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

时间:2023-05-29 17:4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过度消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过度消费

第1篇

[关键词] 过度包装 绿色消费 社会阶层

一、过度包装的界定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过度包装指商品的包装超出了包装本应具有的保护商品、方便运输、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超出了正常的必要程度的包装。从定量的角度来说,主要从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率等方面做出限定。

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就明确做出了定量的规定: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饮料酒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糕点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0%、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60%;饮料酒、糕点、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均不得超过3层。

除食品和化妆品行业外,过度包装在其他行业也比比皆,比如精装版图书,房地产的宣传单及包装袋。

二、过度包装的危害

1.增加消费者成本。首先,过度包装必然带来销售价格的上升,而这一价格的上升必然是由最终消费者来承担。其次,除购买商品支付的金钱外,购买过程变得复杂从而精神和体力成本也增加。再次,消费完后包装物大多是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增加了消费者消费完内容物后处理包装的成本。

2.浪费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以备受关注的月饼包装为例,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平均每生产1000万盒月饼,就要耗费400-600棵胸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做包装盒。我国每年花在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月饼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用品,日常消费用的烟、酒、茶等商品包装用材就更多了。

3.污染环境。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中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以哈尔滨市为例,2005年1年,哈尔滨市仅废纸就产生约10万吨,其中可回收并重复利用的废纸制品约8万吨。在剩余近两万吨不可回收的垃圾中,绝大多数都是过度包装商品所产生的包装垃圾。另外,为了制造和运输这些包装而排放出的温室气体还使气候变暖步伐加快。

4.诱发社会奢侈风气。我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都会礼尚往来,而在礼品的选择上,出于面子,为了好看,或者出于互相攀比的心理,人们往往会购买些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商品。更在甚者,有人借过节为名行行贿之实。

三、产生过度包装现象的原因

1.消费者中存在的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费观念。这是产生过度包装、搭配包装的根源。因为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企业才会有相应的供给。

2.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产品出现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会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当市场上对于过度包装的商品有需求时,他们会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去满足这些需求,为了追求企业利润而置社会利润于不顾。

3.约束机制的缺失。虽然一些民间组织、行业协会都提出要抵制过度包装,国家也一直试图对过度包装从法律的角度作出限制,而且《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这一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这一标准的限制范围相对有限,只涉及到食品和化妆品这两类过度包装现象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行业。

五、从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入手,倡导绿色消费

陆学艺教授等根据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笔者认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四个阶层的因其占有资源相对丰富,相应的其社会影响力也较大,应首先在这些社会阶层中培养绿色消费的观念。具体原因如下,首先,这些阶层收入高,对过度包装商品有购买力;其次,这些阶层出于礼尚往来,或出于疏通社会关系,扩大社交面,他们有购买过度包装商品的欲望;再次,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为例,他们也往往是过度包装商品的真实消费者,他们对于这种过度包装商品的华而不实、对于过度包装带来的危害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从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阶层出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另外,上述四个阶层的人群普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能够更容易接受绿色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带动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节约、抵制过度包装的合力。消除对过度包装商品的需求才是抵制过度包装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包装浪费是可耻行为,来源:新华网

第2篇

龚琳娜的《忐忑》本是小众艺术,却一不小心沦为大众的游戏。流行的秘诀就是误读。此前,赵半狄的“熊猫人”行为艺术和叶永青的画《鸟》也曾被误读,以讹传讹且以讹走红。根本没有人去了解赵半狄为什么放弃了绘画,转而背上一只熊猫;更不会有人思考叶永青画作背后所展示的个人变迁史。相比画作,音乐更容易被消费,尽管《忐忑》复杂的唱词曾让天后王菲都知难而退,但这并不妨碍大众怀着戏谑和娱乐的心理去重新解构这首“神曲”。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产生悠远的回忆,想当年,芭蕾舞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概也有类似响亮的哄笑声四下泛滥,并且为“一群光屁股的娘们跳大腿舞”而油然而生一种智力和审美上的优越感。龚琳娜是潜心的歌唱艺术家,她在这个缺乏创造力的时代,找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创作来表达自己。面对误读她不可能看不见,然而她却选择将错就错。因为唯有如此,她才能被更多人所熟知。看到她在舞台上

眉飞色舞又兴致勃勃地教那些嬉皮笑脸的观众如何唱“神曲”,不知道她的老公——《忐忑》的词曲作者会作何感想。我只知道,当龚琳娜用“神曲”为大众打开艺术殿堂之门,大众却没有走进去的意思,只是在门口喧哗拍照,然后作鸟兽散。

舒淇据说早期的驯象师为了让大象听话,便在大象的耳朵上烧出一个洞,每当大象忤逆,就用小木棍去戳它的伤口。舒淇也有一道这样的伤口,然而手握小木棍的不是她的经纪人或老板,而是大众。中国有句老话,“一步错,步步错。”虽然合法而正当,但在中国始终是有伤风化,甚至是败坏道德的——尽管大家的认知越来越open,但需要的时候,那些open的人可以随时退回到传统的圈地里,头顶巍峨隐约有了一圈光环,仿佛占领了某个高地。舒淇也深知自己的过去是经不起盘问的,所以她一开始就特别努力——拍的女明星有如过江之鲫,除了李丽珍和舒淇,谁能混到金像奖影后?无独有偶,在领奖台上,两位女星都哭得落花流水,仿佛从了良一样。舒淇那句经典名言,至今令人唏嘘,“我要把脱下去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事实证明——穿不回来了。她的艳照至今活跃在网络,她的把柄如此公开,人人都可以手执木棍去捅她的伤口。受伤后的舒淇,除了自删微博,暗夜饮泣之外,惟有拿广东俚语“吃得咸鱼抵得了渴”来勉励自己。

陈冠希出事那一年,网上出了很多编排他的段子。其中一条是关于幸福的,最后一条就是:“自己的女朋友没有在陈冠希的相机里。”是的,陈冠希已经被塑造成一个变态,然而引导潮流的从来都是魔而不是佛,出事之后,网络上开始大面积爆发“艳照门”:有官员的,有平民的;有找骂的,有复仇的……琳琅满目的“皮肉浮世绘”。见多世面之后,人们对陈冠希的仇视却没有丝毫松动,尽管公知们一再强调,陈冠希也是个受害者。然而却忽视了事情的关键:陈冠希触犯了人们心中的玉女心结。林兆华说,“玉女不是人,而是吹气公仔,是性玩具,一边保持美好的形象,一边充当性幻想对象。玉女存在的价值是依附于男性;她的脆弱满足了男性的保护欲和英雄感;她的纯洁服务于男性的自卑感。”陈冠希亲手把玉女拖进浑水里,他因犯众怒而至今没有得到原谅。五年之后,陈冠希悄悄复出,接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广告——而且是笔记本电脑的广告。广告里,陈冠希卖帅一圈之后,冲着观众挤眉弄眼,“我是陈冠希,你知道我啦!”真不知道广告商是怎么想的,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消费五年前的记忆,或许真是求胜心太切。

韩寒&小四@ 韩寒: “ 参赛十年, 得到四届总冠军, 刚出道老拿第四名,最近四场比赛四连冠,连拍张庆祝照片都突然冒出来四条小狗,真是和四有着不解之缘。”@郭敬明:“其实你会说这样的话我有点惊讶。”@韩寒:“有什么好惊讶的,我夫你妻。”@郭敬明:“呵呵。我以为早就不是了。”@韩寒:“你又想闹什么脾气?”近日,韩寒和郭敬明俩在微博山的“打情骂俏”引爆粉丝围观,转载近10万次。早前,当韩寒深陷“方韩大战”,他也曾装萌求郭敬明的微博关注——本是一次简单的“求关注”,公众一参与,竟像新郎求婚一样隆重。不过“求关注”事件可以理解为韩寒的策略——声东击西,转移公众注意力。但是眼下这番“打情骂俏”除了给看官们造成刺激之外,不知目的何在?两人除了同为“新概念”选出来的少年作家之外,并无任何相同之处,文风甚至格格不入,人为地将韩寒与郭敬明对立起来,是造成他们形成现有商业价值的诱因之一,而试图人为地让他们携手合作,将会是提升他们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无论正面、反面、上位、下位或者侧位,只要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1+1>2的效果。比起杨幂和刘恺威的捆绑销售,强卖强买,韩寒和小四的夫妻组合要高妙得多。

李宇春是选秀歌手出身,然而由于粉丝基础的庞大,光消费音乐太浪费了,不如有风使尽帆。于是,像所有唱而优则演的明星一样,李宇春也成了“双栖动物”,然而她出演的几部电影,如《十月围城》《龙门飞甲》《血滴子》《武当》……无论从角色设定还是服化造型,她不是为父报仇的打女,就是匪界花木兰。所有导演都喜欢模糊她的性别,刻意强调她骁勇好斗的一面。至于演技,正如李宇春自己所言,“我真不会演戏”。我相信她说这句话的真诚。但用了她就能保证一部分票房。尤其是在挖掘了她“阳刚”的一面之后,能保证不喜欢她的人不至于弃看。如果说为了消费票房,让一个不会演戏的人演戏并不为过的话,那么网络上那些调侃李宇春性别的图文,就真的太过分了。“信春哥,得永生”“信春哥,不挂科”之类戏谑之语从未杜绝;更有甚者喜欢P图,把李宇春的头P在一个肌肉男的身上,或者把李宇春忧郁的照片压在《向左右,向右走》的海报上——左右两边分别是男厕和女厕。文化学者史航看不下去了,“称李宇春为春哥的那些人,其实心里都怀有鸡贼的小恶毒。”

范冰冰虽然被称为“范爷”,但范冰冰被消费的可不是性别困扰,范冰冰被消费的是她的美貌,以及美貌的延伸品——绯闻。不遭嫉妒的美女总是可疑的,同理,没有绯闻的女明星,不是掩藏得太好,就是人气不旺的狗(仔队)不理。但是能把绯闻为我所用,又用得天衣无缝的人,非范冰冰莫属。几乎每一部戏,范冰冰都要和男导演或男主演擦出点火花,饶是女导演,也能靠同性激吻来争头条。说起范冰冰,人们从来没

有严肃而认真地对待过她的作品,尽管她也拿过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后,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仿佛只有在时尚杂志的封面,狗仔队的相机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里,才能找到范冰冰的终极归宿。

第3篇

裘小姐今年26岁,工作3年,月薪税后5000元,公司为其缴纳社保、公积金等,保障较为全面。

裘小姐目前单身,无家庭负担,每月固定开支如下:租房800元、通讯及交通300元、餐费600元、购买日用品200元,每月开支合计1900元。她把剩余的钱几乎都花在一些小玩意、服装和朋友聚会上,缺乏理财计划和思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去年用年终奖投资股市,由于缺乏对股市的了解,现在本金所剩无几。她计划明年与男友结婚,并想积攒下一些资金用于购房、装修……想请教专家怎样能攒下钱?

号脉问诊

裘小姐尚无家庭负担且工作收入比较稳定,各项社会保险保障齐全,除去日常必要开支外,每月应有一定的结余,但由于不理智无计划的消费,几乎月月所剩无几。存款状况不佳,更无资产的持续积累。

投资与理财不能完全画上等号,投资仅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部分,在缺乏投资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的前提下,还应谨慎行事,要知道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切忌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的投资行为。

对症下药

消费规划:首先裘小姐必须要铲除无节制消费的这颗毒瘤,有了盈余才能谈及理财,养成坚持每月记账的好习惯。不难看出通过裘小姐对几个月消费的观察,已经有了初步“记账”意识,总结后,发现这些钱几乎都花在一些小玩意、服装和朋友聚会上。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坚持节流,每月强制自己节省开支,积攒财富。

投资规划:建议裘小姐可以通过定投基金的方式来达到强制储蓄的目的,并且可以委托专家投资,弥补因自身能力和时间精力有限的不足。鉴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依旧强势,可选择偏股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进行长期投资,将这些非理性开支的数额进行汇总,在每月工资到账后一并转存到投资账户当中,通过时间加复利的巨大效应,增值空间不容小视。

购房规划:裘小姐计划婚姻大事将在明年解决,则会产生较大数额费用的支出。因此买房的这笔钱通过短期内来筹集获得是不现实的,但亡羊补牢,尚未晚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待到形成了一定财富积累的效应后,再考虑全面的资产配置以及家庭的综合理财问题。

第4篇

关键词:过度包装;立法;必要性

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产品、方便运输和促进销售。近几年,我国包装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丰富的同时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些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采用夸大包装功能的手段对商品过度包装,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并健全与包装相关的法律,对过度包装行为进行法制约束,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一、过度包装的内涵

所谓的“过度包装”,是指超出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介绍或说明商品功能要求的,即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

(一)过度包装产生的原因

1.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

中国的包装行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受到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往往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过度夸大商品的包装功能,从价值判断上误导消费者。行业自律能够约束行业成员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行业的整体声誉和形象,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包装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难以在行业内通过社会舆论、职业标准等措施,有效监督实施过度包装的企业。

2.消费习性的改变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讲究商品的包装。在商品丰富的社会中,精美的包装,反映了消费者追求高档次的新型消费心态。商品外包装是否雍容华贵,几乎成了人们选择商品时最重要的标准。人们通过包装来了解商品,选择商品,认定商品,消费能力的提高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性,改变着人们对商品包装的观念。一些企业抓准了消费者的这一心态,对商品进行过分包装,夸大商品的价值。

3.企业商品促销的需要

在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越来越开放,商品竞争愈演愈烈。制造商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作了精心的优化和构思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商品的包装上,豪华包装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使产品快速跨入高档行列,商品售价成倍提高而销售额并不减少,导致许多企业不惜增加成本过度包装,获取暴利。

(二)过度包装的危害

1.浪费资源

商品包装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塑料等等。而这些原材料的制取,又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当中还有许多是不可再生资源。假如对过度包装不加以限制,它对资源的消耗将是惊人的。

2.污染生态环境

首先,在包装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各种废弃、废水、废渣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商品包装又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包装产品的80%最后会变成生活垃圾,对环境再一次造成污染。特别是类似塑料等包装产品,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据统计,在城市产生的所有垃圾中包装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其中近75%都是可以减少的过度包装物。

3.误导消费行为

过度包装的费用最终由消费者为其买单,企业实行过度包装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但过度包装所产生的商品价值,消费者通常是并不需要的,甚至有些商品的包装超过了商品的本身价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有商家不惜通过降低产品的质量或数量来补偿过度包装的成本,这些做法都将误导消费者购买行为。

二、国内外对过度包装立法的现状

(一)国内针对过度包装的法律现状

目前,我国包装行业的法律不够完善,仅有几部法律、法规涉及到了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包装资源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此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部分条例和管理办法,如2000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一次性熟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颁布了《哈尔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等等。我国对于产品过度包装的法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相关法律的规定还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仅仅制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则,这在司法实践中并无太大意义。由于对过度包装的法律责任承担人还尚未明晰,这使得司法执行者在实践中无法有效地对过度包装行为予以规制。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法规受到地域的限制,无法对其他地方的过度包装问题进行规制。

(二)国外过度包装的立法现状

日本的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也曾广泛存在。为制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做法,日本颁布了《包装新指引》,很好地控制了产品间隙率过大并解决了使用成本较高的材料进行包装的问题。之后颁布的《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不仅间接地制约了企业过度包装行为,而且促进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德国针对商品过度包装立法科学合理,因而在包装行业一直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废物回收与处理法案》、《德国包装法令》、《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在包装的回收处理上明确了责任,由此促使企业尽可能地减少商品过度包装或是采用可降解、可再生利用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从而对企业的过度包装行为起到了规制作用。

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吸收国外对商品过度包装进行立法规制的时间经验,以此来加强我过对商品过度包装的规制,以便为商品包装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三、结束语

治理过度包装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我国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制过度包装是极其必要的。再者,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政府部门采用法制手段对过度包装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定是一项成功之举。

参考文献:

[1]周斌.从科学发展观看我国对过度包装的立法规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2]白世贞,郭健,姜华君.商品包装学[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供求扭曲;供求失衡;经济危机

本文为洛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09-QNJJ-015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供求失衡、供求扭曲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严重的供求失衡状态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无论是马克思的基本矛盾说,抑或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还是投资过度论,都是市场供求失衡的不同表述。甚至包括货币学派的学说,也可以看作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失衡。只不过在论述导致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上,各家的观点不一致。例如,马克思认为资本的逐利性和社会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是危机的真正起因,等等。无论是什么根本原因,经济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供求失衡都不可能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为什么在长时期内供求失衡得不到市场机制的调整,而往往以经济从过度繁荣突然转向崩溃这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推论,在经济从繁荣跌落危机之前,必定有一种或几种力量干预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使社会上的整体供求长期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经济才会有繁荣的景象;必定有一种或几种力量在掩盖着市场上的供过于求状态,并使供过于求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以至于严重到一旦显现出来就是经济危机。这种由外部力量干预造成的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就是供求扭曲。这种供求的扭曲直接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和经济危机。

二、两种供求扭曲的模型建构与经济危机

(一)投机型供求扭曲。投机和投资不同,投资一般要有建设和生产活动,投机则主要是贱买贵卖;投机要求在短期内获利,而投资一般获利周期较长;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投机只能造成价格上涨。投机者通过购买(这种购买活动很多时候会通过信用关系被进一步的扩大)、囤积并转手某种产品而获利,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购买和囤积会导致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涨。而投机如果成功,因在短时间内获利丰厚,通过市场示范作用会产生自我膨胀的滚雪球效应,即只要投机能够成功,必然能带动更多的投机活动。正是这种投机使市场上表面需求十分旺盛,这一方面拉动供给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造成价格不断上涨。而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导致新一轮的投机;另一方面会使消费者形成一种恐慌心理,从而提前消费或扩大消费规模,这会进一步拉动投资和投机。投机商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上涨中,获利丰厚。这种示范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投机的行列中,一些人甚至会赌上全部身家或借贷高利贷进行投机。这会造成市场表面上繁荣,实际消费和投资却在下降,同时借贷资金的成本不断升高。最后,随着社会上可利用资金的规模不断缩小,直至不足以支撑继续投机下去的时候,或者某种外部因素导致对未来经济形势缺乏信心的时候,投机商纷纷开始抛售,物价和资本品价格下降,市场陷入恐慌中,崩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时,消费者会压缩消费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供给过剩会全面暴露于社会面前。厂商因生产规模过大和市场萎缩而裁员,银行因资金短缺或经济形势不乐观而收缩信贷,甚至倒闭,经济危机全面爆发。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前,纽约股市极度繁荣,之后走向崩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股市、房市因日元升值过度繁荣,甚至有人说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是紧接着就是市场崩盘,经济步入衰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背后的经济过热和国际游资投机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上述原因。

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投机和经济危机的关系,做过类似的描述。1843年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对国外市场的乐观预期,使工厂主和商人大肆投机,“人们尽可能多的认股”,繁荣的市场开始使人利用和创新信用制度以进行更多的投机活动。“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于是就产生了为换取贷款而对印度和中国实行大量委托销售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

近年来,各种投机活动在我国开始盛行,如房地产市场和各类易保存的农产品,如“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近期的中药材价格上涨等。如果不从立法和严格执法上进行严格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过度消费型供求扭曲。第二种扭曲的供求状态是由过度消费造成的,如信用卡消费、车贷、房贷,等等。过度消费是随着美国的信用卡经济的繁荣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始进行全面的反省。目前,国内关于过度消费的研究非常少,而且主要是从消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李青宜教授把过度消费分为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病态消费等,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过度消费进行细致的学术性分析的还比较少。很多人都认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引起的,如宋鸿兵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但是,美国的过度消费究竟是怎样引发经济危机的,各方的笼统说法总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过度消费或称之为信贷消费或透支型消费,实际上是以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降低为代价,以未来不确定的收入为赌注,来换取当前的消费增加,从而拉动投资、提升经济总量,形成一种脆弱的经济繁荣局面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需要假设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假设全社会只有三个部门:消费者、生产商和银行,不考虑政府税收、商品流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二,剔除储蓄的影响,即全部货币都处于流通状态。在全社会流行信贷消费的模式里,储蓄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美国的个人储蓄率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第三,假设厂商的供给能够被消费者全部消费掉,不考虑个别厂商的产品滞销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经济危机前的繁荣阶段,社会整体上看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消费的刺激下,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非常强烈。或者从萨伊定理的角度看,这样的假设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研究起点,(因为需求和供给相等,无论是以消费者还是以厂商为研究起点不影响结果)依据消费者的收入周期,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T0、T1、T2……Tn等时间段,T0为基期,在T0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I,从银行借贷的消费资金为b,全部资金用于消费,则厂商得到I+b,厂商将I+b全部用于投资生产,则在T1期I+b重新回到消费者手中,考虑到经济增长或价值增殖问题,产出必定大于投资,即在T1期,厂商的实际产品价值为I+b+b1;而T1期回到消费者手中的I+b中,b需要偿还银行贷款,(暂时不考虑贷款利息),所以消费者的收入依然是I,但按照银行或信用卡公司规定,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可以提高,信贷规模可以扩大,暂假设为b+b1,则消费者可支配的消费规模为I+b+b1,厂商的产品刚好能够全部卖掉,I+b+b1回到厂商手中,继续用以投资。如此循环下去,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会不断扩大,在Tn期为b1+b2+……+bn;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虽然没有直接的提高,始终为I(b1+b2+……+bn需要还贷),但支配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在Tn期为I+b1+b2+……+bn;厂商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在Tn期同样为I+b1+b2+……+bn。

从上面的分析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过度消费可以带来持续的经济繁荣,但对金融系统的依赖性非常强,信贷可以支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在信贷支撑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消费者、厂商和银行都有受益,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厂商的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不断提高。尤其是如果考虑到消费信贷的利息(即使消费者不直接支付利息,银行也会通过厂商交纳的手续费,而使利息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中),虚拟货币所带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降低、信贷规模的扩大等影响时,银行将是受益最大的一方;第三,由于经济的繁荣对金融系统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由于外部其他因素的影响或金融系统本身的资金规模不足,导致金融系统收缩消费信贷的规模,尤其是在金融系统的信贷量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则社会经济会由于消费量突然下降,而迅速进入下行通道。这时如果整个经济系统对未来的信心下降,则信贷和消费会急剧收缩,从而使整个经济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中。

三、结论

总结以上的分析,投机型市场扭曲和过度消费型市场扭曲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投机型市场扭曲中,市场上多余的产品并没有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后者相反,在提前消费理念的影响下,市场上的产品被大量消耗掉,所以也有人说,过度消费经济造成了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第二,前者是投机商主导,后者是银行、信贷公司(信用卡公司)、消费者共同主导;第三,正是前两项不同之处,导致后者比前者更加隐蔽,再加上后者能够实际地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市场的繁荣程度,相对于前者只能造成产品价格高涨和少部分投机商获益,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甚至受到欢迎。

共同之处在于:第一,两者都是通过虚假的消费需求拉动供给,从而造成最终的供过于求。尽管在后者中产品被实际地消耗掉,但这种需求并不是真正的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而是通过借贷扩大购买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比较脆弱,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第二,两者都需要利用金融杠杆,无论是投机还是过度消费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而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银行也常常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创新,通过或明或暗的渠道,加入到利润分配中;第三,资金规模决定市场扭曲的程度和经济危机的深度,参与的资金越多,市场扭曲持续的时间越长,扭曲程度越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危害也越大。

以上只是导致市场供求状态扭曲的两种因素的分析,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或者是这两种形态的不同组合方式和表现形式,我们不能一一分析。总之,笔者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供求长期扭曲的结果,在这种扭曲的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地发挥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或者说市场机制在人的影响下,在错误的方向发挥了调节作用,使供求状态越来越偏离真实的市场情况,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宋韵声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第6篇

过度包装,就是产品包装大于产品实物2倍以上,不管是重量、体积、面积任何一方面超过此范围的产品包装行为都属于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就是主要依靠包装质量、包装含义的提升来达到产品档次的提升现象。过度包装,就是把普通消费品当做“艺术品”在“玩”消费者。

过度包装,不低碳。

低碳是一个社会热点,过度包装肯定是不低碳行为。多的包材在生产加工的过程就在消耗社会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不低碳行为。那么多余的包装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又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是一种不低碳行为。不过也有积极地的一面,就是为解决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出了些力!

包装是外延,过度就是敷衍。

在市场营销中将产品包装看做是产品的外延形式,产品功能实体与品牌核心诉求是产品的内涵部分,产品外延也是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产品整体的一部分,不要肯定是不行的,首先它必须满足产品安全的需要,但是过度包装,就是将外延刻意的放大,作为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过度其实是一种敷衍,对消费者的一种敷衍,帮助提高消费者审美观吗?那还不如促销送剧院、音乐会门票;帮助消费者提高家庭展览陈列效果吗?那还不如建议消费者去买工艺品,那还可以落个“玉无价”的,不像现在的包装,被丢弃了还没有得到好评。

过度包装,整死一个接一个。

过度包装,已经将月饼市场整得总体下滑了,也整死了部分加工厂。火了包装,消费者得不到实惠。包装买回去一拆就丢弃了,剩下的产品实体就那么一点点,消费者就只有选择一锤子买卖了!不怨天不忧人,忧的是厂家自己。

烟、酒、茶是送礼的基本资料,因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档烟酒茶,所以烟、酒、茶除了本身品质提高外,不通过包装折腾,好像就达不到高档的境界。一大帮广告人、策划人、包装人就开始为提高档次而努力着,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学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富裕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总是能够找到一点与产品挂上钩的文化,就看那个公司做的高深、说的玄乎。这样烟、酒、茶就披上了一件“马甲”,厂家开始教育消费者了,鼓励、刺激消费者掏钱买包装的单,同时厂家也丰收点儿利润!

月饼已经被这个现象整的消化不良了,接下来就开始拉肚子了。烟、酒、茶的这张日子快到了,只要俺们的国家一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那劫难就开始了。政府在讲低碳,现在还主要关注的大方面,以及鼓励每个人过低碳生活,等开始关注我们的工业生产时,包装肯定成为一个热点的。到那时,我们只注重包装的烟酒茶,就“悬乎”了!

第7篇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待包装除自身功能外对营销的推动作用呢?到底产品需不需要过度的包装呢?产品的包装应不应该回归到其在产品中的真正使命呢?

首先,产品包装对商品在营销环节所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产品包装是企业、品牌、商品识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得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其他同类竞品,甚至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加速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提升品牌的价值。

产品包装也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营销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和营销文化,起到很好的消费传播作用。

反应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增强消费者的记忆功能、好感度,间接推动销售业绩的增长

产品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认识的第一个环节、给消费者留下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包装会潜移默化的增强消费者的记忆功能。一个赏心悦目的包装,无形当中也会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频次,势必会对销量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

一定程度上提升商品的价格

“货卖一张皮”,一个好的包装也会无形提升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

目前,市场商品过度包装原因探究

在中国,商品的过渡包装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形成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从下面三点来解读:

企业产品或营销创新乏力,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找不到 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办法,只能在产品包装上力求突破。

现在困扰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就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因为没有创新,导致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业绩滞涨、产品毛利空间低,利润下滑,在此背景下,企业就想寻求创新,寻求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办法,当然,创新可以是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包装的创新肯定是各个企业创新的一部分,因为相对于其他创新来讲、简单易行、很容易实现,所以很多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产品包装的改造、改良,提升产品包装档次层面的投入,这是导致过度包装的一个诱因。

企业误读产品包装创新导致了过度包装。

一个好的包装绝对不是来自于花了多少钱去制作这个包装,而是通过创意来提升包装的价值,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恰恰误读了包装创新的核心内容,认为奢华、包装成本高就是创新,就可以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正是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导致了过度包装的层出不穷。

第三、中国的消费环境使然。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当下社会属于一个关系型社会,在这张大网下,对于一些奢华包装商品的真实消费者而言,是买的不吃(用),吃(用)的不买,其实很多过渡包装的商品都是为礼品消费所打造。礼多人不怪!在物质商品极大丰富的当下,送出特色,送出档次,是市场再正常不过的消费需求,正是有了这种需求,才给此类商品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几个粽子卖几百块、一盒月饼卖上万块,自然不足为奇,过度包装就顺应了当下一定程度的消费需求。

如何理性看待包装创新及包装在产品中的真实使命

我在上面曾谈过,通过过度包装提升的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这种现象在一定的市场销售阶段还是靠点谱的,但最终企业是要使自己的商品在价值上得到提升,才能具有竞争力,如果仅仅靠过渡包装提升商品价值还是很牵强的,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行,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会日趋成熟,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由感性消费向理性消费的转变,消费者更多的将是关注商品的内在价值。我们看看欧美、日本,甚至是我国的港台地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商品包装都是很理性的,商品的包装都很简洁,很少看到复杂不实用的包装形式,在他们的消费认知里:我买的是商品、而不是包装。

而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高低起伏,就像当年的保健品,风光了几年最终由朝阳产业变为夕阳产业,而承载过度包装市场需求的礼品市场,也会随着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需求没有了,相信过度包装必会成为企业的一个负担。

第8篇

【关键词】伦理失范;过度消费;生态消费;生态消费法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5-02

近年来,促进国内需求、扩大消费一直是各国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消费的欲望总是与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不受限制的消费容易引发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现阶段,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着许多失范的消费行为,由此产生的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消费价值观以及生态消费伦理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深入探析消费者消费行为伦理失范的深层原因,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现实消费中的伦理失范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消费由生存需求型向发展需求型转变,消费者在收入和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消费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然而与此同时,各种消费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

首先,表现在过度消费的日益普遍与盛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发端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当前,过度消费作为消费主义的当代表征对于我国消费观念以及消费生活的影响业已展现。过度消费是与节俭消费相反,是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要的消费。过度消费行为在我国当前主要有三种突出表现和类型: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低俗消费。

所谓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者或为了提前享受,或为了追赶潮流,或为了某种虚荣,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度,超标准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档次与购物水平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它以过分追求感官满足和虚荣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它不但传递虚假的社会需求信息,误导生产,而且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谓炫耀性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并非为满足个人消费的需求,而是为获得的财富或权利提供证明,这种消费动机在于追求奢侈性商品的信号价值,其突出特征是挥霍性。这种炫耀性消费不仅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财富的严重消耗,还助长了不良的消费主义风气和享乐主义思潮,其示范效应更是加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所谓低俗消费,不同于高消费,是无知盲目的、非理性、反道德的消费,是一种畸形消费,往往集中在极少数暴富而又素质低下的人群身上。低俗消费尽管是先富阶层中的极少数人所为,但他们挥霍无度、非理智、不道德的消费行为,往往容易败坏整个先富阶层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体现在消费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消费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基于‘需求的消费’;一种是基于‘欲望的消费’。”[1]需求与欲望之间有着明确的划分:需求往往是客观的、可确定的、有限的;而欲望却是主观的、不可确定的、而且是随时增加、无限扩大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消费是建立在人的需求消费之上,所以消费是有限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过去并不十分明显,但在经济活动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近现代社会以来,消费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使得企业推出各种促销广告诱使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欲望过度膨胀,加之广告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而使消费者个体和整个社会陷入以追求享乐和发展为目的的无限度消费中。当前,我国由消费问题所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据数据显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896百万吨;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2%,沙化土地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20.3%(世界平均水平31.7%);草地退化面积达90%以上;全球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3]

2 消费行为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9篇

中国“反浪费”行动获得国际舆论充分肯定。厉行节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社会,正常的社会消费对于经济健康运行的积极作用也早已为事实反复证明。但是,当过度消费演变为浪费,当消费心态转变为消费主义,当炫耀性、奢侈性消费以及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成为社会常态,深层次的道德制约就变得不可或缺。

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来看,“消费的崛起”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文明是一种激发人类欲望的文明,欲望转化为消费行为后又为工业文明继续演进提供了动力。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早在上世纪初就认为,消费的集中带动了城市早期的发展,而奢侈是拉动城市消费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催生了资本主义。

当然,我们在看到消费有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规律中的另一面。同贪婪一样,过度消费乃至于浪费最终也会导致疯狂。桑巴特还有这样的描述:人们浪费自己的收入,挥霍尽财产,奢侈像无底洞,吞噬了一切……这些话虽然是在百年前写下,但国际金融危机却表明,资本主义的消费观会造成严重后果。

消费与发展这对互动关系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具有稳定性。因为地球能够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它不再能支撑人类需求的无限增长时,消费文化下的发展逻辑也将走到破裂点。

过度消费既是现实问题,也关乎精神世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其实与人类怎样看待赖以生存的世界相关,与选择怎样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道德观相关。过度消费甚至随意浪费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精致奢华的生活,但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就会发现这种精致生活从根本上讲没有超越狭隘和自私。如果当代人的精致奢华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为基础,这难道不是一种麻木心态吗?

从世界横向比较看,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在一小部分人从过度消费中虚妄地寻求满足时,数以亿计的人正处于饥饿之中。全世界每年浪费和损失的粮食足够满足8.7亿饥饿人口的需求。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暴露了人类距离普遍公平的美好追求是多么遥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孟子的一句名言。千百年来,这句话所包含的伦理深意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内核:以仁待人、关爱他人,仁爱之心给仁者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往往胜过华府珍馐。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第10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则是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最直接的体现。校园不良消费透视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折射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化行为的过度或偏离。因此,高校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力开展人生观、消费观和恋爱观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不良消费;社会化教育;消费教育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十分复杂而全面的,其中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最直接的体现。随着90后新生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校园的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多极化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社会特殊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其自身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别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消费导向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揭示着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也折射出大学生社会化倾向和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产品的充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纯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其消费需求也日趋旺盛。如今的新生代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的大学生只满足于生活学习必需的生存消费,除生活、学习消费外,交际消费、手机电话消费、网络消费、健身消费、旅游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反映出如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的状况。

二、不良消费折射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超出了正常的消费范围,出现高消费、盲从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问题。出现这些不良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消费倾向的某些误导和学校、家庭对学生消费教育的缺失,对学生消费社会化过程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急切地跳出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形成的封闭状态,急于释放各种抑制和束缚,把抑制的消费欲望迅速地放大,盲从地投身于社会消费的时尚和潮流中,使得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过程呈现出“快速转变”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为了打破经济拮据的无奈和窘境,逐步形成了“借贷”、“信用”、“透支”等“负翁”消费意识。这种消费社会化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同类人群,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是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集中表现。

大学生的种种不良消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是大学生为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从大学生不良消费透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物质生活过度社会化。一些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品牌,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互相攀比,把高消费的“潇洒”表现得淋漓尽致,吸烟、酗酒等一些与大学生身份及消费能力不相符的行为在校园里蔓延。二是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一部分大学生游离于学校生活之外,在校外过早地开始营造自己的家庭生活,不仅在饭店、茶室、肯德基出双入对,还双双出入超市、商场和菜场,提前体验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既增加了生活支出,又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发展。三是处世态度过度社会化。一些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请客、送礼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些学生过分热衷“感情投资”,搞交际、拉关系,圆滑世故,有些学生为了入党、评优、“提干”,搞串联、拉选票,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关系走后门,他们以这种方式显示自己懂得人情世故,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成熟。

因此,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它反映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自我辨别能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异常“成熟”,在行为上盲目从众,超越了大学生甚至普通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和承受程度,这种过度社会化现象,容易使其人格受到挤压而导致人格缺陷,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对学生自身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这样一种质的转变,然而过度、过快的转变,也不利于学生社会角色形成和演变。校园不良消费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社会角色的过度过快转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如何与社会相适应,如何更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他们迫切希望按照社会的要求从各方面来塑造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发展自己。由于学校在学生社会化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学生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社会化行为的过度或偏离。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把社会化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如可以开设“家庭与婚姻”、“公民道德”、“消费常识”、“职业生涯规划”、“商品知识”、“体育文化”、“心理学”、“医学卫生常识”等社会化课程,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增强生活技能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理论指导和行为导向。

2.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调整和变动之中,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复杂环境,不少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深深地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甚至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消费调查来看,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处世态度,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偏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严重障碍。因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角色期望,强化社会责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权力、地位、金钱,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侵蚀的能力,顺利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3.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状况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一个基本没有收入的群体,其消费状况不应该超越社会人群的消费水平和范围。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消费通常被认定为私人事务或行使个人权利、满足个人需要、获取个人消费利益的行为,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消费时往往比较冲动,缺少消费的理性和理财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消费引导,开展消费教育,拓展他们的消费知识与消费技能,鼓励他们更多关注自主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倡导发展型消费。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或消费知识讲座,使他们学会选择,学会理财。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的讨论、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赏和鉴别、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除消费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使其认识到超前消费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危害,逐步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学校各类传播工具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理念,增强消费道德,抵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11篇

抱“燕窝娃”、睡“红木床”,6至8个粽子价格近千元!自从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以来,粽子的身价一路飙升。作为“后起之秀”,过度包装的粽子大有赶超月饼之势。粽子装入高档礼盒后,身价百倍。

今年端午节,有位市民拿着粽子券去某大酒店兑换粽子,想不到拿到的竟是一艘“龙舟”!“龙舟”是由高级硬纸板做成,做工异常精美。可打开后一看,“龙舟”里竟只有6只小粽子!“这么豪华的礼盒不是浪费吗?”市民表示,吃了粽子后,剩下的“龙舟”,就被扔进垃圾箱了。据报道,针对端午礼品市场产品过度包装问题,上海市质监局举行专项检查,其中,知名品牌“五粮液”“五芳斋”均涉嫌过度包装。

“中国式包装”华而不实,粽子只是其中一例。包装的功能本是延长商品保质期,或使其便于运输、携带,而这些豪华礼盒包装更多是以包装外观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提高“档次”,卖出更高价钱。“中国式包装”没有最豪华,只有更豪华:山东青岛某商场里经过精心包装的11颗巧克力卖价299元。“特级安溪铁观音”礼盒包装有四层,木盒子、皮面子,里面铺绒,5个小铁盒子装着小袋茶叶,茶叶净重仅336克,而包装倒有2公斤重。一个标价上万元的燕窝礼盒。180克燕窝周围有丝绸包裹,精致的木盒表面还有24K镀金的“双龙戏珠”图案!

然而,包装浪费是一种“美丽的浪费”。“美丽浪费”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豪华包装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当废品卖又不值钱。连一位收废品的老大爷都感叹这些华贵垃圾没用。24K镀金的“双龙戏珠”图案木盒回收能卖几个钱?老大爷摇头无语。

“中国式包装”的根子在于“面子”。消费者高价买的是“面子”,花了冤枉钱还觉得值。爱攀比、好面子等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给过度包装提供了土壤。越是逢年过节,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面子上的浪费助长了一种严重的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助长了一种华而不实、注重虚荣的不良风尚。它为“三公消费”找到了新的滋生空间。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过度包装最严重的国家,每年扔掉的包装废弃物价值达4000亿元,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有三分之一属于包装垃圾。这些包装垃圾侵占宝贵的土地,增加了污染源,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包装废弃物对资源造成浪费,不对其进行回收,就会造成二次污染。回收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回收1吨废纸再造纸,仅水电费和回收费就要1000多元。

在中央提倡节俭之风的大背景下,包装豪华浪费之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过度包装的废弃价值4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4000亿元可以为贫困地区造2万所小学。上海办世博会只用了4000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超收是4000亿元。

要像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一样反对面子上的浪费。要像提出“光盘行动”那样提倡简化包装,要把豪华包装当作过街老鼠来驱赶出我们的市场。事实上,虚假的面子,拆穿了,一钱不值。你送一件华而不实的东西给朋友,他打开礼品后,留下一大堆无用的垃圾,朋友皱起眉头,你的“面子”还有多少光彩?所以,我们应该对过度包装说“不”,不当被“绑架”的消费者。

过度包装之所以屡禁不绝,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企业和商家有利可图。利之所趋,驷马难追。要杜绝过度包装,最要紧的是依法办事。我们并不是无法可依。豪华包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还有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中消协就曾明确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就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有关部门最好抓一两个典型公布,以儆效尤。

第12篇

纵观食品市场,过度包装产品月饼并非个案。据上海、济南消协、质监、工商等部门最近的执法检查情况看,保健品、饮料酒等产品过度包装情况也较普遍。

与过度包装产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比比皆是的农产品公共品牌产品扎堆“裸奔”现象。农副产品散卖被视为行业内多年来的习惯传统,大家司空见惯,似乎没必要大惊小怪,但稍加分析,我们就能看出这其中还隐藏着农产品公共品牌三个“过度”的问题。

一是整体精加工程度过低。许多农产品公共品牌,进入市场时仍然是原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大多直接散装销售,“三低”特征明显,即: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20%,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二是保鲜程度过低。一些农产品公共品牌中的水果、蔬菜,时令行强、保鲜要求高,消费者尝的是时鲜,吃的是口味,但由于加工、冷链、投入等诸多条件限制,产品包装技术落后,货架期过短,销售半径过小,直接影响其经营规模、品牌声誉、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个性化识别程度过低。产品包装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产品识别。过度包装是想通过包装简单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形象,但最终是消费者买单,直接后果是造成社会浪费,形成畸形消费,这是过度包装被社会不齿的基本原因。我批评过度包装,并不反对个性化包装,相反,我极力主张包装应有个性,它是产品个性化的外在表现。一些农产品公共品牌热衷于散货销售,低价竞争,恰恰体现出其品牌个性化识别程度低,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品牌影响力差,是从过度包装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提出农产品公共品牌在精加工程度、保鲜程度、个性化识别程度等三方面存在“三过度”、“三过低”现象,并不是无视近年来一些农产品品牌在品牌塑造、产品加工和个性包装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而是希望各地的农产品公共品牌的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能透过农产品公共品牌产品的“裸奔”现象,改变传统观念,追本溯源,深入分析、找出症结、迎头赶上。

那么,如何破解农产品公共品牌产品的“裸奔”状况?

首先,要重视产业规划,把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精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作为农产品公共品牌发展的基本途径,改变光看种植(养殖)规模、光问从业人数、光想递增数量的“三光”政策,避免重蹈劳动密集型发展的老路。

其次,应加大集约化、工业化、科技化投入。农产品公共品牌的管理者要按照市场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扶大做强,推进产业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花大力气提高产业的工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装备转型升级,解决农产品加工包装定型的技术瓶颈。

最后,要鼓励提升产品内质,改善产品形象。加大差异化经营,调整产品结构,让农产品公共品牌成为满足消费、引导市场的宠儿。在产品包装上,“勿以利小而弗为,勿以利大而恶为”,勇于摒弃同质化,走出只顾眼前利益、低价竞争的怪圈,主动放弃“裸奔”,穿上新衣,改变形象,体现个性,提高品牌识别度;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包装,个性化包装不等于豪华包装,简约也是个性,自然亦成时尚。

改变产品“裸奔”不是目的。增强农产品公共品牌产品识别,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其中涉及制度设计、产业发展、科技投入、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关键是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都应按照市场化的思维来探求发展的路径,营造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延长加工产业链、有利于改善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满足消费引导消费的发展模式,赋予农产品公共品牌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