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翠鸟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时文思枯涩,无话可说,于是胡编乱造,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在学习课文中或者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练笔,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习作训练。
在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出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要求学生就“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写几句话。有的学生写:“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来到枫树林里,在每一颗树底下仔细地寻找,终于在一堆石头中找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大海边。她毫不犹豫地潜入海底,越潜越深,水的压力使她的耳朵嗡嗡直响,但她依然不放弃,就在海底最深处,她看到了一块块蓝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游过去拿了。”……在小练笔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而且女娲的形象也更丰满、更高大了。
实践证明,从课文中挖掘素材,充分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和续点,进行习作训练,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
二、从课文中习得技巧,及时迁移
每篇课文各有各的闪光点,或文章结构巧妙,或修辞手法恰当,或精当剪裁……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把握其中一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技巧。
“翠鸟”第一自然段这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本段从“颜色”“体态”两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尤其是段中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突出翠鸟羽毛颜色的鲜艳,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一精彩的片段,是极好的仿写范例。在教学“翠鸟”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边默读边观察图,思考本段描写翠鸟哪几个方面的外貌特征(爪子、羽毛、眼睛、嘴);其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逐句与图对照,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抓住了翠鸟外形的颜色和样子,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再次,我让学生将课文的比喻句换成陈述句并进行比较,体会用比喻句的优点;最后,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翠鸟外形的:整体顺序是从下往上,先写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长嘴。局部写羽毛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先写头上,再写背上,最后写腹部。还让学生明白翠鸟的外形与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外形的这种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敏捷、迅速。
通过对翠鸟外形描写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言之有序”及“言之有物”。与此同时,我还出示了小白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学生互评及互相补充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形象。这样,有了说的铺垫,再让学生写,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从课文中仿写语言,增加文采
学生阅读面较狭窄,平时积累的词汇较少,写起作文来语言干巴,味同嚼蜡,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如果在教学中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一定能增添学生的作文文采。
“火烧云”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十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合理的组织阅读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从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沉闷的教学氛围,采用各种教?W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进而促进阅读教学成果提升。
二、正确引导,名著激趣,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今中外名著是个巨大的阅读资源库,它为我们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牢牢抓住课外阅读这条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课外读物可以增长知识面,为将来的写作、阅读打下基础。但是小学生因心智尚未成熟,理解力较弱,课外阅读盲目、肤浅,缺乏引导,老师需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名著更好地为我们阅读服务。可选用比较典型且浅显的名著来进行阅读赏析,可以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此外,还可借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精彩情节。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闹天宫》、《武松打虎》、《七擒孟获》……慢慢地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能力不断地提高。
三、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就阅读本身而言,笔者认为阅读活动是个性化的,教师的分析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广泛阅读各方面的材料,增长见识,开拓思维。在学生初步具备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兴趣作为支撑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特色和方法习惯,使阅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尊重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自主、平等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真正让学生享受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有收获、有提高。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课文,其情境创设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真正地喜欢语文,又要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和感染中领悟文意、探求新知,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创设情境,增强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识字、阅读、说话和习作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本,创设类似于课文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本、走进作者,在情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何创设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为例,其情境创设的重点在于展现形象具体的景物、状物来使学生现场感知,结合课文情境,理解全文的描述对象。其情境创设以文章叙述对象为中心来展开,通过呈现其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结合文章来整体感知物体景致的特点,使情境成为贯穿于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翠鸟的画面,向学生简单介绍翠鸟的特点,通过这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情境; 接着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翠鸟的外貌和活动特点多读多品味,了解“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特别是抓住翠鸟捉鱼时的动作如“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等反复诵读,加之教师示范朗读,读出翠鸟的机灵和动作敏捷,将翠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通读全文,把握全文脉络,了解课文观察和描述的顺序; 最后,运用多媒体再现翠鸟的形象,指导学生根据提示的情境描述翠鸟的形象。这样的精心安排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统一,不仅激发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了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阅读能力是人们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因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坚持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一、理解内容,揭示形象
语文教材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性,大部分课文从词句到篇章,都是客观形象的反映。如果学生单就这些语言文字马上理解它们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去揭示这些形象,把语言文字演化为具体、完整的“画面”,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情境中汲取知识。
一般来说,写物的文章应注重理解多角度的描写,然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以感知这一事物的整体形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到春季美丽,就从声音、色彩、姿态等方面的刻画入手,获得视、听方面美的感受,在理解文字内涵的基础上,去体验小兴安岭春天美丽的景象。写人的文章,应从感知形与神两方面描写入手,去获得人物生动完整的形象。如《金钱的魔力》这课节选自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这课应让学生从体会托德、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入手,经过分析以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托德与老板的惟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人物形象。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形象作为一种能力训练,要以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如《翠鸟》一文,对翠鸟的形象描写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而有序的语言描述则是思维有序的反应。从整体来看,课文依次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征、捕鱼特长和生活习性。
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着重介绍翠鸟的“色彩”和“玲珑”,条理非常清楚,因此是本课重要的训练点。学习这一段,老师启发学生想象翠鸟的形体,并对这一段课文的内容逻辑顺序进行调整,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让学生用并列关系的句群进行描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的训练。只有从全文入手,把翠鸟外形的“形”与它活动的“神”两方面结合起来感知,形成“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的形象,让孩子们感知翠鸟的可爱,真正去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
二、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借助思维使感知获得的事物形成表象。只有形成表象,才能参与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的认知活动,对进一步获取其他新的事物形象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只有让感知的形象转化为表象,才能对包括感知在内的心理能力的提高产生实在的意义。
促使感知形象转化为表象的关键是多种感官的协同和思维的介入。如《月光曲》的教学,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从语言、神态以及光线、琴声等描写中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清幽恬静,犹如仙境。在这美景中,想象贝多芬按动琴键,琴声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的情景。想象之后,配以优美的乐曲,把学生情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而后提出(1)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两幅画吗?(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哪些感受?这时画面的美好意境,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通过看、听、想协作活动,使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的一般性形象形成“感知性表象”,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新的“创造性表象”,二者结合起来,使它上升为源于感知而高于感知的“概括性表象”。这种概括性表象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就有了进一步促进感知、理解课文内涵的作用了。
三、加强美读,促进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把躺着的无声语言,用声音使之形象地活起来。叶圣陶先生十分推崇语文教学的“美读”。他认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是眼、耳、口、身等多种感官全面活动的过程,特别有利于感知课文语言艺术的形象美。语言美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意境形象”。如《小桥流水人家》中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的描写,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草原》中对“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赞美,它们蕴含丰富,耐人寻味。通过美读,能激发想象,使一般的感知性形象转化为表象。
关键词:以境诱读; 以读引读; 以说带读; 以练导读; 以评促读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指引;阅读教学
How guide line is student from read from the road of Wu
Pang Yu-ying
【Abstract】Innovation education of today,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oday,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e big current be flowing out toward us, student emphasize of corpus position, teacher predominance position of reconstruction, make not a few teacher feel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up of vacant have no Cuo.In the reading teaching, particularly obvious, a, still existence teacher"prepare to establish a frame frame", let the student go toward inside"drill" of phenomenon;Again, appear a teacher to neglect to"lead" too much, persistently emphasize student's corpus, result student connect basic of study the target attained of phenomenon;It three, appear a teacher will the place of former tuition or want to lift of the problem write in the slide, lesson piece, the phenomenon that student's nose walk of the lead long of transformation form.This text guide line the student carry on study from the Wu truth from the read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Guide line;Reading teaching
各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学生当然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尤为重要。何为“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 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代讲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观察,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准备工作,以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从而对课文产生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前观察,让学生认识到:春天来了,桃树开出了粉红的花朵,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小芽,小鸟在树上得意地唱歌,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孩子们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通过观察,孩子们对春天获得了感性认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并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爱护美丽的花草树木。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再来学习文章,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
二、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运用富有魅力的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对知识不是呆板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情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住文章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此时,教师可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声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教师满怀哀痛之情地导入课文,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会很专注,会很有兴趣与教师交流,也感受到了教师情感的脉搏。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光碟、幻灯片、录音、画片、实物、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具,使文本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再加上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翠鸟》第三自然段,写了翠鸟的行动敏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敏捷?”学生很快就能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语,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翠鸟捉鱼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的敏捷。教师就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兴趣高涨,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炼,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读中品味 语言魅力 多元探读 感染情绪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如执教巴金写的《鸟的天堂》,我这样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天堂),知道什么叫天堂吗?
2.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苏州和杭州比作“天堂”,是因为苏州、杭州的风景很美,如诗如画,让人留连忘返。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文章游览一个像“天堂”一样美的地方,不是苏州和杭州,而是广东新会市的“鸟的天堂”(在“天堂”前面板书“鸟的”)。
3.“天堂”是指人们生活得很幸福的地方,那么“鸟的天堂”是指谁生活得很幸福的地方呢?
我抓住“天堂”这个题眼,从释义着手,引出“天堂”指“美的地方”和“让人幸福的地方”两层含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步品读课文中能够体现“鸟的天堂”的美的文段和体现“鸟的天堂”是个幸福快乐的地方的文段,文章思路自然凸现,不用浪费多少语言,学生一目了然,思路贯通,与文本对话轻松多了。
二、讲解范读,感染情绪
如教学《泊船瓜洲》,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到江南”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怀家思亲的浓浓乡情。诗中的春景正是通过“绿”这一韵味颇深的词表达出来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好好品味这个字的韵味,讲解背景,激情范读,感受“绿满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从而陶醉于诗人所勾画的美景之中,真切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三、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例如下面是我设计的《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
师:“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人们百读不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写“三打”的经过时没有重复、没有雷同,你注意到这一点了吗?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文中的“三打”,想想其中有些什么不同。(潜心会文)
生:“一打”、“二打”、“三打”,对白骨精的描写越来越少,而对孙悟空的描写越来越多。
《三打白骨精》中的“三打”在文本内容上是一以贯之的,但在文本形式上却是同中有异的,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潜心会文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捕捉住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关注“三打”中的差异,引发学生在对比中潜心会文――“相似的情节、不同的写法”。在这种“对比式”潜心会文中,学生不仅明白了文本中“三打”的异同,还会为自己以后相似的写作提供有效的借鉴。
四、多元探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如我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回答时,有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老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而老师出示的句子则缺乏这种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了语言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一、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形成思维定势;其二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XX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如:在《翠鸟》的教学中,学生体会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翠鸟飞得快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读此句,还有不同的体会吗?”一句及简单的“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大拓开,纷纷体会到“翠鸟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翠鸟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很轻”、“翠鸟唱歌一定很好听”、“翠鸟动作轻是怕把小鱼吓跑了”“翠鸟飞的速度十分快,我们眨眼得要一秒钟,眼还没眨完,它就飞到苇秆上了,还不到一秒钟”。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为何要将苇秆和水波也写进来?”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深入。
四、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迪式的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翠鸟及小鱼动作的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翠鸟这时会想些什么?”“小鱼为什么悄悄地露出头,它在想什么呢?”。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翠鸟及小鱼的动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离奇的小故事。这种启迪式的暗“导”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可见教师“导”的妙处所在。
五、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发现、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得更牢,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点拨的指“导”, 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小象的动作、阿玲的笑及晨雾颜色变化的描写,使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中人物与景物描写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一边读一边思考。
教学《翠鸟》一文中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翠鸟捉鱼动作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导”“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则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如插图)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刻舟示剑》,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1、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一点儿也不着急)2、这个人在做什么?(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3、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4、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欢鸣的叫声,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映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培养学生的纪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钢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训练其思维能力。
如教学《狐假虎威》,当学生理解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以后,可以提出“狐狸为什么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如果走在老虎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事物,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理解了“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较,称赞花不爱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后,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不怕风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实挂在枝头,甘愿为人类送去甜美和清香......这样训练学生辩证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个角度看问题。
三、通过复述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发展语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复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促进思维的方法。复述一方面要求语言的连贯性,条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学中应充分利有这种方法。
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练习,例如:《翠鸟》描述翠鸟外形那一段课文,先许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再说“它颜色非常鲜”,描述它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最后写“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这一段作者用了两个总分句群着重介绍翠鸟的色彩和玲珑。学完了这一段,教师请学生按照翠鸟身体部位的高低顺序来叙述翠鸟的外形。这要示学生装的头脑里呈现出翠鸟的形体,面对这一段课文内容光焕发进行整理,然后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用并列关系的句形进行描述,这种语言的不同形式的训练,就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四、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蕴含于教材中,相对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感知美,我常通过插图、投影等直观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美欲望。
比较是唯物辩证法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它是思维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感悟语言的重要方法,因为有了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比较,抓住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也是对文章内容推敲、揣摩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更能深刻领悟到语言中的意蕴情趣,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好方法。
一、换词比较。也就是更换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再把两个句子加以比较,用来体会哪个词语用得更加准确,更恰到好处。如《捞铁牛》一课,“黄河两岸拴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阅读时可以把“也”换成“都”,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就会发现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里的“也”多在讲两件事的时候使用,常常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课文里讲黄河发大水,说洪水带来了两件事:一是冲断了浮桥,二是冲走了铁牛,或者可以说浮桥是被大水冲坏的,铁牛是被大水冲走的,都是因为发大水造成的。如果改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被冲走这一件事了。
二、去词比较。删去句子中某个词语,再与原句进行比较,以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如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催他,还不快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如果把“还不”两个字去掉,句子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还不”加重了句子的语气,加深了句子的意思,用上这两个字,句子就有了旁观人的不理解,以及对掉剑人的批评、责备的意味。再如《我的战友》一课有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一动也不动。”阅读过程中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句子里的“像千斤巨石一般”去掉会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朗读、推敲、比较,不难发现原句十分贴切生动,它展现了英雄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一声不吭,那不怕火烧,意志坚强的高大形象,更加让人折服。
三、改变句式,进行比较。我们都经常会看到阅读题中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使他的意思不变。虽说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句式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变换一下句式,可以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反问句,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有这样一个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变成陈述句,再与原文中句子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就会知道,原句包含了浓烈的感彩,把志愿者与朝鲜人民那份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四、改变顺序,进行比较。变换句子中某个词语的位置加以比较,体会词语搭配的合理,表情达意的准确。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的“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句话,可以把“一定”与“不”换一换位置,再比一比它的优劣,通过朗读不难明白:交换了词语的位置,句子表达的意思有些不够明确,模糊不清,而原句语气十分坚定,早已断定曹操不敢出兵,这便从侧面渗透了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五、布局调整,进行比较。改变作者的全文布局,再进行比较,以此来体会全文整体布局的合理以及作者选择叙述法的独具匠心。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先写了父亲的死对自己的感触很深,再写了父亲死的过程,这种叙述的方法就是倒叙。我们假设作者采用的不是这种叙述方法,而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经过认真的阅读及变换先后的比对,我们就会感受到:这种叙述方法是课文中表达主题的需要,课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这种倒叙的方法,这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怀念之情。课文《翠鸟》,作者先为大家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突出它美丽的羽毛和小巧玲珑的体形,接着又写翠鸟的活动,“清脆的叫声”“贴着水面疾飞”“怎样捕捉小鱼”,突出了它的动作敏捷,说明它机灵可爱。如果改变作者的描述过程,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原文先写了“静态中的翠鸟”,再写“活动中的翠鸟”,层次非常清晰,在比较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技巧,同时也感到了作者那份爱鸟的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比较,我们斟酌了字词,感悟了句子,体味了全文的思想感情,也在比较中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写作也做下了良好铺垫。正所谓,阅读写作双丰收。
史晓静,教师,现居辽宁朝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学电子书
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为新教改带来诸多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矛盾的和缓等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以自身的课堂讲解为主导思维、信息技术局限于课堂上而被忽视课下延伸的情况等,还是需要从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一应对。
一、熟练掌握惯常用法,重梳知识网丰富应用手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融入,多用来辅助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对《翠鸟》的讲解,借用网络可直接调取关于翠鸟的信息,如视频中的翠鸟形象,描述翠鸟习性的音频介绍等,相对于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更为直观。虽然小学语文大纲已经确定了每学期的教学要求,但是这并非完全具有不可变更性,语文课本的不同单元中的一些内容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比如,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诗词的学习,而练习写作时课文中的一些较好的范文案例也可以成为被借鉴的对象。如此教师实际可以将类似的文体,如诗歌中任意抽选出一首,以微视频的形式来拍摄,拍摄展示及讲解的过程,在被学生熟练掌握后,可引导学生自行按照教师的讲解方式制作微视频,教师和各个事先选取出的小组长作为评判者选出优秀的微视频,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展示、共享。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可为学生对同题材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
二、贴近生活取材,以情感为导塑造分析主题
学生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较少,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记忆多依赖于将文字以某种方式在脑海中形象化的成型,进而增加自身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专家研究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惯性以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基础,即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中会寻找已有记忆中是否存在与之相仿、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甚至是在记忆原有知识点时与新知识点可以共用的学习模式等。在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外延伸方面,可配合课堂作业的课下实践延展来进行。比如《夜莺的歌声》一课的学习中,为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可在课下为学生留查找“你心目中的夜莺与战争”的主题型作业。学生在课下做作业的过程中,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自行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如此又将重温一遍课程内容,这也是教师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一种形式。
三、创编电子课本,利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计算机与网络中各类丰富的技术其实还可以换种方式呈现。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在互助、自主的学习分类中,将单一化的教材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电子课文,然后进行小组电子课文的整理,使得课文可以凭借电子网页课文的形式,与教师所创设的语文信息分享网站链接起来,从而便于教师去分享和分析课本知识。电子课文按照其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文分析、字词积累、课文导入、课文朗读、精彩片段、自主测试等多项。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其实也可将学生习惯使用的如微信、微博等模式切实利用起来,在教师创建学习网站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来开设各类主题网页,运用微信的群组平台来开设语音完善课程,在微信群组中学习某课的微课链接,分享其他教师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等。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实质上是具有多种方式的,教师不必拘泥在传统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类素材方面。语文教学本身可依靠的教材形态多样,教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教材的多样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