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窗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0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题量适中,试题设置科学,难度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中略有降低,沿用了传统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选材鲜活,文化内涵厚重。试卷选料既涉及世博会、月球大会、“五个一工程”以及校园安保等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时代的内涵;又涉及地铁二号线、青奥会、过江隧道、南京云锦等题材,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考生倍感新颖亲切。两篇现代文富有厚重的内涵。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介绍南京云锦,揭示了南京云锦在继承中求创新的科技文化底蕴;散文《天窗》,回忆童年生活的美好、母爱的深沉,以其童真童趣,容易引发考生阅读情感的共鸣。
紧扣课改,注重能力培养。今年的作文题“我作主”,延续了近几年南京中考的命题作文形式,文题简洁明了,没有审题障碍,让考生有话可说,但对于不同的考生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考试甄别选拨的功能。此外“我作主”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中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一种积极倡导。
亮点纷呈,稳中求变求新。整个试卷稳中求新,亮点纷呈:文言文阅读,首次单考课外文言文,但内容浅易,考点大都出自相关课文;古诗鉴赏考查置于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板块中,题型新颖,但难度不大;名著阅读,未设专题考查,而是放于散文阅读题中,是最大的亮点。
现选取最大的“亮点”,进行解析品味。
【亮点解析】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天窗(文章略)
江南月
22. 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3分)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的南京市名著阅读考查与前几年相比,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名著阅读考查相比,设题新颖,是一个亮点,未设专题考查,而是放于散文阅读题中,巧妙链接,因文布点。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是为了扭转目前名著阅读、名著考查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具体来说,是追求名著考查的“真”“深”。
求“真”。过去的名著阅读考题,考查角度大都趋向一致,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题型多为填空、选择,从答案上来看,这些作品即使学生没有读过,也能“游刃有余”。中考是教和学的“指挥棒”,这样的命题会造成教者进行“集训化”训练,即列出几个要点(作者、出处、人物姓名、故事情节、作品特色)对名著进行“空对空”的集训式的所谓“导读”,以便考试时照搬照套,直接造成学生的“伪”阅读。而南京市的这道名著考查题打破了以往命题中注重考查常识的这一“常规”,而是把阅读引向了真实,真正考查学生有没有读过作品,对作品的人物、情节、特点等有没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求“深”。这里的深不是指求偏、求怪、求难,而是追求思维的深度,考查学生的理解、整合、概括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南京市的这道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散文、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用名著中的事例来印证句子所表现的哲理,既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有没有真正读过名著,能不能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搜索、挑选、整合、概括的能力,比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考题更有价值。
面对这样一场“亮点纷呈”的文化盛宴,在品味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命题思考】
“语段压缩”是备受高 考青睐的考点,自1999年首次出现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都有考查,并已初步形成考查的题型模式。今年全国共有江苏、天津等六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
不管何种题型模式的压缩,不管需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压缩,归根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有人说:“压缩后的语句其实就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关键信息”就是“有效信息”,但“关键信息(有效信息)”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找“关键信息(有效信息)”呢?下面依类分别类说。
一、浓缩概括类题目 要求提取全面、准确的“有效信息”。
例1、(2004 江苏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请用不超过50字的一句话概括。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搏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分析:此文段的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即对“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一句不理解,很多同学遗漏了郭沫若的观点。另外因为没注意“魏晋封建论”的暗示而导致语言表述不够简洁。
解题时如能对应题目要求,找出涉及的所有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尚钺。再依据“魏晋封建论”说法的提示概括出“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等学说名称就不会遗漏要点且语言也简洁了。然后再将人物与学说准确配对,则可完整答出该题。
答案为: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例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旨。(12字以内)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一月的读者调查显示,在2002年有50.8%的读者常读成功励志类的图书,有43%的读者常读人物传记类图书。这表明“成功进取的经验”是当前青年人的一个“强需求”。不过,“偏食”有害“健康”呀!
分析:如果不顾及最后一句,上文则可概括为:青年一代阅读取向为积极进取。但这样的概括未能全面把握有效信息,未能把作者的感情倾向概括出来。既不符合语段压缩的整体性原则,也不符合倾向性原则。本语段恰当的概括应为:青年一代“阅读”偏食。
一般说来,此类题目要求对“关键信息”即“有效信息”进行全面、准确提取。当然,“全面”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2001年全国高考27题,只要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信息概括全面即可,至于“发现古钱币”等是“无效信息”。
二、新闻压缩类要求挖掘具备新闻价值的“有效信息”。
新闻有三性: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在语段压缩解题时可以把“真实性”作为次要元素处理,而“时效性”、“受众性”则是我们挖掘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关键所在。
新闻压缩类包括“拟一句话新闻”、“拟新闻标题”、“拟新闻导语”等形式,说到底,不管哪形式,落实到最后就是要找准新闻主体事件。可问题就是学生不知怎样把握新闻的主体事件。课堂上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多件事中,时间最近、社会影响最大事最有新闻价值,也就我们需要的有效信息!
在一次课堂练习中,不少学生竟以“谭盾在其音乐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表示非常欢欣”、“谭盾音乐无国界梦想成真”等,诸如此类未抓住主体新闻事件的答案回答下题。
例3、为下面信息拟一句话新闻(18字内)
⑴华裔作曲家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中以其融合各文化元素的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创作而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更是他的一部成功佳作。⑵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⑶近日该作品又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及主题曲提名。⑷对此,谭盾表示:“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欣不已。”
分析:文段可分为四个层次,但⑴⑵二层的内容只能算是“旧闻”,并非当前信息,不能构成新闻主体;⑷是借作者之口描述作者的感受,同样不是新闻主体内容;只有⑶才具有新闻价值,才是真正的新闻。
这一句话新闻可提炼为:近日,谭盾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三、下定义类压缩应找准“种差”、“属概念”的“有效信息”。
下定义的基本形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找准“种差”、“属概念”等“有效信息”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与2003年全国高考卷24题一样,下面例4己给出了压缩后的“基本框架”,即明确给出了“属概念”,只需找出“种差”即可。
例4、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为一个单句,为“太阳能窗系统”下定义。
⑴太阳能窗系统可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
⑵它运用了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
⑶这一系统被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既可以在新建筑中也可在旧建筑中加装。
⑷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新型能源设备。
分析:“属概念”是“新型能源设备”,“种差”即其“特点”包含在前面三句中。
答案可组织为: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运用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能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并被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可以在新旧建筑中加装的新型能源设备。
下面再分析例5的解答过程。
例5、东南亚金融风暴是由美国索罗斯操纵的对冲基金的冲击引发的。根据下面一段话,对“对冲基金”下一定义。
美国有很多投资基金。它们都要受到投资公司的监管,另外有一些基金,并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由于没有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及投资方式的余地比较大,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这些基金被称为“对冲基金”。
分析:此题需先找准“属概念”和“种差”等有效信息。但不少同学认为“属概念”应为“投资基金”或“没有注册的投资基金”。这是因为将“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理解为“没有注册的投资基金”而致误,“属概念”应为:私人基金。
本题答案应为: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未受到相关法规的严格限制,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的私人基金。
当然“有效信息”或曰“关键信息”都是动态的概念,我们应依据题目要求来判断选取,而不可机械处理。
再拿例3来作文 章,如果将题目要求改为: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的话,那有效信息就不止第⑷句了,⑴⑵⑶句中的要点应力求全面准确概括到答案里来。
答案应为: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在连续三次获得殊荣后,近日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对此谭盾感到欢欣不已。
由上可见,寻找最佳切入点,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语段压缩题的巧妙途径,当然随着高考形式的不断变革和考试题型的不断创新,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但只要牢记“压缩后的语句其实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这句话,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考点精讲: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找准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往往以完整的句子呈现于文章中。论点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比较鲜明,一目了然。如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时就是文章的标题,也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与结尾,或独立成段,处于比较醒目的位置,较容易找准。而有的中心论点却比较隐蔽,不显山不露水,蕴藏于论述之中,需要考生通读全文后作综合分析、筛选提取、归纳概括、论证推理。
二、明确文章标题与论点的关系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与议论文的题目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作者拟定题目时总是要想方设法使它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因此,考生要明确中心论点,就可以反过来从研究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
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这样的标题已经十分醒目地把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写了出来,很容易确定。如2007年兰州市卷《粉丝是一种公害》,这篇文章的标题“粉丝是一种公害”就是作者的观点。
有的题目是论点的简述,它也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2007年资阳市卷《读书养气》一文就是这样。找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比较容易,只要从文中论点常见的位置上找到完整的表述中心的判断句就可以了。《读书养气》在首段末尾就明确指出了论点“读书可以养气”。
有的题目的用词是比喻性的,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理解其喻意,进而明确中心论点。如2007年莆田市卷《拒绝句号》,阅读文章可知这里的“句号”比喻人生奋斗的步伐,论点即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终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有的题目是设问句,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起到暗示文章论点的作用。如2007年潍坊市卷《是谁扼杀了哀愁》,标题就起一种引导作用,引导考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题“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论点。
还有许多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论题。比如“独处与思考”、“读书与思考”这类由并列短语构成的题目,它们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是要揭示出题目所示的并列的几项内容间的关系或论述应如何正确对待这几方面的关系。我们根据这样的暗示,可以从文中找到阐述这些内容的判断句,参照其他依据,把它确定为中心;或者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表述这些见解的判断句作为中心。如2007年慈溪市卷《独处与思考》一文的论点就是“乐于独处,静心思考,才能拥有一颗独特而自由的心灵”。
题目与论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认真琢磨题目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必然有助于我们快速而且准确地把握中心。
三、确定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这是确认中心论点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点是被证明的对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确认一个论点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最根本的要看它是否是文中诸多论据所要证明的对象。
四、考查形式比较灵活
从2007年中考试卷来看,对议论文论点的考查形式,主要为问答题或填空题,要求“提取”或“概括”文章的观点;亦有选择题的形式,选择“对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无论以何种形式考查,考生只要按上述方法,掌握住文章的“精髓”,就能得心应手,从容应答。
真题再现:
拒绝句号
冯骥才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完美的句号才会在前方等待你。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个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一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了一个句号,便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两个“句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3.谈谈你对画线句“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要“拒绝句号”,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这一观点?为什么?(请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7年莆田市卷)
解题攻略:
第1题:考查准确判断和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根据标题的暗示,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参考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终止自己奋斗的步伐。
第2题:因为这两个“句号”所处的段落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前后两个句号的含义要分别结合前后文去理解:前者须参见前段内容,后者须参见后段内容。参考答案:前者: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后者: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第3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应该在把握文意、理解“句号”和“逗号”含义的基础上,结合人生要不停奋斗的主题解答该题。参考答案:人生不能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应该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把每一点成绩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
第4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其次要阐述理由,叙述要有条理,理由要充分,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参考示例:赞同。正如文中所言,“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最积极的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作为中学生,正是学习和成长的大好时节,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不断拼搏,不言放弃,拒绝句号。
名篇演练:
窗外人生
王呈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fán( )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dài()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选自2007/5/16/《文汇报》)
阅读训练:
1.请为文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án()篱懈dài()率()性蘸()
2.补全文章中空缺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2)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本文的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标题中“窗外”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宋、清三代“窗外”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人在屋里闷久了,视野凝固了,是“心智上的衰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请写出,并简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品味下面两句诗词,再参考文章内容,分析杜甫和纳兰性德的人生境况。
唐・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清・纳兰性德: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有效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所以强化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目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下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主动探索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打开智慧的“天窗”。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定期的评价与纠错,建立错题档案对知识加深印象。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故事、游戏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从学生切蛋糕的游戏导入教学,在讲分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通过切水果的方式来进行形象的教学,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小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竞争,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根据同一来源根据不同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相同的答案。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它与定向思维相对,其主导从多个方位或者新的思维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式。
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如果思维比较狭窄,那么学生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多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至少想出3种不同的解答方案,在布置课外习题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以一道题为基础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习题的变化,并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其他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等方法。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既能够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对训练的内容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精心设计,通过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性思维的佳境。
五、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思维的联想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志,联想性思维指的是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也称为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进行思维广阔性训练时,让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思路时,就可以通过思维的联想性来进行思维转化、从而获得解题思路的捷径。特别是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通过思想的转化、数学方法的转化,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联想性的训练。比如一些应用题,表面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是通过思维的转化,都可以按照工程问题中的整体思想“1”来进行解答,并且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比如,四则运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对的,但是通过思想的转化,可以发现加减法之间是互逆的,乘除法之间也是互逆的,当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就能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转化思想”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显著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154-155.
[2]廖明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60-61.
虽然太小、厚薄,可弯曲程度、上面白纸黑字的内容,看起来都和普通纸张相差无几,但只要触动其边缘的某个操作点,它所显示的内容便可迅速变化,就像书的翻页一般。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只有一张纸的厚度,而且它只在翻页的一瞬间需要电,翻页完成后。不管是停留在32页还是68页,在阅读此页的一分钟或是更长的时间内,不再需要消耗任何电能。
在孙刚位于中关村的办公室里,有专门一个小小的区域用来展示他任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的汉朗科技正在做或者将要做的产品样品。上述薄如纸的电子书便是其中之一。
“就是一张很薄的塑料片,能够存储很多内容,掉在地上捡起来照用。它是双稳态的,不发光,反射型,读起来跟纸的感觉一样。变化的时候需要一点电,变化完了再不需要电,拔掉电源之后这张纸上的内容还一直在。”
描绘起产品特性的孙刚,少了实验室中专注的沉静,更像是一个激情四溢的讲演者。而其实,他是典型的技术派:英国剑桥大学光电子实验室的科班博士,有过GE系统工程师的职业演练,而后自组粮草兵马,创立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把自己剑桥五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
目前,汉朗已经开始量产的产品,是适用于公共场所和户外信息指引类的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比如银行汇率牌、机场和车站的时刻信息表、大型户外广告牌等。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普通液晶相比,这种显示屏的多稳态属性具有记忆功能,在无需加电的情况下可保持显示的内容不变,只是在改变内容时瞬时驱动耗电。在每天内容都变化的前提下,耗电量只是同等尺寸普通液晶显示屏的1%不到。首批量产的买单者,是素来注重节能的德国人。
节能环保,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所在,也是孙刚对自己公司的信心所在。
能“记忆”的材料
2001年,初到剑桥的孙刚,被导师Prof,Bill Crossland的一句“全世界还没有人做,你去做这个”弄得热血激扬。“坐在你面前的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你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数据的收集都是这方面全世界最早的记录”,这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把在国内本科时更热衷于做做学生会主席、编编数据库软件、打打工的北京理工大学“非主流好学生”孙刚拉回了实验室,做起了纯学术研究。
这一做就是5年。研究对象就是当下汉朗所用的材料,也是此项技术实现节能的关键所在。孙刚说,这类材料Prof,BiilCrossland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发现,“以近晶相的液晶材料为主体,光电属性、化学物体属性能够满足条件的话,就有记忆特性。但如何保证它的(记忆)稳定性,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举了个例子,Prof,Bill Crossland最早做的研究,材料只有在室温20度到35度之间可以工作。当时曾准备做一个能变、能动又能记忆的演示,但最后就是因为温度原因以失败收场。所以,他在剑桥5年的研究主要解决的,便是这类材料的寿命问题。“从基础研究优化”,“怎么把35度提升呢?比如加一些掺加物,对基材做一些处理。能切换多少次?后来得出的答案是1400万次以上。”
但是,孙刚强调,待到这项技术真正转化为工程使用时,关键点决不单单在材料那一点东西。“对它的优化,最后导致的结果才能帮助它真正商业化。不用这种方法,光用这种材料,是不能商业化的。”
他成立自己的公司后,主要做的就是这些“商业化”工作。从剑桥毕业之前,他所在的项目组在英国申请了关于此类材料全彩色显示原理的一个基本专利――双层显示结构专利。他回国后,又对材料进行了优化,有了新的材料方面的专利及组成产品的各个细节,包括驱动模式、结构和信号波形优化、真正变成产品的屏的设计、成本的计算等,慢慢完成与工业化生产的对接。
对于自己确定的“把这个东西做到产品级”的商业模式,孙刚从来没有怀疑过。“任何技术看不到产品的时候,只能说它的价值有多少,不能说价格。如果卖技术给别人,第一不能实现我们价值的最大化,第二别人也接不来。”他现在要经常往南京的代工工厂跑,做工艺监督,技术指导。“这种材料是要通过夹层涂布或者真空灌注在两层玻璃或者两层塑料之间的‘三明治结构’,通过夹在两层玻璃或者塑料上的透明导电电极来加压控制液晶分子的相排列。复合好以后,如果是塑料还可以贴附或者夹胶在任何刚性表面使用,比如玻璃或者墙体。”
所以,汉朗马上进入生产阶段的第二种产品,是电子调光车窗膜、天窗膜和天穹膜。它们都可以像普通贴膜一样粘在玻璃表面或者夹在两层玻璃中间,坐在车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把车窗或天窗的贴膜随意在透明和各种颜色之间任意转换,在维持任何一种颜色状态时,依然不需要任何外加电源。
目前,在相关研究领域,带有记忆性的液晶材料有多种。孙刚告诉记者,他们使用的这种区别于其他记忆性液晶材料,如胆固醇类液晶、ZBD相列液晶等的最大技术优势主要有两点:1、不需要偏光片,所以光的透过率和反射率非常高,2、非常稳定,记忆能力可以到20年以上。
也就是说,一块大型的户外广告牌,如果变换到某项内容后不会再发生变化,那这块显示屏就可20年一直显示,不耗一度电。
“这就是技术的特殊性”。孙刚说。
“永远缺钱”
就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2009年,汉朗刚刚获得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
VC的鼻子是最敏锐的,永远可以嗅到某个行业的发展先机,但VC的钱包又是最挑剔的,它衡量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不但要对企业做的事情感兴趣,还得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件事的这个人或者这群人。“如果两项都match,Ok”。说这句话时孙刚表情轻松,但笃信“人和人的感觉也绝对很重要”的他,光为找到“match”的合作者、投资者,包括下游的客户、代工工厂,就用了整整两年。
之所以把第一批下游客户定为德国人,孙刚也有自己的战略性考虑。其实单就购买成本而言,汉朗的这种显示屏全彩色的比现在普通的LED还要便宜一些,再加上使用后的能耗成本,他对自己产品的总成本计算大大优于LED充满信心。之前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对这种产品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孙刚还是决定先卖给德国客户,除了德国注重节能环保、说服他们更加容易之外,关键原因在于如果产品有在德国使用的实例,那在业界便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广告费用的“广告”,可以起到“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效果。
孙刚的思维,早已完成了从一个技术者到商人的有机进化。现在衡量一样东西的可行性时,他除了考虑技术因素,还要考虑商业因素。当初把创业地点选在国内,也是考虑到这个“世界工厂”具有成本方面的优势,能够让客户的初期购置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
也是出于同样的商业考虑,孙刚说,虽然电子书、电子壁画、数码像框、电子标签
这些现在都可以做,但在汉朗的产品规划中它们通通都排在了几年后。
“这种跟个人消费者接近的我们都往后排,因为它最难,你要卖给某一个人,做商业操作,那得砸多少钱去做marketing?得花多少钱去做客户维护?但汽车调光薄膜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我们做好,直接卖给汽车玻璃厂就行了。需要控制的只是开发和材料成本,不需要做太多广告、会、请名人代言之类,这方面成本会减少很多。”
公司小的时候,钱少的时候,尽量做B2B,是商人孙刚现阶段的理性选择。
除了商业规划,商人孙刚的理性同样表现在资金方面。尽管第一轮融资天使投资的钱还没有“烧”完,第二轮的钱已经进来。在他还是清醒地对记者表示,就企业发展而言,“我们永远缺钱”,但在什么样的阶段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或者战略合作者,也至关重要。他说自己前一个阶段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有钱的(战略合作者),但以后可能更倾向于有资源的。“因为公司要卖东西了,有钱不一定能卖得出去东西,有渠道和资源会更好一些。”
当然,一旦产品进人大规模量产,公司规模扩张势在必行。那时或许才是考验汉朗资金实力的关键时刻。
“人”的困难
孙刚最近就在张罗着公司扩张,总部要迁到苏州,预计人数将增加三分之二。将来的人员分配,北京三分之一,苏州三分之一,南京三分之一。
之所以选择长三角的苏州,除了汽车调光薄膜的生产基地将放在那里、当地有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外,人,也是孙刚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单纯从生产基地角度考量,深圳也有很多活儿“做得很漂亮”的液晶厂商,用传统的SGN液晶工艺,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对于汉朗目前急需的人才来说,在深圳这样的“外地人城市…招一个都是外来的”,相较之下,长三角则不一样,“当地的理工科学校,东(南)大、南(京)大,还是不错的,人才储备是有的”,而且当地经济条件不错,人的稳定性会比较强,这也是孙刚比较看重的部分。
他坦承,现阶段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第一批产品进入批量生产,第二批新产品马上要推出来,如果要做一些极感兴趣的产品开发,他还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洁净室、初始的生产线。这是跟时间赛跑的快速发展阶段,管理团队得扩张,实际操作层面,商业开发、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物流、采购……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专门负责。喜欢与人交往的孙刚一直强调“人”的重要性,“东西都是人做的,技术再有难度都会被攻克,sooner or later”,但给每一项实际工作找到合适的、愿意踏踏实实去做的人,却着实让他费尽了脑筋。
和许多针砭时弊的教育评论家不同的是,叶开温和地走入教育的凉夜。不仅仅是破坏和批判,还有建设。既然许多教材文以载道味同嚼蜡,假话套话空话连篇,那么,不妨重建。他有他综合性的优势。一,现当代文学博士的阅读视野,选择范围更广。二,中国殿堂级文学杂志《收获》编辑部主任的身份,和莫言等一流汉语作家打交道,阅人无数,以一流的编审眼光取材,收入课本多是精品。三,他自己是优秀的写作者,汉语写作的肌肤之亲和切肤之痛,他自有甘苦。四,他有赤子之心,推动母语教育回归自然。他以一己之力编《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6册。其实所谓对抗,不如说是补充,虽说选文难免挂一漏万,但终究是把一流的h语作品引入课堂。
众所周知,语文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可问题是,许多课堂上讲作文的老师,讲了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可落笔为文举步维艰,所以,一时下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软肋。叶开写文章出手不凡,小说散文评论,样样拿手。所以,他的语文理念里,写是硬道理,不写不成话。而他介入的文本,往往是《哈利波特》一类天马行空的科幻作品,打开科幻之窗,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纯正的母语讲故事,这既符合当下时代潮流,又迎合了中小学生的趣味。
放眼当下许多作文辅导培训,更多是应试抱佛脚的投机,是敲门砖,是工具。而忘记了写作本身应该有的快乐和释放,他从不避谈他曾是金庸的粉丝,风水轮流转,如今学生爱看玄幻科幻,他门生众多,许多一流的科幻故事在他课堂上纷至沓来,或许,他是未来科幻小说作者教父也为未可知。
叶开是语文的闯入者,一个旁观者。旁观者清,看问题切中时弊。而作为闯入者,没有束缚和条条框框的限制,说的痛快。
比如,他提倡语文老师自己亲力亲为写作,“我一直主张语文老师自己亲自写文章,无论好坏,只要在写,就能慢慢锻炼出一些语感来,再读课文,会更有所得。”(《小学语文怎样开始阅读》)这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有句教育箴言说,你要学生成为哪种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这种人。可是语文老师不写文章已经司空见惯。更吊诡的是,考量当今语文老师水平高下的参考标准往往和读书多寡写作水平高低无关,不读书、落笔为文面目可憎、写字令人生厌,依旧可以趾高气昂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解题独辟蹊径会得人称赞,英语老师叽里呱啦说一通英语至少让人觉得很溜,可是,语文老师味同嚼蜡、下笔寒碜却无人指责,这实在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语文老师,动辄提倡作文“好词好句”的缘由了,因为不去身体力行,没有文字的甘苦,自然人云亦云。而所谓的一些专家们,又忙着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他们的写作和闲情无关,和生命的体悟无关。当语文教师的群体呈现这种症候时,自然令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是呕吐。叶开老师在《语文不是一门科学》里这样说道,“一些语文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难教,无论你怎么努力教他们都不爱学。其实,学生不爱学,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是教材的问题,是教法的问题,是考试的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几乎是语文的全部问题。”
叶开老师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有人点一条松鼠鳜鱼,老板端上来一盘鱼骨头上桌,还要顾客脸带微笑,心情愉快的吃掉,最后还要违心的歌颂。他们体内自然会本能地产生“恶心”感。
提到语文的症结,叶开老师的批评振聋发聩。指出五点问题,针针见血。一,教育思想完全意识形态化,承载过多道德教化功能。二,教材编写被利益集团掌控,粗制滥造,牟取暴利。三,语文课文选材目光狭窄,名家名作饱受修改、删节的蹂躏。四,语文教法落后。五,语文教材本位主义。
虽说有了推荐书目,却大多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没有不同年龄差异分级,只是被出版社用作出版赚钱的借口而已。
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姿态,久违了。
而我们语文教师习以为常的单元划分,叶开一语点破不足,“每单元三四篇课文,选文服从主题先行,搜罗各种低级文章材料来填充,很多课文都是垃圾作品。原该鲜活生动的课本,于是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作手册。”(《人的教育》)。小学课本或许是重灾区,就我教高中的感受,许多单元里多有鸡肋之作,算不得精品,仅仅因为文以载道,符合了单元的主题,而选入教材。一本教材,名家名篇屈指可数。即使有推荐书目,往往也夹杂了太多的意识形态,
如郭沫若的《女神》,文学艺术水准而言,算不得一流,只能翻一翻,了解新诗呼之欲出的时代怎样的焦灼兴奋炽热,有一种文献的意义罢了,可以此来循循善诱,让学生爱上里的白话诗,恐怕南辕北辙。但是这些推荐书目因和考试息息相关,仿佛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悬在头顶,由不得你任性。但叶开毕竟说了出来,铁屋子里一声呐喊,你就不能说没有打破的可能。
叶开老师身为杂志编审,写作自有甘苦,他讲语文,渗透骨髓的是对母语的热爱和虔诚。而太多的语文专家,谈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语文依旧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学科,乃至神秘的科学。想想吧,美丽的传说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每个方块字的诞生都有神圣的来龙去脉,汉语自有其语境。叶开老师在《母语教育的失败不能怪罪于外语》一文中这样写道:
“汉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汉语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性语言,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使得中文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在汉语、汉文化的学习上,也需要进入中文的具体语境,以中文方式思考。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过分注重字词、句读,缺乏有效的经典诵读,轻视修辞训练,无法形成基本的文学、文化的经典美学经验。
母语学习因为特殊的语言环境关系,学生无需过多地重视语法等语言问题,他们从开始学习说话,就已经运用汉语了。对于中文母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做的,是强化这种母语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学习,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段话说的畅快淋漓。当下一股脑提倡阅读的潮流里,不要忘记我们的母语自有其语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通行无阻,依靠死板的标准答案以应付无穷无尽的题目,即便成绩一时亮眼,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我们很多时候是用教外语的方法来教母语。一些校长自作聪明,连早读课还要留有十分钟做习题,美其名曰充实。
叶开是大语文的践行者。“语文”包含两种概念:一小语文,二大语文。小语文指语文教材、语文课、语文考试构成的三位一体,以逐级的系统化考试,来测定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大语文,超越学校与课堂,根植于母语文化,通过阅读、思考、写作,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叶开老师的大语文观,适逢其时。之前老师若还可凭借垄断知识的特权,以布道者自居,那现如今万物互联,优势也荡然无存。他建议:
“教师们要转换心态,从知识布道士角色转换为知识互联好友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加为好友,不是特指微信好友,而是情感、生活、知识的分享好友。因为目前形态下,学校结构和教室结构,都让教师和学生保有很长的亲密接触时间,这个时间不能再是教师“灌输”,学生“抄写”,而应该转换为知识互联,知识交流,可能还要反复地探讨。这才是知识爆炸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教师可以自己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来更有效地运用知识,这恰恰是小孩子还暂时不能超越的核心能力。
叶开老师常和科幻作品打交道,科幻世界并非空穴来风,想象往往有理有据,跳跃性的前瞻言之成理。宇宙逍遥恣意的世界里,想象力无边无际,他的大Z文更有一种前瞻性。有时,我甚至觉得,他是在宇宙的空间里,审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生生流转的汉语如今遭受的不公和误导,是他不能容忍的。
叶开是一个好父亲,以生活之慢,来抵御语文的喧嚣浮躁;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仰望星空,背影苍凉;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即使批评不绝于耳,异议纷纷,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当教改年年提,依旧盲人摸象各执己见的时候,叶开闯进来,他的大视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观点振聋发聩,他的执着令人动容。
叶开是上海的一棵苇草,上海是地球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有时候,真觉得他像宇宙骑士一样,来回奔波,图的不过是让汉语免于一劫――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5、一本书的价格是有限的,但是书本中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价格去换无限的知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6、知识犹如绵绵细雨,滋润了大地,万物复苏。
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9、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10、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生。
11、一旦喜欢上读书,你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2、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写人生,教育改善人格,反思启迪智慧。
13、书是你的朋友,交上这个朋友你会一生幸福。
14、书是填补精神空虚的方块。
15、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把书读活,必须先战胜自我。
16、要使马儿跑得快,就得喂马儿多点草;要使知识多如山,就得熟读万卷书。
1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8、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读书没捷径,尽力能高分。
19、如果说学习有捷径可走,那么它就是勤奋;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它就是实践。
20、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21、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22、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23、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勤奋是智慧的钥匙,智慧是思考的火花,创新是智慧的结晶。
24、书是人的朋友,请永远珍惜这位朋友,否则,你将会迷失方向。
25、书是进化的基因,成长的营养。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7、学习不能好高骛远,须一步一个脚印;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
28、智慧就像字一样,永远离不开书。
29、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与读了之后,能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想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要去粗取精。更不要到老年时才想起读书,只因为:幼学易,老学难。
30、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得到一把钥匙,能开启智慧的大门。
31、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2、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3、有书的角落就有阳光,有书的生活更加高尚。
34、学好靠信心,求教靠虚心,探求靠专心,长进靠恒心。
3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6、营养来自食物,知识来自书籍。
37、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38、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39、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
40、知识伴您一生。打开知识的天窗,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41、书是问号的答案;书是梦想的阶梯;书是生命的化妆。
42、书是我们达成理想的一把金钥匙。
43、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44、在生活的海洋里,书就是那一叶扁舟,渺小却是你唯一的依靠。
45、勤奋出聪明,博学出智慧,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
46、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47、藏书再多,倘不阅读,就是一堆废纸;读书再多,倘不应用,就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蕾。
48、欲水缸再无置水之处,就得先有满缸之水;欲人提问而对答如流,就得先有满腹经纶。
4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50、有心向学,学业必成;刻苦钻研,成绩优异;笨鸟先飞,力争上游;不懂装懂,永做饭桶;发愤图强,是子明智之选。
51、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52、学问靠点滴积累,聪明靠思考练就;博学靠学习成就,创造靠实践成功。
5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4、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55、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56、越接近顶峰,山路就越陡。但是,我们不能退却,他是通向成功的必走之阶梯。
57、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5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59、要走上阶梯,必饱读诗书;饭吃得饱,书读不饱。
60、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1、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62、拥有好书,就等于拥有了百万财富。
63、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6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65、学习永远不晚。
66、书是海,学如鱼。
6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68、读书,让一幅黑白画一瞬间变成色彩鲜明的彩色画。读书,美化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犹如乐器有了声音。
6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0、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71、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有读过书,他的生命就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意义。
7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3、尊重自己,别人才懂得如何尊重我门,一味的好新,不止加重了人对你的一览。也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74、一个人的美,不但在于外表,也在于内,品格好,才是真正的美。
75、书是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江南的一道风景线。
76、学会如何读书,才能拥有智慧。
77、知识如清水,洗出的是心中的尘垢,迎来的却是人生的彩虹。
7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9、读书让伤心的人快乐;让空虚的人充实;让冷酷的人热情;让劳累的人惬意。所以书会让所有人感到美好。
80、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81、书中得乐需自找,学得文化闯天下。
82、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
83、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8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5、书是一杯香浓的茶,让你细细品味;书是一间宽大的电影院,精彩不断。
8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7、辛苦一时,成就一世。
8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8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90、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9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9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93、书是智慧的母亲。
9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5、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9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97、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
9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99、知识犹如欢乐天地,带给你无限乐趣。
100、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
101、学习是马,勤奋似鞭,若要马奔就得加鞭。
102、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103、勤奋是探求知识的舟楫,思维是探索知识的方法,请教是学习知识的妙招,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途径。
104、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
10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106、拥有书籍和知识,就拥有了富可敌国的实力。
107、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享受一阕美妙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品尝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让人津津有味。
10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关键词:明示—推理模式;生气;明示;推理;认知语境
1、引言
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桥梁,沟通的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交际是交际双方不断选择、调整话语以寻求交际成功的过程,一个好的交际即是用最小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读懂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能迅速的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交际的效率和准确率显得格外重要,许多交际策略备受人们青睐。斯珀伯和威尔逊运用明示—推理模式阐释了信息传递的过程及理解的原则,为人们交际带来一定的启示。文章以明示—推理模式为依据,选取五段对话进行分析,找出生气的杀手,进而总结出避免生气的原则以求和谐、温馨、平安的交际生活。
2、明示—推理理论综述
交际理论及其原则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完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交际过程就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Shannon阐释了语码模式的整个过程,说话人发出信号,信号承载着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通道到达听话人,听话人解码,排除干扰,获得信息。从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将语言与语境分离,忽略了语境的作用。之后格莱斯提出了推理交际和合作原则,认为意义即是目的(Huang,2012:186)。该理论并没有解释合作原则的来源,没有很好地解释一般会话含义。
斯珀伯和威尔逊借用Forder的认知理论,结合了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他们认为:明示—推理交际就是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想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显映的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6:63)。编码是推理的基础,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语码模式从属于推理,认为言语交际涉及语言编码和解码,也涉及推理(丛日珍,2006:73)。该模式包括明示和推理两个过程,也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发出信息,该信息包括信息意图即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即隐含意义。听话人运用自己的认知语境,结合获得的新信息,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从而获得隐含结论。新信息和旧信息在三种情况下会产生语境效果:新的信息使现有的语境假设获得加强;新的信息与现有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 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 产生新的语境含义(Ramos,1998:319)。
在明示—推理模式中,以下几个要素至关重要。1、明示的程度。说话者若想获得成功的交际必须将明示最大化,从而减少听话人在推理中所付出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2、推理的可变性,是人们日常交际中自然、随意的推理过程。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同一话语都有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想法。说话人应尽量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从而按照自己的推理逻辑对话语进行解读,产生正确的言后行为。3、互明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观,包括了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何自然,冉永平,1998:95)。认知语境是动态的,随着新信息或者明示行为的变化,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在互明的认知语境中,听话人才能找到最佳关联,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3、明示—推理与生气之因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和父母、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口角,也常无奈的说无法沟通,或者总是失望的认为知音难寻。生气不仅影响彼此间的社会关系,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但是生气却常常与我们形影不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中找到答案。
3.1明示与生气之因
明示是说话人为向听话人传达信息的明示行为,通过明示行为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通过编码产生一个符合自然法则的话语,产生信息意图,通过信息意图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因此明示性越强,越容易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引导听话人进入其所要实现的交际意图语境中,更易刺激听话人唤起存在在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明示性弱则会增加听话人推理难度,从而降低了交际成功的概率,造成互相的误解和无休止的争吵。
例1:没地儿住的舅妈误以为别人认为自己是小偷,于是拿着行李离开鹏鹏家,碰到了吴菲。
吴菲:你要回到你女儿那里去啊?早该回去了,你就应该到她那里去。
舅妈:你闭嘴。
吴菲:你发什么脾气呀!这人真是莫名其妙!
《断奶》
该话轮是由吴菲和舅妈展开的。因为舅妈心情不悦,面对不知情的吴菲,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只是口气生硬的说了三个字。该话语虽然能够引起吴菲的注意,但是缺乏明示性。吴菲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只有当自己冒犯了他人、打扰到别人或者做错事时,他人才会态度恶劣。2、自己之前也没有对不起舅妈。3、刚刚的话是在关心舅妈。而舅妈的认知假设是:1、我被自己亲人误认为是小偷,心里太难受了。2、寄人篱下太受委屈了。3、我现在心情不好,所以你不要再和我说了。关联理论认为任何明示的刺激都具有最佳关联性。明示为推理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该话语明示性弱,吴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舅妈的意图,在推理过程中吴菲易失去方向,她只能根据本身已有的假设推导出最佳关联的结论:自己很无辜,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被指责。而舅妈心里也很委屈。双方没有实现互明,彼此不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导致误会,引起一场无意义的争吵。
例2:A和B住在同一个寝室
A1:刚买的苹果,吃一个呗?
B1:不吃。
A2:为什么?
B2:不想吃。
宿舍关系常常困扰许多同学,因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从小的经历不同,导致彼此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例2中可以看到B对A的冷淡。B2虽然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是明示刺激很弱,A并不能充分的理解B。B2的明示行为唤起了存在在A大脑中的多个假设:1、一个人不想吃可能是因为他不舒服2、B是因为讨厌我才不想吃。3、B这个人很高傲,我买的苹果太廉价,不想吃。在交际中,人们常常以自己为参照点,中心在自己身上,所以第一种假设的关联性较弱。虽然A很容易获得B的意义的表层意义,但是A却很难推导出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隐含意义,A失去推导的方向,不自觉的会将新信息与后两种假设建立联系,无意识下双方的关系将会变得尴尬。许多舍友间的不和不仅是因为彼此的不包容、不谅解,更多的是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效即指要提供给对方足够的明示刺激。俗话说要敞开天窗说亮话。
3.2推理与生气之因
影响交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推理。它主要是从听话人角度出发,听话人通过解码接收到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利用已有的一系列认知假设,通过一定的努力,形成一定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语用推理是综合性的,它不像逻辑推理那样运用一定范围内的假想, 记忆中任何假想都有可能被当作语用推理的前提(周志远,2007:38)。
例3:舅妈被女儿抛弃,借住鹏鹏家当保姆。
鹏鹏:你看到我的两千块钱没?我两千块钱没了。
舅妈:没看见。你什么意思啊?
鹏鹏:什么我什么意思啊?我就是问你看到我的钱了没?
舅妈:你的意思是我拿了你的钱?
鹏鹏:不是,我的意思是你打扫的时候会不会看到我的钱,没有别的意思。
舅妈:你就是这个意思。
《断奶》
该话轮由鹏鹏和舅妈展开。通过对话可以看到鹏鹏要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都是一样的,即问舅妈有没有捡到钱。他所期望舅妈的推理过程是1、我到处乱丢东西,不知道把钱丢到哪里了。2、舅妈打扫卫生可能会看到。但是对于借住的舅妈并不能简单进行推导。根据其已有的认知假设:1、家里面只有我是外人。2、借住在别人家,没有权利,没有尊严。3、要是这是自己的女儿家就好了。大脑自动的将新信息与之前已被加工处理的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相互联系产生一定的语境效果,通过演绎推导出鹏鹏怀疑自己偷了钱。于是痛心的离开了。但事实上鹏鹏并没有怀疑。
例4:刘能:想请你去宾县考察。
广坤: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啊。我都病成什么样了,你安的什么心?
刘能:你想哪儿去了。我寻思这是难得的机会,有啥好事我不能把你落下。再说了,你这身子骨,这不是去一次少一次。
《乡村爱情变奏曲》
该话轮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谢广坤曾经掉入水中,刘能误以为其会游泳,便没有及时相救,导致广坤重病。刘能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希望广坤能够珍惜这个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他预想的推理过程是:1、出去考察村里报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2、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3、谢广坤是村里重要的成员之一,应该有这个机会。4、谢广坤家里最近不顺,希望让他散散心。但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它不可演示,具有开放性和突发性,可以模拟,在瞬间的假设是有限的(李维滨,2003:28)。谢广坤没有按刘能的推理过程进行推理,刘能的明示话语为广坤提供了另外一个推理认知环境,广坤获得刘能希望自己去考察的新信息。广坤已有的认知假设是:1.刘能曾经见死不救。2、我现在都不能独立行走,刘能要请我出去考察。3、一个人明知道他人不能做,但是却让他人去做,这就是故意戏弄他人。4、我好久没有出去了,这也是一个好机会。他在得到的新信息和已有的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人类是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者,在正常的交际中,受话者总是追求和遵循着最佳关联的标准,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孟建刚,2002:32)。从交际双方的现实情况出发,显然前三种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使用最小的心理投入,因此最后谢广坤得出结论,刘能不怀好意,故气愤不已,驱赶刘能。
3.3认知语境与生气之因
认知语境也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能否成功实现交际目的取决于他们能否显映和相互显映彼此的认知环境(俞东明,2011:103)。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随着交际的不断推进,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选定的, 而不是给定的, 随着交际的展开它要求交际双方对自己的语境三要素进行重构(李维滨,2003:29)。说话人有时改变现有的认知语境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例5:A和B是正在讨论郭老师的时候,看到郭老师走过来。
A:你觉得郭老师教的怎么样?他太严厉了,说的也太快。
B: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多漂亮。
A: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刚刚在听我说话吗?
从对话中可以看到B从现场情景中获得新的信息加入到A和B共处的认知语境中,将A的注意力转移到天空,从而岔开话题,避免被老师听到。但是A没有注意到语境的变化,并结合已有的认知假设,即1、一个人不能直接回答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听或者不知道。2、B肯定有能力回答该问题。于是推导出B没有认真听,所以A很生气。
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根据上述例子分析生气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生气主要是与明示、推理和认知语境三个要素相关。因此在交际中,如果希望能够有一个舒心、流畅的交际过程,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说话人要尽最大努力提供给听话人更多、更清晰的信息,增强明示刺激,尽量减少听话人获得交际意图付出的努力,加大语境效果。2、听话人应当正确的对待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捕捉更多的新信息,积极的进行推理。3、一方面说话人在重构语境的情况下,听话人应当积极的重构已有的语境;另一方面交际双方要彼此关注对方的语境,当发现不同时,及时调整,并且说话人尽量提供听话人熟知的语境。4、交际双方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正确的使用语用移情,说话人或听话人要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何自然,1991:12)。
4、结语
明示—推理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性是处理话语信息的关键(俞东明,2011:105)。虽然交际过程中难免有不满,会生气,但是只要稍加注意,便可迎刃而解。在交际活动中,为了避免误解和摩擦,我们应当遵循关联原则,为对方考虑,提供更多的明示刺激,积极的进行推理。
[参考文献]
[1] Huang,Yan.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2]Ramos, Francisco Yus. 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319。
[3]Sperber,Dan,Wilson,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丛日珍.明示/推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2(3):73。
[5]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88(4):12。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81(3):95。
[7]李维滨.关联理论与交际失败[J].英语研究,2003,2(2):28。
[8]孟建刚.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109(2):32。
[9]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