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鳄鱼眼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哭泣:轻声哭;
3、哭哭啼啼:没完没了地哭;
4、潸潸/潸然:形容泪流不止;
5、垂泣:低着头,小声哭;
6、满眼热泪/热泪盈眶:因激动而使眼睛充满泪水;
7、泣不成声:哭得咽住了,发不出声音;
8、泪眼朦胧/泪眼模糊:眼睛里含着泪水;
9、喜极而泣:因为非常高兴而哭了起来;
10、猫哭老鼠/鳄鱼眼泪:比喻坏人的假慈悲;
11、感激涕零:感激得不由自主地掉下眼泪;
12、失声痛哭:不由自主地大声哭起来;
13、痛哭失声:悲痛得哭不出声音来;
14、暗泣:偷偷地哭;
15、嚎啕大哭/放声大哭:形容很悲伤,哭声很大;
16、哭笑不得/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很尴尬;
17、涕泪交流/痛哭流涕/涕泪俱下:形容极其,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
18、欲哭无泪:悲恸伤心得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
你好!
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上,会遇到无数挫折,你像一艘船,乘风破浪,勇敢向前。
但最近你遇到了海上的一簇暗礁,你停止了行进,陷入了沉思。事情是这样的:黑板报的组长——你,有权力管组员,组员分配好了,但没有人把水倒掉,你随便点了一位同学把水倒掉,那个矮矮胖胖的袁斌就是不倒。当老师走进教室,见一桶脏水在墙角,就厉声问:“金潇逸,这是怎么回事?”你恼怒地说:“袁斌,他~”袁斌当场抵赖,无奈无辜的你又遭老师训斥:“为什么没倒掉,你身为组长,没有分配好!即使袁斌不倒,你也可以倒掉!”你气得似狂怒的狮子,两滴委曲的泪珠儿滑落下来,袁斌却露出狡狯的笑。
朋友,不要烦恼,恶人会有恶报的!放开心胸,让小船重新启航,重新启航!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挫折,让它远去吧!辽远的人生之海,等待你的挑战!
瞧,你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嘛!袁斌和你比真是天差地别,他是个无赖,以干坏事出名,不要跟他赌气,放开点儿吧,朋友。
那艘船仍行驶在生活之海中,忽然,海上刮起一阵风,掀起的浪花摇动着船身,原来勇敢的你被风的巨大和海的气魄所压抑,你又一次停止了行进……
王超是班上有名的“傻蛋”,眼睛一大一小,身上有股狐臭,是班中的“臭屁精”。你,是班上的“诸葛亮”,学习甭说,身体也不错,就是喜欢和人对峙,爱把事弄得乱七八糟。可这却招来“天灾”,王超竟主动和你交手,他还有个绰号“骂人王”,你怎能和这种人接轨???他骂人时总把人骂个狗血淋头,而且用鲁迅的那套“骂法”骂人,把人骂哭了,还说他(她)是鳄鱼眼泪,我看他把学习的力气都用在骂人上了!你准备战斗,上课时,他轻轻地骂你,你马上重重地反击,却被教师叫住,说‘上课不许交头接耳’,你冤啊,很冤啊!!!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你也有错,这能怪谁呢?你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呢?这也是一个生活插曲,一个小小的挫折,你挺过去了。
海上风停了,浪退了,金黄的太阳射出万丈光芒,你又哼着歌儿远行!你知道前面还会有暗礁,有旋涡,但我相信你定会有勇气闯过去,去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祝你:
今夏最火的电视综艺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开播以来,收视率迅速飙升同时段第一。与此相伴,《中国好声音》的商业价值也被充分挖掘,除了加多宝6000万巨资冠名,栏目广告也从最开始的15秒15万飙升到15秒36万。当前电视栏目营收每况愈下,《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的秘诀在哪里?
“好声音”,让你眼泪hold不住
经历了另类小清新曲风之后,《中国好声音》第四集节目中,“好声音”再一次集中爆发。19岁的中国Adele郑虹唱哭庾澄庆,来自吉林的音乐编曲关喆则惹得杨坤又哭又笑,现场出奇招送出32号球衣。为争夺心仪学员,4位导师纷纷使出“必杀技”,奇招、怪招频出,令学员难以招架,面对求贤若渴的老师,选择越来越难。
一顶鸭舌帽,运动T恤,牛仔裤,关喆带着憨厚的笑容登上好声音的舞台,演唱一首《领悟》。唱歌时,关喆始终紧闭着双眼,他说是因为紧张,而且直到唱罢腿也“还在发抖”。
一首歌,从低音到高音跨越了“两个八度”,关喆的音域之广得到了4位导师的肯定。然而更令人欣赏的是他演唱时蕴含的饱满情绪,正如歌词所写——“多么痛的领悟”,关喆的演唱令庾澄庆连连感慨“很痛,很痛”。
今年31岁的关喆来自北京,在音乐圈内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制作人。他曾经担任孙悦、毛宁等的音乐制作人,广为传唱的《想你的夜》便是他的作品。关喆这次演唱改编版的《领悟》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音乐!很难想象,深爱音乐的关喆,却长达5年的时间里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这次来到“好声音”的舞台,关喆希望能够开启一段新的音乐历程。
无论是音乐经验还是演唱实力,关喆都已经颇为成熟,导师为他展开争抢自然在所难免。而被网友誉为“杨三十二郎”的杨坤老师此次再出奇招——竟然拿出了一件印有“32”号码的球衣送给学员。球衣背后赫赫然印着“YANG KUN”的拼音。奇招果然奏效,关喆欣然接受了球衣,跟着杨坤老师走了。
现场惊现“中国Adele”
穿着蓝黑格子衬衫的郑虹站上舞台,身材微胖,貌不惊人。然而她一张口,一首Adele的《someone like you》缓缓响起,全场屏息凝神静静听着这个女孩从身体里爆发出的歌声,直至最后一个音符。
郑虹是福建福州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站在台上不唱歌的时候给人感觉非常安静,讲话声音也轻轻柔柔,在生活中想必是个平凡的女孩。只是一唱起歌来,声音里透露着故事和情感,充满了力量与爆发,全场的焦点只在她一人身上。一曲《someone like you》不仅声线像极了Adele,情感的处理也是丝毫不差,庾澄庆听到流泪,“她唱得超赞!”庾澄庆说,“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如果她不开口,谁知道她这么会唱歌!”甚至兴奋地说“看到了中国的Adele!”更巧的是,郑虹今年19岁,和Adele出道的年纪也一样。
郑虹的演唱又一次令4位导师同台拼抢学员,纷纷抛出杀手锏,杨坤老师的“32场”依旧,那姐于是调侃到“我有320场”,刘欢老师甚至首次在节目中宣布了自己明年1月1日将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行跨年音乐会的消息,并希望郑虹作为演出嘉宾。
能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得到4位音乐导师的厚爱,对郑虹而言无疑是一个惊喜。这个19岁女孩今年刚刚高考,在选择学校时她报考了艺术类院校,希望学习好基础的音乐知识。《中国好声音》则是给了她一个更专业的训练平台,郑虹激动得现场双手合十,感恩导师与观众的厚爱。
好声音,好故事
来自吉林的学员金志文演绎了一首《为爱痴狂》,很少有男声唱奶茶刘若英的歌,因为正如导师们所说,《为爱痴狂》这首歌里有着太鲜明的刘若英的形象,然而他却用独特的编曲和饱满的情绪将这首旋律很平的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唱到最后一句已哽咽,一起飙泪的还有导师杨坤。
已至而立之年的金志文是一名音乐编曲,现在漂泊在北京。工作的辛苦和压抑令金志文有太多情绪想与人分享,“编曲这个工作真的很压抑,很累”,他边说边抹眼泪,哭得像个小孩。除了工作压力,女友一直以来的支持也令金志文感动到难以自已,“我跟女朋友处了8年,工作压力大时我会耍小孩子脾气,她都一直哄我,受的委屈其实比我还多”。金志文称这首《为爱痴狂》是藏在心里8年的歌,是他献给女友的保留曲目。
二度留下“鳄鱼眼泪”的杨坤老师对金志文的经历感同身受,“我要是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会哭吗?”“我特别能理解你,你的歌有力量、有激情,还有一点委屈”,女友死心塌地陪了他8年的深情则令杨坤艳羡,“我的那个不就跑了嘛?”哈林同样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你唱得有个性,把情绪唱出来了,浓情、激情都有了!”
“好声音”为什么爆红
在2012年的7月下旬,《中国好声音》确如一记响雷,重新点燃了中国观众对好声音的期待。
在《中国好声音》一夕爆红之前,上一波由中国电视引发的全民听唱追星热潮,要追溯到7年前。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红遍中国。此后数年,神州大地皆选秀,为夺收视,低级手段层出不穷。2011年9月,湖南卫视宣布停办2012年《快乐女声》,当年10月,广电总局再度下发“限娱令”,硬性规定“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音乐选秀热度骤降。
对此依依不舍的各大卫视,领会完精神,调整好定位,重新出发,再度厮杀。《中国好声音》事前无甚波澜,播出前一个月,确定了超强“导师阵容”的它,在2012年度十大歌曲类选秀节目网络人气总指数中仅排名第四。《中国好声音》首集播出收视率,只是还算不错的1.5,但“激动得难以入睡”的网友们让《中国好声音》迅速占据了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其选手演唱视频迅速蔓延,并随即涌出两股同样浩大的质疑与追捧之声,媒体跟进后,拉抬起《中国好声音》第二集人气,于是诞生了接近2.8的首播收视率,创下2012年截至目前音乐类节目的最高峰。
在音乐类选秀节目几乎走到绝境时,《中国好声音》的突然爆红,算不算一个偶然?如果拂去表面的光华与纷争,便会发现它成功背后的道理,以及它的“生意经”的意义。
来自“体制外”的制作
西方人吃到了好吃的大餐,总不能免俗地要和大厨见见面。中国人吃到了不错的菜,也想问问厨师是怎么个做法。《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平台是浙江卫视,但它的主厨另有其人,叫做“灿星制作”。
“灿星制作”的荣誉墙上,除了最新的《中国好声音》外,几乎都是属于东方卫视的节目。《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华语音乐榜中榜》,这些响当当的综艺秀就出自这个原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团队之手。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直译;意译;套译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所以有人说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是语言的结晶。由于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其民族个性特色,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广义的习语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一、直译法;二、意译法;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一、直译法
英语习语的直译应在那些不违背译文语言规则,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有关形象和地方色彩。尽管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生活中总有相近的物质环境,对自然、社会及情感的理解也有许多共性的因素,尤其是习语,绝大部分来自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许多时候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心目中能够引起相同的感受和联想。因此,有时我们应在忠实于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整保留英语的指称意义,采取直译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符。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纪录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The cold war冷战
The hot line 热线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此外,直译法还适合于一类习语:它们看上去有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蕴含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然而由于使用范围广、历史悠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早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对于这类习语,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的根源)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An olive branch 橄榄树枝(象征和平)
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比喻假慈)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的千差万别,英汉两种语言的联想意义也往往会不相同。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这些习语时无法保留源语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译入语同义的习语借用,如果直译出来,译文要么难以确切表达原意,要么就是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时可将源语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传达出源语原文的语用目的,可以采取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方法。
例如汉语中有“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但在英语国家中很少有人知道鲁班,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恐怕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甚至还可以找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法“to off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者“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这两个熟语。
对于文化冲突的处理尤其要谨慎,一定不能使用直译法,否则会引起读者的严重误解,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时要说“哪里哪里”或者“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谦虚话,而在英语表达中则直接说个“Thank you”就可以了,或者在“Thank you”之后不上一些谦虚之辞。如果采用直译,就会闹出“Where, where”之类的笑话,或是让外国友人误以为自己没有眼光,要么是让中国读者误以为外国人很高傲。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
三、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虽然中西方民族文化背景、地方风情有很大差异,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社会经历以及感情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创造了许多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近似且隐含意义基本相同的习语。当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含意和形象比喻相似或相同时,可采用套译法,即直接套用译入语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源文语的俗语或谚语。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能使译文易为读者所接受。
(一)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习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既可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压韵和形式,又可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Shut one’s eyes against视若无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Laugh and grow fat心宽体胖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二)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我们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习语,以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to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stony heart铁石心肠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报怨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通过利用汉语中非常相似或相近的习语对英语民族色彩不很浓厚的习语进行套译,能借助语言反映人类思维中的共性。套译不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较为吻合,而且保持了习语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结语
语言的意义一直是翻译学家和语言学家探讨的主题,而在翻译中尽量能够做到生动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则一直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语的真实内涵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多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冯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3]侯业勋.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2).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5]邢春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 (3).
[6]宋小娥.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微[J]. 科技英语学习, 2007, (3).
摘要 本文从语境层面上,分析了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提出只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重视狭义语境的语义提示功能,又不忽视广义语境的制约作用,就能自如地运用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本质。
关键词:语境 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国内文学翻译界依然存在着“异化”与“归化”之争。孙致礼教授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上发表的《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主张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此,蔡平博士则提出了“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的主张。事实上,不管是异化为主还是归化为主,关键在于“度”的把握。鉴于此,笔者拟从语境层面上,就异化与归化的“度”的把握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 语境
对于语境,众多著名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伦敦功能学派的J.R.Firth将语境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由语言与社会环境之关系构成的情景上下文。他指出,言语只有依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义。曹文学先生在其《翻译论》一书中,将翻译中的语境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大语境包括交际中的人物、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小语境则是指语言的上下文。综合以上对语境的定义或解释,笔者以为,语境可划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则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及交际环境。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论及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时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王东风、张凤春在《语境与翻译》一文中说:“在翻译中,把握原文特定语句赖以产生的语境,对于领会原文的意义和功能、选择恰当而得体的表达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语境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语境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化与归化
语言表达方式是原作家写作风格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的句子短小精练,如Ernest Hemingway;有的辞藻华丽,以长句为主,如Henry James。在翻译过程中,是将源文的内容与形式一起移植到译入语中,还是采用符合译入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只再现原作的内容?这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选择哪种译法,都应根据翻译活动产生时,译入语语境来选择。因为翻译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交际过程。译入语语境内部影响译语表达的因素主要有:译文读者和社会文化环境。鲁迅先生早就注意到了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他把译文读者分为“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读者受教育的水平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翻译作品预期的不同。
除了译文读者的因素,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着译作中语言的表达方式。清末对西方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后期,中国中断了与外界的交流,保守思想严重。他在翻译时完全放弃了原文的表达形式,而采用了古文体,目的是使士大夫们在接受古雅文体时,也接受其中的新思想。这种归化的译文表达方式,使书中的新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
再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异化翻译也曾盛行一时。因为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国人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汉语也处在了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时期。为了丰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能够保留源作语言特点的异化翻译成为必要。通过翻译,大量新的语言表达法进入到汉语中来,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如人们早已习用的“在……的领导下”、“当……时”、“就……说”、“不仅……而且……”、“主义”、“罢工”、“掉鳄鱼眼泪”等表达法就是通过翻译进入到汉语中来的。
2、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
(1)狭义语境与文化因素的翻译
根据前面对语境的分析,狭义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关于语言的上下文,王宗炎先生在《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中指出:“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众所周知,上下文对于确定词或短语的意义具有决定作用。笔者以为,上下文同样对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如:
例1:
A: 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town.
B: You’d rather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I suppose.
译文1:A: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个教员。
B:那你是宁做地狱之主,不做天堂之仆了。
译文2:A: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个教员。
B:那你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了。
比较以上两种英译文可知,译文2采用了归化译法,既表达了源文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然而,就翻译的本质来说,这种归化的译文于译文读者并无裨益,读者无法从中获取新知识。译文1保留了源语的表达法,虽说读者对此并不熟悉,但也并不妨碍读者理解,因为前一句已将句义表达得明白无误,读者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中文的相应表达法“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了。这样,异化译法既传达了源文含义,又使译文读者了解了西方文化中相应的表达法,扩大了译文读者的知识面。因此,在语境能够提示句义的情况下,异化译法为好。同样道理,对于一些生动形象语言的翻译也是如此。如:
例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1: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译文2:盲人国里,独眼为王。
译文2是照字面的直译,既保留了原句中的文化特色,又不妨碍读者对整句意义的理解,还丰富了译入语的表达法,使译文读者耳目一新。
(2)广义语境与文化因素的翻译
广义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及交际环境。这就是说,要将语言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来理解,才能获取其真正语义内涵。而根据语义学的划分,语言又包括不同层次的含义: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笔者以为,对不同语义层次的取舍有赖于广义的语境,因而广义语境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如:
例3: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文1: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
译文2: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矩。
译文1是照字面的直译。如果对西方文化没有相当的了解,译文读者是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的。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准吃鱼。而推翻了旧教政府的新教徒,为了表示忠诚于新教,就拒绝在斋日吃鱼。因而,“不吃鱼”就意为“忠诚”。“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就有“遵守规则”之义。译文2的翻译,就是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即社会环境所赋予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而译出了其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对于Firth关于语境是由语言与社会环境之关系构成的情景上下文的观点,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在翻译中,对语言使用具有决定作用的广义语境,还应包括译入语中的相应社会环境,亦即译入语社会文化因素,因为源语是源语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而译文则需适应译入语语境,才能生存与传播。
以史为例,在中国第一次翻译――从东汉末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开放”政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大大加强,众多的异域文化特质进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上。这无不得益于“以‘信’为主”的直译翻译法。
由潘溪子翻译的哈葛德的爱情小说《Joan Haste》,由于采用了归化译法,甚至删除了有违中国伦理道德标准的情节,使其译文大受封建文人的欢迎。与此相反,几年后,林纾未经任何删节,原封不动地将其重译,结果,译文及译者为此受到了封建文人的恶毒攻击,林纾甚至被斥为传播之徒。译入语语境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三 结语
语境决定了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只要译者既重视狭义语境的语义提示功能,又重视广义语境的制约作用,就能将异化与归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致使译文要么异国情调丧失殆尽,要么译文语言生硬难懂,使翻译的目的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