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大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985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分别位于北京和武汉两地,前身分别系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分为武汉校部和北京校部,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和武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111计划”、“卓越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来源:文章屋网 )
1、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是民办三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保定贺阳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
2、2018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民办本科学院,更名为保定理工学院,同时撤销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的建制。
3、校园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学院设有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6个二级学院和1个基础课教学部,开设37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科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麓,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唱着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牢记人民的嘱托,满怀为祖国寻找宝藏的豪情,足迹遍布三山五岳,汗水洒在九江八河,用智慧、青春、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人。
走进地大,立于校门口的两块巨石上,篆刻了校友总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和“摇篮”的题词,向人们展示了坚如磐石的地大精神;树立在中心广场的手拿地质锤和石头、腰挎罗盘、后背地质包的地质勘探队员铜像,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缩影;图书馆前,展放着硕大的三峡大坝基岩的岩芯,表露着地大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心花园里高大的化石林是地球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世界先进的攀岩馆,成为现今地大人强身健体的常去之处;深远的地大隧道连接着科学与人文,承载着地大的今天与明天。这些展示地学美、规划严整和谐的校园环境,时时都在影响、感化着地大师生,激发地大人学习探索地球科学,以地学为荣的热情。
校园内还有国内最大的大学博物馆――逸夫博物馆。该馆开辟了五个地学展厅,分别是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大体代表了地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地球奥秘展厅从独特的行星、地球的物质组成、生物圈、不安稳的大地、大自然的雕塑家以及人与地球等方面,反映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在这里,观众不仅能领略到世界首创、直径达1.5米、与黄道面呈23.5度夹角倾斜旋转的磁悬浮地球仪的风采,还可以亲身体验人造地震平台所带来的大地的颤动。这些现代化展示手段在让人感受到地球的神奇博大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同时也能感受到地大在地球科学方面的造诣。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从生命起源开始,陈列安排以地质历史中的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现地球生命38亿年的进化历程,并且突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其中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的进化尤其引人注目,展厅陈列的9具恐龙骨架化石、恐龙足迹化石、6条电动机器恐龙把观众带到了奇妙的恐龙世界,展现的是地大在地质学上的风采。
珠宝玉石展厅的内容包括认识宝玉石、宝石的奇光异彩、宝玉石世界、宝玉石鉴赏以及宝玉石趣话等。精美绝伦的宝石、五彩缤纷的玉石,让观众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矿物岩石展厅力求用种类齐全、特征典型、精美独特的标本,让观众认识奇妙的矿物世界和岩石天地。
矿产资源展厅从走近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矿产危机与未来矿产5个方面展开。除了认识各种珍贵的矿石标本,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观赏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模型、天然气采气平台模型、湖北大冶铁矿模型等,了解人类开发地下宝藏的恢弘画卷以及地大在资源勘查方面的优势。
作为一所有着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地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学,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秉承传统,放眼未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大力加强地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以“地质元素”为基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野外生存等特色体育为品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出了包括国务院总理、“嫦娥”应用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国际地联主席张宏仁、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奥运会冠军高凌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未来的地大人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谱写我校的新篇章。
关键词:金工实习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1
1引言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工科院校工程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金工实习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技术基础课,实践内容和工种丰富、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学生从中可以看到产品真实的加工过程。通过金工实习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各工种、机床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锻炼,为今后学生从事工业设计、制造、改进创新、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经营管理打下实践基础 。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以下简称中长院)是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形成了以地学为特色、工科为主体、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中长院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金工实习,根据目前现状,金工实习存在以下缺点:
(1)教学对象太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要》),金工实习的教学对象分为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中长院只针对机制专业开设金工实习,教学对象显得窄,教学资源过剩现象严重。
(2)教学内容传统且单一:《教要》规定金工实习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一)铸工(二)锻工(三)焊工(四)钳工(五)机工。中长院没有铸工、锻工,显然不符合教育部规定,应对教学设备和内容加以充实。
(3)教学方法传统:目前中长院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师傅带徒弟,师傅操作,学生模仿,过程较为传统、较为机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学管理较为模式、松散。
(5)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2 教学改革内容
2.1 教学范围扩大
教育部对金工实习的要求分为机械类和非机械类,而中长院只对机制专业开设了金工实习,对教学资源来说造成一定的浪费。有些专业比如电气、土木、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有很多相似课程。现在的设备集合了机、电、光、气等很多专业,对这些专业开设金工实习,有利于专业的结合,为以后工业设计打下基础。
2.2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金工实习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但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设施应当具备。中长院应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铸造和锻造设备,这是符合高教部规定的最近本要求,否则应当视为教学条件硬件设备不过关。
工业在发展,一些新技术特种加工行业例如:数控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快速成型、电镀等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和普及,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化学加工,粘接等等一些修复技术也初见端倪。这都对传统加工工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教学内容仍延续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校也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金工实习可以更改为三个阶段: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先进设备观摩和实训、创新设计和制造。
第一阶段:先讲解零件的加工工艺,讲解机床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对设备进行初认识,当熟悉操作技能之后再让学生按传统加工方法掌握操作要点,打破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授的方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让学生观摩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工技术,比如常见的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快速成型等,让学生了解以后设备发展的趋势,接受先进的制造技术,比如:CAD、CAE、CAPP、FMS、CIMS等,培养综合意识,为创新设计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创新设计和制造。指导学生利用某些软件例如cad、caxa等自行设计产品,制定加工工艺,选择加工方法,最后自己亲手操作,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施。这样学生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
2.3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校都在增加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但是相应的教学设施却没相应的增加到位。例如中长院机制专业每年都在6个自然班,且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由于设备台数少,每台车床最少安排10多个学生,共有4台车床,老师在中间讲解,学生围在一起听,大厅还有其他设备的运转声,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操作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以设备少为理由来逃避实习。因此建议在金工实习场地单设一个多媒体教室,供授课使用,随时讲解随时总结。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内外先进的制造加工设备、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可以增加开放式训练内容,除完成金工实习任务以外,增设开放型训练内容,以开放式服务于学生,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选题,以满足那些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
2.4 强化教学管理
由于设备少,人数多,教师少,部分学生存在懒散甚至逃课现象。针对以上情况,在增加设备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具体措施,一是在金工实习成绩中加入态度分,并占一定的份额,对于中途退场的学生一经发现可以当下扣除态度分;二是适当安排学生们的工作量,给学生们一定的任务,例如规定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个符合要求的零件,这样有了任务在身学生便不会再偷奸耍懒。
2.5 更新考核方式
金工实习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是操作,包括从金工实习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应增加理论考试,并占一定份额,以取代实习报告所占份额。
3 总结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工科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工实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机械制造基础的重要的实践课,做好金工实习工作有利于学生对以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1):5.
[2]宋成亮.金工实习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 (6):6.
一、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学院前身为1952年创办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和1954年创办的探矿工程系,有着深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已发展成为以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及安全工程学科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为我国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工程学院下设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学教学部及院实验中心(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专业科研机构12个。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包括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工程学院设有本科专业(方向)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院正形成以地质工程学科群与岩土工程学科群为龙头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学科综合优势。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办成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的,集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重要工程技术人才与学术研究基地。学院不仅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且拥有其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为湖北省在建品牌专业,所依托的“土木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夯实基础,强调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勘测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对环境地质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能为部队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在房屋建筑、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地下建筑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道路工程学、桥梁工程学等。主要专业实验为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岩土测试试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基础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二、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现共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5人,在校本科生2150人,研究生283人。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设计6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基础宽厚,专业精深,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全国“机械创新与设计”等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美国休斯顿大学、挪威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及共建实验室等关系。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跨机械、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专业的特色是以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为主,并兼顾电子技术在机械行业应用的工科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理论及方法的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机、电、计算机结合的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现代柔性加工系统的应用、运行管理和维护的能力;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在全国“机械创新与设计”等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参与国家“863”项目,承担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以现代物理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研究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与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的新技术,研究电子信息的获取、检测、控制、处理和应用的理论及新技术,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校设有信息实验中心、大学生电子大赛实验室、大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校外设有电信工程产、学、研教学基地。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多名国防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发明新型专利。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前任总理曾说:“地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资源能源矿产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于我们而言,学习地学有机会饱览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可以经常在户外了解自然,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可以说,学习地质学,认识地球、保护地球、与地球做朋友,是会让你一生都感到愉快的事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学类学科在国内数一数二,有两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列第一,第一个是地质学专业,这是一个大专业,包括地质学、地质学基地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球化学专业;另外一个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也是一个大专业,涵盖了地质工程、地球物理与动力实验班、资源勘察工程及基地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勘察技术工程。
“地球科学精英班”于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精英班管理采取大学二年级分流补进,大学三、四年级只分流不再补进的举措。入选精英班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学习基础课,大三分四个专业自主选择学习,大四进入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本科期间有机会参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关专家开设的专题课程和讲座。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专项奖学金,并可获得推荐保送攻读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机会。
另外,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培养形式分别采取“2+2”“2+3”形式,属公派自费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
学校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学校在校际交流方面实行“七校联合办学”[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七所湖北省的部属院校共同建立的联合办学体制],学生在大一下半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跨校进行专业选择,每所成员学校都会拿出一定的专业提供给另外六所院校的学生选择。只要学生学有余力,他们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拿到两所学校、两个专业的学位证书。
珠宝专业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学校可被誉为“中国珠宝教学的摇篮”,是国内最早开办这个专业的院校,也是为世界珠宝行业深深认可的院校。珠宝专业目前分为宝石材料工艺学和艺术类两个方向。
学校的国际交流也非常多,目前和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的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都有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模式[前两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大学三年级可以提出申请,参加相关的外语水平考试,通过以上学校的面试以后,就可以到这些学校相应的专业继续深造,在这些学校再读两年],通过四年学习,毕业的时候可以拿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他们选修的国外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学位证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的地质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学学部,其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成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任校长。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该校又经历了更名为东北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科技大学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长春科技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原文管学院的国土资源系并入地球科学学院,保留地球科学学院设置及名称。学院现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学校地质类专业旨在培养热爱自然,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研究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演化的基本理论,地学研究的调查、测试方法和技术。是具有典型的探索性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全球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研究中作用愈显重要。
学校设有地质学理科基地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完全开放式”管理,再“优补劣汰”。基地班实行导师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和“学生科研工作室”,实现了“放”(教师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注重研究型学习。
中南大学
研究生培养的使命
(1)一定的研究生规模和良好的结构比例。尽管学校有很多困难,特别是空间困难,但是,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不仅能产出大量SCI论文,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程序规范,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预选赛。作为从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养研究生为重要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必须长期不懈地重视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这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前奏。(3)SCI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尽管对SCI论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SCI阶段。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SCI论文是否重要。SCI论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评奖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不能再走仅重视SCI论文数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视SCI的质量,催生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产出,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4)发明专利数量与转化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一定数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SCI论文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易于转化的发明专利。(5)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而且为扩大学校影响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会大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要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遥想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独领,成为中国地质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虽然学校发展很快,但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偏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副高级职称269人。2012年学校实际报到硕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这些研究生全部由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每人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3.8名硕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年计算,每个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指导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师资力量来说,我校研究生规模偏大,每个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太多,负担太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不仅影响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一些管理政策失灵。(2)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待改善,非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报考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规律,即学生要么选择自己的学校,要么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高的教学或研究单位,很少有学生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低的教学或研究单位读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学研究生的首选之地,不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生青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也纷纷加盟。加上当时招生人数很少,招生优中选优,生源很好。经过30年的发展,学生报考研究生对学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生报考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中几乎见不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导向作用,近年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显下降,跨专业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增长过猛,导致研究生培养效率下降。跨专业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不高,非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高。(3)培养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较粗放,体现学校的意志不够,需要进一步改善。(4)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突出了。留学生的实践表明,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绝不比外国人差,直到硕士阶段都不明显输给外国人,但在博士阶段实验室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不无关系。(5)鼓励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大锅饭现象盛行,耗费了学校大量优质资源,影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6)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主体限于国内办学,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但规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为按部就班的服务,创新不多,特别是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不多。
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1.加长板凳,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尽管学校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办学空间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为了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只能采取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特别是扩大硕士导师的数量,来弥补研究生导师不足。可以通过聘请与吸纳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研究所及地调中心,各省地矿局(厅)、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各省级地质博物馆、石油公司、油田、矿业公司等单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生导师来扩大师资队伍。近年来地质、矿业、石油、工程、环境等市场持续火爆,经费充足,而人力资源紧张,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专家有带研究生的热情。这些专家和领导一旦成为我校的研究生导师,会允许甚至鼓励本单位的职工报考研究生,可明显扩大学校的人脉。来自一线的人员产出SCI论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单位做论文,就地解决问题,少占学校的资源。这项措施的落实,会大大缓解我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会进一步扩大我校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这项政策的推出和落实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政策上保证免推生和优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导师单位、校外导师遴选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既要扩大指导教师队伍,又要保证指导教师队伍质量,以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校声誉;三是校外导师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管业务,校内导师主管日常行为,使研究生有归属感。2.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改善研究生的专业结构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要减少跨专业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调整研究生的专业结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有下列几条:一是明确专业性极强的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招生导向,积极鼓励学科交叉,但不主张大幅度跨专业的学生报考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在考试科目中增加数学;三是按照导师队伍规模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限制一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出限量招生专业的招生人数;四是隐性提高生源毕业学校的门槛;五是加大面试和复试的淘汰率。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的数量结构,减少大幅度跨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当然,优秀生源不足与一定的研究生规模是学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问题。3.进一步完善培养环节(1)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程类别,减少单门课程的学时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会研究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重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招生工作: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既要考虑压缩研究生课程总学时,又不能影响研究生的就业,一定要让研究生在学校学会一门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的手艺和本领。(3)增加实践环节,特别是增加有科研经费支持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教师的招生数量与科研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引导优秀生源与优秀导师结合。(4)密切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仪器的关系,让研究生从科学问题的提出、采样、测试和测试结果解释都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5)在现有“产学研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国家层面获得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践基地短缺的现状。(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双丰收。“双导师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正导师,校外副导师,可以拉近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另一种是校外正导师,校内副导师,使学生有归属感。(7)狠抓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质量成果依然是高质量人才的首要标志。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发明专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质量最主要的标准。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环节,在科研中增长才干,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进行课程学习,而不是将课程学习仅仅作为拿学分的手段,不能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割裂开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质量研究生和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标志。(8)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使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可尝试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年上课修拿学分,一年在实践一线(时间先后可调整);不做论文,只做设计;由实践单位与学校、导师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4.鼓励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平均主义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资源白白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让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与资源,让指导教师与研究生都安于创新,乐于冒尖,用于冒尖。围绕创新和冒尖组织和分配资源。下列几项工作应常抓不懈:实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工程”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工程”,出台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国研究,形成一个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群体,备战“杰出青年基金”,为未来的院士储备人才。学校应统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给优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机会,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根本不要担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选派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应该像爱护野山参苗子一样爱护创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这样的苗子实在是太难得了,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应该聚全校之力,像重视培养“杰青”和院士一样重视培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百优”是“杰青”的苗子。另外,对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资源投入,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从以量为标准计算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计算工作量的方向转变,让院系与指导教师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来关心研究生质量的提高。5.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比例,国际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大学接受教育并联合发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是必由之路是开展国际化。通过下列途径提高研究生的外教开课率和国外学习率:(1)加强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2)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3)举办国际性研究生学术论坛(如中日韩研究生论坛);(4)与国外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5)系统开办研究生名师讲堂,将外教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学校自主资助力度,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资助部分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研究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一方面资助我校研究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校。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促进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对于研究生服务国际人才市场、培养世界公民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出国学习学校积极性很高,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学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导老师是双重心理,在项目压力大时希望把能干的学生留下来干项目而不是出国深造。学校不仅要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国际化的水平,从政策上调动学院和导师鼓励帮助学生国际化的积极性,对一定层次上的苗子进行政策上的非常规干预。6.研究生管理研究学校要把研究生管理当做科学研究,在全校范围内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立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舞台上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声音,作为全国最早试办的33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至少应该在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做出特色。我们不能满足于遵循规律,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规律。加强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的导师和研究生将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正处于艰苦卓绝的奋斗期,不进则退,退则死路一条。对学校来说,学风不端、学术造假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让我们前功尽弃,会让我们二次创业的希望和目标化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我们的学术声誉。研究生管理一切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标志性成果产出,进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离退休教师作用,提高培养过程监控力度。推进优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选与提前留校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和实施。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优、指导教师评优、管理人员评优工作,细化相关实施办法。研究生管理的要诀在于服务、创新和不折腾。服务在于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创新在于利用政策的灵活性,让政策服务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核心竞争力,不折腾就是尊重科学,提高效率,不折腾研究生,不折腾指导老师,不折腾研究生管理人员,营造和谐向上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稍纵即逝。研究生培养在学校的二次创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不我待,我们则需要尽快行动起来,不断开拓创新,制定系统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条例并尽快试行,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证政策条例足额到位,发挥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本文作者:王训练张寿庭段红梅葛文胜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7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转型进程也在加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院校培养方案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本文结合前人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及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资料,通过典型学校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课程体系等对比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对比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十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比较,发现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所有大学基本上都倾向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十所大学都有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等主干课程的设置,但地矿类院校侧重于工科,如武汉大学侧重点在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侧重于土地整理与复垦等工程技术。农业类和综合类院校侧重管理,如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时都主要结合的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经济管理,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1.课程模块及学分比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只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学时、学分的增删和开课时序的调整和课程模块的组合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课程模块学分设计比较均衡,注意全方位培养人才,各个模块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见图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各大高校设置内容差别不大,都是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课程,只是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有差别,如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识教育模块占29%,比中国地质大学高7%。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各大高校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只注重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既加数学课程,又加化学课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9%,数学类课程占56%,化学类课程占20%,其他占5%。在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模块上,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类课程等现代类课程。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上差别不大,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上凸显本校的学科背景,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上基本相同,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集中实践课模块差别较大。
2.主干课程的比较。该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主干课程选择上差异很大。在主干课程数量上设置门数不一,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主干课程也就设置了7~8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15门。主干课程反应的主干学科性质不一,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主干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公共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总结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等,但工科类院校侧重于整理、复垦、测绘、规划等,管理类院校侧重于房地产开发、不动产估价等应用方面。
3.实践环节的参比。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实践重点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偏重于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和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内容包含测量、地质、土地调查评价、不动产估价、规划等有特色的系列实习,尤其加大了地籍管理方面的实习;武汉大学偏重于测量及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实习,强调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突出土地软件综合应用方面的实习;浙江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实习。从实践环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设置实践环节时都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前的学科背景基础并结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路和实践中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体现的启示。名校在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非常注重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而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办出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借助于非常强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目标中突出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借助地学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特色;浙江大学凭借综合实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城市用地等级划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突出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能力。石河子大学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时,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更加注重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资源、重点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中办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而不是只停留在地学的狭小圈子里。
2.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的启示。名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在环节上又总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虑灵活安排。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专业课设置上“三分双需”,即在大学三年级在同一专业课程设置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学习能力非常强又致力于钻研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模块,加大专业课理论和实践学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仍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修读。石河子大学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考研和就业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分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课程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设计的启示。石河子大学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借鉴名校经验,从教务综合管理、实习内容整合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实习上对各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综合应用实习,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对于实践的要求,解决实习经费分散花费高的难题。同时,把课程内实习与学期实地综合实习联系起来,增加综合实习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实践与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深入综合实践基地,经历从调查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综合应用的环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4-146.
[2]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90-92.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ξ示硭母霾糠值牧勘矸直鸾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稻莘治觯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R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英文名称: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556
国内刊号:42-1638/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孔子学院发展 经验探索 不足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6-02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发展汉语教学的最重要媒介之一。孔子学院搭建起了中国与全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汉语推广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充分显示出了语言文化的魅力[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目前与国外大学合作建立了三所孔子学院,分别是:2006年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合作建立的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2008年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合作建立的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与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合作建立的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国外学校共同建立的三所孔子学院发展实例为依据,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子学院发展历程的分析,以期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一点经验,并探讨孔子学院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1 开展汉语教学
开展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孔子学院存在的重中之重。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教师为阿尔弗莱德大学学生开授汉语语言课程,并在美国公立学校为K-12年级学生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体验课。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还在阿尔弗莱德大学举办了暑期夏令营活动,并在康宁公司开设第二期初级商务汉语课程,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提供不同类型的中文课程达20种。2012年新设立学区,近500学生每周学习汉语1课时。自2012年10月10日,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以来,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已正式开始汉语课程的授课。
孔子课堂的增设提高了孔子学院在当地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孔子学院生源。在进行日常汉语授课的同时,可开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商务汉语、汉语文化等课程,更能显示自身特色。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于2009年开始率先建立了附属孔子课堂。目前,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已建立6所附属孔子课堂,它们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布大孔子学院的覆盖范围,扩大受益的老师和学生。
2 培训汉语教师,为汉语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是孔子学院维持当地生源、提升孔子学院在当地学术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了培训汉语教师,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具有经验的中文教师为25名当地中文教师介绍了《跟我学汉语》和《快乐汉语》这两本汉办开发教材编写理念和授课心得,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择适用教材等方面,进行介绍。同年,在汉办的资助下,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文理学院David Lux院长和历史系Judy Litoff教授作为汉办汉学家带领布大学生前往中国,拍摄了一部针对中小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双语教学片“跟我来(FellowMe)”。该教学片将以教材的形式向下属孔子课堂和当地中小学推荐。
各式各样的符合当地人兴趣的汉语教材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汉语学习中来,网络孔子学院的尝试也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学习资源,值得学习。2011年,在美国联邦政府STARTALK关键语言项目和汉办的资助下,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当地的中文教师和文化教师精选了部分优秀STARTALK教案并组织编写了一套《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小学中文教学教案汇编》。该汇编已被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附属孔子课堂以及新英格兰南部地区中国语言文化教师协会的老师广泛使用。
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当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汉语教师编写了以熊猫为主题的“熊猫家庭”的中国语言文化教材。针对不同中文程度的学生,教材分为初级I、初级II及中级。
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努力推广网络孔子学院。不遗余力开发三个项目帮助宣传推广,尽力介绍汉语学习网络资源。约260人在网站上注册,进一步的推广活动也将继续进行,同时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也在扩大自己在周边地区的影响。
3 开展汉语考试
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共举办了两次青少年汉语考试(YCT),共有29人参加。罗德岛华裔学校星星中文学校21名学生参加了YCT考试。林肯高中附属孔子课堂首次有三名学生参加考试。另有5名参加布大孔院中小学汉语班的学生也参加了考试。
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入选为第二届美东地区汉语桥比赛的预赛场之一。这是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第二次承办汉语水平大赛。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开始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开发美国青少年学生互动汉语教学软件。该教学软件将有效帮助学生通过HSK1级汉语水平考试。这套软件将是第一套在美国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汉语的互动软件。
4 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每年组织美国高中师生来北京、湖北等地感受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中国文化,参观学校并与师生进行交流,品尝美食,游览古镇。STARTALK中文夏令营是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又一特色,期间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多个辅助中国文化课程,包括书法、民乐、武术、舞狮、中国民间艺术、中国饮食文化和包水饺,以及参观博物馆和中国市场等活动。2012年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每月邀请一名在某一研究领域的中国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进行中国专题讲座,得到学校400余名师生以及参加的民众的欢迎。
作为全美唯一一家大学舞龙队,布莱恩特大学舞龙队参加了孔子学院总部“网络春晚”的演出,并获得了团体优秀奖的好成绩。除在布大校园的举办的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进行演出外,布大舞龙队还积极融入社区,例如,在当地小学和罗德岛高校华人教授协会(RIACAP)成立大会上进行演出。表演的同时,队员还向观众介绍中国龙文化和相关知识,反映热烈。
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欧阳教授来到纽约州,在多所公立学校做了系列的中国陶器及陶瓷艺术讲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太极和舞龙教师胡凯教授在北雪城高中开设了舞龙课,建立起了第一支美国高中生舞龙队。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在阿尔弗莱德大学主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京剧服饰与化妆展,向师生和社区居民介绍京剧幕后的艺术。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还通过汉语桥美国高中生夏令营、汉语桥校长代表团、阿尔弗莱德大学中国商务考察团等形式鼓励更多人来中国,近距离感受中国。
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和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还多次举办春节联欢会或中秋国庆节庆祝活动,邀请当地华人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以及来访的艺术家进行精彩的传统节日表演,帮助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结合当地现有中华文化兴趣点、现有资源结合,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实用的宣传推广,例如,面向大特尔诺沃大学师生举办中国专题学术讲座、面向大特市周边主流社会和中小学进行文字书写和绘画交流推广,依托部分到过中国少林寺学过中华武术的中保贸易交流会和卢塞武术中心等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与大特尔诺沃大学现代语言学院的中文专业取长补短,相互合作,2012年10月举行了中国文化讲座并赴布加罗镇参加推广汉字书法和中国绘画活动。
5 科学合理的合作管理模式
三所孔子学院均以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形式建立,建立之后,合作院校间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全方位发展的孔子学院。
5.1 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模式
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办学模式创办海外孔子学院,根据各国的特点和需要,从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这四种合作办学模式[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承办的三所孔子学院均采用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这一模式。
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的合作双方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和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布莱恩特大学是一所以商贸、金融、管理为主,兼顾文、理、工等专业的综合型私立大学,阿尔弗莱德大学是一所综合型州立大学,大特尔诺沃大学是保加利亚第二大高等院校,也属于综合型大学,与公司形式、政府机构、社团机构等不同,高等学校合作在联合建立孔子学院上存在一些优势。
与跨国公司形式相比,高校间合作模式更贴近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发展汉语教学的本质,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更贴近于教育的实质;相较于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可以不拘泥于国家间官方外交政策,合作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与社团机构不同,高等学校一般文化经济教育基础实力扎实、各自内部管理稳定,可以长期维持孔子学院稳定发展。
5.2 科学合理的合作院校间管理模式
合作院校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孔子学院管理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3]指出,孔子学院合作双方应采取中外合作建设的方式发展孔子学院,需明确双方的互惠互利院原则、走出功利化语言推广的思路、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整合全校资源来发展孔子学院,而努力而坦诚的态度,携手通力合作,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4]三所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得到了国家汉办和双方学校领导及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严格遵循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要求,两校在开展学校间合作时以互惠互利为前提,致力于服务两校师生和加快双方学校和孔子学院发展进程。
三所孔子学院与国家汉办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积极支持国家汉办的各项工作。例如,各孔子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桥活动,展示出了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掌握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积极加入“孔子新汉学计划”的申报工作等。
孔子学院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自策划在当地建立孔子学院起,两校领导和相关项目负责人便开始详细了解两校情况、双方领导层合作意向和孔子学院发展规划,进行两校领导互访,孔子学院建立后设立孔子学院理事会,双方定期召开孔子学院理事会会议,由孔院院长向两校校长汇报上一年度孔子学院工作情况和下一度工作计划,经过理事会的讨论确定孔子学院下一年度发展规划。
合作院校双方分别在各自学校设立孔子学院办公室,进行孔子学院日常事务管理、校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及时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保障了合作院校之间的真诚合作,同时,合作院校调动一切资源全力配合两校间的合作交流。
6 经验与不足
纵观孔子学院发展历程,虽然在外方校长和中方校长的带领下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唯有在现有的项目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和代表性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三所孔子学院应充分理解总部的重点项目和计划,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更加有深度的进行。在第四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式上,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但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被郑重提出来,如何在语言传播的同时也为文化传播保鲜也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孔子学院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中国文化等机会,但教学对象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水平、高素质、汉语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孔子学院发展的又一趋势,海外孔子学院应充分理解和利用总部新推出的“新汉学计划”,结合合作孔子院校和当地的汉学研究和教学资源,进行具有推广和指导性的研究,为当地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3)专业汉语教师的缺乏也成为阻碍孔子学院发展的障碍,随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的增多,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日渐凸现[5]。加快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志愿者的输出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但当地教师资源的发展才能坚决根本问题。
(4)深入探讨如何将文化及其他学科相结合应用到汉语教材开发和教学中促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文化作为语言传播的支点须得到专业学科的支撑,这样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5)向世界上已开设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学习,尤其是发展较好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以史为鉴,方能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盲点。
7 结语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期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将孔子学院发展的更加完善,将中国文化引入全世界更多人心中。
参考文献
[1] 管静.基于发展视角的孔子学院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08(5):33.
[3] 唐淑宏.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143.
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的实训基地,这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珂兰钻石来说,就好比遇到了“甘露”,解决了我们在人才方面的“渴”。
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或者领域都会遇到,对B2C企业来说,将一个“熟手”纳入麾下都是难上加难。有人预测,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诸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但是,我们在最近的招聘中发现,与“人才匮乏”相对的是“人才泡沫”。一些毛头小伙子进入公司3个月便自以为是老员工,工作6个月就敢吹牛说自己资深,工作1年便自认为是专家。这样浮躁的心态很多年轻人都有。
而且,他们开出的工资也很吓人,往往在原有的基础上翻倍,此外还要求承诺期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后,他们却表现不出于与其薪资相匹配的能力,这让我们之前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如同泡沫般破灭。
我分析了一下,造成“人才泡沫”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速度飞快,对人才的快速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以往在传统企业工作1年学到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在电子商务企业工作半年学到的东西多。因此,在传统企业工作十年才被称为“资深”,而在电子商务企业工作两年就可以被称为 “资深人士”。这就使得年轻人盲目高估自己,一有机会便流动。
前不久听说电子商务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2010年的某物流发展论坛上,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知名B2C网站的物流总监聚集一堂。在他们看来,“与其说来开会,还不如说是来见见过去的老同事,交流一下感情,看看他们又到哪里高就”。在当天参会的100多个人中,有20多人都是以前从卓越亚马逊离职的员工。对他们而言,参加论坛遇见老同事,再平常不过。
其次,国际性大公司的高薪政策让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变得急功近利。在钻石行业也是如此,国际国内大品牌都在“试水”电子商务,与它们相比,处在发展期的网络电子商务品牌显得“捉襟见肘”。火爆的市场需求推动着许多人跟着薪酬走,哪里薪酬高就往哪里去。
这样的后果便是,在一个岗位上还未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便去追寻更高的职位和薪资。由于不停地处于适应与熟悉的过程中,这些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要明白,如果员工频繁更换东家,一直进不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层,那么这种转换的成本就很高。
最后,人才泡沫的背后隐藏的是融资泡沫,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大团队,招人。国内不少B2C企业在拿到风投后员工人数都增长了几倍,这些新增加的员工中就包括从竞争对手公司挖过来的人。
轰动一时的“集体跳槽们”事件就很发人深思,某知名团购网站300名员工集体跳槽到另一家团购网站,据说主要原因在于薪酬福利、股权激励等与员工预期差距巨大。实际上,这是打资本战的团购必然的宿命。
今年年初,我们公司做了一个统计,我清楚地记得员工人数是303人,那时距公司成立有3年时间。而最近的统计数据是,员工人数接近500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员工人数的增长数量超过了以往的3年的。
任何一个电子商务公司都是这样,经过初创期之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是爆发性增长。整个公司的部门、员工、营业额都在以几何倍数增加,人才短缺问题开始凸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人才的源头上下工夫,和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同时支持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在这一方面,传统企业要比我们先走一步,像周大福这样的品牌早在几年前就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设立奖学金和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