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悲秋的诗句

悲秋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4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悲秋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悲秋的诗句

第1篇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第2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图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图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图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图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图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图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图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图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图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图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图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图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图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图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图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图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图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图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图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图式。这种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图式下面的低层图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图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图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图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图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下了火车,脚下踏着再也熟悉不过的土地。那就是我的故乡——黑龙江。

大姨和二姨的热烈迎接,让我有了回家的气氛,随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看着两边的稻田金灿灿的,再看看街道两旁的树木,现在已是深秋,树上的叶子,是刺眼的红色。而这番景象,只有在家乡这朴实的土地上才能见到。早上刚出家门,一股新鲜而又有些寒意的气流向我扑来,走出院子。草坪上“波光粼粼”,上面的露珠从草中间的部分,慢慢地滑下来,一直到草尖。露珠像小姑娘一样轻盈地飞落下来。

上午我慢慢散步到了园林,虽然已是深秋,里面生机勃勃的力量吸引着我。我在枫叶林中穿梭,每一片枫叶被阳光照射的分外美丽。靠在一棵树上蹲下身,捡起手边一片刚刚落下的叶子,看着那细密的纹理,是数不清的条痕,让我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那么快。就像诗人所说的:“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下午太阳快落下了,而那夕阳却分外的耀眼,在夕阳辉煌的照射下,秋叶更是有说不尽的魅力,这令我想到了秋天的伤感。悲秋,伤秋的诗句伴随着文人墨客们的落寞,睹物思人的惆怅愁绪,在秋天里更容易触动。也有人说秋天是沉静的,沉静的让你无声无息;沉静的让你收敛平时的无所顾忌的喧哗;沉静的让你感到压抑;沉静的让你觉得世界的落寞。

我的故乡变了,变得美丽、忧长。而在那园林中,像以前无所事事的人都不见了,向人间蒸发了一样。而老人们孩子们,占领了这里,人们开心的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岁月。

我的故乡我还会回来,等我再回来时,有……会有更新的面貌,展现在我的眼前。秋,你的气度和光泽令人难以忘怀和留恋,秋天我爱你!

十一学校初一:刘秋汝

第4篇

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他们各有各的风韵,它们的风韵之香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吸引着万物。有人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因为在那时正是观赏荷花的最佳时节,就像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不正是赞美那婀娜多姿的荷花吗?正值得我们观赏,徘徊在其中,真有“心上莲花朵朵开”的感觉。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因为在那时到处诗意盎然,就像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柳条就像少女的秀发,随风飘扬,把我们领入了诗意般的境界,赞美春天的佳句数不胜数。有人喜欢冰天雪地的冬天,不为什么,只为了一种独特,一种与众不同。但我爱那金黄色的而朴实的秋天,人们把秋天当作伤心,忧虑,烦恼的化身,古人有不少悲秋叹秋的佳句,杜甫就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名句。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把秋天当作快乐,幸福的天使,就比如世上稀有喜秋赞秋的诗句。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云霄。”

我喜欢秋风,当它迎面吹来时,唯有的正是那一阵凉意,好像能把我心中的一切愤怒与烦恼都带走,留下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与精神上的舒畅;我喜欢淋秋雨,因为淡淡的凄凉,会把我的心门打开,向秋雨倾诉内心的不快。

我喜欢秋风,秋雨,秋天的一切,但我最爱的却是秋天的落叶,在平日里,我极其讨厌尘埃,土跞,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但在秋天,我宁愿打开窗户,让秋风将落叶吹进我的窗户,吹到我的床上,更吹进我的心房。有时我恨不得让我的家满是落叶,在这时,我不怕尘埃,也不埋怨自然环境不好,只是把整个身心溶入在这金黄色的世界之中,慢慢品尝。秋天,我的家是五彩的,秋叶有非常鲜明的色彩:妃红,金色,青色,橙色,或者红黄驳杂。但在众多颜色中却没有枯槁的色泽。我走在路上,路被金黄的透明的叶铺满了,叫人不忍心踩上去。

我爱秋天,爱秋天的一切,因为那是具有理想的秋天,那是金色的秋天,也是一个童年梦。

第5篇

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欢“悲秋”,一个“悲”字透露出无限凄凉之意。而我从小却喜欢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我爱秋天,因为秋天也美丽。

有些人说:“春天是美丽的。”我不否认,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季节,但秋天拥有与春天无法比拟的独特美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人们收获成果的时候,当人们提着镰刀,握着饱满颗粒的水稻,秋风徐徐吹过流淌着汗水、带着笑容的脸颊,滚起一片片金色的浪花……好美的秋日丰收图!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秋收的丰富与喜悦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天的美丽期盼,是春夏的完美极至,我认为秋天是一年四季中的最高峰。

有些人说:秋天落叶残花一遍衰败,而春夏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其实,当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而烦燥不安时,想想秋天的凉风习习、天高云淡,躺在厚厚的落叶上,深深地呼吸阵阵飘过的桂花香,是多么的神清气爽!此时,拂过一阵秋风,虽然没有春风的柔和,但却给人以惬意的凉爽。

没有秋天的落英缤纷,草木枯黄,哪来的春天的万物萌发,夏天的枝繁叶茂。

秋天,没有春天的绚丽,没有夏天的炙热,没有冬天的寒冷,它像一个缓冲剂,让人们缓缓地完成从夏到冬的过渡。秋天充满了和谐之美,用神韵来平抚焦躁的心!

秋天是短暂的,秋天亦是美丽的。只有辛勤耕耘的人才能收获到如刘蕃的《季秋》所描绘的“江南季秋天,栗实大如拳。枫叶红霞举,芦花白浪翻。”的美丽画面、充实的心灵……

秋天也美丽!

第6篇

杜甫的诗,对于古代众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词是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他有“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的愁苦,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更有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为已”的愤怒批判。他的诗没有李白那样的浪漫豪迈,却有他独特的平正笃实的观点。他的愁绪、忧虑、愤怒、不满都真实地体现在诗中,尤其是他的博襟令人敬仰,他不愧为我国古代诗坛的诗圣!

这是今天我对杜诗的粗略认识了,而在学习之余,品读杜诗却更有另一番情趣。

对仗工整,变化错综,在众多古诗词中,杜诗的确有独特的魅力所在。尤其是他的《登高》一诗,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全诗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来。

粗读不觉有何引人之处,细细揣摩一番,真可谓句句皆律,对仗工整啊!不仅两句相对,在首联中更是字字相对,如“风急”不仅与“渚清”相对,也与“天高”相对。“沙白”与“渚清”、“天高”一一相对。在诗人的描绘中,登高所见的景致由高到底,又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错综变化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寥廓秋景。读着读着,我仿佛离开了现实,与诗人一起登上高山之颠,共同领略眼前广阔的景致,体味猿鸟高鸣,秋叶萧瑟的悲凉感伤,及江流滚滚,波涛万里的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

在诸多杜甫诗句中,我颇爱他的对仗工整、严格。如“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等句都令我百读不厌。

如果说《登高》气势磅礴,那么,在众多杜诗中,也不乏有描绘田间怡人景色的小诗,着有是另一番趣味了。

平日闲暇之余,在静谧的书房里,点一盏小灯,捧一卷杜诗,品读其中惬意的诗篇,转眼的工夫,你已经步入诗中,沉浸在恬静悠闲的字句之间了。

读描绘草堂景色的诗句,我便有这样的体会。《田舍》一诗中的景致格外优美怡人,我最喜爱读诗的最后一句:“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多么宁静而和谐的江村晚景啊!诗中没有出现“渔人”,却让人由晒翅休憩的鸬鹚想到这里人迹罕至,环境幽僻,也同时联想到此刻渔人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在不远处悠闲地休息。站满渔梁的鸬鹚展开双翅,悠然自得地享受阳光的沐浴,夕阳染红了它们的绒毛,为它们镀上一层金边。我眼前渐渐勾勒出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时,无论是痛苦、忧虑,还是烦恼、悲伤,都在我脑中消逝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惬意的田园世界。

除了田园之景,杜甫更是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写入了诗歌,甚至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也成了杜甫笔下绝妙的题材。其中有春日漫步所见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描绘荷叶之美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有透露诗人晚年惆怅之情的“渐老逢春能几回?”

与“人生几何春已夏”,有描绘莺啼蝶舞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甚至有怨春风折断花枝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点点滴滴细致的变化,都被诗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诗句,我才品味到原来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乏有如此乐趣,细细体会一番,不也能组成充满情趣的佳作吗?

杜甫令我仰慕的不仅是他的诗篇,更是他优秀的精神品格,如为人的谦虚,博大的胸襟,结友的义气。

杜甫离开浪漫主义的诗坛,绝非由于其他因素,而是他个人对于艰辛生活的体验及时代背景。当他逢秋雨连绵,生计窘迫,却想到“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间无消息”,课本中《石壕吏》一诗也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正是他这种仁爱,才使他过早地步入了现实主义诗坛之中,才使他义愤填膺,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有非凡的才华,他一生中创作的诗篇成百上千,在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下,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因而名垂千古,并被后人尊为诗圣。

第7篇

【摘 要】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选取广大考生非常熟知的杜甫的作品来设题,同时出题的角度也是常规的――从感情和手法两方面进行鉴赏,扣紧大纲,难度平稳。从这两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道令人叫好的高考试题。

【关键词】安徽高考 诗歌鉴赏题 名家作品 出题角度

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一改往年搜罗陌生作家的诗作作为文本的做法,不避名家,又是广大考生非常熟知的杜甫,这无疑给考生带来了既陌生又熟悉、既紧张又兴奋的感受。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原因,诗歌鉴赏在中学学习考查阶段,是众多学生的瓶颈,而历年高考阅卷中,这道题的得分率属于偏低类的,所以,学生对此普遍产生了畏惧感甚至排斥感。通俗地说,他们在看到这种题型后,往往以一种不认真、不审慎甚至近乎随意的态度进行答题――反正也得不了像样的分数!应该讲,以名家诗作为素材,很好地消除了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对文本的排斥感,因为他们对作者的情况包括身世经历、作品风格、思想特征等等多少还是了解的,从知人论世出发,他们也会推知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探求这种情感表现的方法,而不至于胡猜乱答,闹出许多弱智的笑话。有了这一半的熟悉,他们会仔细地阅读文本,审慎地对题目进行推敲作答,也让他们在考场上获得成就感、自信心。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叫好呢?

出题的角度也是常规的――从感情和手法两方面进行鉴赏,扣紧大纲,难度平稳。回答这两题,考生应该心中有数。中学必修教材中对这个时期杜甫的作品涉及不少,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选修教材里还学过《旅夜抒怀》、《阁夜》等。你看:“岁暮远为客”就容易使考生想起“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子来;“烟尘”、“鼓角”又可使他们想到“汉家烟尘在东北”、“五更鼓角声悲壮”的诗句;“天地日流血”也能让人想起《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句子等。这给考生思考答题带来了多少便利呀!

有了这些课内知识作背景进行知识的迁移,既能体现内外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去过分地为难考生,让他们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且不会离谱,体现了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及对广大考生的温馨关怀。孔子曾说:“素(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看来出题者深谙此道!

补充一点,参考答案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只提供了借代和用典两种。虽然这两种手法考生都不陌生,且“请缨”一词在王勃《滕王阁序》的注解中出现过,但相对来说,用典手法毕竟是许多考生想不到的。其实,这首诗中,第二联是对偶兼互文,后两联可以看成对比,“天地日流血”应是夸张,所以,对此也应作出解答为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第8篇

一、从了解时代特征入手解读名人名诗

唐诗完成了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绝句和律诗,无不齐备,这些诗歌形式,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格律诗体。

唐诗流派众多,高手如云,风格各异,百花竞艳,星光灿烂,尽出其中。并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传承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诗,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尤其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影响最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阅读和欣赏唐代诗歌时,必须从语言入手。由于诗歌语言高度精炼而又含蓄,并且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欣赏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思考。阅读和欣赏唐诗,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首先,解读诗歌原文细探深刻涵义。

读诗,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诗的语言容量大而含义深,我们要深入了解,不能浅尝辄止。如杜甫的《登高》诗的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中有八层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离家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悲凉的秋天,四可悲;重阳佳节,没有饮酒乐事,只是登台,五可悲;孤零零一人独自登台,六可悲;带着多种疾病登台,七可悲;人生百年,而自己年过半百,潦倒终身,八可悲。我们只有掌握了两句诗全部的内涵,才能了解诗人杜甫“悲秋”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其次,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诗是抒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难称为好诗。但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用压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这种表达有时是很含蓄的,如张祯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哀怨、悲伤的感情。李白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最后,反复吟诵后方能感受出诗歌语言的乐感美。

唐代的格律诗要求字数、句数固定,句式整齐,字平仄相间或相对,并要求押韵;律诗要求对仗,以上这些,使得诗歌音韵和谐,声调铿锵。诗歌的停顿和抑扬顿挫,诗歌的节奏与音韵和谐构成诗歌的音乐美,音乐美只有在吟诵时才能表现出来,如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二、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

阅读和欣赏唐诗时,我们从语言入手后,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古人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诗中的画面,往往情景交融、人境合一,这就是艺术形象。如《商山早行》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形成了一幅画,塑造了一个艺术形象:早上行人急于赶路,鸡叫时就起来了,从茅屋出来,这时月亮还挂在天上,路上没有行人,他从铺上厚厚的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了一串鲜明的足迹。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营构出一幅画:日夜孤舟停泊岸边,放眼望去,天地寥阔,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烘托出大江东去的气势。四句诗塑造出江流雄浑、天地辽阔的艺术形象,可谓完美。唐代诗歌很注重写景,景物具体生动,创造许多艺术形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等等,其诗中意境实在感人至深。

三、从作者生活环境的遐想中欣赏语言和艺术的想象之美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不过有的诗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的。如杜甫的《登高》一诗,诗人由登高所见的悲凉景象,联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西南、客居异地的悲凉遭遇,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作者不向封建统治者低头,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诗歌既是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表达,又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了自己遭贬谪后的不幸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慨,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因此,要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我们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背景去仔细揣摩。

四、用先进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情境

第9篇

每逢秋天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鲜花凋谢了,唯有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在百花凋零的季节独自开放,为大自然增添生趣,使悲秋的人们振作精神。

2月1日,天气晴朗,丽日高照,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美丽的莲湖公园参观展览。

走进大门,一座“山”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山”的四周由一盆盆鲜红的一串红厢边,中间盛开着各种各样的。瞧,白菊正张开那数不清的洁白无瑕的手在欢迎我们!蓓蕾初放的“粉面金刚”舞动起绿叶,和少女般的花蕾一起,为我们翩翩起舞。“金丝菊”伸出那千百纤细的金手臂,在微风中向我们频频致意。这么多的组合在一起。绚丽多姿,真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瞧!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紫的、蓝的、还有粉红的,橘黄的、深蓝的、淡紫的。红的似火,黄的如彩霞,深红的似绸子,瓣薄轻俏,在微风中更显得精神抖擞,高雅素洁。

看!那边的护栏里,有几盆,绿草似海,花盆似船,红花绿草,使人仿佛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旁边的几百朵白菊,上部的花瓣层层叠叠,像蛟龙的爪子一样刚劲有力,嫩黄的黄花像玉盆中盛满了灿烂的明珠。白菊的叶片细小,黄底儿闪着清单的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脉络清晰,叶边的小齿涂着一丝红晕。菊茎挺直别致,大有古松苍劲挺拔的感觉,我贴近一闻,顿时一股清香夹带着泥土的芬香扑鼻而来。

虽然和腊梅一样耐寒傲霜,却不像腊梅那样孤高自傲。虽然像牡丹一样雍容华丽,却不像牡丹那样富贵逼人。春天,百花盛开,争香斗艳,而秋菊的花枝和根须却默默地积蓄养料,孕育着生机。它在等待秋霜,等待重阳盛会,为秋天的怒放打好基础。秋天,百花凋零,而秋菊却独自怒放。它虽然独自开放,却平易近人,它虽然华丽典雅,却给人一种朴素的美。它能与风霜秋雨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不正是秋菊的可贵之处吗?

菊是我国传统的花卉,有悠久的才培史,晋代起已作为观赏花卉栽培。古城西安自古就是的故乡。菊字原为“鞠”,古文里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名句。

我正在用心观赏,忽然旁边的一位老人吟起了“飒飒西风满院栽”的诗句。我一想,这不是黄巢的诗句吗?我抬头一看,树上叶子都凋落了,可不怕风吹,仍旧开的那么茂盛。我觉得秋天不再是萧条的,而是生气勃勃富有朝气的。给人们多么大的启示啊!它告诉人们,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

第10篇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起李白和杜甫,那时,我幼小的心灵便留下了对他们的绝对信任和崇拜。

终于,我也可以歪着小小的脑袋,扬起那嫩嫩的嗓音,朗诵着他们的诗了。整天与小草小虫结伴的我,蓦然闯入这诗的国度,顿然觉得眼前样样新奇,常懵懵懂懂地啃着这些诗句,但也逐渐有所领悟——似乎更喜欢李白,因为总觉得佩着长剑浪迹江湖的李白使人生更快意。而杜甫,那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与其相伴的却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悲叹!

当独钟李白成为习惯后,我的阅读也便失去反省的能力了,直到再次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后,我才开始重新思考心里给他们俩的定位——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果真如此吗?在《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贴上了“蔑视权贵”的标签?才开始慢慢领悟到,李白愤慨而又不失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固然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应该说,李白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沉浸于小我之中而抑郁不能的文人之一。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外界如何残酷,也不能磨灭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自信,更不能淡漠他对奢华生活的愉悦和激情,这正是他比同时代其他文人高明的地方。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彩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也有怨恨、有不平,然而他不只陷在个人痛苦的荒园中彷徨企盼,低徊欲绝而淡漠了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在杜甫后半生,无论在个人生活怎样困难的处境中,他都能严肃正视现实,始终热情地关注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对杜甫而言,自我固定是一座大山,可现实世界永是映衬一切的青天。他的抛却“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叹的是,在那凄风冷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恨冷漠之心,反而由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的一颗心?!

对童年的我而言,李白和杜甫是梦;对现今的我而言,他们是真,或许仍是梦,可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我崇拜李白的似长江大河之才华,但我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的沉郁灵魂。

第11篇

我补充:“是不是,还觉得手脚冰凉?”

“是!”

“是不是,很不喜欢自己的现状,却不知道怎么改变?”

“是!”

当秋季来临,光照时间缩短,阳光强度降低时,大脑当中的松果体就会兴奋,由它控制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减少,它们的减少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人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特别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的情绪状态。

小昭是个都市白领,常常在电脑前一坐七八个小时,习惯了办公室空调环境,一年四季穿着短裙。她把胃交给了快餐店,馅饼、凉皮、关东煮成了家常便饭,饮食偏于油腻生冷,消化系统当然有问题。且脾气要强,工作生活样样要争上游,所以一旦觉得状态不佳就对自己很恼火。

通过一段儿时间的观察,我找到了帮助她的方法。于是问她:“你是希望今年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每年都不出现呢?”小昭急了:“当然是希望能彻底好了啊!”

“那好,你首先要接纳‘它’,就像女孩子都有生理周期一样,秋季抑郁情绪的出现,是个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正是古人常说的‘悲秋’!”小昭一下子就笑了:“原来,我和林黛玉一个病哦!”

“然后,你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每天都能够停下工作,给自己两次,每次半个小时的时间,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这是对于自己生物钟的调整,便于神经系统接受信号,以适应秋冬的神经递质分泌方式。

“还有,登高远望,和三五好友,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登山。”任何时候,友谊和爱情都是医治心灵的良药啊!

“另外,建议你准备一件外套,即便是夏天,也要在空调下盖上膝盖。”保持一定的体温,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是你心情开朗的一个小秘方。

“当然,最好的方式,”我停顿了一下,望着小昭。她立刻就接下了话:“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对啊!看看,一样是秋天,别的诗人只看到它的悲情,刘禹锡却写出了富有生命力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影响我们的性格,从而影响健康。

小昭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目光投向窗外。阳光照射在她的脸庞上,嘴角那一丝微笑,花儿一样绽放。

防止秋季抑郁的小贴士:

1、 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慢性劳累人群容易诱发秋季抑郁;

2、 午饭之后不要立刻工作,趁中午阳光好多做室外活动;

第12篇

1意象鲜明

得意的心境加之华丽的辞藻,营造出的意象浓郁、鲜明,必然不会是平淡寂静。以下诗句都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眼中充满情绪的世界,比如:有女犹含羞,秋娘颜色娇欲语,后日相思,“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文采风流合倾慕、文采风流四座倾、新月撩人等。甚至于他都能把秋天写出风流的意思来: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很多人看到秋天的萧瑟不免会有惆怅寂寥之感,所以悲秋的不仅仅是文人。早秋景象在李叔同眼中闲适、安宁、明净,全然是一个江南水乡女子的玲珑婉转,具有秋体清瘦、秋容娇羞、秋花清秀的特点。由春舞、春人、春花、春妆、春风、春阳组成的一副热闹、鲜艳、欢乐、莺歌燕舞、馨香的春景图是《春游曲》中描绘的景象: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华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还有别的诗作亦是如此,比如《春景》中春的动感强烈,意象突出,词中有画,色彩缤纷,艺术感非常浓郁。,诗人那时很喜欢、很关注的这些生动、美丽的佳景、佳意象、佳人,所以笔下的诗文意象也是这样。

2出家之后:清净庄严

李叔同在1918年旧历7月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这一年的9月在杭州灵隐寺,他受共49天的具足戒,此后就成为了一个“比丘”。《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这篇文章中,李叔同是这样陈述这段经历的:“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于是由林同庄君介绍,到灵隐寺去受戒了。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是很喜欢的。我出家以后,曾到各处的大寺院看过,但是总没有像灵隐寺那么好!”在1918年秋、1922年夏李叔同之后还挂单灵隐寺。李叔同出家以后的活动局限于浙江、福建一带,后示寂于泉州,且仅限于佛教界。出家后他在有生之年,研律、著律、讲律、弘律。李叔同曾在《发愿文》中说:“愿以今生,尽此形寿,悉心竭诚,熟读穷研《南山书钞》,及《灵芝记》,精进不退,逝求贯通,编述《表记》,流传后代,冀以上报三宝深恩。”所以,之后词、诗、文作明显减少,李叔同大量写作从内容上分析,都与弘扬佛法、护持佛法有关,除了诗作还有在各处的推崇佛法的演讲、对有关光大佛学的研究著作等所作序跋题记、有关僧人的疏铭传记,以及佛学论述也是如此。李叔同将其所余精力,都集中放在了佛学上,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其特点与出家前大相径庭。

2.1佛学意味浓厚

大量佛学词语在李叔同所写题赞、题偈、说偈中随处可见体现了这一点,在此不多说了。其次,如《印光李叔同文钞题赞》、《西冷华严塔写经题赞》、《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等等的李叔同写作大多和弘扬佛法有关,还有很多大致相同的序跋题记。识律师、心灿禅师、法空禅师、本妙禅师还由弘一李叔同作传。

2.2行文恬淡庄严

此时李叔同也写作一些诗词,但风格与出家前有天壤之别,判若云泥。此时诗文完全不见那时的艳艳华彩,而是干净、谨严、清晰、准确。如《李卓吾像赞》:“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用词平淡,不事奢华。《净峰种菊临别口占》:“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行文通顺流畅,平实简易。《〈淡斋画册〉题偈》:“镜华水月,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精妙而不取巧,干净而不淡漠,庄严而不呆板。李叔同还作《清凉歌五首》。

作者:肖菲 单位:长春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