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爱文学手抄报

我爱文学手抄报

时间:2023-05-29 17:4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爱文学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爱文学手抄报

第1篇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在体验文本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能抒写自己的情感。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语文文本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有《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等,这组文章是我国浓郁的民俗文化、民风民情的展现。单元阅读提示这样阐述:“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在教学完本单元后,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笔者组织开展了“到民间采风去”的写作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激起家乡情感,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民俗风情,并通过调查访问,记录整理,完成一次写作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杨亚洲同学的《下镇“过会”》一文记叙了自己的家乡――下镇的民间传统节日“过会”这一习俗起源、发展、演变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与热情。周艳红、杨夏同学合作采访写成的《家乡的板灯》一文,充满豪情:“正是青山秀水的孕育,文人雅士的熏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家乡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板灯即为其中的一种。春节期间若去我们家乡,舞板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一件盛事。”两位作者利用寒假时间,进行了多次的实地采访调查,并在农村老家亲历了舞板灯的场景。作者对板灯的制作非常了解,对舞板灯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对舞板灯的习俗也追根溯源,不仅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这一习俗的热爱与赞美。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在感受这些风俗民情带给我们无限乐趣的同时,更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探究自己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文化特征、生活习惯等。

二.走出教材,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的情感。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也多次强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

1.举办班级好书交换活动。即以班级为单位,发动每位学生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助此活动,丰富班级图书角。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每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带一二本到班级中来,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登记管理,统一办理借阅手续,形成“好书你我共分享”的阅读氛围,并且在交换好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的意识。

2.举办班级“好书评读”手抄报评比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好书交换阅读活动以后,要求合作或独立办一份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可以是介绍读书格言,摘抄名篇名段名句,也可以抒写自己读书的感受体会等等。老师可以组织班级评比小组对手抄报进行评比,对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除了予以奖励外,还要张贴展览。

3.举办班级“我爱阅读”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可以把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民主选出主编、编辑、插图等,每一周或两周办一期以“我爱阅读”为主题的班级黑板报,并由评比小组评比打分,分数暂时密封保存,等所有小组的黑板报办完后,再统一拆封公布成绩,对优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黑板报的评比活动,最好一个学期所有小组都能至少展示一期,这样就做到了该项活动的完整性。

4.举办班级“会读、多读、乐读,让书香伴我们共同成长”的读书成果报告会。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阅读活动以后,要求每位同学把在阅读活动中的收获、体会进行总结,写成自己的阅读成果笔记,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成果报告。首先,每位同学在阅读小组内进行成果交流,然后,由阅读小组推荐优胜者在班级进行交流推广。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素质;培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五、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中学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日趋丰富复杂,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三)抽象思维训练强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与小学阶段相比,小学语文学习虽然也抓阅读、说话和作文,但从整体教学要求和全部教学过程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写比较复杂的各类常用文章。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

第4篇

【关键词】语文;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老师,少布置点!”

“老师,今天就不布置了吧!”

……

每当老师开始布置作业时,学生们有的就会发出种种抱怨。为什么学生对作业会如此的反感呢?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以抄写居多,负担重而效果并不佳造成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学训练,还应打破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采取不同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二、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学生本身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关注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从而愉快地完成作业。例如,当教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布置如下选择性作业:1.收看一些有关安徒生童话的电视、电影;2.收集一些安徒生童话故事;3.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这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就高了。

三、内容与实践活动、课外积累相结合的作业

(一)将语文作业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之中。如教学《春》、《林中小溪》、《三峡》这类描写景物的文章,如果学生没见过,那么不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哪怕有图片、录像那也是不够的。因此,有机会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景色的美,去实地参观游览。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体会与感悟才会深刻。而像参观这样的作业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做呢?

2.让学生担当情境中的角色。模拟一个社会情境,让学生在里面担当一个角色。如教学《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文章,便可以布置让学生担当“导游”角色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一段“导游词”,并在家中先给家长们当一回导游,再让家长修改一下,然后到班级内当“导游”,看看谁最像真导游。

3.让学生体味人间的真情。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文章,布置让学生观察父母劳动时“背影”的作业,体味父母的辛劳,增强对父母的爱。还可以布置学生送给父母一件礼物,加深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二)将语文作业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1.课外阅读型作业。在学完课外之后,我们可以再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完了《出师表》后,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一书,并可以在班内举行“三国故事会”,以督促巩固学生的课外阅读。

2.新型作业。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把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工具利用起来做作业,如学习《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可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航天的书籍,观看有关航天的纪录片,也可上网搜寻有关航天的知识。这样学生收集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出一份“我爱航天”的手抄报或出一期有关航天知识的黑板报,不仅加深学生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语文+X学科”作业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科整合教学作业布置,如教学唐代王维写的古诗《使至塞上》,古诗描写了塞外美好的景色。教完之后,除了读读、背背、抄抄之外,教师可以布置整合性的作业。如:第一,让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美好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这不是语文和美术的有机整合吗?第二,思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蕴含数学中的哪些知识点?(“直线的垂直”与“直线与圆的外切”)这又是语文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与众不同的作业必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五、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时学生会意识到,完成作业不是老师强加的任务,而是自己学习的延伸。特别是对那些平时不做作业,作业拖拉的同学,这种方法尤其有用。当然,开始时,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数量也应少些,先让他们能按时完成就可以了。时间久了,等那些学生做作业的习惯养成之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做得多一些、难一些,并且逐步与其他同学一样。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 ;语文素养

执教几年以来,很多学生常会问我,“老师,我爱学语文,写作阅读功底也不错,为什么考试考不好?”其实,语文课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程学习,还有很多语文素养培养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抓住语文课堂,着力促发学生的思维素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研读教材就要把握好文本,寻找文本背后的“张力”,把握课堂教学,寻求课堂教学的“张力”;学生读教材,其实就是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这背后就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

其次,抓住课堂的阵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加强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抓好课程技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的学习固然重在感悟,但教师适当的学习技法点拨也很重要。如何让学生体味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出情感: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教师备课时备情感,找出教材情感点,教师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情感,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把握教学艺术,在学生情感点与教师、教材情感点不一致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其二、教出独特美感: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文化美。课堂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感兴学科需要感应,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教出语感: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字面/字典意义到深层象征意义都要靠读。

三、抓好语文课程,及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课程,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教材,学生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素养。既要加强课内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重视课前三分钟活动,把课本的内容向课外迁移。 从课外来说,让学生在一种“语文化”的浓浓氛围攻中学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同时,要营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周记选评,办设班刊,评论生活要闻,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办手抄报,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这些都必不可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语文主要的不要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学习获得。

四、抓住课堂内外,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材,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实现学校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

1.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借此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起近《我与地坛》,与学生一起体会沉沉的母爱,体验史铁生破茧成蝶的心路;走近《物种起源导言》,与学生一起感受达尔文为科学的严谨、奉献精神,学习了解《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走近《祝福》,与学生一起同祥林嫂共历命运的波波折折,感受着鲁迅严峻深刻的伟人情怀;走近《鸿门宴》和学生与末路英雄项羽共抒胸怀,深味着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2.借用写作的自主性,以此丰富完善学生的人文情怀

利用周记,让学生自由抒发心灵感悟借用作文,加强写作技法的训练,利用假期,布置学生给父母写周记,考察积累延川文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每个教师必须要作好的工作。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学艺术,认真研究学生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6篇

著名文学家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诚投入,便没有学生的真诚回报。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首诗,孩童的率真和童趣是她的诗句;教育是一支歌,孩童欢呼雀跃的身影是她的音符;教育是一幅画,孩童的世界是她色彩斑斓的画面;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孩童成长的足迹是她的旅程;教育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孩童是我深深爱着的人。时光荏苒,在三尺讲台上,我送走了二十三个春夏秋冬,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我明白:不懂得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优秀的教师一定不会缺少“爱”。 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然而,更多的情景下是“相关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无理而妙”的机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育学生,才能细心地教育学生。

一、真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无私的。但我认为师爱并不需要惊天动地,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精神。 “王老师,早上好!”孩子们那亲切的问好声是我美好一天的开始。一天里,看见哪个可爱的孩子的头发乱了,我总要给她把辫子梳好;听见哪个孩子的声音有些沙哑了,我会提醒他赶紧喝水;发觉学生的小手不够温暖了,让他马上把衣服穿上;发现学生的小毛病又犯了,我定会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要他改正;知道谁与谁闹矛盾了,我会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和解。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温暖的拥抱…这都是些多么平常的事情呀,这又是些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我把爱洋溢于我的学生当中,学生沐浴在我的爱里。我享受着跟学生们一起的点点滴滴,学生们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真心实意。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像一位母亲一般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智慧的爱——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教育是一首智慧的诗,伴随着幸福和快乐使生命充满活力;教育是一支智慧的歌,快乐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教育是一幅智慧的画,教育是一条智慧的路,教育是一双智慧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收获与发现,在心灵溅起朵朵感悟的生命之花。

除了坚持做好常规的班级管理工作,我大胆创新,运用智慧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之路,主动、理性、智慧地管理班级。首先我大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因人设岗,因岗设人,让每个孩子都是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岗位,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其次,我针对班级情况,不断创新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利用周四的班会课,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活动,如:珍爱生命,关注交通安全;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如何尊敬长辈;交流学习方法,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争做文明礼仪小学生等,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辨是非,升华思想,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无形的教育力量,我结合本班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设置了“图书角”、“植物角”、“展示台”、“表扬栏”“雏鹰起飞”等,力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各项工作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认可,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三、共同的爱----家校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我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除了家访,在现代化的今天,可通过网络、手机、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教育博客、家校通和qq群,是我和家长联系极佳的方式。孩子的学习进步了,作业状况很棒啦,课外阅读记录很认真,为班级做出贡献了,近来状态退步……我都会跟家长交流,与家长架起沟通友谊的桥梁,大大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了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爱的付出,爱的收获

第7篇

1 坚持阅读,积淀习作语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是习作的基石,读写分离只会导致学生语言贫乏。在活动习作教学中,笔者把读书活动始终当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每接手一个班,首先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读书活动。笔者与学生共同拟定班级读书名言:“读书吧,别让时光虚度”;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张贴上墙营造书香氛围,还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人拿出一本好书开展“交换阅读”活动,让经典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让世界文学名著开阔学生的视野;还以经典诵读和同步阅读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需求。

四六班学生杨蕊萍这样写道:交换阅读如同一座坚固而美丽的小桥,让我们汲取书的营养,让我们心灵更纯净,让我们语言更生动。每周都有好书,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书,有精彩不断的历史故事书,也有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书……它不仅是个故事长廊,也是一个可爱的知识天地。我爱交换阅读,有了它们好书的朝夕相伴,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

——《在交换阅读中成长》

我们还定期开展“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推荐阅读书目;带领学生做读书卡积累,还开展荐书卡制作比赛,每人选定一本书制作荐书卡,撰写推荐语,设计插图,再将精美的荐书卡汇编成册,孩子们戏称“一册在手,名著全有”。我们坚持在活动中阅读积累,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学生的读后感言越来越有滋味了,习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笔者也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

2 留心观察,奠定习作基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每天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擦亮双眼,仔细观察。在养蚕、养蝌蚪、养水仙中去观察,发现成长的快乐;观察生物、化学实验,感受自然、科学现象的神奇;观察腊梅、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秘密……还要适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善用观察工具,及时记录观察过程,培养仔细观察、持续观察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巩固观察成果,这些丰富的活动必将带给学生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精彩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察的机会随时存在,但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有一天,狂风来了扰乱了我们正常的上课秩序,笔者干脆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风来时教室外树木、人物及教室内风扇、门窗等物体的变化,然后用拟人化手法加以描写。欣赏到孩子们的精彩习作时,真感谢那阵突如其来的狂风:

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校园的树林中穿梭。它把树上的咕黄的叶子吹落到地上,又卷起来让它像蝴蝶一样飘舞在空中。风还把它吹进教室里,好让同学们看看它的本领,同学们把树叶接住,像收到礼物一样欢呼起来。风还玩不够,老师用树枝把门锁上,可是,淘气的风把门撞开了,把灯和没有开的电扇使劲地摇动起来。做了坏事后,它赶紧从窗子逃出去,它跑得很快,把树叶都吹了起来。好像在告诉我们:“我在这儿呢,你们能捉住我吗?"……

——莫子娇《顽皮的风》

3 注重品行,增强习作体验

真实是习作的生命,情感是习作的灵魂。而作文应当先做人,随着年段的不同,笔者还会有针对性地围绕“习惯”、“诚信”、“理解”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方位地荡涤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多角度体验,也为学生的记忆宝库增添了无数亮丽的色彩。

如在听了感恩专家彭成老师的讲座《不要让爱我的人失望》之后,便及时开展有关“孝顺”的系列活动,让孩子进一步学会感恩,如讲孝顺故事,诵孝顺名言、读孝顺故事写感悟,打亲情电话,为长辈做孝顺的事,敞开心扉与长辈做交流,写有关孝顺的文章……还开展了“关爱在行动”系列活动:救助风雨后掉落在花丛中的小鸟;浇灌教学楼阳光棚下濒临绝境的花草,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参加西华师大少工部组织的“情系少年,爱心飞扬”红领巾手拉手活动,给潆溪镇希望小学的同学写书信,还为偏远的遂宁二龙山希望小学捐赠了131本课外书……丰富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行,也为学生积蓄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习作保驾护航扬起了一道明丽的风帆。

4 关注特点,开掘习作素材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斗智斗勇的年龄特点,我们时常开展竞赛类活动。这里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生动的,情感是真切充沛的。我们利用班级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编排、主持 “诗歌朗诵会”及“才艺展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还举行“成长故事”、“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比赛让学生亲近祖国文化;与友谊中队进行手拉手开展“七彩童年”元旦联欢会……我们还经常走出课堂,开设小中型体育竞赛活动,如球类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踢毽跳绳比赛、扳手腕比赛、田径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体验,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习作素材。

此外,游戏也是活动习作教学的有效载体。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投入的,表达是自由流畅的。今年六一,我校各班自主设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如:摸耳转圈圈、盲人贴鼻子、抢凳子、吹气球(羽毛)、当模特……,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让同学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在周记里饶有兴趣地记下了许多精彩的镜头。

5 贴近教材,拓宽习作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具体实践中去体验,这样的感受才最真切。我们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开展了各类集调查、访问、总结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去呼吸纯净的空气,去玩赏美丽的风光,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还随教材增加体验类活动,比如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单元,感受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盲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以后,笔者让学生回家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他们在周记里写下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早上我刚睡醒就叫妈妈用眼罩蒙上我的眼睛,开始了我的特别体验生活。我的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接过妈妈递来的T恤,磨蹭半天才找着两袖子,往头上一套我以为穿好了。“挺简单的嘛!”我心里正得意,就听见妈妈在一旁:“反了,反了!”,妈妈笑着说。我一摸脖子,啊,真把前后穿反了。我摸索着换过来,又几经周折穿好了裤子。鞋呢?我心里一惊,昨晚把鞋放哪了?我用双脚在床前划拉着,但没找着,只好趴在地板上用手在地上摸来摸去,好半天才把两只鞋找齐、穿好。唉!盲人的生活真的好艰难哪!

第8篇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语文教学;紫藤萝瀑布

翻开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文章,就有几篇文章是关于“生

命”的呼唤的,我再继续往后看,眼前又一亮,原来“生命”贯穿了整个教材,这是编者的有意安排,是让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他们懂得如何爱惜自己的生命及如何使生命更加精彩。作为教育者,应本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人的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从而让他们懂得要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呢?经过教学实践,本人有几点体会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教学生用心感受生活,认识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以文体知识、分析技巧等取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固有的灵性,而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认识生命的价值。

我曾在教学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霍金做完学术报告,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霍金的脸庞却依然有着恬静的微笑,他用手指艰难地敲击着键盘,于是,宽大的屏幕上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心灵的震撼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同学们都被主人公的语言和思想深深感动。有同学有感而发:“人应当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在苦难中最需要的是坚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这种精神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课堂上的一个故事就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孩子们认识到了人生的高境界。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欣赏充满生命的意象

从自然顽强的生命里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每当我们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点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都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文本。“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是平等的。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不一样的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以此为主题的课文很多,如《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春》《绿色蝈蝈》

《那树》等,教师应充分利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可贵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还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人物、作者对话,达到心灵的

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并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解读《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就着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无穷的敬畏之情。他们认识到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对生命负责,为生命而奋斗,不要辜负生命,绝不让生命白白地流失。

四、在朗读赏析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朗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语言的符号深深进入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提供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赏析中认识生命的灿烂。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用心灵与笔者沟通。当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与冰心的《谈生命》、与勃兰克斯的《人生》对话时,他们就会感悟到生命的

灿烂。

五、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抒写生命的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如在教《紫藤萝瀑布》后,我让学生用“生命是什么?”写一句话,结果,有的写道:

生命是一棵树,它不断地成长着。

生命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你前行,让你不再迷路。

生命如歌,美妙、动听,就看你怎样传唱。

……

生命的灿烂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抒写,可以想象,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教师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办《珍爱生命》的黑板报和做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和生命有关的视频资料,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观看一些图片,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就如一张没有底色的风景画,全靠人们以不同的心态给它涂上不同的色彩。心中有春天的人,会给它涂上快乐祥和的底色,衬出一副最美好的风景画;心中郁闷、懊恼的人会给它涂上悲哀的笔调,只能是一副让人黯然颓丧的图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让悲剧发生。让我们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年青一代的生命之树

在语文课程中更茂盛!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9).

第9篇

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看书,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和大家分享的六年级毕业登记表个人评价材料资料,提供参考。

六年级毕业登记表个人评价材料一

我在这六年的小学生活里很少让老师操心,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看书,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小学几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不是很勤奋,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能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短暂小学就要离去,我对自己的这六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个总结.首先,小学让我懂得了学习的作用,不在于死记硬背,而是寓教于乐,关爱生活,虽然我学xxx步的不是很快,但我知道学习是终生要奋斗的事,我爱小学的学习生活.其次,我培养了独立思维的好习惯.我知道以后的路很长,我要独立思考人生的苦与乐,我从许多老师身上学到了这些人生哲理,不是夸大其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要敢于面对错误,毕竟我很小,但我要独立思考自己的将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后,我要感谢我父母,是他们让我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大的憧憬,我知道上完小学,以后的学海更需要我的耐力和毅力,是长辈们给了我这份信念,相信自己,我会大声说出我能行,万岁我的小学生活.

六年级毕业登记表个人评价材料二

在这六年中,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和可喜的成绩。

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平时勤俭朴素,谦虚谨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爱护公物。

我学习自觉、认真,上课专心听课,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各科成绩优秀。 我热爱体育,在平时更是注重锻炼身体,体锻达标。我喜欢绘画,常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绘画,并多次为班级板报绘制刊头。我热爱劳动,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卫生工作,不怕脏,不怕累。

但我在学习方面时间抓得还不够紧,我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改正缺点,发扬优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更好地报效祖国。

我不是好学生,也不是坏学生,中等偏下。三分钟热血,记不住老师的话,不乖。但从来不打架骂人,学生守则无大犯,守则没有的常犯,还不知道改悔。

优点:

能够响应学校号召,关心集体,和同学能搞好关系。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做值日(打扫卫生)比较主动,在植树造林活动和除“四害”表现突出。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关键时候知道用功夫。好奇,愿意琢磨新问题,能自己动手制做和试验。

缺点:顽皮不懂事。思想不要求进步。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喜欢的事敷衍了事。

上课小动作多,经常带昆虫和弹弓到课堂,甚至把小猫放在桌子里上课,在上课时斗蛐蛐,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课堂上交头接耳说话, 老师不在时串坐。上语文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解,但不抄写笔记。字迹撩草,难以辨认。作业不认真,甚至由同学(大揩,小揩,图画都有)。散漫成性,虽然喜欢玩耍,但是文体都不爱好,更不擅长。如行云流水般,时间说过了就过了。

       我叫xxx,是xx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xx年毕业的一名专科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仅次以下是我的自我鉴定。 在学校的x年里,本人不断充实自己,全面发展,以锐意进取和踏实诚信的作风及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誉。我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20xx年起我一直担任年段学生会主席,曾担任班长,副班长,校学生会委员等职务,作为学生干部,我工作认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同学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先后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作为师范生,我对基本功尤为重视,平时坚持勤练书法,钢笔字、粉笔,基本功扎实,三笔一画考核全部过关;通过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中国人才指南网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二级甲等证书;国家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成绩优异。大专期间,我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评得一等补贴金,二等奖学金。作为学校《xx》文学社的社员,我认真写作,积极投稿。20xx年光荣的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大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井然有序而又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锻炼和考验;正直和努力是我做人的原则;沉着和冷静是我遇事的态度;爱好广泛使我非常充实;众多的朋友使我倍感富有。我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深知自己的经验不足,但我相信我的干劲与努力将弥补这暂时的不足,也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绝对是最努力的。我相信:用心一定能活得更精彩。

六年级毕业登记表个人评价材料三

本人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与同学相处和谐;学习上刻苦努力,思惟活跃。是一个正直恳切,听话懂事,老实质朴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学习上固然很努力,但学习方法不是最好,所以成绩还不够理想。希看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探索出合适我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我能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基本上能遵守校纪校规。本人自控力还可以,但是也要进步本身的分析辨认能力。以后我会在各个方面能够独立自觉,自己管理自己。

在学习上,我有进步各科成绩的良好愿看,但这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我的决心,迎接每个崭新的明天!

       六年级毕业登记表个人评价材料四

光阴似箭,小学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过。回首六年历程,我从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一位得才兼备的小学毕业生。

作为一位小学生,我模范遵守校纪校规,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小度的责任感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数学常常在班前几名,英语在三科内是比较弱的,语文也不错。/>在平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我爱好广泛,酷爱生活,特别喜欢体育和书法,曾在年级手抄报比赛中获奖。酷爱劳动,能认真负责做好每次值日生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作文成长周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7-03

一、“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提出背景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等……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完善以上作文教学策略的同时,我们还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适切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二是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三是开放式评价,教师不再是学生作文唯一的评价者,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此外,我们还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①利用学习园地、文化角、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站、手抄报等阵地推介学生优秀习作;②鼓励学生将优秀习作投寄报刊、杂志社;③编辑校刊《雉水西园》,发表学生优秀习作。④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开展“我爱文学”、“小作家讲坛”、“小记者采风”等专题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⑤邀请知名作家、学者走进校园和师生零距离接触,畅谈写作体会,交流写作经验,分享写作快乐。

总之,初中学生的作文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成长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科学合理地划分成长周期,同时在每个周期内给予学生丰富的“养分”和精当的训练,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策略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

Teaching Strategy for Composition Growth Cyc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Fu-hui

(Rugao Experimental Junior Middle School, 226500, China)

第11篇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限制在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媒体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即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基本上否认学生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把教学活动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使主动学习与科学认识相联系的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从经验主义出发,开展主张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从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多方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以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作为阶段性认识活动的结束。在杜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设计主动学习的思路是:

1.从语言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l)活动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2)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3)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以往教学是个体之间孤立和封闭的学习活动,缺少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全凭个人自觉性和能力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放松。活动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群体间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

主体性具体体现在:(1)师生在设计语文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例如,在安排“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师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做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讲述文学家的故事,布置文艺会会场等;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节目。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位教师在三年级组织一次“语文游园”活动,让学生自己出有关语文的各类趣味题。全班学生动手,到处找资料,编写游园题。他们出题的类型有“过拼音河”、“上正字桥”(订正错别字)、“进佳句园”、“走智慧林”、“钻成语洞”等等。活动由班内发展到向学校开放,游园题从小学语文范围扩大到初、高中的语文知识。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年幼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就要求独立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说明自己对社会、自然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所以,开设语文活动课,旨在从小培养独立探索、主动探索的态度和学习。

二、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

也许有人会疑惑:在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从事的是主动性活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了解,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说,语文活动课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导。

语文活动课程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没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可供借鉴,但绝不能自由放任,任其发展,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可从这几方面考虑: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形式;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三是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要使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

2.引导。

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导向、导路。

3.开导。

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

综合性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开设语文活动课要与学校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发挥语文活动课的整体功能。语文活动课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

语文活动课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也培养了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而且,通过语文活动课,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语文活动课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重要地体现在能力和发展上。

某校举办“梅花艺术节”活动,其中有关于梅花岭的乡土教育活动,有关于梅花生长、种植栽培的自然学科活动,有欣赏梅花的审美活动,有对梅的诗词歌赋的收集、理解、朗诵的语文活动,还有关于梅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艺术活动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分为访梅品梅、赞梅、学梅三个阶段。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了解梅花的生长栽培知识,学习梅的品格精神,增强自主、自学、自律意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梅花艺术节”的访梅品梅阶段,中高年级的语文活动课用来学习有关梅的生物学资料,用来指导阅读有关梅的诗词;在赞梅阶段,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读讲与梅有关的名人趣事,朗诵有关梅的散文;在学梅阶段,指导学生写“我爱梅花”或“我是梅苑一朵梅”征文,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阶段的语文活动课程融合在整个艺术节活动之中,是整个艺术节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形态结构的活动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交叉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阶段的学生全员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接受了综合教育,进行了全面训练,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正是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应有的归宿。

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语文活动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取舍,活动形式的选择,考核评价标准的确立,都必须考虑学校其他活动课程的安排,力求发挥活动课程的整体功能。这是语文活动课程建设不可忽略的一点。

四、活动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无法与之相适应,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

1.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例如,有关“寓言故事”的活动课,可以设计如下由浅入深的内容:(l)寓言故事集锦。要求学生读故事,知名称意义。(2)讲寓言故事。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训练听说能力。(3)续编寓言故事。例如,撰写《新龟兔赛跑》等,训练学生的写作和思维。(4)寓言大世界。展示前期活动成果。

2.活动课程可以促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了知识结构。例如,开设《秋》的活动课,可以跨越语文、自然、地理等学科,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对秋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又如,小学生办小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融阅读、作文、美术、书法于一体,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从而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还把其他各门学科当作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外阵地,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场所。如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编成小故事讲出来,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结合学过的地理、历史知识,组织参观、考察、游览、采集矿石标本等,把过程和感受加以描述。还让学生听音乐编故事,给课文画插图、连环画等。这样既注重内容的结合,也考虑到各种能力的综合。我们可以从一份课外学科活动安排表中看出杨老师组织学科活动的匠心所在。

时间:9月9日

地点:曲院风行

内容:班主任提出外出活动要求。

外语:日常用语交流。

语文:说明景点来历。

数学:观察数数。

自然:介绍荷花。

音体:游戏活动。

美术:画荷花。

3.活动课程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活动设计:我是字“医生”——上街找错别字。

活动目的:正确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减少错别字,提高遣词用字能力。

活动过程:在“行医”之前,告诉学生要当好一名文字“医生”,要精通“医术”——理解“患者”的音、形、义,才能对症下药。然后教师举例指导,如“歌午厅”“批另兼营”“食盐每代1元7角”,等等。最后限定时间交“病历卡”——即摘录街上广告或招牌里的错别字,并写上正字。

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型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加深对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减少错别字,同时增强了书写规范意识。

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优化了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学习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功能,环境课程的辐射功能,使三个板块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五、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性—知性—理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和定义,形成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熟悉和巩固这些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性状,并未揭示该类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没有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

要使活动过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动课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发现规律。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活动,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知识之间的特点和规律。活动是手段,目的是发现规律。

2.重组知识。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也重视对已知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抽象水平,并能用动作、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为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准备条件。在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重视逻辑思维、理论思维的训练。

3.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在理论思维基础上实现的对已有认识的突破或创新。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有关问题的资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组已有材料。现代教学中关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以高强度的探索发现活动为基础的。

六、活动形式:从单一到多样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1.多层次。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的活动如图书阅览、小日记等,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记者团、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课文内容大串连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等。就活动的内容而言,个体和集体的活动又有其不同的深度和广度。

2.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三者有机结合,互相协调,构成了信息影响的全方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