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维生素k

维生素k

时间:2023-05-29 17:4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维生素k,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维生素K是止血类药物。该药可分为4种,即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由于维生素K的疗效显著、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维生素K除了可止血以外,还可治疗哪些疾病呢?

1.可治疗重症肺炎并发症: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肺炎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心脏衰竭、肠麻痹、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维生素K1对此类并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①维生素K1能解除微血管痉挛,调整微血管系统的舒缩功能,从而可解除微循环障碍。②维生素K1能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减轻心脏的负荷,增强强心药物的功效,使心衰尽早得到纠正。③维生素K1可改善脑部的微循环,防止发生脑水肿。④维生素K1可解除气管、支气管的痉挛,增加肺泡的通气量,缓解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降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用维生素K1治疗重症肺炎并发症时,患者可每次肌肉注射10毫克,每日用药1~2次。

2.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喘息、憋闷是这类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止喘时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氨茶碱和异丙嗪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差。实践证明,若根据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3,则能取得满意的止喘效果。用维生素K3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时,患者可每次口服2~4毫克,每日用药3次。小儿用药需减半或按规定的剂量使用。

3.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资料表明,维生素K1可促进骨骼对钙质的吸收。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它经常会引起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临床研究发现,每日按常规剂量服用维生素K1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其骨骼内钙质的流失率平均会下降30%左右。用维生素K1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患者可每次肌肉注射10毫克,每日用药1~2次。

4.可治疗腹泻:维生素K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菌作用随着维生素K1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维生素K1还有抗炎、解痉等多种功效,因此可有效地调整肠道功能,控制腹泻的症状。另外,维生素K1对于胃肠道蠕动功能不良及手术后肠蠕动无力的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用维生素K1治疗腹泻时,患者可每次肌肉注射10毫克,每日用药1~2次。

5.可治疗百日咳: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持续的痉挛性咳嗽是该病患儿的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完全控制该病的症状。临床实践证明,为该病患儿肌肉注射维生素K1,其镇咳的有效率可达到92%。用维生素K1治疗百日咳时,患儿可每次肌肉注射5毫克,每日用药1~2次。

6.可治疗肝炎:急慢性肝炎患者均可使用维生素K1进行治疗。该药可明显缓解肝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并可改善其肝功能。用维生素K1治疗急慢性肝炎时,患者可每次肌肉注射20毫克,或将40毫克的维生素K1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每日用药1次,用药两周为1个疗程。

7.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用维生素K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用维生素K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时,患者可每次口服8毫克,每日服3次,服药3天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K1一般只通过肌肉注射给药。病情危急的患者也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但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使用药者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心动过速等症状,甚至会使其发生虚脱。■

第2篇

摘要: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Ⅱ,Ⅷ,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须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r―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致出血。本病特点为突发出血,根据出血时间分为3型。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 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116―02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6例中男32例,女14例,男女之比16:7,发病年龄生后24小时以内10例;生后1~7天28例;生后8天以上8例,母乳喂养4 0例,母乳和牛乳混合喂养6例,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及外伤史,出生后未接种维生素K预防剂量18例,接受维生素K预防剂量28例。临床表现:皮肤出血12例,脐部渗血6例,血便16例,呕血2例,颅内出血26例(56.5%),腹腔内出血2例,鼻衄2例。发病前有腹泻18例,上感4例,肺炎3例。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血小板数、出血时间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26例患儿低色素性贫血,Hb≤60g/L 5例,HB=60~90g/L 21例。结果全部病例给予维生素K15~10mg/kg,连用3~5天,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血浆,每次10ml/kg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同时予以对症治疗:止痉、脱水、激素、能量合剂及抗生素等治疗。结果治愈30例,死亡2例,放弃14例。

2 讨论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在此过程中须维生素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r―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维生素K依赖因子不能羧化,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因此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致出血。本病特点为突发出血,根据出血时间分为3型。①早发型:指生后24小时内即发病。②经典型:指出生1~7天内发病。③迟发型:生后8天,即超过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段发生的出血。早发型多与孕妇用药有关,出血部位除皮肤外,可有颅内、胸腔、腹腔内出血;经典型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出血部位以肠道最常见,还可以有脐带残端、皮肤、帽状腱膜下、颅内、注射部位或手术部位的渗血等,但应该警惕轻度的出血可为严重致命的颅内出血的前驱症状;晚发型多与肝脏疾病、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长期禁食或静脉营养时未补充维生素K有关,乳母饮食中缺乏维生素K,如绿叶蔬菜、豆类、肝脏及蛋类等,其婴儿易患本病,并以颅内出血最常见。研究发现,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新生儿对维生素K吸收率低。脐带血中维生素K含量为母血的1/30左右,胎儿维生素K贮量少,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合成维生素K少,肠道对维生素K的吸收率低,仅为26%左右,而成人为40%~60%。婴儿维生素K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母亲妊娠期服药、婴儿腹泻、早产、黄疸、肺炎等疾病是维生素K缺乏症的高危因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15μg/L),远低于牛乳中含量(60μg/L),故母乳喂养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机会是牛乳喂养的15~20倍。且母乳中含多种抗体,这些抗体对减少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是有利的,但它能抑制新生儿肠道内正常细菌产生维生素K。孕晚期服用抗癫痫、抗结核、抗凝血药物可诱导肝线粒体酶增加,从而加快维生素K的降解。婴儿患腹泻时,由于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排泄增多,同时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合成维生素K而致维生素K缺乏出血。本组46例中有24例发病前有感染史,使用抗生素及腹泻也是导致维生素K合成、吸收障碍的因素。本组有3例出生时发病与孕妇维生素K缺乏有关,孕妇有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时,其分娩的新生儿大部分将发生维生素K缺乏,这是孕妇维生素K缺乏与胎盘屏障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生素K缺乏症首发症状出血,可多个部位出血,本组有26例发生颅内出血(58.5%),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是致死原因,存活者多有后遗症,因此早期诊断是关键,如对本病易致颅内出血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延误早期诊治的时机,将严重影响本症的预后。若能提高认识,时刻想到婴儿颅内出血病因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占首位,及时应用维生素K,可防止严重出血的发生及进展。参照全国维生素K缺乏协作组提出预防措施:①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2.5~5mg。②纯母乳喂养者除改善母子饮食外,婴儿每10天补充维生素K2.5mg共10次,同时乳母亦应常规补充维生素K1,并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水果等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③分娩前服用抗凝血药物的孕妇在分娩前2~4周开始服用维生素k10mg。④小婴儿如有感染,腹泻,服用抗生素,肝脏疾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⑤母乳喂养生后3周开始监测PIVK―Ⅱ(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早期发现及时补充。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维生素K预防方案。部分城市采取了每一名新生儿生后肌注维生素K1的方法,用量为5~10mg/天,连用1~3天这是儿科的治疗量,作为预防量太大。烟台地区的预防办法是新生儿生后第1天开始服用维生素K1片2.5mg,尔后每10天服用1次,共10次。该方法能预防全部病例的发生。近年来,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针对产妇的预防方法,具体做法是产妇自分娩之日起,每日口服维生素K1片剂5~10mg,连服3周。此方案的目的在于通过母亲口服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维生素K水平,而达到预防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目的。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该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最关键的还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预防用药制度,即全部活产婴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 1mg,乳母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豆类、肝脏及蛋类,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维生素K缺乏症有上升趋势,为了优生优育,对新生儿,3个月以内母乳喂养儿常规维生素K预防性治疗极其重要。

第3篇

关键词肝硬化止血维生素K1

维生素K1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少者的出血。头孢哌酮为广谱抗生素,在肝功能异常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中,使用也很广泛。本文对一个失代偿期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病例治疗过程中头孢哌酮和维生素K1使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验证维生素K1在这类病例治疗中使用的必要性。

病历资料

患者,男,60岁。主诉:腹胀、尿少月余,腹痛、低热7天。2012年10月5日入院。患者肝硬化5年,入院1个多月前出现腹胀,尿量减少。入院7天前腹胀加重,下腹部隐痛,大便稀溏,伴低热来诊。B超检查:肝硬化,腹腔积液大量。按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院。入院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黄染、肝掌、蜘蛛痣,巩膜黄染,腹部膨隆,脐周触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化验:血常规:WBC 8.54×109/L,PLT 52×109/L。腹水常规:淡黄色,外观浑浊,李凡它(+),白细胞0.52×109/L。腹水培养:阴性。血凝四项:APTT 47.13秒(参考值24~38),PT 20.11秒(参考值10~16),TT 14.91秒(参考值10.7~17.8),FIB 1.08g/L(参考值2~4)。

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自发性腹膜炎。给予头饱哌酮3.0g,2次/日静滴抗炎,以及保肝、利尿、对症治疗。入院第5天,突然出现呕血,柏油样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化验:PLT 43×109/L,血凝四项:APTT 64.23秒,PT 32.12秒,TT 23.48秒,FIB 1.01g/L。给予善宁止血,同时给予维生素K1每天20mg静滴止血。因感染较重,未停用头孢哌酮。3天后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复查血凝四项:APTT 42.18秒,PT 19.8秒,TT 15.78秒,FIB 1.03g/L。住院20天,无发热,无腹胀、腹痛,尿量正常,大便正常,明显好转出院。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病的严重阶段,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是该阶段的常见并发症。当发生严重自发性腹膜炎时临床常选用广谱的3代头孢(如头孢哌酮)抗炎治疗,但使用广谱头孢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加上肝硬化患者大多维生素K吸收障碍以及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因此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使用广谱头孢时极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本例在使用头孢哌酮5天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入院时明显延长,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增加使用维生素K1 3天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维生素K1对此类病例止血效果明显。因此,头孢类药物使用说明书强调:同时应用维生素K1可以减少出血现象的发生。

严重肝病合并严重感染时需要使用广谱头孢,为防止其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时需要配合维生素K1。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维生素K1使用说明书却禁止用于严重肝病,这样的矛盾使临床医生有点无所适从。这也是临产医生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维生素K1、头孢哌酮使用说明书相关内容摘要:①维生素K1使用说明书摘要: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的必需物质。还参与凝血因子Ⅶ,Ⅸ,Ⅹ等的合成。缺乏维生素K可致上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而引起出血。维生素K1适用症: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也用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1禁忌:严重肝脏疾患及肝功不良禁用。②头孢哌酮使用一条注意事项:部分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低凝血酶原血症,用药期间要进行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监测。同时应用维生素K1可以防止出血现象的发生。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2005年收住1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20天~3个月,母乳喂养8例,混合喂养2例,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无外伤史。临床表现:10例患儿,8例发病前有“上感”病史,8例有昏迷、抽搐、前囟隆起,消化道出血2例,脐部渗血2例,口腔黏膜出血点1例,全部病例有中到重度贫血。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90g/L,白细胞升高2例,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混合出血3例。

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维生素K1、输血、降颅压,镇静止痉,消化道出血患儿应禁食,脑出血完全停止后,加用促进脑功能恢复药。

结 果

经上述处理,其中治愈6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

讨 论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合成和激活所必需的辅酶,当维生素K缺乏时,这些凝血因子就不具有凝血活性,因而产生出血。维生素K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母乳喂养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比牛乳低,仅为牛乳的1/4,配方乳的1/10,且含多种抗体可抑制婴儿肠内正常细菌所提供的维生素K。另外长期服用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繁殖或合成维生素K,致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还与母亲妊娠期服药及婴儿肝胆系疾病有关,低钙惊厥易诱发或加重颅内出血。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特别是出现颅内出血时,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和误诊率都很高,成活者可遗留明显后遗症状,应引起广大儿科医生注意。对于母乳喂养年龄在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发病前身体健康,突然出现皮肤出血点、脐部渗血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尖叫及呕吐,前囟隆起,昏迷抽搐,应高度怀疑本病。本文1例患儿,开始出现脐部少量渗血,家长未重视,第2日出现呕吐抽搐、全身发白,才送入院,头颅CT示脑室广泛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红蛋白30g/L,入院3小时后死亡。

在当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对本病的预防就至关重要了,现国内部分地区采用母乳喂养儿生后1周、2周及1个月时,重复注射维生素K12.5mg或生后第1天口服维生素K12.5mg,以后每10天1次共10次,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5篇

丘明生

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曾任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届、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大出版社专家审读组成员。上海医大眼耳鼻喉科医院原医疗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喉科及特诊科聘用教授、主任医师。著作有:《咽炎与喉炎》(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鼻咽癌防治必读》(香港科图有限公司出版)、《喉肿瘤防治必读》(2人合写,香港科图有限公司出版)、

《无花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曾参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科分册》、《临床耳鼻喉科学》、《耳科学》、《喉科学》、《现代肿瘤学》、《耳鼻咽喉科新理论新技术》、《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修必读》、《耳鼻咽喉手术学》、《英汉耳鼻咽喉科词汇》、《五官科学》(大学教材)、《家庭医学全书》等30余部书的编写。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被聘任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高级顾问。

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严重过敏反应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4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关注维生素K1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维生素K1注射液是国家基本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临床中的一些不合理使用现象,如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不适宜的给药途径等,加大了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风险。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9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28例(占36.7%),严重过敏反应是维生素K1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占95.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

1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维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

2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K1注射液的适应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3生产企业应对说明书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实施主动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保证用药安全。

肺炎球菌疫苗的适用范围扩大

美国FDA批准辉瑞旗下Prevnar 13肺炎球菌疫苗的适用范围,扩展至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以防止肺炎球菌疾病的蔓延。此前FDA已经批准Prevnar 13可以用于幼儿。美国FDA依照其严重及威胁生命疾病治疗的审批程序,批准了最新的药物使用范围。FDA审查小组表示,临床资料支持Prevnar 13肺炎球菌疫苗的使用范围扩展,这一疫苗在2010年引入市场。

加拿大首个艾滋病疫苗获批

近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宣布,该校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初步药理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能刺激强烈的免疫反应,起到预防艾滋病的作用,并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新疫苗的人体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月开始,将通过40名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的志愿者,评估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第二阶段将通过约600名属于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但尚未感染艾滋病的志愿者,评估疫苗对人体的免疫反应。第三阶段通过约6000名属于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但尚未感染艾滋病的志愿者,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科学家体外培育首次成功

科学家已经在体外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这一重大发现将能帮助不育男性生育属于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利用捐献的。

德国和以色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实验室器皿里的少量细胞培育出老鼠。他们认为,利用从里提出来的“生殖细胞”培育的这项技术,最终将能在人类身上产生作用。该科研组现正“尽快”在人类身上重现这一结果。

美国研制等离子牙刷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等离子牙刷的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该工具可以处理牙齿上的牙菌斑,还可帮助修补蛀牙,并延长其使用年限。这些研究人员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和纳诺华公司,他们研制的等离子牙刷事实上并不是一把真正的牙刷,而是一种牙科工具,应用时会发出一定的热量,不过温度低于室温,在使牙菌斑脱离牙齿时非常有效。有关研发人员正在争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希望2013年开始规模生产并将其投入市场。

日本利用硅酮研发出

无痛注射针

近期,日本关西大学系统理工学部教授青柳诚司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硅酮制作出无痛注射针。相比于传统注射针,新型无痛注射针需要的力度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青柳诚司表示,目前这种新型注射针头仍带来少许疼痛感,他们将继续研究,开发完全无痛的注射针。

双鹭药业布局糖尿病市场

近日,双鹭药业与LIN CHAI合作,在美国特拉华州合资设立新公司,主要从事糖尿病预防或治疗药物的研发生产。新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950万美元,双鹭药业拟出资200万美元,占新设立公司21.05%的股权;LIN CHAI以其拥有独家许可开发权的Diapin项目作价750万美元出资,占新设立公司股权的78.95%。

伊立替康注射液进美国市场

近期,恒瑞医药产的伊立替康注射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获准在美国上市销售。恒瑞也成为国内第一家注射液通过美国FDA认证的药企。这使得国内药企在制剂出口上获得较大的突破,也标志着恒瑞制药的国际化之门正式开启。

迈瑞收购天地人生物控股权

近日,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权。通过此次收购,迈瑞将获得微生物分析诊断仪器及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平台,使之成为现有临床检验产品线的重要补充。迈瑞与天地人的合作会带来整合互补的优势。

甲磺酸片获批上市

近日,Mylan(迈兰)医药公司生产的Eprosartan甲磺酸片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上市批准,此次通过的包括400毫克和600毫克两种规格片剂。据美国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公布的数据显示,Eprosartan甲磺酸片400毫克和600毫克两种片剂带来的市场份额将达到490万美元。

2011年医药B2C规模

达4亿元

日前,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报告显示:2011年医药B2C的规模达到4亿元,出现5家销售达5000万元的网上药店。医药电商领域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正日益引起国内制药企业的关注。与美国网上药店2010年的销售规模相比,已占整个医药流通规模的近30%,我国医药B2C还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被视作网上药店大干快上的一年。

中国医药集团与厦大合作

近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厦门大学签下合作协议,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创新平台、新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根据协议,该公司将与厦大共建“创新药物开发”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靶点创新药物的发现与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展若干新药研发项目等。

施贵宝与先声药业合作

开发心血管药

近期,百时美施贵宝和先声药业共同宣布,双方已同意在另一重要治疗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百时美施贵宝的一个临床前小分子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BMS-79511。对小分子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的抑制可望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在中国领先的医药公司和全球生物医药公司的优势互补下,该创新性合作有望加速此化合物的临床IIa期概念验证进展。

陕北最大医药物流中心

落户安塞

近日,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塞县举行陕北医药物流中心项目正式签约仪式,这标志着陕北最大医药物流中心正式落户安塞工业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配送时间将大大缩短,劳动成本降低,并通过物流过程的全程跟踪,实现药品质量的全过程跟踪,确保药品经营质量,为陕北地区医药卫生事业提供可靠的药品保证。

控制饮食可延缓大脑衰老

据意大利科学家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控制饮食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他们发现严格控制饮食可以弱化大脑衰老的分子过程。据报道,这项研究成果刊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据称在实验中,科学家只提供老鼠正常食量的70%,然后通过研究老鼠的活动来获得此项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严格限制热量的饮食会激发一种蛋白质CREB1的生成,而这种蛋白质能激活一些有助于延长寿命和大脑健康运作的基因。

减缓卵巢癌的阿瓦斯汀

不能延长生命

近日,最畅销的抗癌药物阿瓦斯汀(Avastin)的两项大型研究公布显示,这种药物可以减缓化疗时卵巢癌的增长。但令患者失望的是,这两项研究都没有发现这种昂贵的药物能延长寿命。同时,这两项研究都暗示,晚期卵巢癌患者可能比早期患者更受益。

决奈达隆被曝高风险

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报告称,赛诺菲抗心律失常药Multaq(决奈达隆)对永久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造成心血管疾病具有高风险性,可增大中风和心脏衰竭的风险。FDA建议,患有心房纤维颤动的患者或是无法正常进行静脉窦律动的患者,不要使用决奈达隆。

英研制出

治疗混合系白血病新药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治疗混合系白血病的新药,动物实验和在试管中对人体细胞进行的实验都显示这种药物有效。据介绍,幼儿所患白血病中大多数都是混合系白血病,成人患者中也有部分是混合系白血病。目前对这种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幼儿如果患上混合系白血病,按照目前的常规疗法,两年后患者的存活率只有50%左右。

疟疾患儿用药新法更省钱

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传染病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对患有严重疟疾的儿童两天内分3次用药也可达到治疗效果。而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建议是在3天内分5次用药。此项研究成果可将治疗成本降低约40%。对于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来说,此项成果有望使更多的儿童得到救治,治疗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奥昔布宁凝胶制剂

获准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

华生制药和安塔瑞斯制药宣布FDA已经批准局部外用的3%奥昔布宁凝胶制剂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其中涉及尿急、尿频及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

奥昔布宁是一种兼具解痉药和抗毒蕈碱药特点的药物,新获准制剂是一种透明、无味的凝胶,以计量泵包装。鉴于奥昔布宁是一种透皮制剂,故其代谢途径与口服奥昔布宁不同,不经肝脏代谢,因此使用该制剂发生便秘、口干等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低。

曲前列尼尔可治肺动脉高压

法国药政机关批准了United therapeutics公司推出的Remodulin静脉注射液(曲前列尼尔)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Remodulin同样获批其皮下注射用于治疗原发性和遗传性的PAH,以消除因锻炼引起的症状。此外,该公司还提交了用于治疗PAH的缓释药片(口服曲前列尼尔)新药申请。

联合用药提高安维汀

治乳腺癌效果

近日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与其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安维汀有利于提高攻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这项新的研究由基因泰克公司发起。研究人员评估了该药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HER2阳性乳腺癌通常对标准激素治疗不敏感,而且比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更具有攻击性和转移性。

嚼口香糖可让大脑转得更快

据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报道,美国纽约圣劳伦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不同考试环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考试前嚼5分钟口香糖的人,考试中表现更自然、放松,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研究人员表示,这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让大脑变得清醒、活跃。

洛沙平吸入剂

治疗精神分裂

根据FDA精神药物委员会(PDAC)日前的投票结果(9∶8),专家们同意推荐FDA批准洛沙平作为24小时内单剂量鼻腔给药用于存在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洛沙平是单剂量吸入性粉末,对于激越症患者而言,吸入剂比注射剂更能让患者接受。此外,洛沙平口服制剂早先已被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美国FDA批准抗HIV药

近日,美国FDA批准Prezista (达如那韦)的口服混悬液制剂。Prezista现有100毫克/毫升的口服混悬液出售,作为处方药,该药用于治疗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此外,Prezista的药品说明书也进行了更新,提供了针对儿科患者及难以吞咽Prezista片剂的成人患者的口服混悬液用药说明。

多吃垃圾食品易引发

老年痴呆症?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可乐、炸薯条等垃圾食品不仅腐蚀牙齿、增加腰围,还有损大脑,加速大脑老化,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鱼则能延缓大脑萎缩,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不过这项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确认。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将会进行更大范围的长期研究,进一步了解饮食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

Kalydeco有望成为首个

囊肿性纤维化用药

Vertex医药公司生产的Kalydeco新药申请获得了美国FDA受理,这种药用来治疗囊肿性纤维化(CF)。Vertex全球研发首席科学家兼副主席Peter Mueller说,Kalydeco如果获批,将是全球第一种用于治疗囊肿性纤维化的药物。能够这么顺利得到FDA受理,这也强调了Kalydeco治疗囊肿性纤维化拥有很大的潜力。

新型创口贴含有活细胞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开发出一种叫做“微管贴”的伤口绷带,其中含有活细胞,能按既定纹路向受伤组织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并引导伤口表面的血管生长,一周后血管就能按微管贴纹路的样子生长出来。研究人员指出,新式创口贴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从引导主动脉周围的血管生长,到增加供血稀少组织中的血管,还有望将那些给肿瘤供养料的血管“正常化”,改进抗癌药物递送等。

儿童专用心脏辅助装置

获上市批准

近期,美国FDA批准了一项医疗设备用于为心脏衰竭儿童的脆弱心脏提供支撑,使他们可以活到找到心脏移植手术的捐助者。 靠机械振动的心脏辅助装置被称为EXCOR儿科系统,由一家德国公司柏林之心制造。该装置的尺寸适合从新生儿到十几岁的儿童。

心肌梗死快速检测法

近期,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发表新闻公报说,该院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心肌梗死快速检测法,可用3小时确诊心肌梗死。研究人员斯特凡・布兰肯贝格说,早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至关重要,因为长时间检测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新推出的检测法可在3小时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准确率可达96%。现阶段,这种心肌梗死快速检测法已在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投入使用。按照该医学中心的说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开始审查是否引入这一检测方法。

纳米细胞探测器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非常微小的纳米细胞探测器,它可以放入细胞内部,监测细胞是否正常发挥生理功能。这种探测器可用于帮助诊断疾病和测试药物效果。据介绍,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室培育的细胞组织中对这种探测器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它对细胞无害,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下一步,研究人员将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检验其在真实人体环境中的工作情况。

挪威大学设计新型胶囊内镜

挪威各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开始合作设计一种高清摄像胶丸。新的摄像胶丸将采用有足够带宽的超带宽无线技术来处理在肠道内观测到的实时高品质视频的传输。所以,要传输的数据量需要被大幅度地压缩。这个胶丸也将通过无线电进行传送,这样医生就可以确定病变在体内的精确位置。初步的结果看来该设备是有前途的,该研究团队正在努力开发这项设备。

新一代人机交互式系统

第6篇

【摘要】:目的与方法: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治疗临床护理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治愈率。我院自2004年至2009年2月对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采用静滴维生素K,补充凝血因子、输血、吸氧、降颅压、镇静,加强基础护理等综合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结果与结论: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93.3%。加强基础护理,对提高治愈率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晚发性 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护理 凝血酶原减低症 神经系统疾病

维生素K缺乏症亦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由于维生素的摄入和吸收不足,或因肝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约60~80%伴有颅内出血。我科2004年至2009年收治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患儿,对患儿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收治颅内严重出血者30例,男22例,女8例。入院时年龄为1月至5个月,均为家中分娩,24例占80%单纯母乳喂养,出生后未接受过维生素K3预防注射,3例占10%全部奶粉喂养.其余混合喂养;家住郊区及农村的占大多数26例占86.7%。患儿就诊时多为哭闹不安、惊厥、拒乳、呕吐、面色苍白、精神反应差、嗜睡,前囟饱满为首发症状,CT检查均有异常,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实质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5例,硬膜出血5例。入院确诊后,立即静滴维生素K35~10mg,连用5d,并输血浆或输血,以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给于吸氧,镇静,降颅压等综合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死亡1例。

2病情观察

2.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患儿体温不升或高热、呼吸不规则、屏气或暂停均提示病情危重。

密切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应。如双侧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提示病情危重。

2.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以兴奋和抑制状态相继出现为特征。常见的兴奋症状有:患儿烦躁不安,易激惹,脑性尖叫、惊厥、拥抱反射亢进、双眼凝视等。抑制症状常表现为患儿嗜睡、昏迷、肌张力下降、全身肌肉呈松弛性瘫痪、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3颅内压增高的观察:患儿颅内压增高时,前囟紧张、饱满,眼球震颤或斜视、凝视、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规则、拒奶或喷射性呕吐等表现。

2.4用药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注意心、肾功能,防止肾衰发生。应用速尿时,及时观察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应用镇静剂时,注意呼吸和精神状态,谨防用药过量造成呼吸抑制。

3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抬高患儿头肩部25°~30°,以减轻颅内压,以右侧卧位为宜,防止患儿呕吐物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发生。

3.1.2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但要避免对流风。注意保暖,体温不升者或早产儿可置暖箱,随时根据患儿的体温及体重调节箱温,箱内湿度为55%~65%。保持病室的温度在22℃~24℃,每4~6h测体温1次,使患儿体温保持恒定。

3.1.3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头部制动。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稳,尽量减少搬动,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加重颅内出血。

3.1.4吸氧: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浓度,改善缺氧。输氧时应保持导管通畅,鼻导管应柔软,粗细适宜,每班更换。头罩给氧应监测氧浓度。

3.2特殊护理

3.2.1做好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易擦破引起口腔炎,不能用手指、布类擦口腔,在喂奶之后喂约5ml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若发现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能是鹅口疮,可用4%苏打水洗口腔或制霉菌素溶液涂口腔黏膜,每天2~3次。

3.2.2皮肤护理:保持颈下、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着柔软、宽大易吸收的绵织衣服。

3.2.3脐部护理:每日检查脐部,更换消毒纱布,并用75%酒精消毒,保持清洁干燥,防止脐炎。

3.2.4红臀的预防: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涂5%鞣酸软膏。选用柔软易吸水的尿布;尿布不要包扎过厚过紧,尿布外层更不能用塑料布包扎,尿布要清洗干净,并在日光下晾晒,或用消毒液消毒后清净用烘干机烤干。

4体会

4.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头颅CT检查对颅内出血量、出血部位的早期诊断很有意义,为早期治疗创造条件。因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少,故母乳喂养易发病。该病一经诊断,早期应用维生素K1及输鲜血,能迅速控制出血,减轻脑组织受压,以防远期后遗症。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依据为:①纯母乳喂养的1~2个月小婴儿;②男婴多见于女婴;③自发性颅内出血发病率高;④大多数伴有感染;⑤严重的凝血障碍,PT延长;⑥用维生素K治疗有效。该病颅内出血发病率较高,因大多数患儿都有突发性高颅压征象同时伴有急速进展的贫血或/和全身出血倾向,故早期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警惕性不高会遗误诊断的时机。因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颅缝及前囟未闭,有缓冲高颅压的作用,所以早期及少量出血时征象不明显。如果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如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颅内出血的可能,未接受过维生素K治疗的小婴儿,贫血迅猛,并出现烦躁,阵发性发绀,双目凝视,阵发性肢体痉挛,脑性尖叫,前囟紧张等。

4.2喂养

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如患儿吸吮吞咽困难可用滴管法或胃管鼻饲法喂哺。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后可开始喂奶,以少量奶试喂,无不良反应后再逐渐增加奶量。喂奶时切勿抱喂。母乳是婴儿的理想食物,最好以母乳喂养。喂奶时要认真观察患儿情况,如出现面色发绀,呕吐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哺乳,给予氧气,待患儿情况好转后再改用其他方法喂养。危重患儿应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可输入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

4.3预防

及早发现异常胎位,及时处理孕妇的慢性病,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有效的预防措施: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难产儿,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 10.5~1mg,1次/d,连续3d;生后1~2周及足月时重复注射维生素K 11次可有效地预防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发生。新生儿后期乳母常规补充维生素K,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可有效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长期慢性腹泻或反复应用抗生素、肝脏、胆道疾病患儿应补充维生素K。

参考文献

[1]早川惠子;王永继;;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和严重出血倾向[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1年01期

[2]苏鸿熙;胡小琴;李功宋;郭加强;徐乐天;;心内直视手术后颅内出血及血肿[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第7篇

1 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

采用内服三金二石汤(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滑石、威灵仙等煎服)配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K3,治疗泌尿系结石肾绞痛108例,用西药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中药针灸结合治疗肾绞痛,不仅止痛,并能排石,且不良反应少[1]。肾绞痛患者治疗组取患侧肾俞、足三里,常规消毒后推注维生素K3药液,对照组予山莨菪碱(654-2)臀部肌肉注射,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嘱肾绞痛患者坐位或俯卧于床上用6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吸取维生素K3和654-2于肾俞(患侧)快速直刺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混合液,逐层后退边退边注射,术毕,若疼痛消失即刻出针,若疼痛不减可提插针头行刺激,留针待疼痛缓解再行拔针,患者休息10 min无任何不适方可离开,该方法获得了显著疗效[3]。取双三阴交、双肾俞,常规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2%利多卡因、维生素K3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则推注混合药物1 ml左右,结果疼痛治愈率100%,1 h内疼痛缓解25例、疼痛减轻5例,1周内疼痛全部消失,排石率60%,1周内有排石感或结石已经排出18例,8例结石有下移现象,5例结石未移动[4]。

2 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所选穴位分析

足三里穴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这里选择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就是利用其治疗疼痛的作用。肾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这里选择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就是利用它治疗腰痛的作用。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有人用针刺三阴交等穴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取得满意疗效[5]。动物实验针刺大鼠“三阴交”针刺前的痛阈为(5.95±0.42),针刺后的痛阈为(9.27±0.42),也表明针刺三阴交有镇痛作用[6]。

3 护理思路

肾绞痛患者通常发病急、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常出现恐惧担心、焦虑急噪、痛苦不安等心理活动,要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多安慰和鼓励患者,使其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穴位注射前向患者讲明穴位注射的止痛原理及通常感受,使其减轻思想顾虑,情志畅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护士进行注射时要了解穴位位置,注入穴位后推药前必须回抽一下,如无回血才能注入,以免注入血管内,影响疗效和发生意外。护士如发现患者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的晕针现象立即拔针,去枕平卧,闭目休息。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射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如发现有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采用相应的处理。由于穴位的特殊作用,孕妇应禁止使用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护士应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治疗、预防、注意事项等知识,指导患者多饮水,尤其是在睡前和夜间。指导患者平素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单脚跳运动,以促进微结石排出。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宜忌,如草酸钙结石应少食菠菜、土豆、辣椒等;尿酸结石宜食含钙低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动物内脏、豆类及海产类;磷酸钙结石应少食肥肉、蛋黄等含磷较高的食物[7]。

参 考 文 献

[1] 申太明, 蒋文钓, 李志英, 等.三金二石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108例.陕西中医,2001,22(10)586-587.

[2] 吴皓,刘茂祥.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32例.中国中医急症,2004,13(9)568.

[3] 杨云波,邰利平.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胆肾绞痛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24-25.

[4] 陈明春.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结石致肾绞痛3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1):4669-4670.

[5] 尉国勤.针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穴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15例观察报告.光明中医,2001,16(6):39-40.

第8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经维生素K治疗后,对凝血酶原活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40例肝硬化患者经维生素K治疗前后通过SYSMEX CA-1500血凝仪和ABX PENTRA120血球仪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肝硬化;维生素K;PT;血小板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标本来源于我院自2007年6月以来,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并经维生素K治疗的患者共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5岁。

1.2 仪器和试剂 法国ABX PENTRA 120血球仪,进口配套试剂;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仪,进口配套PT试剂。

1.3 检测方法 40例肝硬化患者经维生素K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用枸橼酸钠1:9抗凝的血浆和用EDTA-K3抗凝的全血分别在SYSMEX CA-1500血凝仪和ABX PENTRA 120血球仪上进行凝血PT,PLT、MPV、PCT及PDW四项参数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OSS11.2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以 ±s表示。P

2 结 果

在肝硬化患者中使用维生素K治疗对凝血机制和血小板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见表1。表1 肝硬化患者维生素K治疗前后PT与PLT、MPV、PCT、PDW变化 * 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3.1 肝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主要是肝实质细胞广泛破坏、变性、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正常的肝结构紊乱,从而导致肝脏功能的下降[1]。肝脏是多数凝血因子产生的场所,肝脏的严重损伤会导致凝血因子生成的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凝血机制,许多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愈明显[2]。所以肝硬化疾病病程中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PT 延长,原因之一是在肝硬化晚期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基础上,长期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致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长期淤胆时胆汁向肠内排泄障碍引起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良,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凝血机制障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生成减少)导致 PT 延长。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是维生素 K依赖因子,由于依赖维生素 K的凝血因子对肝脏的损害更敏感。本研究表明给予维生素K治疗后,PT有所上升,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3.2 肝硬化对血小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血小板结构、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多方面的改变,血小板的PLT、MPV、PCT及 PDW四项参数与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3]。国内外多数研究表明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患者PLT、MPV、P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4],结论与本研究一致。经维生素K治疗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CT有所上升,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3.3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物质,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生成减少主要是由于脂溶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5]; 引起肝硬化患者维生素 K缺乏的原因很多,因食欲缺乏而摄入减少是直接原因,严重的肝病常可导致胆汁分泌障碍,胆盐排入肠道减少致使维生素 K吸收障碍,如应用抗生素药物可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维生素合成减少,而减少维生素吸收,因此肝病患者PT延长时应常规补充维生素 K[6]。

参考文献

[1] 杨 丽.PT、APTT 对肝硬化预后的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3(19):26.

[2] 丛玉隆,魏玉香,张立文,等.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 Child2Pugh分级的关系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312.

[3] 魏文启.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的研究[J].医学检验,2002,2.6.

[4] 21Jorgensen B.Fischer E.Ingeberg S,et al.Decreased bloodplatelet Vol2 ume and count in patient with liver disease[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4,19:492.

第9篇

【关键词】维生素K1; 静滴; 过敏反应;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88-02

维生素K1对内脏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维生素K1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维生素K1不需做皮试,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因此易让医护人员麻痹大意。近年来维生素K1注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1],静脉滴注或静推出现过敏反应机率较高,静滴维生素K1甚至有死亡的报道[2]。本文针对本院急诊科2006-2010年静滴维生素K1发生4例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30岁,因腹痛就诊于本科。给予维生素K1 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滴速40滴/分钟。40分钟后,患者感觉面部皮肤瘙痒,伴有少许皮疹,心悸,烦躁,意识清楚。体检:心率100次/分钟,脉搏100次/分钟,血压100/65mmHg,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例2患者,男,48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于本科。给予维生素K1 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滴速40滴/分钟。1小时后,患者感全身不适,皮肤瘙痒,输液肢体有少许皮疹。体检:心率85次/分钟,脉搏85次/分钟,血压110/65 mmHg,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例3患者,女,35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于本科。给予维生素K1 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滴入约5滴,患者即感静滴药物的整个上肢激烈疼痛,气促,颜面潮红,呼吸25次/分钟,意识清楚,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例4患者,女,40岁,因腹痛就诊于本科。给予维生素K1 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滴速40滴/分钟。1小时后,患者感心悸,头晕眼花,四肢麻木,颜面发红,呼吸困难。体检:心率100次/分钟,脉搏100次/分钟,血压100/60 mmHg,呼吸30次/分钟,意识清楚,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2处理方法

2.1例1、例2病人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该药的继续输入;(2)更换输液管道,保留静脉通道;(3)肌注非那根25mg;(4)守护安慰病人。

2.2例3病人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该药的继续输入;(2)更换输液管道,保留静脉通道;(3)给予维生素C 2g,维生素B6 0.1g加入10%葡萄糖100ml中静滴;(4)守护安慰病人。

2.3例4病人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该药的继续输入;(2)更换输液管道,保留静脉通道;(3)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4)肌注非那根25mg;(5)鼻导管吸氧(4L/分钟);(6)守护安慰病人。10分钟后,症状未见缓解,静推氟美松5mg。

3结果

经过急救处理后,4例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见表一

4 护理体会

维生素K1注射液为常用止痛药品,以上四位患者既往均无药物过敏史,用药前心肺功能无异常,患者自诉以往用过维生素K1,但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通过以上病例出现的不良反应,提示在临床用药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4.1 对药物不良反应有高度的预见性: 用药前均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维生素K1过敏史,并告知此药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静滴药物开始时,应采取先慢速15-20滴/分钟,尽量避免静推给药;用药后不能立即离开,至少应观察5-1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将滴速调至所需滴速,并告知患者如有与原发病无关的其他不适,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才能离开。

4.2 加强巡视、细心观察: 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病人的自诉不适,要给于重视和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4.3 正确掌握维生素K1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 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维生素K1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4 发生维生素K1过敏反应时,要沉着应对:从以上4例病例可以看出,发生维生素K1过敏反应的快慢及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各异,应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同时更换输液管道,保留静脉通道,给予对症治疗。

总之,随着临床维生素K1的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加,并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医护人员应多阅读文献及思考,熟练掌握维生素K1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在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掌握好处理原则,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就能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蒋人贵,冯伊利,罗会萍等.41例维生素K1不良反应分析.海峡药学[J] .2008,20(3):152-153

[2] 王听听,王丽珍,金小红.维生索K1引起严重不良反应8例分析[J].中国d,JL,急救医学,2006,13(5):439

第10篇

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严重出血倾向,以颅内出血较多,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现将笔者观察的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近4年来本组患儿共发病7例,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在32天~60天,其中40~50天发病5例;母乳喂养5例,服过抗生素3例,全部病例无外伤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1.2 临床表现:发热2例,烦燥、尖叫3例,呕吐5例,全身或局部抽搐4例,昏迷5例,呼吸不规则5例,前囟隆起6例,瞳孔不等大5例,面色苍白、指趾甲床苍白等贫血征的6例。

1.3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 4例,血红蛋白60g~90g/L 2例,血红蛋白90g~100g/L 1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例,腰穿2例有不同程度血性脑脊液,7例均作头颅CT检查,硬脑膜下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实质出血1例,多部位出血1例。

1.4 治疗与结果:全部病例采用维生素K1治疗,第一天10mg分二次静脉滴注,然后每日静脉滴注5mg,连用3天,第一天加用立止血0.5ku肌注,0.5ku静注各一次,同时输新鲜血或血浆10ml/(kg·次)。对颅内压增高,脑疝者静注地塞米松0.5mg~1mg/(kg·d),并酌情应用速尿,抽搐者予安定或水合氯醛等止惊,绝对保持患儿安静、供氧,抗生素预防感染,保证足够营养,切忌不可液体输入过多,必要时可鼻饲给奶。本组治疗治愈1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转上级医院3例,死亡1例。

2 讨论

晚发生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主要是维生素K不足,致其依赖的凝血因子II、VII、IX、X合成减少而引起婴儿出血性疾病。

(1)导致晚发生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原因有母乳喂养引起维生素K摄入不足;慢性腹泻致维生素K摄入不足及吸收障碍;应用抗生素使肠内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K合成障碍。

(2)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为补充维生素K,通常注射后6小时~12小时出血即可停止;同时及时输新鲜血或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在维生素K沿未起作用前代替治疗很重要。

(3)加强母乳喂养指导,要积极宣传鼓励乳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尽量避免用抗凝剂,水扬酸类药物。对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剖腹产儿)、经常腹泻、肠道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要常规给予VitK12mg肌注,连用3天,预防本病的发生。

第11篇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维生素K缺乏 迟发性 临床特征 预后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婴儿期缺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出血。以颅内出血最为常见。由于本病起病快,病情进展迅速,是引起小婴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存活者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48例迟发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作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本组48例均为2002年8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患儿,其中男30例,女18例,男女比约为1.7:1。日龄18~28天者5例,28~60天者30例,61~105天者13例。出生地农村患儿40例,城镇患儿8例。足月儿42例,早产儿6例。出生地点:于诊所接生34例,乡镇医院接生12例,县级医院接生2例。顺产出生38例。剖宫产出生12例。喂养史:纯母乳喂养儿42例,混合喂养儿5例,人工喂养儿1例。出生时及出生后均未给予维生素K预防性用药46例。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史者25例,有腹泻病史者12例,诊断败血症者3例。其中院外误诊为脑炎者8例。出生后黄疸一直未消退者8例,感染后黄疸再现者4例。入院前使用抗生素者35例。入院后均常规询问病史及详细查体,并行血常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前体蛋白测定、肝功能、肝胆B超及头颅CT等检查。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迟发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诊断标准:纯母乳喂养儿,年龄在20天~3个月的小婴儿,特别是生后未给予维生素K预防者;大部分伴有感染;严重的凝血障碍,出凝血时间延长;突然发病、贫血迅速,有颅内压增高征象者,并出现烦躁、陈发性肢体痉挛、双眼凝视、脑性尖叫、前囟紧张等表现;头颅CT可明确确定出血类型、部位及出血量;应用维生素K止血有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迟发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CT检查结果,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并排除血友病、败血症所致DIC等凝血机制障碍所造成的出血。同时对上述患儿的预后追踪随访1~2年,以判断其转归及预后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之间的关系。

结 果

临床特征:48例患儿中有抽搐表现者41例,占85.42%,烦躁不安者18例,占37.50%,拒乳、嗜睡者6例,占12.50%,呕吐者15例,占37.53%,双眼凝视者26例,占54.17%,昏迷者25例,占52.08%,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者22例,占45.83%,双瞳孔不等大伴呼吸及心率改变者12例,占25.00%,面色苍白或苍黄48例,占100%,皮肤有瘀点、瘀斑者16例,占33.33%,针眼处出血不止28例,占58.33%,合并消化道出血者8例,占16.67%。

实验室检查:48例患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100%),Hb<3g者12例,占25.00%,3~6g者27例,占56.25%,6~9g者9例,占18.75%,WBC>10×109>/sup>/L者30例,占62.50%,血小板均正常。肝功能ALT升高者12例,占12.50%,总直胆升高者12例,占12.50%,前体蛋白(PIV-KA)增高者48例(100%)。

头颅CT检查:48例中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2例,占45.83%,硬膜下出血者12例,占25.00%,脑实质出血6例,占12.50%,脑室内出血8例,占16.67%。(其中混合性出血34例,占70.83%,脑出血并脑梗死4例,脑水肿16例)。出血量10~100ml,其中<15ml者22例,占45.83%,>15ml者26例,占54.17%。

转归及预后:48例患儿死亡8例,占16.67%,放弃治疗8例,占16.67%,存活32例,占66.66%。存活者经随访1~7年,遗留后遗症者20例,占存活者62.50%,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12例,占37.50%,脑积水者4例,占12.50%,智能减退2例,占6.25%,继发性癫痫2例,占6.25%。头颅CT混合性出血34例中死亡4例,放弃6例,遗留后遗症者13例,其死亡率占50.00%,后遗症率占存活者40.63%,脑室内出血8例,死亡3例,占37.50%,后遗症3例,占9.38%,脑实质出血死亡1例,占12.50%,后遗症3例,占9.38%。出血量>15ml者死亡8例,占100%,放弃8例,后遗症18例,占存活者56.25%,<15ml者后遗症2例,占6.25%,无死亡病例。

讨 论

维生素K是人体内维持血浆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正常水平及活性的重要物质。婴儿尤其是未添加辅食的小婴儿,体内维生素K只有10%可通过胎盘达到胎儿,胎儿维生素K贮量少,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为牛奶的1/4,加之乳母初始饮食多以鱼、肉蛋为主,而少食蔬菜、水果和动物肝脏,使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更低,因此母乳喂养儿发生本病较牛奶喂养儿多10~20倍[1]。同时因母乳喂养儿肠道内的细菌主要为乳酸杆菌,而无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而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的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减;腹泻和黄疸婴儿,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和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从而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2]。因维生素K是合成Ⅱ、Ⅶ、Ⅸ、Ⅹ等多种凝血因子所必须的辅酶,缺乏上述因子将使凝血酶活性丧失,从而使出、凝血时间延长,造成自发性出血。而婴儿出生后前3个月,脑发育最为迅速,为适应脑组织的迅速发育,其周围血管组织发生相应改变,颅脑内精细平衡被破坏,构成了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同时由于发生惊厥,引起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液外渗而诱发脑质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婴儿获得、合成、吸收维生素K减少时,上述因素则很易导致发生颅内出血倾血[3]。

由于1~3个月的小婴儿颅缝、前囟未闭,少量出血时前囟隆起不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故常易出现误诊。而出血量大时,则往往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存活者常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失血性贫血常为该病的最常见表现,患儿往往面色苍白或苍黄,针眼处多渗血不止或伴有其它部位出血。同时患儿有嗜睡、烦躁、拒乳、呕吐等特点,结合患儿为纯母乳喂养的1~3个月的小婴儿等特点,应首先考虑该病的可能。

头颅CT检查可明确判断出血部位和范围,是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文献报导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蛛网膜下腔,其次是硬脑膜下出血及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少见。多部位混合性出血是本病CT的一个显著特征。本组混合性出血占70.83%,与文献相符[4]。同时出血量与出血部位与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组出血量>15ml者26例,死亡8例,占死亡病例的100%,后遗症18例,占存活者中56.25%,<15ml者无死亡病例,后遗症2例,仅占6.25%。混合性出血34例中死亡4例,占50.00%,脑室内出血8例,死亡3例,占37.50%,脑实质出血死亡1例,占12.50%,后遗症:混合性出血13例,占存活者40.63%,脑实质出血3例,占9.38%,脑室内出血3例,占9.38%。可见混合性出血特别是脑室内、脑实质出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出血量越大,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率则越高。

对颅内出血患儿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出血及降低颅内压。文献报道应用维生素K 6小时即可控制出血。一般常给予维生素K,缓慢静脉注射1mg/(kg・分钟),因过快可引起面色潮红、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及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静脉注射奏效最快,一般在注射4小时内凝血酶原时间即可趋于正常,应避免肌肉注射,因易引起注射部位大出血。虽用维生素K治疗,常不能迅速奏效,最好同时输注鲜血治疗,而输新鲜血,则可在0.5~1小时内制止出血[5]。降颅压可使用激素、速尿或甘露醇。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脑脊液的生成,稳定溶酶体,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故激素可作为早期少量出血患儿降低颅内压的重要手段。而甘露醇在早期易因脱水加重颅内出血,故可在应用维生素K出血停止后使用,且宜小剂量应用。若有大量出血时,可采用穿刺抽吸引流,颅骨钻孔引流成小骨窗消除等外科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病的存活率[6]。

因一旦维生素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则往往治疗困难,后遗症发生率高,且极易导致死亡,故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因该病多为母乳喂养儿且未预防性用药所致,故建议纯母乳喂养时,哺乳母亲应多进食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出生后常规1次肌注维生素K 1mg,同时对有肝胆疾病,腹泻或感染的小婴儿均应常规应用维生素K预防,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临床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0-482.

2 马骥.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6例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8,10(4):97.

3 黄爱蓉,何时军.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3):246-248.

4 陈奕鹏,赖党强,宋国亮,吕秋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诊断价值.临床学工程,2009,7:43.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c)-108-0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率最高且症状重,故一般在工作中对此都保持高度警惕;而其他类的药物过敏反应相对少而轻,因此容易引起医务人员忽视。笔者在20年的护理工作中仅遇见了1例静脉滴注维生素K1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72 h来院就诊。意识清楚,精神一般,步入病房。查T 36.8℃,P 92 次/min,BP 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黄疸,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白细胞5.6×109/L,B超提示胆囊多发性结石伴胆囊炎,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遵医嘱禁食、抗感染补液治疗。5%葡萄糖氯化钠500 ml+氨苄西林舒巴坦钠3.0 g液体滴注结束后,再输入5%葡萄糖500 ml+维生素K1 130 mg(滴速60滴/min)15 min。巡视时发现患者诉全身皮肤瘙痒,随即胸闷、气急、心悸,听声音遥远,呼吸困难,小便失禁。HR 50次/min,BP 60/20 mm Hg,全身皮疹,考虑为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5 mg皮下注射,甲强龙静脉滴注,吸氧等抢救措施,20 min后HR 94次/min,BP 111/77 mm Hg,意识清楚,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次日停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在首瓶输入5%葡萄糖500 ml+维生素K1 130 mg组液体20 min时再次出现上述同样的症状,考虑维生素K1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该组液体,经过积极抢救10 min后症状缓解。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积极抢救

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立即通知医生,参与抢救,给予吸氧,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甲强龙等药物及时使用,抢救患者生命。

2.2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是在治疗过程中突发出现的过敏性反应,在心理上毫无准备,在抢救初期表现得非常恐慌,胸、闷呼吸困难时担心生命危险。护士一方面需及时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治疗,一方面需向患者进行解释,使其明白这是药物的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很快会好转,鼓励患者不要害怕,增强信心,使患者情绪趋于平静。同时护士必须冷静和细致。

2.3 继续观察病情

患者休克症状缓解后,仍要密切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4 记录和交班

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在病历、床头牌、黑板等地方做好药物过敏的各项醒目标记,并告知患者和家属。重点交班,做到三天九交班,必须人人知道。

3 体会

3.1 加强药理知识学习

维生素K1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用于肝胆手术前可减少渗血,《临床药物手册》记录维生素K1 常用剂量时无不良反应,在实际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极少见,因此导致判断错误引起第2次过敏性休克。因此,护士因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用药前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给药途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等全面掌握。尤其对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要向患者事先说明,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

3.2 询问药物过敏史

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注意特异体质的患者。

3.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在静脉注射过程中,要认真核对药物的剂量、浓度、有效期,并检查有无变质、沉淀、异物,检查液体瓶及安瓿有无裂痕,在配制药液时要注意针筒按药物种类的不同分开使用,避免针筒混用,并注意输入速度要适中。

3.4 观察病情变化

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多询问、多观察,对患者的异常反应要高度警惕。

3.5 熟知抢救药品及器材的作用及性能和加强宣教

将抢救药品、器材置于固定位置,专人管理,使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在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加强宣教,增进护患沟通,避免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刘延英,王彦君,杨金枝,等.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2):144.

[2]朱幸芳,茹仁萍.4例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2):1203-1204.

[3]孟庆义,韩梅.急诊科典型病例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57.

[4]李玉珍,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