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环保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1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2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3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4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图片5
中学环境保护手抄报的资料:环保标语
1) 蓝天之下你我他 优美环境靠大家
2)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爱护我们共有家园
3) 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4) 与自然重建和谐 与地球重修旧好
5) 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6)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爱护碧水蓝天 拥抱美好明天
8) 让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世界从此没有污染!
9) 树立节水意识 反对浪费水源
10) 争做环保使者 共创绿色文明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地破坏她,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我们的地球是怎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环境灾难?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这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人类对地球的贪婪与索取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是很强,大量的化工企业引进的废气偷偷排放,垃圾的乱仍乱丢,水资源的浪费等等,直接破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很难想象,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经常在商场购物时,人们手中拎着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可你们却不知道,塑料袋焚烧会造成毒气,填埋后并不容易分解,还会导致土壤被破坏,中国人口这么多,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塑料袋难以处理。在饭店吃饭时,人们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其实那样会消耗大量的树木,据说,中国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要“吃掉”2500万棵大树,这样的情况难道不让人触目惊心吗?
那我们为什么就不去做一些既能保护又能节源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把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收集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后,把它变成有用的煤气、液化气;把废纸加工后,变成一张张有用的白纸;把洗脸过的水用来冲厕所……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污染不到环境。
环保、节能,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应该少开私家车,少用塑料袋,不乱仍果皮纸张……在天晴的时候,我们一起拿着劳动工具去山上栽上一棵小树。年年如此,我们的地球村就会更加美丽,漂亮!我们的祖国母亲也会更加开心,快乐!
一个人的环保行动就像一盏灯,当它亮起来的时候,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如果大家都点亮自己那盏灯,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一片光明!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到那时,我们的祖国大地遍地是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天空则是蓝天白云,鸟雀萦绕。让我们为此而点亮那盏属于自己的光明之灯!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中学生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2.好看的保护环境主题手抄报模板
3.初中关于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校于XX年年7月就向学生宣传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我校有1134人,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但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帮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积极开展节能活动
暑假之前,我校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设计一份“我为节能能源献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进行节能,空调调到26度,水循环使用,请家长对孩子节约能源的行为进行评价。开学后,我们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收回来,进行评比。开展“节能小标兵”和“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每周对各班用电用水和分类垃圾情况进行评比。
我校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学校,开始了垃圾分类活动。我们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5月初进行垃圾分类有关知识的宣传,各班自备回收垃圾的纸箱,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定期进行垃圾回收。6月份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召开垃圾分类班会,出垃圾分类板报。7月份进行垃圾分类征文和绘画的比赛。11月份参加“减少垃圾,从我做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征文比赛,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摄影比赛有: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
2.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
为积极响应、配合、支持和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学校以“创模”为主线开展了各种绿色环境教育,以创模宣传板报、创模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营造“创模”氛围。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策”征文比赛,“我的美丽校园”明星片创作设计比赛和环保局举办的环保小作品制作大赛;参观“创建环保模范城”的展览,让学生写观后感,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一策;我校还积极参加首个“无胶袋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环保中心的‘节能减排明星”活动,带学生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听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撰写“节能减排明星”的新闻报道稿等。
这些活动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走出校门,积极开展和参与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和宣传了我市创模活动。
四、以新课改为契机,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成效显著
我校把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把开展绿色学校工作融入教学。
我校强调教授基础型课程的教师在各学科中均应注意渗透环境教育,有渗透环境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的积累;教授探究型课程的教师要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研究项目,组织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教授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要承担有关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各类课程的教师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教研活动。
1.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环境教育,形成学校环境教育的特色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组,组长由教科研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担任,其他担任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也参加课题活动。我校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上研究课,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收获体会。课题组根据学校是 “国家绿色学校”这一特色开发系列环境教育专题,设立探究性学习、专题性学习,学校各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研究专题。
本学年,三年级开展“保护地球”、“我认识的花草树木”主题研究,四年级开展“肉菜市场”主题研究,五年级开展“关注汾江河”、“校园用水调查”主题研究,六年级开展“保护环境,爱我校园”主题研究。
综合实践课题组开发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的校本课程,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专项研究。三年级研究“植物与消费”、“动物与消费”,四年级研究“水与用水”、“消费中的白色污染”,五年级研究“垃圾与消费”、“一次性筷子与森林保护”,六年级研究“生活中的污染”、“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等专题。
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系列活动,三、四年级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五、六年级开展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手抄报,制作课件,写建议书,写作文等加深对保护环境意义的认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XX学年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围绕“环境教育”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各年级都选择了环保主题开展活动。有的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有的开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调查;有的开展“白色污染”调查。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访问,围绕“校园绿化设计”这一实践活动,我们对有草木和没草木的地方做了对比实验,发现有草木的地方温度至少比没有草木的地方温度低4—5度,有草木的地方,灰尘很快就被草木吸收,从而认识绿化的意义。学生们根据观察积极地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向学校提出加强环境管理的建议。围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学校的浪费现象,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有的同学一回学校就将课室的灯打开;有的学生洗饭盒将水龙头开得很大,不停地让水冲洗饭盒;倒剩饭菜,有的学生看到不喜欢的饭菜,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点就倒了。于是,实践课题组的同学写出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还制作了手抄报,撰写了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们还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有关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课件,撰写了调查报告。六(1)班和六(5)班撰写的“校园绿化设计”和五(1)班撰写“校园里的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参加区首届科技大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通过环境专题的研究,同学们懂得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而且还将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垃圾分类的意义,水资源的珍贵,只要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通过专题学习、调查研究,学生们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选择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鲜空气》《利用太阳能》《动物和植物》《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气温的变化》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老人和海鸥》这些课文,教师都能将环保教育,节能减排教育渗入其中,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建议书、广告词,谈谈读文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能减排。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在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起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体艺教育特色,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将环境教育和节能减排教育渗透到剪纸艺术中。
五、创设环境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1.开展文明校风建设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心中
(1)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开展文明班、文明办公室、五星学生、卫生红旗班、节能标兵班等评比活动,在评比条件中体现节能减排、环境教育的要求,使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各班坚持的“每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班和节能小标兵、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也曾想——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也曾想——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可我们现在却很难见到这些美景。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报纸上听见这样的报道:这里洪水泛滥,那里山体滑坡;这里酸雨刚过,那里土地沙化……”这是学生写的演讲稿《让我们与环保同行》开头的几句,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护环境,崇尚文明,乃人类自身的道义与责任”。现代社会已经倡导人们注意“低碳生活”,即“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没有真正行动起来,与“低碳生活”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随处可见。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没有得到转变,习惯上认为自己的一点点“高碳”没什么大不了的。由此看来,推行低碳生活,首先必须引领大家更新生活观念,转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当然,还须教给大家一些常用的低碳环保知识,并通过有效措施激励大家将低碳理念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真正践行下去。其实,低碳环保教育工作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原因很简单:学生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比较容易塑造,而且良好品行的养成可以受用终身。另外,每个学生对应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孩子对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的提醒与监督往往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学校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下面我就如何对学生开展低碳环保教育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加强立体宣传,营造低碳氛围
首先,学校应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中体现出低碳环保,绿色学校的理念,并以醒目标语呈现出来。其次,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利用国旗下讲话、学校集会活动等重要时机发表相关精神的讲话,积极倡导全校师生树立环保理念,人人响应“低碳环保从我做起……”再次,将低碳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学校设立“分类回收垃圾箱”开始,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使低碳文化深入人心。如拉横幅、贴标语,并在走廊过道的宣传栏、黑板报、校园速递、文化长廊等处开辟低碳专栏,通过图片、文摘,向学生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校园广播站、校园曝光台每天更新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低碳故事;评选“校园环保之星”,表扬先进,树立标兵;校园环保小卫士,监督巡视员每天轮值检查;班主任利用每日晨会开展常规宣传教育、等等,使学生在浓厚的低碳环保宣传氛围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低碳共识
1.结合特定节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让学生了解植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知道植树种草在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绿色”植树活动,在校园绿化区亲手种上一棵小树,引领他们从日常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开始,建立起爱绿护绿意识;3月22日世界水日,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手抄报”评比活动,号召学生寻找学校、家庭生活中浪费水源的“漏洞”,增进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意识;4月的某一周为全国各地的爱鸟周,号召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创意鸟窝,人人争鸟、护鸟好少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2.开展低碳环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各班级利用队日班会时间组织师生共上“低碳”班会课、开展低碳演讲比赛、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征文比赛,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通过照片、图片、视频,以及生动的讲解,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倡议大家开展节能减排尝试,做到平时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吃肉、多吃素食,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等,掀起以简单节约的生活方式为荣的风气。3.组织学生开展低碳行动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家校互动”、“小手拉大手”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向父母、亲戚和身边的人进行宣传,共同收集、挖掘低碳绿色生活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绿色家园的风尚;通过开展低碳调查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课间、活动课、放学等时间了解附近河流、白色垃圾污染情况,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根源,从而渗透治理“三废”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节能环保科技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组织学生开展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生活用品、玩具的创意评比活动,形成保护资源,变废为宝的理念。
三、创设长效机制,养成低碳习惯
1.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渗透低碳理念,培养学生的低碳习惯。要从“品德与生活”、“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材循环使用开始,培育学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良好品质。教师将这几门课程中低碳环保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整体设计课程时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低碳知识,增强学生的低碳生活技能;语、数、英等其他学科也要善于创设低碳环保方面的教学情境,善于处理与低碳环保相关的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老师开发低碳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特色化教育。
2.建立校园低碳管理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设立环保监督岗,随时监督举报不良行为和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定期评选“环保标兵”、“绿色班级”,树立榜样,奖励先进,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通过适当的奖励措施,督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坚持在生活、学习中践行低碳环保,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能一丝不苟的按低碳标准去履行。“低碳”教育既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对学生开展品行教育的抓手。只有将其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够真正让他们形成习惯,成为低碳行动的生力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社会吧。
作者:陈余勇 单位:兴化市景范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职;德育;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30-03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如今在职业高中里,分已然不再是学生的命根,考也不能再成为教师制胜的法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是素质教育,就不应该再局限于以传统的纸笔理论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德育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对现在职高德育课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修改势在必行。
一、德育课程特点
德育位于教育之首,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对于德育课程的任务,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必需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外,中等职业学校也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德育课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因此,在课程评价上,也应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
二、传统课程评价体系转变方向
1.评价重点由重理轻情转向情理交融。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虽然一直强调德育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在情与理关系的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出现情理不融,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因此,新课程评价体系应克服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检验学生德育成果的弊端,让德育真正做到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
2.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课程评价应以人为本,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就是“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课程的评价”,职校生素质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德育课程评价可以通过社会各界、学校相关部门(如政教处、学生处),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实习单位、学生本人等共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对德育课程的评价。职三学生进行将近一年的实习期后在毕业前还要准备最后一次补考,这次考试对他们而言,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毫无意义可言。笔者考虑是否可以由学生的实习单位、家长及班主任共同对他们在实习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工作表现等方面给出综合的评定,将其作为德育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单纯的理论补考更有实际意义。
3.评价形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特别是各种形式的会考和统考,更是一根根残忍的魔杖。新课程评价形式应从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向由理论考试、课堂活动、阶段练习、主题探究等相结合的形式过渡,无疑是对学生综合德育水平的全面考核。在评价内容上也应丰富化:除了对课程内容必要的考核之外,也可以把德育作业本、主题班会、技能节活动,政教处、团委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形式列举:①收集整理类。收集青少年犯罪案例、收集身边的道德标兵、搜集行业中的优秀模范人物和本行业的职场礼仪;②设计制作类。求职简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手抄报、手工环保袋、环保宣传海报设计、营销策划书;③课堂互动类。模拟实验室:模拟法庭、求职现场、拍卖会、大卖场;辩论会、案例分析研讨、网络卫士、道德行为评价、知识竞赛,小品表演、职业风采大赛;④演讲讨论类。新闻会、故事会(哲理小故事)、演讲、时事开讲、热点追踪;⑤体会写作类。观后感、小论文。其他,如上课发言讨论情况(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评价)、每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4.评价方式由被动性转向自主性。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将一个学期课程的重点以复习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以后,要学生复习以后被动地接受考试。笔者设想,是否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课题,让他们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究性学习,以参与课题的积极程度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考评依据。比如,在每学期初,将本学期考核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布置给学生,帮助学生设定必须参加或是选择参加的项目,也就是必考项和选考项。对于选考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参与,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与潜能,从“要我考”转向“我要考”,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5.评价手段由统一性转向侧重专业特色。传统评价体系无专业侧重点,所有专业统一试卷,很难结合本专业特色评价德育成果。教师在布置评价任务时,也应结合专业特点。例如,关于环保这一主题,广告班学生可进行环保海报设计,摄影作品比赛;服设班学生可进行手工环保袋的制作;旅管班学生可以设计宾馆酒店节能方案,等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针对各专业学生程度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也可以适当拉开差距。对于程度好的班级,评价标准及要求可高些,而对于程度相对差的班级,评价标准及要求可放低一些。另外,有些内容的考评可采取合作性原则,如创业计划书,学生可以根据小组或自由搭配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下顺利完成考评,而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每学期德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德育目标不同,评价形式及评价任务也应有区别,因而评价方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第一学期教材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建议可以将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为宜,选考内容可以由创业计划书、纸笔测试、模拟求职现场、搜集本行业先进人物、求职简历制作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二学期教材内容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建议将知识竞赛、道德行为评价(包括父母、班主任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50%左右,选考内容可以由职业风采大赛、寻找身边的道德标兵、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探讨、收集相关案例及事例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1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三学期教材内容为经济与政治常识,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政治与经济常识掌握及分析应用能力,建议将纸笔测试、热点时事演讲探讨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选考内容可以由经济小论文、营销策划书、模拟大卖场、手抄报制作、时政分析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四学期教材内容为哲学与人生,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议可以将哲理故事会、演讲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为宜,选考内容可以由观后感、辩论会、手抄报制作、畅谈人生感悟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最新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每天人们都在制造垃圾,有的把垃圾扔到地上,而垃圾桶就在旁边,别人见了也视而不见;有的把垃圾扔到了水里,使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污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垃圾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会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有益于环境保护。为此我提出以下倡议:
一、请将废弃物中有回收价值的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以及电器类分离出来单独存放,交由废品回收机构综合利用。
二、清江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并分别放置。
三、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使垃圾分类人人受益。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义不容辞,应当一马当先,为垃圾分类当表率,为美丽地球做出贡献!
倡议人:
时间:
最新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们的校园如诗如画,景秀人美。在这和美温馨的校园里,我们快乐地走过了六个春秋,从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文明礼貌的红领巾,从不懂事的小顽皮蜕变为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好学生,我们热爱校园,感恩母校。随着学校班级增多学生增多,每天的垃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全方位、有效地执行“垃圾分类”是美丽校园环保工作的首要。因此,我想给您提几点建议:
一、开通校领导“金点子”信箱,让同学们更多地为做好“垃圾分类”出谋划策。
二、在学校地方课程上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
三、在校园各通道、操场等公共场所增多配备多个贴上各类垃圾标签的垃圾桶或垃圾箱,有效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并设立“危险品垃圾桶”放置如废弃的铅笔刀、圆规等。
四、在全校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评比、监督活动。对于见到垃圾主动捡起,认真分类,热爱环保工作的班级和同学给予加星表扬,提高同学们对校园“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五、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成立一个“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志愿站,由各班派出两名志愿者组成。学校定期举办可回收垃圾义卖活动,把义卖款用于公益活动。
六、开展有奖“垃圾分类”征文,利用红领巾广播播送优秀稿件,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行。
七、在学校、各个班级墙报上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展示区,多开展“垃圾分类”手抄报制作活动,有效广泛地进行垃圾资源的再利用知识教育,加强同学们的意识。
校园是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好的。让我们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物品、参加环保宣传等多项环保活动,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好垃圾分类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校园!期盼李副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收阅这一封建议书,也希望我的建议能为校园增添一片色彩。
倡议人:
时间:
最新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
尊敬的领导、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离开它。我们的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可爱的蓝色星球!”,可如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生活垃圾是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这些垃圾埋不胜埋,烧不胜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虽然垃圾能够经过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以到达降低污染的效果。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至几百元不等。并且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要解决垃圾处理和污染问题,能够经过减少垃圾的排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我们还能够经过垃圾分类的方法,解决垃圾处理和污染问题。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我校倡议:
一、全校师生要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理念,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二、班级、学校内设置多个贴上各类垃圾标签的垃圾桶或垃圾箱,实行垃圾分类投放。
三、教师自备垃圾桶,学生自备垃圾袋,各自把自我一天来产生的各种垃圾先装好,午时放学后再把各自的垃圾拿到班上或学校里分类投放好,养成不随手扔垃圾和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四、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少制造垃圾,异常是不易分解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能循环再用的用品必须做到循环再用。
五、每周进行一次可回收垃圾义卖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成立一个“志愿站”,由五、六年级各班派出一名志愿者组成,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把义卖得来的钱用于公益活动、用于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班级以及个人。
六、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为响应国家政府提出的节约用水的号召,笔者曾结合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及“中国水周”开展了“节约用水――刻不容缓”“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是这些活动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真正消耗的水资源,“水足迹”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水足迹”由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在2002年最早提出,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有人形象地把它解释为:“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比如一张A4纸,在生产、运输等过程中要消耗10 L水。一个学生用了一张A4纸,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消耗了10 L水。
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发了“水足迹”计算器(WFC),用于计算某个国家居民的“水足迹”。只要登陆“水足迹”计算网站(省略),在“你的‘水足迹’计算器”页面,选择所属国家,填入详细的食物、家庭生活和工业品消费情况(如每周消费多少公斤的谷物、肉类、奶类等,每天洗几次澡,每周洗几次车以及年消费金额等),就能计算出较为精确的个人“水足迹”。
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遵义县第一中学学生“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形式,将学生节约用水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暑期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家庭、社会对“水足迹”的认识,树立危机意识,寻求节水新方法,倡导绿色生活的有效途径,设计原理见图1。
2 活动目标
通过“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可以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节水知识,提高节水环保意识,学习或自创降低“水足迹”的方法,并在家中实现取得切实的节水效果。
(2) 学生可以学会推动家庭节约用水的方法,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家庭事务。
(3) 学生降低“水足迹”的行动能够打动家长,让家长了解到降低“水足迹”既为国家节约资源又为小家节约开支,从而和孩子一起实践家庭降低“水足迹”的好方法。
(4) 学生能直接面对居民,宣传“水足迹”的知识和理念,让这个活动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5)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思维和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活动对象与活动时间
(1) 活动对象为高中全体学生,约5 000人。
(2) 活动时间约5~6个月,可放在每年的6~9月集中开展,10月进行总结表彰展示。
4 活动基础――活动已经具备的条件
(1) 笔者2009年参加《“中意合作水资源可持续综合管理水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后组织开展过“节约用水――刻不容缓”、“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等活动,并得到了学校肯定。
(2)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认证,“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既是作业更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3) 开展“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设想得到了学校、县教育局、县科协等领导机构的大力支持,确保这份“作业”能够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后向全县推广。
(4) 笔者经过以前“节约用水”活动的实践,对此类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并在学生家庭节水等方面积累了部分基础数据。
(5) 校学生会搭建了“遵义县一中学生‘降低水足迹’节水环保协会”,作为学生策划、参与活动的平台。
5 开展活动还需解决的问题
(1) 设计制作“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活动手册、“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网络在线答题、“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评分卡。
(2)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学生完成情况和活动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例如学生与家长提高降低水足迹意识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活动习得生活技能的考量方法等。
6 活动内容与活动过程
(1) 第一阶段――向学校教研处提出“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申请。
(2) 第二阶段――组建“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指导小组。
(3) 第三阶段――“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设计与制作。
①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活动手册》的设计与制作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活动手册》作为该暑期作业的作业本,与传统作业相比较,将包含以下特色.
该手册体现暑期作业与暑期实践活动相一致的双重功能。活动手册具有“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和活动学习手册的双重功能。学生一方面可以从手册中了解到该作业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另一方面需要把家中采取降低“水足迹”措施,并将其记录在手册上,进行计算和比较。
该手册体现“水足迹”知识与生活技能有机结合。活动手册既提供了“水足迹”知识,又提供了相关生活技能常识。例如,“水足迹常识”栏目就介绍什么是水足迹、水资源概况等,“降低水足迹措施”栏目介绍如何记录和计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学到节水知识又能学会一些生活技能。
该手册体现降低“水足迹”行为与创新意识相统一。“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鼓励家长的参与,让家长与学生在共同参与中意识到家庭降低“水足迹”既为国家节约水资源、能源又为小家节约开支。同时,活动手册中的“降低‘水足迹’金点”栏目让学生可以将在家中实施的自创或改进的降低“水足迹”的好方法记录在手册上。
该手册体现勤俭节约教育的最佳途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青少年节约意识的培养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今遇到了困难。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以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切入口,在家庭节能行动中可充分体现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性。
该手册体现可持续宗旨。活动手册设计成活页,学生完成后只需提交“降低水足迹‘金点子’”部分参与评选,其余部分可在继续使用。此外,活动手册中设有“活动延伸”栏目,暑期结束后,学生也可继续开展家庭降低“水足迹”好方法的记录。
该手册体现时代特色。在“碳足迹”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知的今天,率先引导学生关注起“水足迹”的概念、寻求降低“水足迹”的“金点子”,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期待共同的行动。
②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网络在线答题》的设计与制作。试题要体现:“水足迹”的概念、水的分布、水的现状、水危机、降低“水足迹”的措施等,试题由选择题组成,建立题库,每套题自动生成,不同学生试题不完全相同,每套题30个小题,共30分。
③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评分卡》的设计与制作。采用100分制,评分标准:是否认真完成作业;降低“水足迹”金点子;掌握记录计算技能。
(4) 第四阶段――“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布置和指导。
通过学校教研处发放《“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活动手册》,由班主任领取发到学生手中。同时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会、活动咨询会等,交流、解答这份“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作业”的布置与指导流程概括见图2。
(5) 第五阶段――“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评价。
通过回收的“降低水足迹‘金点子’”活动页及对活动的总结(报告、手抄报、网页、PowerPoint演示、各种动画等)和网络在线答题的成绩,从表1所示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① “作业本”的完成情况。“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评比的基础是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情况,对活动的总结(如报告、手抄报、网页、PowerPoint演示、各种动画等)和网络在线答题的成绩。
② 降低“水足迹”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完成“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后,学会了多少降低“水足迹”的好方法呢?通过回收的“降低水足迹金点子”进行有效性评价。③ 降低“水足迹”记录、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日常用水记录和计算等生活技能的掌控,并学会“水足迹”的计算方法。
(6) 第六阶段――“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拓展。
在学生完成“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同时,笔者还将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带动家长和社区其他成员的活动使这份“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① 后续材料的整理与宣传。为推广学生收集、自创并实践过的降低“水足迹”的好方法,笔者计划将优秀成果在学校搞一次宣传展览,制作降低“水足迹”金点子汇编、台历、挂历、年画、扑克、卡片等宣传材料,让大家能在生活、娱乐中学习降低“水足迹”的小窍门。
② 直面社会的推广活动。通过招募“自愿者”入街道、进社区开展发放降低“水足迹”金点子的汇编、台历、挂历、年画、扑克、卡片等各种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兴起降低“水足迹”的热潮。
③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进万家”活动。通过县政府将降低“水足迹”金点子汇编,设置网络在线答题的网页,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在线答题,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足迹”并加入降低“水足迹”节约用水的队伍中。
7 活动预期成效
7.1 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水足迹”的认识
计划向全校每一位学生发放《“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活动手册》,通过“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能够带动全县5千余户学生及家长参与降低“水足迹”的行动。通过学生活动手册中“家长反馈”栏,可以了解到这份作业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对“水足迹”的认识,反映出对节水的新理解、促进养成自觉的节水行为。
7.2 切实降低学生的“水足迹”
学生在记录“降低水足迹帐”的同时,可以通过具体数据和各班的汇总统计反映参与活动的同学家庭水足迹的下降情况。随着这份作业的持续开展,人们“水足迹”的减少量会是持续显著的。
7.3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优良品德的养成
学生的行为品德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的完成,帮助学生辨别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纠正不良行为,发扬好的作风,养成优良品德。
7.4 培养了学生的和谐生态观
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危机意识、生态道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环保节水的生活方式。
7.5 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通过“自愿者”入街道、进社区等方式,可以让“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得到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进社区开展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的节水意识,也能带动居民了解节水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和居民都受益匪浅。发放扑克牌、金点子社区演讲、问卷调查等活动,能继续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通过全县政府将降低“水足迹”金点子汇编,设置网络在线答题的网页要求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网络在线答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水足迹”并加入降低“水足迹”节约用水的队伍中,整体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
8 总结
通过亲身尝试,人们深刻地理解“水足迹”以及节约用水的内涵,从而使节水环保意识内化为理念,意识到降低“水足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人人都自觉减少“水足迹”,水危机才有消失的一天,我们的家园――地球才会山清水秀、绿装常在。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充分开展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科学教学的经验,结合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实际开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科技环境熏陶课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儿童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先决条件。在科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科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鲜明、直观的实验既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奥秘不断的探索精神。根据学生生性好动,喜欢自己动手动脚,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这一特点,在科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充分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主题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布置同学们用自备的塑料(木)梳、塑料(木)尺、碎纸屑、气球、毛皮等材料,试着摩擦产生静电,并宣布看谁能用尺子、梳子等材料吸附起碎纸屑,比比谁吸得多。顿时,兴趣小组竞争的气氛来了,结果有的同学的材料能吸起纸屑,有的不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就懂得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同时也明白了正负电子,及如何有效的摩擦起电。可见,加强重视课堂实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效果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科技环境的创设要求学校的布局要具有科学性,如校园园艺设计,花坛的设计,教室的采光通风设计等,校园垃圾的处理,节能环保,节约水电方面。再者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长廊、标语、教室张贴画、手抄报等,宣传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张贴一些反映“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让学生树立起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意识。
二、课堂内外相互渗透,以科技育人润物无声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还需要在课堂、课外活动中同时开展。对学生的教学,教师既要注意课堂知识的教学,又要考虑到活跃课堂气氛。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适时地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事物、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开展“植物的叶”主题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时,我们在课堂上就安排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的叶子,并在尽可能不损坏花草树木的前提下采集一些植物叶片做成标本,要求学生比一比,看谁做得最美,并挑选出做得好的作品贴在学校橱窗内,供大家欣赏。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动手实践取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
学生的探索欲望来了,科技意识就有了。在学生中开展以“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论文、小调查”的“五小”行动,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有的学生做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颇具新意的作品。如方便拾球器,不仅可以捡乒乓球还可以捡羽毛球,还有地震模拟报警仪、长臂摘果器、家用清洁器等等,学生在做中运用科学知识,用科技来指导制作。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得到他人的认可,消除了“发明创造只是天才的专利”的思想,从而体验到了非比寻常的成就感,明确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我们就是一个小小发明家。这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他们继续进行创新的一股不竭的动力。
学校每学期还举办如“奇思妙想展示会”“小小新科技”等多种多样的科技评比活动,这既是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
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兄弟学校进行参观,相互交流,或是走出学校,踏上社会进行参观、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科普和创造发明类的书刊杂志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身边发现科技学习科技的机会。
四、家校社会齐心协力,共助科学活动齐飞
要让学生展开科学创新的翅膀,去搏击科技的长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开展的“拜拜!污染”活动,明确了各种污染的巨大危害,提醒亲人朋友要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室内多开窗通风少用空调等等环保节能的行为时,如果得到的意见是“赞一个”的,那么这个活动的开展就算是成功的,活动目的达到了;但如果得不到亲人、朋友的支持,对于青少年来说,将会是一个分力,这个分力将使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动产生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减少!
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从点滴小事,家庭琐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科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去尝试,哪怕做错千百次也没关系,在错中孩子将会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一、完善生命教育理念,树立良好身教典范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堆积。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态度,同时更应该是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爱生命的教师,而且应本着赤子之心,甘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要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再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在课堂上即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地理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深挖教材,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
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地理学科的特有性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充分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1.创设情境,启迪心灵,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懂得珍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就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逐步养成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的生命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八年级《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如果单纯地只通过书本内容是很难带动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浪漫的诗歌,还有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此外我还选取了科教频道近来播放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段,抒情的文字、优美的歌声、震撼的图像,通过大尺度、多角度的空间展示,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尽展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带动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发了他们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共鸣。又如我在讲授《台湾》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绘制台湾地形图,用这些资料来装扮教室,烘托氛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台湾繁华富丽的都市、多元的现代享受、鲜美的水果、闻名于世的阿里山、日月潭……充分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的向往,课上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2.合作探究、启发思考,在了解人地协调的同时,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大自然总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着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敬畏自然中的生命。中学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案例。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如,我在讲到关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采用了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点子,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太实际的方法,但毕竟是一种创意,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后我又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通过绘制手抄报、编排小品、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注重环保,为低碳生活献计献策。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讲到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热烈参与,并且各组的回答也不一致,最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我在讲授《北京》这节课时,课后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老北京规划,四合院和胡同的去与留问题,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来进行辩论的合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对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存在懂得其中道理,但又与实际联系不上的情况,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每一组学生从一个角度、一个目的进行问题的诠释,每种角色对于文化遗产的作用认识不同,拯救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全体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增长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有切身感受。
3.开展研究性学习,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受;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懂得多方面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并用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深化,在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例如:“室内环境污染与改善建议”“小区绿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这些课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如我在讲授人口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如我在讲授天津地理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或是出去采风,进而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时,结合学校倡导的“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活动,搞了一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介绍和指导,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演讲和手抄报、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在班级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各种创意活动,进而把各项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感,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三、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服务现实,提升生存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关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叙述占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涉及到各种人为灾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教材还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关爱生命”“生命至尊”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关爱生命”提上了日程,发挥了纲领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再如“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理应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逃生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生命受到伤害。联系现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是其中一种,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性极大。5.12汶川大地震,震颤着整个中华大地,短短几秒钟就夺去了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灾难,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们可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讲授防震减灾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生存技能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一系列关于逃生技能方法的校本课程,更多更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生命危难关头的自救方法,要充分联系现实,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像洪水、冰雪天气、冻害、浓雾天气、沙尘天气、雷电天气等,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是息息相关,非常有用的。事实证明,地理学科的“生存”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长期的积淀,具有系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实施
现代科学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实践性作业布置的原则
为了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初中科学实践性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设计该类作业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实践性作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发展。教师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来展开,并要注意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面向每一位学生,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实践性作业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讨论、调查、查资料、探究等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所选的内容必须符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的资源,而不能随意编造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也毫无意义的事例。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才能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相结合,才会真正意识到所要学的知识的有用性,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作业布置
1.探究类实践性作业
科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及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方式,因而探究作业也是科学实践性作业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探究型作业,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进行探究性实验,也可以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自然中对遇到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所布置的探究作业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让他们不仅学会从科学现象、科学规律中探究问题,而且要从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究性作业的功能在于让学生的学习从死记硬背走向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作业,能很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问题情境:有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让它自然冷却,热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而降低,我们将研究热水降温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即温度降低的速度是一定的,还是越来越快,或是越来越慢?要求根据所提的问题,作出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绘制实验数据记录表;要通过实验检验猜测是否正确,找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做有关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将热水降温的规律用图象表示;写出得到的规律。
本作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学会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区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生的探究积累都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制作类实践性作业
现代教学要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制作,使学生能立体、形象、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每次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成长。
【案例】在学习电功和电功率后,布置学生制作一个节能灯,要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做到节能环保,而且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其中一位学生做了名为《夜光杯》的节能灯,它是用夜光珠粘在透明胶上,然后将这些夜光珠固定在垃圾桶上,白天利用太阳能储存能量,夜晚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自动发光,可以作为夜光灯用于小照明。
又如:学习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后,布置学生做一个发电机的模型,其中一位学生制作的发电机模型,是利用家庭楼顶上水池里水的势能,当楼下的水龙头打开往下水管冲时,便带动发电机的水轮机转动发电,而冲下的水作为生活用水,实现环保节能。
此类作业,利用生活中一些材料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动手制作,既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上进行发挥,作品也存在差异性,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做出他们认为理想的作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相信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要鲜活、深刻得多,体验到科学来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3.调查类实践性作业
调查作为实践型作业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独立地与他人合作,去查阅资料,实地参观,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数据,然后将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笔者是这样实施的:调查的地点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调查的内容可以是全方位的自主选择,自愿组织合作小组,时间一般是双休日,在规定的时间内调查、访问、参观,写成调查报告,学生自己交流、评判、投票,评出奖别,分别予以奖励。每当举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带着相机、录音机、摘记本、计算器等,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街道、乡镇和社会公共场所。回来又计算数据、整理内容、查阅资料、共同讨论、写出报告。
【案例】上学期七年级学生,污染调查组写出了《关于永兴废旧电池存放和回收的调查》,该组同学对温州市龙湾区永兴街道的各主要场所进行了调查,发现永兴街道的一些地方垃圾桶的摆放过于简单、不合理,也发现废旧电池几乎没有容身地方;节约调查组写出了《草稿纸的浪费现象与思考》;交通调查组写出了《永中二号街乱停车现象的调查》;营养调查组写出了《我的营养我做主》;生活调查组写出了《生活中的食盐》《关于月饼盒过度包装现象的调查研究》等等。
此类作业所需的时间较长,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需调查的场所或部门不能进入;需多个场所调查时的交通问题等,老师或家长要加以帮助,使调查顺利进行,整个作业完成后,教师对调查过程和报告应加以肯定的评价和指导性的建议。由于调查类作业需要小组合作,所以通过此类作业不仅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增强了其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随着调查的进行他们的认识会加深,会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查阅类实践性作业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学习科学的途径很多,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收看电视、广播或上网吸取丰富的课外资源。通过动态的作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收集、去探索。
【案例】比如学习电功率,布置学生将家用电器(如:台灯、电视机、电烫斗、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频率及电功率进行查阅和记录,并对这些信息加以解析,写一份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包括注意事项;再如搜集社会焦点的信息:天宫一号、蛟龙号潜水艇等,布置学生通过报纸或网络查阅它们的形状、大小、材料、作用等,用剪纸、摘记、手抄报等形式介绍关于它们的科学知识。
此类作业由于起点低,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每位学生完成的作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的评价要求可以高些,并将优秀的作品进行轮流展示。通过查阅类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丰富课外知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一些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在活学活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突破,有书法特长和绘画特长的学生也有了用武之地,能激励学生在科学征途上愉快而自豪地攀登,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实践性作业仅仅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进行的初步尝试,也许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不能给学生的成绩带来巨大的飞跃,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某一次的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高效作业,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并为之一直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荣清.初中科学教学探究型作业的实践与研究.教学实践,2011(04).
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就提出:“不仅对成年人而且对年轻一代要在环境问题上进行教育……”。高职学生肩负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力的开拓者、劳动者。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能力将直接影响着环境问题的解决。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限制,在非环境专业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不同科目之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更是必要的、可行的。
高职院校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些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企业,走向生产第一线。环境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意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德。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懂环境与环境治理的人才成了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现在的企业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环境素质,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运用环境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开拓者和劳动者。在职业教育中,若能把环境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不仅能使未来的生产者懂得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环境保护的简单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本专业内的环境科学知识,并对工作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企业拥有大批接受过环境教育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环境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高职教育应该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备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这种做法不仅可为学生拓宽就业面,而且可以拓宽办学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不仅如此,这些走出校门的学生还会以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态度影响和带动人们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促进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带动社区环境保护的开展。
高职院校渗透环境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要通过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逐步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与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其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和防止发生环境危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以期合理地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为高职院校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可能的借鉴,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参与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把握渗透内容。高职使用的化学教材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的切入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
第二,制定渗透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这一方面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计划应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可行。
第三,注重渗透方法。渗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师在环境教育中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是在讲授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把与之相关的环境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到非金属元素硫的时候,结合硫酸的工业制法,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硫的产生、危害、防治措施等,使学生认识到污染的危害性,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凭借科学知识,可以治理污染。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消除污染的方法,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情形。如水体污染、水源短缺等。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水体污染带来的危害,水资源短缺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污染水源的行为,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示范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如在用重铬酸钾测铁的演示实验中,从实验前的准备、到实验过程的操作以至到实验后的整理,教师自始至终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洗涤仪器时,用少量多次法达到节约用水、洗涤干净的目的;滴加指示剂时,严格控制用量,保证既能节约药品,又能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实验后整理,对剩余的重铬酸钾进行回收,把实验废物倒入废液缸,达到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课前三分钟演讲法鉴于高职化学课时少的实际情况,可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上网收集资料等形式,广泛涉猎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等知识,并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小演讲。这种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查阅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其一,实验微型化。微型实验包括实验装置的微型化和药品用量的小量化。微型实验比常规实验节省试剂和时间,且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大大减少。开展微型实验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减少污染。同时,也可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滴定操作中指示剂的用量问题,学生往往会取用多于要求的试剂量。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时,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试剂用量多时现象不明显、计算结果的误差大等事实,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反应的试剂量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另外,在学生实验时,经常向学生提出:你取用的试剂量是否为最小量?实验后的废液、废渣是否置于指定的地点?你思考过使废水、废液、废气变为无毒、无污染的方法吗?并且从严要求,随时检查,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符合环保道德的行为习惯。
其二,实验绿色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反应原理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尾气的吸收、废气废渣的处理等方面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拥有环境保护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增强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绿色教育思想真正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在预备实验计划中设计绿色实验高职学生在中学已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也形成了一些实验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应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并考虑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尽可能使用少量试剂、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或排放,设计出绿色试验,并将此作为预备实验计划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促进环境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产生废液,这些废液大多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质、致癌物质等,这就需要妥善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在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述废弃物处理的一般知识,让学生了解处理的方法,并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处理。要求学生根据废液的类型,倒入指定的容器,然后统一处理。
实现废物的再利用“白色污染”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聚乙烯塑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废弃塑料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实现废弃塑料袋的再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污染。如在讲完乙烯和烯烃这节内容后,可以设计用废弃塑料制取凡士林、乙烯和汽油的兴趣实验。这些实验可让学生体会到看起来是废物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有益的物质;勤于思考就可能找到变废为宝的途径,就可能使资源再生,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也是必要的。(1)把环保实验引进课外活动中;(2)创建班级手抄报纸;(3)开展调查活动;(4)举办专题讲座;(5)举办环境知识竞赛;(6)利用节假日宣传环境知识;(7)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促进环境教育实施等。
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