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

时间:2023-05-29 17:4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

第1篇

“像苍蝇一样乱飞!”这是*第六中学一位老师对这两年来学校师生学习状态的精辟概括。

*20*年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当年,老师一下就不会教了。”这位老师解释说,“以前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现在连高考考什么都不知道,你叫老师们怎么教?”

“底下的教师早就在叫嚷了,大家都是内行人,都知道高考指挥棒的非凡威力。”*市第八十三中学的老师在教研网上郁闷地写道,新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是“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心态。比如,围绕某知识点是该讲深点还是讲浅点,按以前标准,该知识点不属于重点考查范围,自然就要讲浅些,但新课改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谁也不敢肯定这个知识点会在考试中占何等地位——要是讲浅了,学生高考做不来题怎么办?

“所以就出现‘以点画圆’的情况。”在新课改高考方案未出台时,山东省最好的中学、山东实验中学也曾遭遇过这样的迷惘。校长刘堃告诉记者,没有经历过新课改后的高考,老师们确实把握不准分寸。有的老师为确保“安全”,便将一个知识点无限扩大,既导致课时不够,又让学生抱怨负担太重。

“高考谣言”打破教学秩序

等待高考改革方案,不仅让老师忐忑不安,也让走班制这一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沦为一纸空谈。

“新课程有选修和必修模块。必修模块还好办,选修模块才伤脑筋。”*一中学教导主任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新课改带来的走班制度,学校当年还缩减了招生计划,专门腾出教室供学生走班用。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学校猛然发现,这个班走不得!

“根据其他省的经验,不是所有的选修内容都要考。*会选择哪些内容来考呢?不晓得!所以,只能把所有的选修都弄成必修,全部内容都学!既然都要学,那就没有走班的必要了!”这位教导主任透露,不仅是他们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选修”变成了“必修”。

如果说走班尚在学校控制范围内,一个接一个的传言更让学校措手不及。

“有段时间,外面疯传,学业水平测试将被纳入高考加分体系,把学生整得之紧张。”对这个传言,很多老师都信了。此前,江苏省就出过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全A者高考加10分。*不是没有效仿江苏的可能。“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后来在一次会上说了,学业水平测试考得好的,有可能要加分。教育部门都说了有可能,我就只有回来给学生传达了。”

传达后的结果是,物、化、生老师在文科生心中的地位急速提高。“以前上这些课,学生大都不是很认真,自顾自地看历史政治课本的学生不少,而现在学得都很认真。”同理,政、史、地三科也受到了理科生的“欢迎”。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每天下午不是有一节自习课吗?平时都是分给语数外的,但在水平测试前一段时间,全都分给了这些科目进行强化训练。”

高考方案出台非一朝一夕

*考生在新课改实施两年后等来了2010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此时,和*同步实行新课改的*考生仍在翘首等待方案的出台。

在等待中,师生的心态也渐渐平和了下来。“没关系,反正都不晓得高考咋考,大家都是这样学的。”*六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并非教育行政部门故意推迟公布新课改高考改革方案,实在是方案出台非一朝一夕之功。据浙江省的经验,20*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改前,浙江就开始组织省内部分高校、中学的学科专家等收集省内外有关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信息。当年8~11月,围绕“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会考与高考的关系、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等问题,浙江省发放问卷3800多份,召开大小谈论会23次,才于当年底形成了20*年高考改革方案讨论稿。其后,这份讨论稿又辗转浙江11个区市,讨论、征求意见,历经10多次修改,于20*年9月报送教育部。后又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和完善,才于2008年4月与公众见面。

第2篇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第3篇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方案 分析 未来改革路径 思考

一、2000年江苏省高考方案分析

据新华日报报道: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江苏省与浙江、广东、吉林和山西省同时在高考中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的“X”确定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具体方案为:由原来的“3+2”(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和历史或者物理和化学)改为“3+小综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或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150分,小综合为300分,总分仍然为750分。在这次高考改革中,文科生增加了地理的考试,理科生增加了生物的考试,这是江苏省高考第一轮改革,而且这种大规模地实施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高考史上也还是首次。综合能力测试和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一样,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选拔性考试。该方案的主要特点如下。

对理科类考生而言,该方案要求考生除了能够读懂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外,还能理解常见的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读懂一般性的科普类文献;对文科考生而言,除要求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对地理、历史等知识混在一起的地图能很好地辨认,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外,最大的变化在于高考目标作了较大调整。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重视对人文、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方案要求考生能够解释和说明人文、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科学中原理和定律的含义能够很好地掌握,而且能定量地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对人文知识与宇宙知识有很好的了解。二是增加了理科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测试,在理科类考试中,考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且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三是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该方案要求考生能对中学所学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1]。在文科类考试中,一个题目往往涉及两门甚至是三门的知识,考生应该能对这些杂糅的知识一一剖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四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该方案不仅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对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同现象进行理论说明和解释,而且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的确,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21世纪对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一方面,对理科生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考试,为大学里和生物相关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生物学知识是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文科生增加地理考试则能使考生的思路更加宽阔,例如,文科学生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知识,而且对于探索未知的宇宙空间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适应了扩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该高考方案可以视为1998年教育部推出的“3+X”高考制度的探索版,实践表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这次改革,在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性知识的要求[2]。

不过,由于该高考方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幅度较大,要求考生对涉及科目较多的题目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大大地增加了考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由于高中教学过程中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的学习和训练机会很少,江苏省的教育实际与该方案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阻隔[3]。事实上,在“3+小综合”实施之后不久就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3+小综合”会造成学生很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高考不考的知识就完全放弃了,而学生应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知识应该综合运用。因此,这套高考方案在江苏省并没有存活多长的时间,时隔不久的2002年,江苏省就启动了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

二、2002、2003年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分析

2002年江苏省启动的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将“3+小综合”改变为“3+大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均为150分,大综合300分,总分750分没有变化,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变成了大综合卷,意在考查学生的大综合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了解人文科学知识[4]。在该方案的设计者看来,“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还是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也表明,只有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创造性也更强。

虽然“3+大综合”高考方案的理念不可谓不先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但现实困难,在于高中阶段学生不再分文理科,要求学生九科都要学习和考试,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说“3+小综合”还在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承受力之内的话,2002年的高考方案则不再仅仅是文科知识或者理科知识的综合,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文理领域间的大跨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要求考生能够把书本上的九科知识转到现实生活与社会焦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之中,这对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无法应对的挑战。此外,该方案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大学里面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理解,而大综合只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知识深度和专业属性难以显现。因此,江苏省“3+大综合”高考方案只是一次“试错版”,而在实行一年后终止。

2003年江苏省启动了第三轮高考方案改革,这轮改革的指导原则在于减轻考生学习负担,江苏省教育厅颁布新的高考方案,该方案由原来的“3+大综合”调整为“3+1+1”(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的任意两科),“3+1+1”方案的总分值为750分。其中每科分值为150分。和“3+大综合”相比,“3+1+1”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两门考试科目。不过,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所有考生必须参加文、理综合卷的考试,综合成绩虽不计入高考总分,但计入学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在严格意义上,2003年“3+1+1”高考方案也是建立在“3+2”基础之上的深化改革,依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的基本精神而进行。该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该方案既保留了“3+大综合”打破了文理分科局限的优点,又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来选择所要考试的科目提供了机会,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学生必须准备9门学科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负担过于沉重,学生、教师及家长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压力过大。该方案的实行,使高考科目从9门减少到5门,同时2门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3+1+1”方案可以反映考生的考试成绩,高校根据考生所选的科目,可以了解到考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倾向,对录取和调剂工作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综合成绩了解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有利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打破文理分科的局限,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虽然“3+1+1”是近十年来江苏省实施时间最长的高考方案,但也存在两个“硬伤”。

硬伤一:该方案可供学生个性组合和选择的“子方案”太多,导致学生和学校方面不知如何是好。就学生方面而言,如果对可选性进行排列组合,每位学生有15种方案可供选择,让学生无从下手。就学校方面而言,学生选择的多种多样,给学校组织教学带来了巨大甚至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据学者调查,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全部“组合性课程”系列,这样导致最终学生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由地选择,而且,各科的难度不易把握,于是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的现象,很多学校只有六种方案(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生物;政治、历史;政治、地理;地理、历史)的存在,依然有文理分科的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

硬伤二:给学生填报志愿造成了“方案性”障碍,因为江苏省的“3+1+1”方案虽然在本省内招生没有问题,但与其它省市的招生政策并不能无缝对接,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要求学生必修物理,选择其他科目的优秀学生就丧失了报考这些名校的机会,结果导致学生报考志愿受到严重的限制[5]。由此,江苏省第三种高考方案在2008年也宣告结束。

三、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改革分析

2008年江苏省启动了第四轮高考方案改革,与前三轮改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轮改革是配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新一轮改革而设计的。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江苏省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3”为语文、数学、英语,分值分别为160分、160分、120分,其中语文和数学分别设有40分的加试题,分别供选择历史和物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修课为2门,必修课5门。选修课由考生在物理、历史中选1门,在剩余5门中选1门;7门科目中之外的5门为必修课,5门必修课在高二下学期进行测试,俗称“小高考”,2门选修课在高考时进行,成绩处理采用“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的评定[6]。该方案除语文、数学、英语基础学科外,其他两项实行等级计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必修测试科目等级满分100分,A级为100―90分,B级为89―75分,C级为74―60分,59分以下为D级;选修测试科目等级: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等级,A+为前5%(含5%)的考生,A级为前5%―20%(含20%)的考生,B+为前20%―30%(含30%)的考生,B级为前30%―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90%(含90%)的考生,90%以后的学生为D级[7]。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的评定,基本符合标准的,则为合格;而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定等级则分为A、B、C、D四级,视学生的表现来划分[8]。高考成绩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成绩来算,但是两门选修课对于考生报考志愿有影响,根据江苏省的高考报考的制度,必须都是B及以上才可以报考本科,甚至有的名校规定只有双A才可以报考。2008年江苏省高考新方案的实行在全国属于首创,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高考方案。

2008年高考方案的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为统考科目,突出了基础学科的地位。不过,对英语分数的调整,是为了弱化英语对母语的影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数学科目附加题的设计,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一致,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了机会。这个方案的优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各科考试分别放在不同的时间内举行,而且“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参加两次测试,取成绩较高的一次为准,避免了偶然的因素,减轻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9];二是实行等级评价制度既较好地体现了区分度,又较好地避免了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三是“小高考”的实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理眷顾得到了加强,文科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生加强了人文科学的素质,纠正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现象。

尽管2008年高考方案具有较大的创新和优点,但是仍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社会批评,这些批评针对的主要问题有二。

问题一,该高考方案实行的时间存在缺陷,2007年推出的方案,在2008届高中毕业生身上就要实行,而且在高二下学期结束就要进行“小高考”,当时却已经分出文理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捡起已经很久没有学习过的书本进行突击复习,增加了学生及教师的负担,原来的高考方案是“高一打基础,高二提高,高三冲刺”,而现在由于“小高考”的实行,高二学生的压力骤增,高三的压力却没有减少。

问题二,该高考方案给学生报考志愿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该方案规定,想上本科的考生,其选修科目的等级必须在B及以上,如果学生一次失误而只考到了C等,那么,他们即使考核成绩很高也不能读本科,而只能选择一些大中专院校。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实际上几乎没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D,即使他的品行等各个方面都不好,为了提高升学率,评分人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江苏省高考方案未来改革路径的思考

经过上面对江苏省2000、2002、2003、2008四轮高考方案改革状况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江苏省八年期间高考方案频繁变迁,都是围绕“3+X”高考范式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演绎,“稳中有变,不断修正”是其变迁的基本轨迹,例如“3(语文、数学、外语)”在前三轮改革方案中就一直保持稳定,即使是第四轮改革方案中也只有英语科的分值出现微调整而已,而“X”部分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和不断修正。每次改革方案中都吸纳了前轮方案中的成果,同时,对每个方案在实践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改。然而,在我们看来,尽管江苏省经历了四轮改革和修正,但还远非尽善尽美,因此,未来的改革和探索仍然将继续下去。纵观江苏省高考方案四轮改革的轨迹,也许我们可以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未来改革路径作些思考。

在高考目标的发展趋向方面,江苏省未来高考方案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最后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考核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潜力两方面的素质与潜力,尤其重视并尊重学生的特长,并为特长生提供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来综合考虑进入的学科领域和发展方向。

在高考的学科地位调整方面,江苏省的未来高考方案将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地位,因为这三门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也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原来过度张扬的英语强势地位将逐渐回归理性,但针对目前江苏省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英语口语考试的分值和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而长期被弱化的语文学科地位将逐渐得到加强,事实上,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方案中语文与英语分值的调整已经初露端倪。当然,以物理和化学为核心构成的自然科学必将继续保持强势地位,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陈洪渊先生在评论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时也曾指出,物理和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基础,提高物理和化学的高考地位将引导青少年更加关注自然科学,也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

在考试方式方面,虽然江苏省在高考方案中的“X”部分克服了“一考定终身”,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考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方面的改革也将作为深层次问题展开探索。此外,2008年高考方案中等级制度需要细化,比如A等级中可以出现A+、A、A-等,当然,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公正、透明,防止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弄虚作假,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某科等级相对较低而取消其报考本科院校的资格,唯有如此,江苏省的未来的高考方案才能实现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相得益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东芳.“3+X”高考改革方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探讨(下)[J].湖南教育,2000,(5).

[2]同上,2000,(4).

[3]仁川宏.“3+X”高考方案对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2,(01).

[4]孙巡,陆峰.大综合提出大挑战.新华日报,2002-01-04,(B04).

[5]李广水.对“3+1+1+X”高考方案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08).

[6]马彪,王虎,齐玉辉.英美高考招生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以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为例[J].网络科技时代,2008,(20).

[7]关注高考教育部认可江苏08年高考方案与公示方案相同[J].教育前沿,2007,(01).

[8]陈丽桦,陈洪涛.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评析[J].教育管理,2007,(06).

第4篇

对于这些云南人关注度极高的教育发展问题,在今年云南省“两会”期间,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接受记者专访,给予了一一解答。何金平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云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在2017年秋季高一学生入学时开始启动,到2020年高考全面实施。此外,各地正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制定当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并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将成我省新高考尝鲜者

记者:全国高考试点已经在浙江和上海展开,我省将考虑学习哪个试点省份的做法?相关的方案现在是否制定完成?报送程序走到了哪步?大致方向如何?

何金平:我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借鉴上海、浙江试点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云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5年6月30日前报省政府审定后再报教育部备案。该方案将在2017年秋季高一学生入学时开始启动,到2020年高考全面实施。

云南高考加分方案正在报批中

记者:去年底,教育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我省将保留哪些本地加分政策?

何金平:我省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拟定了《云南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实施方案》。目前,该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中,经教育部备案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实施。

今年将争取更多“985”“211”高校招生计划

记者:作为教育水平欠发达的云南,如何为更多的孩子争取进入高校的机会?如何增加更多的优质高校的招生指标?

何金平:2014年,教育部下达我省招生计划比2013年增加。在录取前期和录取过程中,我省抢抓教育部牵头滇西扶贫的机遇,并积极与省外高校协调,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同程度地给我省增加了计划,更多的云南考生进入了优质高校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国家和地方专项计划,使我省农村考生上一本线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2015年,我们将积极向教育部和“985”“211”高校反映云南实际,为我省考生争取更多的优质招生计划。

外来娃今年起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

记者:昆明市将在今年中考中,有条件地允许考生进行异地中考及高中学校志愿填报。全省层面的异地中考将在何时全面推开?对参加异地中考的学生又有哪些要求?

何金平:2014年11月,为引导学校进一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结合国家和省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在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厅党组研究决定,对全省初中学业水平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并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

方案要求各州(市)教育局要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一是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可以在流入地参加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成绩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由报考点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全省范围内同等有效。

二是各地要根据招生计划、当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随迁子女的分布数量、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布局等,并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情况,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有条件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工作纳入计划,于2014年内制定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并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目前,各地正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制定当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

此外,在“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方面,为了尽可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同时使他们接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质量的教育,昆明市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云南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

记者:云南教育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年有哪些亮点?

何金平:云南教育外事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我省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有利机遇,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进程。

2010至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云南共录取52人,其中2014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云南录取人数就达到24人,首次实现个位数的突破,较2013年录取人数9人增长了近2倍。2010至2014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共录取420人,云南省地方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共录取307人。

2014年,省教育厅审核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申报的2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上报教育部审批。2015年1月,2个项目均得到教育部批准,具体为:云南财经大学与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云南农业大学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目前,我省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0个。

云南教育国际化

引进来

2014年,我省共有各类外国来滇留学生18 667人。其中,高校招收留学生9 690人,比2013年的9 338人增加3.77%;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招收留学生7 798人;各类语言培训生1 179人。

走出去

我省有5所学校在7个国家建成4所孔子学院和6个孔子课堂。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委托,2012~2014年,我省连续举办了第五、六、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考 考试报名 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的“单考单招”(高职考)考试办法更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院校、职业高中等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创造了升入高职高专的直接通道,进一步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2014年9月,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在国务院的号召下,公布了高职考制度改革。新的制度改革较原有高职考制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形势下老百姓对高职考试的看法。基于高职考改革、高校数量及招生规模的大幅提高,社会对如何践行、保障高职考考试报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浙江高职考试改革简述

2014年下半年,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宣布就该实施意见进行高考(高职考)制度改革。其改革制度基本内容包括统一高考招生、高考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及单独考试招生四个部分。

作为省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独考试招生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招考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W生,实行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考试科目分为文化考试和技能考试,其中文化考试主要包括语文和数学,英语不再做硬性要求,但在高职院校的招生中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有不同要求,所以需要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每年组织二次考试;技能考试分为技能测试和专业理论测试,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类别,考试分别每年组织一次,考生可参加两次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

二、高职考考试报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报名现状

高职考试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中职学校的考试报名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按要求、按时间节点来控制,对考试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作为组织者,分析、掌控整个报名过程就显得尤为关键。

(1)报名对象更加广泛。原有高职考考试的报名对象是中职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但由新的高职考试改革方案中明确技能考试的成绩两年有效,因而使得参加高职考试技能测试的报名对象更加广泛,最大的改变就是二年级的学生也可参加专业技能测试。在此情况下,高职考试组织报名前需要沟通、联络、确认的对象就更多了。

(2)报名次数更加多。原有的高职考考试由于只允许三年级学生参加,因而报名次数在校期间也只有一次。而省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后,考试参加对象、报名次数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处于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参加技能考试,所以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报名次数最多达到五次,再加上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名,学生的报名次数还要往上增。

(3)报名确认更加规范。根据《2017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报名办法》精神,信息确认学校在“现场确认”环节除了资格审查、缴费、摄像等以往工作外,还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指纹采集和信息复核。这是在2017年省技能测试报名中提出进行身份证技术验证后的又一技术举措。这使报名学生身份信息验证、报名确认工作更加规范。

2.考试报名过程中的问题

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后的报名对象的更加广泛、报名次数的增多、报名信息的更加多样、报名确认的更加规范,使得报名过程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剖析以往近年考试报名过程管理,基本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某些选项、按钮或功能不能正常显示或不起作用。报名学生在填写或修改报名信息时,偶尔会碰到某些选项、按钮或功能不能正常显示或不起作用,如报名县区等,或者出生日期、个人简历的日期不能正常选择。

(2)报名信息录入错误。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后,报名学生所需要填写的报名信息明显增多,这对学生正确填写信息加大了难度,也使得学生在报名过程中信息的错误明显增多。错误较多集中在下列几大栏目中:报名信息确认点、信息点区县、学校名称、报考类别及政策加分这几个项目。在2017年考试中增加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选择栏目。

(3)登录密码忘记。报名学生登录密码是用于报名系统登录、报名信息查看、修改使用。忘记密码虽然不影响报名,因为密码是在报名时自己设置的,报名学校并不掌握每位报名学生的密码,但对整个报名过程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更有可能会对以后的高职考录取产生影响。

(4)报名失败或显示不完整。报名学生在填写完个人报名信息之后点击“提交保存按钮”后,系统提示“保存报名信息操作失败”或重新出现的页面里没有刚刚提交的报名信息的完整内容。在2017年报名过程中此种现象就出现了好几例。

(5)身份验证失败。在2017年高职考试职业技能测试和单独考试招生报名中,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身份验证需要借助一定的软件和设备,同时需要报名学生信息录入的正确性,这样才能使报名学生通过身份验证。而“身份验证失败”除了硬件和软件问题之外,更大的可能是学生在填入相关信息时出错,如“学校所在区域”等。

三、报名管理策略探究

作为高职考报名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面对变化中的高职考制度改革,必须要掌握报名工作中的标准、保证报名信息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报名过程的规范,才能确保报名工作能够按照要求顺利进行。

1.报名过程标准化

高职考考试报名组织的过程必须立足于高职考报名办法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因而作为报名学校、考试报名的组织者必须将报名过程标准化。标准化,首先要求的是考试报名组织者需要知晓高职考考试报名的基本流程、各项要求、栏目录入要点、时间节点及特殊情况处理,再按照这些基本要求,标准化设计考试报名流程,从而使整个考试报名过程更加稳定、更加可控。

2.组织团队专业化

要使高职考考试报名顺利、稳定,考试在组织团队是关键。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有基本信息审核的标准。所以专业化首先要求组织团队掌握计算机及考试报名系统的相关技术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如安装相关软件、使用相关设备。其次组织团队要真正掌握高职考报名过程中的各项关键点、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解决报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报名组织服务品质化

第6篇

2016年起降英语分、增语文分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等成为方案的亮点。

据介绍,北京市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其要点是调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考试科目的分值。文史类、理工类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由现在的300分增至320分。

中考方面,北京市调整中考学科设置、分值比重、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物理卷总分100分不变;化学卷总分由80分减至60分。2016年起将物理、化学两门考试安排在同一个半天。中考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

【素材解读】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的步伐,英语热在中国已持续二三十年了。很多城市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参加英语课外辅导班。但是,过度注重英语的考试功能、英语教育低龄化等情况,时常被质疑和诟病,尤其是功利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收效很小。现在大家对过于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的现象不满意,希望在考试中减少英语的考试分值,增加语文的考试分值。中高考应该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引导作用。

【适用话题】

(1)中高考改革;(2)素质教育;(3)变与不变;(4)热与冷;(5)借鉴与创新等。

郑州图书馆: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

近日,郑州一图书馆以“小孩太吵”为由,出台“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的规定,一时间,舆论争议四起。

自8月8日郑州图书馆开始试运行,便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仅周日一天,该馆二楼报刊阅览室接待近7000人次,三楼的借阅区接待超过8000人次。不过当地市民和媒体反映:由于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本该是安静的图书馆却时常被孩子们骚扰,耳边经常有孩子的尖叫声、哭闹声,甚至一些孩子来回跑动还不够,还会穿着鞋子上凳子,然后爬到桌子上。“简直像游乐场!”一位市民反映道。

8月12日,郑州图书馆出台新规称,从即日起“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郑州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反复商量,从12日起不再接受14岁以下的孩子入馆。这是由于现在是试运行,图书主要是供给成人看的,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等图书馆正式开业后,在一楼大厅会有一个专门的儿童阅读区。”

【素材解读】

1.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有教无类的场所,只要来者爱读书,不论他是谁,图书馆都不应该设防。当然,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场所,图书馆应该为大家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为维护孩子的阅读权利,同时保证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要采取更好的方法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家长也要履行职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小孩子调皮很正常,可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影响别人是不对的,不少家长却对这种行为举止完全不管不顾,这是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严加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举止。

4.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环境,一需要馆方的维护和营造,二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引导。

【适用话题】

(1)平等意识;(2)培养良好习惯;(3)包容;(4)责任;(5)权利与义务;(6)素质教育等。

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

2013年8月,中国校友会网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状元人数,占比超过8成。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年至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高额的奖学金,是香港高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素材解读】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高考状元,因为哪里最适合个人发展,哪里最有前途,就该往哪里奔。相对的,中国应该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这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当然,许多人才流失与国外的科研条件优越,开放、严谨的学术环境有关,而国内缺乏足够吸引人才回归的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和软环境的不足。状元流失的原因探讨,应站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观察:既不能对状元流失无动于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努力做出种种制度性改变,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才是上策和正道。

第7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社会化考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11-01

一、引言

作为中国高考“三巨头”之一的英语,从来都是应试场上“分分必较”,应试场外与补习、谋利捆绑在一起的热门科目。然而就在今冬,它将迎来首次“大降温”。

日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出台。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拟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取社会化考试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本次改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上到政府,下至学校、家长、学生及培训机构等等,引起了一片沸腾。纵观众多的观点,有2个主流方面,一方面认为本次改革给“英语热”降温反映了中国人逐渐学会理性看待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另一方面认为,高考英语改革是一种“倒退”,因为高考英语分数的高低,直接关乎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应放在一个动态的改革系统中考虑。本文围绕以上两方面探讨分析了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改革产生的大众盲目、焦虑等心理状态,提出应一分为二看待英语社会化考试。

二、 英语社会化考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很大一部分人为英语社会化考试为高考英语降低分值鼓掌,因为它带来了一下几方面的机遇:

首先,考试改革使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由追求高考分数变为实际运用,有兴趣的有意向的可能学得多一点,一般的可能学得少一点,更加注重实际运用。

其次,改革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可以让更多的缺乏英语资源教育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走进名牌大学。地区差异本身就无法让教育完全公平,而全国英语师资结构性矛盾是教育部需要花力气解决的现实问题。

再次,改革有助于英语回归工具的本能,减少家长和学生认识和学习英语的盲目性,使英语学习更趋于理性。

最后,这次改革增强了国民的爱国情怀。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在世界舞台的角色变得举足轻重,”汉语热“的兴起,从侧面激起了热爱祖国的情怀。

同时,更多的疑问认为挑战大于机遇:

疑问一、“北京模式”是否全国适宜

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将英语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

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公布。但浙江、云南、天津等地已在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环节,率先探索一年多考。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不久前也在媒体前表示,外语的满分分值以120分为宜。

“北京模式”是一个信号,是否会在其他省份推广,一度引起部分家长的担忧。在上海打工的山西籍女士王丽华认为,在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的农村或西部地区,高考科目中唯一一门“有用”的科目被弱化,会使得这些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看来,北京英语退出统考的做法很快会为全国其他省份所效仿。“换句话说,只要无需教育部批准而只需省级部门通过,那么北京模式的蝴蝶效应就会在全国蔓延开来。”

疑问二:社会化考试是否公平

另一则争议来自对考试公平的担忧。英语虽然退出统考,但仍取社会化考试的最高成绩与高考挂钩,高考尚且发生窃题、舞弊事件,改为社会化考试更何以保证考试公平呢?

疑问三:考试组织形式和具体操作细节

首先,谁来主导并主持对考生如此重要的英语考试?如果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如考试研究院来主导并主持,如何体现其社会化的特点?如果由相关民间组织,如相关的考试委员会来主持并负责,如何解决其权威性的问题?其次,如何把这个社会化考试做到标准化,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再次,如何考虑并策划周到,使考试本身做到安全完善,从具体细节方面做到公正、公平、合理?

疑问四:教师、学生、家长身心的再次挑战

针对社会化考试改革,有关中学英语社会化考试的培训项目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和家长们也不得不要为英语社会化考试备考奔波,在考试组织形式和政策都不很明朗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和学生又将为何去何陷入再度迷茫中;部分学生的英语优势不再;如果英语高考社会化操作设计不当,不仅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原英语语言工具的本来面目,反而可能因为不得不参加培训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三、建议

(一)正确看待英语回归语言工具本能

陈法春认为:“英语,不管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还是作为一个认识世界的工具来说,都是有用的。并不是英语改革了,这门课程就可以不学了。学生学习英语,应该听、说、读、写、译这样的基本能力都要掌握。基础打好了,不管考试形式如何变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对于英语考试改革,不管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单词、语法等基础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与其担心考试改革带来的影响,不如扎扎实实地去学习,这才是应对考试改革的正途。

(二)放平心态,理性对待

英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内心的惶恐和焦虑、不安和迷茫。我们应该摆正心态,采取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理性对待考试改革,减少盲目、跟风等消极思想。

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在努力实现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英语高考“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也必须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才能真正承担起继续打破 “一考定终身”试验田的重任。对于英语高考“社会化一年多考”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看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各方都应该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英语考试社会化,教师未感失落反较好.文汇报,2013年12月17日.

[2]英语教学将更适应社会需求―和讯新闻.文汇报,2013年12月17日.

[3]高考英语“降温”的困惑与争议.中国科学报,2013年12月19日

[4]“后高考时代“提升学习效率是关键.文汇报,2013年12月16日.

第8篇

北京市继2013年2月和2014年4月两次颁布中小学减负令后,再次下发减负通知,对义务教育阶段考试测试进行规范。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指出,各中小学正值期中考试的关键节点,北京市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有关减负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段的考试方式、科目和难度、次数。各区县除组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外,不得在初中其他年级组织统一考试。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或全年级的学科考试。《通知》要求,各区县教委负责将减负的细则传达至辖区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明确校长是贯彻落实文件的第一责任人,并在近期组织开展落实文件情况的自查自纠,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近期将进行督促和抽查,一旦发现区县和学校存在违规行为,将按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光明日报)

上海公布2015年春季高考方案

上海市近日公布2015年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高考科目为“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分值分别为400分和200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2所高校参与试点。上海春季高考统一文化考试采用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接轨的方式,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总分400分。其中,语文、数学两科目试卷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附加试题”两部分内容构成,总分各150分;外语直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试卷,分值100分。院校自主测试内容由招生院校根据学校及专业特点自行确定,测试科目一般为面试或技能测试,面试或技能测试科目为1门,分值200分。据介绍,上海市2015年高校春季考试招生22所试点院校以市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为主,计划总招生人数为1640人。 (中国教育报)

浙江将在2016年基本覆盖农村自然小班学校

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2014年年底前,在30%的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到2015年秋季开学,小班化实验扩大至50%;到2016年秋季开学,小班化教育基本覆盖全省农村自然小班学校。 浙江省教育厅强调,要建立学校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推广因人而异地考核学生,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教育评价制度;努力提高实施小班化教育学校教职工配备标准,增加基本办学经费,不断改善小班化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各级教研部门应配备小班化教育教研员,组建跨学段、跨学科的小班化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育教学专家与小班化学校的联系制度,发挥科研对小班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小班化教育的管理与指导。 (中国教育报)

南京试点教师“区管校用” 实现城乡教师流动常态化

为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南京市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试点工作,确定秦淮、江宁两区为试点地区,试点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师和校长。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区主要引导、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正向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试点,“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流动机制将逐步实现。为保障试点区教师流动常态化,在试点区教师编制和岗位总量内,两个试点区将按照教师和校长交流计划调整相应学校人员编制、岗位数和结构,妥善处理好教师流动、校长轮岗与稳定学校办学秩序、保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 (中国教育报)

青岛实施中小学综合评价改革方案

青岛市教育局日前下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新方案将重点构建学生品德发展监测、学业质量监测等5项核心指标体系,并将评价交由第三方机构实施。青岛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新的评价方案将实施分级评价,市教育局负责对各区市和局属普通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区市教育(体)局负责所属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中小学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据介绍,评价由第三方机构实施,将科学抽取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相关年级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测评。测评不针对学生个体,主要通过纸笔测试、问卷调查、现场测评及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数据相结合等方法,选取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内容和相关指标,评价区市、学校的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报)

海南校方责任险覆盖大中小学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海南省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包括民办教育)均要为学生、幼儿投保校方责任险,全省200多万名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及学前教育幼儿受益,实现全省覆盖。其中,投保覆盖层面至高校和幼儿园在该省尚属首次。据海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完善校方责任保险制度的通知》要求,该省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调整完善全省校方责任保险制度,明确要求由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含附属幼儿园和学校)必须投保校方责任保险。据介绍,2009年,海南开始实施校方责任保险制度。5年来,校方责任保险有效防范了学生伤害事故和妥善化解了各类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了广大学生的权益。 (中国教育报)

浙江上线千余个微课资源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教育差距,满足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浙江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工作,研究制定《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试行)》,开通“浙江微课网”,组织实施全省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微课作品征集与定制开发工作,开展全省微课程建设培训活动,开设“微课交流”栏目等。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微课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4年10月底,面向全省优秀微课程475门、微课视频600余个,免费供全省师生观摩选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目前,微课师生总访问量达35万人次。(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召开985高校高考招生综合改革座谈会

近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杭召开985高校高考招生综合改革专题座谈会,38所985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重点解读了浙江省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围绕高考招生改革事项尤其是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对985高校招生负责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此次座谈会是浙江省完成省内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宣讲后,“请进来”与985高校共商落实方案的相关工作。下一步,省教育考试院还将积极“走出去”,赴高等学校集中的省区,与高校面对面商讨,为方案平稳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第9篇

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等建设文件

高考改革两地先试

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用牢牢坚持“六个根本”,为今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定下基调。

对于2017年工作要点,陈宝生介绍,今年将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旨在加强改革总体设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推动各地中小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启动实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振兴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陈宝生透露,今年将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陈宝生透露,今年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密切跟踪指导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指导上海、浙江完善改革方案和相关措施,确保今年两地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新录取模式顺利实施;中考改革要全面推开,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两项制度,规范中考考试加分;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要继续深化,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筹管理,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平稳落实单证纳入双证考试招生改革;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申请―考核”“分流淘汰”机制。

陈宝生指出,将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2017年将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今年将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还将完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出台加快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监督、加强问责。

第10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考;制度;改革

一、引言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理性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通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如何学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

几十年来,高考为我国高校科学有效地选拔人才,引导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于扰,体现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了个人凭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导致选拔人才上出现不少问题。

通观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不论是在考试组织上的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还是在考试内容上的“3X”科目设置方案,以及在考试时间上的春季、秋季两次考试,甚至全国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没有能够有效扭转中小学深陷应试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始高考改革,进行自主招生,通过“面试”选拔了近600名学生。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各种观点荟萃网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对面试招生的公平性表示质疑。比如,面试考官的认识与价值取向本来就有主观差异,对人才的识别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见仁见智。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也许会给考官以“木讷”的印象,但实际是有真才实学的。面试在一些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艺术、管理等比较重要,然而对于一些不太需要沟通能力的专业或行业如技术、研究等就相对不那么重要,存在制度“失灵”的情况。相反,不少人认为,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查出应试者的素质。笔者认为,这两所高校跨出的步子太大,是对在中国国情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简单化处理。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极大,建立统一、公正、合理的高考制度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当今中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改革是涉及当今中国千家万户的大事。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主张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强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执意废除高考,由各个高校自主招生。然而,从十多年高考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在考试科目设置等方面做点改进,一直没有轻易废除高考的说法。废除高考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即便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过去,人情关系因素也还是存在着。如果在当今学风浮躁、关系盛行这样的大环境下,放开政策、自主招生,那会使得高校招生的状况更加糟糕。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保证高考制度公平与效率改革的相对可控性,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在这个框架下的改革策略才是可取的,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做法。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草率行事,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为什么必须改革高考制度

通识教育通常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需要而进行综合性的、普适性的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它要求学校教育不能片面强调科技知识或者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在两者融合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专业设置过窄、教育功利性过强等问题,导致学生思想底蕴不深、创新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的产生。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忽视人文精神,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工具理性化”倾向。关注一些可直接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东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略人文素养的专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目标,片面强调专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狭窄化。

进入新世纪,尽管我国一些高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足,通识教育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比如,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仍然注重专业教育,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高校提供的通识教育却差强人意;高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在学生批判意识和个性的培养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未能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关,而所有这些的原因又归结于现行的高考制度。

1.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行的高考制度已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把高中教育,甚至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歧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中小学生紧张忙碌地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升级、取证,泯灭了探求奥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试想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个性和创造力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中的教学实际中,为了适应高考考试的需要,大部分学校从高二起就将学生按文、理科分班。从知识结构方面讲,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这不仅不利于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还为高中毕业生以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带来了问题。现行的“3X”高考科目设置依然未能改变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局面,相反使学生更容易偏科。“3X”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3X”与以往高考选拔相比,没有显露明显优势。鉴此,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不能沿袭以往一贯文理分设的老路,机械地通过各种考试科目的组合设计而力图反映不同群体考生的不同知识结构,盲目追求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这会使得考试科目设置过多,依然改变不了高考对高中课程设置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精简压缩考试科目仍然是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精简压缩考试科目才能避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减低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对高考的“依赖”,真正使得高考指挥棒“失灵”。

现行的高考制度只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只懂得通过反复的识记和演练考得好分数,使得高校选拔的人才只会“考试”,即所谓高分低能,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而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及人格的缺失比单纯的知识缺失更可怕。高考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选拔方式存在“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多方面的考核内容,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高分数的考生往往并不一定是高素质的学生: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却成为准以认真正意义上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现在国内有不少大学热衷于通识教育,殊不知我国高中阶段已经文理分科后选拔的人才怎么能有“通识”呢?如果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本身就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大学通识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施。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到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这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其实,无论从中国古代的“六艺”,还是西方的“七艺”,及至文人稚士提倡的“琴棋书画”,都可以看到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子,都是旨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达到文武并重、知能兼求、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养成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仍然是打基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促进知识融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养成。

2.观行的高考制度难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不能够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只能根据划定的分数线按照成绩的高低“被动地”录取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国家管得太多太死: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高等学校是办学的主体,高等学校应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而招生的自是最基本的一项;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然后再根据既定的规则和标准由学校自己来选拔,过多的限制必然会使得高校丧失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够有大的作为。因此,应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充分给予高校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高校有更大的自,发挥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考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统化的制度改革。所以,必须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站在体制角度去认识。体制的背后是制度,仅仅在体制上做文章,高考改革没有出路。要注重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推动高校选拔人才和扩大办学自,促进高校通识教育。所谓系统性就是改革要彻底,制度设计不留漏洞和死角,能想到的问题在改革之前就想到。所谓衔接性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与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相衔接,使高考制度真正成为沟通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既要避免改革动作过大对中学教育造成的冲击,使其对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实现高中毕业生的平稳过渡,同时还要兼顾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站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认识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经过精心设计、缜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三、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改革

(一)目前的高考科目设置

目前高考实行的“3X”科目设置可追朔到1991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实行高考科目改革,提出“31”四个科目组的方案,并在湖南、云南和海南三省试行。“31”中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1”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任意一科。199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试行了“32”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一直实行到2001年。“2”指物理与化学或历史与地理。1994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部分省市推广试行“32”方案。1995年以后,全国除上海外都实行此方案。1999年广东省率先进行了“3X”高考科目没置改革,2000年推广到五省,2001年扩大到13个省,2002年全国务省市都实行了“3X”方案。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各省市同时实行着几种不同模式的“3十X”方案。

从10多年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实行的“3x”方案脱离不了原来考试科目设置的藩篱,依然存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仍在考试科目的组合上做文章,而且每个省市考试科目设置都不完全一样。“x”的组合有很多种,很复杂。显然,“3X”方案只有当考生选择“X”科目完全相同时成绩才有可比性。高考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考试内容与形式,具体地讲是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与形式和招生录取的方式。所以,必须把高考科目设置与考试内容的改革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考试科目设置是大方向,而考试内容则显得较为具体,必须在有限的考试科目数内,让考试科目设置基本或主要反映考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而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强化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解决相关能力的考核。

(二)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充满人情与资历的社会,托关系、找路子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像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竞争又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真正靠高校自主招生,即便有了各个高校承诺的所谓“自律”,彻底废除高考、完全放开也不现实。不但老百姓担心缺乏公平,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光搞“面试”成本就很大,更何况面试的公平性本来就值得怀疑。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的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然是一种“折中”之方案,即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主要观点是:一是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即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可分存秋两次;允许多次参加考试,可以最好成绩申请入学,成绩两年内有效。二是以省划线,分省招生。二科成绩达到一定要求者,即达到分省的本科线、专科线两条线。三是各高校可不再设置其他考试科目,由各高校自主选拔。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以及结合中学的表现等。

1.高考考试科目只设语文和数学。高考考试科目为什么只设语文和数学?

(1)避免文理分科,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为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铺平道路。文理分科必然造成高中生的知识结构缺陷,甚至偏科。现行的“3X”单纯按照科目的组合必然打上文理分科的烙印,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取消英语(理由后述)以及“X”,把它们放到高中阶段的会考中解决,不但能够避免文理分科,防止偏科,引导基础教育、中学教育转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起到中学教育重视这些科目教学的作用,扭转现在的应试教育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大学通识教育铺平道路。

(2)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语文强调会“写”,数学强调会“算”。在门数众多的高中课程中是否存在基础性核心课程?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而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别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与数理能力,语文与数学因其较高的负荷量而成为众学科中的核心学科。语文和数学是最最基本的科目,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语文和数学都属于工具性质的科目。语文虽然作为一门语言,但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如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等。没有一定阅读量,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学语文用于交流,能读懂别人的文章,能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要会“写”,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清晰地写出来。实际当中,不少学生有了想法、有了实验结果就是不会写,写不出来,缺的就是写作的基本功,特别是一些学术论文更是需要一些写作规范、技巧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素材或题材、一样的实验结果,有的人写的文章条理清楚,令人信服,而有的人却缺乏严密的论述,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数学知识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专业领域,自然科学不必说,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已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知识,就连文史哲这些文科味最重的经典文科也越来越需要数学工具。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推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思维训练。数学知识源于人类解决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把他们进行抽象精炼后又指导生产实践。数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很多学科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各种-~-I~的数学模型,进而通过数学推导、演算来求其解。因此,数学强调“算”。这里的“算”不单单是简单的计算或运算,还包含了对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手段进行求解的能力。

(3)不考英语。英语同语文一样,本质上是语言,也是工具性的科目,这是必须明确的。我们可以拿《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和英语的考纲内容作简单对比。除了英语有听力,语文和英语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上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的主旨要义、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并能做出适当推理;写作就是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语言,本质的东西是通的,没必要重复设置两门语言作为考试科目,此外,外语语种不同,考分同样缺乏可比性,这也是不考外语的理由之一。

仔细想来,从小学到研究生,英语居然要学20多年!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对一门外国语的教育如此重视!英语教育投入过多已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严重制约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英语教育投入过高,导致人力、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育界应该好好测评一下英语教育的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的投入产出比。事实上,没必要这么多人、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学外语。在我国,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专职翻译,他们能够迅速翻译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发明,使得更多的国民省下精通英语的时间去搞创新或干实事上。

总之,在实行语文、数学二门科目入学水平考试制度时,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从重视知识立意、强调知识点及覆盖面向注重能力考查转变;考试题目不应是通过集中强化训练所能解答的,也不是死记硬背能够回答了的;重点考查和检测学生语文、数学的基本功以及熟练运用语文、数学知识的能力。只要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的确定了,有那么多的语文、数学专家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去出题目了。

2.语文和数学之外的其他所有高中科目,放在高中阶段的会考考查。关于高中会考成绩的参照性,以往对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会考成绩与高考成绩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会考与高考虽具有不同的性质,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学力水平,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平时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与高考分数一起,作为高校录取的有力参照。

会考可以是高中自己命题,以减少招生命题考试的工作量和考生的负担。考虑到会考成绩的可比性,会考可在分省范围内进行,即分省命题。会考的成绩是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要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会考成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考究竟采取哪种形式为好,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再结合中学的表现等。考生用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成绩、高中会考成绩,结合中学的表现以及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考生可以同时拿到不同学校的录取通知,学校也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的机会选择,最终让学生和学校进行合理的双向选择。

3.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明显,目前以省为单位确定分数线即以省划线,分省招生的办法不失为好的办法。以省划线要分清层次,录取线可直接分为本科线、专科(含高职)线两个层次。取消大多数省市人为地区分重点录取线和一般录取线(第一批录取线和第二批录取线)的做法,即打破重点、非重点的界线,由考生自己选择个人理想的第一志愿。在分配给每个省的招生名额时,应根据每个省考生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每个省的招生数量。根据当年全国的招生数量和考生数量来确定一个录取率,再按照全国录取率和各地考生数来确定每个省的招生数,即“按相同比例录取”的方法。这样,考生在每个省机会都是平等的,既照顾了公平,又照顾了不平衡。这样做对国家的整体发展非常有利。

第11篇

一、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原则

1.尊重差异和机会均等原则

分层走班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及发展方向。学生的分层建议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生意愿,成长导师和家长则给予每位学生学科层次的参考意见。

2.关注当下与着眼未来原则

实施分层走班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升学考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根据2017年浙江省高考方案,学校选择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3.动态反馈与递进调整原则

在每学期初和期末,按照本人申请、家长同意、备课组审核、教务处备案的流程进行分层调整。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生管理与评价

1.适切分层走班

我校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和学生实际,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分为两层,对应学生的B、A两层:对于B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达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对于A层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运用,达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发展要求。

学生分层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学校教务处按每门学科总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划定每门学科的学习层次,学科层次中的B层比例为67%,A层比例为33%。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学科层次选择的参考意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意愿,并考虑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填写分层意愿表。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和学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分层,编排分层教学班课程和配备教师,形成“一生一课表”。

2.合理搭配班级

以2014级学生为例,共有12个班级,学校将这12个班级分成4个教学单元:1-3班为第一走班教学单元,4-6班为第二走班教学单元,7-9班为第三走班教学单元,10-12班为第四走班教学单元。分四个教学单元,是为了兼顾流动与稳定的关系,便于教学与管理。

3.动态调整分层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在每个学段结束后到下学期开学前,经家长同意,向备课组提出调整申请,经备课组审核通过,交教务处备案。原则上,A、B层之间可以进行双向调换,A层学生可随时提出申请向B层流动,但单科成绩(分层成绩)位于该层20%以后的学生不能从B层换到A层。

4.学生走班管理

一是采用“任课教师是核心、成长导师是助手、学生自身是主体”的三重管理并行模式。

任课教师是管理核心。任课教师不只是教学班的管理核心,还是教学实施、纪律保障、财物保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每节课,任课教师都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成长导师是管理助手,每位学生都会配备一名成长导师,每位导师负责大约十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将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选班、选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身是管理主体。教学班设班长一名,负责上课的出勤点名、纪律维持和卫生监督等工作。教学班各科均设三名来自不同班级的课代表,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_层面学生的作业等工作。

二是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层次,并不意味着这个层次的所有学生都具有同等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生彼此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成立“互助合作小组”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5.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我校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表现提出了“积极学习、独立思考、灵活表达”的发展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及评价记录册》中明确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设置了“出勤、态度、表达、合作、作业、备注”等课堂学习记录内容,整合多方面的要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教师管理与评价

1.合理配备教师

在配备教师时,同一层的教师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业绩等,做到组合最优化。B层教学要“低起点,小步子,重基础,勤反馈”,A层教学要“遵课标,强基础,重方法,显能力”。

2.分层开展备课

教师备课应以教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为主要依据。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集体备课,开展“主题式”教学研究,分层探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作业编写、教学进度、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3.增量评价教学

对学科教师的教学评价关注动量变化,实施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学校关注的是在分层走班之前教学起点是怎样的,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结果又是怎样的,这其间的增量,才是教师教学取得的成效。

四、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1+X”教师配备确保教师走班上课有补位

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每门学科的六位教师分为两个学部,以三个班级为一个走班教学单元,每三位教师两个教学单元。排课时,两个学部同一学科不同时上课,以确保一个学部的教师不能上课时,另外一个学部的教师可以替补。

2.成长导师全程指导确保走班教学管理不缺位

分层走班上课关键在管理,固定的教室,流动的学生,这种形式不如原先固定的行政班形式那样好管理,如果放任自流,必定会导致走班失败。因此,通过实施成长导师制,由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确保管理不留死角。

3.引入竞争调整机制确保学生分层学习有流动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走班;思考与建议

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进行,浙江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将全面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分层走班教学是在高考招生改革的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一新生中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取得了较好成绩,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此提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含义

分层走班教学是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分层走班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分层不宜过多,否则给学生带来较大学习压力.建议分层时不超过三层,随着学生学习的进步,层数应越来越少.

二、分层走班教学的指导思想

1.心理教育先行,尊重理解学生.分层走班前学校和任课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每个学生在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尊重学生的人格,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励学习动机,强化情感教育.分层走班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创设成功机会,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树立人生奋斗目标.针对基础差、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应采取小步走、小口吃、步步准的小步教学法,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目标层次分明,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精讲精练,精讲多练,补旧学新,使学生都能学得懂,弄得通,感到学会有望,同时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培养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三、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的实际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b)基础和智力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成绩中等的学生.(c)基础较差、智力也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欠佳的学生.

2.施教分层.施教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分层施教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2)分层设问.教师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3)分层训练.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3.测试分层.阶段性测试是按学生层次设计测试题.测试题编写时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综合题,其中基础题的分量应占70%以上.在一份测试卷里应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要做,而选做题则针对不同学生.

4.评价分层.分层评价要注意多用鼓励性的评价,多做纵向比较,不断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对达不到层次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分层走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策略

分层走班教学在实施^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对分层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并认真研究以寻找有效的对策.

1.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负担或心理冲击较大,故在分层教学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选择权.在学生做出选择前,教师把各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并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定位,相信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对班级应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而不是“好班”、“差班”等名称.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对于能力与水平有差异的个体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法,鼓励他们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放低起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对后进生管理.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管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后进班,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数学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于是采取或消极或反抗的方式拒绝学习.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当给予特别关爱,做好思想工作,尽量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

4.分层走班教学不能降低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拉长学习时间,难点分化,与学优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对某些较难的内容,学困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后来赶上.分层走班教学目的是经过不同的学习时间和途径,使各层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达到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