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时间:2023-05-29 17:4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第1篇

一、“多一点”细节的凸现

细节描写是用特写镜头的方式细致而凝炼、准确而生动地彰显文章中的细小环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考场记叙文写作应多一点细节描写意识,把“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巧妙镶嵌于文中,既可凸现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又能牢牢捕获阅卷老师的“芳心”。

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声声“宝贝”》中:“一天,正当我想把手伸进水桶的时候,您叫了声:宝贝,过来!’”待我明白您是在叫我时,心里有一股暖流涌过。以前的老师对我不是吹胡子瞪眼睛就是打骂,可现在您却叫我“宝贝”,我是您的心肝宝贝呀,我怎么能做对不起您的事呢?”那一声“宝贝”,凝聚了老师对学生多少真诚无私的关爱啊,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人心的呢?接着,将这个老师和以前的老师进行对比,更使得那声“宝贝”蕴涵无限的爱意。恰恰是细节在字里行间的渗透,最终将浓浓的师生情表现出来。

二、“多一点”视角的转换

很寻常的材料也能写出令人叫绝的考场作文,其制胜妙招之一便是“多一点”视角的转换,它能使文章的构思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从平淡中显出“奇崛”来。

如中考满分作文《同样的风景》精彩片段:“我是一只幼蚕,缓缓地在桑叶上蠕动。啃着我的食物,喝着上帝馈赠的露水,悠闲地活着……一天,我正在安详地晒“太阳浴”,突然一只飞蛾飞过我的身边,深沉地望了我一眼,就匆匆地走了,留下我为他的眼神深思。那一眼包含了鼓励、鄙夷、不屑、无视……”

转换视角,以童话的形式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只幼蚕为了理想,为了飞舞美丽的蓝天而不懈奋争的故事,凸现了别致而又不乏新意的主题: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世界,奋斗后才会领略到她的妩媚、她的诱人。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三、“多一点”波澜的设置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考场记叙文可运用多姿多彩的笔触,扬起情感的浪涛,兴起思想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有“峰回路转”之妙,从而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

如中考满分作文《爱的传递》,文章通篇运用拟人手法,模拟“蜘蛛”的口吻,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展开,写了童年的残缺、生活的艰辛、自我的狠毒和对母亲的怨恨。当读者心生疑惑时,作者引出一个美丽的画面,一个出人意料的情结――母亲竟然希望自己融入孩子体内,变成那“鲜艳的外衣”(保护自我的毒素),谁会想到,母亲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传递这份爱心!行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四、“多一点”故事的创新

第2篇

A Traffic Accident

One afternoon, on my way to home①, I saw an accident: a car knocked an old man down.

I shouted to the passers-by for help. When the car driver saw this, he was afraid and he quickly closed his window and drives② away. “What shall I do? The old man needs help,” I thought.

At that time, a truck stopped and the driver came out. “What’s wrong with the old man, boy? What can I do for him?” the driver asked me. “Uncle, please help the old man. A car hit him and he is badly injured!” I said. “Well, don’t worry. Let me take him to a hospital,” the driver said.

A few minutes after③, the driver took the old man to a hospital and I telephoned the police station. I told the police whole the story④ and the number of the car. The policemen said to me, “Well done, boy!Leave it to

us. That car driver will be punished!” Then I went to the hospital to see the old man.

When I got home, it was 7:30. Though I was a little tired, but⑤ I felt very happy.

安徽省濉溪县四铺中心学校 胡安楠

1. 优点:

作者以简洁的笔法记叙了放学回家的路上亲历的一次交通事故。习作遵循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短文的语言规范、表达准确,体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2. 需要修改的地方:

① 改为on my way home。on my way home意为“在回家的路上”,home 在这里是副词,前面不能加介词to。

② 改为drove。根据上下文,此处应用一般过去时。drive的过去式为drove。

③ 改为later。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中,表示在一段时间以后,应用later。

④ 改为the whole story或all the story。whole 应放在定冠词the之后,all应放在定冠词the之前。

⑤ 去掉but。汉语的“虽然……但是……”翻译成英语时,用了though就不能用but;同样,用了but就不能用though。

第3篇

用想象、联想来丰富作文内容

什么是联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联想就是根据一个或者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者联系,而想起了别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燕子往往会想到春天,谈及李白往往就想到杜甫,人们的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借助于想象,人们既可以创造出并未直接感受过的已经消失的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有效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比如,2009年重庆市的中考高分作文《爱的承诺》,祖母的咳嗽声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并由祖母的红嫁衣为情感线索书写了祖母从年轻到年迈对家乡深深的挂念,由此点明了“这份爱的承诺,名字叫家乡”这一主题,行文自然,情真意切。又如,2009年广东省考区中考高分作文《我和张骞一起梦回楼兰》,以梦境的形式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作者自己与张骞在梦境中的所见所闻,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景”巧妙地联系起来,突显了现在人们关注而又不乏新意的“保护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问题,大胆而富有新意。

运用时政新闻材料

中考作文的关键是把头脑中积累的材料挖掘出来,加工起来,成功利用。时政消息、新闻等与时俱进,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尤其是一些重大时事新闻材料,往往会包含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和社会等许多门类,这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写作的有效素材。例如,2009年湖北省武汉市考区的高分作文《尽力而为就好》当中的片段:

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全球60亿人的目光下登上了领奖台,五星红旗在那一刻随风飘展。2008年,他带着13亿人“家门口”的祝福站在了起跑线上,可在那一刻,他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离开了。刹那间,整个中国都炸开了锅,对他的批判就像暴风雨一样袭来,打在刘翔一个人的身上。刘翔退赛,有人说“四川出了个范跑跑,北京出了个刘跑跑”。4年来他在努力,他为这一刻留下的汗水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刘翔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如果说仅仅是为了一块金镶玉而要刘翔那么痛苦,我宁愿不要在赛道上看见他的身影。刘翔,我看见了你的努力,你的汗水,也看见了你对2008年赛道的不舍,别太在乎结果,成败如水,问心无愧。

该片段以刘翔为例,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力而为就好”,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作者对刘翔的理解之情。

又如,2009年黑龙江省的高分作文《与“90后”结缘》中的片段:

那是在前几年,我们还嬉戏于襁褓中;那是在前几天,我们还在幼稚地玩耍。而如今,我们即将握住建设祖国的接力棒,用我们一颗赤诚的心为祖国的辉煌增色。你应该看见“90后”的我们昂首挺立、仰天长啸;北京奥运火炬接力遇到阴风阻挡时,使我们“90后”的志愿者跳入冰冷的水池中;捍卫国旗的伟大;奥运场上激烈争夺时,是我们“90后”运动员顽强拼搏,举起了金镶玉的金牌……

此片段以当时的一些时政话题为材料来组织,字里行间洋溢着“90后”的自豪和自信,似一曲“90后”的赞歌,感染力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多关注社会,多思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多了解和分担他人的苦难,从而更加灵活地选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材料。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扩展写作的题材范围,进一步丰富写作素材,又可以让作文内容赋有时效性和丰富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叠加同类材料,展现知识积累

叠加同类材料、展现知识积累的方法比较适用于议论文以及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因为一个材料总是比较单薄,如果把几个同类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那么写作内容自然也就会充实起来。下面是2009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满分作文《不走寻常路》当中的片段:

你从蔡伦的造纸作坊中走来,走过清丽的唐诗,走过工整的宋词,走过婉约的元曲,走过恢弘的《清明上河图》。听!编钟长鸣,那是盛唐迎宾的礼乐。看!水袖拂动,那是簪花仕女的群舞。是谁,用活字印刷出了《周易》和《论语》?是谁,用天然的磁石制成了导航的罗盘?是你,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用你那勤劳与智慧,证实了你所走的不寻常之路。

作者在片段中,历数了中华历史上的灿烂的成就表现出作者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令人产生共鸣。

又如,在2012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垒高自己》中,作者以“垒高自己,用三种书的厚度”作为首段,而后分别以“三毛的书”“鲁迅的书”“凡尔纳的书”作为小标题来架构组合,使得全文围绕题目而写,结构明确,逻辑清楚。选取阅读的书本以及由此所透露出来的作家的精神品质,表达出通过学习三毛的柔情、鲁迅的犀利、凡尔纳的创新来垒高自己的主旨,足见小作者平时的深厚积累,也使得文章的立意深刻。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寻找素材。这样,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精雕细琢,还原真切的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有细节则文生,无细节则文死;有细节则文丰,无细节则文松。对初中生来说,记叙文是考查的重点,所以一定要练好,而练好记叙文的关键是写好细节。只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章的细节,才能使文章里描述的人、景、事等“活”起来,才能够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比如,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的高分作文《今天真好》中一段文字: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天空就像一汪洗砚水。不一会儿,墨黑色的浓云慢慢地向四周散去,淡了,淡了。天边的云彩变成了浅红,一会儿又变成了粉红。又过了不久,粉红的色彩却已是橘红了。

这段文字观察入微,作者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大自然中的真实的美不曾远离我们并从大自然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启迪,写出了“好”的内涵。

又如,2009年广东省考区中考高分作文《我和母亲一起牵手》中的片段:

又是村头的小桥,又是当年的母亲,母亲的手一如当年一样的温暖有力,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皮肤黝黑而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结满了厚厚的老趼。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嶙峋的瘦身,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

在整篇的文章当中,作者抓住母亲牵着自己的手走过村头小桥的这一生活化的细节,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特别是这段文字,作者对母亲的手做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包含着母女的深情。

旁征博引,选择深厚的材料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大都经历了时空的检验。写作时,恰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素材,既可以展现自己广博的积累,又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提升作文层次。

比如,在2009年辽宁省沈阳市考区的中考满分作文《低头是一种智慧》中,虽然只选用了两个材料,但却典型而又说服力。作者先以反面材料项羽的事例阐述“不会低头的人生是一种遗憾”,然后又以正面的材料司马迁的事例证明“低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200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高分作文《沉醉在诗歌的世界里》一文中,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文章具有诗意的力量。还有2009年黑龙江省中考高分作文《与戏曲结缘》一文中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从剧种到流派,再到五彩缤纷的脸谱,将我国戏曲文化的深邃魅力娓娓叙来。

2011年江西省满分作文《传递执著》题记: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这个题记非常吸引人的目光,开篇即显示出作者阅读的底蕴,为文章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2年河北中考佳作《我与静水的亲密接触》一文中,题记如下:

千百年来,湖水安静。千百年来,人心喧腾。且看静水如何修身养性,何如厚德载物。

接着,作者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的首段都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所引用的句子依次如下:“未名湖是和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文章大量引用诗词名句,语言诗意灵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显示了小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升了文章的层次。

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有效的作文选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感悟。无论选用什么样的素材,首要的条件是我们手头要有选择的可能和余地,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素材,这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之,《语文课程课标》和中考作文阅卷标准中都有对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与否的考察。要做到作文内容充实,学生可以从联想和想象、运用时政和新闻、叠加同类材料、关注细节、引用名言警句等方面入手,提高作文内容的充实度。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中考3年模拟”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伟雄,李一雄,卢友波.解题决策(初中语文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考作文命题研究专家组.名师特训・中考作文――临考突破与应试技巧[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文章“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在此,我结合历年中考的考场作文的优秀写作范例,并进行简要的点拨,以对中考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统摄全文,有提纲挈领的功效。考生在一开头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直接点题;既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又可以单刀直入点明论点。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所以是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如:

她叫王芊芊,我读初二时的班长,尽管我俩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议论文写作时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中心论点,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作者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如:

如果你站在两把伞之间,淋湿的总是你;如果你同时追逐两只兔子,你将一无所有;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将摔在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选择》)

中考作文开头点评:在考场上,好的开头大多是言简意明的。它的目的在于给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响的印象,激发阅卷人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由于考场作文的写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让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思想或者情感。

二、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挂钟不慌不忙,有节奏地走着,“滴答”“滴答”……都快4点了,妈怎么没有回来?(《担心》)

中考作文悬念点评:设悬念是逗引读者好奇心的一种手法。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会让作文眉目传神,这样会让故事的情节在一开始就掀起了波澜。悬念设置之后,作者要学会不断地解疑和增疑,这样情节就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使作文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三、状物写人,渲染气氛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如: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中考作文渲染点评:从状物写人入手,可以渲染气氛,丰富情节,烘托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但渲染要适度,而且要与真情结合,否则过多地渲染会让人感到矫情。

四、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开头先写一段场景、情节描写,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如: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晖,秋霜目送最后一只归雁。当许许多多的美丽都已凋尽,我们仍要对自己说:别伤心,一切逝去的,都会在阳光照耀时,重新回来!(《留在记忆深处的……》)

中考作文烘托点评:之所以用环境烘托心情,是因为环境是实的而心情是虚的,用景来烘托心情,直观明白又有诗意,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禁之意于言外”的效果。写作时要注意情与境呼应,情与景的交融。

五、巧妙联想,激趣

联想思维的方式,是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更突出。如:

微笑很美,它胜过世上任何其他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宁静神秘;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清丽亲切;朱丽叶・罗伯茨的微笑自信并充满活力……面对这些微笑,我不禁要问:她们的微笑为什么美?(《微笑着面对生活》)

中考作文联想点拨:联想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脱离具体事物的联想是空想、妄想,联想一定要来自实际生活中。联想要合情合理,具体事物和联想到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抓住这种联系,联想才能在情理之中。

六、巧用修辞,增强文采

修辞是装点文章的美容师,他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文字,刹那间变得生动传神。

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它缘自佛祖拈花微笑的智慧,于是,微笑便成了一种态度,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因为它,你可以自信而不傲慢,悲伤而不颓废,年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轻狂……(《微笑着面对生活》)

中考作文修辞点评: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考作文训练常常是训练修辞的本领,而许多中考满分作文的胜利,也常常体现为修辞的胜利。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旁征博引,突出主题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兴趣,又能提高文章的品位;既能揭示主要内容,又能突现人物和事件。以流行歌曲开头,既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朝气和活跃的思维,又能给作文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时尚的色彩。如:

古人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人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半山腰的风景》)

中考作文引用点评:让语言美起来,引用不失为一个良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俗语谚语、流行歌曲很多,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和流行歌曲歌词,既增添了文采,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增加思想的深度。

第5篇

1. 好读书,读好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广泛地阅读,养成广泛阅读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要强调读原着,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看电视、看连环画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坚持每天30分钟课外阅读,可以利用晨读、入睡前的这些时间,也可以把时间分散,关键是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像刷牙洗脸那样成为一种习惯。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宣传栏、板报和班级图书角、班报等阵地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学生之间可以开展阅读竞赛。教师的身体力行能带动学生的读书活动,能把读书计划进一步落实。随着学生读书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要读好书,书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书籍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如今的孩子大都很喜欢看书,我们经常在学生的课桌中发现一些校园小说或网络小说之类的快餐文学,读这样的书有些时候会有消极影响。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外,教师可以开列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购书,读小说名着、名家散文、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不断扩大阅读面,细细品味可以让学生的感情更加细腻,在细节中注重点点滴滴的情感,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体察。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在遇到话题时便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内心情感。只有博闻强记才能使日后的写作变得游刃有余。

2. 勤动笔,抒真情

读是写的基础,先读后写,在读范文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古人读书时往往边读边加批注,真正做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有了这一基础,他们在写作时游刃有余,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如今的中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真正自己主动动笔写作的很少,老师课堂上过多强调写作的技巧如开头、结尾等,忽视了选材,使得部分学生提起笔就是“旧事重提”,行文中不能抒发真情。优秀的作文必定思路清晰,观点积极向上,抒发的感情浓烈又能引起共鸣。如何做到这些呢?

2.1 善于整理自己的思维。

学生学写文章,从某种意义讲是学“想”,想得正确,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当下很多学生作文思路不清,虎头蛇尾或是头重脚轻,详略失当。下笔前仅仅考虑了写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怎么表达生动的问题,致使行文随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文章自然入不了阅卷老师的眼。那么,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维呢?写记叙文,要确定好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顺序,还要注意伏笔、照应和过渡。可简要列提纲,按照提纲写,思路定不会混乱。比如,中考满分文《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作者化用古诗词用“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小标题,从桥到水再到人,层层深入,文章层次递进之时,读者的情绪也被逐步带人。再如,《云散天蓝》,作者按照故事情节,分别用“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展现情感发展的轨迹,使主题更加突出。

2.2 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位老师说“会说话就会写作文”。其实际意思就是要求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说话的条理,精炼说话的内容,努力把说话的内容转化成文本,这就是写作。所以,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读书笔记。每周2-3篇,规定篇目,教师多找些感情真挚或富含生活哲理的文章,中考记叙文或散文就是不错的选择。(2)续写故事。如课本中《窗》、《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通过续写,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人物的独到体会写出来,我们在批阅这些作文时,定会看到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文字,并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3)对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评说。教师可以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针对某个问题,让他们有话可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3 努力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翻开近年中考作文试题,“真情实感”的要求是共同的表述。“感情真挚”是文章的根本。很多人为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留下眼泪,写自己的痛楚,写欲哭无泪的母亲,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歌功颂德,真实细腻的描写,感染了每一位读过此文的读者。我们要留心生活,切忌去写自己从没参与过的事,没见过的人。生搬硬套,只能给人华而不实之感。要学会抒情,要有感而发。在平凡的叙述中通过细节传情、借物传情,决不能胡编乱造、感情浮泛。比如,中考满分作文《让我悄悄告诉你》,写母亲“准备早餐”、“下楼发动车子”、“坚定的眼神”、“一句叮嘱祝福”四个平凡细节渗透出浓浓的母爱,同时作者也“四次”“悄悄地”告诉妈妈心里话,饱含对母亲的关爱感激。作文感情真挚才能打动读者。

第6篇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话料、话引、话题和话框4部分构成,对作文起着定向、定位、定性的作用。其中话引的作用最为重要,它是对话料的阐释和对话题的引导,是话料与话题的纽带,甚至能够给我们提示一定的作文思路。话题作文以“三自”(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特征、“四新”(拟题求新、立意求新、形式求新、语言求新)要求,尽显创新魅力,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体现了“人人有话说”的高考作文命题指向,体现了新课改的写作目标要求。

二、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有人认为,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又一种误解。审好并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导引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而“淡化审题” 不等于“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有的同学拘泥于所提供材料,从材料中抽取某个侧面或片断进行敷衍阐释,将话题作文写成了一般的材料作文。也有的干脆将话题当标题、主题或论题,或记叙受这个标题、主题制约的某个事件,或论述这个标题规定的论题,完全抛开材料,将话题作文写成了常见的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失分过多。

文章不切题,犹如医生不能对症下药一般,又怎么能得高分呢?那么,怎样防止话题作文跑题偏题呢?

1、扣住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我们将独词式话题扩展成短语并以此作为写作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

2、下笔扣题打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3、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间。比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一文,以参加“和谐”为主题的画展为内容,描述了“我”精心准备的三幅画:“婴儿哺乳图”、“泪眼蒙胧图”、“夕阳搀扶图”。作者分别以三幅图为小标题,着力描述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始终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

三、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话题作文兴起的背景,那么,话题作文本身所具有的鼓励创新的本质特征就成为话题作文兴起的动因。

话题作文较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有其独特优势,具体表现在:

1、命题的开放性。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范围、写作的内容指向,不限立意,不限取材,不限表达方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态势。

2、创新的导向性。话题作文是语文考试命题认识的更新和理论上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活考生的思维,激励并培育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思维的发散性。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是封闭性的,而话题作文则以话题为定点向四面发散,话题是触发点,是引爆点,引发考生向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分聚等多方向思考。

4、文体的多样性。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往往只限一种文体,而话题作文的文体则丰富多彩,多达十几种,除要求中学生掌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可写应用文,如书信、新闻、特写、报告等。写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剧本者比比皆是;写杂文、寓言故事、童话的大有人在。在诗歌中有写自由诗的,甚至还有写格律诗的。

5、行文的自主性。材料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引议联结,话题作文则不拘一格。立意自定,考生可围绕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文体自选,考生可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适合自己的文体;标题自拟,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考生可自拟文章标题。

四、写出真情

第7篇

一、创设情境,用激情点燃快乐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与关爱,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情绪往往被教师的情绪所左右,所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都努力尝试用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快乐,教学《说“屏”》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从古到今、从皇宫到日常家居的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屏风,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屏风的世界,使学生对屏风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最后将画面定格在一架用绿色蔬菜构成的屏风上,旁边是《浮生六记》中一段文字的配乐朗诵:乡居院旷,夏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然后再进入新课学习。这样,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情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激发起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搭建舞台,用活动彰显快乐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的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社会调查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课文,我也尽量搭建舞台,创造展现学生能力的机会,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设计了课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导自排自演,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语文教学中,点燃学生“快乐的火把”,为语文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学生才会在语文课中奏响快乐的乐章。

三、巧设读写,用创造展现快乐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在教学中,我开设读书活动课,组织学生大量阅读班级订阅《意林》和语文报、历年中考满分作文选等。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启发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写读书随感。在学生大量赏读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开设作文鉴赏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完善了作文教学,同时注入了活力和热情。在每次话题训练的方向和目的上,我选择话题的材料都靠近生活,力求达到文道合一。让学生正确地面对人生,学会感谢生活,充分展示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使作文课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沃土。

四、渗透情感,用心灵感悟快乐

语文是融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它除了一般教学的特点外,更包含着深深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使人愉悦,消极的情感让人颓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发挥积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明白了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才能真正理解快乐的真谛。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无论是记叙文、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不同程度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将情感的熏陶教育渗透到每一次的教学中,因文解道、以情悟理、以理晓情,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快乐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深入课堂,用引领延续快乐

“一份辛勤一分收获”。几年的潜心钻研、努力付出,现在的我已然是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我怀揣着一份更厚重的责任投入到工作之中。几年来,我通过各种培训、请名师、选派骨干学习,现场会、观摩、讲座、比赛等多种活动方式大力打造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积极创建和谐快乐的语文课堂。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与反思,就是一次超越与提升。现在,我县语文教师已能在课堂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民主气氛的营造,注重生活事件的撷取,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想方设法添加“快乐”元素,让学生时时、处处感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8篇

笔者通过钻研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发现一般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变化不大。中考试卷一般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一般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再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要重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积累运用”和“综合性学习”部分是学生中考得高分的关键,所以复习时要特别重视。如语音、字形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避免误读误写。语法知识的考查将会渗透到病句修改中进行。词语的理解运用,尤其是成语要求学生能依据原文理解写出解释。诗词默写考试的范围基本是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复习时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我们可以尝试把全部诗词默写在一个本子上,批改后针对错别字专门识记。

名著导读的复习,一般根据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让学生对每篇名著内容有总体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复习。然后老师搜集相关材料和练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点滴时间进行记忆,这种方式效果比较显著。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易失分的部分,考查方向是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而命题的素材一般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题型无外乎读图表、写宣传语、主题语、对联、祝福语、拟短信等形式。在复习中一定要有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从命题来看,不会过于难,宗旨仍是考查语文能力。一旦学生掌握技巧,应试也不会是过难的问题。

二、强化现代文专题复习训练

老师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固定答案,要像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授予学生终身受益的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的专题复习,依照各种文体的阅读问题的基本知识点,发现规律,总结考点,以考点为基准来落实复习的成效。教师在具体的复习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分为记叙文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专题,因此教师备课至关重要。

三、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训练

文言文考试的范围一般是中考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或一些简单课外文言文。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对必考篇目全面复习,例如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等。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一般标准答案以课本为准,所以要求学生熟记字词的意思。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这要求学生一定要背熟每个句子的意思。对于内容的其他方面考查就大致应该与现代文相似。所以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识记要点,分析理解,总结规律。同时,教师可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用多媒体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复习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坚持作文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语文复习过程中不能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寄托在一两周的专项复习上,应在每周、每学期、每次阅读训练的同时训练写作。“话题作文”仍然是近几年考试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我每年总是搜集近两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考试时能用上一些有说服力的事例,后来中考中作文总是拿高分。同时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写法技巧,好的开头结尾,排比句及名言警句等,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每年我总是喜欢买《中考满分作文》,让我的学生学习里面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初三学生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每天必须“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或练习书法。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同时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我教的学生我总是从初一到初三天天练习书法,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用好“三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决定语文学习成效的关键。如今大多数老师的作文教学往往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被动局面――教师为完成学校所规定的批阅次数,学生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考试作文,基本是听天由命。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记叙文不是雨中送伞,就是打碎热水瓶,甚至照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等作文书上的原文,作文假、大、空,不是套就是抄。教师批阅起来更无兴趣可言,勉强为之。特别在农村初中的作文课教学中,出现只写不讲、即使讲,也非常笼统、更无针对性讲解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教师在中考之前教学生背诵几篇,然后在考场上去套。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

如何能使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笔者认为平时作文教学必当用好“三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借好外力。《中庸》里有句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凡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作文教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正式写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妨先布置话题或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为作准备活动,老师也要收集相关材料,可采取泛读的方式,分析写作的思路和创作中优点所在。例如话题是 “雨”,要求学生收集与雨有关的诗词、名句、故事等。以“感恩”为话题,就要收集有关感恩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感恩事迹。收集任务完成之后,可要求学生写出来或者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固定的地方展示。材料的收集,使学生熟悉了话题,在思想上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写作时就不会无的放矢,可以把自己理解深刻的句子拿出来为我所用,做到有力可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把声音、图像、文字、影片和动画于一体,将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或是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这样才能避免作文时无话可说。

其次,多加助力。要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好起来,必须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就是爱写作、会写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也就是在学生习作时适时的加些助力,帮助学生鼓起勇气,在习作的道路上不停的探索,跋涉。助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在学习园地开设一个“佳句精选”专栏。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是很不尽人意的,但里面总会有几句写的不错的句子。因此每次作文把这些句子挑选出来,予以展示,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既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能使作文学困生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也可以开设一个“心语港湾”栏目。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是用笔尖抒感,用笔尖与人对话,用笔尖沟通感情……在心语港湾里,学生可以为同学、家长、老师祝福,可以为取得成绩的同学祝贺,还可以向大家敞开心扉,把不愉快尽情地往外倾洒……当然,还可以进行话题辩论、语言接力游戏等多种方式。绝对不能让学生背作文 , 要让他们理解作文,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作文,注意细节,还要加入想象的空间,不能死记硬背,那样会把孩子的思维空间给硬化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总而言之,只要能养成学生爱写作习惯的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再次,点燃动力。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唤醒的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热爱,唤醒的是学生想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唤醒的是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要靠什么来唤醒呢?这就需要不断的激励,鼓舞,不断为学生的习作增加动力,去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呈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有很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大都办过班级作文报、手抄报、作文期刊等刊物,这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受教师的点拨或诱发便能建立现实与想象事物的联系,写作的情绪浓了,才能奋笔而一吐为快,而此时学生写出有质量的想象性作文才有可能。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持久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本能。对于学生而言,能在正式的报刊上发表作文是最荣幸的事,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更重要的是积极帮助学生向外投稿,当班级中有学生的作文正式发表,有了样刊,甚至挣了稿费时,产生的效应将是持久的。

总之,用好这“三力”学生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出现学生你追我赶的写作热潮,作文教学的良好局面也就随之打开。才能切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实际,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学生可持续作文能力的竭尽,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断的去探索实现。

参考文献:

[1] 《初中作文教学研究》、《中庸》

第10篇

新课改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们发现课堂上老师当红花学生当绿叶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学生等着老师“填”知识“灌”学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我们的老师非常敬业,生怕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唯恐那一丁点儿知识没有给学生传授到位,所以还在重复着昨日的事情,唱着昨日的歌谣,致使把学生读书的兴趣“喂”得所剩无几了,把学生的创造热情几乎“唱”灭了,再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中学生又有几人在读文学作品,主动从经典中去吸取营养呢?表现在作文写作上照猫画虎现象成风,创意乏味;应试八股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感悟,缺乏观察能力所致;另一方面恐怕主要还是老师越俎代庖过多,创新引导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失位”、“错位”的现象,让师生都真正回归本位――老师搞好主导,学生做好主体,我们特提出本课题。

这里所说“换位”的“位”从宏观上看就是教法、学法和文法,“换位”就是换一种教法,换一种学法,换一种文法。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换位”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社会,学会自我评价。“换位”的原则是“人家骑马我骑牛,独辟蹊径自己走”。“换位”的方法是研究读者、研究对手、研究自己。

换一种教法,这是对老师教学提出的要求。过去我们教学重“解惑”(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轻“传道”(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重“技巧”(对方法的传授),轻“能力”(对学生思维品质、主动求知、自我反思以及完善提升的培养);重“教师”(老师还是课堂的主宰),轻“学生”(学生仍是课堂的陪衬)。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三种模式:其一、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然后老师搞一节作文讲评课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读一下,搞几句点评;其二、上一节作文指导课,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成文;其三,作文讲评课老师一般是在唱独角戏――读、评全包。这种教法,老师基本上没有进行角色的换位――把自己设想成学生,而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评你改,我主动你被动,很少从转换角色后――把自己设想成学生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去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谈不上价值取向、情感体验。其次,它面对的不是全体学生,而只是语文素养比较高,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少数几个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其三、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积极主动地去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准备。换一种教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主宰课堂的教法,争取少用或不用过去那种作文指导之法、作文讲评之法,而是把课堂变成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生生协作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变成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塑造人格品质,积淀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适度张扬个性的平台。换一种教法,就是把自己设想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认知、需求考虑老师(也就是自己)如何教、评、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指导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地收集处理信息,高效地提升作文水平,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社会百态,真切地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不断完善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准(精神到时文章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换一种教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成文,自能完善,自能提升,最终成为和谐的人;因而凡是应该学生做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凡是需要老师做的教师尽可能把它做好,做到位。

换一种学法,这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过去的语文学习至少存在如下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地求知、完善和提升。其二、人性化的给分标准使得优秀作文和一般作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让学生把作文写好缺少了动力。其三、功利化的心理,再加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早上要读英语,晚上要巩固数理化,对语文老师布置(绝大多数是倡导)的阅读与鉴赏无暇理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四、“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感悟,即使有,也不深;更谈不上去提炼升华。其五、急功近利的成名诱惑,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搞学问。像很多娱乐类、搞笑类的电视节目,低级庸俗,以丑为美,这些迎合了大多数中学生的口味――快乐、直观、省力,不用动脑筋。换一种学法,就是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把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开始尝试主动地求知,自觉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作文水平。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短视的眼光、一夜暴富的成名心理,静下心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学习,而作文。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只当看客的做法,积极地投入课堂,与老师交往、沟通,与同学协作,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观察社会百态,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材料伸手”,评、改与我无关的做法,主动去收集信息,并加以筛选和整合;主动地去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作文。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把优秀作文抄在笔记本上欣赏完了就不管的做法,而是要大胆地借鉴:从文言文里学习古人先进的作文方法,借用美妙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高考、中考满分作文里,从全国的好期刊里――像《读写天地》、《读者》和《小小说》里去寻求营养,以此来规范自己的作文,使其高效、快速、上档次。换一种学法,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没有用心体验生活,或者叫不知如何体味生活的想法,开始尝试着像电影明星那样去感悟作品,力争把作品描写的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的做法,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升华自己的节操。

换一种文法,这是对学生作文写作提出的要求,这里的“文法”宏观上指的是文章的作法,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换一个说法,这里的“说法”是指语言表达。只要深入生活和人民大众之中就会发现由于说话者身份、地位、职业、性格、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不同,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所选择的角度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会不同。换一个说法就是要借鉴人们大众这种丰富多样的用语形式,当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如果大多数人正说,我就反说;如果大多数人旁敲,我就侧击;如果大多数人说的明白晓畅,我就说的委婉含蓄;如果大多数人说的形象生动,我就说的幽默风趣;反之亦然。换一个说法就是还要尝试着转换角色,写老师,就要把自己设想成老师;写农民,就要把自己设想成农民,用心体验所写之人的情感,使其言如其人,文从心声。第二、换一个想法,这里的“想法”是指文章的立意。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网络结构,表现在大家名范看同一个事物时往往会通过发散、逆向、侧面等联想,灵活地、富有独创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换一个想法,就是要经常地自觉地学习他们选择从不同角度,道出与众不同心声的这种思考方法,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具体操作应该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选择正面立意,我就选择侧面;大多数人选择侧面立意,我就选择逆向;大多数人选择逆向立意,我就选择发散联想中的某个角度(原则是这个角度自己最熟悉,感悟最深,有话可说),在立意健康积极、昂扬向上、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要么“鹤”立“鸡”群,要么“鸡”立“鹤”群。第三、换一个写法,这里的“写法”是指构思技巧。我们知道同一材料厨师可以通过炒、蒸、煮、炸、烤等办法做出色泽美观、香气扑鼻、口味宜人的佳肴来;同一题材作家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体裁不同主题深刻的作品来。换一个写法,就是要经常地自觉地学习这种作文构思的技巧。具体操作时可以这样:大多数人写记叙文,我就写议论文;大多数人写日记,我就写书信体;大多数人用顺叙,我就用倒叙或插叙;大多数人选择以小见大、衬托,我就选择抑扬、对比和想象;大多数人用并列式,我就用递进式;大多数人开门见山,我就来巧设悬念;反之亦然。一句话,通过“文法”的换位,力争让自己的说法、想法和写法与众不同,最终实现作文的创新。

总之,“换位”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会因人、因事、因时不同而不同。如果“换位”做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也就落到了实处,不仅学生的作文实现了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谐的人就成为了可能。

夏小林,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溆浦。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