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设计研讨

艺术设计研讨

时间:2022-10-02 21:0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研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设计研讨

第1篇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4]谢甜琼.论新媒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

第2篇

一、艺术设计创作中灵感思维和创造理念应用的实例

1.广告艺术设计创意中的灵感思维

在广告艺术创意中,一个美女往往并不代表美女自身,她只是一个符号,其价值主要在于她有一定的“所指”,即某种品牌的商品,这种商品给人带来某种现实的想象的好处。然而,广告创意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深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她不是单纯的性区别符号,她们和男性符号语言系统有着本质区别的。视觉广告设计师们从这个创造理念出发,在广告设计中利用男性眼光来审视女性的角度进行创作,达到了宣传产品的效果,同时,又彰显了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和灵感,比如说生活、厨房用品广告。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更多的属于“被看”的从属地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以男性为主的强势社会话语,这种认知主要是传统社会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造成的。在传统的人类社会中,女性是作为一个被保护角色出现的,她们需要维持家庭的和睦,她们需要照顾家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女性在社会地位和男女分工区别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可能立马消失。所以,广告不会违背这种长久以来的社会准则,“上的厅堂、下的厨房”这句话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在广告创意中,女性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如此,她们作为被看的对象一直是男性的陪衬,同时也是各种产品的陪衬,她们在广告中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围着锅台转。比如说家庭生活用品广告,常常把女性形象作为广告的叙述主体,这是因为,这些生活用品能让女性把家里收拾的更干净、能让女性把饭菜做的更香,从而得到老公的赞赏。如图一、图二、图三,这些调味品、抽油烟机以及洗衣粉全部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广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广告中忙于琐碎生活的家庭主妇都是被看的形象,是从属于男性的,而男性则作为看的主体也积极地参与到看之中,对女性所做的一切进行操纵和评价。即使广告中出现了精明强干的职业女性,但最终也逃脱不了沦为男性“绿叶”的配角位置“,被看”的客置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2.平面艺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和创造

事实上,这些以的妖娆美女形象出现的符号在平面创意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因为她们是被用于诱惑那些男性消费群体的,即使是为了吸引女性消费群体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男性的目光而存在的。设计师的灵感思维来自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诱惑的角度去创造平面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图四、图五、图六是EllaBache护肤产品的一则系列平面设计,画面中的女孩洋溢着健康、快乐的神情,令观者感到扑面而来的性感魅力。设计标题“秀色可餐”更突出塑造了EllaBache护肤产品能给人带来令人垂涎三尺的诱人肌肤。“太安全便是最大的冒险”的创意观念一直是CK服饰平面设计(如图七)的一贯作风,所以,CK被很多人称为玩弄“性销”的专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CK就在服装广告中频频使用、大胆的广告画面,观众也因此数次碰触到心灵底线。我们在观看CK广告时,经常会听到性感的女模特边卖弄妖娆的姿态边的说“我和我的CK之间没有任何障碍”。

在这些平面艺术设计当中,设计师从“看”与“被看”的创造性理念对广告增加了更深层的含义。比如说EllaBache护肤产品和CK服饰都是以女性为主要目标受众群,也就是说EllaBache护肤产品与CK服饰的广告都是给女性看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观点来看,将女性作为重点观众的广告应该展现以异性为广告主体能够吸引女性眼球的内容,这种具有诱惑力的换面应该很受到男性观众的青睐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女性在受到广告吸引力的同时做到不排斥同性群体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广告的深层内涵在于具有诱人身材和完美肌肤的女性是给谁看的,谁是看的主体,谁又是看的客体,从看与被看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在此条广告中达到了看与被看的统一,就是男性,虽然广告中男性是不在画面的,但是场外,男性的目光是时刻存在的。而要拥有秀色可餐的肌肤和蛊惑人心的妩媚就必须进行产品的消费,只要护肤产品抹在了你的脸上,衣服穿在了你的身上,你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广告的“造梦机制”,通过女性的消费完成男性目光向吸引女性目光的转移,最终征服女性消费群体。

二、诙谐的艺术设计创造理念

此外,设计师在创作平面设计时还加入如诙谐的创造理念,利用“大女人和小男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多个具有灵感突发性的平面作品。⑤“打破传统的男性符号的话语模式,树立非传统男性形象的广告是对西方女权运动发展的顺应”。现时社会是建立在一个父权体系上的,这个体系赋予了男性比女性更多的特权,所以,女性的自爱、自尊、自治、自理、自觉被现代女权主义所提倡,这就要求男性要帮助女性摆脱压制和蒙昧,男女要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告适时地利用了女性主义潮流的兴起,把女性主义作为广告创意的一个重要视角进行更深的反映和挖掘。如图八、图九、图十的KOOKA服饰系列平面广告就是利用女权主义进行创意的典型广告作品。这则广告利用三个非常独特的生活场景,树立了一个把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大女人形象。该则广告对传统社会中男性成功高大的形象进行了颠覆,形成了一个“小男人”和“大女人”的滑稽画面,利用幽默嘲讽的手段将男性沦为女性的宠物和玩具。观众在欣赏这则广告时会感到一种游戏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轻松地接受了这则广告,从而对KOOKAI这一品牌记忆深刻。

这一“大”女人的创意切合了KOOKAI品牌的风格独特、大胆前卫等品牌内涵,获得了时尚前卫、追求新潮的年轻女性的青睐。这则广告的创意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在幽默滑稽的画面中诠释了女性的独立,强调了女性不仅仅是“美丽的花瓶”,她还可以不依附于任何男人而存在。女性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追求自身的价值,可以散发更多的魅力。广告中,小男人的被看和大女人的看让更多的女性消费者接受,同时,男性在观看这则广告的同时也会禁不住的自嘲一下。消费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认同了广告创意中的“大”女人。

三、结论

第3篇

1.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

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培养他们能在原来基础上发明和创造、产生新构想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必然要经历学校教育,即定量、定时的课程教学、教师按部就班的知识传授,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虽然为其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却也束缚了其思想,限制了其发挥想象的空间。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教师不能因为学校固定的教学方式,而让学生不经过学校教育就走上社会。教师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尽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思考中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2.对教学方法的探讨

(1)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以前,设计教育一般分基础造型、基础设计以及专业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在每个阶段中又分别设计了几门自成体系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完整性和简便性。但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艺术设计要走向一体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作品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2)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实现设计教育一体化,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综合教学需求。教师可以采用课题教学的方式,针对一个课题由浅入深地思考,有效地把系统设计所用到的知识系统地排列,借助这个课题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本次课题中能系统理解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完整性和实践性,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知识,在不断思考中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加以改革改革原来的教学内容,主要要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入手。新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可以增加思维训练课程,将以往的一贯模仿设计转变为独自创造设计;其次,要转换原来封闭式的教学体系,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市场实践项目中,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再次,在教学的时候设置一些项目设计比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4)可以在校外建立一个学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建立一个设计实践基地,让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方式要建立在多种学科系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空间,也为创造设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应用综合化的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还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跨出本专业,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虽然我国艺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师都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专业知识不强,也不具备创新精神,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要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有一支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这样其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一些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迫在眉睫。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设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国内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多课时、少科研等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老大难”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支,和公办高职院校一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对于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输送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没有公办教育为依托及国家强大教育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自立自强,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即便如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成为其前进过程中的绊脚石。如何使得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和公办高职甚至是公办本科类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平分秋色”?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迫在眉睫。

一、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现状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因民办高职院校起步较晚,以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居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也不利于科研。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具有高级、副高、中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干涸”现象。

(二)人才引进不合理,留住人才难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薪资无保障、发展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导致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有难度。一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或是热衷于公办院校稳定的福利待遇,或是被设计单位较高的薪资所吸引,他们不愿投身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教育中来。这使得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招聘艺术设计教师时,不得不“自降门槛”。更有甚者,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部分热门设计专业招不到人才,不得不从相近或是冷门专业中挑选愿意到校任教的人员,这也造成了人才聘用不对口、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换言之,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即使招聘到了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样因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的不尽人意,很难留住人才。

(三)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调

许多国外的大中专院校,诸如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十分重视校外专业人才的聘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内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可效仿以上国家的做法,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到校任教,以增强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发展。但是,目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聘用校外兼职艺术设计教师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节约成本。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因艺术生源不稳定,不敢聘用过多的教师,从而导致学校专职教师很少。虽然从生产一线聘请的艺术设计教师可以为民办高职院校注入新鲜血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但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一定程度上过于失调,会对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来自于设计、施工一线的兼职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兼职教师因过于偏重实践,从而忽视学生的理论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后天成长。 转贴于

(四)多课时,少科研

有些民办高职院校为节约成本,摊派给艺术设计教师过多的课程任务,使得教师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上课方面,难有心思搞科研。此外,因教学场地紧张,有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了节约教室,没有配备专门的科研场所,也没有培养出能够挑大梁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双师”“名师”甚是缺乏,造成科研项目无法更好地进行。

(五)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制度不合理

相对于有国家专门教育基金支持的公办院校,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多以赢利为目的,较重视低成本运营,这导致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师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不够注重教学队伍建设。此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行封闭式教学和教师坐班制,致使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得不到实践机会,只能空有一套理论,难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二、解决途径

如何才能推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队伍建设?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内多家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中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精神,通过学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途径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队伍建设“老大难”的问题。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提高教学水平,鼓励科研

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8-02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为了追求生源,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该类专业。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94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有近1 / 3的单位拥有艺术类硕士学科授权点,另外,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都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然而,纵观当前中国各设计院校该类学科的设置,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服装、动画、陶瓷、装饰、展示等,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开展学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体现不出学科专业体系本应具有的鲜明特色。

(二)现行招考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国家研究生招生命题制度强调“按大类”招生,原则上必须按一级学科命题,这种招考方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对于选拔全面性的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把不少有艺术设计类专长、实践动手能力强、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挡在了门外;其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跨学科报考条件没有明确的限定,导致没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如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管理专业、史学专业等,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但由于报考的往往是史论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上占有优势,按现有的招考制度,因考试成绩较好而得到优先录取。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硕士生专业素质不如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局面。

(三)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存在脱节现象

课程设置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属性,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之间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紧贴生活实际,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度不高,教学课程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和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课题未能从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获得学术启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教学与研究之间融会贯通。

二、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一)“工作坊”式教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工作坊”是指一种概括而集中的教学手段,通常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中进行师生的研讨,强调互动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国内首批将“工作坊”引入设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院校。从2003年开始,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举办了数百场的“工作坊”,主题多样不限。从大型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工作坊”,到跨院系合作的“零售空间”,到每年举办一次的跨国合作的“中德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坊”,再到跨专业合作的“设计与几何工作坊”,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交流。

(二)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每年年底定期举办专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该校,对当前的热点设计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在努力营造学术环境下,鼓励研究生导师采用课题带动教学的培养方式,研究生除了加入课题组进行正常的调研、文献分析、资料查找和文字整理以外,课题组研究的项目也同时融入课堂教学,以专题形式让全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并做出专题汇报。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前瞻性、探索性的课题研讨也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

在注重专业知识引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该校积极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增设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例如中国文化与设计应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城市品牌战略、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分析、文化品牌营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演艺营运与策划等,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该校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坊”教学相结合、传统设计理论与新兴的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每年专业性的国际论坛和多种类型的跨领域“工作坊”不仅活跃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时刻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和最新动态;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将传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与人、文、经、管等社会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二)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能忽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该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肯定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为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建立了以课题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服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教学和理论学习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理论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特点,该校通过“工作坊”和举办各类专业性国际化论坛的方式构建具有多元化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近五年邀请了上百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对人文知识、商业知识、设计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把握。

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初探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高度的专业性基础上,加强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种交叉既要有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同时还要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交叉。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积累多元的设计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

(二)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由于设计艺术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个梯队性导师团队,梯队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还包括学科结构。可以通过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在国内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等方式来丰富整体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在丰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一对一”式的导师指导制,建立“多对一”的导师组指导制,采取主导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小组中各导师在学术上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多开展“学术研讨”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并引入社会、企业的实战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思考、设计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塑造自己。此外,引入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项特长为方向的“工作坊”、工作室教学机制,也是艺术设计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不仅是培养特色人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形成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元风.关于设计艺术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设计教育,2005(1):74-75

[2] 朱发刚.对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3] 王曦.探讨如何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72.

[4]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42-4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装饰艺术设计;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伴随着社会的改变,艺术装饰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发展,这就使社会对装饰艺术专业的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促使了高职院校在这一专业的招生上不断扩大规模。[1]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其还不能适应公司企业的标准,在公司中不能直接参与到工作之中,这就造成了公司企业还必须花费一定的资金对该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再次培训,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现在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这就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装饰艺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一些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如何对该专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是以下内容讨论的重点。

1 我国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综合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很短,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更短,这种起步晚的现状造成该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在教学上基本就是照搬本科教育的方式,只是将本科的教学课程进行稍微的改变,该专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设计已经改变了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脱离了原来的发展目标。其实,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具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和谐、统筹、可持续发展”,在培养人才上要求的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在办学理念上要求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培养能够适应工作岗位人才的现代化学校,同时,在学校发展上,要根据学校的实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改变专业的方向,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比如教师力量不足,没有雄厚的专业背景,高职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差。[2]这些问题的存在,以至于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没有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接轨。

2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该专业又是社会发展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必须的,所以应当及时对该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

2.1 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

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一个好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当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作为出发点,从在企业和公司中的岗位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设计,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第一、从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企业岗位要求,制定出适合该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按照社会企业和公司岗位的需要进行新的课程标准设定,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设置了和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与教学模块。通过学习情境建立了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第二、改变原来的课程要求。在课程设计上要明确区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前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为基本原则和前提,不能有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对于专业课程要以具有实用性为原则,更加符合企业和公司的岗位要求,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模块整合,区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提高政治理论的教育与学习,每个人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基本上就是在教育中依靠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所以,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要注重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2 对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所教学的内容一定符合该行业的要求,具有实用性。[3]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美术基础课程也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必修科目,但是,该科目的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原因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美术教学的道路进行,没有创新。针对这种问题应当做好改进工作,包括减少课时和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第二、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课程的调整。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内容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当实现手绘和计算机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为了发挥各自优点,将手绘表现定位于方案设计沟通阶段,计算机表现定位于方案表达阶段。

2.3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迅速掌握相应的知识,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发散学生思维,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活动或者实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二、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除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之外,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比如组织一些专业问题的讨论,使其各抒己见,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

3 结语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做好改革则是在改革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设计出发进行该问题的探讨,其实该专业的改革应当是全方位的改进,还应当包括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我们相信,在进行正确定位后,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必定将有一个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2]乔国红.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环境;人性化

城市在不停的发展,文明在不断的前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上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朗,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 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城市环境艺术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产物,目前城市环境艺术的主要设计趋势有:1)追求设计的观赏性和标志性。2)艺术设计的动感性和生态化趋势。3)注重装饰的实用性,基础设施的艺术化趋势。4)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趋势。

2 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

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城市设计者也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投入到城市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生态经济产业在各行各业中已得到认可。同样,在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中也应该实施“生态设计”,追求生态美学。但是想要实现城市艺术的“生态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1 “生态设计”的现状

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我国城市艺术环境的“生态设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1)生态意识的普遍缺乏。目前,我国的设计者们在对很多建筑的设计工作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园林环境设计方式,设计思维落后,对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的概念更是认识不足,其实践活动远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2)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出现冲突。由于城市的绿化往往只是针对局部进行的。生态设计要为全局发展做出全面考虑,要融合自然、城乡、地区的城市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注重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但是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具体利益群体的出现,形成局部利益,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实际操作与理论建设相脱节。生态建设是一门综合学科,只有理论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操作性在城市艺术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2.2 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方法

现代城市的生态规划方式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绿色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规划。只有按照这三种方式对生态建设进行规划,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方案,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1)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在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必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总规划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化程度水平、人文文化背景、社会服务的特色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必须强调的是,艺术设计要符合城市环境的需求,具备可操作性。

(2)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设计者要事前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对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休闲时间和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3)对城市的生态空间进行调查。包括建筑建设占地多少,空间规模如何,视线要求,绿化所需空间等等。城市中的人流场所也要进行调查,如广场、公园等。

(4)对城市特色的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历史和人文背景进行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以及城市的自然环境。

(5)注重对空间指标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建设条件、设备功能、城市空间和生态指标,例如绿化比例、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6)城市与郊区的建设关系是应作为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的重点,重视城市与郊区的绿环面积比例的协调性,详细分析城市的噪音情况,促进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规划的实现。

3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个性不足,缺乏创新性等缺点。其具体表现为:大搞标志性建筑物,盲目建设摩天大楼、开发区和商务中心区,建设豪华办公楼、扩大别墅豪宅区等等。因此,笔者呼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更具备人性化气息。

3.1 重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

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必须符合科学性和艺术性。建筑价值观的演变早已经历了实用建筑学阶段、艺术建筑学阶段、机器建筑学阶段、空间建筑学阶段、环境建筑学阶段五个阶段,当前的建筑价值观正处于第六个阶段___生态建筑学阶段。虽然城市环境建设行业历史悠久。但是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一门学科,正处于上升阶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研究材料的特点开始,加强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研讨的精力和资金投入。

3.2 创新的环境艺术作品

广义上的环境艺术作品包括室内环境作品和室外环境作品,本文所指的环境艺术作品是指城市环境艺术,包括城市广场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雕塑设计、城市灯光、城市绿化、商业中心分布等等。环境艺术作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愉悦人民心灵,增强居民的生活情趣, 提升居民的精神品味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兴旺旅游城市的旅游行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更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推崇。而只有这些具有真正艺术性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让这座城市更加光辉璀璨。这些都是城市设计者们肩负的巨大使命。

3.3 紧密结合城市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艺术水平,必须要大力提倡结合本市的文化特点,把握城市的人文特色,这样才能创新出好的作品。

(2)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地域特征的挖掘和思考。以城市广场建设为例。 广场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城市交通、纵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和谐一致,突出表现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

(3)从城市历史中发掘设计灵感。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中国历史突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的环境艺术,即使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也少不了园林建设。设计者可以从城市历史文化和古典园林中寻求设计灵感。

(4)追求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设计师们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打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艺术。要做到人性化的城市建设艺术设计,就必须对当地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文化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从设计伊始就应该考虑以下内容:1)城市居民活动时间的变化,季节因素、节假日因素都应该考虑在内;2)不同年龄段居民群体的需求不同;3)保证城市环境的卫生质量。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艺术设计,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公共设施艺术化是指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艺术设计增加公共设施的场所的指示性,环节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的环境设施的艺术性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益回收速度很慢,但是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视度的逐渐加强,我国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将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晓婉.“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2(22).

[2]张丽敏.浅谈现代化城市艺术设计的手法[J].作家杂志,2012(11).

[3]邱玉蕊.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自然化趋势[J].文化月刊,2009(09).

第8篇

关键词:海报设计;多元化;实践能力

海报设计作为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课程,则是融合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集各种技法与创意构想为一体的设计综合素质训练课程。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报设计的设计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等众多新兴元素的加入使得海报设计课程所要整合的知识内容大大提高。然而,一直以来海报设计都以独立的课程形式存在着,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交叉、融合较少,教师大多都是独立的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造成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很难达到课程之间的整体融合,同时也是学生学无所用、不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的重要原因。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海报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多元化背景下海报设计教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且众多新奇特的网络信息媒体时代。因此,对于海报设计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多元化、综合化的新要求。其次,艺术设计学科的多元化与现代化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日益深入,这就要求现代海报设计要不断更新设计形式。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拓展了现代海报设计的设计形式,从而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的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开阔的思路与综合的学科知识,对于授课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以综合全面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2 海报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艺术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拓展了现代海报设计的设计形式,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海报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2.1 整合多领域的海报设计

如今艺术设计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时期,设计表现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方向,而是成为交叉性和跨界性的整合设计,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海报设计属于综合设计课程,由一系列的基础设计课程支撑,并涉及多元学科的知识。例如,与社会学、文学、市场学、艺术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都有着密切关联。然而,在目前的海报设计教学中,多数院校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看重设计制作技能的学习,而对于设计中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学习非常缺少,甚至没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这样就导致了设计创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没有能力做到创新突破。对于海报设计工作者来说,在知识的整体环境中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广泛的拓展设计创作思维,促进设计者思维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并且有利于设计者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可以从艺术学科中的其他学科来探索。例如,纤维艺术、绘画艺术、公共艺术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美术学、传播学、心理学甚至一些其他的理工科方面进行探索。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这个时展的必然趋势,艺术设计学科也应该积极探索,顺应时展的潮流,寻找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契合点,这将有助于营造创新传播扩散氛围也是交叉融合理论扩散的必要条件。

2.2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这里研讨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意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用新媒体技术来表现海报设计。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也应具有多元化,传统的平面表现形式和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运用,是数字时展的新趋势。“平面”不再“平”了,二维的转变为三维的,或是两者结合,静态的与动态结合,甚至是互动式的,并且呈现出多种视觉传达语言。如在声、光、电等技术的应用下,可以产生四维的海报形式语言,还有视频影像的(包括网络、手机)、全息摄影等等。多媒体技术是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综合多元的表现形式对海报设计形式语言的表达起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作用。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与教学素质的提升。其二是指教学课堂中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设计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海报设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专题教学、录像教学、讨论教学、现场教学等,都是基于交互式教学法利用网络作有效的交互对话,信息共享的媒介由教师帮助引导,将资源中个体体验,情境化的、经验性的知识生动形象的传递以达到启发学生思想,完善系统知识,培养推理能力,传递知识的目的。

2.3 注重感官设计,善用新型材料

海报是当今最具活力的视觉传达艺术形式之一,在海报的创作中我们要融入“五感”,也就是说从视觉开始,逐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感官设计,进而在海报设计中有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者有了这五种感觉的综合体验。对于海报创作而言,这样能够丰富视觉设计的意境和语境,从而为海报设计注入新的内涵和灵魂,同时也能够使海报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对于受众来说,五感的体验能够很好的刺激他们的感觉神经,给人们带来精神共鸣和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五感设计”同样在平面设计其他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也有着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感官的刺激少不了各种材料的运用,多元化背景下海报设计依附的介质和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有如纺织、金属、玻璃、塑料、石材等材料上喷绘的,LED立体造型的广告等等。课堂中同样也可以采用手工艺。例如,拼贴、剪纸等表现。都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

3 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须要不断学习、紧跟时展,勇于探索当今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有预见未来的意识和观念,海报设计教学多元化的理念是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下的一个缩影,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现代海报设计顺应了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能够起到调动人们多种感官的作用,唤起人们对于海报不同领域、空间、层次的思考和感受。只有融合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科技与人文,才能使中国的海报设计走向丰富、自信和独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改革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燕泉.论当代海报设计的艺术化趋向[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9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和调整,例如课程系统陈旧,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进,导致设计作品只是形式化,而未达到理想化,为了使设计专业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教育需要改革创新。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1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053-01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人才,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大规模迅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教育界不得不关注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一些新建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革重视不够,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担当起社会赋予的重任,造成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如何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发展需求,如何构建一套完备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所呈现出的问题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难题。

1.艺术设计的教学设施

全国高校扩招,受到考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可,艺术类考生尤显优越。但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从近几年一些高校为求学科齐全而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来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对其不够重视,投入较少的的硬件设施,很少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缺少对专业的调研,使艺术设计失去了本身具有的专业特色方向。如一些艺术设计院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保障,没有设置专业化的设计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等,这样,严重的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2.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陈旧不变,一部分新建高校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与学,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很被动,没有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而及时改进,例如: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各高校都开设的有,但其中的素描和色彩课程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素描课程过分强调绘画规律的光影和调子来表现物体,没有对物体形态进行由表及里的解析观察和重新组合,没有和各自的专业课联系起来,更没有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上,导致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表现能力及应用能力,如色彩,也是一贯的在纸上表现色彩,未能把色彩的运用体现在专业上。

三、离校艺术设计具体的改革措施

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设施不够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

1.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具体的作业训练要体现它的功能性,又要体现它的专业性和装饰性。例如: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可以用绘画,也可以用形态;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灵活性、开放性、多面性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练习,不能固守本课程的专业范围,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各课程之间的转化。例如艺术设计中的基础课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不仅仅是讲授课本知识,重要的是如何进行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如何完成从基础向专业的转化。对于建筑设计的学生应该欣赏和训练在空间环境中立体物的造型与规律,讲授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做相应的模型训练;对于包装装潢设计专业,应该注重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训练,熟悉各种包装材料,结合本专业做各种包装造型的欣赏与训练;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对各种工业造型进行实物模拟训练,结合产品的功能,做立体的艺术造型与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上着重欣赏现代构成雕塑,以及空间环境中造型的相互关系,训练形态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专业课上与实践相结合。搞实战基地,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办到装修施工工地使学生无形中学习了建筑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懂美术,会设计,了解材料知道报价等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人才,使培养出的人才标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摸索出了一套艺术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方法,高等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活动已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

2.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方面

第10篇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设计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不断完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1年设立了广告艺术设计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世纪里,国内外的新思想、新设计、新形式不断涌现,学院设计教育的发展已明显滞后。因此,我认为高等艺术院校除了加强对普及型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外,还应在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中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的中心功能是“学习”。课程体系的新旧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每所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定位来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是新设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在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此次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将在参照国内外成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从国内设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改革广告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陈旧内容,使其更趋于合理从而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对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研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改革的研究,体现在课程的调整及创新教育的培养。我们所制订的适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拟订办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我们制订出了2009年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已经在2009级新生的课程里得到了体现,它的课程思想和具体设置较2001年的大纲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所调整的课程及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在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合重复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练:对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内在联系比较紧密又单独占有一定课时的课程,为避免重复采取合并或部分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将原计划中开设的35门专业类课程,调整至25门。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将原来不合理的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整合,使整个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例如,我们通过市场调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中,根据社会发展和对网络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

(3)重视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它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4)根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地域性和办学特色,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注重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体现在《装饰图案》《民间美术》等课程的学习。

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对广告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已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及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使诸多课程都能够相互协调发展。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目标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设计能力是放在首位的。为此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合理地修改和调整了原计划的课程体系并且重新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学生选择余地大,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四,编辑精选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对所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握控制以及合理选择和编写教材。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我们依据艺术高考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们也在费尽心力地进行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

第五,进行教改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方法是确保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既要广而新,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要启发式、讨论式,要加强师生对话,自由研讨。通过每门课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教改和创新教学方法,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经历了反复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广告教研室的老师们在设计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因材施教,创设了灵活多样的艺术课堂授课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11篇

一、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大大支持,我国大批的残疾人都加入了噶搜等教育的行列。由于聋哑人在先天上的不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着重培养聋哑人一些特殊才能,而绘画和艺术类的学习普遍会成为聋哑人家人默认的适合聋哑人的生存技能。而聋哑人除了自身的残疾以外,对这种生存技和正常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进而学校普遍采用正常人的教学方法进行残疾人艺术特长的培训。可实际上这些聋哑人从身体和心理上都区别于正常人,他们会以特殊的方式和外界进行沟通。因此,我国目前对聋哑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应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特殊教学,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将艺术设计课程传授给聋哑人。

二、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

1.加强形式语言训练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是艺术设计的根本,表达了艺术设计师对事物的视觉化变现。对于聋哑人而言,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就像是第三种语言一样,视觉上的语言对于聋哑人并不会区别于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劣势,反而对于聋哑人来说,先天的聋哑缺陷反而会让他们的视觉更加的敏感,更有助于艺术课程中形式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根据这一点,可以加强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中形式语言的训练。但是由于聋哑人先天缺陷导致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这项加强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聋哑人的模仿能力,先从模仿其他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开始,培养他们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从更多的优秀作品中学习到精华的艺术语言。例如在征集《第六次人口普查》聋哑人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引导聋哑人将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创意元素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既能避免了抄袭,又能使聋哑人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学到精华,同时艺术设计在聋哑人手中也得到了创新。[2]

2.加强视觉创意训练

艺术设计课程对于聋哑人最难掌握的一点就是创意的设计,而创意的设计又是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所在。聋哑人的先天缺陷导致他们对事物掌握具有片面性,逻辑的思维能力也因为先天的语言缺失不同于正常人。因此我们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中,多多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对事物进行全面地讲解,让聋哑人更价全面的了解设计的对象。根据聋哑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应该开设实际创意的训练,加强弥补先天不足。[3]

3.加强个别辅导

针对聋哑人自身特点所指定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法法中,加强个别人的辅导,并引导这些突出的拔尖生去带动其他的聋哑人。根据聋哑人的自身特点,他们更加喜欢“抱团”,并且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默契,他们会以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互相帮助。并且能够培养聋哑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相互之间会更加的努力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方法

1.强化专业理论课同实践相结合

针对聋哑人的自身特点,其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机械性的记住理论知识,从刚开始接受教育便机械化的记住课本的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聋哑人缺少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受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聋哑人只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经验,并且聋哑人的认知能力较弱,先前的语言障碍使得聋哑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因此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更加有利于聋哑人对艺术设计课程的了解和学习。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艺术特性展示给聋哑人,让他们实际的融入到真正的艺术设计当中。

2.突出重点,图解理论

由于聋哑人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联想能力较差,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当中,必要的图解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并且手语在表达过程当中也从在一定的障碍,一些语言无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而图片便会弥补这一缺失,在专业术语的解释上可以充分的利用图解法进行具体的解释。突出艺术设计课程所要表达的重点,领会各种理论概念的精华所在,这一训练方法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锻炼了聋哑人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弥补先天缺陷。

3.培养独立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聋哑人的成长过程中拖离不了对父母对他人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带到学习中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过分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针对聋哑人的这一生活习惯,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聋哑人的独立性,摆脱依赖性。分配不同的实验课题,完全由聋哑人自己独立创作独立完成,并且适当得到鼓励。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分组学习,锻炼组织能力和团结能力

在以往聋哑人的生活习惯中,无声的世界导致这一群体的封闭性,而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中,应着重培养聋哑人的组织和团结的能力,分发不同的选题,分组进行研讨,吸取多元化创作思维,有力的推动了聋哑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阔了视野。

第12篇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概况

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工科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据统计,全国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工科院校有400多所,所开设的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陶艺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等,每年可培养数十万的毕业生,极大满足了国内设计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艺术设计专业上工科院校和纯艺术的院校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院校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不同。工科院校注重理工科的理性分析和计算,设计类院校更多的是艺术思潮和美术气质,多了感性。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师资水平和结构不同。一般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职称都不高,学科背景有很多不足,非专业不纯粹的师资较多,在这样的循环中,一定程度上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优化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

1.教学环节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李政道先生说:“艺术与科学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谁也离不开谁。”艺术设计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在注重设计理念的同时,与文学、艺术学、设计学以及工学等其它相关学科都有一定的渗透性。从设计的初步构思到设计成果的最终实现,包含了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与技术、文化与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广泛地吸收与融合,实现跨文化、跨学科的设计合作。我们现今的状况是专业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局限于较狭窄的知识面内,缺乏整体考虑,宜形成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会对培养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授课模式多为教师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的方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如果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设计的过程与状态给予及时指导,会比单纯的讲授理论和验证结果更符合艺术设计自身的规律。

2.管理环节

现今的工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务管理制度不尊重艺术设计教学规律,生搬硬套工科专业的教学管理,使课堂教学程序按照工科的模式去进行,这样艺术设计专业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中虽与工科保持一致,但使课堂失去了艺术氛围,学生失去创作灵感和激情,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上可以从传统的说教或单向的技法演示变为多元的、对话的教学范式,实现教学从线性向非线性的转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精神。启发学生创意的教学法有很多,其中研讨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其次现今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工科院校目前采用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知识再现式,这样的考试方式评判起来有书可对,分数标准也易把握。但这样的考试其实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对同一问题、同一事情有多种不同看法及解决途径。很多发达国家的设计专业会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在考试方式上把设计成果、调研报告和论文的成绩比重加大,与书面考试的成绩综合考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设计就是要有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利用各类实习、主题创作训练、社会实践等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建立工作室,学校提供一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使用,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学生可以马上将自己的创意理念转变为成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心。

工学结合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衔接

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各种科学技术信息也在加速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因此对设计者的综合要求也相应提高。而设计教育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针,忽略了设计应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毕业后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理论和设计想法无法转成产业产品。这反映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对接产生了错位。而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与相关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这样让学生有真正的工作经历,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避免流于形式。

结语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色,遵循艺术设计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的系统培养,强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积极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