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多些尊重,少些敷衍;多些真诚,少些虚伪;多些接纳,少些排斥;多些理解,少些猜疑。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能不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尊严,不要忘了您也年轻过,您也冲动过;女孩子特有的敏感,您现在也还有;为什么,妈妈您也忙里偷闲地照镜子,为什么您也在意脸上出现的小变化。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不要让我在您们和老师之间穿梭度过。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我是您的孩子,能不能不用审视的眼神和讯问的口吻,检查我的书包和言行。我知道什么是健康的,我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您们也不希望用您的脑袋考虑我的问题,为什么我就不能用自己的脑袋考虑自己的问题呢?
为什么平等的讨论,变成我违心的承诺?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我不是小女孩了,花季般的少女面对自己的变化,我束手无策的时候,您们能够知道该帮助做些什么吗?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爸爸妈妈:
你们好!
今天,我坐在桌前写这封信时,我很快乐。
一眨眼,我已经14岁了,我感谢你们在以往的14年岁月里对我的照顾。我知道,你们爱我,当然我也爱你们。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一次次的事件,但我却记忆犹新,也许这些事对你们来说是小事一桩,但我却还没忘却。
爸爸您还记得吗?那天的早晨下着大雨,我正发着高烧。您一直鼓励我:男子汗,这点小病不碍事,吃点药就好了。我听您的,挺了一个星期。但是到了那天,我却挺不下去了,您把您自己的外套披在我身上,马上向医院飞奔。医生给我批了点药,打了点点滴,我的病很快好了,但是您却病了,因为那天,您只披了件单薄睡衣啊!我知道,您强忍着病痛对我和妈妈微笑,您偷偷地吃药,不想让妈妈担心。啊爸爸您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
妈妈,您还记得吗?四年级时,您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我的美术作业给清理掉了。我发现后大发雷霆,您却在当天我熟睡时从我的书包里拿出美术书,自己帮我重做了一个美术作业。我在第二天醒来是看到我的桌上摆着一个不精致的美术作业。旁边还有一张小纸片:儿子对不起。我当时眼眶里闪动着晶莹的液体。啊妈妈啊您知道吗?那也许对您来说没是平平无奇的事,但对我来说是……
爸爸妈妈啊,你们把我带大,但你们却只求儿子有出息,我只想在说一遍“我爱你们!”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爸爸、妈妈是你们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让你们欢喜,让你们忧愁。我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你们说。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每次你们没在家的时候,我自觉地做自己的事情。记得有一次,爸爸和别人换课没回来,妈妈又加班。我一个人在家做完作业后,你们还没有回来,我实在饿极了,我自己做好饭后,吃了第一餐没有菜的白米饭,然后按平时休息时间睡觉了。你们回家,直夸奖我,当时我心里乐滋滋的,很久没有睡着。
从七岁开始,你们就教我扫地、洗碗。现在的我已经会做许多的家务事,替你们分担家务事、减少负担。是你们让我变成一个人人都夸的女孩子。我从心里感谢你们对我的爱:“谢谢你们,我的好爸爸、妈妈!”
但是,我最近发现你们不许我和一些我喜欢的同学交朋友,说是怕我沾染上了一些坏习惯。我不能理解,我有区别事情好坏的能力,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有你们的亲戚、朋友、同事……而我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片属于我的天空,难道我能在你们的“花园”永远成长下去吗?希望你们多给我一些自由,多给我一些理解和支持!
爸爸、妈妈,我会做一个乖孩子的,希望你们幸福快乐!
众所周知,语文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我们大力提倡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如果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对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完善自我学习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和课内外学习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在阅读中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要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就必须要阅读。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增加阅读量,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就需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其自学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课外阅读方面
对浅显易懂的书刊,练习快速浏览法。或通读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故事梗概等这些封皮,首尾页上的信息,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或一目十行快速浏览主要内容以节约时间。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则要精心阅读,细细品味,同时学习做读书笔记;摘记好词、好句、好段;写心得体会、感受;对精彩片段大声朗读甚至背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30―40万字,高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40―60万字,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课内阅读是不能完成的。学生不仅要采用这些阅读方法,同时为了提高阅读效果,老师还要进行相应的阅读质量、效果调查。如可以过一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如你读的书名?有哪些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等?还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奖励学生。即一个学生如果一学期积累了几十个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生字并记了下来,就可以得到一本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文章名字或书刊名字记录下来,如果能说出其作者和大概内容就可以获得奖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和老师都会有收获。
2.课内阅读方面
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即预习阅读理解指导巩固实践。而三个环节都是围绕大致相同的内容进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字、词、句、段、篇、章”,我重点谈一下对第一个方面的拙见。
教会学生预习是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围绕这一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根除生字障碍,把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决掉,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或认为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做出标记,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出简单标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如果哪一课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上课的效果是不太一样的。我在很多公开课上看到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预习,读课文、学生字、词,好像觉得只有这样课堂程序才完整。但我觉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下面完成会更好,上课就可以直接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考察,这样既节约时间,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但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自觉地进行预习,自然也不能达到预习效果。我觉得下面这个方法可以供老师们借鉴并批评指正,就是把预习当做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课本上写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分段;试着解决思考练习上的问题;写出一处或几处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在不懂的问题处打上问号第二天提问等。老师可以让组长检查,也可以上课时巡视检查。当学生形成习惯,预习习惯也会养成。
二、注重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我们的课内阅读中的文章都是精品,是编者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等特点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可以把这些文章当成最优秀的作文供学生参考,而有些写作方法在不同的年级会重复出现。在朗读欣赏的同时,注重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并学习运用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及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写景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写动物的课文《猫》、《鹅》、《大公鹅》、五年级中的《颐和园》、《长城》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在学习文章时,如果将这一结构方法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学生必定能较熟练掌握这一写作方法。再如三年级下册中四单元的《检阅》、《争吵》、《绝招》和七单元中的《一面五星红旗》、《买木雕的少年》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写的。四年级上册七单元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也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不同年级不同单元反复出现,如果让学生了解并练习写作,这种写作顺序学生一定能较好地掌握。三年级下册六单元和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的说明文又让学生知道熟悉了说明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而要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课文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范文。很多文章中都有用得准确的字、词,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关注这些字词的用法并学习应用。如《翠鸟》一课中写翠鸟捕鱼时的动作“贴、疾”等词突出了翠鸟的动作灵活,飞行速度快。《卡罗纳》一课写卡罗纳因看到课本中一幅画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失去母亲趴在课桌上痛哭的一系列动词“翻、看、抱、趴、号啕大哭”,写出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悲痛的心情。在教学时,可以边让学生理解,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学习运用,从而达到写作时内容具体这一要求。至于怎样把文章写生动,课文中会有修辞手法,优美词的句子也很多,理解并学会这些表达方法,文章的语言生动的问题也能慢慢地得到解决,不再一一举例。
如果学生能把在这些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经常加以练习,那写作文就不是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扩充课外阅读知识,积累教材,充实文章内容了。也避免了学生只会依照作文选题照抄照搬,不知变通的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在学习不同写作特点的文章时适时地插入相关写作练习,将课内所学转化吸收加以应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80-01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人喜欢把批评人、教训人戏称“刮胡子”、“上政治课”。其中含义之一是“上政治课”多是采用“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的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是小学“政治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还确实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对这些理论说教感到枯燥无味,收效甚微。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普遍开展,不断深入发展,笔者在教学一线实践、探索,认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2 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许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3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采用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关键词:习作教学 积淀 活动 体验
人教版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安排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所以很多教师常常是在单元即将结束时才开始关注习作,然后草草布置,再匆匆指导,结果往往达不到很好的习作效果,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也无明显的帮助。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应该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全盘考虑习作教学。
一、提前热身,做好积淀
当前的习作教学在习作前一天布置或从审题那一刻开始,显然有悖于学生习作规律。习作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对于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可能早已完成,只是潜伏在大脑深处需要设法唤醒;而更多的经历却可能是学生陌生的,需要在习作前经历一段时间的热身、接触、熟悉、甚至亲历,学生才可能有初步的积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项任务驱动,使不甚清晰的印象清晰起来,使不甚熟悉的领域有所涉猎,这时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讲,有想法与人交流。所以,学生的习作应提前开始!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甚至在开学初就予以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准备、实践。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学习课文的积累和感受。比如指导编写童话时,引导孩子提前进入童话世界,布置孩子们充分阅读童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的情节、语言等特点。指导写小伙伴的作文,可提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同学或小伙伴,注意他们的言行细节,同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写人的文章和书籍,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时可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与小动物亲密相处,建立友情,甚至可以买来小动物亲自喂养,进行观察,积累鲜明的表象……正是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语言积累,孩子们的习作才会精彩纷呈,孩子们的童话世界才会如此神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观察日记×则》为例,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亲历观察过程。如建议学生培植蒜苗、种植大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还可以在教室内种植一种植物,集体亲历观察。但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还很粗浅、缺少方法,针对学生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及时提示学生从本单元阅读篇目中汲取科学的观察方法,如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抓住一点或几点连续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时怎样和想象结合?观察结果还要随时记录,等等,这就是从读学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一过程学生在真正亲历,本次观察日记才可能在学生原有的习作基础之上有所提升。
二、全面规划,丰富活动
既然一进入单元学习,习作活动已经开始,那就不能功利地把习作布置成一项任务到季节再“收割”,我们应做好全面规划,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它成为本单元学习的丰富元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为例,本单元讲的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普通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敬佩的人”在四年级学生头脑中可能有模糊的概念,但“为什么敬佩”“还有哪些人也值得敬佩”学生却并不见得非常明晰。怎样帮助学生再次叩响自己“敬佩的人”的门栓,或者再去探访一些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去对方家中小坐,从而架构并丰满自己的敬佩偶像呢?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共同亲历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我们可以策划这样一组语文实践活动:
1.采访。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敬佩他们?把“敬佩的人”具化,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同时弱化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身边的亲人都有“敬佩的人”,敬佩的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仔细观察、耐心寻访,伸手可及。
2.阅读。阅读单元篇目和同步阅读教材及精选的名人传记故事五则,把学生的视野拓宽,认识更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在与更多心怀高远目标并不懈追求的人物对话时,学生内心会有所触动,相信本次主题阅读,对学生既是一次名人探访之旅,可能还会是一次有意义的人文洗礼和有力的价值观撼动。
3.探访。经历前期的活动之后,反观自我,我“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何值得我敬佩之处?目标锁定!若是目标就在身边可作进一步探访、观察,甚或采访了解他(她)的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讯息;若是在阅读中相识,那可继续阅读追踪,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他(她)的可敬之处。如此实践,“我敬佩的人”会站立在学生面前,丰满鲜活、生动可感。
4.分享。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心中“我敬佩的人”呼之欲出。及时安排交流分享,既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展示前期活动实践的收获,满足活动体验的愉悦;又了解伙伴“敬佩的人”,分享成果,拓宽视野;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做好相应指导。
如此体验,学生经历的是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到这里,习作前期的准备才算真正告一段落,接着要完成的才是习作的点拨、动笔、修改、讲评一系列活动。
三、利用资源,多种体验
如果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那么要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可利用的资源就太丰富了,单从练笔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就可能有多种形式的体验。还以“敬佩的人”为例,可作如下尝试:
1.调查报告。前期的“采访”是一次主题口语交际活动,有了充分的言语实践,学生从不同对象处获得了零散的讯息,但稍作整合就是一份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如果此时鼓励学生动笔记录下来,既有材料、又有感受,学生并不觉得困难,会欣然动笔。
2.读后感。大量的阅读之后,许多可敬之人、可敬之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选择其一记录下其人其事,如果能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练习机会。
3.素材筛选。目标锁定之后进行的是定向探访,此时关于敬佩的某一人,定会有大量的讯息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要做的是梳理事件,选取典型。这个筛选工作教师要从旁指导,我们可以以一名学生选取的众多事件为例,一一列出集体合作筛选,帮助学生明晰哪些是体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这是习作选材的有效训练,可有针对性的安排。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习课;词汇;句型;语法;有效方法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在四年的小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们除了不断接触、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学习到了很多的英语单词、句型和英语语法。这些知识是需要学生们认真吸纳并带到高一级的英语学习之中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就必须重视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创造英语复习的方法,带领学生将所学全部知识进行整理,查缺补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复习单词、句型和英语语法等,从而保证学生们在英语复习课堂上轻装上阵、高效产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得更加扎实。
一、词汇复习多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积累英语单词的欲望。
虽然小学生阶段的英语词汇量相较于初中英语而言是比较少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第二语言的小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词汇量了。这些英语单词是学生们阅读英语课文、书写简单的英语作文的基础,因此必须让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正确拼写,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帮主、引导他们识记英语单词。我在日常的英语复习课堂上,最喜欢用的就是游戏法。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英语老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一天性,并将它转化为学生们积累英语词汇的巨大动力,那么那些枯燥的、无味的的单词就会变得生动、充满趣味。学生们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比如说在学完基数词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熟悉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单词,我便设计了一个“我是算数小能手”的游戏。其实一百以内的算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根本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用英语基数词来进行计算,一下子就增加了活动的难度。这个“英语基数词算术课”基本上分为两步:第一步,同桌互动。两个学生利用“How many is it ?”这一句型在一来一往之间将基本基数词复习一遍,先正音后拼写;第二步,小组内竞赛。小组内的几名学生分别在卡片上写五道由英语基数词组成的算术题,诸如twenty+eleven= fifteen+thirty-four= twelve+sixty-nine= ----,出完题后小组内的成员分别一次亮出自己的卡片,其他成员则进行抢答,并快速拼写出答案。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一个学生不仅复习了那些基本基数词,而且对基数词在拼写上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大大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
其实,在日常的英语复习课中,能够帮助学生们记忆英语单词的游戏有很多,只要我们这些英语教师用巧妙的心思,让游戏花样倍出,学生们就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除了上面提到的游戏外,我在复习词汇时,经常采用的游戏还有很多。下面就再给大家介绍几个我平时经常利用的游戏。
1、“咬尾巴”游戏。具体玩法就想我们经常玩的成语接龙游戏一样,一个学生先说出一个单词,比如nice,那么第二个学生就要说出一个以e为开头的英语单词,这样一个接一个“咬着尾巴”不断地接下去。当然,教师要告诉学生们不能说别人说过的单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们的大脑必须快速地搜索单词,记忆中的单词一遍又一遍地呈现,英语词汇便得到了充分的巩固。
2、“分类别”游戏。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形式将内容呈现给学生,每一单元中的英语单词往往同属于一个大的类别。比如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的都是家庭成员,因此,我就让学生们绘制一张“my family ”的家庭成员树形图,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自然地想到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son、 daught、uncle 、ant 等等这些与家庭相关的英语单词。借用这样的分类游戏,学生们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单词分成“FOOD GROUP”、“CLOUR GROUP”、“WEATHER GROUP”、“SPORT GROUP”等,这样的分类对于学生系统地识记单词特别有帮助。
3、“唱歌谣”游戏。这个游戏特别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充满韵律感而又朗朗上口的英语童谣或是歌曲,能让课堂充满活力,避免机械性操练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情绪,让他们快乐地复习旧知。比如复习运动类词汇的时候,结合他们背过的儿歌Enjoy the day,他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swimming, fishing, jogging等词,并明白不同的季节可以进行哪些运动,孩子们疲劳的脑神经也得到了调整。
二、举行复习多用表演法,变难为易,帮助学生识记重点句型。
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要想让学生顺利、流畅的进行英语交流,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涉及到的那些重点句型。因此,在平时的复习课上,我基本上是采用表演法来帮助学生们练习巩固那些重要的、在日常的英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句型。比如在期末总复习的时候,我都会涉及一个主题交流表演环节。首先让学生们在整本书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一个表演话题,如: Shopping, family, Where’s…? I like….等,之后给他们一段整理、排练的时间,最后在全班师生面前进行汇报表演。表演完毕,学生之间互评,教师最后来进行总结,指出表演中存在的一些小瑕疵。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对于在表演中涉及到的那些句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
语法复习多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脑络图”。
《童年的回忆》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童年的回忆”既可以看成是命题作文,也可以看作选材范围。要求写的内容比较宽泛,只要是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都可以写。习作提示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两段文字,二是一幅插图。第一段文字强调的是习作的范围:“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要求回忆之后,写一件事,重点是有趣的事。 第二段文字是交待本次习作中要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自己感到有趣在哪里。插图是小同学在钓鱼、画画、捉蝴蝶,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告诉同学都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可以写图上的内容,也可以写图上没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审题方法,明确习作的范围及具体要求。
2.指导学生选材,并能真实、生动、具体地写一件有趣的事情。
3.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审题的方法,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
2.把有趣的地方写生动、写具体。
教学难点:
把有趣的地方写生动、写具体。
设计说明:
本次习作是在我校语文团队 “培养兴趣,真实表达”研修主题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确立这个研修主题的背景是因为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会审题,选材不当的情况,甚至出现说假话、空话、套话、抄袭例文等不良现象。学生们往往是为了习作而习作,对习作兴趣不浓,缺乏自信心,为了解决这些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校语文团队确立以“培养兴趣,真实表达”为主题的教学实践研讨。
习作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仅仅靠教材安排的几次习作课就能实现的,我们团队采取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着手的策略,落实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真实表达的主题研究。
在课外注重积累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课外阅读积累。我们不只局限于课内阅读积累,更注重校内外开展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汲取营养。经常开展生活阅读交流会。课内注重引领方面,以本次习作“童年的回忆”为例,在习作教学时,我们注重从选材、读写结合和评价讲评等几个环节对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课文中童年的趣事和欢乐让我们至今难忘,那么哪篇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师:作者真有本事,只是记录了自己童年里一件真实的事情,就让大家喜欢上了他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把我们童年里的事情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童年里的趣味。
二、明确要求,由说到写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思考习作的具体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文字,认真思考这篇习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然后用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再给它标上序号。
2.指名读习作要求。
3.汇报明确习作要求。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习作的具体要求一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相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审题的方法:(1)按照文字的顺序依次说;(2)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提取信息,弄清楚哪些话实际是一个要求;(3)把要求尽量归纳,概括地说。
教师相应板书:1.一件最有趣的事
2. 详略得当,写具体
3.写出感受
(设计意图: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该从审题入手。从整体上把握习作的具体要求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选择材料,从读到写
1.回忆童年,再现生活。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回忆和整理自己的趣事,现在请简单地和组内的同学们交流一下,你选的趣事是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从你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件是否真实,是否有趣。
学生概括地汇报事件。
全班交流:事件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
2.典型引路,说具体。
(1)交流汇报写具体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这么简单地说,我们也很难判断出事件是否真实有趣。还需要我们把这件事的经过说清楚才行,所以我们说的时候就得具体说一说。大家认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说具体呢?
(指名回答。)
师:在这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认为《捅了马蜂窝》最有趣,请大家再翻看《捅了马蜂窝》这篇课文,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的描写,把我们这些读者都深深吸引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师:看来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习作的方法。同学们,在我们叙述事情的时候,一般会把重点的部分详细地说,其他部分简要说,这就叫详略得当。
(2)指名把有趣的地方说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师:现在请同学在小组里把这件趣事的重点部分具体地说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一步判断这件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事件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是很困难的事情,他们不但需要方法的指导,更需要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支撑,唯有说清楚才能写得出来。)
3.感情自然流露写感受。
师:还有一个习作要求,就是要写出感受。感受就是你在写文章时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随时地写出感受,也可以在结尾处写。
三、下笔行文,教师巡视
师:下面就是我们当小作家的时间了。同学们,打开你的本子,把你最真实有趣的事情用手中神奇的笔记录下来吧。
(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交流,教师总结
1.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评价。
师生从事件真实性、趣味性和写具体这几方面重点评价。
3. 总结评价。
师:课堂上时间紧,没有完成的习作大家可以课后完成,下次语文课我们要举行“作品会”,继续评析和修改大家的习作。
同学们,课堂上你们都愿意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跟大家交流,愿意在观察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其实这就是写作最好的方法,把生活里的事情真实地记录在本子上,就是作文。只要处处留心观察事物,多多积累真实的经历,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你们一定会成为写作高手。
板书设计
童年的回忆
要求:
1.一件最有趣的事(真实)
2. 详略得当 写具体(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儿时就对写作充满神奇与向往,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作家,然怀揣着对写作的梦想驰骋杏坛。胸中总是荡漾着作文教学的缕缕情丝,始终执著于作文教学的实践,不时闪现着一些对作文话题的思考。
一、写作,语文素养的核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 写作基于阅读又促进阅读。
一方面,写作需要阅读的积淀,语言的积累也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习表达的技巧。
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以写作为目的,为写作而展开的阅读更是如此。“为阅读而阅读”与“为写作而阅读”。其意义、作用是千差万别的。仅以阅读者的眼光去审视,往往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之感。而以写作的眼光去阅读。犹如庖丁解牛,能够透视阅读的一切秘密和本质,从而迅速地获得读写“双馨”。
2 写作基于阅读又高于阅读。
人们通常把阅读看作是吸收,写作看作是倾吐。阅读吸收侧重于分析理解,写作倾吐侧重于组织表达。阅读能力强的,写作能力不一定都好,而写作能力强的。阅读水平必高。
写作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敏捷地捕捉、把握阅读材料信息,整合加工阅读材料信息。感悟提升阅读材料信息,内化使用阅读材料信息。写作较阅读更能清晰思路。更能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更能培养眼观全局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和从细微人手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高于阅读的。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往往是说他文笔优美,文采飞扬,也就是说他的写作水平高。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恐怕是没有人会认为他的语文水平是高的。几乎没人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是说他很能阅读,善于阅读,读了许多书的。
从读与写的关系看,阅读是看别人说话,而写作则是自己在说话,说自己的话。写作是阅读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目标。写能融合听、说、读,而读则往往难以融合听、说、写。读与写之间不存在“眼高手低”之说。手低的,不会写,他的眼他的读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只有“会高”,才会“能读眼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甚至包括了阅读又高于阅读。
3 写作基于认识又基于语言。
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光有文字能力而缺乏认识水平,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了解生活,指导他们通过关注和观察分析社会、自然、生活,得到切身的感受,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不再是单纯地看重在规定时间内,写符合规定文体的文章;不再是将作文课看成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写作章法、了解写作过程的教师行为。现代教育改革人本化的趋势昭示我们:教育要以人为本。写作教学更应表达真我;要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生成,将“人”与“文”统一起来,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又以作文促做人,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
同时,作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她基于语言,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有什么语言就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文章,认识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缺乏了语言,美好的思想永远掩于心中,无法展现。
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美妙的憧憬许多人都有切身感受。都可以是作文材料,但能写出文章的人却不多,写出好文章的则更少;走出家门,投入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是作文材料,但有许多人没能写出文章来。同样去游黄山。作家能够妙笔生花。顷刻千言,动人心魄,而我们往往只能是心动一下,口头赞叹几句。
写作需要用眼观、用心品。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辨别美、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同时要十分关注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提升,让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比翼齐飞。
4 写作基于模仿更富于创造。
模仿是人类乃至一切动物学习不可或缺的阶段。写作当然需要模仿,应当允许模仿,正确对待模仿,潜心研究模仿。要注意从多仿到少仿,从形仿到神仿。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放开身心和手脚。由“摹仿文”及早过渡到“放胆文”。引导学生人乎其内出乎其外,逐步做到由仿而创,要敢想敢写,写出自己的个性。要放飞思维。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描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描写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描写社会。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描写自己。有创意是写作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正确而流畅地表达,定会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写作,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现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过程。
二、创生,作文教学的活道
如何指导习作?“创生”是源泉。什么是创生作文?我们认为。创即创造、创意;生即动态生成。创生即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素材等的生成:一是学生习作动态的、现场的、现实的生成。
1 创生,重在体现课标理念。
课标中关于习作的教学理念若作简单概括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易于动笔,要让学生从内容人手,有东西写,能上得手来。乐于表达,要让学生喜欢写。有兴致,欲望强。真情实感,要情动于衷,情动而辞发。
第二句:“减少束缚,自主拟题,有创意表达。”减少束缚,就是要少限制,多鼓励,多赞赏,打开学生思路,放开手脚。放飞心灵。有创意表达,就是要激励学生张扬,展示个性,包括文体,结构、表达形式、个性化的语言。
第三句:“在实践中练写,自改互改中提高。”作文是笔头上的功夫。要在课堂上多练笔,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包括成人,我们写作中的许多知识、技巧、门道都是在“前车之鉴”的启示中获得的,都是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在品
评他人文章的过程中感悟的。
富有刨造、创意动态生成的创生作文为落实课标理念找到了理想之路。
2 创生,重在创设动人情境。
创生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奠基性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创设一个撩人的情境。这个情境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融写作的兴趣、要点、内容于一体的。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简单性。场面简沽,准备简单,用具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打理,经济实惠。而非繁难复杂,兴师动众,花费颇巨的。
二是全员性。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最好是全员都能操作摆弄亲身实践的。或动脑、或动手、或动口、或脑手口并用。最忌那种少数体验,多数旁观的情境创生。
三是可感性。情境必须给人或以新异、或以刺激、或以情趣、或以启示、或以沉思、或以震撼。让人在情境中有所触动,有所快乐,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四是可写性。一切为写作服务。情境必须具有动人点、蕴含写作要点,生成写作抓手,丰富写作内容,激活写作生机,孕育写作生命。
如《逗笑“木头人”》,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无需作太多的准备;在学生代表表演基础上让同桌“逗笑”,做到人人参与;逗笑招数千奇百怪,现场“丑态百出”忍俊不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你用什么招,我有何反映”这一抓手为写作点,引导学生将有趣的“动态画面变为恰当文字”。因为有了抓手,找准了写点,学生写作得心应手,描绘得栩栩如生。
3 创生,重在获得深刻体验。
体验,尤其是人木三分的体验,独特的细节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体验,必须有一个独具一格的“体验场”。这个场应当是相对完整的,相对集中的,具有磁场般的引力。
如“撕纸体验”,教师设置了两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场。一个是课伊始,教师并不言语,神秘而认真地将一张白纸不断地撕裂,好久才说:“看到我在撕纸,你心里想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轻轻摆手:“现在你们都不说,把刚才想的写下来,写得越长越好。”因为有了体验场,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维妙维肖。
另一个是,教师同样默不作声,而是让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老师撕纸,揉乱,然后要求学生拼纸复原,学生大多无法将纸拼回去。这时。教师说:“刚才在撕纸、揉乱、复原的过程中你想些什么。如果让你再来一回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再次摆手,让学生把它写下来。
这就是引人人胜的体验场。经历了这一体验,在描述了体验过程后,学生顿悟,惊呼:“若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在白纸上用铅笔轻轻画上一棵小树、一只蜻蜒、写上一个大大的“妙”字……这样复原起来就容易多了――看来,不明目的,盲目跟进的人。是很糊涂的人。”
4 创生,重在训练真实表达。
作文最忌专说别人的话,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因为这些话完全是一种鹦鹉学舌,没有具体产生语言的土壤,没有具体的情境植根,是没有生命的话。说这些话的人遇到具体情境,遇到变化的具体的描述对象,就会“无辞”,甚至哑口无言。
创生作文提倡在情境中作文,写现场、现实的可观可感的“眼前”事物,提倡真实表达,提倡“画人”而不是“画鬼”。众所周知,画鬼容易画人难,尤其是画眼前的真人更难。因为那需要作画的真本事、硬功夫。小学生的创生作文就重在训练这种“素描”的真本事、硬功夫。
在情境中仅看到了、体验了,光有了心动,光有了“愤悱”境界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将看到的、体验到的、心动的、欲言的变为文字,变为贴切达意的、形象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文字。
只有这种文字,才是有根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才是能够生长的文字,才是能够经风雨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字。这种文字才有血有肉,有个性,才是独特的有灵性的文字。
5 创生,重在实行现场练写。
创生提倡写现场、现实的事物。即使是写想象,也要基于现场,源于现场,由现场生发。
创生作文的课堂,教师要尽量少地进行关于写作知识的抽象说教,尽量在写作前少讲关于习作的审题、选材、布局、生动、具体、详略等技法。要改变那种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反为听众看客,一堂课下来很少动笔,甚至未写一字一句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堂作文课。学生现场练写的总时间至少约有一半。情境创设,教师讲解指导最多占时间,习作评改占1/4。
学生练写时教师应重视发挥巡视作用。在巡视过程中个别指导,捕捉特殊案例和普遍情况,发现学生习作的典型,选择具有讲评意义的习作,为讲评奠基。
6 创生,重在当堂评中提升。
作文练写要避免课后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作文评改不是教师独自在“明亮灯光下的辛勤劳动”。如果教师花一两周才辛辛苦苦批完习作,时过境迁,学生作文热情早已冷却,作文的记忆早已烟消云散,作文评改的反馈、调节、矫正提高功能就必然大打折扣。创生作文提倡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当堂评改,评中悟写。
写作的基本门路,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篇末点题。贴切用语,修辞运用等,如若写作前将之当做知识讲解、方法灌输。生硬授予。学生一般难以真正人心,效果必然甚微。只有学生在亲身的习作实践中,在或自然或偶然。或笨拙或精彩的实际运用中,教师给予点明、给予完善、给予提升、给予赞赏,他们才容易感受、体会、感悟。才容易习得。因为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写就的文章本身就提供了怎样写的“清晰的式样形象”,又由于这种式样来自自身或同伴,而且刚刚经历了写的体验,他们会感到特别亲切,易悟易学。
当堂讲评,一方面,利于学生相互启发思路,相互学习怎样在情境中选择角度,相互学习怎样用贴切的语言描述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比感悟:在“同样经历,同样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我“不能言”、我“言而无文”,而人家又是怎样“能言”、怎样“文采飞扬”的。从而修改、调整、提升自己的习作。提升、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心文”,作文教学的航标
所谓“心文”,就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文”。
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题材、什么体裁、什么形式的作文,也不管作文的理念多么先进,多么开放,不管作文教学多么“放胆”,多么的自由,教师对所指导的习作均要做到胸有成竹。心有成文。
针对某一习作题目、某一习作要求、某一习作材料、某一习作范围,如果教师自己不知要写什么,不知如何写。眼中不见文章影子,心中没有文章的轮廓,必然无法培养出能写善写之生。
作为语文教师,最好能写下水文。不亲自到河中蹬一,就不知水的深浅。就不知水中坎坷,就不会有涉水的体验。作文指导就隔着一层皮,就容易说“行外话”。退一步说,如果做不到一字一句成文。至少也要在脑中浮现几种习作的清晰文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引导胸有目标,行有线路,导有规矩,心
向矢的。
一位教师指导六年级下册漫画《假文盲》习作时,花费许多气力致力这么几步:一是用多媒体手段浓墨重彩地渲染天气如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二是从哪里看出漫画中人物十分寒冷,想象寒冷的种种表现;三是大量展示2008年春运特大雪灾场面和抗灾感人事迹;四是讨论从哪里看出他们是假文盲。上述几个环节占去了近30分钟时间。
试问,《假文盲》这篇习作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就的文章应是什么样子,执教者心中有数了吗?天冷、人冻、雪灾、为什么是“假文盲”等内容是画面的主旨吗?对写好习作有何意义?这样引导目的何在?欲将学生引向何处?
就他们到底是真文盲还是假文盲,为什么是“假文盲”的问题。师生费了许多口舌。教师极力引导:从戴着眼镜可看出是知识分子是假文盲;从穿着看,好像很有钱,是假文盲;从穿着军大衣看出是假文盲;从外衣四个口袋看出是假文盲……细想一下,戴眼镜的就一定有文化吗?穿着一定与文化成正比吗?军大衣就是文化的象征吗?口袋也能是文化的符号?
其实,是真是假是用不着讨论的。题目“假文盲”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了你“假”这一信息。
那么,这篇文章应如何指导?漫画赫然凸显四汉子“安然”挤占“母子上车处”通道,一对母婴被挤靠边站,画题为“假文盲”。点明为“一九八四年一月华君武”画。这就是画面的内容。无论你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简介画面,简要说明画面内容,让没有看到漫画的人也知道这幅漫画画了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写清楚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画面想到的。学生有的可能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如公交车上不让座,不顾提示践踏花草,放肆吸烟,高声喧哗;也可能想到与画面截然相反的美好情景;可能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及其当时的心态;可能想到现象的成因,治理的方法策略……这恐怕也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不同的只是事例、角度、侧重点、感受、写法和语言而已。
教师如果不把握上述两个要点。就难以做到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如果不明确要写上述两个要点。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如果离开了这两点基本内容去任意生发,只能是本末倒置;如果在诸如文盲是真是假处“无中生有”,只能是大失偏颇,必然偏离习作的航标灯。
四、多元,作文教学的追求
这里的多元。主要指开阔的思路。制约写好作文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角度思路。二是细腻具体。两者相比,思路是奠基性的,全局性的,决定性的。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之后,成败得失全赖思路。
开阔思路,首先要从阅读中汲取思想方法。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这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选择什么材料写“礼物”?生日礼物,学习奖赏。友谊礼物,分别相赠等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同样是北师大版教材“礼物”这一单元,《献你一束花》写的是把鲜花送给失败者;诗歌《微笑》写的是“没有人富,富到对它不需要;也没有人穷,穷到给不出一个微笑”;《礼物》写的是女儿为不让穷困的父亲送她心爱自行车而故意隐瞒成绩而让父亲无限感慨的动人一幕;《奇怪的圣诞包裹》则写了一位海外赤子对山河故土的百般眷恋;《千里送鹅毛》的传说传颂的是“礼轻情意重”的千古美谈。不同的体裁,意外的内容,多元的思维,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体悟,深深内化的着力点。
一方面,要竭力做到读中悟写,读中孕写;另一方面,又要反过来注意以写促进读。以写巩固读,以写升华读。接着,重要的是在写中引导思路的开阔、多元。打开思路方法甚多。这里着重谈谈“穷尽开发”。穷尽开发,就是立体发散,穷尽事物的方方面面。各种可能。
以《苹果》为例,除了传统的“雨中帮忙捡苹果”“八个战士传吃一苹果”“探望病人送苹果”之类,还可这样穷尽:
从苹果的功用看。最常见的是水果食用。是否还可写药用?食用有无最佳搭配?有无禁忌?最佳食用也好,禁忌误食也罢,有何效果,能否用童话形式写苹果在“肚中大战”?最常见的是生食,是否还有熟食?
从苹果的生长看。种植、发芽、嫁接、管护、防虫、治病、采摘、收获,该有多少可能发生的故事!
从地域种类看。寒温冷热,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地域,甚至超越地球,有着太多的变数;从人的角度看,或司空见惯,或首次所见,或异地观感,有着太多的发现与感悟。
从实验探究看。如何分切,液中沉浮,保鲜保质,该有多少探索的空间!
从果艺装饰看。如何点缀,如何雕饰,怎样搭配,可有太多的发挥!
从体裁看。诗歌的、童话的、随笔的可各尽所能,一个童话《苹果奇遇记》,不知能蕴含多少离奇情节,让你想象异彩纷呈,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巨作!
新概念作文竞赛,不是就展示一个被咬一口的红彤彤苹果让参赛者去放飞思维,任意驰骋吗?
苹果,她生长、活跃在我们所及和不可及的时间空间,与人与事,与这个千丝万缕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牵扯,太多的关联。切不可一叶障目,一个角度,一种思维,一个模式。
记叙类文章这样,议论类文章也如此。
像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中辩论题――《开卷有益》,如果只是一味阐述“多读书就一定有好处”,那就未免太单一、太绝对化了。试想,就书而言,有好书坏书,深奥之作与浅显之册;就人而言,有高水平之人与低水平之人;就读而言。有专心致志与马马虎虎之别,还有读书时间的选择问题。这样一穷尽,就会有许多的排列组合,产生多维的关系、多向的可能:
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已妇孺皆知,按理两者应当相辅相成,但我们往往推崇前者远胜于后者,还认定后者是无关紧要甚至是无用的。可如果说学习是一种获得与创造,其实那些被误解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反而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古人讲求“知行结合”似乎远胜于当代,其实质就是体验式学习的古代样本。
三年级上册课文《孔子拜师》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候不远千里去拜老聃先生为师的故事,呈现给孩子的正是不折不扣的“游学”过程,孔子率门徒周游列国的治学行为也早已被看作现代游学的起源。
“游学”一词或可认定最早出现于《史记》,《春申君列传》有“(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的记载。解构“游学”这一偏正结构的词语,我们便可知游学是“游为方式,学为目的”,或者说“游学”之中“游”是次要目的,“学”才是主要目的。游学的益处当然不一而足,而在学校乡土课程的开发推进中,我更倾向于弥足珍贵的亲身体验,它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基于此,我提请学校成立了“校园寻路小记者团”,逐渐迈开了游学乡土的脚步。
一、游学乡土,有助于还原课本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单元导语如是说:“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我们现在在教材和其他书上看到诸如《乡下人家》这样的文字,它们的形成无一不是来自于作者曾经亲历的鲜活体验。得益于文字工具化的压缩和保存,这些体验才可以被我们一遍遍感知、重温。可以说:语言文字是风干与凝练了的生活,而语文学习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高度还原作者的认知。
在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我们小记者团便出发了,游学的地点就在学校附近一个几乎人人都到过的村庄。农村生活对于我校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的观察却并不仔细,好多细节都是在学习了课文以后才第一次关注的,如:南瓜、丝瓜等各种瓜长在地里的异同,小竹林间探出头来的春笋,母鸡、公鸡不同的个性,沿河的风景以及河与周围人家和家禽的依存关系,等等。
我在学生游学的时候设置了两次主题讨论。第一次讨论主题为“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们在到达村庄之前,用简短的时间以集体缓慢背诵的方式回顾课文里的细节,然后嘱咐他们选择一部分景致写下来并去有意识地观察――那些在先前被认为是从未见过的事物。
学生分头行动,回来纷纷反馈,不少在往常被忽视的画面在汇报阶段都被逐一印证了真实的存在。学生的兴奋溢于言表,于是第二次讨论的主题便是“你还有什么发现?”。我同时下发了一张纸条写明要求,内容很简单:在某一户、最多某几户人家的范围内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以及你的联想。
前几种感官信息的捕捉相对简单,后面的联想则需要学生经过问询、采访以及较为多元的思考,而之所以限定观察的范围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这种半命题式的体验,使得学生拥有了更多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在题材的取舍上也经历了思辨的过程。一位学生在游学后这样写道:
我们绕过几栋屋子,穿过篱笆墙,看到河水时,我跳着跑向河边。风吹过水面,水“哗哗”地响。水清澈透亮,像块未经雕琢的宝石嵌在两山之间。我被自然的伟大力量吸引着,欲步不前。那一刻,心里面好宁静。水缓缓流着,像在流过我的心,轻轻洗涤我的灵魂。那种感觉是安静吗?我说不清。只是感到这自然中山、水、树、草全具有一种意味,一种真正的美,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听着,感觉着,竟然许久许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在何方。(李宗婷《乡村雨过》)
乡村的一切在小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的舒畅、和谐。其细致的观察、朴实的语言、深刻的体会,让人不由对乡村产生无限的感想。“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这是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的观点,也是游学课堂的有力支持。
二、游学乡土,可促成采风创作
我们把游学的触角伸向了采访创作,第一站我们便朝着当地的夏盖山出发。
夏盖山是一座有着独特地理位置和悠久神话传说的小山。它的海拔并不高,但周围是海涂平原,因此也有了几分雄伟气象;山名之所以有“夏”,缘其是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登高望海之处,后人追念大禹,也将山改作夏姓,又因它状如锅盖,就称作了“夏盖山”。当然夏盖山的传说远不止此,它还是千百年当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见证,这里是明代抗倭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八年抗战时期当地民众抗日誓师之处。当地人对夏盖山怀有特殊感情,因此常常攀登,它也是所有当地的祖辈们埋葬永年的归处。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就是看中它传说丰富、奇石多样、意义非凡且近在眼前,而且山周围几所庙宇构筑精巧、壁画传神,学生可以各取所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果不其然,一路上学生发表各种疑问。即便是刚到山脚的时候,就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夏盖山也那么高,远远地看分明就是一个土丘而已。也有学生对山脚和山顶以及山间的奇石洞穴分外感兴趣,一次次提问。我让他们描述看到的奇石的样子时,几个孩子争相运用比喻,言语间没少蹦出《黄山奇石》中那样精彩的句子。还有学生对山下山上的两座庙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便研究起山脚供奉菩萨和山顶供奉大禹夫人的两座庙的差异,供神与供人在建筑上有何不同。更有学生对一路上的墓碑感兴趣,私底下统计各个姓氏的出现频率。
一路上,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不到一周,孩子们的作品就纷纷交了上来。
对于盖北这一带的人来说,夏盖山是座有着深厚情感的山,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许愿瓶,小小的一座山,被人们寄托了许多的美好遐想。(陈盼盼《山若有情山亦老》)
回想过去的沧桑 ,又看现在的安乐,不经发出感叹:这千百年来的沧桑,夏盖山,你,是唯一的见证者,你是多么伟岸啊!(赫傲宇《与山对话》)
而在参观另一处崧厦老街和崧城庙后,学生用饱含感情的笔写下了:
一叶知秋,一街识城。如果说历史是一片叶子,那么老街则是这片叶子上一根最不起眼的叶脉。
新的与旧的,在这里交错成一种特别锤炼后的语言,在微风中向人们轻轻讲述着或悠远、或沉郁、或欣喜、或苦涩的故事。老街上还有一块石碑,石碑贴在墙里,碑文已经看不清,但隐隐约约的字迹如老街那样永恒又神秘。这宽宽窄窄的老巷,高高低低的民宅,我想若是再来一把如酥小雨,细细地斜织着,能把我们收留在屋檐下,任由一切都被笼罩在雨中越发变得模糊,那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惬意啊。都市丛林中,城里月光下,浮华喧嚣后,老街如梦,蜷伏于我们情感的某个角落。(方园园《老街如梦》)
中国传统的游学活动素来是知识分子人格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说新语・赞誉》记载孙绰言云:“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我也不禁感叹小学生的语言在经过四五年的锤炼之后,也突然在不经意间都能开出花来了。“一叶知秋,一街识城”八个字便是多么醉人,多么凝练,却又是给人多么丰富的联想啊。作为老师,有时候我真觉得,我们不是在教给他们什么,而是更多地在负责欣赏他们。在年复一年中,品尝他们带给我们的喜悦。这些学生中,不少还是新居民子弟,他们笔下的第二故乡也在一次次的游学中,开始生动和饱满起来。
三、游学乡土,惊喜于学以致用
司马迁也是游学者的代表,正是他20年的游学生涯,《史记》的创作才变得游刃有余:一是在采风访俗中搜罗了民间诸多宝贵的一手材料;二是名山大川陶冶了司马迁的性情,也形成了他瑰丽奇伟的写作风格;三是司马迁瞻仰历史遗迹,通过直观的感受获得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游学的磨砺往往可以引起一个人从兴趣到性情的大幅度改变。再如玄奘、徐霞客等大家无不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我在推进乡土游学中,也是期望学生在广泛的接触中,能形成自己的关注点和观察力。因而在进入高年级后,撰写课题、编写剧本等综合性学习成为了游学课堂的新内容,这也或多或少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藩篱,成为一种融合着人文社科的学习。
盖北镇是中国著名的葡萄之乡,素有“江南吐鲁番”之称,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葡萄。历次游学中,我们对葡萄的关注也是持久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采访一次。学生们已经有了面对农技师、游客、葡萄销售人员等的采访积淀,加之学校农业科技乡土课程的开发,还为全体学生配备了一个农业科技基地,所以学生对葡萄不仅并不陌生,而且还有特殊的情感。一次,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微课”这个概念,记者团成员们便跃跃欲试,要自己动手操持起剧本,做一个“葡萄采摘游”的推介视频放到网上去。说是剧本,其实就是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切碎成段,放置到一定的场景,借鉴电视上一些旅游节目的拍摄,从而演绎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旅游宣传片。
《野藤架下好风光》剧本
导演:韩真凡
出镜主持:冯熠飒
摄像:上官晗晗
镜头1
地点:野藤葡萄公园内
景别:中景
动作:坐在亭子上自然摆腿
时长:15秒
配词: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越。没错,我说的就是盖北。采摘四季仙果,尽享美丽乡村的甜美。今天就由小冯我带领大家走近盖北野藤葡萄。
镜头5
地点:葡萄地里
景别:中景,成片穿插故事插图
动作:先停后走动,直至走出画面
时长:30秒
配词: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夏盖山……
镜头10
地点:葡萄地里
景别:近景、特写,多次切换
动作:对答采访
时长:50秒
配词:在我的身后还有一位老爷爷在劳动呢,让我们去打听打听他在干吗吧。
“老爷爷,你在干吗呢?”
“我在疏果。”
“什么是疏果呢?”
“疏果就是把僵的葡萄去掉,留下健康的葡萄让他们茁壮成长!”
镜头15
地点:野藤葡萄公园外
景别:中景
动作:俏皮玩耍 时长:20秒
配词:每年的暑假,是我们盖北葡萄成熟的季节,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走进盖北,碧叶连天,随风荡漾,满架满棚如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的葡萄定会诱得你垂涎欲滴。欢迎你来盖北尝野藤葡萄!我在这里等着你们哦!
这些过程脱胎于传统的游学,又在实践操作中结合了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以当代的学识要求来增进学生必要的人文素养,也解读出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的现实意义。所谓的游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且是包含了通过内省的带有目的性求索欲望的体验。
就是在这么一步步走来的过程中,孩子们“动静结合”,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也生发了为家乡兴盛作贡献的朴素愿望。我自己也是充分经历了这个过程后,才为学生编制成了一本《乘着公交游上虞》的校本教材,分“春花”“夏味”“秋色”“冬韵”四大块。撰写了30多篇文章,分别介绍可以利用公交方式实现的赏花游、仙果游、山水游、人文游,形成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上虞走读攻略”。目的也就是让更多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流动花朵”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虞,爱上上虞,留在上虞。
游学由来数千年,正如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我也一直认为:“游学可以让自己沸腾,也让自己安静;游学可以让自己丰富,也让自己简单。”而小记者社团的名字之所以叫作“寻路”,我当初在设想的时候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丰富的见闻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道路,其中包括了我们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根基,也同样包含了未来需要拼搏的方向。乡土就是我们可以扎根、吸收养分的地方,因此游学乡土是寻根,也是寻路。我很高兴学生们现在喜欢上这种语文学习方式,而我也会继续从事这个探索。以前是我带着他们四处游学,挖掘乡土,现在已经是反过来了,变成孩子们催着我一起去游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