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勾股定理小论文

勾股定理小论文

时间:2023-05-29 17:4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勾股定理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勾股定理小论文

第1篇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授八(二)班数学,本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基础很差,问题较严重。在上学期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本班数学只是位列中上游,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师生需加倍努力,补缺补差,注重方法,夯实基础。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本章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概念的抽象与扩展。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 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几种特殊的四边形,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或度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性质,通过逆命题的猜想、操作验证和逻辑推理的证明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图形的判定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简单应用。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章是学习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分化,尽力使后进生能迎头赶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第2篇

关键词: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业的内容、形式的单一,动手探究题偏少,作业的设计缺乏多元性,作业量大……这些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作业如何进一步改变现状,关键在设计常规作业的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应设计开放性作业,要把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这样的作业才能把学生从封闭的数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是一种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开放性作业就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决策略开放的课外作业,不拘泥于文本教材的限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教师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应尝试设计开放性作业,将多种知识的获得和多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人格。为此,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方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收集型作业

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以图片、表格、小论文、报告等方式呈现。这种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探究教材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启发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例题或一个课后阅读题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案例:《勾股定理》课后,笔者布置这样一道作业:1. 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上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查找相关的图片;2. 把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一份数学手抄报;3. 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研究其中一种证明方法,准备课堂展示。

作业完成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了一周的时间,收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笔者把学生的手抄报在课室的展板上展出,并请学生和家长参与评选。笔者再利用课余时间请学生把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进行交流汇报,最让人高兴的是,除了课本给出的3个证明方法,学生还掌握了其他5种以上的证明方法。

收集型作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调查型作业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时展的需要。学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笔者把调查作为一种课外作业类型,调查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实地查看、实人查询,也可以查阅书报、网站,调查得到的数据一定要学生学会分析,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把调查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报告。

案例:在《统计图的选择》课后,笔者设计这样的作业:

1. 调查本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并完成下表:

2. 如果教师想清楚的知道我们班上学坐车的同学有多少人,你应选择哪种统计图呢?

3. 通过我们班步行上学的人数你能预测全校大约有多少人步行上学吗?选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

作业完成效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数据、整理数据、根据题目要求制作合理的统计图表,很快完成了作业并掌握了相关的统计知识,特别是学生通过这个作业能清楚的区别三种统计图的优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调查型的课外作业,把学习内容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了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

三、探究型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青少年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机会。探究性作业,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实际探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能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性,这类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案例:在讲授《截一个几何体》课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预习作业:1. 到市场买一根白萝卜,切出8个小正方体;2. 只用一刀削去正方体的一部分;3. 观察截面是一个什么图形;4. 从不同角度重复试验,看看能得到几种不同的截面;5. 根据实验的结果,尝试总结你的结论。

作业完成效果:第二天上课,学生带着大大小小不同的“萝卜正方体”,愉快地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中顺利地完成了。

探究型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

四、合作型作业

在强调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的今天,合作型作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不仅获得相互帮助,更重要的能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激活思维,激感,增长能力。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案例:在《游戏公平吗》课前,笔者设计了这个合作型作业:

1. 首先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1)一人负责掷硬币;(2)一人负责记录数据;(3)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并填在下面的表格上。

2. 汇总本班各个学习小组实验数据:

3. 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32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所作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作业完成效果:繁重的实验过程,庞大的实验数据在学生课前的合作中完成了,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实验结果,教学内容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获得数据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如果我们善于在课前布置这种合作型作业,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但能提高课堂质效,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型作业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尝试与人交流合作的乐趣,增加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五、创意型作业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学生在对具体对象的问题设计中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创造型作业的设计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并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建立知识体系。

案例:在学完了《停在黑砖上的概率》,笔者布置了如下的创意作业:

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如图的长方形是一个飞镖游戏靶,请你用黑色的笔设计方案,使得飞镖射中靶子时,落在黑色阴影部分的概率为。

作业完成效果:学生很喜欢这类创作型作业,他们认真的设计方案,得到的方案至少有20种。这次作业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学生在设计这些方案时,并不是盲目的凭感觉画图,而是根据长方形的性质来设计的,看着他们自信地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我相信此时他们对数学学习是充满憧憬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意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总之,数学课外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更是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教师要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正发挥数学课外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丽英.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数学创意作业的探索[J].教育导刊,2012(3).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情景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求知的乐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时,就可以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剪三角形,并进行再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定理。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乐学欲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三、精心选择,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意兴盎然、其乐无穷。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初中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所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例如,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一只会“飞”的彩蝶,彩蝶刚一“飞”上屏幕,就会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力,这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两只翅膀,由此,学生很快就能从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的现象得出轴对称的形象,并且能举出许多轴对称的实例。接下来,在屏幕上演示轴对称三角形,引导学生找出对称点和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最后得到轴对称的三个性质及其逆定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应当承认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明确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使初学者望而怯步。作为新教师更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度与量,多思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复合幻灯片,教师结合图片,逐一进行分析、概括,这样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中“死”的图形“动”起来,把“死”的书本知识“活”起来,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从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结构。

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第4篇

高效课堂 学生做主

——20_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听课有感

20__年12月18日-19日,重庆市20_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在市育才中学举行,在学校的委派下我和两位同事一起去参加了这个会议。本次活动历时两天,在两天的时间里,天气虽然寒冷,但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参加这次会议学习的大约有一千多人,整个育才中学学术报告大厅座无虚席。我们有幸观摩了5位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公开课。配合他们互动的是育才中学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我认真的记录了每个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学生每一次参与课堂的活动情况。在这么多年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的迷雾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盏引路的明灯;在长期的闭门造车的数学教学模式中,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迫不及待的要把这次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18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南通市教研室主任助理符永平老师 ,他讲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和讲座《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高效课堂建设从课型开始》 ;章头图通常都是被我们忽视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是把它一带而过。而符老师却通过章头图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章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走向下面的自主学习,体验和训练数学“再创造”,不断培养全章学习的信心;有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式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学习做最好的引领;引导学生在真切感受生活数学、诗意数学、文化数学、方法论数学中,使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可操作教学成为可能。

18日下午 首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张文娣老师 她讲课的内容是《三线八角》和讲座《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平常我们偶尔也在使用,但是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感到我们是在率性而为。张老师的变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尝试体验、探究发现、应用创新。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一)整体优化原则(二)目标导向原则(三)启迪思维原则(四)暴露过程原则(五)主体参与原则(六)探索创新原则(七)因课而异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平常的教学更应该要深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19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南通市骨干教师秦艳萍老师,她讲课的内容是《勾股定理》和说课 ;她的课的主要过程是(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二)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三)启发归纳,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四)感受数学史,激发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幸福感。(五)引导学生在问题设计中巩固勾股定理。(六)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勾股定理的美。

19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省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葛媛老师 ,她讲课的内容的是《二次函数的复习》和说课。她的课的主要过程和思想是:(一)引导学生自主编题、合作探究(二)归类分析、构建体系(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主编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当堂生成,自主解决,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19日下午 南京市金陵中学汇文学校特级教师,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朱敏龙老师 , 他讲课的内容是《一定摸到红球吗?》和讲座《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听朱老师的课,感觉非常轻松,这哪是在上课,完全是在听故事,玩游戏。听朱老师的课,佩服他高超的演技、宽广的知识面和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比如一开始他设置了一个“生死签”的情景,把大家的心都给吊了起来,为故事里这位大臣的命运担忧着,然后话锋一转,聪明的大臣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得救了…… 还有精彩的一幕,就是在探求随机事件,必然事件的过程中,出了意外。大家都知道,划石头剪子布谁输谁赢应该是个随机事件。可是一男生和一女生划,结果6次都是男生赢了。机智的朱老师详细地询问了他们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两个小孩子都做了可爱的回答,然后朱老师叫这两个孩子再划几次,结果既有男生赢的时候,也有女生赢的时候,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实验结果与教材结论不相符合的危机。

综合几位老师的讲课和讲座,他们都在向我们传导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老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尝试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本质,体验和训练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出教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老师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们老师只能是导演。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改进:(一)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学会诗情画意的看待我们教师的工作。“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天使,那么你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魔鬼,那么你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啊。其实只要我们摆正了心态,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二)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做一个有心人。比如,收集好我们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努力的挖掘教材,研究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的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反思,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三)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四)更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延伸问题过程中学会“再创造”,“创造”学生自己的问题,“创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只有放手,才能让他们飞得更高。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触,函授学习时,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我们究竟懂了多少呢?记住了多 少呢?可是我们却为什么仍然继续把这样的方法对我们的学生如法炮制呢?(五)引导学生参与和欣赏“再创造”活动,面对“创造”培养学生大胆联想,勇敢猜想,不畏失败,在优生帮助差生和差生欣赏优生的互动活动中利用差异资源。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找到数学入口的学生平常多肯定,多鼓励。我们的很多学生之所以上课不敢积极发言,就是因为害怕说错,害怕受到责备。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让他起来读一下黑板上的一个式子,他读不出来。我想给他一个台阶下,变一个简单的问题问他。然后我看见他的语文书在他的课桌上,于是我就问他,你能告诉我你的语文书在哪儿吗?他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把他的语文书悄悄的放进了抽屉里。他以为我在责备他上数学课在课桌上放语文书,其实我只是想他能告诉我,他的语文书就在自己的课桌上。

回来后,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让学生“再创造“的尝试。下面是我教学《积的乘方》这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对积的乘方的运算做了探究,那么你能用你喜欢的式子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1:我能,表示为 。

生2:我能,表示为

师:大家都只喜欢a,b啊,还可以用别的字母吗?

生3:可以,我表示为

生4:呵呵,p,q,还不如p,k呢?

师:pk当然可以,那么为什么要pk呢

很多生:称王。

师:那好的,我们就在它头上戴上王冠。那么结果呢?

生5: 这个式子就可以表示为

众生:(哈哈大笑)

师:哈哈,p,k的结果是两个都戴上了王冠。不错,只要我们曾经pk过,我们都是王者。(趁机进行思想教育)

师:这个式子是生5发明的,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生5(该学生的姓名)公式。

这个公式比我们用 有意思多了吧?

(生5露出得意状,众生微笑颔首)

一个枯燥、刻板的数学公式,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且用他们感兴趣的符号来表示,我想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的。

创新的路是艰辛的,每一次革新,都将伴随着一次剧烈的阵痛。因此,在探求高效课堂的路途上,我们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困惑,下面是在短信议课期间专家给学员的一些解答,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带我们走出数学教改的迷宫。(下面专家简称专,学员简称学)。

1.学:符老师,你好!怎样引导“无所谓”的学生?

专:可以引导写数学小论文感受数学。

2.学:符老师,你好!如果一个班有一些学生不清楚最基本的和差倍分关系怎么教育他呢?

专:我们只有对他们耐心,耐心,再耐心。

3.学:张老师,你好,对于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老师的我,如何处理好班主任与数学教师的角色,我该怎么办?

专:不要在数学课堂上处理班务。

4.学:张老师,当你的问题提出后很久没有学生发言怎么办?

专:或许学生没有听懂你的意思,换一种方式再问。

5.学:张老师,你好!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时也尝试过变式,但没有形成系统,新授课如何变式更好?这样花的时间多,能把内容完成吗?

第5篇

初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17年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17年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017年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平 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

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

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

另外对教材中

(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

(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

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

另外教材中的

(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

(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 直 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

(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

(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

(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 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

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

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

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习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习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第6篇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老师教学计划范本,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_,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第六章: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4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反三归一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1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九年级毕业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五周6.1平方根

第六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七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九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一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三元一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四周9.1不等式

第十五周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体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数学文化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而不是依凭认知、说教就可以直接习得的,数学文化是寓于数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之中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文化,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要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方法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揭示数学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关注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数学态度和数学精神.

比如在讲集合的时候,可以介绍集合论的创建所历经的种种磨难,指出数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完全直线式的,它的体系并不是永远和谐的,而是常常出现悖论. 而数学家通过对悖论的研究和解决使得悖论在给数学带来危机和失望的同时,也给数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

其次,教师要重视介绍甚至是呈现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比如在讲对数时不妨介绍:虽然课本上以指数引入对数,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由于天文学和航海业发展的需要而由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发明对数时指数的概念尚未形成. 后来人们才发现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介绍无疑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再如,还要重视介绍相关数学知识发展的概况和现状,如在讲尺规作图时不妨介绍尺规作图的三大不能问题等等,给学生的发展和创造以方向和空间.

对于这些数学史料,不一定都由教师介绍,也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再进行课上的交流. 长期有效地使学生体会科学发明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让数学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2. 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时进行数学文化教学

数学文化是丰富的,博大而精深. 在进行数学文化教学时,应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开发校本课程,选择介绍一些数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数学的思想、最新的数学进展和前沿的数学分支,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史料. 也可以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依托,鼓励和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论文、科普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挖掘数学文化资源的途径

1. 以人物为线索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数学上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往往体现着一些典型的数学文化. 通过一些数学家的介绍,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精深的数学文化,也可追踪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人类创造历史,也创造文化. 数学文化因数学名人而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以数学家、特别是数学哲学家为载体,介绍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动力、指明方向,也为学生从中汲取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理想和信念.对我国众多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刘徽、贾宪、杨辉、华罗庚、陈景润等等的介绍,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

2. 以数学题材为线索

数学文化的根本还是数学知识本身.所以,对于数学文化的学习,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选题,如数的产生与发展,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与公理化思想,等等. 其中广告中数据与可靠性及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则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 数学分支及发展既体现了近现代数学的深度与广度,也体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既可学到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也可了解一些人文精神.

3. 以史料书籍为线索

丰富的数学文化,往往见诸于浩瀚的史料书籍中,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刘徽的《九章算术》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史料书籍是数学文化最好的材料. 从历史中知道,一门学科的发展是由汇集不同方面的成果,点滴积累而成的. 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 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的探究问题的勇气. 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地得到他们的成果,更能使学生鼓起刻苦学习的勇气.

4. 以数学符号为线索

符号是数学的一大特征,有些人见到一个个符号就犹如听到一个个美丽动听的音符;有些人见到了符号就眼花,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 在课堂教学,适当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乐趣.

5. 以现实生活为线索

现代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就使得数学教育的落脚点不仅在数学知识本身,还在学生能够应用知识,从而决定了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尤为重要. 而在充分挖掘并揭示数学文化的应用性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善于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达到经验认知、心理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统一. 比如以信件重量与应贴邮票面值的关系为例说明分段函数等等.

二是要给学生展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机会,加深加固学生的印象. 比如在讲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相应的实物等等.

三是要注重数学知识在解决身边问题中的作用. 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在讲概率时,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等等. 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制应用题,再互相解答.

这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的自我体验领域,让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

■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数学文化不仅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更有着如下的教育功能.

1. 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就大多数中学生而言,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是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如何把数学课讲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 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如果能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就能较好地掌握知识.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他们所教的那一部分数学,而且要从宏观上来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从而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教其所以然.

事实证明,课堂授课时那些知识丰富、循循善诱的教师远比那些授课时简单乏味、就事论事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如果仅仅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 但如果教师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思路,或者提及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

2. 感受前人严谨态度,增强自我探索精神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历史像一条大河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它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 今天数学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先驱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 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敬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

3.?摇了解祖国传统数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展进程波澜壮阔. 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早已淹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古印度的文明屡受摧残而损失殆尽,希腊和罗马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耀与辉煌. 唯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五千多年虽有起伏跌宕,但却连绵不绝,从未中断.

就数学而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可以说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基础科学之一. 仅以现在的初中数学知识为例,十进位值制、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正负数运算、开平方开立方法则,圆周率的计算都是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些成就领先世界千年以上. 对中国古代数学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与奋斗中汲取营养,获得鼓舞,增强信心.

4. 鉴过去知未来,感悟数学与社会

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互相促进. 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

(1)对物质文明的影响

数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它与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产业革命上.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重大的产业革命,这三次产业革命的主体技术都与数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如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主要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原子能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生产自动化等为标志. 这些技术发展的每一个关头都记载着数学家的不可磨灭的功勋.

(2)对精神文明的影响

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未来都不会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对这些学生来说小学的四则运算几乎就足够应付日常的生活问题了,如果仅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看,他们要学习十多年的数学,不是浪费生命吗?事实上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