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02:0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不足
教学认知能力也就是指特教学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知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群体的认知,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制定以及后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等各个方面。同时作为特教学校教师,也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之前也应对学生群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认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专业性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从专业性知识角度来看,掌握不足问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自身在专业性知识方面需要加强。从学历影响下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一方面当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稀缺问题比较突出,大专学历及以下教师比例依然很大;另外一方面,在大专教师群体中,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问题在低学历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
(二)教学设计不足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活动合理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设计,继而有目的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特教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面临的胜任力不足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任务,进而实现自身的合理发展。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或无法达成目标,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標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目标设置偏高的问题。而从具体的层次分析情况来看,不同学科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存在差异,其中承担着主要学科的教师普遍目标达成率要低于其他学科,这一点表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教师无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虽然说提倡正常化原则来看待特殊学生,但是他们客观存在的特殊性教师却并不能忽视,教师必须要从学科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实际学情,进一步加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高政策的效力
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全体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具有导向性、稳定性、预见性的特点,政策滞后于实践将必然导致实践的落后,制定具有时效性甚至前瞻性的政策,发挥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规范作用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发挥政策的指导性,制定全面的法规、制度等,以此规范对特教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规范责任部门及职责范围,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工作;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落实,切实指导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国家管理部门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政策,涉及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切忌政策的空洞性,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实际需要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教师培训工作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良好的沟通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加全面的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应当是暂时的、零星的,而应当将合作机制化,以此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建立“特特”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特教学校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教育水平较高的特教学校与水平较低学校之间的一对一帮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东部发展较为领先的特教学校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定期的师资帮扶、技术支持、经验交流。
其次,建立“普特”合作机制。建立特教学校与周边普通学校的合作机制,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普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去除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之间的隔离,实现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共同发展。
(三)做好特教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
首先,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职前教育是保障优质特教师资的基础,所以应从源头上为特殊教育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师资以满足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应在更多的优质高等师范类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并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精选教育内容,保证所教内容适应于当前的特殊教育发展。
其次,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目前,我国的教师培养存在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体验的形势,实践能力的不足是制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实践智慧的特殊教育教师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视角的整体把握,探索到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灵活迅速地做出决策。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提供到特殊教育教学一线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准教师的特殊教育实施能力。
Review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LIU Chuny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 educ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public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were review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特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或特质才能胜任工作,成为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呢?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质,是明确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建立特特殊教育师资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一般教师胜任力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着手进行总结论述,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1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一、对特殊教育的偏见
《残疾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具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残疾学生37.88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37万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72.1%,比2008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久,我国将启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解决实名登记的8万名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以“一人一案”的原则,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并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相关条件保障问题。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最近,为了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为了使残疾孩子在缺陷补偿的关键期进行补偿,每年每所项目学校国家投资100万的项目基金。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培训领导、骨干教师,使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教师的管理水平,教学能力,思想观念等有很大的提升。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都可能是天才。即使孩子不是天才,通过学校教育他们可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目前有残疾儿童600多万,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将招收中、重度残疾儿童为主,那么我们特殊教育对象的残疾程度的加深,将要求我们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我们将以学生的简单吃饭、穿衣进行教育教学。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目标就是这样,就是像有人说的现在的教师,把一个不会自理能力的人,教会他能够生活自理能力的“保姆”。这也是对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教育形式,是人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偏见
1、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片面看法。有人说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多好,没有升学压力。
2、社会上也有些人认为,残疾孩子的智商都不高,一般人都能胜任,并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也没有成功感。桃李满天下,作为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这样,可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教会孩子学会说一句话,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完成一个短期的教学目标,也像蜗牛行进那样艰难。有人做出这样的概括:世界上有三种救人于危难的职业:医生;消防救生人员;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坚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如果自己能看管两个或三个残障学生,他们的家长就解放出来,从而参加到社会劳动中去,那么自己就为社会解放了两个或三个劳动力,就能为社会创造多一点的价值。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教师的特殊群体,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障碍程度的残疾儿童,教师的素质保证被教育对象的享有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首先,特殊教育的教师首先,都具有爱心,不会在言语上伤害学生,更不会在动作上伤害残疾儿童,具有博大的爱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像学生的家长那样把学生看成宝贝。对于社会上有任何不公正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和抵抗,尽力维护残疾孩子的尊严,充分维护残疾孩子的合法权利。以自己的形象去教育和感染对特殊教育不正确看法的人们。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它包括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还要懂得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有特殊的教学手段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并能自己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这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残疾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力的。
其次,要具有学习的能力。为了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明确,学习和参加培训学习是教师的权利。我们怎样才能适应不断改革的教学形式,怎样解读教学的新理念,怎样才能满足不断前进的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原来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一个全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
最后还要具有心理学、医学、沟通交流、评估学生缺陷补偿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入学年龄较以前偏小,要在他们学说话的关键期进行教育康复教育教学,要在身体功能缺陷补偿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教学康复,是他们的功能缺陷得到有效的康复,能力得到提高。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具有普通学校教师的素质,还具有很多特殊的素质。一个具有具有较高素质和较高能力的特殊教育教师,始终把献身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特殊少年儿童乃至成人教育工作,关系到教育公平、人权与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技术与实际教学能力,影响甚至就决定着特殊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因此,以专门师范院校为基础阵地,既建设和专门运用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也积极“改革不合理的继续教育投资体制”,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1]。
1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培养体制类型
运用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力量,设计对培养特殊体育教师具有直接作用的体制,是提高特教队伍与体育教学绩效的关键。
1.1专业系统化体制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内,以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专科或职业类的师范学校,以及综合类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范专业等为培养的基础阵地,通过开设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和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把培养通用特殊教育人才和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结合起来。具有操作性的体制有两种:一是,初中毕业起点的中等专业人才系统培养体制。以中专与中等技术学校为依托,实施三年制或3+2的专科连读制,培养服务于幼儿阶段或小学阶段的特殊体育教师。二是,普通高等本科的专业人才系统培养体制。针对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举措,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参加特殊体育教育的队伍中来,为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更高阶段的特殊学生培养高级、专业的体育教师。
1.2定制性体制
根据地方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设计定制性的体制是提高和确保培养效果的保障。实施体制有两种形式:一是,特定特教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师的定制培养体制。特教学校根据自己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实际,委派学校相关体育教师或其他具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去参加特殊体育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工作,为广大特教学校和特教教师创造规律、定期的技能培训。二是,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特定地区的定制培养体制。以市级、省级甚至国家教育部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直接对行政辖区内的特教学校或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其他学校,具有特殊志愿教师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体制。
2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明确化、课程体系专业化、资格认证制度化、质量保障标准化”的体制内[2],采取多元化、一体化的模式,有助于确保培养操作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2.1系统集训模式
结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与中专学校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规范化的表现模式为两种:一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学制性培养模式。当前主要为普通本科四年制、专科三年制、中专两年制,以及初中起点的3+2的五年制专科等,让相关学生在特定的学校开展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的学习,毕业后既获得相关的学历或学位,也具备特殊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3]。二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非学历性培养模式。培养实践中,以某个高校的特教专业院系或体育院系为培养阵地,对相关教师或即将参加工作的实习生,一般以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内容,开展一学期、两个月或一个月以上的集中培训工作。两者相比,前者是特教体育及其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特教体育教育教学的技术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后者则主要侧重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2针对性短期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特殊教育尤其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或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的具有研讨性、实验性或推广性的培训工作。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校本性培训。以特教学校与特教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培养的主题、内容与载体,由特殊体育教师所在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等,组织相关教师或全体教师参与的培养模式。其重点在于解决教学中,在体育技能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绩效。二是,专题性培训。按照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划,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短期培训工作,一般以校内培训或市级、县区级行政区划内的三天、五天,甚至一天两天的培训活动,以切实解决如针对盲、弱视学生的技能动作学习问题等。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探索,以学校个性化培训为主;后者是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为了提升区划内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正常工作,以区域共性化培训为载体。
2.3发展性培养模式
根据特殊群体的症状、身体健康与心理发展趋势,设计和运用前瞻性、发展性体制,对解决特教与特教体育教育中的问题,具有以引领促发展的基本作用。实施方式有两种:一是,课题性培养模式。以特教学校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关于体育教学,所申报的县区级、市级甚至省级的研究课题,在研究团队与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课题每个阶段的有序、规范推进,切实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培养和提高成员教师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提升性培养模式。从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角度,以特教体育教师或特教兼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提高、职称提高培训为主,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以及相关专业论述的创作等,切实提升特教体育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发展能力[4]。两者优势分别为:前者体现了相关教师个人的主动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在明确目标、科学计划的指导下,去追求个人理想的职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发展;后者体现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主导下,为教师健康、顺利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整体教师团队发展的环境,如发展规划的制定、教师相关活动的考核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等。
3结语
特殊群体作为某些方面存在问题的弱视群体,打造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技术的体育教师队伍,是保障他们物质身体健康,为培养其生存技能、发展技能,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与身体素质,把基本能力培养和人权保障统一起来。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特情不同,也就决定了特教体育教师需要的类型和职业技能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加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4-57.
[2]曹烃,王健,刘珍.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76-81.
[3]杨小宁.特殊体育专职化教育质量的绩效考核[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21-22.
关键词 山东省 特殊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
分类号 G760
1 问题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众所周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与特殊需要儿童的良性互动,而且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和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SCL-90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类别五个维度得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的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推动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山东省17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教中心的440名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有效问卷3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在这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男教师105名,女教师280名;听力障碍儿童教师182名,视力障碍儿童教师98名,智力落后儿童教师105名;初级及以下职称教师174名,中级职称教师168名,高级职称教师43名;中专学历教师5名,大专学历教师46名,本科学历教师317名,研究生学历教师17名;教龄分布为1—5年教师69名,6—15年教师139名,15年以上教师177名;年龄分布为:35岁以内教师170名,35岁以上教师215名;所学专业分布为:特殊教育专业193名,普通教育专业147名,医疗康复专业27名,职业教育专业18名;省直属学校38名,市级学校196名,县(区)级学校15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又称不安诊断测验)”中文本作为评定工具。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aymond B.Cattel)等人根据卡氏有名的16PF测验中的二级不安因素编制而成。在美国,该测验被认为是不安测验中最新、最简洁、最优秀的测验,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甄别测验。本测验共五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每个因子包含8个测验项目,每个测验项目都有a、b、c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原始赋分方法为2分、1分、0分或0分、1分、2分,具体项目具体赋分。原始因子分为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验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量表分为该测验40个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因子分和原始量表分要根据全国常模(分为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组)使之分别换算成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
2.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测验的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3 调查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任何一项因子标准分为7分,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比一般为高,需注意;因子标准分为8分,则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存在较严重心理困扰,需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量表标准分为7分,说明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为低,需注意;量表标准分为8分,说明被试在心理健康上有需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进行心理指导。表1表明,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五个因子及量表标准分≥7的人数分别为47、107、44、24、66、64,比率为12.21%、27.79%、11.43%、6.23%、17.14%、16。62%;标准分≥8的人数为17、50、21、11、23、31,比率为4.42%、12.99%、5.45%、2.86%、5.97%、8.05%。进一步统计得知,五个因子和量表标准分至少有一项≥7的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50.13%,至少有一项≥8的人数为72人,占总数的18.7%。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发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8.7%。标准分≥7或≥8人数最多的是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应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神不定,整日战战兢兢,不能自已。
3.2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状况
3.2.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教龄发展变化分析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育;特教学校老师
一、营造恰当语境,激发学员研究兴趣
兴趣,对于激励智障儿童的学习欲望、带动智障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特别传统,生活阅历十分欠缺,对于事物的了解在某种层面上受直观语境的影响。想要激励学员的表述欲望,训练学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可以采纳多数模式的直观培训策略。直观培训,即为对智障儿童的感观采取多路刺激,能在培训环节中营造儿童活泼有趣、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及生动性,进而合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步入“快乐”的境界,促使学员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取得极佳的成效。总之,直观培训为智障儿童语文教育创造了契机,适当地在教育过程中采纳直观渠道,能实现将乐趣性与知识性彼此融合的教育目标。
二、回归生活实际,引导学员切身体会
重度以及轻度智障儿童,在学习完成后,最终会回归社会,独立在社会中生存。为了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让他们了解社会,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独立生活需要的生活知识,并获得生存本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和关键。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践行“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下,将学员的生活本身作为核心的培训资源,选用学员生活当中最基本的、与生活存在紧密关联的内容,将智障儿童的生活和教学培训融为一体。诸如:教《水果》课题时,正处于夏末秋初的时间段,正赶上吃西瓜的时节。借助这一便利性,笔者将学员熟悉的西瓜实物带到课堂,作为学习素材。让学员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西瓜的构成及生长特点,知道吃西瓜的注意事项,并进一步引导学员展开实践活动。
三、开展趣味活动,激活整个学习过程
智障儿童联想力及感知力欠佳,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概述、总结能力不强,仅仅可以进行单一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往往对其工作特别有兴趣,此类工作有益于训练学员的动脑及动手能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做中学”,促使学员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有益的知识。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趣味活动,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员思维,让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愉悦感、新鲜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员主动参与,增加他们的关注度,还可以实现轻松学习。如《西瓜》教学时,在以生为本理念下,笔者设计了动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员通过说、尝、摸、看等行为,在调动学员全身心感官的情况下,让学员对西瓜获得直观了解。在学员品尝、触摸、观察学习活动后,再引导他们想象、表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了学员兴趣,学员乐于参与表达与交流活动。学员兴致勃勃地表述西瓜的口味与形状及各个部分的色调,发展了学员的学习能力。
四、践行以生为本,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员乐于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质量。而如何让学员乐于学习语文呢?首先,要创设恰当的语境,激活学员“言”与“思”的兴趣。在教学前,教师科学预设,创设生活化语境、实验语境、图片语境等,结合教师生动形象,学员易于理解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营造学员感兴趣的学习氛围,带领学员身临其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此能很好地让学员“言”与“思”(针对特教学员而言,是指肢体方面的语言)。其次,还需要分层教学。学员个性差异大,能力差别、性格差别,教学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员兴趣、能力差异,设计难度不同、条件不同的话题。课堂教学时,根据学员的表现,巧妙抓住契机,在调动积极性与启发思维的情况下,鼓励学员“言”与“思”。虽然他们不能像正常孩童那样进行非常完整的语言沟通,但他们有其独特的沟通模式与个性化的思维习惯,表现出的活跃课堂也是千变万化的。
五、注重授课艺术,提升学员审美情趣
课堂培训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讲课的艺术(包括语言艺术以及组织教育艺术),高质量的艺术性课堂可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提升授课艺术呢?笔者认为,应该精心预设,做好备课工作,并侧重于语言艺术性及传授技巧的实施。笔者在授课时,认为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授课的艺术性。如教学时,笔者先提供一类有误的推断,即“鸟属于卵生动物范畴,鸡属于卵生动物范畴,因而鸡与鸟一样”。当范例推出以后,他们持质疑的态度,“老师是否讲错了。”据此,笔者通过肢体语言将刚才的论断“读”了一遍,瞬间教室内“笑”声一片。“推断是否有误呢?假如真的有误,则它究竟哪里有误?”顿时学员将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话题中来,对于“知其所以然”的话题特别有兴趣,后来,让学员再通过相应规程进行沟通、分析,最后让一位学员回答以上问题。之后发现经过好奇—自学—沟通—答复活动环节,在兴趣带动下,不少学员对所讲授的规则有了很深的了解。教学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激励及启发方面,激发学员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启发学员创新思维。如此,语文课堂会更有趣、活泼和高效。
作者:王淑清 单位:康平县特殊教育学校
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之对比
通过以上对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概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一,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美国经过长期的特殊教育实践发展,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已相当成熟,形成了较规范的政策体系,并且多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政策的施行。应该说,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已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而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发展较为缓慢,特殊教育教师政策还处于初步的地方性探索和建构阶段,迄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体系。其二,从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来看,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仅仅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制的建构等教师队伍建设的“量”的问题,而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门槛”要求行列,追求特殊教育教师的“质”。包括出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标准,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与选拔,以全纳教育为背景改革教师养成机制等。这些政策也彰显出美国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已日臻成熟和完善。受我国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特殊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化的组织支撑和制度保障等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特殊教育教师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现实背景下,很多地区不得不率先关注区域特殊教育教师发展中的一些急迫问题,如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和教师积极性等问题。另外,与美国以全纳教育为背景进行教师教师改革的整体转型趋势相比,我国对于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回应还相当薄弱。因而,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目标来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处于追求“数量”,而非提高“质量”的阶段与层面。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现实状况是影响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而政策本身又通过它的制定和完善来影响和推进实践的发展。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特殊教育对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也越发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必须要应对和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为特殊教育的顺利、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结合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现实状况以及美国特殊教育教师政策的实践经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需要努力构建起成熟、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实施和保障机制。从目前来看有两个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师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或目标。其一,由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向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转化。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我们一方面需要制定政策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各区域高等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来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解决区域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同时,还要顺应我国随班就读的实践,以及世界范围内全纳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全纳教育为背景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完备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大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向专业化迈进。其二,实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与严格教师标准的统一。“科学的教师政策是对教师严格要求和优厚待遇的统一晒]。”我们还要继续坚定执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或补助办法,制定鼓励性政策,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这既可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又可以抑制教师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另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求,建立细致规范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以及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流动制度等。而从教师教育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需要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质量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标准。教师教育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是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前文中所述及的美国CEC的标准实质上是教师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教育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培养环节来看,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师范生实习的实践标准,这些标准都可以起到培养环节的质量保障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保障条件与结果的质量;从入职环节来看,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书保障教师人职质量;从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把教师职称标准、荣誉标准、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更新等融合为一体,保障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质量。总之,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的教师教育标准应该是未来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文作者:李拉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关于特殊教育的定义界定,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朴永馨教授的定义。朴教授认为: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而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在教育机构中从事特殊需要学生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现代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有学科文化课教师,特殊教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还包括职来技术课教师、资源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专业人员。他们不仅承担着普通教师的任务,同时还应成为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学生优势智力的开发者、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及学生学习指导的合作者。所以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特殊儿童的发展乃到特殊教育的发展前景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素质结构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偏低。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特殊教育师资要求呈现出高学历的趋势。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以博士和硕士居多。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总体学历偏低,本科生较少,另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还相对落后,长时间没有正规的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大量非特教专业出身的教师从事特殊教育,这些严重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结构。因此,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特殊教育制度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偏低
虽然我国的特教发展较快, 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投入的关注程度还很不够, 相关的法律措施也很不到位。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要求要比同等级普通教育教师的要求更高。我国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把特殊教育师资资格法律化。但因缺乏切实的措施来保障落实,一些特殊学校由于师资不足而不得不聘用没有资格证书的老师, 而国家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又恰好使他们有机可乘。我国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不健全且准入标准过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缺乏继续教育规划
特殊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特殊学科, 需要很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独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充分了解。我国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特教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数量和机会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专业学习的需要。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教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 以及各种形式、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对特教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但是进行职后教育机构的专业水平往往不高, 他们大部分只注重形式, 培训没有连续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缺乏实质效果, 难以满足教师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
加快研制特教教师的专业标准, 严格特教教师准人制度。通过专业标准, 可以明确从业者专业发展的方向, 确立特教教师的专业地位。在制定教师的准入制度时, 可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特教教师培养经验及教师人职资格。在美国, 对特教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的认证过程。一个准特教教师除了要获得基本的普通教师任职资格和特教教师任职资格外, 如果他教育的对象是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具体类别的特殊儿童, 那么他还要获得这些专门领域内的资格证书,这样他才具备了特教教师的任职资格。这样不但规范了特殊教育教师从业的资格程序,同时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也更加多元化。我们可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院校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系统的教育获得任职资格,这种方式专业性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种方面即在一般的高校专业学习毕业后,再通过1-2年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或培训取得任职资格。这种方式既注重普通教育的知识、能力,又重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基础更扎实,方向更明确,专业化水平更高。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满足特殊教育在发展中对特教教师的需求。
·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成长现状
我国特殊教育刚刚起步,老一辈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这便突显出青年特教教师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是我国特殊教育专仟教师师资队伍中的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也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特殊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因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较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并且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当今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在其成长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作经验缺乏,成长劣势突出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起步晚,底子薄,加上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层次低,过度理论化。导致许多作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往往缺乏工作经验,无法提高对教学对象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和对教学的熟练度。在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时,他们不仅仅面临着来自特殊教育体系内的竞争一,还面对着来自普通教育的竞争一。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往往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培养的学生无法有像普通教育那样的进步幅度,从而导致特殊教育学校的青年教师在评比中不占优势,甚至是劣势。
(二)薪酬待遇较低,工作缺乏主动性
职业懈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工作积极性降低的感觉。特殊教育教师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和其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导致特殊教育教师对他们的付出米能及时看到成果和疗效。并且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制度并没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金奖励制度也没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相对于工作量来说较低,所以导致特殊教育教师往往容易产生仄倦工作、害怕上课、焦急等待下班、不乐意和学生打交道等严重影响自己,产生缺乏工作主动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仅会导致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本人的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导致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受到影响。
(三)社会认同感低,工作压力大
现阶段我国政府和社会虽然加大重视特殊教育,但是,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认同感依然偏低,从而导致社会对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员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也使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受到一定影响,加大了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上的压力,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幸福度和职业认同。大量的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整体不佳的状况。从徐美贞教授《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率普遍较高,其中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25.6oIo。专业发展水平缺乏使得特殊教育教师深感乏力。
(四)工作繁杂,学习时间短
特殊教育的职业性质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十分的细心和耐心,并且特殊教育事业工作繁杂,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导致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根据个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作出不同的教学反思,需要花费比正常教学更多的时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会导致自身的学习时间太短,自身的专、!卜知识学习得不到很好的累积,从而导致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成长受到影响。
二、加快特教教师成长的对策
(一)实施导师制度
导师制,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也是同样适用的。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的毕业生刚刚进入特殊学校,对于复杂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活动尚不太清楚,各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对于一些突发状况难以把握,从学生转化为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需要同伴的帮助。这个时候作为有教学经验,知识渊博,比较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常常能对新教师起到指挥点拨的作用。实行导师制能够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能促进青年教师自身的专、!卜化发展。
(二)加快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措施,就是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开展针对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巡回指导,完善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的考评制度,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更好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让特殊教育事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和社会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认可度以及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关注度和投入很大。但是,在具体的学校建设和教师培养以及社会宣传上往往还存在不足。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特殊教育事业的宣传力度,改善公众对于残疾人的理解,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程度,减少其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压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成长的主动性。
(四)引导教师合理工作
关键词:同课异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
一、引言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等文件相继印发,特殊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儿童的教师,不单纯是学业教师同时也扮演着生活助理师、心理辅导师、康复训练师的职责,是学校、家长与学生的最重要的纽带。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
二、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制约瓶颈
目前特殊教育对象复杂化、多重化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加上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在一开始由于没有准入制度的限制,大部分普校教师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或者储备任何特教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转岗进入特校工作,他们面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处理应对方法和能力,而职后培训大部分也是理论讲授居多,没有开展针对性实践跟岗,难以实现一训一得,这给特殊教育教师的后续培养和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问题。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种力量的感召,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成长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进行“同课异构”课程设计实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如表1所示)。
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课程实施后,通过进一步开展了训后跟踪调查和访谈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训后感受。在训后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对“同课异构”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整体满意度达到85%(如图1所示)。
同时在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活动中,学员们认为,第一,“同课异构”材不同的处理,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体现了执教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可以充分实现资源互补。第二,通过“同课异构”活动,领略到了各所特殊学校的精英教师教学,同时从导师点评和学员互评中学到很多,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看到了“一个资深的教师都是从小事慢慢成长”,再回到学校重新上这节课时,就会有新的思路,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成长。第三,“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交流活动,让学员能够真正实现认真去听、认真去想,认真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从而碰撞出新的教学理念,引发出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从课堂满意度调查结果和这些一线教师分享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同课异构”活动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和触动,有助于教师自我教学风格形成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能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有效成长,具体总结分析如下。
一是立足参训教师实际,分层分类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满足差异性教学需求。特殊教育儿童的类型多、程度重,学生差异大,课堂教学干扰性强,秩序容易失控,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单纯学科知识外,还需要综合掌握运用心理调适、康复训练、评估诊断等多学科知识,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小,特殊教育培训项目往往是不分学科的集中培训为主,这种传统的集中理论培训与集体跟班观摩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现实需求。因此,立足目标需求,按照盲、聋、培智、其他类别等进行分层分类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很好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培训,满足差异性需求,提高培训实效。
二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促使同学科教學的参训教师实现“帮扶带”,互研教材,产生智慧碰撞。在培训过程中,按盲、聋、培智等三大类分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期间既有一线特殊教育名师的跟岗实时指导,又有同学科教学的参训教师的互相切磋,很好实现新老教师“帮扶带”。在整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全程理论指导,一线特殊教育名师全程答疑解惑,不断推进参训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研讨和相互点评,各参训教师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组内“同课异构”展示[3]。教学研磨过程中参训教师为了避免“撞车”或者“照本宣科”,会更加深入研究学生与教材,采取“自行备课,组内研磨”的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领略不同教师风采,看到各师各教,各显神通,产生智慧碰撞,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有学员认为“通过同课异构能感受到其他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她对课堂的准确把握,领略到她对课件技术、网络视频和生活视频精妙运用,体会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从而更好有助于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是“同课异构”培训研习,打破常规“集体培训,个别展示,群众观摩”的弊端,实现人人参与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设计,打破特殊教育教师常规培训中多学科混合培训、集体跟岗观摩,无法满足差异性需求的壁垒。通过针对性开展的同学科教学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能够突破特殊教育学校校内小群体交流,思维受限的弊端,提供了校校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参训教师跳出各自的舒适圈,接触和看到更多优秀名师的展示和指导。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既有一线名师“同课异构”示范展示,又有组内教师“同课异构”示范研磨和组间优秀教师代表“同课异构”展示,层层推进,互听互评,促进反思,另外还建构有“高校专家+基地名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让参训教师充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融合转化,达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特殊教育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它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第三十条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河南省是残疾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河南省各类残疾人数量达到了676.3万,其中6―16岁学龄期各类特殊儿童达到了19.9万。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化强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的12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3000多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百分数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 教师的总量不足。河南省127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师总数为3346人,专任教师2789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3的标准计算,则需教师6.63万人。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还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省的特殊教育需求。
2. 教师的性别比失衡。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女性教师占绝对多数,比例达到了77.1%。这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师资结构,远低于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占45.5%的水平。
3. 教师队伍过于年轻。43.9%的教师年龄在31―40岁之间,30.7%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41―50岁之间的教师只占22.4%。过于年轻的教师队伍表明学校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队伍不稳定等。
4. 教师职称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缺乏。从职称结构上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的占48.3%,初级职称占42.4%,高级职称仅占8.8%,这种职称结构表明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缺乏中年骨干教师人群。
5.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第一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过小,大部分教师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最高学历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比例更大。我省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特教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对目前学历层次提高的结果不能盲目乐观,不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后学历教育中接受的是普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育,依然没有接受到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即使是学历层次提高了,但特殊教育专业素质仍没能得到实质的提升。
6. 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以专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56.1%,专科以下学历占34.1%,本科学历的仅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9.8 %,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65.9 %,大专学历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30.7%,专科以下学历占有效样本的2.4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有效样本的1%。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偏低,在最高学历中本科学历比例不断增加,比例仍然偏小。
7. 职后培训体制有待健全。一方面表现为职后培训次数不足,覆盖不全。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在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中,培训的次数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操作技能培训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培训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他们更希望获得实际的专业技能和特定的专业技能,以真正解决其在教育教学和康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 坚持特殊教育“特事特办”。首先,我省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关注,重视高等特殊师范院校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于特殊教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对师生比的要求比例更低。我们目前的这种师生比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紧缺、数量不足的问题。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没有考虑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班额和康复等方面的规定,教师编制和普通学校同等核定,相同的编制配备显然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增加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优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和年龄结构。在我省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过小,无法对特殊学生施以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均衡教育,不利于特殊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年龄过于年轻化,说明教学团队整体经验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建议提高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评优评先比例等等,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教师加入和稳定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
3. 拓展渠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目前大多数区县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有本科学历,可我国每年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当有限,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转行和报考研究生,能真正从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科生非常少。因此,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入职学历要求,通过职后教育提升其学历,以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函授、夜大、成人脱产班、专升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研讨班及出国参观访问等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进修,努力提高广大特殊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年),2010.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一种是聋人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书面语)〔1〕。双语教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所指的双语教学是针对聋人学生教育中运用中国手语和汉语进行的教学。将双语教学应用到绥化市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探讨双语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希冀可以对促进绥化市聋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早于我国。根据资料记载,双语聋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育人理念,出现在1960年美国的手语语言学创立和1970年“综合交流法”推行之后〔2〕。1982年,双语教育实验最先在丹麦和瑞典开始,把自然手语作为聋人儿童的第一语言来使用。 1984年,法国开办了两个双语实验班。接着芬兰、挪威、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开始陆续的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自1987年起,全丹麦的聋校都采用了双语教育〔3〕。国外的双语教育实验项目大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助教、学校行政领导、大学教授和手语研究人员参与合作,进行教学和研究。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聋人学习手语和双语教学的方法等问题。
美国和欧洲的聋人教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波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的使用手语和手语译员服务也被列为聋人学生在普通学校享受融合教育的无障碍条件之一〔4〕。手语在美国等国家的地位日益提升。聋人的语言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聋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世纪 70年代,美国聋校的教师只会一些简单手势语和指拼字母的健听教师任教,而现在美国聋校和聋人大学招聘的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手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针对聋人的双语教育实验,主要包括由挪威资助的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5〕,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和英国救助儿童会支持下的双语双文化聋教育项目等等。我国对手语传译员的需求很大,但是经过资格认证、受过专业培训的手语传译员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两千多万聋人的需求。可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语教学发展程度与中国相比更为成熟和完善。我国的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绥化市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结合不紧密。绥化市双语教学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绥化市的双语教学普遍规模较小,教人力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目前绥化市的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普通儿童的中英双语教育。例如:双语幼儿园,双语学校。只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中的聋人教育中有少量的师资,缺少具有教学手语和汉语双语能力的教师。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不够合理或是实用性不强。还有,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滞后,手语教育资源缺乏或没有被很好的利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无法紧密结合。
2.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师资不足。随着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随班就读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的走入普通班级学习,相信这也是绥化市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双语特殊教育教师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绥化市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态度、信念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语教师。同时,聋人教师是聋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双语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多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工作。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是聋人的聋人儿童一般比健听的家长的聋人儿童发展的更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聋人家长很早就用手势语跟与其沟通,更懂得如何跟儿童沟通和交流。因此,聋人教师更能够了解聋人儿童和聋人手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的帮助聋人儿童学好手语,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缺乏沟通合作。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关权利给予了一定保障,但有些法律条文不够详实和具体,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目前,绥化市对双语特殊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一般,还有提高和改进的空间。在当今的和谐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是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怀的。在绥化市普通学生的教育要比特殊学生的教育更受到重视。特殊学生仍然是弱势群体,往往会受到轻视而被遗忘。无论是政府、学校也同样侧重普通儿童的教育。家长忙于工作,忽视特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殊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才能合理有效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开展双语特殊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要把双语教学有效的应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双语教学与特殊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应在充分考虑特殊学生个人因素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和设计教学方案和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才可以为每一个特殊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初,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深入了解特殊学生:(1)学生的年龄;(2)学生障碍或残疾的类型和程度;(3)在哪个年龄段出现的残疾症状;(4)目前学生的汉语和手语能力水平以及存在哪些障碍;(5)学业成就水平;(6)在测量儿童智力时方法和语言的使用;(7)学生的适应行为水平;(8)学生的社会成熟度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9)学生的家庭环境;(10)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设计双语教学的方案和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然后,开始合理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制定双语特殊教育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中,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目前处于怎样的教育状况?包括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或是治疗情况;(2)学生的总体教育目标是什么;按照顺序设定短期教学目标;逐项列出具体的教学和服务的要求,包括如何促进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平衡;(3)教学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4)该教学计划的持续时间;(5)IEP的现实标准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时间表以及父母的角色的陈述等。只有制定了合理的个别教育计划,才能使双语教学和特殊教育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实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性。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手语和汉语),并且精通两种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课程实施的具体承担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6〕。双语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满足特殊学生的文化和语言的特点以及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双语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二是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手语进行教学;三是了解所教学科内容和其适应性;四是实施适当的技术评估,诊断和指导。双语特殊教育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在教授有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特殊需要的学生时需要特殊的教学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因而双语特殊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双语特殊教师教育计划和项目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另外,双语课堂可以引进聋人教师教学。促使优秀的聋人教师能跨入正式的教师队伍,给予他们和健听教师一样的待遇。这样不仅对聋人就业有帮助,还有助于手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绥化市的健听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手语水平,解决与聋人教师的沟通障碍,更有效地与聋人教师合作,充分体现双语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合作是促成双语特殊教育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双语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其中包括保护教师和特殊学生权益的教育法案的颁布;双语教学大纲的完善;社会对双语教学的公众认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手语翻译能力的双语教师;家长的手语培训以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中创造双语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双语特殊教育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上向双语特殊教育倾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扶持特殊教育事业,保障双语特殊教育教师权益,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2)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支持双语特殊教育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教师工作方式、课程评价方式、职称评定等,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做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工作,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双语教师的需求。(3)强调特殊学生学习双语的同时,特殊学生家长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手语来适应和配合学生,达到家长切实能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家长主动配合双语教师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协同合作,才能促成绥化市双语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