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童话故事编写

三年级童话故事编写

时间:2023-05-29 17:4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童话故事编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童话故事编写

第1篇

一天,阳光明媚,他们各自找到了一块肉,兴高采烈地叼回来,放到了他们的仓库里,然后又出去觅食。等他们走了不远,狐狸就溜进了他们的仓库,偷吃了他们的肉。狐狸一边吃一边美滋滋地想:“哈哈!多好的美食呀!”狐狸吃完了肉,就心满意足地逃走了。

猫和狗回来时,发现肉不见了,都以为对方偷吃了自己的肉。猫不假思索,大声嚷道:“你竟敢吃我的肉!”狗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对猫吼道:“你也敢偷吃我的肉!什么东西!”于是,他们打起架来,难解难分,最后两败俱伤。就这样,猫和狗产生了仇,世世代代都不和解。

有时候,狗想缓和一下和猫的关系,就帮猫捉起老鼠来。可猫不领情:“哼!狗捉耗子,多管闲事!”就这样,猫和狗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的。

点评:同学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喜欢编童话故事,本文的小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猫和狗的关系不冷不热,于是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的确不简单。

(指导老师:付友华)

(黄冈教育文艺广播电台“七彩童年”节目2003年12月播出,同时在2003年全市小学生作文展播中荣获优秀作文奖)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模式

每每谈起习作教学我总是感觉有喜有忧、苦乐参半。喜的是看学生习作,读到的是一颗颗充满灵动的纯真心灵,稚嫩的语句表达的是最真最美的情感,有时虽只有两三句,或语句不通、错字不断,或通篇没有一个标点,那份清纯却甘若清泉。忧的是班额的庞大,人数的众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辅导,评阅和个性的展示,那份劳动青涩而又无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爱上作文。

一、兴趣,作文的催化剂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写,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要激发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要降低习作难度和要求,开始习作时继续用看图写话的方法。如三年级上册《基础训练》有一幅图,图上有小猴子、小猪和小熊在运木头,小猪把木头放在地上推,小熊用肩膀扛,小猴则用一根绳系着木头放在小溪中拉,习作要求是比比谁的办法好。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的内容,然后问他们为什么要运木头,他们用各自的办法过一会儿会怎样,最后他们会怎样运……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各自不同的回答逐步完善习作。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二次习作,大部分学生都写的有情境,有一个孩子竟编成了500多字的童话故事。从那以后一部分同学开始喜欢习作了,认为写作不难,有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想像,作文的生成点

小学生富于幻想,他们每时每刻都有奇特而美妙的想像,如能在习作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想像思维也是激发习作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像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像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鼓励引导他们大胆写童话故事、想像习作。例如选几种小动物编写童话,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小鹿的玫瑰》《骆驼与羊》《陶罐和铁罐》等童话故事的回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后编故事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如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怎样发生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使想像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

三、观察,作文的方法论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对小学生习作来说十分必要。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认识和感受,习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习作也比较真实生动。小学生虽然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好奇心,但要他们把看到的写下来,还需要方法的引导,借助课本范文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习《燕子》《翠鸟》《松鼠》时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仿写习作;学习《爬山虎的脚》等课文时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学习《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指导学会观察景物特点,并按顺序写下来。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习作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四、自信,作文的动力源

在小学生习作中自信心很重要。中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要帮助他们树立习作信心,习作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还有让学生读范文时讲解写作方法,通过仿写来学会写作。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写家乡美景。我们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习作形式,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可写内容,使他们觉得习作并不太难,逐步树立习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我们在批改习作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每当他们得到这些鼓励和认可后,在下一次习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更加努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第3篇

摘要:小学三年级是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写作经验,刚刚开始迈入写作的门槛,而新课程标准又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写作要求。因此,增强三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指导;探究

当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作文要求就会提高。由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作文转变为真正的学生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又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为“起步作文”。因为没有任何写作方面的经验,所以,学生写起来总是会对作文心生畏惧,老是感觉无从下笔。那么,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感觉到写作的好处,并且自觉地去练笔,去尝试写作,我想,不久的将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学会认识事物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事物就必须要学会观察,没有对事物进行直观、感性的认识,就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了解和认识整个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会对事物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写起文章来才会感觉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写出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章,就要先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在讲授《石榴》这篇课文时,我不是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让他们先认真观察石榴的图片,然后告诉学生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包括石榴花的颜色和形状,石榴子儿的形状等,让学生对石榴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细细品尝,从而增加学生对石榴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石榴》这篇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怎样对水果进行描写等。讲完课文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特征,掌握写作技巧。

二、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想象力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气。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仅要加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根据自己玩玩具的过程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给学生展示一些好玩的玩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玩具也是有生命的,想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学生给它们编出好玩的故事来。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各抒己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完整。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主想象的空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引导和锻炼,写作兴趣浓厚了,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三、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由此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化学量子结构告诉我们: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因此,词汇量的积累可以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耐性,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督促他们从小养成爱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储备量。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每天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适当的加以引导、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资料。比如,《古诗词阅读》《唐诗三百首》《儿童诗歌》等,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并学会运用。为了调动学生的背诵热情,我定期在班里举办“小小读书会”和“经典诗歌朗诵”“成语故事接龙”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累热情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优美语言词汇的运用能力和印象。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以外,我还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积累。比如,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查阅各种资料,通过旅游和实验,留心观察并记录。这样学生的见闻广博了,积累丰富了,语言宝库充实了,写作障碍减小了,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积累丰富了,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吗?如何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写作就显得尤为关键。第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很多教师喜欢给学生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字数不能少于多少字,写作范围必须是某某方面的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种种限制,加重了学生的心理畏惧感,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第二,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或者家里,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去挖掘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演绎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第三,引导学生抒发创作情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抒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布置《说说心里话》《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方面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习惯,同时要不断讲解修改要点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文采。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文章中尽情表达的自己内心世界和感受,写出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寇雪松 单位:河北省抚宁区骊城学区第一小学

第4篇

1 有的放矢勤积累

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小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不仅能丰富作文题材,切实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过好习作内容关,而且能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就得要求学生在平时能自觉地多听、多看、多想、多说、多记。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日说法。让学生每日收听少儿广播节目或收看半小时的儿童节目,再把记住的内容在家说给父母听,在校每日早读抽10分钟时间讲给老师、同学听。

1.2 日读法。良好的阅读习惯须从小培养,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教师应随即指导学生每日进行课外阅读,开始让学生慢慢地拼读朗朗上口的儿歌,接着以儿童喜爱的动物故事、童话故事及寓言故事作为补充材料,让他们读故事、讲故事,从而引导他们走上爱阅读、爱说讲之路,并为以后的编写故事打好基础。

1.3 日思法。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引导学生爱周围的人,爱大自然中的物。有了爱的基础,还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每日回忆生活。

1.4 日摘法。孩子们的阅读从二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又提前学会了查字典。凭着课外阅读的兴趣,他们的认识能力、品词品句及求知欲望逐步增加、逐步增强,开始自觉地阅读。这时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读《拼音报》、《小学生世界》、《配套读物》等课外书报,并开始要求学生人人自备一本《采蜜本》,指导学生阅读中学会欣赏句子,圈圈画画好词佳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把阅读作品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教师定期检查摘抄情况,并利用团队活动,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优美句子欣赏”。

2 见缝插针练写话

多读多听多思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而多练笔才能掌握写作的规律,提高写话的技巧,多练是历代名家成功的奥秘。就低年级学生来说,需根据年龄特征、思维特点、认知规律设计训练的内容,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仔细观察,在开开心心的玩乐中接受直观教育,获得写作素材,然后在愉快的情绪中写作。

2.1 日记引路法。日记是一种真正自由灵活的文体,日记中什么都可以写,它没有固定的内容及形式。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话,我是从设立“好孩子”写话本开始的。大家都知道,刚刚入学的儿童胆子大、兴趣浓,什么都感到新鲜。一位学生对我说:“双休日,妈妈带我去公园,那里的串红可美了。回到家,我写了串红的颜色、样子。老师,我能不能带来给您看看?”我说:“能,你真行!”事后,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还把他写的话读给小同学听。大家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我乘机说:“洋洋小朋友学了拼音,能用拼音加汉字写话了,你们能吗?”“能!”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那么,从今天起,我们每人准备一本‘好孩子’写话本,要做好孩子的小朋友可以每天写。想写啥就写啥,什么时候写,写多少都由小朋友们自己定。”以后,只要有学生交上“好孩子”写话本,我就认真地批改,及时地展览,还奖给五星。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日记,并写出了许多篇有生活情趣的日记。

2.2 故事编写法。随着学生识字的增多,字词句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水平,就阅读来说,现有的课文早已满足不了他们阅读的愿望,他们渐渐的把阅读的范围伸向课外,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最想看的。教室里,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传阅着一本本精美的故事书。《365夜动物故事》、《世界著名童话故事》、《伊索寓言》……故事会上,讲得最多的就是这类故事。渐渐地,孩子们看多了,讲多了,便大胆的尝试着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在一部分写得好的学生带领下,班里同学编故事的劲头越来越浓,编写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形成了争着参与的好风气,在编讲故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及想象能力。

2.3 情景创写法。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不少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因此,可分为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猜测,构思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与结局。

3.4 画画说说法。低年级学生喜于幻想,爱好涂鸦。利用彩笔,让他们画画说说,再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尝到了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先吐为快”的欲望。以《有趣的不倒翁》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圆,让学生说说添上几笔,圆可以变成什么?接着,教师在小圆下画上一个大圆,让学生说现在给两个圆添上几笔,圆又变成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好多学生叫起来:“可变成‘不倒翁’。”“好,那就让它变成有趣的‘不倒翁’吧!”

3.5 玩玩写写法。一次说话课上,我让每位小朋友带来了玩具。还没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地早已将“电动小动物”、“智力拼板”、“布娃娃”等放在桌上,好多学生忍不住玩具的诱惑,开始摆弄起来,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边玩边向同伴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玩具的名称、使用方法、作用等。“说得真好,可惜不写下来,过些日子就忘了。大家还是写下来,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吧!”学生激情勃发,跃跃欲试,一个个铺开本子,写了起来。

第5篇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三、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第6篇

一、注重观察,让表达“言之有物”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1. 观察中感知眼前“景”。

任何事物、事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观察事物时抓住其特点,描写才能逼真。一般来说,写景类,可按上到下、远到近、整体到局部等空间顺序进行观察;状物类,可对事物的形态、构造、功能等着眼;记叙类,则应细致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事件的过程、细节、场面等。请看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指导课的一个片段。

师:……你真的了解这块砖头吗?你仔细观察过它吗?(板书:观)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生1:我会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观察,还从它的作用来思考。

(板书:形?摇色?摇大小)

生2:我觉得还可以从它的轻重来观察。

生3:还可以从它的用途进行观察。

师:用途能观察出来吗?用途靠什么啊?靠大脑去联想。(板书:想用途)

师:好,谁来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

生1:它是长方体;它的颜色是土黄色的……

师:仔细看看是黄还是红?

生1:是土红色。

师:有谁来掂掂这砖头的重量?这个砖头大约有多重?

生2:这个砖头大约有3克重。(笑声)

师:3克有多重啊?(笑声)看来你没有重量概念啊!你上来掂掂,看它有多重?

生2:好像有3千克。

师:我曾经称过砖头,大概两三公斤。看砖头不光看它的重量,还要看它的质地。谁上来敲一敲?推荐你们班的大力士。(学生上台)你敲一敲这个砖头硬不硬?看看你能不能把这块砖头折断,能折断证明你是真正的大力士。大家给他加油……(生掰砖头)

师:班上的大力士怎么折也折不断这块砖头。小小的一块砖头如此坚硬,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生:是用土做成的。(板书:来历)

一块砖头,看似非常简单,似乎没什么可观察的。但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有序的细致观察,对砖头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丰富,为书面表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 观察中感悟“景”中“意”。

这里的“意”是指现实“景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意”“意思”“意境”“意趣”“意蕴”等,即人对现实“景象”的“见闻”所产生的“感受”“感触”。在学生初步观察眼前“景”之后,应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景”中之“情”与“意”。如带领学生参观中国茶博汇之后,我先让学生谈谈在茶博汇的所见、所闻;然后提出几个问题:①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茶博汇恢宏壮观,人来人往,可过去这里是荒山野岭。今昔变化这么大,说明了什么?②你们在参观时联想到什么?③请你来当小导游,向他人介绍家乡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让学生交流所思所感,以深化感悟。

二、丰富想象,让表达“言之有色”

想象丰富了,语言表达自然就生动;想象活跃了,语言表达就有情趣。教学中,通常可采用假设、比拟、推测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之翅。当然还要注意想象要有意义,合乎情理,令人信服,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①假设想象。在假定的情境中,通过想象,构思文章的内容或故事情节。如指导学生写《假如我是……》。②比拟想象。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的语言、行动,以及思想感情赋予动植物或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塑造形象,安排情节,构思完整的故事。如指导作文《续写狐假虎威》时,让学生根据寓言《狐假虎威》,构思老虎第二次上当受骗的故事,刻画老虎的凶恶、愚蠢和狐狸的阴险、狡猾。③推测想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中《听声音编故事》一题,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声响素材,展开推测想象: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经过一系列的推测后,使故事的情节发展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充满戏剧性的变化。

三、启迪思维,让表达“言之有序”

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阅读方法;定性评价

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而小学语文中年级新课标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可见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时,还是会忽略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造成语文的水平老是提不高。因此老师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那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a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阅读材料应进行选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我们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1.中外经典名著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三年级孩子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等。这是一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功利阅读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多读经典作品,就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如少年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郭沫若、冰心、艾青、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2.自然、科普、科幻读物

自然、科普、科幻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这类读物的选择不可避免体现了功利的目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讲故事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每周设专门的阅读课,根据学生特点,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表扬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样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1.在文中作记号

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

2.摘录好词佳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

3.读后写体会

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选择精读与浏览

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积累方法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诵读美文。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比如定期开展班级美文诵读活动,评出“诵读之星”。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自做手抄报。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这个学期,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结合校本课程、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根据课外阅读目标的指向,定期指导学生编制有主题的手抄报,如《快乐的六一》、《科技博览》、《在诗歌的月下漫步》、《国庆有感》、《名著点评》等,这样学生便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又便于指导。

四、用表格反馈进行定性评价

第8篇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因其抽象而影响效率。本文从上好第一课、激发学习兴趣和创设教学情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效率 小学数学 兴趣 情境

数学学科的内容相对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制约了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新课改倡导快乐学习,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上好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也就是起始课,也叫开启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型之一。因其所呈现的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所以上好开启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材中开启课的编写往往比较新颖,教师可以利用里面的情境图,发掘深刻的容量、多变的信息和便于探究的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材中别有情趣的情境图,不仅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学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开发了学生探究的思维,还扬起了学生探究的航帆。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很多数学知识是陌生的,诸多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因此,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中《10以内数的认识》,一幅小小的《科技小组活动》情境图,不仅把数数、理解数的意义、写数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渗透了方位、比较、多少等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再如《分类与比较》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都蕴涵着大容量的信息,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了多种信息。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和内容,由信息窗构成的包含着数学知识的画面等,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大千世界的窗户。这些是构成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在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和童话故事中学得开心、快乐,在更加现实、数学味更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开发了学生探究的思维,又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搭建了平台。

二、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要积极有效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以趣引趣,导引步入学习路途。好奇是学生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巧妙有趣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以趣引趣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兴奋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实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认知结构的完善。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素材,设计了多种教学意图的插图,都可以作为引发兴趣的媒介。例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以一幅学生喜欢的儿童画,展现了神秘蓝色海底中的各种动植物,这幅有童趣的画面,让学生很快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在数数过程中展现学生对计数、方位、分类、大小、多少、比较、位置、图形、观察、动手、表达等各方面的经验。一幅看似简单的儿童画,却蕴涵着大量的教学素材,并设计了多种教学意图,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和智能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教学情境应该注入多变的信息,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如,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 创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还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喜欢探究、乐于探究。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用课件出示魔术师变的3串宝葫芦,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计算,学生很快提出问题并用加法计算,教师逐渐把魔术师变的宝葫芦数增多,继续让学生计算。这时,学生感觉越来越麻烦,教师马上在大屏幕上显示43串宝葫芦,并告诉学生:“魔术师要奖励我们班每一位同学一串宝葫芦,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呢?”这样的启发引导以后,再来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还有,一年级《认识图形》情境图,让学生在玩耍中通过物体的多种变化发现其特性;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情境图,通过人体从胎儿到成人身体各部分的变化,理解分数的意义;五年级《因数与倍数》情境图,利用一幅现实的课间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探究新问题。

小学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实现快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能性。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灵活生动。总之,只要我们善于研究与创新,就可以构建起高效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语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而且还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那么怎么去培B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和学生情感与心灵上的有效沟通,也有利用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对教师要求就更高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爱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包容与耐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会自主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的树立自信心,如此对于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一个大拇指,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尽的关爱。那么课堂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心领神会地读出对不同角色性格的理解,收到形神兼备的朗读效果。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地给予角色扮演者的灵感,使学生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读好。

(2)配乐朗读。“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语文朗读中引进美妙的音乐,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更好的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2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积累、提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每月我会举办一次我推荐一本书的活动,刚开始学生都无话可说,没有兴趣,因为他们课外都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于是教师就和他们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并告诉学生下个月我们还要举办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被迫读书到自愿读书,最后让阅读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让学生准备一本好词佳句笔记本,让他们读到优秀文章、语句,必须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既锻炼书写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一举俩得,学生高兴不已。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能力强了,特别是在短文阅读中思考问题的层次更深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思想境界提升了。

3良好习惯的养成

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3.1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释中提到要“培养语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在积累的同时,学生的语感增强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2培养学生正确听讲的习惯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仅仅靠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解是不够的,也需要学生具有的良好的听讲习惯。如果在我们精心准备的一节语文课上,学生只看到了热闹的游戏环节却没有学到知识,一问学生啥也不知道,或者有的学生课堂上听明白了,但几天后再提到这节课的知识却连连摇头。我们就会感叹:学生不会听课!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会听课”的习惯。每堂语文课会要求学生不只要准备好语文书,还要准备好机灵的大脑和灵巧的手,会听会写会记。在语文课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上随时记录,这一定会收益良多。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夯实语文素养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知识的获取与素养的行成的关键。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深刻的明白: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每月进行一次朗诵大赛活动,有古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进行,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此活动增加了积累,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2)每日的一句我喜欢的优美句子,全班学生都其中,每天由一位学生将喜欢的名句写在黑板上,其他的同学将自己喜欢的名句记录到摘抄本,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使同学们从枯燥的语言文化走向了心灵的殿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写作,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第10篇

【关键词】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沟通与交往;听障学生;策略;方法

一、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口语为主导”的意义为使语言接收与表达的顺序沿着主流社会的语序进行,在以口语为主导的过程中不排斥可协助理解与表达的手势语。“全沟通”的意义为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用,在全沟通的过程中听音与看话并重。广州市聋人学校在各项科目和生活教学中都贯彻实施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一、为聋童(聋生)的书面语阅读和表达打好基础。二、 促进外部语言内化,形成第二信号系统。三、发展抽象思维,提高理解能力。因此,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在聋校的教学中显现得尤为重要,各科教师应先让聋生发展语言,才能引导聋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发展聋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让聋生更好地回归到主流社会。

1.2发展聋童语言能力的意义

张宁生指出:聋哑教学的实践表明,加强口语训练是提高聋哑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聋哑儿童掌握口语则主要是为了指向自己,即通过口语的长期训练,使外部口头言语逐步转化为内部言语,然后在内部言语中进行思维。如果聋哑儿童缺乏必要的口语训练,就决不可能形成内部言语,那么,聋哑儿童的思维就不可能在言语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改造聋哑儿童的直觉形象思维,就要对他们进行口语训练。[1]根据教育部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有关规定,聋校义务教育将在聋校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增设沟通与交往课程。这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增设的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2]沟通与交往课结合聋生的特点,既听不清、说不出,重在让聋生发展有声语言——让聋生听懂别人说的话,让聋生说出别人听懂的话。

因此,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聋生更好地进行言语训练,增强听障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听障学生更畅通得与正常的非听障人士交往。

二、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2.1根据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理念和听障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特点制定沟通与交往校本主题教材

2.1.1帮助听障者习得有声语言只是阶段性的目的。长远的目标是使他们从直觉形象思维向语言逻辑思维发展,顺畅地运用主流社会的语言。解决聋人‘写不通’、‘看不懂’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他的口语水平。事实证明,口头语言水平高的聋人,书面语言能力和内部语言的成熟度也相应地比较高。从听障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来说,大多数聋生的沟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差,读不懂文章,写的语句、文章语法错乱,他们主要是靠自我观察他人的形体动作、表情、或利用残余听力,在反复磨合中完成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结合新课标理念,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其心理健康(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2.1.2在选择沟通与交往教材中,教师要选择适合聋童的能力和听力损失程度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达到言语指导的目标;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符合聋童心理阶段的的特点和兴趣,从而能唤起其学习意欲;能诱导聋童积极思考,有发展性;加入地方特色和元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生活真实性。根据我校听障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特点,广州市聋人学校沟通与交往科自2005年起,制定了一至三年级沟通与交往校本主题教材,一本教材有上下两册,十四个主题左右,教材主题均来源于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近几年,教材内容还在逐步得改进和完善中。而在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主题教学上,很多都可以融入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模式的教学理念。如小学沟通与交往校本主题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其中一个主题为《购物》,教师可通过设置某种情境,让听障儿童进行角色扮演互换练习,从中进行言语训练。教师拿出一些与主题教学相关的物品作为商品,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在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口语水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用,听音与看话并重,在看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表情、利用语境抓住话题,进行主题式会话教学,不仅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也让学生了解了整个购物过程。有了课堂上模拟购物的经验以后,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带该学生到商店实际去购物,真正形成实际的生活能力,并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2.2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对听障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

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听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聋生的个体差异比普校的学生要显著。每个聋生的兴趣、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都不一样;有的聋生还伴有多重残疾。这些差异致使聋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认知速度等方面差异显著。所以,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就要针对其特点,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2005年,广州市聋人学校沟通与交往科根据聋生的认知能力、听力补偿情况、学习能力、学前语言康复等方面将学生进行个别化分层教学,一般是两个学生一组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到更多的东西。与此同时,教师可对这些个训的学生采用更深一层次的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如200年广州市聋人学校三(2)班学生陈慧敏和庾晓怡是两个组别训练的学生,和班里的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无论从听、说、写各方面都比别的学生要突出,而且学习能力很强,语言理解能力强;对沟通与交往课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给她们在原基础上增加学习难度。在组别训练的教学过程中,陈慧敏和庾晓怡仍然是以沟通与交往校本主题教材为蓝本,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听力训练和言语训练的难度,并且组别训练可以得到更高的关注,对学习语言更有帮助。经过两到三年的组别训练之后,她们的沟通技能变得纯熟很多,词汇量大大增加,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明显得提高。可见对于一些听辨能力和潜质较好的聋生来说个别化沟通与交往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使之语言训练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应用的方法

3.1在生活中和各种活动中渗透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

聋生学习的特点常常是以耳代目,偏重形象思维。如果教学内容选择抽象的、难懂的,讲大道理的方式往往行不通。沟通与交往的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在饭堂、在放学路上、看电视时都可以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沟通与交往课的主题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因此沟通与交往教学无处不在。如果在情景中进行沟通与交往教学,更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愿意开口去说,从而达到提高句子能力,培养其说写段落能力的目的。但学习语言都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他需要比健全儿童更多的时间去巩固和消化。在广州市聋人学校的沟通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将贯彻学校“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除了规定的几个主题之外,老师也经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一些机动主题,在各种活动中都渗透语言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根据实际情况及对象补充教学材料,加深学生对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通过了解感悟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物,让学生有感而发。平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学语言的机会,通过不断纠正和巩固,从而加强听障学生的学语能力。

3.2注重书面语的应用

聋生与聋生之间主要通过手语进行沟通,但由于手语带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它可以帮助聋生沟通心灵、交流感情,比到达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聋生积极正确地去应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更有助于聋生回归主流社会。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每一次说的练习完了之后最终都要落实到书面语上,往往很多口语表达很通顺的聋生真正落实到书面语中语言又不通顺了。所以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沟通才能让听障学生的语言接收与表达的顺序都能沿着主流社会的语序进行。除了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通过书面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之外,课后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周记,聋生通过这些方式描绘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也是对自己内心思想的完整梳理。而沟通与交往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教聋生通畅地运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巩固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聋童的思维能力。教师注重书面语,不仅让师生之间沟通更顺畅,更容易让听障学生发展语言。

3.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容易对聋生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容易激发聋生的兴趣,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可增强听障学生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1、情景表演法。它通过设置某种情境,让听障学生进行角色练习和互换角色练习。此方法在本文《购物》等主题已经提到过。2、游戏训练法。它将游戏运用于矫正听障学生的语言中。游戏是各类儿童都喜欢的一种方法,也是儿童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活动。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游戏自由地进行口语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也不会让聋生学语言变得枯燥。根据听觉障碍儿童自己选择的游戏活动,对他人和对玩具的态度,教师可游戏活动观察聋童的行为,并通过游戏对其进行言语矫治。在游戏中,教师可利用游戏,启发儿童领悟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游戏的类型很多,如模仿、编写童话故事、进行集体竞赛,欣赏他人作品等等。运用哪种活动来进行言语训练,需要根据主题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来确定。3、参与集体活动:每年“元旦”或“六一”节,我校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春游、学雷锋、扫墓、文艺汇演等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并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春游、秋游时,教师让学生们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参观科学馆纪念馆时,教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杰出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在文艺汇演时,让学生互相学习长处,看到其他同学的多才多艺,在快乐中感受大家庭的氛围。

3.4加强听障学生的交往能力

聋生大部分时间吃住都在学校,加强其交往能力是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广州市聋人学校四至六年级的沟通与交往课则以“口语交际”为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让学生有情可依的主题。短文写作主要选取与“口语交际”内容相关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进行写作。说写方面的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难,从句到段。沟通与交往教师可挖掘交际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训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题。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可以加强听障学生的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提高听障学生的学语能力,也能培养聋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失去先天学语途径,语言贫乏的听障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全方位的,但是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使聋生的语言得到健全的发展,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爱心来呵护他们和帮助他们。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要继续坚持贯彻“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的教学模式,使听障学生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注释:

[1] 张宁生《对聋哑儿童进行口语训练的心理学意义》(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育部

参考文献:

[1]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