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瓜州一水间

瓜州一水间

时间:2023-05-29 17:4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瓜州一水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瓜州;疏勒河;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8-0044-02

一、汉代瓜州水利

今瓜州疏勒河汉代叫籍端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条下记:“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冥泽溉民田。”灌溉民田靠河流自然流淌趋向再加上人工导引,才能实现。悬泉汉简等文献记载,汉代破羌将辛武贤曾率1.5万人的军队诣疏勒河使巨流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郡县成立之前,河渠亦主要由军队管辖,并设河渠卒、治河卒。汉代引河开渠之外,还凿井汲水,悬泉汉简就有“渠井侯长”的简文,说明汉代安西负责凿井,管理井灌的官吏亦为侯长,与守卫部队一样同为军队编制序列。瓜州一些汉唐古城周围及绿洲地带曾发现一些古井,从周围散落遗物判断,部分为汉代或唐代之井。汉郡县制推行后,对水利管理逐步趋于严密,管水的最高行政长官叫主水史,下置水长、丞、水卒、官奴等职,整治水利。各渠又有渠长,丞下领渠卒、徒、官奴,管理官渠。分配渠水专门有水衙,此外,还设穿水督邮、专职督察水利。

二、唐代瓜州水利

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等率军攻陷瓜州,又攻常乐,“渠堰尽为贼所毁”,①瓜州城池水渠均遭破坏,大伤元气。瓜州刺史张守组织军民修复,因该地缺少林木,难为修葺,即从疏勒河上游伐木漂运,用林木做框架充堰,才得以修成。清代在安西锁阳城东塔尔寺基中曾掘得一块唐代断碑,据清人所抄录的碑文大意,记唐大中二年(848)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收复瓜沙后,“大兴屯垦,水利疏通,荷锸如云”,②另一面记叙了五代瓜、沙二州节度使曹议金的生平事迹。张曹为疏勒河疏通、兴修水利做出了很大贡献。《敦煌遗书》S.5448(斯坦因敦煌文书资料编号)记载疏勒河一分支唐人名曰独利河,其以惠农兴利著称。独利河流域正是锁阳城南50万亩古绿洲地区。P.2005(伯希和资料编号)载“苦水”,即为今之芦草沟,其灌溉今瓜州乡、南岔乡西、西湖乡东大约30万亩土地。在芦草沟一带唐有一水利工程设施长城堰颇具影响。《敦煌遗书》P.2005记:“长城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右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堰苦水以溉田,承前造堰不成,百姓不得溉灌。刺史李无亏造成,百姓欣庆……大周圣神皇帝赐无亏长城县开国子,故时人名此堰为长城堰。”因该堰在初唐屡造屡坏,武周时沙州刺史李无亏督修造成。李氏家族遂号长城李氏,武则天又封无亏为长城县开国子,其在瓜州所造之堰,因人而名。敦煌遗书除提到独利河、苦水之外,P.2578五代《残状》最早提到的榆林水即今之榆林河,“榆林一流之水”,故曰榆林之名最早起源于唐代,最晚在五代。

唐代对水利的管理一是由官府征集农民以力役的形式承担,由官府委任渠长、斗门长等职,对管水官吏每年进行年终考核。二是民间成立渠人社,使用渠人转贴即通知渠人集合防水、平水、修渠堰桥等工作的转贴,政府只起监督作用。“渠人社的成员称渠人、渠户、渠家,与行人一样具有固定身份。水将至或已至时,渠社录事发放转贴通知渠人于指定时日携带工具及柳枝、木料至支渠或子渠渠口集合,修整渠口或渠道以便放水灌溉或防洪排水。规定必须是本人或壮夫参加,不得由奴婢或厮儿替代”,③“寺院灌溉由都僧统下设水司管理,渠人整治,僧人亦有参加渠社的,渠道修治时寺院亦支付物料并储备渠人饭食”。④

三、汉唐瓜州水利遗迹简记

从1994年起,笔者会同瓜沙史地研究会李正宇、李并成、陈国灿、宁瑞栋、李春元、李宏伟等人多次赴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水利遗迹多处。瓜州南部水利设施遗迹主要在肖家地古城、南岔大坑古城、半个城、转台庄子古城、马行井古城、锁阳城、破城子、旱湖脑城周围地区,古河道遗迹呈东西流向,锁阳城“城址东南8公里许,今残存古栏水坝址一道(坝长百余米),其上源有古河道与昌马出山口相通,其下流则分为数条灌渠通至锁阳城周围,每一灌渠又分为若干支渠,呈树枝状展布。”⑤各种渠迹有主干渠、斗渠、支渠,严密细致。锁阳城南有一条支渠底宽16米,口阔20米。在南部地区有各种渠迹100余处。芦草沟下游的古绿洲上有巴州古城、三棵树井城、五棵树井城、甜涝坝古城、悬泉驿等遗迹10余处,在此地发现有古渠道30余条。在巴州古城一带,“风蚀垄槽大体呈东西条带状排布,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垄槽比地高1.2~3米,其间古渠道遗迹非常明显,可分为主渠和支渠两种。遗迹形式,主渠渠堤由砂石堆起,堤面高于风蚀地面1.5米许,渠底基部坍宽30~40米(横截面),堤间河槽残深仅0.2~0.5米,甚至全部被夷平;支渠呈低槽式,低于风蚀地表0.5~1米,口阔1.5~3米,穿行于古绿洲间”。⑥考察时,笔者在巴州古城南大约2公里处发现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小型水库,库呈圆形,直径大约100米,在风蚀地表下轮廓清楚,残深1.3~2米,前后有水口以便通水。

这些情况仅仅只是汉唐瓜州水利的梗概,原因是过去所留存或考古新发现的文献材料极为简约,绝大多数情况甚至只字未提。另外,因一两千年自然及人为破坏,许多在地面上已经消声匿迹。笔者所言窥一斑而见全身,提到瓜州水利只仅仅是一个侧面或缩影。

[注 释]

①《旧唐书・张守传》。

②《重修肃州志》565页。

第2篇

良辰美景,把酒临风,元宵佳节,月圆今宵。2012年的元宵佳节在毫无停歇的鞭炮声中款款步来。今天过了之后,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正式过去了,人们又要开始一年的忙碌,开始新的奔波了。

记得有古人说过:楼上看山,城头看雪,舟中看霞,灯前看月,月下看美人。是人间最大的乐事,那么今夜,元宵节的灯下,看一轮明月,天上人间交相辉映,应该称得上是一大乐事了。元宵节过了之后,春风又绿江南。我默默吟诵着王安石的佳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伫立江边,放眼望去,杨柳新叶开始在三峡宜昌市江畔的沿江大道旁随风摇曳。眼前的一江碧水缓缓东流,那是千年万古流的长江!此时的我,既没有历代文人墨客观长江东去所涌现的那种“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魂魄与气度,也没有当代政治人物改变世界气壮山河的凌云壮志,听着江边镇江阁上的风铃叮铛作响,此刻的我,有的只是心绪更为惆怅。看长江岸边那漫无边际的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我的脑海时时里浮现出《一剪梅》那美丽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真情像梅花开放,层层风雨不能阻隔,就在最冷风雨时候,看见春天走向你我。雪花飘飘北风潇潇,只为伊人飘香,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在这初春的晚上,想起了曾经的朋友,这些经常一起聚会的歌友,有的去重庆,有的到北京或是下南京。虽然离我远去,以往的情谊却没有流逝,而是像一坛老酒,越来越浓郁。

岁月流逝,时光似水。友情却如珍藏的老酒更加浓郁。此时的我,更加怀念网上的文友,给我留下那字字珠玑的美好留言。那是何等情深意重的肺腑之言:“我想告诉你的是:在这一年里,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虽然有许多值得品味、值得珍存,但有一件事情是最值得我记忆和肯定的,那就是我进入了网络世界,学会了利用一些网络资源,结交了你这位网络上的朋友。在与你的沟通中,你时而幽默,时而深刻,时而厚重,时而热情,时而单纯,时而,而这些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沟通的深入,你会有更多的人性光辉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不断地沐浴在心灵的温暖中,品味着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带给我的慰籍。而我也“多么愿自己是一份经过千研万磨的香醇,小心地斟在一个洁白、温暖、厚实的搪瓷杯里,并且带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啊!”

在这咋暖还寒的初春季节里,在弥漫着元宵节最后的炮竹声中,我抑制着自己的思念之情,向着漭漭长江倾吐着我的肺腑之音:尽管我们很难时常相见,但是我们一直不会忘记你。愿你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那美好的交流,不会忘记那美好的过去!也希望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能经常看到朋友在网上的身影。你们是我永远的牵挂,不老的情意是我心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第3篇

我是个北方人,第一次去扬州的时候,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感觉路途遥远,身心疲惫。但是,一走进陌生的扬州,却被她婀娜,清秀,浓郁的绿荫,整洁干净的街道,温和宜人的气候所吸引,一路的疲劳,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想来有点遗憾,我一看见这忘情的景色,也想起故友,如果能和挚友,一二个,或者两三个,闲游分享美景,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呢?但,很多时候,终不如愿,不免有一丝艾怨,悄悄掠过心头。

扬州是座闻名的古城,有很多故事,才子佳人,都出自扬州,一条流淌不息的运河,更是因为,有一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杨广,为了美人行船取乐,不惜代价,不管民怨,开凿运河,行船取乐,尽人皆知。

这里的气候很宜人,当你身临其境,你就会体验到空气有点湿润,天空里,经常填满铅灰色的云絮,挡住火热的太阳,让你感觉,有些梦一样的清爽。

人真是很神奇的动物,昨天还在家里喝茶,今天却跑到遥远的扬州,这个醉人的小城,来看她迷人的佳景,领略她醉人的风情了。

我不知道怎样去了解她,去欣赏她,虽然一切都很陌生,却又无比兴奋和新奇,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了。

一个脚力车夫,蹬着他带着墨绿蓬的三轮车,不远不近地跟在我后面。见我是个外地人,就主动和我打招呼,他眼角有点斜,脸色发紫,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头发很短,有点凌乱,年纪四十开外,穿一身肥大,旧的蓝色衣裤。他声音有点哑,态度和善,让我坐他的车游览小城,争取多走几个景点。

我有点犹豫,因为怕被骗,于是,不紧不慢的走着。他好像看出我的顾虑,拿出一个证件在我眼前晃一下,说他们都是有证件的,不会欺骗游客,价格便宜,只要三十元钱,可以尽量带我去想去的地方。

我终于无法选择,只好坐上他的脚力车。透过车篷的前窗,我看见他的头,埋在两只膀子下,两只脚左右蹬着车的脚蹬,那两只肩膀,左支一下,右支一下,不停地随着两脚转换,脚力车缓缓向前移去。

坐人力车很舒服的,只是车子有点破旧,像是用了很久了。在旧电影里,看见过人力拉车,如今,我也坐坐试试。车窗外的街景,只在我的眼里慢慢扫过,这里,真的和我们家乡不同,街上的行人都很悠闲的样子,来往的车辆,也不那么拥挤,清清淡淡的。

有几个主要地方,一定仔细看看,比如,扬州八怪纪念馆,古运河的渡口,朱自清的住所,其他的地方虽然也美,但不能一一领略,只能走马观花了。

我上学的时候,听说过郑板桥的名字,车夫告诉我,郑板桥就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竹石图”别有一番韵味,我不禁为古人的才华,艺术惊叹。其他的画家,也各具风格,画技出众,令人折服,有几位还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接见,受到嘉奖,赞赏。

江南出才子,扬州是才子聚集的地方,名人辈出,我也来沾一沾才气,心情也高兴一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诗句,多美啊,还有,李绅的诗句“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还有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千年流淌的古运河,就在我的脚下,波光粼粼的河水,勾起我无边的思索。我的心也并不迷乱,看着流水,生命之水,见证扬州历史的丰碑,也在我的身旁。我对瓜洲渡还有些残存的记忆,是诗句里的记忆,只是记得,“京口瓜州一水间”,这么一句,这是宋代王安石的诗句,据史料记载瓜州应该是扬州的门户。

我感觉自己在读一本书,我在一页一页地读它,扬州的每一处美景,都是绝美的诗句;每一处流水,都是动人的篇章;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重重的标点。

车夫的车,载着我拐进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我在家乡,是看不到这样迷人的小巷的。四周的房屋,都是青灰色砖砌成的墙,很结实,却蕴含着古老的风情,我发现,他们这里的人们,表情平淡,见不到急匆匆走路的人,都是闲情逸致,或者看书,或者下棋,或者慢慢走步。

我们来到一个整洁高大的青砖墙壁的屋宇,有一个半月形的门洞,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门洞右面的挂着的,深棕色竖牌,上面有五个白色大字“朱自清故居”。朱自清是个散文家,作家,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多么精致,脍炙人口的散文呢,谁知有多少流传于世的名篇,就出自这里呢?走进不大的屋子,看见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颜色很旧,棕褐色的,我仿佛看到,先生披着衣服,伏案写书的身影。

这是一段令人陶醉的时光,在异乡,也是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城,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那个车夫,一路给我介绍着各种风土人情,他是个淳朴的人,又很有耐心,每到一处,都不嫌我时间长短,也不催促,我便有机会,仔细的浏览着,观赏着,心中惬意,也就忘了疲倦。

第二次来扬州,北方已经瑞雪飘飘了,扬州,却依旧风景秀丽,绿树青青。这次来扬州,游客少了许多,但,却看到温柔的扬州,依然俊美,而我,已经把她看做朋友,没想到,又能看到她。

这次来的同行,都是我们系统的业务骨干,我们都是来培训的。在异地,看到熟悉的同行,心中也很高兴,我们有七八个人,两三个男生,女生占多数,他们都是第一次来扬州,约好了,趁着培训的空闲时间,集体游览扬州,他们想去的地方是瘦西湖,我第一次来扬州时,就没有去瘦西湖,这次当然也想去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女生多了,耳旁就飘满快乐的笑声,让你寂寞的心境也不寂寞了。省站的宋丹,个子很小,穿一件红色薄棉衣,她的脸色很白,戴一副眼镜,头发好像没有染色,黑色里泛着褐黄,嘴角微翘,总是笑意盈盈,不过,她的笑声很多,也很甜润,她总是很活泼的样子,经常走在前面,指指点点,看什么都新鲜。

瘦西湖的冬季,有的树木剩下灰色的枝条,绿叶早就飘落了,然而,大多数的树木,依然绿叶青青,有的树木,整棵树的叶子失绿发黄,像北方秋天的落叶,湖水清净,白亮,像一面镜子似的,游人也没有几个,想来,这时正是旅游的淡季,但你,站在湖岸远眺,你会同时看到像玻璃一样平的水面,灰色的枝条、黄色、绿色交织组成的一副迷人画面,竟然,有一种感叹油然而生了。

我们的导游叫于倩倩,她才从旅游学校毕业不久,她个子略高,梳着马尾头,发梢处焗油一样,褐红色,穿一件米灰色的短大衣,蓝色的牛仔裤,她很丰满,声音又尖又细,每到一处,都详细介绍。

在瘦西湖里的钓鱼台,有几个女生争相留影,看着她们忘情地摆着各种姿势,我也跌跌欲试了,宋丹没有带相机,她要我给她照几张,我也欣然应允了。宋丹的姿态是站立的,她的两手大衣的兜内,嘴角微翘,白净的脸上,甜甜地笑着,我抓住几个美的瞬间,按动相机的快门。另几个女生,也摆着不同的姿态留影,热热闹闹的。

我们还看到湖中的岸边,停着几只涂着褐红色的小船,小船带着顶蓬,船中有几只凳子,每一只船上,都有一个穿着淡蓝小花上衣的女人,我想,那就是“船娘”,招呼游客上船的吧。

要是在其它季节,游玩瘦西湖则需要更多时间,现在的游览,因为时间不一样,景色也各有千秋,但扬州的冬季无论是瘦西湖或者其它别的地方,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31-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古诗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里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诗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小学生可以从古代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古代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古代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现将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作一初探,其方法如下:

一、提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背景

提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古诗词,它用的是古汉语语言含蓄精炼,句子跳跃性大,许多生活环境与学生实际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很快的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等资料,这样即为下一步学习古诗作了铺垫 ,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采取多种读法。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配合诗歌内容,我还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诗境,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会诗境

诗歌的文字是具有概括性,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因此,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深入地融入诗境,离不开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初步领会诗意,再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首诗时,首先设景激情,了解诗意。基本过程:1.教师导语揭示题目。2.解题,教师问:“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读。3.谁能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再投放课件加以补充。4.品读诗歌,理解诗意。先让学生自读,读出韵味,再同桌交流,初步领会诗意。再深究诗意,悟出诗情。在学习诗句时我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泊船瓜洲的?2.京口,瓜州,钟山在什么地方?3.王安石的故乡是哪里?4.“一水间”“一水”指什么?“间”是什么意思?5.“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用“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6.“明月何时照我。”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慢慢地走入诗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在写作时发挥想象,用词巧妙。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第5篇

谈及道教仙家胜地,声名最著者当推“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之说在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中已现端倪,观念之形成亦不会晚于东晋;盛唐时高道司马承祯编集《天地宫府图》将之系统化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与七十二福地;唐季杜光庭于《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中称: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秘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於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於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泽马之所栖。

就中景观,非凡世所有。考洞天福地之源,其初为山中洞府而非宫观类建筑。《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古人以成仙之人当居崇山之上,推想其处所则深藏岩穴洞窟之中:

吴大帝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抱朴子内篇・道意》)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久在于东阳谷口,携弟子登崖穴处。御六气,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颜色日少。(《云笈七签・洞仙传》)

洞穴是山体中岩石的空区,多生于岩崖深处洞口亦较为幽闭不显。它的这种空间特征跟“壶”腹大口小、中空的构造是可以相照应的。洞者,通也,洞天福地连通另一番玄妙境界――《晋书・许迈传》记载茅山洞天说:“余杭悬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安世、茅季伟常所游处”。洞天福地虽可与地理名山所在对应了了,但世上可寻见者不过略当于壶体口径的部分,其广大腹地区域并非存于凡尘的时空维度之中:“乍标华於海上;或回竦於天中,或弱水之所萦,或洪涛之所隔,或日景所不照,人迹所不及,皆真经秘册,叙而载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非仙缘道行具足者是不得窥其口径的。

其实在《神仙传》壶公故事之中,“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壶公亦对长房言:“卿可教,故得见我”――这种隔凡断俗的幽闭性已了然矣。作为后世小说杂记中仙家福地代称的“桃源仙境”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武陵渔人亦是在极偶然中得见了世外桃源的入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文清晰细致地刻画了一个隐蔽狭隘的“壶嘴”状仙源入口,由此渔人到达了壶中腹地一方与世隔绝的理想净土。不仅如此,渔人去后重来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桃源仙境“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陶渊明《桃花源诗》)。

“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唐刘商《题水洞二首》其一),古人眼中的桃花源绝非仅仅一块平凡的避世安身之地,更是仙人怡然长驻的福地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将“桃源山洞”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五:“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诸洞天福地虽记述各异并分出不同的高下层级,归旨却无不同:藏于山深的洞口为仙源入径,向道之人通过勤敬不懈的修行活动最终进入到洞天之内的博大神仙境界中。这种自外而内、由窄入宽的壶状形态及特点正是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宗教期望相契合的,可以说将“洞天福地”之“福”训为音近之“壶(瓠)”未为不可;五代高道吕岩在《赠罗浮道士》诗中即言:“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壶天”亦是常见的道教仙境的代称。

究道教“壶天”之典,亦出壶公故事。仙传记载卖药翁壶中藏有一时空特异的绝妙所在,“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后汉书・方术列传》的相应篇章亦记述壶内“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壶中天地”自是仙气氤氲,金丹玉液、碧桃红树、水榭琼楼乃至羽士仙姬无所不该,俨然玄都帝乡之景致;而居此之人则过着仙家真人的自在生活――个中情景恰是道教长生长乐的神仙境界之写照。南宋高道白玉蟾在武夷修仙传道的止止庵即建在一处壶天胜地:

上有天鉴池,可以通弱水,下有升真洞,可以透蓬莱。若武夷千岩万壑之奇,千山万水之胜,莫止止庵之地若也。云寒玉洞,烟锁琪林,紫桧封丹,清泉洗玉,猿随羽客,鹤唳芝田。铁笛一声、草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泠泠。盖可以歌太空紫虚之洞章,吟玉灵羽翮之仙曲。然则尘埃不碍眼,古今皆一时,而绛幔虹桥之事,犹宛然矣。奇哉,青草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咏心。神仙渺茫在何许?武夷君在山之阴,孤舟只棹归去来,琼花满洞何处寻。岂非止止庵清绝胜妙处也?

庵堂坐落于武夷三十六峰第一峰九曲溪头第一曲,地属山间谷地――它背倚幔亭峰,面对虎啸岩,左为天柱峰,右临铁板嶂,居前则有溪水流注于南;四山环绕一水抱流所成之风水佳地,形貌外密中宽、地呈椭圆,宛在壶中。恰如壶里暗藏福乡逍遥地之仙话,此地亦天地灵气之所钟,仙蕴扰扰:始有太姥元君结庐,次有张湛、后有毛女鱼道超、鱼道远,晋人娄师锺、唐人薛邮,宋人李淘真、李铁笛、李磨镜,奇人异士,世有所出。于是白真人亲书“止止壶天”四字在此,可谓良有以也。

又东岳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有明代所建“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更名为“壶天阁”,亦取道家“壶天”之意,门洞石匾“壶天阁”三字为乾隆帝登岳时所题。此阁楼为跨道式建筑,立于高台之上,西有九峰山,东对十峰岭,北靠山体,周遭环翠接天余脚下一席之地,宛似壶中窥天。嘉庆年中有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曰:“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又泰安知府廷璐题联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壶天之道意仙蕴可谓了然矣。

但是古今有志于求仙学道者对一方壶天的孜孜求索非仅限在身外,唐宋以降的内丹家们亦转觅之于一身之中,譬为修成金丹的境界。道教内丹之学秉承中华文化传统中天人同构的思想,将人自身看作一微型宇宙,以身为鼎炉,以心为神室,运神为火候,煅炼体内精、气,结此精气神三宝还成金丹,不腐不朽与道长存。是以内丹家们无须再跋涉山水搜索灵药,出于明代的经典丹著述《性命圭旨》中有炼丹口诀:“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并附《采药归壶图》一图;经文说解云:

盖欲炼此丹,虽以药物为主,欲采药物,当在根本用功。何谓根本,吾身中太极是也。

天地一阳来复,而吾身之天地亦然,内以采取吾身之阳,外以盗取天地之阳,则天地之阳有不悉归于我之身中而为我之药物乎?

此所谓“采药归壶”者,“壶”即是吾身也;同书中还收有一首与“壶”相关的喻道诗,诗中以冰壶来譬喻此身元神之所居:

第6篇

关键词 香菇;夏季;覆沙;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1+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14-03

近几年,夏季栽培香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填补了香菇夏季生产的空白,从而实现了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周年有鲜菇的目标。覆沙栽培是覆土栽培模式的改进,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质特佳、产量很高、高温能出菇、管理极省工、营养易补充等突出优点。现将香菇夏季覆沙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适宜栽培时期

夏季栽培香菇,菌袋制作适宜时间长,气温逐渐升高,温度易调控,栽培成功率高。河南省大部分地区12月至翌年3月都可接种生产。4—6月覆沙转色,5—10月出菇管理。

2 合理选择品种

目前推广常选用的香菇品种主要有南山一号、武香1号、931、L18等,这些品种菌龄60 d左右,出菇早,菇形好,产量高。尤其是南山一号菌株,具有菇形圆正、高产优质、菇肉厚实、温型高、菇体大等突出的优良性状,可作首选当家良种。

3 栽培料选择及配方

木屑以10~15 mm筛孔的专用粉碎机加工为好,以硬质阔叶树种为佳,木屑粒最好呈方块状[1]。栽培香菇的原料配方中可以添加10%~30%的棉籽壳或玉米芯。培养料参考配方有:配方1:干杂木屑80%,麦皮、细米糠18%,石膏粉1%,碳酸钙粉1%;配方2:干杂木屑60%,麦皮、细米糠18%,过磷酸钙1%,碳酸钙粉1%,棉籽壳或麸皮20%。

4 菌袋制作

4.1 拌料

技术要求配方准确,拌料均匀,含水量适宜(配方1的含水量控制在50%~55%,配方2的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工艺流程为:一是先预湿主要原料。可以提前1~2 d将杂木屑等提前浇水预湿,边浇水边拌匀。如果连续生产可一次预湿2锅的料。二是加辅料。装袋前根据锅的大小决定拌料数量,当天拌的料当天用完,不能隔夜。辅料——麸皮、石膏粉等干撒在预湿过的主料上,然后翻拌混合均匀。三是测定含水量。香菇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55%左右,准确测定需用电热干燥箱、天平等设备[2]。

4.2 装袋

一般采用15 cm×55 cm香菇袋装培养料。培养料用装袋机装袋,尽量装紧,袋口留足7 cm,用干布抹净袋口内壁,用塑料带扎紧袋口。防止料袋扎破,选择木屑颗粒度很重要,过大的颗粒容易扎破料袋,因此以6 mm左右的颗粒为好。

4.3 灭菌

生产上通常采用专用锅炉罩膜式灭菌灶或船型钢板锅罩膜式灭菌灶常压灭菌,每灶灭菌量可灵活掌握。但一次灭菌量也不能太多,一般掌握在5 000 kg干料装起来的菌筒。否则,易出现料变酸或灭不透的现象。料筒“井”字式堆叠于钢板锅上或锅炉旁边(底部架空透气),内用薄膜外用帆布(或彩条布)罩密,再用沙袋或平板压边,表面用绳索拉紧缚于小钢筋钩上(图1)。

猛火“攻头”,尽快升温至100 ℃,维持12~15 h,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一会儿,再停火闷一夜后出锅。前2锅可以在底层2~3层料筒之间放1个耐高温的探头温度计,当温度达到98 ℃开始计时,维持8~10 h即可(实践证明,蒸汽包鼓起时底层袋温才70 ℃,要达到90 ℃还需要10 h以上)。2锅以后,根据锅炉的产气量和火力情况就能自行掌握时间。灭菌过程中还应认真观测,及时加水,避免“烧锅”,也应避免火力过猛造成罩膜炸裂。

4.4 接种

由于夏季香菇的接种时间在春季,当时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杂菌孢子量相对较少,多采用在发菌棚内开放式接种。具体方法如下:接种场所可选择在干净、干燥、经过消毒的菇棚内和室内场。提倡在菇棚内(新菇棚为佳)接种、培养,但应加厚棚顶覆盖物,潮湿地面铺薄膜或彩条布。料筒冷却,提前将接种棚内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处理,地面铺1层花胶布,灭菌好的料袋出锅后直接进棚,自里向外每2 000袋码1垛,垛与垛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接种操作和接种后摆袋。将完全冷却的料筒和菌种、酒精棉球、酒精灯、一端削尖呈圆锥体的打穴木棍工具等放在一起,盖上较薄的塑料膜,底边向里折,从里边用菌袋压着塑料膜四周,留一小段不压,以便操作人员出入和放消毒剂,每1垛用0.6~1.0 kg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

开放式接种于接种前可通风排尽消毒剂药气,掀开灭菌垛的一侧,1~2人先把料筒搬到接种台上;1人用经酒精和火焰消毒的木棍尖端打接种穴,单面打3~4穴;1~2人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料筒接种面;1人用酒精棉球消毒过的手撕开经0.25%新洁而灭表面消毒过的菌种袋,去掉接种点老化菌丝并交给接种人员,4人将菌种掰成锥形菌种块,将其尽快接入穴中,菌种应将穴填实、填满,高出,盖口;2人将接种过的菌袋套上外袋,1人码垛。一般1袋菌种(菌种袋规格为15 cm×30 cm)可接20~25料筒。特别注意料筒只能在接种前搬动,若接种后搬动污染率较高。接种过程中菌筒仍堆叠成长方体(两端“井”字式堆叠,中间平行堆叠)。接种后再用薄膜罩密10~20 d(气温高时间短,气温低时间长),可保温促发菌,进一步提高成品率。这样接种速度较快,8~10人的接种组1 d通常可接5 000料筒。

5 菌筒培养

5.1 翻堆叠筒

菌筒培养阶段应进行3~4次翻堆。菌丝圈直径达5~7 cm时掀膜进行第1次翻堆,同时解开套袋口通氧,菌筒改为“井”字式堆叠;菌丝圈直径达10 cm时进行第2次翻堆;连穴以后进行第3次翻堆。随着菌丝数量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应进行多次翻堆,不断疏散菌筒,加强通风,严防“烧菌”[3]。

5.2 刺孔增氧

结合翻堆对菌筒刺孔2~3次(俗称“放气”),增加菌筒内部氧气,极有利于香菇菌丝正常生长发育。一是“放小气”。一般结合第2次翻堆进行。每个接种穴周围用细竹签刺3~4个孔,注意刺孔不能太深太边,偏松偏干的菌筒可暂不刺孔,避免感染杂菌。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这一工序目前大都省去。二是“放中气”。一般结合第3次翻堆进行。每个接种穴用较粗的竹签再刺5~6个孔。三是“放大气”。香菇菌丝发满菌筒后进行。用竹筷子粗细的工具或机械刺孔60~100个,深至袋心。注意偏湿偏紧的菌筒多刺孔,刺深孔,偏干偏松的菌筒少刺孔,菌筒长杂菌的部分不刺孔。菌筒刺孔增氧后呼吸作用大为增强,温度急剧升高,特别注意疏散菌筒和通风,严防“烧菌”。气温28 ℃以上不宜大规模 “放大气”。如果菌筒及时割缝排场,也可不“放大气”。

6 搭建菇场

6.1 选场建荫棚

重点选择夏秋季节温度较低的场所。要求水源充足,环境卫生,水质干净(达饮用水标准),土质疏松,易灌易排,方正大块的砂壤土场地。整畦,畦面宽1.0~1.3 m,畦沟宽50 cm,畦高10~15 cm。整平畦面(略呈龟背形更佳),浇灌水菇场要求畦面同一水平。一般每2畦立1排柱于畦沟边,棚高2.5 m,柱高3 m,入地0.5 m。棚顶架竹木,再盖遮阳网,网上铺麦秸、稻草、玉米秆等,菇棚四周围遮阳网或草帘,最好再栽种长藤蔓的攀援植物,遮荫度为“二阳八阴”。

6.2 搭薄膜棚

可以在菇畦上拱竹片盖薄膜,采用屋脊形盖膜方式更好:将2块4 m宽的薄膜同时固定在同1排柱顶的梁上,隔2畦的2排柱与柱之间都固定1根横竹,横竹距棚顶0.8 m,距畦沟1.7 m,薄膜上下两面都用绳索将梁和横竹连起来,这样2块4 m宽薄膜就将4畦的菇棚上部围成屋脊形[4]。

7 转色

种植较早的,放大气以后进入转色阶段,转色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 ℃,湿度70%以上,给予适当的条件让其自然转色;种植较晚的可以先覆沙后转色,只要保持覆沙材料湿润,则不用任何管理,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转色。这就用极简便的办法,科学地解决了保湿和通风这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不但省工、省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烂筒。

7.1 畦面处理

将畦面整成略呈龟背形后,新菇场可不用任何药剂消毒;老菇场可喷洒敌敌畏1 000倍液和漂白粉100倍液或辛硫磷2 000倍液和福尔马林50倍液等对整个菇场进行杀虫、杀菌处理。新老菇场的菇畦表面都应撒施一薄层石灰粉,一般菇场施用石灰粉750~1 500 kg/hm2。畦面再铺1层沙,确保透气不积水(砂质壤土菇畦可不铺沙),再将畦面整成略呈龟背形。

7.2 脱袋排场

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脱袋排场。畦面四周留5~7 cm空位,畦面两边横排,中间纵排,菇场一般可排菌筒13.5万个/hm2左右。若发现已发生“烧菌”的菌筒(发软,呈死灰色),则不能马上脱袋(一脱即解体),而应将菌筒刺孔或割缝后稀疏堆放或集中排放(缝朝下),待菌丝恢复,菌筒发硬后再脱袋排场(图2)。

7.3 先覆沙后转色

准备覆沙材料,使用粗河沙用石灰水调湿,pH值7.5。一般菇场覆沙材料用量约150 t/hm2。菌筒脱袋排场后应尽快覆沙,先将畦沟泥土铲至畦面四周空位上做边,再将湿润的覆土材料撒施在未转色的菌筒上面,将未转色菌筒全面覆盖,厚度1 cm以上。不用任何管理,经5~7 d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转色为标准、均匀的红棕色,再过几天则进一步转为棕褐色。先覆沙后转色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覆沙材料要求覆盖前调湿(干则不转色,覆沙后调湿过度可能烂筒);二是覆盖薄膜确保菌筒通风、不淋雨(薄膜边缘不着地,菇畦两端不覆膜);三是正常情况下菌筒转色阶段不需任何管理(如果因覆沙材料不够湿、不够厚,或遇特别干燥多风天气,覆沙材料已干,菌筒未转色,则应喷少量水将覆沙材料调湿即止)。

7.4 预防出“脱袋菇”

菌筒脱袋覆沙阶段可能出“脱袋菇”,都是混有很多泥沙的畸形菇。少量出菇无关大局,但有时出菇量多达0.3~0.5 kg/袋,菌筒下部出的香菇把菌筒顶起,很多菌筒出完“脱袋菇”即烂掉,则会损失惨重。预防措施:一是菌筒搬运、脱袋、覆沙动作要轻(避免强烈震动刺激菌筒出菇);二是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脱袋覆沙(气温高不适宜出菇);三是菌筒适当提前脱袋覆沙(菌丝未生理成熟不容易出菇)[5];四是菌筒经搬运平卧于畦面上,静置几天再脱袋排场(避免连续震动刺激菌筒大出菇)。

7.5 洗刷出菇面

菌筒完全转成棕褐色后,可逐步洗刷菌筒朝上面作为出菇面,菌筒下部的空隙用菌筒上面的覆沙材料填满,菌筒可能马上开始出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若菌筒未现蕾,又不急于出菇,也可适当推迟洗刷。但不宜推迟太久,避免转色太深,菌皮过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对推迟洗刷的转色菌筒应喷洒少量水,避免干燥脱水。

8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重点是调节温、湿、气、光等环境因子,尽量使环境条件适合香菇生长发育的需要。一是调温。香菇属于低温变温结实性食用菌,反季节覆沙袋栽香菇,菌筒应始终保持通风状态,还可适当加厚荫棚覆盖物,在荫棚栽种藤蔓较长的豆科、小瓜等攀援植物,既降温又增氧。中午和下午高温时段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对棚顶实行微喷。二是调湿。应保持菌筒适宜的含水量。可采用干湿交替的调湿措施,一般在1潮菇采收完后,对菌筒喷洒水,补足菌筒水分,出菇后一般不补水(采收前更不能补水),这种调湿方法出菇潮次明显,菇体含水量较低。也可经常对菌筒喷洒少量水(采收前不补水),这种调湿方法出菇潮次不很明显,出菇较稀[6]。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对菌筒实行微喷。目前的微喷实施有喷带和雾化喷头2种,前者较经济。三是调气。香菇为好氧真菌,夏秋季节子实体生长极快,消耗的氧气剧增。覆盖薄膜只为避雨,应确保通风,高温高湿季节更应确保大通风。只有冷天才可考虑短时间覆严薄膜[7]。四是调光。香菇为喜光食用菌,出菇最适宜的光线为“三阳七阴”。夏季为降温可调至“一阳九阴”或“二阳八阴”,秋季调至“三阳七阴”较适宜。个别菇场由于光线太暗,长出的香菇菌盖小而薄,菌柄长而粗;反之光线太强温度高不适宜出菇(图3)。

9 病虫害防治

烂筒是当地覆土香菇最重要的病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改为覆沙以后,烂筒现象大大减少,主要是沙子的透气性好。但烂筒现象仍有发生,主要是病原菌为害(真菌、细菌等)及环境因子不适(高温、高湿、缺氧等)造成的。因此,在覆沙香菇生产全过程的菌筒培养、覆沙转色和出菇管理等阶段,尽量创造适宜香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温、湿、气、光等)[8]。如果菌筒培养阶段遇到高温和缺氧,造成严重“烧菌”,菌丝大量死亡,菌筒软绵绵呈死灰色;或是菌筒出了1~2批菇后发生烂筒,不断蔓延,直至全部菌筒腐烂。大部分烂筒仍然是菌筒培养阶段高温、缺氧造成的,也有部分烂筒是在覆沙转色或出菇管理阶段高温、高湿、缺氧等原因造成的。故香菇生长的全过程都应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和缺氧,特别是菌筒培养阶段应严防“烧菌”和缺氧[9]。此外,适当提前脱袋覆沙,采用先覆沙后转色的先进工艺,喷水时勤喷少喷,拍打催菇避免过重过频。有些菇农发现烂筒中有小白虫(菇蝇、菇蚊幼虫),若取样镜检多能发现线虫,误以为是它们造成烂筒的,盲目施用杀虫剂防治烂筒,实际上不但无效,还伤害菌丝加速烂筒。特别是容易造成香菇农残超标,危害消费者健康。其实烂筒并不是它们造成的,而菌筒腐烂后它们才会滋生。出菇阶段尽量不用农药防治香菇烂筒及其他病虫害。用茶籽饼防治蛞蝓效果最佳,也可晚上人工捕捉[10]。有时发现一片看似正常的香菇菌筒能正常显蕾,但几天后菇蕾全部,以后还会重复几次“正常显蕾”至“全部”的过程。会蔓延,但只要挖出隔离带(死菇菌筒两端各搬掉十几袋正常出菇的菌筒),用石灰粉或漂白粉对隔离带进行消毒,常可防止蔓延。这是地埋香菇特有的病害,可能是土壤中的病毒为害所致,有待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

10 适时采收

由于夏季袋栽香菇出菇期气温高,香菇生长迅速,所以适时采菇非常重要,每天都要观察香菇的生长情况,在香菇的菌盖未破膜前(6成成熟时)及时采收,必要时每天采收2次。采收后马上整理,及时包装外运或冷藏。采收首批菇,有时菇脚会带出一块菌筒料,影响产量,原因是菌皮太薄不够硬。可一手按住菌筒,另一手将菌柄轻轻摇一摇再采下。如果菌筒转色后适当推迟洗刷出菇常可避免。

11 参考文献

[1] 魏银初.图解香菇高效栽培[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

[2] 邓春生,熊中良,周世黄.我国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之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57-158.

[3] 鲍兴.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3.

[4] 陈碧清.高山反季节香菇地栽技术[J].食药用菌,2011(6):34.

[5] 康源春,刘震.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3):34-37.

[6] 梁彩凤,张长河.香菇的段木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9):50-51.

[7] 李明芝,连艳鲜.草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2(9):35-37.

[8] 王玉梅.香菇与玉米套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4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