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电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始终坚信,社区或娱乐化的互联网产品一定可以同电商结合。因此,当他开始创业时,首先做了卷豆网,定位于普通社区和电商网站之间的桥梁。
但他很快发现,做社区的基本不懂电商,于是亲自上场:“第一次创业做的是哑铃中间的棍子,发现不行便开始自己做一端的一个球,另一端的球是电商。当时我们想,无论淘宝还是京东,只要你卖东西,我都把流量给你。”
然而,把社区做了,把导购做了,剩下的环节都在电商网站完成,以至于陈琪想在用户体验上深挖一下,立刻发现不管理交易根本无法实现。加之去年淘宝高调封杀来自蘑菇街和美丽说的流量(两家平台一度每天向淘宝导入500万UV),后者已提前投入腾讯的怀抱,前者欲独善其身,不得不转型。
陈琪看准的方向是垂直电商,抓住20来岁、客单价120元左右的小女生这个群体,促成其与服装零售商在蘑菇街上完成交易。
截至目前,蘑菇街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500万,同一万余户卖家产生3亿多元的月交易额。
由于足够细分,只做女性的时尚消费,如服饰和箱包,即使同淘宝有竞争也无所谓。在陈琪看来,蘑菇街上的商户数不到淘宝的百分之一,后台的管理团队却差不多都是几百号人,因此自己能把服务做得更深更细。他以商品抽检为例:“我们现在的抽检是20%,到年底可能达到80%。除此之外,我们还假装买家去买,如果发现样品同实际销售品不符,将会施以严厉的处分。但类似的事淘宝没法做,全品类,太大了。”
有别于“购物目的地”,蘑菇街想做的是“购物出发地”,打动嫌课堂无聊刷手机玩的小姑娘:“我并没有想买什么,但我可能会点进蘑菇街看看最近流行什么。”因此,工作的重心就是把这条街打扮得赏心悦目,提供社交元素、娱乐元素,把图片P得跟杂志一样,以提高转化率。
陈琪认为,阿里的玩法是运营优先、产品配合。而蘑菇街的打法是产品优先,比如同样是做供买卖双方交流的IM工具:“我绝不会去推广告,但会分析他们说的话,如果里面关于尺码、快递等词语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可以证明客服没培训好或者商品没描述好,客户经理就要马上跟进,分析问题、改善服务。这就是产品优先、运营配合。”
从导购到电商,陈琪最大的感受是蘑菇街由“有限改进型产品”变成了“无限改进型产品”:“像今夜酒店特价和农夫山泉,都是有限改进型。要么自己不能整个独立去做,要么产品本身的改进空间不大,被收购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像优衣库,卖基本款的衣服,看上去改进空间有限,但它不断创新,卖成了日本首富。电商是链条很长的行业,每个环节都有许多事可做。”
蘑菇街C轮融资超过两亿美金,估值达到10亿美元。陈琪说他想清楚了垂直电商的两件事:一是消费者有没有在你这儿得到更多差异化的体验,二是商家在你这儿有没有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赚到钱。
从郊区一脚踏进市区核心商圈,北京华冠打的是社区牌。
正是扎根社区,使华冠在当地的认知度甚至超过了外资巨头。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也涉足房山市场,但都被华冠压住了势头,而秘诀就是做足社区的文章。就如华冠总经理肖英所言:做社区商业,品牌要因地制宜,不应盲目求高求大。如房山良乡的华冠购物中心有不少品牌的折扣店,正好契合了当地的需求。
所以,在华冠进城“赶考”的第一站北京丰台公益桥店,华冠天地虽然有着6.7万平方米的体量,为北京南城第二大商业综合体,但无论是百货、SPAR适佰家大卖场还是餐饮,品牌定位在时尚之余,也多兼顾社区,并不一味追求A类大牌。因此,1月20日开业当天,周边的老百姓就很自然地认可了这个从郊区“反攻”城区的零售企业。
纵观2012年表现仍不俗的企业,都是社区商业的佼佼者。
超市发在北京超市企业基本下滑的形势下,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靠的就是始终践行着“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的社区商业经营理念。
而且,超市发未来要发展的面积在1万多平方米的新业态“邻里中心”,同样会紧紧围绕社区展开,除了4000~5000平方米的卖场,其他营业面积全部设成服务功能区,引进银行、洗衣、药店、擦鞋、改衣、理发、美容等服务,让老百姓所有的便利服务都能全部搞定。
做好社区商业,核心还是紧盯消费者的需求。被誉为中国首家未来超市的安徽乐城,除了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其实也是打社区牌——整个卖场体现的是“鲜、活、特”,即生鲜商品的强化和超市餐饮化,特色商品和独家经营的资源垄断。比如中国的卖场大多效仿的是外资巨头的做法,生鲜区一排一排的冷柜,但却没人去思考:西方的饮食习惯就是冷餐,温度与保鲜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而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冷冰冰的东西似乎并不太感兴趣。安徽乐城经过摸索就发现,中国人更喜欢热气腾腾的食品,在把多余的冷柜撤掉,换上现场制作的熟食、生煎包等后,反而更受欢迎,顾客经常排队购买。因此,社区商业的经营之道,往往就在这一思一念之间。
再回到华冠上来,社区商业品牌的成功打造也需要诚信与理念的坚持。华冠一直用超市“薄利多销”的理念做百货,不仅坚持在一些品牌上坚持自营,尤为重要的是其对百货的毛利要求仅13%左右,相比20%的行业平均水平,主动降低近7%。正是这样的理念,让华冠在良乡首次开展不打烊促销时,40小时单店销售破亿,并在2012年北京百货企业中增长第一。
这就是社区商业品牌的力量。在阿里巴巴的马云发出“传统零售与电商就像太极拳、少林拳与机枪的比拼,一枪就能把你崩了”的“威胁”面前,社区商业品牌的竞争力其实并不弱于气势逼人的电商。如果传统零售企业能够尽量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结合电商扩充自身的平台,并在品类和经营方式上做出调整,依托社区,就能寻求到新的商业模式,那又何惧电商冲击?
讯:近日,由京东倾力打造的京东移动IT数码社区平台正式上线。作为电商行业首个移动社区平台,京东IT数码首开业内移动社区服务先河,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分享、交流服务。社区聚焦“游戏、智能、娱乐、摄影”四大板块,不仅继承了电脑端京东IT数码社区平台的优良基因,实现了移动端与电脑端两大社区平台内容双向同步,还将推出多样化社区活动。同时,更有京东E卡等诸多奖励送出。京东移动IT数码平台因集合了“产品购买、信息查询、互动分享”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而明显呈现出电商媒体化的新趋势,该移动社区的上线势必将在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引领电商发展新方向。
游戏社区(移动端):m.group.jd.com/page/jd.html
智能社区(移动端):m.group.jd.com/page/jd.html
娱乐社区(移动端):m.group.jd.com/page/jd.html
摄影社区(移动端):m.group.jd.com/page/jd.html
据了解,京东移动端IT数码社区平台因与电脑端社区平台内容同步,囊括“游戏社区、智能社区、娱乐社区、摄影社区”等在内的四大社区圈子,因此同样聚集了众多资深玩家、行业达人,更有专业评测及使用技巧等实用内容分享,与用户交流互动。作为京东电脑端IT数码社区的移动产物,移动端社区同样秉承了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清晰购物指导的宗旨,以此帮助用户根据需求在众多产品中挑选出最为适合自己的数码产品。而因其覆盖人群广泛,信息内容全面,相比于传统媒体在内容与即时性方面均优势明显,进而电商媒体化未来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了解,京东通过与各品牌厂家合作,通过移动IT数码社区定期为用户提供新品、爆款、潮品等多门类数码产品,并且诚邀各行业达人及资深用户加入社区评测师行列,分享试用体验与心得,让更多用户深入的了解产品性能。此外,为鼓励用户参与互动,社区还精心为用户准备了京东E卡等超值实用奖品。
京东移动IT数码社区平台为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将定期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其中,最强装机王活动将邀请资深玩家与装机爱好者晒出装机配置,为更多的用户提供转机指导。为奖励最终胜出者,京东将把这套最优配置作为奖品送出。此外,全球性MOD改装大赛中国区赛程将落地于京东IT数码旗下的游戏社区,该项赛事聚集了行业内衣最顶尖玩家,代表中国MODE玩家在世界擂台与全球选手一较高下。为与社区用户分享这一战况,所有参赛作品的改装、升级全过程将在京东移动IT数码平台中的游戏社区一一呈现,在为广大用户营造突破PC设计极限、肆意挥洒个性的艺术殿堂的同时,更将推动MOD文化在国内的普及。
基于移动端社区平台的固有属性,京东移动端IT数码平台的推出,使得用户随时随地即可与达人、玩家实时互动,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产品推荐、新品评测等相关信息,而不受硬件设备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更能满足移动互联网下用户的切实需求,成为集“分享心得、晒单评价、选购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移动分享交流平台。
随着移动版社区平台的上线,京东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洞悉行业态势及用户深层次需求,力求多维度、多侧面的提升用户购物体验。通过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打造移动互动社区平台,将用户使用场景及真实体验作为重点要素纳入产品设计中,使得用户更为便捷的互动交流,获取信息,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也将通过此举引领未来电商媒体化发展新航向。(文/莞之)
掩卷沉思,在移动互联渐成主流的当下,生活服务线上化当是不二的趋势。可趋势与现实往往二元背离,在此进程中,探路的业者们经常陷入online与offline两头的硬骨头都要啃的困境,一不小心,甚至跌入“多此一举”的陷阱。怎一个苦逼了得!
经常有评论家唱衰生活服务题材,可这抵挡不住探路者们前赴后继的热情。滚滚洪流中,如何避开那重重的陷阱?战略方向又在哪里?
四大陷阱全解析
主持人语:
彼得・德鲁克说: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作为online与offline的连接点,生活服务类电商很容易便会陷入理论上前途无量、实践中无所适从的困境。
陷阱一:模式单一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很久以来,线上和线下俨然是两个不太相关的世界,一个真实,一个虚拟,两个世界中都有各自的游戏规则和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而生活服务类电商介于两者之间,既无法参照线下的游戏规则,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支付体系、担保环节、客户消费习惯和传统电商又完全不同,很容易便会陷入理论上前途无量、实践中无所适从的困境。
许多人投身生活服务类电商时都仅凭一个简单的逻辑:生活服务是刚需的大众市场,互联网又是让众多传统行业脱胎换骨、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那自己努力折腾一下一定能分到一杯羹,但进入行业之后才发现,尽管生活服务类电商看起来热火朝天,但盈利模式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可行的盈利模式还是只有广告模式和佣金模式两种,千人一面。而当前,生活服务类电商的主力――线下商户对生活服务类电商的认识大多是引流:在生活服务网站或团购网站上做“广告”,利用发放电子优惠券的方式促进消费者去实体店消费;这种所谓的电子商务实质就是在线推广,一种变相可测量结果的网络广告而已。
根据盖伊・川崎的商业模式四象限模型理论(见下图),生活服务类电商实际上基本都处于第三象限(不但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特别的用处,还有一大帮人在跟你做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企业可以称为“凑趣型企业”)和第四象限(你其实没什么独到的能力,但你做的东西有一定的用处;这样的企业只能是惨淡经营的平庸型企业),还未真正找到自己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独特价值,因此,尽管大批生活服务类电商信心满满地投入巨大成本和精力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营业额或许还做不过街边脏乱差的夫妻小店,关键在于:无论对消费者和线下厂商,这些电商们都没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服务能力。
陷阱二:资源整合能力弱
作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中间人,生活服务类电商需要整合自身核心能力和外界关键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价值链上及价值网内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生活服务类电商安身立命所在,但实际上这却是生活服务类电商们最弱的一个短板。
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过一个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 theroy):“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 伯特认为,处在结构洞位置上的新创企业具有信息和控制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信息优势:由于企业处于其他成员联系的路径之上,并成为信息集散的中心,可以从多方面获取其他成员的信息。二是控制优势:由于企业占据了关键路径,可以对资源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同时,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联结了本来没有联系的双方,享有了对被联结双方的控制权。从这个理论出发,生活服务类电商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结构洞,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获取中间人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从而控制整个生态链条,但信息集散和资源控制,反而是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最弱的环节。
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四种:团购、优惠券等优惠类服务、分类信息和点评服务。这四类服务至今都难以形成直接有效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团购形式应用广泛,但其吸引力来自于压缩线下商家利润,极易导致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得不到高质量服务导致消费热情下降;同时商家利润过低也导致商家没有持续合作的意愿。
而优惠类服务的商家通过社交工具等平台进行推广,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带来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其次基于社交工具的特点,推广效果往往不佳,这些都会限制优惠服务电商的发展之路。
分类信息更新快且针对性强,但电商的业务局限大,很容易被消费者定位为免费的网上黄页,进行业务转型难度大,很难横向发展。
提供点评服务的模式,看起来既可为用户提供点评功能供其他消费者参考,还能将用户引领到线下消费,收益效果好且能够进行精确营销,但其发展速度慢,用户培养周期长且积累较慢,并且这种服务要求对于线下厂商有强的控制力和高的地域性,往往不具备可复制性。
因此尽管看起来生活服务类电商风起云涌,但大多数企业目前仍依赖打折、优惠券来吸引客户,实际上只是一个线下商家的廉价推销员而已,只能导流量,无法真正提升线下商家的利润率和客单价,更不能掌握线下服务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第三方中介,在中间起到协调作用,难以预收消费者的钱,又没有和商户结算的硬性制约能力,盈利链条非常不稳定。特别是线下的主体都依托于服务类型的企业,而国内服务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运营,距离稳定完善的服务仍相去甚远,因此保障线上信息与线下商家服务对称,将成为生活服务类电商模式能否真正发展起来的一个关键节点。
陷阱三:成本居高不下
成本是所有行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末端销售的品控和价格间距。生活服务类电商虽然没有了房租成本,但销售、推广、客户服务、流量购买等费用仍是居高不下,这些比较起来,并不比传统渠道存在多少优势。而伴随着各类垂直平台的崛起,信息供应呈现大爆炸趋势,人们从初期获取困难到后期的应接不暇,用户对信息的接受越来越“挑剔”,线上获取用户的成本逐年递增,当这一成本高出平台可承受的底限,电商平台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特别是对于消费频次低的生活服务业,例如教育、医疗、家政服务等,新用户的回访度非常低,难以形成客户忠诚和客户依赖,每次促销活动之后往往都要重新购买流量。收入难以保证、流量成本又不断增加,企业便只能惨淡经营。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信用体系的缺失也导致了生活服务类电商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生活服务类电商的线下部分普遍非常庞大。例如房屋短租行业,美国旅行房屋租赁网站Airbnb的房主可以把钥匙留在某一个地方,让租客自行去取;而中国的短租网站们,在敲定一笔短租后,需要销售亲自拿着钥匙,亲手交到租客手里,否则用户体验就控制不了。这种情况下,本应轻盈起舞的生活服务类电商普遍越做越重,成本越升越高。
陷阱四:竞争同质化及信息质量低劣
生活服务类电商的基本模式是线下商家将自己的信息处理后放到平台网页上展示供用户参考,这些信息大多属于平面信息,例如酒店、餐馆的照片、文字简介等;消费者虽能获取消费信息,但是无法真切体验服务的实际内容。这类生活服务消费类信息普遍具有不透明性,在商家的着意包装、强力诱导下,消费者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纠纷屡见不鲜。
尤其是生活服务类网站进入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都是走的低价、本地化路线,盈利模式也都比较单一,为了吸引各类商户及个人商户的入住,不断降低准入门槛,使得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存在很多水分,平台信息质量低劣严重。而平台方又缺乏先进可行的审核机制,这些大大影响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期待。
生活服务业一直是质量纠纷的重灾区。在生活服务类电商中,线下商户行业服务标准的缺失以及线上企业为了扩展商户资源进而降低对商户的资质审核标准,使得线下商户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消费者体验,影响电商平台的形象,最终可能会出现生活服务类电商的诚信危机。
升级之路
文丨梁锡崴博士 宁波大红鹰学院蓝源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语:
生活服务类电商要成功,“山寨”传统电商只能是死路一条。回到生活服务业的原点,回归服务的本质,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出路。要在这虚热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生活服务类电商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升级。
生活服务类电商,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不易,还是处于一种虚热状态,参与者众多,但真能找到方向的很少,关键就在于没有厘清生活服务类电商和传统电子商务的根本性区别:传统电子商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长尾市场的成功,是将“碎片化”的消费者、厂商、产品、资金借助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去中介化让厂商和消费者面对面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吸引贪小便宜的消费者和急功近利的厂商,形成规模巨大的长尾市场;而生活服务类电商要成功,“山寨”传统电商只能是死路一条,个性化和专业化才是成功的关键。生活服务类电商应该回到生活服务业的原点去思考问题,准确抓住“消费者”这一核心、提供好“服务”这一主产品,使用互联网工具精准地管理消费者和服务,在提高顾客体验和服务品质上下功夫,这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核心功能;回归服务的本质,面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服务,这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出路。要在这虚热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生活服务类电商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升级。
升级一:聚焦细分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专业性。
和传统电商以标准化产品为主不同,生活服务提供的是非标准化的服务,服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即便是相同价格、相同名称的服务,不同的线下商户、不同的服务人员、甚至是不同的时段,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服务也会有较大差异。真正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并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将非标准化的服务进一步标准化、量化的生活服务类电商凭借其专业性将会获得不错的发展机会。
升级二:借力社交媒体口碑营销,创造新附加值。
消费者在购买标准化的实物商品时对商品价格较为敏感,电商平台之间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也使商品价格更加透明化,因此传统电商强调的是性价比。相比之下,本地生活服务的非标准化的属性提高了消费者对购买风险的感知,使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需要更多的信息。因此,消费者会更加看重生活服务类电商及其线下服务商户的口碑。借助日益流行的社交媒体进行社交化口碑营销、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将成为生活服务类电商们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升级三:通过线下服务驱动线上优化,创造个性化服务。
传统电商是线上整合线下,而生活服务类电商的主力军应该是店商,而不应该是电商。但现阶段,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电商市场几乎完全是由线上互联网企业推动,线下商户大多是被动接受。由于线下商户的互联网意识薄弱以及技术实现的问题,单纯通过线上平台推动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的开展,往往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通过线下服务驱动线上优化,将线下服务“互联网化”,通过将线下商户系统与电商平台系统对接,实现服务数据共享,在为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将消费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并上传电商平台,最终通过对平台上的服务信息进行大数据发掘、优化,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这或许将是生活服务类电商另辟蹊径的成功之路。
走向深挖垂直细分市场的未来
文丨张戟 上海至汇/战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主持人语:
尽管生活服务类电商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但在热潮的背后,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单一,一不小心,还会陷入“多此一举”的尴尬境地。作为未来大势的生活服务类电商,其存在的价值和未来到底在哪里?
从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还处于不断尝试之中,并没有出现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盈利模式,这也是当下国内电商的尴尬情形。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
1.平台商:平台商是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的一个主流形态,在同一个电商平台上为消费者提供所有生活方面的中介服务,如58同城、丁丁网、百度地图等,从平台商的未来看,将会出现迅速集中化的平台品牌,对消费者的心智形成垄断,其他商家则将会被整合。
2.垂直运营商:垂直运营商基本上立足于一个细分行业,然后针对这个领域消费者的痛点加以深入解决,从而成为生活服务细分行业的一个专业化服务商,例如快的和滴滴、饿了吗、大众点评网、社区001等,他们本身并不经营这些具体业务,只是将细分行业内广泛的经营者有效地整合起来为消费者服务,其区别于平台商的特点就是细分化和专业化。
3.自主运营商:生活服务自主运营商是由品牌商自主建立的生活服务类电商网站,例如餐饮行业的品牌商必胜客、肯德基等,租车行业的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他们通常都是自己经营具体的业务。
在以上三种商业模式之中,平台商是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的主流,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未来的发展前景有限,这不同于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购物电商平台,由于生活服务的非标准化、差异性以及体验特性都非常突出,一个平台根本无法做到在各个生活服务行业领域都能够满足消费需求;而且,电商的特性又是规模为王,只有少数的平台电商会成为胜者,大部分的平台电商都将会被淘汰。笔者更看好垂直运营商的未来,由于聚焦在一个细分行业,他们可以同时做到专业化和规模化,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价值。
从盈利模式来看,生活服务类电商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针对顾客:生活服务类电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会员费、产品差价、手续费等几项收入;2.针对合作商:盈利模式则包括广告费、佣金、信息费、进驻费等几项收入。总体而言,目前生活服务类电商并没有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基本上都要靠烧钱来维持。上述生活服务类电商的几项收入来源相较于其获取流量和维护运营所产生的成本,其实是入不敷出的,整个行业都处于同质化和价格战之中,真正的商业价值并没有得以提升,这种情形下的盈利模式根本就是难以持续的,光靠烧钱没有未来!
按照现今电商行业的主流盈利模式,多属于羊毛出在狗身上这种模式,也即针对用户不收费,而是对合作商收取费用;如果要论羊毛出在羊身上,恐怕绝大部分的电商都要死掉,因其收入远远不能抵消其烧钱的成本,这就是平台商和垂直运营商的经营之道;不过羊毛出在狗身上恐怕也并非易事,究竟会有多少缺头脑的傻狗来为羊买单呢?没有有效的流量和转化率,恐怕这也是电商平台一厢情愿的事。从目前平台电商的发展态势来看,要获取足够的流量就必须大量烧钱,而且对于生活服务类电商而言,除了要从线下挖掘潜在的社区用户之外,还需要与社区内的实体商家洽谈合作,甚至还得自建地面物流队伍,对于生活服务类电商来说这可是一件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
避开“多此一举”的陷阱
从当前生活服务类电商的发展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存在着一个“多此一举”的误区,尤其在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领域极为突出。
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基本上都是以平台商的角色存在,但是其中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感并不强,对于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所具有的好处大多都是单方面臆想出来的。作为平台的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其实相当一部分都不符合居民的消费体验意愿,显得有些“多此一举”。对于将实体的生活服务直接搬到网上去,电商们似乎想得过于理想化了,一个最为核心的关键就是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即群聚的活动与面对面的交流,而整个社区商业的存在,其实可以说是居民们社会活动的副产品,人们在社区内活动和交流的同时,可以自然方便地完成诸如娱乐、购物、餐饮、理发、买菜、健身等行为,如果连这些都要通过电商平台来完成,那么作为人的居民还有什么生活情趣呢?而将打车、租车、差旅等也纳入到社区生活服务之内,未免显得有点“生拉硬拽”,这些内容更具有社会化而非社区化的属性,包括餐饮、购物、娱乐、交友、物流、支付等也都是如此,因此这些领域的电商都是基于整个网络平台而存在,而不会只是基于某个或某几个社区平台而存在。
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提供的主流服务,基本上都能够被细分行业的垂直运营商和品牌运营商所替代,社区生活服务电商要硬上,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比如大众点评网、丁丁网、赶集网、百度地图、淘宝等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其实都已经涵盖了诸多社区生活服务的内容,并形成了较明显的规模优势,而这正是电商的特性所在。电商的规律是长尾效应和边际效应最大化,而目前各地开展的社区生活服务电商则是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状态,这并不符合电商行业的规律。社区生活服务电商要硬性拓展业务,将会耗费极大的资源和精力,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盈利模式。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社区生活服务电商需要合作的那些社区实体生活服务商,其当前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和务实,他们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却经营灵活、成本低、盈利明确,而一旦按照电商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为了与社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相对接,其在硬件和人力配备上必将增加一笔固定成本,并且还会对这些小本经营者带来管理上的难度,这就会徒然增加实体生活服务商们的负担;再加上他们还需要配合电商平台而提供价格折扣,而电商到底能够给他们带来的额外流量的增加又真正会有多少呢?要知道,一个社区的数量大体上是固定的,就算没有电商,他们通常也会在社区内的实体场所消费或娱乐,电商平台无非是将其从线下搬上了线上而已,本社区的量并不会发生多少变化,而较远地区的居民又有多少会到其他的社区去购物和娱乐呢?
如此看来,如果社区生活电商只是搭建平台而不能改变或优化原有实体社区生活服务的商业本质,那就确实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了!
未来在于垂直细分市场的深度运营
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是一个针对细分市场垂直化深挖价值的发展过程,未来将会由少数几个平台商和大量的细分垂直运营商和品牌运营商所构成。
平台商存在的理由在于抓住消费者日常主流活动的入口,比如购物、出行、地图、餐饮等,谁抓住了入口,就可以借此影响到消费者的其他行为,之前快的和滴滴之所以通过大力补贴来争取用户,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打车本身,而是借助于掌控打车出行的入口来黏住消费者,然后再借此来形成关联渗透。相对于在主要入口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的综合平台商而言――如淘宝、天猫、京东、苏宁、1号店、当当等,生活服务平台电商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呢?比如成都蓝光“生活家”系统入住社区,当业主购买蓝光物业后,就可以通过蓝光生活家手机APP交水电气费、交物管费等,也可以网上预订食材,还可以通过小区医疗健康中心做体检,但问题是,蓝光的交费APP可以竞争得过支付宝吗?体检又能够比得上大众体检网吗?订机票拼得过携程吗?也许社区电商们说我们更方便,但是消费者并不会这样看,从价值上去考虑,消费者更多还是会选择专业化的垂直电商,这些入口垂直电商在某个专业化领域对消费者而言具有更强的粘性。功能的专业化与领域的广泛化在价值上要强于领域的专业化与功能的多样化,社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覆盖范围有限,使用频率也有限,无法对消费者形成持久的黏性。以彩生活为例,成都一位安装了其APP的业主称,除了每个月通过APP缴纳物业费可以打点儿折之外,他极少使用APP里的其他服务。
基于电商的长尾效应,每个细分行业都可以形成一些垂直运营商,诸如餐饮、打车、租车、购物、支付、物流、搬家、维修、租房、交友、家政、点评、团购等,对于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这就使得生活细分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比如打车与餐饮的服务需求就完全不同。打车服务要解决的是顾客与司机双方供需难以有效匹配的难题,顾客不知道何时可以等到车,而司机也不知道何时能够载上客,打车电商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餐饮服务的痛点则与此不同,其核心需求点在于选择、预约与价格,所以目前餐饮生活服务的电商主要集中于点评、订餐与团购,分别在信息、时间利用及价格等方面为顾客带来价值。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服务具有不同的要求与运作规律,要靠一个平台来解决所有的生活服务问题是不现实的,要追求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就必须深入研究每一类生活服务的问题点与运营规律,据此构建细分化、专业化的电商运营平台,由此方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有意义的价值。
事实上,现在在主流的生活服务领域内,已经各自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餐饮――订餐小秘书、饿了吗;打车――快的、滴滴;租车――神州租车、一嗨租车;家政――云家政、e家洁;团购――美团、窝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交友――陌陌、世纪佳缘;租房――赶集网、搜房网;旅行――携程、艺龙……由此可见,有大量的社区生活服务已经被不少专业化的社会化垂直电商所占据,尽管他们没有打出“社区本地化电商”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社区生活服务而言,有的服务则没有电商化的必要,非要将其加上社区生活服务类电商的帽子,其实也是有点多此一举。比如对于居民的社区消费,其核心价值在于便利和体验,而当下每个社区里存在的超市、便利店、理发店、修车铺、健身房等都可以完全满足,从送货上门到服务上门都很普遍。而如果对于需要远程支付的需要,目前已经有支付宝、淘宝、京东及大量的综合平台电商、垂直零售电商以及其他的电商可以满足,社区电商其实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对于自己所处社区或者临近社区所拥有的各种商业或公共措施及服务,居民们其实都了如指掌,如果全部将这些实体服务都电商化,那就意味着社区居民本来可以直接便捷地获得社区生活服务,结果还得先到网上去拐一个弯,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同时,这还剥夺了居民们与商家们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一切都用数字化来解决,原本亲切的社区活动变得冷冰冰,这其实与消费者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任何商业形态都必须深入挖掘其存在的核心价值,而非简单地盲从潮流,目前社区生活服务电商体现出来的价值感并不强;实际上,社区化并不是一个硬加上去的概念,过大过泛往往令其缺失核心价值,只有找到消费者的痛点来针对性解决,从一个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小处入手,也许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社区001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社区001是以社区购物为切入点,与用户所在社区附近的商超合作,凭借自身的配送员,在用户下单后,将5公里范围的货品在1小时内送达。按照5公里的距离划分,社区001在北京的6个城区已经开了26家店铺,覆盖40多万用户,每天1000多单。由此可以看到,社区001正是从社区便利购物这个垂直的细分市场入手,凭借着比大卖场和综合电商更加便捷、比实体社区便利店更加丰富的特性为消费者创造了独特的价值。而95081家政网也是如此,并非只是搭建平台而已,据其董事长傅彦生说,95081的模式就是从招工到培训到信息对接,到服务直接跟踪,到全国的标准化建立,每年要培训出大量的服务人员,把服务人员标准化、产品化,其在2014年已经培训了15万左右的人员,这就意味着95081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传统线下粗放、零散的家政服务模式,将家政服务人员打造成为了产品,这就已经创造了全新的商业价值,并非只是简单的整合。
【关键词】电商社区化 UGC 信息不对称 规避 审核机制
一、UGC催生了电商社区化
伴随着web2.0技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内容直接来自于用户,我们在进入参与式和互动传播式的新媒体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UGC时代。这个时代使得媒介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对立渐渐消失,由下而上的公开分享也逐渐取代了由上而下的方式,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一种以分享,参与和自我呈现为特色的媒介文化正在显现。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使内容制作由专业媒体机构转向了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说UGC的主体并非媒体从业人员,内容的生产者是普通人,而内容的生成过程一般也是没有组织机构或是商业市场的介入的非专业手段创作的。社区网络、视频分享、论坛、电子商务、博客以及微博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UGC在国内研究目前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在纵向上,目前我国对于UGC的研究重心倾向于移动UGC上;在横向上,由于国内的UGC模式最初是由互联网的视频共享网站推出的,所以国内的UGC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也就集中在视频共享网站上。
但是,UGC所开创的新型媒介景观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启了新的变革及发展的契机,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整合潜力。目前,国内的电商在淘宝网的带领下发展得如火如荼,淘宝网也开创了我国C2C电子商务的新篇章。随之,以美丽说和蘑菇街为代表的用户导购网站就是由UGC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们都是可以直接链接到淘宝网的购物社区网站,在那里,用户对淘宝网上的商品进行分享与交流,买家可以借助其他买家的经验做出购买决策;淘宝网上的用户评论系统以及淘宝网社区“淘江湖”同样也都是UGC的产物,同样,买家在这些社区与他人分享自己在淘宝网所购买商品的体验,从而影响其他买家的购买决策。这些导购网站和淘宝网内部用户评价系统及社区,它们并不是B2C和C2C电商,却在UGC的催生下使电商逐渐走向了社区化。
二、C2C电商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掌握的信息,这种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
1、C2C电商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在C2C电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则更加凸显。电商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卖家披露的信息不完整和已经披露的信息含有虚假成分,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买家刚看到商品描述时最大,在拿到商品后大大降低,在商品使用一段后方可能消除。淘宝网是目前国内著名的C2C电子商务服务商,也是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具体到淘宝网上,信息不对称则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淘宝卖家店铺信息不对称。由于网上交易的虚拟化,买家在购买之前无法接触到实物,我们只能凭借卖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来判断商品的好坏,它们真实性都无法确定,这就会给买家造成视觉上的误导,使得买家处于信息劣势。
2、C2C电商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影响
电商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除了信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失真这两个因素之外,网络的虚拟化使得买卖双方的身份不确定。虽然淘宝网较之其他购物网站有着相对成熟的运营方式,比如它采用会员制,卖家必须经过实名认证方可开店;购买前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阿里旺旺”这个聊天工具在线交流;采用第三方支付宝进行支付大大提高了支付的安全性等等,但是交易平台进入的低门槛、卖家自身信誉缺失以及对卖家监管的缺失这些都导致了淘宝网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对C2C市场、消费者以及卖家均产生不良影响:商务市场的信用风险增加,消费者的权益会受到侵害,事后卖家的信誉受到损害等等。
三、UGC对于电商信息不对称的规避
UGC催生了电商的社区化,这可以表现在淘宝网及其部分,淘宝网内部的社区是淘宝网内部的产品用户评价系统以及淘宝网内部的社区“淘江湖”等;淘宝网的部分包括以“美丽说”和“蘑菇街”为代表的导购网站。“美丽说”和“蘑菇街”虽然在社区定位以及盈利模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他们都是直接引向淘宝网链接的电子商务社区。
1、导购网站中的UGC对电商信息不对称的规避
自从“美丽说”和“蘑菇街”等导购网站出现之后,似乎改变了许多喜欢淘宝购物的网友的购物习惯:她们在上淘宝网购物之前,都要先在导购网站上逛逛,与上面的网友进行一番交流与分享之后再去淘宝网购买。而他们之所以养成了先逛导购网站再去淘宝网进行购买的习惯是因为,通过在虚拟社区的交流和互动,能够大大降低淘宝购物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网购的风险性从而保证了消费者自身的权益,这也就是口碑交流的作用。在“美丽说”和“蘑菇街”上,买家把自己已经买过的或者自己比较喜欢的有购买意向的淘宝网商品链接贴出来,互相交流购买经验以及拿到实物之后的信息反馈,通过正面口碑和负面口碑来分享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等的评价。这些UGC决定或改变了社区成员的购买意向,也就是“认知—态度—情感—行为”的反应模式。在这里,他们相互之间沟通较为容易,互动性也比较强,这也是以虚拟社区为载体的UGC的强大魅力所在,从而构建了“网络口碑信息—信任—网购行为意向”的关系模式。
2、淘宝网社区及内部评价系统的UGC对电商信息不对称的规避
淘宝网的淘社区“淘江湖”以及淘宝网产品评价系统则是淘宝网自我服务的板块,是淘宝网进行口碑营销的一种特殊形式,淘宝网提供了这一社区平台,借助买家的信息来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淘社区和淘宝网评价系统的访问量极大,并且具有实时性,所以其口碑营销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买家也借助了这些社区平台从UGC那里获取了对自己非常有用的重要信息,正面的口碑可能会促使潜在消费者购买,负面的口碑会劝告消费者避免购买,总之,UGC逐渐使C2C电商信息走向平衡。
“淘江湖”是淘宝网于2009年融合SNS元素开发的网络口碑交流社区,在这个网站中,消费者看到分享的口碑信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的SNS主页中的新鲜事提醒,即从好友的分享中看到;另一种是抱有目的性的搜索口碑信息,也就是从搜索的结果中看到,从不同来源看到口碑信息的消费者对口碑信息的态度可能有所区别。而淘宝网的商品用户评价系统则更加具有指向性地为买家提供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近年来,淘宝网的评价模式正逐渐细化,评价体系也随之逐步完善,从过去的仅仅是好评、中评、差评三个等级到“商品与描述相符度”、“买家服务态度”及“物流满意程度”的打分,到现在的自动生成要求填写买家的个人身高体重等信息及所买尺寸相对照,“是否有明显的化学气味”等细节的打分,并且增加了买家上传实拍秀以及增加了追加评价。重新定义了不同等级的各项指标,尽可能多的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减少买家评价的主观性。这些更加具体、详细的个人化信息更加生动地展现在潜在买家面前,买家实拍图秀让用户带着信任的态度更真切地看到商品,从而为他们想象产品增加了参数,追加评价则延长了口碑信息的时长,在对商品和卖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淘宝网的评价系统中,有些UGC传达给用户的信息是潜在的,比如,对于一些个性化产品来说,评价总数如果过多说明该商品已经泛滥,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便会降低,这种潜在的信息可能就与卖家所表达的信息相反,从而进一步规避了电商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对电商UGC的判断无力及对审核机制的畅想
UGC有一个弊端,就是由于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成内容,可能会有很多错误、虚假和片面的内容,不管这些内容是不是人有意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用户判断无力和判断偏差。对于电商UGC来说,导购网站上的信息除了是买家的之外,也有少数淘宝网卖家冒充商品买家来利用导购网站这个平台进行口碑营销的现象,而对于淘宝网自身商品评价系统来说,有一些信用缺失的卖家雇用淘宝用户账号来进行虚假交易和虚假评价,也有一些卖家采取恶意购买和恶意评价竞争对手商品及中伤对手店铺信誉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向用户传达了不实的虚假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没有起促进对电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息平衡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电商信息不对称。
所以,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势在必行。导购网站和淘宝网应该加强用户身份审查认证制度,以及用户购买真实性的审核制度:限制导购网站上卖家伪造身份的信息;严厉打击淘宝网虚假购买和评价行为,严惩不正当竞争的卖家之间的恶意购买和评价中伤,还导购网站和淘宝社区一个真实的UGC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①范哲,《Web2.0环境下UGC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9(22)
②刘洁铭,《基于“淘江湖”的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2)
③张静娴,《浅析淘社区中淘宝店铺的口碑营销》[J].《新闻传播》,2010(9)
④靳欢,《淘宝网C2C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D].吉林大学,2011
⑤高金金,《网络口碑信息方向与一致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意向的影响》[J].2012
⑥岳改玲,《小议新媒介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J].《理论界》,2013(1)
⑦张楠,《美丽说和蘑菇街准能笑到最后》[J].《中国市场》,2012(21)
⑧樊非,《C2C网站消费者网络口碑接受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⑨肖刘莉,《C2C环境下网络口碑信息数量和时效性对消费者网购意愿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1
⑩崔晓利,《C2C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以淘宝网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成熟,生鲜农产品被看成是电商发展的“蓝海”,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生鲜农产品在物流中的损耗率过高,以及消费者更多的抱有传统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生鲜电商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从多方面做大做强。
一、国外生鲜电商的运营模式
(一)020模式
美国生鲜电商Local Harvest整合了中小型农场、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和消费者上下游资源,提供农场和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消费者按照地图检索可以方便购买本地农产品,并向农场提出不同的农产品需求,本地的物流直接配送,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物流成本,将生鲜电商行业较难解决的物流和配送问题较为轻松的解决掉。Local Harvest还开发农场管理软件CSAware,供农场主使用,方便农场的日常管理,农场主可以更专业地指导生产。
日本生鲜电商Cybird公司通过整合农户和消费者资源,建立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平台,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东京地区的家庭主妇。消费者通过公司网站可以从60个农户手中购买种类丰富的生鲜农产品,同时,Cybird公司每月在东京涩谷地区举办一次集市,消费者可以和农户面对面沟通,消费者可以了解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及过程。这种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使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二)平台运营模式
Farmigo提出了“食物社区”的概念,它吸引地理位置相近的消费者加入“食物社区”。Farmigo为每个社区量身定制一个网页,提供当地加入Farmigo的农户信息,供社区消费者在线订购。食物社区的创建人、带头人,需要邀请至少20位亲朋好友加入食物社区,每两周一次食物需求征集信息。通过这种方式,相近区域的人可以足不户就享受新鲜的食品,并且比超市便宜20%-30%。
消费者每周通过所属食物社区在Farmigo上“点菜”,当地农场针对同一社区的订单情况,每周定点配送一次,由消费者自己取回所订购的食物。通过食物社区团购,每周配送一次,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新鲜、便宜、健康的食物,农场节省了物流配送成本和储存费用,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
(三)C2B模式
C2B 模式是指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有企业生产,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
Relay Food就是一个典型的C2B模式的生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对一些对新鲜食物情有独钟却没有时间采购的上班族来说,Relay Food提供了便捷的采购渠道。消费者晚上在线预订需要的食物,Relay Food告知农场主,以便提前准备,及时采摘。第二天,RelayFood定时将食物送到取货点,以便消费者自行领取,送货成本由消费者自己承担。RelayFood将取货点设置在公园或教堂等人员容易聚集的地方,增强了消费者对食物的信任度。
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留住客户,Relay Foods与当地拥有较高声誉的知名零售商、农场主合作,通过供应商品牌提升网站口碑,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品尝到物美价廉的品牌食物,并养成在线购买生鲜食物的习惯。同时,Relay Food还在多个城市推出了订购服务,消费者可以按月、按年付费购买食物。
(四)快物流服务模式
2007年Amazon Fresh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主营业务是亚马逊旗下的生鲜配送服务,近期扩展到洛杉矶部分区域。生鲜食物低温储存、易变质的特性决定了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仓储和配送。在西雅图区域,亚马逊构建了冷链物流体系,通过自身高效的配送中心、云计算技术实现新鲜食物的高效采集、仓储和配送,实现生鲜电商“同日送达”或 “次日送达”的服务。
美国的PeaPod以超市为供应商,收集到订单后与伙伴超市沟通自行购买、包装并送货。这样的做法使它成为了一个有效的网络外部采购者,工作集中在电子商务订单处理和送货方面。
(五)B2C模式
Ocado是英国具有代表性的B2C网站,主要销售生鲜农产品、食品和玩具等。消费者首先在Ocado网站浏览选择所需产品,然后使用移动端支付,供货商依据订单直接配送至客户处,这一比例高达85%,也可以选择先在虚拟橱窗选择产品,利用二维码扫码下单,然后到线下合作超市Waitrose取货。
二、中国生鲜电商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生鲜电商在农产品配送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鲜问题,我国目前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生鲜农产品进入冷链物流体系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的生鲜食品价值高达约700亿。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共建发展。目前我国的生鲜电商有顺丰优选、京东、本来生活、沱沱工社、天猫、1号店、天天果园等,这些网站如果各自为战,一方面自建冷链物流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会存在资源浪费,所以,国内生鲜电商加强合作,共建冷链物流体系,统一配送,提高冷链车辆的装载率,节约运输成本,②借助第三方冷链物流。国内生鲜电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③建立社区冷库。生鲜电商供应的产品可以直接送入社区冷库中,相当于提前送到顾客的冰箱中,这种方法就很好的解决了生鲜产品在派送时由于客户在上班或外出无法及时签收,或运输到社区后无冷链设备储存,商家无法在最佳时间内完成配送而导致产品腐坏的问题。
(二)大力推广C2B和020模式
中国生鲜电商还处在发展初期,供应链、保鲜、仓储、物流等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而在C2B模式下,聚合分散的数量庞大的客户群,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顾客提出需求邀约厂商生产,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引擎。厂商也可实现以销定产、降低库存,同时减少销售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顾客有需求后进行购物,以消费者为核心,厂家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
对生鲜农产品来说,顾客提出了购买需求后由厂家提供农产品,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更一方面如果再加上O2O模式,将更好的解决物流成本问题。
消费者当前的生鲜农产品的购物习惯仍以看到实物更为放心,并且生鲜农产品本身具有易变质、购买频率高的特性,因此O2O模式比较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线上下单、线下取货,即消费者可以在实体商店取货,使消费者对农产品有更直观的了解。能较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对供应商来说,可以降低成本,订购的商品只需集中配送到一个取货点,保证了新鲜产品能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芳.解析生鲜电商四种模式[J].互联网周刊,2013(9):50-51.
中国的住宅生命周期按70年产权算应该差不多――目前的质量保证到70年还能住人就不错了。从开发到销售大概在3.5年,只占了5%,剩下的95%是使用阶段。我们今天把目光都集中在这前5%上――投入和产出都在这个阶段,看看互联网怎么参与到这个阶段中。
第一个方面:互联网与采购,这个环节牵涉万亿的投资。目前已经有多个集采平台电商模式的尝试,比如中城联盟集采模式、绿城电商模式等。这个万亿级的B2B市场吸引了众多目光,但可惜的是,大多数尝试还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借用电商概念来做具体线下。
第二个方面:互联网与营销,由于营销直接关系到产出,所以得到行业的一致认可。从无网络不营销,到无电商不营销,再到无移动不营销(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语),房地产营销与互联网结合经历多个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不仅提高了营销效率,而且降低了营销成本,甚至导致了传统媒体在房地产领域中的尴尬地位。当前我国互联网与房地产营销结合得比较好的企业有乐居、搜房等。最近,大型房企也纷纷出手营销移动端,如万科、旭辉等,这块业务正如日中天。
第三个方面:互联网与金融,在交易环节还有一个最重要内容即付款,包括首付和按揭,这又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且在银根紧缩和银行限制颇多的情况下,这方面的需求更大。房地产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易居、搜房和平安好房等都高调进入这个领域。易居与新浪、众安等建立了“房金所”,搜房成立房地产金融公司,平安好房喊出“消灭中介”口号,也全力抢这块蛋糕。各家切入点不同,但目标一致,效果还有待观察。
在住宅生命周期这前5%阶段,互联网可在上述三个万亿领域全面参与,互联网与营销的结合已经相对成熟,而互联网在采购平台和金融平台的运用虽然刚起步,但空间和机会相当的大!
而在住宅生命周期的后半段,平均长达66.5年的运行和维护阶段,住宅与互联网能结合的市场更为广阔,盈利点也更多,主要包括了三大领域:
第一大领域,物业管理。互联网让物业服务更高效而人性化。在社区增值服务中,将互联网思维新商业模式运用到物业管理环节中, 可以较全面地覆盖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范围。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加快向互联网物业管理服务转变,就目前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专业商,专门为社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公司,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及增值服务。2、开发商,特别是全国性的千亿公司,旗下都有上千个社区在管理,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完善传统的保安、清洁等基础物业管理服务,迅速培养客户依赖度,把社区增值服务作为未来的赢利点,这类企业如万科、绿地等,一旦他们认识到物业管理的价值后,都会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3、平台型,即今天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架设起商家、社区、物管三者互动的平台,并不断充实内容以提升客户粘性,养成客户消费习惯。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普遍性和大流量,对互联网资源利用要求较高,如易居联合新浪腾讯等推出“实惠”。
第二大领域,社区电商。互联网可使社区的商业业态更宽泛,定位更精准。社区结合电子商务搭建的社区服务平台,能提供居民“最后100米”范围内的服务。
在当前电商市场上,已经开始与社区增值服务嫁接的电商――淘宝和顺丰,均做到了良好的开端。淘宝代购,利用其商业渠道的优势,设立社区淘宝网网购实体服务点,帮助消费者一站式购买日常家居等各类用品,以及水、电、煤等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和其他个人消费。顺丰嘿客,则利用了物流优势,建立了“便利店+快递”O2O的社区新服务模式。
休闲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经济学家表示,只要人均GDP达到6000美金,则这个国家进入休闲时代!
换句话说,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什么是休闲时代?“休”是“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得到休息与放松”,“闲”是“闲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在休闲时代,一半的GDP将产生于休闲业,六成以上的从业人员将就职于休闲业,人类一半以上的时间和金钱将投入休闲产业。
笼统地讲,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也就是囊括了“吃喝玩乐学”的各种业态。
中美休闲产业及需求比较
目前,全世界休闲行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大约在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旅游业每年的产值就达6210亿美元,提供了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近30万个公共服务职位,与休闲产业相关行业的消费总量更是可观。美国人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几年后,美国的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67美元,我国的休闲时代正在来临。“有钱”“有闲”和“有车”相结合,再加上“移动互联”与“智能时代”的助推,你能感受到“休闲”正在你身边:
1.中国人越来越热衷于各类休闲旅游。在欧美、日本到处都是旅游购物的中国人!一到节假日,国内景点、交通全部瘫痪,即使是双休日,公园、各类展馆、健身馆也都是休闲或锻炼的国人。
2.KTV、游乐场、电影院、美容足浴、休闲餐饮……与“吃喝玩乐学”相关的领域都生意红火,发展迅猛。
3.“上网”居“十大公众休闲方式”榜首,以下依次是:看电视、看电影、阅读、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参加各种社交聚会、度假休闲、打游戏、球类运动。
4.各类公益基金越来越多,一部分普通中国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等各类主题的公益活动,使自己获得身心愉悦。
休闲时代的消费变化
在休闲时代,未来的实体商业趋势是“超级购物中心与社区商业的两极分化,O2O助力便利智能消费”;消费的整体趋势由“商业唱主角,休闲业态为辅”向“休闲业态为主,商业为辅”转变。
因为在网购、O2O的模式冲击下,购物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利、越来越智能――购物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动动手指即可实现。所以,消费者会将大量时间用于休闲娱乐和学习、锻炼当中,自然而然,吃、喝、玩、乐学是主题,购物反而是辅助。
未来几年商业变革趋势
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商业和乡镇商业以及东部沿海沿江区域与中西部内陆区域还是有不少差距。差距归差距,但变革的方向应该是趋同的,只是时间的延迟而已。
一、二线城市的实体商业趋势
超级购物中心与社区商业的两极分化,O2O助力便利智能消费;缺乏特色的一般购物中心越来越难以为继。所以,超级购物中心、社区商业、社区便利店将是实体店的主要业态形式,而且最有活力,这三类业态都会实现O2O。
超级购物中心。在一、二线城市,将会出现超级购物中心。它们规模巨大(少则几万平方米,多则几十万平方米),满足消费者“吃喝玩乐学”的体验要素。在这些超级购物中心里面,会有海洋馆、科技馆、运动馆、艺术馆以及以文化娱乐、餐饮为主的业态。作为辅助,实体商业的品牌商或品牌零售商的主力店会穿插其中。
链接一: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营业面积超过57万平方米,拥有7个购物主力店、3条主题商业街区、800多个商店,其中有110个餐饮店,26个电影院、3D 影院,以及“深海探险乐园”“水上世界”“星河乐园”“海洋生命洞穴”“冒险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它把零售与休闲元素组合起来,融购物天堂与惊险刺激的娱乐为一体,并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吸引着全世界的消费者。
链接二: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美国摩尔(MALL OF AMERICA)39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共有约520家商店,其中包括4家大型百货公司,还有大大小小40多家餐馆。摩尔中央有占地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史努比营”主题游乐园,还有一座由14个影厅组成的电影院和8家夜总会。
始于2010年的商业地产投资开发热潮,在2014年显现最严重的泡沫化。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统计,中国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至2015年将达到4000家。而目前广州体量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已达156个,其中有46个在建,未来还将有更多。
一般购物中心。这些购物中心多半是原来的传统百货扩建而成,或者是新开盘的商业地产商匆忙建设起来的,多数缺乏特色。“目前国内购物中心同质化率已达60%。”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表示。以往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无非是“主题百货+大卖场+影院+餐饮店”,品牌同质化很严重,而伴随购物中心的井喷供应,2015年新开的招商会更难。
统计资料显示,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达到8.4%,二线城市达到10.5%。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也认为,2014年是购物中心从狂热走向失落的分水岭,购物中心主题化或者细分的差异化策略将“跨界风”引入,将是寻求突围的路径,缺乏特色的购物中心经营将越来越难。
社区商业。社区商业主要表现为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社区商业购物中心三种形式。在城市空心化、商业多元化的趋势下,中国城市的大型社区越来越多(大的社区动辄十几万人,小的也有几万人),推动社区商业逐渐成型,消费威力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未来,社区购物中心、精品集合店、便利店将大行其道。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和永辉超市则是典型的立足社区商业大获成功的中国商业企业。
便利店。无论是顺丰的“嘿客”社区店,还是各家连锁超市的社区便利店,甚至高端小区的物业公司,都会演变成“社区服务商”,首先要满足周边居民的各类服务需求,其次才是便利购物。未来的变化是:减少卖商品的面积,增加搭载服务的功能,增强消费者体验。在中国天津,津工超市就立足于社区商业,定位于“社区服务商”。目前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社区连锁超市,拥有380家连锁店和一座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连续四年入选“中国连锁百强”。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和快递行业进入便利店和社区以构建O2O。2014年3月,京东正式与15座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以期完成“一公里生活服务圈”的覆盖;2014年4月,1号店选择在山西试点,和美特好合作进行O2O尝试; 2014年5月,全国518家顺丰“嘿客”亮相打通实体和网络渠道。
乡镇商业的趋势
发达地区中型商业综合体崭露头角;次发达地区超级卖场下沉,专卖店和乡村超市大行其道;网购开始抬头。
中型商业综合体。在沿江沿海地区,乡镇居民的消费档次与城市居民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乡镇商业档次与农民消费水准的“剪刀差”,已经难以满足乡镇人口的需求。“在乡镇赚钱,到城里消费”已经成为相对发达城镇的消费尴尬现状。
在此背景下,在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城镇,大大小小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相比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在规模上会小一些,产品的档次上不是太高,但在功能上差别并不大。诸多产业发达、距离主城区较远,但常住人口密集的乡镇,不是已经建设了中型商业综合体,就是开始规划中型商业综合体。
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37%提高到75%以上。2014年11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产业特色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常住人口较多的乡镇,尝试建设产城融合的商业综合体项目。
乡镇商超大卖场。当家乐福和沃尔玛在一、二线城市占领先机的情况下,大润发、步步高等知名企业以及在三、四线城市发展较好的当地龙头商业,都将触角伸向了乡镇,纷纷将商超卖场开在了人口密集的乡镇市场。乡镇市场的商业竞争才刚刚开始。
专卖店。当下中国,消费都在升级。5年前,最早进入乡镇市场开设品牌专卖店的家电、电动车等行业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近两年来,随着城市租金和人力成本的高涨,传统百货、服装、鞋帽等行业掀起了关店潮,而乡镇市场表现出来的强大消费力,必将吸引这些行业的进驻。未来5年,服装、鞋帽、珠宝、化妆品等行业在乡镇开设专卖店的步伐大大加快。
乡村超市。在华中、华北、华东,乡村超市遍地开花。村村有超市,交通路口有超市。
电商演变趋势
垂直电商投资价值凸显,但要熬过生存期。
很多传统商业在电商的冲击下纷纷触网,不少企业做垂直型的电商。和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中国等超级全品类电商相比,唯品会、聚美优品、凡客、酒仙网、当当网等垂直电商 (垂直电子商务是指在某一个行业或细分市场深化运营的电子商务模式)相对比较尴尬,它们虽然具有客户群定位准确、商品集中度高和服务专业性更强等优势,投资价值凸显,但也受到大电商平台的品类扩张的影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生存盈利超难。
课题: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课题(NZ H20140922)
摘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共同配送需要多领域的配合,其中社区环节是实现共同配送的关键。只有将社区居民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共享给相关配送企业,才能实施共同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实现可以通过竞价平台的方式,整合社区、配送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并由独立的企业主体来操作这些信息。
关键词 :社区;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方式探索
我国国家物流术语将共同配送定义为:“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进一步说,共同配送是企业活动,是多个企业的联合,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共同配货和送货的实施动作,还有共同的组织过程。共同配送能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这一点已经有广泛的共识。目前对如何开展共同配送方面的研究往往偏重配送过程中企业、或者企业群体的布局,有理想化共同配送的倾向。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中,把物流交给快递公司成为无奈的选择,由于快递公司的能力限制,目前仍无法满足生鲜物品的低成本配送。本文认为共同配送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物流流向的信息,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物流流向的终点多数在社区,所以共同配送的研究应该围绕社区展开。共同配送应该首先围绕着一个城市,着眼社区,之后才是城市之间的联合。
1、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中的一般问题
1.1 共同配送的共同组织问题
共同配送过程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没有协作就没有共同配送。目前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的操作模式主要有基地的操作模式和平台电商操作模式。基地的操作模式一般是由农业基地或者合作社自建平台,接受用户的订单,根据订单的要求安排物流活动,或用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或用第三方的配送中心配送,或者简单地交给快递公司;平台电商操作模式一般自己不生产产品,而是将产品引入到平台销售。有面向全国,实力雄厚的电商操作的配送,也有面向同城居民聚集区域、本地化的电商同城配送。对于前一种模式,产品的品种的限制决定了单个订单商品量较小,没有足够大的订单规模就难以形成配送的规模优势,配送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后一种模式,有实力面向全国的电商,如顺丰优选,在没有足够的物流配送网络,没有足够的生鲜配送需求的情况下,需要较长的亏损期逐步激发潜在的需求。对于开展同城配送的企业来说,整合产品资源,增加产品品种是第一个难题。产品品种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产品来源地的分散,配送过程的安排往往又超出了自身能力的限制。总之,无论哪一种模式,相互合作、共同组织配送过程是必然的选择。
1.2 共同配送的规模问题
据央行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3.5亿人,平均每个人消费超过了3000元。据权威预测,未来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有7倍空间,带动冷链宅配市场6倍成长空间,美好的数据诱惑与生鲜电商所遇到的难题形成巨大的反差。
我们看到的数据是个绝对的数量规模,将这个规模融入到13亿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往往还不能形成一个微观的共同配送规模。共同配送需要的是集中,集中生产者的产品形成产品品种规模、集中社会资源形成配送资源规模、集中客户数量形成同路线货物数量规模等等。所有电商及相关物流配送提供商都在期盼规模,但是有效地形成规模的方法却总是效果欠佳。
2、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流向特点
2.1 从农村到城市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的产地一般在农村,产品的物流走向是从农村到城市,因此物流的起点分散,物流设施落后。起点分散导致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物流方面合作的困难,落后的设施导致产品包装不足,标准化工作难以开展。
城市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目的地,这一特点给共同配送留下了操作余地。分散的起点物流共同指向城市,在城市的边缘实施共同配送也许是理想的选择。
2.2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一般是农业的主产区,污染少,农产品质量好,发达地区因为工业开发使得土地缺乏,且环境较差。居住在发达地区的居民如果购买方便,价格合适,更倾向于购买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
另外,发达地区有大量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各类人员,这些移动人口很多已经定居在发达地区,这部分人群以及受该部分人群影响的发达地区本地居民,是引发农产品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另一个原因。
2.3 社区为终点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的主流消费者都在社区,分散的终点使送货难以安排。针对这个难点,国内已经开展了多种方法去解决,如利用物业公司解决最后送货到家的问题、使用储物柜使送货人员可以快速完成一个居民小区的送货任务、利用连锁便利店集中送货之后居民自己取货的方式等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终端的收货问题,但是仍没有解决好共同配送问题。因为从物业、储物柜以及连锁便利店的角度看,货物已经集中到某一个地方,但是送货的人仍然频繁出现,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不同的配送企业、不同的快递公司等等。
3、社区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中的作用
3.1 作为买家的社区居民
根据宁波市开展的调查,社区居民有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经历的占3成以上,他们在购买时的愿望与选择对后续的物流安排有比较大的影响。从愿望来说,居民一般要求生鲜的配送速度要快,以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希望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送货;希望产品能够和网上图片有比较高的吻合度,并能够有选择退货的权利同时承担部分损失等等。社区作为买家在共同配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终端需求方面,商流最终决定物流。如何在买卖过程中尽量多地考虑物流的过程,使后续的共同配送活动更加顺畅,需要电商企业引起重视。比如在农产品电商平台上面销售产品时让消费者有更多的物流安排可以选择,购买者可以选择快递公司、也可以选择产品生产者直接配送、也可以选择社区附近自己喜欢的接收点等。对于平台网站来说,多样性的选择会带来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订单数量,方便安排共同配送。
3.2 作为集中接收者的社区店铺
社区接收者目前有物业公司、便利店、社区服务站、电商自建的接收点、快递公司服务点等等。接收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散的居民收货时间要求进行整合,在比较大的时间段内能够顺利收货,给配送送货提供了便利。社区接收者附属的功能可以是给居民送货到家,也可以具有接受居民退货功能,当有退货情况发生时接收点根据实际情况做退还、就地销售等处理。在既有的接收者操作模式中,各个接收点分别属于不同的快递公司,或者不同的电商平台等,接收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上的沟通,这影响了社区配送配送规模的形成。
4、基于社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近现代的经济很多情况下都是规模决定胜败,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仿佛规模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力量,而实际并非如此。
互联网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看上去是以小博大,但其实质仍然是寻求规模的优势。电子商务发展的迅猛势头让人们热血沸腾,因为电子商务让商家找到了距离遥远的客户,庞大的潜在客户使电商具备了和传统企业竞争的规模优势。但是让潜在客户成为真正的客户还需要解决渠道问题,物流成为关键因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电商物流问题的关键环节有三个,第一个环节是在社区,第二个是在城市外围,第三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而对这些环节有拉动作用,最终决定电商成败的是社区环节,因此,社区环节共同配送的操作有决定性作用。
4.1 生鲜农产品在社区环节的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在社区这个环节需要做到三点,首先,满足居民网购收货的便利要求,其次,让收货点有利可图,第三,降低配送成本并超过收货点的所得,从而整体上降低成本。
居民网购收货便利的要求就是在货物能够在居民在家时送货到家,如果不在家则由代售点为其代收,并且代售点能够有保鲜设施保证产品新鲜。据调查,居民上网购物时希望能够选择离自己家最近、最方便的收货点。无论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是整合农产品资源做B2C的电商平台,收集社区附近有农产品保鲜设备的店铺信息、吸引店铺加盟都是必要的步骤。店铺的加盟一种方式是派人上门谈判,将加盟条件当面讲清,吸收加盟并签订合同,派出人员返回公司后将店铺信息输入平台供买家选用;另一种是在网上提供注册页面,店铺网上注册并签订合同,平台派人到店铺确认合同。店铺一旦被买家选中为收货地点,并按合同要求提供了服务,电商平台按比例给予提成奖励,同时控制加盟店数量,使其处于适当的收益并保证适当的竞争。
社区居民的住址、居民购买时选择的收货点信息是后续配送活动的引擎。
4.2 生鲜农产品在城市周边的共同配送操作方法
农产品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的理想位置是在城市的边缘,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有比较好的物流基础,较大的物流量,有利于物流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配送中心的位置决定其最佳配送社区(低成本区域),但是单独一个配送中心获得的业务不会都在自己的立项区域,配送企业之间交换业务实现共同配送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是实际类似的共同配送却很少发生,同行业的竞争阻止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同行业竞争问题,配送企业之间交换业务、共享信息比较困难,使用配送竞价平台也许是实现共同配送的最佳途径。
目前在物流领域已经有很多竞价平台在运行,采用的是将货源信息及车源信息等展示在平台上面,货主和承运人根据数据来对接。这种做法在生鲜农产品配送领域则较难操作,因为这种对接方式不能保证让货物及时找到承运人,而且这种方式一般只能解决运输问题,不能解决配送问题。如能够让竞价方式高效、快速地解决配送问题,需要一个具备以下功能的软件支持:
① 能够展示货物信息和配送企业的基本状况。货物信息包括货物的数量、包装、去向(社区)、时间要求、送达地点(接收站)等;配送企业的基本状况显示要有配送企业的忙闲程度、有剩余能力的线路、配送企业的服务能力以及历史评价等等。
② 能够实现快速的优化配对过程。货主是生鲜农产品的卖家,也许是农产品基地、也许是电子商务网站上面的卖家。消费者网上购买了他们的产品之后,货物的物流流向信息就已经确定,此时配送价格仍没有确定,货物被购买以及物流的信息同时传到平台,配送企业在平台内实时更新配送到不同区域的价格,货品流向与最低价格通过系统自动配对。网站可以在消费者购物时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可以选定自己满意的配送企业,愿意付出比最低价更高的价格。那么竞价平台将按照消费者选择优先的原则去配对。配对的信息同时出现在配送企业的业务系统之中,企业根据货物的量以及货物对配送时间的要求,派车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集中地取货,之后到配送中心对货物进行处理,按照送货路线重新组织,批量送货。
农产品基地或者销售平台上的卖家是与买家签订买卖合同的缔约方,如果因为物流配送的问题引起纠纷会影响到卖家信誉。所以,需要给予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平台选择配送服务商的权利,在竞价平台上面排除部分配送企业,进而实现优胜劣汰。
③ 信息可视限制。在平台中配送企业可以看到货物流向信息,但是不能看到其他同类企业的业务实况信息;农产品生产基地能看到所有配送企业的信息,但是不能看到其他基地的业务信息;作为买家的社区居民只能看到配送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不能看到具体业务信息。最终目的是在尽量保护企业的同时做到参与方获得对自身足够的信息。
4.3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销售平台共同配送的操作方法
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收到各类购买信息之后,根据买家要求包装货物,包装的具体时间由配送中心取货时间决定,以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也可以节省冰袋等的成本。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果没有充足的货物供应也应该将信息及时提供给销售平台,同时提供给配送中心,保障各方的时间安排更趋优化。
5、基于社区的共同配送的信息操作主体
共同配送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破除这一障碍的方法目前比较受到推崇的是共同投资来整合信息,信息共享与利益共享并存,用资金整合推动信息整合,最佳的方案是一家资金雄厚的公司全面整合全部配送过程。由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复杂,专用设备要求高,由一家公司全面整合往往难以做到。所以本文认为,应该选择多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出资方应该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进一步可以考虑与快递公司的合作,但是本土的物流商一般会比较排斥快递公司的介入,因为一旦信息被快递公司掌握,快递公司能够利用既有网络占据主动,所以与快递公司的合作可以从送货整合方面开展,信息共享可以逐步探索。
共享信息的操作主体的确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参与主体共同出资另外注册一个独立的公司,公司不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其宗旨是使信息充分共享并做好成员之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贡祥林. 冷链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配送[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112-115.
[2] 李晓静、臧运平. 大数据技术时代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11):41-44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护理干预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增加[1]。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病率以1.2%的上升率逐年上升[2]。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防和护理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护理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实施临床比对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本次研究内容,在社区医院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范围在59岁~81岁,平均年龄(66.58±3.0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范围在58岁~80岁,平均年龄(67.02±2.98)岁。对两组两难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实施组间统计学比对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实施临床对比研究。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社区护理,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护理,两组实施对比分析。社区护理干预:第一,针对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诊断档案建立,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学历、居住地、用药情况、饮食习惯、运动量等,从而详细的明确患者基本情况;第二,定期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工作,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诊断档案内容进行完善和数据更新,从而为其护理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第三,定期组织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大讲堂,以每周为单位,建立饭后周讲堂活动,以电话通知,公告栏信息通知的方式保障每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能参与到讲堂活动中,从而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饮食、用药习惯讲解;第四,建立老年高血压监测站,实施自主、免费检测,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演示的方式干预老年自主血压检测习惯,潜移默化的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培养良好的血压测量习惯;第五,构建心理护理,以社会为单位采取上门沟通和竞赛知识活动等方式丰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业余生活,帮助其在活动中提升自主血压控制的自信心,实现社区护理干预效果提升。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实施前后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记录,比对;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商指数实施评估,其中包含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生活技能五部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健商指数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组间统计学处理比较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以(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护理后组间血压情况比对观察组的整体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前后健商指数比较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护理后组间健商指数各项比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社区护理干预中充分的利用了社区的便捷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知识、饮食习惯、运动习惯、血压监控习惯等干预,从而有效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了治疗和预防[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老年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的各项健商指数明显增加,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性也得到了提升。此外,应用社区干预护理后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换趋于稳定,效果显著。朱珊娜[4]在其研究中针对院内护理干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血压情况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证明院内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因此,无论是在何种治疗和预防环境下,采用护理干预均能够提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此外,王蕊辉[5]也提出了社区护理干预具有预防和改善社区人们生活质量的观点。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其健商指数,间接的改善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因此,最终本文得出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够优化老年患者健商指数,改善血压变化,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谢建秀,陈水琼,叶翠华,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09(01):119-120.
[2]袁秋菊.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05):22-23.
[3]彭金玲,张文汉,胡素君,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12(05):1653-1654.
[4]朱珊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06(01):101-102.
关键词 :社区商业 微信 支付
一、 前言
近年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纷纷跨入购物中心时代,二三线城市也紧追其后,追求“大而全”商业模式,开始面临面积过剩、同质化严重的局面。而“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异军突起,被指为商业地产的蓝海,众多的开发商也开始将触角伸向社区商业。在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商业能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40%-50%,在中国还是远远达不到的。对于开发商和品牌商家来说,这都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矿。需要商业地产从业人在社区商业上努力耕耘,专业化的操作、规划、招商运营。
随着微信的兴起,如何利用微信将社区商业中的消费,支付,物流等联系在一起,使社区商业更加便民,都是值得探索的领域。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利用微信等LBS之类的社交进行营销,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例如,卖家藏头露尾,虚假宣传陷阱多,点赞有奖等利用微信朋友圈的新兴营销方式运行过程中,商家找借口不兑现承诺、随意更改承诺内容,甚至是设置“钓鱼”网站骗取买家钱财等,买家信息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在微信营销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微信营销的有效监管进行积极探索,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 微信营销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2012年9月17日微信官网公布数据,微信的注册用户已达到2亿,而根据本小组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有微信。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多种功能,并且与QQ逐渐融合
目前微信的发展趋向功能的多样化,并且能够接收QQ消息,QQ邮件,微博等,同时能够进行语音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
(2)多平台
支持iphone、Android、Windowsphone、塞班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所以微信开发出能够支持ios,安卓,塞班,windowsphone等多系统的软件版本。
(3)省流量
微信所占据的流量很小,图片视频都经压缩在传递,所以节省流量。
(4)方便快捷,渗入生活
由于借助移动PC,且功能的多样,使用户更方便快捷的实用,更好的渗透到生活中,因此借助此媒介的电子商务营销逐渐出现和完善。
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经小组调查显示,大约有90%的用户都收到过商家通过微信发送的营销信息。
三、 微信在社区营销中的法律风险
社区电子商务是指以成片的社区为服务单位,针对社区住户,依托数字化网络平台和社区电子商务网站,以“集成消费为经营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社区业主更方便廉价的购物、轻松愉快的休闲以及家政服务等,同时实现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上更大的市场空间。
简而言之,拥有社区网络服务,你就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生活所需――在网上订购午饭、代收快递,超市送货,在网上开设专栏、开展自己的业务。社区电子商务强调的是服务,它是以小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提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社区电子商务是以真实居住社区为单位,将社区内的实体商铺全部搬到网络上来,让社区居民与商家形成现实-虚拟的零距离互动,让居民能在二维空间中自由游走,开心方便购物,安全省钱省心。具有真实、快捷、就近、方便、安全等特点。
通过微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需要配套相应的风险监管措施,包括电商身份认证、工商注册、网络虚拟空间租用或登记备案、信用评价等等,才能保证交易的安全。但是,微信作为一种私人交流工具,在设计和运作中并不具备上述发展电子商务的因素,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交易风险。
在商品展示环节,微信集赞交易平台并不能对商品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和展示,朋友圈中的商品或服务推广消息,一般不会显示销售额、商品价格,缺少购买者信用评价和对货物质量的评价,甚至不会列出商品的尺码、颜色、月销量、评分、商品详情、成交记录等。消费者无法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信息充分了解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知情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与已经发展成熟的淘宝交易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微信本身是一个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平台,用户在社交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泄露用户个人位置信息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这样的安全隐患使一些用户对微信秉持着观望态度。此外,微信用户不需实名认证,这就让一些想利用微信“钓鱼”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由于缺乏实名制的管理,用户本身就难以分辨对方的身份,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用户的人身或财产损失,因此对于微信等社交软件在营销中的应用还需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监管细则,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陈道贺、朱居正,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社区电子商务,《市场研究》,2004.
[2]张尔熙,微信推广的病毒性营销分析,新闻传播,2012.
[3]马素玲,企业营销观念的几个误区,《市场研究》,2004.
[4]陈静,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农村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江苏农业科学》,2012.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让世界扁平化,也让曾被誉为零售业金科玉律的“位置”显得不那么重要。但随着线上电商弊端的暴露,很多企业都开始积极探索线下模式,“位置”的重要性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德国学者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认为在线下世界中,消费者会前往提供他们所需商品和服务最近的“中心地”,尽可能减少行动的距离。在这个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消费者为了获取商品或服务能够接受的行动存在一个最大范围。如果超过这个距离,行动成本就会超出商品赋予给消费者的价值,消费者就会选择放弃。
简单来说,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交织融合里,线上与线下互相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当线下实体门店的便利程度不高时,消费者就更有可能在网上购物。当消费者在线下频繁遭遇某个产品或品牌时,在线上购物时,就有更高的几率主动搜索相关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上的藩篱,中心地理论中的“最大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理性的,更包括心理上的位置。互联网减少了物理距离对人们交流形成的阻碍,品味与偏好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谁离用户更近,谁最对用户“胃口”,谁就可能赢得未来。
门店小了,生意反而好了
大卖场日渐式微的说法,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大润发旗下的喜士多、永辉旗下的永辉优选、步步高集团旗下汇米巴等均以500平米到1 000平米面积加紧开店……
“小业态”是新零售的一个趋势,落脚在社区场景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最短的距离实现最便捷的一站式购物需求。
在众多小业态中,安徽乐城超市旗下的生鲜传奇算得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传奇”――300 平米小店日销售额达到3万元的业绩。
生鲜传奇定位是做好居民的厨房帮手,店内肉禽占比22%,蔬菜占比18%,水果占比20%。没有做全品类生鲜,而是强化了中国居民饮食习惯的总抓手,生鲜传奇牢牢围绕一日三餐做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生鲜传奇抓住中国消费者最大的一个特点――居住和出行习惯。中国的居民小区显著特点就是封闭,小区门口周边都不会存有面积大的物I,因此一个小区即便是经营一家面积稍大的社区店都会遇到浪费问题。另外,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严重,购物的时间成本在增加,而生鲜传奇却简单快速地解决居民一日三餐和生活所需。
另一家社区生鲜样本“妙生活”业态更小,平均单店面积只有50平米。它在创立之初就是个从线上和线下全渠道运营的生鲜店。妙生活根据自有电商渠道的数据沉淀,可以识别出每个客户,给予不同的标签,从而在线下提供精准的服务和促销。目前,妙生活在上海布局社区门店近40家,已经实现整体全面盈利。
可以看出,社区商业的功能性和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决定了家庭消费几率。小业态并不只是意味着压缩门店面积,改变选品和购物环境,而是一种全新的玩法。如果依然停留在大卖场模式的某种“治标不治本”状态,小业态在社区依然会失败。
请再靠近火线一点
免费饮水、免费打印、应急上网、免费雨具、义务指路、走访老人院……不要以为这是哪个公益组织的活动,这是链家门店提供的社区服务。
毫不夸张地说,链家已经把租赁、买卖房屋业务扩展到了“社区服务”。去年10月,链家启动“社区跑”,上线当天就引来300余名跑步爱好者的积极参与。链家规划了15条跑步路线,发动线下门店提供免费饮水、医疗帮助等服务,活动范围覆盖北京60余个小区,约10万居民。
一家房屋中介为什么要花大功夫做社区服务?
房屋中介公司要赢得市场,布设深厚的线下门店是必要条件,这是无法绕开的服务、资源和渠道命脉。只有设立门店,才能深挖社区,获取房源。房产中介的线下门店,它所链接的是社区和房源。在一定程度上,中介门店的价值,远大于它的成本,尤其是在住宅密集的中国市场,优质的门店网络对提高效率的作用很大。这也是链家维护社区的重要原因――只有融入社区,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做个好邻居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同。
依靠大规模、高密度的线下门店布局,链家的门店的“出场率”已经很高。但只是出现在消费者身边是不够的,只有进入消费者的生活中,才能将品牌立在消费者心中。
如果说攻陷了小区门口的链家都需要与消费者“搞好关系”,那么隔着冰冷屏幕的电商更需要启动攻陷社区计划。
今年2月,中商惠民控股社区生鲜电商爱鲜蜂。作为全国最大的社区超市供货平台,中商惠民的服务已经覆盖全国50万家社区便利店,并在线下开设了自己的直营便利店。很明显,中商惠民并不甘愿一直做2B的供应商,而是想在2B达到一定业务规模基础后向2C市场扩张。
中商惠民进入2C市场的基本逻辑并不复杂,通过2B供应商服务和供应链优势为爱鲜蜂提供运营支撑,双方共同形成B2B2C的模式,掘金社区生意。
中商惠民的一系列动作反映出一个基础逻辑:线上与线下在融合。当电商拓展线下店时,总体销量会增加。反过来,实体门店的存在为品牌赋予知名度和可信度,更多人会线上购买。
没有服务就没有信任
社区的根本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人的社区的商业模式,都是不靠谱的。
在社区场景下,用户的很多需求是即时性的。做饭临时发现盐没了,总不会开着车跑到大超市去买,也不会网购等着次日送达。生活服务类的需求也是如此,例如修手机,无论是找维修店,还是将手机寄到指定维修地点都很麻烦,而预约上门维修,安全和隐私也存在问题。
千机网正是洞察到这一点,将千机网手机+便利连锁开到社区去,手机维修、碎屏保障手机回收都可以在这里解决,就在用户家门口,集合买手机、修手机、玩手机于一体。
距离近了,如果服务够好,很容易建立起信任。例如老人使用智能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儿女又不在身边,这个时候,千机网提供的“不换配件不收件”的免费服务,如软件下载、系统升级、导通讯录等就发挥能量了。
凭借社区场景下沉淀的信任感,千机网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线下联系,从而更好地引流到线上。目前,千机网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上万家社区门店。
社区金融的打法是同样的逻辑,以理财为切入口的社区金融背后承载着诸多联通生活的链条,因此从金融走向服务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