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

时间:2023-05-29 17:4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血管病的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血管病的防治

第1篇

2012年8月9日至12日,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2”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据了解,本次大会以“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预防、转化与合作”为主题,全面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介绍转化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未来的个体化诊疗、防治与科研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外科管理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盛寿教授担任本次学术盛会主席。这次学术盛会计有7000余名国内外心血管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可见身为大会主席该有多么繁忙。但在繁杂的会务工作间隙,胡盛寿教授仍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

未来10年

采访一开始,胡盛寿教授首先说:“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短30年间,中国的流行病模式已经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为主,转换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为主。其中,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病,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言,慢病是‘社会传染病’,要高度重视慢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并行动起来,纠正日益增加的危险因素,遏制愈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其他慢病的流行。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自2004年以来,中国心脏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会议规模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2011年,会议组织架构进行了重要调整,首次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主办,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在众多伙伴和医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中国心脏大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心血管病学术盛会。”

谈到这次大会,胡盛寿教授详细介绍说:“今年的大会内容丰富,包括一场全体大会、10场心血管病热点峰会、42场分论坛、1140个专题发言及22场卫星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预防与流行、影像、介入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来自我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在CHC 2012大会上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讨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交流心血管医、教、研、防的各种信息,以共同勇敢面对心血管病的挑战。我相信,本届大会能够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也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增进友谊,并探讨未来的合作机会。”

据记者了解,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制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2011》)已经正式出版发行。身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教授为记者介绍了《报告2011》的要点。他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主要内容涉及有关心脏病、脑卒中等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等的流行趋势、诊疗现状以及医疗费用等,参考了最新的全国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对科研人员、政策制定人员、媒体和公众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该报告每年更新一次,目前已连续编辑出版7年。

谈及《报告2011》的要点,胡盛寿教授分三部分做了简略介绍——

首先是我国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报告2011》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有患病人数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00万,心衰420万,肺心病500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第二,《报告2011》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5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中国人总死亡中,每死亡5个人中就有2人是心血管病。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速度高于城市居民。第三,《报告2011》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为94.9/10万,农村为71.27/10万。第四,《报告2011》统计, 2008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3.6‰,农村居民为8.3‰,城乡合计9.7‰。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粗率为126.27/10万,农村为152.09/10万。估算我国2009年死于脑血管病的城镇居民为84万人,农村居民85.1万人。总体上看,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粗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

其次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患病情况和医疗费用问题。《报告2011》载明,1980年至2010年间,中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4%,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6.00%)。其中,心血管病各病种年平均增长速度排位依次为脑梗死(12.12%)、缺血性心脏病(11.37%)、颅内出血(10.58%)、急性心肌梗死(8.92%)、高血压(7.87%)、肾脏病(4.95%),而风湿性心脏病(1.14%)患者出院人次数未发生明显变化。此外,1980年至2010年间,我国糖尿病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6%。而201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次均住院费用为15773.5元,颅内出血为11019.8元,脑梗死为7143.3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5%、6.02%和2.37%。

胡盛寿教授继续介绍说,《报告2011》还预测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2010到2030年仅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加的因素,中国35岁至84岁人群中心血管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脑卒中)事件数增加将大于50%;如果考虑血压(收缩压年上升0.17~0.21 mmHg)、总胆固醇(上升至5.4 mmol/L)、糖尿病(患病率上升15%)、吸烟(下降)的因素,心血管病事件数将额外增加23%;2010到2030年心血管病事件数增加约2130万,死亡增加约770万。

第2篇

引起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现在,治疗心血管病的药很多,但是,有的患者虽然坚持服药,效果却不理想,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有的反复换药,疗效也不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一下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运动减少等。高脂血症,尤其是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冠状动脉事件增加的危险因素,同时,血小板的聚集在心血管的发病中也起着很大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自身病变,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都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可见,心血管的发病除了血液的病变以外,血管自身的病变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微观世界里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对抗心血管发病的多种因素,包括降脂、抗凝,使用血管紧张素II拮抗剂、抗血小板制剂、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等等。但这些药物只能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决一个细节问题。而有的患者只是长期服一种药物,不能解决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所有原因,或反复换药却不能与引起自己病情发作的原因相符合,所以疗效差。

中医药的优势在哪里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两大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就是从引起某种疾病的多方面原因人手。这就使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从一开始便具备了针对疾病多方面原因进行治疗这一优势。

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它的理论体系是世界医疗体系中最为独特的。它的宏观治疗体系吻合了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活血化淤治法;80年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芳香开窍、宽胸化痰的治法;90年代出现了益气养阴活血的治法。90年代末期,通心络胶囊首创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的病机,创造性地将五种虫类入络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通心络胶囊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滞度,还能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的临床实验中,通心络在许多方面优于卡维地络、缬沙坦、抵克力得等药物。在临床上,它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纠正缺血性心电图,防治冠心病、脑血栓。这种中药具有如此广泛的作用,充分说明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这是中医药非常了不起这处。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基石

得了心脑血管病,使用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容忽视。因为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起初发病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1992年国际心脏会议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核心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坚持,可以使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寿命明显延长。

可见,要想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就不但要坚持健康的生活力‘式,并且应当能够掌握切合自己病情的药物。

第3篇

什么是高血压学科?

高血压一方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一方面又作为病因导致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涉及到医学各个领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即高血压学科。也就是说对一个具体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既要查清楚高血压的病因,又要发现和确定患者心脑肾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对于高血压的病因有不可改变的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前者包括年龄的增长、性别和家族史;后者包括高盐饮食、肥胖、酗酒等,这些在医学上称为高血压的发病因素。由这些发病因素导致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因还包括很多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大动脉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这些高血压病人是由于上述疾病引起的,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能导致心脑肾很多的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与血压高度、是否为持续性高血压、是否为收缩期高血压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就不是简单的吃降压药的问题,要同时控制所有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由上述可知,高血压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有的医院专门建立了高血压科,在高血压科诊治的病人中,会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广大病人了解上述特点会主动接受专科医师的诊治,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心脑。肾得到真正的保护。

高血压学科是怎样形成的?

提起高血压学科的形成,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早在1773年就有人在马身上测血压,将小马的动脉血管分离、切断接在测压计上,这样马以生命为代价满足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此后人们开始研究血压计,直到1896年,血压计和听诊器才同时用于测血压,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182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肾脏病的病人有心脏扩大,当时认为,肾脏病的病人血管阻力增加,也就是今天的高血压导致了心脏的病变,可是当时的部分权威专家们认为心脏的这种改变与高血压无关,直到20世纪30年代,保险公司的调查证实血压高度和人的寿命期限成反比,即血压越高,寿命越短。从而确立了高血压是一种病态,即高血压病。

在1856年,学者们提出了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应该加以防治,但反对的专家认为血压增高是对肾脏的一种代偿反映,是为了维护肾脏的利尿功能,因此降压被视为,结果导致很多人伤残和死亡,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的惊人发现才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即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上述结果阐明后,高血压的治疗从无意识的治疗转变成有意识的控制,从而开始临床治疗的观察,先后证明对重度、中度、轻度高血压的治疗均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提出了理想血压的概念,特别是最近确定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使高血压学科的理论发展完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尤其是错误观念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当前,高血压病人能够在高血压专科接受诊治,使自己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其他危险因素也得到控制,使自己心脑肾得到理想的保护,享受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期限。

有哪些疾病可引起高血压?

从大的方面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高血压,占全部高血压患者90%~95%;另一类为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高血压为上述这些疾病中的症状和体征之一,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5%~10%。继发性高血压疾病多分布在急诊、重症、顽固和波动大的高血压病人中。在大的医院特别是专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比率要大,我们统计连续住院的482例病人中,继发性高血压91例,占全部高血压住院病人的20%。

高血压能引起哪些心血管病?

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是能导致病人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再次确立了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20世纪60年代初,医学专家研究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后又证实糖尿病等很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学会归纳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水平(1~3级);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缺少锻炼:男性>55岁,女性>65岁;一级亲属50岁前有心血管病史。

我科连续住院的482例高血压病人中,血脂异常204例(42.32%),糖尿病人113例(23.44%),糖耐量异常69例(14.32%),高尿酸血症33例(6.85%),说明在专科住院的高血压病人中占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很多。

研究证实,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什么时候1+1=37算错的时候等于3。”对这句台词大家很熟悉,今天我们认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符合1+1>3,1+l+1>8,这是在没有算错时候发生的,这是因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叠加作用,即危险因素越多病人得病的机会就越大。

1例68岁女性患者,病人有高血压20年,糖尿病10年,均未得到有效控制,尽管病人在述说病史中仅描述有胸闷、心慌而无胸痛及夜间憋醒,我们从分析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入手,高度怀疑这个病人冠状动脉有狭窄,结果冠脉造影得到证实。当然对这个病人从改善生活方式和严格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来治疗冠心病,使病人症状很快消失。

第4篇

英文名称: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成都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3934

国内刊号:51-1187/R

邮发代号:62-1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临床特点;靶器官损害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20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4-0422-0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1]提出201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66亿人,即每5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而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展,高血压的患病率还可能进一步升高。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目前有关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4,5]方面,而研究不同年龄组高血压特点的报道较少。有关老年高血压的研究大都是前瞻性研究,心、脑、肾和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差异很大。国外7个较大的研究显示,随访高血压患者发病后1年~36年,造成的合并症冠心病占首位(3%~26%),其次是卒中(2%~16%)和肾脏损害(0.1%~18%)[6,7]。ASCC[8]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26 655例高血压人群的基线资料调查,了解我国高血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并存疾病(心、脑、糖尿病及肾病)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危险分层和不同高血压类型的分布状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导致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冠心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及其是否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情况,为临床诊治及行个体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闻喜县人民医院内科系统(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从2006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7年所建立的病案数据库,选取1 139例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年龄≥40岁),年龄62.2岁±15.6岁,其中男589例(51.71%),女550例(48.29%)。男女比例为1.07∶1。病例筛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影响血压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筛选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从病案管理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按照统一标准筛选病例并核对研究对象后建立数据库。

1.3 诊断标准 ①按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以3次或3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数值为依据,SBP≥140 mmHg和DBP3.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4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影响血压升高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综合征等;各项检查缺失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共1 139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血压控制率为21.13%。详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5],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我国,大规模人群检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已超过总死亡人数的40%,其中排在首位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调查显示,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300万患者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人群检测数据还显示,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心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约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老年高血压患者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病比例为5∶1~8∶1,而在西方该比例约为1∶1[10,11]。高血压引起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肥厚,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和血管损害,是血压正常者的2~6倍,老年高血压并发靶器官损害的比例更高。

本研究中1 139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脑血管病723例,合并心血管病637例,合并肾脏疾病89例,合并主动脉夹层7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并发症较高,其中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为63.48%,居首位,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为55.93%。可能的原因是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多数患者只有出现并发症才考虑住院治疗。1 139例高血压患者中, 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患病率在40岁~59岁、60岁~79岁、>80岁三个年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5.

[2]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0,31(8):93-97.

[4] Marcia G,Foard R,Mickiewicz K,et al.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J].Eur Heart J,2013 [Epub ahead of print].

[5] 孙宁玲,吴兆苏,王文,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4):241-244.

[6]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801-809.

[7] 邓婷智,尹微,欧柏青.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4-6.

[8] 高红,孙涛,郝学军.吲哒帕胺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70.

[9] 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53-756.

第6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介入心脏病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015

国内刊号:44-1581/R

邮发代号:46-19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7篇

2型糖尿病早已被证实可分别增加男性糖尿病患者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死亡危险性的2倍和4倍;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的预后比非糖尿病病人差。研究表明,不伴随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和伴随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病人是相似的,这也说明了2型糖尿病具有相当于冠心病一样的危险性。心脏疾病是首位的糖尿病死亡原因。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指大血管病变引起的病症,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它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从开始形成到发病,要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和形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进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可以影响这个过程的变化,这些因素若是减慢了这一过程的进展,我们称能够减缓心血管病进展的因素为保护因素;若是加快了这一过程的进展,则就是危险因素了。

有哪些危险因素呢?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后继性研究中分析,按照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大小排列的前5个危险因子是: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舒张压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和吸烟。

所以,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治疗糖尿病必须兼顾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研究表明,糖尿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可以说,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险状态,因为糖尿病常常聚集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所以,美国心脏协会正式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成为与高血压、血脂异常、老龄、吸烟、肥胖等并列的危险因子。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推出的“成人治疗指南Ⅲ”,更是将糖尿病提高到冠心病等危症的高度。

高血糖与心血管病变

在UKPDS关于血糖与并发症的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越高,则心肌梗死发生率越高。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CCT),即对DCCT研究结束后所进行的继续6年的随访研究发现,血糖严格控制组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41%,UKPDS研究中血糖严格控制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6%、截肢发生率下降35%。上述研究提示,高血糖是心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血糖控制的确有益于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尤其是对HbA1c的控制。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一个明确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预兆。理想目标为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7%。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高血压的患病概率要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20% ~4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上升。

对于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病人也需要降压治疗,降低收缩压同样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UKPDS研究证实,平均血压小于144 / 82毫米汞柱,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进一步的UKPDS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采用每年测定收缩压的方法表明,收缩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明显下降11% ;收缩压<120毫米汞柱的患者,其心肌梗死的风险最小。

在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中,将舒张压从随机抽样的基线水平(105毫米汞柱)降低至最小风险水平(83毫米汞柱),每年可在1 000例患者中预防4起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的治疗,舒张压仅降低4毫米汞柱,就可以使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减半。

在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中,推荐糖尿病患者的目标血压应<130/80毫米汞柱。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常规治疗与一般高血压病人一样(减重、限盐、运动、减压、戒烟限酒等),但药物治疗稍有不同。目前主张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如何具体治疗要根据各人不同情况而定。

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50%~60%的患者存在高脂血症,常以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为主要特征。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力促进因素,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又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大型血脂干预研究的结果显示并证实,通过应用调脂药物干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专门研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脂质干预研究正在进行中。

在进行糖尿病初始治疗时,也同样需注意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是:LDL胆固醇≤2.6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升高HDL胆固醇水平:男>1.17毫摩尔/升,女>1.43毫摩尔/升。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中,许多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一般而言,肥胖患者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胰岛素的生理效应降低,通过高血糖毒性和脂毒性作用,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使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一项用血管成形术记录冠脉病变的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度相关。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选此类药物。

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病变

肥胖本身与多种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有关,如果糖尿病病人合并肥胖,那么,其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2型糖尿病常伴有中心型肥胖,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

减轻体重对糖尿病病人是有意义的,但是应到有肥胖门诊的正规医院去就诊。

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糖尿病人的病程演变过程中,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纤溶酶原的激活被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如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更有利于白细胞的黏附、脂质的沉积和血栓的形成。以上两种改变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2004年的美国糖尿病学会的会议上已提出,“关键问题就是血管内皮”的观点。

有研究表明,用阿司匹林(75毫克)防治心肌梗死,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36%。所以,如果糖尿病人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应与心血管病人一样服用阿司匹林。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并随病程进展不断调整的综合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减少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延缓病程的进展。大量的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明,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糖尿病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进程、并发症的发生及控制密切相关。有效干预血糖、血脂、血压,就一定能很好地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危险。目前公认的糖尿病治疗策略是早期治疗、强化治疗、达标治疗、综合治疗。特别是各大危险因素的全面达标是干预糖尿病病程进展的重要环节。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危险性评估

武警中青年干部多处于执勤处突维稳一线,任务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近年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健康状况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该群体高血压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及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均为男性,年龄30~46岁,平均(36±0.81)岁。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①资料收集:通过询问调查对象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和血压)和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进行统计,填写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量表。血压采用袖带和水银血压计,以听诊法测量左上臂动脉两次,中间静坐5 min,取平均值为血压值。②使用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量表[1]评估研究对象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

1.3 诊断标准及定义 ①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2],和(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②吸烟:每天吸烟≥1支,连续吸烟1年以上为吸烟。③超重和肥胖:以体重指数(BMI)≥24 kg/m2,且<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3]。④血压分级:血压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及高血压[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见表1。被调查的3413名武警中青年干部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5.2%和2.7%。高血压患病率为7.9%,高血压知晓率为74.2%,治疗率为40.8%,控制率为24.6%。高血压患者的BMI为(24.40±2.51)kg/m2;而非高血压者为(21.52±2.43)kg/m2。

2.2 高血压的分布特征 35,岁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35岁以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2

2.3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高血压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指标是非高血压组的2.9倍。

3 讨论

本研究样本来自于全国各地武警部队的中青年干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对于干预武警部队中青年干部健康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2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2]。程利等[4]对军队中青年人高血压调查显示,高血压总患病率为5.94%。本调查显示,武警中青年干部的高血压患病率为7.9%,低于全国人群患病率,高于程利等对部队中青年的研究结果,其抽样以25岁以下人员占多数,与样本差异有关。武警中青年干部的高血压知晓率74.2%,治疗率为40.8%,控制率为24.6%,均明显高于2002年人群平均水平。与美国普通人群高血压知晓率74%、治疗率56%和控制率34%接近[5],这与近年来武警部队加强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本调查35,岁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11.59%,40岁以上组为9.86%。文献分析表明: 高血压相对危险度增加的年龄在35~59岁之间。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应在35 岁前尽早进行, 这对部队防治高血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调查显示高血压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风险是非高血压组的2.9倍。国内外众多研究已证实[6],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武警中青年干部要求过硬的身体素质,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INVEST (International Verapamil,Trandolapril Study)研究中,显示血压控制达标所占时间越长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越少[7]。因此,提倡定期监测血压,采取综合措施严控血压。本研究显示武警中青年干部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2%和2.7%,与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相比,超重率接近,而肥胖率较低,这与武警中青年干部这一特殊职业体能要求高,执勤训练频繁相关。此外,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吸烟的比较也进一步说明了对血压的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本研究针对武警中青年干部的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为该群体心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93,90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51,52.

[3] 武阳丰,马冠生, 胡永华,等.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316,320.[4] 程利, 张文, 赵春华,等.部队年青人高血压发病情况及有关因素初步探讨. 高血压杂志,1999,7(1):69,71.

[5] 廖玉华.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医学新知杂志,2001,11:8,11.

第9篇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病;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6-02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渐渐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话题,其中糖尿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大疾病,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病因是心血管的糖尿病并发症[1],有心血管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则死亡率更高,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一些密切的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干预等措施,本研究组选取2011年1月-2013 年8月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 年8月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 48-72 岁,平均年龄(54.4±4.7) 岁,糖尿病病程0.6-19.5 年,平均 (4.5±5.4) 年 ;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 42-74 岁,平均年龄(53.4±5.7) 岁,糖尿病病程0.5-20.2 年,平均 (4.4±4.2) 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的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严密的临床病情观察以及适当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 病情观察

⑴严密观察病情,对患者的生命征进行实时的观察,应加强病房的巡视,注意患者的神志状态、瞳孔的变化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对比;(2)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感染迹象的出现,若患者有咳嗽咳痰、低热等不适需及时予以对症处理。若患者出现饮食减退、恶心、呕吐、呼吸加快加深、呼气呈烂苹果气味等酮症酸中毒表现,发现后以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3)积极检测患者的尿糖、尿酮,最好每小时一次。每日检测两次电解质,对出现的水电解质平衡予以及时纠正;(4)对于胰岛素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熟悉每一种胰岛素实际的剂型和单位,注意无菌操作;②在注射时尽量选取皮肤松弛处如三角肌、等,并且不要连续在同一地方进行注射;注意对注射皮肤的消毒,以防感染;④注意给药的方法:速效胰岛素需要在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中效以及长效胰岛素在餐前lh进行注射;注射后对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需要及时进食,否则就容易出现低血糖并发症,病情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现低血糖后的症状以及防治的方法;⑤要将胰岛素应贮存于5℃条件的环境中,以免下次使用时失去药效。

1.3 护理干预

⑴开展糖尿病的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治疗以及护理有一个充足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也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2)饮食指导: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主食尽量选粗制的米面以及适当的杂粮,少吃淀粉类食物;适量进食一些牛奶、鸡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每日每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食物,能量的供给主要以动物蛋白质为主,剩余热量由脂肪供给,同时注意血脂的水平调整脂肪类食物的进食。(3)对患者治疗前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如戒烟、戒酒、良好的作息时间、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等,同时还要督促患者每日进行适当量的运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水平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压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比较( ±s)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系数也是随之增高[3]。糖尿病的心血管微小病变对心脏的影响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就与之有关,特别是有过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更加存在再发的风险,也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正是由于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风险如此之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治愈。

通过我们本次的研究发现,采取对患者的生命征监测,胰岛素的正确使用等临床观察措施以及饮食、运动、健康宣教等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糖及血压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无干预组,故积极的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干预是值得临床上用于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的。

参考文献:

[1] 曲桂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7):137-138.

[2] 陆海燕,陈翠杰,陈玉萍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7):165-165.

第10篇

【摘要】:本文主要就血糖代谢异常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类疾病,特别是患有2型糖尿病的心血管类疾病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血糖代谢异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类疾病

目前在我国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中有高达7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到了惊人的80%。根据欧洲相关专家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血糖的控制未达到相关标准。而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则显示,大量的心内科住院的危重患者,特别是那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管其是否患有糖尿病,在住院期间这些患者的血糖水平都会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相关的心内科的降血压和降血脂的实验显示,患者的血脂和血压控制得越严格,那么这些患者的病死率就会越低,这也意味着,更好的了解血糖代谢异常与新血管类疾病的关系,特别是如果能够早期地诊治糖代谢异常,这将会对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治及改善该类疾病的预后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已经明确的证实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相关联性,糖尿病能够直接影响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概率和致死概率[1]。据相关数据显示,有6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类疾病,特别是在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和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相同[2]。目前在医学界,已经认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危险致病因素。

然而最新的相关调查研究则显示,心血管病的风险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糖尿病,而是延生到了糖尿病前期的阶段,其中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人群据调查显示更加易于发生心血管类疾病。同时如果同时具有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糖受损(IFG)这两项症状的人群则是高发心血管类疾病的人群。作为一个连续变化的指标的血糖,据英国剑桥大学的KhawKay―Tee等收集的4662名45-79岁的男性病死的原因中,男性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与心血管病病死率的升高直接相关,非糖尿病者亦存在此种关系。同时在进行了20年随访调查的自厅研究(该研究主要观察了非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的百分位分布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关性),其结果显示非糖尿病患者随着基线时血糖及0GTT2H糖百分位数的升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病死率也随着逐渐升高[3]。上述实验也可以证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阈值的限制,在正常血糖的范围内仍然是具有密切的关系。

2糖代谢异常对对心血管病患病和预后的相关影响

大量的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能使心血管类疾病的患病概率增加,同时还能使心血管类疾病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2005年East-West公布的他们进行的为期18年的一份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患有单纯性糖尿病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概率和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这次调查结果则与该组织1998年进行的一项为期7年的随访调查,那次调查的目的旨在调查患有糖尿病却未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与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这两项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果显示两者发生的概率居然是惊人的大致相当[4]。从1998年及与2005年的两项实验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糖代谢对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的巨大影响。

另外,在一次GAMI的调查中对心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其中其中葡萄糖耐量异常的危险比居然高达惊人的4.2,而对于其中心血管患者存活率的分析则是得出,葡萄糖耐量异常组的存活率要远远低于葡萄糖耐量正常组的存活率,这些数据能够充分的显示糖代谢异常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预后都具有极大的影响[5]。

3干预糖代谢改善心血管病预后

对患有糖尿病的心血管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血糖,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最近的一项MeRIA7研究显示,专门针对糖尿病进行相关的血糖干预研究及其干预事件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次实验的患者总共包括2180名,最后的研究显示以阿卡波糖干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的话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其中发病的概率能够降低35%左右。而最近在临床上大量进行的IGT干预实验结果证实,其对于IGT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的话,能够有效地改善血压和血脂等相关指标,从而能够很好的降低心血管的发病风险。总而言之对糖代谢异常的人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心血管事件的预后,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从上述世界各地的研究结果我们也能够看出,糖代谢异常状态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而临床医生如果能够及早有效的发现并诊治早期的糖代谢异常,必然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刚.血糖水平与病死率相关性研究临床证据的解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2):185-187.

[2]张抒扬,叶益聪.心血管疾病与糖调节异常(5)高血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续4)[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4):248-250.

[3]苏海燕.糖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2):1799-1801.

第11篇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卒中等事件的复发。WHO(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指出,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采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二级预防治疗,大约有30%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可得以避免。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近20年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上升很快,且35岁至55岁的中青年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增加最快,而同期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则在逐步下降。专家们认为我国冠心病死亡增多与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即防止冠心病患者再度发生心肌梗死)重视不够有重要关系,世界心脏联盟(WHF)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共同开展的“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项目所进行的基线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多数患者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我国冠心病急性发作患者60%就诊于二级医院,由于条件和水平所限,80%以上的二级医院只能为患者进行药物溶栓治疗;被国际认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中肯定的他汀、阿司匹林等有效治疗药物未得到很好的使用。

阿司匹林在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的救治及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已经有几十年大量证据的证明。近期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对287项研究的汇总分析中超过135,000例患者的资料显示,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所有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约减少1/4,其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3,非致命性脑卒中减少1/4,而血管性死亡减少1/6。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无心肌梗死史患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可使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34%,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39%,血管性死亡降低22%。所有原因的死亡降低26%。因此,各国心血管病诊治指南中均建议应用阿司匹林。

与各国CVD诊治指南相似,“中国专家共识”中,将需要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长期应用阿司匹林75毫克~150毫克/天(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冠脉搭桥术后,外周血管病,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以及部分心房颤动(需300毫克/天)和部分瓣膜置换术后(75毫克~150毫克/天)需与华法林(或肝素)合用的患者;

二是心血管血栓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必须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治疗,负荷量为各300毫克/天,维持量为阿司匹林100毫克/天加氯吡格雷75毫克/天。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短期合用的疗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优于阿司匹林单用。不做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两药合用至少1个月,而在PCI治疗的患者,两药的合用应维持6~12个月。

第12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机关干部;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48-02

近几十年来,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未来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将显著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等是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体具有≥2个的危险因素即有危险因素聚集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将明显增加。为了解中老年机关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我们对1477名机关干部体检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用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9月-2009年11月机关干部健康体检资料。资料完整者1477人,其中男性895人,女性582人,年龄40~84岁,平均58.9±10.5岁。

1.2研究方法 按统一方案对中老年机关干部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和实验室检查,采集项目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组:年龄在40-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

1.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规定下列5种情况为确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2)糖尿病: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或空腹血糖≥7.0mmol/L。(3)血脂异常: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TC≥5.18mmol/L或TG≥2.26mmol/L或HDL-C1支/日)。在上述5个危险因素中,具有2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有危险因素聚集。

1.4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中老年机关干部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 中老年机关干部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超重、高TC、高血压、糖尿病、高TG、吸烟和低HDL,其中超重、高TC和高血压比例分别达到70.68%、56.26%和46.17%。老年组机关干部高血压、高TC、糖尿病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吸烟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超重、低HDL-C和高T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1。

2.2机关干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率 1477名机关干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率为68.99%,3个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率为40.15%(593/1477),其中男性总的危险因素聚集率、3个和4个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老年组危险因素聚集率明显高于中年组,结果见表2、表3。

2.3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类型 1019例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中,常见的组合有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248例)、超重+血脂异常(155例)、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103例)、超重+高血压(94例)、超重+血脂异常+糖尿病(82例)、高血压+血脂异常(72例),合计占73.99%(754/1019)。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机关干部高血压、糖尿病、高TG、超重患病率分别为46.2%、20.2%、56.3%和70.7%,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和北京市成人平均水平。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每增加2kg/m2,冠心病和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15.4%和6.1%的。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是血糖正常者的3.22和3.05倍。高血压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危险因素,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其独立致病的相对危险为3.4倍。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为35%。血脂异常、吸烟增加了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多个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协同作用。具备这些危险因素越多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越大。

本文对中老年机关干部个体具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中老年机关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个体的聚集状况。本研究显示,中老年机关干部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率达到68.99%,3个以上危险因素聚集率高达40.15%,可能与机关干部应酬较多、营养过剩、缺乏体力活动有关,同时提示机关干部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各级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