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老师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我的语文老师姓黄,叫黄老师,她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当我们表现得十分优异的时候,她的眼睛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当我们上课时不好好听讲的时候,这双眼睛还会"批评"表现不好的同学,就是这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让我和同学们既喜欢又害怕。
2、她俯下身子凑近我的脸,睁大了眼珠儿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就仿佛往我心里灌输一种使我振奋的力量。
3、老师的眼睛会说话。老师的眼神,常常给我智慧、勇气和希望。我爱谢老师的眼睛!
4、老师的眼睛不止有严厉的一面,还有善良的一面呢!比如老师在阅读这一课时,她慷慨激昂,心潮澎湃;当老师讲到"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时她心情沉重,语气低沉,眼睛里充满泪水,充满期望和怜悯;当老师阅读这一课时又变的憨态可掬。老师的眼睛感情丰富,耐人寻味。
5、陈老师是我们四年级新来的数学老师。还记得陈老师初次和我们见面时,她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扫视了一下全班,我们大家望着陈老师那双眼睛,刹那觉得自己的心已和老师的心贴近了许多。
6、老师的眼睛,像夜晚的月亮,我们是一颗颗星星,在老师的微笑里,闪烁闪烁。老师的眼睛,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我们是一条条小鱼,在老师的怀抱里,快乐的游来游去。
7、透过镜片看老师的眼睛,眼窝稍微下陷,但他的眼睛却放出智慧的光芒,仿佛能看透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这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害怕老师看出我的小秘密。
8、孙蕾老师是双眼皮儿,浓密的眉毛点缀着又大又圆的眼睛,乌黑的头发把她衬托得更美。若你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她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的眼睛会说话,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班主任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9、任老师有一双明亮又会说话的眼睛。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把小飞机拿出来玩儿,不料被任老师看见了。她用严厉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你手里拿着什么呢?"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赶紧把小飞机收起来,重新专心听讲。
10、们的语文老师苏老师有一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这双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经常在同学的身上来回扫射。只要是她上课,同学总是绷紧每一根神经,凝神闭气,小心谨慎。
11、老师的眼睛,像蓝色的天空。我们是一朵一朵白云。在她的注视下,自由的飘来飘去,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12、现在教我语文的谢老师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那双眼睛炯炯有神,仔细"听",还听得到它在说话呢!
精彩好词
眺望、慈祥、敏锐、坚定、注视、凝视、慧眼、清澈、 乌黑、明亮、温柔、赞许、专注、深邃、希冀、关切
水汪汪、水灵灵、圆溜溜
双目似剑、双目传神、双目犀利、两目低垂、 明眉锐眼、浓眉大眼、眉清目秀、眉目清秀、眉目清朗、虎目剑眉、剑眉星目、秀眉俊目、慈眉善目、目光逼人、目光慈祥、目光炯炯、目光闪烁、目光四射、 目光如剑、目光敏锐、目光深邃、目不转睛、目不暇接、目似闪电、冷目灼灼、 怒目而视、怒目横眉、左顾右盼、含情脉脉、神采焕发、乌黑有神、乌黑明亮、 清澈明亮、深沉睿智、忽闪忽闪、暗淡无光、乌黑闪亮
绝妙句子
1 、见过我们老师的人,都说她的眼睛真美,她的眼睛虽然小,只要一看,就知道充满了智慧。她看人的目光永远哪么清澈,就像哗哗的泉水,亲亲的流进每个人的心田。
2、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
3、老师的眼睛,像蓝色的天空。我们是一朵一朵白云。在她的注视下,自由的飘来飘去,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4、这是一双晶莹明亮的眼睛,她似一潭秋水,滋润我幼小的心田;又似和煦的阳光,融化我心头的冰霜,这是吴老师的眼睛。
5、一闪,一闪,老师的眼睛,把我从无知中唤醒。有一双亲切的眼睛,吐露着火一样的热情,一闪,一闪,帮助我把困难战胜,鼓舞我永攀高峰!
6、我们语文老师的眼睛又圆又大,眼球乌黑乌黑的,咋看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可是你仔细瞧瞧,嘿!老师的眼睛还挺神的呢!
7、王老师白净的脸上嵌着一双有神的眼睛,小巧而端正的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瘦而高挺的身材,衣着总是那么整洁得体。
8、现在教我语文的谢老师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那双眼睛炯炯有神,仔细"听",还听得到它在说话呢!
9、老师的眼睛,像夜晚的月亮,我们是一颗颗星星,在老师的微笑里,闪烁闪烁。老师的眼睛,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我们是一条条小鱼,在老师的怀抱里,快乐的游来游去。
10、她俯下身子凑近我的脸,睁大了眼珠儿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就仿佛往我心里灌输一种使我振奋的力量。
11、吴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
12、老师的眼睛会说话。老师的眼神,常常给我智慧、勇气和希望。我爱谢老师的眼睛!
华彩语段
1、老师的眼睛不止有严厉的一面,还有善良的一面呢!比如老师在阅读《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时,她慷慨激昂,心潮澎湃;当老师讲到"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时她心情沉重,语气低沉,眼睛里充满泪水,充满期望和怜悯;当老师阅读《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又变的憨态可掬。老师的眼睛感情丰富,耐人寻味。
2、我们的语文老师苏老师有一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这双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经常在同学的身上来回扫射。只要是她上课,同学总是绷紧每一根神经,凝神闭气,小心谨慎。
3、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周老师那熠熠生辉的眼睛,将她所有的真挚感情流露出来,向我们叙述着她一生的经历。周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老师,一副很厚的眼镜架在鼻子上,十分严肃。我不以为然地想:这么老的一个老师,肯定很哆嗦,怎么能教好我们呢?心里又自我安慰着:老老师,经验很丰富。花白的头发下面,是那宽大的额头,由于严肃而在眼角与鼻梁相接的地方出现了太深的皱纹。然而眼睛是不会老的,黑白分明。正是这黑白分明的眼睛,使这张严峻的面孔上流露出了温暖,使我对她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4、姚老师一双弯弯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似的,课堂上,她那传神的眼神加上娓娓动听的声音是那么的引人入胜;课余时,她常常在同学中间眉飞色舞地讲着精彩动听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每当有同学成绩退步时,她用鼓励的眼色代替严厉的训斥,害怕受批评的同学往往听到的是亲切的讲解声,从而在心里发誓要把成绩赶上去,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1、数学老师随着那刚响起的铃声直奔教室,他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的稳重,似乎让人觉得他在用步伐来计算从办公室到我们这教室的距离,一走上那讲坛,便将那个大大的三角哐啷一下放在讲桌上,职业让他一下子发现了班里的那几位爱逃课的家伙,随后说:"班长,跟我把没有来的同学记下来,我待会请他们喝茶。"下边依稀地响起一阵笑声。
2、他个他中等,一头乌黑的头发总是让人感觉那么的干净,总是在预备铃声响起之前就来到了教室的门口。铃声响起时,他来了,穿着还是那件夹克,很干净,手里只捏了二支粉笔。他不慌不慌地走上讲坛,将粉笔轻轻地放一支在讲坛上,生怕触折了粉笔。然后面带着微笑,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平视了一下同学们,然后将那只捏了粉笔的而显得枯瘦的手背在背后,往巷道里走了遭,似乎在看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得怎样。他的微笑告诉我们,同学们很听话的,很乖!此时无声甚有声。
3、她一讲起上帝、天堂、天使,就显得和蔼;面孔也变得年轻,湿润的眼睛流露出特别温暖的光芒。
4、任老师有一双明亮又会说话的眼睛。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把小飞机拿出来玩儿,不料被任老师看见了。她用严厉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你手里拿着什么呢?"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赶紧把小飞机收起来,重新专心听讲。
5、她俯下身子凑近我的脸,睁大了眼珠儿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就仿佛往我心里灌输一种使我振奋的力量
6、但的眼她是小个子,和她的爸爸一样的小而俊俏。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着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长得很匀称很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什么使 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可爱。她的眼中的光会走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睛经常充血而且混浊,有时像死人般的停滞不动。
7、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8、今天上午,李老师先让几个同学上黑板上默写第一课3.4自然段,默完之后,便让我们一起来读。我们在一些地方读的生硬硬的时候,李老师便让我们停下来。他给我们示范一下,读到"我很快乐"的时候,李老师声如洪钟,气壮山河,怀着最大的激情这好象一把火,点然了我们班全部人的激情,只见李老师的双手向两边伸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当读到"也很惧怕"的时候,声音一下子下降了许多,双手紧贴聚拢在胸前,像很害怕的样子,表情也配合的非常好。他读得引人入胜!李老师的感情也随着文章变化着、起伏着,他的读书声如美妙的音乐,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听。李老师就像一个专业的演员,也像一个乐队的总指挥等等。
9、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干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自已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了,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10、你每天扳着脸走上讲台,我们刚下课玩后的愉快心情又被破坏了。这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笑一笑啊!开始上课了,你一直眉头紧锁,忽然叫起一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得牛头不对马嘴。老师顿时火冒三丈,问他怎么回事。后面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解释道,全班哄堂大笑,但老师不笑,仍然眉头深锁,用箭一样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只好马上闭上嘴巴,正襟危坐。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老师你也能笑一笑啊!这样,你的不快、同学们的不认真,也许就会在一笑之中飘然而去,我们与你的距离会因这一笑而变得亲近起来。优美的句子
11、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
12、还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我看见地上有张废纸,就随手拣起来扔到簸箕里。当时,教室里没人,谁也不知道这是的。过了一会儿,上课了,老师发现地上的纸没有了,很奇怪,我一边笑,一边看着老师。老师发觉了,眼睛弯得月牙似的,微笑着把目光投射到我身上。优美的句子
《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描写精妙凝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孩子们喜爱四大古典小说,但并不知道为何会成为经典,成为名著,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我们有必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通过简洁准确的人物形象描写,感悟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会抓特点写人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名著简洁传神的语言,激发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3.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直入重点部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大家知道《水浒传》描写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哪位?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说说吧!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这些人物让人永生难忘、耳熟能详吗?说说理由吧!
师随学生回答小结:那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描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简练、准确,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这节课我们以此课为例,认识一下林冲和洪教头这两个人物,看看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品味一下名著的语言,学学作者的生花之笔。
【评析:作为名著,可讲的内容很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这节课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是一种智慧。通过谈话导入,学生在谈论水浒人物和水浒事件中,老师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不枝不蔓,目的明确。】
二、精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1.按要求自学。
师:默读课文3~8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句子。思考: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法?
2.小组交流。师点评小组合作情况。
3.交流描写洪教头的句子。
(1)外貌描写
随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体会词句的简练。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一个“挺”字,一个“歪”字就把洪教头傲慢无礼的形象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名著啊,一个字就能把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用词非常准确。谁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评析:老师对于外貌描写这句话的引导、朗读、小结,很简练、很准确、很到位,能看出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古典小说的一字传神的艺术魅力。】
(2)语言和动作描写
①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②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戏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③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师:你读读句子,看到了怎样的洪教头?(自以为是,飞扬跋扈――)从哪儿体会到的?
师指导读句子:
这时你看到的洪教头一定是火冒三丈的,一定是吹胡子瞪眼的,那可真是拍案而起――洪教头对林冲那真是一百二十个不满意。(学生读)
洪教头从疑问到反问,到问都不问了,干脆直接叫板,听这声音在我们耳边连起来,读起来。(生连起来读)
【评析:老师上课很简洁,围绕几个句子,抓住了疑问句、反问句、肯定句,引导学生读书、品味语言。老师的导读很成功,在一次次的导读中,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读、全班同学的表演读,那蛮横嚣张、目中无人的洪教头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师生激情飞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激发、语言的领悟,水到渠成。】
(3)出示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①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来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②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了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
③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
④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
师:谁能通过读把自己对洪教头的理解读出来呢?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表达什么?
师:是呀!大家说得好,洪教头耍自己的威风,灭别人的志气,摩拳擦掌,赤膊上阵,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带着胜券在握、炫耀的语气来读一读,带着挑衅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老师的课轻松快乐,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读书的方法,都在实践着语言、运用着语言,商量中,“脱”“拿起”“掂量”“耍了一阵”“喝道”“跳起来大喊”等重点词句、问号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读的过程成了学生感悟、表演、积累的过程。整节课学生表演着、大喊着、背诵着,有点说书人的架势。】
4.交流林冲的句子。
动作和语言描写。
①林冲寻思,想必是柴大官人的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②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③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④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师:自己读,读出什么?到底谁厉害?
师指导朗读。洪教头的话可是一连串的叹号,而林冲只有一个句号,该怎么读?(听出了林冲的被逼无奈、迫不得已啊!)
【评析:老师简单地、低声地追问了三个小问题,在回答与指导读中,很快到位。“一横、一退、一扫”读出了林冲的武艺高强、“不敢、不敢”“请教了”读出了林冲虚怀若谷、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寥寥几笔,林冲的机智沉稳让我们佩服至极,这扇窗让学生看到了名著语言的穿透力。】
三、积累语言、领悟写人方法
1.复述课文。
2.领悟写人方法。
师:名著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高招呢?
学生小结:
(1)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寥寥几笔,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特别简练。
(2)在写人物时重点要写林冲,可是描写洪教头的都是满段满篇,泼墨如雨,而林冲的“打”却是惜字如金,打得点到为止,一多一少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林冲这个形象反衬到极致。
教师小结: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说句子。
3、精读课文,分析比较描写特点。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巧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激趣引入
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这株奇特美丽的大榕树,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出示小鸟图)请看着大屏幕齐读两遍课题。
2、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你喜欢的文段。(机动)
指名背诵文段。(评价背诵结果,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二、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将和你们再次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看看早晨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12、13自然段,完成阅读思考
(1)【课件出示】
阅读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我的感受是……。是从课文的……知道的。)教师评价。你们真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2)【课件出示】好句赏析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板书。
A、学生读文段,找动词,说句子意思。创设“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分角色表演情境,深化、理解文段内容。
B、感情朗读训练。指导读出惊喜、欢快的感情语气。
提问:这句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初步认识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用词说句子。同学评价。
(教师板书)
(4)小结:不管是众鸟纷飞的场面还是一个鸟的活动,作者都观察得很细致,描写的很具体。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女生朗读文段。角色朗读第一句话。析“留恋”意思并进行接龙。
(2)角色朗读第二句话,欣赏句子。
【课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检查反馈。
3、师小结
这部分运用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体现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 赞美)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分析比较表达上特点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7、8自然段、第二部分12、13自然段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个部分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板书: 相同点:有描写、有赞美。
不同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和巧妙。)
2、小结文段,体会情感
师:文中一静一动的表达方法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美。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课件出示】质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双引号【“”】而第二个不用双引号呢?(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说说 “导游词”
师:鸟的天堂是旅游胜地,现在请你们当导游,带我们一块去观赏吧。
(1)出示预习作业本,小组交流“导游词”。
(2)掌声请出小导游,为我们介绍鸟的天堂独特的风光。
【课件出示】导游词。
3、爱国爱乡教育。师简介家乡风光。(播放“平远旅游区”视屏。)
五、作业布置
一、抓住描写,分析人物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凡卡
师: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出示句子: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师:一个“藏”字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童心
出示句子: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师:这一句话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孝心
出示句子: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师:这里可看出什么?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爱心
林莘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大胆地取舍,选择了描写凡卡心理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凡卡的性格特点――富有童心、孝心、爱心,凡卡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刻鲜活起来。
二、解读故事,了解情节
紧接着,林老师便进入到情节的探讨。林老师紧紧围绕“悲惨”二字,展开人物的命运。林老师重点抓住3个段落进行教学,6、8和13自然段,第8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凡卡挨打、挨饿、挨困的场面,第6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是通过回忆家乡的美景,回忆和爷爷的生活片断,反衬现在生活的悲惨。
林老师出示了第8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给这段分层,这段有三层:挨打、挨饿、挨困。
师:这三层中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挨打
师:这层中哪些字眼刺痛了你的心?
师引导学生找出:毒、揪、拖、揍、捞、戳……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___________;
把我拖到院子里,我___________;
拿皮鞭揍我一顿,我___________;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我___________;
……
林老师通过这样一层一层阶梯式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把学生领进凡卡的内心世界,体会凡卡的痛苦,让学生沉浸在那种痛苦之中感同身受,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最后,师和生共同朗诵凡卡的“哭诉”――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学生读得情真意切,仿佛自己就是可怜的凡卡。
林老师在教学第13自然段时,极力渲染快乐的场景,她引导学生去想象爷爷跟凡卡逗笑的画面,让孩子模仿爷爷“吭吭”的咳嗽声,学习爷爷说话的样子,把孩子们都逗乐了,孩子们仿佛变成了凡卡,享受着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种短暂的快乐更能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此时,林老师又出示凡卡“哭诉”的句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句子反复出现?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到这里,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凡卡已经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与折磨,凡卡已经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最后,林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凡卡》一课的结局,这也是对小说情节的一个延伸,《凡卡》一课没有明写结局,只是说凡卡做了一个梦,梦里爷爷读着他的信,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结局,其实,前文有暗示,凡卡给爷爷的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凡卡美丽的梦终将是破灭的,这更揭示了凡卡“悲惨”的命运。
这个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结尾,结尾奠定整部小说悲剧的基调,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林老师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心、爱心、孝心的善良的凡卡,而这样一个孩子却是一个孤儿,有着悲惨的命运;他在鞋匠店快要活不下去了,写信给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这个希望又破灭了。林老师在前面极力地铺垫和渲染,最后在结尾部分达到。
三、寄托情感,依托环境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且来看《凡卡》这课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这课的第6自然段是典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凡卡写信时回忆起了家乡的景色,尽管家乡的景色并不是很美,但跟凡卡现在所处的恶劣环境一比,竟然显得那么美,这里用回忆中的快乐反衬出现实的凄惨。林老师是怎么教学这段的呢?
林老师抓住了一句话,来体会那种快乐。
“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师: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啦”去掉,你读一读会有什么感觉?
随即老师出示去掉“啦”的句子让学生读,学生读了之后发现,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快乐了。然后,林老师又让学生读加上“啦”的句子,记忆中美好的场景呼之欲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要求: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学校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述方法;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的;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仔细体会写联想和感受那些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 看图想像
1、 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 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 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 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 检查学习情况。(度字音,辨字形)
3、 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 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 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 学习第二段
a、 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 “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什么?
c、 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 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 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 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 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 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 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 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 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 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1.以《我的儿子皮卡――尖叫》一书为载体,由表及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2.学习猜读、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3.模仿文本的写法,学习间接描写,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由词到句,轻松导入
1.看老师写字“叫”,组个词。如:哭叫、喊叫、尖叫……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皮卡,皮卡的尖叫可是相当厉害了,你看――
出示句子:
皮卡尖叫一声,一树的鸟会飞得干干净净,甚至还会震荡下无数的落叶。
皮卡尖叫一声,一塘浮到水面上呼吸早晨空气的鱼,会一忽闪全都沉入塘底,只见水面上有无数小漩涡。
皮卡尖叫一声,正在觅(mì)食的鸡会咕咕咕地拍着翅膀,不是飞进草丛,就是飞到草垛、墙头,甚至是屋脊(jǐ)上。
3.自己读一读,看看皮卡的尖叫有多厉害?
4.总结:作者通过鸟、鱼、鸡的反应写出了皮卡尖叫的厉害,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板书:间接描写)
5.猜猜,还有谁也被吓到了?你也能像这样来写一句吗?
皮卡尖叫一声, 。
6.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读一组句子,发现作者通过描写鸟、鱼、鸡的反应来突显皮卡尖叫的厉害,总结出间接描写的方法,并尝试用间接描写来写一句话。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层层递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悦地完成了阅读和练笔。)
二、由句扩段,具体生动
1.皮卡的尖叫不止惊动了鸟、鱼、鸡呢,看看他还惊动了谁?出示句段:
他张大嘴巴,捏起嗓门,冲着一河正在觅食的鸭子,长长地、长长地尖叫一声。
顿时河面大乱。
受惊的鸭子,呱呱呱地叫作一团,纷纷扇动翅膀,不要命地四下逃窜。那样子,仿佛突然有一群黄鼠狼席卷了过来。
有几只鸭子,居然吓得飞到了空中。
第二天,一些孩子在岸边的芦苇丛里找出了十几只鸭蛋,有一个孩子跳到河里摸,又摸了好几只。
2.自读,指名读。说说皮卡这次的尖叫怎么样?你从哪里觉得厉害?和刚才写尖叫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板书:动作 修辞)
3.我们再回到第一次出现的三个句子这儿,你能加上动作描写,用上修辞方法,把这几句话写得更具体吗?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写,也可以选你刚才自己写的那句。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同学们写得真好!原来加了动作、用了修辞,可以使间接描写更具体生动。
(设计意图:第二次出示的文本通过动作描写、运用修辞等方法,把一次尖叫写得更具体生动,这个板块的读写结合点就是要孩子们通过读发现如何把间接描写写得更具体、生动,并把总结出的写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
三、由段谋篇,突破创新
1.你觉得皮卡还会在什么时候尖叫?
2.出示片段,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句,学生接读。
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高兴了,尖叫;
愤怒了,尖叫;
兴奋了,尖叫;
害怕了,尖叫;
伤心了,尖叫;
别人不注意他了,尖叫……
有时,也不需要什么理由,他想尖叫了,就尖叫。
3.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来看下面这一小篇,读一读,皮卡为什么尖叫,尖叫后又产生了怎么样的效应呢?出示片段:
第二出小戏的效果更好于第一出小戏。演到时,台下笑声一阵高过一阵。
皮卡也咯咯咯跟着笑,但笑着笑着,凝住了神,转而立直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冲着正演得出神的一台演员,嗓门一捏,于一片笑浪声中陡然响起一声尖叫!
坐在皮卡周围的孩子,耳膜生痛,都“啊”地叫了一声,随即用双手捂住两只耳朵。
正演着戏的一台演员,一下怔住了,一个个都傻呆呆地站在舞台上,像一根根木头。
台下,所有的脑袋,都像向日葵一般转向皮卡。
爷爷一脸尴尬。
三姑一手捂住还要继续尖叫下去的皮卡,一手抱了他赶紧往家走。
皮卡在三姑的怀中竭力挣扎着。
刚走出操场,三姑一松手,皮卡又是一声尖叫。
三姑只好再度用手捂住他的嘴巴。
操场上大乱,所有的人都在大笑。
台上,一台演员僵在了那里。
台下,爷爷僵在了那里。
4.学生阅读,引发讨论。
皮卡为什么尖叫?(高兴)惊动了哪些人?(孩子们、演员们、其他人、爷爷、三姑)这一片段的间接描写是通过什么写具体的?(板书:神态)这段文字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板书:短句分行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突出了皮卡尖叫的可怕,渲染了全场紧张的气氛)
5.第三次练笔。
皮卡尖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他为什么愤怒,愤怒了,他怎么尖叫的,尖叫后产生了怎样的效应?他为什么兴奋,兴奋了,他怎么尖叫的,尖叫后又产生了怎样的效应?害怕了,伤心了,生气了……他又是怎样尖叫的,仿照短句分行成段的形式,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再写一段话。
6.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继续呈现一个更加具体的间接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动作描写和修辞运用能使间接描写更具体,还可以抓住神态的描写,并且感悟到短句分行成段的排列方式的作用。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模仿写一写,真正做到读与写的相辅相成。)
四、推荐阅读
1.推荐阅读。围绕皮卡的尖叫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他们都藏在这本书里,《我的儿子皮卡――尖叫》。如果你喜欢,赶紧去找来看看吧!
2.介绍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曹文轩老师,他写了很多给孩子们读的书。比如《草房子》《红瓦》等等。《我的儿子皮卡》是中国首部少年成长系列小说,共八册,分别是《尖叫》《淘金兄弟》《再见,钢琴》《仰望天空的猫》《尿王》《影子与灰狗》《矮鬼》《背叛的门牙》。这是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小说,非常值得我们品读哦!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以期能实现读写互助的理想阅读状态。)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以学生的读写来代替教师的说教,将课堂还于学生,将读写一体落到实处。
一、从“读”看课
本节课从“叫”字入手,让学生自由给“叫”找朋友,瞬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引入了学生自主的轻松氛围中。接着由“叫”字扩展到词语“尖叫”,进而引申到和“尖叫”有关的句子、段落,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感悟“尖叫”,体会“尖叫”,并从中领悟相关的写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一个启发者,在引导学生读写的过程中,巧妙把握时机,将课堂进程有机推进到“推荐阅读”环节,从而达到了导读的目标。
二、从“写”看课
本节课学生一共进行了三次写作练习。第一次是学习用间接描写来体现皮卡尖叫的厉害,用时2分钟,评价的重点在于间接描写的运用。第二次是仿写一个段落,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皮卡是怎样尖叫的,用时6分钟,评价的重点是有无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皮卡是怎样尖叫的。第三次是以段谋篇,写一个完整的皮卡尖叫理由的篇章,用时10分钟,评价的重点是神态描写和短句分行成段的运用。这三次“写”是层层递进的,从句到段再到篇,从学习间接描写到运用修辞手法,再到短句分行成段的使用,由易到难,逐渐提高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从“读写一体”看课
下面是一个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却不注意句式选择的句子: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名城无锡,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判断句,雷同而缺少变化的句式使整个语句显得平板乏味。如果把它改为:
在北方长大的我,常在心里惦记着江南的名城无锡,因为那里是我的老家。不知哪一天才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样一改,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由于句式的灵活多变,就把思念老家的感情表达得深沉动人。
作文中锤炼句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表达要清楚,语句要连贯
表达清楚、语句连贯,这是作文对句子的最基本要求。可是很多同学在平常的作文中这一点做得不够好,他们往往是东敲一棒,西打一枪,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如下面的句子:
今年二月,我来到香港①。第一次领略到了蔚蓝色大海的美景②。大海的各种不同美景才真正地让我折服③。
这一组句子就犯了表达不清楚、语句不连贯的毛病,可作如下修改:
①“我”后面加上“随爸爸、妈妈”;圈去“来”字,你人已经不在香港了,怎么能用“来到”呢?在“香港”后填上“旅游”一词。②将“领略”改成“看”;将“的”放到“大海”前面;删去“的美景”,再补充“啊,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澎湃”。③将“不同美景才”换成“奇异景色令我赞叹”。
这样一来,原句就变为:
今年二月,我随爸爸妈妈到香港旅游。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啊,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澎湃。大海的奇异景色令我赞叹,让我折服。
经过这样一改,表达就很清楚,语句也很连贯了。
二、排比句式在整齐中要有变化
有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往往爱用排比句,这对于增强语言的气势很有作用。虽排比句是一种整齐的句式,但整齐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同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整齐中求变化,语句才有更醇厚的情味。如有这么一句话: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有的观望,有的静坐,有的攀援,有的觅食,有的捉虱。
若把它改为: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嬉闹,有的翘首观望,有的静坐以享悠闲,有的攀援以试身手,有的向游客“伸手”乞食,有的则互相搔痒捉虱。
由于排比的部分由原来的词变成了形式各异的词组,语句也就在整饰之中有一种参差之美,读来抑扬顿挫,让人不觉陶醉其中。
三、要克服句子雷同,寻求变化
克服句子雷同,选择适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摇曳多姿,显示灵气,而句子内部成分的次序变化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同学们在学习古汉语时对于倒装句比较熟悉,而在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就把它抛诸脑后了。鲁迅先生是使用倒装句的一位高手,我们从中是可以获得不少启发的。比如:
1 “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2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两个句子中,第一句是主谓(我认为)后置,强调了前面的见解是鲁迅先生所独有的。第二句是定语(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后置,突出了新生活“新的”“前所未有的”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时作文中旬式的排列不必都那么规范,不是非按通常的顺序不可,有时可变换颠倒一下。这样造句可以使语言富于波澜,有一种隽永的意味。
四、运用技巧,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
要想使语言更富韵味和情调,还必须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往往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注意变换角度和手法,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也能产生立体效果,使语言具有感染力。例如:
下课了,刘老师把我和王伟、张朋、刘秀秀叫到了办公室。刘老师问我:“丁明,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我说:“早晨起来肚子疼。”刘老师又问王伟:“王伟,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王伟说:“妈妈看错了时间。”刘老师接着问张朋:“张朋,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张朋说:“奶奶没及时准备好早餐。”刘老师最后问刘秀秀:“刘秀秀,你为什么迟到了?要说老实话,你们四个人怎么会不早不晚一起迟到呢?”刘秀秀说:“我们一起去公园了。”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出现“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就是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
一、关于“三变”:从教师的牵引转为“儿童的发现”
1.下面是在教学关于白骨精的“三变”时的第一次设计:
①课件出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
②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凭借课件补充了《西游记》中的三段原文,分别是: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
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③《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这里批了一个“妙”字,细细揣摩,妙在何处?
教师试图让学生从白骨精“三变”中的人物相貌、情态、动作等体会到白骨精的变化之妙。
④之后,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白骨精这个妖精怎样?”(学生说出了一组词:“诡计多端”“狡猾”“善于变化”“邪恶”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是围绕着老师画好的圆在跳舞,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思考是在为着别人的思考在进行,具体地说是在围绕着李卓吾的一个“妙”字在思考,学生的主体思考被教师过滤掉了,完全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不知不知不觉地滑进了“成人标准”的泥淖,是一种变相了的或者被美化了的“灌输”或“牵引”。
2.基于这样的反思,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边读边画。之后,汇报)
②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同前文)
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三段话,结合你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对《西游记》的阅读,谈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实际的课堂呈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充分地体会出了白骨精的“变化”之妙,还发现之所以白骨精如此巧妙的变化,还不是吴承恩这位小说家写法之妙吗?课堂上,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着自己辑下的吴承恩先生对白骨精“三变”的相关语段,生趣盎然,而这正是古典小说之魅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作为教者,未着一个“妙”字,未解其中之妙,所有的妙处,都来自于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一次美妙的“发现”之旅。
二、关于“三打”:从教师的命题转向“儿童的探究”
孙悟空“三打”无疑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三打”时,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想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三打”的描写。第一次备课时这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三打’各有什么不同?联系当时发生的情况想想,为什么不同?”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是以老师的关注替代着学生的关注,全然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思维领域,教师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低估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漠视儿童的学习潜能。教研讨论时,我们对老师的上述问题发出这样的质疑:“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看出‘三打’有不同了?你让学生去发现了吗?”“‘三打’之间除了不同,难道就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吴承恩这样写,有什么样的用意?”……这些问题,显然是这位老师没有关注到的。其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对课堂教学立场的确立,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本位。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备课后,教学视角的转换:
①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发现了吴承恩先生写的白骨精的“三变”的不少精妙之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中关于“三打”的描写,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
②在学生研读课文后,进行了智慧分享,学生纷纷抛出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打”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写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时,为什么要写唐僧的责备?写白骨精写到“三变”,这儿又写到了孙悟空的“三打”,是吴承恩有意安排的吗?
这样的三个“研究点”从学生中走来的,是学生愿意探索的问题,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着自由思想与乐于探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 认读“百姓、炎热、愣住、讽刺、啃梨、肯定、汗流浃背、撩起衣襟”等8个词语,通过理解“汗流浃背”一词的意思,学习抓住关键字理解词义的方法。
2 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体会提示语在语言描写中的作用,借助提示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学习提示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教学流程:
师:看了大屏幕,同学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不吃无主梨》。
师: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标号;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比较长,但是同学们读得很专心,我们先来看这课的词语,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读。(生读:百姓、炎热、愣住、讽刺、啃梨、肯定、汗流浃背、撩起衣襟。)
师:这个字很多同学都读不准,谁能大声地把它读好?
(生读“浃”“汗流浃背”。)
师:“浃”在字典中是“湿透”的意思,能完整地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汗多得连衣服都湿透。
师:“浃背”是连什么都湿透了?
生:汗多得连后背都湿透了。
师:很多词语,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这个词语中有两个本课要求会读的生字,都不大好读,谁能来读?(生读:撩起衣襟。)
师: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意。再来想想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呢?可以借助提示来说一说。(提示:_______和朋友出行,他_______,也不吃无主梨。)
生:许衡和朋友出行,他宁愿口干舌燥,也不吃无主梨。
师: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课文,就概括得这样准确。纠正一个字音――宁愿。还有谁愿意说?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文题“不吃无主梨”稍微扩展充实了一下,就概括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文题都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我们遇到这类文章,就可以像这样运用“题目扩展法”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叫――
生:许衡。
师:许衡是谁呢?谁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很准,文中是怎样介绍许衡的?
生:许衡是宋元之际的著名学者。
师:第一句话就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份。第二、三自然段请一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请你边听边想,通过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受,真棒!谁来说说看,通过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顶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汗流浃背,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出当时特别炎热,而且大家都很渴。
师:你能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真好!
生:我通过“大家一窝蜂地赶到树下”和“争先恐后地摘梨”知道大家看到梨树都很兴奋,很期待有水喝。
师:那位同学刚才抓住的是重点的句子,你抓住的是句子中重点的词语,同样很了不起!为什么大家看到梨树,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生:因为课文说了,这里非常炎热,大家嗓子都快冒烟了,希望赶快找一种梨啊或者西瓜之类的食物来解渴。
师:许衡和大家一起赶路,他不热吗?不渴吗?同样是又热又渴,为什么许衡和大家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呢?我们接着来看课文剩下的部分,请一名同学来读,大家边听边思考:许衡为什么不吃这梨?在文中找出答案画下来。
(生读课文4~16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真清脆。同学们,许衡为什么不吃这梨啊?你的心里有答案了吗?
生:第11段“也许主人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师:没经过主人的允许,不能吃。
生:第13段“梨是无主的,可是咱们每个人的心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我是不会吃的”。
师:梨的主人不在,但是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即使主人不在,没经过允许,也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这是我们时刻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课文4~16自然段,浏览这部分内容,看看在写作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特点?看看哪一种描写在这里运用得比较多?
生:是对话的描写比较多。
师:语言描写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到的一种描写方法,在语言描写中提示语非常重要。我们来看这一处语言描写。(出示:他还关心地说:“许衡,你怎么还愣着?这梨又甜又脆,怎么不去摘几个解解渴?”)谁愿意来读?
(生读。)
师:这句话中提示语是哪部分?
生:他还关心地说。
师:提示语告诉我们话是谁说的,怎样说的?我们再来看文中几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提示语(出示:他还关心地说……他看着手里的梨说……许衡瞪着眼睛问……)
(生读。)
师:发现这几处提示语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
生:这几处提示语都是用在说话的前面的。
师:告诉了我们后面是要有人物的语言了。
生:我觉得它每个里面都有形容词。
师:也就是说不仅告诉我们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朗读)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