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新闻作文

写新闻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新闻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新闻作文

第1篇

【关键词】新闻日记 语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94-03

一、在作文教学中提出“新闻日记”的原因

1.学生普遍缺乏关注国家大事,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意识和热情。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中仍有一部分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与参与,成了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而在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今天,让孩子通过“看新闻,写日记”来了解国际、国家大事,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体会社会发展的艰辛,洞察国内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积累知识,提高思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新途径?

2.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处理能力

随着媒体活动日益现代化、多样化、广泛化,也正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有效的关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空间。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现代人对“素质”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而应进一步提升到“还需具备一定的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高度。

3.学生对生活中应备的常识了解甚少

“减负”后,虽然课余时间较以前增加,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把时间、精力花在看电视机、玩游戏机上,阅读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更缺乏收看新闻、阅读报刊、听广播的良好习惯,导致知识面狭窄,对一些基本的常识少缺乏认识和了解。

如,在四年级的一次能力测查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球就诊记》后,结合阅读后的感受和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主动关心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给有关部门写一封短信。参加测查的同学多数较好地掌握了信的格式,可是对于信开头的称呼(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们),却只有少数同学写正确,而多数同学都写成了“有关部门”,更有个别同学可能因照背语文书上的例文(给表姐的一封信),将人称写成了“表姐你好”。类似这样让广大语文教师啼笑皆非的事例比比皆是。再分析那些能正确写出称呼的同学,多数是通过看新闻、读报刊了解到这类事件应该找环保部门。

可见,现在多数学生对于学科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而对于一些生活中基本的常识却知之甚少。

4.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作文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学生写作文时,之所以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再者,对小学生而言,由于是没有目的性的观察、无注意占主导,心理学家认为,观察的效果取决于感受对象的刺激强,因此对于生活中的同一件事或同一个现象,有的学生能叙述得头头是道,甚至能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独立见解,而有些学生则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感到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思路打不开。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提高不快。另外,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相似的学校生活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针对上述种种矛盾,笔者在教学中确定了以“看新闻、写日记”为题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二、如何调动学生“看新闻、写日记”的积极性

1.组织发动,家校携手。

在课题研究前期就通过召开实验班家长会的形式,请有关教师做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确“看新闻,写日记”的意义及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条件。如,订阅报刊;确保孩子收看新闻的时间;帮助、指导、督促孩子在家收看新闻、记录新闻。

由于组织发动落实,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多数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保证学生在家看、记新闻的时间,有的家长还能陪孩子一起看新闻,并与他们交流看新闻后的感想。由于小学生外在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缺乏持久性,因此,家长的配合对于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的习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师身先士卒

要让学生对“看新闻、写日记”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率先示范,坚持看新闻、写日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及对新闻的敏锐性,把自己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好新闻推荐、谈天说地、新闻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给了学生精神的鼓舞,让学生知道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训练中,“自己并不是单枪匹马,还有老师在作他坚强的后盾。”坚持看新闻、写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积极向上的写作热情,会给学生以鼓舞,使他勇敢地坚持下去。教师言简意赅的文风,也给学生在习作中提供了范例。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全面调动学生“看新闻、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对提高自身水平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逐步掌握“看新闻、写日记”的方法,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新闻作为日记的内容,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交流形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谈自己真切的感受,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交流。

三、进行“看新闻、写日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法

1.掌握“看新闻”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看新闻的主要途径有收看(听)电视(广播)与阅读报刊。

从电视(广播)中了解新闻,除了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省市新闻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记者会”等内容。收看时,应做到全神贯注,并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尽可能保持原话,用较快的速度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新闻记录本上,如有困难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或在其它时间段留意收看重播。

阅读报刊方法主要有三种:浏览、跳看(读)、精看(读),对于感兴趣的新闻可作一些圈、划、点之类的读书记号,对于感受最深的还可写一、两句批注。同时通过“好新闻推荐、新闻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变盲目地看为有选择地看。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更应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慢慢看、细细看,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处理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对于有些新闻(如美国总统竞选等报道),可采用专题看(读)的方法,对整个新闻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

2.有感而发,及时捕捉看新闻后的感触和想法。

看懂了新闻,并不意味着就能写日记。因为每个学生语文知识、认知能力的基础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写这类日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过程,遵循“异步性原则”。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于初学看新闻、写日记的同学来说,写新闻日记的要求可放低到:学生在看新闻后,采用“剪报或摘录”的形式作为新闻日记。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暂时放弃了作文,可对于那些原来没有习惯看新闻和语文知识、认知能力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剪报却是一个很好的感知和积累的过程,既为今后写新闻日记打下了基础,要求又不算高,没有难度,不“闷”学生,学生也不会因此造成心理负担,那他们就有兴趣,对此产生了积极性。

剪报的方法是: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材料,然后将经过选材后的报刊进行剪贴,报纸的剪贴时应注意:要剪下报头上报纸的名称、年、月、日,以便日后写一些专题性新闻日记时查找;还应注意将所选的新闻材料剪完整,有图片的要将图片也一同剪下;剪贴好后,要做一次校对。

第二阶段:收看或收听新闻后,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并简单地写几句感想。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对于一些标题已能准确、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的新闻,可以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充。②绝大多数新闻的导语都较简明扼要地根据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新闻的导语,用摘录重点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整理。③对于内容较多的新闻,可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简要的经过等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

第三阶段: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新闻后,能引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作适当的引申和联系,即结合自己的想法或身边的小事,敞开心扉,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谈自己的感想。通常可以: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醒人们重视。②针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进行辨证,从而找出正确的做法。③针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写,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有感而发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这类日记的材料。

从总体上看这类日记,篇幅上较短小,形式上与读后感十分接近。学生习作时不会有较大困难,但写作时还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来自于新闻材料;在谈自己的感想时要抓住一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引用新闻的内容不可全篇照搬照抄,要学会取舍、归纳和必要的引用。

3.通过多种展示活动促进习惯的形成

为了使收看、记录新闻长久地得到开展,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发的习惯,实验班安排每周三的谈话课和隔周一次的语文兴趣课时间,让学生说说新闻,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演讲锻炼的场所。各实验班还将这项活动纳入主题队会之中,开展以“时事知多少”、“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平与冲突”等为主题的新闻会。各实验班还在黑板报中开辟“一周大事”栏目,汇集了学生记录的新闻,张贴优秀的新闻日记。每月安排一次年级巡回交流展示各班学生优秀的新闻日记。实验班教师还组织学生积极投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看新闻、写日记”的初步成效

1.激发了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收看(阅读)新闻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进行后,课外收看(听)新闻的兴趣和习惯均能明显优于实验前,证明看新闻写日记能有效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书报习惯。

一年多来,在看新闻、写日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地浏览《钱江晚报》、《杭州日报》、《参考消息》、《都市快报》、《小学生世界报》等报刊杂志,多数学生至少看两三种报纸。家长们也常常反映:现在孩子们回家不是先玩,而是先翻阅当天的报纸。学生积极地参与“新闻会、好新闻推荐、小新闻角”等活动。学生对收看(阅读)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每天读报(或收看新闻节目)的好习惯,“看新闻”成了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自觉活动。

2.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进了对生活常识的熟悉与了解。

通过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或阅读各类报刊上的新闻,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改过去“阅读量以教材中的课文占多数”的现象。据初步统计,每个学生每天看报的阅读量大约为2000字,那么一个月就能达到60000字,以此类推,一年就基本完成《教学大纲》中阅读量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阅读面也得到了拓宽,他们不仅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从新闻中了解到“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新闻以它所独具的时代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学生自然地接近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3.及时地关心、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看新闻、写日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不再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如,学生在看了有关日本首相拜“鬼”的连续报道后,写下了《假意与真情》、《真感于拜鬼事件》等。学生们还通过国内外的新闻,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祖国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肩上正担负着何等重要的历史使命。

4.增强了学生辨别、筛选、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学生必须进行筛选、处理、吸收,才能将它们转变为“看新闻、写日记”中的材料。有的孩子爱上了剪报,他们把感兴趣的新闻剪贴成一页页剪报,并进行分类整理,编成了《剪报集》;有的孩子爱上了写新闻日记,每当阅读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便会兴致勃勃地写上一两段。在“新闻会、好新闻推荐会”上,孩子对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总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获得一定程度地提高。

5.丰富了作文的素材,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以前布置学生写周记时,一些学生便感到头疼,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可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实验后,学生在课余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或看各类报刊上的新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利用新闻的内容或自己看后的真实想法作为写作(日记或周记)的材料。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题材源源不断而来,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习作的题材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从而促使习作水平迅速提高。

研究证明:“看新闻,写日记”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质乃至人的整体素质都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著. 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丁法章. 新闻评论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蒋建华. 新闻资料漫谈. 中国新闻出版社,2000

第2篇

细细想来,学生作文无材料可选,无内容可写,也不能全怪学生,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没有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积累素材的习惯。时间悄悄流逝,岁月没有留下痕迹,学生的确无话可写。

那么习作材料来自哪里呢?答案很简单,材料从生活中来,而且必须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生活在一大堆的作业里,每天有多门功课要应付,对生活熟视无睹,这样当然无话可写了。

为了挖掘习作的源泉,我带着学生开始了“每日一话”之旅。

第一阶段:走出宽泛,确有所指

学生并不懂得如何选择一事写一话。五年级的学生依然在写:(1)我在家玩了半天。(2)我一个人在家闷了一天。(3)一天都在教室里学习……“玩”、“闷”和“学习”没有具体所指,太过宽泛。

有时学生写了一件事,但只是虚晃一枪:(1)妇女节,老师和妈妈都很开心。(2)太阳好大,我快被晒干了。(3)今天作业多,好难受啊。(4)明天终于可以休息了,可以睡懒觉了。(5)浪费了一个星期天,真是可惜。(6)今天老师没有批评我们班,可我还是很不开心。

这一类写话,说的是心里话,但不痛不痒,没有明确的事件。学生一天的生活中,不是没有触及心灵的事件,而是学生不会沉淀,不会积累。

第二阶段:走出狭隘,直面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纷纷告诉我有关学习的事,我没有太在意,可是看了学生的写话,我才发现他们的写话很狭隘:(1)音乐课上,老师让我们跟着录音机学唱歌。(2)美术课,我们见到了久违的美术老师。(3)今天我们去电脑室上语文课。

学生的视角始终围绕着学习,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是学生没有养成“每日一话”的写作习惯,写话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学生的视角习惯于围绕着上课、作业、考试三大重点转圈圈,没有调整思路,放眼生活。

于是我召开了“每日一话”会,让学生每人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想与集体分享的一句话,并读出来。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从同伴的发言中寻找到了“话点”:(1)家里添了狗宝宝。(2)妈妈在上班路上捡到了一个红包。(3)奶奶和妈妈为了我该不该自己骑车上学争吵了。

家里、学校、路上、野外等发生的事,都可以写入作文;事件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同学、亲人,也可以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唯有打开视野,知道作文不是非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写天天发生的正事,学生才会发掘到作文的素材。

第三阶段:敞开心扉,直面心灵

眼里有世界还不够,把世界收在心里才能开阔视野。学生的“每日一话”是被我当做宝贝来珍视的,每次我都给予回应,或用波浪线、五角星赞扬,或用笑脸、哭脸传达心情,或用一个语气词、标点表达感情。渐渐地,学生感觉到了我的热情,开始敞开心扉说想说的事,也慢慢流露出了自己的心情,养成了在说事时表达情感的习惯。

如果有谁写了学校以外的事,我就会大力表扬,这样学生的视线就开始慢慢转移到了校园外:(1)星期天,按照惯例我要在9点以前睡觉,可今天爸爸却带我去镇上看舞龙,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啊!(2)邻居家的狗贝贝做妈妈啦,生了两个小狗狗,超级可爱,我天天都去看它们。(3)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庆祝妇女节,我却没有送妈妈礼物。

“每日一话”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成了学生的“悄悄话基地”。他们会告诉我一些隐私,他们如此细腻,情感如此丰富,常常令我惊叹。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爱上了“每日一话”。“每日一话”怎么写,写什么,学生了如指掌,写起来得心应手。(1)写自己的见闻,注意写清谁干了什么,最好能描写自己的心情。(2)跟某个人对话,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可以对你最近所读的作品中的人物说话。(3)一句话新闻。可以是校内新闻,也可以是央视新闻中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但一定要写出你听到此新闻时的心情或想法。不要每次开篇都用“今天”,特殊日子可以写清楚年月日,不是特殊日子就省略“今天”;慎用关联词,要多推敲,表达严谨,在作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第3篇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二十六个教师节,为发扬光大尊师重教传统,使学生学会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同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

二、活动主题:

“感恩老师,让心灵飘香”

三、活动时间

9月2日 ---- 9月14日

四、活动内容:

(一)一、二年级中开展“画画我的老师”的活动,并可以写一句感谢教师的话。

(二)三、四年级开展“我的老师”作文比赛,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讲比赛。

(三)班级内举办一次故事会,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

(四)以教师节为主题,更换班级黑板报。

(五)以“老师,您辛苦了”为主题,办一分手抄报。

(六)自己动手给老师做一张贺卡。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认真发动,积极准备,保证活动效果。

2、一、二年级绘画一律用16开的新闻纸,每班上交10份,学校将把优秀作品在宣传栏中张贴。

3、作文体裁自由,可以是书信、诗歌等,必须是学生自己写作,每班上交5份高质量的作文,优秀作文将在学校刊物上刊登,演讲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4、黑板报内容全面更新,要以安全、新学期、教师节三大块为主题。

第4篇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这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伤脑筋的问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中心课题之一。笔者这学期也听了一些专家的作文教学经验,翻阅了许多资料,在作文教学上也进行摸索,实施了一些做法,以下凭本人的教学体会介绍几点从班管理角度来进行作文指导的观点及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平时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基础和能力较差,改变这种状况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做法,是消除写作的神秘感。在让学生作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列个提纲,或试写一次,以作文指导学生取得实际经验,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首先要自己懂得并使学生懂得,写作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促使学生动笔写作,不外乎这样一些原因,由于某件事的触动,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当时的心情和某些做法希望在文章里有所表观;对写进文章的某些事物,读者易做出客观的评价,作者则通过别人的反映,促使自己更加客观地思考问题。抓写作动机的理解,以消除学生心中对写作怀有的神秘感,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在作文指导中可安排如下的写作形式:写“教室的新变化”,安排回顾性作文,在班会上,以“我为班级添光彩”为题,宣读自己的心知,平时可以出一些命题日记或自拟题目的日记,命题日记可出“我的历史”,让每个学生记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情,写出“野炊、春游”后的感受,让每个学生记下活动后的想法。这一段时间后,全班讨论、交流、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

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学生一入学就有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选取身边事物写进作文,按能力和兴趣的需要开展主体性的活动,丰富的语言生活依赖于主体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依靠学生乐于接受的写作形式的运用。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孩子通信”“与老师说心里话”“以班级提意见”等形式,一开始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通信”的内容有教师在班会上的讲话、广播电视中的新闻、当日学习的各种内容大意、各课外活动小组的通知,末尾还设有“教师言”的专栏。“通信”的记事、制版、发行均由学生分批轮流担任,相互间展开竞赛评比。有的学生为了取材,有意识地摘录电视新闻,有的坚持读报,从不间断,“与老师谈心里话”一般不发行,目的是能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改正自己的一些做法,使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更接近,气氛更融洽。这种形式试行了将近一年,学生逐渐有了取材的方法,能广泛地取材;能抓住文章和讲话的要点加以概括并写成文章;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养成相互推敲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合作的态度。

三、让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

学生平时写作下笔难、没内容可写,其实源于学生没材料。学生写作材料都来源于学生周围、学生自身,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就能使他们更了解自己、家庭和社会,这样,他们会有丰富的内容可写。如,在指导学生写作练习中采用以下的形式:(1)让学生当小记者、小编辑,除了个人经常采写新闻,陆续向班级之外,还轮流将班上所出的墙报、黑板报等加上引人注目的标题,每月评选出优秀的几则,在校园文学刊物《碧水江潭》上刊登,这种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选材的能力,又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2)班级日记。每个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作真实的记录。(3)家庭日记。每个学生对家里发生的事(不幸的、幸福的)都写在日记本上,以便于学生更了解家庭,同时也加深老师对学生家庭的理解。(4)收听电视新闻并记录,这样做使学生睁开眼看世界,使封闭的校园生活也亮堂起来,学生能更深刻了解家乡、了解社会。

(作者单位 贵州省盘县断江镇中学)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40-01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长篇短章,词汇先行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同样的“积累词汇”,其实施过程城里乡下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学校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少,去积累词汇,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图书室的书借来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书,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将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两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籍,这些书籍将会启发孩子心灵,使孩子触摸到文本中的真、善、美。

其次,对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农村孩子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几乎失去家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这当中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二、题材拓展,写城市事,国家事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关心身边、社会的事件,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兴致很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有时候,学生还能够一阵见血的指出事情发生存在的利弊,我常常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就此写在本子上,并抽时间给予评价,评价语言中肯,鼓励学生多思所想多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种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让我尤感欣慰。

三、模仿入门,例文作文教学法

第6篇

距中考还有三天

”啊,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假第一天的自然醒果然爽,抬眼一看,哦---------快十点了————————第二节课快下课了。哈哈

悠哉悠哉地洗脸、刷牙、吃饭。准备完毕后,正考虑干点什么。突然一条短信摧毁了这美好的假期。“本班于今日下午两点半发某重点中学的物理卷子,到者有份。” 昨天刚分别,今天又要“聚会”了。 唉~ 一时间沉浸在痛苦中深深不能自拔。又想起老师催我作文稿——她要批改,不觉心痛,这已经十点了啊啊啊啊啊.....

正坐着构思作文,倏忽地看到了电脑,灵光一现,凑到电脑旁坐下,迅速打开浏览器输入——中招数学填空压轴题,瞬间出来320000000000条信息,点开第一条,开始刷题(然而忘了作文)

题刷完了,抬手一看表,12点多了。不禁心中一慌,作文还没写。。。。没事,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1点。嗯,好饱啊,时间还早嘛,便开始坐下开始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时间不断流逝。转眼一点半。开始构思。脑子一片混乱,全是刚才的新闻内容,不禁开始自责。1点40,嗯,写点什么呢,想想想想想想,1点45,嗯开始写。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奋笔疾书

嗯,终于写完了。什么鬼。3点15...................好吧,只能当做看错时间了,跑到学校。

................略过....................

“老师,作文。”“嗯?””作文!“”哦,放那吧,先回班“”嗯“

然而我看了眼同学,嗯,她来了,

但是我回来了,在这码字。

第7篇

第一、真实体验生活

作为人,首先有见闻,后才有思想,这也是符合物质到精神的哲学理论。因此要求学生要留心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凡是耳闻目睹的事情,往往自己感触最深,学生最容易下笔,因此也有内容可写。学生要留心、关心身边的事情是职高生生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因此引导学生可以记录一次见习实习;写一次上学或者放学经历;可以描述超市购物场景;也可以写一次产品促销;可以写一次街头活动等等,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其实也写过不少类似的题材的作文。但是同样的一件事情,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不同,不同人的观点不同。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件也有不同看法。只有亲历耳闻的才最真实,才最能表达学生自己最真实的感情。也最容易打动别人。要获取耳闻目睹的社会见闻的素材,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也就是符合教材所要求的学生参加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历社会实践,再把它运用到语文课堂上来。使他们能够有话说,有事写。写出的文章内容真实,感触深刻。

当然,真实生活的体验除了亲自参与或者亲历之类的事外,真实生活的体验其实更多的也包含看见或者听见各种媒体所的信息。

职高生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各种媒体上的信息,不仅关注身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也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握时代命脉,确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见解。

第二、恰当的语言表述

不少学生通过努力,眼看耳听获取关于社会的见闻的素材很多,但是在写作上往往出现有事讲不清,有话说不出的憋屈感。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时遇到的通病。其实质是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不够,不能用准确地的词句表述出来。这也是语文修养欠缺的表现。

可以先降低标准,让学生在自己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见闻方面的素材情况下,不要急忙下笔。多看看报纸,翻翻杂志,并且多在网上要查阅关于类似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报道或者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借鉴别人如何运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话句去叙述、描述事件的。觉得意思表达不清,也可以直接摘取一些别人现成的优美的词语,准确表述的语言。只要恰当的引用他人的话语能够把你自己想表达东西很好的表达出来,其实摘录也是一个不错的写作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写社会见闻最好的最捷径的方法。在学生逐渐掌握了怎么去写好社会见闻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平时积累更多关于社会见闻的词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能够经常用恰当的语言去叙述,去描写,去评论。学生自主写作社会见闻,既不是纯粹的作文(作文很多可以凭空想象的),也不是纯粹的新闻或报道之类的文章(不是记者的身份)。但是不管是社会上积极向上的还是阴暗污浊的事件、人物,一般情况下都要客观反映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见闻一般让读者去评判,让大众去鉴别。但是作为学生作文社会见闻,学生自己的感情、立场、观点要鲜明。可以明确地表达,也可以隐含其中。笔下不能完全就是一摄像头。对于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的社会信息之类的素材,比如电视、网络有丰富的各种社会见闻,学生其实天天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在接触社会见闻。对某人或者某事的关注,并且把它作为写作的题材,那么学生对此就要非常明确表述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能含糊其辞,没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否则就成了摘抄现成的新闻消息,达不到学生自主写作社会见闻的目的,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强化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不管写什么,都是属于作文范畴,只要是书面形成的文字,就必然要求有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自主写作社会见闻也不例外,其实质也是作文。因此写社会见闻也必须遵循一般作文的要求和写作技巧。基本的写作方法一定要强化。这也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主张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技巧,重视名家名篇对学生的影响,模仿是作文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文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作文,组成一条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改变“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态。高中生要写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更应该要加强这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写社会见闻的过程中,多多模仿一些新闻报道以及大量的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形式结构,特别是网络上的许多好文章。学习那些好文章的审题、文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加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步伐。

第四、以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第8篇

一、自然风光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使学习活动具有地方色彩。韩城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故里,龙门是韩城的象征。是大禹凿山导河、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之地,以其瑰丽的景色和险要的地位被人称做胜地天堑。黄河流经韩城的长度约74公里。韩城段是整个黄河流程中最雄奇跌宕、多姿多彩的一段,视觉形象最好、最美,惊心动魄的黄河文明与恢弘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对应。加之东部黄河湿地、西部多彩森林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自然风光资源风光无限,《龙门的孩子爱龙门》便成为了我们的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了解母亲河,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热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我们分年级设计了“赞美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听父母讲龙门的故事,讲母亲河的故事。三四年级学生讲述与龙门有关的故事,吟诵与母亲河有关的诗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母亲河的故事,反复朗读“龙门有灵秀”等诗句,眼前浮现出母亲河奔流不息,日夜劳作的场景,也深知母亲河养育了我们,保护母亲河应是每个人的责任。五六年级学生展示母亲河的风光图片。学生把课本和搜集来的黄河图片在班内展示、欣赏、点评,领略龙门黄河的无限风光,犹如身临其境。

在全校开展一年一度的“亲游母亲河、重温家乡情”活动、“保护母亲河”植树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从实际行动中懂得应该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品德优良的好少年。最后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建议。查找资料后学生知道,黄河水变浑浊的原因,建议植树种草,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建议不要往河里抛撒垃圾,使母亲河不再遭受污染。

学生们在系列活动中调查思考、亲身实践、交流探讨、抒写表达,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自然风光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充满了童趣和灵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文物古迹资源

韩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南有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深远影响的司马迁祠墓;中有“小北京”之称的古城,有被誉为“民居瑰宝”和“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的古民居党家村;北有被誉为“晋陕大峡谷”和“鲤鱼跃龙门”的黄河龙门。有雄踞古寨堡之上,居高临下,被称为陕西“布达拉官”的普照寺;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梁带村两周遗址”。重点文物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

语文组的老师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现状,在学科知识整合、作文教学中,紧扣文物古迹资源,开展“家乡文物古迹知多少”、“新闻我做主”系列活动。挖掘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现场作文”教学,结合韩城市“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活动,我们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家乡文物古迹知多少”文化调查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向父母咨询、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查阅历史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了解文物古迹,历史变迁。并通过节假日就近实地考察、深入展厅调查采访、父母伴游参观,对家乡文物古迹有了更新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了他们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决心。如今学生对韩城的历史,对司马迁、对黄河龙门都能说出动人的故事,并且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新闻我做主”。结合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实践活动设计新闻,开展活动作文实践课。每班培养两位新闻员,在班级召开的“龙门新闻会”上读新闻、说新闻,随后大家写新闻、评新闻,最后一起评选“最佳新闻”。优秀新闻员亮相示范后,同学们轮流担任新闻员,教师现场指导。活动作文实践课,拓宽了语文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关心家乡发生的事。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学生自觉地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成了充满真情实感的现场作文。

挖掘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现场作文”教学。我们成立高年级小记者团参观司马迁祠、古民居党家村、大禹庙、文庙等,写参观日记、心得体会。采访展厅工作人员、游客,了解历史与形势,写采访稿,提高口语交际。为自己心爱的文物古迹选写广告词,做广告画,并在班级展示,提高应用文的书写能力。搜集文物古迹颂赞诗文,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召开歌颂文物古迹诗词朗诵会,经典诗歌背诵比赛。特别是郭沫若1958年在为司马迁祠题写的碑文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成为必备保留比赛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朗诵诗歌美文的积极性。学生们围绕文物古迹资源开展主题活动,自编以韩城特产命名的《大红袍》小报,以剪报、手抄报、电脑报、采访录等形式展示语文实践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表现出克服困难不怕苦的意志品质,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历史,真切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民俗风情资源

龙门的自然景观让人赞叹,龙门的神话传说更让人着迷。龙门又称禹门,相传大禹治水最艰难浩大、最伟大的工程就是用神斧劈开龙门山,至今韩城还流传着禹女献策、错开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大禹治水的故事,所蕴含的人定胜天开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大禹庙是人们纪念大禹治水,颂扬大禹精神而修建的一处祭祀性庙宇。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就发源于龙门,蕴含的逆流而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鼓舞着历代黄河汉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根祖祭祀文化、史圣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及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韩城秧歌、民间社火等文化遗产悠远流传。

我们结合韩城市教育局“争做文明韩城人,我为城市添光彩”主题活动,挖掘民俗风情丰富内涵,积极开展“拜家乡史圣,赏民俗风情”学习活动。作为史圣故里,韩城是历史担当,陕西是历史传承。史圣故里有思想绽放,有文化争鸣,有历史辩论,有名人聚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论坛,珍贵资源当珍惜。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同史圣文化同行,与家乡先哲为友”、“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优秀读后感评选、“孩子和父母、同读一本书”等特色载体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家长爱书、藏书、看书,引导家长学习传统文化,注重言传身教,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第9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存”。他的意思是,生存是优美的,生存中随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视察、发明、捕捉,才气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子夜三点多钟起家,走十几里路,去视察包身工上班的景象,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一样平常生存的第一手质料,写出脍炙生齿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视察生存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团结课文内容,引导门生注意视察生存,做生存的故意人,从高一开始写日志,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门生注意视察种种风景,视察种种人和事并仔细领会小我私家的以为.效果不少同砚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视察生存,写出小我私家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门生的身份加入学校校庆征文角逐,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本免费结业论文来自-

二·、提倡门生体贴时势,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门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门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门生注意收听新闻,体贴时势。同时,我还提倡门生多阅报刊,增长看法,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门生小我私家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砚们都争相阅读,作念书条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门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以为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品评文章等。效果门生的剪报作文比西席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由于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三、精选作文文体和标题,作文训练力图系列化、体系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门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举行审题,我作阐发,细致讲评“状元”文章,让门生较体系地熟知高考作文范例;另一方面,我又以切合写作目的要求,切合门生现实,有稀罕感为原则,精选作文文体和标题,对门生举行系列化、体系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范例和标题:(1)说明文:《圆珠笔》,按肯定的说明序次,运用三种以上说明要领。(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形貌、抒怀写一局面。(3)徽章先容:先容“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景象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砚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质料记叙文,质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本免费结业论文来自-

四、增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即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是关连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即是引导门生全面、正确地明确题意,也即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门生掌握审题的一样平常本事,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标题的限定;(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质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质料,多则质料的要举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许多,不行能要求门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未几,门生写作本事又得到作育。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措施。

五、警惕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警惕模仿的历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云云。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门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要领去仿写文章,也是我举行写作训练的一种要领。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砚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蜃楼海市》,让门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门生学以致用。虽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门生警惕,学习名家的写作要领。

六、尝试写作辩说式作文,突破通例头脑。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着实即是一种辩说式作文题型。我警惕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门生举行作文辩说,让他们持其中一个看法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看法,要求既要看法光显,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门生按看法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加入辩说。效果不少门生能突破通例头脑,拓阔写作思绪,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说局面也非常热烈,门生兴趣盎然。

七、西席评改作文与门生互改、自改相团结,西席重在讲评、勉励。

为了发挥同砚们的积极,引发他们作文的兴趣,作育他们修正作文的本事,从而前进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西席本人评改外,还采用门生互评或自评的情势。具体做法是:课前西席欣赏了门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举行审题阐发,指出这次作文的优缺点,树模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修正的尺度,然后让门生修正,可互评,可自评,先找利益,再指有缺点,重在勉励,然后西席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门生亲身加入了文章修正,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明确得更为深刻。

第10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优化 训练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这是不容质疑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运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尽快获得作文自悟的意识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导学生作文,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例子,帮助学生自悟自得。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主要有下面几种训练形式:

一是摘录。可帮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摘录的内容可以是名人警句,俗语佳词,可以是某方面表达精美的语句,可以是某话题的作文素材。

二是仿写。可于课文的精彩片段处仿写,可结合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专项仿写训练。

三是拓写。可在思维的空白处补写,可在结尾处续写,可变换人称或文体改写,可联系自身体验迁移写,可由此及彼创新写。

二、坚持课外辅导是提升作文素养的合理补充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外结合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必然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开辟第二课堂,是作文训练的合理补充。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一是教师组织作文兴趣活动,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团,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自主活动。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编手抄班级“日报”“周报”活动;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宣传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生活。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感知祖国美好的大好河山,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积累林林总总的写作材料。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关注焦点新闻时事,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区县级、省市级甚至全国级的作文评选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6.结合学校传统活动和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演讲稿、新闻简讯、短信祝语等。

三、强化专项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1.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要在于学习思想。”语文教育家、人教社中语室的顾振彪先生说:“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要素。

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可结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程序加以训练。但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毫无选择平均用力。一般地,应该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上下重锤。

为了使写作的内容丰富化、深刻化,要掌握一些思维技巧,如想象力的训练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丰富感性想象。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储备。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等,都可以扩大形象的储备。

(2)借用模糊想象。运用模糊想象,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原来意想不到的相似点,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

(3)融合想象与判断。合理的想象只有同准确的判断力一道才能发挥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既需思想活跃,又需判断准确。不然,就可能给人无端杜撰之嫌。

(4)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花朵。经常打比方,可使想象力活跃。

(5)多做随意性想象。要放开思想想象,然后将不合理的地方修改或删除,思想拘谨是很难产生出色的想象的。

2.强化专项系列训练。有位教师经过10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个系统,三个系列,30个学习要点”的“初中写作教学应对策略”,可资借鉴,开拓教师的思路。

“一个系统”是指初中三年的写作教学的系统。

“三个系列”即“基础等级系列”、“发展等级系列”、“考场作文系列”,分别在七、八、九年级分三个学年实施;其中每个系列有10个学习要点,共30个。

“基础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文面、观察、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写景、顺序、详略、结构。

“发展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找准题眼、深度立意、加工素材、合理联想、点面结合、侧面描写、个性描绘、夹叙夹议、真情实感、凤头豹尾。

第11篇

语文的能力来源于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就没有应用和拓展。无论是接高一新的班级还是中途接的班级,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笔记本,去积累字音字形、名言名句、名段名篇、鉴赏诗歌的方法等等,然后去实际应用。并且强调没有基础,何谈应用和拓展等能力。我把平时的做法讲出来,请大家指正。

第一:积累字音字形、成语

一是立足教材,二是利用报纸、杂志等阅读材料,三是利用考试题,把常见的字音字形积累下来,抄到笔记本上。抄的多了,记得多了,学生就会总结运用了。在课前,我让学生出有关字音字形的题目,题干要求和高考题一样,每个人都要出1—3个小题,一个同学出题,然后让另一个同学来做题(不要老是由一个同学来做),其他同学则把黑板上的题目记下来,接着做题;讲台上的同学做完之后,出题的同学就要面向全体同学讲题,讲题不能就题论题只说答案,要会延伸和拓展。例如,学生讲到成语“抛头露面”中“露”的字音时,以点带面,把常见的带“露”的成语都找出来(读lù的成语有风餐露宿、抛头露面、藏头露尾、崭露头角、初露锋芒、初露头角等;读lòu的成语有出头露面等),还让同学们区分记忆“抛头露面”和“出头露面”,进行分类记忆。实践证明,时间一长,学生学会了出题,学会了讲题,学会了应用,而且手中的题目越积累越多。我笑谈说,同学们手中的这些笔记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题库。见到字音字形这一题目时,学生的对题率较以前高了,学生也有兴趣乐意去学出题、做题了,增强了这一基础知识方面的信心。成语方面,例如带“不”字的望文生义容易出错的成语,有不刊之论、不易之论、不赞一词、不足为训等,再例如,带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有灯红酒绿、按图索骥、想入非非、不绝如缕等,让学生们课下积累,而且同学之间资源共享;还可以根据成语设置情境或采用造句或写短文等形式加以练习、巩固。

第二:积累句、段、篇

一提名言名句名篇,学生就会认为背了只是为了默写。事实上,凡是为了考试而记忆的,考完后一般是都忘了,基本上不理解名句的意思,不会拿来表达和交流,不会运用到写作中。事实上,背诵名句不只是为了默写得满分,它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我给同学们举例,总理在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提到了“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及“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苏轼《晁错论》)名句,通过这,可以看出温总理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还有,把名句运用到写作中,可以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说的实际些,一个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活学活用所学过的名句,并且恰当、符合文章旨意,这样一定会为文章增色不少。还有,读名著时,我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人物描写精彩的段落,景物描写精彩的段落,议论精彩的段落,心理刻画精彩的段落,对话精彩的段落,记好之后去体会名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学得写作精华和深邃。对学生来说,不管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有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悟的多了,练的多了,才能在应用和拓展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第三:教材是例子,是最好的例子

比如学到史铁生的《我的母亲》(选自《我与地坛》)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构思,品味文章的语言等,让学生仿写作文《我的母亲》。再比如,学到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时,就文章“不违农时……”这一段联系现代社会、联系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让同学们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有《齐桓晋文之事》,就孟子的仁政思想拓展延伸等。把教材读懂,理解透彻,能活学活用,就能够理解读懂课外的文章了,再去做阅读理解和写作文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

第四:根据情境,应用拓展

比如,学生请假回家,我让他写一个假条,格式必须正确,他写完后,及时给他改正;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内元旦晚会,让同学们一是写个通知,二是给老师写个请柬;班内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写个开场白;同样是元旦晚会,我把节目单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写一个节目串台词;母亲节到了,让同学们给母亲发一条短信,注意情感和形式;临放寒暑假了,让学生写《致家长的一封信》;还有,阅读班内的《中国青年报》时,我让学生注意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让学生把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遮盖起来,去试着概括新闻标题或写一句话新闻,稍微难一些,给出字数限制;或者遮盖起标题和导语,来概括主体的大意或者找关键词等等。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记得多了,悟的多了,用的多了,练的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第12篇

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特别耐人寻味。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笔者突发奇想,新闻工作的原点是什么?联系到当前采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个人感受,笔者认为新闻的原点是真实自然。

新闻要报道事实,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当前违背事实的不良报道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而不实,即虚假报道;二是“华”而不实,即空泛浮华的空洞报道。这两种报道存在的问题的性质虽不完全一样,但都不同程度地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失实,还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如有的记者因为领了人家的“封口费”,昧着良心瞒报矿难;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随意传播违背事实和科学的“社会新闻”,更有甚者,有的人坐在家里编造假信息误导受众。这样的虚假报道虽然只是极少数,却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不齿。但对于另一类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华而不实的空洞新闻,却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使空洞报道屡禁不止。打开媒体不难发现,有的工程开工的报道,哪怕只有几百字,人们看到的大多是“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的现场描写;建设成就和工作经验的报道,往往是标题大、篇幅长,空话加数字,大轰大嗡,跟风赶潮;典型人物的报道,极尽溢美之词,缺乏体现人物精神风貌的事例和感人细节,使人物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

写这类华而不实的空洞报道的记者,他们并非不懂得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个浅显的道理,只是思想上脱离实际,作风上不愿下工夫作深入的采访和艰苦的调查研究,只满足于浮在上面听介绍、看材料,掌握的素材不充分,坐在办公室添油加醋拼词藻。还有的人挖空心思靠拼凑辞章写出的“辉煌空话”,虽然与凭空捏造新闻事实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人为雕琢的空洞新闻,同样会严重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新闻要回到原点,记者必须抓作风,改文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新闻要坚持用事实说话,杜绝一切假话、空话,使新闻真正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