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会计知识

基础会计知识

时间:2023-05-29 17:4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会计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会计知识

第1篇

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方法有:

1、初学者开始学习时,一定要从教材入手,认真理解书上的每一个概念,切记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学不好会计的。会计的许多名词都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会计基础知识许多部分都是从定义出发的,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

2、理解准则,把握基本公式,所有的账务处理原则都是从会计恒等式出发的,因为它是会计基础知识的原理;

3、学习中一定要理解并掌握所有的会计政策和制度,会计政策和制度都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财务就像一部纪录片,企业每个期间的经营状况是片子的组成部分,整部片子系统的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它吐露企业的竞争力,也刻画企业的兴衰。财务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活的基石。现如今,学习财务知识已不仅是财务专业人员的任务,而是每一个社会经济参与者的必修课,是参与经济生活了解社会的必要知识储备。

传统会计学习方法是先学习会计领域的各个专业名词,然后学习会计等式等各个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最后学习财务报表等。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但在学习初期,学生对整个会计学体系没有必要的了解,不知道自己现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是怎样应用到财务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的,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分布的,不利于对整个会计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会打消初学者的积极性。

相反,如果从整体的财务报表入手,将其层层剖析,逐渐学习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样会对会计知识在整体上有较好的把握,使学习者在接触会计知识之初就将其与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不但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增强分析与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财务报表时利用“呈现事实”及“解释变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会计数字的解读找出管理问题。因此,财务报表最重要的使命是实践课责性。任何企业活动都可以汇整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份财务报表。

下面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论述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沃尔玛的财务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完整,因此以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为研究案例。首先,将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在初学者面前,乍眼一看可能会感觉有些懵懂,但如果初学者忘记自己是零基础,试着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看懂。

二、从财务报表角度解读会计基本常识

首先,从整体入手。看过资产负债表的大体情况之后,便要初步分析,思考报表所反映的各种信息。这份报表的名称是“沃尔玛合并资产负债表”所以表达的是沃尔玛和它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的财务情况。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什么是“会计主体”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报表名称右边写有“单位:百万美元”而报表中的资产及负债等项目都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总结得出:“财务报表以货币作为衡量与记录的单位。”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货币计量”的内涵。报表第一行标有“1月31日”分析得出,1月31日表示本报表所表示的财务状况截止到1月31日。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代表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于是得出“会计分期”的概念。以上几种概念在报表上没有明确地指出,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是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分析得出来的,这种分析思维是逐渐培养的,必要的时候需要辅导老师指导分析方法。若学习者不是在校学生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便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层层分析得出。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推导出的各种概念,不但便于记忆,学习者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

接下来分析资产部分。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部分是资产部分,报表左侧一排是各个会计科目。这时便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个会计科目的含义。资产部分首先是流动资产,查阅资料了解到“流动资产”通常指一年内能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会计科目的含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流动性越高的资产排在前面。然后是负债部分,首先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商业本票”“应付账款”“预计负债”等。查阅资料了解到:“商业本票”主要指企业为筹措短期营运资金,经金融机构保证所发行的金融票据,又称为“融资性商业本票”。沃尔玛从供货商进货,主要采取赊购方式,它所积欠的尚未偿还的金额便称为应付账款。沃尔玛将“应付利息”“应付水电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已经发生支付责任、但尚未以现金支付偿还的项目,加总起来,放在这个综合项目里。接下来是长期负债、长期融资租赁负债等皆用以上方法学习。最后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部分,分为“普通股股本”“溢价”以及“保留盈余”三部分。通过查阅了解到:普通股股本指已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权的账面价值。当股权发时,所收取的投资款超过面值的部分就称为股本溢价。“保留余额”指企业历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尚未以现金股利方式发还股东、仍保留在企业的部分。

通过对总资产额与总负债和股东权益额的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数额相同。于是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即是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查阅资料了解“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自的含义,“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能创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在其他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所有者权益”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的剩余利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净值”。由分析得出:会计等式右边代表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来源可能是负债或是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左边代表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反映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之间的恒等关系,了解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所以使用“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查阅了解到:复式记账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这种记录商业交易的设计,除了能忠实表达资金来源及去处的恒等关系外,也创造了相互勾稽的可能性。倘若企业做假账,谎称回收一笔应收账款,为了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也必须同时作假,创造出一笔现金或其他资产。必须作假的范围因复式会的设计而扩大,因此增加了被检测出来的机会。

三、财务报表可以延伸会计基础知识

财务报表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缩影。学习会计知识要能看懂财务报表,学会编制财务报表,更要培养分析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财务报表主要是管理层用来问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得到答案的工具。分析财务报表不能只看死板的数字,还要能看到产生数字的管理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所可能引导企业变动的方向。

沿用上述例子,分析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以单项会计科目来看,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金额最大的是存货(约为322亿美元),流动负债中金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约为254亿美元)。这种现象反映了零售业以赊账方式进货后销售,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也显示出沃尔玛如果无法有效的销售存货取得现金,庞大的流动负债将是个沉重的压力。其次庞大的存货数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存货跌价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管理阶层与投资人分析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重点。事实上,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任何一个会计数字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通过财务报表也可以了解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可以观察负债比率来衡量财务结构。负债比率指总负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同时财务结构也可用负债除以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来表现。

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短期负债,经常使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显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例越高表示流动负债受偿的可能性越高,短期债权人越有保障。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的流动比率曾经高达2.4,近年来一路下降,到2006年,居然只有0.9左右。这是否代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有周转失灵的危险,其实不然。

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当消费者刷信用卡购买商品2—3天后,信用卡公司就必须支付沃尔玛现金,但是对供货商沃尔玛维持一般商业最快30天付款的传统。利用“快快收钱,慢慢付款”的方法,创造手头的营运资金。因为现金来源充裕且管理得当,沃尔玛不必保留大量现金,并且能在快速增长下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长速度。由于沃尔玛流动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较流动负债慢,才会造成流动比率恶化的现象。对其他厂商来说,流动比率小于1可能是警讯,对沃尔玛反而是竞争的象征。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强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至少在1.5以上。然而,从竞争力角度着眼,能以小于1的流动比率来经营。显示了沃尔玛强大的管理能力。至于突然攀高的流动比率反而是通路业财务危机的警讯。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对沃尔玛并不适用。所以在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传统会计学习方法相比,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知识,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会计体系,更好的理解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入手,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解读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提高就业能力,为日后用会计知识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顺仁.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

1.将日常生活用品穿插到课堂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它们的分类和用途,同时还要清楚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教学活动中,更真实更具体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平时购物时的发票,上学时的汽车票,出远门时的火车票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它们,以生动具体而形象的实训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2.将实际的参观穿插到课堂中

会计理论知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资产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参观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机器设备、厂房、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现金都是资产,除此之外,企业商标同样也是资产。

3.将会计工作穿插到课堂中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主动位置。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注重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填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时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会计明细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真实的凭证和账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帮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和体验。

4.将实践活动穿插到教学中

会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而训练基地可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针对会计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一方面,可以仿真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产生置身于企业本身的感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财会业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此外,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

二、结语

第4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第5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第6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学基础;定位;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计划的不断推动与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并已进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的互联网记账平台将完全实现从基础资料的输入、审核、记账、分析的全自动过程,算账、记账和报账等工作将不再由人工完成,传统会计工作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方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内容设计一直是以核算为主,也可以认为《基础会计学》其实就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这种设计并不科学,因为它没有体现整个会计学科的基础,特别在人工智能涉入会计行业、会计核算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这种内容定位和设计显得片面和不足。《基础会计学》课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让会计专业初学者更全面认知和了解会计学科,重新定位和改革《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变得势在必行。

一、目前《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能介绍不全,初学者对会计功能认识不足学完《基础会计学》课程学生的普遍认为会计就是一个账房先生的角色,围绕着记账、报账、算账内容开展工作而已。其实会计职能远非如此,除了核算还有重要的管理和监督职能,而教材内容多数对管理职能一句代过,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形不成对整个会计学科的认知和理解。职能介绍不足,学生对整个会计功能认知缺失,到底会计能干什么并不明确,围绕核算花太多时间,功能学习过少。

(二)与后续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点前后脱节

会计专业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学》,第二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而《中级财务会计》中涉及实际利率等知识点时,实际利率如何计算,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直接给出实际利率,简化带过,无法让学生对这个利率取得原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基础会计学》根本就缺少时间价值概念内容,这个知识点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学期的《财务管理》课程才开设,这就造成学习思路脱节,知识点前后不连贯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足

《基础会计学》理论知识详实,但实践应用严重不足,在讲授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内容时,虽有案例,但多数是以各个知识点为主的独立案例,缺乏企业完整业务之间的系统联系,理论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的设计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

(四)缺乏人工智能应用

目前该课程人工智能内容完全不涉及,仍然停留在手工模拟做账阶段。

(五)对会计职业的发展认知缺失

该课程内容设计没有涉及会计职业发展、会计岗位职能、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发展等知识点,学生对从事会计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各种岗位职能严重认识不足。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新定位思考

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注重会计思维的培养,以实际企业完整业务为主线,加入部分管理会计职能、电算化功能和税收知识,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纳税操作、会计电算化多知识点有机融合,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融合。二是增加行业发展、职业规划、岗位职能、职业道德内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相融合。三是增加会计管理职能知识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初级财务管理》课程部分内容相融合。四是增加纳税知识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初级经济法》、《纳税申报》课程部分内容相融合。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模块化

1.会计基础知识模块:(1)会计概念、对象、目标、发展史;(2)会计的职能:核算、监督、管理职能;(3)会计法律制度、会计管理体制;(4)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5)会计的职业发展。2.会计核算职能模块:(1)会计核算的基础假设与会计基础、信息使用者及质量要求、会计准则体系;(2)会计要素、会计等式;(3)会计科目与账户;(4)会计记账方法;(5)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保管;(6)对账与结账、错账查找与更正、会计账簿管理;(7)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集成模块(含资金筹资业务、资金运用———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分配、纳税处理等);(8)财产清查。3.管理职能模块:货币的时间价值(含复利现值和终值、单利现值和终值计算)。

(二)教学计划改革

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因为《会计学基础》融合了《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财务管理》课程的部分内容,原来安排在第二、三学期的相关课程应与该课程做整合处理。

(三)教学方式、学时分配改革

第7篇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第8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阶段,为以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有着3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基础理论比较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如会计要素、会计假设、计量基础和计量属性等基础理论知识都有所涉及。这些基础理论在多门会计专业课程中经常提及,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教”透,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知识点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知识点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相关的种类以及格式等都有所涉及,点多量大。这些知识点的“教”是学生“学”、“做”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遵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第三,方法多。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涉及了多种会计方法,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又包括了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我们都要教会学生,以便于后面学生真正的“做”。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处理好“教”。

1.1明确课程的性质,处理好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基础会计》是后续课程《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开展的基础,所以需要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并且确定教学的要求,从而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明确课程案例,将课程的“度”和“次序”把握好。

1.2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在教学课时的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基础会计》特点,合理科学安排教学的章节内容。内容需要突出重点,也需要兼顾其中的一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会计教学的大纲有规定,即使不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也应该作为一般进行概括的讲授。

2《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学”的定义: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挖掘学生对于会计的技能以及会计的理解的深度,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贯穿起来,最终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2.1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部分可以更新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自主自发投入到会计教学知识获取之中。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培养学生脱离书本之外的,对于图书和杂志网络资料的查找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提升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大纲之中规定但是难度并不高的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全部接受,并且熟练掌握。但是,在会计教学之中有着一定的会计前沿性的知识,需要对于学生能力更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学好课程的教材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的推荐书籍。会计教学之中,对于会计教学基础比较差薄弱的学生,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会计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领会,使得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中等水平,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改进学习习惯。

2.3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到班级的学生学习之中,并且做好相关的研究,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自我改善。

3《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做”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的运用便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之中的“做”,本课程更加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是“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化,两者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规范的“做”,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3.1明确实训的目的

《基础会计》课上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学生加深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对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相对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融会贯通实际操作方法与会计基本理论。

3.2熟练掌握实训要求

根据实训参考书提供的实训材料、《基础会计》教材教授的知识和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使用真实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在上课老师的教导下,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和实训项目的操作,在限定的时间完成全套实训资料。

3.3掌握实训项目内容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5)06-0068-02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学习中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本部分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将直接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培养以及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十分强调实践性、理论性和操作性的结合,这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是如何让初中毕业生认识会计,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进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而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笔者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当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及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讲解会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概念;要求学生运用会计等式演变的方法和复式借贷记账的原理,分析工业生产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会学生会计记账、对账、结账和财产清查的意义和处理方法,从而学会如何编制会计报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过于强调自己的讲授而没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导致对重点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不强,使学习过程仅仅是一种对知识的“填鸭”,而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缺乏对会计知识的思考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二)教材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

现在中职学校普遍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是指定的通用教材,该教材的优点是理论知识逻辑性强,知识点全面且综合,但与实践操作环节联系不够多,用于实践性练习的资料不够多,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教材不够用。毕竟从招收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理论性的知识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理论时缺乏信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难以逾越。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会计的热情,也使得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大打折扣。有的中职学校虽然开展了课程改革,也配备了先进的教材,但仍没有将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结合起来,没有把教材的实际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观念依然没能被合理的利用起来。

(三)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不能贯穿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也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一般是在理论课程的内容结束之后才进行。这使得学生很难对学习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也难以把基础会计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造成理论教学与独立实践不能贯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调查发现,对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会计凭证登记”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很难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独立完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依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程教学普遍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材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基础会计的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导致课堂上气氛单调,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课堂内容,教学效果差。这种方式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课程考核评价不科学

目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也就是平时成绩占考核标准的一部分,期末成绩占考核标准的主要部分。期末成绩考核往往是通过标准化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但是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期末考试并不能完全测试出学生的会计知识水平。这样的课程考核背景下,不利于《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对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改变课堂教学讲授的模式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其内容都是按照会计核算的方法,从会计要素出发,依次经过会计科目、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账簿,最后到达会计报表。按照这一流程进行课堂讲授,抽象难懂,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复杂概念,这样的教学毫不生动,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要提高教学的趣味,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应当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此,可以将小组学习法引入《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在小组的分组中,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特长等多方面合理安排小组结构,组长由具备一定会计专业知识的同学担任,并且为小组如何分工提出建议。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需将学习任务以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仅仅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而非领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填制会计凭证时,可以采用把学生分组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发给每一个学生,各个小组设立专门负责指导的组长,最后教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及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二)教材的修改与教辅材料的开发

鉴于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侧重理论基础的讲解而忽视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同本专业老师的协作,对教材做适当地调整和修改,并收集和开发教辅资料,引入模拟会计核算方法所使用的账表和凭证资料等。从而丰富教材的内涵,搭建从理论贯通实践的桥梁,为实现下一步的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做好准备。此外,还可以编写教学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会计案例的解析,让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会计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析,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研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对案例的思考,这样就集合起大家的智慧,实现互相碰撞、互助互补,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理论讲解时,可以同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教导学生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会计账簿的登记,通过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操作对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能够熟练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专业学生走上会计岗位的重要工作条件,在教学中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会计教学中注意对从业资格证要求的渗透。另外还应该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社会实践,使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直观的认识,通过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重点,从而促进对这部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时也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引领学生对实践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会计账簿”这一内容,是教授学生账簿结构和登记账簿方法的知识。过去的教学方法只是用语言表达,但是现在的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PPT等,可以向学生演示不同结构的各种账簿,通过交互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账簿的具体式样,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讲述几遍效果都要好。又如会计报表的编制一直以来都是基础会计中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样的大幅图表,平时在黑板上很难演示,使用多媒体就可以很方便地课堂上现场制作演示。报表做好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件上演示出报表模版让学生来填列数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生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ipad等工具预装教学app,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亲自动手操作。

(五)运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性,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时,不但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应将期末考试成绩与实操成绩、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实现双证毕业,这样不但可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知识,还督促学生加强对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在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改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多花精力、多想办法培养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引进多媒体教学,并多开设一些实践操作的课程,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瑞玲.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白美婷.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3]唐静华.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能力 职业知识 职业能力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7-03

一个会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有能力的会计师,必须要拥有必备的职业所需的知识、一定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职业工作方法和态度,因此一名会计人员的能力要素大体可以分为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中价值观居最底层,知识居其上,而能力居最上端,呈金字塔形分布,当然三者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但有几点是清晰的:

1、掌握大量的知识是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掌握良好技能的关键,所以掌握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关键,这也是学校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2、掌握知识并不能带来相应等量的价值观和能力,与个人的个体环境不同和主观能力性等因素影响会有很大不同,这也证明了学校要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人人成才。

3、用人单位更重视人的价值观和能力,而不太注重知识的拥有,由此可见,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更有用的价值观和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脉络来试图阐述会计人员的能力要素,以清晰学校会计教学的方向。

(一)职业知识

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比较深刻,思考问题相对周密,处理问题会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更强。而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技能,甚或只是一种本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的大量迁移,个体才能形成更为系统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

21世纪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大致来说,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

1、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非常快,但有些知识并不怎么更新,那就是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知识中的元知识,也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从而吸收新知识,获取创造力。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反面来证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那些有深厚文化基础的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交流、能够进行抽象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性分析的人们往往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也应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那么,这些基础知识又分为哪些呢?大致上,可以分为人文学科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知识、外语知识等等。

人文科学知识对会计人员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数理经济、文化历史都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社会及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交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已真正成为 “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企业国际交易中充斥着大量的英语商业信函、合同文本、支付手段等,因此会计人员要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就必须要至少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

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素质的提高又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发展潜力。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通过努力拓宽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加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专业知识

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专业知识是会计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需要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深,是指会计人员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进行了解和把握。

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提供了会计职业的厚实的技术背景,是会计人员职业所需的最为核心的知识基础。根据《会计法》,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主要职责,会计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必要的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但会计人员需要的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也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的专业知识点不断涌现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财务会计与报告、成本管理会计、税收、审计与鉴证、财务管理这些都是与会计人员财务职能的履行密切相关的知识,只是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来说在重要性程度上有所差别。

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怎样组织、融资及管理,以及企业运营的全球环境等,这类知识为会计师进行职业操作提供了背景知识,提供了有关企业经营运转的环境背景知识,从而加强会计师对经济、法律、商业及组织运作环境的广泛理解。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包括以下学科领域:经济学、数量方法和统计学、金融市场、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学、企业与环境、风险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投资和经营界限的扩大,会计师需要用一种更广泛的全球视野来了解国际商业和其他组织经营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会计人员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会计师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熟练掌握IT技能,而且还要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发展,使得经济交易及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网上支付、网上销售、网上理财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不同的地方。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使会计师的知识面临严重冲击。

另外法律知识也很重要,会计人员应熟悉、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应付各种诉讼,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个完美的会计师必须同时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会计师都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各级会计人员具备的能力应能满足其所从事的工作。如作为一名高级会计人员,应有广泛的知识视野,在具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基础性”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高级会计专业人员能力,而作为初级会计人员,则具备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就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总之,会计人员需要宽阔的知识视野,这些知识是职业技能发展的基础,这些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也会不断地变化和拓展。

(二)职业技能

技能是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职业技能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正确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通常不是通过学习一门具体的课程而学到的,而是通过会计课程和会计实践的综合学习和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其作用,但技能却是支持会计人员在越来越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之所必需。

适当的职业技能为会计人员提供了竞争优势。职业技能并非都从学校教育中获取,也并非所有的技能都能在进入职业时就拥有,很多技能是在后续教育中、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得以发展的,是通过终身学习得来的。随着时间的过去,会计毕业生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在减弱,而计算机技术、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重要性却在不断增强。因此职业技能是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能力,而不是迅速变化的知识内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教育准则》第3号“职业技能内容”提出,会计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性技能、个人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6项。

因此一名职业会计师应该具有沟通及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能力、决策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

1、沟通及协调能力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除对外与股东、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沟通外,作为信息掌握者和提供者的会计人员,还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人员进行相互沟通,良好的沟通为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有效的沟通使会计师能够接收、传达信息,并由此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决策。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书面的和口头的交流有效地提出、讨论、报告和辩论观点;有效的倾听和阅读,包括对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借助周围人群、书面资料和电子渠道,寻找、获得、组织、报告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等。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即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在现代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下,团队成为了主要的作业方式,现代企业的成功更加依赖于整个团队的表现。团队合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有时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会计师常常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具体财务问题,这可能包括在本部门内合作和与其他部门的财务专家的合作。

3、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职务越来越专业化。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一种必备的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在协商过程中工作,以抵挡和解决冲突;与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人员相互影响;在专业背景下商谈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和协议;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创新工作。

4、管理和监督能力

以前会计人员的角色主要是为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现在,一名出色的会计师应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他们必须履行传统的“管家”职能,而且还应对各项财务计划或战略计划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会计师通常是决策制定小组中的成员,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资源管理、业绩管理的监督等,另外法律也赋予会计师一定的监督职责,实施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管理与监督能力包括:战略计划、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制定;组织和委派任务、激励和发展人员的能力;领导能力;专业判断和识别能力等。

5、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通常要求辨别事务的本质并确定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职业判断能力是与抽象思维、推理演绎、批判性分析等相关的技能,这一技能使数据、知识与洞察力紧密联结在一起,以进行高质量的战略决策。会计师如果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很难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或提出逻辑严密的决策建议。

6、应对压力及合理安排时间能力

会计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责任、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和日常烦扰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师从繁锁的财务会计与报告中脱离出来,会计师越来越需要根据如何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一标准重新定义他们的工作。另外会计改革的深化也使会计师要更多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制度、准则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业务等压力源,面对重重压力,会计师必须要有效地运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7、决策能力

决策是建立在人们观察、注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判断思考、逻辑推理做出的决断。决策能力是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计师通常通过影响企业最高决策层来影响企业的决策。

除此之外,会计人员可能还需要其他的能力,而且能力要素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会计人员都能具备这些能力,根据各级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我们认为越高层次的会计人员需要的能力越多。

(三)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其他能力的形成。职业价值观是会计师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包括遵循法律与法规、正直、客观、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对会计师来说,恰当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一样重要,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保证会计师从社会利益和职业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职业判断、履行工作职责。

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是会计师追求的一种境界。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另外终身学习也越来越重要,它也是会计师必须努力坚持的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快速和知识淘汰的加速意味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1990年公布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学习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另外职业会计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他们必须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财务会计理论及本行业业务的管理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会计改革对会计工作的需要,更好地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会计师应关注国家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关注会计改革,关注政策变化,关注宏观政策,把握重大会计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一名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观,并能很好地整合这些要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作为会计教学,在注重会计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职业知识如何转化为职业能力上,更应重视学生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途径上。

参考文献:

1.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2006.7 知网

2.陈丽花.论我国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 2007,NO18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基础》 优化教学 教学成效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又是会计专业认同、基本会计岗位实务技能训练的载体。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讲是一门入学课程、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乐学,学以致用,我认为,关键在于优化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跟一项政策:国家政策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学科知识更新快,加上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会计业也处于与国际接轨中,会计法规处于不断更新中,我国的制度从原来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到《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落实到现在的利用会计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来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加上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法律关系的总规范、权威性最高、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最高法规――《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形成了《会计法》对会计基础起纲领性作用,《会计准则》对会计理论起指导性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基础实务核算起到规范化、操作具体化的实践指导作用。

加强税收制度的接轨,《会计基础》课程涉及的税种主要是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的计算和处理。其中增值税要从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具体应用2009年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体现在固定资产等核算中的变化。所得税要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现实生活中企业计算缴纳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结合,做好税收计算严格按照国家税收制度执行。将会计与税收紧跟会计、税收政策的变动而适时调整,让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国家政策相一致。

二、明确两项任务:理论教学、实践操作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独立的,这样相孤立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生对理论学习无兴趣,对实践动手操作无从下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上的低下。在会计教学中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将二者的教学彻底融合,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找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即实际会计工作任务,突出过程,对《会计基础》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打破以知识的内在完整与逻辑关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要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必须对会计职业有一个全面基本的认识,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础知识。我们以此为起点,首先对会计进行了概述,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无论从事哪一个会计工作岗位,必须会使用借贷复式记账法,因此,我们在课程中接着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法,并通过其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各岗位的基本账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会计数据处理的整体思路和全过程,为学生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生具备了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能力后,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相关资料为背景,要求学生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按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依次完成从建账到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全部会计工作,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各阶段具体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引入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相关岗位能力,同时以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知识。从而在真实的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下,为学生搭建会计工作整体框架,并在此框架中注入主要会计岗位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个贯穿于课程全过程的工作任务。

三、遵循三个核算环节:凭证、账簿、报表

会计核算方法有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其中填制会计凭证是起始环节,登记会计账簿是中心环节,编制会计报表是最终环节。

会计核算的三个核心环节中,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是会计主体每个会计期间必须进行的会计工作。三个环节的正确核算和监督,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

四、运用四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

对于刚接触经济生活实例的学生,我们采用学生周边地区会计人员数量差异的生动的“案例”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明确会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尽量用一些接近生活的案例,案例中的“趣味篇”来激情引趣,让学生产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知识篇”将抽象知识浅显化、系列化、条理化,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警示篇”将“做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常态化,将爱国主义、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与乐。形式多样,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教学中的引用,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融会贯通。

2.启发式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是财经类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入门课程。虽然课程内容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入门却不容易。在教学中着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上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重点知识精讲,难点内容细化,生活知识常识化,理论知识实践化。尽量使学生边听课,边思索,边掌握,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边教学,边练习,边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会学生自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条理清楚,信息量大,学生练习机会多,互动效果好。课件制作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特别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这两项目,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际工作中的凭证、账簿真实地搬到课堂上来,对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也能讲解得栩栩如生,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良好。“企业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一项目主要是讲解“多个账户的设置和运用”,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声、光、电作用,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一目了然。

4.仿真实训

专业实践要应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建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训)等教学环境。对《会计基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会计实践资料融入到日常会计教学中来,实现仿真教学和模拟做账,乃至进行真账实操。在《会计基础》中,要实现双互双层体系,“双互”体系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互相结合。“双层”体系即: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讲练结合,完成各项专项技能的训练为第一层次,各项学完后,集中进行会计基础的综合实训为第二层次。同时,经过仿真实训,形成了实训过程经过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阶段;会计手工处理能力和电算化能力双轨并行;培养学生做账、查账和用账的会计专业能力的“三阶双轨、培养三能力”的仿真实训教学方案。

总之,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于让学生对会计有兴趣,对专业理论有掌握,对实践动手能力有提高,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项技能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2009.

[2]会计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会计基础.人民出版社,2009.

第12篇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 “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为主,而作为入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各种凭证、表格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既不直观又浪费时间,另外,教师把所有具体操作步骤都讲授给学生,学生是依样画葫芦,没有机会去探索、思考操作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操作中发生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就业时,不知道如何上手工作,遇到困难无从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于是,多种教学方法被教育界研究、探索或实践,这其中就有项目教学法。近几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育来说,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人认为实施项目教学法对高职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

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培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出纳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方法

本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将会计工作知识序化,按照单元项目化的理念进行设计的,通过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优化的知识结构和真实的职场氛围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时做到“四个”统一,即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以及未来就业岗位(群),广泛开展调研,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确定本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领域情境设计。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会计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核算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每一个学习领域情境中,均设计若干项目任务,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课程实施时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课证融合”。课程考核以项目为主,采用单元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下进行了课程开发,通过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广泛调研,对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群)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力求符合教育部提出的“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要求,围绕会计基本理论、操作技能、会计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选取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学习情境的设计来自企业真实工作任务

课程组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起点,以某企业某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为背景,按照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建账、对经济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编制会计报表)采用与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账、证、表、单,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课程组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课程标准及所需的情境实训资料;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确定课程的学习情境,并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岗位项目化教材;通过课程网站,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借助能力测试系统,评价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践性。

3. 调研企业实际业务

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将其中一套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傲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在任务(项目)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4. 根据课程的特点收集整理相关的法规、制度、政策、案例、工具书、参考书、视频录像、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实物形式陈列于会计手工展示室。

三、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编号 项目名称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及步骤 结果

项目1.1.1 划分会计要素 1.能正确划分会计要素

2.掌握会计等式

3.能正确使用会计等式 1.企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知识

2.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1.模拟企业环境

2.找到会计的对象及职能

3.划分会计要素

4.验证会计等式 会计身份的形成

项目1.1.2 设置使用账户 1.能正确设置账户

2.能使用账户 1.管理基础知识

2.经济常识 实际演练

1.演示会计科目、账户

2.模拟企业设置账户

3.使用账户 设置出需要的账户

项目1.1.3 明确经济业务类型 1.能辨别经济业务类型

2.能验证会计等式

1.管理基础知识

2.企业基本知识

实际演练

演示企业各种业务

2.分析各种业务的特征

3辨别各种业务类型 确认经济业务类型

项目1.2 填制审核原始凭证 1.能识别各种原始凭证

2.能填制各种原始凭证

3.能审核各种原始凭证 1.管理基础知识

2.企业基本知识

3.数字书写知识 实际演练

1.原始凭证展示

2.填制原始凭证

3.审核原始凭证 填制审核的原始凭证

项目1.3.1 借贷记账法 1.能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要求,书写各业务会计分录的能力

2.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 1.管理基础知识

2.经济常识 实际演练

1.演示借贷记账法原理

2.演示借贷记账法应用

3.书写各业务的会计分录

4.总结各经济业务的核算 各业务的会计分录

项目1.3.2 填制审核记账凭证 1.能根据业务的类型,选择记账凭证类型的能力

2. 能根据填制的要求,填写记账凭证的能力

3.能审核记账凭证

4.整理装订会计凭证 1.管理基础知识

2.企业基础知识

3.经济法知识

实际演练

1.记账凭证展示

2选择记账凭证仿真模拟

3.填制记账凭证仿真模拟

4.审核记账凭证

5.整理装订会计凭证 填制审核的记账凭证

项目1.4.1 登记日记账 1.能辨别需要登记日记账的业务

2.能根据要求登记日记账 1.管理基础知识

2.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1.展示日记账

2.找出需要登记日记账的业务及示范

3.按要求登记日记账 登记好的日记账

项目1.4.2 登记明细账 1能辨别需要登记明细账的业务

2.能根据要求登记明细账

3.能熟练应用平行登记 1.管理基础知识

2.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1.展示明细账

2.找出需要登记明细账的业务及示范

3.按要求登记明细账 登记好的明细账

项目1.4.3 登记总账 1.能熟练填写科目汇总表

2.能登记总账 1.管理知识

2.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展示总账

2.填写科目汇总表示范

3.按要求登记总账 登记好的总账

项目1.4.4 对账、更正错账 1.能对账

2.能找到错账

3.能综合运用更正方法进行错账更正

4.能进行财产清查,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5.能对清查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1.数学基础知识

2.管理基础知识

3.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1.对账模拟

2.演练找错

3.更正找到的错账

4.进行财产清查,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5.对清查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正确的会计账簿

项目1.5 期末处理 1.能熟练编制试算平衡表

2.能正确结账

1.管理基础知识

2.数学基础知识

3.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编制试算平衡表

2.结账

结完账的账簿、试算平衡表

项目1.6 会计报表 能编制资产负债表

能编制利润表 1.管理基础知识

2.数学基础知识

3.企业基础知识 实际演练

编制资产负债表

编制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会计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以未来职业竞争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培养会计应用能力为根本

会计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应用能力.树立“终生学习”观点;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诚信意识。从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考虑,应该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或接受后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会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利用动画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组要制作该课程的动画课件及视频,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会计基本技能和基本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三)关于课堂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实践理论一体化;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四)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础会计》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应该介绍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在广度和深度上应该怎样把握,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入门难易和学习后续会计课程的兴趣。因此,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