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往的质量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6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50%
+
终结性考试×50%
形考任务1
小论文写作
举例说明评价标准对教育评价有什么影响?
答:教育的评价,应该具有以下几个作用,值得我们参考.一是导向性评价。教育的评价,在引导学校教育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方面,起着指挥和定向作用。任何教育评价,都是通过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规定、引导着教育努力的方向,既然我们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制定能引领这一方向的标准和体系,使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方向,才能使素质教育实施贯彻,是新课程理念深入落实。第二点是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所谓诊断作用,是指对教育教学的运行情况以及学生的现状是否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所以这里的诊断作用,既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一个学校作出诊断,亦可以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作出诊断,通过合理的诊断方式,对于教师,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问题的症结以及原因是什么,是否取得一定成绩,以及进步的原因。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及时调整,确保我们的教育过程扎实有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诊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问卷、测试、谈话等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时效性。既可以诊断个别学生或者是个性问题,也可以诊断整体或者共性的问题。第三点是教育评价具有鉴别作用。教育评价,就要运用标准,对评价对象的成果、效率作出判断。对于我们来说,我认为主要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必然要区分等级,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层面上的评价,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必须科学研究,跟以前作出较大的调整,不能像以前一样,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的主要指标,否则,素质教育实施只是口号,新课程理念不会落实。第四点是教育评价应该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的激励作用,是鉴别作用的必然结果。教育评价的结果,必然会使评价对象了解自己的位次,这一点,不管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影响。新的素质教育要求中,提出对学生的成绩不能公布,但是,学生都会了解到,家长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这样硬性的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向性,但是我认为,毕竟高考的存在,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排队的,所以如何运用合理的激励方式,调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结果,也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形考任务2
小论文写作
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质量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一、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教百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
二、分析: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其创造性发挥的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阶段评价。
为使教师达到这一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全面的,主知要应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
教师评价的标准是从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道文化素养、科研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几方面综合进行评价。
三、专教师评价还应注意:
评价应根据教师的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每位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等。所属以,对于教师评价应突出综合素质、重视个体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发挥教师的特长,
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形考任务3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分析评价
答:
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在册总人数为28人其中男孩21人,女孩7人参加测评人数为28人,幼儿均参加测评,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本班幼儿平均年龄3.7
为岁,男孩平均年龄为3.6岁,女孩平均年龄为3.8岁,男女孩平均年龄相差较多,而且测评间有断续入园现象,故在各项测评项目中女孩通过率比男孩要高一些。
测评结果分析:
健康与动作
1、大肌肉:
随着第一学期生活的结束,一些基本的运动也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动作如:走、跑等项目幼儿都已顺利地通过,拍球比较弱,在拍球时手腕没劲,掌握不了拍球的技巧,应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多拍球的机会。腿部力量较小(单脚跳、双脚跳、平衡)跳远方法掌握不好,通过率不是很高,只有部分幼儿通过,需增强幼儿的户外运动量。
2、小肌肉: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来园时间较短,精细动作特别弱,所以幼儿通过率较低。描画线条时描的不直,剪的线条边缘不光滑或剪斜,(个别幼儿不会握笔,不会使用剪刀)。折纸时,有意识的将纸对边或对角折叠,但不会将纸压平,压平时常常有拍打纸张或者一压平就
出现不对齐边的现象。在“串珠”上,幼儿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在小肌肉动作方面还需加强联系。
认知与语言
感知能力:
幼儿在空间、时间、形状、观察力的感知方面掌握的较好,其中李冉、马雅琳、王子予因年龄较小,在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还是稍弱一些。在形状认识上唯有陈-
-鸣没有通过,在正方形、正方体的认识上比较混淆,说不清图形的具体名称。观察力方面,个别幼儿不能够观察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性的观察并表达出来。
思维能力:
物体分类和想象力(
能观察周围的事物)。个别幼儿在数概念上十以内点数不一致,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多提供这样的游戏内容供幼儿操作。推理和守恒方面,本学期幼儿接触的比较少,幼儿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通过率较低,下学期教师在
益智区中多投放不同层次推理性质的图片供幼儿操作,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知识经验:
在季节测试项目中,幼儿对季节这一-名词比较模糊,只有少数幼儿能理解“季节”的含义,并说出四季的名字,大多数幼儿能说出“冬天和夏天”能简单说出两季节的冷热特点,而未通过的幼儿则是看图片也说不出冬天和夏天,有的则是将冬夏混淆,并误以为现在既是冬天;在动物和植物的认知未通过,他们有的是对动物的基本特征比较模糊不清或不知;有的则是在植物的种类认知较少,幼儿基本上说不出名称,不能说出够数量的植物。根据此情况,就是要与其家长沟通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认知机会,如:多走、多看、多听、和为其提供丰富的读物,增加孩子的视野和认知。在社会角色认知的测评中幼儿通过率较高,美术活动,上学期以涂鸦为主培养幼儿的兴趣,下学期会继续教给幼儿-
-些绘画技巧和涂色技能。
语言能力:
大部分幼儿表现为喜欢听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能主动,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一小部分幼儿语言词汇较多且准确,但幼儿独立讲述图片内容时虽能观察出图画的主要内容,但不能用语言详细的讲述出来。幼儿在阅读时幼儿基本上可以做到一页一页的看书,可以初步的讲述书中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性
礼貌方面较好。幼儿的自尊心特别强,不能正确面对做错的事情。在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合作时表现出任性,埋怨别人。幼儿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肯定,展现自己,经常有插话的现象。本学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需要在幼儿游戏活动
时先提出一.些要求,请幼儿带着目的去进行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幼儿做事时有自信,但在独立性、坚持性方面需要在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大多数和老师逐步建立依赖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谦让、友好的与小朋友交往。部分幼儿和客人交往时,不能大方回答问题(目光躲闪)。遇到问题,经老师的劝解能够原谅别人。
(小班幼儿在交往时需要成人的引导。)
习惯与自理能力
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进餐、部分幼儿挑食、易掉饭,坐姿不正确。教师需多关注指导。幼儿餐后能主动清理掉在桌子上的饭菜。幼儿能自己主动入厕,不用成人的提醒个别幼儿小便后不能主动冲厕所,大多数幼儿能自主地脱穿简单的衣服,个别幼儿裤子不分前后,鞋子不分左右,需要成人的引导,幼儿学习兴趣、注意力方面通过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教师组织的新活动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态度认真,但部分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本班个别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及时的提醒和引导,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我们做到多观察、多引导,及时排除幼儿身边不安全隐患,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告诉幼儿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接下来的中班生活中,我们会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
形考任务4
1、幼儿早期阅读问卷
幼儿姓名: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年龄:_______岁________月
填表日期: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请您选择适合该幼儿情况的答案。
1.
您的孩子在家经常读书吗?
A经常读
B偶尔读
C不怎么读
2.
您的孩子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可多选)
A童话故事类
B卡通动漫类
C益智游戏类
D识字卡片类
E手工制作类
F科普知识类
G艺术类
H其他______
3.
您孩子看书时的表现:(可多选)
A用手指指点一书中的角色。
B用手指指点书中的角色,日中念念有一词。
C表情随书中情节变化,如微笑、皱眉等。
D翻页速度(快、慢),坚持看书的时间(短、长)
E能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F能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就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
4.
您孩子目前的阅读状态:
A注意图画,不能形成故事。
B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
C注意图画,阅读和讲故事。
D注意图画,开始形成书面故事。
5.
当您向孩子展示一本书时,您孩子的表现是:
(l)态度:A无兴趣
B反应一般
C兴趣很高,急于翻看
(2)拿书姿势:A不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但经过提示可
(3)翻书顺序:A随意翻页
B一页页按顺序翻
C一次翻好几
(4)注意力:A不怎么集中
B一般集中
C非常集中
6.
您的孩子能通过封面认识不同种类的书吗?
A经常
B偶尔
C不能
7.
您的孩子能对书中的角色进行评论吗?
A经常
B偶尔
C不能
8.
您的孩子能将看过的故事复述出来吗?
A经常
B偶尔
C不能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分析评价:
答:亲近书籍,爱上阅读,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们在探索教育真谛的道路上,没有人会否定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有关研究一再证明:早期阅读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被早教机构所重视。
早期阅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力尤为重要,它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能刺激大脑,是健全大脑神经组织的最好方式。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增加生活感受,培养独立个性;它也是幼儿今后学有所成的一个重要前提,阅读能力是幼儿日后学习知识的基础。
我国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形考任务5
交往技能分析幼儿评价: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引导幼儿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它能帮助幼儿将来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等等。所以,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结合我园的实际案例来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宁宁(化名)是这学期刚转来的小男孩,不爱张嘴说话,性格比较内向。刚入园时,宁宁第一次见到老师便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妈妈让他问老师好,他露出为难的表情,好像咽了口唾沫儿,也没有把嘴巴张开。老师与他谈话时他的目光不敢注视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游戏活动时目光也漂浮不定,很少正视也很少微笑,从来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即使早晨妈妈送来幼儿园,也不会和妈妈说再见。在幼儿园日常的活动、游戏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少主动和老师们打招呼、一起和小朋友游戏。因此,针对宁宁的情况,我有意识对他进行观察、引导和培养,发展其交往能力。
一、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向家长了解和日常观察,宁宁在家和幼儿园总是习惯孤零零一个人玩。孩子不主动和别人交流是他缺乏和他人交流的意识、兴趣和机会,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他的兴趣爱好,发现他特别喜欢参加户外活动,比如和小男孩们一起跑跳这些比较剧烈的运动。于是,及时抓住这个教育的时机,每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他去参与进去。一次户外活动,我们组织孩子们玩“炸碉堡”(沙包投掷)的游戏,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地奔跑追逐着。宁宁用羡慕渴望的眼神看着大家,静静地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我微笑着对他说:“宁宁,你看郑淳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也可以参加呀!其实他们是非常喜欢和你在一起的,你可以试一试。”“那他们会和我一起玩吗?”宁宁终于开口了。“你就说,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炸掉敌人的碉堡吧(沙包投掷)。”宁宁慢慢走到玩得大汗淋漓的郑淳棋身边,微微张开嘴巴轻声地问:“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当然可以,没问题!”郑淳棋大声回答。宁宁松了一囗气,高兴地说:“让我们一起来炸碉堡吧。”“那我就先投炸弹了”,郑淳棋说,于是他们便开开心心地玩成一片了。这时的宁宁已经开始渐渐进入到小朋友们开展的游戏中了。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
宁宁不和小朋友们交流,可能是因为害怕被人拒绝,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当他问“他们会和我玩吗?”时,我知道宁宁是不知怎样迈出主动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缺乏交往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于是我引导宁宁从大家都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因此应当教会幼儿相应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开始宁宁只是与小朋友们一起简单的投掷沙包,后来很快和大家融在一起,他们有了更好的分工合作:有运输弹药的,有狙击手厖.等等。还有一次区角游戏时,宁宁和一位小朋友玩雪花插片,宁宁的雪花片几乎都被那位小朋友抢光了,宁宁满脸的焦急和无可奈何,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看此情况,我教会宁宁通过语言与小朋友友好协商,同时也对另一个小朋友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友好相处、愉快交往。
三、家园沟通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指南”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重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生活游戏的两个主要场所,老师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和相信的成人,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就宁宁出现的问题一直和他的家长进行着交流,宁宁的爸爸妈妈有意识经常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公园玩,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多让他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提高他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家园配合,宁宁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幼儿来说,无论性格开朗还是内向,他都会有和别人交往的渴望和需求,关键是成人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培养,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能和别人愉快协作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去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不厌其烦的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家园沟通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形考任务6:小论文写作
评价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应包括哪些内容,可采用哪些方法?
答: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
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抄平的评价。
②对幼袭儿语言学习行为评价。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①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百语言教育评价的度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收集语问言教育活动系统中各方面的信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
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
3.(1)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2)生活性和整合答性。
对教师和父母而言,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儿童早期的成长过程,并正确地发挥启蒙教育的功用,使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的教育能相互配合,让儿童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终身有读书欲的读书人,让社会处处充满书卷芳香,共同打造一个乐读、善读的阅读社会。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节能力等均处于“整蓄待发”的阶段,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幼儿语言及阅读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但是,以往的语言活动区往往存在着环境封闭呆板、材料变化少、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的通病,在别的活动区的吸引下,语言活动区变得“门可罗雀”。因此,我们应该以陈鹤琴先生的“活动教育”理论为指导下,对活动区的环境创设、活动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变革,从而使语言区“活”起来。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渠道为幼儿提供“活”的多元的语言环境
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应投放多样化的语言活动材料,以利于幼儿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是材料多样化。如:图书资料、VCD片、电脑网络、答题卡、访问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样化。
适当用上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区角环境进行开放式分割,让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又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与交流。材料的内容和摆放应多变,内容除定期更换外,根据教学内容分专题陈列,能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将材料挂在墙上,铺放在地面上,或立在桌面上,可使整个语言活动区变得主动。最后是精神环境轻松化。教师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信任他们,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二、为幼儿创设“活”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兴趣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
语言活动区的活动形式应体现“以人为本”,将语言的学习与促进幼儿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正如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例如,“我是小记者”活动,我们让幼儿带上问题,去采访老师、阿姨及同伴。幼儿们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在采访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用了协商、请求、说明原因、提出条件等交往策略,还主动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如:
1、自由选择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如:让幼儿通过转转风车来编谜语,用二人掷骰子来选择图片讲述,用跳格子选择图片进行排图讲述等。
2、科学幻想式。借《蓝皮鼠和大脸猫》《奥特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人与物互动式。提供一样固定的操作台,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不同动物洞,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边操作材料边进行语言讲述。
4、交往发展式。鼓励幼儿通过小记者,小导游、电视主持人等形式,通过与人交往,促使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幼儿自身优势、采用“活”的互动式评价
除了用以往的集中讲评式、个别讲评式、教师总结式、幼儿互评式等评价方法,我们还可采用了一种互动式的讲述评价: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实践??幼儿(教师)小结。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幼儿也通过这种评价获得了发展。
同时,我们在指导并发展幼儿阅读能力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即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用书来引导孩子。如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1岁左右,我们可以给他看《嘟嘟熊》系列丛书,通过嘟嘟熊的故事,孩子养成了吃饭前洗手、按时睡觉等正确的生活习惯。而在想象力方面:童话故事的书是最佳选择,一方面画面美,一方面故事内容好。例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不点丛书》就很不错。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即充分发挥本园及本班优势,加强对幼儿的语言阅读教育。因为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现成的“教材”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或提供的讲解要具有教育性或具有教育性内容。幼儿时期,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幼儿园区角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角活动中多元化的环境,多元化的活动材料,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使幼儿的语言发展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
幼儿通过区角活动中自主参与、自发学习,能够进一步增进幼幼、师幼之间的语言交流,它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好奇好问的同时,学会处理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动手操作与快乐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往,能够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文明、礼貌用语的场所,培养幼儿正确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正是利用了各种区角游戏,如“娃娃家”、 “小医院”等活动,让孩子通过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医生、回顾生活中的经验等,有意指导孩子通过我来做妈妈、我来做爸爸,“客人来了”“带孩子看病”等,要求“爸爸”、“妈妈”要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茶,说:“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客人再见”;看病时见到医生会说“请帮我孩子打针”、“谢谢您”、“不客气”、“没关系”等。孩子在区角游戏中反复练习,能很快掌握并学会使用礼貌言行。区角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很快学会了正确使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并把文明礼貌作为一种习惯沿袭下来。
2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是《幼儿园教育刚要》中第一个教育要求。
幼儿园区角活动大都是在幼儿最放松,最悠闲地时间段开展的,它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的状态最积极、最主动,求知欲望最高,参与意识也最强。他们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充分展示自我。它还能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说”的环境中,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如:孩子们在表演区,穿上特制的演出服,模仿各种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模仿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把以往的生活经验搬上小舞台的表演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有一个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是主宰,区角活动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
3 区角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表现欲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在阅读角,孩子看到故事《小熊请客》绘本后,会自发的组织故事表演,老师指导孩子们自由结合,自己讨论角色分配等等,孩子们在说服别人加入、多次交流、沟通、讨论角色人选等过程中有了自我展现的机会,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建筑区、美工区让幼儿用语言介绍自己的创作、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在相互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等活动中,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4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园区角一般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游戏区;图书角、计算角、游戏角……在这些区域中孩子通过各种生活模仿;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通过小医生,小导游、主持人等的形式,使孩子在反复的与人沟通、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越发得心应手,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区角活动是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使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与伙伴,在兴趣、需要的动力支配下,进行探索、发现,以满足需要,获得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思想就是让每个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相互欣赏、相互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区角活动正是由这一思想运用而生的。它弥补了集体教学中各种弊端,旨在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其个人已有的经验、发展水平,使每个个体都能满足各自不同的兴趣与需要而得到各自的发展。
5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各种材料,培养幼儿的思维敏捷性
幼儿园区角的特点就是:材料投放形式的多样化,区角环境进行开放式分割,让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又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与交流。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的内容和摆放是根据内容定期更换,分专题陈列,这样能更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材料形式呈现的变化能给幼儿更加新奇的感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意识 自学能力
一、处理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善于引导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统筹学习知识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今,教育的趋势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数学教育亦是如此。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更新观点、开拓创新,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创设合理的情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笔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笔者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3. 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
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4. 注重非智力因素 在目前的学习压力下,普遍的心理困扰有:学习竞争激烈,课业压力过重,各方面的期望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造成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战胜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以及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
总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实行新课程标准,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十根手指有长短,更别说是来自各个家庭的性格迥异的学生了,他们在学习能力、方法、态度上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然后再教给他们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自然而然也提高了全班的成绩,当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绘本阅读;多元智能;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4-01
幼儿绘本阅读广泛应用于幼儿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幼儿教学能力具有积极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层面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现实生活中绘本阅读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不足的剖析,加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探寻适合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
1.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绘本阅读是幼儿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经过叶明芳、徐艳南等人的研究发现[1],目前幼儿绘本阅读中还存在问题:教师如何针对幼儿的智力水平选择绘本、如何选择绘本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质量。为使幼儿更好的接受绘本阅读,提高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水平,开发绘本阅读中的多元智能功能和模式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可以促进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功能
幼儿的绘本阅读主要以文本和绘图两大元素为主,教学过程也主要以围绕这两大元素,但幼儿通过文本和绘图回射到内心的内容却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表现的教学内容。开展幼儿多元智能功能发展,是一个层级递进的过程。根据幼儿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应主要从促进幼儿中心智能、核心职能和外延功能三大部分入手。幼儿从绘本阅读中可以获取到线条、颜色、形象等元素,这可以使幼儿在识别和记忆绘图内容的同时,拓宽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视野。幼儿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视觉空间。同时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文字功能,也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幼儿的言语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
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时,还可以使幼儿的逻辑数理能力、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幼儿在学习排序等绘图知识时,可以在领悟学习内容的同时,提高幼儿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前后关系以及逻辑推理等的能力。教师在教授绘本阅读时,可以有意识的激发幼儿的交往能力,指导幼儿进行交往行为,这在塑造幼儿良好品格的同时可以使幼儿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2],并将自己的所学和所思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加纳德的"自然观察智能"理论提出,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才能明确绘本讲述的丰富内容,而仔细观察的这一过程也是幼儿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绘本的学习得到肢体方面的锻炼,即幼儿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出及时的身体反应和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幼儿也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得到音乐方面的智能锻炼。音乐是绘本阅读中的一大元素,通过绘本中的背景音乐等可以提高音乐方面的智能。
3.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模式分析
幼儿绘本阅读是逐级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功能发展的,根据加纳德的"自然观察理论",幼儿的绘本阅读教学应该形成一种逐级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根据幼儿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分为四个阶段:酝酿阶段、核心职能阶段、中心智能阶段、外延智能阶段[3]。
绘本教学的酝酿阶段,主要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在绘本的选择和构思上,应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内容;绘本内容里的故事和情节,应该选择符合幼儿社会生活实际生活的故事;绘本的插画应该符合幼儿欣赏水平。只有从内容和插画各个方面都符合幼儿的智力水平,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幼儿确信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绘本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在幼儿核心智能阶段,幼儿绘本阅读有其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言语视听方式。教师在核心智能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引导,引导幼儿对绘本的内容从表现理解到深入领会。在幼儿的中心智能阶段,教师应主要对幼儿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矫正以,可以采用问答式、启发式以及讨论式三种方式[4]。问答式主要用于对绘本的文本或者绘图提出疑问,例如可以提问《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遇到了什么困难?谁给白雪公主一个毒苹果?谁救了白雪公主?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幼儿在绘本中找到答案,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但这类问题往往由教师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启发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应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类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进行学习矫正,也可以启发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使幼儿体会到思考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衷于思考[5]。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而且幼儿在表达过程中也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在幼儿外延智能功能阶段,借助"角色扮演"等游戏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外延智能发展的学习效果。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增添音乐和肢体运动的元素,启动并激发幼儿的外延智能。
参考文献
[1] 王梅.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多元智能功能[J]. 阅读与写作2012 (10) .
[2] 李春光.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11 (11).
[3] Gardener 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一)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如:春天,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带幼儿去踏青,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
(二)为幼儿创设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
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2、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3、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在进餐时,请幼儿报出餐具名称和菜名;在盥洗时,教幼儿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称和盥洗动作,等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首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如秋天到了,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朵的变化。幼儿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叶子落下来像小船”,“松树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讨论、想象中及时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能力。其次,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画的内容。等等。
4、多练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能正确发音、吐字清楚、有丰富的词汇并能正确的运用。这些内容都将在语言实践学习中获得、掌握,这就要求幼儿多多练习,逐渐地掌握。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多练地机会,创造多练地环境。如果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地纠正,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地快、说的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因此,我们就应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会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育活动来发展幼儿语言的。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说、读、诵等形式来完成的,但这些不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在教育活动中,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应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并能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转贴于 此外,还应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回依照原来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诗歌《牵牛花》时,有的幼儿会问:“为什么它爬的越来越低呀?”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知道植物都是从小慢慢才长大的,牵牛花不能一下就爬上高楼的。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以实现教育目标。如:在讲故事《小兔乖乖》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后再剪纸或捏橡皮泥的方法,每人完成一套故事角色:兔妈妈、三只小兔、大灰狼等。做好后,请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矛盾。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周围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一)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 :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最主要的是具有礼貌的语言。从小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会使幼儿获益终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幼儿尊敬长辈、成人。对待长辈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称呼人。如:见到年老的叫“爷爷”“奶奶”,见到年轻的叫“叔叔”“阿姨’等等;分别时应说再见。让幼儿知道在别人谈话时,不应打断、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的听,不离开,不嫌烦。讲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但要让大家都能听见;语速要适中;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三、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刺激幼儿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语言训练。
(一)丰富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多少词,理解词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幼儿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掌握知识有限,理解力不强。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应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如: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
(二)发展口语
发展幼儿口语有多种途径,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欣赏文学作品等。这些都能帮助幼儿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平时就要求幼儿对老师讲的故事进行复述,多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幼儿欣赏,随时随地让练习口语表达。如:教室墙上的装饰画就可以让幼儿自由的讲一讲:你喜欢这副画吗?为什么?你能编出一段故事吗?街上的广告画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画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广告的?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注重条理
语言必须具有条理性,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出你的意图。要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语言,有条理的说话。如:在看图讲述《送奶奶回家》中,让幼儿先观察他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使幼儿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早期阅读
【关键词】阅读兴趣;互动;师生;学校与家庭
聋生最重要的语言交往能力主要有两部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聋生回归主流社会的成败,对聋生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能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1 课内和课外互动,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乌申斯基①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1.1 借势引申,加深理解。
《背影》这篇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作者因这份爱而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父爱的年老力迈,臃肿蹒跚,更是因为父亲当时所处的艰难的处境。但父亲却在重重压力之下,仍然坚持送我上学。并且按照当地的风俗,送橘子表达对孩子的远行的祝福。 在讲课时,我看到了学生一脸的凝重,我知道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的情感,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了。以此为契机,我向学生推荐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短文。通过阅读,使学生再次感受了伟大的父爱,体会深厚的父子之情。
1.2 激发兴趣,主动阅读。
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或者抒情、场面描写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于阅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展示出来,这样会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阅读的兴趣。当然,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名家名作,像古典四大名著,再加上学生们也受一些影视作品影响,会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欲望。当我把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介绍给学生,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
2 学生和教师互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优化阅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方法不当导致阅读质量不高,久而久之,对阅读也就索然无味了。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
2.1 培养学生善于在阅读中思考、理解的能力。
通过对几个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有时花了大量时间,却弄不清书中讲的是什么;有时看书是囫囵吞枣,不能内化、吸收。我就指导他们把精读、略读和浏览结合起来,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课文内容一般要精读,如:圈点勾画。如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作批注,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可以锤炼自己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课外阅读一般以略读为主。如:可写读书笔记, 可作卡片摘抄,可说感悟,也可续写等。了解了大概内容,不需深究。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在读报、看杂志、上网的时候,则需要用浏览阅读法,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2.2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如在读完《不屈的腿》后,班里的学生有这样的感想:“一个和我们同样残疾的人,所不同的是他缺的是腿,我们缺的是听力。但是,他的坚持,他的毅力,他的不屈,我们都有吗?面对生活给我们的考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两只‘不屈的耳朵’”?
为了“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开设课外阅读欣赏课,来引导学生放慢阅读脚步,对优秀作品用心品读揣摩、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悟出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包括学生优秀习作、作家代表作;体裁也应不拘一格,既包括常见的小说、散文、现代诗、杂文、童话,也包括古诗词、戏曲等。
2.3 学会复述,培养自信.
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⑥。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3 阅读和活动互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
受身体残疾限制,从小接触人少、事少。一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几乎是从零开始。通过阅读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同。要使阅读能长期坚持,就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这些要求,也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我尽可能在学生的视觉感官上激发兴趣和个人自信心方面激发兴趣。
3.1 情景再现法,实物和图画对于聋生来说是最直观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个人亲身表演又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3.2 “讲”故事交流法,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相互学习,赢得自信。
我不定期组织“好书推荐会”,要求学生说清楚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看报;在班级墙报和黑板报中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和读后感作品;阅读指导课上让学生相互介绍好的读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自然景物,动物趣事,历史小故事,名人传记等,也总是由学生阅读后“讲”给大家看。学生阅读的范围不一样,收获也各有不同。 有一次,一位同学问我:"头悬梁,锥刺股 " 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立刻给她答案,而是在课堂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同学来帮助她解答。结果只有一名同学会,但回答得还不全面,我还是表扬了这位同学,告诉同学自己要学会从书上寻找答案。
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检查了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学生从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4 学校和家庭互动,让家长成为孩子阅读的良师益友
因为学校是寄宿制。因此在一年的时间中学生最少有九个月要在校。这就要求老师要承担起家长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进行阅读。老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及接受能力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我向学生推荐了《意林》少年版和《中国少年儿童》及《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一批经典名著的少儿版。班级有两名同学阅读能力强,总是和我抢一本书看,有些时候我们还会探讨一些书里的问题。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4.1 家长参与其中交流沟通有助于学生的阅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读书活动不仅能增长孩子和家长的知识,更是沟通感情的重要途径。学生虽然在校时间长,但我还是利用一切能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给家长讲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结合本班家长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家庭阅读作指导:一是孩子适合读什么书,二是读书环境的布置和读书时间问题,三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读书。家长的参与必将给学生兴趣的培养带来助力,同时孩子在家长的适当指导下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2 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在学生假期中得到延续。
每年的寒暑假,孩子回到各自的家中,脱离了原有的全封闭住宿制的学校,同时也没有了之前固定的阅读环境,要想让孩子在假期里仍然坚持阅读、继续学习,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督促。家长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孩子做好学习上的互动。比如说:在寒暑假每天和孩子共同阅读一小时;家长也可以带孩子逛逛书店,帮助孩子选择一些适合的读物;经常和孩子进行口语或书面语的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在假期中能够得到延续。
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终生将都能享受到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聋生受自身、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阅读的起步同普通孩子相比晚了很多。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意识到并且开始做了,让他们喜欢书,愿意跟书交朋友,这就是我们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听障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阅读指导的建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3 6.
关键词 幼小衔接 特色教育 措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120-02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6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然而,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家长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在这种现状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幼儿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有压力。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目标,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5.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开展特色教育,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针对适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对幼儿做好“五个培养”
(1)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此外我们通过绘画和简单的书写(名字、书写数字、做10以内的计算题),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勤于思维的良好习惯。老师们以新的教学模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时,善于启发诱导,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做主题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悟出“为什么”的答案。引导幼儿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切忌视而不见。
(2)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幼儿园在实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特色课程“分享阅读”。“分享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加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三个学期了,“分享阅读”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几个故事,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幼儿园里我们每星期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和小朋友通过共同欣赏大书,观看里面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在相互讨论中,孩子学会了书中的句型和文字,识字其实并不是分享阅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线索推理出故事发展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故事中的文字。另外,分享阅读还有家教本,孩子和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体验到分享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最大程度得到了激发。“分享阅读”课程在全园铺开,即从孩子入园起就接受分享阅读课程理念的系统教育,在这过程中,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大班的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此,应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信心,调动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为幼儿讲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在大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吃饭、睡觉、洗手、入厕、整理物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自理完成,教师基本不用插手。
(4)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此外,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与人分享,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5)注意力的培养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也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2.实施幼小衔接具体方案
(1)我和蛋宝宝的一天:每位幼儿带一个熟的鸡蛋放在口袋里到幼儿园,孩子在这一整天里,不论干什么都要成功保护蛋宝宝不破碎,成功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妥善保管物品的习惯和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2)我背书包上幼儿园:孩子背上书包上幼儿园,提前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3)参观小学,找找园校的不同:孩子在参观小学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和比较,最后得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通过有目的的参观讨论活动,让孩子从感性上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另外,也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总结能力的考验。
(4)开展“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生活体验活动:幼儿园安排幼儿在某一天留宿在园内不回家,一整天不与家长联系,一整天的生活都由班主任来安排,为孩子营造全托制的学习氛围。这项活动是对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作一次心理和生理的考验,特别是对进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热身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若无其事,有的孩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思念父母,更甚者有哭鼻子的,从这些孩子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3.加强家园互动
考虑外界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4.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协作
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小年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对小年龄的孩子家长进行合理的劝导,分析孩子提早入学的利弊,让家长全面考虑孩子的学习进度、生理心理的发育情况是否符合入学的条件。
2.创办特色学前班:针对小年龄的大班孩子,我们开设全新的学前班课程,不再对孩子进行大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引进上海先进的“思维训练”课程和先进的语言课程,还有我们将邀请小学的名优教师定时来园上课并指导我们的教师实践工作,此外,我们将加强孩子听读写的能力培养……在一系列的特色教育中,拉近了园校的距离,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自信地进入校园的大门。
三、衔接特色教育反思
1.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为学前班就要像小学一样,让孩子大量的做练习,跟着小学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等。正确的做法应是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about how to br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effect in English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nly focus on the basic knowledge,which can not accord with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 So the teachers should direc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educ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17-02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批外语教师出国深造,亲身体验到掌握语言不懂得对方文化很难顺利交际的问题;而且语言知识的逐渐普及促使教师更自觉地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场合。近十年来,外语教学的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在教学中增加了对文化差异、文化理论的研究。
1文化差异问题
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的不错,说话却往往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Good morning,teacher.”这在汉语中可以说:“老师好!”“老师早!”,但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在英语中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只是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正如Woifson所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和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的规则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说,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深入推广文化教育呢?本文试图从文化教育方面做些探讨。
2文化教育的范畴
首先,不要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汉英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词素和语意结构,分别表述不同的概念系统。然而这一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学生尽管用英语同本族人交流,却存在着编码和译码的错位。其次,尽管大多数学生已不在用“No,no. It's really bad.”来回赞扬之语,然而他们常误认为字表意义相同的汉英语言,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对言外之意理解不够透彻。最后,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学生没有适当相关的背景知识,常表现为阅读速度缓慢,复述时丢三落四或添枝加叶,歪曲原文。
3几种具体的文化教育方法
3.1 开展文化比较活动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或场合的问题应该指出来,使学生逐渐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在句型教学中学生容易只顾形式忽略内容,机械地操练,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地从旁提醒。
3.2 利用教具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例如,讲解house在英美一般指什么样的房子的时候,不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其次,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是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电影,自然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在美国,有的教师使用不同时期的电影使学生对各时期的社会习俗有所了解。电影《卖花女》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和礼仪的一份绝妙教材。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指导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电影还是观察、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
3.3 适当地选用辅助教材在教学中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或在自编材料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有些英美出版的质量较好的课本采用了不少文化上的差异,有的单列一项,称做“Culture comments”,有些对话也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材料。所谓真实材料指从实际交际活动中选取的材料,并非编教材的人自己撰写的。
3.4 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或报道时留心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我们的学生能到英美留学,在当地人民中生活较长时间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就是从文学作品和日常新闻报道中来。问题在于如何选择这些阅读材料。如果学生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那就所得甚少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剖析等方面,从而养成在自学文学作品时探究文化常识的习惯。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不愉快结果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语言行为的方式。这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文化教育是否应列入教学内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应该如何在文化教学中提高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社会习俗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人们在平常情况下和紧急状况下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再如,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
总之,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们需要历史,地理,文学等多方面的具体知识,但更要重视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新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变为课堂学习,即“教室改变为学室,讲堂改变为学堂,听书改变为读书,教材改变为学材,教案改变为学案,教学目标改变为学习目标,教法改变为学法”。这“七个改变”实际上就是真正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课堂学习权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权”“探究权”“话语权”“独立权”“评价权”“质疑权”等权力。在新课堂中怎样做才能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呢?华阳中学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学习权”被教师把持独揽的教学模式,通过“三维七段”教学实施,把课堂“学习权”送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所谓“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中的“三维”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三维”的教,学生要“三维”的学。“七段”是指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单元”是指一节或一章或一个单元。
一、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享有不可争辩的学习自主权。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学习。“三维七段”中的“学习引导”和“先学自研”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送给学生。
“三维七段”中的“学习引导”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情、教情、班情和课标、大纲、考纲,考虑所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明确可操作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提供给学生。我们知道,动力来自目标,压力来自任务,有了目标和任务,学习就有了责任。有责任才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这样,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把教学目标改变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我们是这样操作的(见上表):
1.表述内容。包括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习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词语)、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和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四项要素,
2.陈述方式。(1)行为主体学生化。就是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用“使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行为主体更多的是教师而非学生。如果我们将上述行为动词改为“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学习,养成……”等,显而易见行为主体就变成了学生而不是教师了。我们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改动,这背后体现了教师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的课程理念。(2)行为动词具体化。尽可能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减少使用了解、掌握、运用等难以测量的行为动词,因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行为动词是很难观察、很难测量的。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三维七段”中的“先学自研”是指通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新知,通过教师的自学指导(包括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先学,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先学自研”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时,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含有体现知识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学生如何理解,掌握的过程,交流互动、探索的流程;还包含知识的生活、社会情感、价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态度及教师的调控方式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养成习惯,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研理解、质疑的习惯以及自己检测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的习惯。
三是调整状态,注重实效。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自主学习不能坚持、自主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低效的情况,适时地给予引导、指导和帮助。 把“自主权”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消化,自主发展,自由飞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主发展,自主前进。
二、把课堂学习的“探究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所得,“创造”所得.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鲜活的。“三维七段”中的“互动探究”就是把课堂学习的“探究权”送给学生。“互动探究”主要包括认知的互动、行为的互动和情感的互动。
1.多向互动,有效探究。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自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式、对话式、交流式等探究活动。
2.角色互换,有效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参与、指导学生的讨论‘,学生要走上讲台进行展示、交流和接受老师、同学的质疑。
3.问题是课堂学习的“心脏”。探究是因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引领学习的高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同时也影响着知识的广度。因此,问题是课堂学习的心脏,因心脏的搏动,思维才如同血液般运动,整个课堂才会变得灵活生动。问题从哪里来?从学习目标中来,从学习结论中来,从网络资源中来,从实验中来,从疑难中来……
4.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把问题解决情景分为五级。
应该说,我们课堂学习绝大多数是处于第一级、第二级,极少出现第三级,真正有价值探究应该在第三级和第三级以上的问题。即复制型、记忆型、操作型的问题占主要,这属于布鲁姆的目标理论中的“识记、理解”这一类。如果把目标分类理论用“山”来形容的话,我们课堂学习才从山底起步,连“运用”“分析”这“山”的中部都还未到达,还不用说达到“综合”“评价”这“山”峰了。简单说,知识型的问题多,方法型、思维型的问题少;封闭型的问题多,开放型的问题少,再现型的问题多,创造型的问题少……教师没给学生“问”与提问的良好范例,学生对此也就知之不深,解之不透了,更不用说探究。
把“探究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增长素质。探究是学生创新的基石,更是学生发明的摇篮。
三、把课堂学习的“话语权”送给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话语权是学生神圣的天赋之权。
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价值和见解等权力,主要包含口头权力和书面权力。“三维七段”中“点拨讲解”的过程,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和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的过程,更是把话语权送给学生的过程。学生话语权主要有:
1.学生与老师对话权。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以学定讲,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基础确定与学生对话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学情确定与学生对话的起点、宽度和深度。
2.学生与学生对话权。通过互动探究,先是学生在小组交流对话,然后是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点拨补充。教师在此时既是倾听者,参与者,更是指导者。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同学之间的真诚交往。让我们来看繁体字“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一个X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遗产交往。下面的一个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样子,那包着X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看着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支持。课堂学习交往的方式有讨论式、问答式、争辩式等,无论以哪种方式交往老师都要给予引导,让同学之间真诚交往。特别关注边缘生,力争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交往中都要有话语权。
二是师生之间的耐心对话。师生之间对话有七级水平:第一级是简单地回绝问题,这样的对话方式将直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对话属于敷衍,没有交给学生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老师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对话可以部分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使他们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学生可能的答案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学生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
把话语权送给学生,不但要让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发现、说收获、说体会。把话语权送给学生,教师做到能不说的不说,能不讲的不讲,能不参与的不参与,能不指导的不指导,使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善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学生拥有独立处理学习中的一切事务,享有不受别人支配或干涉的权力。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考试,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分析,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思考。“三维七段”中的“训练内化”就是把课堂学习的“独立权”送给学生。
“训练内化”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主要有:
1.巩固运用。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检测反馈。检测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计划。
3.体现“三维”。知识技能训练:重点知识,重点的推理思维,重点的解题方法,重点的运算过程等要纳入其中。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审题、解题训练,同学交流互动、探索的方式或流程等。心理训练:学习是艰苦的,学习就是攀登科学的高峰,学习中肯定有困难存在,有困难就有心理问题,就要解决心理问题。
把“独立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五、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开放的评价要求我们应该把“评价权”送给学生。学生不但评价自己,而且还拥有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班级、评价学校等权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三维七段”中的“诊断反思”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评价权”送给学生。
诊断反思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主要有学生学习自我反思,教师教学自我反思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反思。诊断反思包括分析、综合和评价。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过程。
1.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不仅局限于结果,还包括反思知识点、考点的了解、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失点等,反思有利于查漏补缺;反思解题方法、思维的形成过程,对提升能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反思本节知识的情感因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心理反应,学生是否有激情的学习,是否乐于学习;反思本节课和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价值所在。
2.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师的诊断反思和学生的诊断反思。不仅反思结果,还要反思过程。把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问题的诊断结合起来。把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行为及效果结合起来。寻找课堂教与学的亮点和缺陷,挖掘教与学得失原因所在。过程和经历都很重要,失败和成功都是收获。目的是对教与学的规律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把“评价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成长,在评价中自我发展,在评价中自我完善。
六、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三维七段”中的“辅导提升”就是把课堂学习的“质疑权”送给学生。
辅导提升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适应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包括知识、方法和心理,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质疑给予辅导。主要有:
1.知识质疑的辅导。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等。
2.方法质疑的辅导。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等指导,
3.心理质疑的辅导。感知不准确、不清晰和不敏感。如粗心、注意狭窄、没看清楚、没有注意隐含的条件导致审题失误等。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导致表达不准确等,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把“质疑权”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提升,在质疑中探索,在质疑中创新,在质疑中前进。
学生的学习权力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我们综上所述的权力,而且还包含学生学习的想象权、主动权、动手权等诸多权力,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重叠性。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新课程改革的伟大洪流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生命”,育人育心,把学习权送给学生,我们深信,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会破茧成蝶,化鱼成龙。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策略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主动的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效果适当的调整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教育剥夺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填鸭”的过程,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可以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实施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经常会看到孩子的各种学习状态,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学习是积极的,努力的,主动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要做学习的奴隶。“自主学习”也是这个概念,自己去主宰自己的一些学习的事情,自己学习的事情由自己去做,不要由教师或家长逼迫或督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观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将在信息化社会里寻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里,没有能够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将很难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补偿。因此学校教育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和进一步吸取新知识的持续发展的愿望,并习得一些思维方法和形成一些思维习惯。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3+X、3+综合,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教学基础上的新的“综合”考试,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立意命题,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与实践脱离等弊病,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命题,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现象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对学生的要求是知识信息的占有量和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而这一点不是传统的教学所能达到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的策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往往有一个误区,总觉得自己讲的越多学生就接受的越多,在考试的时候也更容易考出好成绩但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不喜欢“填鸭”式教学,教师讲的越多,他们往往就更无法对教材内容提起兴趣,更不要说课外的拓展阅读。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给他们空间多多接触语文材料,在自主阅读中能够有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感悟,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组自由阅读和讨论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正确答案。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教师讲阅读题给出标准答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异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学科,教师不应该教条的去要求学生统一答案,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语文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题的语言去把自己的看法描述出来,在考试中得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2.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场所,而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学生当做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夸奖和肯定,以树立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 发掘学生潜能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单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课堂上教师可把一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教师可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这样,知识信息的传递可在学生与学生间,也可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尤其是在应用文阅读、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以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眉宇间的神情变化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课堂中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出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小兵,浅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读与写,2012
[2]陈伟明,试论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语文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