,养成教育也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i树立和培养学生中间的一些优秀分子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学习,使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榜样。由于榜样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就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变得近、小、实、亲,贴近学生实际,更易为学生接受、理解和学习,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育和他育得到有机结合,又避免了养成教育内容高、大、全、空的不可把握的抽象性弊端。

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五年级学生面临升级考试,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形成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红旗小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与研究》2001年第9期,P5

[2]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59

第9篇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一、引言

社会主义建设一线的工作任务,大多数都是由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来承担着,为了提高国家的建设水平以及发展效率,必须要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质量。社会经济在快速地向前发展,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经济市场的人才需要准则,学校必须提高学生的品德。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去改进教育的模式,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通过不断地去分析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去制定一些有效改善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高职高专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变的时期,高校的一些教育理念以及人才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当代教育模式下,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在纷繁的信息时代,学生对于真假信息的分辨能力却是极弱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对于市场观念的意识非常强,在长时间的影响之下就会造成较强的功利心理。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大多数学生注重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在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游刃有余,这时就会出现大多数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却缺乏学习必需的持之以恒。自身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是道德意识比较淡薄,要求对方讲究诚信,但是自身对于诚信比较弱视。

三、高职高专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教育方式不当

高职高专的学生之所以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灌输的思想就是追求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娇生惯养,会使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一些缺陷。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学生和家长对行为习惯的影响程度不够重视,从小就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认识的严重不足

不良习惯经常会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所以大多数学生认为不良习惯的存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且对于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并没有危机感,这明显是对不良习惯认识的不足,忽视了不良习惯对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一旦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如果不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长时间下去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职高专学校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简单来说就是自主进行学习,老师并不会过多地去干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一些行为习惯都是靠学生自觉来养成的,老师并不会过多的要求学生怎样做,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1.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越性,为了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社会首先要营造较好的舆论环境。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拥护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一定要加强反腐倡廉的力度,坚决去落实党的一些纪律,对于违法犯罪份子一定要进行严肃的处罚。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营造较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从思想上要加强主流先进思想的宣传。通过思想以及社会实践去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使他们耳濡目染去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要加强自我培养的主动性和意识性,行为是需要思想来作为导向的,所以在实践之前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积极地去拓展一些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地去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制定一些较为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学习措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最重要的,对于教材的内容一定要进行整改和创新,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逐渐地去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一些专业的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力度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正确分析现象,把握发展主流

在高职高专学校,作为教师首先要对社会纷繁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其次就是要在课堂当中准确地把握发展的主流。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落实每一项教育工作,共同地去营造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在快速地向前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相互地影响,学生在思想冲击当中难免会迷失方向,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交流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在彼此交换思想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差异性和多变性进行包容。在不断地发展主流准确掌握的过程当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来养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事例的讲解以及思想的渲染,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较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再通过自身生活和学习的感触,通过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正确地去分辨一些正确的行为或者是错误的行为。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去制定一些有效改善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当代教育模式下,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注重自我的个性化发展,缺乏对学习的持之以恒。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拥护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韩丽.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着力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2]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

[3]梁超,肖舟路.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

第11篇

摘要: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生动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用真心去感化学生,用爱心去关怀学生,用细心和耐心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引导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行为习惯对人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尤其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小,又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非常陌生,作为老师,最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并开始慢慢地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把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实践证明,一个行为习惯好的班级,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个行为习惯差的班级,不管是在班级的管理中,还是在教学中,就会觉得困难重重。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前提,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引导,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老师要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要求,孩子就会怎么做。就拿孩子值日打扫卫生来说,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不会做家务事,家长也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因此,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没有做过。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也要教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孩子们确实不会做,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首先,给学生讲明打扫卫生和爱护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室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地方,窗明几净,我们的学习环境就会更加舒适;教室,是集体场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打扫和维护。随后老师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开学初,班级卫生由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并做好示范。比如:老师走进教室时,就会扫视地面,观察桌椅摆放情况,并询问学生:地面是否干净?桌椅摆放是否整齐?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通过这样的一看一问,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教室卫生的习惯。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你想说什么话,先做了再说出来。这说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应马上捡起来;发现桌椅摆放不整齐,马上动手将桌椅摆放整齐。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再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就容易接受了。如果发现哪个孩子主动把桌子周围的垃圾捡起来,一定要给予大力的表扬。通过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们打扫卫生、爱护卫生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看多了,也会跟着学,只要发现地面有垃圾,就会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入学第一天,笔者会根据男女比例,每5个人为一组,把班级的孩子分成10个组,每组值日一周,并选出临时值日组长。每天下午放学前,给值日的5位同学布置任务,然后手把手教孩子们干活。刚开始会特别辛苦,孩子们年龄小,在家没有干过家务活,有些孩子连扫把都不会拿,更别说扫地了。这时老师要有耐心,先做好扫地示范,让孩子们跟着学;接着引导孩子们摆放桌椅,并告诉孩子们桌椅要对齐地板砖的砖缝,桌椅摆放才会整齐。孩子在值日中会发现有些同学的地面有垃圾,有些同学的地面非常干净,这时马上启发孩子们:“如果地面上没有那么多垃圾,如果大家都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那我们值日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两个月下来,每组的同学都值日了一周,孩子们在没有老师的督促下差不多能独立值日了。通过值日一事,逐渐培养孩子们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颜渊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说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作好有特殊个性学生的转化工作,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情况、个人禀赋等的差异,一个班级往往存在特殊个性学生,他们或者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或者自卑自惭、沉默寡言,或者行为偏激、喜怒无常,或者心存怨愤、仇视他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特殊个性的学生,往往是班上不和谐的因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老师有带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但应怎样带好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呢?必须因材施教。作为班主任,必须对特殊个性的学生加以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给予特殊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班级不和谐的因素,引导班级健康和谐地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论著中说:“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教育——这首先的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1]要了解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笔者前几年所带的一年级班级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年级刚入学的那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很特别的男孩,他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无视他人的存在,就连老师也不看一眼,直接走到第四大组最前面的位置坐了下来,然后专心致志地滑动着他的电话手表。我感觉纳闷,“这孩子也太奇怪了,胆量这么大,第一次来到教室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为所欲为。”当时我并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地走到孩子的身边提醒他“请把你的电话手表收起来”,而孩子只是抬头看了我一眼,根本不理会我的提示,又继续玩他的电话手表。接着我又耐心地提醒第二次,并用商量的语气:“课堂上不能玩电话手表哦,请把你的电话手表收起来,好吗?”可孩子还是看都不看我一眼,一直不停地滑着手表。我心想:“提醒两次了,一点效果都没有。看来是遇上有特殊个性的学生了。”如果任由这个学生这样发展下去,既不利于他本人的成长,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管理。通过认真思考,针对小男孩的问题,形成了如下方案并付诸实施。主动示好,伺机点拨。小男孩见人不打招呼,旁若无人,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他的交际能力,甚至影响到为人和学习。为了改掉他这个不好的习惯,我决定抓住他每天进教室的那一刻加以引导。开学第二天,我早早等在教室门口,大部分同学都主动向老师问好。我看见小男孩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向教室走来,见他没有主动跟我问好的意思,我便加大音量,亲切的叫了一声“某某同学早上好”,他看了我一眼,径直走进了教室。第二天,我仍然如此,这时小男孩对我笑了一笑。情况有了转机。第三天,他仍然是朝我笑了一笑,这时,我拉住他说:“吴老师是不是很有礼貌啊,主动跟你问好哦,我也很希望你能跟老师问好呢!”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进了教室。第四天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我向他问好后,他腼腆地也像其他同学一样,说了一声:“老师好!”我发现时机已到,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你会跟老师打招呼了,老师发现你还是很有礼貌的嘛。”小男孩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从此小男孩对老师不理不睬的表现就改掉了。旁敲侧击,示范引领。小男孩另一不良表现就是我行我素、无视规矩,上课动来动去,坐无坐姿,站无站相,难以专心听课。根据他的个性,直接给他提要求、讲道理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采用了旁敲侧击、示范引领的策略。一上课,我先进行示范,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其他同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得很好,小男孩也恰如我的猜想,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很不情愿。我走到他的座位前温馨地提醒他:“其他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哦,你能跟他们一样吗?”他还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让几个坐得很端正的同学分别坐在小男孩的周围,让他向其他同学学习。

有老师的示范,加上周围同学的压力,几分钟后,小男孩就坐得像模像样了。我抓住机会在班上表扬说:“其实某某同学也可以表现得很好的,大家看,现在某某同学的坐姿非常棒哦!”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男孩的脸上红彤彤的,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表扬,是激励学生向上向好的有效方法。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通过“四块糖果”的故事,让一个打人的学生彻底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故事就是“表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最生动的例子。在小男孩的身上,我也用了表扬的方法。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乐于助人,会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有一次,一个同学水壶里的水倒了,地上洒了很多水,这位同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哭了起来。小男孩连忙走过去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不要哭,我来帮助你吧。”并主动拿拖把将地上的水拖干净,并重新帮助这位同学打好了水。见到小男孩有这样的表现,我在班上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同时我还发现小男孩是一个爱管事的学生,我就有意培训他做电器管理员,专门负责班级电器的开和关,上学时把电脑打开,放学或去室外上课时,要把教室的灯、风扇、空调等电器关掉。一开始我怕小男孩会忘记,等他不在教室时,偷偷地去检查了几次,发现孩子的责任心非常强,把老师交代的事情都完成得妥妥当当的。我以这件事为由,也在班上对小男孩进行了表扬。小男孩在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下,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配合,上课守规矩,学习很认真,老师交代的事情也能完成得很好。小男孩的转变如此之大,从开学时的为所欲为,到后来成为表现优秀的学生,从他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作为一个老师,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许,没有什么调皮的孩子是不能改变的。小男孩的表现,对班级的影响也非常大,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同学之间相处融洽,班级氛围非常和谐。总之,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2]。

三、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为人师者,一定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教育学生。老师必须从方方面面去关心、理解学生,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才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3]“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他们的双手被我握着,我的眼睛凝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4]要做到这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听,用饱满的热情去听,就能聆听到学生心灵深处成长的声音和真诚的情感,就能感悟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就能为他们支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不断进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个人、班级、社会的文明素质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老师应予以充分重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对症下药,寻找、探索出适合学生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第12篇

家庭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农村家庭环境同样包括这两个方面,从物质环境上看,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条件有很大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往的需求;从文化环境上看,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再加之留守家庭隔代教育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指家庭各个成员间能够愉快地相处,在一起健康地生活,家庭和谐既包括夫妻之间的和睦,也包括夫妻与老人、孩子愉快地生活。无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的和谐程度。

1.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家庭和谐程度可以分为和谐、一般和紧张三种。影响家庭和睦的最大因素当属父母的婚姻状况,有研究资料表明,离婚家庭中有60%以上的孩子有心理障碍和学习成绩下降现象,原因无外乎离婚时父母双方争夺或者不要孩子,离婚后不管不问拒绝给抚养费或者直接推给老人抚养,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再加上部分老人因此给孩子过多的溺爱,甚至有替孩子写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孩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吵架或分居的家庭中有约50%的小学生出现性格冷漠和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而在正常家庭中,父亲承担着教养者的角色,母亲承担着抚育者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父母分居的家庭也必然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本没有心情关系孩子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方面,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的意识。给孩子分配任务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力所能及,在孩子完成家务时又不能给予肯定,在孩子有倦怠情绪时,却一味地批评。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方面,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家长的参与和督促非常有必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无法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2. 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作用。

家庭不和睦会直接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健康状况,吃饭时家庭氛围不愉快,父母不强调食物均衡,粗细结合,荤素搭配等,孩子身体受到严重影响。卫生习惯方面,如饭勤洗澡,定期洗理发, 按时换洗衣服等个人卫生。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小学生注意公共卫生, 树立环保意识等。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家庭文化背景是影响小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及其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

1. 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认为成绩好没有用,即便将来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还不如自己卖早点赚得多,让孩子上学目的只为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账即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2. 父母文化程度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家庭文化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在学校的再三强调下,选择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农村小学生依然只占少数;跟同学发生冲突时会主动道歉的少之更少,更有动手打人的现象,家长对此却持“护犊子”态度,不问自己孩子的问题却一味埋怨别人,这反映出来很多家长在平时没有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专门教育,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能满足子女正常学习的需求,但家庭经济因素对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1.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近些年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提高,部分家长加大了对孩子教育经费的投入,由于自己辅导不了孩子学习,过多地期望于课外辅导班、托管班,以为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学习,也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工作时间,然而这样却无形中减少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机会,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辅导老师责任心不强,孩子自觉性差等,这样反而使得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

2.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交际范围。例如,大城市里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与其他学生进行交往时,往往表现出优越与自信。通过访谈得知,这类小学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已经懂得了好的家庭条件使得他们很有“面子”,并且他们大都掌握两三门特长,如美术、器乐、声乐、英语等,这都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给予支持,甚至家长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参观,增加了小学生的阅历和见识。而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无法实现这些,因此这些孩子在和经济状况好的小学生进行交往时,普遍会有无形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