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为工作室学员之前,我对师傅研究的“和美语文”早有耳闻。进入工作室,我认真拜读了师傅所著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盛新凤讲语文》等书,渐渐地对“和美语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美语文”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起理念体系,提出了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显隐结合的学习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并建构了“寻点―拉线―丰枝―画圆”的程序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内外融通、读写融通、讲练融通”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融通点,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讲授与训练巧妙融通起来,使两极要素不断转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以达到“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
在教育教学上,师傅追求“和美”。在引领我们学员时,师傅同样是以“和美”的思想在教导我们。她经常说:“你们不仅仅要了解‘和美’,还要关注更多的教学风格。你们可以博采众长,并融合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和美’的内蕴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师傅就是这样以一种“和美”的思想给予我们学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们在语文这片天地里自由地驰骋,快乐地翱翔。
记得2011年6月16日,我尝试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上完课后,师傅给予了评价:“教学构思新颖独特,但上课时人要在课中,找到课的感觉。”师傅的话中有鼓励也有要求,既给了我继续磨课的信心,又指引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前,我也常听师傅说:“作为一名教师创造课境很重要。一堂好课应该是人课合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达到人与课的‘和美’。”
那“和美课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一直以来,我只是觉得这应该是课的最高境界,大概和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师傅对我的课做出点评后,我努力尝试着想进入这种课境,但总觉得遥不可及。虽然在师傅的著作中对“人课合一”从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自己要融入课文,融入课堂,达到人、文、课的自然和谐;同时,教师还要亲近、宽容地走向学生,组好课堂上的“场”,让主体和客体融合在一起,让师生之交变得“美”。但理论毕竟是理论,与实践总隔着一段距离,如何将书本上学到的付诸实践呢?工作室的学习活动让我有幸亲历了师傅磨课的过程,才知道原来“人课合一”不光是课堂上下功夫。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还很难教学。师傅毅然向高难度挑战。
2012年2月16日21:50,我收到了师傅发来的短信:明天上午在605班试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有空过来听一下。
第二天听课后心头怦然一震!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教啊!可是,师傅并不满意,她觉得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对第一稿进行了调整,又开始了第二稿的尝试……
当我再次聆听师傅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后,又觉眼前一亮,心中不禁感慨:每次听师傅的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啊!在师傅自身的高要求下,一堂好课又出炉了。这次磨课过程,我看到了教学中的师傅:课前充分准备,大量阅读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中不断磨砺,精益求精;课后及时记录下教后感,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原来,要创造“和美”的课境,课前、课中、课后都得下足功夫。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的很多课例,如《半截蜡烛》《三个忠告》《青海高原一株柳》《最想做的事》……都让我领略了“课境的和美”,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和美语文”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文化主题单元;情感态度
一、背景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理念,其各科目的教学比重以及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重构。近些年来,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处于全面性落实阶段,从城市与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来对比,大部分的城市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不显著。其形成原因:(1)过分强调语文单一化单元知识教学与巩固,忽略了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体性;(2)太注重于阶段性教学,忽略了扩展性课程的教学;(3)过分强调单篇文章的教学知识教学与测试,缺乏评价与综合教学。基于上述三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阶段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编排过程中,由原本的“知识体系单元”转变为“文化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其主题单元包括选读课文、语文园地以及识字,让三者内容有机地整体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主题性教学,采取科学性、系统化以及针对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编排,从小学生实际的综合学情,把单元之间相互联系,使其整体化,紧密结合其主题文化单元,从而实现单元整合化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能够深入与加强整合性的文化主题单元,提升学生的学习语言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性以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深入单元整体性设计,提升其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情境与美的感受。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其教学单元上的编排处于整合化,然而,其教学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围绕单元主题以及强化课本联系与扩展性教学的实施,从而有效地完成其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最终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以单元内容为教学点,把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以及训练习作等课程内容,进行切实与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利用“同理可证”的原理,让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探究教学的融合点,使其形成教与学双向效率提升的主题性教学形式。
基于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感以及效率等因素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固有的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导入、重组以及优化,使其教学过程、方式以及结构上得以效率化。
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以第一单元的文化主题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强调与探究“美丽的秋天”的单元文化主题,从“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三个小单元进行重组与优化教学,使其教学内容与过程递进式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完全地体验到知识体系的增加与语文情感的提升。
其大致过程如下: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视频以及诗歌朗诵等,让学生通过粗略的欣赏,使其对秋天有着一定的认识以及激发自我联想能力。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关于秋天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关于秋天的古诗词以及成语呢?
生:秋高气爽、多事之秋、一叶知秋等等。
让学生进行热烈与参与性的讨论,从而更加丰富文化单元主题的教学,教师利用学生对于课堂感兴趣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自诉概括单元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差异性以及“设疑”的铺垫。
再次回归单元教材,围绕着其整体教学感知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施教,从第一阶段性内容“走进秋天“的主题教学,课本文章《秋天的图画》以及《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入手,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基础“识字”教学,例如,赠、刘、擎、菊等新字的教学与书写练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以及诗句的意境与情感,从而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即关于秋天的文字、画面以及意境想象能力的教学与提升,从而强化情感教育的实施。
第二阶段,为“走进大自然”的单元文化主题,围绕识字1《2-黄山奇石》以及《3-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第一阶段秋景美与情感的导入,让学生能够产生单元化与整体性之间的联系认识,依旧采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使其进行自主探究性的独立思考与美的情感培养。
“享受美丽”作为其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三阶段,其更是一种学习知识与情感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一些趣味化与知识化的实践型活动,让学生能够享受秋天的美妙,走进校外的大自然,设计“互相说、到处贴、就地画、齐声读、正确写”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实践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增添一份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人本教学理念,上述“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享受美丽”的设计、重组与优化教学,是把原本分散的教学科目,进行知识点的穿插教学以及思想点的共通教学。因此,从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言,其具备一定的设计性以及关联性,把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化整为零,把各小单元分割与归类整合,然后形成其单元文化主题,重新树立新的整合化单元主题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与引导阶段,其单元整组教学更加突出教学重点与共通点,从而加快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基础,其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设计“精彩生活”为文化单元整组主题,依旧进行教材资源内容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通过《我们的民族小学》《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愧乡的孩子》四篇文章,让学生懂得小学生学校学习的快乐、各族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树立起勤劳的品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进行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情感交流氛围的形成,首先开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四组轮流朗读四篇文章,重点围绕《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教师尽量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师:每个小组,将生字按照构字结构分类。此法,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于新字以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上下结构的字为例:耍、装、些、苍、奋、勇、雀、舞、察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化以及扩展化,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进行“假设”,让小组学生之间进行“精彩生活”的临时表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化,从而有效地提升其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教学反思
要提高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效率,其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引导在于教师对于各单元整组教学的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分析、对比与探究,形成一套自我评价性的教学反思。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其阅读链接《悼念玛丽・居里》,其文学意境较为深刻,使小学生无法与《跨越百年的美丽》形成直观性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笔者采用另引文本阅读《三克镭》来取代,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文化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提升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牟文娟,刘飞.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2(33).
[2]刘然.如何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
[3]宋德兰.新课程改革呼唤“本色语文”的理性回归: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2013(01).
[4]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说课“说”来全国第一
说课展示是每届“课堂论坛”的“保留节目”,说课教师代表一般从“说教材”“说方法”“说过程”“说反思”四个角度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2012年,该校的周稳、耿晓冬、曹鲁琰三位教师获得了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他们的说课展示也因此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说课精品。
“想在课堂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杂家,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专业的思想,并感受丰富的生活。”语文组的周稳老师以创设“大语文课堂”思维讲解了吴冠中的《画里阴晴》一课。PPT上,大量吴冠中代表作的展示让人仿佛置身国画的殿堂,让学生在感知美文的同时,也感悟了艺术的精华。周稳老师在说课过程中,始终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对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培养艺术素养。
实践性更强的专业课说课展示,则将小组合作作为了课堂首要内容。服装组的耿晓冬老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魅力”,通过导、究、练、比、拓五个步骤,使学生对服装选色上色有了具体的认识。耿老师说:“学习重在跬步千里,因此我给学生介绍了布贴时装画的软件,以便学生在课后练习。”
音体美组的曹鲁琰老师在说《体验维美――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族》一课时,则把全体听课的教师都带入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美丽殿堂。曹老师十分注重循序渐进地把握教学进度,无论是授课还是布置作业,都遵循从练习到纠偏,再到能力提升和能力发展的轨迹,保证学生既能“吃得饱”,又能“跳一跳够得着”。
“模拟课堂”首开先河
尽管“课堂论坛”已经举办了九届,但这一届论坛上新增的“模拟课堂”形式,在全校乃至宁海县都是头一回。论坛首次迎来了全体教师的参与,模拟上课的教师代表将台下的听课教师当做自己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展现出自己上课的最高水平。
如何让枯燥乏味的机械专业课程变得新颖有趣,是不少机械专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而机械组葛学云老师的《中国象棋的设计与加工》则用最新颖的方式――以讲解象棋原理引出象棋字体加工的授课内容,使机械课成为了游艺课,让学生们的注意力从枯燥的机械技术本身转移到认知象棋的乐趣上。
外贸组的俞晓霞老师以一则报道海关的新闻视频,引出了“检验检疫条款的订立”的课堂主题,并采用“5W1H”法,将外贸业务情景分四个步骤置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检验检疫的全过程。
服装组的严晓燕老师上《衬衫款式变化纸样设计――分割线的变化形式应用》一课时,同样运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在课堂任务完成之后,严老师还加入了现场展示评比的环节,指出了学生产品中的瑕疵,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通识课程巧设互动
与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课堂略有不同,非专业的通识课堂更像是台上教师与台下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因此巧设互动环节就成了教师的“杀手锏”。台下充当学生的教师们频频互动,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在哪里看到椭圆形呢?”数学组的金莹杰老师通过PPT的展示,以生活化的实例引导学生们进入椭圆的图形语言世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美术教师徐为琴在教学彩泥制作玫瑰花前,首先进行情感导学,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巧的同时,感受到爱与美的力量;语文组的王瑶瑶老师在课堂中讲解《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对比了外表美和心灵美的两种观点,并从文章中找出了描写居里夫人内心美的片段,带领大家寻找美丽、塑造美丽;音乐教师刘思思以现场表演示范的形式,用肢体语言带领大家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唱腔和脸谱。教师们争抢回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教师还跟着刘老师的唱腔哼了起来,“模拟课堂”成为了真正的实战演习场。
论坛背景
搭建校本研训自主平台
经过九年的积淀,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课堂论坛”才形成了如今全员参与、说课与模拟上课相结合的论坛模式。回顾走过的九年,校长应龙泉感慨颇多:“创办第一届‘课堂论坛’的初衷,是为了紧跟课改的脚步,因此将主题定位为‘我与课改同行’。”
在应校长看来,课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成长,而为教师搭建“个人反思,同伴交互,专家引领”的校本研训自主发展平台,就是推动课改以及教师成长的基础。九年来,已经进行过教学展示或说课展示的教师有近120人次。学校自行编写的《一职教科》刊物刊载了每一届参与“课堂论坛”的教师的优秀说课作品。
“立足学校,讲究实效,注重创新”是学校“课堂论坛”九年来一直坚持的宗旨。围绕这一宗旨,这一届“课堂论坛”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开先河引入“模拟课堂”,使单一的“你听我说”转变为“大家一起说”,激发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与‘课堂论坛’配套进行的还有‘班主任论坛’活动。”应龙泉校长说:“‘班主任论坛’从2006年5月第一届开始,已坚持举办了七届,成为班主任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战场。”如今,“两大论坛”和“一本刊物”作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本研训工作的两面旗帜,引领着学校课改不断深入和教师快速成长,展示了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成为学校教学的品牌和特色。
论坛点评
坚持是一种力量
在应龙泉校长看来,“草根的论坛”是“课堂论坛”最好的定位,而“经典的论坛”则是一直坚持努力的方向。
“坚持是一种力量!”这是宁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员陈玲对“课堂论坛”最深切的感受。“精心的教学设计、精致的PPT制作、精彩的教学展示,我们可以从这‘三精’的背后感受到教师们的敬业和花费的心血,更能感受到‘课堂论坛’创办九年来在教师们心目中的影响力。”
同为评委之一的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娄海滨老师也深有同感。他认为,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教师们的教学思想、科研思想唯有在课堂上才能有用武之地,而坚持了九年的“课堂论坛”正是教师们施展拳脚、相互交流的大平台。
教师们制作精良的PPT也是“课堂论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应龙泉校长说,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放在口头上的虚词,而是教师切实应用在课堂上的、使学生受益的教学手段。在模拟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教学辅助软件、生动的模拟动态示范视频等,都体现出了教师们在教学信息化领域的坚持。
论坛展望
“模拟课堂”任重道远
“模拟课堂”作为今年论坛最大的新亮点,其风头大有盖过“说课”之势。不少评委和教师都将关注点落到了“模拟课堂”这一新生事物上。应校长说:“‘模拟课堂’是第八届课堂论坛的产物。我们认为,说课是模式化、单向的,而微型教学则是互动的,如果能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相信能擦出新的火花。”今年对于“模拟课堂”的初试,让应校长对微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何使下一届的‘模拟课堂’更规律化、趣味化,是我们下一个阶段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娄海滨老师认为,“模拟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重点、难点的把握,学校制定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切实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上完课后可以讲出重点,弄懂难点。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准备,更需要加强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在“模拟课堂”的预设环节,就应该加入学生无法回答的提问或学生回答错误的可能性,以训练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课堂论坛”创新永无止境
“课堂论坛”作为课改乃至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无不体现出学校当下的改革进程。应龙泉校长的“打造现代化学校”的理念,正是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课堂为基础的。应校长说:“第十届‘课堂论坛’,我们应该思索新的改革点,也就是理实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学探索。专业课程应更加重视技能操作,并与学校的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而创新的突破口,则在于信息化、数字化课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