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家乡手抄报

我的家乡手抄报

时间:2023-05-29 17: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家乡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家乡手抄报

第1篇

小学作文作文库

魅力水乡,我爱你

我的家乡是享有“国际商贸之都”的乐从。改革开放以来,乐从走上了恒古未有的沧桑巨变的道路。在教育方面的变化是人人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学校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我们的学校是一间一千平方米不够的小学校。但自从陈校长来到我们学校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变。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品德素质也有所提高,学校里的文化氛围更促进同学对学习的热情。从一间默默无闻的学校到被镇评上的“先进学校”,这是经过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得出的成果。说到这儿使我回忆起那件事。

有一次,英语老师让我们分成几组,每组完成一张手抄报。我听了这个消息,心中暗暗埋怨老师:唉,又要做手抄报,做手抄报又要画画,又要写字,真烦!下课后,作为组长的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跟组员们商量、分配每人的工作,而我要负责写字。

星期日,几个同学纷纷来到我家,开始埋头苦干起来。我打开同学发来的资料以及图片,然后一起认真地商量、参详一下,决定选取的资料。同学们再设计版面,涂颜色时,我看见小程同学背上的汗珠渗透在衣服上,但她像是满不在乎似的,我疑惑地问道:“小程,难道你不感到热吗?”“热呀!”“那……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儿再写,还要这么认真的做呀?”“没什么,只是我认为自己能为小组和班级添上一份光彩而感到自豪和高兴呀!”她边说边笑,笑得那么爽朗,那么豪壮。为小组和班级添上一份光彩感到自豪?小程竟然会这样想,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也应该向小程学习,不应该整天顾着自己的利益应该为班级争光。于是,我认真、标准地写出字来,即使在写的过程中,手很累,也决不气馁。经过一番努力,一张完美无瑕的手抄报诞生了,我们高兴得活蹦乱跳。

乐从,我们美丽、和谐的故乡,我们将会在它的怀中,快乐地成长,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乐从出一份力量。

小学作文作文库

第2篇

关键词:习作能力;有效途径;挖掘素材;培养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64-01

学生能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因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成了棘手的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敢兴趣,头脑里缺少或者说没有写作材料,可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胡乱拼凑,或者从《优秀作文选》中生搬硬套,甚至一字不漏地全篇照抄。这就需要教者不断探索一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在学生作文活动中帮助解决写作材料问题,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一、围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例子,精彩传神的语段是例子,恰当巧妙的写法也是例子。其内容、情感、谋篇布局都具有创造性、示范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用、会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应当和学生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老人喂养海鸥一段时,引导抓住老人“放、退、撮嘴呼唤、边走边放”一些列动词,体会老人喂的精心、娴熟。课文《颐和园》描写昆明湖上的游船时用了一个“滑”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划”字进行比较,体会游船像滑冰那样“滑”过湖面,让人感受到昆明湖多么广阔、平静、优美,从而认识到这个“滑”字用的多么巧妙,意味无穷。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使文章语句色彩鲜丽、感情充沛,学生印象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研习语言表达效果,感知文体特征,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每篇课文讲授完后要安排学生课堂作文训练时间,进行口头或者书面作文训练,这样勤学多练便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二、挖掘生活素材,写出自己熟悉事物

小学生常见的写作文体是记叙文,大多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一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调动自我情感神经,叙述“我”亲身经历的事物,描写“我”所喜爱的景物,抒发“我”最想抒发的感情,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说“我”爱说的话,议论“我”认定的道理。这种训练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易后难,先片段后篇章,先具体后抽象。如片段训练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写事也可以进行片段训练。整篇文章要对自己熟悉事物的情节描写要有起有伏,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地。在写“我”熟悉的生活,还应进行系列化的训练。如写《我的亲人系列》、《我的同学系列》、《我的家乡系列》等,学生得心应手地写好“我”的作文以后,延伸到别的主题的作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指导课外阅读,广泛积累写作材料

“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名句是前人多读书写好文章的经验之谈。学生作文下笔“言之无物”不会写作究其原因就是书读的少,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除以上谈的课内阅读,更重要的事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功夫提高写作水平。作为阅读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材料本身的吸引,激发学生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如读《作文天地》、《优秀作文选》、《读出好作文》等适合学生实际的报刊杂志,还要阅读文学类作品、科普类读物、名人传记等,这些都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方法的源泉。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才会进入到写作的自由王国,领悟到写作技巧,下笔作文就会文思敏捷,水到渠成。

四、开辟阅读渠道,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我们可以开辟班级图书角、利用班级创手抄报、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现代媒介资源等,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强烈愿望。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最多的地方,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机会。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还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达到互动共读的目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借阅,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发表各自的阅读体会,促进交流,提高阅读兴趣。班级手抄报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许多作文可以找到好的方面,有的用词恰当,有的句子写得生动,有的语段富有哲理,老师要对这些好的方面适当表扬。

第3篇

一、关注家乡,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感可发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民情、文化资源,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表达出来,使作文言之有物。这是个强化摄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又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拥有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比较、提炼,由仿到创,由单项到多项进行表达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意、行的发展;有利于诱导情趣、激发爱心、开发智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奠定基础――即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作文教学。如在让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作文时,我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我们家乡的特产有很多,主要是水产品。因为我们这里有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洪泽湖盛产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很多孩子是渔民的出身,对鱼虾很熟悉,不仅知道怎样捕鱼,还知道怎样烧鱼,所以写起作文来真是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比如有位同学在《家乡的特产》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坐落在洪泽湖畔,这里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勤劳。……洪泽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她呵护着我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洪泽湖盛产鱼虾,鱼的品种很多,有草鱼、银鱼、鲤鱼……最著名、也最好吃的是鳊鱼。冬季来临,家家都要备上一些鳊鱼,撒上盐腌制一段时间,拿出来晾晒,等到过年的时候,拿一条鳊鱼配上花生米或雪里蕻红烧真是天下美味,叫你吃了还想吃……因为写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他们总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二、收集素材,营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搜集素材非常重要。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出每周至少做一两件事,如每日听新闻、每日观赏自己喜欢的少儿节日;每天写几句路上见闻、感受;读一段简短的文章;写一张钢笔(或毛笔)字;逛商场等。这样花较少的时间,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改变学生过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维懒惰的习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摄取材料的本领,同时也自然丰富充实了写作内容。新鲜的事物会使学生情趣倍增,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我尽量把握好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营造说话训练的氛围,效果突出。例如“日记宣读”,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事用日记记载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再如以“我学会……还学会……”为题,让学生至少学会两种操作(包括生活自理、家务、学习方法),先说说再记录下来,并进行评议,比谁的本领大,看谁的句段写得好。以“我来当主编”为内容,做手抄报,自写内容,自绘插图,自行设计版面。最后把每人的作品在班会展出,大家共同赏析。此外,还可通过“名人名言荟萃”,“自编故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时事,学会尽责,学会交际,学会创造,也学会写作文。

三、范文引路,讲练结合――让学生有法可循

无论做什么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作文也是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范文,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

我的做法如下:

一是看范文,先仿后创。小学生习作,往往首先从模仿开始,但模仿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训练作文的方法。范文引路,由模仿到创造,是小学生习作的一条规律,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范文的来源有三处;①课本里的文章;②从课外阅读材料中挑选;③教师的“下水”作文。学习范文进行指导,应先让学生了解范文的思路、写法和值得学习的语句,再明确仿什么?怎样仿?实践证明,范文一方面能使学生学到写作的技巧和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想象。范文引路,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循,容易把文章写好。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讲读课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知道游记应该有一定的游览顺序,随着地点的变换而变换写作的角度。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要求学生有顺序的写清楚校园的景物,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移步换景”,有一定的叙述顺序,具体的介绍了校园的景物。

二是讲知识,教方法。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些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如审题、选材及组材、列题纲、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对作文题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强调。如写“比赛活动”,需掌握的知识有两点:①把比赛经过写具体,②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我紧扣范文,告诉学生凡是写“比赛”一类活动的文章,多数按“赛前、赛中、赛后”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写“经过”注意三点:a抓特点。b抓层次。既写场内双方,又写场外观众;c抓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活动课时我特意安排了拔河比赛,比赛前我特意强调了拔河要注意姿势,如后面的人站的时候脚要抵住前面人的脚,身体要稍微后仰,下蹲,用力要一致等等,事后作文,很多学生不仅写出了队员的神态、动作,就连拉拉队员的神态,动作也写的惟妙惟肖。

三是练片段,写作文。实践证明,片断练习、随文练笔、读书写笔记……这些大量的练笔,既开阔视野,又丰富知识;既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也能为学生写出成篇的作文搭桥、铺路,可谓一举两得。多进行类似的练习,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总之,作文教学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有计划地进行。作文训练要注意方法上的渐进性和有序性。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材于生活,取法于课文。在实际写作中,还要让学生努力学习范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技巧,掌握其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这样,日久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第4篇

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

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

1.1 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如教《鸟的天堂》〉一课,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优美的诗句,从而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1.2 在字词句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事物形象,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教《 草原》第一段时,我抓住“柔美”“渲染”“墨线勾勒”“翠流”“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等词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草原的辽阔与美丽,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3 在分析课文内容中渗透德育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教《长城》一课,通过看图和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又如教《将相和》一课,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习惯。

1.4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

现代化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教《一夜的工作》一课,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播放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不辞劳苦的工作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激发起学生崇敬与爱戴的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又能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2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是学生思想的流露,感情的倾诉,人格的体现,学生的作文是否有鲜明的主题,是否有健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可看出学生的品德水准。在作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德育为主导,让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写实情,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1 在积累材料中初步感知

小学生写作文时的材料积累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观察、感受生活时的材料积累;二是阅读书报时的材料积累。抓住了这两方面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便可使学生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2.1.1 指导学生多贴近自身的实际去进行观察和感受。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一文时,可先布置学生多了解、调查家乡的过去到现在所发生的变化,然后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些变化的渊源。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从家乡今昔的变化中抒发爱国爱乡情怀,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1.2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要帮助其选择有益的书刊,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领会、吸收优秀作品的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同时,逐步洗涤自己思想上的尘埃。

2.2 在指导审题时加以引导

作文教学,应抓好审题这一环节。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如《记一位乐于助人的同学》,应引导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对于一些较含蓄的文题,可以先多角度、有深度地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样,就能在训练过程中既使学生提炼出正确、鲜明的主题,又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得以提高。

2.3 在活动作文中注重德育渗透

喜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既愉悦了身心、陶冶了品行,同时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当然,开展活动应该注意选择时机,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3.1 节日作文。一年之中,各种各样的节日不胜枚举,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意义。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节日这一天,做件什么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呢?要鼓励学生先做后写。“做”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指导学生在“做”字上下功夫,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3.2 劳动作文。劳动教育也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组织学生养花、养鱼、养鸟、种草、种树、种庄稼,并做好观察日记,寓劳动于活动之中,寓作文于劳动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美化净化居所、保护生态环境、珍爱劳动成果等社会公德教育的最佳着力点。

2.3.3 爱心作文。给生病的同学补课、向战斗英雄献花、帮孤寡老人扫除庭院、给“希望工程”捐款、参加全国“手拉手”等“献爱心”活动,并将所见所做所想记录下来,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2.4 在作文评讲中注意德育强化

小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不足之处尚多,优秀习作略少。尽管如此,教师在评讲学生作文时更应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强化。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习作中的每一处优点和细小进步,尤其是对于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应大力给予表扬,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 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德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自由活泼。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1 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文学作品、音乐欣赏等,我适时引导并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阅读,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互相交流,写心得体会。

3.2 组织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性活动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前准备

“问题研究”是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3》中每章课文教学后安排的专题研究课,它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载体,更是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在

1~3的教科书中,共安排了16个“问题研究”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从其篇目看,有探索宇宙科学的,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关资源利用的,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有发挥主人公意识的,如“我的家乡应如何发展”等等。一个个问题研究课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时,应处理好这部分内容,让“问题研究”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及评判信息的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不同学校在实践中由于课时、学生安全等各种原因都很难落实到位。

怎样才能把“问题研究”利用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对不同章节的“问题研究”在教学处理时方法不同、详略不一。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拓展知识型

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拓展性较强,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外兴趣知识掌握,可以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自己尝试去分析、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研究”都有一个研究步骤,可让学生按照这个研究步骤去查阅资料、探究问题,尝试着解决这个研究专题中的问题,当然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应用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科学性。而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课件、手抄报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部分成果也可在学校每年12月31日的素质教育展示日上展出,评出相应的奖项,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样会占用学生很多的时间,我认为只要安排得当,就不存在时间问题,如每年高一在9月底,差不多《行星地球》即将教完,恰逢国庆7天长假,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布置“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假期充分准备。几届实践下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延伸知识型

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这部分“问题研究”是课文主干知识的延伸,是教学中的重要案例,也是重要的考点内容。我认为对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要重点讲解,教师要事先精心准备“问题研究”教学案例。以下是《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利用国庆期间布置学生回家收集资料,观看相关的辩论赛。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1.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3.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研究步骤:

第三部分: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河流上建大坝似乎非常熟悉,他们知道从福建的闽江到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乃至尼罗河,都建有许许多多的大坝电站。但目前许多大坝根本无法发挥人们预想的效益,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学生了解得并不多。

2.能力基础: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果引导得当,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知识且能把之加工为自己所用。

四、教学过程

1.介绍尼罗河概况:“尼罗河式农耕”――泛滥性灌溉。

2.全面论述阿斯旺大坝影响:利弊之辩(正反方辩论)。

3.比较利弊:对修建大坝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对“问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延伸,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课堂气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优化了思维过程、提升了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知识型

这种类型的“问题研究”比较多,因为“问题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我的家乡应如何发展”“为什么停止‘北大荒’的开发”等等,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从教学管理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实施体系,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而展开。我校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三大实施阶段:一是由科任老师提出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完成课题开题论证。二是课题研究阶段,这是主要阶段,由课题指导教师和课题成员精心规划研究步骤,并且逐一落实。三是课题结题汇报,这是收获的过程,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结题报告。作为地理教师,每次课题的提出我主要结合“问题研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比如根据“为什么停止‘北大荒’的开发”,学生们提出了“从金山开发看福州闽江口湿地保护情况”。以下是该课题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

1.课题背景分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而又独特的环境功能,蕴含着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近年来,我市由于开发金山,盲目开垦湿地资源,不合理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天气持续高温、干旱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与功能下降。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将针对这一背景对金山的开发与湿地保护方面进行探究。

2.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闽江口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促进研究性成果的交流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成就感。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成立研究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教师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分工。

2.教师指导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向,举行课题开题

报告。

3.指导学生搜集、记录、整理资料。

4.教师指导分组讨论、分析各组获得的资源,形成组内资源

共享。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分组进行小组和个人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2.制作研究过程课件,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3.教师根据研究过程及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个人及小组的成绩评定。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对“问题研究”的几点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同行批评指正。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选题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进行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在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及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能够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述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二、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各类现实问题,如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敢于抛开“老师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框架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形成了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通过七年级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地理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认识。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我们赣南传统民居围屋的形态特点以及它形成原因,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课程是复习七、八年级的知识)。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地理知识还不了解,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结合七年级教材,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地理教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课程知识与地理相结合。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乡》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

提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选题,课题要有乡土性。如南康的赤土,要求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该区以哪个民族为主。或是研究为什么我们赣南是我国脐橙的主产区呢。或是我市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

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困难也很多。尤其在地理能力培养上,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实际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2007年1月第1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P256

[2]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2003年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P31

[3] 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 2001年第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