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四、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六、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七、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八、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九、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十一、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十二、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十三、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十四、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十五、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十六、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十七、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尾犯·甲辰中秋》
十八、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十九、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二十、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二十一、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二十二、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二十三、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二十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二十五、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二十六、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思佳客·闰中秋》
二十七、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二十八、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二十九、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三十、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三十一、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三十二、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三十三、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四、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三十五、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三十六、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三十七、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三十八、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三十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四十、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一、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四十二、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四十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四十四、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四十五、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四十六、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四十七、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四十八、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尾犯·甲辰中秋》
四十九、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五十、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五十一、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二、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五十三、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四、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五十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五十六、同是瀛洲册府仙。——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五十七、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五十八、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尾犯·甲辰中秋》
五十九、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六十、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思佳客·闰中秋》
六十一、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六十二、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六十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六十四、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六十五、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六十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六十七、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六十八、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全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文章屋网 )
二、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三、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五、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曹勋《尾犯·中秋》
六、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七、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九、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十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十二、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十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十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五、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十六、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十七、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十八、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九、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陈羽《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二十、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二十一、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二十二、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二十三、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二十四、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中秋寄远》
二十五、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十六、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陆龟蒙《中秋夜寄友生》
二十七、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二十八、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二十九、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三十、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中秋》
三十一、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三十二、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三、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三十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三十五、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三十六、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许棠《中秋夜对月》
三十七、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三十八、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三十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四十、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齐已《中秋月》
四十一、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四十二、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十三、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四十四、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五、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四十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四十七、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四十八、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四十九、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五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一、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五十二、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三、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五十四、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五十五、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五十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五十七、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五十八、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9、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关键词:《水调歌头》;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化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的词负载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水调歌头》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水调歌头》中出现了许多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水调歌头》英译的难点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其分类进行阐述,然后对《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归类,并对比分析每个类别下不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一、文化负载词
《辞海》给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1]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3]根据上述分类,《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具体分为: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物质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
二、《水调歌头》三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中秋,41岁的苏轼任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当时他政治上失意,被贬密州,很久没有和弟弟见面,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大醉”消愁。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最后“此事古难全”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不仅仅是兄弟之情,更是对整个人类幸福生活的祝愿。
下面运用J.A.Turne,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本对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生态文化词
(1)明月
T译:the glorious moon
林译:the moon[5]
许译:the full moon [6]
T译为“glorious moon”,因为”glorious”一词不仅表示辉煌灿烂,还有壮丽,令人愉快之意,可谓一举两得;林译为“moon”,虽然忠实于原文,但缺少意境之美;许译为“full moon”,更能使英文读者深切体会其中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是美好和团圆的象征,此处的“明月”当指满月,译者通过发挥主观创造性增加了“full”,切合主题。
(二)语言文化词
水调歌头
林译:Mid――Autumn Festival,to the Tune of Shuitiaoketou
许译:the mid-autumn festival,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水调歌头》原为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所以叫“歌头”。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词是新概念,需要仔细推敲,两个译本都标注出Tune,以使读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诗歌范畴,而去逐步适应新题材。林译为“Shuidiaoketou”是威妥玛式拼音法,许译为“prelude to water melody”会让外国人不明白。两个译本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词的内容加以总结,指明这首词和“mid-autumn festival”有关,传播中国文化。
(三)物质文化词
酒
T译:cup
林译:cup
许译:wine cup
儒家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文人雅士对酒赋予了很多感彩。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真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7]等等。而与此对应的西方酒文化则是葡萄酒。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8]因此许译的“wine cup”更能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搭建了桥梁。
(四)社会文化词
乘风归去
T译:(I would wish to)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
林译:(I want to)fly home,riding the air,
许译: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fly
乘风而行的传说始见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乘风而行,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道家传说中的真人,能乘风而行。《列子・黄帝篇》亦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列子乘风而归,苏轼则幻想乘风归去,所用话语如出一辙。[9]T译和林译把“归去”看作是返回故乡,仅译出原文中的一层含义。而许译没有指明“there”为何出,为模糊译法,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fly”一词,使读者看后会对其所表达的意境浮想联翩,想象着作者像天使一样飞入仙境般的自由世界。
通过对《水调歌头》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J.A.Turne对一些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了解不够透彻,在表达上略显不足。林语堂的译文成功地翻译了大部分文化负载词,只是在个别意象的翻译中不够精确。许渊冲的译文形式上略有调整,但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恰当而又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4] 董森.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 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 许渊冲.选译唐宋词一百首[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
[7] 罗启文,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去年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语特级教师工作坊暨市小语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历时两天,我们了解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领略了专家名师的风采与魅力。
黄河分校高芬芬执教的《走进苏轼》,以苏轼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对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定风波》的品读和吟诵,感悟苏轼的多情与豪放。课程最后,高老师引导学生读名家全集,推荐了李煜和辛弃疾的全集。这节课,为我们呈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典范,也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思路:不在字词句段上刨根问底,而要海量阅读,不求甚解;传授方法,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同时,这节课还启发我们要灵活开发校本、班本课程,学生课堂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我认为,不求甚解可以,但必须了解大意,否则影响阅读兴趣,诗词里面的典故有必要作简介。
徐州铜山行知实小特级教师黄兴安沿着前课《走进苏轼》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到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衔接近乎完美。黄老师课的最大特点是出示阅读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边读边圈注,从宏观出示任务,从微观引导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列举了从性格、工作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追求等等,也留给学生补充新思路的机会。他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重复,他认为是较好的强调。
沭阳二实小特级教师李彩香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真实而灵活。在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时,预设的一句话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学生漏掉时间,李老师出示课件及时调整,再引导补充,展示了大师的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寻找散落文中的诗句时,她能站在学生角度,分解难点,逐步突破。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以岸边景物的身份理解诗人心情,进行说话训练,师生自由吟唱古诗,把课堂推向。
在主题沙龙中,孙向阳老师主持台上九位特级教师,针对儿童阅读现状,寻求发展学力的途径。各位名师间思维碰撞,不断给观众推开一扇扇窗,让我们领略阅读教学那明媚的天空。苗彩成校长正在推广方便式阅读,像超市书架一样在走廊摆满书柜,学生随时可读。在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保持阅读动力方面,专家们提出推荐、伴读、专题讨论等方法。最后,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陈红副校长作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专题讲座,让我们领略了共生与差异的魅力,引领我们自己与自己比,扎根课堂,教书育人,向着更高处迈进。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塘沟小学)
1、中秋节的由来
(1)出示月相图(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3)说中秋由来。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收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辅导员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4)奖励。(对课前收集资料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奖卡>)。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师问: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你们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是: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①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②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③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
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 师:咱们505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送月饼:
A、师给队员送月饼并送上祝福的话; B、队员相互送月饼;
②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第三主题:研究与讨论
师: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
人团圆”,可是有些亲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咱们班有哪些同学的亲人没有回来过节?( …)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人不能回家过中秋节? 生:叔叔,台湾的亲人。
师:他为什么不能回家呢? 生:叔叔为了保卫祖国,过节还不能回家。 生:台湾很远…… 生:祖国还没有统一。
师:是呀,就因为祖国还没有统一,海峡两岸的同胞们至今还不能和亲人团聚。同学们,让我们在此默默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同学们,如果他们是你的亲人,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呀? 生:可以写贺卡、写信、寄月饼、打电话、发短信……
第一,思念亲人类古诗词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第二,思念故乡类古诗词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第三,羁旅愁思类古诗词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四,边关思乡类古诗词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人们合家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中秋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因此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作家笔下的中秋吧!
【佳作示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人皆知的中秋节。大街上、小巷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红红的灯笼,使大街小巷充满着光明。在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一股股“红流”向东南西北流去。在大街上,人们提着灯笼,那一个个漂亮的灯笼,代表着人们心中的那份喜悦。不久,天空“开放”了五彩缤纷的鲜花――烟花。夜晚仿佛变成了白天,那一支支烟花给夜空披上了一件五颜六色的衣裳,也映衬着寂寞的月亮姐姐。走进小巷,家家户户都在说说笑笑,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在那一条条宽阔的大街上,人们正在游行哩!可爱的萤火虫也在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为人们“打路”。在一间间亮堂堂的房子里,人们正在吃月饼、赏月。看着那个犹如白玉盘的月亮,人们都笑了。天上的月亮照亮了大地,河面倒映着天上的月亮,美极了!
大街上、马路上,一股又一股的“红流”分别流向东西南北。人们手中的灯笼所发出的光照遍这片土地,照遍天涯海角,照遍全国的每个角落!屋檐下,几盏大红宫灯照亮了乡间小巷,它们就代表人们心中的那份欢乐。你瞧!连秋蝉也不甘示弱,趴在树上唱着歌:“秋月多美丽,知了,知了。”就在这时,大小朋友们也不由自主地唱起《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来,歌声动听极了!
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多么美好的中秋节呀!圆圆的月亮,五彩缤纷的烟花,红红的灯笼,使这个中秋节变得分外热闹。我爱中秋节,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
【点拨】
文章描写了中秋节时张灯结彩、合家团圆的热闹场面,展现出中秋夜喜庆而又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中秋的热爱。
【诗情画意】
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赏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名家欣赏】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老舍《四世同堂》
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让人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飘香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徐福熙《今夜月》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代价值;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48-02
[作者简介]王娟(1981―),女,湖北十堰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一、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价值思考的引发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近些年来它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表现为:古代文学课时被压缩,学习意义不明确。认为在当今社会,掌握实用性的知识更为必要,古代文学离现实生活太远,对个人发展没有直接促进作用,是附庸风雅的声音时而有之。与国人忽视古代文学教学相反的是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外国人对古代文学的向往。不少国家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哪里,作为中国人的最典型特征又在哪里?这样看来,在当代社会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价值的思考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梁启超曰:“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1]中国古代文学负载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道价值、育人价值,是中华瑰宝,是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其情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代价值的根本在于教人成为一位典型的中国人。
孟建伟提出了“文化教育”这个崭新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这是一种以文化为导向的教育:它将吸纳人类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人的成长和文化创新的元素,并将教育的过程变成文化育人的过程。”[2]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符合这个教育理念并能很好地解释它。古代文学教学的作用是隐性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历史和现实的人文情态、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3]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古代文学的教学分为两大块: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文学史为纲,作品只是穿插其中。但文学史教材一直在变化,各个版本的文学史教材注重的角度不同,所选的作品也不同。其次,文学史所讲述的多是知识性问题,比如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家的贡献和地位、作者主张及相关的文学现象等,经典作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作品本身,作品的教学可以从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从将心比心,和古代作家产生共鸣;深度挖掘,领悟真理三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作品,掌握方法
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是鉴赏作品的第一步,通过细读、诵读、解读作品能实现对作品的初步把握。细读作品就是仔细读文字,细细玩味,关注的是具体的形、音、义及标点。细读作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单篇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文学史知识的多寡。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上阕开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读时要抓住似是而非。接着分层铺叙,先说杨花的飘坠“抛家傍路”,次写念远之人“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再写梦“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细读时要抓住分层的关键词。下阕直接抒发主观情感,“恨西园,落红难缀”,美好春光已经逝去。紧接“恨”的内容,同样分层次来写,“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飘飞的杨花变成了破碎的浮萍,此为第一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伤春别离,此为第二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伤春之情推向顶点,此为第三层。
诵读作品指用适合的话语声音形态、语调和节奏,在一咏三叹之间慢慢体味朗读并背诵作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切的氛围、凄凉悲哀的感情多是通过叠字、入声字的韵脚来体现。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字,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作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诵读作品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法,通过对作品文字声音的感知达到理解作品、体悟情感的目的。
解读作品。解读作品不是简单地讲析诗意,而是要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之外的东西。解读作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坐标上衡量其地位、贡献,等等。在解读秦观的《醉乡春》时,我们首先可以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贬谪广西时所作,“瘴雨”“椰瓢”等题材都带有典型的南方特征,说明词人在流寓广西时受到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其次,可以把这首词同秦观的其他词进行比较,发现秦观的大多数词作都写自己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之时不能解脱的愁和恨,而这首词写到“醉乡”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不再为谪居而自伤。
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古代文学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体悟文学的真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多读、多揣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鉴别力的重要方法。
(二)将心比心,体验情感
古代文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读出作品中的情味。古诗词所负载的情感与今人有贯通之处。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所写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少年离家白首归的体验,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般领略到这种沧桑之感。李白的《静夜思》语言简单质朴,但诗歌中蕴含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思乡情感。孟郊的《游子吟》所写只是一件小事,却把人世间最朴实最高尚的母爱写得感人至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所抒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不仅是词人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更是处于同样环境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种感受超越了时空,可以使我们产生共鸣。积极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在作品教学中至关重要。正如施议对先生所言:“将你心,换我心,必将有所得。”[4]
(三)深度挖掘,领悟真理
古代文学教学包含着对学生的人格、心灵、情感、审美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古代文学中很多优秀作品或教人明志、或教人做人、或帮人成才。古代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他们关心社会、心系苍生、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提升,明确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高远目标的追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先作品后史论的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M].饮冰室合集: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81.
[2]孟建伟.教育与文化[J].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