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学的特点

古典文学的特点

时间:2023-05-29 17:4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文学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文学的特点

第1篇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着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着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第2篇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各位同仁们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安排授课学期和课时数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种《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应将《维吾尔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沙比提编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肋、《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推翻。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

因这本教材出版己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风险、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风险、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J险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答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 、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第3篇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通过文学得以保存和传播,因而文学素养的养成,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文学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在加强古典文学的摄入和古典文化的学习同时,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基础语文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培养文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好处。基于此,文章以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要加大古典文学教育力度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古典文学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加大古典教育力度就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古典文化有意识的引入教学实践中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通过讲一个“嫦娥与吴刚”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将桂花和桂树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题。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是否见过桂花、了解桂花的特点,并把知道的关于写桂花的好的诗句背出一到两句,最后老师说明,课堂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课前准备的桂花糕一份。这时,学生积极性较高,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整堂课教学效果较好。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以“嫦娥与吴刚”的古典传说导入课文,其次要求学生找出并背诵写桂花的诗句,这两种举措都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认知度。

二、积极创设有文学氛围的语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文学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学素养。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文学知识之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积累文学知识,每个月的月末在语文活动课中形成一次评比,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学知识之星”称号。通过语文课和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有着对文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名著,并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在一个有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名著的阅读,稳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要在承认这种差距的前提下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对于班级中文学素养较差或是对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表示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有意识的古典文学的引入也无动于衷,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迅速跟学生家里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爱好,经了解发现,该名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他科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生想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还发现,该名学生对游戏内容游戏背景介绍等十分了解。因而教师推荐了学生玩一款新出的“三国杀”,让学生了解各位任务的背景故事,了解游戏的整个内涵,并可以和老师一起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明显发现,该同学在课上表现好了许多,和他进行交流之后了解到他对游戏各大人物背景以非常熟悉。教师当时对该学生进行了鼓励,并且提醒该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不能妄自菲薄,没有自信。通过此次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达到了培养文学素养的目的。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爱好,通过幼灯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有文学背景的图片、文字、音乐等,寓教于乐。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要根据个别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作者:艾丽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第4篇

文学形象的层累性、文学意境的叠加性。中国古典文学史的悠久历史决定了经典文学形象的层累特性。所谓层累即是重重叠叠、重床叠架。著名文化学家陈序经先生说:文化既是进步的,那么,文化发展的层累的存在,是无可疑的。①以《西厢记 长亭送别》为例,自唐至元,就有唐元稹的《莺莺传》,南宋皇都风月主人《张公子遇崔莺莺》,罗烨《莺莺传》,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 王实甫 《西厢记》。但是这种层累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吸收前人的精粹,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纳故吐新。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经典文学意境的叠加特性。后人在选择意象构建意境时,总不免走这样的捷径:把前人的至情至境熔炼到自己的文学中,我们不妨称之为重光增华。

文学形象的吐故纳新和文学意境的重光增华为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打开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它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发现比对,发现让作者给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对让作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飞跃。

二、根据发现对比法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把它

分设成以下四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明确、引导思考比对、补充修正深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务必调动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探究的欲望。真如叶圣陶所说: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学生特设的境遇里,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②。根据上文分析的古典文学的特性,针对形象的纳故吐新特点,设置对比情境,针对意境的重光增华特点,设置类比情境。

1.设置对比情境

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我们分析形象的特质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切入口。比如对《长亭送别》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根据这部经典文学的层累性特点,从它的前世中设置问题情境。构思教学是这样的:下发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文;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三方面展开探究。这些辅的工作为后文教学思路的展开作出铺垫。

2.设置类比情境

所谓类比情境,在这里专指文学意境在不同古典作品中的类似性。这种类似性的存在也为我们分析意境的营造提供了简便的切入点。比如《长亭送别》中有大量的曲词,王实甫赋予这些曲词优美深婉的意境,细究曲词意境的营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诗词特别是宋词意境的借用。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也不妨从宋词意境着手,以优美的宋词带动学生对这部元杂剧的压轴之作的理解。

(二)学生探究明确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把握其实就是教师对创设情景的铺垫,明确了这种铺垫,才能更好的展开发现和比对。如通过对元稹的《莺莺传》的探究,学生明确了一下几点:情节:始爱后弃,各自成家(悲剧)。形象:老妇人、红娘形象苍白;莺莺追求爱情、自怨自艾、听从命运安排;张生始乱终弃、巧言令色。主题:轻爱情、重功名礼教。

很显然,《莺莺传》所传达的信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阅历见识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疑问有效启动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去探索发现。

(三)引导思考比对

在给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信息评价,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储存后,就要全面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鉴赏。老师尽量要实现不教而学生自能学习提炼,以提高其素质。

在课文《长亭送别》中,学生一下子抓住王实甫改造性创作的实质:崔张爱情故事大大拓展丰富了;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面目可憎,成了封建卫道士的代表,莺莺则追求爱情、叛逆礼教,张生忠诚至诚、始终不渝,特别是之前无足轻重的红娘,成了热心成人之美的典型;主题上反映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的深刻矛盾,展现出人性的光芒。

学生自觉自愿的比对和再发现,自然地理解了关键性唱词,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叶圣陶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③。教师即使不谈《西厢记》的审美提高、历史进步,学生也能了然于胸。

(四)补充修正深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中,教师应该不断补充内容,完善认识,深化启示。再举《长亭送别》,学生是能够掌握文学意境的叠加性特点的: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意境相似。但由于古典诗词知识的缺乏,学生很难在阅读鉴赏时领会王实甫熔炼古典诗词入曲之妙的。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来自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只因为王实甫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原话。怎样说必须符合人物活动的现实环境,有助于人物刻画。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点明王实甫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精华为己所用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启示学生怎样高明地按己所需创新前人的作品。如是,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第5篇

关键词: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 幼儿化 改编 运用

中国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使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行。但古典文学古奥深涩,其神韵往往是几层相互交织叠加的,对于四五岁的幼儿读者群来说,远远超出其能力。生硬诵读,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如何将古典著作带入幼儿的生活阅读教育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形象突出鲜明,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知识性主题,趣味性主题),都广泛涉及,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富有情节性、趣味性,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长篇古典文学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而神话传说故事,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结构的处理,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例如李绅的《悯农》,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就同样可以故事化,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但也有倒叙,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有意境,令人回味。

(三)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或者缺乏趣味性,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使人物性格更鲜活,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再吃一块不算多,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捧起来,最后还是憋不住,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而且充满趣味性,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第6篇

虽然西方在室内设计教学方面的发展很快,有着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是我国的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长期发展,我们国家的审美观点与西方的审美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但是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西方的教学思想与我国的室内教学相结合,不能盲目的跟随,在学习中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创造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室内教学体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室内教学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深刻地挖掘传统文化之美。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追求也各不相同,有的追求西方华丽的室内设计,有的倾情于东方典雅的室内风格,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决定了我国室内设计的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尽快地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文化素质。我国的室内设计教学经历了长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其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很多地方都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样就引起了一股追求西方设计的浪潮,开始进行盲目的追求和跟随,现在的室内设计多以国际化的风格为标准,导致了我们学生的设计显得时尚、前卫和国际,从而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作用,所以很多设计出来的设计风格不适合我们的民族审美标准,创作的作品缺少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人们很难接受。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偏离我们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增加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更多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增强学生们的民族意识以及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中国古典文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学也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我们的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对我们室内的空间设计以及创作构思都有很大影响,(1)古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认定室内设计的空间来源,我国很多的古典文学都很有诗情画意,带有清丽的格调,其中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描绘出了山水互映的美景,这种美妙的空间画面就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素材。(2)古典文学可以启发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在我们学习室内设计的构思阶段,学生们只能根据给出的文字把画面再现出来,只是单纯地把具体的文字变换成具体的图像,不能脱离文章画面描写的束缚,单纯地按照文章所给的画面进行设想,并不能挖掘出文字后面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之后,就会明白要脱离素材对我们的约束,要体会作者背后所创造出来的灵感,例如山水相映之美,主要表达的就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将自然因素融入到其内部空间,可以在室内安放几盆花草,方几盆植物,这样就可以把室外的景观挪到我们的室内中去,使得室内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这样就可让人们感觉到更加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合到一起。把我们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增加到室内设计中,可以感觉到不同地方的区域文化特点,设计出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象,给人们一种视觉新鲜感和视觉冲击感。

2、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室内空间设计的常规的要点,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其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完美的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审美设计创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我国的民间剪纸很有其趣味性,通过对中国剪纸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出一个中国民间剪纸展示厅这样一个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方案有其独有的设计理念,其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对我国民间剪纸文化的挖掘,在设计展示厅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形象,体现民间美术的特点,体现出空间造型的圆满、对称和硕大。室内设计在最终表达文化内涵方面,其将我国的民俗特点和地域特色有机的结合,使其设计显得更加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例如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以及陕北地区的窑洞,都让人们深深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对于室内设计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的许多元素都在我们民间文化中体现出来,其在舍内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

3、传统文化中空间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各个不同空间的“渗透”,对两间过度形式的应用,借鉴适当,可以满足室内空间的多元化设计。传统空间设计中,强调室内外空间的通达性,现代室内教学,引导学生把握空间分隔的界面,在需要通达时形成开敞空间,可以创造灵活的空间界面。此外,传统文化中,使用空间的扩展来达到空间与情感及大自然交流,以及“借景”的空间设计,都对于现代教学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承我国的历史精髓,立足于教授本土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时刻了解人们的追求方向,做到传统和现实的完美统一,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要把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室内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达到我们教学的目标,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念,这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古籍;书籍;装帧

一、前言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二、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类别

(一)简策

《礼记·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写东西超过100字者,由于在方板上写不下,就要写在编连好的竹木简策上了。东汉郑玄称:“策,简也。”唐代孔颖达称:“策是众简相连之称。”把这两个人的解释综合起来,那就是一根一根写了字的竹木片就称为“简”,将若干根简依文字内容的顺序编连起来就成“策”(册)了。

(二)卷轴装

北宋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称:“唐人藏书,皆做卷轴。”元朝吾衍在其《闲居录》中称:“古书皆卷轴。”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遗书,其中主要是写本佛经,除国内所藏外,现在主要分藏在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总计大约4万多件。这些遗籍,有的就是简单的一卷,有的木轴犹存,证明唐五代及唐五代以前,纸书的确普遍流行卷轴装。

(三)经折装

卷轴装在观书时多有不便,如需查阅文中任何一段,都需从头展开,读毕再卷回,很是麻烦。吾衍在《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复为簿帙。”清人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乃分为簿帙,以便检阅。”这是从长期查阅易折断角度来解释的,亦有道理。到五代时,经折装就出现了,现能见到的最早经折装出自敦煌。

(四)梵装

梵装是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佛教经典所采用的夹板式以绳穿订的装帧形式。隋朝杜宝《大业杂记》中说东都洛阳的“承福门即东城南门。门南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叶形似枇杷,叶面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牒牒然今呼为梵”。梵装在敦煌遗书中出现多件,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唐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麻纸书写,长条形似仿贝多树叶,其装帧是典型的纸书梵装。

(五)旋风装

又称龙鳞装。对于旋风装,流行两种说法:一说用一张整纸对折,一端粘于书的最前页的左边,另一端向右包到书背,粘在书的末页,这样不仅不会散落,而且阅读时可以从头翻到底,从最后一页翻到前面第一页,回环往复,有如旋风,故名。一说将一长纸裱成手卷,将截断的页子都粘在底纸上,每张右端留有余尾,即将余尾自右向左逐页依次后缩,状如鳞次,故称龙鳞装。

(六)蝴蝶装

简称蝶装。将每张书页反折,使版口朝内,单口向外,并将各页中缝背口以糊粘结成书脊,以硬纸包裹作为书面,阅读时若蝴蝶展翅飞舞,故称蝴蝶装。其特点是除书背不易损坏外,其他三面如有损伤或霉湿,可以随时裁切,原书不会受损。这种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蝴蝶装早在宋元时代即已出现,明代内府接收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典籍,这些书都是宋元时代原装帧,《明史·艺文志》序言中称这些书“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所描绘的装帧形式即是蝴蝶装。

(七)包背装

包背装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将书页有字的正面正折,书口向外,后背用书衣包裹,不露书脑,称包背装。此装法与线装相近,唯一不同之处在不打孔穿线而已。包背装的出现是为了克服蝴蝶装的缺点而产生的。蝴蝶装的缺点,一是翻阅不便:这种装帧形式的书页都是单页,每看一版使人首先看到的都是无字的反面,而且很容易造成上下两个半页有文字的正面彼此相吸连的情况;二是若经常翻阅,则极其容易脱页散乱。

(八)线装

线装与包背装折法相同,书背不再糊纸,而是打孔穿线,便于翻阅而不易分散。线装在敦煌遗书中即已出现,不过古人称早期的线装为缝绩装,日本书界至今仍有此称法。早期缝绩装流传至今者极稀见,十几年来仅在嘉德拍场出现过一次。在整个古书装帧史上,线装书是最流行的一种装帧形式,至今,人们仍习惯称古书为线装书。

(九)金镶玉

也称袍套装。其法是在每页折叠之夹层内镶衬以长出原书上下寸余的白纸,再将长出部分与原书页裱平,然后重新裁切装订。因其衬纸洁白如玉,亮丽鲜明,故又有“金镶玉”之美称。严格意义上讲,金镶玉不是一种原始装帧形式,而是后人为保持原书而进行的一种修书形式,采用这种方式修书是为了不再磨损原书。古人采取这种方式所修之书,往往是有价值者,而今日有些人将并不重要之书做金镶玉,只是为了增加册数提高卖价,其目的已判然有别矣。

三、对古典书籍装帧的思考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第8篇

1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背景因素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对其影响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在当今各国交流比较频繁的基础之上,对于其文化的相互冲击以及各地区生活行为的不同都对当今新中式室内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更好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能了解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趋向,同时也能很好的对新中式概念进一步的研究,为以后室内设计中的“新中式”设计风格的发展铺垫下理论依据。

作者:薄云辉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美术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形象;明治维新;象征

日本自古以来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古典文学上更是和我国本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战以后,日本的文学受到来自西方文学的影响,其题材、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女性角色更是发生了重大变革,浓重登上了日本文学的舞台。当代日本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塑造是当代日本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文学关于女性形象塑造具有借鉴作用。

1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

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完全否定古典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它依然包含了关于女性柔美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体现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特点。关于日本女性具有东方古典、柔美等气质,在当代日本文学中体现的更加细致、自然。大多数小说作品中将自然之美和女性之美相结合,将女性独特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文学中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女性,常常与自然融为一体。女性身上那种力量就像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坚韧、隐忍,同时又具有爆发力;女性身上那种柔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秀丽、优雅、纯净的美感。例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将自然之美与女性之美相结合,描述了女性独有的美丽的外貌、美丽的心灵。他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自然景色,同时也勾勒出女性的自然、大方、清纯的形象。在著名作品《雪国》中,他对雪国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优美、细腻的描述,一幅幅美丽的雪国风景图跃然纸上。在美景的描述同时,也特写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外部表情以及外貌特征。这种人物描写与自然情景相互交织的描述方式,正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柔情的女性形象。

2利用时代特征突出女性形象

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时代特征的影响。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掀起了民主、自由的风潮,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带有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她们崇尚民主,渴望自由,个性十分鲜明。同时,这个时期由于思想极为开放,作者在塑造女性的角色时,从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各种女性角色的刻画,从而形成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学风格。例如坪内的作品,主要是突出“人情”的特点。也就是从人出发,而不旧道德、旧文学观念来描写女性,他笔下的女主公往往个性鲜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又例如森鸥,他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品。他的代表作《》,则是一部可以反映受压迫的人民内心的渴求,追求自由、平等的欲望。他笔下的,在灯红酒绿的堕落生活中生存,却又十分渴望自由和平等。这是生活的矛盾,饱受精神的摧残,同时这也是社会的矛盾,受压迫人民追求平等的矛盾。《》这部作品正是这个时期底层人民的渴望和心声。二战之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人权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当代的日本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中得到显著提高,日本女性也从封建制度和思想中得到解放。女权运动也影响着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更加向往自由,更加追求平等,寻求个性解放。

3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当代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角色都是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形象,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她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和平和幸福充满向往,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日本女性的浓缩,体现了日本女性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也正是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才让读者对于日本女性更多的了解,打破了以往的错误认识。例如家岛五郎的《一个女人》,其主人公就是一个追求生活、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热烈奔放,却又纯净如许,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4总结

当代日本文学中,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接收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其文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日本文学中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贫苦、受压迫、封建迷信的形象,而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则是热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当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唐纳德・金.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第10篇

人类文明历经几千年的演化变迁,物质文明虽不能长久的历经风雨保留下来完整的形态,而精神文明却历尽风雨沧桑,经过世世代代人类的言传身教,歌咏吟唱,而留传下来,在这留传来的精神文明财富中,除科学方面的内容外,其他绝大部分的内容是以诗歌、民谣、戏曲方面的文学财富,而文字的产生,更将这种财富以具体的形式姿态留传给世人,并将他们保留丰富提炼、升华,这便是今天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的基础。

读书学习,在人们正常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没有语文、文学知识的学习,就象鸟儿没了翅膀,鲸鱼离开了海洋,万物消失了太阳。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识字,会读文章这样简单,语文教学重要的地方,是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学学习中,熏陶人的性格,潜移默化人的修养,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我国古典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往今来,我国涌现的众多国学大师,虽然他们的治学方式各不相同,学术成绩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识,知识渊博。

古人立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们的行万里路,是为了增加阅历,了解风土人情,便于在八股文章考试中言之有物,切合时弊,从不同层面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读万卷书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在众多仕子竞选中脱颖而出,“学而优则仕”为了功名前程,这虽然有些功利参杂其中,但是他们对读书的重视性,仍然能让我们从中深深感悟出来,读,然后不足,读,方能使人更进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有涯而知无崖,古人学习是为了前途,因此读书成了他们谋取一官半职的唯一途径,因此,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研透经典,从中吸取精髓,指导自己行动,终在战乱纷纭的动乱年代,身配六国相印,展现自己思想,就连圣人孔子也秉烛达旦,日夜推演历史,韦编三绝的刻苦程度使他留下千古名篇《春秋》,并将各家学术思想汇总成孔氏一家言,成为我国先圣前贤,可见,古人在演读书籍方面绝非现今我们所说的“读”字所能涵盖。

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这主要是指书对人的思想、精神、心灵的帮助,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可以深化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点燃人的思想,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费尔巴晗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对于精神食粮来说,这话不无道理,从一个人所读的书的优劣,基本可以推断他的精神品味的高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我们喜爱的作品,现代的很多歌典、诗词,大多来源于他们,或模仿他们,他们是文化生活的宝贝,且不说他们这些在人格方面的影响历经千里、古典文学诗词的魅力仍历久不衰。读豪放派作品让人激情万丈,读婉约派诗词使人对秋日长空叹息,读《满江红》拍案正义,文学现在已不仅仅是一种作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境。古文中的意境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性格成长。

古人云,“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何为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他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阅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因此,当我们吟咏不同作品时,心情、情绪会随文章作者的感情而变化,这样久读名品,会在不知不觉中,提炼我们内心的素养情怀。

因此,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教学,它的作用是很重要,也是很有远大意义的,教好语文,就是培养民族的精神。

第11篇

关键词:时代脉搏;时尚;热点;兴趣

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无论是思想上还是阅读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有更新的理解、更高的要求。这个时期由于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对于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更感兴趣,所以,语文教学就要根据他们这个时期的特点,把语文教学有计划地引进他们更感兴趣的时尚与热点话题,让初中的语文教学激荡时代的脉搏。

一、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

1.传统语文教学对新时期初中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阻碍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先阅读课文,然后讲解生字、生词,接着讲解写作时代背景、课文分析(分段、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最后是课后习题的解答。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今这样的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师的一言堂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如今的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更多的学生渴望彰显自己、抒发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能与个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严重地束缚和阻碍着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传统语文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时代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无法更好地跟新时代、新科技进行有效链接。一个时代的教学就有一个时代教学的特点,古代的私塾是严师出高徒,近代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代的教学是互动的教学,是借助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网络、手机都成为了教学的工具和渠道。这些都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能显示时代特色。

二、引进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让语文课堂更有吸引力

1.如何引进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进入语文课堂

将时尚话题引进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如今的初中生喜欢了解和谈论时尚话题,也喜欢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但是将时尚话题引进课堂,不应生搬硬套,而要巧妙地引进,不着痕迹地把时尚和热点话题与教学内容融合,目的是使学生更有兴趣学好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在讲《荷塘月色》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先用《荷塘月色》这首歌作为背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把课文内容和歌曲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笔者趁热打铁把课文一气呵成地讲解完毕,由于学生兴趣浓郁,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效果,不能单纯地去教授课本的内容,要让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生命,生命》这堂课时,笔者就利用休息日带同学去野外郊游,在郊游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发现生命,看谁发现的生命种类多,并要求回去后把让自己最感动的生命写下来。同学们写的丰富多彩,有的写种子,有的写昆虫,有的写石缝间的小草、山崖上的松树。笔者在讲评这些作文后,开始进行《生命,生命》课文的教学活动。取得了意想中的教学效果,并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三、传承古典文学,激荡时代脉搏

1.如何让古典文学以新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占比例较大的部分,将古典文学以新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方式。笔者在讲《桃花源记》的时候就把现在桃花源旅游风光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学生们各个都很兴奋,特别感兴趣,有好多经常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的孩子都表示下一次旅游要去桃花源。其他孩子都流露出了羡慕的目光,就着这个热度,笔者随着风光片的播放,配上了《桃花源记》的课文朗读,孩子们都很专注地听着,有的还打开语文书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课堂的氛围十分热烈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开始讲课,激起了学生的兴奋度。教师的教学完全抓住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的精力高度集中,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如何让语文教学激荡时代的脉搏

语文课是彰显文字魅力的舞台,也是展示文采的舞台。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文字才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舞台,让语文教学激荡时代的脉搏。

(1)运用各种现代的教学工具,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课堂形式和内容

如今的初中生个个都是小大人,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同时也接受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甚至可以尝试其它渠道和非常规教学工具,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打开学生的思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引进时尚和热点话题,跟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学生心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如今的初中生都很关注时尚和热点话题,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就要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充分跟学生交流,才能使他们更乐于接受教师。笔者就经常跟学生讨论时尚流行、歌星影星。奥运会期间跟学生一起讨论赛事,在课堂上经常会把赛事的热点巧妙地融入讲课的内容里,这样,学生会对讲课内容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

(3)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学尝试

笔者把文学常识编成融入社会热点和时尚元素的顺口溜,一念给学生就引起强烈反响,这段顺口溜里有的文学常识,在以后的考试中没有一个孩子答错的。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教师就一定能够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并有自己的特色。

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标签,语文教学担负着本国语言的传承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也要求不断地改革,紧跟时代的脚步,激荡时代的脉搏。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更快更远地传播。语文教学只有激荡时代的脉搏,才能更加彰显其魅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我们全民族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G].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09-01.

第12篇

关键词: 翻译 泰国古代文学史 影响

泰国文学发展史出现三次大的翻译。第一次是在古代文学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翻译古印度的佛教文学作品。以印度古典名著《罗摩衍那》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作品,以节译、仿译、口头传译等方式被译成泰文,带来了泰国古代文学的昌盛。第二次是在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是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代表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被有组织地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国体”。第三次是在近代文学时期,一大批西方文学作品被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坛上引起了一场大的变革,其结果是宣告泰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带来了泰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翻译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印度和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本文试论述翻译对泰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翻译对泰国古代文学史的影响

泰国古代文学研究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我更倾向于栾文华的分期法:

古代文学:自素可泰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四世王止(公元1257―1868年)

近代文学:自曼谷王朝五世王期起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止(公元1868―1928年)

现代文学:自二十世纪年代末至今(公元1928―)

以上述分期法为例,泰国古代文学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共611年。

泰国古代文学基本上是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经过宫廷文人再创作的民间文学。印度文学从形式到内容对泰国的古代文学影响极大,高棉文学、爪哇文学和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也对泰国的古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翻译、改写、模仿和独创等形式,而这几种形式都是在翻译外来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可见,翻译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翻译在泰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对研究泰国古代文学乃至泰国整个文学史大有益处。

一般来说,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语言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跨文化文学交往的质量,而且译作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乐黛云,1998:128)可见,翻译在文学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

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必由之路。在文学的其他发展时期,他民族文学作品与本民族文学作品之间,只是在“互补、互证、互识”。翻译只是“决定着跨文化文学交往的质量”,其成果――译作只是“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没有翻译,就无法实现文学交流,对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就不会起到决定命运的作用。然而,在外求他种文化时,翻译的地位就不同了。它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没有翻译,就无法外求他种文化,就无法横向开拓,就不能实现文学的转型。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泰国古代文学,当然也就没有后续的发展阶段――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因此,从微观角度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的有无决定着泰国古代甚至整个文学史的命运。

2.泰国古代文学翻译兴起的原因

公元十二世纪以来,泰国处于封建社会,国家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社会治替,屡遭侵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并不能妨碍文学艺术诞生发展的进步,相反,文学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而这一时期翻译在文学上能繁荣发展,有其原因。

2.1文字的创立使翻译成为可能。

公元1257年,泰国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建立。此前泰国未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国王兰甘亨扩大了王国的疆域,还参照高棉等邻国在政治、宗教、文化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革,如建立了君主集权制,把政权和军权集于一身;提倡小乘佛教,与势力强大的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抗衡,以加强其王国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独立地位;参照巴利文、高棉文和孟文修订和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泰国的书面文学从此诞生;制定法律,鼓励贸易,与中国交往十分密切。可见,文字促使书面文学诞生,进而促使翻译成为可能。

2.2国王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泰国国王都积极倡导译介国外文学作品,并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这大大推动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泰国历代国王都有从事文学创作的传统。泰国现存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泰国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1257―1377)三世王兰甘亨撰写的碑文,该碑文被视为泰国文学作品的始祖。大城王朝(1350―1767)虽然还保留着奴隶制度,但封建国家制度基本形成,以府的建制代替了诸侯封赏,文学作为宫廷的一种消遣和娱乐活动很快发展起来。乌通国王为让官吏和百姓对他效忠,采用律律体写成《誓水赋》,这是泰国第一部以律律体写成的作品。《律律阮败》是德来洛加纳国王为庆祝发兵清迈胜利而写成。《大世词》由国王督导、宫廷文人和高僧参与写作,为庆祝佛寺的建成于1482年写成,讲的是佛本生故事,由梵文翻译改写而成。《大世赋》是帕昭松探国王根据《大世词》下令再编的一部讲述佛祖前世故事的经典。泰国这一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多为王室成员或宫廷文人、僧人等,往往是在国王的督导或是倡议下完成编著活动。吞武里王(即郑王)创作了四段《拉马坚》舞剧剧本。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曼谷王朝一世王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了翻译。

3.泰国古代文学史翻译的突出特点

泰国古代文学史初期的翻译,在翻译人员、翻译作品、翻译方法、解读方式等方面特点突出。

泰国古代文学中的翻译文学皆出自国王等王室成员、宫廷文人和高僧等。自素可泰王朝以来,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泰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是由国王倡导或组织王室成员、宫廷文人或高僧完成的,翻译尤其如此。佛经及佛本生故事的翻译在国王的命令下进行,一些佛教故事由国王下令组织翻译或改写,中国《三国演义》及其他古典文学的翻译由国王下令组织翻译。由于泰国文学在古代尚处在起步发展时期,文学水平不高,翻译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但翻译作品在整个泰国文学作品当中占相当比重。此时期的翻译作品皆来自较辉煌的文化,如,梵文巴利文的佛教经典,印度的佛教经典,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等等。翻译方法比较粗糙,首先是通过在民间口头流传,国王组织进行翻译、编译或改写。不管是佛教经典或是佛教故事还是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主要郑是根据泰国当地的文化习惯进行翻译,对原文修改较大。

4.深思

以现代的角度看,泰国古代文学中的翻译是粗糙、幼稚的。但放在当时的环境去考虑,翻译对泰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翻译对泰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开启,其次是丰富,同时也为泰国近代文学的到来起到了承接的作用。翻译丰富了泰国的整个文学发展史。

参考文献:

[1]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