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章故事

文章故事

时间:2023-05-29 17:4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章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故事

第1篇

Being grateful can bring u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life.感恩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When we put a small piece of alum into muddy water, we can see the alum can soon make the water clear. If each of us has an attitude of being grateful, we’ll be able to get rid of impulse, upset, dissatisfaction and misfortune. Being grateful can bring u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life.

把一小块明矾放入混沌的水中,我们发现,水很快就澄清了。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沉淀许多的浮躁和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和不幸。感恩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中专语文 故事化教学 开展 分析

从表面来看,故事与语文之间似乎不存在多大联系,听故事固然能够让学生听得投入,但故事之后往往是一时之娱乐,收获并不是很大。因此,教师在语文课上讲故事,更多地被认为不务正业、夸夸其谈。然而祖国语言承载着民族与国家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记录着绵延不断的祖国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它既包含文字和语言的本身教育,亦融合了文章、文学,乃至情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从这一方面来看,因故事具有连贯性,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等特征,而更适合成为语文教学的材料。因此,如何通过故事化教学,来使语文课富有实效,更加生动、开放,是当前教育领域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故事化教学内涵

所谓语文故事化教学,就是语文教学故事化,用讲故事的形式来组织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讲解故事性强、人文精神浓郁的文章之外,还应当将故事同课文的讲解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中专学生主动地去学,感兴趣地去学。中专学生相比于同龄学生,更加贪玩好动,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极易失去兴趣是其明显的特征。然而,他们对故事却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更是对特定类别的故事情有独钟。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使其感受到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可促进其自身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提升。

二、中专语文故事化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故事化。

小说具有一目了然的故事性,无论是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还是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作者以某一真人原型,或在现实生活中,综合他人事迹,重新塑造的新人物。作者通过或生动、或幽默的故事情节,来对这些人物的性格进行展示。因此,对于小说类型的文章实施故事化教学比较容易,也更易产生良好的效果。中专语文故事化教学开展的关键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而说明性文章与论证性文章一样,都是故事性地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故事性地对某种事理、事物进行解说,只不过其故事性的论述中多了理性分析因素的存在,并不能给学生很好的直观感觉。而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对作者生平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对其大量代表作的收集,同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实现故事化的教学。但是,故事化教学并不适合所有文章,对于教学内容适合故事性教学的可以使用,难以体现故事化教学的则不可硬套,保证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听说读写的故事化。

中专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听和读了解他人的情感思想,通过写文章和说话进行自我情感思想的表达。缺乏听、读和丰富词汇的积累,就难以对语意准确领会,说起来就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写起来味同嚼蜡、冗繁粗糙。而丰富的读、写与积累之后,说与写就自然的丰富起来,说得好,写得好。也就是说,对中专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适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来实现。人的一生,在平淡中亦孕育着多彩丰富的故事,而语文教材正是“文学的人学”,浓缩了生活的点滴,并使之更具丰富性、系统性和典型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目的。课堂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单纯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的,应注重课上课下的有机整合。同时,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同时也担任着课外阅读引导者、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者的角色。

(三)情境教学的故事化。

在进行一些文章的教学时,可就一定情境加以设置,通过引导学生角色扮演,来对课文情境做出模拟,实现文章故事性的重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更加愿意配合课堂教学。在故事模拟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得到训练,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这亦是对中专学生的重要素质教育。因中专学生素质有限,故在情境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过分苛求则同现实不相符,因此,情境教学的故事化可从中选取部分,而不需要整篇实施。

三、中专语文故事化教学开展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专语文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事项应值得注意。第一,故事应围绕课堂内容展开,不易太过烦琐。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一氛围中实现重点、难点内容的攻克。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在知识与情感上都会受益匪浅;第二,故事化教学应当同中专学生特征相符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用一颗童心,俯下身子,同学生一起融入到故事化教学之中;第三,注重故事的复现。教师可在每节课中抽出几分钟时间,来让学生对上节课的故事梗概进行复述。既发挥了上佳的复习作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为新课程内容的导入开一个好头。

总论:

故事化形式的中专语文教学,强调的是故事的趣味性,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能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印象深、学得透,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中专学生不会再为语文学习而苦恼,而是充满兴趣地去学习,促进中专学生对语文内容和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因此,实施有效的故事化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意、蒋建其.故事里的语文和语文里的故事[J].辽宁教育.2009(5).

2.徐全慧.教学设计新思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7).

3.姚蓓蓓.让故事牢牢抓住孩子的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

4.陈开梅.中职文言文教学刍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3篇

一、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反叛。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连贯,从而把握语篇的主要内容。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一)微观结构分析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贯的机制。语篇联接的基本手段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手段包括照应、省略和替代[1]。1.语法手段a.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成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b.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再提及,被省略的成分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作为连句手段,省略使上下句在语义上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使语篇紧凑。c.替代: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去寻找。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的语法手段,也是一种连续句子的手段。[3]例如:Blandfordresistedtheurgetofollowtheyoungerwoman,thoughitwasnoteasytodoso.[2]在这个句子中,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是通过替代词“so”来实现的。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在语篇中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形式的重复或共同出现,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

(二)宏观结构分析经过从微观结构层次上对语篇中的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进行分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文章中句子的内部关系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这也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与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宏观结构分析是以文章的整体、层次结构及组织来研究,它可借助一些语篇分析模式来展开。下面将分别对叙述语体结构和论证语体结构举出一例,以其来展示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过程。1.叙述语体结构拉波夫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包括六个组成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4]点题是在叙述故事之前对故事主题的简明扼要地概括。指向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涉及到的人物。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故事的开端、经过和。评议指叙述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以及故事发生等方面的评论。结局指故事的最后结果,包括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等。回应又称尾声,叙述者往往在故事的结尾用一两句话来照应主题。所以,根据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应该从点题开始,然后从指向到进展再到结局,最后是回应,而评议则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叙事语篇都是由这六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叙事没有点题,有的没有回应,但必须含有进展和结局。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4:TheWateryPlace这篇文章为例[5],参照拉波夫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谈谈如何对叙述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是一个科幻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两个金星人到地球的一次失败的旅行,整个文章一共有48个小段构成。第1段到第3段是文章的“点题”部分,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外星人再也不会来地球了”。第4段到第5段是文章的“指向”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爱达荷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主人公是这个小镇的长官巴特.卡默伦,他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个月的4月14号左右他的脾气是最烦躁的,因为他要填复杂的税表;而“我”是卡默伦的助手。“指向”中对于卡默伦性格暴躁的介绍为故事的“进展”埋下了伏笔,预示了外星人和卡默伦非常不愉快的谈话过程。第6段到第34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进展”,它主要是以主人公卡默伦和两个外星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其中,第6段到第11段是故事的开端,“我”亲眼目睹了飞碟的降落和两个外星人的出现而卡默伦根本没有注意到。第12段到第27段是故事的经过,外星人向卡默伦讲述了他们到来的目的。第28段到34段是故事的,因为卡默伦烦躁的脾气导致了他和外星人谈话的冲突升级,直至谈话破裂。第35段到第46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卡默伦亲眼看见外星人乘坐飞碟离开了。第47段到第48段是文章的“回应”部分,作者写道:“Itwasjustanerror,astupiderror.OnlynowourEarthisnevergoingtohaveanotherVenusianvisitus”,与文章的“点题”部分前后呼应。至于“评议”部分,文章中比比皆是,包括“我”对卡默伦的评价,对外星人的态度和反应,还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2.论证语体结构论证语体结构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绪论、本论和结论。绪论指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题或论点。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或反驳。结论是作者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的结论部分。[6]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中的Unit3:TheLandoftheLock这篇文章为例[5],谈谈如何对论证语体结构进行宏观结构分析。这篇文章的第1段到第3段属于绪论部分,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前门虚掩不落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文章的第4段一直到第15段,作者开始分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论,作者列举了美国家庭中新出现的安保装置像“防盗锁、防护链、电子报警系统”等,然后又分别列举了美国公司、机场、居住小区和商业人士安保装置的变化,以此来证明“美国出现了一种充满不信任和恐惧的新生活氛围,它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16段到第19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到“我们虽然有了这一切安全措施,但我们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国民。我们虽然用锁把恐惧锁在了外面,但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锁在了里面”。

二、结束语

以语篇分析为视角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反叛,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或“交际能力”。通过对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挖掘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深层关系,把握语篇是怎么样实现语义上的衔接和连贯的,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当中对单词和句子的逐个解释。另一方面,通过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与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相比,语篇分析理论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刘俊英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故事教学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41-01

故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以简短有趣并具备一定意义的故事为载体,引入课程的内容或者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通过学习故事,教授给学生,能够缓解语言学习的枯燥,并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贴近学生,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英语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果教师选择语言比较陌生的故事,学生很可能听不懂教师讲了什么故事,更不用说利用故事内容引入课题或者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英语小故事即使有很大的趣味,对中国学生来讲,也可能并不吸引人,因此教师在故事难度以及故事内容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加强研究,为故事教学法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提供良好的内容支持。

例如,英语短文《We Can't Pay for Them》,难度不大,如果学生能够专心听讲,基本上可以把握故事的大意。教师利用其讲解英语会产生歧义,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笑点是在文章的最后。很多学生由于英语学习的难度,对于文章很可能失去兴趣,无法找到文章有趣的地方,造成冷场。所以教师在短文应用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让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以中国人的思维对文章笑点进行捕捉。

二、引发内需,利用故事翻转课堂

传统的故事教学法往往认为是教师利用故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英语教学除了知识的讲授还需要学生对口语发音以及表达进行训练。如果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讲解,故事教学法不妨一用。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课的开设,四五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搜索的技术,从而大大减轻了预习难度。教师在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一段时间后,可以为学生设立新课的主题,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主动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故事演讲,学生的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又锻炼了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课程知识也可以通过这些小故事得到引入,获得有效的拓展。

三、运用媒体,再现故事体验学习

教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丰富课堂的内容。虽然故事教学法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故事讲解在长时间的应用下也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偶然进行一次内容的转变,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除了自己或者是让学生搜集故事,也可以在英语课堂的现场让学生进行故事的随机讲演。通过多媒体工具的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幅幅有趣的漫画或者是一个简短的视频(例如乌鸦喝水),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用英语将这些有趣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听,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

四、合理运用,提高故事教学实效

虽然故事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氛围等多种功能,但并不是每一节英语课都适合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程内容,或者是以故事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前要对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着重分析,筛选出适合故事教学法的单元并配备最合适的故事内容。

而在故事教学法的实际使用中,教师也要注意故事内容的多少以及故事讲解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比例。由于学生对于趣味性的追求以及对于故事的感兴趣,很多时候学生会对故事本身而不是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中,要特别注意度的把握,千万不能一直绕在故事里不进行章节知识的讲解。因此在故事教学法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以及故事使用的比例。只有把握度,才能让故事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反过来阻碍教学的开展。

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积累的开始。故事教学法在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英语故事的难度以及趣味性,发挥英语故事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准备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用英语讲授小故事,在锻炼学生的能力的同时活跃学习的氛围。教师只要能够合理把握故事教学法的度,以最科学的方法进行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阅读前,扩充知识背景,架桥铺路

1.热身环节插入猜一猜的游戏复习了故事里出现的衣服类单词,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故事做了铺垫。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之一。

2.学生看图讨论,利用每一幅图讨论故事梗概,思考回答问题。

Where is the the girl?What’s the girl doing?

What clothes are in the pictures?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本环节是了解故事主题,预测故事结果,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属于读前活动。

二、初读故事,看图猜词,排除阅读障碍

1.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故事图片、文本和录音。每张幻灯片展示两段故事,播放两段录音,让学生猜测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Today is Saturday. I am going to a party. What will I wear?The shorts are new. But I can’t wear shorts to a party. I can wear the shorts on Monday.(Picture 1 and 2)

What’s the girl’s name?What day is it?What colour are the shorts?

The trousers and the T-shirt are nice. I can wear them on Tuesday, but not today.The sweater are my favourite. But it’s hot today. I can wear the sweater on Wednesday. (Picture 3 and 4)

What colour are the trousers?What colour is the T-shirt?What day can Betty wear them?What colour is the sweater?Does Betty like the sweater?

I like the shirt and the skirt. I can wear them on Thursday, but not today. I’d like to wear the scarf on Friday (Picture 5 and 6)

1.What colour is the shirt?2.What colour is the skirt?3.When will Betty wear them?4.What day will Betty wear this scarf?

I like this dress. It’s nice for a party! I will wear my red dress today. It’s a birthday gift from my mum.(Picture7 and 8)

What clothes does Betty decide(决定) to wear?

What do you want to wear at the Party?

此处避免了教单词、讲语法的枯燥无味的方式。让学生养成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的同时,深受学生的喜爱。

2.精读故事,理解重点,激活阅读感知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段播放录音,逐次提出问题,循序渐进,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听故事,这样有助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并基本回答所提出的问题。阅读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不能认读的词句或不能理解的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勾画的内容进行提问有助于理解故事大意。

3.跟读模仿,形式多样,领悟到文章精妙

播放整篇故事踊,学生先观看整篇故事动画并听录音跟读。跟读主要是纠正发音,模仿录音材料的语音语调朗读、引导学生用较标准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整体感知故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朗读、自己默读、小组读、互评读或分角色读,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板眼分明的节奏中体会到“语音”的艺术性。经过朗读训练,学生开始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为下一步的复述故事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4.复述故事,内化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复述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在复述时给出一些关键词,先引导学生说,后让学生尝试说或借助图片让学生试着说,以此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复述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沿着文字的序列鲜明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真正内化习得语言材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掌握语言,为表演做准备。

第6篇

故事是作文的“料”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具有口头性,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现代故事很多已演变为书面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叙述,表现某种文化形态,给人以启发。广义的故事,是指一般的作文或文学作品中为表现人物性格、文章主题或证明观点而使用的生活事件。近年,故事还指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秘密揭破之后,就变成了故事。本文所说的故事,既是广义的,又是狭义的。有故事的孩子是能写出好作文的。

我的儿子建业同学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爱听、爱读、爱讲、爱写故事,积累了不少材料。上中学后,有一年“五・四”青年节,学校团委安排他在国旗下讲话,他发言的题目是《我的青春我做主》。他讲到“人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人生要靠我们自己创造”时联系了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他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再帮着建一座房子。碍于情面,老木匠答应了。可是大家都看得出,老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做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这是我给好工人的礼物。”老木匠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如此马虎?以后只能住在这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

这个故事直入灵魂,发人深省。如果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不积极创造、精益求精,关键时刻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等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的“房子”里了。在场的老师觉得不错,校长当时就说,这个稿子写得好,够上发表,就让校办工作人员转给了《扬子晚报》的编辑,没几天,这篇文章就登出来了。这个木匠的故事,就来自书本。

故事,是作文的料。有近期生活的经历,有别人的故事,写作文时就有新的“料”。爆点料,作文就新鲜,就丰富,可读性就强。有自己亲历的故事,作文更显真和诚。用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章更易让人接受,文化含量也高,读者从中受益更多。文章本身价值大,读者给的分就高了。如果是作文训练或者作文考试,得分不会少。

笔者小时候听母亲讲“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男主人公姓“万”,一个人顶一万个人,太神奇了。虽然“万杞梁”这名字怎么写的,“祭墙”的“祭”怎么写的、什么意思,当时不知道,但这“料”的凄美就是文学的启蒙、语言学的启蒙。该故事最早源于杞梁妻的故事,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后来,孟姜女哭长城成了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跟牛郎织女、梁祝化蝶、白蛇传奇等一样引人遐想,促人思考。故事是写文章的料,还是学习语言的料。

故事正在投奔你孩子的路上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孩子,有这个意识,故事会从四面八方投奔你孩子的记忆库、材料库。自己的故事、家人的故事、同学的故事、父母同事或朋友的故事、小区邻居的故事、生活居住地的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文学名著故事,源源不断地向你家孩子走来。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这是好事儿,老年人人生经历丰富,拥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简直就是一个素材宝库。孩子不仅会缠着爷爷奶奶问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也会缠着外公外婆问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还会缠着爸爸妈妈问自己更小的时候的故事。年轻的父母虽说年轻,但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也是有不少故事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甚至上了初中,或者更大了,还是不厌倦跟父母谈这些故事。孩子问、听这些故事,是在感受生活、积累素材、活动思维。

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给儿子安德烈的人生告白中有一句:“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就会让人与外物、外人发生关系,就会有事儿,有事儿就能生出丰满的文章来。玩山玩水玩名胜,玩花玩草件儿,让孩子与自然、与人或物发生关系,故事就来了。到一个地方,询问查找,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到名人故里探访,走马观花地看看,请当地的导游讲讲,再找点相关的书文读读,故事就来了。江苏扬州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经典散文《春》大家都熟悉,它的作者朱自清虽然只活了五十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间在外奔波忙碌,但他是在扬州长大的。扬州是其祖宗庐墓之地。在这里,他念私塾,读小学、中学,考大学,结婚生子,在扬州的生活也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库藏之一,包括《背影》在内的许多篇什都与扬州有关。若到扬州玩,就可以关注更多跟朱自清的故人、故事。故事就在你家里,在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来有影,去有踪,进了谁的文章就是谁的财富。

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南京作家毕飞宇曾作客《南京日报》,参加“小记者与名人面对面”活动。毕飞宇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寄语南京日报小记者“事实和美好都是问出来的”。问就是访问,他说“所谓采访就是和人打交道,采访其实跟你在出租车上跟司机聊天一样。写作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和虚拟世界中的人打交道。”可以通过带孩子走亲访友,有意让孩子搞一些寻访活动,与人打交道,就会有人与人的故事,被采访的人又有与别人或他物之间的故事。诸如演讲、辩论、撰写广告词、吟诗作对、“拍客”等活动,孩子皆可参与,那故事就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长流不歇。

家里的“故事周报”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这个演讲稿,可能不少年轻父母都读过。一个获得文学最高奖项的人,说他是在讲故事,一方面可见文学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可见故事对于写作是多么的有用。

《丰乳肥臀》这本书里,莫言使用了与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天堂蒜薹之歌》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莫言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使用真实姓名的现象出现过多次,写作之初,莫言是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为此还发生过与小说中人物同名的人找到莫言的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父亲替莫言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有人以为孩子写作文“说谎”是老师教的,而且就是语文老师教的,其实未必。孩子写作文,完全可以写父亲的事、母亲的事、老师的事、同学的事。根本用不着说谎,用不着胡编乱造。孩子作文时瞎写,跟分数过不去,可能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和方法问题。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他们脑子里装着家人的故事,作文中都有家人的影子,好作文就在你的家里。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儿童文学 特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94-02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被他们所喜爱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下,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故事性特点,激发儿童的阅读情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较为好奇,他们热衷于听大人讲故事、演故事,形成故事性思维。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方式,儿童在阅读故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儿童情趣,高效发挥出儿童文学教学特色,引进合理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作者运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展开对想象故事的描述,充分表现出小动物之间深厚的情谊。又如儿童文学作品《一百条裙子》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小女孩旺达画裙子的故事,体现了其包容的生活美好品质,能够促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小学生热衷于幻想、情感热烈、思维奇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感受到快乐,激发阅读情趣,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学习,大大提升了课堂语文教学的效果。可见,教师全面挖掘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应用蕴含丰富儿童情趣的文学作品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关注情境性特点,唤醒儿童的审美启蒙

爱幻想是儿童思维无拘无束的表现,儿童文学作品借助幻想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人物、事物、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异乎寻常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儿童文学丰富的情境特点,能够帮助儿童在故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超越现实生活的制约。教师善于运用儿童文学中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为学生有效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故事传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三袋麦子》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设给每一位学生一袋麦子,让他们思考用麦子去做什么,并说出理由,然后联系课本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小猪、小猴以及小牛分别用麦子做了什么?这样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文章,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获得审美启迪。可见,教师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儿童文学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励他们丰富的情感。

三、关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趣味性作为衡量儿童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儿童阅读的心情,能蛉枚童体验故事中的美好人生乐趣,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趣味性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故事中人物鲜明性格、简单通俗的语言、创意情节内容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文中的内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阅读文章。例如,教师讲解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你们拥有了宝葫芦,你们会利用它去做什么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丰富想象力,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宝葫芦能够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正确学习认识到人不能具有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要积极进取,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方法,边思考边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加快阅读速度,能在规定时间内大致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涵义。

四、关注情感性特点,实现儿童心灵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外搜集童话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教材文章相关思想内容与童话作品艺术手法的了解。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要尊重学生对于儿童文化作品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全体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三个小伙伴》一课,主要讲述了小袋鼠、小野猪以及小象三个伙伴一起去山上种树,由于他们没有随身携带工具,只能通过共同合作努力完成种树任务,小野猪利用它强硬的嘴巴进行挖坑作业,小袋鼠利用身上的皮口袋装卸肥料泥土,小象则利用长长的鼻子进行浇水,最后成功将树栽好了。教师在讲解完文章后,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探讨还有哪些动物能够利用身体特点栽树。这样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狐狸与乌鸦》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画出文章中的乌鸦、狐狸以及红烧肉等事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自主设计台词和动作,从而有效诱导他们进入到阅读情境中,加深他们对于该文章的理解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符合现代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够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有利于他们健康学习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全面挖掘学生的童真情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士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54―155.

[2]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13(1):142―145.

第8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课程视野 教学策略 教学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3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众多,而且类型、题材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对那些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现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那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只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文本教学的整体效率。

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由于文中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就应向学生展示一些山河风光的图片。当学到“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黄山迎客松,引导学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当学到“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就可以展示丰硕的果林、一望无际的稻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成语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则要改变。例如,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三则成语故事都利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自相矛盾”,教师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双手碰撞,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凸显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二、拓宽文本内容的维度

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拓宽与延伸,这一点很有必要。有的儿童文学选文,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着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文章。对这一类文本,教师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以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文章。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范畴与维度,才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如,《郑和远航》一文,对未曾接触过这个故事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文章描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强调郑和的精神品质,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层面上。在学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都会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体验。只有不断地丰富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维度,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对这些故事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对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对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让语文的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因为这篇寓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教师在介绍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故事续写。教师应稍作引导。如,原文表现了狐狸的虚荣和虚伪,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在思考后就会知道,还表现了老虎的霸道愚蠢和其他动物的胆小怕事。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将故事续写下去。这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与启发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思维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这不仅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应当实现的一个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所有课堂教学努力实现的目标。

第9篇

一、不妨讲一讲:以故事导入阅读

由于语文教学对阅读量有较高的要求,许多教师盲目追求课程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兴趣所在。为了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迎合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故事导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先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则与该阅读文章有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开始课文的教学。

如,在学习《王冕学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位语文教师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年纪比你们大一点点,家里十分贫穷,他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工作来赚钱糊口,非常辛苦。但匡衡热爱学习,非常努力……后来匡衡成为有名的学者,做了当时的大丞相。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小匡衡很厉害吧?因此,我们要相信:只要坚持好好读书,将来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古往今来,这样的小朋友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古代小朋友的励志故事——《王冕学画》。

通过上述故事的积极引导,学生们对王冕如何学习画画产生一定的兴趣。“凿壁偷光”的故事非常经典,是鼓舞学生刻苦学习的好题材,让许多孩子尤其是家境不太好的孩子看到了希望,重新鼓起积极学习的勇气。同时,以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引入,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喜欢模仿、学习的他们会对典型事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同时,故事中的主人公为学习寻求的各种方法,会让学生对王冕想画画会采用怎样奇特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不妨听一听:以音乐导入阅读

诗歌是最讲究音律的语言艺术,它简洁优美,具有特殊的韵律,蕴含无穷的审美意义。对诗歌的学习,不但要加强朗读与背诵,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处于较弱阶段,赏析诗歌的能力较低,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比较侧重于让学生背诵诗歌,这样不利于学生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古诗辞非常讲求韵律,我们可以适当地以音乐来辅助完成诗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音乐是调节情绪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可以将人引入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种积极向往的情绪和追求。而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

如,教学《七律 》这篇课文时,学生虽然能够大致理解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对这种战争题材诗歌的意境很难把握。《七律 》这首诗歌描绘的是非常残酷的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在现代社会很难体会到。小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感触和体验,感受不到作者描绘的紧张气氛和磅礴的气势,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很难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我们教师可以尝试在导入时或者在上课前,播放一些经典的红色歌曲,如《七律 》、《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一起听或唱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巧妙地将他们带到战争年代。这种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惊心动魄和紧张气氛。利用这种情绪的感染去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和感情,能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三、不妨问一问:以设问导入阅读

未知是人类进步、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通过对疑问的梳理和理解,人类才有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质疑的力量和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探索欲来促进阅读目的的实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吸引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

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根据文章的段落以及故事情节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完文章后,再通过提出下面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如果小女孩有足够的火柴或者有足够的钱,父母、奶奶都还健在,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文章,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一旦学生对问题有了足够的兴趣,就会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和意义。

第10篇

同学们觉得作文难,大都是因为缺乏自主习作的意识,等到习作课才绞尽脑汁动笔头,或者当作一项任务来看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课文是个例子”,它和本组习作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带着习作任务学课文,有如行军打仗中的“粮草先行”,因此习作应该从阅读课文开始。还有,同学们不是最擅长模仿吗?有了课文这个例子来模仿,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写。

以人教版第八册第四组看图习作为例,我和同学们谈一谈如何从图入手,实现自主习作。本次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组关于战争场景的照片,联系照片中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而本组课文中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描写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故事,同样配有插图。尤其是《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本次习作的好例文,建议同学们结合图文,分两步走,从自主阅读走向自主习作。

第一步:看图学文,借图悟法

首先,要尝试自主看图学文。在仔细观察文中第一幅插图后,找出所对应的段落:“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图文对照,同学们会发现:图里的人物是静止的,但文章中的一系列动词让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了。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同学们还会发现:写的不只是插图里的内容,还有许多图里没有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组画卷展开了。如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雨来母亲追着雨来的情景,从家里追到河沿,最后雨来扎到水里。情节起伏变化,加上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一幅简单的插图在作者笔下就成了一则生动的故事。第二幅插图画的只是鬼子毒打雨来的瞬间情景,大家细读文章第四部分的内容,雨来和鬼子的对话如在耳边,加上丰富的表情描写,把人物写活了,文章显得有声有色。这样借图学文,同学们会领悟到作者精湛的写作技法,为日后习作积累一些好方法。

其次,尝试自主读文绘图后复述。《小英雄雨来》第二、三、五、六这四部分没有插图,同学们可以试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它们补上插图。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要把你觉得最精彩或者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把这些场景绘成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整篇课文画成连环画,标上序号;然后看图讲故事,借此复述课文内容。读文绘图、借图复述,能感悟到文章的精彩,把握到文章的脉络,为你下一步的看图写作打下基础。

第二步:看图习作,文从图中来

想一想,画一画。同学们在仔细观察照片上的人和景之后,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以流动的画面再现战争血腥场景,再现小孩儿的悲惨故事。把自己觉得最关键的几个场景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出插图,串成连环画的形式,并给每幅图加上小标题,插入简单的几行文字,图文结合,勾勒出故事的概况,搭建习作“骨架”。

说一说,补一补。要让自己编写的故事更加具体生动,打动人心,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以完善。同学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召开一个小小故事会――借助自己的连环画,把故事说给别人听。开故事会时要注意两点:先不评价――让对方把故事讲完;资源共享――综合别人的故事或在此基础上发挥。故事会往往能产生一种“脑力激荡效应”――在交流中借鉴补充,让故事更加丰满。

写一写,读一读。画连环画、看图讲故事,只是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了基础,怎样从说到写,把图里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让别人清楚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又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需要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可以借鉴《小英雄雨来》,模仿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如文中描写雨来和鬼子的生动语句――“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雨来的可爱伶俐、鬼子的凶恶歹毒,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丰富的词语如描写人物表情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露出满口金牙、横着脖子翻白眼、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描写声音的“哗啦哗啦、哐啷一声、咕咚咕咚”等等,都值得同学仿写。写完之后要对照连环画读一读,哪些地方不通顺,哪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哪些地方没能恰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一边读一边修改自己的习作,让习作文通理顺、情景交融。

从看图学文到看图习作,这个过程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这是一次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次阅读与习作的个性体验过程,比起完成作业式的“被动习作”,收获要多得多,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11篇

故事续写靠想像。

牢记以下几要点,

写出故事比人强。

理解原文基础上,

作者思路理清爽。

顺着原文脉络写,

前后连贯好文章。

原来故事做依据,

确定中心展想像。

时代气息要体现,

大胆创新得赞扬。

续写故事求完整,

要与原文配成双。

第12篇

一提到书,我就想起了这十年我对书的态度。那是一段变化多端的旅途。

上幼儿园时,我最喜欢听故事,好像故事就等于生命。那生动的文章、有趣的角色、天真的语言,让我陶醉在故事中。如果一天内我没有听到故事,晚上一定会失眠。

当我上一年级时,我可以读书了,但不知为什么,我不喜欢看书,有时不想看见书。

好像看书像是在折磨人,感到书上的文字是眼中钉、肉中刺,让人生不如死。可在上二年级时,我又对书增加了几分好感,开始慢慢的阅读、慢慢地体会文章。读故事,体会故事中的精彩。但我和书之间好像有一道墙,难以穿过。上三年级时,心中的障碍迅速被我冲破。书,就像我的一个知心朋友,而且把知识告诉我,所以书让我更加聪明。

我不停的阅读,让文字翅膀带我在书的海洋里翱翔,体会读书的乐趣,让星星一般的知识全部归顺于我,等待我的指挥。这时,我又感到文学类的书籍早已无法满足。,为了满足我的要求,我又盯上了科普文章,于是,渴望读书的我又对科普文章进行了大扫荡,探索天文、钻研地理、熟知历史、探知海洋、遨游宇宙,让我开阔眼界,丰富我的大脑。让我的兴趣更加广泛,让我人生的舞台更加精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在书中收获到了许多知识和快乐。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书能伴我到永远。

五年级: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